生态城市设计范文10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12-07 17:05:40

生态城市设计

生态城市设计范文篇1

生态城市不仅仅是指城市的生态环境优美、利于人居,也包括一个城市的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幸福。生态城市在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之间寻求一个最佳结合点,以人民生活品质追求为发展动力,实现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有机结合。

二、生态城市设计的方法

生态城市的设计经过人们不断的寻求经验积累教训,已经总结出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设计生态城市虽然要考虑一个城市的方方面面,看似庞杂无序,实则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开展建设,相信会有一个不错的结果。

1.城市景观设计

首先,建设城市绿地。城市绿地对调节城市生态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设计生态城市必须要注重保留足够的生态绿地,利用各种绿化技术手段尽可能的恢复已被破坏的环境景观,维持现有的生态水平。城市绿地规划要合理布局,在与经济发展战略全局不冲突的前提下,达到较高的覆盖率,做到城市中心与郊区的相互融合与补充,提高生物多样性,形成较完备的城市生态系统,并保证其顺利的运行。其次,尊重城市当地环境规律。中国地域广袤,各个城市自然环境包括地形地貌、天气气候、山水景观等都有很大的差异。设计生态城市不能也不应该局限于一种或几种方式,也不应只盲目模仿已有的成功案例,而要打开思维的枷锁,借鉴各方面的成功经验,勇于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走出一条符合当地特色的新路子。比如我国北方的一些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阳光和风能,那么就可以在设计生态城市的时候加以利用,建设风车发电,太阳能清洁能源等,借鉴荷兰的城市模式,形成中国特色的风车花园城市,形成城市独立的生态魅力。最后,把握全局,形成复合完整的城市生态系统。一个城市中,城市景观要自成一个系统,可以独立运行,拥有较完整的生态运转体系。城市与城市之间也不是完全独立隔绝的,它们之间也应该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更大的系统,以完成局域间的互补互利,发展城市功能群体模块的建设与沟通。

2.城市产业与住区设计

生态城市的产业应该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基础之上,承袭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的要义。主流产业链要代表当地文明的主流,要能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要遵从科学系统的观点与理论的指引。生态城市住区要与产业区相互适应,城市产业不能影响住区的生活与环境,城市住区也不能影响产业的开发与生产。生态城市住区与产业如果规划的足够合理,是可以互相促进带动的,可以使城市以高效的生产方式、低耗的环境代价健康运行。生态城市产业应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检视自己与城市生态的关系,及时解决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优化生产的技术手段,积极研发更环保高效的生产方式。生态城市住区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应适当调整与城市生态的关系和地位,做到二者的和谐相融。设计者在规划生态城市的产业和住区布局时要综合考虑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人民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以及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在地理位置上进行点线面结合的合理分配,在功能划分上按照中心向周边辐射的原则综合分配,产生中心带动周边,周边反哺中心的互动效果。

3.城市意识形态设计

城市最重要的功能归根到底还是要为人民服务,保障人民的生活幸福安康。所以生态城市的设计也当以人为本,将市民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始终放在首位,注重健康健全人民身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协调发展。首先,城市的设计者领导者要将生态城市的理念根植在内心,建立起关于人与自然,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与人民最终幸福的正确科学的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从上而下的贯彻执行生态城市的重要策略。其次,城市的居民也要提高自身的素质,认识到加强生态城市建设的必要性,树立主人翁意识,关注城市发展的动态,为推进生态城市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最后,全面正确看待生态城市建设中出现的种种现象,不为暂时的挫折而放弃,不为一时的成绩而止步,全民上下一心,生态城市的建设才能稳定推进。

三、结语

生态城市设计范文篇2

关键词:城市双修;生态地区;城市设计

简单来说,“城市双修”即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一方面是用再生态的理念,修复城市中被破坏的自然环境和地形地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另一方面是用更新织补的理念,修复城市设施、空间环境、景观风貌,提升城市特色和活力。在生态地区,应用“城市双修”理念创新城市设计的思路,有利于生态地区城市的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为此,本文从“城市双修”理念与意义入手,对“城市双修”理念下生态地区城市设计的原则与措施进行深入探讨,从而为生态地区城市设计提供参考。

1“城市双修”理念与意义

城市与生态是紧密联系的,“城市双修”理念中结合了生态修复与城市修补两大要点,在城市建设中提高了生态建设的力度与重要性。通过“城市双修”,进一步落实生态理念,提高城市生态环境与生态资源保护力度,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激发城市活力,形成生态城市的标志性名片,从而突出城市发展再生力。“城市双修”理念下的生态城市建设更符合当前现代化社会人们对物质文化与精神文明的多元化需求,为人民群众打造具有生态价值与宜居属性的城市,促进城市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2“城市双修”理念下的生态地区城市设计原则

“城市双修”理念下的生态地区城市设计能够统筹城市建设与生态建设间关系,形成具有生态价值的城市,如何将“城市双修”理念应用到生态城市建设与设计中,需要满足以下原则:(1)以人为本原则。人作为城市的主体,引导城市建设、带动城市发展、构建城市活力。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满足人民对高质量美好生活的愿望为目的。在生态地区城市设计中,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核心进行生态城市设计。这需要结合城市中不同阶层群众的需求,使得城市设计能够最大程度上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并结合城市中居民的生活、工作、生产等各方面内容,形成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建设与设计。这种原则下的生态城市设计与建设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与人民幸福感,更能够有效的突出城市建设与规划的根本价值。(2)因地制宜原则。生态地区城市设计应更加重视城市的生态属性,“城市双修”有效结合了生态与城市两大元素进行的理论研究,在生态地区城市设计中,需要有效的结合生态地区城市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城市设计与生态建设的元素,突出城市特色,打造城市名片。在对城市现阶段发展调查研究基础上,结合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开发情况,对城市生态规模形成综合性设计,从而引导城市开发与系统治理,提高城市活力,创新城市生态资源。(3)绿色发展原则。“城市双修”理念下的生态地区城市设计需要有效结合自然生态环境,以绿色发展为城市设计原则能够在设计中实现人与城市的和谐互动,协调城市与人、自然生态间关系,为生态修复与城市修补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也有利于推动城市的转型发展,以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为方向发展,提高城市布局合理性,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

3“城市双修”理念下的生态地区城市设计措施

在“城市双修”理念下,生态地区的城市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以优化整合:首先,明确区域优势,因地制宜落实生态城市设计。“城市双修”理念为生态城市设计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这要求城市设计更加重视生态价值与生态属性,在生态地区中的城市设计应以区域生态优势为基础进行设计,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城市环境与城市文化。因此在生态地区城市设计中,需要结合城市区域环境中的自然生态、人文景观、传统文化等进行综合性设计,为城市生态环境的设计提供基础的方向,也能够较好的整合城市资源,打造城市名片。其次,加强城市配套设施建设设计。“城市双修”理念加强了城市建设与生态建设的紧密联系,其应用于生态地区城市设计中应更加深入并具有针对性。城市的发展不仅应重视经济发展水平,也需要重视生态、人文等综合性发展。生态城市设计需要应用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强城市的配套设施建设设计。如在生态建设中,增加绿化带、景观花坛、排污设置、水循环系统等基础配套设施,在城市建设中,增加公共基础设计、城市空间景观等。通过对城市配套设施的建设,能够提高生态城市建设的实际质量。最后,创新设计理念。“城市双修”理念为生态城市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在设计理念上更应该不断创新。例如在城市功能修复层面上,对城市建设污染提出新的处理方案,保留城市生态用地,投资再建项目等,为城市功能形成修复价值。或者在水体治理规划中以海绵城市建设为理念,实现城市用水的合理管控,提高城市污水收集与处理质量,减少环境污染。通过在生态城市设计中应用“城市双修”理念,需要创新城市设计的多种元素,不断总结与创新。只有不断创新生态城市设计理念,才能够较好的发挥城市生态与功能,提高城市居民的满意度,从而为城市建设与城市发展形成推动力。

4结语

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着新时期社会发展进程,城镇化建设是新时期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在城镇化发展中,如何有效协调城市发展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是主要话题,这对于城市名片的打造具有重要影响,也影响着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城市双修”理念结合了城市与生态两大要素,推行了在城市建设中融合生态建设、生态保护的建设理念,给生态城市建设与设计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也给生态地区城市设计形成了多种措施。在以人文本、因地制宜、绿色发展原则下,生态城市设计将进一步提高城市发展质量。

参考文献

[1]李书山.基于“城市双修”理念下的生态地区城市设计分析[j].居业,2019(7):31-32.

[2]苏杰.探究“城市双修”理念下的生态地区城市设计策略[j].建材与装饰,2019(15):102-103.

[3]沈常红.“城市双修”理念下的生态地区城市设计策略[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35):40-42.

生态城市设计范文篇3

1城市双修简述

1.1概念。城市双修包括城市修补与生态修复两个方面,在这里,生态修复主要是指用生态的理念来修复城市当中被破坏的自然环境,改变原有的环境质量,在城市发展建设中注重生态与城市建设的共同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关系协调;城市修复:①在城市生态区域开展底线思维建设,避免对实际环境造成影响,引导城市合理化发展;②针对城市建成区,要加强城市品质与效率的提升,已改善人们生活居住环境为主进行城市建设。1.2意义。城市双修是国家在城市建设及治理的理念上提出的,对于原有的城市发展建设而言是一项重大的战略转变。在以前的城市建设中,由于过分注重城市规模扩大与速度发展,因此没有对城市生态环境给与过多的关注,也因此使得当下城市环境被破坏的比较严重。城市双修主要侧重于塑造城市特色与提升城市活力,原来的城建设仍会受到西方城市建设的影响,而对城市双修而言,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多是国家内部的发展创新,这和以往的城市建设存在根本性差异。城市双修在解决实际城市问题时,主要是以当下的城市建设为基础,对原有的城市建设进行逐一的完善修复,从而使城市建设变得更好。再者,双修理念的提出也弥补了原有的城市建设理论空白,促使当前国家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加健全完善。最后,城市双修的推进与发展,合理化解决了原有的环境污染与交通拥堵问题,在2020年,相信国内大部分的城市都将适于人们居住,城市双修将进一步改善人们居住环境,帮助人们提高实际生活质量。1.3设计原则。城市双修设计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为:①以人为本,在实际发展阶段坚持以人为核心,与不同人群进行结合力争使计划与实践相符合,从而有效满足当下的人民大众的生活生产需求,提升人们生活质量,让人们生活的更加幸福;②城市双修的顺利开展需要与城市发展现状、生态环境的相结合,用生态手段合理控制城市规模,促进城市发展。合理控制城市开发边界,做好城市系统治理,从而使城市焕发生机,充满活力;③城市双修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促进人与自然相协调。城市是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无论是进行生态修复还是进行城市修复,都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朝着生态节约与环境友好的方向不断前行。在城市双修期间,要对城市建设进行合理规划,确保城市布局分配合理,促使城市生产生活朝着低碳绿色的方向不断发展,最终能够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1.4着力点。(1)提升城市活力,改善居民生活城市建设主要是为了改善居民生活,提升城市活力,促进城市进一步发展。但在从前的城市发展建设中,由于管理人员忽视了城市建设的基本目标,过分追求规模扩展与速度建设,因而使得城市功能无法发挥实际效用,民生需求得不到关注。当下阶段,城市双修要以人为本,对城市与生态环境进行合理修复,在满足城市发展的同时,促进生态环境与人相协调,打造适于人类居住的城市环境。(2)传承文化,建造城市特色城市特色,便于不同城市之间相互区分。在城市建设中,有些区域对原有的历史文化建筑进行了拆除,改变了原有的城市面貌,也让城市失去了原来的特色。为了避免这一问题的再次发生,在城市双修工作期间,要重视城市历史文化,传承区域特色与民族文化,发展城市建设,重新塑造城市特色。特别是在城市设计阶段,更要利用城市特色等优势,做好城市历史文化宣传工作,便于外界对城市进行深入了解,同时也解决了原有的城市千篇一律的问题。

2“城市双修”理念下的生态地区城市设计策略

2.1更改设计理念。①正确认识城市双修理念。作为城市发展建设的全新理念,城市双修是国内城市建设的创新,是原有城市建设、治理模式的巨大转变,因此,在实际城市设计阶段对城市双修概念进行明确,掌握城市双修的内在要求。②在城市设计阶段要改变原有的城市设计理念。在掌握城市双修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城市进行创新,结合城市实际,发挥城市优势,将城市建造的更具活力与特色,改变原来城市建设面貌相同的局面。此外,在城市建设期间避免出现新政策旧做法,新名称就理念,新倡导旧思路的情况。③在城市设计中要认真执行城市双修理念。例如在城市设计时逐一落实“再生态”与“更新织补”理念,将生态修复归纳到城市发展建设中,在城市建设中对原有的设施进行更新、织补。2.2利用生态区域优势。生态区域的显著优势就是资源丰富兼具一定的生态特色。在对生态区域进行城市设计时,也要认真执行城市双修理念,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要展现生态化建设在城市发展建设中的重要性,从而充分利用生态优势进行城市建设。城市双修的主要目的是建造特色城市,改善城市活力。对于生态区域的城市,具有特殊的环境条件与自然风景,因而以生态环境为基础的城市建设,也必定具备新的城市特色。因此在城市设计期间,要将生态这一特色放在前面。将区域的生态环境作为主要的底色,将区域生态生机作为主要底气,进而充分彰显城市活力。在解决城市建设与生态关系时,同非生态区域相比还要更加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2.3创建生态宜居城市。在以往的城市建设中,总是存在舍本逐末的现象,特别是在城市设计中,由于过分追求城市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进而忽略了区域自然环境建设。最终导致城市区域范围内的环境受污染破坏的情况更加严重,人们居住环境条件越来越差,不仅如此,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一些海水倒灌、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也频繁发生,这不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一定危害,也抑制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城市双修理念的提出,要求城市做好生态修复,这对于生态区域恢复原有面貌十分有利。因此针对生态区域开展的城市设计,要改变原有的生态城市构建方法,以当下的生态环境为基础,在生态中进行相应的城市建设。针对在城市建设中遭到破坏的生态区域,要加大实际修复力度,避免在城市建设中出现新的生态破坏。

3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双修作为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理念,不仅是新时期城市发展建设的主要方向,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转型。在城市双修工作期间,既要考虑城市功能修复,又要考虑生态修复,以此为基础,提高居民的实际生活质量,改善原有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活力,如此才能促进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使城市逐渐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倪敏东,陈哲,左卫敏.“城市双修”理念下的生态地区城市设计策略———以宁波小浃江片区为例[j].规划师,2017,33(03):31~36.

[2]赖万春.“城市双修”理念下的生态地区城市设计策略[j].江西建材,2018(03):38 42.

生态城市设计范文篇4

1.对当地已有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生态城市的设计和建设要优先对已有自然资源进行一个系统的了解,从而在对已有自然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基础上开展设计和建设工作,使得现有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而最大限度的提高和利用生态资源和元素,从而使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提高,充分体现生态城市的价值。

2.生态技术优化城市空间

目前,生态技术飞速发展,可再生的绿色能源、生态化的建造技术为生态型城市设计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如重点研究减少垃圾、实现循环型社会;或者重点研究用绿色植被覆盖城市空间和建筑物表面、雨水就地渗入地下等,通过先进的生态技术手段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状况。

3.生态效益考核城市空间

生态效益是考核城市空间优劣重要依据。生态型城市设计应充分利用城市绿化吸附污染物、降低热岛效应,同时将简单的、实效的、成本低廉的社会公益项目融入环境中,并保护文化遗产、延续城市文脉。

4.全面、全方位的看待生态城市设计

目前生态城市设计理论研究已经不仅仅是在城市中运用生态原理,而是向城市自然生态观、城市经济生态发展观、城市社会生态观和复合生态观等的综合城市生态理论延伸,可以概括为在高效利用资源和低耗能源的前提下,发展经济,使得社会和谐运转,建立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从而建立经济、社会、自然三者形成和谐共生体系。

5.公众广泛参与

城市居民是城市的主人,与城市共兴衰荣辱。公众的参与体现了生态城市“以人为本”的宗旨,而且通过公众在生态城市规划的制订、实施、建设中不同程度的参与,可以发现在建设生态城市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从而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公众对城市生态规划的社会满意度。与此同时,这种公众参与也促进了新的规划价值观和生态意识在公众中的普及和提高,做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从而给市民创建一个和谐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二、生态城市的设计要点

1.生态城市居住区设计要点

在进行生态城市居住区的设计时,应该要遵循生态建筑设计的相关原则,从而设计出集基础设施、生态循环和人文精神和谐统一的社会生态居住体系。其设计原则主要有三个方面,即绿色环保、节能低碳;加大住宅区的绿化面积;合理布局居住区。

2.生态城市产业结构设计要点

生态城市的产业应当以代表先进生产力和生态文明方向的产业为主,形成强大的产业生态效应。根据城市产业的实际情况,着眼于全国乃至世界市场的生态化发展要求,科学的设计城市的产业结构。要以生态化的示范产业园区为平台,建立以高新技术为主体,以经济循环为特色的生态型产业体系。

3.生态城市景观设计要点

在进行生态城市的景观设计时,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要由以园林、建筑等为主的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构成。做好建筑景观的空间轮廓线的设计和规划;特别是沿主要街道建筑景观进行设计,在做好高层及超高层的建筑景观设计的同时,适当部署低层的生态建筑。做好江、海、溪、湖等沿岸园林的林带及城市广场、公园的自然和人文设计,将历史传统、人文风情、生活要求和生态环境有机的联系起来,提高生态城市景观的共享性和效益性。

三、城市生态设计的原则

1.经济生态原则

经济活动是城市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之一,进行城市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生态设计和经济相互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持续性。因此,生态城市设计应该遵循经济生态原则,具体的是在生态化城市设计时应实施节能减排、提高城市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优化产业经济结构,以最小的经济投入而建设处最有效的生态城市,促进生态型经济的形成。

2.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穿着生态城市设计的全过程。只有通过对资源的合理统筹配置,才能满足当代人们对生活、环境和发展等的需要,从而实现城市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自然生态原则

城市最初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就要求进行基于生态化的城市设计时必须遵循自然演进的生态规律,维护自然环境基本再生能力、自净能力和稳定性、持续性,人类活动保持在自然环境所允许的承载能力之内。生态城市设计应结合自然,适应与改造并重,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做到人与自然的平衡和谐共生设计目的。

4.高效原则

生态城市的设计是要减少城市中有限资源的浪费,使城市中有限的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提高,做到地尽其利、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变废为宝,实现城市建设的高效性。

四、总结

生态城市设计范文篇5

关键词:城市设计;生态修复;教学方法

1教学研究背景

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颁布、城市工作会议的召开,以及“十三五”规划纲要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确立,我国城乡发展模式正面临深度改变与创新的挑战。2015年5月,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的时代选择,也为未来城乡规划指明了变革的方向。促进生态文明,提升城市功能已经成为城市设计的重要时代使命,并成为城市设计教学必须回应的关键命题。就我国的现代城市设计教学而言,受建筑学教育传统的影响,普遍以城市物质空间规划与设计为主导方向,注重对学生空间形体设计能力的培养。虽然随着我国城市设计理论研究与实践的不断深化,城市设计的教学内容也不断拓展、完善[1]。但在城市设计的教学实践中,学生们仍主要关注开展城市物质空间形体的创造性设计与表达,而普遍忽视了城市设计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作用。基于此有必要探讨融合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理念的城市设计教学改革。

2教学思路与方法

城市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着重回应我国城市设计事业发展、转型过程中的专业教学的“三个对接”问题,即:教学目标与转型期城市设计人才需求变化的对接;课程教学体系与人才培养规格的对接;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规格的对接。并从如下三个方面凝练了教学改革思路与方法。首先,在“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指导下,通过研究我国城市设计工作及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特征,调整教学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即:知识领域由侧重工程技术拓展为对城市生态人文等的全面关注;能力结构由物质空间形体设计转向规划统筹;素质结构由注重技能转向职业和综合并重,并注重价值观培养。其次,根据人才需求变化下的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在传统城市设计课程教学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课程资源、拓展教学内容,完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具体包括:通过文献研读、案例分析、田野调查等教学环节的开设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通过快题设计,强化学生的规划思维和专业能力。再次,搭建多元、开放的“学习-交流-实践”平台,拓展知识和信息获取途径,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具体包括:通过专家讲座、主题座谈等活动,拓展学生的视野,结合“湖南小城镇调研”等活动,加强与地方规划建设部门的交流互动,提升学生的服务社会意识与综合实践能力。

3教学内容及环节设置

就城市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及环节设置而言:其原模式主要包括:“城市公共空间调查的基本内容”、“城市公共空间分析的方法”、“概念规划的原则和方法”、“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成果的基本表达方法与手段”等。教学组基于前述改革目标及思路,并依托“水敏感城市设计策略”等科研成果,对课程实践教学进行适当整合与调整,形成“解读-整合-分析-设计”的教学内容框架,具体如图1及下文所阐述。3.1解读:城市生态格局的认知与意义解读首先,在开课之初,教学组开展“设计结合自然”的专题教学,培养学生建立城市设计的“生态意识”。其次,组织学生搜集并整理课程对象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基本状况,如自然、轴线、骨架、标志、生态基底等诸多要素,进而引导学生从“人的需求”角度思考城市生态环境的含义和核心目标,并完成基本认知报告。3.2整合:城市生态格局的辨析与信息整合引导学生以城市生态空间为基底,通过实地踏勘和测绘,从“山、水、人居”等角度[2],系统梳理空间功能配置、环境景观营造、人居生活组织等方面的关键信息,进而综合从“斑块-廊道-基底”三个层次划定城市生态空间的尺度范围,并依此自主选择其中的关键地段作为详细规划设计范围。3.3分析:城市生态格局分析组织学生涉足所划定的规划范围及周边环境,立足于区内各关键视点进行实地调研,同时,深入与当地居民进行座谈,最大限度地认知当地的山水格局与生态环境,以及居民对未来发展的认识与建议,基于此来完成综合现状分析和发展前景分析报告。3.4设计:基于城市生态格局下的城市设计在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规划定位及规划设计。在规划定位方面,要求学生从生态格局的基础上探寻规划地段的本源特性,而非仅依据现时功能属性和需求进行确定。在规划设计方面,引导学生从地段空间环境的创造性设计走向对城市整体生态格局的统筹经营[3]。即:使学生认识到局部地段的城市设计并非仅是一项孤立的技术过程,而是关联着城市整体格局。基于山水等生态要素的规划设计将成为彰显城市特色的关键所在,其形式将被市民和游客直接识别、认知,并建立地对城市环境的理解[4]。前述“解读-整合-分析-设计”四阶段式的教学框架,在实践中强调了从自然、人文、空间三个方面对学生的积极引导[5]。首先,引导学生既要认识城市设计对象的现实状态,更要注重其生态资源,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能更真实地、整体地理解设计结合自然的真谛。其次,引导了学生既要认识物质空间环境和生态环境,更要认识其中的“人”,认识空间背后所蕴涵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三,引导了学生既要把握城市的自然特色与人文信息,更要分析其空间秩序,分析具有统筹意义的整体结构,进而有依据的进行城市设计。

4结语

注重生态基底的城市设计,要求学生认真谨慎地按照“解读-整合-分析-设计”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是一个十分重要而艰巨的过程。关于此教学改革的初衷,启示并非强求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全而准的把握城市生态环境的所有信息,其重在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规划认识及价值观,进而在日后能对自然怀有敬重之心进行规划学习和实践。

参考文献

[1]王建国.城市设计(第二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2]汪德华.中国山水文化与城市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3]刘宛.城市设计实践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陈宇琳.“山-水-城”艺术骨架建构初探———以千年古县蓟县为例[j].城市规划,2009(06):33-40.

生态城市设计范文篇6

关键词:海绵城市;景观生态学;城市规划

当今,城市化的建设进程不断加快,但城市建设中的内涝问题也在不断加剧,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及财产安全。海绵城市的理念自提出以来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如何应用景观生态学设计海绵城市进行深入研究。

1景观生态学运用于海绵城市设计的可行性

海绵城市就是将城市建设成“海绵”,能“吸水”也能“挤出水”。此设计思想就是使城市能在降雨时“吸水”,将水分吸收并进行蓄积,还能进行渗透及净化,在城市需要水时再将所蓄积的水释放出来,能够大大减轻城市积水问题,降低城市内涝发生的几率,从而建造出更适宜生活的城市,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居住体验[1]。但海绵城市的建设自2015年提出以来,就一直备受质疑。据统计,在我国第一批共16个城市中就有10个产生内涝问题;在第二批的14个城市中有9个发生内涝。从整体上看,当前投入建设的效果不佳的城市占总数的63%,且一、二线城市居多。景观生态学所研究的内容就是“景观”与“生态”间的联系,将景观的空间及形式与生命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对生态环境进行综合分析规划空间结构,进而打造景观格局。对于保护环境、提升城市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另外,通过将“海绵”与“景观”相结合的方法能够大大提升城市建设质量,进而提升海绵城市的建设效果。

2海绵城市设计中景观生态学的具体运用

2.1水系建设及设计。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天然水系对于缓解城市内涝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城市设计中应尽可能的保留天然水系。部分城市为了扩大居住范围及建设需要,自然水体破坏严重,再加之储水体较少,城市降雨调蓄能力较差,城市内涝严重。应用景观生态学相关理念,应保护生物多样性及人文性,可以依河道建设步道,并在步道旁增加趣味性或具有人文气息的景观,如地区历史人物雕塑、民俗角等。2.2道路建设及设计。为了解决城市内涝,道路还需要具备“渗水”的功能。在2018年7月,“来北京看海”成为城市建设的热门话题。以回龙观地区为例,道路多是硬质铺装,例如,柏油路或水泥路等,此类材质的路面渗透性较差,降水时水分会聚集在路面低洼处,在暴雨时容易产生内涝危险。针对此类问题,应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可以进行缓解,可以增加道路绿道海绵体,提升道路排水效果、减少城市积水量,还能起到改善城市景观的作用。与此同时,要强化景观生态,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建设特色道路。在道路设计中,应结合各地区的不同特色,按照城市区域划分进行景观元素的选择。例如,在公园区、动植物园区周边建设生态化、绿化、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道路景观;在居民区设计风俗风情街道景观;在商业、科研区建设含有人文元素的道路景观等。另一方面,优化道路节点景观。对于节点的设计就是增强道路的可识别性,通过区域内的特殊标志增强生态气息,如在环形路的中心位置建设具有造型特点的绿化雕塑等[2]。这样做不仅能够缓解城市内涝,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绿化,提升城市形象,为人民创建更加适宜居住的城市,提升居民幸福感。2.3景观建设及设计。在城市的规划中,景观建设必不可少。相关城市在进行设计时可以将景观与“海绵”结合起来,使景观与道路、绿化一起分担城市降水。要将二者有机结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建设“公园海绵生态”。在城市构建公园时,可以利用相关土地进行“海绵”建设,设置排蓄水系统、在地底填充海绵体等都可以增强公园的“吸水”能力。这样不仅能够合理利用土地,还能在为人民提供娱乐活动区域的同时缓解城市内涝。另一方面,加强绿化。通过科学配置绿化,可以增加城市植物及树种的丰富性,进而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还可以提高海绵体的效果,提升海绵城市建设水平。以江西省萍乡为例,该地区是国家第一批海绵城市的试点城市,其在近年来内涝治理效果显著。该地区除了应用透水砖等改造道路,也对公园进行了优化。如图1所示,在玉湖公园中,全部绿地都是按照“海绵城市”建造的,且路边都有收集雨水的边沟。该公园在提升改造过程中也全面植入“海绵城市”理念,应用了雨水湿地、渗透塘、雨水回收、植草沟、透水铺装等多种技术进行改造提升,大大增强了公园“蓄水、净水、吸水”的“海绵”功能,不仅使公园水质达到三类水质标准,还实现了“四面繁花两相径,一池碧水月映楼”的景观效果,成为了市民日常休闲、健身的好去处,也是全国的重要示范地区。

3结语

城市建设中应用景观生态学能够有效提升建设效果,提高海绵城市的建设效率,进而缓解城市内涝,增强居民生活质量。有关地区应认识到景观生态学的积极作用,采取合理手段解决内涝问题。

参考文献

[1]毛远宏.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景观设计的有效利用[j].住宅与房地产,2017(12):72.

生态城市设计范文篇7

关键词:绿色环境;低碳建筑;生态城市;设计研究

建筑可以说是人类生活和学习所必需的场所。但是,建筑从其一开始规划到施工、装修、拆迁等过程中,都伴随着能源的输入以及废弃物品排放等问题。低碳建筑已经成为国家化城市设计的主流趋势。建筑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绿色、低碳是关键。

一、现阶段绿色、低碳建筑生态城市设计的意义

(一)是推行生态环境的必然需求。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已经受到全人类的关注。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生活质量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如果生态环境被破坏到不能挽回,那么其就会反作用于人类的正常生活。因此,绿色、低碳的建筑就是构建生态化环境的必然需求。我国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生态建筑,大力支持绿色建筑中应用节能技术,并且能够通过行业标准来进行规制,真正实现了城市建筑的减量化、再利用以及资源化。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头等问题。因此,在进行生态城市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始终贯彻落实绿色发展这一理念,将绿色发展应用到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二)是节能减排,减少co2污染的必要措施。研究发现,在建筑的生命周期内,其在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中占据近50%。这一比例远远大于运输行业和制造行业等“二氧化碳排放大户”。全球接近二分之一的能源都是用来建筑,并且人类从自然界中所获取的大部分物质原料都会用来建造或者应用到建筑的附属设施。就目前而言,桥梁、道路、隧道等关键性建筑是不能够用绿色低碳等标准进行衡量的。但是,城市中的居住区、办公楼等建筑则可以大力渗透绿色理念。[1]对于类似于我国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到城市,这就让其对于城市建设有了更高的要求,所耗费的原料也是多不胜出。因此,绿色、低碳的建筑设计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需求。

二、绿色、低碳建筑生态城市设计

(一)生态技术和生态城市。生态技术主要是应用生态学原理,从城市整体的设计角度出发进行建筑设计,不仅仅注重整个城市系统的优化,综合利用各种能源和资源,还需要从单一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减少浪费和损耗,真正实现以较小的资源消耗达到较高的建筑目标。在这一过程中,生态技术和生态城市之间的关系是息息相关的。生态技术的合理应用可以促进能源和资源的优化调配。生态城市的建设能够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生态城市的背景中,大兴义和庄“新能源村”的建设已经给予我们很大的启示。生态技术的长足发展能够极大地促进生态城市的建设,通过对生态学、建筑学原理的综合应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能够让城市和生态之间达成一个良好和谐的共同体。(二)绿色低碳建筑的社会条件。绿色低碳建筑的社会条件仰赖于人们思想的变化。低碳绿色建筑虽然刚刚在国内起步,但是由于我国在教育行业中不留余力地宣传培养绿色发展观,让低碳绿色的建筑有了深厚的社会认知,这就是绿色低碳建筑所必需的社会条件以及思想基础。我国的经济发展逐渐从“以人为中心”转向到“以环境为中心”上,这样的思想认知奠定了我国社会发展生态城市的重要基础,并且能够通过生态城市的设计来构建、吸引其他城市进行消防,促进整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构建。低碳、绿色建筑已经被社会所接受,共同的社会理想是每个人的追求目标。这不仅仅是每个人的即时利益,更是关乎到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并且能够公平合理地与其他同处于一个时代的人们分享地球有限的资源。(三)生态建筑的发展方向。低碳绿色建筑在我国依旧处于起步阶段。纵观全球,西欧、北欧都是低碳绿色建筑发展良好的地区,在日本、新加坡也逐渐出现了绿色低碳建筑。就我国而言,现阶段绿色低碳建筑的建造技术以及设计方法依旧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相关从业人员潜心研究,以实现技术突破。从建筑设计上来看,我们不仅应当是将建筑融入自然,形成循环体系,更是应当利用有限的经济使用资源,让建筑成为整个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的一部分。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来看,我们应当尽力减少对自然景观、山体环境等的破坏,让自然能够融入到城市设计中,通过技术实现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之间的能量循环利用,并将自然理念引入到建筑中,实现生态环境的建设。[2]

三、结束语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让我国城市建筑变得越来越多。建筑实质上就是能源堆砌的结果。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绿色、低碳理念应当渗透到建筑本身生命周期的方方面面。在城市设计的过程中,我们要尽量将其融入自然,实现再现自然,感知自然,从而真正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王辉摄.开展“低碳”型城市设计[j].城市建筑,2016.

生态城市设计范文篇8

1.1维护水资源的生态系统。海绵城市的建设应当最大程度的对原有的生态水循环系统进行保护,包括城市当中存在的湖泊、池塘以及河流等生态自然体系,从而使得城市当中的水文情况尽可能的维持在最好的状态之下。1.2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结构。随着城市的不断建设,城市当中原有的水生态循环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破坏,因此这就需要通过有效的技术措施来修复已经被破坏的生态,改善和修复受到破坏的水循环系统和水生态系统,从而使得城市的生态环境可以得到健康持续的发展。1.3提倡低影响开发模式。尽最大的可能将城市的生态环境维持健康发展的状态下,并以此为标准将生态破坏问题降到最低,尽可能的保护城市原有的生态水循环,从而使得城市当中额绿地系统能够得到有效的维护,进而优化水循环系统,这就是低影响开发理念的大致内容。城市在建设的过程当中,会充分的利用到透水路面的设计、屋顶花园设计以及雨水公园等,同时还会根据实际情况使用到下沉绿地、原有水系以及生态设施等,使得水资源能够大大的提高利用率,对雨水进行高效的拦截和滞留。这样一来,城市当中地表水径流问题以及导致的内涝问题就可以得到有效的缓解。

2海绵城市中生态绿地类型和作用

2.1点型绿地。点型绿地主要说的是在城市当中呈点状分布的生态绿地,比如在社区当中的公园,在该区域建设大量的湿地或者雨水公园等设施。点型绿地当中需要有合适的湖泊、小溪等水体系统,从而能够对雨水进行存储、过滤、吸纳以及净化,这部分水资源在需要利用的时候可以用来对绿地进行浇灌,从而使雨水得到充分的利用。在实际操作的过程当中可以发现点型绿地能够有效的吸纳和处理雨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雨水径流。因为人工湖、湿地等水体资源自身具有储存的功能,所以对于雨水储存设施的工程性建设可以适当的减少。2.2线型绿地。线型绿地说的是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线状的城市绿地。在城市当中属于线型绿地的有道路绿地、滨河沿线景观等。线型绿地主要作用是对雨水进行传输,其辅助作用是对雨水进行收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能够建设一些渗透渠、植草沟等生态雨水基础设施,将雨水传输到排水设施当中。在线型绿地系统当中,可以有效的将雨水进行下渗和过滤,并且可以进行短暂的储存。这样就可以对雨水径流造成的内涝情况进行有效的缓解,同时还可以避免因为雨水发生的污染。2.3面型绿地。根据不同类型的绿地而合成的城市绿地区域被称作是面型绿地。在城市建设当中比较常见的面型绿地有居住绿地和商业绿地。面型绿地能够有效的将建筑、广场以及道路当中的雨水径流进行收集,而且还可以就地进行吸纳、入渗以及收集,在需要用水的时候能够进行灌溉。因为面型绿地的生态设施分布的比较分散,而且尺寸也比较小,因此对雨洪进行管理的时候可以解决的区域面积有限,在超出解决范围的区域无法有效的进行处理。同样对于径流也只能处理较小部分。

3构成海绵城市的技术

3.1绿色屋顶。绿色屋顶主要说的是在建筑物的屋顶、天台或者露台上种植一些植物,从而打造出绿色空间,实现对生态的保护。在绿色屋顶的建造包括结构层、防水层、排水层等,它既可以成为人们娱乐的场所,还是一种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更加满足人们对城市生态环境的需求。在夏季,绿色屋顶可以有效阻止温度升高,使建筑物的温度降低,在冬季,可以达到保温的效果。不仅如此,还能够有效的防止建筑物发生老化、变形等情况,从而避免了漏水问题的发生。绿色屋顶可以将雨水进行有效的截留,大大的减少雨水发生径流的现象,给城市的排水管道减轻了压力,并且达到了保护环境的效果。3.2透水铺装。在广场或者道路上使用透水性比较好的材料进行铺装被称为是透水铺装。采用透水铺装可以使雨水入渗地面或者进入排水管道当中,可以有效的减小雨水径流现象。透水铺装的最底层是土基,需要根据施具体情况进行施工,排水层可以将雨水输送到其他雨水设施当中,垫层能够有效的保护基层。储存雨水最主要的部分是基层,在施工的时候应当多加考虑承载力的问题。面层要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较好的透水性。3.3植草沟。植草沟主要指的是对地表沟渠进行植被绿化。植草沟的功能是对雨水径流进行传输。干式植草沟的底层采用了透水性很好的过滤层,设有水域传输管道,可以大大提高雨水的入渗、运输、滞留以及净化的作用,适合设置在人口密集的区域。湿式植草沟很容易滋生蚊虫,所以更加适合用在郊区或者高速路等区域。传输型植草沟形式简单,成本低,维护方便,适合用在高速路周边。3.4雨水花园。在地势相对比较低的地方可以设置雨水花园,它可以和景观场地更好的结合在一起。雨水花园在建设的时成本相对比较低,在进行管理和维护的时候相对比较方便简单,所以在公共建筑的景观场地中被广泛的使用。雨水花园能够对雨水进行净化和吸收,不仅可以削减雨水产生的雨水径流,还能够通过蒸腾和光合作用改善城市的生态功能。

4结束语

在城市生态景观建设当中,充分使用绿色屋顶、透水铺装、植草沟以及雨水花园等生态绿色措施在削减径流雨水,从而大大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进行有组织的排水,达到修复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从而不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雨汇.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校园环境优化研究[j].现代园艺,2017(13):82-84.

生态城市设计范文篇9

关键词:生态城;绿色街区;城市设计方案

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通过制定科学的生态城绿色街区城市设计方案,能够将生态学理念与建筑学理念进行有效结合,有效减少城市环境污染的产生,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生态城绿色街区城市设计方案,从而保证城市整体结构更加完整,减少资源的损耗。

1分析生态城绿色街区城市设计方案的重要性

所谓生态城绿色街区城市,主要指的是基于生态学理念而设计的绿色街区,与传统的城市街区设计方案相比,生态城绿色街区城市设计方案能够将城市中的各类元素进行有效整合,如城市基础设施的布局、城市信息的收集与利用等,是推动城市稳定发展的保障,真正实现生态、社会与经济的有效结合。通过分析生态城绿色街区城市设计方案,能够帮助设计人员更好的明确设计重点,结合城市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前制定完善的解决对策,从而打造良好的生态城市。除此之外,由于生态城绿色街区城市具有高效运转的特点,在投入与产出过程中,城市中的经济资产能够高于投入资产,有效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在生态城绿色街区城市中,城市产业结构比较简单,通常分为三个产业,分别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通过制定合理的生态城绿色街区城市设计方案,能够保证城市中的各项信息更加准确,为居民提供一个更加舒适温馨的生活环境[1]。

2生态城绿色街区城市设计原则

2.1生态性原则。在设计生态城绿色街区城市发展方案的过程中,设计人员主要采用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加宝贵的财富。由于生态城绿色街区城市设计理念不断更新,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设计人员需要遵守生态性原则,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另外,生态城绿色街区城市设计人员还要结合该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不断优化原有的设计方案,结合生态城绿色街区城市设计方案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制定合理的解决对策,进一步提升生态城绿色街区城市设计方案的实施率[2]。2.2整体性原则。在设计生态城绿色街区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遵守整体性原则,在城市经济发展背景之下,不断完善生态城绿色街区城市设计方案,并运用生态学理念,保证生态城绿色街区城市设计方案得到更好的实施[3]。由于生态城绿色街区的空间形式比较复杂,受外界环境影响比较大,为了保证生态城绿色街区之间得到更好的衔接,设计人员要做好协调工作,将城市中的各个街区进行合理的衔接,并根据城市发展需求,确定最终的生态城绿色街区城市设计方案。2.3经济性原则。城市主要由基础设施、建筑物、道路等组成,伴随城市功能的不断增多,城市系统组成越来越复杂,为了促进生态城能够更加快速的发展,绿色街区设计人员要结合城市系统的运行情况,改进原有的生态城绿色街区城市设计方案,并严格遵守经济型原则,不断减少资源的浪费,有效提升资金的利用率。伴随我国城市发展规模的不断加大在,城市各个子系统间的关联性越来越大,想要保证城市子系统更加稳定的运行,设计人员要结合城市经济发展情况,优化原有的设计方案,从而促进城市经济能够更加快速的发展[4]。

3生态城绿色街区城市设计方案

3.1结合土地条件下的生态城绿色街区城市设计方案。如果土地资源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建设速度,因此,想要保证生态城绿色街区城市设计方案得到更好的实施,科学利用城市土地资源至关重要。近些年来,伴随土地资源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对城市生态系统产生一定影响,生态城绿色街区城市设计人员要结合该地区土地资源利用情况,完善原有的设计方案,并根据土地类型,对城市街区规划设计方案进行改进,不断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土地要素主要分为5类,分别是地形、土壤、地面、地下与地热等,其具体功能与应用见表1。从生态城绿色街区城市设计角度来分析,设计人员要将用地功能进行整合,并根据该地区的地形地貌特点,对地下空间进行合理的开发,进一步提升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另外,生态城绿色街区城市设计人员要结合街区用地情况,做好相应的评价工作,将城市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进行合理的划分,不断减少城市土地资源的浪费[5]。3.2结合气候条件下的生态城绿色街区城市设计方案。在设计生态城绿色街区的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根据该地区的气候条件,树立正确的生态城绿色街区城市设计目标,并做好城市街区布局工作。例如,在某生态城绿色街区设计时,设计人员结合该地区的气候条件,并根据街区建筑设计要求,制定合理的生态城绿色街区城市设计方案。另外,设计人员也可以运用先进的生态环境模拟软件,针对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城市街区进行布局,并进行合理的调整,有效提升生态城绿色街区城市设计方案的科学性。由于外界气候对生态城绿色街区的影响较大,设计人员在实际工作当中,要明确气候要素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将生态城街区进行科学布局,严格控制建筑物高度,真正实现保护环境的目标。通常情况下,气候要素主要分为4类,分别是热环境、风环境、声环境与降水等,城市气候要素对环境的影响见表2。3.3结合绿色植被的生态城绿色街区城市设计方案。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种植大量的绿色植被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保证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更好的改善,有效减少城市污染。在生态城绿色街区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要结合该地区的土地资源利用情况、气候条件,种植一定量的绿色植被,优化城市街区环境。对于生态城绿色街区设计人员来讲,可以根据街区单元的布局特点,做好相应的绿地规划工作,构建合理的街区绿道系统,美化街区环境[6]。除此之外,在选择绿色植被时,设计人员要遵守多样性原则,结合该地区的土壤条件,选择存活率较高的绿色植物,并选择合理的栽种方式,进一步提升绿色植物的存活率。通过种植大量的街区绿色植被,能够改进城市街区环境,提升街区的美观性,保证生态城市绿色街区布局更加科学。

4结束语

综上,通过分析结合土地条件下的生态城绿色街区城市设计方案、结合气候条件下的生态城绿色街区城市设计方案、结合绿色植被的生态城绿色街区城市设计方案,能够保证生态城绿色街区城市设计方案得到更好的实施,有效减少城市街区生态污染的产生,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贡生.新时代绿色城市群建设问题研究[j].山东财经大学学报,2018,30(03):5~11.

[2]黎家裕.基于生态城市理念的绿色街区设计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8(06):120~121.

[3]刘红梅.以绿色发展理念提升西宁城市绿色品质[j].青海党的生活,2018(01):40~41.

[4]徐梦洁.基于微气候的城市街区绿色出行舒适度研究———以临港生态示范区为例[j].中外建筑,2017(12):80~82.

[5]郭亮,黄博,王冠.基于绿色出行的城市街区影响机理及布局模式研究[j].规划师,2017,33(10):115~122.

生态城市设计范文篇10

关键词:循环经济;理念;城市设计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加快,我国城市人口及城市规模都处于不断攀升的状态,对于城市空间面积的利用需求量也随之增加,这样就需要在城市设计时将循环经济理念运用其中,以此来构建出一种与环境相互和谐的可持续性经济发展模式,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来指导城市设计。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准则

1.循环经济的内涵。基于循环经济内涵来看,其内在核心在于循环使用物质资源、高效利用能量等,其本质在于用最小的环境代价、资源消耗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所谓“循环”,是指要实现资源的再循环、资源的再利用、资源的减量化,在生产过程中持续地反复、循环利用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实质上是相辅相成、有序发展,兼顾了社会、经济、技术等多项,格外强调自然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人类行为等共生、和谐[1]。2.循环经济的准则。循环经济务必要严格基于“再循环”(recycle)、“再利用”(reuse)、“减量化”(reduce)的原则来进行运行。“减量化”是指在服务与生产时,务必要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及“最小化资源投入”为核心来大幅度降低污染物、废弃物的排放量,以及资源的消耗量,并且还要大量采用可再生资源来代替不可再生的资源。“再利用”是指为了能够让产品的使用寿命得以提高,需要多次翻新、多次修复、多次使用产品,避免产品过早报废,以此来最大限度地降低各种资源投入[2]。“再循环”是指利用再利用技术或者回收技术来将那些污染物、废弃物转为有用的资源,以此来尽量降低污染物、废弃物的排放量,进而实现废物多级资源化。

二、城市设计的概念和认识

通常而言,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城市设计的概念,分别是偏重“人与环境”互动设计及偏重空间设计。偏重空间设计强调“城市设计”实质上是一种空间设计艺术,从功能使用角度或者艺术角度来对整个城市进行设计;偏重“人与环境”互动设计则强调“城市设计”实质上是城市物质空间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关系设计或者系统设计。但是无论哪种设计模式,传统的城市设计都侧重于对空间环境的设计进行关注,但鲜有考虑到环境问题,主要原因在于:第一,目前还没有一个较为直接、较为明确的方法学来对环境问题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进行指导;第二,设计人员并不注重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之间的关系,而往往会侧重于研究自然环境。随着环保思想的日益深入人心,城市设计领域也先后出现了三个相近的研究课题,分别是生态城市设计、绿色城市设计、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设计,并且有大量的高等院校和学术机构进行研究[3],例如,美国的俄勒冈大学、波特兰社区学院与波特兰州立大学一起成立了一个专门研究“高效能城市设计”的联合工作室,将城市设计与可再生能源、空气质量、太阳能、自然通风、日照等多种要素进行有机结合,以此来最大限度地降低城市设计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还有学者认为,现代城市设计过程中需要包括多种类型的内容,如绿色交通、有效使用资源、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生态保护多样化、环境整治等。

三、循环经济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