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筑技术范文10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09-18 17:42:53

生态建筑技术

生态建筑技术范文篇1

一、徽州传统建筑材料选取的“生态性”

资源对于建筑来讲,是其建筑建造的前提和基础。不同的自然资源,能给建筑匠师提供不同表达建筑形式的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给人们带来不同寻常的视觉感受。徽州建筑材料丰富,盛产松、杉、柏、椿等优质木材,又产桐油、生漆等天然涂料,群山之间不乏适合烧砖制瓦的黏土和包括石灰石在内的各种石材[6]。这些以木、竹、石为主要材料资源都是就地取材、便于交通运输的天然材料,所以它们成为徽州传统建筑“适者生存”的最初选择。纵观徽州传统建筑的发展历程与历史脉络,我们发现,聪明的徽州人在建造建筑过程中,善于发掘与利用本土的这些生态资源,充分掌握了生态选取技术。也就是说,首先在徽州传统建筑营建材料的选取上,徽州先民较多选取本土的生态资源,然后充分考虑建筑材料的特点与特性和结合特殊的处理技术,最后充分发挥每一种材料的效用,达到了生态环保的使用。通过对建筑材料资源进行生态选取,一方面使得徽州传统建筑具备良好的环境性能以及提高了其经济性。例如,徽州传统民居建筑的主体木构架及其室内装饰材料,多以当地的木材打造,有效地促进了通风散热和降低湿气。换言之,通过利用天然材料有利于提高环境的舒适性。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既是自然资源在本地域的充分使用,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成本,实现其自然资源的绿色选择、绿色流通与绿色使用,又是自然生态观的体现,还实现了徽州传统建筑形态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另一方面,生态选取之材赋予了徽州传统建筑丰富的情感。通过借助于当时的建筑匠师之手,实现了由建筑材料向建筑形式的转化,最终以所创造的立体建筑形态表达出了丰富的情感,并能够与人们的情感产生共鸣,使得人们更容易接受由本土天然材料所打造出的十分接地气的特色“品味”产品。还有,某些建筑材料的技艺发展成为一项兼具科学与技术的艺术,如木雕艺术、竹雕艺术与石雕艺术,拓展与促进了徽州建筑装饰艺术的发展。由于所选取的材料来源于本地域自然环境,又表达于自然环境之中,也就是本地域内自然材料不同位置的“移植”,依然反映出的是本地材料的气息和特质,使其徽派建筑的“地方味道”更浓和特色更加鲜明。总之,徽州传统建筑中的资源生态选取技术,是历史上的徽州人针对徽州地域自然资源的不断思考、不断摸索、不断研究与不断尝试利用之后所生成的生态选取智慧,以此形成的生态选取技术。就其技术视角而言,徽州人选取材料之精、选取材料之巧与选取材料之妙,不仅为选取徽州传统建筑营建资源,提供极为有效的、合理的生态技术手段与方法,同时也补充与完善了徽州传统建筑生态技术体系。

二、徽州传统建筑环境选择的“协调性”

地域建筑营建活动是对当地自然环境协调的结果。以徽州传统建筑技术来看,其营建过程特别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成特定地域特色的生态协调技术。对于环境而言,徽州传统建筑营建主要需要适应协调气候环境、地形与水系环境三个方面。徽州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春秋短,夏冬长,热量丰富,雨水充沛,光能资源偏少,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低,云雾多,湿度大[7](p4-38)。为了采光、避寒、消暑、排水和防潮,徽州人民积极地通过营造建筑与自然环境进行对话,采取的是积极主动适应环境的手法,来进行建筑的规划和设计,从而既创造出建筑内舒适的环境,又达成了建筑内环境与外环境的协调与和谐以及互补与共生的环境系统。而且无论是徽州传统建筑的整体建筑外观还是建筑局部形式,都诉说着建筑与环境对话故事,潜藏着建筑与环境协调的技术。如徽州传统民居建筑的天井技术就是与环境协调的典范。天井的设置是根据徽州地理环境待点,它既较好地解决了人字形屋顶大体量建筑瓦面纵向延伸长、排水速度慢的问题,缩短了瓦面纵向延伸,具有较强的内向吐水功能,又解决了因体量大,室内通风透气采光条件差等问题,使室内能够有效地散湿,通风,采光和接受日照[6]。显而易见,天井技术的设置和使用实现了室内与室外环境的协调,也是徽州传统建筑中的生态协调技术的直接体现。同样,地形和水系环境也是徽州传统建筑营建所需巧妙处理和协调的重要方面。徽州境内,屏峰峻哨、岭谷交错、丘恋纵横,这里有高山、低谷,也有平原、盆地。其四周的水系也十分发达,河网密布,总体呈现出“山环水绕”的地貌特征[8](p7-28)。在这种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徽州先民通过与地形和水系环境的生态协调,实现了自己建造理想家园的诉求与愿景。而且这种生态协调技术在徽州民居建筑选址和村落布局上得到了具体的使用和彰显。在民居建筑选址上,徽州人特别注意趋利避害,善于协调建筑与环境要素的不同关系,善于巧妙地利用地形和自然水系,多依山傍水而筑,或枕山傍水,或倚山跨水,既有地势高爽,无暴雨山洪毁房塌屋之危,又以青山为屏,坐北朝南,得背风向阳、朝向良好之利,还取自然水系之便,少生活取水困难之虞[6]。如此,可以肯定地说,作为徽州传统建筑主体部分的民居建筑选址不仅是生态协调技术的全力应用,还以此表达出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古代哲学思想。由于徽州古村落布局与地形和水系环境的关系更是十分紧密,那么徽州人在古村落布局中是如何利用生态协调技术,并做到适应地形和水系的变化,合理布局,创造适宜居住环境的呢?宏村古村落的布局就是能够体现生态协调技术的较好例子。众所周知的宏村“牛形”布局,是历史上的汪氏先辈们,根据地形和水系条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所创造的总体规划:雷岗山为牛首,古树为牛角,民居群为牛身,邕溪为牛肠,月塘和南湖为牛胃,而绕村山溪上的四座木桥则为牛脚。村落四周青山黛峰、稻田相连,整个村落就像一头牛静卧在青山绿水之中,村落与大自然相互渗透,人作天成、浑然一体[9]。另外,通过协调宏村内部水系和外部水系,使得村内外水系互动,不仅协调了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得居民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更加便利,还借助村落水的灵动调节每家每户的微气候,滋润了人们的心灵,陶冶了人们的情操。正如汪氏第九十五代孙汪森强先生《水脉宏村》书中所言:“六百年家乡水,淌着文化智慧,和着吉祥快乐,一块儿流进了《水脉宏村》”,又言:“宏村汪氏理水的宏图、治水的胆识、蓄水的精明,疏水的智慧,无一不诠释出‘人’与‘水’的相互关系。”[10](p1-10)为此,地形和水系环境成为宏村布局规划所必须进行生态协调的重要内容,很明显,这也是徽州先辈们为了适应环境,采取千变万化的生态协调技术,来适应自然地形,利用和改造水系,创造优美生存环境的历史印证和缩影。可见,徽州人民积极适应地形与水系环境,依托协调技术巧妙处理建筑与地形、建筑与水系及人—建筑—环境的关系,使其建筑融于自然,成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由此,这足以证明生态协调技术在徽州传统建筑营建之中的重要性,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具有特色的徽派建筑形态的架构和文化的生成。

三、徽州传统建筑构造的“合理性”

徽州传统建筑的生态技术不但体现在建筑与“他者”的适应与契合技术,而且也包含建筑本体构造的生态技术。建筑本体的生态构造技术是徽州人为了解决建筑本体构造过程中的问题,根据传统生态思想和长期积累的经验,巧妙地处理建筑本体,以求达到建筑工艺技术的可持续性设计与利用以及建筑构件便于更换、重复使用及经久耐用等生态构造的方法。所以,基于徽州传统建筑本体的生态构造技术蕴含石作工艺技术、木作工艺技术、瓦作工艺技术、墙体砌筑技术等多方面的技术。特别是榫卯技术和空斗墙砌筑技术作为生态构造技术的使用,使其生态构造工艺合理发展,同时也节约了材料资源,实现了生态环保。进而言之,榫卯技术是徽州传统民居建筑中非常重要的木作技术之一,通过榫卯技术可以完成建筑木质构件的制造。如挑头梁构件,它有硬挑头与软挑头两种做法,硬挑头是由内梁直接伸出,采用箍头榫箍住柱头,上部柱移到挑梁头处。软挑头即柱子到顶、挑梁另安装于柱外侧,与内梁分节,采用穿斗榫卯,主要靠斜撑承托挑梁[11]。可见,榫卯技术的使用为建筑构件的制造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使构件发挥了其功能,还节约了建筑资源以及延长了其使用寿命,实现了建筑构件的生态环保。又如徽州传统建筑生态技术中的墙体砌筑技术之一—空斗墙技术,它是徽州传统住宅围护外墙的一大构造特征,包括一眠一斗、一眠三斗、全斗无眠等多种变化。如此砌法能够节约用材、减轻自重,还能自上而下变化形成更好的稳定性[12]。此外,通过墙内填灌黄泥或不填物体所筑造的空斗墙,还能提高墙体的隔热和保温性能。所以,不难发现,空斗墙技术的使用大大改进了墙体绿色筑造的工艺,使其墙体形式追随于墙体功能,既满足了建筑需要,又节约了材料资源,实现了低碳环保的诉求,成为一项优良的生态筑造技术。与此同时,该项技术也正是勤劳徽州人在建筑营建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和失败教训所升华出的生态砌筑方法,是徽州人生态智慧的有力体现,更是徽州传统建筑生态构造技术系统中的核心要素。综上所述,徽州传统建筑生态技术是通过建筑营建活动所逐渐发展起来的营建技术形态,其中蕴含着大量徽州人的生态观和生态智慧。它既源自于一代又一代的徽州建筑匠师在造物过程中对建筑技术不断地总结与凝练、改进与提升以及营建经验的不断积累,也离不开我国传统生态文化、朴素设计观等人文思想的影响,更是产生于应对资源、环境等自然因素所采取的各种技术手段、方法与策略。伴随着徽州传统建筑生态技术的传承与发展,具有地域文化基因的技术形态得以形成。然而,也正是由于徽州人所采取的生态技术策略,使其建造的生态美的理想家园,成为我国人居环境的理想圣地以及世界建筑艺术的典范。总而言之,基于生态文明思想和生态优先的视域下,从徽州传统建筑中去挖掘、梳理与凝练所蕴含的生态技术策略,并对其进行深刻地剖析和解读。其目的在于这些生态技术策略能够被得以系统地梳理与整体性认知以及得以实现在当代的应用、传承与创新,从而满足当代建筑的发展需求,以此实现地域传统生态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服务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进而言之,这一方面不仅延续了徽州传统建筑文脉,彰显了徽州地域特色,更赋予了徽州传统建筑生态技术新的生命和价值;另一方面有利于推动补充与完善徽州传统建筑设计理论体系,有利于为地域建筑生态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的欧洲杯买球平台的解决方案,有利于为我国生态建筑的设计与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秦书生.生态技术论[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9.

[2]汪斌,罗磊.徽州传统建筑文化与空间分析[j].安徽工程大学学报,2019(3):90-94.

[3]刘丽丽.徽派建筑传承研究与保护技术探讨[j].安徽建筑,2017(4):46-47,130.

[4]赵佳蕙,吴楷琪.徽派建筑中的生态智慧及其当代价值[j].教育现代化,2019(42):240-242.

[5]黄炜,颜宏亮.传统建筑技术的适宜性改善策略研究———以徽州地区为例[j].住宅科技,39(5):43-48.

[6]黄成林.试论徽州地理环境对徽商和徽派民居建筑的影响[j].人文地理,1993(4):62-68.

[7]周亚玮.徽州古村落布局与地形的关系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8]王婷.徽州古村落的水口文化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9]陆林,焦华富.徽派建筑的文化含量[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995(2):163-171.

[10]汪森强.水脉宏村[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4.

[11]姚光钰.徽州明清民居工艺技术:下册[j].古建园林技术,1993(4):8-12.

生态建筑技术范文篇2

关键词:乡村振兴;生态建筑技术;室外环境;室内环境;建筑构造

陕南地区是指陕西南部区域,属于秦岭南麓,南邻大巴山,商洛、安康、汉中三市自东向西依次排列,气候宜人、生态资源丰富,区域以山地丘陵为主,受限于陕南乡村经济发展、人口流出、社会建设等多方面影响,近年来,陕南乡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改善,但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资源浪费、生态环境受到威胁、室内外环境舒适度低、建筑能耗高等问题。《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生态建筑技术是坚持贯彻“绿色、生态、健康”理念、实现自然资源在建筑营造运营过程中“有效、可持续”利用的技术。鉴于此,将生态建筑技术引入乡村振兴背景下的陕南乡村发展建设过程中,将助力乡村的振兴和发展。

1研究对象现状

本文选取陕南代表性区域———商洛市为具体研究对象。商洛市位于陕西省东南部,是陕南三市之一,其主要生态资源和乡村发展现状如下。

1.1生态资源特征

商洛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位于暖温带和北亚热带过渡地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属半湿润山地气候;市内具有明显的山地立体气候特点,各地光、热、水、气候资源和气象灾害均有明显的差异。近年来,商洛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通过拆除没收违规建筑、复土复绿、信息化网格化监管全覆盖等一系列方式,整治和恢复秦岭生态,并取得初步成效;境内主要河流水质全部达标,在全省率先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全覆盖。

1.2乡村发展现状

近年来,商洛市农业产业飞速发展,实现农业相关口径总产值已经超过193亿元。市域内实现贫困县区全部摘帽,贫困发生率降至1.03%,乡村建设蓬勃发展,一批移民安置工程(见图1)、特色小镇、特色产业建成运营。但是新的乡村环境在使用中出现了新的问题,新的乡村建设机遇期对未来的建设发展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1.3生态建筑技术在商洛乡村建设中的应用现状

在商洛市域内乡村建设中,生态建筑技术的应用依然处于起步阶段,仅应用了室外透水地面、集成污水处理设备等技术,且在使用推广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问题:尚未有评星的绿色建筑,亟需在村镇建设中普及绿色建筑评价相关标准;部分生态建筑技术虽在建造中有所体现,但未得到充分使用;智能技术与智慧技术的应用尚未普及。

2生态建筑技术在陕南乡村建设中的应用分析

2.1生态建筑技术特征分析

生态建筑技术具有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的特征(见图2)。1)节约能源,减少污染。2)提升效益,均衡经济。3)以人为本,因地制宜。

2.2应用阶段

生态建筑技术真正在陕南乡村建设中普及应用,让技术从理论到变为现实需经过多个阶段的尝试与完善。1)技术研发阶段即依据现实需求进行研发,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宜的技术。2)设计阶段即充分调研评估场地环境条件(气候、资源、选址等),基于生态技术拟定设计方案,深化施工图。3)运营维护阶段即投入使用阶段,需做好维护管理,并将运营效果反馈给设计和技术研发者,促进技术进步与完善。

2.3运行环境

当下,商洛地区在乡村建设过程中,每一个建造(改造)的建设项目都在试图最大程度做到节能、环保、节地、健康、舒适,以期建设具有商洛地域特色的生态空间环境。为此,探索生态建筑技术在商洛地区乡村建设过程中的应用和运营环境是必要的。

3生态建筑技术在陕南乡村建设中的优化策略

从项目特点来说,生态建筑技术运行环境可分为室外环境营造部分、室内环境营造部分、建筑构造部分。

3.1室外环境优化策略

室外环境是陕南乡村空间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陕南乡村环境重室外轻室内。室外环境的优化,要规划先行,以乡镇、村落为整体加强顶层设计,根据村落特征,将村落现状和发展结合起来,一村一品;要不断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将扶贫成果巩固、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经济发展有机统筹,推进商洛乡村生态与经济共同发展;要以舒适健康为发展方向,通过防灾减灾、节水节地、生态廊道、太阳能利用等生态技术,提升室外环境品质。

3.2室内环境优化策略

陕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冷夏热,因此乡村建筑室内空间需要考虑防寒隔热。传统民居运用民间智慧采取的措施虽能起到防寒隔热的作用,但与现代人对室内环境的舒适性追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室内环境的优化,要立足现有采暖设备、照明设备、供水设备的运营维护,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降低能耗;要延续村落室外环境整体特征,积极融入区域性传统社情文俗元素;要在设计阶段考虑室内气流流向、风俗,在使用阶段充分利用传统的屏风、隔断等引导自然风,提升室内空气质量。

3.3建筑构造优化策略

建筑构造是陕南乡村建筑物具现地域特色的重点,现存的建筑构造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构造,是以木土结构为主体的传统民居;另一类是以现代标准化构造样本为基础的新建住房,常见结构为砖混结构和框架结构。无论是哪一类建筑构成,其构成的建筑物整体能耗均偏高。要将生态建筑技术与陕南乡村建筑物结合,通过对其建筑构造的重构和创新,提升乡村建筑的节能效率,实现陕南乡村的可持续发展。1)门窗通过降低窗墙比、改进门窗结构、选用当地特色材料,降低门窗能耗,提升建筑品质。2)屋顶沿用传统坡屋顶建筑,适当选用适宜的种植隔热屋面,实现突出乡村特色、美化环境的效果。3)外墙就地取材应用节能环保型墙材,采用外墙保温技术,提升外墙保温性能。

4结语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中,陕南地区作为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区域发展建设必然紧紧围绕“生态”二字展开。将生态建筑技术引入乡村振兴背景下的陕南乡村发展建设过程中,将二者相结合,充分发挥生态建筑技术在乡村建设方面的巨大潜力与优势,助力陕南乡村振兴和人居环境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5(1).

[2]任彬彬,吕金易,曹旭.绿色建筑技术在特色小镇建设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建筑节能,2019,47(3):30-34.

[3]付恒阳,张静,习妍平.陕南已建移民安置点选址适宜性评价———以略阳县为例[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54(6):124-130.

[4]毛蓝平.新型城镇化建设视角下乡村生态搬迁策略研究———以浙江省泰顺县为例[j].城市住宅,2021,28(3):177-178.

生态建筑技术范文篇3

现代城市建筑的白蚁种类通常为散白蚁、家白蚁两种,在我国长江以南较炎热的地区通常以家白蚁为主,而在华东及长江流域一带则以散白蚁为主。部分地区还出现大白蚁、土白蚁、堆砂白蚁对城市建筑造成危害,白蚁危害对现代城市建筑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破坏建筑物结构。在现代城市环境下,白蚁群体为不断扩大生存领地,需要在不同建筑位置筑造各种大小不同的巢穴结构,白蚁一旦将蚁巢筑造在建筑物墙体内部、建筑物地基位置,可能会直接影响城市建筑物的结构,甚至严重影响建筑物墙体的密实度,破坏建筑物的整体性能,导致墙体裂缝、地基断裂,甚至造成建筑物坍塌等严重后果。1.2降低木构件牢固度。由于白蚁种群喜食树木、纤维素类物质,如果建筑体中的木构件受到白蚁群体的侵蚀破坏,木构件内部结构最终将会被蛀食一空,严重降低建筑木构件的牢固度,甚至会引发木构件结构倒塌,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1.3腐蚀钢筋混凝土。白蚁群体在危机时刻会启动化学防卫机制,分泌一种带有甲酸成分的酸性物质——蚁酸,而甲酸又是酸性最大、腐蚀力最强的有机酸之一。白蚁群体在建筑物中发展蚁群、觅食等过程中,如果受到钢筋混凝土的阻挡,白蚁种群感受到威胁,通常会产生酸性物质来进行防御反应,蚁酸能够逐渐腐蚀钢筋混凝土结构,破坏建筑物的稳定性。1.4影响建筑物正常使用。现代建筑装饰装修多以木制、纤维素等材料为主,白蚁不可避免会对装饰装修造成危害,直接或间接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增加建筑物维护成本。根据白蚁群体的生存习性,每年成熟白蚁种群在一定季节会进行分飞,建筑物内部的白蚁巢群会有成千上万的有翅繁殖蚁飞出,在建筑物内不停地飞、钻、爬等,造成人们心理、视觉上的极大不适,如果及时对白蚁危害进行治理,将会严重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甚至需要被迫搬离建筑物。

2现代城市建筑白蚁危害成因

2.1蚁道蔓延。现代城市建筑体附近的绿化林木带等白蚁孳生地中的白蚁群体,通过挖筑地下蚁道逐渐侵蚀到建筑物内部觅食,在适当环境条件下白蚁巢群也可能会转移蚁巢到建筑物内,对建筑物造成危害。白蚁在入侵建筑物地基之后,通过挖钻建筑物外墙,修筑蚁道逐渐蔓延上去,或者钻入建筑体砌砖与砌砖之间的填充物砂浆内,挖筑蚁道顺砂浆向上延伸,进入建筑物室内进行危害。有些地区的家白蚁群体可以搬走建筑物墙体中的砂浆,同时筑造几厘米厚的巢叶来取而代之,片状白蚁巢可形成一个整体,其主巢位于片叶中,这种形式的白蚁巢群对建筑物的危害性较大、持续时间也较长。白蚁种群还会通过修筑地下蚁道,侵蚀地基、穿过墙基直接入侵到地面下方,从地面与墙体连接缝处、水泥地板缝隙处、地面柱缘缝隙处钻爬到地面入室危害。2.2分飞繁衍。白蚁巢群分飞多集中在每年的5月份左右,大量有翅白蚁成虫通常在傍晚时分飞,白蚁具有趋光性导致其很容易飞向有光建筑物,并寻找裂缝处、阴暗潮湿处、堆积物处等合适的筑巢位置,修筑蚁巢繁衍巢群。还有些白蚁在分飞过程中钻入货物里,随着货物进入室内,在建筑物中繁殖扩散进行危害。

3生态综合治理技术

3.1饵剂诱杀。饵剂诱杀作为最常见的白蚁防治方法之一,通过在白蚁喜食的食物中加入慢性药剂,将制成的白蚁饵剂放置于白蚁巢群附近,工蚁在自由取食的过程中会将饵剂带回蚁巢中,经交哺行为将饵剂化学物传播给巢群其它白蚁。现阶段,白蚁饵剂通常使用氟铃脲、氟虫胺、吡虫啉等新型杂环类、生长调节剂类、代谢抑制类药物,近年来选取中草药制成白蚁饵剂,取得一定防治成效,中药饵剂对白蚁的引诱力强、白蚁取食量大、白蚁治理效果显著,也不会污染周围环境,还有人根据白蚁跟踪信息素或类似物与诱饵材料等混合制成诱杀块、诱杀包等诱饵药剂。地上型饵站是在诱饵包、诱饵条基础上由饵剂、方形外壳构成的专门用于白蚁防治的装置,饵剂分为药剂、饵基、辅助剂三部分,方形外壳则由木质、塑料材料构成。3.2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白蚁捕食性天敌、微生物及微生物代谢产物来控制白蚁巢群规模,达到降低白蚁危害的目的。白蚁捕食性天敌包括:蚂蚁、食蚁兽、穿山甲、土豚等,在野外环境中蚂蚁是白蚁最大的天敌,蚂蚁对控制白蚁巢群规模起到一定积极作用。细菌、真菌、放线菌、线虫、病毒等微生物具有很好的白蚁灭杀效果,实验表明经白僵菌、绿僵菌处理的黑翅土白蚁成虫会出现僵死,该菌种具有一定的致病毒能力,为建筑物白蚁治理提供生物防治依据。微生物代谢物对白蚁的毒力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增强,对白蚁的毒杀和防治效果较为明显。3.3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法利用各种物理因素或简单工具实现白蚁防治目的,防治手段通常包括:人工挖巢、热处理法、微波处理法等。人工挖巢法作为目前国内应用较多的物理防治技术,由于土白蚁属为较高等白蚁,不会产生补充型生殖蚁,挖巢后原始蚁王、蚁后被消灭,则整个白蚁巢群会自动灭亡。热处理法是利用热量杀死建筑物木构件中的木白蚁,在处理建筑物局部木构件前,需搬出不耐热物品,并保持塑料水管内水的流动性,用机器向建筑物的白蚁危害区域内鼓入50-55℃热空气,持续 1小时左右,该防治技术优点是处理周期短、无任何化学药品;缺点是可能会损害室内热敏物品,无法保证建筑物以后不遭白蚁侵蚀。微波处理法是使用多个微波发生器,对建筑物墙体产生一定微波瓦数的微波热量,达到灭杀白蚁群的目的,该技术优点是无需钻孔微波就能到达白蚁危害区域,缺点是不是适用于狭小、封闭的区域,其操作性较差。

4综合治理在城市建筑白蚁危害治理的应用

4.1总体策略。城市建筑白蚁危害治理应围绕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指导思路,大力推广生态型白蚁危害治理新产品、新技术、新方法,因地制宜结合局部白蚁防治策略,采用多种生态综合治理技术,尽量避免使用化学药剂,同时科学评估建筑物白蚁综合治理成果,在有效控制城市建筑白蚁危害的同时,达到最佳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4.2具体措施。4.2.1城市建筑防蚁设计。在设计建筑物结构时应严格按照建筑白蚁预防技术要求,充分考虑白蚁对城市建筑物的潜在危害,根据建筑物结构特点开展防蚁设计。建筑物材料选用方面应选择抗白蚁蛀食材料,建筑主体结构、建筑方位设计应采光、通风,并保持不适于白蚁生存的环境。对于厨房、卫生间、阳台等建筑湿区位置,应从建筑结构设计方面降低其渗水、漏水的频率,防止白蚁通过这些潮湿部位入侵到建筑物内。4.2.2建筑施工防蚁管理。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方不仅要严格按照建筑物设计方案进行施工,重点做好厨房、卫生间、阳台等易漏水位置的防漏工作,降低白蚁从这些位置钻入建筑物室内的可能性,而且还要根据白蚁危害预防技术要求,及时仔细地处理建筑物地基内的木质废料、纤维材料等白蚁食料,白蚁即使进入建筑地基范围内也无食可寻。同时,应尽量减少建筑物外部使用木构件及木质材料,防止分飞繁衍白蚁筑巢定居。4.2.3合理确定治理区域。城市建筑白蚁危害综合治理应基于科学评估的基础上,首先整体调研白蚁危害区域,根据白蚁危害治理的成本、效益等技术指标,合理确定白蚁治理的经济阈值,只有在白蚁危害超过治理经济阈值时,才启动白蚁危害综合治理方案措施,以此实现白蚁危害治理在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效益最大化。另外,考虑到白蚁危害的隐蔽性、季节性等特点,还需要将建筑物被侵蚀部位、侵入白蚁种类、建筑结构特点、白蚁危害程度等综合因素考虑到经济阈值的确定指标中,以此保证白蚁危害治理区域确定的客观性。4.2.4控制白蚁危害区域。建筑白蚁危害综合治理不仅需要加强重点蚁害区域的生态灭杀力度,而且需要针对建筑物周边相关区域开展白蚁防治与控制工作。白蚁防治技术人员应充分调研白蚁危害现场,综合分析、科学划分白蚁治理控制范围,将建筑物周边林木绿植、景观设施等纳入到蚁害防治与控制方案中来,对白蚁危害区域进行全面性、综合性防控。4.2.5应用蚁害监控技术。受现代城市建筑结构复杂性影响,白蚁被动性防治方法往往难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且不容易彻底灭杀,而白蚁监控系统作为蚁害治理的核心环节,只在白蚁入侵时使用极少药剂,具有无污染控制建筑白蚁种群规模的特点,可以有效防止人员中毒、环境污染。另外,蚁害监控技术还可长期监控建筑物特别是大型建筑物,避免长期使用化学屏蔽药剂破坏建筑周边环境。

5建筑白蚁生态防治的展望

建筑白蚁危害防治是白蚁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加快白蚁生态防治技术的升级转型,从根本上提高白蚁防治的生态、环境效益,实现白蚁危害治理向生态环保方向发展。当前建筑白蚁生态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白蚁防治与环境保护相关政策法规,引导推广生态环保型蚁害防治新产品、新技术,从白蚁生物学、行为学、生态学、环境学等角度深入研究白蚁代谢机理、生存规律及活动习性,以此研发白蚁防治新药剂、新方法。建筑白蚁生态防治未来主要发展方向是研究智能化白蚁监控技术、以及更加长久高效的白蚁饵剂、引诱材料,加快推广生态环保型白蚁防治新技术。

参考文献

生态建筑技术范文篇4

关键词:绿化技术;生态建筑设计;集成应用

1绿化技术与生态建设设计

生态建筑是指以建筑为切入点,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以环境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系统工程。绿化技术能够对建筑的环境进行补偿,同时提高建筑结构的节能效果已经改善室内环境。一般情况下,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建筑的设计时,应强调多种技术的集成应用,并对集成化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与相关专业人员进行沟通解决。按照作用环境的不同,可以将生态建筑的集成应用分成两大方面,分别为室外环境集成应用和室内环境集成应用。

2室外环境集成应用

室外环境的集成应用主要包括场地绿化、建筑立体绿化和人工湿地系统三个方面。

2.1场地环境绿化

(1)配置原则。①绿量率。指单位绿地面积内植物的全部叶片面积总和。该指数可以合理直观的对绿色设计的生态效益进行评价。②复层结构。该指标直接关系到场地绿量、植被、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的绿化配置。③地方树种。与非本地树种相比,本地树种能够很好的适应本地区的生态环境。这从根本上来讲更具备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④生物多样性指标。它主要是通过保护建筑外部环境和最基层生物的生存环境以确保生物多样性的发展。(2)工程案例分析。本工程为某市一地税局数据处理中心项目。工程所在地区为华北平原西北部。该地区的为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以下将结合该工程阐述绿化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集成应用。该项目中进行场地环境绿化的主要设计要点为:①建筑场地的四周充分考虑抗风和防晒的影响;②根据城市噪音控制的要求对场地南侧进行噪音控制。③建筑物的四周不仅需要满足夏季隔热通风和冬季热挡风的要求,同时还应考虑建筑物的遮阴效益对植物的影响。

2.2建筑立体绿化

(1)技术要点。一般情况下,建筑立体绿化的主要技术包括两项,分别为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在建筑护结构的附加层上应用立体绿化技术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改善室内环境,同时还能确保生态效益,这对于城市生物的多样性是一项重要的补充。建筑设计师在进行立体绿化技术的应用时,主要是考虑其应用的可能方式和综合效益。(2)工程案例分析。在本工程中进行建筑立体绿化技术的应用,主要是考虑绿化与非绿化技术的结合,从而形成了三套护结构的绿化系统,分别为屋顶绿化的能源屋顶系统、垂直绿化系统以及组合遮阳系统。本工程的能源屋顶系统根据使用要求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复合型免维护屋顶绿化,和花园型屋顶绿化。花园型屋顶绿化可以作为人们的休息活动空间。垂直绿化系统主要是利用锅炉房上部剩余空间以对建筑的整体进行完善。该系统可以作为室外休息区。垂直绿化系统中所应用的植物可以有效的改善室内的热工性能,同时还可以为整个城市增添色彩。组合遮阴系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为穿孔遮阳板、窗台绿化以及绿化走廊。遮阳板可以有效的提高室内的光环境;窗台绿化可以为室内环境提供色彩,并且起到声屏障的作用。

2.3人工湿地系统

(1)技术要点。在建筑景观的用水中主要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水质污染。在人工湿地水处理系统中主要包含了三项技术,分别为人工湿地技术、毛管渗滤技术以及生态桶技术。这三项技术是共同在整个系统中起作用的,从而达到节约资源、美观环境的效果。人工湿地是指按一定的方式对基质、微生物和植物进行配置所形成的复合生态系统。采用这种技术可以有效的对水污染进行处理,同时日常的运行费用较低,可以有效的节约水资源。毛管渗滤技术和生态桶技术主要是指生活污水在作为景观用水之前进行预处理的计算。通过这两种技术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可以有效的减少水体的污染。毛管渗滤技术所处理的污水是在地表下进行流动,较为安全,但是占地面积较大,而生态桶技术占地面积小,经过效果好,但是会散发一些异味。(2)工程案例分析。本工程中主要采用的人工湿地系统为水平潜流人工湿地技术。在这种技术中,污水是在土壤下进行流动的,不会与空气进行接触,因此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系统处理污水的效率,同时还可以避免污水与空气接触而散发异味。在进行湿地植物的选择上,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主要采用的湿地植物以根系长、耐阴、易于管理的挺水、沉水植物为主,这种植物品种主要来自工程所在地区。

3室内环境集成应用

3.1技术要点

在室内环境中,通过植物的配置可以有效的对空气质量和人心里状态进行调节。植物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并对室内湿度和噪音进行调节,同时对于居住人而言,还可以对缓解心里紧张的情绪。植物作为一种生物,同样需要对室内环境提出一定的要求,不利的日照、温度和湿度条件会影响植物的生长。为了有效的确保植物与室内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提出了“生态核”的环境控空间模式理论。“生态核”是指以中庭空间为载体,利用温室效应和烟囱效应以改善室内的采光和通风效果,从而对中体和周边空间的整体环境质量进行控制。在“生态核”环境空间模式理论中,主要研究的问题包括:(1)植物的生长;(2)植物对其他环境控制技术的影响;(3)植物的生态功能;(4)群落规模的确定。

3.2工程案例分析

在本工程中的某一栋建筑中采用了“生态中庭“的技术。该中庭主要是位于建筑的南侧,总面积达到400m2。在中庭中主要设置了阳光房、温室效应和烟囱效应,从而有效的确保了中庭周围办公室的采光和通风效果。在“生态中庭“的技术方案设计时,通过计算机进行了室内光环境和室内风环境的模拟。通过室内光环境的模拟分析,最终决定在建筑向阳面增设遮阳设备,这样不仅可以确保中庭四周环境的日照条件,同时还可以满足植物生长对阳光的需求,但是夏季存在过热的问题。通过室内风环境的模拟分析,中庭虽然能够满足合理组织日照的要求,同时仍然需要采取其他措施以消除夏季中庭过热的问题。经过分析,主要采取的消除过热问题的一项有效措施为利用烟囱效应组织热压通风技术。在对中庭环境中的植物进行配置时,主要考虑的是在确保植物景观效应和生长要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发挥植物的生态功能,其中重点考虑的是办公建筑和人流复杂空间的典型环境问题。

4结语

随着建筑温室效应加剧,生态建筑逐渐成为建筑设计的主流思路,其更多地强调多种技术的集成应用。文章通过结合某市一地税局数据处理中心项目,针对该工程所在地为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从建筑室内外环境方向来探讨该工程的生态设计思路,总结出可行的生态设计技术,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实例。

作者:朱永明 单位:广东广龙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王志军,董伟.绿色建筑、生态建筑与可持续发展[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6(09):227-229.

[2]崔英姿,赵源.持续发展建筑中的生态建筑与绿色建筑[j].山西建筑,2004(04):52-56.

生态建筑技术范文篇5

1.1理论研究不足

目前,我国对生态建筑设计的理论研究做了大量工作,但仍然存在不足,使得部分人对建筑设计时生态技术的运用只停留在表面,理解不够全面。错误的生态建筑认识和某些不恰当宣传使得部分建筑设计走向了“伪生态建筑”误区。生态建筑不是单栋建筑的节能环保,也不是简单的建筑平面重新规划,更不是建筑区域的种树植草等绿化工作。融合了生态技术的建筑设计不仅要具有良好的室内条件,还要具有建筑物自我调节能力,建成的建筑应具有节能、污染少、生态环境改善等优点,更应使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结合为有机整体,实现人、建筑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1.2生态技术掌握较少

建筑设计中的生态技术是为实现生态建筑设计目标而采取的技术或非技术手段,属于建筑生态学的技术应用。建筑设计时具体生态技术的选择要与建筑所在地区的环境、气候以及经济、技术和文化的发展相适应,具体实施时可选择一种或多种生态技术。目前,我国对生态技术的掌握和运用并不十分成熟,往往陷入片面追求生态技术、盲目使用生态名称做宣传的误区,也混淆了高新技术与生态技术的概念,易出现脱离实际的生态技术研究,不利于建筑设计的生态化进程。

1.3设计实践不足

建筑生态设计的时设计师需要把握好设计尺度,充分发挥建筑所在地的地势、地貌等空间优势和把握周围自然环境、文化氛围等特征,尽可能使建筑作品与周边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但这都需要在不断设计实践中完善和思考。目前,我国生态技术与建筑设计融合的实际案例尽管不少,但主要偏向于节能设计、建筑环保改造试点、设计的理论框架、设计原则和生态理论对建筑设计的指导,建筑设计时也缺乏多学科的融合。同时,我国文化、人口分布、自然环境等国情与国外存在较大差异,国外生态技术与建筑设计融合的实践经验对我国参考有限,我国建筑设计时不能照搬照套。

2.生态技术的融合

2.1整体观生态技术的融合

整体观生态技术主要针对都市圈、区域圈建筑群,是将建筑设计融入一个整体生态循环系统,是广义上的生态技术。建筑设计时从整体角度出发,根据植物、生物、河流、山川及人口分布、乡土文化甚至当地民俗民风等,综合考虑能源和资源的循环流动,将建筑所在区域的大圈子及建筑本身的消耗和产生计入整个生态系统,改变传统的资源、能源单向方式,使建筑对环境的影响趋于“零放射”,构建良性循环模式。

2.2被动式生态技术的融合

被动式生态技术是是传统技术的现代化表达,建筑设计充分利用建筑朝向、建筑窗墙比、建筑体形系数、和气候风向、日照以及建筑材料、布局等,结合地方特色,通过环境绿化、空间规划和光线利用等提高能源和资源的使用效率。被动能源策略、双层皮外墙、旧建筑材料的回收使用以及太阳能发电、太阳能光电转换装置的配套设施设计建设等也属于此范畴。被动式生态技术在建筑设计中运用较多,如福斯特事务所方案、皮克林太阳城方案、新疆通风塔方案、被动式采暖设计方案和传统窟洞改造方案等。

2.3高技生态技术的融合

利用航空和汽车工业技术、计算机软件等现代高科技手段,结合新型材料、构造和施工新技术对建筑物的外界光线导入、室内照明、支撑结构、温度、空气阻力、通风和湿度进行控制,融入这样高技生态技术的建筑物设计完成后必然具有时代前沿的特征。目前融合较为成功的有关西国际航空港等代表性建筑设计作品。同时,高技生态技术与超高层、特异型等建筑物的设计融合已成为新的研究课题。事实上,高技生态技术与建筑设计的融合不仅是设计潮流,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对自身地位反思和向大自然的学习与致敬。

2.4高新技术的转化

高新技术一般只是生态技术的实现手段,并不能与高技生态技术混淆。但是,高新技术却是生态技术难得的催化剂,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理念对建筑设计时的高新技术进行生态转化是高新技术自身魅力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如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新型特殊材料,将传统的固定建筑结构设计成能够根据气候变化自行调整的围合式建筑;或引入风能、太阳能、沼气、废水处理等新技术实现建筑或建筑群落的能源资源循环等。而成功实现高新技术生态转化的法兰克福商业银行总部大楼设计方案成为“生态高技建筑”的典范。

3.总结

生态建筑技术范文篇6

一、驮娘江流域传统建筑设计思想分析

一个地区的传统建筑设计思想是当地人民在漫长的生产、生活活动中充分与当地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系统融合后,总结提炼出的智慧精华。因此对驮娘江流域传统建筑设计思想的提炼必须建立在对当地气候、地形地貌和政治因素的充分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1)气候因素;驮娘江流域地处北纬23°11'--24°44'。该地区年平均日照时间长达1889小时,全年降雨量为1113~1713ml。与传统中原建筑相对强势的人地观念不同,为了因应当地气候高温和多雨两大特点,驮娘江流域的传统建筑在建造过程中采用了借力打力的设计思路,充分利用自然的力量追求生产、生活的便利。(2)地形因素;驮娘江流域地处云贵高原与桂西丘陵地区交界处,自然高差较大。流域内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少数冲积平原沿河道分布。流域内最高峰为广南县珠街镇的大麦地山,海拔2035m,海拔最低的河谷低地位于田林县境内,海拔200m左右。在此基础上,驮娘江流域先民发展出了因地制宜、灵活布局的建筑设计思想。(3)社会人文因素;进入东晋十六国时代之后,驮娘江流域逐渐在政治上边缘化,先后从属于南宁州、黔中道等州、道级行政单位,且远离州、道的行政中心。政治边缘化趋势对于驮娘江流域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方面,政治边缘化导致驮娘江流域日益疏远于孔孟文化圈,发展出独特的民族文化体系;另一方面,中央王朝对驮娘江流域的控制力不足也导致以土匪、山寨为代表的地方势力的崛起和发展,从而恶化了区域的治安环境。独特的历史文化使驮娘江流域传统建筑呈现出与中原传统建筑截然不同的发展趋势。一方面,聚落在设计和建设的过程中探索出了独特的将军事防御功能和生产生活功能相结合的设计思路;另一方面,驮娘江流域传统建筑衍生出了与中原礼制和儒道释三位一体的崇拜文化所不同的山神崇拜文化和少数民族村寨文化。这种区别在驮娘江流域传统聚落中独特的风雨桥、鼓楼和神树上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二、驮娘江流域传统建筑生态技术研究

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和相对闭塞、贫困的社会环境对驮娘江流域传统建筑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具体包括:建材问题、节能问题、温控问题、防御问题、通风问题和防潮问题。为了在天人合一、因地制宜的设计思想指导下系统解决上述问题,驮娘江流域先民开创出了一整套集空间布局、结构设计、建材选择于一体的生态技术。(1)空间布局与选址在聚落选址问题上,驮娘江流域传统的聚落一般以密集的建筑群落方式布局于局部区域最高峰的山腰或山顶。这样一方面可以利用山体的高度优势提高建筑群落的军事防御能力,并避开山脚的潮湿气团;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山群遮蔽部分阳光,起到一定的降温作用。(2)建材选择驮娘江流域的森林资源丰富,目前已发现木本植物56种。其中,适用于建筑材料的树木主要有桦、黄杉、松、柏、麻竹、慈竹、灰金竹等10余种。如此丰富的林木资源奠定了木材在驮娘江流域居民的传统生产生活中不可替代的地位。由于驮娘江流域长期远离封建王朝的统治核心地区,处在较为封闭的发展环境中,该地区与中原的商业交流并不发达。广泛分布的喀斯特地貌使这一地区耕地匮乏,农耕经济落后。长期的封闭与贫穷使该地区在建材的选择上也呈现出一种倚天靠地的倾向。这种倾向导致在驮娘江流域出现大量全木结构传统建筑,而砖石结构和含有铁构件的建筑则凤毛麟角。(3)结构设计为了有效隔绝山体的潮气和遮蔽强烈的日光,驮娘江流域山地传统建筑往往采用三层吊脚楼结构。不同于传统的三层建筑结构,驮娘江流域山地传统建筑的首层结构高度一般不超过1.5m,主要作为畜养禽畜的场地。二层结构是供居民活动的建筑空间,为了取得较好的通风隔热效果,一般层高在3.5~4m之间。三层结构是建筑物的顶层空间,为了取得较好的排水效果,往往采用坡屋顶结构。该层是建筑物直接承受阳光照射的部分,为三层结构中温度最高、湿度最低的部分,一般用于储藏和晾晒粮食,层高往往设计为1.5m~2m。(4)施工技术由于该地区长期以来经济落后,气候炎热多雨,驮娘江流域的先民开发出了一整套成本低廉,劳动强度低的生态施工技术。驮娘江流域传统建筑普遍采用条石堆砌的高度在0.5m以内的平台作为建筑物的基础,并不向下修建深基础。该种基础结构一方面降低了基础施工的成本和难度,另一方面起到了隔绝地下潮气的作用。不过该种基础结构的承载力较低,并不适合修建大体量上部结构。因此,驮娘江流域传统建筑普遍采用了层高在三层以内的全木结构吊脚楼,大幅降低了上部结构的重量。为了降低上部结构的重量和建造成本,驮娘江流域传统建筑物普遍采用榫卯连接,实现了建筑物全结构的无铁化。

三、结语

驮娘江流域传统建筑是驮娘江流域先民在长达数千年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慢慢摸索出来的智慧结晶。它所体现出的设计思想和生态技术是在系统考量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人文条件之后升华出来的传统文化精华。系统研究和发掘驮娘江流域传统建筑设计思想和生态技术对于指导桂西地区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发掘和传承有重要意义。

作者:颜世强 单位:百色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振复.中国建筑的文化历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3.

[2]韩沫.北方满族民居历史环境景观分析与保护[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6.

生态建筑技术范文篇7

关键词:生态办公建筑;设计理念;探析

1传统办公建筑所存在问题

1.1资源能耗较高

办公建筑需要满足多方面的功能需要,并且对其使用功能要求较高,因此办公建筑在建造时要考虑的是办公建筑的使用功能,一切以实用功能为重点,这导致了办公建筑在使用后成了能源的消耗大户。尤其是水、电、气等,通常为居住用量的3~5倍,这些都成为了如今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因此,办公建筑想要实现生态化就一定要解决此类问题。

1.2缺少生态环保概念

建筑设计人员在办公建筑设计时应该站到以人为本的角度,探究办公建筑设计的意义和核心,深入调查办公建筑的周边环境,给生态办公设计提供相关参考和支持。但传统的办公建筑常常只重视所用材料的质感,注重建筑外形和美观,而忽略了建筑材料本身的力学等特性,同时忽视了材料本身对环境的影响问题。例如选用当地生产材料,降低运费成本,避免损耗环境。另外,传统建筑设计常常忽视办公建筑的建筑外形以及表面材料的环境功效,几乎不考虑建筑对城市造成的热岛效应以及水资源节约理念。如,维护好办公建筑周围环境,对当地生态进行必要的现状维持和保护,提高雨水渗水量以及污染物过滤等。

1.3建筑设计人员对生态定义存在偏差

办公建筑想要具有完备的生态体系时常需要建筑设计师具有专业的设计功底,从设计概念的提出到设计方案的确定均需要保证端正的生态趋向观点。但在实际设计过程中,由于设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不全面或者设计经验不丰富等原因,造成办公建筑趋向于使用功能,而偏离了生态健康的准则,致使办公空间私密性不足。

1.4建筑设计人员忽略了内部环境和品质的选取

以往的办公建筑往往设计成大进深类型,这给办公人员的办公环境造成了很大不便;首先,致使室内办公环境的空间隐私性能大为降低,给工作人员的工作带来了极大麻烦;其次,致使外界自然光线的照射和深入十分困难,同时导致外部空气在办公建筑内部流通不畅,尤其是对于全封闭式的办公建筑,当机械通风排烟系统不完备时,加上自然通风缺失,会导致办公人员才生大楼综合症状;此外,促使人们形成这种症状的诱因还包括室内环境装修建材的有毒气体逸散,噪音的产生以及楼板震动等。

2生态办公建筑的体系理念

2.1设计注重舒适化

如今人们对办公环境要求越来越高,注重办公舒适化,提升工作人员的生命品质是当今智能办公建筑的发展目标和主流方向。所以设计人员一定要注重舒适化理念的运用,因为舒适化的办公环境不仅决定着人们的工作效率和精准程度,同时还决定着人们的生活品质。设计人员要充分考虑这种情况,持续优化办公建筑的生态环境水平,如,增大光线透入,增强自然风流通,减少有害建材的使用等,最大限度的减少周围环境给工作人员带来的环境危害。因此,在设计生态办公建筑时,一定要对办公的舒适化程度给予足够的重视,进而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达到我国生态办公建筑的相关标准要求。

2.2设计采用自然体系思想

该思想是在设计人员在设计办公建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阳光、风等自然资源,来达到节省资源改善办公环境的目的。生态办公建筑的自然思想体系要一切以人为核心,依照办公人员需求,增强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办公建筑设计中应用自然体系思想的根本原因就是,最大程度的得到和使用自然光线和自然通风,建造出一个健康和舒心的办公环境,同时确保办公建筑能够有最大面积和最长时间光照,以减少水电用量,实现节约水电用量。同时确保通风,已达到减少空调等设备安装,因此办公建筑充分运用自然体系能够很大程度上环境高能耗问题。自然阳光和自然通风使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但因为光电技术的产生和使用,致使人们忽略了自然光线和通风的使用,也给办公建筑和周边环境带来了严重破坏,同时人们若长期处于人造的的工作环境会引发多种办公建筑综合病症,例如,头痛、乏累。身体不舒服以及肤质干燥等。为避免此情况出现,应该两者结合使用。

3生态办公建筑设计技术理念

随着近几年我国加大了对生态理念的重视程度,生态办公也逐渐成为社会发展潮流,基于此种前提,本文就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生态办公建筑设计技术的相关理念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并进行相关内容的介绍,以便能够为推动我国生态办公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1空间化组合设计

设计人员要充分考虑到办公建筑的空间特征,考虑空间布局和空间经济等问题,实现最优化的空间布置和空间组合,同时确保节省能源和环保舒适需要。因为不同空间对光照通风和采暖的需求各不相同,为了避免个空间环境的互相影响以及空间环境资源的浪费,设计人员就一定要对办公建筑的不同功能分区进行详细的空间接线分隔和空间组合。生态设计理念实践的进展是:从功能以及动静空间的划分逐步演变和进化成阳光、空气和舒适度的空间分割以及区域划分。此外,在进行交通盒的设计和布置时,要充分考虑办公建筑的经济性和结构的均衡性两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找到两者的合适切合点进行办公建筑设计,并同时兼顾舒适性的需求。

3.2建筑围护生态化设计

围护结构是指外墙、屋面板和架空地板等外部的围护构件,如采光遮阳设施,表皮绿化设施等。建筑围护是建筑内外空间物质和能源相互交接转换的中间物质,围护结构通过对外部光照等物质和能量的吸收及反射作用,进而影响或改变办公建筑的室内办公环境。围护材料的选择和施工工艺不同,均会给办公建筑的室内外环境(光照、通风等)造成不同影响。有别于传统的围护建筑材料,生态建筑的维护设计会同时关注建筑围护的外表效果和建筑材料自身的管控功能,如,光照辐射。

3.3建筑形态生态化设计

在办公建筑的建设生产的使用环节,办公建筑的外形对建筑资源和能源的节省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合理的办公建筑外形不仅能够增大办公建筑的使用面积,协调各工作流通环节,实现提升工作效率的目的;同时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光线的热辐射,减少能源消耗,实现节省资源的目的。因此在办公建筑的规划设计环节,一定要注意办公建筑的体型和姿势优势,严格控制办公建筑的体形系数,实现建筑形态生态化,实现优化办公环境节省资源目标。4结束语综上所述,随着建筑行业激烈竞争的力度不断加大,办公建筑的设计一定要根据它的使用功能来进行设计,并且要充分考虑到生态办公理念的重要性,并且将生态办公理念融入设计中来,只有这样才能够设计出生态化的办公建筑,实现以人为本的核心办公理念,改善办公人员工作环境,提升办公速率。

作者:叶海波 单位:南平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参考文献:

[1]耿志勇.宁夏建筑绿色环保节能的分析[j].江西建材,2015(01).

生态建筑技术范文篇8

建筑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并且随着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建筑中的技术含量有着明显的增长和专业化的趋势,具体到生态建筑更是如此,很难想象一个缺乏生态技术的生态建筑会是个什么样子,可以说,生态建筑的持续性在很大强度上是依赖于技术的有效性。

生态建筑的涉及面很广,是多学科,多门类,多工种的交叉,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涵盖的技术也是多层次的,从目前来看有所谓“低技术”、“中间技术”和“高技术”。

眼下,“高技术”的生态建筑是建筑行业的一大热点,许多媒体和建筑师都热衷于这一话题,源于高技术的生态建筑将会是生态建筑发展的一个方向。但是,是不是生态建筑就非“高技”不可,非“高技”不做呢,显然未必。就我国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而言,我们关于生态建筑工作的落脚点仍应放在“适宜技术”上,更不用说在我国这一目前全球最大的建筑工地上建造的大多数工程仍然是投资规模中等甚至较小的工程,要在这些工程上试用身价昂贵的“高技术”更加缺乏可行性。

但是生态建筑并不是一项可以等我们“万事俱备”才可以着手的工作,生态建筑的实施有着相当的迫切性。如果我们不从今天开始,不从手边仅有的工具开始着手,等到工程建设的高峰期过后,将空留余恨和愧对子孙。

再回首我们身边,不用说“高技术”即便是“中间技术”,普及率又如何呢,又有多少被运用到了实际工作中去的呢?显然,在我国现有的状况下,我们的生态技术与一味追求“高”“新”相比,更应重视技术的具体化,现实可行性及效率,重视技术的推广和普及。

就生态建筑的目前发展状况而言,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适用技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太阳能利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与遮阳,中水利用,整体绿化,建筑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等。

当然,与许多设计学科一样,在技术设计前有着总体设计和概念设计的阶段,众所周知,在概念设计中蕴含的偏差甚或错误,想通过后续手段来弥补将是极其困难和代价昂贵的。所以,我们在生态建筑的设计过程中要首先重视总体设计、概念设计的问题。

要重视生态层次的概念,生态城市与生态建筑按地理范围可以如分为四个层次,区域城市级、区级、地段级和建筑单体。建筑师的工作主要集中于地段级和建筑单体这两个层次。在城市设计中要和整体城市的生态规划,生态原则协调一致,确保任何一个局部都是整个城市生态链中的一个链条,能促进整个系统的生态效果。

要强调因地制宜的原则,在总体设计中贯穿生态设计策略,为建筑单体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催化生态建筑单体的生成。利用场地周边地理环境和建筑形体组织外部空间促进自然通风和降温,避开冬季风主导方向,避免不利风道产生;通过群体的组合形成完整的院落空间,创造良好的微气候,利用场地中的水体和绿化,调节微气候;通过建筑群体的组合,采用更适宜的结构方式,节约土地,发展地下建筑,掩体建筑,凡此种种都要求我们深入研究环境特征,充分利用环境优势,在设计中通过新建的建筑物发掘出环境最优的生态潜能。

二、关于常用的几种适宜生态技术

1.自然通风:近年来,每到炎夏高温季节,许多城市都出现了电力紧缺的状况,以至不得不拉闸限电,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空调的用量大幅提开,有调查表明建筑制冷能耗已占到建筑总能耗的10%-20%。而自然通风可以在不消耗任何不可再生能源的情况下降低室内温度,带走潮湿气体,补充新鲜空气。

自然通风的主要动力是风压和热压,通过建筑的平面和剖面设计制造出正压区和负压区,可以实现引风,导风的目的,另外,还可以通过制造温差和加大进排风口高差达到造风的目的。

在夏季常通过三种途径使室外热空气自然降温后再进入室内。一是通过建筑物周围组织的成片,整体绿化,二是通过在建筑物附近设置水体,三是让热空气通过引导经由地下空间再进入室内。

2.遮阳:国外有研究表明,通过玻璃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量是墙体的30倍以上,但一定的遮阳措施可以使热通过量减少2/3。可见,适当的遮阳设计对于减少太阳辐射的热通过量,降低室内温度是十分有效的。而且一个通过精心设计的遮阳装置不但是夏季可以遮蔽太阳辐射,在冬季还可以将热量带进室内。

目前常见的遮阳种类有绿化遮阳、活动遮阳、构件遮阳等,在建筑设计中使用频繁的遮阳板主要有水平、垂直、综合以及挡板等几种形式。

生态建筑技术范文篇9

关键词:生态建筑原生的适宜技术

“生态”一词源于希腊文oikos,原意为“家”和“住所”,后来衍生成生态学(ecology)。到20世纪60年代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提出“生态建筑”这一概念至今,其内涵在不断扩展和延伸。现在,普遍认为,生态建筑的基本原则就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寻求最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可持续支撑环境;把建筑环境作为一个有机的,具有结构和功能的整体系统来维护。

1.“原生的”与“适宜技术的”生态建筑设计

1.1“原生的”生态建筑设计

在形成之初,建筑就是人类活动的内在机制同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逻辑结果,因此,其本身就包含了内在的“生态精神”。这些建筑通过直接的、单纯的与自然的接触,有着朴素生态概念。人们通常不自觉地运用着当地的材料、技术,并考虑当地的气候、风向等,建筑的创造出于人类征服自然、适于自身的需要,同时也受制于自然。在“人是短暂的,而自然是永恒的”这样的中国传统思想下,中国的传统建筑不论从材料的使用上还是选址和布局上都体现着现代所谓的生态精神。这样的建筑从建设、使用和毁灭三个阶段都不会对生态环境有所破坏,值得现代建筑学习。当然原生的生态建筑也有局限性,它们通常内部功能组织简单,难以适应现代生活。尤其在我国,目前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水平还处于发展阶段的大背景下,除了个别实验性质的生态建筑之外,大部分对生态建筑的摸索也处于“原生的”状态。

简单说,原生的生态建筑设计是在节约经济和低技术的条件下,不用或者很少用现代的技术手段来达到生态化的目的。然而,此类建筑的节能效率和可持续性都不甚理想,缺乏普适性。同时,停滞不前的生态技术.并不是可持续的生态观。因此,考虑将现代的生态技术运用到普通的建筑设计中去,即本文提到的“适宜技术”生态建筑。

1.2“适宜技术”的生态建筑设计

适宜技术(appropriatetechnology)最早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atkinson和stiglitz在1969年提出,其原意是“localizedlearningbydoing”,也就是地方性的边干边学。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它提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不能一味照搬和模仿发达国家已经用过的技术,从而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样的,“适宜技术”的生态建筑,主要指的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侧重建筑技术的适宜性、高效性,通过普遍的建筑设计手法,精心设计建筑细部,提高对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耗费,保护生态环境;同时有选择地借鉴当地建筑文化传统和技术,使建筑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实现技术的人文提升。

具有一定适宜性、普遍性的技术,又能根据环境的不同而有一定地域特色的生态建筑应该成为研究的重点。也就是说,从满足基本的人居环境的要求出发,通过渐进的方式.通过“适宜技术”这个设计手段,运用当地的资源,结合适宜的经济的技术,进行生态建筑设计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生态建筑设计从“原生的”向“适宜技术”转变的必要性

2.1生态技术与经济性的互动

建筑技术随着时代与科技的进步而进步,同时也根据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到如今,我们所面对的是资源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之间的矛盾。“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以整体上低水平的、快速的发展,拥有低素质的庞大的人口群体,以及对西方生活方式的迷恋和追求。正在形成一种高度浪费和污染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目前中国建筑业物质消耗占全部消耗总量的15%左右,建筑能耗约占全部能耗的28%,建材生产、建筑活动造成的污染约占全部污染的34%。意识到这种可怕的现象的危害,不得不提倡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方式。

经济的落后导致技术的落后.建筑设计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着当地的经济状况。“原生的”生态建筑在经济上是足够节省的,却不足以体现当代的发展。在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和全球化的浪潮中.很难广泛展开:而在中国真正有着较高技术含量的生态建筑凤毛麟角,经济上的因素也是很大一方面.要追求可持续发展。盲目建设大量的高技术的生态建筑也是不合国情的。因此。提倡“适宜技术的”生态建筑设计迫在眉睫。

2.2生态建筑设计与社会需求的互动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可以看到,建筑反映着人类的需求,同时它反作用于社会,通过对生活方式和环境的对比与分析,唤起人们的行为。早在古希腊,神庙的建设加强并支持了当时社会民主化的思想.巴洛克建筑以其丰富的三维空间唤醒了社会对自由的意念.日本住宅的小尺度也是对日本社会的模仿与反映等等。这些实例说明建筑有助于人们适应日常生活的需求和环境的改善,同时,建筑也能对社会的可适应性要求做出形式的反映。在当今“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大主题下。建筑的回应就是进行生态建筑设计。原生的生态建筑设计显然落后于人们的社会的需求.而适宜技术的生态建筑设计的提出更加恰当。

2.3人性化的生态建筑设计

众所周知,现代建筑产生的思想根源在于“以人为本”。如果偏颇地来看,如今对自然的破坏归结为“以人为本”这种自私的理念。于是有人提出生态建筑的出发点是“以自然为本”。这样看来.生态建筑与现代建筑成了对立的概念,其实不然。建筑的产生以来就是为人服务的。“人一建筑一自然”是构成建筑世界的三个要素.其中人是第一位的。生态建筑将三者融合,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过程的一部分。它尽可能利用建筑物当地的环境特色与相关自然因素(比如阳光、空气等)。使之符合人类居住,并且降低各种不利于人类身心的任何环境因素作用,同时,尽可能不破坏当地环境因子循环,并尽可能确保当地生态体系健全运作,目的还是为了人类拥有更好的生存环境。

“原生的”建筑设计由于技术的落后性,有时也会有违背生态设计的问题。例如在对当地材料的使用上,就如同我们过去常用的粘土砖,粘土砖一直以来都是传统的、使用广泛的建筑材料,与混凝土比起来.它的人工性能要好得多。然而,烧制粘土砖破坏的大量的良田.原本肥沃的土地变成荒凉。这样看来,对地方材料的使用也许正在破坏着当地的环境。这一点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并且要去探寻新的手段、新的技术来把这些朴素的、原生的生态建筑思想加以进化。适宜技术的生态建筑设计强调技术和社会、经济、艺术的整体平衡,在关注建筑设计和施工的同时,去关心社会、考虑当地社会发展的本土性和当代性,体察大多数人的需求,为普通大众构筑可持续的生态环境。

3.生态建筑设计从“原生的”向“适宜技术”转变的可行性

实现适宜技术的生态建筑通常有三种手法:一是将传统技术进行改造;二是将先进的技术改革、调整以满足适宜技术的需要;三是进行实验研究,直接效力于适宜技术。,在此以上海生态建筑示范楼为例,分析适宜技术的生态建筑在上海的可行性和发展。

上海生态建筑示范楼位于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莘庄科技发展园区内,建筑面积1900平方米。钢混主体结构,南面两层、北面三层。一楼东半部约350平方米大斤用于生态建筑集成技术展示,并成为生态建筑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的实验平台。从经济性的角度来看,该示范楼每平方米的建筑造价(不含土地费)4000多元,远低于普通写字楼的造价;从能源的角度来看,该楼的综合能耗为普通建筑的1/4;再生能源利用率占建筑使用能耗的20%;室内综合环境达到健康、舒适指标;再生资源利用率达到60%。

3.1对“原生的”技术手段加以改造利用

3.1.1从天井到中庭

1)原生的技术手段

上海地区传统民居最典型的平面布局是以内院为中心,这当然是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一脉相承的。由于用地的有限,住宅的由原来的三开间退化为一开间,内院也随之越来越小,形成了天井。合院的形制已经不复存在了,天井却因为能有效改善整个住宅的小气候而延用下来。房屋的进深过大时,利用天井,既有了适当的采光面,又能减少夏日的日照;通过天井能将建筑底部的风拔上来,有利于建筑内部的空气流动。

2)改造后的适宜技术手段

从狭小的天井到宽敞明亮的中庭,顶上盖有透明的玻璃天窗。不仅保留了其通风的效果,而且改善了原来天井阴暗的状况,使这幢办公楼能达到天然采光。为了让南北两楼共享阳光.设计布局上,整座楼南低北高,冬天,阳光从中庭的天窗射入,能够照到北面办公室。通过玻璃天窗开启角度的随意调整,只要天气晴好.白天几乎用不着开灯,有效地节省了能耗。

3.1.2从老虎窗到烟囱效应

1)原生的技术手段

人们很早就发现门窗对开的形式能够造成“穿堂风”。一套住房内不同方位的房屋之间有流畅的气流.就能形成穿堂风。穿堂风对于夏季散热是比较有效的。另有一个比较有特色的就是“老虎窗”了。“老虎窗”是英语roofwindow的音译,顾名思义。是开在屋顶上的窗,其目的是为了增加阁楼的采光和通风。充分利用天然采光;其通风的效果类似于“烟囱效应”。2)改造后的适宜技术手段

从室内热压拔风分析图中可以看出,该生态楼从南面楼前的水面导风到背面“烟囱”的拔风.都是对传统技术的改造。有所突破的地方在于,在建筑的地下2m左右深处,间隔埋设着若干根数十米长的小管道,管道出口一头在中庭,另一头在数十米外的旷地。一方面,热空气从下往上,从屋顶通风口散逸而出.并形成烟囱效应,从地面管道中拔风;另一方面.从地面抽取的热风经过数十米长的地下管道时,管道外湿冷的泥土和恒温的地下水会给风不断降温.再经过滤处理,进入办公楼是清新空气。每小时换气可多达20次。

3.1.3从坡屋顶到双层屋顶

1)原生的技术手段

坡屋顶较普通的平屋顶能更有效地保温隔热。对于雨水较多的上海,坡屋顶还能有效组织雨水的排放。因此,在这里,理想的建筑布局形式往往是:有一个长行的平面和带坡顶的剖面,所有房间都有直接的通风采光;建筑四周都有阳台、百叶遮阳板或外廊。

2)改造后的适宜技术手段

该生态楼使用了双层屋顶。第一层是太阳能储热板,它将利用太阳能为大楼供冷;第二层是敷在屋顶的高密度泡沫板保温层,能有效阻挡紫外线的入侵。

3.2将先进的技术改革、调整以满足适宜技术的需要

3.2.1太阳能热利用

根据上海地区利用太阳能存在的问题.该楼创新地实验了与建筑结构集成的一体化太阳能集热器件和新的太阳能能量利用系统。办公楼设置了150平方米。太阳能集热器,可供充足热水,并部分用于冬季约300平方米地板采暖,以及夏季15kw的干盘管空调制冷。制冷通过太阳能热水型吸附制冷机组实现,其需要80—85℃热水驱动。在示范办公楼应用中,吸附制冷机和干盘管技术结合用于处理空气显热负荷,制冷机组完全由太阳能集热器加热。除湿热泵的低温端可以在夏天做制冷用。空调、采暖、热水供应及地热的应用在该太阳能系统内都能和建筑结构很好地结合.实现了一体化。

3.2.2高效健康空调

由于上文提到的遮阳板和利用“烟囱效应”使办公楼凉爽,该楼全年空调使用期将比普通办公楼少两至三个月。当然,其空调系统也是经过新的研究开发的,能把夏季空调的除湿与降温相分离实现系统高效空调效果。空调系统利用办公楼楼散热循环制冷,降低能耗约20%;而新型制冷剂的加入,更不会破坏人类共有的臭氧层。空调还具备除湿功能.采用液体除湿处理空气潜热负荷,除湿液体的再生通过高温热泵(80~85℃)来实现,这一创新的结构使楼内杜绝了一般中央空调常患的霉菌等细菌。全年温度将保持在18~25℃,湿度在55%~60%。屋顶上的太阳能电池板,将作为空调主要能源。

3.3实验新技术、新材料直接效力于“适宜技术”的生态建筑

该生态楼使用的是3r材料,最大限度地实现废物利用和资源循环(所谓3r,是指节约资源reduce、可再生利用reuse和可循环recycle)。用废骨料、矿渣粉、粉煤灰.甚至栽培花草的小陶粒来代替水泥。单是混凝土就用了3种,有的是用老房子拆除后的混凝土为主的新老混合型,有的是用七成替代成分掺入的低成分水泥,还有大量旧木地板的回用,全楼的再生资源利用率达60%。

在围护结构墙面的构筑上,在加厚的内外墙之间是一道5~8cm厚的空气层,里面装有保温防水材料,这样一层复合墙体可节能25%。窗玻璃的使用上,该生态楼采用的是低辐射玻璃,可有效阻断红外光。经过特殊处理的窗玻璃能把阳光折射到室内需要的角度。此外,窗外还将悬挂自动遮阳的电子百叶窗,不仅开合随意。其遮板上的细孔能让微风和光线畅通无阻。

生态建筑技术范文篇10

关键词:建筑设计;生态建筑观;应用

在建筑设计当中,越来越多的生态建设观理念应用其中,进一步使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得到了协调性的发展,生态建筑观主要是通过对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以及人们居住的环境进行综合考虑,在设计建筑的过程中,以生保护生态为原则,让我国的资源和能源以及社会经济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生态化的建筑。在建筑设计当中应用生态建筑观需要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自然环境,合适安排和组织进行科学的建筑设计,制定出有效的措施解决影响当地环境的各种因素,融合建筑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因此相关部门应该积极运用生态建筑观,让建筑工程更具环保性,进一步促进我国发展。

一、生态建筑的综合概述

1.生态建筑的含义。生态建筑主要是把建筑作为生态系统,通过整合所有居住在内的人口以及环境条件等,设计出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的建筑工程,并且建筑生态系统内部中的物质和能源能实现有秩序的循环转换,从而让建筑环境更加的高效、低耗、无污染,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生态平衡。目前的生态建筑设计主要是为了节约经济来实现生态环境,尽管这种建筑设计具有生态化的特点,但是却不能真正做到节约能源和资源,并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没有被普遍运用于建筑设计当中,所以,相关研究人员应该积极深入研究生态建筑观,将其作用最大化发挥出来,根据人们居住的基本环境,运用好相关的技术,让设计输出的生态建筑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也让建筑设计能够实现可持续的发展。2.在建筑设计中应用生态建筑的重要性。世界联系的越来越紧密,在很大程度上国家的经济实力决定着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而建筑行业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行业,因此在建筑设计当中,应用生态建筑观是非常重要的,其不仅能够促进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改善目前的生态环境,也能不断提高我国的经济水平,从而提升我国在世界上的竞争实力,目前的生态建筑观主要是在建筑设计中融入原有的生态原理,然后让建筑工程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对人们生活居住的要求。在建筑设计中应用生态建筑观能够把在建筑周围的各种资源进行合理的使用,从而有效降低建筑工程施工当中的各种消耗,并在建筑施工完成后,通过把建筑完工后的剩余材料回收利用,从而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进一步减少一些能源消耗对我国空气和环境的污染,让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一同进行。

二、如何在我国建筑设计中应用生态建筑观

1.协调好周边的环境。生态观的第一要义就是要让建筑物与其周边的环境相协调,所以,建筑工程项目在立项以及进行整体规划之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选址工作,选择的地址应该合理、因地制宜,并且应该协调好建筑环境与建筑经济效益之间存在的矛盾,在建筑物与环境当中,应该优先考虑环境问题。比如在设计公园的绿化或者小区工程等,可以通过建造假山或多构建出绿植等,让建筑物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并且在工程建筑施工中不应该破坏现有的植被,而是应该积极扩大建筑工程项目当中的绿化设计,让自然风光凸显出来。2.积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在社会不断进步当中,建筑工程施工中也出现了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所以在设计建筑时可以积极利用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解决目前我国建筑设计当中存在的一些生态性的问题。首先,建筑的设计人员在设计建筑时应该深入了解和把握建筑生态环境中的相关问题,使用先进、科学、合理的技术,评估建筑生态环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根据评估的结果,对建筑设计中存在的生态问题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总结,最后运用科学的手段,排解建筑设计当中存在的生态问题和建筑安全隐患。比如,可以在建筑设计当中运用科学技术,将自然能源的效力融合其中,构建出具有整体性的生态建筑体系,让资源得到合理配置的同时,能够利用资源开发新的模式。3.对生态建筑设计中存在的空气流通问题进行合理规划。在设计建筑的过程中影响住宅的总体建筑体系布局设置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住宅的空气流通问题。因此,相关的设计人员在设计建筑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建筑群当中的空气环境问题,一般比较专业的人员的相关风环境的理论知识和检验技术都比较扎实,但是要想保证建筑设计存在生态性,还需要相关人员的不断学习。设计人员在设计建筑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到建筑的美观以及建筑物中空间的利用度。风环境的规划和设计对住宅中的空气流通问题以及人们的身体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建筑设计人员应该根据建设工程地区的实际情况,构建出更加良好和科学的建筑风环境,让建筑内部的空气流通度更好,也让住宅的舒适度不断增加。4.有效节约资源。在建筑设计中应用生态建筑观,节约资源也是重要的方面。生态建筑观本身就是要求在进行建筑设计和构造的过程中,要建设出节能、环保的建筑物,所以我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一些环保并且无污染的材料,进一步将建筑物在建筑设计中所产生的一些污染减少,不断加深建筑生态化的理念,让资源实现循环利用,从而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带动建筑行业生态化的发展。目前可以使用的新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所以,相关的设计人员应该在建筑设计当中不断加强对这些新型能源的使用,进一步减少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损耗,也不断将新能源的使用效率提高,让建筑设计当中生态建筑观的使用充分凸显出来。随着社会在不断发展,建筑行业要想让人们居住的环境更加良好,则需要不断提升建筑技术的生态化,因此,建筑设计从选择材料到设计方案的过程中都应该体现出生态建筑观,做到不会危害后代的利益,并满足当代人的需求,目前在建筑行业中使用比较广泛的材料是玻璃材料,这种材料非常环保,所以要想将生态节能的工作做好,就需要合理利用玻璃材料的保温技术,目前市场上有很多新型的玻璃,比如热反射玻璃、吸热玻璃、低辐射玻璃等,通过利用新型的玻璃材料并结合其特点进行组合使用,能够让建筑的采光和保温得到积极的影响,从而达到生态的要求。5.绿化室内空间。绿化室内空间需要一体化设计室内外的空间、室内外的景观以及生态化的建筑装饰。建筑物一般都被分为室内和室外两个部分,因此建筑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应该把握好建筑物的整体和局部中存在的特点,从而让室内室外的设计能够保持一体化,并根据建筑物的模式,将室内的空间扩大,让其实现室内外空间的一体化设计,在建筑物中顺利布置好相应的景观,在室内建筑设计当中,空间一体化设计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方法,比如一些大型的建筑物的附体建筑或者庭院设计都采用了空间一体化设计,要想建筑物室内外成为统一的整体,可以使用让一些墙壁消除的手段进行,让建筑物的光照条件更好,也使室内外的温度趋于稳定,进一步增加建筑物的使用空间,减少使用使用空调进行采暖,能在一定程度上做到真正的环保;室内外景观一体化设计也是生态建筑中一种比较常见的方法,早在我国古代就已经使用了这种方法,比如可以通过盆栽绿化或者引水入室等,让建筑物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不会让室内外的分区部分显得不协调,从而让建筑物拥有了自然的气息,使生活更添乐趣;让室内的装饰变得生态化,首先要让生态化的观念体现在建筑设计当中,比如可以根据建筑周围的自然景观,设计室内的装饰用品或者装饰设备等,也可以在室内放置鱼缸,或者摆放一些盆景让人能够进行充分的生态体验,使用绿色盆栽植物还可以净化室内的空气,让居住者居住的生态环境更加良好。6.设计个性化的方案。建设生态建筑让其与周边环境协调并不需要将建筑方案的个性化去除,在生态建筑当中,建筑方案的个性化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建筑的追求一直都是创造性,在生态建筑的个性化当中体现出建筑师的独创性,才能够让建筑的外观形象更加良好。生态建筑设计当中,尺度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有机整合施工现场的地形和地貌,从而让建筑物体现出不同的个性化特点,在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同时,也能在周边环境当中凸显出建筑物的特色。比如我国南方多雨且潮湿,架空干栏式房屋的下部不仅能够使空气流通,而且还能让建筑物保持在相对安全的高度上,具有十足的个性,并体现除了我国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建筑等也是方案设计个性化的体现。

三、结语

在建筑设计中积极应用生态建筑观能够改善人们生活的环境,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让人与自然能够实现和谐共处的目标,也让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造拥有一定的基础。所以,相关的设计人员需要充分考虑建筑的形体以及周边的环境等方面,不断创新生态建筑的技术和理念,有效结合施工现场的自然环境条件,积极采用方案设计个性化、室内外空间绿化等各种手段,让建筑物实现生态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陆松延.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观的应用研究[j].低碳世界,2019,9(1).

[2]李也,郑长青.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设计的应用探析[j].科学技术创新,201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