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农业经济范文10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09-03 15:05:39

被举报文档标题:

被举报文档地址:
验证码:

举报理由:
   (必填)
紧急删除:

 13882551937、13808266089 服务时间:8:00~21:00 承诺一小时内删除

乡村农业经济

乡村农业经济范文篇1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生产;经济管理

产模式,有效提升地区居民生活品质[1]。随着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应强化农业经济管理方式,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达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要求。

1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意义

1.1形成现代化的经济体制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有利于助推农业经济规范合理发展,转变传统发展模式中独立、分散的经营方式,形成规模化、现代化以及专业化的农业生产模式,提升农产品生产质量和效率,从而达到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效果。农业经济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工作重点。强化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可以为加快我国经济建设步伐奠定坚实基础[2]。

1.2为发展农业经济提供科学指导

就实际而言,农业生产经营者普遍是中年人。很多农业从业人员没有接受过专业化培训和教育,缺乏理论指导,实际生产中仅依靠祖辈多年流传下来的经验开展工作,极少存在懂技术的专业化人才[3]。缺少对市场的调查和预测,即便开展市场调查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导致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销售存在不合理的情况。如此一来,生产经营者的经济收益受到直接影响,也对农业经济发展造成了阻碍。开展高效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在农业生产和经营中提供农业技术、经济知识等作为支撑,定期对农业生产人员进行现代化技术的宣传和教育,帮助他们提升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率,帮助他们有效预测市场动向,制订符合现实需求的销售计划,可以提升生产者经济收入,加快农业经济建设和发展步伐[4]。

1.3清除农业经济发展阻碍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国家对农业经济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导致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仍然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例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道路交通不便利,不仅给居民出行造成困扰,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产品的销售和推广[5]。此外,我国国土辽阔,各地农村地区的地形、气候等因素存在明显差异,很多农村地区不具备农业生产的前提条件。地方政府扶持力度较低,加之工程建设等造成耕地面积锐减,使得这些区域农业发展受到很大程度限制。应加强对农业经济的统筹管理,实现对土地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化分配,在满足农产品生产需要的同时,显著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从而助推农村经济发展。

2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弊端

2.1管理体制落后

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管理体制落后。这一问题直接导致财务设置不科学、收支程序不规范以及责任落实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阻碍了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受到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的影响,财务管理流程混乱。财务人员容易受利益驱使,出现不遵守财务纪律、白条支出等行为。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农业经济受管理体制落后的影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不相适应的情况,直接造成了经济管理效率和质量降低,最终影响经济建设和发展。

2.2工艺设备不先进

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这给农村农业经济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情况看,大型农业自动化生产设备仅存在于少数生产经营者手里,大量生产者运用的技术和设备仍然比较落后。改革开放以后,大量的农村年轻劳动力涌入城市,农村人才流失极为严重,农村劳动力水平大大降低,对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的更新造成不良的影响。

2.3缺乏规范化意识

农业生产在社会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对促进社会发展以及改善人们生活品质具有重大意义。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提升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开展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规范化意识缺失等问题。虽然国家出台了关于“三农”问题的相关政策和方针,但在实际落实中,很多主管部门没有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开展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时不够规范、科学。为了促进自身发展,有的部门对管理制度进行刻意放宽,直接导致农业经济管理与实际发展相脱轨。

2.4高素质管理人才匮乏

乡村振兴背景下开展高效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并非易事,需要高素质管理人才的支持。高素质管理人才具体需要满足以下要求。第一,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要具备足够高的理论知识,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制订符合地区农业经济发展要求的计划和方案,为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指导。第二,深入了解农村和农业实际发展情况,特别是农作物的生长习性、影响因素等,为后续提供科学、有效的农作物病害防治措施提供依据。第三,要具备较高的管理能力,通过对农业生产中技术、设备及人员的管理,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达到促进区域经济建设目的。满足上述要求的高素质管理人才相对较少,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地区相对偏僻、环境恶劣,很多年轻的人才不愿意投身于农村建设中。同时,农村福利待遇不高,降低了高素质人才入驻的积极性,导致农业经济管理受到影响。

3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

3.1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可以有效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在实际工作中,要结合区域建设和发展状况,对各类经济资源和发展要素综合考量,实现资源的优化分配,为开展高效的农业经济管理提供必要保障。从地方政府角度而言,需要结合地方农业经济优势和特点,制定符合区域发展需求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指导该地区开展规范化的农业生产经营工作。除此之外,还应将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作为主要目标,培育地方农业经济特色,确保管理体制的制定和完善更加规范、合理。

3.2对现有设备和工艺进行优化与改良

针对农业经济建设中存在的设备和工艺落后的问题,一方面,要引进高端的技术、工艺和机械设备,投入农村农业生产和加工中,从而形成工业化、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模式;另一方面,技术和设备的更新优化,需要生产经营者具备相关的操作能力和素养,应通过加强教育和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经营者综合素质水平,以满足设备和工艺更新的需求。

3.3丰富金融产品

农业经济管理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扶持,应从以下方面着手,丰富金融产品。第一,扩大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规模。金融机构在服务农业经济建设和管理的过程中,要与城市建设发展有效区别开来,避免直接套用城市发展经验。应结合农村实际状况,制定符合地区发展需求的金融策略。与此同时,要加强资金支持,进一步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第二,加快构建生态农村金融发展模式,鼓励和引导绿色产业、绿色能源等进入农村地区,在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同时,为农业生产创造条件。第三,营造“金融 科技”的农业经济发展环境,运用大数据、信息网络等科技手段,有效提升农村金融功能优势,提升农业经济管理质量。

3.4引进高素质的管理型人才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基础上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还需要重视对高素质管理人才的引进。加强人力资源投入,对农村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进行调整和优化,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第一,地方政府要重视引进高素质管理人才,并在政策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例如提高薪资待遇水平、解决住房问题等,改善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待遇,让他们积极主动投入农业经济建设中。第二,重视管理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在高校教学中配置相关课程体系,加强就业指导,为农业经济管理输送大批人才,真正为推动地区经济增长提供保障。

4结束语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我国农业经济建设受到了重点关注。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很大程度上确保了农村地区经济水平提升。在实际工作中,农业经济管理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原因在于管理体制和工艺设备落后、缺乏规范化意识和高素质管理型人才。这些问题限制了农业经济管理效率和质量的提升。相关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针对影响农业经济管理的相关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为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邢应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路径探析[j].中国中小企业,2019(8):208-209.

[2]张海静.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措施研究[j].纳税,2019,13(21):188.

[3]李翠菊.刍议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9(14):3.

[4]柳美红.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业经济管理及优化策略探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20):238.

乡村农业经济范文篇2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经济信息化;发展策略

在党的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解决好“三农”问题。将“三农”问题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落实乡村振兴。在乡村振兴中,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非常重要。农业的发展关系到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在目前农业经济发展中,农业生产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农业结构也需要进一步完善,要及时推广新技术和新工艺,推动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

1农业经济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的实际建设情况来看,我国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还不完善,与城市相比相对落后,需要进一步发展。1.1基础设施不完善。在开展农业经济信息化过程中,需要乡村具有完善的基础设施,例如网络、信息技术、计算机等。很多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不完善,很多偏远地区还未开始信息化建设,很多居民还未体验到高科技带来的便利。部分地区信息闭塞,对于国家发展现状和相关政策并不了解,对于经济信息化认识不足,没有跟上时展的步伐。1.2消息延时性。在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信息的延时性问题比较严重。在信息后,乡村收到相关信息的时间较长,这样就会降低信息的价值。比较常见的问题是当农民知道某地区农产品紧缺时,很多农民开始将农产品送往该地区,但是送到后发现农产品紧缺问题早已解决,造成资源的浪费[1]。1.3对农业经济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不足。从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情况来看,没有采用机械化的种植方式,还是以传统的种植方式为主,这样就会加重农民的负担,降低效率,增加生产成本。在农产品销售方面,很多农民依然选择在集市上售卖,没有认识到电子商务的优势,对电子商务的认识不足,这样就会降低农产品的销量和收益。

2农业经济信息化对乡村发展的意义

2.1加快乡村经济的发展步伐。近些年,我国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了便利条件。农业生产环节包括土地、水源、人力等,每户的劳动人口数量不同,资源配置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在农业信息化建设背景下,优化生产环节,整合土地、人力资源,引进机械化技术,减轻农民的劳作负担,不断增加收益,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2]。2.2扩大农村经济市场占有率。在农村现有经济市场下,农作物一般会通过线下渠道销售,对外流通不畅,收益率较低,影响市场占有率。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农民可以及时知道哪些地区缺乏什么农产品,掌握市场供需情况,将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借助网络销往外地,打通农产品销路。2.3拓宽农业产业结构。农村地区种植的农作物以玉米为主,养殖业以养鸡、养猪为主,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在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农民能够对市场需求进行预估,给农业生产提供相应的参考,实现收益最大化。同时能够让农民及时得到农业发展方面的相关信息,并且对种植或养殖结构进行调整[3]。

3农业经济信息化发展战略

3.1国家的扶持。要想实现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国家和相关部门要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为经济建设创造便利条件。在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完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修建公路,搭建网络,为相关工作的开展创造便利条件。国家要对农业政务信息进行升级,提升政府人员的工作能力,积极打造服务型政府。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深化农业大数据的创新应用,全面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和水平,做好市场监督工作,为农业经济信息化发展创造条件,实现农业大数据资源共享。3.2培养专业人才。实现农业经济现代化需要大量优秀的人才。专业人才对相关政策有更高的认知,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能带领农民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可以鼓励大学生进入农村,提升农村地区居民的整体素质。培养优秀人才要从实际工作出发,安排对先进农村进行考察,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结合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为村民提供农业技术,推广运用网络技术,培训电子商务经营方法[4-5]。3.3创新信息化服务方式。在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对信息化的服务方式进行调整,根据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可以通过手机、电视等普及相关政策,了解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基本知识点,为农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3.4积极开发大数据。从目前的建设情况来看,我国在积极打造全球农业数据调查分析系统,通过先进的手段,实现对农业数据的收集、整理、等,对重点品种进行监测、挖掘和利用。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实现对国家农业数据的升级和更新,加快建成农业信息基础支撑平台,国家的相关数据,对农业发展进行指导[6]。

4结束语

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乡村振兴战略能够加快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提升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时要重视农业经济发展的信息化建设,加快数字农业的建设进程,带动市场经济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要紧跟时展步伐,实现对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逐步实现信息化。要认识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晨曦.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知识经济,2018(23):11-12.

[2]王景和.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j].新农村(黑龙江),2018(36):22.

[3]王雪宁,吴燕,浦世强.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信息化建设优化路径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8):203-204.

[4]韩旭东,杨慧莲,郑风田.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息化发展[j].改革,2018(10):122-132.

[5]谢鹏进,刘旭锟,罗旭辉,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对策[j].福建农业科技,2018(4):68-70.

乡村农业经济范文篇3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管理

1引言

农业经济管理,即以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为对象,实施合乎农业经济发展规律、旨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管理,涵盖农业生产的总过程,并将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手段渗透到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环节之中。目前,就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来看,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显然不同,农业经济有其自身的特有规律。如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经济组织形式、基本经营制度等方面,农业经济不同于工业经济。优化农业经济管理的核心目标是农业经济的高质高效发展,其中,关键要素是农业产品和劳务的质、量增加,前者关系到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问题,后者关系到农业生产中的核心要素之一———人与人的素质。优化管理实质上等同于两个问题:其一,认识影响因素,厘清其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其二,综合运用政府、市场、制度三种主要手段,合理整合并优化各相关要素,构建农业经济良性运行模式。

2优化管理对于农业经济发展重大意义

2.1技术:传统向现代转进的主要动力。在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典型特征是人力密集型和生产重复、分散、小规模的作业方式,近代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牛耕与人力一直是农业主要的生产方式。事实上,这一传统农业经济结构早在秦汉时期便已形成,历史更迭中,囿于社会总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农业经济变革发展的主要动力———工具,一直未有技术上的革命性发展,而只在工艺上有所改变(宋代以后)。现代化进程中,以工业经济发展为躯干的模式下,传统农业经济在资本积累、商品市场、原料供应、劳动力供应等方面,已经不再适应现代工业经济的发展需要,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的“包袱”和“阻碍”。相比而言,传统农业技术在传统农业经济结构中早已达到了价值满负荷的状态。即在传统农业技术条件下,各生产要素价值的利用已经达到了峰值,达到了一种“高水平的均衡状态”,该“状态下”,农业经济运行处于“有效率但贫穷”尴尬境地,农业经济很难再培育出新的增长点,也难以凭借自身演进获得新的发展动力。2.2制度: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1978年以来,农业经济相关立法节奏加快,农业立法体系逐步建立,立法机制不断完善。作为推动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制度成为讨论农业经济发展时的高频词汇。在超前发展的市场经济面前,农业经济相关立法还存在一定问题,有学者指出:其一,立法结构问题。农业经济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其在市场化过程中,缺少更加完善的配套制度作为规制和引导。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柱———乡镇企业,其在发展运行中缺少完善的制度指引。其二,体系不完善。农业经济管理涉及多部门,按照职责管理权限划分,都有一定的立法权限,易产生部门保护主义和部门利益冲突下的推诿扯皮现象。其三,微观经济视角下,制度供给不充足。除农业基本法、地方性立法和基本农业经济调控政策外,关于农技推广应用、农业风险防范、农民培训等相关制度建设不够完善。2.3技术 制度:优化农业经济管理的有力抓手。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经济结构中看到,依靠农业自身发展力量,各生产要素的整合和优化是存在一定困难的,各生产要素无法处于高水平的运行状态。在技术层面,现代农技研发与应用是传统农业经济进步的起点,而传统农业仅仅具有“工艺改良”的能力,故必须借助市场经济和工业化的力量来解决技术革新问题。资本要素、人才要素、制度要素、人口要素等,必须借助外力才能将其导向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机体之中,而这一外力便是管理:大到宏观经济调控、产业发展战略、农场社会经济结构,小到乡镇企业经营运行、公司 农户经营模式、农民专业培训等。简言之,现代经济要素的流入,以及各要素与农业经济有机体的结合作用,需借助科学的管理进行。在制度层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必须保持长期不变、实质不变。但要结合新的农业经济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在基本制度框架内,针对生产方式、科学技术应用、社会化大生产等,立体多元地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丰富农村经营方式,提升农业经济活力。概言之,现代农业制度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升级的蓝本,而制度在某种意义上讲,既是管理本身,又是管理实施操作的核心依据。

3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四个要素

3.1资本要素。从投资主体看,农业资本的主要来源为政府、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其中最为主要的投资主体政府,其投资比例呈震荡回落趋势:20世纪70年代末为5%,此后3%~5%区间微调。从投资效率上看,相对其他投资领域,农业投资的成本效益计算对投资人吸引力有限,集体与农户因传统农业经济模式积累有限,自行投资比例较低。从农户财富积累角度看,石油、粮食、金融危机三向施压,加之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等原因,“国内定价”让位“国际定价”,导致低生产资料(如种子、农药、化肥等)与农产品价格“逆差”长期存在,农户积累有限。总而言之,农业资本相对短缺。3.2人才要素。即便现今,走出山沟沟仍是农民一家的夙愿,人才向城市聚集,高端人才向经济发达地区聚集。在传统农业生产经营观念的强烈影响下,农业成为技术知识和社会知识应用的盲点,作为生产者,农民的知识水平不高。据统计,我国农村文盲、半文盲率依然较高。知识水平直接影响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亦对农业经济结构产生着实质性的影响。而现实情况是:一方面农民知识水平本身不高,另一方面农民在个人知识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会选择离开农业。据米凯•吉萨研究发现,“农业地区教育水平上升10%,离开农业的移民增加6%~7%,净效应是提高农业工资的5%。”事实上,通过对发达国家畜牧养殖等产业先进经营模式考察可知,专业技能和优秀的管理能力对于育种、选种、养殖等所有环节都具有极端的重要性。3.3人口要素。人口经济学告诉我们,经济发展与人口存在着影响和制约关系。通常情况下,在两者相互作用的规律中,人口与经济会达到一定的平衡,适度人口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因受传统观念影响,代际接续的生命伦理依然作为经济之外的重要因素,持续对农村人口增长产生“不完全理性”的影响:农户家庭添丁进口往往不是出于经济上的考量。在家庭有限资源下,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对于相当一部分家庭而言,子女教育是家庭未来希望的开端。一方面,教育投入力度的加大表明“传统的道德向计算、方便和长远目标转移,最终是较高经济增长的结果。”另一方面,相对有限的资源投向教育,这也对生活水平和农户经济增长带来了影响。3.4法治要素。农业经济是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故需在法治的环境中才能得到较好的运行。目前,制度规范不健全不完善仍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阻碍,维权意识不足、法治观念淡薄仍是农村治理的难点。导致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弱势”地位没有改变,主要表现为:参与能力不足、自主经营不力、生产经营整体水平不高。诚然,经济发展是法治发展的物质保障,但从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与法治建设关系角度看,两者是相伴相生、相互促进的。受传统农业经济基础薄弱的影响,“熟人社会结构依然存在、宗法观念仍然根深蒂固”“薄弱和落后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农村法治进程处于先天需求的不足和后天发展的障碍。”如马克斯•韦伯所言,市场经济是计算经济,而法治就是其“计算”特性的最集中表达(如民商法)。计算不足,必然会影响甚至制约农业经济的发展。

4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要点

4.1政府与市场。鉴于农业经济上述特殊情况,笔者认为在一定时期内,应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这并非将农业经济与市场经济割裂,而是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初期的必要选择。理由在于:其一,受传统农业经济结构影响较重;其二,农业经济由传统向现代转进的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其三,三大产业中,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经济处于劣势地位。大的经济环境下,讨论的是政府经济管理权的理性收缩问题,对于农业经济发展,应先着重讨论政府职能发挥的问题,有效政府在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初期政策扶持、资金保障、欧洲杯买球平台的技术支持等高效率资源配置优势,强化资本市场培育,加速技术研发革新,构建金融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规范。4.2技术与制度。强化新型农技的研发与推广应用,发挥技术引领作用,带动农业经济转型升级。构建科学合理的产学研生产经营模式,深挖公司 农户经营模式价值,改变传统农业经济分散、粗放、小规模的劣势,转向集中、集约、规模化生产经营方式。制度建设方面,应着眼于对乡规民约的改造,固化、传承、保留传统乡规民约中的文化资源、道德资源等价值,并入现代农村治理结构,有效吸收到农业经济制度制定之中,有效衔接非正式和正式制度,将现代农业制度建设与传统乡土中国的深层次文化有机融合起来,实现政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自治之间的良性互动,真正建立有效的和适应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代农村治理体系。4.3人才与服务。强化农民素质培养,综合地区差异、产业特色、专业要求,强化相关知识技能培训。落实村、乡、县常态化法制教育宣传工作机制,提升农民法制意识和维权意识。加强农业经济发展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严守土地红线、保护农业发展资源;建立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护体系,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优化金融服务,拓展正规金融信贷覆盖范围;大力培育中介组织,构建“互联网 ”模式,提高农业经济发展信息对称度,促进农产品流通。

5结论

综上所述,优化农业经济管理应坚持一个目标、把握两个着力点、兼顾四方面要素,综合运用政府、市场、制度三种手段,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管理策略,实现农业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秀娟.乡村振兴视域下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策略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1):33-34.

[2]孔彦妮.乡村振兴视域下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策略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9(11).

乡村农业经济范文篇4

[关键词]农业经济;经济管理;乡村振兴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提供了国民生活的基本需要,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发展相对落后,要想尽快追赶发达国家农业发展水平,就要改变农业经济管理方式,以此来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

1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发展存在的问题

1.1农村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

随着政策宣传的不断深入,农村文化宣传中,对农业经济新知识的宣传、惠农政策的解读基本到位,但是具体到实处落实却很少,一是可能村干部宣传力度不够,讲解不到位;二是有些农民自身受传统耕作观念的影响,不接受新的农业管理模式,依然采取传统方式进行耕种。这就影响到新时代农业管理经验的普及,也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导致农业经济管理措施没有落实好,不能有效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1.2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存在漏洞

农村“三资”管理存在缺陷,农村“三资”管理得好才能为农业经济发展打好基础,很多村级的资产、资源闲置,很多土地利用率较低,甚至有些土地被闲置,没有被利用起来。目前,很多村民选择外出打工,这就导致村内很多土地无人耕种而被闲置,造成极大资源浪费。这些现象的存在都拉低了农村土地管理效率,对农民来说影响收入,对村集体来说也造成资源浪费,减缓了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新模式的推广。

1.3农业经济信息流通不畅

网络普及率越来越高,“互联网 ”模式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为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但是,在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传统观念影响比较深,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弱,对于“互联网 农业”模式比较陌生也难以一时接受。在现代农业信息获取方面,还是依靠电视、报纸等传统渠道,对于新的农业管理经验接触了解较少,获取到的农业经济信息也较为片面,这就很难让群众深入了解先进的农业经济管理经验,也给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工作开展带来难度[1]。另外,政府对农村信息基础建设重视不够,很多偏远农村地区网络普及程度低,严重制约着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所以,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要从农业信息化入手,找准切入点,把准脉搏才能治愈疾病。

1.4管理技术效率较差

现代农业经济管理需要具有较高水平的管理技术,如果不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让其掌握一定的农业管理技术,不去了解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为农业发展带来的帮助,就会导致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不好开展,没有技术的指导,管理起来必然效率低下,所以在农业管理方面的管理技术问题需要得到重视,及时解决,才能促进农业经济管理技术效率的提高。

1.5农业经济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交通的方便,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目前很多农村基本以老年人为主,土地被大量闲置,农业经济管理需要具备一定知识的年轻人,但是目前农村空心化却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相对缺少,留守人员年龄大,文化水平不高,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能力有限,无法及时学习先进的农业经济管理知识,更不能很好地运用,也给农村经济管理发展带来死循环,农业生产没有活力,集体经济发展滞后,严重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

2新形势下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2.1现代化管理模式

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现代化的农业管理模式,只有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才能促进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农村要做的就是积极引进先进的现代管理制度,学习发达地区先进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根据自身情况,因地制宜,让农业经济管理更加现代化、信息化。

2.2信息化管理技术

在互联网大背景下,中央提出“互联网 ”的举措,农业经济管理中应积极让农业管理入网,信息时代给我们生活方方面面带来便利,将信息化管理模式引入农业经济管理能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引导农业生产,让生产与销售端直接连接起来,降低成本,增加收益。农业应用信息化管理技术是一种新的突破,信息化管理让农业生产更加便利和快捷,更能贴近市场需要,可以根据市场需要来调节生产,从而避免农产品销售不畅的问题。

2.3产业化的发展

农业经济要想发展,必须走产业化和标准化的道路,农业生产中标准化的制定有利于大规模的种植和管理,能显著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农村中大量闲置土地,可以通过土地流转整合成标准农场,通过集约化的大规模生产和现代化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让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走向正规,开拓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让小农作坊式的农业生产变成标准化生产的工厂产业模式。

2.4创新体制管理

农业经济发展要根据我国农村实际,分析我国农业发展目前所处的水平,然后创新体制改革,用新的管理体制来管理农业经济生产,重新规划农业经济管理的结构布局,把新型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作为农业发展的新动力,为农业经济管理打造出一个新的体制管理,在创新体制管理的作用下推动农业经济管理发展得更快更好[2]。

3新形势下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措施

3.1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各级政府都要设立专门农业管理部门,负责指导、监督农业经济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管理中也要将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的理念传递到群众中去,让群众了解现代化的农业经济生产知识,对比差距,吸取借鉴优势经验,不断提高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顺利转型,把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技术作为发展管理的动力,让农业经济采用多元化发展的模式,同时也要提高我国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创新能力,加强内功修养,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3.2贯彻落实农村各项土地政策

农业经济发展管理要从农村“三资”入手,核查农村资产、资源情况,摸清农村家底,尤其是村内土地资源,要做到心中有数不漏一处。针对土地资源的使用,要及时了解国家相关政策,根据政策指引,规划使用性质,发挥土地功能最大化。各级管理部门也要根据政策来指导村级土地使用情况,明确农业发展的产业化奋斗目标,针对土地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加强对土地承包责任的力度,及时调整政策,适应农业经济的发展。

3.3提高农业经济的管理重视程度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基本还是以散户自主生产为主,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也不了解市场行情,容易造成盲目生产。各级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制度也不够全面,很少过问农业经济生产,即便国家推出一些有利于农业经济生产管理的政策,但是并没有深度推广和执行,没能很好地落实到实际农业经济管理中[3]。为此要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程度,定期检查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宣传农业经济管理为农业发展带来的优势,让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对新的方针政策有全面的认识,并积极推动政策的落实。

3.4改善农村生产经营环境

由于过度开发和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模式,过去的经济快速发展都是建立在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之上的,过去先发展后治理的生产理念给环境带来很大压力,目前很多农村环境青山绿水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土地重金属超标,农作物不能生长,严重制约着农业经济发展。要想发展农业经济必须整治环境,还老百姓一个青山绿水,让老百姓通过自己的努力把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

3.5充分保障农民的整体利益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和重要参与者,在农业经济管理改革创新中,首先要考虑到农民的利益,要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农民作为土地的管理者,也是农业经济的创造者,保障农民的利益才能更好地实施农业经济管理政策,才能在落实相关政策时有的放矢,才能更好地推行农业经济管理政策,才能提高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3.6促进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

农业经济管理要取得成效,达到预期管理目标,就要加大对农业的科技创新投入,只有采用科学手段管理农业经济才能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任何事物要发展就要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采用科技力量来助推农业经济管理,才能有利于农民、农村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只有不断地将科技创新注入农业经济管理中,才能让我国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3.7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

刚才提到任何政策落地实施都离不开人的努力,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更需要一批懂技术、懂生产的管理人员来实施。这就要对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学习,让他们学习先进的农业经济管理经验,提高对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的认识,这样在实施国家制定的农业经济政策时才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当前农村面临劳动力流失的现象,要采取多种措施留住人,有人才有希望,用先进的农业生产经营理念来武装其头脑,让其看到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一样可以大有所为,一样可以闯出一片天地,实现自己的梦想,尤其是对于年轻人,更应该鼓励其回乡发展,回乡创业,给农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血液。

4结语

总之,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有一些地方做得比较好,但是统筹来看整体水平不高,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农业经济管理需要建立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形成一套运行有效的管理机制。各级政府还要出台政策,引导农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发展,为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教育,提升其思想认识,开阔眼界,结合互“联网 ”模式,创新农业经济管理方式,为农村经济发展提效增速,早日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愿景。

参考文献:

[1]常颖.浅析新经济时期下农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j].经营管理者,2017(1):186.

[2]崔玉蕾.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经济管理问题与对策思考[j].农业经济,2016(6).

乡村农业经济范文篇5

1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现状

1.1总体发展概况。1.1.1福州市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农业、渔业占主体。2015年福州市全年地区生产总值5618.10亿元,比上年增长9.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34.74亿元,增长4.0%。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64.87亿元,增长4.0%,其中,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结构为28.1:2.9:9.9:56.0:3.1。可见,当前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处于稳步发展阶段,海陆兼备的区位优势使得福州市农业和渔业发展占主体地位。1.1.2农产品结构发生实质性变化。从图1可看出,2000年福州市农产品产量主要以水产品和粮食为主,两者占农产品总量的82.63%,接着是园林水果和肉类,分别占农产品总量的7.62%和7.48%。2015年,虽然各类农产品产量都有所增长,但农产品结构已经发生实质性变化。蔬菜和水产品是主要的农产品产量,两者占农产品总量的78.80%。粮食产量的比重大幅下降,从2000年的38.11%下降到2015年的7.28%。肉类产量的比值也略微下降,从2000年的7.48%下降到2015年的3.31%。2015年统计的农产品种类相比于2000年,多了蔬菜、食用菌两类种类,少了甘蔗这一种类。因此,在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农产品的结构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图12000~2015年福州市农产品产量结构变化1.1.3农业产业化、科技化发展较好。2015年,福州市拥有239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包括53家挂牌院士(专家)工作站企业和7家被认定为“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的企业。此外,福州市还拥有57个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基地,13个部级及42个省、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可见福州市农业产业化、科技化已有较好的开端。1.1.4休闲农业发展态势较好。2015年,福州市已建成各种休闲农场和农家乐分别达到175家和298家,比上年增长7.4%和9.2%。休闲农场、农家乐接待的国内外游客数量达到890万人,并带动了9600人就业。可见休闲农业在福州市已带来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2各县(市)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现状。1.2.1农业经济稳步发展,但发展水平不一。从图2可看出,2015年,连江县的第一产业gdp总值最大,达到119.93亿元,其次是福清市。2000~2015年,福州市各县(市)第一产业gdp都有不同程度地增长。其中,连江县增长幅度最大,增长了356%;其次是永泰县,增长了297%。图22000~2015年福州市各县(市)第一产业gdp发展1.2.2农产品产量结构各不同,地区特色明显。从图3可看出,2015年福州市各县(市)农产品总产量差异较大。其中,福清市的农产品总产量最大,达到145.69万t,其次是连江县和闽侯县。罗源县的农产品总产量最小,达到40.39万t,仅占福清市农产品总产量的27.73%。2015年福州市各县(市)农产品结构也各不相同,地区特色明显。沿海县(市)如平潭县、连江县、福清市、罗源县、长乐市、福州市区等,水产品的产量较大,比重也较高。其中,连江县的水产品总量最大,达到94.68万t,占连江县农产品总产量的79.29%。其次是平潭县,水产品产量达到44.15万t,占平潭县农产品总产量的79.08%。结合图2可得,农产品产量高,经济效益不一定好。因此应积极引导农民生产高经济效益的农产品。

2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2.1存在问题。2.1.1乡村农业经济发展参差不齐,农产品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福州市整体农业经济稳步发展,但各县(市)之间的农业经济发展参差不齐。很多乡村农业经济仍相对滞后,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从事农业活动人员较少,农田荒废现象严重。应积极引导农民从事高经济效益的农产品生产活动,进一步优化农产品结构,提高农民积极性。2.1.2乡村农业企业发展不完善。虽然福州市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规模化发展,但乡村农业相关企业发展不是很完善,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业技术创新支持企业。主要表现在:龙头企业产业链条短,产业带动能力弱;特色产业小而散,规模效益不明显。2.1.3新型农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急需加大发展步伐。尽管福州市休闲农业发展已呈一定规模,但福州市休闲农业起步晚、缺特色、管理落后、科技含量低、没有很好发挥休闲农业的特色效能。创意农业、生态农业、“互联网 ”农业等新型农业发展缓慢。2.2原因分析。2.2.1乡村未充分合理规划。很多乡村缺乏专业的乡村规划、农业发展规划的科学有效引导。具体体现:在乡村转型发展过程中缺乏有效科学论证,未充分结合乡村自身的资源禀赋、地缘环境及产业发展等实际情况,未充分挖掘、凸显当地自然资源和人文社会资源的优势,包括山水资源、民俗风情、人文内涵等优势,规划的引领作用没有充分体现。乡村建设缺乏合理有效的科学规划,导致了乡村农业经济结构不够优化,农民积极性不高,较多农田荒废。2.2.2乡村农业企业产业升级不明显。乡村农业企业,由于资金不到位以及企业管理未进行转型发展等原因,导致乡村农业企业产业转型升级不明显,未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2.2.3宣传动员不到位,农民积极性未调动。部分乡村尚未正确摆正政府引导与农民群众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宣传动员不到位,没有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引导和激发农民发展生产、建设美丽家园的有效措施。2.2.4新型农业发展缺乏有效规划和引导。福州市新型农业发展较缓慢,缺乏有效规划和引导,往往是“小而散”发展,同质化现象明显,没有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规模效应明显、产业链完善的农业发展新形式。

3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策略

3.1合理规划,推进农业多功能化转型,发展山海特色新型农业。要在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之上,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动力,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和加工技术,最大限度提高农业生产率,并积极加入创新元素,提高产品品质,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及农业多功能发展,形成区域特色农业,为福州市第二、三产业的繁荣奠定基础。福州市是一个临海靠山的城市,农业的转型发展应当走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的路径。山区农业可以集生态治理、种植养殖业、民俗旅游业、观光农业、休闲养生发展为一体的山区乡村农业经济发展新模式,带动山区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促进农业经济加快转型发展。海洋农业应充分利用绵长的海岸线、丰富的滨海资源和海洋渔业资源,大力发展集滨海休闲旅游、滨海休闲运动、海洋渔业等为一体的蓝色休闲农业。3.2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业综合体。农业现代服务体系建设是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切入点。应加强对农业支持产业、配套产业和衍生产业的支持和建设,大力发展农资连锁经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新型农技服务、农业保险以及农产品现代流通等。农业综合体是以农业为基础,融合工业、商贸、旅游、文化、创意、地产、娱乐、康养、会展、博览等三个以上相关或支持产业为一体的多功能、复合型、区域性、创新性的产业综合体。大力发展农业综合体,可以充分整合乡村资源、壮大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效益,从而促进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3.3激励创新农业人才的成长。吸引社会各界参与协作联动,加强与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师范大学以及相关的科研院所的合作,集聚社会的农业创新人才资源,对企业、农民进行定期的培训,提高企业家及农民参与的积极性,造就一批有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农民。3.4完善农业信息服务网,积极发展“互联网 ”农业以信息和技术为载体,建设、完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积极开展农产品信息、农技信息以及农业相关政策的搜索、咨询、传达、解答等服务,确保信息畅通的传递。积极引导农民利用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及时获取政策信息、市场信息,开拓农产品产销渠道。进一步使用物联网监控农业安全生产、跟踪生产过程及销售过程。借助互联网平台,积极发展“互联网 ”农业,为传统的农业产品创造出新的价值。

4结语

农业经济转型发展是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当前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处于稳步发展阶段,海陆兼备的区位优势使得福州市农业和渔业发展占主体地位,新型农业已形成初步发展规模。但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发展参差不齐,乡村农业企业以及新型农业仍需加大发展步伐。因此,福州市仍需积极加大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步伐,合理规划,积极发展山海特色新型农业、农业综合体以及“互联网 ”农业等,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在今后的研究中,可进一步针对乡村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具体环节或具体农业发展形式进行详细、专门的分析研究。

作者:林巧莺 李子蓉 单位:泉州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廖家财.论新常态下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转型之路[j].中外企业家,2015(33):17-18.

[2]李强.国外农业经济转型研究[j].世界农业,2013(8):42-44.

[3]杨思思,谢德体,骆云中.生态约束下丘陵山区都市休闲农业发展布局及策略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6(10):103-108.

[4]张雷,何云峰,赵文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试点太谷县创意农业发展及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16(6):248-250.

[5]于法稳.加快生态农业建设的建议[j].中国国情国力,2016(1):13-15.

[6]邓章源.互联网农业发展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5(7):19-20.

[7]厉无畏.创意产业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社会科学研究,2012(6):1-5.

[8]厉无畏,王慧敏.创意农业的发展理念与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9(2):11-15 110.

乡村农业经济范文篇6

[关键词]乡村振兴;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策略

乡村振兴大背景之下,我国农业要想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趋势,党的明确提出了振兴乡村的重要发展战略,对此,也对此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不仅要重视推动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使广大农村地区的产业更加兴旺,与此同时,还需要积极打造文明乡风,建立更加适合生存的生态环境,提升农民的收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在发展乡村经济方面的决心。但是要想真正实现乡村经济振兴,就需要能够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高度出发,优化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在此基础上,建立更加高效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1乡村振兴视域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现实意义

1.1振兴乡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从现阶段我国农村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依然处于低水平发展的阶段,乡村经济的发展依然还是以农业经济为主,不同类型的产业之间没有实现有效地融合,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旦出现自然灾害或是市场波动,农村经济的正常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影响。与此同时,现阶段我国的农业生产过度依赖农药化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虽然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并不完全受到质量的影响,但是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农产品的价格产生市场波动,使乡村振兴的脚步受到制约。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能够有效改变以往农业生产过程中粗放化经营的方式,提升农产品的生产效益以及生产品质。建立完善的农业产业体系是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前提,它能有效推动多产业之间的融合,完善农业产业链,扩大农产品的流通范围,使乡村产业能够真正实现兴旺,进而有效提升农民收入。与此同时,要想高质量地发展生态农业,还需要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使农村公共资源能够得到合理分配,提升农村地区社会资源的吸引能力,确保在实际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广大农民能够主动参与,真正实现和谐农村的建设。1.2改善乡村环境的有效方式。伴随着我国农业生产规模的持续增加,一些地区在实际发展农业的过程中也出现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的问题,其带来后果就是环境破坏,致使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发展生态农业是解决农业生产中产生的环境问题的一种十分有效方式,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化肥的利用率和农药的利用率,还能有效减少农药化肥使用过程中给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保证化肥使用效率的同时,合理控制污染,使土壤中毒性物质的含量能够得到有效降低。除此之外,为了使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在实际防治病虫害的过程中还可以尝试应用病虫害生态防治技术,进而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在此基础上,通过节水技术的有效应用还能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益。在家禽牲畜粪便以及秸秆等方面的处理中,也可以通过现代技术将其转化为清洁能源,减少农业生产废物给环境带来的负担,进而有效提升农业生产环境的稳定性,使农村地区的环境更适宜居住。1.3实现乡村振兴的主要路径。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庞大,相比于其他国家来说,我国人均农业生产资源占有量相对较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多为小规模经营,并没有实现集约化经营。以往我国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高污染、高消耗、高投入、低效率是最主要的特点,致使我国的自然资源无法得到合理有效地利用,在这样的模式下,农业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长此以往,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提升也会相应地受到限制,致使农业生产的优势无法得到全面发挥。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也给我国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大量国外的农产品开始进入我国市场,导致农民的生产经营压力进一步增大。而要想解决上述问题,发展生态农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生态农业的发展能够实现对我国区域农业资源更高质量的整合利用,充分利用我国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提升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效益,达到帮助农民增收的目标。生态农业的发展也能够将更多的新技术引入农业生产中,使农业生产系统更加和谐,实现农业的集约化经营,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提升农民在生产过程中所能够获取的经济效益,实现乡村振兴。

2乡村振兴视域下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常见问题

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在推动乡村振兴方面有着十分显著的现实意义,但是在实际落实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首先,严峻的环境问题以及农业资源短缺两方面因素之间存在着十分明显的矛盾。为了确保生态农业经济能够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就需要选择更加集约化的方式开展农业生产,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充分利用各种不同类型的生产要素,但是从现实的角度来讲,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较大,人均占有的农业资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农业资源的分布相对分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集约化农业生产的难度。与此同时,由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一直在我国占有主导地位,而为了提高产量,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又加剧了污染程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生态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其次,技术滞后也是影响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从现阶段市场发展的情况来看,农业生产者普遍比较重视现代工业技术,而对于生物技术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影响生态农业发展。最后是缺乏完善的生产系统,虽然现阶段很多地区都已经认识到了生态农业发展的积极效益,但是实际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到自身的实际情况,生产系统的完善程度依然有待提升,进而严重影响了发展效果。我国国土面积广大,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若在实际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自身特点,则往往会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3乡村振兴视域下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主要策略

3.1建立完善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激励机制。在实际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过程中,为了调动广大农业生产者参与的积极性需建立完善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激励机制。首先,在发展生态农业之前,需对其顶层制度进行科学设计,确保其所建立的管理政策和财政政策都能充分满足市场调控的需要,为我国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从政府方面出发,则可以多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一些支持政策,其中,经济投入最为关键。例如,为有效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充分考虑本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建立减免农业税、加大农田建设补贴、适量给予农业生产财政补贴等方面的制度。针对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开发专项用地,若本地已经出现了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等方面的土壤问题,则需要积极进行草原退牧、退耕还林,建立完善的生态农业补偿机制,积极优化生态农业发展激励政策,使农民能够通过生态农业经营获取更多收入,进而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到生态农业生产过程中,有效推动我国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其次,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做好人才配置工作,通过充分发挥人才的力量来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而从政府的角度来讲,则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人才的社会福利待遇,加大对于人才的培养力度,提升人才在参与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积极性。3.2建立完善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技术体系。要建立完善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技术体系,就需要充分发挥传统农业技术的优势,合理融入现代化的设备和技术。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生态修复技术体系,针对现阶段我国个别地区出现的盐碱地、有机污染土壤、沙地以及以及重金属土壤需要做好改良和治理,针对富营养化的水体也需要积极进行治理。其次,要建立完善的循环农业技术体系,针对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畜禽类废物、秸秆等方面的废物积极进行回收利用,与此同时,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地膜、发酵的堆肥的也需做好回收工作。此外,还需建立完善的农业资源综合利用体系,例如,提升农药化肥的利用效率、做好土地保护、落实秸秆还田、合理应用生物防治技术进行病虫害防治等。最后,建立完善的农业生产防控系统以及监测系统,确保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灾害能够得到迅速、高效的防控,做好相关灾害的预测工作,建立完善的应对体系。3.3建立完善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生产系统。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土地资源情况也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异,实际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就必须考虑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特色技术的应用,建立完善的农业生产配套服务体系,实现各地区农产品生产质量的提升。农作物种植的过程中,各地区也需要充分利用本地在自然条件方面的优势,有效优化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建立具有更强生态化特点的种植体系。为了有效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可以尝试建立农林牧复合型高效生态体系,充分利用不同类型农业资源之间的互补性。在不违背生态规律的前提之下,使当地的生物数量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持平衡,在构建区域养殖体系的过程中,要充分突出生态平衡的特点。在落实农业设施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降低其对环境的影响,如此,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积极效益才能真正得到有效保证,进而达到全面落实乡村振兴的发展目的。

[参考文献]

[1]高邓.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20(05).

[2]高静,于建平,武彤,刘玮.我国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01).

[3]徐晓莉,外力•依米提.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我国农业生态与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2019(10).

[4]谭瑛.经济新思维视域下我国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8(11).

乡村农业经济范文篇7

关键词:乡村振兴;生态农业经济发展

在报告中明确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想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对生态农业经济进行优化,改革农村的供给侧结构,建立起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1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

1.1发展生态农业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有效手段。发展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技术,将农业生产废品如秸秆、动物粪便等进行加工,转化为清洁能源,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业效益。1.2发展生态农业是振兴乡村的必然措施。生态农业是整个农业产业的核心和支柱,是振兴乡村的必然措施。通过发展生态农业,把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破坏降到最低,同时以生态为龙头的发展模式会带动能源创新,生态保护,环境保护,土壤改良等一大批产业的发展,实现整个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1.3发展生态农业是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是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2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1农民的受教育水平低,生态意识较差,对发展生态农业的认识不足。由于农民受教育水平低,思想落后,没有长远意识和生态意识,只重视经济利益和眼前利益,乐忠于见效快、产值高的项目,对于投资长,见效慢的生态农业很难接受。致使一些技术不易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和运用。2.2农村劳动力流失,从事农业产业生产经营的人才匮乏。大多数的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导致农村人才匮乏,尤其是从事农业产业研究开发、生产经营的人才匮乏,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低,使农村经济发展处于缓慢、落后状态。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经营,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不利于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经营,使得生态农业的规模效益难以实现,龙头企业不大不强,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尚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农业的规模效益问题将是生态农业发展中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保障措施不完善,环境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农村信息化、网络化程度不高,制约着生态农业推广的效果和速度。

3乡村振兴视角下秦皇岛市抚宁区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策略

3.1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农民对生态农业的认识。发展生态乡村要振兴,人才振兴是首要。创新创业型农业人才是乡村振兴之本。抚宁区积极开展农民的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农民对生态农业的认识,为生态农业建设做铺垫。一是以农业农村局农广校为平台,开展学历教育,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组织区农技人员到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河北省科技工程学校等培训基地参加知识更新培训。二是以“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循环农业”为主题,抽调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生态农业讲师团,在全区各乡镇开展种养技术培训。三是开展观摩交流,组织区、乡两级农技人员到各家优秀企业参观学习并交流经验。四是利用赶科技大集、发放明白纸等形式为农户提供先进栽培技术,根据生产实际,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为农户解决生产难题,为全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3.2加大新品种和新技术引进、示范、推广力度,加快农产品品种的更新步伐。以蔬菜生产为例,2018抚宁区以秦皇岛小江蔬菜专业合作社为载体,积极引进示范推广蔬菜优新种,全年共引进胡萝卜、大葱、洋葱等新品种25个,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应用技术、土壤活化消毒技术、新型微生物菌肥应用技术、蔬菜保健性绿肥色防控大处方技术等新技术5项。通过试验、示范,推动了全区蔬菜产业的提档升级。3.3实施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带动周边行政村进行规模化发展。建设宏都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园区位于抚宁区抚宁镇下庄管理区,包括杨家营、黄庄、钟庄、吴官营、崔庄等26个行政村。园区按照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模式,整体规划为一园四区,即绿色观光农业种植采摘区、生猪良种繁育区、生猪屠宰冷链深加工区和农产品冷链储运电商销售区。园区利用下庄管理区丰富的资源和区位优势,以点带面进行农业种植、家畜繁育养殖、冷链加工储运、电子商务销售、全产业链农产品可追溯系统建设。3.4构建政策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2019年制定《抚宁区关于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施方案》,推进全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发展;2019年谋划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5个,总投资41.19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2个,5亿元以上项目1个,亿元以上项目5个。26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完成销售收入38.9亿元。扶持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目前抚宁区已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1066家。其中新注册54家,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24家,其中省级6家,部级2家,带动农户7.5万户;秦皇岛小江蔬菜专业合作社被评为部级示范社和2019年全省十佳合作社。全区已注册家庭农场202家,其中新注册13家,市级以上家庭农场10家,其中省级6家。

4结语

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是我国在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措施,通过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加强农民的经济收入,促进农村建设取得不断地进步。但是我国生态农业经济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各地政府要加强对生态农业经济建设的重视程度,加强科技投入,完善相应的激励措施,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工作,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践行乡村振兴战略。

参考文献:

[1]马春华.浅析乡村振兴视域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策略[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11):18,21.

[2]陈爱民.乡村振兴视域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策略研究[j].山西农经,2019(12):66.

乡村农业经济范文篇8

关键词:经济管理;乡村振兴;新农村

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农业经济的发展关系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强弱,同时也关系着农民的切身利益。随着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首要问题。改善农村经济发展,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对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影响。

1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系的意义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中国基础经济建设要面临的首要问题,农业经济得到良好的发展,与农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健全有着必然联系。农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发展是根据国家规定的政策、社会经济水平和农业发展环境等条件进行的宏观管理的,农业部门指定农村经济发展目标,通过对农村生产信息、资料的不断规划,进一步进行决策调控,出现问题及时解决,从而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健全农业管理体系。农村的公共事业建设需要经济的强有力支持,故而强化经济管理体系,有利于大力发展经济,提升经济管理水平,进而为新农村的建设提供保障。

2农业经济管理体系的问题

2.1农业经济管理体系不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中,以往的管理制度是建立在二元制经济模式基础上的,随着中国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以及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视,老旧的管理制度不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的需求,并且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制约了新模式下的经济发展。农业经济管理与发展都需要较为完善的体系作为保障,从现阶段的管理体制来看,还没有做到与农村社会结构以及农民利益结构相融合。农业经济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农业发展受到限制,很多经济实施措施无法落实,限制了农村的经济发展。2.2基层领导工作者意识落后。基层领导在农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带领着农民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但很多地方政府对于国家下发的管理制度并没有很重视,缺乏较高的执行力,所以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在基层的表现一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导致基层领导工作者意识落后的原因有很多,农村地区的很多人思想比较保守,基层领导对于新模式下的新思想不能及时转变,没有对经济管理有深刻的认识,文化素质低,所以难以推动农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完善[1]。2.3公众事业的发展滞后不前。公众事业的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一直都是同步进行的,公众事业可以改变农民的生活条件、减少城乡之间的差距。中国当下的农村公众事业建设与城市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并且农村公众事业的建设基础设薄弱,在大部分农村地区,基层政府对公众事业的发展表现的不重视,无法全面开展公众事业的建设。如医疗、教育、养老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合格甚至有的地区根本没有开展。2.4农民利益得不到良好维护。农民群众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有效的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对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对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从现在的农村发展现状分析,由于地方政府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不重视,从而导致农民的切身利益受到侵害时,政府的处理政策是草草了事,没有深入了解事件产生的原因,损失造成的后果只能由农民群众承担。这种做法严重打击了农民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发展的积极性。2.5农民的知识素养仍需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对于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由于农民本身的知识水平有限,导致了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认识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对于新模式下的新思想不容易接受,很多人难以深刻认识到农业经济发展带来的利益。很多基层领导者,对于新时期经济发展的知识素养也表现的参差不齐,领导与群众知识结构单一,思想理念与新时期不相融,所以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发展落后不前。

3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系,为乡村振兴服务策略

3.1构建健全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首先,政府部门要利用转变资源的方式将农业经济管理体系进行全面改革,确保农村经济能够转型,使得很多农村地区经济可以在健康、可持续的模式下得以快速发展,并且能够保证有效的转移农村剩余的劳动力。其次,政府部门要更加重视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发展的不断提高实施农业多元化的生产模式。时代的进步,使得农业发展的观念与模式逐渐改变。农产品的深加工与产业化是当今流行的发展趋势,积极的开展农产品加工业,扩大农业的发展市场,建设农业成果示范基地,利用先进的发展经济策略带领农民走向新农村发展模式当中来。农业的科学化让农产业的科技含量得到了提高,农产品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促使农业经济发展空间增大,使农民的收入逐年增加[2]。最后,政府部门要立足于法律的基础上建立管理制度,制度实施上要严格遵守制度,达到预期生产目标,确保农村经济在农业经济管理体系下有条不紊的持续增长。3.2加强对领导的宣传培训提高认知。加强与改革农业经济管理体系,改变基层领导对于体系的认识尤为重要,要取得基层领导的关注。基层领导必须真正的从思想上对农业经济管理体系的改革转变认识态度,深刻认识到农业经济的重要性,才能保证经济管理工作开展的顺利进行。上级领导深入基层,对乡镇领导委员会进行思想的教育与培训,增强乡镇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以及管理能力,提高思想认知,认识并重视农业经济管理,在工作的开展中,起到主导的地位,积极投入经济建设,促使农业经济管理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3.3保证农村公共事业建设。公共事业的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而中国农村公共事业的建设一直处于一个被动以及不完善的状态,在建设新农村的道路上,需要大批人才型劳动者以及农民劳动者,所以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政府部门可以把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到预算体系里面,上级部门更要重视协调好乡镇的社会事业的发展,对于农村养老、医疗保险以及教育事业的问题也应加大重视,农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政府的强有力保证,使得农民建设者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有着巨大的热情与信任,保证了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稳定进行。3.4制定维护农民利益的体制。农民权益的维护是发展新农村、开展农业经济建设的基础。因此,强化农村的经济管理,必须要从基础上推进新农村的不断发展,并优化维护农民利益体制,确保农民在发展过程中是受益的。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中,不仅要重视农业,更要重视农民。农民群众是发展农业经济的基础。基层领导深入农民群众当中去,发现并倾听农民的心声,找到出现问题的原因,同时制定正确有效的应多措施,确立维护农民群众利益的管理机制,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农民与领导将农业经济的发展共同当作目标,这样有利于保证经济的快速发展。3.5提高农民的知识素养。中国农村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有思想、有知识、有眼光、有作为、有担当的新农村人才是未来农村建设发展的中坚力量。所以提高农民的知识素养一定要加入到发展战略中。政府要积极对农业经济管理体系进行宣传,采用多种形式以及现代化的手段对农民劳动者进行思想教育以及专业培训。因此,还需要在思想上对农民加以引导,使其接受新的知识与理念,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主动性,积极投入农业经济管理的建设中,促进农村经济发展[3]。

4结语

农业经济管理体系的不断发展,政府部门一定要起到领导作用。注意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带他们走向基层,参与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工作中,并制定激励政策,壮大人才队伍,使得农业经济管理体系更加完善,为乡村振兴事业提供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兴叶.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系,为新农村建设服务[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6):20,22.

[2]周瑞端.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系为新农村建设服务[j].吉林农业,2015,(13):66.

乡村农业经济范文篇9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经济管理;农村建设

针对2021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1,我国在新时期针对农村经济体制做出了大刀阔斧的深化改革与创新。各省市地区政府部门也相继出台了以“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为战略目标的政策及制度。在全新的经济形势环境下,促进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不断加速转变,促进农业经济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并加快农业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的相互融合,才能为现阶段的农业及农村提供出全新的发展动力,也才能在激活农村经济发展原动力的基础上,保证农业朝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

一、农业经济优化管理的重要作用

(一)现代化经济体制构建与完善的助力

对于农业经济管理而言,通过实施可促进农业经济在不断发展中,逐步形成规范化、有序化的模式。一方面,对以往经济发展模式下独立且分散的经营模式做出改变;另一方面,促进规范化的生产模式形成。这对于农业经济生产效率的提升,具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进而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化发展。另外,通过农业经济管理活动,可有利于逐步完善现代化经济体制。

(二)现代农业经济转化的关键性动力

通过对现阶段农村发展现状分析,农村受教育程度依然偏低,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对于农业种植与生产方式多采用较为传承的经验。并且,传统农业经济仍具有重复生产、规模偏小以及人力密集等传统化的作业方式。而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促使工业经济发展呈现出显著的主体优势。由此也导致传统农业经济所涵盖的原材料与劳动力供应、商品市场构成以及资本的积累等环节,已然逐步成为影响与制约现代工业经济发展的“障碍”[1]。在传统农业经济结构中,不仅传统农业技术的价值得到了超额发挥,而且对各类生产要素价值的应用,也处于峰值状态。农业经济无法通过自身发展,获取到全新的发展动力。而通过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实施优化管理,便可促进传统农业经济朝向现代化农业经济方向发展,且通过现代化的农业经济技术为现代化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大力推动。

二、农业经济管理中的要素分析

(一)资本要素分析

依照投资主体角度分析,现阶段农业资本多来自政府、乡镇等集体经济性质组织以及农村居民。但作为投资主体的政府部门,对于农业农村的投资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针对农业资本投入降低,以及有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出台了《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其中提出:通过社会资本对于农业农村建设与发展的投资,可在逐渐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情况下,成为推动农业农村快速发展的有力支撑,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关键性力量。同时,各地政府部门与财政部门应当制定出适宜社会资本融入农业农村的政策与渠道,并通过增强社会资本的信心,调动起社会资本投资的积极性,并为成为农业资本的投资主体,迎接更大的机遇与挑战。

(二)法治要素分析

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经济需要通过良好的法治环境予以运行。现阶段,虽然针对乡村振兴的相关意见与指导颇多,但却仅停留在建议与引导方面,缺少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与规范,仍然是农业经济发展受到制约的重要方面。而一些农民缺乏维权意识和法治观念,导致农村治理难以彰显成效。与此同时,农民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所表现出的法治观念匮乏和生产经营水平不足等,也将拉低农民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地位。虽然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发展与法治相辅相成,但农业经济会因“情”“理”以及“宗法”等因素,而使农村法治在发展上严重受阻,这也将进一步制约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人口要素分析

依照人口经济学理论可知,当人口达到适宜程度时,其对经济的发展会起到相应的促进作用。而农村“添丁进口”“维系香火”等传统观念依然长期存在,这种缺少理性化的观念,将在促使农村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使农业农村的经济水平难以达到大范围的提升。同时,受教育理念的片面性影响,很多农村家庭认为只要有家庭资源,便要投入到子女的教育之中。这也使得仅有的家庭资源被投入至教育,导致农民的生活水平提升更为困难,进而影响到农业经济的整体化提升。

(四)人才要素分析

农业经济管理不仅需要具备经济管理理论与实践经验的人员,还需要其对农业、农村以及农民等问题,有着相对较为深入的理解与认知。与此同时,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还应在相关政策的大方向下,结合各地区农村经济、文化及发展背景等实际情况,为所在的农村地区制定出具有本地特色、适宜本地科学化经济发展的方针与政策。从深层次讲,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要对农作物及其生长习性等极为熟知,并通过农业经济管理方式,实现农业经济的科学化管理与专业化指导。然而,针对现阶段乡村振兴模式而言,很多农村地区缺少此类专业化的综合型经济管理人才,其中制约因素多为生活环境、福利待遇以及发展前景等方面。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措施

(一)不断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是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是确保农业工作任务得以落实的保障。其优化措施为:首先,提升生产管理水平。通过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模式,融入互联网技术与信息通信技术,使农业经济管理形成网络化与智能化模式。借助大数据技术,推算出农业生产在不同阶段的标准与内容,避免出现农产品过剩等问题。其次,加工管理水平提升。通过社会投资的注入,在开发新型农产品和服务模式的同时,引进先进农产品加工技术,做到农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并利用互联网逐步拓展农产品的营销渠道。最后,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增产与扩销仅为重心之一,而产品安全、产业链延长以及价值链的提升,将成为完善农业经济管理机制,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的另一重心。

(二)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力

首先,政府部门应将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作为重点工作内容之一。在加速引入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的同时,依托社会资本进行农业基础设施的再建设与再完善。如在强化农田基础设施的过程中,需要对农机道路网、配变电等配套设施加以改善,从生产机械化角度促进农业发展。同时,通过引进先进农业设备来提升生产率。其次,对现有农业生产结构加以优化。除关注农产品的产销外,还应关注农产品生产效益与质量。对此,不同地域的农村应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产业[2]。最后,做好“科技兴农”工作,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力,借鉴国外先进的数字化农业技术。

(三)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

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应优先依托信息化技术构建农业经济管理系统,并对所收集到的数据与信息,在信息平台内实施统一化管理,既要构建统一化的数据库,又要设定出统一化的实施与管理标准。同时,实现“互联网 农业”这种全新模式,为农产品及产业链的延伸,提供众多可供选择的网络化渠道。这在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效率的同时,也能够更为精确的为农业经济发展,探索出多渠道协同发展的全新模式。

(四)构建乡村人才综合服务平台

对于缺少专业化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问题,在三年多的发展与实践中,形成了关于人才的“三难”说法,即“难引、难留、难用”。而要针对乡村振兴做好人才的引、留、用,就要依照不同地区的发展需要,做到“拴心留才”。并且,应依托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信息通信技术等,构建出针对精准引才和留才的综合服务平台。通过信息交流平台,既能更为精确地掌握本地或县市人才现状,做到乡村人才的精准管理与使用,又能做到网络化的人才资源共享,便于周边或其他省市地区对于乡村人才的引入。在此基础上,利用信息交流平台,还可进行“乡村人才库”的建设与完善,形成人才动态储备。

结语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视域下,只有不断坚守优化农业经济管理的主旨,在秉承农业经济管理四项要素的基础上,通过制度的完善、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以及人才综合服务平台的构建等优化措施,才能促进农业经济在新时期得到更为快速且深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怀友.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问题及发展策略探析[j].商讯,2020(12):185.

乡村农业经济范文篇10

1.1陕西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党的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农村经济的发展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陕西省农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以乡村发展战略为依托,以农业供给侧改革为主线,围绕农村、农业和农民的“三农”问题积极推进,与“一带一路”建设有效对接[1]。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村居民收入显著提高,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一定的成绩。根据陕西省统计局数据,2017年陕西省各市农业经济主要指标如表1所示。目前的陕西农业经济发展保持稳中向好态势,农业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平稳有序推进。陕西省农业经济正处于农业供给侧改革、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农业精准扶贫和生态环保发展的新阶段。陕西省“一带一路”建设2018年行动计划为“一带一路”背景下陕西农业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行动计划明确指出构建国际产能合作中心,加快国际合作产业园建设,推广两国双园模式,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密切合作,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2]。1.2“一带一路”助推陕西农业经济增长。目前,“一带一路” 现代农业成为经济增长研究的热点所在。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针对“一带一路”带来的农业经济增长新机遇,陕西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出台和配套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期达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经济领域高层次、全方位和多角度的合作,实现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发挥沿线不同国家的农业比较优势,与陕西农业经济增长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实现区域农业资源整合,达到合作共赢目的。当前陕西农业经济增长主要围绕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农业合作中心,依托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农产品贸易、农业技术合作、智慧农业产业园建设和农业投资等领域有着密切合作。依托“一带一路”各项政策红利,助推陕西农业经济实现高质量增长。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业产业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和调整。传统大农业包括农、林、牧、副和渔5大产业形态,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增大。现代农业产业结构体系包含农林牧副渔的农业第一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与食品制造业等农业第二产业,以及农产品物流、农业旅游观光和休闲农业等的农业第三产业[3]。陕西省地处内陆省份,随着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的深入,农业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目前陕西农业产业结构中农业第一产业所占比例较高,农业第二产业和农业第三产业比例仍然较低;农业第一产业中,传统种植业所占比例较高,其他产业比例较低。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第二和第三产业并未形成较为合理的比例关系。2.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资金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农村生活性基础设施、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等方面[4]。陕西省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进行农业经贸往来及陕西乡村发展战略规划的指引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总体来看,对标全国其他省区,陕西省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农业设施内部结构不尽合理,有待调整和优化;农业资金投入量和使用效率有待提高。农业资金投入上,从固定投资看,2017年陕西农、林、牧和渔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777.19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7.6%。从财政支出来看,2017年陕西用于农林水支出为545.4亿元,占一般财政预算支出的11.3%。从农户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看,陕西农户更偏重于住宅,2017年陕西农户固定资产投资额350.4亿元,其中,住宅投资302.9亿元,生产设备投资仅为17.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额和农业投入占财政支出比例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资金整体投入水平不足及投资结构不尽合理问题明显,阻碍了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及农业经济的高质量增长。2.3农业产业链不完善,产业集群未有效形成。现代农业产业链的构建和完善对于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能使农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加工、流通和销售各个环节相互关联,形成有机整体,有助于实现农业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相互融合,构建现代农业经济增长体系[5]。陕西省农业产业链发展并不完善,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的龙头企业数量较少,规模较小,辐射能力有限。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农户各自为战现象较多,产业链各个环节连接不紧密。农业产业链条较短,农产品附加值较低。陕西省农业经济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点项目与产业配套链接不够,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不完善,农业产业集群技术水平较低,关联产业依赖性较弱,高效率产业集群未有效形成。2017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农业现代化推进规划指出,大力推进农村一、二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市场流通业和农业新业态。调整粮食种植结构,优化果业品种结构,提高养殖规模化水平,推进菜茶转型升级,为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链及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推进路径[6]。2.4农村劳动力流失问题严重。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农村大学生完成学业留城就业,致使农村留下来的劳动力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导致农村发展人才短缺。陕西省内,以西安为中心的城市群具有良好的生活设施及基础建设,良好的医疗教育条件,较高的工资收入水平,广阔的发展空间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具有巨大吸引力[7]。很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认为从事农业生产收入水平较低,外出务工比从事农业生产能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农村“空心村”现象严重。适龄农业劳动力的大量流失成为陕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农村建设的桎梏。

3影响因素

3.1财政投入。陕西省2018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报告显示,2018年陕西省农林水支出210亿元,省级支出69.2亿元,市县补助140.8亿元。主要用于脱贫攻坚,农业特色产业“3 x”工程,促进农业一、二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引汉济渭、东庄水库和渭河治理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加大退耕还林、天保工程和湿地保护为重点的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农业在3大产业中属于较为弱势产业,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农业经济的高质量增长与政府财政支持呈现稳定的正相关关系。于扬[8]认为,农业财政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可以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依据指标层数据,地方财政资金投入权重占比0.2499,对于农业经济增长中农业第一产业贡献率为0.2499,对于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贡献率为0.2499,对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贡献率为0.2501等。农业财政投入结合陕西“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红利,能稳定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农业财政资金配置应倾向于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农业特色产业工程及重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等,加大对于农业科技和农业教育的资金配置,加强财政农业资金监管力度。3.2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陕西省地处“一带一路”的节点位置,区位优势明显,近年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就。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及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陕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全省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广义的农业基础设施包括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农业生活性基础设施、农业流通性基础设施和人文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包括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建设、农业机械设备、农村电网、垃圾处理场所、污水处理设施、农村交通、农村通信、农产品销售设施、农村基础教育、医疗保障设施和文化娱乐设施建设等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陕西农业经济增长作用显著,农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断加强农业领域合作与交流,可以为陕西农业经济的高质量增长提供新动能。3.3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科技进步是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陕西农业科技进步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科技成果运用于农业3大产业各个领域,可以有效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经济增长[9]。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断加强农业技术合作,可以实现农业技术交流与农业经济增长双赢。农业经济的增长也可以为农业技术的研发提供资金支持。农业科技进步特别是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经济高质量增长,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改善农民生活,实现农业科技产业化,为农业经济持续增长赋予动能。

4相关对策

4.1“一带一路”建设与农业经济增长有机融合。陕西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指标的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提高陕西农业经济高质量增长,实现农业经济主要发展指标,必须把“一带一路”建设与农业经济增长有机融合。陕西省地处“一带一路”的节点位置,是国家实行向西开放的高地。陕西农业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为陕西农业经济高质量增长提供了发展引擎。陕西省杨凌市是中国第1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也是中国目前唯一的农业自贸试验区,陕西省积极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农业合作中心,构建陕西农业自贸区内制度创新的体制机制,进行投资贸易领域、行政管理体制、法律制度、金融体系建设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制度创新,可以助力实现陕西省经济发展,实现“一带一路”建设与陕西农业经济的有机融合,促进农业高质量增长。4.2不断优化陕西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是提高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的有效路径。陕西省依据“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持续优化农业结构,改善农产品结构,满足市场需要,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及资源利用率,大力发展现代绿色农业。陕西省制定了“稳粮、优果、兴牧、扩茶”的战略布局,明确区域发展定位,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产区聚集。陕西省统筹农业、林业、水利和交通等各方力量,调动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本,拉动产业跨界融合、要素跨界流动和资源跨界配置,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优化调整陕西农业产业结构,促进陕西农业经济高质量增长。4.3加大农业资金和技术投入。陕西省不断加大农业财政投入,增强农业专项资金投入整合力度,集中用于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重点扶持粮食生产、畜禽养殖和农机服务等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完善基础设施,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鼓励发展资金互助社、信用合作社、村镇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等农村金融组织,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强化融资担保服务。加大农业技术投入,创建区域性农业科研实验与示范基地,加强技术密集区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重点建设杨凌现代农业高技术示范园、渭北苹果科技示范园和渭南肉牛科技示范园等10个高标准农业科技示范园。近年来,陕西省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采取生产销售同时发力,以销促产带动加工,推进产加销和贸工农一体化发展,建设一、二和三产业融合发展区。构建种养有机结合和产加销于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挖掘农业多种功能,推动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重构及演化升级。农业产业园一、二和三产融合互动与交叉重组,形成新农业产业链,不断提高农业产业综合效益。4.4实施陕西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普及农业知识,实施陕西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陕西省委和省政府1号文件指出,实施陕西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陕西践行“五个扎实”要求、加快追赶超越的重大历史任务。2020年,陕西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2035年,陕西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2050年,陕西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和农民富全面实现。针对陕西省乡村振兴目标,陕西省应把乡村振兴与“一带一路”建设有机结合,以农业经济高质量增长作为引擎,重点提升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和以生态宜居为关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以乡风文明为保障,凝聚乡村振兴正能量和以生活富裕为根本,提高乡村民生保障水平与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创新乡村振兴体制机制和以资金人才为支撑,引导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

5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