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实训报告范文10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03-24 15:36:15

物业实训报告

物业实训报告范文篇1

从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出发,优化课程结构,实行多课程、少学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构建大学生必备素质课、职业素质课、岗位能力模块课、素质拓展课(任意选修课、限定选修课)四个模块的理论课程体系,并在第三学年初将物业管理专业细分为客服管理、行政管理和经营策划三个可选择性的活模块,给学生提供一次新的选择机会,增强毕业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

1、大学生必备素质课模块: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体育、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就业指导、人文科学概论等培养个人综合素质的课程。

2、职业素质课模块:包括普通话、大学语文、社区文体活动组织与策划、物业管理概论与实务、物业管理财务基础、物业管理政策法规、物业管理国际质量标准、物业管理公共关系、物业行业专家讲座、建筑材料等培养多方面能力的课程。

3、岗位能力模块:包括编排软件应用、秘书实务、办公自动化、服务心理学、房地产估价、建筑识图、小区智能化、强弱电技术、给排水及管道系统、物业环境管理、物业经营策划等培养专业素质能力的课程。

4、开阔视野、培养多种能力的素质拓展课模块。(1)限定选修课:包括客服管理方向:沟通心理案例与分析、社区服务与管理、攻关礼仪;行政管理方向:办公自动化、文秘、人力资源管理;经营策划方向:商业物业管理、物业营销、招投标。学生必须选择一个方向的课程。(2)任意选修课:在学校公选课程中选修4门课程。

二、实践技能训练体系的设计

注重加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加强学生对物业管理行业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加强学生实践环节的培训。按以下五个方面设计出完整的实践技能训练体系,使实践技能训练的课时占总课时的二分之一。

1、实践技能训练实习:第二学期安排学生到物业管理公司实习一周,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熟悉物业管理行业的基本内容、工作范畴及操作规范,树立物业管理意识;第四学期到物业管理公司实习两周,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物业管理不同岗位工作的操作规范及管理要求,形成对物业管理行业的更深层次的意识和工作理念;第六学期到物业管理公司进行专业实十周,让学生全面熟悉物业管理行业各类工作的特点,熟悉不同物业管理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熟练地处理业主投诉的各种问题,具备从事物业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

2、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本专业已有安防技术模拟实训室、电工操作技能实训室、消防喷淋实训室、办公自动化实训室、电工实验室、计算机应用技术实训室、体能综合训练室、人防技能实训室、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实训室等九个实训场所。

3、行业专家讲座及授课:每学期至少4次名师讲座,聘请重庆市知名物管公司的行业专家就物业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发展动态等作专题报告,以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有四门专业课,由行业专家授课,使学生理论知识更多地和企业实际和案例结合起来,也使行业认识了我们的学生,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基础。

4、专业技能大赛:每年4月举办大一的“模拟物管公司大赛”,大二的“模拟物管公司投标大赛”,要求每个学生组团参加,并由专业教师指导。预赛由专业教师当评委,而决赛由物管公司的客座教授担任评委。由于技能大赛和专业联系紧密,有老师督促指导,加上各项组织工作到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三、人才培养过程“三阶段”、“三循环”设计

1、人才培养过程的“三阶段”。第一阶段:用一学年的时间完成大学生必备素质课和职业素质课教学,并安排一周的入学教育。第二阶段:在第二学年及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学完职业素质课和岗位能力模块课,结合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学习安排3周的技能训练。第三阶段:在第六学期,学生学完全部理论课程后,结合毕业实习,将学生安排到各个物管公司进行20周的顶岗实习。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意愿和今后发展方向选择从事的实践活动。

2、人才培养过程的“三循环”设计。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是紧密结合、相互渗透的。从教学环节看,三年内有三次大型集中性实践教学安排: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技能大赛、毕业实习,与之相对应的有理论教学的大学生必备素质课和职业素质课、岗位能力模块课三类课程,共同构成了基础阶段、宽专业阶段、灵活专业发展阶段。在这三个阶段,认识和实践两条线相互交叉,围绕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这条主线同时循环,螺旋上升。通过三次循环,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不断深化,专业实践技能不断提高。

四、职业能力及证书体系设计

1、在专业能力上,强调培养“十八种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日常会话与阅读外文资料能力、普通话语言表达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基础会计能力、礼仪接待能力、协调沟通能力、档案管理能力、建筑工程认知能力、装饰工程管理能力、房屋设备维修常识能力、物业安全管理能力、物业环境管理能力、物业法规的应用能力、社区文化策划能力、社区文娱活动组织能力、企业形象策划能力、营销策划与实施能力等。

物业实训报告范文篇2

以应用技术型院校的定位为出发点,结合我国当前房地产行业发展的现状与对人才的需求,通过对相关企业和院校历届毕业生的抽样调查,我们将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适应我国房地产业的开发、建设、经营、管理的、可直接从事相关实际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人才。具体而言,该专业学生应掌握如下专业技术能力:一是房地产行政管理能力:熟悉房地产相关法律、法规,掌握城市房屋拆迁的基本程序、熟悉统计档案资料管理等重要内容。二是房地产估价能力:准确把握我国房地产估价领域的基本情况,基本掌握房地产估价的方法,熟悉估价实务中不同类型估价对象的估价步骤,在企业注册房地产估价师的指导下能够初步编制评估报告。三是房地产营销与策划能力:掌握市场调查实用方法,具备一定的市场走势分析和风险评估能力,熟悉营销程序,掌握有效的销售策划方法和谈判公关能力。四是物业管理能力:熟悉物业管理相关规定,能够全面认识物业管理工作的组成部分并进行有效的调度和组织,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五是其他相关能力:能熟练掌握房地产测量、制图及相关计算机软件的应用。

二、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1、实训基地建设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房地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支柱产业,近年来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异常活跃,其本身对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加之房地产行业政策性强、专业性强、实用性强的特点,对于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就尤为迫切。一项调查统计显示,目前房地产行业从业人员85%以上是从其他行业转入的,未接受过专业教育。因而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突出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提高房地产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满足房地产行业的人才需求,是当前高等教育的责任与义务。

2、实训基地建设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目前,我国开设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有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山东经济学院、重庆大学、西华大学、贵州财经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等院校。这当中将有相当部分会在国家的政策导向下向应用技术型院校进行转型,其所培养的人才主要充实到企业的中层管理层面,以较强的营销实战能力为企业所亟需。因此,学校担负着培养在校期间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的锻炼与提升。

3、实训基地建设是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需要

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实现校企合作,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方式,是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同时,学校依托自身的各项资源,实现企业在岗人员的回炉学习,为企业提供发展的智力保障,大大提升了企业的管理和生产效率,实现校企双赢的局面。

三、构建科学规范的实训基地途径

根据实习实训的目标、内容、形式,可将房地产管理专业的实训基地分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两大类。校内实训基地主要立足学生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校外实训基地则以培育学生的职业情感,提升职业综合能力和素质为目标。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是利用学校自身拥有的各种资源,由本校教师负责建立起来的、能为本校学生课程实习提供物质条件的场所,它使学生成为实践教学的主体,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为例,现已建立起多个校内实训室、实训基地,包括:

(1)房地产信息系统实训室。通过全站仪测绘实习以及autocad、mapgis、coreldraw等专业软件的学习与应用,帮助学生掌握房地产测量、建筑识图、数字化成图、数字化信息录入与管理等基本技能。

(2)模拟售楼实训室。利用楼盘模型、户型图和相关的售楼资料,模拟楼盘销售的全过程,训练学生楼盘推介能力、公关能力和谈判技巧。

(3)房地产开发综合实训基地。将学生置于假设的特定环境之中,模拟房地产项目的整个开发运行过程,包括市场调查、土地竞买、项目策划、项目融资、施工建设、项目营销等。

(4)物业管理综合实训基地。按照is9000认证的物业管理规定,结合实际管理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模拟物业管理各类项目,帮助学生掌握物业管理的具体内容、流程、方法和技巧等。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就是充分利用各类社会力量,整合各类社会资源,通过学校与政府合作、与企业合作、与兄弟院校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将理论教学、基本能力训练与实践教学、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相结合,从而达到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根据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的特点,结合当前国家对应用技术性本科院校的发展要求,可通过以下形式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1)项目协作型实训基地。依托专业教师在政府部门、企业中承担的科研、生产项目建立实训基地。如利用地籍调查、基准地价测定与修正、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城中村拆迁测量等项目,积极建立与国土局、房管局、城改办等政府部门及相关企业的合作。同时可与房地产企业就某个具体的项目进行阶段式的合作,如与房地产开发公司在施工阶段的合作,以房地产营销公司在楼盘销售旺季的合作等。同时还可寻求与兄弟院校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增加校外实训的机会。

(2)校企合作型实训基地。选择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代表性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评估企业、房地产中介企业、物业管理企业,以签订校外实习基地合同的方式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形式,让学生开展以课题所学知识为基础的各项实习,使实习者顺利完成由学生向职业工作者的转变。

(3)经济实体型实训基地。地方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可以立足自身专业优势与地方资源,鼓励专业教师创办各类经济实体。组建经济实体时一方面要考虑到该实体的社会性,一方面还要关注其上所承载的教育功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从企业选址、经营规模、管理模式、人员配置等方面为专业学生的实习提供各项便利性的条件。经济实体型实训基地可集学校实训基地与企业实训基地的优点于一身,既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又可以节约实训成本,甚至还能为学校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

四、实训基地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1、加强教学与实践的互动,及时对课内知识体系进行修正

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的实习实训是根据学校的整体定位和专业教学计划的安排,作为实践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发现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欠缺的知识点,能够及时地对现有的教学计划进行修订,保证了在后续对学生的培养环节中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也更加凸显了应用技术型院校的专业特色。

2、建立长效机制,形成稳定的合作模式

由于行业的特性,除相关政府职能机构外,与房地产相关的企业,尤其是房地产的中介机构存在着人事变动比较频繁的特点,因此学校在与所选择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合作时,尽量不要因为相关人事变动而导致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一定要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保持合作关系的稳定性,首先应该从社会声誉、企业规模、经济实力、领导人气质等多方面综合考量,对相关的房地产企业进行初选。其次要与企业签订《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协议书》,从协议上确定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形成校外“挂牌式”实习实训基地,保证基地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长期良好的实习环境。

3、加强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是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要注重对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为学生就业及人生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因此在实训过程中,应通过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熏陶、典型事迹激励、先进人物带动等形式,促进学生自觉遵守行业、企业规范,树立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养成基本的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力争做到德才兼备。

4、加强校企联合,注重智力资源互补性交流

物业实训报告范文篇3

1.物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综合性配套改革。对物业管理行业进行广泛的社会人才需求调研,探索高职高专物业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物业管理专业以企业对接育人,开展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教学改革,围绕物业管理职业岗位技能,构建实施具有管理与服务特色的“产学研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成绩突出。我校物业管理专科专业创设于1999年,办学历史14年,共输送了近2500名毕业生,受到了北京、深圳、青岛、南京等国家一级资质物业服务公司的好评,大量毕业生成长为高级管理人才。本专业近年来得到长足的发展,2009年被山东省教育厅评为省级特色专业。2010年6月当选为中国物业管理协会理事单位,2010年被评为院级优秀教学团队,在国内物业管理行业有较大影响。2014年4月成立了山东青苑物业管理公司,这一校办实体为学生“产学研用”结合及实践专业知识学习创造了很好的平台。

2.培养目标明确,具备了较为完整和独特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点突出,特色鲜明。本实验区依据应用型本科教育特色,建立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式教育,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工学结合”物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校外合作企业,以“基础实训,项目训练,顶岗实习”的“产学研用”实践教学模式,将实践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高起点、高水准、有特色”创新人才培养特点,着力于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改革体制机制,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3.应用型人才教师队伍建设卓有成效。物业管理专业建成了具有交叉学科知识结构的优秀教学团队,实施了青年博士教师“双导师制”,即学校、企业董事长双导师制,全部教师取得了中国注册物业管理师资格,实施学生学业导师制,学生们对自己未来发展方向有明确清晰的思路。建立了一支专兼结合、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山东明德物业集团在管理学院还设立了“明德物业青年教师奖励基金”。

4.建成物业管理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验平台。对本领域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具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有明确的工作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5.建成了大量实践教学基地,数量多、质量优、稳定性强,正式就业率连攀新高。我院物业管理专业建立了11家签约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北京鲁能物业服务公司、北京房修一慧中物业管理公司、北京盛世物业管理公司、北京中兴物业管理公司、深圳北方物业管理公司、深圳市中航物业管理公司、山东明德物业管理集团、山东中房物业管理公司、南京恒科物业服务公司等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书和“订单教育班”合作协议书,建立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有效的运作机制,逐步形成了集教学、科研、生产、就业四位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培训基地。校内现有物业管理智能监控室、火灾报警控制器、中水处理站等,仪器设备值215万元;学校现有相关图书资料2.4万册。专业实验条件建设优越,毕业生正式就业率连续四年达到85%以上。

6.人才培养预期效果好,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物业管理专业积极探索推动教学改革,推行“订单教育班”和“2 1”模式改革,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强调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的培养,以模块化的知识结构设置课程体系,培养应用型的职业物业经理人,毕业生多年来一直供不应求,实现了大一即就业的目标。自2007级至2012级物业管理专业陆续在大一成立了“北京鲁能物业班”、“山东明德预备经理班”、“山东明德项目经理班”、“南京恒科物业班”、“北京盛世物业班”。2010年2月在与山东明德物业管理集团共同开办了团中央级“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专业实验条件建设优越。

二、物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和定位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背景。①国家对高等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教育部副部长鲁昕2014年3月25日在北京召开2014年度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做的“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提供人才支撑”讲话中指出: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针对我国教育现状,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关键在哪里?关键在于推动教育结构的科学调整。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实现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化培养的关键环节。2013年主要做了四方面工作:一是组织15个省份35所地方本科高校及研究机构系统研究欧洲实体经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开展了以1999年新建本科高校为重点的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课题研究;二是指导和支持35所地方高校成立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组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提供决策研究支撑;三是启动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指导意见的研究起草工作;四是广泛开展宣传,为改革试点营造良好氛围。目前已有部分地方政府和近百所地方高校自愿报名参与。鲁昕副部长多次在会议上讲到,教育部将对全国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实行转型,向应用技术型和职业教育类转型。据统计,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共1200所左右。鲁昕表示,这就意味着有50%的学校要淡化学科、强化专业,按照企业的需要和岗位来对接。据人民网北京6月26日报道,国新办召开新闻会,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对《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进行解读。鲁昕透露,“十一五”以来职业院校累计为国家输送了近8000万名毕业生,占新增就业人口60%,成为我国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来源。总理在2014年度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将继续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将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稳增长是为了保就业,随着我国进入结构调整阵痛期、增长速度换挡期,经济增长由高速到中高速转变,建立教育—就业间的积极促进关系尤为重要。他说“:就业是民生之本。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优化就业创业环境,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今年高校毕业生将达727万人,要开发更多就业岗位,实施不间断的就业创业服务,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比例。加大对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力度,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做好淘汰落后产能职工安置和再就业工作。统筹农村转移劳动力、退役军人等就业工作。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使劳动者生活更加体面、更有尊严”。②山东省城市建设需要培养高技能应用型物业管理人才。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需要大量物业管理应用型人才。截至2013年,山东物业服务企业已经超过4500家,从业人员13.3万人,拥有资产187.8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8.2亿元。这对于物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市场提供了极大的机遇。根据《2012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山东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达到33.4平方米,山东城镇化率达到52.4%,山东城镇居民住宅建筑面积总量已超过5亿多平方米,据此计算,山东物业管理人员的需要量是15万人,因此急需培养物业管理大量的应用型人才。③物业管理行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目前物业管理行业职业岗位主要是对物业项目进行秩序维护、保洁、设备设施维护与管理、停车场的管理,并为业主提供综合服务,这些岗位对人才要求既需要有理论知识,更需要有实践操作技能的人才。所以培养应用型物业管理人才需要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2.物业管理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的定位。依据物业管理行业职业岗位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建立“产学研用”物业管理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定位是:以高职高专物业管理专业学生为对象,以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以“重技能,宽口径,善创新”为指导思想,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工学结合”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形式,依托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合作企业,构建以岗位能力为核心、以实践教学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实施“基础实训,项目训练,岗前实训、顶岗实习”,将实践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我们的改革思路是:依托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的管理优势,研究和实施物业管理应用型高级管理创新人才的综合培养模式体系,建立可实施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实验区。第一,改革单纯传授知识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人才培养的创新教学理念:以人才培养为本,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建设有效、可实施的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内容和方式。第二,研究在教育各个阶段和不同模式层次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建设创新人才的综合培养模式体系:创新能力训练模式、研究型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模式、大学生自主和合作科研模式。

三、培养物业管理“产学研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五年规划

我院2013级物业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正是基于高端物业所需人才的职业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旨在培养“首岗适应,多岗迁移,可持续发展”具有创新能力的物业管理专业职业经理人。我们将借助于北京鲁能物业公司、山东明德物业集团、深圳中航物业公司等具有先进管理理念和创新精神的企业,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共同培养优秀人才。根据物业管理“产学研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基本建设要求,结合物业管理专业在培养行业创新人才的实践经验,我们做出如下规划:

1.设置完善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专业素质与能力。知识与能力是创新的基础,创新能力是取得创新性成就的必要条件。要培养物业管理行业的创新人才,首先必须让学生掌握与专业相关的各种知识要点,除了物业管理法规、实务、建筑设备等专业知识外,还要学习房地产、管理学、财务、档案管理等紧密相关的课程知识,为以后的工作实践创新提供充足的知识储备,提高从业职业素质。

2.改变传统教学方式,锻炼学生服务与创新思维能力。首先,要对课堂进行改革,彻底实现三个转变:从传授、传承已有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转变为以发展学生的物业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将以教材传授为主的教学目标转变为增长经验、发展物业服务能力为主的教学目标;将缺乏生机、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转变为生动活泼能力展示、主动探索的课堂气氛。寒暑假组织学生带着课题与项目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到校企合作企业考察、学习、交流,积极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形成学生主动参与物业实践、积极探索物业一线工作、主动思考物业未来发展的问题、主动创造性解决物业实务工作问题等为基本学习方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其次,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做好物业服务工作要有“律师的口才,运动员的身体,政治家的头脑”,要训练学生有好的口才,强健的身体,要研究国家政策与方针,要有广泛的兴趣与爱好。

3.提供大量实践锻炼机会,培养实践技能。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使大学生具有创造性的实践能力。为此,高校就必须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必要的条件,特别要抓好教学实验、实习环节,解决当前学校实践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并全力为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便利条件。校内实习与社会实践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很好的途径,学校必须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重视大学生的实习和实践环节,建立稳定的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基地,安排学生进行实习、实践工作,培养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就物业管理专业而言,可以借助大量的校企合作企业,统一安排实习,并在不同的岗位上轮岗,在各项实习活动中,突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物业实训报告范文篇4

关键词:互联网 ;房地产新发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互联网 ”概念的提出

2015年3月5日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2015年7月4日的《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 ”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中指出,“互联网 ”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1]。“互联网 房地产业”就是把房地产的规划、设计、投资、开发、建设、销售及物管等的一系列过程,与互联网相互融合,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和互联网的思维模式,整合房地产业的各种资源和要素,改善传统生产方式,为客户提供全新的服务和体验,从而创造出房地产业发展的新形态。

2“互联网 “背景下房地产业的新发展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1.7%,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移动互联网塑造的社会生活形态进一步加强,“互联网 ”行动计划推动企业服务呈现多元化、移动化发展[2]。随着互联网的极大发展,给房地产带来了一些新的发展模式。2.1利用互联网进行房地产营销和房屋信息。对于新房,大型的房地产公司除了常规的楼书、海报dm、展板、围墙、道旗、报纸广告等宣传途径外,网络广告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二手房也是如此,通过网络途径房源信息已是中介公司的重要宣传方式。在这些网络宣传途径中,除了各大综合性网站、房地产专业服务网站、中介公司网站、开发商自建网站、论坛等pc端外,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网民上网进一步向移动端集中,微信、app、微博等渠道也成了房地产业营销的重要渠道。比如说微信营销,借助微信:一方面可以简单、快捷、及时的实现置业顾问与顾客之间的沟通,另一方面降低了房地产公司的营销成本、印刷、运输费用等。此外,除了置业顾问个人使用微信进行营销之外,许多房地产公司还建立了微信公众号,在客户对房地产公司微信公众号进行关注之后,就能够收到定期推送的促销优惠、品牌推广、营销活动等信息,及时了解公司和项目的最新动态[3]。2.2利用网络进行房地产需求信息调查。传统的市场调查更多的是线下方式,如问卷调查和客户访谈等,在“互联网 ”背景下,通过网络问卷和app问卷调查的方式非常普及,通过对网络问卷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再进一步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可以更详细、更全面地了解消费者的爱好、需求及消费习惯等内容,从而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进行项目定位,打造消费者理想的房屋,这种市场调查的优势能快速获取调查数据,简化市场调查的步骤,大大地降低了成本。除了一手房的项目定位之外,很多二手房中介公司也推出了自己的app平台,在app上房源信息,通过对客户的浏览情况进行大数据分析,可以快速找准消费者的需求,从而能够把消费者心仪的房源放在醒目的位置进行推送。2.3在网络平台上进行房地产众筹。从广义上讲,是指一切与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相关,有众多感兴趣的投资者参与其中,以获得收益为目标的开发项目行为;狭义上讲,是指利用互联网平台,将需要开发的项目在网上,通过筹集大众的资金进行开发,最终将所开发的房屋以优惠价卖给众筹投资者[4]。2.4把互联网引入物业管理。通过网络改变传统的物业管理服务方式,比如用app完成社区信息、物业保修、物管费查询和收取、小区访客管理等,并进一步利用物联网技术,整合社区内的弱电、消防、监控、门禁等系统,物管人员通过网络就可以实施监控,有效降低人工成本。此外,通过构建大数据平台,可以把握业主“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需求,拓展物业延伸服务,如小区购物、医疗、教育等综合服务平台。2.5基于互联网打造的智能家居。比如说方兴地产与腾讯公司深度合作,共同开发建设“智慧家”。主要涵盖三个方面:智慧家居、智慧社区和智慧工程。其中,智慧家居包括感应、物联、魔镜、健康、安全、娱乐、照明、控制八大系统;智慧社区则包括互联通行、移动支付、智慧物业三大内容,应用智慧门禁系统、智慧相册、智慧音乐、智慧视频等建设成最完全的智慧社区系统,将移动互联全面融入到家庭互联中;智慧工程应用智能芯片、微信身份、云端储存、智慧电箱、智慧建材等一系列产品,将互联网使用到工程建造的全过程,实现互联网 工业级制造的彻底智慧化[5]。除了以上这几种新发展,房地产金融、设计、建造、装修、交易等方面在“互联网 ”的背景下也都有了新的发展。

3“互联网 ”背景下房地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3.1人才培养的目标。随着“互联网 房地产”的理念发展,高校要培养跨专业复合型的人才,这要求高校培养学生不仅要掌握房地产相关理论知识,更要学习信息技术处理、大数据分析、网络终端应用等知识,只有掌握多学科领域知识,才能具备更高专业能力、应用技能、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学生“互联网思维”的培养,在实训中加入新媒体操作实践,让学生利用移动手机和电脑,分别进行房地产营销、房地产市场调查、房地产经纪等基础互联网模块操作。3.2课程体系的构建。现有房地产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有:1)英语、应用文写作等基础课程;2)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基础、建筑识图与建筑构造、房地产法规、房地产金融、房地产市场调查等专业基础课程;3)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房地产市场调研、房地产经纪实务、房地产估价理论与实务、房地产投资分析、物业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不难发现,这些课程设计是以单一的房地产专业知识为主,而“互联网 ”的思维方式培养,需要增加大数据、信息分析、计算机应用等信息类课程。光增设课程还不行,还要把传统课程和信息类课程进行融合,建成一个以房地产课程为基础的、以信息类课程为引领的、多学科有机融合的综合课程体系。比如说房地产营销课程要充分融入移动营销的内容,使学生熟练掌握微信公众号的操作与运营等;房地产估价课程不仅要学习估价理论和方法,还要学会如何打造移动智能评估系统和运用;房地产经纪课程也要学习如何在app上房源信息,如何利用新媒体使自己的房源信息更吸引人等。3.3实训基地建设。打造智能化的实训基地平台,建立网络信息资源库和房地产网上交易与交流平台,组织学生进行网上房产业务操作。根据房地产的细分专业和不同特色,建立不同的实训基地,比如说楼盘营销接待中心实训室,利用互联网和vr技术,打造虚拟样板间,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开展销售策划与销售实务技能实训。比如房地产经纪实训室,要求学生利用实训网络平台,进行经纪类app的运营和使用,包括房地产照片拍摄、信息编辑、关键词设置、搜索引擎、在线销售、客户维护等多个环节的操作。通过实训基地的锻炼,把学生培养成“做中学”的高技能应用人才。3.4师资力量的培训。“互联网 房地产”背景下高校师资队伍应该是掌握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而现有的师资队伍往往只具备房地产类专业知识,因此要通过“请进来”和“送出去”来打造复合型的师资队伍。“请进来”就是聘请有互联网思维和丰富网络实战经验的优秀人才,特别是熟悉“互联网 房地产”新发展模式的企业专家,可以聘请这些专家作为兼职教师,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信息化教学,也可以对本校老师加以培训。“送出去”就是本校老师要走出学校,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特别是一些走在行业前端的大型企业,加深教师对“互联网 ”的理解和学习,并通过企业实战,增加自己专业知识和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尽快掌握互联网技术在房地产业的相关技能运用。3.5校企合作。为了培养能快速为企业使用的高技能人才,要强化校企合作,推动资源共享。学校要主动联系具备“互联网 ”思维、并且在互联网革命中走到最前面的房地产企业,通过校企合作,让企业技术人员进入到课堂上,把企业真实项目引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掌握互联网技术在房地产中的运用。还可以通过视频和远程传输技术,让学生体会真实的工作氛围。同时积极探索订单式培养,和互联网房地产企业签订协议,根据企业对基层一线业务岗位的具体技能要求进行针对性的培养,这样学生可以直接为企业所用。

总之,在“互联网 ”背景下,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房地产业日新月异,为了更好培养出新时代下的房地产技能人才,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探索和创新房地产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完成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eb/ol].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7-04.

[2]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6-08-03.

[3]赵勇.新形势下的房地产互联网营销[j].房地产导刊,2015(14):33.

[4]郭庆军,白思俊,张华波,等.“互联网 ”背景下众筹模式在房地产开发项目中的应用[j].项目管理技术,2016,14(1):25-29.

[5]张真.互联网 房地产的新模式研究[j].中国房地产业,2016(3):32-33.

物业实训报告范文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人才培养;红色物业

伴随中国进入新时代,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不断增长,物业管理行业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日趋凸显,但人才队伍培养相对滞后,严重制约行业的整体发展。把握行业发展趋势,找准人才培养痛点,采取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对策,建设一支专业化、复合型物业管理人才队伍,是当前物业管理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新时代物业管理行业发展趋势

1.伴随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居民消费需求变革,物业管理行业迎来了新一轮成长发展期。随着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突破8000美元,我国国民经济呈现出明显的服务化趋势,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24.6%增加到2000年的39.8%,2015年首次占据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2016年为51.6%,2017年上半年达到54.1%。根据发达国家经验,当服务业比重超过50%后,经济结构就将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型,当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收入国家后,生活性服务需求就将进入高速增长期,特别是涉及幸福产业、精神享受以及资产管理等方面的服务需求将出现井喷现象,现代服务行业发展潜力将进一步释放,社会价值进一步凸显。物业管理行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进入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一方阵,随着新一轮消费升级浪潮来袭,必将迎来行业发展的黄金期。2.伴随房地产行业转型发展,物业管理行业市场空间日益广阔。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衍生了大规模住房需求,为物业管理行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深厚根基。根据2017年《中国房地产业中长期发展动态模型》的预测,未来5年全国商品住宅销售面积为52.6亿平方米,物业管理增量市场有50多亿平方米的潜力可挖,加上2016年全国物业管理面积约185亿平方米,未来5年全国物业管理规模达235亿平方米。中国指数研究院的《2017中国物业服务百强企业研究报告》显示,按照2016年百强企业管理项目平均物业服务费计算,未来5年全国基础物业管理市场规模约为1.2万亿元。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房地产行业由重建设向建管并重转变,房地产开发销售不可逆地向“产品 服务”转型。近年来,一些物业企业在深耕保洁、绿化、秩序维护、设施设备维修等基本服务的基础上,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开拓多种经营服务,不断挖掘物业服务产品的附加值和边际效益,物业管理丰富的商业价值逐步显现。中国指数研究院的《2017中国物业服务百强企业研究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百强物业企业多种经营收入均值为10851.93万元,同比增长19.98%,业绩贡献度为17.28%;多种经营净利润均值为1796.91万元,同比大幅增长47.62%,利润贡献度为39.24%。3.伴随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物业管理行业注入新的驱动力。互联网等新技术与物业服务的深度融合,颠覆了传统物业服务模式,重新定义了物业服务价值,推动了物业管理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基础服务型向技术密集型、智能管理型的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一方面,部分物业企业通过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对客户关系管理、现场质量监督、成本管控等内部管理流程进行梳理和再造,推动复杂业务和重复性作业变得扁平化、信息化、标准化,提升管理效率;另一方面,通过互联网的应用、智能设备的投入,实现设施设备实时监控、建筑和能源节能提升、基础管理自动化等,降低了对劳动人手的依赖,压缩了可替代性的人工成本。中国指数研究院的《2017中国物业服务百强企业研究报告》显示,2007年至2016年,得益于新技术的投入实现物业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中国百强物业企业人均绩效提升显著,人均在管面积由2707.36平方米增长至5256.56平方米,增幅为94.16%,人均产值由4.79万元增长为12.11万元,扩大了1.5倍。4.伴随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向基层延伸,物业管理行业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迅速增长,楼房越建越高,小区越来越新,但很多居民却与邻居“互不相识”,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一些党组织“进不了门、入不了户、说不上话”,给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带来重大考验。物业企业处于社区和小区的节点上,既高度关联社区基层组织,又直接贴近小区居民群众,具有联系服务群众的天然优势。比如,近年来武汉市大力实施“红色引擎工程”,创新打造“红色物业”,通过组织引导物业企业和从业人员在做好物业服务的同时,帮助基层党组织做好党的工作和群众工作,推动社区物业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有效发挥了物业管理在传递党的声音、收集社情民意、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和谐稳定方面的积极作用。这一创新实践赋予物业管理新的时代使命,使物业企业不仅仅是提供物业服务的市场主体,更成为基层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二、新时代物业管理行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人才数量无法满足行业迅猛发展的需求。物业管理规模的迅速扩大,使其对物业人才的需求数量急剧增长。目前,我国物业服务企业超过10万家,从业人员增长到700多万人,但实际上仍存在很大的用工缺口,特别是一些高效能人才十分匮乏。以武汉市为例,从发展趋势看,武汉市每年交付房屋建筑面积达4000万平方米左右,按每2000~3000平方米配备1名物业服务人员计算,每年需新增1万名以上物业管理人员,按30%的行业平均比例,需要引进3000名大专以上学历的毕业生。然而,湖北地区仅有5所院校开设了物业管理专业,2017年招生数量为201名,人才培养速度不到需求增长量的10%。2.人才质量难以适应行业转型发展的要求。长期以来,由于物业管理行业从业门槛较低,物业管理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普遍不高。目前物业管理人员的来源大概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下岗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及退休人员,他们仅能从事基础的物业服务工作,不熟悉现代物业管理的模式;一类是公共管理、酒店管理等相关专业人员,他们有管理能力,但不熟悉物业工作;还有一类是物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他们能够胜任基本的物业管理工作,但往往缺乏实战经验、创新意识,在工作中处于被动地位。物业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越来越难以跟上行业整体的发展步伐,无法适应业主的要求,日益成为小区矛盾纠纷频发的直接原因。3.人才流动过快严重影响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有研究显示,部分物业企业从业人员6个月辞职率达到50%,一年内流失率达到90%。比如,金碧物业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物业管理从业人员2015年入职人数1809人,离职人数1159人;2016年入职人数2680人,离职人数2161人;2017年入职人数3476人,离职人数2553人。人才频繁流失势必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成本损失,削弱整个行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有研究显示,一个员工离职以后,从找到新人到顺利上手,光是替换成本就是离职员工薪水的1.5倍,如果离开的是核心管理人员代价则更高。物业管理行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既源于传统社会观念的影响、物业管理行业被误读,也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不准、师资力量薄弱、培养方式落后等原因。一是物业管理行业社会地位不高,缺乏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物业管理是一个低技术含量、高劳动强度的行业,一线员工薪酬低,自我存在感、成就感不强,学生及家长大多不把物业管理专业作为报考的首选专业,导致生源严重不足,办学规模持续萎缩。以武汉工商学院为例,该院物业管理专业2015年计划招生60名,最终成班28名;2016年因第一志愿报考率低而停招;2017年虽然恢复招生,但成班仅12名。即使是物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也大多数转行进入其他行业,武汉大学2009—2012届(2012年以后物业管理专业停招)57名物业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仅有6人进入物业企业。二是人才培养定位模糊,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现代物业管理涉及方方面面,要求从业人员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而物业管理作为一门新兴专业,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有的学校对物业管理行业的认识仍停留在传统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把培养物业管理高级人才与一线工作人员混为一谈。有的学校缺乏科学的职业分析和系统、长远的人才培养规划,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质量评估没有体现专业特点,学生创新思维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三是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目前,大多数学校在专业教学上仍以现有师资为主导,有什么师资就开设什么课程。而现有的物业管理专业教师大多为跨专业改行而来,对物业管理行业认识较为模糊,对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把握不准,导致物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五花八门,相互之间衔接不紧密、分立严重,造成学生的知识、技能体系凌乱分散。加之教师对物业管理缺乏系统研究和深入实践,在教学上局限于陈旧的教材,难免就物业教物业,偏重教授传统物业管理技巧,忽视培养沟通协调和创新治理能力,使得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严重,学生技能培养滞后且盲目,教学效能低下。四是专业培养方式滞后,学生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物业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目前我国物业管理专业教学依然沿袭了传统教育理念,以“教师、教室、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仍起着主导作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的系统性轻知识的实用性,造成培养出的学生缺乏知识运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有的学校虽然设有实训教学环节,但没有足够的实训场所,实训教学大多是组织学生到物业企业进行短暂参观,学生无法充分体验真实的物业管理工作环境,接触不到最前沿的物业管理模式,专业技能得不到实践层面的有效锻炼,难以提高实操水平。

三、新时代物业管理行业人才培养对策

1.着力提升行业社会地位,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当前,物业管理行业需要大量人才,但是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就读物业管理相关专业。这其中既有传统观念的影响,也有物业管理行业收入偏低、社会地位不高等实际问题,需要深入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策略。一方面,要针对物业管理行业经常被误读的现象,在社会上加强正面宣传,真实、广泛地宣扬物业管理行业的现念及综合价值、先进事迹和正面典型,重塑行业整体形象,特别是要客观对待行业中的一些负面现象,不能一味夸大,避免负面渲染。物业管理行业承担了大量社会责任,忽略其正能量影响是有失偏颇的。另一方面,要针对当前物业管理行业待遇报酬普遍偏低的现象,逐步提升行业入职门槛和薪酬待遇。待遇偏低不利于吸引和留住人才,不利于行业可持续发展,建议在对物业企业资质等级管理的有关规定中,增加对物业企业使用专业管理人才的硬性要求,并给予应有的经济待遇和发展空间。同时,探索建立物业管理职称评价体系,对获得相应职称的人才提高并落实薪酬待遇。2017年以来,武汉市围绕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集中选聘一批大学生充实到公益性物业服务企业,在住房、落户、工资等方面落实一系列优惠政策,有效改善了物业管理行业人才结构,极大地提升了物业管理行业的社会认知度和美誉度。2.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厘清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新时代,物业管理已从原来简单的收房租、维修房屋的职能,发展到为产权使用人和各类用户提供全方位的综合服务,独立实现了物业功能与物业管理价值。顺应这种发展趋势,物业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也需调整完善,应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培养熟业务、会操作、懂管理、善沟通,具有较高综合职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具体来讲,要拥有最基本的公共知识和思维方式,掌握适应现代建筑科技和管理服务的基本技能,拥有协调处理方方面面关系的沟通能力。其中,良好的服务意识和沟通能力至关重要,只有服务态度主动热情,才能最终赢得客户。3.创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源源不断地输送行业所需人才。高职院校是专业化人才的摇篮,但长期以来,开办物业管理专业的院校较少,即便一些院校开办相关专业,也因办学投入和自身基础条件有限,不能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亟须采取非常之举打破人才培养瓶颈,开创高职院校人才输出新局面。首先,课程设置要创新。按照物业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校自身的学科和专业背景,逐步构建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等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构建一定要凸显实践性、开放性特点,重点设置一些新时代在群众工作方面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并根据社会发展变化不断调整完善。其次,师资配置要优化。目前,各高职院校都有引进“双师型”教师的计划,但一线物业企业高层负责人的学历普遍达不到要求,而且高职院校待遇较低,知名企业负责人只愿做兼职教师,引进“双师型”师资较为困难。鉴于此,可行的办法还是校企合作,就地挖潜,既可以鼓励在职教师“走出去”,深入物业企业学习锻炼,然后把行业新技术新成果引入教学课堂,也可以邀请行业内的专家、高端技术人才、成功企业领导者和民营企业家到学校担任客座教授或开设讲座,从客观上达到拓宽师生视野的目的。最后,培养方式要完善。改变传统的依托课堂知识传授的方式,推行“3 1”或“2 1”学制教育模式,“教学—实习—顶岗实训”相结合,由企业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一对一传帮带,实现课堂教学、校内实训与职业岗位无缝对接。在开设物业管理专业的院校,可探索实行订单班、冠名班等形式,订单式培养适销对路的复合型人才。4.加大在职人员培训力度,不断优化行业人才队伍结构。解决物业管理行业人才供需矛盾,由高职院校培养专业人才固然重要,但在职人员培训也不可或缺。高职院校设置新的专业,申请时间长,培养出人才的时间更长,难解企业急需用人的燃眉之急。因此,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加强对现有员工的在职培训显得格外重要。就企业而言,应针对每位员工每个阶段的实际情况,为其定制职业发展规划,确定培养目标和内容,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加大轮岗锻炼,加强同行间交流学习,有意识地把想留下、能留下的人员培养成高素质物业管理人才,提高企业人才“留任率”“出苗率”。就高职院校而言,可联合有意向的物业企业设立再教育培训基地,开设培训夜校班、周末班,组织物业企业员工分级分类参加培训,重点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现代管理技术,对结业的学员统一颁发培训证书,增强员工参与再教育的积极性和实效性。这种在职培养人才的方式根据员工实际情况定制,针对性更强;与工作业务结合紧密,实效性更好,而成本却相对较低,相信会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青睐。5.探索政产学研合作机制,有效形成人才培养合力。物业管理行业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统筹整合党委政府、行业协会、高职院校、企业等多方资源力量。党委政府应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将物业人才队伍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强制度规范,组建专业智库,深化人才交流与合作,组织开展先进模范选拔活动,保障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推进物业管理人才职业化、专业化、国际化。物业管理协会应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整合行业内不同企业资源,组织开展行业在职人员专业化培训,发放免费“职业培训包”,优化从业人员素质,形成在岗人员再教育规模集群效应。高职院校应发挥专业基础教学和科研优势,加快物业管理专业建设,加大优秀师资引进力度,改进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适销对路”的物业管理优秀人才。物业企业应把人才培养作为企业发展的最宝贵资源和核心竞争力,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强员工培训,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与高职院校合作办学,利用企业实训和成果转化平台,培养“理论 实战 创新”的新兴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磊,刘长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服务业新业态与消费升级[j].经济学家,2017(11).

[2]田禹.物业管理行业转型升级时期人才流失问题的几点建议[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6(9).

[3]许文芬.对物业服务企业用工荒和人才流失问题的探索[j].中国商论,2014(8).

[4]钱大胜.浅谈物业管理企业人才流失问题与对策[j].生产力研究,2010(4).

[5]余凡.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科技资讯,2012(28).

[6]林霞,杨虹.高职院校新型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2).

物业实训报告范文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服务区域房地产业

1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服务区域房地产业问题的提出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增强服务能力,满足社会多样化发展需要”。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工作报告》中提到,职业教育应“坚持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根本导向,加快优化教育结构;服务决定地位,有为才能有位”。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只有发挥自身优势,勇于迎接挑战,才能更好地担负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责任,进而提升其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高职院校服务物业管理专业服务区域房地产业的功能主要有人才培养、技术服务、培训服务、文化服务和咨询服务五大类。本研究主通过问卷方式对开设物业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部分专任教师进行调查,了解当前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服务区域房地产经济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对策。

2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服务区域房地产业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2.1社会服务意识较好,主动参与能力有待提高。服务态度影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推广,在调查社会服务意识中,关于“您认为社会服务对高职物业管理专业发展作用大吗?”的问题,38.1%的教师认为很大,57.14%的教师认为比较大,4.76%的教师认为一般。关于“您对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者之间关系的认识?”的问题,80.95%的教师认为地方高校开展社会服务有利于促进教学和科研,4.76%的教师认为高校开展社会服务会冲击教学和科研,14.29%的教师不能确定。关于“您会主动联系企业开展培训活动和欧洲杯买球平台的技术支持吗?”的问题,只有14.29%的教师会主动联系行业企业,为企业提供培训和技术服务。由此可见,教师社会服务意识较好,但存在依赖思想,主动参与能力有待提高。主要靠上级下发文件驱动行动,要等到政府、行业、企业主动联系才有所施展。教师习惯于闭门教书,科研及技术研究动力不足,很难有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科研成果。部分科研能力突出、实操能力强的教师,却因缺乏动力机制而不愿意主动承担物业行业、物业企业培训及横向课题,使其转化为社会生产力。2.2社会服务政策缺失,服务队伍不健全。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否有效开展,社会服务政策尤为关键,这是社会服务的保证之一。课题调研中,“贵校是否有健全的社会服务管理制度”,非常健全仅占14.29%,不够健全的占57.14%。“贵校是否有健全的社会服务管团队”,非常健全占14.29%。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在配套政策缺失、服务队伍不健全的情况下,开展培训服务、信息服务等主要以教师个人为主进行,服务能力有限。学院未成立社会服务管理职能部门,社会服务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缺失,对从事社会服务的人员年终考核量化不明确,造成教师社会服务动力不足。2.3服务内容有限、形式有待扩展。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活动也包括为行业、企业及社区提供劳动力转移培训,但多数培训是由行业企业等部门组织,院校仅提供师资力量,培训的规模和深度还有待提高。调查中,关于“贵校物业管理专业教师开展社会服务的形式主要有?”的问题,培养物业管理高职人才占71.43%,企业培训占85.71%,劳动力转移培训占57.14%,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占52.38%,为行业企业提供资讯及技术服务占28.57%。关于“学生开展的社会服务形式主要有?”,物业法规宣传占90.48%,义务技术维修占9.52%,专业咨询占47.62%,文艺演出占19.05%,物业科技宣传占61.9%。由此可见,服务内容形式比较局限,技术咨询服务仅仅是教师参与行业企业专业人员培训课程体系、技能大赛、师资评选及企业管理方案的咨询活动,在技术推广服务、科普知识宣传、向社会开放图书馆及实训室等很多服务方式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开展。2.4服务成效不大,质量有待提高。目前,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社会服务质量不高、成效不大。调查中,关于“学生开展的社会服务形式主要?”的问题,物业法规宣传占90.48%,义务技术维修占9.52%,专业咨询占47.62%,文艺演出占19.05%,物业科技宣传占61.9%。关于“贵校在物业管理专业办学中利用自身优势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合作形式有?”的问题,与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占90.48%,政府决策咨询、为行业协会提供咨询所占比率较小。针对物业管理专业来说,首先,专业人才培养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应对接行业发展,做出有效反应,真正将专业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其次,开展的企业行业培训多数是临时性的,缺乏长效机制,服务效果有待提高。最后,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互动力度不够,无法实现深度对接,在校企合作中,收效较大的仍然是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

3增强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服务区域房地产业的对策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从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专业自身特点出发,提出提高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服务能力的对策。3.1培养适应性强的物业管理专业人才。3.1.1优化培养方案,适应社会需要。根据物业行业对技能型物业管理人才的需求,确定培养目标,制定课程体系,建设学习资源,结合当地社会实际需求,将专业知识和实践相结合,从而不断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3.1.2创新培养途径,拓展人才素质。人才培养模式需摒弃“闭门造车”模式,建立行业、企业、学院等联动办学模式,加强与同行院校的交流学习。在课程设置方面,探索开设适应社会行业发展的选修课程,在校企合作方面探索“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等深度合作模式。除此之外,还应积极开设第二课堂,在重视专业教育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素质拓展,开辟人才培养途径,增强人才培养适应性。3.2拓展多样化的社会服务形式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社会服务应准确把脉地方物业行业的发展,助力地方物业企业发展,为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打造区域品牌专业。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与银川各住宅项目入住服务、承接查验工作;指导带领学生承接小微企业的招投标及物业管理方案制订;发动学生参与到物业项目客户满意度调查中;经过前期的培训和准备,挑选优秀的学生协助开展写字楼物业项目的会务接待工作。3.3提供优质化社会服务产品。根据调查,很多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的社会服务已颇具规模,但服务的深度和质量还有待提高,仅停留在建立实训基地、教师为企业或行业被动提供临时性的培训等方面。从教师反馈中得知,院校所提供的部分社会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得到企业认可,究其原因,学校提供的服务从根本上不能满足行业企业的需求。很多教师在提供社会服务时,受时间限制,经常存在完成任务的心态。卓有成效的做法是学院物业管理专业教学团队与企业负责人共同商讨服务内容、服务程序,实施过程中动态修改服务细节,完成切合企业需求的个性化服务方案。3.4构建复合性的社会服务团队。在学校、社会、企业各个层面的共同努力下,从多种渠道为有志于社会服务的师生搭建有效平台。可以在学校网站开辟社会服务专栏,及时服务需求信息,列明具体要求,邀请教师和学生参与,以便成立相关服务团队,迅速开展后期工作。优秀的社会服务团队应包括3个层次:第一层次以专任教师为主,他们是开展社会服务的主体,负责服务方案制订和活动统筹安排;第二个层次以在校学生为主,鉴于专任教师数量有限、时间有限,在社会服务活动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而壮大社会服务的队伍,增加学生社会实践机会,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第三个层次是企业专家,企业对学院派提供的社会服务存不在信任,很大程度上在于校企信息不对称,缺乏沟通联系,而企业专家恰恰可以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在调查中发现,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教学团队硕士研究生所占比例较高,而物业企业从业人员学历层次相对较低,教师的高学历恰好可以弥补企业的学历较低的问题,社会服务团队可以为企业方案制订、信息咨询提供有力的帮助。专任教师、在校学生、企业专家三方通力合作,一定能打造出优质的社会服务团队。3.5提升多方位的社会服务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一是教师不断提升专业技能,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掌握最新的讯息、相关行业的政策措施和发展动态,始终保持学习的劲头;二是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寒暑假、挂职时间,多多参与企业的事务,多听、多看、多学,从实践中提升专业技能;三是学校以及教育主管部门要多为高职教师提供以社会服务为主题的研讨会、培训班,开阔教师视野,吸收社会服务中的宝贵经验,综合提升服务能力。3.6完善有成效的社会服务机制。要想提高社会服务的成效,必须依托一定的机制,唤起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保持服务热情,给予强有力的保障制度。一方面,学校应给予服务教师一定的课时保障,免除他们担心完成不了校内工作量的顾虑,激励他们全身心投入社会服务的实际工作,掌握最新鲜的信息和技能,最终将服务成果转化为教学实例,并带入课堂,传递给学生,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对于参加社会服务的学生,也可以以累积时间的方式,获取选修课或实践课程的学分,让学生在实战中获得最真实的体验。此外,学校和合作企业方也应根据合作成效,给予教师和学生适当地奖励,这既是对教师和学生劳动付出的肯定,也会激励更多的师生投入社会服务中,形成良好的社会服务氛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z].2012.

物业实训报告范文篇7

关键词:物业管理专业;转型升级;人才培养

党的报告指出“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共享经济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物业管理行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策、技术进步、消费升级和资本四辆马车的拉动下,加速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物业管理行业转型升级对从业人员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势必导致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

一、物业管理转型升级产生新的人才需求

2014年,中国物业管理协会在《物业管理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课题报告中指出,物业管理的转型升级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建立在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方式和管理方法基础上的物业管理[1]。现代物业管理要求借助信息技术提升服务品质和效率,要求以业主需求为中心,创建新的商业模式和服务方式,要求改善物业服务企业运作模式,创造较高的产业附加值。基于物业服务行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未来对中高层管理人才、掌握新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及懂资产运营的服务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将会呈上升趋势。(一)中高层管理人才。教育部在2012年本科专业目录中设置了物业管理专业,属于管理学门类,工商管理类目。目前物业管理专业办学层次仍以高职和专科为主,本科层次主要是二类本科院校。由于物业管理专业在我国起步较晚,从现有人才队伍来看,中高层管理者绝大多数非科班出身,是从别的行业转行而来。甚至一些高级人才只是以物业行业为跳板,旨在往建筑业、房地产行业、酒店管理等其他行业发展,人才流动性高。因此行业亟须拥有自己培养出来的、真正热爱物业服务行业的,懂经营善管理的中高层管理人才。(二)掌握新技术的应用型人才。作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物业服务企业的人工成本一般占到总成本的50%以上。受人工成本、材料成本不断上涨,物业费限价机制的影响,物业服务企业生存压力逐年增大。如长城物业、彩生活、绿城物业等百强企业,已纷纷引入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提升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同时降低人力成本。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由此产生的运作模式的变革、商业模式的创新都对物业服务人才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业需要掌握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等新技术的应用型人才。(三)懂资产运营的服务创新型人才。近几年,物业服务企业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不断挖掘物业服务的附加值和边际效益,持续创新服务模式,丰富增值服务品类和内容,既拓展了自己的盈利空间,也满足业主消费升级的需求。从现有行业收入构成来看,基础服务费收入比例逐年降低,非物业管理费收入比例正在逐年加大,房屋中介、案场服务、信息咨询、居家养老、电子商务等新的盈利模式正在改变着行业格局。商业模式的升级和优化需要更多能够深层次挖掘客户需求、懂资产运营的服务创新型人才。

二、转型升级背景下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践

(一)以行业需求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培养出适销对路的行业人才是高校办学首先要考虑和明确的问题。笔者所在院校2015年设立了福建省首个物业管理本科专业。在创办专业之前,我们走访行业一流企业如万科、保利、华润置地、戴德梁行等,邀请企业高管参加专业建设会,共同探讨本科层次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建设会上,一些企业谈道:①现有企业招聘的员工多为法学、金融、财会等其他专业,科班出身的人才较少;②学生的专业知识还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必备的职业技能,进入企业后往往需要二次“加工”;③一些应届毕业生无法找到自身角色定位,明确发展方向,以至于跳槽频繁,企业用人成本增加;④学生抗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差,沟通能力不足,特别在与业主接触过程中,无法面对冲突,解决分歧;⑤亟须学习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以应对人口老龄化、“互联网 ”等行业新变化。针对企业提出的人才需求,结合行业发展需要,我们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能够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物业管理等基本理论和应用技能,具备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物业管理服务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复合性知识结构、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级管理人才。(二)提升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规格是指对人才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进一步解构物业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如表1所示。现代物业管理以业主需求为中心,要求学生能够发现挖掘客户需求,掌握心理学、客户关系管理、市场营销、社区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具备沟通表达、市场调查分析、客户需求管理等方面能力;现代物业管理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电子商务等新技术改进管理实现服务创新,要求学生具备计算机、电子商务、互联网、楼宇智能化等方面的知识,具备吸收应用物业管理服务新方法、新技术、新模式的创新创意能力;现代物业管理强调挖掘物业服务的附加值和边际效益,丰富服务品类,创新服务模式,要求学生掌握物业管理项目系统运营服务与管理的技术知识,具备项目策划、组织实施、拓展欧洲杯买球平台的业务范围、创造企业利润的能力[2]。(三)优化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优化思路是课程体系中每门课程都应承载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按照现代物业管理的要求,调整专业基础课程,删并专业应用课程,强化专业拓展课程。考虑到物业管理行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以及中央政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在专业基础课程中,我们加重了信息技术类、创新创业类、综合素养类课程的比例。随着物业管理行业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专业工作将由专业公司来承担,相应的能力主要由建筑工程、机电工程、园林等专业来培养,故在物业管理专业教学中可相对弱化。因此在专业应用课程中,我们将园林绿化并入物业环境管理,电工学、建筑给水排水等课程调整为选修课,加入了物业项目风险管理、智能化楼宇管理、现代服务业管理等课程。另外,基于物业服务产品多元化的需求,我们在专业拓展课程模块中加入了社区o2o营销、社区养老服务、房地产营销与策划等课程。课程体系优化结果如表2所示。(四)增强实践教学环节。物业管理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因此我们在课程体系里加重了实践教学的比例,设置了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相结合的实践体系。校内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训、课题研究、学术讲座、毕业设计(论文)和第二课堂等,主要依托校内实验室展开。校外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学科竞赛、课程实践、专业实训、毕业顶岗实习等,依托校外实训基地展开。形成了大一认知实习、大二、大三专业岗位实习、大四毕业顶岗实习的分层次实践教学模式。如表3所示。本专业已与福建三盛伯恩物业公司、建发怡家园(厦门)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万科物业服务有限公司福州分公司、厦门联发(集团)物业服务有限公司、福建省物业管理协会等多家行业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深化校企合作,通过学校服务企业培训、学生顶岗实习、教师挂职、合作开展课题研究等方式建立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五)借助行业交流,拓宽学生国际视野。英国特许房屋经理学会(cih)是物业管理行业内的权威协会,成立于1916年,总部设在英国。1966年cih进入中国香港并成立亚太分会,2011年进入中国大陆,并于北京设立中国学习中心。该协会经过多年的发展,其参与物业管理人才培养的机制已十分成熟。他们参与物业管理人才培养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对部分院校物业管理专业课程的认证,二是对物业管理执业资格或会员资格认证,三是提供职业继续教育[3]。笔者所在院校与cih的合作主要采取前两种方式,即cih对我校物业管理专业课程进行认证,同时为物业管理专业师生提供修习会员课程的资格,修习完规定课程,即可成为cih的会员,享有cih提供的行业交流、继续教育等服务。从引入cih后,我校与cih共同编定了《物业管理学生实务训练手册》,作为物业管理学生实习教材之一,在实行了2年之后,得到了企业与学生的一致认可。国际专业机构为学生提供的讲座、参观、见习等,为教师提供的交流会、参观等对物业人才的培养都大有裨益。

三、结语

在物业管理行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行业对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懂经营懂管理、有创新意识的中高级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在上升。面对行业人才需求的变化,高校也须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内容、校企合作等方面创新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行业和企业需求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提升人才培养规格,更新调整教学内容,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拓展国际视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育出符合转型升级需求的物业管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寅坤.“互联网 物业”推动行业转型升级[j].中国物业管理,2015(6):80-81.

[2]左文进.现代服务业视角下高职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经济,2014(22):84-86.

物业实训报告范文篇8

通过对智能楼宇企业、行业的调研,将本课程定位在电气自动化专业的职业技能课,课程突出技术实用性,着重培养应用技能、专业素养;对智能楼宇职业岗位进行分析,确定本门课程的培养目标;通过典型工作任务的归纳总结以实训设备为基础,设定本课程的学习情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进行学习内容的设计。

2课程培养目标的设定

2.1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楼宇智能化行业是一个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技术于一体的行业,涉及的知识领域十分宽泛,它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是复合型的技能人才,楼宇智能化行业的过程涉及的环节很多,岗位很多,需要打交道的人、机构、事、仪器、设备也很多,它的专业性、技术性、综合性、还有灵活性都很强,概括起来,一个合格的楼宇智能化人才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良好的专业技能,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良好的职业操守。它要求人才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都必须要高。资料显示,我国建筑智能化技能型专业人才极其匮乏,尤其缺乏各个层次的智能建筑设计施工建设、运行管理的专业化人才,目前全国此方面的人才缺口达40万,特别是楼宇智能化系统设备运行维护人才、楼宇智能化工程设计、管理、安装与调试人才等各层次人才严重不足。在楼宇智能化高速发展的今天,这个缺口有可能会进一步扩大。因此,培养出合格的、优秀的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人员是高职教育刻不容缓的任务。

2.2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职业岗位分析

通过对智能建筑市场人才需求分析以及往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可知毕业生的就业范围与主要就业岗位。毕业生的就业范围主要有以下几个范围:一是智能化系统集成公司,各类建筑施工企业房地产公司、物业管理企业、企事业单位的基建部门、政府机关后勤管理部门。主要从事楼宇智能化系统招投标;规划设计;现场施工、安装、调试;后期检测、维护等技术与管理工作。二是各类设计、施工单位的制图、读图和设计研发的辅助工作。三是从事微电子、电工及自动化等专业相关产品研发和辅助设计工作。毕业生的主要工作岗位有:助理自动化系统(智能建筑)工程师(asea)、电气工长、技术员、概预算员、欧洲杯投注官网的售后服务工程师、项目经理助理、物业管理员、助理物业管理师等。经过几年的工作实践之后,大部分毕业生将成为企业、公司的中坚力量,承担起弱电项目经理、造价工程师、自动化系统(智能建筑)工程师、建造师、物业管理师等技术或管理岗位责任。

2.3课程培养目标

课程培养目标概括为:具有楼宇自动化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相关楼宇设备监控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维护维修能力,适应相关智能楼宇技术应用、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等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3课程设计

3.1课程设计———整体设计

楼宇智能化技术着重讲解构建智能楼宇的各种技术知识,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楼宇智能化技术的内在关系和设计原理,了解楼宇智能化工程的行业规范和标准,具备应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工程意识。课程整体设计包括七个项目:智能建筑概论、楼宇自动化控制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系统、综合布线系统、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安全防范系统和消防报警系统。每个项目包含若干个任务。通过七个项目的学习来实现本门课程的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

3.2课程设计———学习情境设计

根据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思路,针对工作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供配电及照明系统、变频恒压供水系统、消防报警系统、安防监控系统、综合布线系统五个学习情境作为本课程的训练项目内容。对每个学习情境应制定其学习目标、教学实施方案、所需设备对象与使用工具、教学重点、考核与评价标准等内容,采用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教学法进行课程教学。每个学习情境中工作过程由若干工作任务构成,如“视频监控系统设备安装与调试”工作过程由参观视频监控系统应用场所、视频监控系统设备选型及配置到视频监控系统检查和评价共7个工作任务构成,学生完成这7个工作任务,即经历了一次视频监控系统设备选型、安装与调试工作过程。

3.3课程设计———学习情境教学实施

采用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教学法进行课程教学。具体实施以视频监控设备安装与调试教学实施过程为例来说明。

①资讯:教师介绍系统组成、功能原理、设备分类与选型依据,各种传输方式,系统类型。布置任务,学生分组;教师提出资讯建议,提供获取资讯的方法和途径信息。

②决策:听取学生的决策意见,提出可行性方面质疑,帮助纠正不可行的决策结论。指导学生根据选型依据进行前端设备、传输设备和管理控制显示设备选型。

③计划:听取学生的计划报告,审定实施计划,关注计划中的预期成果及未来的自查项目,关注工作进度及重要节点,制定重要节点的进度检查计划。

④实施:组织学生领取视频设备、线材,指导学生在智能楼宇综合实训台上进行设备的安装、接线与调试操作。对学生联合调试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给予指导。同时对学生进行相关职业素质方面的教育。

⑤检查:对学生安装的视频监控系统功能进行检查与规范验收。考查学生安装调试视频监控系统的能力,做好相应记录。

⑥评价:学生写出安装调试报告;教师按项目技术指标进行评价;对施工记录表与安装调试报告进行评价;对学生出勤、学习态度、职业道德、团队合作进行评价。

物业实训报告范文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社区管理;专业建设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社区管理专业于2001年9月成立,是在全社会社区管理人才短缺的情况下,为了适应广东社区发展和建设而设置的特色专业。目前社区管理专业在校学生243人,共5个班级。本专业主要是培养具有社区管理工作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适应我国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城市社区建设、社区管理和服务、物业管理及其它社会组织、社会团体管理工作需要的专科层次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一、社区管理专业建设历史回顾

在过去的三年中,无论在办学条件上,还是在专业建设方面都取得了不少成绩,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组建了一支年富力强、富有凝聚力和专业水准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和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我院社区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比较合理,其中副教授以上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0%;双师素质教师比例为80%;拥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比例为60%。同时,还外聘一些兼职教师,充实专业师资力量。外聘教师要求既有实践经验,又有一定理论功底的社区管理领域的专家、领导和实际工作者,主要承担相关实务课程教学和学生实习督导工作。为了适应以后专业发展的需要,将进一步扩大教师队伍,特别是引进一些有实际工作经验或“双师型”教师,以保证该专业的教学质量。在这三年中,我们还很重视现有教师队伍的深造、进修和培训工作,以期望能满足社会日益发展的需要。如到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系考察学习,并进行专业建设问题讨论和交流;赴香港和澳门进行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参加广东省职业鉴定中心物业管理考评员和秘书考证方面的培训;参加广东省教育厅高教处与英国驻广州领事馆文化教育处联合举办的中英职业教育合作项目2004年暑期教师培训班;赴德国参加f十u培训集团的职业教育培训等。

(二)拥有一个结构合理、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指导委员会

为适应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需要.我院社区管理专业于2002年下半年顺利成立了专业技术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顾问成员由知名学者、政界人土、社区管理专家和实际工作者组成,其设置目的是为该专业在课程设置、发展方向、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教学计划的论证和确定、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献计献策,把关定向。同时也加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为专业健康发展提供平台。

(三)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教学计划和课程组合计划

该专业教学计划自2001年6月开始制订.主要分为六大模块:基本素质与能力模块.开设有思想品德与职业道德、体育等课程;实用英语能力模块开设有实用英语、英语阅读等课程;计算机应用能力模块开设有计算机基础、网页设计等课程;社会工作能力模块开设有社区工作实务、社区服务等课程;城市社区管理能力模块开设有城市社区管理、社区网络信息管理等课程;综合操作能力模块包括公共关系实践、物业管理实践等。课程安排不仅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同时更加注重女性特色教育,从性别角度对女大学生进行专门的女性学科教育,如开设了女性心理学、女大学生成才学、职业女性形象与设计、妇女工:作实务等课程。二年来,该专业教学计划在摸索中不断修改和完善,课程安排更加注重实践性和实用性,如增加了应用文写作、社区卫生保健、物业开发与经营等课程,以后将考虑增加社区发展规划课程,使该专业教学逐渐走向职业化、合理化和科学化。

(四)较好实现了教育和学习手段的现代化

教师利用现代工具,可以提高教学和管理的水平。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智能性、个性化教学。目前该专业教师正努力与之相融合,即努力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自由交融。本专业教师大多采用多媒体教学,为传统教育观念向现代教学观念转变提供了强有力的欧洲杯买球平台的技术支持。如物业管理实务、社会统计、公共关系实务等课程已经制作了内容形象具体的课件,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建立了一批校内、外实训基地

该专业在校内配备有公关模拟室,设施齐全,为学生提供了全真模拟的情景,利用率比较高,另一个具有较高实用价值的物业管理模拟室也正在筹建中。在优化校内实训基地资源的同时,更加重视校外实践基地的作用,实现与企业、政府部门联合培养、共同互利的双赢局面。校外实践基地是学生了解社区、顺利进入职业领域必不可少的桥梁。正是因为如此,社区管理专业始终把校外实习基地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社会资源。迄今为止,该专业校外固定实习基地主要有中国对外进出口贸易公司、广州市珠岛花园、东怡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番禺区石基镇政府、番禺区石基镇文化站、番禺区石基镇大龙区居民委员会等。同时该专业还进行了相关课程的实习或见习活动,如到番禺区奥林匹克花园、广州市第三金碧园等进行物业管理课程见习;到南海市信息中心、番禺颐老院、广州市东山区大塘街、广州市海珠区南华西街等进行参观和调研活动;暑期到广州市海珠区风阳街、新港西街等街道做社区助理工作等。2005年3月,该专业开始与德国f十u培训集团进行合作,并有部分学生赴德国参加职业培训,为期两个月,收获颇丰。可见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为优化专业育人机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保障。

(六)培养了一批整体素质较高、实践能力较强且具有专业特色的优秀学生

社区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对社会具有依附性,正是因为这个特色为专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社会资源的同时,也培养了一批整体素质较高、实践能力较强的优秀学生。如该专业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社会能力和动手能力.尤其在创新方面成果较多:0l级社区管理专业作品《农村生育行为知多少》和《广州市居民环境意识现状及其原因分析》在第七届“挑战杯”广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分别荣获哲学引-—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二等奖;01、02级社区管理专业学生在我院学术研讨会』二有大批学生的调查报告获各种奖项;02级社区管理专业学生在公开刊物《中国区县域经济》上多篇,形成“行政管理学”专辑;01级社区管理专业学生参加第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取得优异成绩。本专业学生正筹备编撰《广州市社区手册》一书,现已收集大部分第一手材料。

二、社区管理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剖析

社区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设置等方面都处于探索阶段,同时又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专业发展中不可避免会存在的—些不成熟或者缺陷之处。

(一)由于客观因素的影响,全面开展专业建设仍存在一定的难度

1.我国社区现状在某种程度上还没有完全为该专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国社区发展与国外相比有自身特点,这是由我国国情和文化传统所决定的。首先,行政机关对社区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我国社区有着很强的行政区划色彩和超稳定性,社区处于小而全的封闭分割局面,社区发展中的计划经济色彩和政府行为还很突出。传统的行政区划—般是以自然社区来划分,其结果表现为行政区就是法定的社区,管理组织制度很大程度让仍是传统的等级结构而不是现代的网络结构,社区参与意识和自我管理意识弱,如居民委员会、村委会对社区管理和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终生稳定的就业体制和户籍制度及城乡社区分割的二元体制将长期存在,居民尤其是城市居民的流动性很小。

其次,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体制转轨时期,社区发展有明显的不平衡性和不成熟性,社区服务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明显;企事业单位办社会形成大量集政治、经济文化为一体封闭小社区,有的地区经济发展过快与该地区的资源、环境不协调成为衬:区发展的障碍。不说农村,就是城市的公益事业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也很低,交通、住房、水暖、入托、治安、就医就学和社会保障等都存在短缺和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

2.社会对社区管理专业认识不足

与其他专业相比较,社区管理专业还是一个各方面都很不成熟、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设和完善的专业,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该专业的产生具有超前性。正是因为如此.造成很多人对该专业认识不足,概念模糊,甚至是完全抵触该专业。由此对于该专业产生以及发展前景持质疑的态度,所以在近几年的专业招生中,呈不稳定状况:如01级招生人数86人,02级84人,03级111人,04级48人。

3.社区对于人才需求呈封闭性状态,给社区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带来一定的阻力

社区管理专业是随着城市社区建设的蓬勃兴起应运而生的,其良好的发展前景不仅为国外社区发展的现实所证实,而且就我国政策分析来看也应该是十分乐观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专业人才却难以找到相应的就业机会,一方面是由于城市各级政府目前都有难以缓解的辖区内的再就业压力,因此在社区建设中他们往往把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岗位留给辖区人员,从而使得专业人才失去就业机会;另一方面,目前社会相关专业的准入门槛都比较高,主要表现为对学历的重视和对市场准人的限制以及较高的操作技能,例如用人单位普遍需要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具备职业资格证书或某项特殊技能的毕业生等;即使有社区管理人才需求的社区,由于现行体制的不完善,专业人才也难以进入,无疑使该专业毕业生失去很多就业机会。

(二)主观上社区管理专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专业课程教材建设力度不够

由于该专业是新兴专业,所以在教材方面,可供选择的适宜的教材太少,一般是借鉴或选用本科或中专层次的教材,所以造成所选教材要么太难,要么太简单,如《社区服务》这门课程很难选择适宜教材,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带来一些不便之处。

2.校外见习、实习基地稳固性不高

总的来说,本专业实习基地比较多,无论是专业课程见习基地,还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实习基地都比较成熟,但仍需要进一步的稳固,同时还要挖掘新的实习基地,制定一整套见习或实习可行性计划,以满足学生各种实践能力锻炼的需求。

3.就业对口比率较低

从我院第一届毕业生的情况来看,社区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还是比较乐观.就业率在90%以上,分配在各个街道、居民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和一般企事业单位等。但由于客观因素的影响,该专业学生要找到对口工作仍比较困难。根据统计,2004届毕业生在社区、物业管理公司就业比率大约为33%,其他一般是在企业、公司从事秘书、财会、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显然这是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一种浪费。

三、对于社区管理专业建设的思考

针对该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在借鉴先进同行的基础上并从战略高度提出以下整改措施:

第一,加强专业宣传工作。由于人们对社区管理专业缺乏较明晰的认识,造成该专业在招生和合理就业方面处于被动局面,因此需要通过不同渠道和方式向社会各界加大宣传力度,进而加深人们对该专业的认识。如在专业网络建设方面将有关社区建设的最新政策、信息及时呈现在大家面前;通过专业实习或见习,让学生同社会进行必要互动等等。

第二,扩展实习、见习基地,积极尝试引导企业或政府参与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我院属于职业技术教育系列,所以培养的学生要具备相当的职业技能,使之能直接步人工作岗位,要体现这种职业教育的特色,建立一整套实习见习体系必不可少。包括切实可行的实践计划,一批有价值的稳定的实践基地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管理和考核措施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有效培训和锻炼的平台。因此,不断完善实践基地建设有着极其现实的意义。同时,导人国内外的企业或政府参与职业教育的理念,积极和相关企业、政府接触,引导他们参加专业教育,实现学校企业或政府双赢的局面。

第三,加强课程建设。由于该专业课程教材比较欠缺,因此作为该专业教师要齐心合力编写出适合高职高专的专业教材,使教师“教”的得心应手,学生“学”的简单易懂。

第四,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方向改进。由于该专业就业压力比较大,而且学历层次也不高.要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比较困难,所以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多行业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以获得可持续发展。

物业实训报告范文篇10

一、社区经济与物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对实践教学设施投入不足,实践基地建设工作滞后高等院校的建设资金多投入学校基础建设,资金方面仅能满足正常的理论教学开展,不足以支撑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实践教学建设跟不上学院整体发展的速度。一些高校的实践教学,以教师为主体,一味地安排学生去一些物业服务企业参观,走马观花,学生回校后感觉一无所获。参观并没有帮助学生开拓视野,产生对物业管理行业的兴趣及探究问题的热情,学生只是被动地完成参观的任务,实践效果很不理想。

(二)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不够完善我国高等院校应用型本科教育中管理体系中,对实践教学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监控和评价体系。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实践教学考核以学生最后提交的实践报告为考核的主要依据,这样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实际实践情况。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不科学,激励机制不完善,严重抑制了教师从事实践教学研究的积极性。

(三)师资队伍年轻化“,双师型”教师缺乏从实践教学环节师资结构现状来看,“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且年轻教师占有较大比例,这些教师大都“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企业一线的实践工作经验,缺乏行业背景,实际动手能力普遍比较差。而由这些教师为主组成的师资力量在实训教学方面基础必然薄弱,其理论教学常常与实践相脱节,教师本身也需要加强实际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训练。教师必须走出课堂,融入生产企业,参加社会实践,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实践性教学的能力。

二、社区经济与物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社区经济与物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社区经济与物业管理行业是一个综合性服务产业,因此物业管理行业发展所需要的是具有实践才能的综合性人才。因此,社区经济与物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区经济与物业管理行业发展需要,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高级应用性管理人才。

1.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践教学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要求学生具有将专业知识(理论知识)和工作能力(实际操作)相结合的能力,能够将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进入物业管理行业工作以后,能够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去观察、处理问题。充分发挥理论基础知识深厚的特点,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2.培养学生物业产业的服务意识。实践教学还有一个主要的目标就是提高社区经济与物业管理专业学生的从业基本技能,物业管理行业是服务行业,从事物业管理行业最重要的不是高深的物业管理理论知识,更不是熟练的操作技能,而是服务的意识。提高学生服务意识的最佳时间就是学生接受物业管理理论知识和学习服务技能的时候,高等教育阶段我们只有通过实践教学来完成这个工作。

3.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的毕业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发挥高学历的优势。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调动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理解力、思考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并利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这方面能力是很难单方面地从课堂教学中获得提高的,实践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以适应物业行业人才市场的需要。

(二)社区经济与物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社区经济与物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应以专业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围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构建全方位、多角度、菜单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学习的认知规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应该包括专业认知实习、专业课程实习、业务技能实习和毕业实习四个子系统。

1.专业认知实习。社区经济与物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基础课是学生接触专业的起点,教师应根据课程教学实际,安排若干学时,采用参观、现场教学、见习、观看录像等手段,使学生对今后要从事的工作产生感性认识。通过组织学生考察本地物业管理公司、大型社区等,使学生全面了解物业管理行业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联程度,初步了解物业管理专业所涉及的操作、管理环节和系统,为进一步学习专业理论打下感性认识基础,加深学生对专业课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专业课程实习。课程实习由专业基础课实验(训)、专业必修课实验(训)等教学环节组成,在实验室进行,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基本知识和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强化独立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该环节的专业实践教学,在实践核心技能的基础上应突出特色,主要培养学生在各类物业服务活动中的实务操作技能,学生也可以在这一环节看到自己在实践操作中的特征,课程实习是社区经济与物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核心模块。

3.业务技能实习。业务技能实习一般在实习基地进行,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强化学生的技术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以及提高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要和物业管理公司、大型社区等的实际工作密切结合起来。可组织学生设计并负责完成物业管理企业具体工作项目,这样既可让学生了解物业企业的实际运作,而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加强了实践教学的实际应用性。

4.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学生到相应的职业岗位上岗,亲身实践专业知识与理论,使其将知识与能力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实际工作服务,时间安排在第七学期末第八学期初。由物业企业给学生安排岗位,指定有工作经验的老员工带教学生,进行3个月的实习,使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加强对物业企业的体验,将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与物业行业、企业的实践有效结合,通过对专业实习中的操作与思考,达到理论—实践—理论的互动与循环,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加强实践操作能力。

(三)社区经济与物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科学的评价不仅具有激励功能,导向功能,改进功能,决策功能,而且也是考察素质教育成果最有效的方法。社区经济与物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包括以下内容:

1.阶段性评估。根据各实习队在各阶段的作业完成情况及计划的实施进度、落实情况进行评分。这是整个评估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因为不论是学习,还是具体计划的执行,都应注重过程,不能忽视过程中的评估。

2.考试评估。试卷以主观题为主,考题在设计上摆脱传统考试的僵化内容,而且充分结合实践基地的具体实际,重点突出考察学生的实务能力,即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按照事先规定的评分标准及比例分配标准,从学生实务能力、专业知识、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及创新能力等方面对各实习队和个人予以评分,得出最后成绩。

三、社区经济与物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高素质和实践技能强的师资队伍,是实现社区经济与物业管理实践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掌握较高的实践技能的关键。

1.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训。社区经济与物业管理实践教学师资培训是全面提高实践教师素质的有效手段。社区经济与物业管理专业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应贯彻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思想,重点加强对中青年物业实践教师的培训,在政策、经费、时间等多方而提供有利条件,支持中青年物业实践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尽快提高其实践教学的能力和水平。还应给骨干教师适时提供外出进修或出国学习的机会,使实践教学教师能够不断吸收先进经验,及时做到知识的更新和拓展。

2.提高青年实践教学教师综合能力尤其是双师素质。加大实践教学教改科研推进力度,充分持续地发挥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作用,以老带新,利用假期以培训骨干教师为重点,选派中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进修工作,促进“双师型”实践教师队伍的建设,使青年实践教学教师早日具备双师素质。

3.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为实践师资培养提供保障。要想做好社区经济与物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师资建设,就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建立一套好的激励约束机制。要通过科学、合理、可行的激励约束机制留住实践师资人才。建立实践教师工作考核制度,使激励约束机制与分配制度相衔接,建立教师梯队制度,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制度。

(二)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要切实提高物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除搞好实践教材建设的师资队伍建设之外,还必须搞好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实践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阵地和依托,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主要平台和载体,建设好物业管理专业教学实践基地是培养合格物业管理专业人才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