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特色经济范文10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08-18 17:42:50 欧洲杯买球平台的版权声明

乡村特色经济

乡村特色经济范文篇1

关键词:乡村特色;旅游;区域;经济发展

在现如今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之下,我国的第三产业也在飞速进步,而旅游业是朝阳产业。通过推进旅游业推进经济发展,这种形式已经成为每个经济推进格局的第一方案。与此同时,我国新农村构建进程已经开始,农村经济发展愈发受到广大人民的关注,怎样更好地使用农村地区优势的资源,推进乡村旅游业,以此推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乡村旅游是和都市旅游相互呼应的旅游形式,乡村旅游说的是各种种类的乡村作为背景、把乡村田园风光、乡村特色文化以及乡村特色生活作为旅游的吸引地方,把农业以及乡村特色资源作为基本的旅游特色产品,依次来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和旅游、休闲度假、观察学习、加入到旅游的活动中。说起乡村旅游,它最早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最早出现在法国,集大成的发展都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旅游这一旅游形式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交通方便、经济较为发达的大中型城市的周边地区或者景区附近。下文中所提及的川南喀斯特地区就是四川省南部和云贵高原相连接的地区,这个地区含有十分经典的喀斯特地质地貌特点,喀斯特自身的旅游资源十分的丰富,同时丰富的旅游资源保存的也十分完整,特别是宜并市的兴文县,能够更好地推进喀斯特地质地貌旅游。所以,讨论如何最大程度的使用地区自身的优势,推进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对加速此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新农村的构建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

1.推进乡村特色旅游业需要的条件

一是区位条件,二是资源条件。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主体,也是旅游业发展的物质基础的前提条件。特色乡村民俗民族文化是乡村旅游业的重要构成部分,还是提升乡村旅游品位以及充实程度的基本所在。想要更好地推进乡村特色旅游业区位的选取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优良的市场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依据,乡村旅游的进步,是一定要依靠中心城市的支持。此外,发展乡村旅游还需要从乡村的实际出发,突出乡村自身的特色。胡平东分析和总结了我国当前的乡村旅游形式以及特点,他认为我国的乡村旅游业从游客的滞留时间以及活动区域来说,大体上是以“一日游 城郊型”为主体,因为我国的乡村度假型旅游区域才刚刚开始发展,自身的部分条件还不够成熟,再加上乡村的旅游热点区域的城市郊区交通区位的优化。所以,当前我国的乡村旅游,依旧是一日游为重点,同时这种旅游形式也十分的温和中小程度旅游者空间行为的特点规律。从这一个规律可以得出,那些处于大中小城市,郊区的农村,推进乡村特色旅游含有优良的区位优势。因此,推进乡村旅游一定要具备的条件就是:从实际出发,发展地区的特色旅游文化和旅游资源,发展乡村自身的特色;其次就是需要含有丰富充足有价值的可给予开发的旅游资源;最后就是含有一定有利的区位条件。例如,宜宾市筠连县含有十分丰富的喀斯特地质地貌旅游资源。古楼坝是川南溶蚀硅地发展中最为经典的地区之一,洼地自身内部地形十分的平稳,其自身周围都被古楼峰丛所围绕,姿态妖娆、优美的石灰岩山千姿百态。古楼坝古楼峰丛都是筠连的八大经典景观之一,其分布于40平方公里,圆锥形山峰就高达200余个,这些山峰是喀斯特的经典地质地貌。古楼峰丛间有200多个溶洞,这200个溶洞中最让人叹为观止的就是箱子洞以及鸳鸯洞。古楼坝喀斯特的自然景观把石景、山景、洞景完美充分地融合在了一起,含有十分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古楼坝自身含有十分丰富的客斯特地质地貌旅游资源,同时自身的区位条件也十分优秀,以此便可以发现此地区的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巨大潜在价值。

2.推进乡村旅游所含有的重要影响

推进乡村特色旅游业对于我国当前农村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我国学者认为我国乡村旅游的推进影响大体反映在几个部分:第一,带动相关产业的进步。第二,吸收农村多余劳动力,提升农村自身的经济收入。第三,推进农村自身的文化进步和发展。尹少华等研究了有关资料得出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不单单有十分重要的社会经济影响,还有十分重要的生态意义。他们认为推进乡村旅游还可以提升村民的生态意识,推进农业的不断进步,以此来维护生态的平衡。还有学者认为推进我国的乡村旅游业对新农村的构建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和带动帮助,因为推进乡村旅游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的有效手段之一,与此同时还是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推进我国乡村旅游业还可以增加农村的收入来源,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有关的第三产业发展,推进我国第一产业的进步,加速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比如,川南喀斯特山区人口数量大、土地面积少、自然生态十分脆弱、人们所摄入的食物量很难满足需求,所以为了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农民开始在陡坡上进行耕作、开垦原始的草地和森林。这便导致了其地区自身的水土流失以及生态恶化,因此便形成了“生态脆弱——贫困——掠夺式开发——环境退化——进一步贫困”这样的恶性循环。笔者查阅有关资料发现,因为旅游业每就业一个人就能够带动起有关行业五人的就业,旅游业每多收入一元,有关行业就可以增加收入四元。推动旅游业的进步和发展,不但能够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变人们对于土地的掠夺性开采,还能够带来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恢复。古楼坝,喀斯特的地质地貌是限制其自身发展的屏障,本地的许多人民大部分收入都是来自于外出劳作或者外出经商。最大程度使用丰富的喀斯特地质地貌旅游资源,推动自身的特色乡村旅游业,这便会显著的提升古楼的经济发展,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同时还可以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水平,加速当地的新农村构建,还能够保护当地的生态资源环境。

3.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所含有的问题

针对乡村旅游在自身的进步过程中的问题,我国许多的专家和学者在这方面展开了深层次的研究同时还对应的推出相应的解决手段。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通常含有以下问题:第一,模式相同缺少自身的特色。第二,计划开发不够合理和科学,盲目地开发现象十分严重。第三,文化含有量过低。第四,没有组建起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与此同时,我国还有学者认为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还有其他的问题:比如乡村旅游景区缺少整体的计划以及指导,再者开发模式十分的少基本上就是一种模式,最后是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这边致使了客流的可进入性变差,还有乡村自身旅游人才十分的稀少,综合素质总体来说低下,很难适应我国的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再加上乡村旅游业自身的宣传力度不足,行业自身整体缺少系统性的营销方案。推进我国乡村旅游必须推进旅游生态产业,增加生态环境的组建以及宣传,增加人们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以及对于旅游管制人员和导游人员展开知识培训。提升人们自然生态、文化生态的保护意识,这是实现旅游资源可持续使用的前提条件。我国当前的乡村旅游发展大体上含有的问题都是“缺人才、却特色、缺建设、缺宣传”。所以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对于以上的几个问题都需要十分重要的注视。

推进我国的特色乡村旅游业就一定要含有部分的区位优势。与此同时还需要含有十分丰富的特色旅游资源。举一个例子:古楼坝位于城市附近的郊区位置,自身交通十分方便,市场也十分宽广,区位优势十分突出,与此同时,其自身的地质地貌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十分适合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使用自身的优势资源,推进乡村特色旅游业发展,能够提升乡村人士的就业概率,提升农门自身的收入,推进当地的经济进步,与此同时还可以提升当地农民自身的知识文化水平,对推进当地的新农村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社会经济影响以及生态影响。但是在其自身开发的历程中一定要注重去对于资源的保护以及资源的正确科学开展,提升乡村自身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推进自身的乡村特色旅游,并以此来推进农村自身的经济发展格局,这对于我国的乡村特色旅游业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苟安经.乡村旅游的农村经济地位与发展前景[j].安徽农业科学,2017(19)

[2]单玉花等.乡村旅游的产生、发展及研究的基本概况浅析[j].商场现代化,2018(21):212.

[3]牛小泉.发展乡村旅游促进西部新农村建设[j].西部时报,2018(0229)

[4]王时阳,刘德谦.发展乡村旅游的三个重要条件[j].中国旅游报,2017(01):10.

乡村特色经济范文篇2

关键词:乡村振兴;特色文化;品牌建设

通过十几年的新农村建设,我们的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首先感受最深的是村村通了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好;及次是农村经济结构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如土地流传、农村各种特色经济项目等在积极地推进,农村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脱贫攻坚已进入决胜阶段。下一步我们的目标是振兴乡村经济、建设美丽乡村与生态乡村,即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框架下,如何提升乡村文化建设,如何整合乡村文化、优化乡村文化,并形成地域乡村特色文化来为振兴乡村经济服务?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作为新兴的文旅乡村构想是乡村经济振兴的思路之一,而文旅乡村建设离不开乡村特色的民间民俗文化,乡村特色文化应该建立在民间民俗文化、现代农业项目、乡村农耕文化体验和休闲文化的基础之上,发展乡村特色文化反过来又为振兴乡村经济助力。怎样才能把乡村特色文化资源与现代农业产业经济整合做成现代乡村文旅资源,并形成具有观光性、休闲性、体验性和文化性的综合体架构体系,让城市居民在周末或假期到附近的乡村休闲放松,吃吃土菜,感受乡村特色文化,体验农村田园生活,呼吸新鲜空气,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可以钓鱼、赏花、观看民俗节目表演,甚至还可以亲自动手摘果摘菜、炒菜做饭、喂鸡放羊,感受乡风民俗、鸡犬相闻的农耕休闲的乡村特色文化,逐渐把乡村文旅建设创建成乡村周末经济架构体系。大力支持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为农业、文化、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1同时提高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从而进一步推动新农村建设。

一、乡村特色文化现状分析与思考

乡村特色文化不是指单个的某种文化,而是多种文化的集合体,主要是指乡村特色民俗文化、民间艺术、饮食文化、农耕文化、民居建筑、乡规民约、民间故事与田园生态景观等。民俗文化是乡村文化的核心,代表乡村地域文化特色,也是农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部分,是乡村文化的灵魂所在。然而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里,乡村的民俗文化、民间艺术、民居建筑等都没有得到相应的保护与传承,有些甚至在慢慢地消失。主要原因是乡村年轻劳动力基本都外出务工,没有心思也没有机会传承,加上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与移动终端占据年轻人的时间与空间,然而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农村青年才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2我们要想办法留住年轻人,给予他们发展的空间,把年轻人擅长的互联网与移动终端利用到乡村振兴中,共同建设新农村。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现在许多优秀民俗文化、民间艺术作为非遗进行保护与传承,地方政府也十分重视,加以保护和利用,作为特色文化开发创新,成为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特色项目。如衡阳县界牌镇的火灯节,在地方政府的引导下,现在每年定期举办,吸引成千上万的城市居民前往观看,逐渐形成地方文化品牌。

二、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是发展乡村特色文化的契机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国家又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我们的农村将迎来诸多利好,乡村振兴除了政策支持外,地方政府发挥的功能会十分重要,乡村振兴的具体规划与实施很多都要靠地方政府的基层组织来完成,乡镇与村委会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广阔的农村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这个跨时代的契机面前,我们应该怎样把握这个有利时机,在建设好乡村基础设施的同时,提升乡村经济、生态与文化建设,乡村经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生态文明建设是乡村持续发展保障,乡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所在,是乡村软实力的具体表现。传承和发展优秀民间艺术、民俗文化是构建乡村特色文化的重中之重,其他文化与之构建整合,对发展乡村经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乡村特色文化的范畴甄别与架构创建

乡村特色文化是乡村各种文化的集合体,有优有劣,包罗万象,我们要在众多的乡村文化中筛选和甄别,按乡村经济发展项目的实际需要构建其体系。乡村文化的范围主要有:民间艺术、民俗文化、乡规民约、宗祠家训、民居建筑、人文古迹、民间传说、民间故事、饮食文化、农耕文化、田园生态景观、自然山水景观等。在这些文化集合中,最难甄别的是民俗文化,优秀的民俗文化具有积极向上的引领作用,对后人的意识、人格、价值观产生积极影响或具有某一方面的教育意义;低俗或者残酷的民俗文化只所以能够存在,是地域或家族管理的需要,也有些是为满足某部分人的心理需求或碍于面子而长期存在。如农村结婚闹同房,许多地方采取的方式方法十分低俗恶搞;再如农村的职业媒婆,想方设法取悦双方,经常采取夸张或隐瞒事实来促成婚事。在封建社会乃至近代史中,宗族祠堂管理的过程中,族长对家族具有至高无上的处置权,特别是对非正式的男女关系问题处理,可谓残忍来形容,动不动就进猪笼沉塘,杀人变成了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当然,低俗或残忍的民俗习惯或民俗文化,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优秀的社会制度而消亡,但在部分乡村,或多或少还存在着某些低级的负能量的民俗文化,我们要认真甄别,择优传承与发展。

四、乡村特色文化振兴需要创新发展的思路

乡村特色文化不仅需要传承与保护,而且需要创新和发展。乡村特色文化,特别是民俗文化,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家族的长者会墨守成规,拿祖先定下来的规矩办事。但也不是不可改变,改变需要源动力,就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时机,外部力量往往是改变老规矩的主要因素。在新农村建设中,乡村特色文化创新与发展的源动力就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启动。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升乡村经济的综合能力是第一要务,如何来提升乡村经济与挖掘乡村经济潜能?乡村特色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可以作为提升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旅乡村可以成为乡村振兴的经济形式之一,通过从合理规划资源、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品牌优势、联动整合资源等方面着手考虑打造能够满足人们对美丽乡村建设日益增长的全面需求的休闲农业。3文旅乡村加绿色生态乡村休闲游,是城市居民周末的理想休闲形式,大力发展文旅乡村周末经济,是提升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以城市为中心,辐射周边1小时左右路程的乡村是最理想周末经济圈的范围。另外,新的“文化节”的形式出现,也是乡村文化的一部分,如“桃花节”“油菜花节”“柑橘节”等都是地方根据特色而设的文化旅游项目,是拉动乡村经济和宣传宣传特色文化的手段之一。曾一度消失的地方民间艺术与民俗文化也逐渐被挖掘出来,如衡山县福田铺乡的“皮影戏”、衡阳县界牌镇的“火灯节”、湘西绝技“上刀山下火海”等等成为乡村旅游的传统节目。当然,仅仅靠一两个节目是不能吸引游客的,我们要把乡村诸多的文化整合起来,形成一系列的乡村特色文化体验,让游客在体验乡村生态景观、民居建筑和乡村土菜美食的同时,感受乡村特色文化的独特魅力。

五、乡村特色文化的形式内容与乡村旅游相结合

乡村特色文化的形式内容很多,但要加以利用,不然,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就会尘封乡村而得不到弘扬。特色乡村文化怎样与乡村旅游项目相结合,形成乡村经济的增长的引擎呢?乡村旅游绝对要摆脱原有的思维,认为城里人到乡下就是为了吃吃土菜和看看风景,这样是留不住游客的,对城市人群的吸引也不够,对经济发展也不可持续。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城市居民的文化素质得到了普遍的提高,对文化的需求层次也在提高,乡村周末经济体一定要形成地方特色和含金量,只有把地方乡村特色文化、生态景观、乡村特色餐饮与农耕文化体验融合为一体,才能吸引城市人群,创造乡村周末经济品牌,只有做好品牌,才能立足长久发展。

六、乡村特色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是振兴乡村经济,乡村振兴的目的是建设生态良好的美丽乡村,使农村既富裕又美丽。乡村文化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何况乡村特色文化对广大城市居民喜闻乐见,能唤醒城市居民久违的家园情怀、缓减乡愁,只要加以梳理、创新、整合,完全可以成为乡村经济振兴的重要动力源与吸睛点。反过来,乡村振兴需要乡村文化的创新与参与,把乡村特色文化建设与乡村经济振兴紧密联系起来,相互影响,相得益彰。只要大家重视起来,乡村特色文化一定会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为乡村振兴战略添设一道亮丽的色彩。

七、结语

乡村特色经济范文篇3

乡村建设的关键在于必须结合乡村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政策的制定,必须以推动乡村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充分发挥乡村区位优势,在利用现有技术、硬件、政策支持等一系列利好因素的基础上,为乡村的发展和振兴插上翅膀。同时,为了破解长期发展过程中的城乡差距问题,特别是城乡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差距现状,提高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就必须以乡村特有的发展资源为基础,大力推动乡村特色产业的挖掘和建设工作,从而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取得其应有的建设成效。目前推进乡村特色产业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未充分发挥先进科技对于特色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乡村人才流失等。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需要对特色产业经济结构进行优化设计,结合乡村特色优势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探索构建科学、合理的特色产业经济发展战略。

二、乡村振兴的意义所在

(一)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进农村现代化发展

当前乡村与城镇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且我国整体城镇化发展比其他国家也相对落后,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发展差距较大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命题,而乡村振兴战略就是在这一现实背景下提出并成功落实到实践中去。借助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推进乡村现代化建设,包括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经济、精神文明建设等一系列具体举措都成为夯实乡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基石,对于缩小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进而形成推动广大乡村高质量、现代化发展的合力,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口。同时,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在良好的外部大环境下,也隐形地推动了农民整体素质的提升,丰富了农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其“涟漪效应”将得到最大化的体现。广大乡村地区大有作为。而这一系列现实性的作用,通过内在的传导机制又作用于我国当前乡村振兴工作,又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乡村振兴与乡村现代化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二)激发农村发展优势,提高群众生活水平

乡村振兴是推进乡村与时俱进、实现乡村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抓手,是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不断提高其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准的关键环节。一方面,乡村振兴在实践中的推行并非一成不变的定式,其最主要的实践应用就是要结合不同乡村的不同特征,以此为出发点,因地制宜地在完善乡村基础设施配套以及大力推动其他惠及人民群众措施配套等相关举措的基础上,瞄准乡村发展的各类优势,包括区位优势、特色产业优势、人力资源优势以及传统文化优势等一系列利于推进乡村振兴的乡村发展特色优势;另一方面,乡村振兴以丰富人民群众生活,提高其生活质量,促进乡村产业体系完善等为建设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将使得所有的发展成果惠及乡村的群众,使得发展的成果,在不断提升乡村发展质量的基础上推动乡村人民生活水平的现代化发展。

(三)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和产业链完善

自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且相关的交通网络不断完善,这就为乡村生产的产品往外运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再加之当地政府以及一些社会团体的积极支持,利用直播等形式,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平台,亦使得乡村产业得到新的发展,特别是乡村传统特色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成为人民创收的重要途径。长此以往,乡村振兴战略的长效化影响将不仅仅体现在乡村建设方面,还将体现为乡村其他产业的蓬勃发展,进而促进乡村产业链的不断完善,激发乡村的经济活力,夯实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产业基础。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产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广大乡村地区基础设施配套不断完善,改革发展的成果越来越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当前大部分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乡村建设和振兴的支持力度不断凸显,对于丰富人民群众生活的贡献率不断提升。在以往乡村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乡村发展的基础设施,从而实现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与时俱进,防止基础设施建设与乡村振兴脱节的情况出现,以全新的姿态积极为乡村产业特别是乡村特色产业经济发展、壮大配套相应的基础设施,探索构建基础设施配套的长效化机制,进而推动乡村振兴工作高质量发展。

(二)未充分发挥先进科技对于特色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当前,乡村特色产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其本身在当地享有一定的美誉和知名度,因此当地的群众知晓其价值且在一些情况下愿意为这些产品买单。但是必须明白,乡村振兴不仅仅是局部的振兴,其本身亦具有与时俱进的内涵,要利用先进科技为乡村特色产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一方面,科技介入特色产业经济发展的程度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产业经济发展战略探究还比较低。以农产品为例,在社会倡导健康生活的时代背景下,当前一些地方乡村农产品培育仍然在纯粹性地依赖经验主义,未将先进的科技融入,必须运用计算机记载农产品的生长历程,以此来最精确地计算其插苗、施肥以及成熟时间,从而实现特色产业的技术化发展;另一方面,特色产业经济与先进互联网技术的融合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经济,未充分将特色产品与网络直播、物流体系相融合,从而导致其产品出现滞销的情况,这些都是亟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乡村人才流失问题亟待解决

在当前广袤的乡村地区,人才缺乏、人才流失问题依然严峻,从乡村地区走出去的学生很少回到自己的家乡,从而导致乡村产业的发展面临很大的“人才瓶颈”。造成这一现实发展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乡村地区的待遇条件和发展潜力始终是影响相关人才归根的重要因素,且城市地区的诱惑和发展前景优于乡村地区,仅仅依靠乡土情怀来吸引人才收效甚微,最关键的还是要落实人才保障,提高乡村人才的待遇,借助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完善人才引进、培养和优待等一系列利于吸引人才的相关政策配套;二是作为人才群体,其选择扎根农村亦面临家里的阻力,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也是阻碍人才落到乡村的重要因素,必须从思想观念上进行改善,将个人价值更好地融入社会价值当中。

四、乡村振兴下特色产业经济发展战略

(一)坚持市场导向,发挥特色产业优势

特色产业的发展,在继续发挥其乡土优势的基础之上,必须充分结合市场的需求对其特色产业、特色产品进行设计优化,从而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以消费端的提质升级作为制定特色产业配套设施、生产策略调整的重要参考,从而使得特色产业经济的发展始终与市场相协调,使其特色产品始终迎合市场消费者的现实需求,不断扩大特色产业之于乡村振兴、乡村人民群众生活改善的巨大优势,激发其发展潜力。对于年轻人来说,喜爱口味独特的食物,所以他们可以开发当地的特色产品;中老年人重视养生,所以可以针对老年人的需求进行产品的开发的宣传,例如养生枸杞、黄芪等食药品,以市场导向不断推动乡村特色产业经济发展壮大。

(二)夯实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影响乡村特色产业经济长效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实现乡村特色产业经济大发展就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结合具体乡村地区的区位优势等一系列特征,有计划性地开展配套设施建设工作,若当地的民俗风情较具地方特色与文化底蕴,健全与其相配套的交通、配电网、水利等基础设施能够促进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繁荣;另一方面,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仅体现在特色产业经济的发展方面,还可以极大地便利、丰富、改善乡村人民的生活质量,使得发展的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群众。总之,若想积极推进乡村特色产业经济的发展以及乡村生活的改善就必须加强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夯实乡村振兴的外部环境、硬件基础。

(三)产业融合,延展产业链

乡村的发展,积极探索乡村地区产业融合,延展其产业链是一条重要的道路。产业发展链并不是根据生产加工过程延展,反而是在传统式的生产加工和交易过程上,优化产业布局、优化资源分配,快速发展种植业的同时,还能够快速发展其他具备较高附加值的产业链,例如手工业等。同时,乡村地区更具备自然区位优势,完全可以借助当地的自然风景,结合当地乡村特色文化景观设计、文化艺术,从历史文化典故中找到乡村发展的文化契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经济,而旅游经济的发展又势必会促进其他商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的融合发展,进而拓展乡村振兴的产业链条,推动广袤乡村地区的现代化发展。

(四)积极引进人才,提高人员综合素质

人才问题始终是推进乡村振兴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一方面,完善人才保障制度建设。人才待遇保障制度始终是吸引人才扎根到乡村的重要因素,一定要结合新时代人才的心理特点以及其实际需求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及保障制度,消除人才投身于乡村建设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发挥自身优势,提高本村村民的综合素质,掌握更加专业的乡村建设知识。因此在具体的乡村振兴实践中,必须重视乡村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积极开展相应的职工技能培训工作,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使相关人员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素质提升,掌握扎实的知识、技能,从而更好地提高自身的能力。

五、结语

乡村特色经济范文篇4

关键词: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乡村经济发展

上海市金山嘴渔村位于沪杭公路北侧,紧邻杭州湾,与金山三岛相望。海鲜美食为该渔村的最大特色,当地遍布海鲜美食街和渔农客栈,是上海市仅存的原生态渔村。游客可以徜徉于老街,享受悠闲的渔村风光,探寻上海最初的模样。该渔村也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是金山区沿海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我国旅游人数在逐年增长,约有70%的人采取自助旅游的方式,愿意在周末或小长假到城市郊区或邻近县市旅游,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人们喜受的旅游方式。开展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提升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展乡村旅游文化创意,可以更好地体现出金山嘴渔村的海洋自然资源、渔村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打造独具特色的海洋渔村乡村旅游产品。

1海洋渔村文化旅游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1.1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海洋渔村文化旅游是具有文化创意色彩的乡村旅游模式,是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第三产业,可以促进渔村经济转型升级,不再只依赖传统的捕鱼、养殖、渔货加工等传统生产方式,为渔民增产增收、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信息技术的进步催生了新媒体的发展,可以为海洋渔村文化旅游提供良好的平台,将旅游资源推广到国内外。金山嘴渔村进行旅游文化创新,发展海洋渔村,可以更好地传承与发扬金山嘴海洋渔村文化,将多年形成的海洋渔村文化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打造出具有海洋渔村特色的旅游业,通过旅游业的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发展[1]。乡村旅游应该与所在区域的居民生活和文化息息相关,将乡村生活与人文情怀、旅游产品结合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打造出乡村旅游品牌,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促使旅游产业不断壮大。1.2有助于农村创意商品化。海洋渔村旅游以渔村历史、民风民俗和海渔文化为基础,注重乡村旅游的文化创意,将乡村旅游与海洋文化创意结合起来,不再采用传统农家乐等固定的旅游模式,而是打造完整的乡村旅游产业链。海洋渔村旅游可以将文化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乡村旅游产品,实现农村创意的商品化和市场化,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关注海洋渔者旅游景点开发与创意开发,不断培育海洋渔村文化创意,发挥乡村旅游产业链效应,打造海洋渔村旅游名片[2]。农村创意的商品化可以为农户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将传统渔业发展模式转变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为旅游产业增添新的活力,同时提高农民收益。1.3实现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精准扶贫是我国重要战略,是实现城镇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工作。海洋渔村旅游将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相结合,不再沿用传统的旅游模式,可以进一步提高乡村旅游水准和服务质量,避免污染渔村景区环境,更具有文化创意和生态健康特点,是一种环境友好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开展渔村文化旅游产业,更加符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能够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保障。建设生态文明、环境友好的海洋渔村旅游精品项目,是一种持续健康的经济发展模式,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

2海洋渔村文化旅游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模式

2.1景点建设引入多元化资本。打造具有特色的海洋渔村文创旅游,需要有充足的建设资金作为保障。在对海洋渔村景区进行开发以前,需要结合渔村的环境,做好前期规划工作,确定景区的建设目标,对景区的设计与发展前景向外界表达清楚,吸引更多民间资金,以利于乡村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展。结合所在区域的环境特色,因地制宜地开展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是当地特色文化传承的表现。多元化的资本投入可以为景点发展提供保障,也可以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3]。金山嘴渔村正是利用自然优势与资源特色,对景区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与设计,引入多元化资金对金山嘴老街进行修缮,建设了渔村博物馆等文化展馆,向游客介绍渔业的发展史,让游客领略到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此外,当地还打造了海鲜街,将文化创意、旅游观光和休闲娱乐集为一体,与城市沙滩、交通枢纽和金山新城相融合,成为游客观海、探海和品海的最佳选择,将创意文化与旅游较好地进行了结合。2.2结合地域文化色彩打造主题民宿和主题旅游区。每个区域的乡村都具有独特的文化色彩,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充分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打造具有乡村特色的主题民宿、开发主题旅游区可以拓展旅游资源,形成完善的乡村旅游产业链,是建设特色乡村旅游的有效手段[4]。通过与乡村文化进行结合,可以避免旅游景区同质化,提高乡村旅游景区的文化魅力;充分利用具有特色的区域文化,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主题旅游区和民宿建筑,可以为游客提供更为全面的旅游产品;具有区域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通过精心创意与包装,可以打造为重要的文化旅游产品,形成乡村特色品牌旅游区。根据乡村文化特点打造主题民宿,采用极具海洋渔村特色的用品进行点缀,房屋建筑特色体现出渔家文化,这样含有文化主题与气息的民宿可以将游客带入乡村的情境当中,从而成为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实现乡村的振兴与经济发展。2.3以企业带动生态资源利用和旅游文化发展。海洋渔村创意旅游需要引进部分先进企业,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战略支持,实现乡村与企业共赢。企业的运营机制比较灵活,具有更为丰富的产品包装手段,能够使旅游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因此应以企业作为乡村旅游产品建设的支撑,促使旅游产品实现商品化、市场化。旅游产品的打造离不开专业化的队伍。而引进企业的同时也就带来了更为专业的管理人才,可以对乡村资源进行充分开发和利用。以企业带动生态资源利用和旅游文化发展过程中,渔民也可以从中学到更多的管理经验,实现从渔民到管理人员的转变,促使景区的管理更为规范,吸引更多的游客。2.4以文化创意活动拉动乡村振兴。具有文化创意的乡村旅游会结合乡村区域特色与文化特色,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吸引游客,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通过文化活动来拓展旅游产业链,可以使旅游产业更为完善,满足人们对旅游产品的消费需求[5]。金山嘴海鲜文化节已经举办多届,通过举办文化节积聚了很多人气,可让外界更好地认识金山嘴海鲜品牌,更加突出海洋渔村的特色。在举办海鲜文化节的同时,金山嘴渔村还积极开展山阳龙舟赛、沙滩音乐节、世界沙滩排球赛等多项文化活动,每年都会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通过文化活动带动当地乡村经济发展。2.5构造旅游文化创意营销模式。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手段做好乡村旅游产品的营销活动,利用自媒体手段将乡村旅游品牌介绍给更多的人。可以制作小视频等通过微信、抖音等众多平台向外界展示乡村创意文化;通过广播、电视媒体对乡村旅游景区进行宣传和推广;充分挖掘乡村旅游特色产品,通过媒体直播方式来吸引更多的游客。应用多种营销方式可以更好地向外界展示乡村旅游产品特色,促使乡村的物质与精神文明建设都上升到新的层次,促进乡村旅游品牌建设。

3结语

旅游产品对乡村经济具有良好的带动作用,结合区域文化特色打造旅游产品,可以更好地促进乡村区域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是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上海金山嘴渔村打造的特色旅游产业,极大地带动了乡村经济发展,将传统的渔村转变为具有海洋文化创意的旅游胜地,吸引了更多的游客进行消费。此外,旅游产业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实现了传统渔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对刺激乡村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贺美玲.旅游业助力乡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15):82-83.

[2]张德平.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研究[j].全国流通经济,2020(22):125-127.

[3]李然,徐冬先.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角下赫哲族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分析[j].山西农经,2020(14):59-60.

[4]党雪华.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径探究:以洪湖市为例[j].现代农村科技,2020(7):7-8.

乡村特色经济范文篇5

[关键词]乡村田园景观;特色化;建设;特色田园乡村

中华民族是一个以农业开国的民族,乡村是人类文明起步的地方,也是世世代代中国人安身立命之处,它不仅是农业生产生活之地,还兼具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重功能。改革开放40年来,同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相比,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步伐缓慢,且普遍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公共服务短缺,乡村产业薄弱,劳动力资源外流,乡土特色淡化等等。国家历来重视农业农村的发展,2004年至今连续十六年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充分显示了三农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党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短短十几年,国内乡村治理成效明显,乡村人居环境、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和提升,但仍存在不足。党的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建设总体要求,努力实现农村强、农村美、农村富的总体目标。江苏省在推动乡村建设发展的道路上走在全国前列,继陆续推进镇村规划、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休闲观光示范村创建、主题创意农园等工作后,2017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实施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行动,结合村庄个体差异,围绕乡村特色,打造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塑造田园风光、田园建筑、田园生活,建设美丽乡村、宜居乡村、活力乡村。特色田园乡村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地方实践,经过两年试点的建设,截止到2019年底,全省共计申报立项136个试点村庄,并已经有19个村庄通过验收被正式命名为“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独具特色的乡村景观,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是推进乡村现代化、生态化、和谐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乡村景观由乡村聚落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组成,是乡村地区范围内的经济、文化、社会、自然等现象的综合载体,也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依存、联系的综合体。它不仅具有特定的景观行为、内涵及形成过程,还具有美学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等“多元价值”。只有立足自身优势,挖掘特色价值,实现差异化建设,才是可持续发展之道。本文是团队基于对乡村振兴多类模式项目的长期关注以及对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成果的实际调研与思考,以为什么打造特色的乡村田园景观为出发点,探究乡村田园景观特色化的建设途径。

1乡村田园景观建设特色化的必要性

特色是某个(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和形式,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具体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是其所属事物独有的艺术特色。具体于乡村而言,特色是在自然、建筑、产业、文化、空间等方面与其他村庄相比,具有积极的、优势的、可持续的要素,它可以是单一要素,或两个要素组合,也或是全要素的综合,通过适当挖掘、整合、升级,形成村庄独特的吸引力和魅力。为什么要建设特色化的乡村田园景观,主要基于以下四方面原因。1.1尊重区域自然本底与发展差异的需要。我国国土面积辽阔,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生活方式、人文风情不尽相同,加之经济水平、城市化水平发展的不均衡,形成了不同的乡村风貌,如山地景观型、丘陵风光型、平原水乡型、都市风貌型。随着全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建设模仿化的问题随之出现,乡村失去了固有的地域观念和人文价值,逐渐缺乏可识别性和创新性,区域之间自然本底与发展差异变得不再明显,因此营造特色化的乡村田园景观刻不容缓。乡村景观只有形成特色,才有生命力和灵魂。如南京市江宁区钱家渡村是典型的江南平原水乡,村内河网纵横、塘田交错,作为“湖熟文化”的发源地,村庄依托本底,不搞大拆大建,秉持环保生态优先的理念,稳固发展以水稻、水八仙、虾蟹为主导的农产品,打造以水为特色的水上田园,整合尚桥生态园、现代农业展示馆、渔趣园等多个旅游资源,加大产业融合,让村庄换发新的活力。特色化乡村田园景观不仅可提高村民的文化和本土自信,还有利于提高游客观赏旅游体验,带动当地经济的增长。1.2区域品牌形象塑造的需要。区域品牌形象是指一个地区的区域特征和整体形象,是一个地区的符号和象征,具有知其一就知其二的功效。在乡村资源与景观趋于同质化的今天,建立基于地域文化和自然景观构建的区域品牌是彰显地域特色、塑造地域形象的有效手段。在当前全国品牌建设中,有一批成功的经营典型,例如,溧阳市溧城镇礼诗圩村立足生态农业的资源优势,围绕“共享村落,礼诗生活”发展定位,成立江苏礼诗荷韵建设发展公司,打造“礼诗荷韵”商标品牌,吸引了“江苏喝了没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金瓜子创意联盟”等企业投资,共同搭建“共享农庄”平台。礼诗圩用品牌提升价值,用创意农业实现农旅相互融合,拓宽经营渠道,走出一条可持续、富民增收的发展新路。毋庸置疑,乡村特色化形象塑造是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不竭动力,同时也能有效保护当地特色资源,对区域发展有长远影响,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基础。1.3乡村旅游开发与可持续经营的需要。近几年,乡村旅游业在全国兴起,乡村旅游已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方式之一。不少地方的乡村旅游点因存在项目特色雷同、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开办短短一两年客流骤减,门庭冷落。乡村旅游如果一旦缺乏了特色就会变得空洞浅显,缺失核心竞争力,甚至导致开发失败。因此,乡村旅游应着眼于长期发展,依托稀有的文化旅游资源,走出特色化、差异化道路,才会有市场吸引力,才会可持续,从而带动农村经济增长。如泰兴市黄桥镇祁家庄以本土美食文化和特色农业景观为核心吸引物,因地制宜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旅游,被评为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该村打造集生态旅游、科普文化、健康娱乐、休闲品尝、青少年社会实践等于一体的小南湖风景区。建立花卉苗木、香荷芋、水产养殖、小杂粮特色产业基地,形成了“农业观光 农产品采摘 农家餐饮”一条龙的祁巷特色。此外,还举办千人钓鱼大赛、民俗表演等文化活动,不断增添旅游新项目、新元素、新亮点,给乡村注入新活力。1.4农(牧)产品生产与商品化经营的需要。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为了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尤其是特色农业,国家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全国农业产业强镇”项目评选,各省也陆续出台了建设“特色农业强镇”、“农业特色小镇”等相关政策。其根本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的挖掘本地区的资源潜力,发展名特优产品,迅速占领市场,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保证农民利益。发展特色农业与推进商品化经营对提高产业化水平、开拓产品市场、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如昆山市张浦镇金华村凭借村民百年制作腊肉的传统经验,重点发展腊肉产业,打造“金华腊肉”品牌,每年销售腊肉3.5万腿,净收入达180多万元。村内成立腊肉协会,推进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在重塑包装、打造品牌、促进销售的基础上,以科技为依托,以农教为契机,开发腊肉制作体验、展示、教育及衍生产业,实现一、二、三产有机融合,为年轻人返乡提供广阔平台。

2实现乡村田园景观特色化的途径

2.1立足田园基础,打造特色产业。乡村振兴首要在产业振兴,在江西考察时强调,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发展特色产业、特色经济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把乡村特色产业作为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一项重要性基础性工作。面对不同的乡村基础,如何准确把握产业“特色”,选择适宜的产业发展方向?关键在于首先要加大区域经济结构调研,对乡村各类产业进行确认、甄选,对有优势、有潜力、能成长的特色产业进行培育和发展。其次,完善涉农产业体系,发现和提炼“生态 ”、“互联网 ”等新模式,构建农业全产业链。此外壮大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职业农民,增加农民获得感。如溧阳市上兴镇牛马塘村充分挖掘和利用村庄富硒土壤优势、村民种植红薯的传统,增加红薯产品附加值,实现“三产”融合。第一产业发展红薯种植特色农业,建立起千亩的红薯基地,为红薯的产业升级提供了原料保障。第二产业外延伸相关手工业及加工业,开发出地瓜脆、地瓜奶昔、地瓜酒、地瓜面膜等特色红薯产品。第三产业发展文创及服务业,目前该村打造了薯院、薯粉铺子、垄上观田、牛马塘艺术中心、耕读民宿等多个文化景点,全面展示了牛马塘村的文化传承及特色。此外,无锡市阳山镇前寺舍村有着悠久的种桃历史,“阳山水蜜桃”品牌更是响彻国内外。前寺舍村不仅注重提升水蜜桃产品本身的品质,推行规模化、精品化种植。而且,借助“互联网 营销”和主题旅游策划,延长桃产业链,发展桃相关的手工业与农副产品加工业,提升村庄的区域知名度。并适时推出吃桃大赛、采桃大赛和赏花会等一系列“桃文化”主题活动,为游客量身定做“桃体验游”路线。2.2立足聚落本底,营造特色景观。在乡村振兴建设的关键时期,景观营造应遵循景观传统性与特色性原则,降低人工的干预,注重肌理的延续,注重景观的持续发展和品质建设,根据现有的资源特征,形成时空差异、文化差异。例如溧阳市别桥镇塘马村运用砖瓦、泥土、竹、木、藤等乡土材料结合现代景观设计手法来呈现独特的乡村景观,延续了乡村文化血脉、独特价值和多元功能。再如南京市高淳区垄上村保留老房子原结构的基础上,增加现代设施,因地制宜开办民宿、咖啡馆、茶艺体验区,古朴时尚,延续了传统建筑风貌和历史印记。营造乡村田园特色景观,不仅要注重村庄的美化,还需运用系统性思维谋划乡村与田园之间的有机联系。如东台市三仓镇兰址联南官苴三村采用“针灸式”改造、“嵌入式”建设,树立“蔬菜就是绿化”的理念,在家前屋后打造微田园,选择枇杷、垂柳等本土树种和农作物栽植绿化,尊重乡村田园肌理。还有南京市江宁区观音殿村利用村口原有的地形及水塘优势资源,建设高端花卉培育、展示基地,美化观音殿景观环境同时发展观光旅游,带来经济效益。2.3立足山水资源,优化生态特色。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我国大部分乡村都具有自然生态资源的优势基底,如何优化生态特色实现绿色发展是现阶段有待解决一项难题。在这方面苏州吴中区黄墅村和兴化千岛菜花景区东罗村的建设实践可以为众多相似的村庄提供借鉴:苏州市吴中区黄墅村西傍太湖,北依太湖园博园,是环西太湖沿线的一个重要村落,地处太湖生态保护区内,自然生态条件优越。村域内有白杨林十多万棵,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对太湖生态修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黄墅村坚持“规划同步、基础同建、环境同治”的理念,树立明确的生态保护观念。而且采用人工微介入的方法,打造水清岸绿田园风光。先后移植、增植绿化2万多m2,完成雨污管网改造,河道清淤整治,垒石驳岸生态修复等建设工作,彻底解决断头浜、水系不通等问题。全面实现化肥、农药的减量化使用,有机肥循环使用。最后,借助森林特色生态资源优势发展林下作物种植、森林养生休闲等项目,实现一三产协调发展。兴化市缸顾乡东罗村地处水网密布的里下河湿地保护区,村庄环平旺湖而建,自然环境良好,富有兴化水乡特色。目前有野生动植物400多种,是泰州市生态资源保护最好的地区之一。东罗村从昔日的“问题村”转变成如今的“生态村”,得益于以下几点:发挥自身“水资源”优势,推行河长制和退渔退圩工作,围绕平旺湖畔建设生态环湖走廊,努力重现湖泊旧貌。退出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发展绿色高效农业,打造高品质乡村旅游,探索人水和谐的生态新路。2.4立足地域文化,强化系列表达。文化振兴是灵魂,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相较于城市,乡村的文化资源更加丰富,因此更需要保护其独特的乡村田园景观格局,注重传承乡土文脉,推进现代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繁荣乡村文化。如溧阳市溧城镇礼诗圩村历史悠久,人才辈出,从这里走出数十个国学大儒、文人院士,诗书礼义氛围浓厚。礼诗圩围绕特色文化建设,开展了以下工作:(1)增设物质空间载体,传承特色文化。礼诗圩打造九间房知青点、文化礼堂,成立焦尾琴艺术展馆、虞晓勇书法工作室等,展示溧阳文化,宣传本土文人乡贤,通过文化的链接来激发家乡情、自豪感。(2)挖掘文旅产业,打造文化品牌。礼诗圩塑造“礼文化、诗文化、荷文化”的文旅品牌,撬动农旅融合,拓宽村民收入渠道。(3)深耕文明实践内涵,建设和谐礼诗。开展道德讲堂、文明家庭评选、美丽乡村“五最”评比等多样化的道德宣传活动,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形成了邻里和谐、百姓和乐的新风尚。(4)开展文化活动,丰富文化生活。举办“水乡荷韵——工笔画作品展”“礼诗荷韵杯”厨娘大赛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增加邻里互动,提高乡风文明。再如徐州市铜山区倪园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儒家文化、奇石文化和石山文化已传承千年。倪园村采用整治为主,有机更新的建设策略,注重乡村文化特色的保护和利用:(1)传承和发展苏北传统院落式民居的建筑特色,在注重统一的基础上,保持原有村内块石道路和墙体的多样性,延续独具地方特色的石山文化。(2)村内营建“孔子观洪”、“春秋古院”、“夫子客栈”、“石碑林”等记忆场所,凸显村庄儒家文化。(3)挖掘当地编织、石刻、印染等传统技艺,增设非遗展示馆、传统手工作坊,文化礼堂和钟楼戏台,塑造和展现当地民俗文化。

3结语

乡村特色经济范文篇6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村经济;问题剖析;策略探究

2017年以来,我国提出了一项重点针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即乡村振兴战略,其主要针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农村、农民、农业等三农问题,对农村经济发展提出新的构思。因为,从我国上世纪七十年代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整体经济呈现腾飞趋势,国民生产总值不断地飙升,人们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地改善,但同时也存在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状态出现。一方面从全国经济发展来看,我国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借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东风以及本身的地理位置优势,抓住了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实现了短时间内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但西部以及内陆地区则因为种种因素的限制,经济发展起步较晚,速度相对较慢;而另一方面从地区经济发展来看,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发展差异较大,甚至造成城乡经济两极化现象的产生。这两方面都一定程度上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拉大,造成社会秩序的不稳定,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均衡性和健康性,以至于最终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所以如何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均衡性发展,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缩减极端化的贫富差距,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所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中我们所探究的问题是以蓬溪县为例的乡村地区,如何通过旅游等第三产业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先从乡村旅游产业说起,近年来我国针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而在解决农村、农民、农业等三农问题方面,传遍传统农业为主的经济从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实现农村经济振兴的主要策略之一。再从蓬溪县来看,蓬溪县是革命老区,地处我国内陆地区——四川省,虽然历史文化较为悠久,且具备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出色的旅游资源,dna就如同我上文中弄个所述,地理位置、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等限制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随着我国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蓬溪县为代表的革命老区、农村地区加大政策扶持,而蓬溪县也准确定位旅游资源开发的现代化农业发展目标。在经济建设方面把农村和旅游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从而在促进蓬溪县旅游业不断发展的同时还可以发展乡村经济,建设现代化美丽乡村。但从当前蓬溪县乡村旅游发展实践来看也存在很多误区和问题,那么本文中我就立足于乡村振兴战略,从蓬溪县乡村旅游发展实践出发,剖析误区,并提出几点实际性的意见和建议。

一、乡村旅游带动农村经济的误区

对于蓬溪县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来看,大方向上契合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并且有一定的发展定位,但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心态过急、迎合市场、特色挖掘不够等误区。(一)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破坏了当地环境。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带动农产品的销售,增加乡村的知名度,让更多的人关注到乡村的发展问题并致力与乡村的发展问题,对乡村有极大好处;大力发展乡村经济还可以给农民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帮助农民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帮助农村的青壮年回流,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对农民也有很多益处;总而言之,乡村旅游对乡村经济的发展有着显著的有利影响。但是,在发展乡村旅游时,有的乡村对乡村旅游发展的认识有限,会进入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破坏了当地环境的误区,这个当地环境,既指的是自然环境,也包括文化环境。首先,是自然环境方面。自然环境被破坏的一方面是许多乡村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对游客的监管不到位。许多游客在乡村旅游的时候,对乡村的秀美环境大为赞叹但却不注意保护乡村的山清水秀,乱扔垃圾,甚至在易燃的场地进行烧烤。旅游过后,游客们所到之地狼藉一片,需要专门安排人员进行清理,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给村民们增加了很多负担,严重破坏了村民的生活环境。甚至有的游客随手不经意的动作还能引发森林大火,严重破坏了乡村环境,不仅损失巨大还容易让乡村旅游的名誉受损,增加了乡村旅游的开办成本,起不到帮助村民致富的原本目的。其次,是文化环境方面。有的乡村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后,确实让更多人走上了致富之路,农村经济获得了发展。但在村民的物质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后,如果村民的精神文化水平还没有跟上,那对乡村的文化环境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因为物质丰富的基础上,如果缺乏对农民精神上的正确引导,反而会很容易造成思想腐败、不事生产,盲目追逐“潮流”的情况,而一旦农村的文化环境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农村的经济发展可能就会逐渐止步。并且伴随着城市游客和资金流的到来,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不断冲击,城市的种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融入的同时,也会让一些堕落腐败的文化也逐渐流入乡村,乡村原本淳朴、平淡的文化环境可能会发生一定的改变。(二)一味迎合游客需求,缺乏当地特色。首先,许多乡村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初衷是为了让村民走上致富之路,更好地保留本地的乡村文化,但由于发展乡村旅游的方法不够恰当,往往会起到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的作用。有的乡村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存在盲目跟风的问题,一味迎合游客的需求,追求所谓的“时髦”和“网红”的乡村旅游形式,什么火来什么,如果没有就强行模仿,进而导致旅游产业缺乏创新,反而事倍功半。其次,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缺乏正确的定位,没有融入当地特色优势,不接当地的“地气”。进而导致旅游产业形式单一,脱离地方大环境,造成文化和氛围上的“脱轨”。这种本末倒置的行为反而还会因为过多追逐外来文化而失去本地的文化特色,让本地的乡村文化因无人继承而逐渐没落。如果某个地区的乡村旅游形式单一,在这里能看到的其他地方也可以看到,而且还不一定出色,游客为何要来参观呢?乡村旅游一定要找好自己本地的文化定位,发展好有自己本地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要保留好自己本地的乡村文化,不愁没有游客来欣赏和参观。

二、走出乡村旅游误区的策略

对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来说,当前新农村建设虽然有整体目标的规划,但在各地区实践过程中,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出现误区不可避免,我们需要做的是及时发现误区,并有针对性的纠正误区,进而始终保持乡村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性。(一)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发展乡村旅游。在发展蓬溪县的乡村旅游时,既要注意保护乡村的自然环境,也要注意保护乡村的文化环境,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村民对自身环境的保护诉求。首先是自然环境,蓬溪县在发展乡村旅游之前就要健全对游客的监管策略,在推行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也要不断根据乡村旅游的现状改变策略,增减规定。发展乡村旅游,振兴乡村经济决不能以自然环境的破坏为代价,决不能只追求一时的经济利益,否则之后会付出更多代价。对游客在乡村旅游的行为监管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度”,不要因为害怕对游客的监管过严让游客失去旅游兴趣而放弃对游客的监督,这会让游客因监管不到位而破坏环境;也不要在游客旅游过程中说教太多,监管过严,让游客直接失去旅游的兴趣。其次是文化环境,蓬溪县许多乡村都有一定的文化底蕴,绝不能因为发展乡村旅游而破坏了文化环境。拥有一些历史遗迹、名人故居的乡村完全可以结合本身具有的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既可以让更多的人关注到逐渐没落的乡村文化,让乡村文化得到更好地保存,也可以给本地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但需要尤其注意的是,在发展乡村旅游,帮助村民致富的同时,一定要提高村民的精神文化水平。可以在乡村经济水平得到一定提高之后,在村里多多开办图书期刊阅览室,在乡村定期宣传先进的技术和文化,鼓励村民发展优秀的乡村文化,不要被过多的物质冲垮了自身的文化底线。(二)丰富乡村旅游形式,形成当地特色。有的乡村在发展乡村旅游时,一味迎合游客的需求,跟着游客的需要走,不惜牺牲当地的文化特色,变多样为单一。采取这种方法可能在短时间内发展好乡村旅游,带动经济发展。但长此以往,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一味追随当下的潮流,游客不会次次都来买单。并不是说不应该追求潮流与时俱进,而是应当在保有自我特色的基础上追求与时俱进。例如,蓬溪县是革命老区,有的乡村还留有当年战争过后的痕迹,这些乡村就可以依托革命历史,向游客宣传当年的革命事迹,宣传过后可以安排一些模仿当年战争过程的游戏,让游客既放松又感慨和平来之不易。游戏过后需要安排农家乐餐饮服务,不一定要给游客提供多么精美的菜肴,最好要有地方特色,让游客在别的地方吃不到。农家乐的菜肴准备还可以模仿当年革命过程中战士食用的粗粮、野菜等食物,当然要经过改良,保有地方特色,让游客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和革命的不易。这种乡村旅游模式饱含当地特色且寓教于乐,有很好的教育意义,还能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旅游产业是朝阳产业,发展小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战略中针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但从当前蓬溪县乡村旅游的发展来看,还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存在一些误区,所以需要我们在具体的建设实践过程中不断调整,不断创新,以保护环境为前提,结合当地特色形成特色产业链,带动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为新时代振兴农村、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于静.论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意义[j].经济问题,2008(5):91-93.

[2]杨音南.对湖南怀化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考[j].知识经济,2008(7):40-41.

乡村特色经济范文篇7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县域金融;县域特色金融

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仅为乡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也为县域金融发展带来了新课题。梳理2017年以来的相关研究,虽有较多成果,但大多聚焦于“数字金融”“普惠金融”“财政政策”“农户信贷”等方面,多为规范性、宏观性研究,而针对性研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县域特色金融发展问题的却很少。本课题以乡村振兴为背景,以县域金融为研究对象,以工商银行贵州分行为样本,采用大数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重点研究三个问题:一是乡村振兴战略下县域金融发展现状;二是乡村振兴战略下县域金融的机遇与挑战;三是乡村振兴战略下县域金融的特色发展问题。

一、乡村振兴与县域金融大数据分析

贵州省有88个县市区,2018年出台的《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乡村振兴目标任务:2018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和10%左右,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2022年迈出乡村振兴新步伐,2035年全省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2050年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工行贵州分行有22家城区支行,63家县域支行。近年来,贵州分行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在产品、渠道、数字服务方面进行了较大创新,推出了“黔旅快贷”“黔税e贷”“茶e贷”等乡村振兴产品,实施“金融网点进村”,在化屋村设置了全省系统内第一家普惠金融支持服务点,投产了“工农e家”平台等等。本文将大数据时间序列界定在2017~2020年这一区间,样本数据来源于贵州分行的数据库。由于内部数据不宜公开,本文直接围绕分析结果进行讨论。样本数据分别就县域支行、城区支行两大类进行搜集,数据要素包括存款、贷款、中收、拨前利润四项指标。同时还搜集了县域支行2017~2020年主要业务发展态势数据,包括存款、贷款、中收、拨前利润等四项指标的年末余额及年度增长数据。本课题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常规的统计分析、大数据分析和比较分析,并辅之以匹配度分析,以期从多个角度揭示样本数据的内在规律与作用机理。

(一)数据分析结果

1.县域支行的主要业务指标,均占全省总量三分之一左右。其中存款指标的占比相对较低。这说明县域支行近年来在分行发挥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作用,县域支行是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重要阵地,县域支行与城区支行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共同为商业银行经营发展作出贡献。2.主要业务指标呈现正向发展态势,但发展不平衡,波动性较大。这里的“发展不平衡”,不仅是县与县、支行与支行之间发展不平衡,还是指标与指标之间、不同年度之间发展不平衡。这说明近年来县域支行在协调发展和稳定发展方面存在不足,同时也说明不同县域经济与金融资源的差异性,以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力度上的差异性。3.相较于其他指标,县域支行的存款指标增长较为乏力,有的年份还呈现负增长态势。这一方面或许说明县域的存款资源相较于城区比较匮乏,城区仍有存款的“洼地效应”。另一方面或许说明县域支行在抓存款方面缺乏有力策略与举措。4.县域支行贷款大于存款,这一方面说明乡村振兴对贷款资源的需求较大,贷款潜在的金融市场较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工商银行对乡村振兴的支持力度较大。5.个别县支行在个别年份的资产负债率较高,风险较大,这说明个别县支行在维护发展与安全的协调性上存在不足。

(二)问题与难点

在前面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和田野调查,我们发现,当前乡村振兴战略下县域金融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与难点:一是从总体上看,金融服务同质化问题仍然存在,需要强化为乡村振兴提供“差异性”的优质金融服务;二是金融产品的“针对性”“特色性”和“丰富性”不足,还需要更加充分地满足乡村振兴对金融产品的独特需求;三是网点与渠道布局需要进一步优化,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加“方便”“简便”和“快捷”的网点与渠道服务;四是在服务团队上,乡村金融服务的“专业性”与“特色性”不够突出;五是制度安排上的“区域性”特征不明显,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同时,在调查分析中还发现,当前乡村振兴战略下县域金融发展存在一些矛盾:一是乡村服务对象的“广泛性”与金融服务资源的“有限性”并存;二是乡村金融资源的“分散性”与金融管理的“集中性”并存;三是乡村金融回报的“低效性”与商业银行经营“效益性”并存;四是乡村金融投资的“高风险性”与商业银行“安全性”并存。

(三)机遇与挑战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释放出了新的经济金融红利,催生了新的金融需求和金融资源,这为商业银行县域金融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就贵州而言,到202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5%左右,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这将为贵州县域金融发展带来新的金融资源和市场机会。但同时也面临着市场竞争和同业挑战,特别在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主体“多元化”、金融机构“多样化”的格局下,商业银行要想在这块市场赢得更大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特别是就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而言,尽管在许多金融服务要素(如技术、网络、结算、管理、规模、团队等)上占据一定优势,但在乡村金融服务“灵活性”“针对性”和“便捷性”上,与一些小型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比较,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与不足。对此,商业银行应超前谋划好乡村振兴战略下县域金融特色发展的策略与路径。

二、特色发展策略与路径

(一)特色发展策略

1.共生发展特色。县域金融与乡村振兴,不仅是生物学层面的“共生关系”,哲学层面的“统一体关系”,更是“生命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理念层面的“共同体关系”。乡村振兴战略下,县域金融的首要发展策略应是“共生发展策略”,其内涵包括:县域金融与乡村经济、县域金融与城区金融、县域同业与县域非同业的共生发展。2.智慧发展特色。面对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在元宇宙、虚拟经济、区块链等新概念下,县域金融应树立“智慧服务”理念,突出“智慧发展”特色,突出乡村金融服务的线上化、智能化、数字化和无时空化,将智慧服务嵌入乡村产业、治理、生产和生活等“智慧业态”中。用“智慧银行”对接“智慧农业”“智慧乡村”,构建大数据金融云平台,推动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县域金融领域的运用。3.要素发展特色。当前商业银行在资金实力、科技水平、结算优势、治理平衡、稳健性经营方面明显优于其他金融机构。乡村振兴战略下,商业银行县域金融应突出“要素发展特色”,充分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突出特色服务,以“特”取胜,提升“三农”金融服务的针对性与差异性。4.绿色发展特色。绿色发展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风向标,绿色金融是全球共识。商业银行应在绿色金融中发挥引领作用,着力抓好乡村振兴战略下县域金融的绿色发展,在金融供给要素上把控好绿色发展的关口,在金融服务行为上着力践行绿色发展,支持乡村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帮助农村高排放产业降低排放和低碳转型,为乡村“生态宜居”提供金融活水。5.循环发展特色。农业是“三产”的基础,县域是城区的基础。在当前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及“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乡村和县域金融的基础性效应和循环效应更加突出。县域金融是商业银行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乡村振兴是县域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回环空间”,应着力抓好自身的“内外循环”,实现“双循环”的闭环,突出县域金融的循环发展特色。6.同步发展特色。鉴于乡村振兴机遇与挑战共存,县域金融在未来的发展中应避免盲目扩张,粗放经营。应审慎突出“同步发展特色”,其发展进程和步骤应适应乡村振兴的节奏,促进“同频共振”。过快则容易产生新的风险,过慢则会丧失发展机会。应守住风险底线,把握好发展中的“度”,促进县域金融与乡村振兴的同步健康发展。

(二)特色发展路径1.在两个“循环”中体现特色

(1)要素循环。金融服务要素的有效循环是未来金融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应引导各类服务要素向城区和县域优质市场、新市场、潜力市场集聚,促进各金融服务要素在城区和县域两大阵地的高效循环。通过循环,实现各金融服务要素在县域和城区的有效配置与循环。同时,应根据各区域对金融服务要素不同的需求与特点,在促进金融服务要素有效循环的同时体现出各自的循环特色。(2)区域循环。县域金融和城区金融是商业银行的两大市场阵地,两个区域不是对立关系,而是共生关系。就目前而言,虽然城区金融的贡献度大于县域金融的贡献度,但县域金融的潜在发展空间更大。县域金融与城区金融在发展上是互补的。对此,应根据各区域经济金融特点,协同好县域金融与城区金融的循环发展,促进“双循环”更有效地实现“闭环”,并体现出各区域不同的循环特色。2.在四个“创新”中体现特色(1)产品。匹配开发具有“三农”特点的特色智慧金融产品。资产类产品突出“小额灵活性”,负债类产品突出“方便性”,理财产品突出“低风险性”“收益性”,结算类产品突出“快捷性”,用创新的金融产品对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要求。(2)网点。树立“智慧网点”“特色网点”理念,着力探索物理网点向虚实融合的未来乡村网点布局形态跃升,着力探索全旅程数字化、智能化的新一代乡村智慧网点,不断完善适合“三农”特点的网点服务体系。突出“电子网点”“智慧网点”布局,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安全、更快捷、更方便、更具未来感的现代金融服务。(3)团队。树立“智慧团队”“特色服务团队”理念,着力打造元宇宙、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vr、ar等新概念下的乡村金融服务特色团队,包括线下服务团队和线上服务团队,数字人团队和机器人团队,促进县域乡村金融服务的线上化、虚实融合化和生态化。树立“服务下沉”理念,提升乡村金融服务技能,打造能适应乡村的全能型金融服务特色团队。(4)制度。匹配好体制机制,打造适合乡村振兴的特色组织模式。健全职能定位机制,把服务“三农”作为县域金融的主要职能。完善资源配置机制、产品计价机制、业绩考评机制和多维风控机制,适应乡村振兴的金融服务需求,充分调动乡村金融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确保县域金融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稳健发展。

三、结语

乡村特色经济范文篇8

关键词:“一带一路”;乡村旅游经济;创新方向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我国城镇化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全新可能。优化乡村旅游经济是乡村振兴战略践行的重要路径。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旅游产业可以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建成,新农村建设可以实现乡村经济结构的可持续发展。对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可以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实现社会、生态以及经济等方面的均衡发展。

一、“一带一路”引导下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内涵

乡村旅游与当前返璞归真的娱乐理念相契合。乡村蕴含着浓厚的历史底蕴,其乡土气息与自然风情的结合产生了全新的休闲生活理念。发展乡村旅游经济主要是以乡村景观为载体,主要是为城市居民所服务[1]。旅游者到乡村享受“农家乐”,再加上丰富的民俗文化以及田野风光,可以为旅游者带来别样的旅游体验,比如乡村建筑、民间艺术、特色村落形态等。“乡村旅游”是农村地区的实践产物,其旅游特色内容以及形式的多样化是其他景区不可替代的。发展旅游经济为乡村经济振兴提供了重要机遇,乡村旅游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彰显了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弹性[2]。

二、“一带一路”引导下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现状及优越性

(一)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现状。乡村旅游资源的景观是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文化景观,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自然环境不断改造,逐渐探究出自然界变化发展的规律。在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其发展规律,打造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乡村旅游资源。我国乡村旅游经济由于地域的影响在发展方式上有很大不同[3]。发展乡村旅游经济,要以当地自然资源、特色资源以及人文景观作为重要依托。例如,少数民族蕴含着其特有的旅游资源,但是农村经济发展存在显著局限性。民间特色是旅游的热点,但是因为自主创新理念比较落后,造成旅游经济发展遇到瓶颈。所以,如何推广旅游资源,培养相关人才,成为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就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现状而言,“一带一路”沿线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呈不断上升趋势,但是由于地域不同乡村旅游经济存在很大差异性[4]。(二)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优越性。“一带一路”的沿线地区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旅游资源,可以以当地的农业、牧业为重要支撑,积极挖掘多元化的乡村资源。从空间分布来看,乡村旅游资源的分布比较宽泛,包括自然因素以及非自然因素,其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从乡村旅游资源的层面来看,其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有比较密切的关系[5]。在不同环境下衍生出不同的景观类型。即便是同种景观,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展现出差异化的特点,会形成不同的资源特色。乡村旅游资源的形成受到宗教、文化等情况的影响,会形成不同的风俗习惯,彰显浓厚的地域特色。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物产政策、历史、地理等方面,蕴含地域特色的乡土建筑,具有丰富的特色旅游资源[6]。乡村民俗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吸引游客前去旅游,由此可见,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有利于实现当地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近几年来,国家提出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各地为实现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颁布了相关政策,有利于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

三、“一带一路”引导下乡村旅游经济发展遇到的瓶颈

(一)农村旅游经济开发意识较差。“一带一路”倡议的西北部地区地广人稀,为其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先天的地理优势,不断出现新的农家乐等旅游景点。但是由于受到经营管理意识的局限性,在旅游项目开发方面相对匮乏,不利于乡村旅游经济的创新发展[7]。(二)基础设施匮乏。基础设施是限制乡村旅游经济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有些乡村旅游景区基础设施破坏现象比较严重,没有得到有效修复,造成比较大的安全隐患,不利于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乡村公路发展情况不容乐观,不利于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8]。(三)乡村旅游项目结构单一。大多乡村旅游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对旅游项目的管理理念比较落后。旅游项目结构比较单一,造成旅游旅游资源的浪费,难以对游客形成吸引力。(四)旅游开发人力资源不足。乡村旅游经济开发在人力资源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大部分从业者都是农民,其专门化素养不高,没有形成对旅游产业发展的科学认识,造成经营管理中出现许多纰漏,对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四、“一带一路”引导下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创新方向

(一)全面统筹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发展。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的目标高度契合,相辅相成,全面实现乡村经济的振兴发展。政府要强化宣传教育,加大对乡村旅游的开发力度,让村民意识到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价值,调动公众旅游的积极性,实现乡村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带一路”加强了沿线各国的经济交流,为沿线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全新方向。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在“一带一路”引导下,其沿线生态环境相对脆弱,人与自然的发展存在不协调的情况。所以,在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中,要将保护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提升工作人员的保护意识,实现其绿色化发展[9]。(二)重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一带一路”背景下为我国西北地区农新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要想实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不断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要统筹考虑乡村的整体环境,将乡村资源作为其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实现当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旅游基础设施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为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旅游景区基础设施、信息服务等的完善,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优势。信息化背景下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有利于提升游客满意度,可以以网络信息平台为支撑提供更便捷的景区信息服务,实现景区旅游服务的全面提升。(三)协调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乡村旅游项目开发者要按照自身需求,彰显乡村旅游的特色,以此吸引更多游客。要适当开发新的旅游产品,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便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这就需要旅游产业与乡村建设的协调发展,积极打造本土化的旅游品牌,提升其社会影响力。大多乡村旅游项目的产品相对分散,不能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难以在社会发展中立足。通过开发住宿、餐饮、购物以及娱乐为一体的多元化旅游,以此吸引游客并留住游客。乡村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以当地的渔业、林业为重要依托,建构本土化的旅游经济产业链,打造稳定的生态经济体[10]。乡村旅游项目可以通过农家菜、特色民宿、特色纪念品等吸引游客,拓展其旅游覆盖范围。(四)重视创新,加强专业人才培养。针对不同地区的乡村旅游业,要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科学安排经营重点。比如生态资源比较好的地区可以发展生态旅游;有峡谷等特殊景观的区域可以发展探险旅游;矿藏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以这个优势开发旅游。在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中,要实施绿色化发展,积极创新经济发展理念,实现旅游经济的顺利转型。

综上所述,市场经济背景下,旅游产业迅速发展,为农村地区的旅游发展提供了全新可能,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一带一路”倡议为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创新方向,拉动了沿线地区乡村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村地区要抓住这个契机,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建构城乡统筹发展的经济体系,积极打造多元化的旅游产品,拓展其社会影响力,以此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乡村旅游经济的创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炜.“一带一路”倡议下乡村旅游经济一体化发展策略[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124-126.

[2]张武康,宁彧玮.“一带一路”背景下西安佛教旅游资源开发策略研究[j].当代经济,2019,(2):110-114.

[3]谭杰.“一带一路”倡议下赫哲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效路径[j].知与行,2018,(6):128-131.

[4]阎丽.“一带一路”视角下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2):143-144.

[5]谭杰.“一带一路”倡议下赫哲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效路径[j].知与行,2018,(6).

[6]布仁门德,张萨日娜.“一带一路”视角下内蒙古外向型经济发展对策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108-114

.[7]董迎春,覃才.民族地区特色旅游开发的产业化综合与乡村振兴的价值探究[j].百色学院学报,2019,(6):97-103.

[8]李亚娟.汉长安城遗址保护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开发[j].辽宁农业科学,2019,(1):60-61.

[9]党福玲.基于“草原丝路”文物资源的内蒙古乡村旅游产业开发因素探究[j].北方经济,2019,(1):48-50.

乡村特色经济范文篇9

关键词:乡村振兴;“三农”问题;产业;集群发展

0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政府为振兴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出台的国家战略,该战略对我国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乡村文化繁荣、乡村生态建设、农村基层工作队伍建设、自治法治德治建设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多层次全面系统的部署[1]。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乡村产业是物质基础,只有做到乡村产业的振兴,才能实现农村经济的繁荣、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民的增收致富。如何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是目前社会关注的焦点。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经济基础较好的农村地区开始采用乡村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本文以广州市从化区的乡村产业集群发展情况为研究对象,分析乡村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给出建设性的意见。

1乡村集群发展现状

1.1我国乡村集群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乡村建设正处在一个从传统的散落分布、自然共生向群落联合、规模集约发展的过渡期[2]。我国有近5亿农村人口,近70万个行政村,农业仍以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农村经济整体处于较低水平,另外由于农村分布地域广,各地发展水平不均,东西部地区的差异尤为明显。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紧靠大城市的一些乡村,依靠其地理位置和资源方面的优势,再加上大城市对当地农村强有力的反哺政策支持,形成了一些初具规模的乡村产业,具备了较好的经济基础。为了加大乡村产业的规模,提高乡村产业的竞争力,多个乡村开始联合起来,借鉴“工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将各村的产业聚集起来进行集约规模化发展,逐步形成了乡村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这种乡村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使群落中各村协同发展,可更大规模地将农村土地集中起来进行集约化开发利用,扩大乡村产业的规模,大大提升乡村产业的竞争力,同时还可有效地避免各村之间同质化恶性竞争,因此这种发展模式迅速地在我国很多经济基础较好的农村地区推广开来。比如,浙江的安吉县模式,以政府为主导,进行城乡统筹,采用乡村集群发展模式,建立竹笋、蚕桑、安吉白茶、特种水产、山地蔬菜、花卉苗木、干鲜果、家禽畜牧、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11个产业联盟,构建成“一环四带六区”的中国美丽乡村群;还有成都锦江区将红砂村的“花乡农居”、幸福村的“幸福梅林”、驸马村的“东篱菊园”、万福村的“荷塘月色”、江家村的“江家菜地”组团进行规模化、品牌化的集群发展,形成以花为主题的“五朵金花”美丽乡村群。我国的乡村建设正在由单个乡村的单打独斗发展模式向多个乡村的协同、规模化集群发展模式发展。

1.2从化区乡村集群发展情况

广州市从化区是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在乡村振兴方面走在了广东省乃至全国的前列,近年来该区以“特色小镇”作为乡村振兴支撑点和载体,将多个村组团进行产业集群发展,以点带面,有效地推进了乡村“五大振兴”,使从化农村地区成为广州国际大都市的有机组成部分,探索出一条具有广州特色的超大城市乡村振兴之路。广州市从化区位于广州东北部,是广州面积最大的行政区,总面积1985km2,户籍人口65.54万人,常住人口71.98万人,2021年生产总值为413.39亿元,其中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58.49亿元,同比增长10.4%,全年接待游客1451.0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1.73亿元。从化区的乡村集群发展主要以非行政建设的“特色小镇”为载体,采用以企业为主体,村民、村集体、小微企业等多主体合作,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特色小镇投资运营模式,突破原有乡村观光旅游发展模式,融入产业、旅游和文化等元素[3],将产业生产链条上下延伸。通过配齐民宿、展览、体验、科普、培训等服务业,将单一产业拓展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性产业体系,使特色小镇成为产业特色鲜明的综合性产业平台,形成了具有广州特色的特色化、差异化、链条化乡村集群发展模式。从化区先后建有西和万花风情小镇、莲麻生态小镇、南药小镇、西塘童话小镇、温泉浪漫小镇、锦洞桃花小镇等10多个产业特色鲜明的特色小镇[4],其中西和万花风情小镇、莲麻生态小镇、南药小镇三个是最具代表性的特色小镇。西和万花风情小镇是从化乡村集群发展最为成功的一个特色小镇,以西和、光辉、光联、城康等村为核心村,集群发展以花卉产业为主的现代都市观光农业,成功将小镇打造成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点。小镇以“花卉产业、品质民宿、文化艺术、亲子体验”为主题,通过乡村集群规模化发展,将花卉产业打造成集产、学、研及观光旅游于一体的花卉产业集群。2021年西和万花风情小镇有规模以上企业38家,花卉投产面积约1.1万亩,其兰花、多肉植物和苗木等花卉产品远销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市场,实现农业年生产总值8亿元。另外,小镇内建有旅游景区5家,其中宝趣玫瑰世界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天适樱花悠乐园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北纬23°8′森林营地是广州市首家以度假研学为主题的营地,2021年累计接待游客约120万人次,实现年旅游收入近9000万元。莲麻生态小镇以莲麻村为核心村,联合三村村、塘基村、吕新村、份田村等革命老区村,集群发展以红色文化和生态旅游为主的乡村旅游产业。小镇通过对东纵红色革命遗址、流溪河源头地和客家群体聚居点等特色资源进行开发,形成以红色文化和生态旅游为“双核”的主导产业体系,同时积极导入红色教育、红色旅游、精品民宿、酒坊酒馆等业态,村民以土地、房屋等资源入股企业,开展红色教育、红色旅游、精品民宿、酒坊酒馆等经营产业。通过分散经营、集中管理,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将小镇打造成穗北红色文化产业带,塑造具有岭南特色的生态宜居小镇,使原来的偏远贫困村庄成为“广东十大美丽乡村”和“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南药小镇以格塘村、连塘村为核心村,集群发展中草药种植、中药应用研发、中医健康养生和田园乡村旅游产业,打造国家中草药种质种苗培植和产业化示范基地、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和北回归线上的南药基因库,开发科普教育、生态康养、乡村休闲、户外拓展、岭南民宿、主题活动六大系列乡村旅游精品,构筑南药小镇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特色[5]。近年来,南药小镇大力发展南药产业,打造了集种植、研发、文旅于一体的南药产业体系,将岭南中医药文化博览园建设成全国中医药文化研学教育基地,供村民、学生、游客在悠闲旅游生活中学习、传承更多的南药文化知识,逐步形成了以南药文化为核心内涵的中医药文化,构建以中医药康养为特色、以林业和医药经济为主体、以乡村旅游为支持、以生物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为方向的南药产业体系[4],将小镇打造成宜居、宜业、宜创、宜游、宜享的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近年来,从化区采用特色小镇式的乡村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把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引擎,建成了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其中花卉产业园是广州市唯一被纳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管理体系的园区,另建有荔枝、壹号蛋鸡、柑橘、生猪、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农产品供应链产业园等6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数量位列广州市第一。区内还建有2个省级农业公园、33个市级农业公园,据统计,2020年全区农业公园共接待游客390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3.12亿元,辐射带动周边乡村农家乐、土特产、民宿等经济收入2亿多元。从化区特色小镇式的乡村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实现了现代农业产业园的飞速发展,实现了农业产业的提质增效,实现了乡村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丽生活的有效融合,以点带面,有效地推进从化的乡村“五大振兴”。

2乡村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化区这种特色小镇式的乡村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是由现代农业产业园、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带动农业产业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中心村带动基层村发展的模式,在乡村振兴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这种乡村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6-9]。

2.1土地问题

乡村集群发展最关键问题就是土地问题。由于我国农村仍然是采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分散在各农户手中,仍然是以农户进行小规模的分散经营为主,这种模式的农业生产效率是非常低的。乡村集群发展的主要目的是将土地集中起来进行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从而最大化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收益。目前各地采用的办法主要是土地流转的方式,土地流转的方式主要是股份合作、转让、互换、出租和转包等方式。当前各地的土地流转仍然是存在很多问题的,如土地流转比较随意、土地流转市场存在较大缺陷、农民参与意愿较弱、存在土地非农用化现象等,更主要的问题是这些土地经营权流转方式要实现成片大规模的流转比较难,难以适应目前乡村产业集群发展的要求。

2.2人才问题

人才的缺失是阻碍乡村集群发展主要原因之一,在乡村集群发展过程中,不管是农业生产项目,还是乡村旅游项目,都需要相关的专业人才。尤其是乡村旅游项目,大多数经营者缺乏专业正规的培训,主要是依靠经营者自身的经验或者参照别人的经营模式,从而使一些乡村旅游项目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更无法真正地满足游客的需求。另外,村干部的文化水平与能力不足,村民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知识,也是导致乡村集群发展滞后的原因之一。如何吸引专业人才回流农村助力乡村建设,是乡村集群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2.3规划问题

乡村集群发展的规划相对城镇规划起步比较晚,缺乏系统性的全盘考虑,导致乡村集群发展实际实施过程中各村土地的开发利用和功能布局存在很多不合理现象,导致各村之间的协同发展效应不足。另外,在乡村集群发展规划中存在重建设轻发展的现象,大多数的规划注重于拆旧改新、美化环境等表面工程上的建设,缺少可持续健康发展方面的规划。

2.4经营问题

在乡村集群发展生产经营方面存在同质化问题,特别是在乡村旅游项目上。很多乡村旅游项目主要集中在农业观光与采摘、休闲度假村、农家乐等上面,缺乏对农耕、民俗、历史等文化内涵的深度开发。另外,一些村庄引入外部投资开展乡村旅游景观开发,由于投资者追求经济利润的最大化以及生态保护意识的缺乏,导致一些乡村的不可再生景观和自然环境遭到人为破坏。

2.5推广问题

特色小镇式的乡村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只适应经济基础较好或者拥有特色资源的乡村,对于大多数没有特色资源、经济条件较差的乡村难以推广应用。

3乡村集群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特色小镇式的乡村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在从化地区乡村振兴上取得较大的成功,其成功的经验是值得借鉴与推广的,但其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乡村集群发展中的众多问题优先重点解决哪个?如何解决?有没有一种乡村集群发展模式适应所有的乡村?毛主席指出,看问题要看问题的本质,解决问题要抓主要问题解决。课题组认为影响乡村集群发展的本质问题就是土地问题,也是我国乡村振兴的本质问题,而土地问题的本质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导致土地分散在几亿农民手中,农民靠耕种手中几亩地一年的收入甚至不如在外打工一个月的收入,大量的农村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留下耕种的主力军却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农民[10],他们已经老了,耕不动地了,更没有了种地的积极性,导致全国各地出现大量耕地抛荒现象。因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我国农村、农业的发展需求了。解决土地问题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在保证农民权益和自愿的前提下让农民将不愿意耕种的土地委托给村集体进行统一耕种生产经营,从而有效解决土地抛荒问题,同时可以将委托的土地集中起来开展规模化现代农业生产,使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得到质的飞跃,进一步充分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具体办法如下:每个村委会下设立“土地委托委员会”,负责接收村民委托土地,开展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村民对所委托出去的土地承包权等所有权益保持不变,同时享有委托土地的收益分红。“土地委托委员会”为村委会的独立核算单位,由政府提供农业生产启动资金,用于购买收割机、插秧机等农业生产设备,支付所雇工人工资等农业生产费用。全国有近70万个行政村,假设每个“土地委托委员会”给予100万元启动资金,总投资可达7000亿元,将大幅拉动内需,尤其是农机设备消费需求,有效缓解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土地委托委员会”下设土委会主任、农业生产技术员、农机技术员和财会员等,为了吸引进人才,可将这些岗位设置为事业编岗位,绩效直接与委托土地的生产效益挂钩,享受公务员待遇,从而吸引相关专业的大学生返乡就业,解决人才短缺问题。另外,假设每个“土地委托委员会”设置4个岗位,70万个行政村,人才需求量达280万,从而可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

4结论

乡村特色经济范文篇10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民族特色村寨;发展路径

1问题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村作为强大的内生动力,发挥了自己潜在的人力资源优势,为我国完成制造大国的发展转型提供了坚实基础,但长期以来,农村发展动力不足、关注度偏低,远远落后于城市,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留守儿童诸多、产业基础薄弱等诸多难题。2017年12月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按照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提出了发展之路。三农问题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贯彻落实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安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导向,以特色村寨为研究对象,以发展特色经济为手段,将乡村振兴、特色村寨经济有机融合。贵州省是全国特色村寨最多的省份,本文将民族特色村寨经济发展引入乡村振兴中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探索出一条贵州省贫困乡村实现小康社会可持续发展道路。

2贵州省特色村寨发展现状

贵州省是一个民族大省,是多个民族共居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9%。因此,贵州省对民族村寨建设相对重视,出台了《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提出了村寨发展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针对传统文化和民族村寨保护,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截至目前,贵州省共有213个部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位居全国第一。十三五规划以来,贵州省民宗委共投入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专项资金达1.2亿元,以“农文旅”一体化发展新模式培育了西江苗寨、肇兴侗寨、惠水好花红、贞丰者相特色小镇、三惠邛水特色小镇、贵定音寨村和青岩龙井村等一批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品牌,推动贵州省特色民族村寨发展。在我国民族村寨的建设过程中,吸引着大批学者研究,例如,石文慧、李忠斌以综述形式,提出在新农村建设的助推条件下,形成以村寨为单位,以特色产业为支撑的发展模式,带动周边区域联动式发展;杨桂华以香格里拉霞给村为例,以民族生态旅游村多维度的价值为主线,认为民族生态村在不同客体身上具有不一样的价值取向。这些研究使我们对民族特色村寨有了更深的认识,也为更好发展特色村寨指明了方向。

3贵州省荔波洪江村村寨经济发展实践进程

3.1荔波洪江村概况。洪江村是荔波一个布依族聚居村落,从荔波县城沿着一条大山旁凿出的崎岖山路驱车20km,距离荔波景点大小七孔4km。洪江村是一个以布依族为主,水、苗混居的少边穷村,全村共有11个自然寨、10个村民小组。洪江村常年气候温润,平均海拔高度780m,雨量充沛,土壤肥沃。3.2特色产业培育。依托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洪江村正积极打造镇域aaa级景区,融入布依族文化特色,积极构建3a级赛娥风情湾山上经果林经济带、山腰特色民房民宿业、山脚休闲农家乐生活区、山下农田作业体验区、河流自然生态观光区的景区立体式发展模式。通过流转土地措施,采取技术、种子和销售统一由合作社运作管理,市场运行风险由合作社承担,采用菜-稻-菜的循环发展模式,带动大批群众连片种植生态蔬菜。利用丰富的荒山资源,引导群众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建设生态种植基地,并发展百香果、蜜柚、枇杷等果林。合作社运作模式使洪江村形成了生态种植的循环产业链。3.3特色民族环境整治。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意义重大。洪江村有很多特有的干栏式建筑被闲置,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鲜明的山区特点。为了传承干栏式建筑风貌和民族文化,洪江村在政府牵头带领下,开始了“活化干栏、激活村落”老房改造项目,依托已有的荔波民宿改造政策对外进行宣传。洪江村的风貌、自然、地理、人情等元素,吸引了很多远客,对接了北京宋庄的艺术家,并通过点对点的沟通使来自西班牙、美国、瑞士和全国各地的艺术家以每间10000元共使用30年的方式认领老房。随着艺术家、影视基地、音乐禅院入住与协同打造,洪江村逐渐成为荔波除旅游业之外的另一个新亮点。洪江逐步建成浓厚民族风情的村落,促使大批在外务工人员开始了返乡热潮。旧房换新房改造,不仅使洪江村的环境焕然一新,让村民有了更多工作机会,同时也为洪江村旅游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4洪江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1缺乏合理规划,资源浪费。荔波洪江村毗邻小七孔,自然风景优美,布依族民族文化深厚浓郁。村民和政府对洪江村民族文化及旅游开发愿望强烈。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目标不清晰、措施不具体、职责不明确等问题,缺乏统一和长远规划,许多措施都是临时兴起,但持续时间不长又投入到下个规划中,导致许多宝贵的民族文化和自然资源得不到合理整合,使原本丰富多彩的资源失去了原有的生命力。4.2定位不明确,知名度低。首先黔南州是布依族人口最多的地区,且布依族风情在黔南也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贵州布依族知名度最高的地区在黔西南,对于布依族民族文化的挖掘和开发,不足黔西南。其次,黔南州一直以来把重心放在水族、苗族开发和研究上,对布依族轻描淡写。再次,洪江村民族文化深厚,自然风光优美,村民勤劳朴实,但传统文化氛围不浓厚、特色不突出、知名度低。最后,洪江村得不到合理开发,资源得不到合理应用。4.3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洪江村地处偏远地区,交通、电力、网络、生活配套等设施不完善,污染治理以及生态保护相对滞后。大量外出务工人员,造成大量弃房和坏房,影响了村寨传统布依族的整体形象。长期以来,洪江村建设主要以政府财政资金扶持为主,然而各级财政资金有限,资金投入时间不一致,难以形成合力。此外,融资渠道单一,融资制度不健全,阻碍了社会资本进入。

5乡村振兴战略导向下的洪江村发展对策

5.1高度认识乡村振兴的新战略,科学规划开发。为适应乡村振兴的发展需求,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提升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应高度认识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形式和新要求。第一,政府部门和相关部门应正确引导和大力支持洪江村的经济建设,统筹规划洪江村经济发展战略,为洪江村发展扫除障碍。第二,加大培养力度,引进产业人才队伍。用“以点带面”的模式,派出人员到发展较成熟地区学习。第三,做好顶层设计,加强资源整合。发挥引领和服务的导向作用,共同提升政府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职能。5.2明确发展定位,强化特色民族村寨宣传营销。农旅结合是发展村寨经济的重要途径,也是乡村振兴的突破口。因此,洪江村应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以“旅游 ”为发展理念,经营乡村,把握好乡村振兴的机会,深度挖掘特色民族村寨的发展路径。洪江村的布依民族特色民宿和旧房新造是最大的亮点,从2016年以来,政府和相关单位将洪江村的旧房新造作为重点宣传,在洪江村举办了国际艺术文化节,融入民族特色,吸引了各国大批的艺术家前来参加,但效果甚微。要想让洪江村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政府部门应设立一个机构,专门对洪江村的民族文化营销进行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将民族文化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以吸引更多的商业投资。此外,还可以依托大小七孔风景名胜区、旅游景区发展生态型和休闲度假型乡村旅游。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使整个营销系统有机运行起来,形成自己的特色,从而促进村寨经济可持续发展。5.3吸引社会资金,升级村寨基础服务设施。我国乡村建设总体滞后,资金缺口较大,具有巨大的融资需求。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建设好一批特色村寨。建设特色村寨,需要加大公共项目的资金投入,以便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然而,巨大公共项目资金需求如何解决,是乡村振兴战略成败的关键。要让更多的人走进洪江、了解洪江,首先,要完善交通设施,使洪江村与外界互联互通。其次,加强洪江村旅游景点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和环境建设,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经济发展。最后,政府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扩宽融资渠道,建立健全融资制度体系。同时,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到洪江村生态种植业、休闲旅游业和农产品加工中,从而使洪江村的特色产业得到发展和壮大,形成规模化的产业经济。

6结论与展望

民族特色村寨的经济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发展民族特色村寨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科学合理规划,明确发展定位,加快升级村寨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扩宽融资渠道,优化融资环境,寻求一条适宜的发展路径,从而使民族村寨发展焕发活力,促进民族村寨的经济发展,这对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有着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石文慧,李忠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研究综述[j].民族论坛,2013(2).

[2]杨桂华.民族生态旅游接待村多维价值的研究——以香格里拉霞给村为例[j].国际城市规划游学刊,2003(4).

[3]段超.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5).

[4]张莞.乡村振兴战略下民族地区农旅融合提升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