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学技术培训范文10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11-08 17:28:34

线上教学技术培训

线上教学技术培训范文篇1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思路。2021年,我区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总体思路是:聚焦全面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围绕解决“谁来发展产业、谁来建设乡村”问题,着力机制创新和政策创设,构建农民教育培训新发展格局,坚持“需求导向、产业主线、分类施策、全程培育”基本原则,坚持教育培训、评价管理、政策衔接、跟踪服务“四位一体”培育制度,推进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衔接、提升素质能力与延伸服务协同,推动农民教育培训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整体提高农民现代农业理念、科技文化素质、生产经营管理技能和乡村治理及社会事业发展能力,加快培养适应产业发展、乡村建设急需的高素质农民队伍。

(二)重点领域。

1.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保障重要农副产品供给。聚焦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围绕主要粮食作物开展防灾减灾、科学施肥用药、低碳绿色等技术培训,提升种植水平,促进粮食丰收。突出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良种识别、土壤培肥改良、高标准农田管护等关键环节技术培训,提升农业生产基础保障能力。

2.聚焦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根据农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以发展“四优四化”、建设“十大优势特色产业基地”、推进“两个转型升级”为核心,围绕特色经济作物因地制宜开展生产管理培训,提升产业发展能力;围绕畜禽类加强猪、牛、羊养殖户和奶农培训,提升养殖效益,加强疫病防控,助力生猪产能恢复;聚焦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开展培训,促进渔业提质增效;以农机农艺融合、规范安全操作为主题开展农机手培训,促进农作物机械化生产技术集成配套。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优化,推进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

3.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强特色产业发展带头人的生产技术、品牌打造、电营销、金融信贷、加工物流等方面培训,提升示范带动能力,促进脱贫村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加强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群的实用技术培训,提升可持续脱贫能力,助力增收致富。

4.促进各类返乡入乡人员创新创业。重点面向院校毕业生、农民工和退役军人等返乡入乡群体,加强农业农村知识、支农爱农情怀、创新创业技术技能等方面培训,促使各类人才更快融入乡村,更好创新创业。利用好各类农业园区和孵化实训基地,为农村创新创业者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基础平台。

5.支撑乡村建设行动。根据乡村组织振兴发展需求,面向村“两委”成员,开展思想政治、法律法规、村庄建设管理等方面培训,培养一批农村基层治理人才带头人。从农民中培养调解仲裁、信息电、环境卫生、文旅体育、农村改厕等专业人才,打造一批乡村社会事业带头人。围绕文化振兴,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乡土文化、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等方面培养,提高农民生活理念。加强乡村规划、休闲农业、乡村康养、冷链物流、农产品加工等技能培训,完善乡村人才建设体系。

(三)重点任务。依托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统筹推进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能力提升、种养加销能手技能培训、农村创新创业者培养、乡村治理及社会事业发展带头人培育“四类并进”培养行动,培育各类高素质农民308人。其中,安排新型农业经营与服务主体能力提升培育任务78人,安排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种养加销能手)高素质农民培训任务230人。

各类型高素质农民培育及资金补助标准如下:

1.经营管理型高素质农民。包括新型农业经营与服务主体能力提升、农村创新创业者、乡村治理和社会事业发展带头人培训,年度线下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12天,线上学习时间不少于30学时,全年跟踪服务,资金补助标准为人均3500元。

2.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高素质农民。种养加销能手技能培训,包括种植、养殖、农机、水产及农产品加工技术能手、已摘帽贫困农民、从事专业农业生产过程服务的农民技术人员、农村电及社会事业促进者等。年度线下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5天,线上学习不少于8学时,培训资金补助标准为人均1000元。

二、工作重点

(一)开展摸底调研。充分发挥区域站作用,深入村镇基层党组织、企业、合作社、农户,通过发放问卷、现场问询、座谈交流、电话联系等方式,针对从事或有意愿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农民和农村创新创业者、种养加销能手、农户以及乡村治理和社会事业带头人等各类农民,开展摸底调研,充分了解他们的培育意愿、培育需求和有关建议,把年满16周岁,品德端正,有意愿、有需求、有基础的农民建档立卡,充实完善培训对象数据库,并做好调研记录和数据分析。

(二)遴选培训机构。公开遴选培训机构承担培训任务。重点选择培训意愿较高,信誉较好,具备培训必须的教学、实践条件,集中教学场所及配套设施设备,实习实训场所或合作实训基地,专职教学管理人员和专兼职教师队伍,培训目标所要求的其他软硬件条件。

(三)遴选培育对象。重点面向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种养大户等从事适度规模经营的农民,精准遴选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培育对象;以返乡入乡创业的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业后继者为重点人群,精准遴选农村创业创新者培育对象;针对乡村治理和社会事业重点人群培育需求,精准遴选乡村治理和社会事业带头人培育对象;围绕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小农户等,将长期从事农作物种植、畜禽养殖、农产品加工销售以及信息电、调解仲裁等培训需求,精准遴选种养加销能手、乡村事业促进者培训对象等,分类组建培训班。积极吸纳少数民族聚居村农民、残疾人等参加专业技能提升培训。加强与农牧渔业产业发展、农机化和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人居环境、农垦管理部门等沟通协作,支持行业重点人才培养需求,组织各类培训对象登录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农民教育培训申报系统”或手机下载“云上智农”app,在线报名参加培训。加强与共青团、妇联及有关院校、科研院所等配合,做好培训学员的信息入库及相关工作。

(四)分类开展培养。根据需要,分产业、分类别组建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能力提升和乡村治理及社会事业带头人培育专题班,落实落细培育任务关键环节,落实高素质农民培育第一课。

(五)优化培育内容、方式。按照综合素养、专业能力、能力拓展三个模块集成,结合农民实际需求,科学规划培训课程体系,线上线下课程组合,丰富培训内容,把安全教育、党史教育、疫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转基因科普知识等纳入培训课程体系,把绿色生态理念贯穿整个培育过程。乡村治理带头人,要注意增加村庄建设管理、精神文明、优秀支部书记案例教学等。遵循农民教育培训特点和规律,强化实训实践,大幅提高实习实践在培训中的比重,生产技术培训以实训为主。组织农民学员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强镇、科技小院、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基地实操演练、观摩交流,培养用好农民讲师,在实训过程中提升能力水平。统筹用好区域内优质教育培训资源,提倡学优学先,本地资源不足时可开展跨区域学习交流。完善学员培训信息线上档案管理,建立健全线下学员身份、来源等培训台账。

(六)创新培育机制、模式。紧紧围绕振兴乡村主导、特色产业,分产业、分类型开设培训专题班,制定差异化培训计划,开展种养、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培训。紧紧围绕乡村组织振兴中乡村规划、乡村治理、社会事业发展需求,分类型制定培训计划,组织开展村组干部及社会事业带头人专题培训班,着力提升管理村镇及社会事业发展能力。推行“参训农民 专家教授 课堂培训 基地实训 创业指导 政策扶持 跟踪服务”集成培育模式,依据农业生产季节灵活分段开展培训,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坚持训育结合,强化培训后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落实落细师资选聘、优质教材、实训孵化基地、考试考核等重点环节,严格受训学员评价颁证。继续与妇联联合开展高素质女农民培育、与共青团联合开展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领头雁”培养、与科协联合实施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等。支持受训农民创办领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延伸各类高素质农民发展成长路径。

(七)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培训。依托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等在线学习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和考核,鼓励农民自主学习。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能力提升、农村创新创业者、乡村治理及社会事业带头人培育线下线上融合培训模式“12天 30学时”;专业种养加销能手、产业脱贫带头人等培训“5天 8学时”。学员登录“云上智农”app注册线上培训班级后,后台自动计算上线学习课时,实现线上学习记录全程可追溯。培训机构(基地)按每人每学时10元支付在线学习费用,线上培训服务费用主要用于视频课程制作、信息化设备运营、后台培训管理服务、学员线上学习流量费以及信息化建设等。

(八)探索职业培训与职业教育衔接试点。加大高职扩招政策宣传力度,鼓励更多高素质农民报考职业院校提升学历层次。支持涉农高校探索定制定向培养模式,满足高素质农民提升学历的需求。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证书全省统一编号管理,推进职业培训学时与职业教育学分转换。用好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资源,开展农民职业培训和学历教育衔接试点。鼓励农民参加继续教育,促进农民终身学习,持续更新知识能力。

(九)创设落实扶持政策。继续落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意见》(豫政办〔2016〕178号)精神,在完善产业发展扶持、创业创新支持、金融保险服务、荣誉表彰奖励“四项并行”培育政策的基础上,农业农村、人社、教育、扶贫、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全省高素质农民创业创新大赛主办部门,继续创设优化支持政策和资助项目;落实人民银行、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财政部、银保监会和证监会《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意见》(银发〔2021〕133号精神,加强与相关银行、保险公司、农业信用担保公司合作,争取更多优惠政策,切实解决农民融资难、融资贵的焦点问题。鼓励培养高素质农民积极申报参加农业系列职称评定。

三、服务保障

(一)科学制定实施方案。积极与财政部门对接,充分征求财政部门同意,制定操作性强的县级培训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主要措施、资金使用计划等,按要求报市级农业农村、同级财政部门备案。

(二)强化培育体系建设。以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站为主,充分发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民教育培训指导作用,开展摸底调查、参与培训组织、颁证管理、绩效评价等工作。用好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等教育资源开展面向农民的学历教育,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引导农业科研院所和农技推广机构发挥科技优势,为高素质农民提供技术培训和跟踪指导。鼓励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承担农民实习实训任务。建立符合条件培训机构资源库,规范市场主体有序参与培育行为,加快形成各类资源在机构间和区域间“一体多元、优势互补、协调协同、高效协作”的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提高农民参训率和满意度,满足高素质农民培育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的需求。

(三)加强师资教材管理选用。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师资队伍建设,完善“三级共享”师资库,用好各类共享师资资源,稳定一支专职教师,选聘一批优秀兼职讲师,培养一批农民讲师。培训机构要优先选用高素质农民优秀讲师为学员授课。督促指导培训机构选好用好正规培训教材,优先选用“十大优势特色产业”系列精品教材和农业农村部规划教材,每个培训机构(基地)选择省部规划教材2本以上。

(四)加强条件建设和信息化管理。培育机构(基地)要改善多媒体教学条件,加强农民田间学校和网络教室建设,为线上线下培训有机融合提供条件保障。依托农民教育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开展培训在线监管和绩效评价,实现所有的培训班、培育学员、教师课程、培育基地等上线可查,实现学员上线评价率和满意度85%以上。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信息统计和发展情况监测,实现参训农民基本信息100%入库,培育全程可监测可追溯。

(五)示范推广教育培训成果。遴选推介优秀学员、优秀教师、优秀工作者,评选精品课程、优质教材和受欢迎培训机构。树立宣传先进典型,引导学优争先,积极弘扬“学习光荣、素质高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系统总结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好经验好做法,支持高素质农民领办新型经营主体,提高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质量,示范引领带动周边农民发展产业、增收致富。指导农民专业技术协会、产业联盟等发挥作用,帮助高素质农民抱团发展、协作发展、互补发展。搭建各类成果展示和典型交流平台,积极组织高素质农民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选树高素质农民典型,推介创新创业成果,展示新时代新农民新风采,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高素质农民发展的良好氛围。

四、监督管理

(一)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加强党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农民教育培训纳入“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重要议程,统筹推进、系统部署。成立了以主管副区长为组长,区农业农村局局长为副组长,各有关单位分管此项工作的副职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明确了职责分工,完善工作机制,任务落实到人。加强党史学习教育,将农民教育培训与党史学习教育有机结合,切实把为群众办实事落到实处,教育引导农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二)强化“三级联动”监管。强化省、市、县“三级联动”监管服务机制,抓住学员培训结业考试考核重点环节,统一考试标准,严格监督培育合格证书发放,建立不及格补考制度,每个培训班合格率不低于80%。

线上教学技术培训范文篇2

一、工作总体情况和主要成效

(一)政策制度

区农业农村局和区财政局共同制定了《区2021高素质农民培训项目实施方案》并上报了省农业农村厅。全区由农业、财政等部门联合成立“区高素质农民培训项目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制定政策、调配经费等工作。区农业农村局签发了《落实区2021年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的通知》文件,同时要求严格按照《关于提前下达2021年中央财政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的通知》、《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做好2021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和《省省直机关培训费管理办法》等文件实施项目。

(二)组织实施

1、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市区分校和区内的柑橘协会、家庭农场协会、农联和农业专业合作社共同承办区县级培训工作。区农业农村局通过党政网、社交媒体和行业社会团体推荐,通过条件考核确定了县级培训学员。

2、制定了教学计划、根据2021年上级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要求,结合近年农业发展需求,加强柑橘、梨和花椒产业方面技术培训,加强水果产业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培训、加强农产品销售队伍建设培训。先后邀请中国柑橘研究所、国家梨体系技术科研院所专家进行柑橘、梨和花椒方面的技术培训;在生产关键时节邀请土专家、技术能手进行果树修剪、疏果、套袋、选果等方面的技能培训;组织社会行业组织带头人、协会负责人和专业大户开展农产品营销技能培训,分批组织学员分赴国内各大中型农产品交易市场开展农产品推广、市场开发等营销技能实践教学。

3、2021年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站分类型、分专业和分班制等培训手段,明确培训主体,丰富培训内容,全面提升高素质农民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全年共培训高素质农民150人,选送13人参加市级、省级培训;全年共组织培训38期,共培训5000余人次。同时通过建立考核、档案信息、继续教育、跟踪服务等动态管理制度,推动高素质农民逐渐成立为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带头人。

(四)典型宣传

为打造一支爱农业、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区通过“四个好”提升技术支撑,实践出一条特色的高素质农民培训之路。即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平台搭建“好”,课程与需求相结合、内容设置“好”,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转化运用“好”、激励与提升相结合,持续深化“好”。

线上教学技术培训范文篇3

[关键词]混合教学模式;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必要性;现存问题;应用策略

所谓“混合教学模式”,是将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的一种“线上 线下”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线上与线下两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机结合,不仅能够在线下停课等极端教学境况下确保高校的教学质量,还能够将学习者引向深度学习,在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前提下,增强其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大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1]。在以往的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中,采用的大多是围绕大学教师的专业教学模式,即在开展教学前先由教师进行课前准备,在课堂中由教师亲自讲解示范,而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需要做的仅仅是根据教师的讲解与示范进行机械重复并撰写相关报告,这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扼杀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与此同时,大多高校近年来仓促地开启了线上教学,但由于缺乏经验,出现了很多问题亟待改善。

一、混合教学模式在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一)契合高等教育改革趋势

混合教学模式的本质在于对教学与学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做出重新思考与设计。作为高校的重点本质问题,教与学的关系在新课改后一直是教育领域最炙手可热的研究热点。相比传统教学与混合教学模式,二者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教学主体的不同,传统教学偏向于以教师为主体,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需要以教师为主体,这种教学模式在效率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由于学生缺乏主体性,教学效果往往难以达到最大化[2]。除此之外,近年来线下停课状况时有发生,侧重于实践的土木工程专业通过生疏的线上教学往往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导致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效果整体下滑。这些现状是高等教育状况发生改变的典型结果,而迎合这些结果,混合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契合高等教育改革趋势,利用线上、线下的结合教学确保高校能够在任何情况下保证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的教学效果[3]。

(二)考核模式更能够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新课改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高校的教育目标之一,尤其对于土木工程专业来说,学生需要掌握的核心素养较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虽然高校也针对核心素养的培养做出了相应改革,但是对于高校来说,很难在核心素养培养后对学生的培养状况做出考查。而混合教学模式的意义也正在于此,核心素养的培养大多依赖线下教学,而考查却能够通过线上来予以实现[4]。

(三)提升教学稳定性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就业率比较高的专业,因此也一度成为高校最炙手可热的专业,虽然近年来受到信息产业的冲击使其热度略微下降,但依然难掩高校学生对于该专业的热衷。究其原因,土木工程专业本身属于一类教学效果相对稳定的专业,在教学过程囊括了较多实践类教学活动,且专业性较之其他专业更强,如果学生不能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毕业也是相当大的问题。但是,线下停课状况的频繁发生却令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暴露了其稳定性方面的问题,尤其近几年许多线下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无疑让土木工程的专业教学效果大打折扣[5]。这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在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中创设混合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它能够进一步增强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效果的稳定性。

二、土木工程专业混合教学模式的现存问题

近年来,各大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相继建立了自己的混合教学模式,其中线下教学仍然以传统教学为主,而线上教学则以钉钉等直播平台为根本开展。这种教学模式虽然较之以往更加科学、合理,但却仍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教师工作量大大增加

混合式学习仍然以教师为主导,虽然随着自主学习平台的出现,教师在线上教学方面的压力有所降低,但是仍然需要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准备线上课程内容设计、录制课程微视频、制作章节习题、在线测试、学习案例、学生讨论话题等各种教学资源[6]。除了这些内容外,教师还需要时刻跟踪学生的学习状况,当学生在线上遇到学习难题时,通过自主探究而无果后势必会向教师进行求助,而这个求助过程无论是通过线上途径还是线下途径,教师都需要拿出一定时间为学生答疑解惑。如此一来,教师不仅需要比以往传统教学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还需要更具有责任心与职业素养。由此可见,混合教学模式会大大增加教师的工作量,这是目前土木工程专业混合教学模式的现存问题之一。

(二)混合式教学设计有待提高

混合式教学的教学设计是这一教学模式的核心所在。就目前来看,土木工程专业中混合教学的开展形式仍然相对单一[7]。调查显示,目前大多高校选择线上、线下教学模式交替实施,其中,线上教学主要采取网课形式,旨在令学生形成自主性;线下教学则是负责对学生在线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做出答疑。通过这一模式,教学形式健全了,但是效果却不能达到最佳,线上教学内容不能够真正令学生实现“教中学、学中做、做中学”,甚至在调查过程中许多学生直言在混合教学模式出现后他们的学习兴趣反而下降了。

(三)线上学习平台存在问题

除了教师工作量以及混合式教学设计方面的问题外,线上学习平台也同样存在一定问题。目前,高校线上教学所使用的线上学习平台比较统一,比较常见的有钉钉、腾讯会议等,这些学习平台普遍使用人数较多,但对于土木工程专业来说,这些平台往往只能用于直播教学,其他方面则只能使用学校开发的平台。这些平台虽然都由大型信息技术企业开发,但在实际使用时却依旧存在较多问题。其中,比较常见的问题有运行过程存在卡顿状况、加载速度较慢、界面设计不够简洁易懂等。

三、混合教学模式在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混合式教学课程资源准备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建设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而其中最重要的是表达课程内容的教学资源。目前,很多平台都提供了庞大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尤其是近几年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视频公开课等,都有可选择的课程资源。因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首先关注的是知识能否被学生有效地掌握。根据技工类学生的实际情况,目前我校以超星平台作为线上教学的主要途径[8]。在超星平台中可以上传视频、ppt或直播,也可以布置在线练习、在线答疑等,还可以进行线上讨论、在线考试与学生学习时长统计、发表评论结果统计等。就网页设计课程,我们采取对原有线下教学的ppt进行改良,根据教学内容的难点和重点录制几分钟的操作步骤分解或是课程小结视频,这个视频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本次课程的要求和要点,方便自学时反复观看,也方便课程复习时汇总指导,起到对课程的统领作用。

(二)混合教学模式的选择方法

当前,我国进入了线下教学不尽稳定的教育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土木工程专业的混合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优势和灵活性。高校应当根据学校所在地的实际情况以及每位学生的个人防疫状态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当学校属地处于无疫状态时,正常在校学生应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参加线下教学与实践活动,以保证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效果;当学校属地防疫状况形势较为严峻时,正常在校学生应当居于宿舍进行自我隔离并参加线上教学活动,此时教师应侧重于专业理论类课程的教学;对于集中隔离观察的少数学生,应当为其制订特殊的教学计划,当在校学生进行线上教学时,集中隔离学生应与大家一起参与;当在校学生进行线下教学时,应有专门人员为集中隔离学生全程录像或直播,以保证其学习进度不落后于其他学生。

(三)优化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

在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来促进教学,降低教师本身的教学压力。在实际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应当充分发挥线上平台的优势,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在此方面,教师可以线上平台所囊括的内容为轴心布置课前任务,可将课程相关的重点内容整理成条目并以问题的形式传达给学生,以问题导入法让学生完成学习。而在学习过后,学生可以直接将自主学习的成果通过线上平台向教师做出反馈。教师在接收到反馈结果后,可以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汇总并在后续课堂教学中重点讲解,而针对“小众问题”,教师则可以开展针对性的单独指导,尽可能地确保学生在进行课堂阶段时对相关知识的预习水平差距微小。课堂阶段在传统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中原本是最重要的教学环节,但是由于线上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混合实施,教师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减小,因而教师可以改变过去“将知识点嚼碎并喂给学生”的教学模式,转而以引导学生“领悟”的新模式取而代之。在此方面,教师可以引入更多效果良好的教学方法,如情境创设法、游戏互动法、分组讨论法、辩论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有效活跃课堂气氛,更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9]。在课后阶段,教师不仅需要依托线上平台向学生布置课堂相关课后任务,还可以在平台内开设不记名课堂反馈,让学生自由提出课堂意见,以此实现混合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

(四)优化完善混合式学习平台

针对线上学习平台系统方面的问题,学校应当积极与学习平台方面沟通,要求平台的维护人员做出优化与相关维护。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不断探索,找到真正与课程契合的学习平台,提升师生在混合教学方面的体验感。

(五)定期为教师开展短期技术培训并制定欧洲杯买球平台的解决方案手册

由于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通过自学掌握混合教学的相关知识不切实际,因此必须以学校为核心进行相关培训。在此方面,需要对教师培训的内容比较冗杂,其中比较重要的方面包括混合教学技术培训、线上平台操作培训等[10]。作为软件的一类,线上学习平台势必需要不断做出维护与优化,但是随着其维护与优化,往往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而为了确保教师能够顺利使用,学校方面可以根据不同学习平台为教师配备平台使用手册,在平台做出大幅度的优化后则需要为教师配备新手册。如此一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遇到平台相关问题时,可以通过查阅手册自行解决。针对部分年龄较大、信息技术水平较低的教师,学校方面可以开展教师分组互相带动培训,即将年轻教师与年龄较大的教师分为一组,以此形成互相带动学习的局面,从根本上提高混合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六)进行线上学习平台使用培训

线上教学技术培训范文篇4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对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推进乡村振兴“三步走”为主线,围绕“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创新培训方式,统筹推进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能力提升、种养加能手技能培训、农村创新创业者培养、乡村治理及社会事业发展带头人培养,为推进全县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二、重点任务

围绕保供、衔接、建设、要害、改革等重点任务,以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为重点,加快培养各类乡村振兴带头人。

2021年全县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继续按省、市、县分层分类开展。项目资金111万元,全县共培训407人(含增加10%培训任务),各乡镇高素质农民培育任务指标见附件。其中省级培训共47人,由省农广校组织,重点开展各类带头人示范性培训;市级培训共34人,由市级农民培训机构会同退役军人事务局、妇联、共青团、浙大农研院等部门共同组织,重点开展退役军人、乡村振兴青年先锋、长三角城市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带头人创新创业等专题培训;县级培训共326人,其中282人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县农广校)组织培训,44人(骨干农机手)由县农业机械促进服务中心组织培训。

(一)聚焦保障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供给。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围绕小麦、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开展良种推广、防灾减灾、科学施肥用药、低碳绿色生产等技术培训,提升种植管理水平,促进粮食丰收。围绕经济作物生产,因地制宜开展蔬菜、果树等经济作物生产管理培训,提高特色农业发展水平。围绕粮食作物机收减损,加强农机手操作技能培训,提高驾驶操作和安全使用水平,促进丰产丰收。围绕耕地质量提升,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管护、节水灌溉、土壤培肥改良、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培训,增强农民保护耕地意识,提升和改善耕地质量。

(二)扎实推进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切实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持续做好脱贫地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围绕脱贫地区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加强特色产业发展带头人的生产技术、品牌打造、电商营销、金融信贷、加工物流等方面培训,提升示范带动能力,促进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围绕推进产业“三品四化”(品种、品质、品牌,标准化、规模化、特色化、高端化)发展,以规模化种植、集约化栽培、机械化管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为重点,加强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各类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带头人培育,带动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群增收致富,提升可持续脱贫能力。

(三)大力促进返乡入乡创业创新。重点面向退役军人、返乡创业大中专毕业生、农民工等返乡入乡群体,以农业农村发展形势、产业格局、乡风民俗等为重点,帮助其补齐农业农村知识短板,了解掌握“三农”政策,厚植知农爱农情怀,更好地融入乡村,带动农业产业发展。加强创业创新群体的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围绕优势产业、特色产业、乡土产业发展壮大,以电商营销、直播带货、农村文旅等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为培训内容,大力培育农村创新创业人才,发展壮大新一代乡村创新创业带头人队伍。围绕市实施乡村振兴“三步走”,以强力打造长三角中心城市农产品供应基地为导向,以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农产品质量安全、“物联网 ”智慧农业、对外贸易、产业化联合体打造等为内容,开展农业产业领军人才培养,提升农业农村产业发展农民企业家创业展业能力。

(四)强化乡村建设行动人才支撑。面向村“两委”成员,开展思想政治、法律法规、村庄建设管理等方面培训,培养一批农村基层治理人才。培养妇幼工作、文旅体育、环境整治、乡村康养、卫生防疫等专业人才,打造一批乡村社会事业发展带头人。围绕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乡土文化等培训,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加强农民生态文明、农业绿色发展培训,助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乡村规划、休闲农业、乡村康养、冷链物流、农产品加工等技能培训,完善乡村产业体系。

三、资金使用

项目资金主要用于授课人员的讲课费、食宿费、交通费,学员的食宿费、误餐交通补助,实习实训、参观交流、培训场所租用、培训资料和耗材(杯子、笔记本、笔、包、服装、口罩等)购置、在线教学资源费(每人费用标准120元)、资料印制、组织招生、管理、跟踪服务、信息化手段利用以及培训宣传等方面的支出。

四、工作要求

(一)精心遴选培训对象。严格执行《高素质农民培训规范(试行)》,精准遴选培训对象,要以乡镇为单位对培育对象进行调查摸底,摸清参训农民的数量和需求,建立培训对象库,组织培训对象登录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农民教育培训申报系统”或手机下载“云上智农”报名参加培训。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微信等现代传媒手段,加大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宣传力度,做到有愿望参加培训的农民应知尽知。

(二)创新培育内容与模式。各培训机构要根据培训需求制定“订单式”“差异化”培训计划,合理设置培训时长,强化训后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要顺应农民需求开展全产业链培训,同时将转基因科普、党史学习等内容纳入培训计划。加大“走出去”培训力度,实地学习外地先进典型和模式。加大在线教学力度,探索利用天天学农新平台开展线上教学试点工作,把利用天天学农平台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线上学习作为培训跟踪服务阶段(总学时30学时)的内容,培训课时12学时,真正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高培训针对性和质量效果。

(三)大力强化培育体系建设。统筹利用各类优质教育培训资源,构建开放、多元、立体的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充分发挥农广校农民教育培训主体力量作用,积极开展摸底调查、组织实施、系统管理、项目指导等工作,协助做好监督管理、绩效评价等工作。充分发挥行业、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等各类农业教育资源,构建多元化培训载体。引导市场化教育培训机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有序规范参与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规范市场主体培训行为。鼓励利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资源,探索建立农民学分银行,推进农民短期培训、职业培训和学历教育衔接贯通。

(四)注重农民教育培训能力建设。继续推进培训基地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把技术培训与生产周期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以致用、教学相长。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遴选优化农民教育培训讲师团成员,巩固管理者队伍,增强统筹协调、组织管理、教学教研、开拓创新能力。加强线上线下课程开发和规范化建设,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大政方针、农业产业发展形势趋势、农业安全生产、农担融资及小微企业创新创业扶持政策等纳入培训课程。支持发挥农村“土专家”“田秀才”“传统艺人”的作用,探索“师傅带徒”培养模式,有效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五)加大人才培养服务保障工作。强化训后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持续跟踪农民训后产业发展,开展政策宣讲、项目推介、技术指导等延伸服务。加强与金融部门沟通协调,积极对接金融信贷,鼓励农业信贷担保公司面向农民开展符合规定的信用贷款担保业务,支持农商银行面向农民开展相关信贷业务,帮助农民解决产业发展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指导农民专业技术协会、产业联盟等发挥作用,帮助农民抱团发展、协作发展、互补发展。支持并组织高素质农民参加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展览展示、创业创新项目路演、专业技能大赛等活动,搭建交流平台,促进互学互助。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把农民教育培训纳入党委政府“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重要议程,明确职责分工,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组织管理,任务落实到人。要加强党史学习教育,将农民教育培训与党史学习教育有机结合,教育引导农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妇联、共青团、退役军人事务局等部门要主动参与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形成培育工作合力。

(二)严格培训监督管理。县农业农村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落实落细《高素质农民培训规范(试行)》的工作要求,加强培训全过程监管,定期督导培训进度,随机抽查培训执行情况,提高参训农民满意度。要充分利用农民教育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开展培训在线监管和绩效评价,及时组织参训农民对培训教师、培育基地、培训组织和培训效果进行线上评价,实现参训农民基本信息100%入库,培育全程可监测可追溯。

线上教学技术培训范文篇5

一、启动之初:统筹谋略,整体实施

为落实延迟开学期“停课不停学”的政策,武侯区教育局统筹谋略、整体布局开展工作。(一)提前谋划,靠前指挥。1月26日(正月初二),区教育局基于因疫情而延迟开学的预判,召开了关于中小学线上教学的会议。会议决定要提前制定出线上教学的指导意见,用于指导区域内中小学开展线上教学;明确了普教科做好线上教学的统筹规划,区教科院拟定线上教学的指导意见供局党组决策,区技装信息中心保障“三顾云”平台(武侯区自建的教育云平台,可支持学校开展线上教学活动)有效运行。(二)服务学校,加强指导。自2月17日起,指导各校开展线上教学工作。一是在“三顾云”教育平台上为师生共提供了265万件教学资源供师生选择。二是深入学校调查研究,了解学校在进行线上教学过程的做法、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现场给予帮助和指导。三是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及时了解线上教学的现状和学生的获得感。之后,形成的区域和各学校调查报告,为教育局决策提供依据和参照。四是召开线上教学阶段(两周线上教学)视频会,其内容包括:让做得好的学校做经验交流;教科院解读调研报告并就线上教学提出指导性意见;教育局对前阶段工作进行总结,对下一阶段教学提出要求。其一,建立体系,加强管理。学校线上教学建立校级、年级、班级等三级管理体系,全面、系统推进线上教学工作。其二,摸清情况,解决问题。学校全面了解学生家庭用于线上教学的网络条件和终端设备情况,对设备缺乏的家庭提供帮助。其三,强化培训,提高素养。由各校信息办的负责人牵头成立校级技术团队,对全校干部教师进行线上教学的技术培训。其四,研究方法,提高效率。各学科教研组、备课组研究线上教学方法,保证教学效果。其五,全批全改,及时反馈。学生每天将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之后拍照上传给老师批改,以了解学生学习效果。其六,家校共育,形成合力。联动家长,求得家长的理解支持,为孩子线上学习提供必要的条件,督促孩子认真学习,完成线上学习任务。

二、开展之中:调查现状,摸清情况

在线上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武侯区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对全区29所初高中进行问卷调查,学生整体上对此次延迟开学期间线上学习的满意度较高。但同时也发现,线上教学效益还不尽如人意。在经过三周线上教学之后,我们又对10所中学的校长或中层干部就“影响中学线上教学的主要因素”进行网上调查,发现影响线上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按影响程度的大小排列分别是:网络条件、教学平台功能、硬件条件、班级管理、教学方式、教师信息素养、课堂监控、学生自律、家校配合、教学设计、课程设置等十一个因素。关于排在第一位的网络条件调查,有8位受访者认为网络环境是否快捷、方便、不断线、不卡壳,这是支持线上教学的首要因素。关于排在第二位的平台功能调查,有7位受访者认为当前市场上提供的平台只具有直播功能及回放功能,能基本满足教师教的功能;当针对某一问题需要学生充分讨论或开展师生、生生互动的时候,现行平台就实现不了。关于排在第三位的硬件条件和班级管理调查,有6位受访者给出了相同或相似的答案,即:硬件条件是指教师备课、录制视频、课堂直播、师生互动、作业批改反馈、个别辅导所使用的设备,也指学生在家听课、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作业上传的设备,而在这方面还存在不足。有位副校长告诉我们,在他任教的一个初中班45名学生就有42名使用手机参与线上学习,他对此感到非常不安,这既是对学生视力严重的损害,又不利于学生把控自己不在学习时打游戏。

三、后续实施:改进措施,增强实效

线上教学技术培训范文篇6

[关键词]网络教育视野;电大教师;教学管理能力;优化路径;探讨

网络教育是新时代科技、教育二者飞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在理念、内容、形式等方面和传统教育区别明显,电大教育目标群体、教学方法、资源等更具灵活性、开放性。与此同时,在网络教育视野下,有效教学管理是电大教育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学生能力素养提升等,而这离不开雄厚的师资力量,如何提升教师教学管理能力是电大教育过程中面临的重要挑战,要在反思、剖析、总结实践基础上深化教师队伍绩效考核与培训环节,采用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促使教师不断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提高教学管理能力,强化教学管理的同时提高人才培养层次。

一、网络教育视野下电大教育新特色

“互联网 ”这一概念是201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明确提出的,将其作为我国当下战略发展计划,互联网全方位渗透到传统产业中将是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中一种全新的形态。在网络发展大环境下,教育革新建立在社会不同行业领域发展基础上,互联网渗透到教育中具有其必然性。网络教育就是在计算机、多媒体等技术作用下,通过互联网动态展现课题内容,避免电大教育教学中受到时空限制,确保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实时满足其个性化与多元化学习客观需求。网络教育方式并不是简单的传统教育模式、互联网学习模式,对拓宽学生知识面、锻炼思维、发展能力等有深层次影响。在网络教育大背景下,我国电大教育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需要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在落实生本教育理念过程中准确定位教学新思路、新方法,优化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不断为电大教育教学注入生机活力。与此同时,在网络教育视野下,电大教育新特色体现在不同层面,目标群体全开放便是其中之一,学习者不再受到年龄、学历、地点等限制,结合自身各方面情况,在把握课题知识难易度中进行有效学习,在获得规定学分之后,便可以获取对应的文凭,传统教育中一考定终身格局被打破,是对教育公平理念的客观折射,利于优化配置、利用多层面教育资源。在此过程中,灵活、高效、互动等是网络教育显著特征,在网络教育作用下,电大教育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教育教学资源价值最大化呈现,可以共享并有效整合来自不同层面的优质教育资源,打破传统时空局限的同时实时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轻松获取名校学历、文凭。此外,在网络教育视野下,电大教育呈现新特色的同时需要持续深入改进教学方式,而实现高质量教学管理是其重要方面,要在教学实践总结中促进教师教学管理能力提升,在高层次网络教学管理中更好地发挥电大网络教育优势作用。

二、网络教育视野下电大教师教学管理能力优化路径

(一)更新电大教育理念,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增强终身学习意识对电大教师优化教学管理能力起到重要作用,这是因为良好教学管理要求教师必须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而在网络时代背景下,不同行业领域知识更新速度持续加快,作为知识传授者,电大教师要在强化终身学习意识中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在更新构建的知识体系中促进教学管理、信息技术等能力提升。在“互联网 ”背景下,电大教师在课程教学、终身学习方面都面临较大的挑战,如何有效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对电大教师教学管理能力提升有着重要现实意义。在此过程中,电大学校要围绕网络教育新要求、新任务,结合电大教育中教与学实际情况,结合教师各方面实际情况以及网络优势作用,在网络平台中构建基于知识、技能两大模块的终身学习体系,在理论联系实践中规范化指导对教师在知识层面进行的再教育学习。学校要针对各阶段课程教与学中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在线上、线下有效衔接中实时组织、引领教师主动参与再教育学习,在学习专业课程以及教学管理最新理论知识,包括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在拓宽知识层面中掌握必要的技能,在知识、技能同步提升中深化电大教学管理路径。与此同时,学校要定期深化系统平台中构建的终身学习体系,促使各层次教师在多层面学习中强化自主与终身学习意识,将终身学习放在教学管理能力提升的重要位置,结合教学管理具体情况,自主针对性学习网络背景下相关理论知识,将其巧妙应用到网络教学管理各环节,将掌握的理论知识以及技能实时转化为所需的技能,在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难题具体分析等原则中强化终身学习,将自主学习、集体再教育学习等贯穿到教学管理各环节,借助多层面优化路径,在发展自身教学管理能力中不断完善课程教与学,在高效管理中最大化提升网络教育视野下电大教育管理实效性。(二)强化信息技术培训,优化传统教学管理模式。1.强化信息技术培训。在电大网络教育过程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至关重要,包括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网络教育产品开发能力等,这是因为在网络教育背景下,电大专业课程教与学信息化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关键点,如何实现有效信息化教学管理是教师在学科网络教学中面临的重要任务,要立足“互联网 ”理念,强化对不同层次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在信息技术能力持续提高中实现有效教学管理。在此过程中,学校要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入手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营造“和谐、宽松”的环境范围,制定针对性、科学性信息技术培训计划、方案、目标的同时巧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化已构建的网络教学平台、专业课程教学管理系统等,在发挥平台多方面功能作用中针对各阶段各层次教师绩效考核情况,以教学管理为切入点,以能力持续提升为导向,科学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活动,在实战演练、集中培训、岗位实践等协同作用中指导教师进行不同层面实践,在掌握、应用信息技术中促进能力发展,在规范化操作技术设备中巧用掌握的理论知识、技能,有效解决电大网络教育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加强对薄弱环节管理的同时不断创新教学管理,提高电大课程教学整体水平。在此过程中,学校要在系统平台中合理设置信息技术培训专题模块,客观剖析各层次教师教学管理考核结果,针对教学管理中存在的共性与个性问题,对各层次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专题培训,在合理指导中不断增强教学管理能力。2.优化传统教学管理模式。教师、学生、教学资源是网络教育视野下电大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组成要素,急需要合理优化传统教学管理模式。教师要在与时俱进基础上重新审视电大网络教育要求、理念、任务等,准确定位网络教学中师生角色,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呈现,实时将自身职能从“教”转变为“导”,在网络教学中有效引导、指导、辅导班级各个层次学生,在转变师生角色中深化传统教学单一管理模式。与此同时,教师要强调远程自动化教学管理,在巧用现代信息技术过程中科学设置且完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科学设置选课、作业、考试、监管等功能模块,动态监督教学管理全过程,便于及时发现、解决电大网络教育中理论知识讲解、实践操作、巩固练习等方面存在隐患问题,深化传统教学管理模式,提高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在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平台中定期开展以教学管理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围绕日常专业课程作业、考试、实践等,引领班级学生进行情境角色表演,在层次化实践中亲身体验教师教学管理。教师也可以参与到小组学生角色表演中,在互动、交流中进行相关实践,了解学生在教学管理实践中采用的方法、手段等的同时进行有效反思、分析、总结,深化把握日常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自身教学管理能力也有深层次认识。与此同时,在教学管理模式优化中,教师可以借助电子邮件、论坛、聊天室等,日常随时和班级学生进行不同层面互动,随时收集、了解班级各个层次学生在电大网络教学管理方面的建议、意见的同时利用计算机系统,在线对班级学生进行提问,在综合把握基础上剖析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重难点问题以及教学管理要点,以学生能力与素养发展为导向,对采用的教学管理内容、模式等进行针对性调整的同时强调自我阶段性、长期性学习的同时进行多层面实践,在提高教学管理能力中持续改进教学各环节,顺利实现教学管理目标的同时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需求。(三)深化综合评价环节,实现高质量教学管理。在网络教育视野下,电大教学优化管理离不开行之有效的评价。学校要在实践过程中从各方面实际出发,制定合理化的教学管理评价制度体系,在制度作用下深化综合评价环节。在综合评价过程中,学校可以立足评价制度,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中科学构建综合评价系统,教师和学生是评价的主要对象,分别构建合理的子系统,在明确评价目标、要求、要点、任务等基础上科学设置各教师与学生综合评价子系统功能模块。在教师层面,可以从教学设计、课程知识讲解、教学实践、课堂管理、师生互动等方面入手设置评价功能模块,在学生层面,可以结合学生课堂表现、自主学习、随堂练习、合作探究、知识掌握应用、课堂内外实践等设置评价功能模块,和网络教学管理系统中的绩效考核、学业测评、监督管理等模块有效衔接,在线上以及线下共同作用下巧用定性与定量评价方法,包括自评、师评、互评等方法,全方位、系统化评价各专业各年级每位师生各阶段各方面情况。学校要细化把握评价结果,针对各层次教师教学管理情况,深化网络作用下的继续教育学习与岗位实践培训环节,在把握、应用理论知识中进行系统化培训,最大化提升教学管理以及岗位胜任力,在发展壮大教师队伍中实现网络教育视野下高质量电大教学管理。

三、结语

线上教学技术培训范文篇7

一、目标任务

聚焦我县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发展人才需求,以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满足农民理念知识技能需求为核心,以提升培育质量效能为关键,加大高素质农民培育力度,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人才和智力保障。2020年市农业农村局下达我县高素质农民培训任务700人(包括中央级和省级资金)。

二、重点工作

(一)选准培训对象。高素质农民(新型职业农民,下同)培训对象为本县年满16周岁,正在从事或有意愿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的务农农民和返乡入乡创新创业者,面向脱贫攻坚一线培育致富“领头雁”,面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造就现代农业“职业人”,打造扶志扶智的培育新模式。本年度参训学员可以在次年参加同一层级不同培训,或参加同一类型更高层级的培训。同一层级培训学员与上年重复率不超过8%。以各乡镇为单位对辖区内培育对象进行调查摸底,摸清有意愿参加培训的农民数量和需求,建立培训对象库,组织培训对象登录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农民教育培训申报系统”或手机下载“云上智农”报名参加培训。要从对象库中遴选有意愿、有需求的农民参训,特别是要加强农村电商销售人员、贫困地区的产业扶贫带头人和受肺炎疫情影响的留乡人员培训,优先培训“农业农村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直报系统”申报人员。

(二)遴选培训机构。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委托第三方培训机构开展培训,培训单位必须具有电商培训和相关农业工种的办学资质,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加强对培训(实训)任务承担单位的管理、指导和服务,开展需求调查、培训组织、过程管理和跟踪服务等工作。

(三)强化分类培训。围绕经营管理型、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等三个类型开展培训,本次重点是专业生产型培训,根据本县农业主导产业(食用菌、水果)以及特色产业(红曲等)和农村电商开展培训,目的是培养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并直接从事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的高素质农业劳动者,提升培训对象的生产组织能力和技术技能水平,提高其生产效率、质量标准和绿色发展水平。

(四)推进重点培训。按照上级“省抓示范培训、市抓特色培训、县抓产业培训”的工作思路,推进分层培训的原则,拟举办至少7期培训班,其中农村电商培训班1期,其余均为专业生产型培训班。原则上每班不超过100人,以实习实训为主的培训每班不超过50人。每期培训总学时40学时(每天按8学时计),实习实训不少于总学时的2/3,推广线上与线下融合培训1期,人数不少70人,线上培训8学时,今年要把农村电商培训作为解决农产品卖难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纳入高素质农民培训计划。

(五)创新培训模式。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特点,围绕产业周期开展分段式、交替式培育,选好实训基地,强化技能训练。一是实行“行政主管部门第一课”。由本县农业农村部门为本级开展的培训班讲授第一课,强调培训的目的和意义,引导参训学员端正学习态度,珍惜学习机会;正确处理好工学矛盾,做到学以增智、学以致用、学有所获,并以这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为契机,将学到的知识、技能和发展理念运用到工作中,发挥好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二是要强化分模块培训。对经营主体带头人要强化品牌创建、市场营销、企业管理、融资担保等内容;对创业创新人员要强化职业素养、团队合作、科学发展等内容;对种养大户等生产型农民要强化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新装备的推广应用;对农业经理人要着力提高其管人的能力、管事的水平。三是要优化课程设置。全县计划举办8个培训班,培训课程体系分为综合素养课、专业能力课、能力拓展课三类。综合素养课包括思想政治、农业通识、农业农村政策法规、文化素养等,但不限于以上课程;专业能力课包括乡村治理、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经营管理、农产品营销、绿色发展等,但不限于以上课程,特别要加强电商销售、秸秆综合利用、农膜回收利用、农药安全使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等技术培训;能力拓展课由培训机构根据培训对象和培训目标自行设计。培训机构结合实际情况,合理选择集中或分时段开展培训。四是要开展线上线下融合试点。加强“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推广应用,鼓励农业专家、农技推广人员、培训机构、培训教师利用云平台开展指导服务。支持各承担培训任务的单位通过购买服务支付在线学习费用的方式,依托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和“云上智农”app,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培训。根据市农业农村局相关文件要求,本县开展线上线下融合培训试点人数至少70人,培训期限7天及以下的班次,每位学员线上培训不少于8学时。

(六)提升培训能力。一是壮大师资队伍。建立开放共享的培育师资库,选择专业理论扎实、熟悉现代信息技术、能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教学、“手把手”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难题的技术能手和经营管理导师作为培训师资,打造一支由农业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农技推广骨干以及农村田秀才、土专家组成的名师队伍。二是开展培训(实训)基地遴选工作。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农民田间学校和科技特派员“星创天地”的作用,遴选认定一批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培训(实训)基地,把技术培训与生产周期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以致用、教学相长。三是加强教学资源开发。按照分层开发、择优选用的原则,丰富教材和课程资源,优先选用部省规划教材。结合本地农业主导产业,积极开发质量高、针对性强的培育教材,并录入教材库,不断充实和完善高素质农民培育教材库。

(七)考核评价及颁证。培训机构通过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考核和实践技能考评相结合方式,综合评价学员学习成果,对合格者颁发培训证书。一是过程性评价。包括学习期间出勤情况、遵守纪律情况、课堂表现情况、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等。二是结果性考核。对理论教学结果采取笔试、口试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三是实践技能考评。对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效果采取技能操作、撰写实践报告等方式进行考评。四是证书颁发。以上3种考评均达到合格,可颁发培训证书。培训证书应反映培训班次、培训时间、培训内容(课程)、学时数等培训信息。

(八)完善信息档案。一是培训信息入库。培训机构应在培训班首次考核前将学员基础信息100%入库,并及时更新相关培训和考核信息。二是建立培训学员档案。培训机构应建立培育学员档案,档案中应包括培训方案、学员信息、培训记录、考核结果、证书颁发和其他相关培训信息。三是开展统计监测。利用农民教育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信息统计,实行培训过程和效果第三方监测评价。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大力培育高素质农民,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农民教育培训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摆上各地党委政府“三农”工作重要日程,建立健全党委政府领导,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教育、财政等各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职责,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工作措施,层层抓好落实。

(二)明确职责分工。根据年度培训任务和补助资金,制定本级实施方案和资金分配计划,做好培训对象确定、培训主体选定、培训监督管理和政策落实等工作。承担培训任务的单位要在农业农村部门的指导下,制定培训计划,优化培训课程,选好培训师资,建立学员培训档案,及时把参训人员信息录入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农民教育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参训人员,要逐一加以备注,并在每月上报培训人数时注明贫困户参训人数。各乡镇、街道要协助农业农村部门对培育对象的摸底等工作,为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提供场所等便利条件,并加强跟踪服务,关注学员的产业发展情况,主动提供技术指导、政策扶持、交流平台、在线服务等。今年起认定工作将结合实际开展,合格者由农业农村部门颁发培训证书。

(三)加强基础建设。要强化农民田间学校建设,依托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在产业链上培训高素质农民,提高培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把能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教学,“手把手”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难题的技术能手和经营管理导师作为培训师资,打造一支由农业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农技推广骨干以及农村田秀才、土专家组成的名师队伍。

(四)培训补助费用。

1.根据市农业农村局相关文件精神,高素质农民培训补助每人每天不超过300元(按每天8学时计,含实习实训和线上培训)。现根据本县实际,拟定分层次阶梯定价,即:在本县范围内开展培训(实训)的每人每天补助220元,到本县以外地区、市范围内开展培训(实训)的每人每天补助250元,在市以外地区开展培训(实训)的每人每天补助300元。

2.开展高素质农民线上培训的,由承担任务的培训单位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与全国农科教云平台和“云上智农”app运营服务单位签订的协议并支付费用,其中,培训单位支付给全国农科教云平台和“云上智农”app运营服务单位的线上培训费用不得超过线下培训补助标准的50%。

3.高素质农民培训资金主要用于培训宣传、聘请授课专家教师、教材资料、场地租赁、到企业(基地)实训、现场操作实训、异地培训、观摩学习、线上培训、师资培训、证书制作、档案管理、下乡(含异地)办班差旅,农民集中培训期间的食宿、交通(包括学员异地集中培训的往返交通费补助)以及培训后的认定管理、跟踪服务等相关支出。其中,用于开展培训的资金不低于总资金的80%;用于农业农村部门开展培训对象摸底调查、信息采集录入、培训组织管理、认定管理、下乡(含异地)办班差旅、跟踪服务、第三方审计以及培训工作管理人员业务培训等费用的资金不高于总资金的20%。

4.高素质农民培育任务可以利用农广校等机构开展培训,也可以由大中专涉农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和社会培训单位(包括公办和民办培训机构及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下同)承担。由农业农村部门(含农机部门,下同)承担培训的,在补助标准范围内实报实销;由涉农大中专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和社会培训单位承担培训的,按补助标准实行包干制(自负盈亏)。承担培训任务的单位没有提供免费伙食或住宿的,应给予参训人员适当的补贴。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的授课教师讲课费和省级师资培训费按照《省省直机关培训费管理办法》、《省省直机关培训费管理办法有关问题的解答》的有关规定执行。

(五)严格绩效管理。要采取有力措施,全面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中的高素质农民培训指标任务。县农业农村局、财政局要督促各培训任务承担单位建立培训台账,切实做到培训台账明晰,并强化对培训单位各班次的检查验收,及时填写验收报告单,准确掌握每个班次的培训情况及成效,确保每个培训班次的档案资料完整准确。依托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和“云上智农”app,对所有培育班次的培训教师、培训基地、培训班组织和培训效果实行线上考核。每月23日前向市农业农村局汇总报送培训工作进度;12月10日前将年度工作总结(包括培训资金使用情况)报送市农业农村局汇总。县农业农村局要对所获得的培训资金进行绩效评价,形成绩效评价报告,并在下一年度1月中旬报送市农业农村局。

线上教学技术培训范文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结构化学;应用

结构化学是高等院校化学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一门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课程,是以量子力学为基础,研究原子、分子、晶体等物质的微观结构与运动规律以及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之间关系的一门基础科学。结构化学是其他化学学科的重要理论基础,不仅涉及化学学科知识,还涉及物理学、高等数学、晶体学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具有概念多、公式繁杂、证明烦琐、内容多且深奥抽象、理论性强等特点,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及空间想象力,这对学生来说是一大困难,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易产生抵触、抗拒、厌学情绪,影响教学效果。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教育进入信息化的新时代,给教育教学的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信息技术集图、文、音视频及动画等多种信息于一体,不受时空限制,教育对象多元化,具有直观、快捷、生动形象、灵活性、互动性等优点,能够将原本结构化学中原子结构、原子轨道线性组合成分子轨道、分子对称性、金属晶体的密堆积结构等抽象复杂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更易于接受的具体形象的内容,简化了理解难度,增强了学生空间思维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将现代信息融入结构化学教学,可以更好地辅助教师教学,能够为教师教学活动注入新的活力,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枯燥氛围,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提升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文针对信息技术在结构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进行讨论,分析不足,提出了应用信息技术的有效对策,优化结构化学课堂结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信息技术在结构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一)信息技术硬件设施不完善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辅助教学手段,能够把结构化学教学中复杂抽象的教学内容以全新的、更加形象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提高教学效率。信息技术硬件设施的建设是信息技术应用和发展的基础,部分高校领导对信息技术基础建设认识不足,经费投入不足,信息技术硬件环境建设水平不高,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视频制作室等智慧一体化教室缺乏,硬件设备不足,设施过于陈旧,无法使用,严重影响教学工作正常开展。另外,由于经费有限,设备维护维修不及时,管理不到位,设备故障和受损频发,教学平台不完善,功能不健全,使用效益不高,严重影响了信息技术基础建设的健康发展,阻碍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有效深度融合。

(二)线上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线上教学已成为线下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效补充,线上教学虽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还存在一些不足。部分教师对线上教学重视不够,师生互动少,也不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再加上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较差,学生静不下心学习,同时农村或山村学生网络信号不好,无法保证每位学生的网络效果,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更有甚者,教师直接让学生观看网络慕课,看后不讲解,也不对学生在慕课中学习的疑惑进行答疑,导致学生学习困难,学习效果不理想。线上教学模式灵活多样,如超星直播、超星课堂、腾讯会议、钉钉直播、雨课堂等,大规模的线上教学活动同时进行,服务器拥挤不堪,势必造成网络卡顿、延迟、不稳定等现象,往往导致教学中断,影响教学环节的正常进行。同时教学质量缺乏动态实时监管,课后只能根据学生听课反馈情况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在这种状态下,再加上结构化学知识深奥、难懂、难学,一学期线上结构化学课程结束后,学生并没有学习到许多有用的知识,这对学生未来的化学知识学习是非常不利的。

(三)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欠佳

结构化学课程引导学生对微观世界进行探究,需要用到许多软件来辅助教学,如3dstudiomax、guassview等可以生动形象地模拟晶体结构、轨道图、电子云密度图形等,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使原本呆板的教学方式变得生动有趣,同时可以避免传统教学使用模型演示的不便,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有利于解决结构化学内容多、时间不够用的情况。但是很多教师跟不上信息化发展的步伐,习惯了传统线下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加之线上教学信息技术培训力度不够,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水平欠佳,不熟悉教学软件的功能,操作不熟练,甚至不会操作,影响了教学效果。另外,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质量往往水平不高,缺乏思考,内容单一,形式单调,课件信息量大,重难点不突出,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教师过分依赖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信息技术在给教师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端。部分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可以完全代替课堂教学,过分依赖信息技术,课件从网站直接下载,甚至不做修改,简单模仿,直接拿来上课,不认真备课,疏于钻研教材,助长了教师的惰性。还有教师片面追求课件制作技术含量,刻意追求课件画面美观,却忽略了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思考。另外,结构化学内容多,涉及大量抽象的理论概念、复杂的空间结构、烦琐的数学公式推导和证明,课件信息量大,授课时间有限,教师上课没有观察学生的上课状态,课堂师生互动少,学生往往把大量时间花在看屏幕上,来不及记笔记和思考,只能被动接受,完全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在结构化学教学中展现信息技术的优势,最终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提高信息技术在结构化学教学中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信息技术硬件设施建设,有效使用多媒体技术

学校应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经费长效投入机制,加大网络平台建设,利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服务教学信息化改革,加强制度保障,保障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工作有机融合,鼓励教师积极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授课,学校应对教师课程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行评比,以评促学,以评促用,激发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应用水平。结构化学课程教学中涉及大量的公式推导,经常会遇到积分、微分等高等数学知识,传统的黑板教学和口述教学时间较长,求解过程的每一步都要写在黑板上,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在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难以发挥作用。信息技术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将结构化学教学内容做成多媒体课件通过投影大屏幕展示给学生,节省了板书时间,实现了教师高效率传授知识和学生高效率接受知识。因此,教师应该在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上多花心思,不能随意在网上下载直接使用,自己动手做课件,课件制作要简洁明了,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有一定的区分度,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抓住重点,避免学生做笔记时“一刀切”。同时不要一味追求课件制作的技术含量,要突出自己对教学内容的凝练、教学理念的思考,课件制作完成后,教师要进行试讲,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授课之后,要征集学生意见对课件内容进行调整,不断完善教学课件。还有些老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无课件不成课,信息技术作为辅助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要适时、适度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有效结合,发挥各自优势,才能发挥信息技术的最大效果。

(二)巧用信息技术,助力线上教学

线上教学模式多种多样,结合课程特点可采用适合实际需要的线上教学模式,如基于“超星学习通”的智慧化教学模式开展了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智慧教学,具有实时签到、课堂抢答、资源、随堂考核、开启话题、任务活动、批阅作业、设置考试等功能,实现了对课前、课中和课后教学全过程的动态学习数据收集和分析,丰富了教学形式,促进学生高效学习。利用超星学习通学习平台可提前上传各种结构化学学习资源,如教学课件、教材电子版、微课视频等,教师可布置预习内容,设置任务点,让学生做好课前预期;在课中,积极开展师生互动,并在重要知识点对学生进行提问;在课后,教师要及时进行作业布置与批改,提醒学生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点,督促学生及时进行课后巩固。同时教师要提前做好线上教学备选预案,并提前进行线上教学模拟,要及时调整并更换超星直播、qq群直播、腾讯会议、钉钉直播、雨课堂等网络教学平台,或错峰教学,避免网络在高峰时会出现卡顿、黑屏、延迟等现象,确保线上教学顺利开展。另外,在结构化学线上教学时,教师要合理设计教学环节,加强师生互动,注重引导和启发教学,有效提高课堂吸引力,丰富线上教学趣味性,可恰当地增加一些如德布罗意、薛定谔、爱因斯坦等科学家故事,加强学生科学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三)加大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

学校要建立健全教师信息化培训机制,督促教师参加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培养教师树立信息化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有效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教师自身要不断更新思想观念,重视教学信息化能力培训,定期参加培训,培训可采用专家讲座、交流讨论和实战演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充分挖掘提炼线上教学实践经验,不断提升自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师要积极参加培训学习超星“学习通”“雨课堂”“智慧树”等多种智慧课堂线上教学平台,不断优化课程教学资源平台,丰富结构化学教学形式,学习平台建课步骤方法、资料上传、布置任务、发通知、在线讨论、在线作业、在线测试、问卷调查、设置考试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同时教师要积极学习结构化学相关教学软件,利用这些软件使抽象枯燥的结构化学知识如波函数、对称性、晶体结构等变得更加形象直观,易于学生理解,进而辅助结构化学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四)微信公众号在结构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微信成为一种简便的信息交流辅助工具,深受当代大学生的喜爱。微信公众号具有全天候、方便快捷、易于操作、内容简洁、传播速度快等优势,方便学生学习,可以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方面的不足。建立结构化学微信公众号辅助课堂教学,推送教学课件、参考资料、习题、章节测验、图片、视频和图文并茂的微素材等结构化学学习资料,帮助学生做好提前预习,克服学习重点和难点,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可随时随地学习,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此外,结合结构化学课程特点,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入课堂教学,利用微信公众号推送一些科学家趣闻轶事,如爱因斯坦与诺贝尔奖、德布罗意历史最短博士论文、唐敖庆与他的八大弟子等故事,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家的奋斗历程,感受科学精神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总之,与传统教学相比,信息技术可以拓展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节约课堂教学时间,能够使难懂的微观内容宏观化,抽象的内容直观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吸收,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结构化学内容抽象、逻辑性强、理论性强且复杂,信息技术已成为结构化学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不能只单单偏重信息技术或者传统教学在课堂中的地位,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只是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不能取代教师的主导性,也不能取代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不断学习新的信息技术,注重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扬长避短,有效、合理、适度地使用信息技术,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其在结构化学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徐海丽,孙成涛,龙攀峰.多媒体技术在结构化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广州化工,2015,43(3):200-201.

[2]傅惠,周欣明.工科院校结构化学创新性教育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4):82-84.

[3]李艳丽,魏碧真,程碧妍,等.基于微信公众号的有机化学网络学习平台构建[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0(24):53-54,66.

[4]李志超.结构化学课程教学中教学手段的探索及创新[j].山东化工,2021,50(17):228-229.

[5]秦德福.借信息技术之力,打造高效化学课堂[j].成功密码:综合版,2021(4):77.

[6]孙宏伟,陈兰.以一流资源支撑结构化学一流课程建设[j].大学化学,2021,36(1):39-44.

[7]张少飞,王都留,燕翔,等.化学专业《化学文献检索》课程与信息技术融合教学的实践[j].山东化工,2021(8):229-230.

[8]严霜,方红明.互联网信息技术与高校化学实验教学深度融合的意蕴解读与路径探索[j].现代盐化工,2021(1):177-178.

[9]李会吉,孙海杰,冯世柳.结构化学教学策略的探索与创新[j].职业教育,2022,11(1):12-18.

[10]周彩华,邓玲娟,陈佑宁,等.信息技术融入结构化学课堂教学的模式探索[j].大学化学,2022,37(4):105-111.

线上教学技术培训范文篇9

关键词:在线教学;直播;技术保障

庚子年初,逢荆楚大疫,在这种背景下,教育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高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高校开展线上授课和线上学习等在线教学活动,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作为浙江唯一一所特殊人群的高等院校,面对这场猝不及防、形势严峻的疫情,如何让疫情期间的在线教学更有效地发挥作用是摆在学院除防疫外的头等大事。

一、明确需求方向,确定工作目标

由于学院前期没有合适的在线教学平台,为此学院制作了“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课程摸排情况汇总表”,分发全校教师,统计各项需求内容。同时学院广泛摸排现有已在相关高校运行多年且有好评的在线课程平台系统,并安排访谈不同残疾类别生源及课程的教师,听取他们对于在线课程正常开展所需要的基本要求,比如聋生授课需要手语教学及交流,不会手语的老师需要一种语音转文字软件加以辅助;盲生授课需要清晰的音质,如果手机操作,读屏软件是否支持课程的开展等等。根据工作内容与性质,教务负责起所有在线课程的教学安排、教学答疑、教学监督方面的工作,信息技术部门负责起所有在线课程技术培训、平台操作视频操作手册制作、在线技术答疑等方面工作。由于我院残疾学生的特殊性,在选择平台与平台功能使用上,我们遵循实用性、可操作性原则,要求平台功能完善,但操作简便,可监督、可重复学习,以最大限度弥补残疾学生因生理缺陷而造成的学习障碍。

二、搭建教学平台,开展在线教学

1.教学平台的搭建与测试。技术小组分别以教师、学生身份进行平台功能测试,在测试中重点关注残疾学生对平台的可操作性、平台资源与课程的衔接性、平台模块对相关教学的适用性。同时技术小组进行教学模拟演练,对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项任务进行全方位、多角色的测试,重点针对不同残疾人群的适用性进行推演。根据多次测试的结果,将测试评价汇总,进行小组讨论,联系平台技术人员,探讨欧洲杯买球平台的解决方案,达到每一个平台都体现其优势价值,尽可能减少其不足。学院技术人员还进行了平台操作教学视频的录制、平台操作手册制作。而且针对不同残疾人群推出了不同版本,有视频版、有文字版,如聋人学生,加强图片效应,增加手语讲解;盲人学生,加强语音与文字解说,并使其适应手机电脑读屏软件,便于学生学习阅读等。在此基础上,教务联合信息技术部门,制定出了平台教学培训课程,有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平台操作的学习,利用直播课堂,根据不同平台的选择,分组对全体教师进行直播培训。通过操作手册的自学与视频直播的教学,对于部分还有困难的师生,信息技术部门分别对应系部、平台,归总问题,点对点、人对人给予答疑帮扶,将所有常见问题解决在开课之前。另外将第一周课表(特别是第一天的课表)提前公布,根据课表展示的不同课程、授课老师及授课对象,教务与信息技术部门可以提前预判可能出现的开课问题,并在对不同平台、不同系部人员进行分类管理的前提下,将授课教师与技术人员进行一一对接、个个承包,有需要的提前给予联系沟通,做好课前的一切保障措施。2.在线教学的落实与开展。在线教学的第一周,其中特别是第一天将是考验学院在网络教学上准备工作是否做得充分、授课教师是否给予足够重视、学生面对这样的新颖教学是否有足够学习意识的关键时期。首先要求各班主任将第二天的学习作息时间反复且无误的告知学生,并明确上课报到打卡方式、遵守上课纪律等要求。其次授课教师也必须在课前一天将自己的课程信息(上课时间、上课平台、上课方式、上课简要步骤及内容、学生需要的准备工作等)在相应群里告知每一个课程学生,让学生有所准备。由于大部分师生都是第一次以这样的形式上课,所以所有课程第一节课尽量以保障平台的顺利运行为要务,让老师、学生适应新的上课学习环境。学院技术人员对接查看自己所负责的老师、课程平台教学情况,及时解决出现的一切平台授课问题,对暂时不能解决的,给出候补教学建议,在课后联系相关平台技术人员给予落实。由于前期工作的充分,师生对于在线课程授课又都非常重视,整个授课情况最后的展现是稳定、有序的,同时获得了师生的好评,达到了教学效果。

本次在线教学课程在一个非常不利的环境下展开,无论软硬件条件都给学院教学及信息技术部门带来巨大压力,师生的疑虑困惑不能延续到课程开始再去摸索。提前布局,找出问题根源,探究自己短板;做好方案,统筹部门工作,分配任务责任;落实计划,及时交流沟通,总结经验得失;从教学行政部门、技术保障部门到每一个老师、学生都知晓自己的工作学习定位、教学实施责任、沟通欧洲杯买球平台的联系方式,让每一个环节都保证畅通,每一个问题都得到答复,这样的工作架构与模式将大力推动在线课程的有序开展,提升全员参与的教学氛围。

参考文献:

[1]焦建利,周晓清,陈泽璇.疫情防控背景下“停课不停学”在线教学案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0,(3):106-113

线上教学技术培训范文篇10

【关键词】教学能力;信息化教学;教师培训

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大势所趋。[1]特别是面对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教育部做出推迟2020年春季学期返校的决定,同时各级教育部门和高校也围绕“停课不停学,离校不停教”开展了大量工作。其中,以雨课堂为代表的新型教学平台的使用突破了教学场地固定、面对面授课的传统教学模式,助力疫情期间高校保证教学质量的攻坚战。[2]雨课堂作为一款智慧型教学软件,让师生之间能够更好地互动,同时让教学变得更加方便。利用雨课堂,教师可以课前推送预习材料,便于学生提前了解。课间可以使用弹幕、红包、随机点名等功能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兴趣。课后可以根据数据统计,发现不足,及时改正。根据锦州医科大学2020年雨课堂开展的线上教学情况,以727名开课教师为研究对象,以人口学特征为出发点,分别对教学管理情况、课堂互动情况、测试情况三个大方面进行信息化能力水平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路径和策略,从而有助于全面提高教学水平,确保教学质量。

一、教师信息化能力水平现状分析

以下分别对人口学特征与教师信息化能力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为了避免每位教师因多个授课班而导致信息不均衡问题,将所有授课情况折合为1个教学班作为分析的基准。人口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学位、职称四个方面;教学管理包括公告、课件和红包情况;课堂互动包括投稿、弹幕、随机点名情况;测试包括课堂习题与试卷情况。1.性别与教师信息化水平关系分析。参与利用雨课堂开展教学互动调查共有男性教师275人,女性教师452人。在课件、随机点名、课堂习题互动和试卷四项男女教师使用人数为:65∶178、85∶210、58∶194和47∶164。由此可见:男教师未课件的人数远远高于女教师人数,女教师的课件在1和10之间的次数大于男教师,且女教师次数超过20次的人数也较男教师多;男教师课堂上不利用雨课堂随机点名的人数高于女教师大约20%的比例,随机点名1到40次的数量,女教师也明显高于男教师;男教师课堂习题互动人数远低于女教师。课堂习题互动与随机点名的规律相似,反映出课上信息化手段男教师比女教师的使用频率低;女教师更喜欢试卷进行学生学习水平测试,反映出女教师对课后的辅助教学相对男教师投入更多。男性教师相对于女性教师表现出对于课堂组织和课后辅导环节关注度不高,主要反映出对于授课内容以外的教学环节认识不够。2.年龄与教师信息化水平关系分析。将调查对象按不同年龄段进行分组,与教师信息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30岁以下年龄组的年轻教师在课堂上缺乏灵活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的表现。30岁以上的年龄组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的同时,也更善于运用信息化手段掌控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信息化教学法具有更快的适应性。由此可见,信息化教学方法的使用更多是建立在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需要积累和专门培训。因此,并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年轻教师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就必然得出年轻教师信息化教学运用更广泛、更熟练的结论。3.学位与教师信息化水平关系分析。按学位情况将调查对象划分为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组,分别与教师信息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公告、课件、课堂习题互动及试卷的人次均呈现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更高。比如公告方面,三组数据分别为6.8%、17.1%、22.8%。课件方面为14.5%、32.2%、46.1%;投稿为2.6%、5.0%、8.3%;试卷方面为12.0%、29.2%、38.3%。充分表明,学位越高的教师对教学信息化水平的运用能力越高。(见表1)4.职称与教师信息化水平关系分析。将职称划分为初级(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四组,分别与教师信息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如下表所示。从表中可见,公告与课件的人次p值小于0.05,表明初级职称的教师不太关注课外的教学管理环节。讲师与副教授课上与课外均能较好地运用教学信息化手段实施教学环节。(见表2)

二、如何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思考

1.以教师实际需求为导向,合理实施分层培训。有效的教师培训应以培训对象的实际教学需求为导向,结合不同参培教师实际情况,针对性设置培训课程,构建适应其专业发展的平台。[3]从上面数据分析来看,针对青年教师和初级职称教师的培训,主要应围绕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强化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培养敢于创新的教学精神等目标展开。培训内容具体主要涉及学校的办学定位、发展战略、育人目标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等课程。同时开展教学模式创新策略、教学职业技能提升等实用技能课程。针对中年教师和高级职称教师的培训,应定位教学创新、学术领航、团队领导力以及学术之星培育的培训目标,重点围绕教学研究、改革能力及教学创新领导力培养、学术科研能力提升、社会实践服务能力培养、团队合作与组织能力提升等内容。[3]2.以培训效果为目标,灵活设计培训模式。要想使培训既满足学校整体师资能力水平的提升,又被教师个体充分认可积极参与,光有明确的培训内容还远远不够,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也是至关重要的。调查显示:大多数教师更青睐于通过多种形式的工作坊或研究具体教学案例结合有专家指导的反思性讨论来开展的教学培训。而青年教师对于“下午茶分享会”、“讨论午餐”等非正式场合的培训更为青睐。对于传统的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等形式喜好度则相对偏低。同时,对于邀请校外专家“请进来”入校的讲学,教师对于到优秀院校“走出去”的观摩方式更为认同。此外,一些线上培训、云端讲座越来越吸引教师的关注。例如,学校定期遴选线上教学优秀教师,组织全校教师开展示范教学观摩,观摩结束后各单位组织教师线上集中讨论,对于相对集中的问题,请示范教师在线解答或开展相应培训的方式,可以更有针对性地使培训具有持续性和深入性。3.以整个职业生涯为规划,建立培训管理制度。教师的职业生涯各个时期面临的问题是不同的,相对应的培训也应各有侧重。为了给高校教师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提供全程的培训服务,应改变以短期集中培训和考核为主的组织管理方式,建立全新的高校教师培训管理制度和优化培训过程的组织和考核机制。[4]首先,根据专业不同,由经验丰富的教学管理专家和老教师共同帮助科学制定每名教师的职业生涯培训规划。规划应从长期性、整体性、连续性和发展性出发,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盲目、针对性不强等为了培训而培训的弊端。其次,每次培训都应有相应的考核评价。在培训之前,管理部门应根据培训内容和目标,制定培训考核指标和内容,并提前告知培训教师。培训教师带着清晰的目标任务参加培训,一方面提高了培训过程中主动性,另一方面能够增强培训教师学习的外在督促力。培训后的考核评价,可以有效避免使培训流于形式。4.以打造校内“金课”为示范,充分发挥榜样作用。自2018年起,教育部推动实施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即建设1万门部级和1万门省级一流线上线下精品课程。同时,建立慕课学分认定制度,推动优质资源开放共享。[5]所谓的一流课程建设,即“金课”尤其是线上“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虚拟仿真“金课”等,更加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因此,“金课”的建设离不开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讲,一所高校的“金课”数量和质量,代表着教师整体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学校可以通过打造校内“金课”的方式,配以适当的奖励措施,树立典型,推出模范。教学管理部门通过在线课程的改革与建设项目,积极创造条件,示范引领,使优秀课程脱颖而出,努力打造各类“金课”,通过“金课”建设引领、提升学校信息化教学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李长齐,杨林.西部地区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策略探究:以云南省为例[j].软件导刊,2011,(8):186-188.

[2]祁悦,李晓晨.疫情期间雨课堂在西医院校针灸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3):17.

[3]柯轶凡.高校教师“精准对标型”培训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邢台学院学报,2020,35(2):68.

[4]李玲.浅析如何提高高校教师培训效果[j].经济师,2018,352(06):18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