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工程课程范文10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07-28 17:44:45
物流工程课程范文篇1
关键词:物流工程;有效教学;教学效益
一、有效教学的认识
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使人们意识到,教学也是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有效教学是指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构建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效益,即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
二、《物流工程》课程实施有效教学的必要性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专业,《物流工程》课程是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特色课程。我校是吉林省较早创办物流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该专业自2004年本科招生以来,一直以培养实践型、应用型人才为主,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物流工程》课程是以物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与资源优化配置及物流运作过程的设计与控制等,该课程对提高学生的物流实践能力、培养物流应用型人才是有着积极地作用的。《企业物流工程》课程与其他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相比,它的实践性、研究性和参与性较强,有利于通过教学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而有效学习就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大量的研究表明,探索性的、自主性的、研究性的学习对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很有效果。另外,有效教学对培养和提升《物流工程》课程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三、《物流工程》课程实施有效教学的组织过程
(一)课前的有效准备。《物流工程》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为了能使教学达到有效,使学生能够获得能力的提升,授课教师应做好相应地课前准备工作。对于青年教师最好能去企业实践锻炼一段时间,教师赴企业单位实践锻炼可采用脱产或半脱产方式进行,实践锻炼单位的选择须与教师所从事专业对口,与《物流工程》课程授课内容紧密相关。这可以提升青年教师对物流工程设施设备以及物流系统的布局设计的认识,为更好地讲授《物流工程》课程打下基础。教师在授课前应提前备好课,每堂课事前都要明确教学任务。制定具体地、科学地教学目标。熟悉教学内容并掌握多种教学方法,能熟练地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最近,由于疫情的影响大部分高校都在开设网课,超星、雨课堂、腾讯会议、钉钉、蓝墨云班课等一系列的网络教学软件被广泛的应用,一方面增加了教学手段,另一方面也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熟练运用这些网络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有效地教学也是我们高校教师目前要努力解决的问题。另外,为了使教学达到有效,使学生获得进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课前预习,并给学生提供与《物流工程》课程相关的扩展资料,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能带着问题来听课,这可以使有效教学做到事半功倍。(二)课上的有效组织。作为教师为了能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要对课堂有一定的掌控能力,这就要求在熟悉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要组织好教学语言,不要滔滔不绝,要做到语言清晰精炼、重点突出、逻辑性强。教学时还要做好课堂时间组织,要合理分配各部分的教学时间,做到知识重点、难点突出。教师还应通过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利用多媒体通过图片、视频来教学;利用实物来教学。尤其在物流工程设施设备方面通过图片、视频教学有利于加深学生的认识理解,如果学校有条件也可以带领学生去物流实习基地亲自去感受各种物流工程设施设备。《物流工程》课程课上教学还应注重案例教学,注重师生间的双向交流,学生变被动听讲到主动参与。通过案例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一方面,要结合《物流工程》课程的内容来有目的的选择,例如:系统布置设计slp方法和实际结合的案例;搬运系统分析方法sha在实际中的应用等等。另一方面,选择案例最好选择时事和学生熟悉感兴趣的案例。如:通过对武汉疫情中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设利用所学的设施选址和设施布置与设计的知识来和学生讨论它的布局设计的特点;利用slp方法来重新对所在高校布局的进行优化。这些都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新能力,使课堂上的组织更有效,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三)课后的有效练习。课后如何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得到有效地提升,这就要求学生课后做到有效地练习,而课后练习切忌搞题海战术,不要使学生为了通过考试而花费大量时间反复抄写作题。我们应根据《物流工程》课程内容来设计课后练习,最好能通过组织《物流工程》课程课后学习小组来练习。而练习的内容最好以开放型的讨论题或案例题为主,通过小组练习使学生在相互讨论、训练中不断地有效提升学生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鼓励学生参与与《物流工程》课程相关的竞赛,熟练利用各种物流软件参与竞赛,例如: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共同举办“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等竞赛。这会使学生思维与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另外,授课教师和学生也应建立多种有效地沟通渠道,能在课后的有效的时间内帮助学生解决训练中遇到的难题。课后的有效练习会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物流工程》的知识得到有效地提升。
四、《物流工程》课程实施有效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点事项
(一)有效教学中要尊重学生。有效教学的理念,关注学生需求是重要核心,而关注的心理基础是尊重,尊重是平等人文的具体表现,是社会交往中的重要前提。教师尊重学生,才能切实地关注学生,教师应以学生角度看问题,尊重学生和理解学生才能真正的接近学生,使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发挥作用做到有效。尊重学生才能使有效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具体的贯彻落实。在《物流工程》课堂上或课后练习时,学生在回答问题或训练讨论中难免会出现由于紧张或理解不到位导致学生语言表达不清、解释不明白、不会讲等现象。这就要求授课教师以鼓励为主,要肯定学生好的地方,在不断地启发和肯定中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课后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行信息反馈。对课上不积极回答问题和课后不参与小组讨论的个别学生,作为老师应该更加关注他们,鼓励和帮助他们参与其中,通过小组间的竞赛增加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促进小组成员互相帮助。作为教师也应在不断地丰富个人知识储备和教学反思中提升自己的能力,使教学达到有效。(二)有效的评价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教师通过一段的教学后,学生能够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而对学生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评价要有效、科学,不能只在《物流工程》课程结束后安排一次期末考试。通过一次期末笔试不能有效地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更体现不出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因此,应注重对《物流工程》课程教学有效性进行科学的评价。目前,我校也对教学的考核有了一些改革,更加关注有效教学过程考核。如增加了随堂测试、期中测试,并使课堂表现也在评价中占有一定比例,而学生参与相关竞赛获得较好地成绩也会计入到《物流工程》课程的最后成绩。(三)学习第二学历有助于有效教学。《物流工程》课程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如管理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自动化、计算机技术、交通运输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和环境工程等。为了能使学生学习更加有效,教师应鼓励学生研学第二学历。如鼓励学生学习机械管理专业、建筑工程专业、计算机专业等这都会对《物流工程》课程学习产生促进作用,使其学习更加有效。学习了机械管理专业一定会对物流工程设施设备有更深刻的认识;学习了建筑工程专业对物流设施选址和设施布置会有更深理解;学习了计算机专业对物流模拟仿真软件在《物流工程》中的应用也是如虎添翼。因此,学习第二学历有助于有效教学。综上所述,实施有效教学应更关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教师必须以新观念来实施教学,努力提升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彭亮有效教学中“有效”的再认识基础教育课程2020067-11
[2]王艳辉姬晓飞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教学法探究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0639-40
物流工程课程范文篇2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课程建设;实践能力;教学改革
一、高端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
上海自贸区的设立被认为是国际贸易的福音,也是对上海建设全球物流中心的关键支撑。随着国家相关优惠政策的落实,贸易自由化将扩大货物自由流动的空间,促使越来越多的各国货物到自贸区进行集散周转,自贸区内企业的数量和种类将大幅增加,自贸区的货物自由贸易、金融自由流通,以及进出口服务贸易会更加活跃。而自由贸易活跃度提高,必将利好国际航运、国际货代、港口、保税物流等多个直接相关产业,开启一场物流“盛宴”。与此同时,上海自贸区对物流的影响也不会仅仅停留在自贸区内的物流企业,它将带动整个上海乃至华东地区的物流业的成长和发展。物流行业信息在不断地给我校(东华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带来利好消息的同时,对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等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目前在全国排名第7位,属于5星级专业,并且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直接依托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还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学位点和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点。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具备上述学科融合、专业领先的优势,更应大胆创新,提出具有创新性、可操作和可复制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思路,为培养高端物流人才进行有益的探索。物流管理以物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与资源优化配置、物流运作过程的计划与控制及经营管理。它具有学科范围广、实践应用性强、系统性强的特点,要求在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中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物流管理能力的培养,还应注重学生的物流工程实践技能的培养。但是,目前在工程实践技能的培养方面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1)当前加强物流工程实践技能培养的手段之一是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大量的教学案例、现场图片及视频录像等,但学生或是看了热闹,无法真正深入领会,或是由于教学材料设计得不合理,使得学生对物流工作有“低端、脏、乱、差”等印象,因而不利于学生今后的正确择业。(2)我校作为一所教学与研究并重的重点院校,在教学中还要强调专业的科学研究活动。如果仅是呈现实例、案例和操作性技能知识,片面地强调应用性、实践性,而没有仔细设计呈现的方式和过程,没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从实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这就与研究型大学的要求不相符,也无法很好地实现研究型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因此,本文针对当前物流行业快速发展的形势,探索科学的教学模式,设计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使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既保证有扎实的实践性,又能超越定位于一线物流作业的做法,将专业的实践性与专业的科学研究相联系,创新性地设计一些教学资源,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满足与实现对高端物流管理人才的要求。高端物流管理人才是当前物流行业人才需求的一个重要部分。国内外已经有一批教育研究者对这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一些理念与方案。对高端物流管理人才的定义,体现在理论与实践兼具,具有全局观、整体观、创新能力这几个方面[1]。从实际来看,美国一项物流从业人员的教育程度和专业结构的调查结果显示,高端的物流管理人员具有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两方面的专业知识。他们对物流管理概念,包括从简单的仓储、运输到综合物流、全球供应链管理等方面有全面、深入的认识[2]。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密歇根州立大学等知名大学均提供以工程、管理科学和供应链管理策略为主的本科课程,其课程内容不但注重应用性和实用性,而且兼具理论和研究特性。在培养方式上,针对各种教学对象,国内外也有一些有益的探索。在本科教育中,李庆明提出了“宽口径、重基础”的培养目标[3]。在研究生教育中,孙卫等对美国的案例教学、计算机模拟、课程讲座等实践教学手段予以肯定[4]。刘峰涛等以东华大学全日制物流工程硕士培养为例,采用项目管理理论中工作分解结构(wbs)方法,提出物流工程硕士培养管理思路[5]。刘丹提出了“产学研”教学理念与校企互动机制,从课程实验教学、综合性实验教学两方面完善教学计划[6]。王晓锋构建了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和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以物流实验室为平台,将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分为社会实践、物流案例教学、课程实践、物流模拟实验、认知实习和专业实习、物流设计大赛、毕业论文等,并进行系统化研究与实施,使之成为一种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全程实践教学模式[7]。针对案例教学,张剑芳提出适应多元化的物流教育需要,注重多种形式的案例教学方法[8]。刘彬斌将过程管理理念引入课程改革过程中,提出物流学教学与评价质量控制方法[9]。总体来说,无论是对高端物流管理人才的定位,还是人才培养的方式设计,都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探索。但是针对我校的实际,仍需要设计一整套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方案。本文在以下两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1)提出基于创新性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新方案,为探索创新性、应用型高端物流人才培养提供新的理论参考。(2)提出基于创新性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群建设思路,包括基于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理论体系建设、物流案例群的贯通式建设、物流实践环节的一体化建设、物流课程群的平台建设四个方面。这些建设方案不仅应具有创新性,而且应具有可操作性,为高校物流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和改革提供新的可借鉴的方法。
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建设
1.基于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课程群建设框架
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研究内容的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该体系中,课程群体系的建立是实施课程群建设的基础,如何建立适应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和基于能力体系的课程群体系成为整个架构的关键。
2.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的三阶段培养体系
通过广泛调研,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对以下两类人才有着广泛的需求[5]:(1)适应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的国际物流服务人才,包括海运或航运管理、港口管理、报关报检、国际贸易等方面的专业人才。(2)适应国际化都市经济与生活发展要求的城市物流设计规划和服务人才,包括物流园区、第三方物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应急物流、逆向物流、港口物流、国际采购、以电子商务为导向的城市配送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针对以上两类物流专业人才均需具备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的专业技能与素质要求。笔者认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不仅是传授知识,重点是要培养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发挥主动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因此,提出了物流管理专业能力培养的三阶段培养体系,将教学定位由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培养。第一阶段:基础能力的培养。包括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管理素养的培养。这类能力在大一、大二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大类的培养中落实。第二阶段:专业技能的培养。通过物流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论教学、案例教学与企业业务模拟、第三方物流模拟、国际物流模拟等一体化的专业系统综合性实验教学,强化学生理解物流业务,熟悉物流运作,逐步掌握仓储、运输、配送等物流业务分析与运作优化方法,提高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能力、供应链建模能力。这类能力的培养在大三的教学中落实。第三阶段:从业能力的培养。通过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供应链实践等专业综合性课程,以及社会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物流设计大赛等实践形式,让学生从实验认知到企业实践直至综合应用中提升物流系统规划能力、供应链设计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实践能力,缩短学校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实现“供”与“需”的无缝对接。这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三阶段培养体系下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
以三阶段能力体系为框架,归纳分析各能力框架下的知识点,并进行知识点梳理与整合,确定物流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知识体系。研究物流管理理论的传授与物流实践能力培养的融合体系,最终确立以管理科学与工程大类基础能力培养为基础,展开物流管理基础、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电子商务物流四个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建设,进一步理顺课程教学内容,保证群内课程知识点的连贯性与群间课程的协同性。课程群划分方案见图2。
三、基于核心课程群的建设方案
1.基于课程群的物流案例群贯通式建设
(1)建设群内的贯通式案例教学模式。物流管理专业教学需要大量的案例作支撑,但是传统的案例教学只是停留在理论知识的简单应用层面,学生只能了解某个理论知识的应用,而不明白为什么应用,以及在什么业务环境下应用,造成了案例教学与物流实践的脱节。因此,以课程群的形式将多门相关课程绑定,建设群内各门课程的贯通式案例,让案例能够贯穿在课程理论教学中,并在多门课程中进行综合应用,真正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地将案例融入到物流专业教学中。(2)通过企业实践、物流设计大赛等建设案例库。真正好的案例一定来源于企业实践,通过学生的企业实践收集企业案例素材、全国物流设计大赛等方式,师生真正参与的企业案例才更具有典型性,更能深入进行研究和进行企业实践应用。因此,应通过各种方式组织教师和学生进行案例的编写,以完善案例库。
2.基于课程群的物流实践一体化建设方案
基于课程群,在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实施物流实践一体化方案,包括“一个目标、三个阶段”。即围绕培养创新性、工程实践应用型高端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分为三阶段实施的物流实践教学。包括第一阶段物流体验性实践环节,结合物流综合管理课程群理论教学开展实验,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第二阶段物流专业系统实践环节和第三阶段的物流综合应用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从业能力。三阶段的实践教学环节按照认知—实践—综合应用逐层递进,形成一种全程不间断的物流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系统架构如图3所示。
3.基于课程群的教学平台网络化建设
为保证课程群建设的效果,利用网络平台及时将相关信息上网,才能实现及时有效的沟通,并将最新成果及时展示和分享。因此,不同于一般的课程建设,我们根据四个课程群组织开发了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群网站,实现课程群的教学资源共享,为师生交流搭建了良好的互动平台。四、结语本文提出了基于创新性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新方案,以及基于创新性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群建设思路,包括基于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理论体系建设、物流案例群的贯通式建设、物流实践环节的一体化建设、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群的平台建设。本文的研究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多方位要求下的高端物流人才培养提出了有效的欧洲杯买球平台的解决方案,可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实践能力,缩短学校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实现“供”与“需”的无缝对接,这对提高物流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王晓锋 周建亨 戴韬 单位:东华大学
参考文献:
[1]李德才,王俊.关于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几点认识[j].研究生教育与研究,2011(6):53-57.
[2]黄勤,陈玲,李楠,等.研究型大学物流工程专业教学模式的探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34(2):112-114.
[3]李庆明.物流人才培养应准确把握宽口径重基础的科学含义[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8,30(12):119-120.
[4]孙卫,侯凯,唐树凯.美国商学院研究生实践教育环节及其启示[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6):92-96.
[5]刘峰涛,王扶东,王晓锋.基于项目管理理论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管理:以东华大学全日制物流工程硕士培养方案制定为例[j].纺织教育,2010,25(6):47-50.
[6]刘丹.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33(7):128-130.
[7]王晓锋.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8):83-85.
物流工程课程范文篇3
关键词:电子商务;互联网 ;物流管理;教育改革
近年来“互联网 ”的概念为很多人熟知,所谓“互联网 ”就是通过互联网通讯技术改变传统的各行业的发展方式,使其进入一种全新的发展状态。多年来,“互联网 ”已经影响了很多传统行业,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然而,电子商务的发展受到了物流发展的遏制,尤其是物流配送体系不完善和物流发展的后继无力。这一问题可以归结于我国物流人才的缺乏。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估算,现阶段我国物流人才的需求就达到600万余人[4],未来5年内我国物流市场有一千亿以上的发展空间[1,2]。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3年我国物流相关岗位招聘经验分布要求中应届毕业生仅占4%[3],与每年新增物流岗位130万多相比,每年物流专业毕业的学生只有20万人。物流人才的缺乏追根究底是我国的物流管理的教育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本文希望,从物流人才的需求到培养目标、从国内高校物流课程设置的分析到欧美及日本高校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对我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反思来分析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教育改革意义,寻求更佳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途径,并对此提出建设性建议。
一、电子商务背景下物流管理人才教育改革的意义
进入21世纪的十多年来,电子商务得以迅速发展,与此同时,电子商务背景下的物流体系在信息技术要求、服务增值、服务人性化等许多方面与传统物流渐行渐远,为了迎合这一需求,人才的培养模式转变以及专业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改革的重要意义如下:
(一)有利于满足物流行业的人才需求,促进物流行业发展。由于现阶段我国物流行业的人才有着很大的缺口,教育改革势必会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以满足社会需求,促进我国物流行业步入成熟阶段。
(二)有利于满足物流教育的创新要求,吸引更多优秀学子。没有创新的改革不能称之为改革,所以物流教育的改革必将会带领学校走向创新型教学模式的道路。一旦这种创新模式为社会所认可,必将会吸引更多的学子前来求学。
(三)有利于满足物流学生的竞争需求,加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从长风网调查制作的有关物流岗位招聘经验的要求分布图不难看出:物流岗位更多的需要有经验的人来胜任,这无疑会加重物流毕业生找工作的难度。解决这对矛盾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改革必将充当着“调和剂”的角色。
二、培养目标与培养途径
(一)人才培养目标
物流人才的培养主要来自普通高校、高职院校和职高、技校等。其中普通院校主要培养本科以上的理论型人才,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管理技术应用型人才,职高、技校主要培养技术工人。对这三类院校而言,人才培养的侧重点不同,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等的要求也有所区别。以2013级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为例,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面向国际、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以管理学科为理论基础,经济、法律、工学学科相互渗透,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物流人才。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现代物流管理基本理论和技术,还要熟练地运用物流管理理论和技术方法,具备从事物流业务运作、物流综合管理和物流系统设计优化等能力。
(二)课程设置
1.起源。我国的物流概念来源于上世纪80年代两条国外途径:一是欧美国家的市场营销学中包含的“实体分配”概念,另一条则是来源于日本的物流概念。相对于国外,我国的物流教育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物流管理专业作为北京物资学院目录外本科专业首次招生;2002年增设3所;2003年迅速增加为11所。在这一批新增的学校中,大连海事、武汉理工为物流工程类,其他则为物流管理类[5]。到2014年低,已经有470多所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专业[6]。
2.国内高等院校物流课程设置对比分析。总体来看,我国的物流教育主要以高等院校教育为主,下设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两个方面。其中物流工程专业的发展方向是物流信息系统软件开发、物流电子设备设计和物流机械工程技术等,而物流管理则是主要是学习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等。目前我国开设物流专业的高等院校因专业培养目标及方向的不同使得其课程设置有一定的差别,现做如下总结:(1)物流工程专业的高校,课程设置偏向于工科类,如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其中清华大学的物流工程专业学生平时学习主要是进行国际合作并且选用国际一流大学物流工程专业使用的外文教材。另外北科大拥有一所专门从事物流教育研究的学术机构,为国家许多企业、公司、政府部门及军工单位等进行物流系统诊断、物流发展规划与方案设计等服务。(2)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课程设置偏向于管理类,如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物资学院等。这类高校主要定位为“企业物流”与“物流企业”的管理。平时学习物流系统理论与方法、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物流管理、物流信息系统、国外物流等课程。(3)某些特殊的高校,课程设置偏向于港口知识学习,如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这两所代表学校,在平时让学生学习物流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等知识外,还注重让学生学习港口运输知识。
三、国外物流教育体系
国外物流起步早,美国企业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全面进入了物流领域,90年代进入供应链管理,相对来说国外的物流教育处于比较成熟完善的阶段,他们的教育体系同时包含了高等院校教育和职业教育两部分。
(一)高等院校教育
高等院校的物流教育分为商学院下的物流和土木工程下的物流。商学院的物流管理课程侧重于供应链管理和战略分析;而土木工程下的物流课程则主要对港口、交通运输、地理信息等系统知识的学习。一般来说,国外物流课程的设置核心是运输与配送,强调从货物装车到送到目的地或者客户手中的过程与方式,专业设置结合了学校特点和就业方向。往往在办学之初各大高校就会体现不同侧重点,注重不同物流分领域。
(二)物流职业教育
国外物流教育与国内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国外物流教育除了依赖高等院校外,还具有非常完善的职业培训教育以及物流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二是国外物流教育除了课堂教育外还十分重视实践。
1.物流职业培训和资格认证。在英国,目前实行的是由皇家物流与运输学会推出的ilt认证体系[7],它是基于各个级别的物流专业管理人员所应具有的能力模型设计,其认证考试也兼顾了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两个方面,普通高校教育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在美国和日本,同样具有企业和物流协会开设课程,建立职业资格认证的专业过程。其中美国主要是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组织物流在职教育,而日本主要是由日本通运、山九株式会社等组织物流人才培训,他们对物流人才的职业认证和教育要求对于培养专业物流人才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2.物流教育中的实践。在德国,物流管理的教育实行“双元制”,所谓双元,是指职业培训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8],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另一元则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德国院校要求学生必须养成严格的规范化操作习惯。因此,学生要以正式工人身份进行生产,实习中必须生产出真实的合格产品。在双元制教育形式下的学生,有1/4以上的时间都在企业,内容是完全按照企业生产要求进行实际操作技能培训,在这个过程中,德国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物流管理专业
(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课程设置
我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自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以来,除公共课外课程设置主要有:物流学概论、物流管理学、运营管理、供应链管理、采购与库存控制、物流设施与设备、物流信息系统设计、标准化与质量控制、第三方物流、运输经济学、零售管理、市场调查与预测、国际贸易、国际货运、现代企业制度、中小企业管理、世界贸易组织概论、电子商务、国际金融等。图1为我校2013级课程设计关系。
(二)我校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通过与国内物流管理课程设置对比与正常上课与考核体会,我发现以下问题:
1.我校物流管理课程庞杂琐碎,缺乏侧重点。经过比对,我校物流管理课程交叉学科丰富,偏重于管理学和经济学大类,缺少对专业物流的侧重和重视。这样的课程设计导致了培养方向太过宽泛,更多能培养出的是万用型的物流人才,他们或许适用各类与物流相关的经济部门和工商企业,但是在运输、仓储、物流设计等高精尖领域缺乏竞争力。
2.我校物流管理课程理论比重过大。以供应链管理为例,老师在讲解系统运输规划模型的题目时注重的是过程的推导和求解,目的在于解开题目而不是实际问题的说明甚至解决。学生的确掌握了该课程的应试解题能力,然而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并没有具体概念。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本校老师为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名牌高校的博士,但他们绝大部分都没有物流行业的实践经验,课堂知识传授都来自于理论教导,课堂的实际视频展示多来自网络,这样一旦老师想要进行知识拓展就会遇到困难。
五、总结及建议
(一)加强电子商务物流方向课程的设置改革
国内高校在课程设置上缺乏主打领域和倾向性。以日本为例:东京都市大学和福山平成大学侧重物流方向,而大阪市立大学、东京工科大学、名古屋经济大学则侧重流通方向[9]。他们的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一开始对于物流人才的设定就是将来能够进入某一物流细分行业,相比我国的复合型物流人才,他们的学生在未来物流分领域就业的竞争力更强。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物流与电子商务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我们有必要加强电子商务方向课程的设置,以及加强对学生电子商务实践的培训。即使学生将来读研,做学术研究,也不能脱离实际去建立纯粹的数学模型。
(二)加强学生和教师实践的学习
由于中国各个高校急于开办物流专业,其中快速填补的教师空缺大多由同经济管理大类的学者用物流的课本执教[10],这使得他们在授课中缺乏知识的拓展和对于实践的描述。再加之国内上机课程和实践课程名头过于实质,学生缺乏对物流产业的了解,更不要提学生的专业素质[11]。所以,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实践培训,尽早构建他们与物流企业的联系对于当今教育是很重要的发展方向。最后,国内物流教育缺乏职业教育的补充和衔接。国内有物流师资格证考试,当时普遍社会重视度和认同度不高,缺乏实质意义,对就业的帮助较少。大部分思想还是注重学生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在工作中直接追求经验的累积,缺乏对物流人才的进一步深造,没能很好的衔接高校学生理论知识和社会就业要求。
(三)“互联网 物流”等创业课堂及创业大赛的开展
当今社会,电子商务快速成长,物联网和“互联网 ”等时展背景都要求物流人才能够学习有效技能,毕业后同现有物流模式接轨。因此,培养物流人才我们要从课程设置、主导教育思想开始,稳扎稳打,使专业物流学生能够切实的在第三方物流企业,大电商自营仓管及物流配送,普通超市等运营场所仓库管理与采购等方面有所贡献。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和原因,希望就普通高校而言,尤其是对我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而言,能够注重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删繁就简突出重点,增强实践及上机模拟课时,为学生提供多元的丰富的外出交流比赛信息渠道和机会,只有这样,我校才能涌出更多的物流人才并且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就业上站稳脚跟。
作者:马鹏 郑慧雯 周清 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参考文献:
[1]陶峥,张兰.电子商务物流行业人力资源需求趋势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4,(09):54-55.
[2]董鹏.电商热潮背后的物流人才困境,2014.
[3]物流行业就业形势数据分析.长风网
[4]中国现代物流人才缺口600万高端设备依赖进口.一财网,2013
[5]李万青.我国开设物流类专业的高等院校基本情况研究[j].物流科技,2009,(5):95-98.
[6]何黎明.2014年我国物流业发展回顾与2015年展望.中国物流与采购网.
[7]平海.国外物流教育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理工高教研究,2006,25(3):45-47.
[8]潘文军.差距.现状.举措———国外物流教育与我国物流人才培养[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14):70-72.
[9]陈俊英.战后日本大学的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改革[j].外国教育研究,2004,31(127):44-47.
物流工程课程范文篇4
【关键词】冷链物流;教学;课程建设
1引言
上海海洋大学在“十三五”中的办学目标是:到2020年,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海洋、水产、食品等学科优势明显,理工农经多学科协调发展,教学科研并重,国际化、开放性的一流的高水平特色大学[1]。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追求新鲜、健康、营养的食品,对于冷链物流的需求不断增大,但是我国的冷链物流业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对冷链物流人才的需求将会不断扩大。结合学校的办学目标,上海海洋大学物流工程专业在分析市场需求的前提下,本着“错位发展,立足优势”的原则,确立了专业以培养面向制造业、食品行业所需的应用型物流人才为目标[2]。《冷链物流》课程为立足于市场需求,围绕上海海洋大学特色,实现物流工程学科与水产、食品等学科知识融合的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交叉型课程。自2015年正式开设以来,“冷链物流”已成为上海海洋大学物流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中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重在让学生在了解和掌握冷链基本背景知识的前提下,在冷链物流中综合应用物流工程专业知识的能力。
2教学内容安排
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世界第一大农产品生产与消费大国,我国每年约生产各类易腐食品近10亿吨。但由于专业化分工的发展,易腐食品产销地的分离,大量食品需在专业物流作业后才能抵达消费者手中[3]。“冷链物流”即指冷藏冷冻食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4]。冷链物流涉及的学科非常广泛,除了一般的物流知识以外,还涉及到其它的学科,例如,动植物生理学、食品安全、冷藏技术、保鲜技术等。由于学校对课程的课时要求和限制,目前的冷链物流课程总课时控制在十六个课时。那么,如何使学生在如此少的学时条件下,在已经学习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学习和构建冷链物流的知识体系,为学生今后在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是该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上的重要关注点。文章通过对物流工程专业培养计划的分析,梳理了冷链物流的基本知识体系,如图1所示。如图1所示,《冷链物流》课程可分成三大块主要内容:一是冷链相关的制冷技术和冷冻工艺,这部分知识有《食品包装技术》作为先导,学生提前对生鲜食品的相关知识以及其他辅助性知识有一定认识;二是冷链仓储和冷链运输,这部分是课程的核心,基于冷冻技术、制冷工艺以及先导课程《食品仓储与配送》、《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现代物流装备》等,主要讲授冷链物流主要环节的运作和管理;三是冷链物流信息化,这部分知识有《物流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系统》等课程作为铺垫,所以,学生在学习“冷链物流”时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信息化硬件技术,如rfid、传感器、gps等信息采集和传输方法以及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知识,如仓储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等的基本流程。学生可以应用这么课程上所学到的知识以及相关的先导知识,从冷链库存管理、冷链作业流程规划、冷链配送中心布局优化、冷链配送路线规划、冷链监控管理、冷链信息追溯和冷链大数据应用等方面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从而提高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基于以上分析,课程采用模块化方式开展教学,内容如下:在所设定的教学内容中,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先导课程所学,对冷链物流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如:结合《系统工程》中的系统分析和系统动力学方法,讨论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冷链物流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物流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系统》中的软硬件知识,分析冷链物流信息与质量追溯系统的设计等。
3教学方法
在具体教学手段上,课程实行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每章教学由理论授课、案例分析、讨论、课外调查等环节构成。教师在课堂上对冷链物流的基本概念、原理、技术和冷链仓储和运输装备进行必要的讲授,通过理论教学对上述知识进行讲述使学生对整个冷链有一个系统的认识。此外,通过冷链的实际案例展示、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有关概念、理论等内容的理解。尽可能采用多媒体方式将各种冷链装备展示给学生看,使学生对其工作原理有较具体的认识,同时课堂讲授将精力和时间更多地集中在结合制冷技术、冷冻工艺学的冷链仓储及运输方案分析的讲解上,让学生能在相同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量。上海海洋大学物流工程专业建有专门的水产品物联网沙盘,为课程的教学演示、实验设计、实践创新等环节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为提高学生的冷链物流信息系统开发应用能力、掌握冷链物流的各个环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主要章节讲授完之后,为了促使学生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大作业。通过对一些典型的行业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4小结
《冷链物流》是与上海海洋大学的办学特色紧密结合的一门课程,学生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可以理解易腐货物的理化性质和冷藏原理,掌握冷链物流相关的制冷原理和制冷技术,掌握食品冷链追溯系统的原理和应用方案等。我们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对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金立,郭亚贞.图书馆发展对促进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的思考———以上海海洋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4(03):142-144.
[2]李军涛,张丽珍,曹守启,杜战其.物流工程专业本科培养计划的探索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3(12):261-263.
[3]何思远,卢敏.浅谈应用型大学培养冷链物流人才的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6):73,75.
物流工程课程范文篇5
高校核电工程物流管理师资业务素质差异较大,影响了核电工程物流管理的整体教学水平虽然一些高校开设了物流工程或物流管理等相关的专业和专业方向,但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与传统“母专业”的依托关系,从事物流教学的教师大多数是从交通运输学、机械工程学、经济学、营销学等专业转过来,真正来自物流专业的教师不多,更不用说既懂物流管理又具有核电工程相关知识了,特别是教师的实践能力较缺乏。因此,我国高校核电工程物流管理师资业务素质差异较大,影响了核电工程物流管理的整体教学水平。
没有突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中的特色价值核电工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通识教育与交叉学科基础取决于我国核工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以及具有核学科优势的高校。
国外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1.国外物流人才培养目标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物流企业需求,国内外高校都开展了物流教育。国外高校的物流人才培养目标较为宽泛,极为重视学生的通识教育。学生通过学学阶段的“通识”课程打下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同时,国外高校的物流人才培养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国际化能力。
2.国外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
美国的物流管理教育起步早,学科特色明显,专业设置合理,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物流管理教育课程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美国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非常强调物流管理的应用实践价值,课程体系的设置主要是为了满足商业经济管理的应用性和市场的需求。国外高校物流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有通识课程、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
3.实践环节方面
国外高校非常重视实践环节,实践课程比重在15%左右。以美国为例,实践教学又分为课内实践、课外实践和社会实践。课内实践主要是以案例教学、计算机模拟、研讨会为核心的课程教学。美国高校十分重视案例教学,最具代表性的为哈佛大学,学生两年中要学习500多个案例。国外知名的高校都采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实践教学,主要有战略模拟、情景模拟软件、企业竞争模拟软件等。国外高校采用较多的课内实践教学还有研讨会的形式。学生课外自己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事先准备好上课要用的材料,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课堂讨论。课外实践主要有学术报告会和学习俱乐部的形式。学术报告会的内容多数是与企业市场紧密联系的,并不局限于理论研究,学术报告会后还安排有学生参与的座谈会。参加学术报告会演讲的人来自于不同的领域,主要有知名大公司的ceo、cfo、coo、cio和诺贝尔奖获得者等学术界的领袖人物。学生俱乐部则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和交流为目的的以某专业或课题为中心的非正式团体。学术俱乐部每年为大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是高校实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丰富多彩,主要是采取不同形式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调查或实习。企业调查或企业实习是美国所有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课外必修课程,一般高校会利用学生的假期进行实习活动。如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芝加哥大学商学院、哈斯商学院等都是让学生用比较长的时间到大企业或跨国公司进行调研和学习,从中了解大企业是如何运作的。
我国核电工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1.核电工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当根据区域特点、行业特点和市场需求进行明确的定位。核电工程物流人才是特殊行业需要的一种复合型人才,必须突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中的特色价值(国防特色)与应用价值(工科技术),同时强调学科交叉。而学科交叉又必须以宽厚知识背景为基础。因此,核电工程物流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培养能够掌握经济和管理理论基础与物流管理的基础理论、方法;具有一定的核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等相关学科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学习、交流能力,能够系统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物流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最新物流概念;具有较强的物流作业和物流业务管理的实际运作能力,能适应现代物流管理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2.建立交叉渗透的课程体系,以通识教育和交叉学科作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与平台
教学的内容和课程设置是高校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的具体体现,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能力及素质结构。高校要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必须发挥教学内容的整体功能,对各类课程进行科学的组合,调整课程结构的设置,建立交叉渗透的课程体系。复合型人才强调的是学科交叉,而学科交叉又必须以宽厚知识背景为基础,所以必须在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同时,复合型所要求的交叉学科必须由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学校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学科来决定。因此,核电工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通识教育与交叉学科基础取决于我国核工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以及高校所具有的核学科优势。
3.培养具有“应用型”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对实现核电工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培养具有“应用型”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的关键措施就是促使教师具有“双师”的能力素质。“双师型”教师是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即要求专业课教师具备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有较强的教学、教研及教学能力和素质,又要有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为了培养具有“应用型”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应该采取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可以选派一些优秀的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物流专业办得好的知名院校进修学习,也可以直接引进一些高层次的物流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要培养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可以支持和鼓励教师多参加物流实践活动,为教师构筑良好的实践平台。例如,联系现代化程度较高的物流企业,让教师深入到各个工作环节参与相关的业务管理工作;同时,也可以利用与物流企业联合举办的科研项目或教学实习进行现场调查研究,增加教师的物流专业实践技能。
4.以实验作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欧洲杯买球平台的技术支持
复合型人才所重视的能力之一是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因此,通过建设核电站运行模拟模型、核工业系统模拟与仿真系统和增加相关课程设计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另外,还可以通过聘请物流企业经理、专业管理人员成为师资的组成人员以讲座、报告会或实习指导等形式为学生传授实践知识和技能。
结论
物流工程课程范文篇6
关键词:本科教育;实践教学;物流类专业;工程教育;创新能力
一、物流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现状
物流类专业指物流工程、物流管理专业、采购管理专业和供应链管理专业。截至2018年,我国有128所高校开设物流工程专业,500所高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开设采购管理专业和供应链管理专业的高校数量很少,本文不予讨论。物流工程专业侧重于物流工程技术的培养,是机械、自动化、信息技术和管理学科相结合的专业;物流管理专业侧重于物流活动的运营和管理。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都是应用性学科,注重科学知识在物流活动中的应用,以提高物流活动的质量与效率,并降低物流成本。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专业都是伴随着中国物流行业的蓬勃发展而产生的专业,办学历史较短。各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多依托管理类学科开设,物流工程专业的起源情况则比较复杂。物流工程专业与工科联系紧密,各学校多依托原有的工科专业进行建设,像起重设备、自动化、信息技术、交通工程、港口机械、港口与航运等专业。不论物流管理,还是不同学校各有侧重的物流工程,与传统的专业相比都有明显的应用特色,实践性很强。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各学校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专业都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但由于不同的学校物流专业起源不同,基础条件不同,以及受经费、所处城市行业发展的约束等因素影响,各学校物流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同一教学活动的两个面、同一教学周期的不同环节,两者相辅相成。为了规范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过程,保证培养质量,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分别出台了《关于物流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试行)》和《关于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试行)》。两个文件清楚地指出,这两个专业要明确实践教学目标,加强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方式和途径,应与企业合作建立物流工程实习、实践基地,加强物流工程实验室建设。我国的大学分为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应用型大学等几类,所在城市的行业发展水平也大相径庭,导致不同学校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都有差异,也很难整齐划一地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掌握科学方法、提高动手能力的主要手段,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就很受我国重视。很多学者对实践教学模式和体系建设开展了大量研究,其中不乏对西方教育发达国家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朱昌平等学者对美国的高校进行考察,从教师团队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及教学管理等方面研究了美国高校的专业建设与实践教学情况,并分析了国内外高校的差别[1];陈新忠等以德国的大学为背景,研究了国外高水平学科人才培养的经验[2];潘黎等研究了国外应用科技大学课程设置的特点,探索了国内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3]。在研究和学习国外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同时,国内高校和学者也在探索适合自己特点的实践教学模式。王启立等设计了以实践教育机制为核心内容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实践和创新能力的研究型人才[4]。刘金龙等基于项目式学习和实验教学的特点,提出了项目式实验教学法,建立实验考核机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5]。谢火木等提出了以实验教学、实习实训、科创竞赛和社会实践等四个方面为基础的“一体四翼”实践教学模式[6];张毅等也围绕实验、实训、实习三种实践教学类型,探索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7]。王海燕依据物流类专业教学的制约因素,构建了从导论课、专业课到研习课的研究型大学课堂教学体系[8]。王忠军等提出了以实践教学成效为导向,建构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科研与应用、学期与假期、见习与实习联动的实践教学模式[9]。林媚珍等则从教师、教学团队及教学资源的角度,探讨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10]。这些研究,都给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有益的指导。物流类专业是工管结合、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物流类本科毕业生是应用型人才,其培养过程不仅具有工科专业的特点,也受行业发展水平和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影响。教育部教指委制定的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指导意见中虽然明确指出要加强实践教学,但方案制定时并没有预料到物流行业的发展如此迅猛,没有针对不同类型的高校分别制定实践教学的实施路线和措施,也没有限定实践教学的内容。因此各高校在物流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根据各自专业设置的特点、学校基础建设条件和学校的外部条件,建设适合本校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当前物流行业的特点
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物流行业的发展。在过去十年间,物流行业蓬勃发展,物流技术日新月异,远超此前几十年甚至数百年的发展总和。当前物流行业呈现出以下特点:(一)物流类业务涵盖范围宽除了传统的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类型的企业以外,近几年还出现了一些新类型的物流企业,如采购、快递、电商、信息平台等。此外,制造业及其他大型生产企业都有物流部门。因此,物流类欧洲杯买球平台的业务范围覆盖面非常宽广。(二)物流技术发展很快,新技术层出不穷近十年,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无人机、无人车、计算机视觉、物联网等技术在物流行业都得到广泛应用;电商从订单处理、拣货到最终的快递箱装车,基本可以实现无人化操作。在一些大学校园和社区,无人送货车可以直接从物流站点送到楼下,并自动通知货主到楼下取货。这些活动,不仅综合利用了机械、计算机、信息、自动化、物联网、运筹学、数学等学科的知识,而且率先应用了很多新的技术。(三)以应用为导向物流行业是应用导向的,物流技术没有既定的理论体系。其他领域的技术只要能在物流行业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就有可能在物流行业催生新的应用,甚至引发业务模式的变革。换言之,物流行业的应用技术发展很快。以上特点,给物流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实践平台建设带来极大的挑战。
三、物流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特点
作为一个办学历史较短、以应用为导向的学科,物流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环境都不甚完善,尚存在以下问题:(一)各学校课程体系差别大。虽然物流类专业办学历史较短,但近年来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对物流类人才的需求量剧增。为了满足物流类人才的社会需求,六百余所高校纷纷开设物流类专业。筹建物流类专业的时候,不同的学校所依托的学科基础不一样,培养人才所面向的行业也有较大差别,导致课程设置的差别较大,课程体系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二)课程体系和教材内容的更新都跟不上行业发展的速度。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并且新的信息技术很快就能在物流行业得到应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物流行业,逐渐向无人化作业转变。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一个“探索—试行—改进”的过程。从课程设置到教材编写,最终课程体系基本稳定,需要五年以上的时间。物流行业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且这种变化速度还将持续一段时间。物流业的高速发展,导致物流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材出现不久其内容就可能与社会实践的需求脱节,其更新速度远远跟不上行业发展的速度。大学生一参加工作,就发现很多工作中用到的新技术在大学里并没有涉及。(三)物流活动的链条很长,有些环节没法在实验室模拟。物流活动的链条起于原材料的采购,中间环节有运输、储存、企业内流转和加工、订单处理、中转、流通加工、配送等活动,直至抵达用户手中,有时甚至要回收退货。再完善的实验室,也只能模拟某些环节的活动,不可能模拟整个物流过程。运输、配送、流通加工等环节实验室根本没法模拟。所以物流类专业必须有效利用企业的资源,方能解决所有环节的实习问题。由于上述因素的约束,物流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效果,没有完全达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四、物流类专业实践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一)实践教学环节对不同学生教学效果差。异性大和理论课堂教学相比,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较为松散,创新创业、科技竞赛等类型的活动,不是硬性要求,学生覆盖面有限,对学生教学效果不均衡,差异性大。未来职业生涯的目标和定位,也会影响学生对实践活动的认识和态度。有的同学对科学研究更感兴趣,打算将来读研究生并从事研究型工作,则可能对科研类实践活动兴趣浓厚,对工程技术性实践活动兴趣稍差;有的同学对工程技术问题感兴趣,则会非常重视参加工程技术类实践活动以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同,对非强制的实践环节的参与程度也不一样。有的同学自律性强,各个环节都严格要求自己,也有的同学目标性不强,自律性稍差,各种非强制实践活动都较少参加。(二)课程设计类实践活动对理论教学有依。附性,综合性实践活动占比不高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意见,物流类专业的总学分在140~200学分之间。《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规定,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不低于20%,物流工程专业的实践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不低于25%,一般学校的物流类专业的实践学分在35~50学分之间。以北京科技大学为例(见图1),物流工程专业的总学分为180学分,实践类课程的学分45学分,其中创新创业5学分,专业实习4学分,毕业设计15学分,其余21学分基本是与课程对应的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类活动集中进行,1周对应1学分;创新创业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在1年内完成;其他的实践学分为16学时对应1学分。实践环节各部分学分所占的比例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课程设计类学分约占一半。毕业设计环节占比也比较大。这两项就占了实践学分的80%。课程设计是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和补充,是对理论课堂教学知识的解释和验证,实际上是理论教学的一种延续。毕业设计的题目,多由指导教师指定,受限于指导教师的科研方向,因此相当一部分同学的毕业设计环节仅是利用本专业的一部分知识解决一个小问题,与实践结合未必紧密。专业实习也叫生产实习,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到物流企业轮岗从事物流生产活动,对整个物流过程有较好的体验,在实践中对整个专业理论知识体系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知。北京科技大学物流工程专业目前4周的专业实习,3周在电商企业在岗实习,剩下的1周到物流企业或者制造企业参观性实习。4周的专业实习,仅能对一类企业的运作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对其他类型物流企业的了解,只能走马观花。由于现实因素的约束,有很多高校的物流专业不具备在岗体验物流生产活动的条件,而是以观摩为主,很难达到生产实习的目的。(三)当前实践教学体系并非针对创新意识培养的目标而设置。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要环节。当前大多数实践教学学时针对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开展,将实践教学的目的和功能基本定位于学生课程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简单应用,满足不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要求。理想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是依据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规划,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逐渐变成自觉和自发地参与创新、竞赛等各类活动,提高其创新能力。(四)校内实践环境严重滞后于行业的发展。对任何一所高校而言,基础建设的经费都有限,实验设备都使用多年,不能频繁地更新换代。很多高校十多年前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的物流实验室或实训室,建成后很快就落伍。像十年前的自动化立体仓库,以巷道式堆垛机为主,而现在则多使用穿梭车式仓储系统。快速发展的物流技术与装备,导致物流类专业校内实践环境建设严重滞后于行业实践的发展。(五)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置缺乏系统高度。目前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基本上是根据单一课程、单一技能开展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与课程、技能训练之间一一对应,像北京科技大学物流工程专业的设施规划课程设计和生产系统仿真课程设计分别为强化设施规划和生产系统仿真两门课程教学效果而设。这种课程设计类实践活动,对于加深理论的理解和初步掌握方法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但基于课程设计的实践体系,难以体现创新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六)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在研究型大学中,大部分教师对科研活动的重视程度远超实践活动。应用型大学的教师科研压力小,有参与实践活动的需要和意愿,但应用型大学多处在二三线城市,物流的发展水平不如一线城市,物流企业的体量也相对较小,教师很难接触到最先进的物流系统和技术。总之,物流行业的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对实践活动的了解远远不如企业专家。上述问题导致实践教学活动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影响了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为此,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就要从全面、系统地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高度,对所有实践环节进行统筹规划,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效果。
五、实践教学的对策
针对当前物流类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结合物流专业的实际情况,需要对物流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整体设计,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建立引导机制,从理论素养提升、创新能力培养、专业技能提高等维度,完善物流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下面以北京科技大学物流工程专业为例,阐述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一)整体设计。针对各学段课程设置情况和学生具备的理论知识水平,从行业认知、理论素养提升、创新能力锻炼、生产实践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五个方面设计实践教学体系,保证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1)行业认知环节,大一暑假安排学生到4~5个电商、运输、信息平台、采购、智能制造等类型企业进行现场参观,以增加学生对物流相关活动的感性认识;每年邀请数名物流行业知名企业的专家,做行业进展报告,以增进学生对行业发展前沿的了解。(2)理论素养提升环节,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程设计为主,包含物流学、系统工程、设施规划与设计和配送中心系统规划等课程设计。(3)创新能力锻炼环节,通过大三学段的物流信息系统课程设计,以提高学生信息系统设计和开发的能力,通过srtp活动和物流设计大赛,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4)生产实践环节,安排学生到物流企业轮岗生产,以加深学生对物流生产各环节的理解。(5)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则贯穿整个大学过程,并在竞赛活动、srtp活动和毕业设计环节进行强化。(二)引导机制。从五个方面开展工作,引导学生广泛参与课外实践活动:(1)课外和课内相结合;(2)专业内和专业外相结合;(3)校内和校际活动相结合;(4)高年级和低年级同学相结合;(5)竞赛和实践课相结合。从大一开始,给每一位同学安排专业课教师做导师,进行科技创新和科研探索指导,并通过高年级优秀的同学向低年级同学传授经验、组织到实验室和龙头企业参观等手段,引导学生参与课外兴趣活动,培养科学实践和创新的兴趣。北京科技大学物流工程专业每年都组织大四同学和研究生同学与大一和大二同学交流科研和创新活动的心得体会,激发他们的科研兴趣。对大二及高年级的同学,系里每年都组织他们与机械、计算机、自动化等专业的同学一起组队参加物流设计大赛和机器人大赛等各类竞赛和srtp活动;针对大三和大四学有余力的同学,指导其参加各种创新活动,对学有余力者吸引到指导教师的科研团队中,进行基本科研训练。激励是强化学生动机、引导学生风气的重要手段。青年人的性格和兴趣多变,虽然学校大力支持srtp等创新活动,但并不是所有同学都能够始终坚持。为此,此类活动需要安排有责任心的教师督促,而且紧扣学校的加分规定,让学生不仅能得到锻炼,而且有能加绩点分或者获奖的产出物,以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动力。(三)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从行业现状认知、理论素养提升、创新能力训练、专业能力培养等几个环节积极搭建平台,给学生实习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条件。1.认知和生产实习行业基地行业基地是学生了解物流活动最真实生动的场所,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纽带,是实践教学最重要的依托。当前物流行业高度发达,物流企业遍布全国各地,给高校建立企业实习基地提供了条件。2.行业发展报告、学术讲座类交流活动大学生的活动空间主要集中在校园,对行业发展的感知能力较弱。企业专家进行的报告类活动,能让大学生较好地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拓展其专业视野。北京科技大学物流工程系从京东物流、g7、geek 、日日顺物流等企业聘请了二十余名企业导师。这些企业导师每年都会给物流工程专业的学生做行业发展报告,让学生很好地了解到各种物流新模式的发展和物流新技术的应用。3.针对物流行业发展现状与问题的社会调研活动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低年级同学到行业企事业单位进行调研,不仅能促进学生对行业的了解,而且能激发学生实践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4.srtp活动学校拨专款支持学生科技创新,并要求所有同学都参加srtp活动。srtp活动覆盖面广,如果组织好、引导好,其对学生创新能力的锻炼效果是其他环节无法比拟的。北科大物流工程系每年都组织专业课教师根据实际的行业需求或科研需要,拟定大量的srtp活动主题供学生选择。5.学科与行业竞赛全国性的物流类学科竞赛,目前只有全国物流设计大赛,每两年举办一次。有的省市也有物流设计大赛,像北京市的物流设计大赛也是每两年一次,刚好与全国物流设计大赛隔年进行。除了物流设计大赛,智能车大赛、无人机大赛、起重机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等活动,与物流专业的关系也很密切,有助于提高物流专业的同学对物流技术和理论的理解。此外,京东和日日顺等企业每年都举办专业大赛或创新训练活动,也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好机会。
六、实施效果
该实践教学体系在北京科技大学物流工程专业中实施,取得了如下成效:(1)面向所有层次的学生搭建了实践教学平台,包括认知、竞赛、srtp、实习、学术交流活动等,其覆盖率达到100%。(2)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科研和创新的兴趣,物流工程专业本科生读研究生的比例在60%以上。(3)改善了学生就业情况。目前北科大物流专业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7%以上。(4)强化了实践教学的作用,实现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就业后能很快胜任物流行业的工作,得到用户单位的认可。
参考文献:
[1]朱昌平,龚润航,郭臣,等.美国高校通信工程专业建设与实践教学的考察与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4):127-131.
[2]陈新忠,张亮.世界一流学科人才培养的经验与启示:以德国霍恩海姆大学有机农业和食品系统专业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4):101-106.
[3]潘黎,郑钧丹.德国应用科技大学课程设置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2018(6):61-63.
[4]王启立,何京敏,窦东阳,等.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14,114(2):32-35.
[5]刘金龙,吴芝路,尹振东,等.项目式实验教学法助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j].高等理科教育,2019,143(1):1-5.
[6]谢火木,刘李春,钟杰,等.构建“一体四翼”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7(8):40-44.
[7]张毅,文俊浩,熊庆宇,等.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高等理科教育,2017,132(2):95-99.
[8]王海燕.物流类专业研究型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j].中国大学教学,2012(10):33-37.
[9]王忠军,林玲,王婷,等.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与问题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8,139(3):55-60.
物流工程课程范文篇7
[关键词]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创新
1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很多,如只重视物流基础理论教育,物流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课程设置与物流业的实际运作差距较大,理论不能联系实际等。之所以会出现以上种种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忽略了物流行业的实践性和实操性。这些既反映了目前独立学院在课程教学体系方面的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目前独立学院在实践教学方面的欠缺。如何通过改革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出既具有创新意识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人才,是目前独立学院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独立学院在物流人才培养方面已走过了十多年历程,但在专业培养过程中,我们发现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现代工业实践对高级工程管理人才的要求不相适应,主要有:
(1)面向实际的物流实践训练不足。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其人才培养必须面向物流企业实际,而不能过分侧重物流专业理论的传授;不仅要使学生“知”,还要使学生“会”。这不仅是地区经济建设的需要,也是目前发达国家同类院校成功教育的经验。目前一些独立学院由于经费等原因,且惯性认为文科只需一本书和一只粉笔就能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性课程的设置,实践课程比重较小。就算是安排有实习的教学环节,时间也较短,和母体高校基本相同,也是两个月时间的实习。大部分独立学院物流专业本科尚未建立稳定、长期、可靠的实践基地。
(2)目前独立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设置口径窄。长期以来,由于独立学院原有母体培养体制影响及学生重授课轻自学的思想造成了学生的知识面窄,专业设置过细、过于狭窄的问题较为明显,学科交叉的专业偏少,而学科交叉对现代物流工程管理人才的重要性日益显露,这些都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自主性和创造性难以得到充分地发挥,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很强的适应性和竞争力,难以满足当前物流管理人才国际化的要求。
(3)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非工程化”倾向严重。目前我国独立学院的专业课教师有相当一部分缺乏物流工程管理实践经验,没有在企业和工程部门的工作经历。他们许多人一直呆在学校,这些教师不仅缺乏物流工程管理实践经验,更缺乏对工程、生产、操作流程、物流企业人文环境的了解和感情,他们在教学中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内容充实,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出神人化更无从谈及,这就难以焕发学生学习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热情。
(4)目前独立院校的评价体系和指标错位。目前我国在评估学校和评定教师职称时,通常是过于看重论文的数量和科研经费,而忽视了论文和科学研究的背景和社会价值。有的论文没有任何科技和工程背景,内容空洞。而在学术论文和技术开发应用成果两者之间,重前薄后。很多学校出现论文多多,而具有可以转化为产生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的论文却少之又少的情况。这会使教师生产对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忽视,难以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物流管理类工程技术人才。
(5)目前独立学院物流管理工程专业教育缺乏系统规划。“物流管理工程”是一个范围广阔的主修领域,除了提供物流管理为主的工程教育计划,还提供交通运输学、计算机科学、经济管理学科、人文学科等相关学科的教育计划。现行的物流工程教育不仅要加强管理、系统思维和团队协同合作与交流、职业道德和法律、创造性工作和工程设计等能力培养方面的规划统筹,还要把物流工程教育置身于全球经济背景中进行系统规划,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国际工程要求的现代化人才。
2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
鉴于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我们借鉴目前国际上先进的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的cdio工程人才培养理念,结合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对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体系进行改革。
cdio工程教育理念是:充分利用大学学科齐全、学习资源丰富的条件,以接近工程实际涉及技术、经济、企业和社会的团队综合设计大项目为主要载体,结合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cdio的全过程中不断地在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4个方面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提高。为此cdio工程教育特别设计了cdio教学大纲,cdio大纲以构思、设计、实现、运作为主线,综合地考虑了专业基础知识、个人和职业的技能、团队协作与沟通的人际技能,以及在整个企业/社会环境下进行cdio的过程。对于工程教育的根本要求,就是大学毕业的工程师必须发展成为完整的、成熟的、有思想的个体,掌握相应的技术知识与推理的基础;并在现代团队的环境中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与沟通的交际技能;必须了解如何在企业和社会背景下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的系统以达到最后创建和运作该系统的技能。
针对独立学院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我们完全可以按照cdio工程教育模式来对独立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进行专业教学改革,按cdio能力培养大纲要求,制定工程培养计划并付诸实施。旨在探索符合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以达到培养高素质的物流管理人才为目标。
我们在以往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大纲制定过程中,往往是以学科来编排教学大纲的,将物流管理工程实践置于次要地位,物流实践与教学严重脱节,学生的物流操作实践能力难以得到提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确定了以物流管理工程项目为导向的基于cdio理念的教学大纲改革,严格按照cdio能力培养大纲的要求,对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制定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cdio能力培养大纲,大纲以(物流管理)工程实践项目为培养主线,坚持物流理论与物流实践相结合、以培养高素质、实践动手能力强、自学能力强、有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的物流管理人才为目标。
4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
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是培养面向物流企业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它主要是以物流管理工程实践为目标,培养学生过硬的物流工程管理实践技能。借鉴国际先进工程人才培养理念,对传统的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构建新型的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摒弃以往本科教育教学中重理论知识而轻实践的观念,以物流工程管理实践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为目的,采用模块化课程教育方法,以工程实践项目带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更主动地带着问题来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及有效性。
对此,我们构建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1)积极倡导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依照cdio理念培养学生。将“构想一设计一实施一运行(cdio)”作为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方向,培养学生具备在现代工程环境下生存和成长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尝试以物流管理工程专业相关的项目作为工程实践教育的组织原则,培养学生交流沟通能力和多学科、大系统的掌控意识和能力;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教师单向的知识传授扩展至师生基于问题解决的互动学习,将学生以继承知识为主的学习引导至对未知事物主动探索的学习。
(2)建立基于问题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基于问题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就是教师在设计课程时,将课程的重点难点提炼出来,并将这些重点难点内容编成物流工程项目,让学生组成工程师团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共同完成项目来学习所需的专业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项目设计及管理所需的沟通交流技巧,培养工程创新思维。
(3)改革独立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环节,培育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cdio课程大纲强调加强专业基础教育的同时,关注工程实践,加强实践环节。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必须按照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和理论教学进程,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把学生培养成为既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又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综合素质较好的技能型人才。
(4)积极构建面向企业的校企合作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物流管理专业的教育要面向物流企业,物流企业要依靠物流工程教育,只有这两方面通力合作,才能培养出对路适用的物流管理人才。以前的校企合作存在理论与实践分离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学校与相关的物流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学生的实习不是安排在课程进行中或学期结束之后进行,而是一般安排在最后一学年,以毕业实习的形式进行。这样虽然学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工程实践,但是这种实践与理论学习相隔的时间较长,不利于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更不利于学生工程技能的锻炼。因此,在今后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坚持按cdio标准,有层次、分步骤、有系统地进行校企合作,不光是在毕业实习环节进行物流项目的操作训练,更要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学习中进行,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过硬素质的物流管理专业技术人员。
(5)积极采用以物流管理工程实践为中心的并行式物流管理教学模式。传统的物流管理教学方法将教学过程划分为一系列串联步骤,忽视了学科之间,尤其是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交流和协作,这也是当前大多独立院校现行的教学模式,而在并行教学过程中,物流管理专业课之间同时在线,理论和实践之间交叉平行,同时进行。并行教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学组织上的并行;另一方面是教学内容上的并行。在汽车服务工程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采用并行式教学模式。
物流工程课程范文篇8
关键词:物流管理;线上教学资源;线上课程平台
1研究背景
配合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物流管理专业的线上教学管理平台在课程方面进行了相关的准备,并完善了教学资源。与此同时,国家还提出要结合当地线上教学平台和各校实际,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国家网络云课堂、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国家开放大学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高等教育出版社爱课程等免费平台,指导学生在线学习。“线上教学”对于很多高校教师来说,无疑是一次挑战,但同时也是对我国“互联网 教育”模式建设情况的考验,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推动力。在慕课中资源分配不甚合理,如教育学专业等方面的慕课种类相对繁多,而物流方面的课程资源就少了很多。甚至于慕课上物流专业网课概念模糊,很多慕课并没有明确标注物流课程[1]。物流管理专业开设时间较短,2001年的时候全国只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虽然全国招收物流本科专业、高职高专的高校在不断增加,并逐步形成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完善的物流高等教育体系,但其课程体系发展还不完善,给线上教学的实施造成了很大的阻力[2]。本文主要对物流管理专业利用各公共平台进行线上教学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2物流管理专业线上课程开设需求情况
根据教育部的《高等职业学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标准》《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及各个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立物流管理专业需要开设的专业理论教学课程共13门,具体如表1所示。
3线上课程平台提供情况
对于物流专业而言,在不能进行线下讲授的情况下,教育部并不赞同每位老师进行线上直播授课,而是主张推出一系列优秀网课对学生进行传授,以节省教学资源[3]。表2是线上课程平台的统计。
4线上课程平台与物流管理专业线上课程供需匹配分析
通过进入上述22个线上课程平台欧洲杯投注官网(其中“高校一体化教学平台”登陆需要权限,不作为此次分析之列),搜索关键字“物流”进行模糊匹配,需要强调的是,有些平台的模糊搜索结果未包含课程名称中无“物流”二字的课程,所以还需要进一步按照“表1物流管理专业需要开设的线上课程”一一进行搜索。结果如下。人卫慕课、华文慕课、中国高校外语慕课平台、高校邦、人民网公开课、正保云课堂、实验空间——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共享平台、educoder在线实践教学平台与物流相关课程为0;超星尔雅网络通识课平台、融优学堂有1门匹配课程,同为运筹学;优学院有2门匹配课程,为物流信息系统、电子商务概论;好大学在线有2门匹配课程,为仓储与配送管理、电子商务物流;重庆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有3门匹配课程,分别为物流学、运筹学、电子商务概论[4]。智慧职教,与“物流”相关的课程结果共64条记录,包括同一课程的不同版本。其中包括“表1物流管理专业需要开设的线上课程”共12门,占总需求课程的92.3%。其中专业基础课程4门,占比100%;专业核心课6门,占比100%;专业方向课2门,占比66.7%。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平台,与“物流”相关的课程结果共10页200条记录,包括同一课程的不同版本。其中包括“表1物流管理专业需要开设的线上课程”共8门,占总需求课程的61.5%。其中专业基础课程3门,占比75%;专业核心课4门,占比66.7%;专业方向课1门,占比33.3%。平台未开设的需求课程主要有货物学、物流信息系统、物流成本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物流经济学[5]。超星学银在线平台,与“物流”相关的课程结果共3页30条记录,包括同一课程的不同版本。其中包括“表1物流管理专业需要开设的线上课程”共8门,占总需求课程的61.5%。其中专业基础课程3门,占比75%;专业核心课4门,占比66.7%;专业方向课1门,占比33.3%。平台未开设的需求课程主要有货物学、采购管理与库存控制、物流成本管理、国际物流、物流经济学。智慧树网,与“物流”相关的课程结果共18条记录,包括同一课程的不同版本。其中包括“表1物流管理专业需要开设的线上课程”共6门,具体为物流学、运筹学、电子商务概论、仓储与配送管理、供应链管理、国际物流,占总需求课程的46.2%。其中专业基础课程3门,占比75%;专业核心课2门,占比33.3%;专业方向课1门,占比33.3%。浙江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与“物流”相关的课程结果共33条记录,包括同一课程的不同版本。其中包括“表1物流管理专业需要开设的线上课程”共6门,占总需求课程的46.2%。其中专业基础课程1门,占比25%;专业核心课4门,占比66.7%;专业方向课1门,占比33.3%。安徽省网络课程学习中心平台,与“物流”相关的课程结果共31条记录,包括同一课程的不同版本。其中包括“表1物流管理专业需要开设的线上课程”共6门,占总需求课程的46.2%。其中专业基础课程3门,占比75%;专业核心课3门,占比50%;专业方向课0门。优课联盟,与“物流”相关的课程结果共42条记录,包括同一课程的不同版本。其中包括“表1物流管理专业需要开设的线上课程”共5门,具体为物流学、运筹学、运输管理、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物流,占总需求课程的38.5%。其中专业基础课程2门,占比50%;专业核心课2门,占比33.3%;专业方向课1门,占比33.3%。学堂在线平台,与“物流”相关的课程结果共30条记录,包括同一课程的不同版本。其中包括“表1物流管理专业需要开设的线上课程”共4门,具体为物流学、运筹学、电子商务概论、供应链管理,占总需求课程的30.8%。其中专业基础课程3门,占比75%;专业核心课1门,占比16.7%;专业方向课0门。根据上述统计结果,可知线上课程平台可提供的物流管理课程数在3门以上的共有8个平台,但可提供课程超过一半的仅有3个平台;根据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程的满足率较高,达到75%以上的有6个平台,专业方向课满足率最低,甚至为0门。
总体来说,物流学、运筹学、电子商务概论这些基础物流课程的线上提供情况较好,为物流管理专业“停课不停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物流成本管理、物流信息系统、采购管理与库存控制等核心课程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线上精品课程建设,完成物流管理专业线上教学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许力.独立学院视角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j].物流科技,2017(7):160-161.
[2]严敏如,叶翀.中外高校物流专业课程设置比较与思考[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7,39(9):186-188.
[3]杨倩霞,姜鹏.产业需求视角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究[j].产业创新研究,2019(12):282-285
.[4]朱亚先,周立亚,张树永,郑兰荪.延期开学期间化学类专业线上教学情况调研分析与建议,大学化学,2020,35:1-9.
物流工程课程范文篇9
关键词:《物流工程》;情景教学;生产与物流系统
为了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需求,《物流工程》课程教学体系、内容与方法亟待改革与创新。
一基于情景模拟的《物流工程》课程体系构建
《物流工程》课程实践性很强,其所有的原理、方法、技巧均来自于企业并最终应用于企业的生产管理实践,相对于一般的物流管理类课程较难。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尽量情景化真实的企业运作环境,并结合当代“互联网 ”,“智慧物流”理念,对知识体系及教学方法进行重构,重构后的课程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图中6大模块遵循难度递进性、内容连续性原则,由宏观布置到微观布置,从设施选址到工作地布置,逐渐精细化;在情景模拟方法上,始于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终于应用,力求模拟或在真实的生产运营环境下重点进行学生物流工程问题数据收集与系统调查、建模与评价、求解与改善的能力培养。
二基于情景模拟的《物流工程》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一)物流工程设施设备模块情景教学方法。该模块的授课内容涉及大量专业的工程设施设备,如登车桥、工业门、充填机械、机床、货架、叉车、甩挂汽车等,部分设备我校物流实训中心具备,但其余的仅靠教师在课堂上的理论讲解难以使学生提高积极性,在理论已经齐备的基础上可以从教师交流与学生分享两个方面来改革。一方面授课教师将在制造企业、国际物流企业实习和“智慧物流”实验室建设较好学校的调研经历向学生分享,包括企业中设施设备的用途、大致工作流程、“智慧物流”前沿设备相关照片等;另一方面,让学生在生活中至少找到一种物流设备并拍照,并配以文字详细解说该设备的规格、性能和用途,教师可挑选其中典型的或完成得比较好的作品由学生在课堂上分享。(二)设施选址与物流网络模块情景教学方法。教师在完成课堂选址模型的理论讲授后,接下来需要学生课下实地调研,选址是物流系统分析设计的第一阶段,教师可以采用团队合作即分小组的方式来进行。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企业进行选址,如奶茶店、咖啡店、火锅店、甚至烧烤摊都可以。在选址的过程中,一方面学生首先确定几个备选的地址,接着运用选址模型中的某一种对备选地址进行分析,选择最佳地点,并形成调研报告;或者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选择选址较为成功的机构,分析其成功的原因。本次选址不建议针对制造企业,一是因为制造企业相对于服务企业来说规模大的多,不确定性较大;二是制造企业一般的选址策略是离市区较近的区县,大部分学生对此并不熟悉。不方便调研和进行分析。(三)流水线平衡与设计模块情景教学方法。(1)生产线仿真。教师在课堂上借助witness仿真软件模拟流水线生产过程,能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企业生产虚拟环境中,结合教材内容,加深学生对流水线组织设计知识的掌握。由于学校并未购买物流仿真软件,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仿真场景和角色模拟,由浅→深逐渐提高学生认知,教师可先建立一个包含机器和传送装置的简单模型,逐渐加入生产角色并增加产量不断调整仿真结果,还可增大范围模拟一般生产车间的平面位置图,对车间设施规划和布局进行仿真,有助于进行后阶段的设施布置设计分析。(2)生产线作业标准时间实操测定。周期时间是流水线平衡设计的重要参数,为了让学生真实感受装配周期时间,组织学生在物流实训室开展生产线作业时间测定,实操方法大致如下,将学生分组(3—4人),教师给每组指派生产任务,学生根据生产任务内容在生产线上进行操作,并用模特排时法进行动作分析,得到各个工序的操作时间及生产任务总的完成时间以进行后续的流水线平衡工作。(四)布置技术及应用模块情景教学方法。对于工程应用类课程来说,如何对一个系统进行规划设计是学习的核心内容,而slp系统设施布置设计又是核心的核心,该模块的授课内容涉及对企业的人员、机器、物料、建筑物场地、环节进行有机组合和合理配置,内容抽象、难度较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安排设施布置设计大作业。为了还原企业环境,尽量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去实践,教师给的基础数据应尽量准确和详细。学生根据给出的企业背景和基础数据进行p—q分析、产品工艺过程分析、物流分析、作业单位相互关系分析和作业单位物流和非物流关系综合分析,最后得得到一张总的产品工艺过程图、一张作业单位位置相关图、一张作业单位面积相关图和至少两种总平面布置图。为了防止全班针对同一个题目造成雷同,可以分组(2人)来进行,每一组教师所给的数据略微有些差异,并进一步扩大选题范围把服务业纳入进来。在各组的方案设计完成后,为了确认每位学生对方案所付出的努力程度,需要对每组进行答辩以确定每位同学的工作量。(五)物料搬运系统设计模块情景教学方法。该模块的授课内容有物料分析、搬运容器(设备)分析、搬运路线分析等,实践性极强,因此以案例分析作为主要教学手段,考虑企业及搬运物料的不同给出多个搬运方案进行对比分析以加强学生对物料搬运的认识。另外,选取比较生活化的案例让学生进行搬运系统价值流流程分析优化与改善,发现系统中不增值(比如运输、装卸、等待等)的环节,找到合适的路径和搬运方法去减少或消除不增值活动,最终降低搬运系统时间和成本。这一考核内容由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并提交搬运系统价值流分析现状图、未来图和改进方案。
三仓库与配送中心规划设计模块情景教学方法
该模块的授课内容有仓库作业功能与仓库运作,仓库空间利用与布置设计,自动化立体仓库与配送中心规划设计等,讲授不能仅仅局限于货架类型和货物储存,应该侧重于对仓储流程以及配送中心规划设计进行把握,因此教师在上理论课时采取课赛融通的授课方式,上实践课时则进行赛题设计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我院物流管理专业目前主要参加全国保税物流竞赛与物流仿真设计大赛,前者对学生仓储运作流程设计综合能力进行培养;后者涉及对物流配送中心选址及辐射范围进行网络规划,对配送中心内部物流运作进行方案制定,并从全局对配送中心成本微观构成及配送费用进行把握,进一步的,在“智慧物流”背景下,对拣货作业人工智能模型进行设计,通过模型快速计算出作业的效用和成本,并根据计算快速给出作业方案,该部分的完成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极大的提升。赛题设计可分组进行(3—5人),每组就同一套赛题进行设计,教师根据方案设计的正确性和规范性打分。
四结语
我国近年来物流业发展迅猛,呈现出较强的信息化与工程实践特性,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情景模拟教学为工程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可行的方法。教师通过计算机物流仿真、信息技术等方法加深学生对生产物流系统的深层次认识,学生通过完成课程调研、课程及赛题设计,激发学生分析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及创新能力,该方法也可对《物流工程》相关课程的建设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伊俊敏.物流工程(第4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
[2]杨月锋,潘静静,丁和水.《物流工程》课程“3 5 1”教考模式改革探索[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4):82-87.
[3]刘景云,李平,耿钰.基于cdio模式的《物流工程》课程架构体系设计[j].物流技术,2016,35(9):177-180.
物流工程课程范文篇10
由于物流学科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又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同时它又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所以发展物流产业,不仅需要高级物流管理人才,更需要大量物流执行型与操作型人才。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物流管理专业作为目录外本科专业由北京物资学院于2001年进行首次招生。目前而言,我国高校本科教育中设置了“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两个专业,不过对于这两个专业的区分和具体的教学安排,各个高校的理解和做法有所不同。“物流工程”专业往往是在理工科背景的高校设置,该专业侧重于用工程的方法来研究物流的问题,与生产运作、现代制造技术、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结合较为紧密;而“物流管理”专业一般是在偏重于文理科的大学设置,主要侧重于用定性或者定量的方法来分析和规划物流系统。据教育部物流教学指导委员会2007年12月9日举办的关于“制定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两个专业教学计划的指导意见”研讨会上获得的信息,全国设置“物流管理”或者物流工程的高校有200余所。
需要注意的是,当前有相当一些高校并不是在管理学院中发展或者设置物流类专业,而是在传统的交通学院、机械学院等与物流学科相关的学院中设置物流专业。这些高校的物流学科往往是建立在传统的优势学科基础之上,因此与其有着密切的联系,并深刻影响着该校物流学科的发展轨迹和特色,就连教材和课程的设置都有明显的倾向性。如,在电子信息学院设置的物流专业,其方向偏向于企业物流信息化的设计、电子商务等;在机械学院设置物流专业的,其方向则偏重于企业生产作业规划,甚至一些带有某些传统学科色彩的管理学院所设置的物流专业,也是偏向于企业供应链管理和设计等物流学科中的某些方面。这种现状必须引起重视,毕竟从现代物流的角度而言,这些高校的专业设置还是不足以体现出物流学科的内在要求与特点。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专业定位不明确由于受我国物流业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现状和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虽然有不少院校设置了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等相关的专业及专业方向,但培养目标不明确,学生没有对该专业的定位有清楚的认识,人才的培养受到了较大的局限。
2.2师资力量薄弱,影响整体教学水平目前国内的学历教育现状是,虽然一些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等相关专业的学历教育,但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与传统“母专业”的依托关系,物流师资力量大多是从经济学、机械工程学、营销学、交通运输学等专业教师转移过来的,数量不足,补充渠道不畅,特别是教师的实践能力较缺乏。
2.3教育层次结构不合理从目前我国设置物流或相关类专业的学校数目与我国物流人才的需求量比较可看出,至2007年为止,我国共计200多所院校设置了物流专业,其中有50多所院校设置的物流工程专业,150多所院校设置的物流管理专业。而据中国交通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物流专业人才缺口为600余万人,到2010年对高级物流管理人员或物流战略、物流设计管理人员的需求将达30万人以上,差距悬殊。而物流业发展的现实要求是需要大量的操作型物流人才和综合素质强的高级管理型人才。
2.4课程设置不成体系在物流专业主干学科划分、专业课程设置和核心课程设置上各高校有较大分歧,由于本身的学科历史沿革,导致“物流管理”的课程设置几乎是在工商管理专业的基础上开设了物流管理概论、采购与供应管理、运输管理等几门专业课,从而还没有形成合理的教学体系。
3“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构建
本文从培养物流人才社会需求有效途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两个维度研究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提出了系统化的培养体系。
3.1依据物流岗位群、物流人才社会需求,明确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界定某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审视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群和应具备的各种知识和技能。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根据物流专业人才的职业层次、物流专业人才的就业岗位群等方面来确定,以保证其更具专业针对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目前,物流从业人员主要分为四个层次:第一是中职层次,节点性、操作性初级管理人才;第二是高职层次,综合性、操作管理人才;第三是本科层次,学科性、物流策划、管理人才;第四是研究生层次,研究人才、学术性高级管理人才。具体可以概括为两种,一种是研究型,一种是应用型。大多数人认为研究生教育层次所培养的人才是理论研究型的人才,而应用型人才又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二是高职高专层次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它侧重于具体的岗位技能应用与操作能力的培养。从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近几年就业来看,大多数停留在作业操作岗位,如物料保管员、车辆调度员、货车(叉车)司机等,对高职高专而言,就业岗位及其应用技能的要求可能是明确的,但对本科层次而言,除仓储、采购等岗位外,毕业后就能立即从事主管岗位工作的很少,所以物流管理本专科专业可以分领域设方向,如工业企业方向、电子商务方向、信息管理方向等。因此,根据社会需求设计明确的物流管理岗位以及构建其应用技能,是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3.2“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根据市场和物流业发展的需求进行合理设置,各高校应该是在物流专业目录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在物流课程体系的建设上,必须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原则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
课程体系构建主要考虑三个方面:首先强调课程体系符合培养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目标;其次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努力培养学生集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的、相互协调的高素质人才;再者,构建的课程体系不仅满足当前就业的需要,还要着眼持久的发展潜力。每个专业按照技术领域和专业岗位(群)任职要求,遵循上述开发路线进行分析,分解成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然后根据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与对应课程响应,最终形成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根据知识、技能的渐进教学规律和理论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划分成三个模块:专业基础模块、职业技术模块、职业拓展模块,模块之间的理论教学构成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构成实践教学体系,模块内部贯穿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互为支撑和依托。课程体系构架严密、环环相扣、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
摘要:分析当前高等教育中物流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从培养物流人才的社会需求有效途径、专业课程体系两个维度研究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提出了系统化的培养体系。
关键词:物流管理本科教育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何明珂.物流系统论[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 上一篇:
- 下一篇:
物流工程课程
2023-07-28 17:44:45
相关文章
生物质智能回收物流平台探讨 2023-05-16 08:45:20
农产品物流助力数字乡村振兴 2023-03-21 17:37:53
企业物流管理现况 2022-11-02 08:40:26
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2022-10-24 09:14:16
饲料企业物流信息化升级探讨 2022-10-08 11:10:18
食品物流管理与冷链运输研究 2022-10-08 09: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