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气象学范文10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12-13 17:39:56
生态气象学范文篇1
各市气象局、气象学会,各有关会员单位,省局各直属单位: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2007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天气、气候、水和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人类社会发展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进程中,在不破坏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使自然—经济—社会得到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不仅关系到人类社会的进步,更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永续发展。片面依靠对自然界的掠夺和破坏环境来发展经济,必然会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给人类自身发展带来毁灭性灾难。
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而日益呈现的全球气候变暖现象并由此带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的事实,已经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敲响了警钟。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变暖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加,给世界和我国、我省经济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研究表明,气象灾害对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相当于gdp的3%—6%,而气象灾害引发的生态、环境、社会、人文、经济等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则难以估计。全球变暖还严重地影响我国生态、资源、环境等安全,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既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又为我国气象事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全省各级气象部门、各有关会员单位要紧密结合“天气、气候、水和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围绕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和江苏气象事业为全面推进“两个率先”、实现“四个一流”的宏伟目标,积极组织开展世界气象日纪念宣传活动,扩大气象工作的社会影响。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世界气象日期间,省气象局、省气象学会将组织在宁气象部门、气象院校及有关会员单位,联合开展多项活动。各市气象部门可结合当地实际,通过举办报告会、座谈会、科技咨询等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并广泛邀请当地党政领导、政府部门和广大气象服务用户代表参加,以扩大纪念活动的影响。
二、各市气象局和所有具备对外开放条件的气象台站、气象科普基地,要精心组织对外开放活动,广泛邀请大、中、小学学生和社会各界前来参观,积极开展气象科普宣传,增进公众对气象工作和气象知识的了解。
三、应围绕世界气象日主题和“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理念,积极开展宣传活动。应认真做好宣传策划,精心准备宣传材料,主动与当地主要新闻单位联系,广泛利用报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舆论工具,采用专版、专栏、专题等多种形式,宣传气象工作,普及气象知识,扩大气象工作的影响。
四、请各市气象局、气象学会在4月1日前将纪念世界气象日活动的情况报送江苏省气象局办公室和江苏省气象学会秘书处。
生态气象学范文篇2
“应用气象学方法”课程正是应用气象学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在专业培养目标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课程是兼容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以及仪器应用为一体的课程,主要介绍应用气象调查研究与考察、试验观测、环境模拟试验、“3s”技术、统计分析以及数值模拟等方法。通过课程讲授和试验实习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把所掌握的知识与先进的科学技术相接轨,使学生系统掌握各类方法的原理、步骤、适用范围以及应该遵循的原则,可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从事应用气象学研究及业务服务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可见“,应用气象学方法”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强的课程,对学生动手能力要求很高。因此除了理论教学外,课程实习是该课程必要的实践环节,以加深学生对各类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应用气象观测试验、环境模拟试验、作物长势遥感监测、统计分析方法的实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各种应用气象方法原理的理解,熟悉和掌握各种方法的工作步骤,增强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基本操作技能,全面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和业务服务打下坚实基础。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是在实践中寻找带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典型事例,通过分析研究总结案例的普遍规律,从而提高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案例的最大价值在于提供真实而典型的素材,它不仅可提炼出一系列事件共同特征,还能反映个别案例在特殊情况下所反映出的特殊表现。案例教学法是将案例讨论的方法运用到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些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2]。
2案例的甄选
实践中的案例为数众多,如何选择恰当的案例,是决定案例教学效果的好坏的主要因素之一。甄选案例时必须与所讲授的理论内容密切相关,涵盖“应用气象学方法”的三个重要方法,即试验、模拟和统计,在此基础上,选择贴近科学研究、业务服务的实际要求,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新颖性等特点的好案例[3]。
3案例教学实例
案例教学的目的之一就在于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战能力。必须精心选择那些具有代表意义的,能够反映应用气象学典型方法和手段的案例,使学生在案例探究过程中掌握所涉及的理论知识。例如,在农业气象研究中,分期播种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它可以利用自然条件下气象要素的周期性时空变化特征,设计若干试验水平和试验强度。因此,在这个环节设计案例“水稻低温冷害指标鉴定中,试验分期播种试验设计”,这个案例需要学生熟悉和掌握分期播种、关键期、光温特性等多个农业气象的概念,通过这个案例的实践和思考,使学生能够灵活应用书本知识,做到融会贯通。
4教学的组织
根据案例的特征、班级的人数等具体情况,本课程的案例教学主要采用小组分工协作、组长协调负责的形式进行[4]。将所有学生按5-8人一组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推选1名组长,负责组内人员的分工职责,组内成员分工合作,最后由小组统一提交一份实习报告。在组织学生课程实践的相互交流时,要求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启发和引导,开拓学生的思路,鼓励必要的争论和创新观点。
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地进行点评是很有效的教学办法,可以将学生在不足的问题或遗漏的重点指出来,引导他们结合案例中的任务、环境、事件进行细致的分析;针对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积极提问,适时地给予表扬,同时给予一些解决的办法,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自行解决问题,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态气象学范文篇3
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信息时代的天气、气候和水”,强调了信息技术在气象、水文和相关地球物理学科的发展中起到的关键作用。更多的人认识到了影响经济及几乎一切人类活动的天气、气候和水的敏感性。天气和气候信息作为资源,其经济和社会价值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承认。现代通信设施将信息发送到所有类型的用户,警报的有效和各种预防措施已经大大减少了气象灾害引起的死亡人数。“信息时代”给气象、水文和相关地球物理学科带来的机会,通过预防和脆弱性评估为可持续性发展和减少贫困出力,从而更好地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在人类历史上,气象、水文信息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受到社会各界的期待和信任。
省气象局、省气象学会、紧紧抓住“信息时代”这一主题词,结合今年全省气象部门大力推进“手机短信”气象服务这一工作重点,在3.23世界气象日到来前夕,两次向全省各市州气象局发文,要求各地结合推进手机短信服务工作重点,紧紧抓住3.23气象日纪念活动这一契机,加强气象科普宣传工作。省局组织了领导专家座谈会、业务平面开放、街头科技咨询、媒体现场报导等一系列活动,全方位地开展气象宣传。
一、举办大型纪念宣传座谈会
由省气象局、省气象学会主办,联合水利、电力、信息等部门召开了纪念3.23世界气象日领导(专家)座谈会,邀请省人大、省政府、省委宣传部、省科技厅、省科协、省民政厅、民航管中心、空十八司、省农业厅、省林业厅、国土资源厅、省计委、省财政厅、中国电信湖南公司、省通信管理局、移动公司、联通公司、省广播电视局、省建设厅、省安全生产管理局等部门的领导、专家参加,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庞道沐、省政府副秘书长陈吉芳、省人大农业委员会副主任孔庆玲等领导同志出席了会议。本次活动,有28个厅局单位的40余名领导(专家)参加了座谈会和参观业务平面,有12家报纸、3家电视台、1家电台及湖南新闻网新闻媒体进行采访和报道。
3.23世界气象日这天,省气象局大院热闹非凡,以“隆重纪念3.23世界气象日”的巨型拱门和“信息技术促进气象科技发展”“气象信息服务三湘人民”等彩球宣传标语作衬托,伴随着2004年世界气象日纪念专题片“信息时代的天气、气候和水”解说,省人大、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领导和专家来到了省气象局。前来省气象台参观的中小学生络绎不绝。
在大会议厅,省气象学会副理事长、省局副局长潘志祥主持领导专家座谈会,省局局长祝燕德作了关于“信息时代的天气、气候和水”纪念主题报告,祝燕德局长从“天气、气候和水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信息时代促进了气象科学的更快发展,使气象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加快发展气象事业,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三个方面向大会介绍了我省气象灾害概况、气象现代化建设与发展情况以及气象为地方经济的服务情况。随后,省电力公司、省水利厅、省信息产业厅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相继作了与纪念日主题相关的发言。在各部门的发言中,既肯定了气象部门在为参与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特别是为防汛抗旱指挥调度决策的服务中起到的参谋作用,同时也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气象服务的精细化程度更高。最后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庞道沐讲话指出,气象要“加强四个服务(即坚持四个面向)”、“改善四个环境”,即气象“坚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坚持面向防洪抗灾、坚持面向旅游事业、坚持面向日常生活,面向重大活动”和“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气象服务环境、进一步改善法制环境、进一步改善气象部门、气象工作者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庞副主任说:“气象部门本身是一个信息部门。做的是把脉“天老爷”的信息和与天奋斗的前瞻性预见性信息。信息时代气象预报信息需要全方位传播。气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与广播、电视、报纸、电信、移动、联通等媒体、信息通信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更快地与公众进行沟通、更快地把气象预报预警信息传达给广大社会公众,为公众所了解和掌握,从而产生巨大的防灾减灾与增益的经济社会效益。各级各类媒体、信息通信部门要从为民服务的大局着眼,一如既往满腔热情地依法支持配合气象部门适时做好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的传播,以最大限度地扩大气象信息的宣传服务效果。
二、局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向公众开放
为了满足社会公众对气象科学的了解,省局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气象台、专业气象台、气候影视中心、气象信息中心、自动气象站分别向广大青少年朋友和社会人士开放,在3月21日(星期日)和3月23日两天向社会公众开放,基地接待了来自师大附中、同升湖实验小学、长沙22中的高、中、小学生500余人。同时为加强气象科普宣传,省气象学会还专门组织了气象科普展板、气象科普影片播放,发放《气象知识》、《大气奥秘》等科普读物800余份和《中国气象学报》3.23彩色专版200份。
三、上街开展气象科普宣传与科技咨询
由省气象科技开发中心牵头组织有省气象台参加的以“信息时代的气象服务”为主题的街头宣传活动,于3月23日在长沙市的主要街道举行。
本次活动一共成立了八个宣传小组,每组以中心的部门为单位约3-4人组成,23日上午九点八个小组准时出发分别下到长沙的平和堂、新一佳侯家塘、阿波罗广场、通程商业广场等地,针对手机短信气象服务、121电话信箱内容展开重点宣传,并提供有关气象信息服务方面的咨询,同时还向市民发放了210份气象服务调查问卷,获取了珍贵的市场资料。
上街宣传虽然遇到风雨不断,但是同志们丝毫没有畏难情绪,依旧兢兢业业,进行宣传时积极主动,服务热忱、耐心,获得群众一致好评。
今年我局的3.23世界气象日宣传活动,是近四年来层次最高、形式最多、内容最丰富的一次大型纪念活动,从各级媒体出发,对各级领导、各个不同层面的人开展气象科普的宣传工作,可以说是全方位的宣传。本次活动,充分展示了丰硕的气象科技成果,也充分体现了气象人不畏艰辛、团结协作的良好精神风貌。
-地州市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总结
一、上街、下乡开展科普与科技咨询活动
今年的纪念活动紧扣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信息时代”、“气象”是典型的信息部门这个主题和省局年初确定的大力发展手机气象短信的主要任务,大张旗鼓的开展了让“气象信息走进寻常百姓家”宣传工作。全省有永州、张家界、邵阳、常德、湘谭、自治州、怀化、株洲等市州气象局、气象学会组织开展了上街、下乡的科技咨询与科普宣传活动,发放《中国气象报》3.23专刊、《气象知识》、《大气奥秘》科普杂志等专题宣传资料3500余份,自制宣传资料30000余份。湘谭市组织的上街宣传活动还得到了当地领导的重视,市委副书记劳动、市政府副市长周放良以及人大、政协有关领导参与了宣传活动。邵阳、常德等单位开展了直接面对农户的科普宣传活动。
二、开放气象台站
为培育高素质的人才,气象科普也注意从娃娃抓起,全省有长沙、湘谭、张家界、怀化等市气象台对社会开放,接待中小1000学生余人,为普及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气象科普知识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
长沙市气象局、气象学会为满足大学生对环境知识的需求,与中南大学联合开展了“环保年代——气象之行”的气象科普进校园活动。首先是在大学生中开展了气象与环境的问卷调查,显示出了他们对这些知识的关注程度。在3月17-21日,市气象局、气象学会双双组织气象科普知识展板在中南大学基础学院开展气象科普宣传,吸引了4000名学生参观。并3月21日在中南大学基础学院举办了“气象与环保”的科普知识讲座,有340名师生参加。市气象局的4位专家现场回答学生的提问。这样的活动,赢得了同学们的口碑,院方希望今后能继续合作,为同学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怀化市气象局为普及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气象科普知识,与市教委、市科协联合开展校园科普知识竞赛活动,目前已完成初赛工作。
四、媒体广泛报导
各市州气象局组织的3.23世界气象日宣传活动,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当地的“日报”、“晚报”、电视台都以新闻报道或专题文章等不同的形式刊登报导今年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娄底市分管农业的市长就04年气象纪念日专题在电视上发表“信息时代的天气、气候和水”的专题讲话,3月23日的《娄底日报》全文刊载讲话内容,《长沙晚报》刊登了沈绍尧等写的“与怪脾气的老天周旋”,《岳阳晚报》发表了岳阳市气象学会秘书长杨金莲结合岳阳实际撰写的“信息时代,洪涝干旱与气象服务”专题文章,永州市气象局局长李国军同志就纪念世界气象日和推广“知天在信”手机短信气象服务发表了电视讲话,《张家界日报》刊登了梁宏敏、樊志超写的“移动通信与气象信息服务”。
-收获与体会
由于这次活动紧扣“气象信息的传播与利用”这个主题开展宣传,使广大群众认识到信息时代气象部门也是一个典型的信息部门;气象信息与人类生存、社会发展都是密切相关的;利用好气象信息可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所常德市统计,就本次宣传活动加大了对手机气象短信的宣传力度,全市短信客户在二十多天内增加了三千多户。
2、通过全方位的宣传,一些活动较为接近生产、生活,使我们气象科技工作者进一步认识到时刻要了解社会及人民群众对气象信息及气象预报产品的需求,并根据不同时段,不同项目和不同需要来“生产”有针对性的气象预报产品,及时提供有针对性的气象信息,使我们气象服务工作者的土壤更肥沃,更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工作中。
3、气象信息的传播和应用仅仅是一个起步,今后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还任重道远,还需要更多气象工作者的努力。
生态气象学范文篇4
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信息时代的天气、气候和水”,强调了信息技术在气象、水文和相关地球物理学科的发展中起到的关键作用。更多的人认识到了影响经济及几乎一切人类活动的天气、气候和水的敏感性。天气和气候信息作为资源,其经济和社会价值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承认。现代通信设施将信息发送到所有类型的用户,警报的有效和各种预防措施已经大大减少了气象灾害引起的死亡人数。“信息时代”给气象、水文和相关地球物理学科带来的机会,通过预防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和脆弱性评估为可持续性发展和减少贫困出力,从而更好地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在人类历史上,气象、水文信息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受到社会各界的期待和信任。
省气象局、省气象学会、紧紧抓住“信息时代”这一主题词,结合今年全省气象部门大力推进“手机短信”气象服务这一工作重点,在3.23世界气象日到来前夕,两次向全省各市州气象局发文,要求各地结合推进手机短信服务工作重点,紧紧抓住3.23气象日纪念活动这一契机,加强气象科普宣传工作。省局组织了领导专家座谈会、业务平面开放、街头科技咨询、媒体现场报导等一系列活动,全方位地开展气象宣传。
一、举办大型纪念宣传座谈会
由省气象局、省气象学会主办,联合水利、电力、信息等部门召开了纪念3.23世界气象日领导(专家)座谈会,邀请省人大、省政府、省委宣传部、省科技厅、省科协、省民政厅、民航管中心、空十八司、省农业厅、省林业厅、国土资源厅、省计委、省财政厅、中国电信湖南公司、省通信管理局、移动公司、联通公司、省广播电视局、省建设厅、省安全生产管理局等部门的领导、专家参加,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庞道沐、省政府副秘书长陈吉芳、省人大农业委员会副主任孔庆玲等领导同志出席了会议。本次活动,有28个厅局单位的40余名领导(专家)参加了座谈会和参观业务平面,有12家报纸、3家电视台、1家电台及湖南新闻网新闻媒体进行采访和报道。
3.23世界气象日这天,省气象局大院热闹非凡,以“隆重纪念3.23世界气象日”的巨型拱门和“信息技术促进气象科技发展”“气象信息服务三湘人民”等彩球宣传标语作衬托,伴随着2004年世界气象日纪念专题片“信息时代的天气、气候和水”解说,省人大、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领导和专家来到了省气象局。前来省气象台参观的中小学生络绎不绝。
在大会议厅,省气象学会副理事长、省局副局长潘志祥主持领导专家座谈会,省局局长祝燕德作了关于“信息时代的天气、气候和水”纪念主题报告,祝燕德局长从“天气、气候和水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信息时代促进了气象科学的更快发展,使气象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加快发展气象事业,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三个方面向大会介绍了我省气象灾害概况、气象现代化建设与发展情况以及气象为地方经济的服务情况。随后,省电力公司、省水利厅、省信息产业厅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相继作了与纪念日主题相关的发言。在各部门的发言中,既肯定了气象部门在为参与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特别是为防汛抗旱指挥调度决策的服务中起到的参谋作用,同时也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气象服务的精细化程度更高。最后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庞道沐讲话指出,气象要“加强四个服务(即坚持四个面向)”、“改善四个环境”,即气象“坚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坚持面向防洪抗灾、坚持面向旅游事业、坚持面向日常生活,面向重大活动”和“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气象服务环境、进一步改善法制环境、进一步改善气象部门、气象工作者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庞副主任说:“气象部门本身是一个信息部门。做的是把脉“天老爷”的信息和与天奋斗的前瞻性预见性信息。信息时代气象预报信息需要全方位传播。气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与广播、电视、报纸、电信、移动、联通等媒体、信息通信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更快地与公众进行沟通、更快地把气象预报预警信息传达给广大社会公众,为公众所了解和掌握,从而产生巨大的防灾减灾与增益的经济社会效益。各级各类媒体、信息通信部门要从为民服务的大局着眼,一如既往满腔热情地依法支持配合气象部门适时做好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的传播,以最大限度地扩大气象信息的宣传服务效果。
二、局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向公众开放
为了满足社会公众对气象科学的了解,省局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气象台、专业气象台、气候影视中心、气象信息中心、自动气象站分别向广大青少年朋友和社会人士开放,在3月21日(星期日)和3月23日两天向社会公众开放,基地接待了来自师大附中、同升湖实验小学、长沙22中的高、中、小学生500余人。同时为加强气象科普宣传,省气象学会还专门组织了气象科普展板、气象科普影片播放,发放《气象知识》、《大气奥秘》等科普读物800余份和《中国气象学报》3.23彩色专版200份。
三、上街开展气象科普宣传与科技咨询
由省气象科技开发中心牵头组织有省气象台参加的以“信息时代的气象服务”为主题的街头宣传活动,于3月23日在长沙市的主要街道举行。
本次活动一共成立了八个宣传小组,每组以中心的部门为单位约3-4人组成,23日上午九点八个小组准时出发分别下到长沙的平和堂、新一佳侯家塘、阿波罗广场、通程商业广场等地,针对手机短信气象服务、121电话信箱内容展开重点宣传,并提供有关气象信息服务方面的咨询,同时还向市民发放了210份气象服务调查问卷,获取了珍贵的市场资料。
上街宣传虽然遇到风雨不断,但是同志们丝毫没有畏难情绪,依旧兢兢业业,进行宣传时积极主动,服务热忱、耐心,获得群众一致好评。
今年我局的3.23世界气象日宣传活动,是近四年来层次最高、形式最多、内容最丰富的一次大型纪念活动,从各级媒体出发,对各级领导、各个不同层面的人开展气象科普的宣传工作,可以说是全方位的宣传。本次活动,充分展示了丰硕的气象科技成果,也充分体现了气象人不畏艰辛、团结协作的良好精神风貌。
-地州市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总结
一、上街、下乡开展科普与科技咨询活动
今年的纪念活动紧扣“信息时代”、“气象”是典型的信息部门这个主题和省局年初确定的大力发展手机气象短信的主要任务,大张旗鼓的开展了让“气象信息走进寻常百姓家”宣传工作。全省有永州、张家界、邵阳、常德、湘谭、自治州、怀化、株洲等市州气象局、气象学会组织开展了上街、下乡的科技咨询与科普宣传活动,发放《中国气象报》3.23专刊、《气象知识》、《大气奥秘》科普杂志等专题宣传资料3500余份,自制宣传资料30000余份。湘谭市组织的上街宣传活动还得到了当地领导的重视,市委副书记劳动、市政府副市长周放良以及人大、政协有关领导参与了宣传活动。邵阳、常德等单位开展了直接面对农户的科普宣传活动。
二、开放气象台站
为培育高素质的人才,气象科普也注意从娃娃抓起,全省有长沙、湘谭、张家界、怀化等市气象台对社会开放,接待中小1000学生余人,为普及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气象科普知识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
长沙市气象局、气象学会为满足大学生对环境知识的需求,与中南大学联合开展了“环保年代——气象之行”的气象科普进校园活动。首先是在大学生中开展了气象与环境的问卷调查,显示出了他们对这些知识的关注程度。在3月17-21日,市气象局、气象学会双双组织气象科普知识展板在中南大学基础学院开展气象科普宣传,吸引了4000名学生参观。并3月21日在中南大学基础学院举办了“气象与环保”的科普知识讲座,有340名师生参加。市气象局的4位专家现场回答学生的提问。这样的活动,赢得了同学们的口碑,院方希望今后能继续合作,为同学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怀化市气象局为普及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气象科普知识,与市教委、市科协联合开展校园科普知识竞赛活动,目前已完成初赛工作。
四、媒体广泛报导
各市州气象局组织的3.23世界气象日宣传活动,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当地的“日报”、“晚报”、电视台都以新闻报道或专题文章等不同的形式刊登报导今年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娄底市分管农业的市长就04年气象纪念日专题在电视上发表“信息时代的天气、气候和水”的专题讲话,3月23日的《娄底日报》全文刊载讲话内容,《长沙晚报》刊登了沈绍尧等写的“与怪脾气的老天周旋”,《岳阳晚报》发表了岳阳市气象学会秘书长杨金莲结合岳阳实际撰写的“信息时代,洪涝干旱与气象服务”专题文章,永州市气象局局长李国军同志就纪念世界气象日和推广“知天在信”手机短信气象服务发表了电视讲话,《张家界日报》刊登了梁宏敏、樊志超写的“移动通信与气象信息服务”。
-收获与体会
由于这次活动紧扣“气象信息的传播与利用”这个主题开展宣传,使广大群众认识到信息时代气象部门也是一个典型的信息部门;气象信息与人类生存、社会发展都是密切相关的;利用好气象信息可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所常德市统计,就本次宣传活动加大了对手机气象短信的宣传力度,全市短信客户在二十多天内增加了三千多户。
2、通过全方位的宣传,一些活动较为接近生产、生活,使我们气象科技工作者进一步认识到时刻要了解社会及人民群众对气象信息及气象预报产品的需求,并根据不同时段,不同项目和不同需要来“生产”有针对性的气象预报产品,及时提供有针对性的气象信息,使我们气象服务工作者的土壤更肥沃,更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工作中。
3、气象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信息的传播和应用仅仅是一个起步,今后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还任重道远,还需要更多气象工作者的努力。
生态气象学范文篇5
一些文学家认为,科学家或科技工作者在观测自然现象时不具有审美态度。例如,马克•吐温在描述密西西比河的美景时认为:人一旦学会了天气与河岸的语言,往往只关注航行安全、生活利益等问题,如“看到太阳就知道来日有风,河上有某根漂浮的原木就知道河水正在上涨,看到河面上的标记就知道这里有垂直暗礁”之类;太阳和云层共同描绘的景观如“各样绚丽的画面”“月亮、太阳和暮色在河面上织就的光芒”等则被忽视了。因此,马克•吐温得出结论说:“所有的恩典,美丽和诗意已走出了这条雄伟的河流”,于是“浪漫和美丽都远离了,随河水而去”。①研究艺术哲学的学者斯图尼茨也有类似看法。他声称,科学家的关注点与美学不相容,因为科学家观赏云并不是观赏云的外观,他们“关注的就不是云朵醒目的外表,而是形成这一外表的原因”。斯图尼茨的说法涉及两个问题。第一,他将审美定位在形式主义的美学层面,这种观点属于艺术审美,即对云的美学欣赏就是对云的外观的感知,从而将审美的出发点限定为非功利目的,认为审美是非实际功用性的,即专注于“岩石的模样,海洋的声音以及画作中的颜色”。①这种审美观念虽然比较典型,但恐怕是一种狭隘的美学观。第二,他将科学与自然审美割裂并对立起来,认为科学家对云、雨等天气要素和气象现象的观赏不构成审美,因为专业知识和实用目的介入了观赏过程。斯图尼茨的观点是科技知识与审美不相容。也就是说,对于气象审美而言,如果观赏主体拥有了气象科技等专业知识,就会失去气象审美的能力,或者说失去开展自然审美活动的心情和意向。这种隔离气象审美与科技活动的说法是事实么?很多哲学家、美学家持相反意见,他们认为,隔离气象审美与科技活动的观点存在偏见。日裔美籍学者斋藤百合子认为,马克•吐温和斯图尼茨描述的某些特定情况不能推断出普适的美学理论。尽管对于普通游客来说,欣赏密西西比河的落日、云层之美的确是美学欣赏,但是这并不是唯一的美学欣赏方式,即不能把在形式和感觉层面的美学欣赏当成美学全部。这种看法符合美学事实,因为美学是一种感性的学问,研究中产生的感性触动不仅包含美好积极的触动,也包括痛楚刺激等负面的触动。比如明代文学家杨慎中年被贬谪到云南四川等地,感受到西南地区的风土与中原存在明显的差异,他的诗文中呈现了苍山积雪、下关风、雾凇和水桩、暑热瘴气等多种气象物候,不仅描述了恶劣的环境,还饱含艰难生存的体验。②斋藤百合子进一步认为,尽管一些人(尤其是拥有自然科学专业知识的人)确实会从实践和科学等方面考量自然之美,但是这些考量并不总会“消除、干扰或减损感觉层面的体验”。③关于斋藤百合子的看法,有两点要注意:第一,美学的形态有多种,形式主义的审美只是其中的一种;第二,科学知识与审美并不矛盾。科学家虽然缺乏或弱化了文艺性质的气象美学意识,却并不缺乏气象审美经验,同时,这种审美经验并不与科学知识、科学活动产生冲突,反而相得益彰。尤其对科学家而言,科学技术知识是内在的,他在气象审美的过程中不会突然失去知识和能力,很多时候,科技知识会内在地支撑气象审美的过程。加拿大的自然美学家艾伦•卡尔松认为,科技知识与气象审美不矛盾,科技知识具有促进审美的作用,从而形成气象鉴赏的自然环境模式。卡尔松在《自然与景观》中说:“在自然环境中相关的知识是探究环境的常识/科学知识,这些知识为我们提供美学意义的合适焦点与环境的合适边界,以及相对应的‘观的行为’……因此,自然科学和环境科学是自然审美欣赏的关键所在。”④在《环境美学:自然、艺术与建筑的鉴赏》中,卡尔松提出:“我们必须借助已知的真正知识来鉴赏自然,也就是说,借助自然科学,尤其是环境科学,譬如地质学、生物学、生态学提供给我们的知识,来鉴赏自然。因此,这种自然环境模式既包容了自然的真正特征,也包含了我们日常的经验和对自然的理解。”①卡尔松正确地处理了科技知识与审美鉴赏的辩证关系。在卡尔松看来,学者带着科技知识去鉴赏自然可以获得普通人所达不到、无法知晓的自然真相,同时这种鉴赏也包含了普通人的日常经验和自然体验。他称这种审美为“肯定美学”,一方面能将“原始自然———自然处于自然而然的状态”呈现为一种无人介入的自在世界之审美理想,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发现或者至少看似发现”自然存在的“统一、秩序与和谐”。人们带着科学知识去鉴赏自然,自然将呈现出“更完全的美”。②“在艺术鉴赏中,艺术范畴与艺术批评和艺术史的知识相关,在自然鉴赏中,那些范畴是自然的范畴以及那种知识是由自然历史———科学提供的知识。”③卡尔松认为,马克•吐温将“无知过客”的形式审美经验(传统的典型审美样式)与借助教育或训练获得知识进而理解自然的认识经验对立起来,这是不对的。因为,没有单纯的素人,也没有单纯的形式审美。④在卡尔松看来,审美与实践活动、科学知识并不是对立的,借助各种内化的科技知识,通过科学实践,人们可以在审美过程中获得更深刻的体会。比如20世纪30年代,气象工作者在泰山测候所进行气象观测时条件非常艰苦:冬季寒冷风大,工作人员用火炉也不能有效取暖,如果出现雾凇天气,仪器会被冻结;盛夏季节“雷电绕室……雾日频仍,衣被易霉”。⑤在比较极端的气候条件中,气象工作者对气压、气温、湿度、风向、风速、云状、云量、能见度、降水、光的现象、雨滴直径、雪片形状、云海等项目的观测不仅是严谨的科学活动,也是对自然之美的体验,只不过他们没有专门进行“审美”并写下来。严寒酷暑给气象工作者带来了许多身心折磨与考验。虽然有这样的感性之痛,但是他们在科学知识和职业操守的支撑下坚持下来。对他们而言,气象审美实际上是与生活、工作融为一体的长期实践,并不是普通人站在某种距离之外的偶然一次的观看、欣赏和体验。同样,芬兰的环境美学家约•帕瑟玛也认为,自然审美不仅需要审美的知识,还需要自然科学知识。“对于考察环境而言,重要的是对恰当的背景知识进行选择与熟悉。我们不可能在没有某种思想框架为参照的情况下就能真正地对环境进行考察。”⑥“人们在考察环境时需要各种关于自然演进过程的基础知识……环境的考察者需要环境知识。但仅仅有自然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审美训练和知晓必要的审美方式。”⑦帕瑟玛认为科学工作者需要审美训练的观点可能有些过当,犯了专业主义的错误,将审美表述与审美体验(面对大自然,审美体验是人人都有的)混淆起来。但是,他认为自然审美与科学技术认知是融合在一起的,这个观点则是中肯的。他举出贾尼那•马卡塔观海的例子:科学家拥有自然史、气象、海洋、生物等方面的知识,他们观察和研究大海的同时,同样感受到波涛翻滚的力量和大海的巨大震撼力。①就是说,在气象观测等科学工作中,自然现象对人产生的感性冲击是无法被抹杀的。同样,普通人的气象审美活动也饱含着气象知识与传统,比如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就是将气象物候与农业生产活动结合在一起的体系,每逢立春节气,很多地方的民众就会开展鞭春牛、着春意装等一系列庆祝活动。②以上主要是文学家、美学家的争议,焦点在于科技知识对气象审美活动的意义和作用。否定的一方强调,现代科学家在科技观测活动中的关注点与美学的外观审美、诗性体验不相容。肯定的一方认为科技知识对于气象审美具有内在支持。我们认为,后者符合气象科学发展的历史规律,即气象科学知识离不开日常观测和常年累月的经验观察。在这样的活动中,气象审美与科技知识获得是融合的。
二、科学家的争议:气象科技活动需要审美吗
那么,科学家尤其是气象学家对审美与科技知识的关系又有何认识?我们向部分气象学专家进行过调研。他们大多认为,科学家首先是普通人,对于天气等自然现象有着同样的体验:大热天照样流臭汗,大冷天同样会哆嗦。遇到奇特的天气现象,同普通人一样,气象学家也会欣赏和赞叹。不过与普通人相比,科学家多了一份好奇心,有进一步解读自然奇观的冲动和求索科学答案的习惯。比如北宋科学家沈括在熙宁年间出使辽国,黄昏时分到达永安山下,扎帐休息。恰好雨过天晴,此时彩虹就在帐前的溪涧中。“虹两头皆垂涧中。使人过涧,隔虹对立,相去数丈,中间如隔绡縠。”沈括和他的同僚更换角度观察“夕虹”,“自西望东则见”,虹渐向正东方向移去。这一现象符合虹霓与太阳相对的道理。③第二天继续前行,沈括一行人又看见了彩虹。他引用唐代孙彦先的说法进行解释,认为虹是雨中太阳的影子,只要太阳照雨就会有虹出现。④这种说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比英国科学家培根的发现早了五百多年。再比如晚明地理学家徐霞客,他不仅是一名观光者,也是一位地理环境的考察者和研究者。在游览和考察中,他除了体验和描述风物———“每日必记,白天依石为案,晚上执灯奋笔”,还寻求或验证科学原理。明万历四十一年农历四月初,徐霞客游历浙江天台山,感受了阴晴不定风雨多变,看到了植被发育的垂直差异。登顶之时,他看到山顶上“荒草靡靡,山高风冽,草上结霜高寸许”;俯瞰四周山峦,则“四山回映,琪花玉树,玲珑弥望”。他自然地发出感慨:“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耳。”⑤这是一种科学的判断,只不过,这种科学判断是融汇在自然审美之中的。可见,温度随海拔而垂直变化的科学原理并不会妨碍人观赏自然沉浸在美景之中;可见,自然审美并不妨碍人们接受科技知识,科技知识完全可以介入自然审美的过程之中。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柯尔利斯整理了《自然》杂志和《科学》杂志的合订本,辑录了其中有关天气的神奇现象。从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科学家对于各种反常天气现象的描绘和感叹,他们如普通人一样,视、听、尝、嗅、触,用各种感官去体验大自然,他们在仔细观察形状和色彩,记录气温和湿度的同时还会自觉地探究缘由。①我们可以明确地感受到,科学家和普通人一样,乐于欣赏缓慢降落的冰雹、带火花的雨等自然奇观,并怀有好奇之心。不过,他们比常人多一份解答的素养和寻源的习惯。因为拥有更多的科技知识,科学家们对于大自然奇观的理解会更加深刻,描绘得非常细腻。这些来源于《科学》《自然》杂志的文章都是科学家亲身经历、观察气象现象的结果,关于数量和大小的描述相对标准化,有时还会结合图片,涉及情感体验和联想的语言较少,多是客观地寻求答案。②当然,也有一些科学家认为科技与审美不相容。这种观念主要基于科技主义的专业偏见。他们认为,审美虽然不会妨碍科技活动,但是现代科技本身不需要美学来指引。也就是说,没有审美科学照样发展,尤其是现代科技早已拥有一套成熟的方法、标准、规范和话语,就更不需要美学的支撑了。这个观念明显是科学至上主义的,既没有考虑自然科学观察到的感性事实,也没有正视气象科学发展的历史规律,更没有考虑普通大众对自然知识的感性需求。表面上看,科普工作只需要科学家将科学知识浅显化、通俗化,实质上,科普工作者要将科学知识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经验、感性体验融会贯通,让科学更有温度和情怀。从文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角度来看,科技与审美不相容的看法是狭隘的,不利于将“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③因此,科技活动不仅不能脱离审美,还要积极与审美活动对接,寻求感性体验的内在支持。
三、现代学科分工:美学与科技出现分歧的缘由
科技与美学,从来就是隔离且不相往来的么?从科学史来说,科学不仅不与美学发生矛盾,而且还是一对很要好的“兄弟”,气象学科的发展历程更加典型。早期关于风、云、雨、雷、电等天气现象的知识以及植物生长、动物迁徙等物候的学问都源于人们对生活的体验和观察。可以说,朴素的气象学原理早已浸润着人们的生活。在现代气象学成熟之前,人们对气象现象的准确描述往往带有“生活气”,感性十足。《诗经》中有很多符合科学原理的气象观测结果和描述,如“终风且霾”(《邶风•终风》)揭示了河南淇县以北、汤阴县东南一代的邶地多风沙的特点。又如唐代科学家李淳风在《观象玩占》中对风力进行了标准化的规定,根据树木受风影响之后的变化大小和损坏程度,风力可以分为八级,标准分别为动叶、鸣条、摇枝、堕叶、折小枝、折大枝、折木飞砂石、拔大树及根。④这个标准虽然不够精准,但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也有美学性。现代气象科技研究能够利用一些纪实的文学性文本作为佐证的文献资料,因为文献记载的天气现象和气候现象源自生活,不仅包含美学体验,还反映了科学原理。这正是竺可桢先生运用中国古代各种文学、历史、哲学文献来论证或佐证气候变化的内在缘由。①既然科学与审美的关系如此密切,那么为什么有人认为科技与美学是隔离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专业偏见,这与近代以来形成的专业分工思维、行业视野、职业习惯等有密切关系。面对一些天气现象时,气象科学研究者尽管也会与普通人一样产生某些体验和感受,但是他们并不会往审美(尤其是文艺审美)这方面去“想”,最多只是自然和无意识地体验,因为气象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才是科学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对于现代美学家而言,他们关注的是光电、线条、力的各种形式,是结构美,并且他们的注意力被这些形式和结构所给予的感觉、情绪、心理、思想所吸引,科学知识不是他们关注的焦点,他们当然也不会用科学话语来描述自然现象。②如高尔基借海上的暴风雨抒发革命激情,呼唤社会的暴风雨。大气环流运动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在豪梅尔斯•洛斯顿、马达丽娜•代克努等美学家眼中只是一种至善、崇高和宇宙的野性。③这些分歧与专业分工、职业习惯塑造的思维方式有关,导致科学与人文之间产生隔阂。“文艺界的美学所针对的文学艺术都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他们不大关注应用美学和实践行业的美学问题,认为后者太功利(因为经典的美学观念是主张无功利的)。其次,在气象科学界,又特别看重行业性和科学性,而对文艺性、美学性重视得不够,甚至打心眼里瞧不上文艺和美学等人文学科的东西。”④人文社会学界也有成见,或者说文学家、美学家不希望科技等“功利性知识”触及美学的怡然自得领域。在他们看来,在开展自然审美活动时,如果“这是积雨云,那是雷暴云”的知识介入其中,“诗情”可能荡然无存。同样,科技工作者对文学家、美学家的超然移情也不屑一顾。总之,这种隔阂和偏见是客观存在的。从文明史来看,这种隔阂和偏见是专业分工、学科分化、行业细化的结果。在人类的童年时期,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是彼此相融的。诸子百家经典和古希腊哲学著作中蕴含着各个学科的思想种子。人类社会发展到18世纪,科学与人文逐渐分离。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了“审美无功利”的“距离”学说,这种“无功利”的美学思想对科学与美学的分离进行了哲学化和系统化的论述。康德认为,如果把观赏海洋和生物知识、工作等联系在一起,就会阻碍海洋成为崇高的情感象征。康德这种启蒙主义思想的核心就是将美学与工具理性(各种科学认知)分离,以此形成自然审美的崇高美学范畴。从美学上说,正是因为阻止科学技术的介入,保持人与审美对象的功用距离,审美才能够脱离实用性的考量,保持纯粹性。这样,气象学、生物学、海洋学等科学技术与美学渐行渐远,科学与美学的范围越来越明晰,各自形成专业的系统,甚至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就美学而言,将各种科学认知驱除出去,保留自然带给人类的神秘感,这是经典美学的特点。只有这样,人类才能更好地抒发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而科技恰恰会削弱这种敬畏感。因此,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与美学的隔阂似乎越来越大。
四、现在与未来:具有科技含量的气象审美
生态气象学范文篇6
关键词:生态农业;气象服务;需求对策
生态农业是较为繁程复杂的工程,对于适应农业结构和发展绿色农业起着重要作用。
1生态农业理念
现代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结合是生态农业的显著特点,同时生态农业具备全面协调管理的理念和促进经济发展的特征,并且其能够利用协调生态学原理、物质循环和能量利用以及多层次共生类型,充分考虑区域资源优势。根据一般原则,只要对循环系统进行协调再生即可用于合理的生产制作,以这样的工程系统规划,它可以实现两个系统的高产量、高品质、高效率。利用生态农业安全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可使农业生态和农业经济达到某种良性循环,从而促使经济和社会以及生态环境“三大效益”的统一化发展。生态农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实现农业高产、优良、稳定的目标,也有利于解决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变过程中的问题,传统农业目前主要依赖化肥、农药等化学手段来达到增产的目的,从而造成农业用地损失、农产品严重污染、土壤压实等问题[1]。
2气象服务对生态农业的作用
农作物的产量与当地的收割条件和天气条件密切相关。每年的光照强度、光照时间和降水量的变化以及其他影响因素都会造成粮食产量的不稳定。影响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各种气象要素都有适当的等级制度,因此,对种植业、林业和畜牧业等农业经济体系进行改造,除了要考虑市场因素外,适宜气候带、科学布局等都要考虑周全,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结构调整的效益和作用。因此,如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就必须建设好农业气象服务,为适应农业结构,合理布局农产品规划,寻求农业新项目奠定基础,同时需要开展气候可行性研究,以增加农业结构调整的合理性。环境质量直接影响气候,在影响环境的因素中,气象是最为波动和活跃的,生态气象学不仅需要解决农业生产问题,同时还负责生态环境建设,因此,将生态学和生物群落研究进行有机结合是非常重要的。农业气象学家对生物气象学和农业生态学都需有一定的了解,这有这样才能利用气象勘测技术来进行农业生产,其对作物安全、农业灾害防护和农村农业思想工作都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2]。
3生态农业气象服务对策
3.1对气象资源进行可行性论证。适应农业产业结构,引进新型农业技术和经济作物,实现集群资源相通这些都与当地气象环境密切相关。因此,重大农业项目的开发建立应根据农业气候可行性论证结果来引进新技术,以防止环境气候变化而引起生态破坏。通过对农业气象服务的探索和利用促进农业措施的进步,为农民提供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利用多种农业气候资源进行农业生产。在进行气候环境规划时,应注意遵循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从作物气候适应能力开始,选择适当的区域,然后放置适当的品种,进行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因此,在适应农业产业结构的同时,要注意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在可持续地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到其稳定性和风险。针对农业气象观测网络所搭建的气象系统,旨在完善和提高全面高质量气候研究体系,利用遥感gis等相关高科技,对作物病虫害以及气候灾害进行预防,同时对草原、湿地和森林等生态环境进行检测评估。这将有助于农业规划者了解实际情况,并在相应气象条件下,做出实时合理的预防措施,保证农作物良性成长,发挥生态农业中气象服务的作用[3]。3.2进行农业外延区域拓展。今后的农业气象工作将在推广使用生态农业技术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以及相应的气象问题相结合,发展出适合农业气象的适宜技术。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合作,推动实用农业气象技术的普及和影响,增加农业气象的实用范围。对于采样点使用,组织技术交流以及相关课程都需进行交流和推广,同时展开气象频道服,因农业气象服务的最终目标是惠及农民,解决信息传播的问题。因此首先提供气象信息的责任必须明确合理,以适应信息传播的时间和频率,使预报能够得到公众的支持。3.3建设专业服务团队。生态农业主要手段是建立值得信赖的村级组织和气象预报信息队伍。用不同的方式通知当地农民,使气象能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建立信息化团队后您可以使用手机短信及多媒体媒介,及时、高效地对提醒信息进行扩散传播。另外,基层科技活动要继续在基层活动的框架内进行,提高农村草原气象科普知识的使用率,使农民能够合理利用天气。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业气象服务业在预测地区气候条件,保证农作物健康成长,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等方面有着显著效果,因此在今后的农业发展过程中,应加大对生态农业气象服务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矫梅燕.健全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j].求是,2010(6):56-57.
[2]贾成刚.生态农业气象服务的需求与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6,36(24):217 232.
生态气象学范文篇7
关键词:生态农业;气象服务;需求;对策
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我国的农业也取得了一定成就,特别是生态农业发展领域。然而,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气象服务为其提供准确的信息,同时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一些极端的天气频繁的出现,这直接影响农业的健康发展。在生态农业的发展中对气象服务有比较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农业气象服务的研究非常的重要。
1生态农业气象服务的重要性与实际需求
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气象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气象中的光照、热量和降水等都和农作物的生长有密切的关系,农作物只有在适宜的温度下才能健康生长。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调整农业机构,保证农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尤其应该重视生态农业的发展,强化气象科技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服务。为了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发展优势农业产业,应该结合气象实际情况发展生态农业,为农业结构调整的合理化进行奠定基础。农业气象不仅为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和绿色产业基地的建设提供基础,同时还能促进生态环境的建设。气候能受到环境质量的影响,而气象也有一定的特点,即波动和活跃,在生态学的发展和建设中,农业生产是其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还有生态环境的建设。农业气象学家应该了解生物气象学和农业生态,只有这样,气象技术才能在促进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为农作物的生长和灾害的防御工作奠定基础[1-2]。
2生态农业气象科技服务发展对策
2.1重视气象资源的可行性论证。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应该重视对新型技术的研究使用和经济作物的引进,同时将农业中各个环节的发展和农业气象因素相结合,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在完全了解农业气象因素的基础上进行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引进和使用,避免环境和气候的变化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加强对农业气象因素的研究,在重视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利用气象因素合理的为农业的发展奠定基础。气候环境规划过程中应该保证作物对环境的适应性,重视区域的选择,之后放置合适的品种。为此,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重视气候资源的发展和变化,在进行气候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其风险性和稳定性。为了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应该完善农业气象观测系统,提高气候研究体系,在此过程中可以利用一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如gis技术。此外,还应该对病虫害和气象灾害进行时刻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能为农业的健康规划提供技术,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为真正发挥农业中气象服务的作用[3-4]。2.2农业外延区域拓展。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提升,农业气象工作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在推动生态农业技术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气象问题的合理解决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尤其重视对农业新技术的研究。重视和相关部门的合作,推广农业气象技术,让更多人认识到农业气象的重要性。可以技术的及时交流和推广,建立气象服务频道,为农民和农业发展服务。此外,还应该重视气象服务信息的合理性,保证传播的准确性,目的是得到越来越多民众的信任。还应该重视拓展气象传播途径,气象服务的最终目的是让农民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必须重视气象传播的责任,对传播的时间、频次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让气象更好地服务于农民。强化农业气象实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在气象工作中,重视对气象实用技术的研究和使用,结合农村气象发展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发和使用新技术。重视和相关部门的合作来推广新技术。2.3建设专业服务团队。农业气象服务的发展很重要,为了保证气象服务的发展和建设,必须重视气象预报队伍的建设,可以建立村级气象预报组织,同时及时将气象信息通知农民,为气象防御工作奠定基础。建立信息化团队,农民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获取气象信息,如手机短信、微信等手段,同时农民将获得的信息进行及时的扩散和传播。此外,基层科技活动部门应该重视对气象科普知识的传播,让更多的农民了解到气候条件的重要性,同时采取合理的规避措施。
3结束语
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农业向着生态化方向发展,同时生态农业是较为复杂的工程,其对指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生态业气象服务的重要性,其能科学合理地预测地区的气候条件,同时及时通知农民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为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奠定基础,提高农民的收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矫梅燕.健全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j].求是,2010(6):56-57.
[2]张斌斌,田建军,宋惠萍,等.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危害及防御策略[j].南方农机,2019,50(12):76.
[3]巴图.气象科技服务地方特色农业生产现状及思考[j].湖北农机化,2018(5):6.
生态气象学范文篇8
关键词:农业气象;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1气象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理论
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我国的农业向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在农业的发展中,农民还是需要靠天吃饭,这个格局还在一直延续。受到固有思想的影响,我国的一些农业气象工作者对气象发展认识程度不足,面对新的气象发展形势无所适从。为此,相关的工作部门为了改变这种局势和困境,进行了农业结构调整服务和积极参与生态环境的建设,为农业气象事业的服务和发展奠定基础,保护农业生产的环境,进而为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2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2.1农业用地资源的逐渐减少。土地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生态系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的土地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是人均占有量不足,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土地被占用,农业资源用地将出现明显减少的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建设。2.2农业生态系统脆弱。受到经济和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加之人为因素的影响,农业生态系统更加脆弱。生态系统中的许多元素被人类所需,许多物质元素被人类使用,进而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应该人为的输入大量的物质,如进行施肥等,这样才能保证生态系统的平衡性,但是需要注意这种平衡只是暂时的,一旦长时间发展的话将使生态系统变得更加脆弱。2.3农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农业生产环境和农户品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特别是造成耕地质量的下降,尤其是一些农产品中含有大量农药残留,不仅威胁人类的健康,而且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严重的影响。加强对农畜产品污染的监测和管理非常有必要,尤其是对重点污染地区的治理很关键。2.4农业自然灾害有增无减。近年来,我国常常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和侵袭,对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一旦发生自然灾害的话,直接影响农业生长。自然灾害的破坏程度逐渐提升,一些极端天气发生的次数越来越多,同时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在农业的发展中,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1]。
3农业气象工作策略
当前,生态环境系统的建设需要不断完善,尤其是管理手段和管理体系,监测手段和管理网络的建设,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直至关重要。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业气象事业的进步。要做好农业气象工作,为生态环境建设奠定基础,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3.1认识农业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的重要性。农业能为人类提供的一定的服务,同时在人类的活动中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也将造成人类自身利益的损害,举例而言,农业发展的质量受到影响,生态多样性受到影响等。农业气象研究工作中,尤其是农业生态系统的建设中需要我国关注的工作有很多,如农业发展中的绿色发展理念,对生态环境的评估等[2]。3.2重视农业气象的研究,为生态环境发展服务。在生态环境中的气象较为多变和活跃,气象研究指导着一些重要的难题。农业气象工作者应该负起自身的责任,重点研究和探索生产实践和气象服务之间的关系,重视农业生物气象的研究,为生态环境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此外,还应该重视气象研究的力度和范围,进而更好的为生态环境的建设和发展服务。3.3认识农业气象实用性,促进其更好的发展。农业气象工作对生态环境的建设有重要的影响。随着我国在世贸组织中地位的加强,对生态环境的建设将变得更加重要。此外,还应该从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救灾保险、农业气象等方面进行生态环境的建设。3.4培养气象学与生态学的人才。农业对生态环境有一定的影响,生态环境的建设对农业的发展非常有利,应该不断培养优秀的人才,尤其是生态学和气象学复合型人才。此外,农业气象工作者应该负起自身的责任,积极投入生态环境的建设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拓展研究的领域,向着复合型人才的方向发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3-4]。
4结束语
我国的农业大国,随着经济的发展为人们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威胁着生态环境的建设和发展,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环境的污染成为人们需要面临的问题。我国的农业生产形式有自身的特点,即生产方式是露天的,该种特点决定了其对生态环境有一定的依赖性。加强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能很好地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吉宗伟.乡村振兴战略下气象为农服务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9(13):171 173.
[2]赤杰.浅谈生态环境与农业气象服务[j]现代农业,2016(9):8.
[3]李春雨.生态农业气象科技服务的需求与对策浅析[j].南方农业,2011(15):169.
生态气象学范文篇9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气象事业发展全局,以提高气象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服务的能力为中心,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坚持“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的服务方向,以需求为牵引,服务为引领,按照“融入共兴、提升能力、强化服务、科学发展”的工作新思路,以“全省做示范、西部创一流、全国争先进”为目标,以“抓项目、强能力、重服务、求作为、构和谐、促发展”的工作要求,争做“火车头”做好“发动机”,全面推进贵阳气象事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二、工作安排
1.坚持以公共气象服务为引领,扎实推进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提升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切实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做好气象服务;继续深化应急工作“一案三制”建设,大力提升处置各类气象灾害的能力;切实做好市域快速铁路、轻轨线建设及第九届民运会做好精细化气象预报服务,为保障城市运行提供气象保障服务。
2.围绕生态农业发展和广大农民的需求,着力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以“畜、禽、蛋、奶、果、菜、花、药、茶、烟”十大产业发展为重点,加强生态与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建设。切实为乌当、花溪国家科技示范园区、贵阳现代农业展示区和开阳、息烽农产品发展优势区开展农业气候区划,为渔洞峡水库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加强基层气象协理员和信息员队伍建设,组织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示范社区(村镇)创建活动,继续开展信息大篷车进村入户培训,扩大信息覆盖面。
3.强化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发挥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保障功能。密切监视天气变化,切实做好人工防雹减灾工作,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全面完成全市防雹站标准化建设,加大作业民兵业务培训力度。加强煤矿、建筑、水利、危化、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防雷安全管理,提升公共安全水平。
4.坚持依靠科技创新和人才强业,不断提高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的支撑能力。以项目为带动,全力做好“十二五”期间气象观测系统工程、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工程、农业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工程、应对气候变化工程、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基层气象台站能力建设工程等重点工程,实现科技创新团队的建立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有新突破;以人才科技为核心,加强气象学科带头人与骨干人才队伍培养。
生态气象学范文篇10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气象事业发展全局,以提高气象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服务的能力为中心,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坚持“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的服务方向,以需求为牵引,服务为引领,按照“融入共兴、提升能力、强化服务、科学发展”的工作新思路,以“全省做示范、西部创一流、全国争先进”为目标,以“抓项目、强能力、重服务、求作为、构和谐、促发展”的工作要求,争做“火车头”做好“发动机”,全面推进贵阳气象事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二、工作安排
1.坚持以公共气象服务为引领,扎实推进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提升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切实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做好气象服务;继续深化应急工作“一案三制”建设,大力提升处置各类气象灾害的能力;切实做好市域快速铁路、轻轨线建设及第九届民运会做好精细化气象预报服务,为保障城市运行提供气象保障服务。
2.围绕生态农业发展和广大农民的需求,着力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以“畜、禽、蛋、奶、果、菜、花、药、茶、烟”十大产业发展为重点,加强生态与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建设。切实为乌当、花溪国家科技示范园区、贵阳现代农业展示区和开阳、息烽农产品发展优势区开展农业气候区划,为渔洞峡水库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加强基层气象协理员和信息员队伍建设,组织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示范社区(村镇)创建活动,继续开展信息大篷车进村入户培训,扩大信息覆盖面。
3.强化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发挥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保障功能。密切监视天气变化,切实做好人工防雹减灾工作,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全面完成全市防雹站标准化建设,加大作业民兵业务培训力度。加强煤矿、建筑、水利、危化、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防雷安全管理,提升公共安全水平。
4.坚持依靠科技创新和人才强业,不断提高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的支撑能力。以项目为带动,全力做好“十二五”期间气象观测系统工程、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工程、农业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工程、应对气候变化工程、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基层气象台站能力建设工程等重点工程,实现科技创新团队的建立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有新突破;以人才科技为核心,加强气象学科带头人与骨干人才队伍培养。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生态环境网格化监管现状研究 2023-05-17 09:12:52
绿色生态理念对城乡规划的影响分析 2023-05-17 08:56:18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抗辩效力 2023-03-30 09:23:47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 2023-03-24 15:47:24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研究 2023-03-24 10:02:00
生态有机肥对玉米种植田的影响 2023-03-02 11: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