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法治意识范文10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11-30 17:23:43
小学生法治意识范文篇1
一、调研工作的意义和目的
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就要深入的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全民的法制意识。全面提高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努力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青少年是社会的重要群体并且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所以对这一群体的法制宣传工作又显得愈发的重要。
第一,这是由青少年这一社会群体在国家发展法制社会长远目标中的战略地位决定的。从国家发展的战略要求来看,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法制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质,既是建设完善的法制社会的需要,更是真正实现依法治国的需要。
第二,从目前推进学校教育改革的要求来看,实现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特别是守法懂法的合格公民越来越成为历史的趋势时代的要求。但是由于自身物质条件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使中小学的法制安全教育存在着缺陷。
因此,全面建设法治社会的关键在青少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青少年法律素质的养成上下功夫。
二、本次调研的方法
1、理论探索与实证调研同步
青少年是特殊的群体,也是个复杂的群体,在整个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对包括在校学生,闲散在家的适龄群体进行了调研。同时还对这一群体相关的家长,老师等进行了适当的调研。在从事“实地调研”这一实践活动的同时我们还适时地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适当的“理论探索”:一是在总结现有对青少年法制教育资源和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这一教育的内在规律性及其有效方法论。二是从自身评价,他人评价,社会规范评价等诸多方面对当地青少年学生的法律素质进行尽可能真实的界定和评价总结。此次调研以这两项探索性的理论建设为线,使得全面系统地而又实际的把握当地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状况,提升对这一社会问题的理性认识水平,进行最终的总结分析。
2、定量与定性分析结合
依据本次调研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们对收集的材料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并用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处理。
三、当地中小学生的法律能力现状
1、传统势力的思想对学生的法制思想形成阻碍极大。很多学生面对社会常见的纠纷的解决上受传统势力影响很大所以他们的解纷方式与整个社会显得极为协调,很少涉及法律途径的运用。这一方面虽然可以起到维持整个社会的稳定和某些传统和习惯的延续和继承,但是在现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时代背景下这一点值得每个的人关心和注意,因为如果这一代学生缺乏现代法制意识,那么整个中国公民的法律素质就会大大下降,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也会放慢整整一代。
2、价值取向的局限降低了学生对法制教育的认同度。学生把升学当作第一要务无可厚非,但是升学率肯定会受到各方面的限制所以不可能太高,这就决定了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自己都必须把“成人”教育放在首位,因为升学率低就会有很多学生会直接进入社会,所以合格公民的树造才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四、改善当地法制教育现状和提升当地中小学生法律素质的建议
首先,丰富学校法制教育途径和方式,充分利用课堂教育的作用。
1、寓法于教。发挥学校课堂法制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充分挖掘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寓法制教育于课堂之中。这种课堂既包括平常的德育和智育课又包括日常生活中的班团活动。长此以往,对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打造具有丰富法制内涵的校园文化。在校园文化中进行法制教育,将学校法制教育与上级有关组织的“法律进校园”相结合,组织学生开展法制讲座;观看法制宣传片;欣赏法制图片;建立“问题生”成长档案、“法制知识竞赛”等系列校园文化活动。
3、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以学生分组为单位分别到法院、公安局、派出所和看守所等单位,对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进行实地调查。通过社会调查帮助学生认清违法与犯罪的关系,体会到法与自己的关系,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层面增加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增加实地教学的效果。
其次,发挥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主导作用和社会有关教育资源的辅助作用。
第一、制定本地区中小学生法制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形成全社会支持关心中小学生法制教育的良好局面。这种纲领性文件最起码应该包括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法制教育的目的与意义;中小学生法制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中小学生法制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中小学生法律素质提高所需的社会氛围与学校法治文化环境;中小学生法制教育的政府和社会支持和政策保障;中小学生法制教育的师资培训教材配备。
小学生法治意识范文篇2
一、工作情况
(一)明确重点,深入宣传。紧抓“开学第一课”、5.4青年节、6.1儿童节、6.26禁毒宣传日等时间节点,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及班团队活动学习宣传、演讲、知识竞赛等方式,分三类(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女、单亲或孤儿)学习宣传《宪法》《刑法》《国家安全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禁毒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学习宣传青少年教育帮扶、义务教育及职业教育、教育助学等相关政策。建立青少年学生教育帮扶对象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制度。培养青少年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意识。本年度,开展“法律政策进学校”活动10余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2000余份。
(二)分类开展,精准宣教。一是对中学生着重进行法律教育。重点普及学习《宪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小学生行为规范》等与小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基本常识,以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二是对教师进行法律法规的学习再实践教育。教师重点以学习《刑法》、《教师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提高自身法律素质。三是对家长进行学法、执法培训。通过家长学校,利用家长开放日活动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活动,充分发挥好家长委员会的职能。
(三)丰富形式,全面宣讲。一是集中学习。以会前学法、专题培训等形式提升学校管理者的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校能力,提升教师的法治素养和依法执教水平,加强法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二是集中宣讲。以“5.4”青年节、“6.26”国际禁毒日、“12.4”国家宪法日、开学第一课等时间节点为契机,集中开展法律政策宣传教育活动。三是常态宣讲。各学校要安排法律政策课时,法治副校长(辅导员)每学期要到学校开展集中宣讲。结合实际,举办“晨读宪法”、有奖法治征文、法治演讲等活动。
二、工作成效
通过“法律政策进学校”活动的全面实施,认真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国家、省、市颁布的各种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学校法治环境和社会舆论氛围,为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自觉学法、用法提供精神动力。根据中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接受能力,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采取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实施,学校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全县各类中小学校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法治教育体系,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学生法治教育网络,全面构建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法治育人环境,使全校师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得到明显提升,学校依法管理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学生违法违纪现象逐步减少,学校周边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三、下步打算
(一)全力推进实施“四个一”工程。每所学校配备一名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建立一个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学校设立一个法律政策宣传专栏(法治文化长廊)、每名学生有一本法律政策知识读本。
小学生法治意识范文篇3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将法制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和校园管理之中,基本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取得了一些效果,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一是工作开展不平衡。城乡学校之间,同级同类学校之间,小学、初中和高中学校之间,职能部门之间在重视程度、工作力度和协调配合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法制教育不平衡,尚存在薄弱环节。部分中小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对法制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往往使学校法制教育流于形式。以学校为主体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开展得比较好,而对社会闲散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工作则较为薄弱,亟待进一步加强。二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实际效果有待提升。广大中小学生仅仅是从社会公德方面知晓一些行为规范,对涉及中小学生的10多部法律法规的基本要义知晓率不高,只知道一些口号式的理念,基本的法律条文掌握度较低。小学与初中阶段的学生对《宪法》的熟悉度普遍不高,特别是普遍对与公民生活关联度最高的民事法律所知不多。现在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大多还局限于讲法制课这种单一的普法形式,且没有考虑到青少年的年龄差别、性格特征、接受能力等,法制宣传教育形式亟待创新。三是社会青少年法制教育存在死角和盲区。社会青少年尤其是闲散社会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工作,绝大多数处于自发状态。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后、初中毕业辍学的青少年,既无工作单位,家庭管理又差,思想不定型,精力又充沛,浪迹社会,几乎谈不上任何形式的法制教育,其犯罪率大大高于在校青少年学生。这些都成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盲区。四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青少年自我保护能力有待提高。校园内外聚众斗殴、故意伤害、抢劫和盗窃案件时有发生,暴露出一些制度和机制尚不健全的薄弱环节。最近几年发生了好几件学生伤害老师的案件,值得深思与反省。78涉校刑事、治安案件时有发生,中小学生和教师自身权益保护疲软,过分强调学校责任,导致学校和师生“明哲保身”,对法律的权威缺乏认识和亲身感受,空洞的法制教育显得有些苍白无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和师生参与法制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互动性。五是法制教育资源分散,未形成统一有效的协作机制。青少年法制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其法律意识、培植其法制观念,而现在有些部门开展法制教育过于片面追求减少和预防青少年犯罪,常常开展以《刑法》为主要内容的法制教育活动。尽管让孩子们了解法律的权威性,尤其是刑罚的震慑力和惩罚性,可能会让青少年在犯罪面前望而却步,但坚守法律底线却不是单纯地依靠“畏惧”就可以取得的,它更加需要的是对法律的信仰,是对法律的尊重和信赖,而这一切必须源于法律意识的提高和法治理念的培养。法制教育也是教育孩子的关键,现在的“问题青少年”逐渐增多,因此家长、学校、社会都应该更加重视青少年法制教育。
二、整体提升青少年学生法律素质势在必行
党的十八大和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新时期青少年法制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要赢得发展优势,必须通过法治建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习强调,要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形成人们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的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要牢固树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始终对宪法和法律保持敬畏之心[1]。法律不能只写在纸上,而是要写在公民的心里。只有人心思法、人心思治,才能形成推动法治进步的强大力量。必须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让宪法和法律家喻户晓,促进在全社会形成宪法至上、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必须引导公民以法治方式表达诉求,使大家相信只要是合理合法的诉求,通过法律程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的结果,从而能够发自内心地拥护法治、信仰法治。以上这些关于国家法制建设的新论述对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法制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推进青少年法制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党的十八大关于立德树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目标任务也对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法律素质是现代社会公民健康成长、参与社会、幸福生活的核心素质之一。党中央、国务院转发的“六五”普法规划把领导干部和青少年作为法制宣传教育的重中之重。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客观要求,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工程。国家实施普法规划以来,各地、各学校越来越重视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法律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但从总体上看,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仍然存在定位不够明确、思想认识不够到位、教育内容不够系统、保障条件不够有力等问题,直接影响了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效果。要把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放在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地位,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完善工作机制,加大工作力度,全面提升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水平。
三、推进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几项重点工作
(一)明确总体要求。法律意识需要从小启蒙,法律素质需要系统培养。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要以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养知法、尊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为根本目标;要自觉遵循青少年学生成长规律和法制教育规律,坚持规则教育、习惯养成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坚持课堂教学主渠道,积极开拓第二课堂,深入开展“法律进学校”活动,统筹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各方作用。
(二)明确分阶段、分层次推进的基本方法。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贯穿于大中小学法制教育全过程。小学阶段要重点开展法律启蒙教育,让学生初步了解宪法、法律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未成年人权利的基本内容和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法规,具备自我保护的意识,初步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初步树立规则意识、平等意识、权利义务观念。初中阶段要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宪法的基本知识,了解法治的精神,理解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学习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民事、刑事、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法律知识,了解《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有关内容,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提高依法保护合法权益的意识、能力。高中阶段要让学生形成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懂得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知道法律的功能、作用,了解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主要法律以及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我国批准的重要国际公约。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了解现代法学的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基本法律原则、法律制度及民事、刑事、行政法律规范,提高运用法律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载体建设。一是健全青少年法制教育格局。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格局,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在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中的作用。要重视对特殊青少年群体的法制教育。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推动家庭、学校有针对性地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开展法制教育。专门学校要适当增加法制教育的内容,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对学生进行矫治。要特别重视开展好未成年犯管教所、强制隔离戒毒所、拘留所、看守所等特殊场所内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二是落实法制教育相关课程和活动,将法制教育纳入学校总体教育计划。普通中小学要落实好《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中的法制教育内容;中等职业学校要落实好《职业道德与法律》中的法制教育内容,会同实习单位有针对性地做好实习学生的法制教育;高等学校要开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开设法律选修课和法治讲座。支持中小学在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中有针对性地渗透法制教育,在安全、环境保护、禁毒、国防等专题教育中突出法制教育内容。学校可利用新生入学教育、主题班会等形式开展法制教育活动。要保证法制教育时间,不得挤占、减少法制教育课时和法制教育活动的时间。三是加强法制教育资源建设。鼓励和支持编写出版符合中小学学生认知特点和理解接受能力的法制教育课件、音像资料等法制教育教学资源,并积极创造条件免费提供给中小学校。加快建设好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推进青少年法制教育校外实践基地建设。鼓励利用学校结构布局调整闲置的校舍场地,规划建设专门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相关部门要加强协作,推动各类法制教育基地免费对青少年学生开放,并不断增加和完善法治实践模拟内容,完善法制教育功能。四是加强法制教育的实践载体建设。鼓励学校组织模拟法庭、法制征文、法制绘画等活动,把情感、时尚、艺术元素引入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当中,充分运用传统媒体和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介,提升青少年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要创造条件,为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各类国家机关、观摩执法和司法活动提供便利。让学生参与学校建章立制过程和社会公共事务,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律运用能力。鼓励开发网络教育课程,征集法制教育精品课件、视频,推进远程教育,使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学生都能够接受到法制教育。充分利用全国法制宣传日、禁毒日等时间节点,集中开展相关的法制宣传教育主题活动。
四、强化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综合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法制教育工作力量。积极探索在中小学设立法制教育专职岗位。中小学要聘用1-2名法制教育专任或兼任教师,鼓励高校法律专业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鼓励其他教师参与法制教育。暂不具备条件的学校可采取多校共同聘用法制课教师的方式。加强对校长和教师的法制培训,将法制教育内容纳入“国培计划”。要有针对性地组织专门的法制课骨干教师、专任教师培训班,在其他各类教师培训中增加法制教育内容。完善兼职法制副校长(辅导员)制度,进一步明确其职责,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加强法律志愿者、专业社工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本地高等学校法律院系教师和大学生、离退休法律工作者等专业人员的专长为学校法制教育服务。
(二)切实强化经费保障。统筹安排相关经费,支持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支持法制教育基地、教育普法网站建设和教师法制培训、法制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学校要将法制教育纳入学校工作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将所需经费纳入年度预算。要积极创造条件为青少年学生免费提供法制教育资源。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整合各种资源支持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
(三)切实健全法制教育考核与督导制度。将法律素质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情况纳入依法治校工作指标体系,将学生法制教育作为对学校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将学校法制教育纳入教育督导范围,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相对滞后的学校,有关部门要予以督促和帮扶。
小学生法治意识范文篇4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九姐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推进“法律政策进学校”,认真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国家、省、市颁布的各种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学校法治环境和社会舆论氛围,为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自觉学法、用法提供精神动力。根据中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接受能力,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采取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实施,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
通过“法律政策进学校”活动的全面实施,学校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法治教育体系,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学生法治教育网络,全面构建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法治育人环境,使全校师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得到明显提升,学校依法管理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学生违法违纪现象逐步减少,学校周边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三、主要内容
(一)对中学生着重进行法律教育。重点普及学习《宪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小学生行为规范》等与小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基本常识,以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二)对教师进行法律法规的学习再实践教育。教师重点以学习《刑法》、《教师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提高自身法律素质。
(三)对家长进行学法、执法培训。通过家长学校,利用家长开放日活动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活动,充分发挥好家长委员会的职能。
四、主要工作安排
(一)重点学习宣传内容。学习宣传《宪法》《刑法》《国家安全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禁毒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学习宣传青少年教育帮扶、义务教育及职业教育、教育助学等相关政策。分三类(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女、单亲或孤儿)建立青少年学生教育帮扶对象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制度。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及班团队活动学习宣传、演讲、知识竞赛等方式学习宣传法律政策,培养青少年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意识。
(二)实施“四个一”工程。每所学校配备一名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建立一个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学校设立一个法律政策宣传专栏(法治文化长廊)、每名学生有一本法律政策知识读本。
(三)推动参与法治实践。开展青少年“模拟法庭”竞赛活动。筛选典型案例,每学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开展青少年学生旁听庭审活动,让青少年学生走进法庭,观看案件审理,培养广大青少年学生对法律政策的敬畏,树立法治意识。每学期举办法治小报比赛、法治知识竞赛、法治文艺展演等活动,在实践中陶冶法治情操,强化学风建设。开展法治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师生积极参与法治宣传进万家行动,在实践中学法、用法,助推家风建设和乡村振兴。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增强师生法治观念,提高学校依法治理水平。
(四)开展法律政策宣讲。一是集中学习。以会前学法、专题培训等形式提升学校管理者的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校能力,提升教师的法治素养和依法执教水平,加强法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二是集中宣讲。以“5.4”青年节、“6.26”国际禁毒日、“12.4”国家宪法日、开学第一课等时间节点为契机,集中开展法律政策宣传教育活动。三是常态宣讲。各学校要安排法律政策课时,法治副校长(辅导员)每学期要到学校开展集中宣讲。结合实际,举办“晨读宪法”、有奖法治征文、法治演讲等活动。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高度重视,建立相应领导机构,加大工作力度,认真履行职责,制定相应工作计划,组建领导机构,保障工作经费,对标工作任务,抓好组织实施。
小学生法治意识范文篇5
关键词:中小学;学校;教师;学生;宪法教育
1中小学开展宪法教育的意义
中小学开展宪法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从中小学生个人角度来说,有利于提高其自身的宪法素养,促进自己实现更好的发展;从学校角度来讲,有利于创建安全和谐的校园,为学生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从国家角度来看,有利于为实现法治中国的建设目标提供重要的条件。可以说,开展中小学宪法教育的意义重大而深远。
1.1有利于提高学生宪法素养
开展宪法教育有利于提高中小学生的宪法素养,增长宪法知识,增强宪法观念,提高维权能力。首先,有利于学生增长宪法知识,了解我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公民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组成、公民与国家之间关系等内容。其次,有利于学生增强宪法观念,在学习宪法知识的基础上,逐渐建立宪法信仰,形成尊重、维护宪法的自觉行为,乃至形成现代法治社会最为需要的法治观念。再者,有利于提高中小学生的维权能力。学法旨在知晓法律、遵守法律和运用法律,学生通过学习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知识,可以提高中小学生的法律能力和素质,当自己的权利或利益受到侵害时,勇于并善于运用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1.2有利于创建和谐校园
和谐安全的校园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但是,目前我国中小学生法律知识欠缺,法律意识不足,特别是中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当他们遇到事情时,往往不会认真考虑后果,极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犯罪数量不断增加,校园不安全因素增多,构建和谐安全的校园,既是学生和家长的强烈要求,更是社会和国家的殷切期盼。中小学积极开展宪法教育,有利于中小学生不断学习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知识,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律观念,形成法律思维,从而降低中小学生的犯罪率,减少学校安全事件的发生。可以说,积极开展中小学宪法教育,有利于构建和谐安全的校园,为中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利的校园环境。
1.3有利于建设法治中国
法治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重要目标之一。法治中国的本质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的关键是依宪制国,依宪制国的基础是宪法教育。只有大力宣传普及宪法,使人们形成尊重宪法、维护宪法的观念和意识,才能为法治中国的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中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生力量和后备力量,中小学阶段又是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只有积极开展中小学生宪法教育,增长其宪法知识,增强其宪法观念,才能为法治中国的建设提供坚实的公民基础,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2中小学宪法教育存在的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开始实施普法教育规划,中小学也开始开展法制教育活动,迄今将近30年,中小学法制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中小学生的法律观念不断增强,法律素质也有一定提高。但是,我国中小学在开展法制教育过程中,对宪法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其一直处于无足轻重的位置。201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决定将12月4日确立为全国宪法日,这对中小学开展宪法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小学应积极应对所存在的问题,推动宪法教育的深入开展。
2.1宪法教育意识淡薄
法制教育是中小学生教学体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几乎所有的中小学都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开展了法制教育。但对作为国家根本法,具有最高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的宪法的教育认识严重不足,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学校开设的法制教育课程很少涉及宪法,即便对学生进行宪法教育,也将重点放在学生应学法、尊法和守法上,强调学生应履行的各种法律义务和责任,没有重视学生用法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同时,还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当前,轻长远;重形式,轻实质等误区,中小学宪法教育效果很不理想。
2.2宪法教学问题突出
教学是进行宪法教育的重要环节,更是开展宪法教育的基本方式。但是,宪法教育没有得到我国中小学的重视,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教学目的不全面、内容不系统、方式单一、监督和评价机制缺失等,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首先,宪法教育目的不全面。我国中小学法制教育课程的教学目的更多地被看作是法律条文的灌输和记忆,将法制教育变成了一种常识教育,忽略了最为重要的法治意识培养。其次,宪法教育内容不系统。我国中小学开展的宪法教育没有专门的课程和教材,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富有逻辑的知识体系。宪法教育的内容主要散见于中小学的思想政治课程教材之中。再者,宪法教育方式单一,主要是课堂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比较少见。教师一味地采用课堂讲授、照本宣科的填鸭式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则只能被动接受、死记硬背,宪法教育效果并不理想。
2.3宪法教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当前,我国中小学宪法教育缺乏专业师资配备。一方面,学校没有专业化的宪法教学教师,大多数学校都没有专门从事宪法教学的教师,大多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而这些教师对宪法并不熟悉,由他们来进行教学,只能从较为浅显的方面进行讲授;另一方面,学校没有对担任宪法课程的教师进行专门培训,宪法是保障人权的基本法,如何正确理解宪法精神实质、如何向学生成功传递宪法知识和精神、如何保证宪法教育的有效性都有赖于学校对任课教师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正是由于学校宪法教师培训的缺失,导致宪法课程教师整体水平不高,宪法教学工作也很不理想。
2.4宪法教育管理机构和人员缺乏
随着国家宪法日的设立,依法治国进程的不断加快,学校宪法教育也应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然而,反观我国实际情况,中小学既没有制度化的规章制度,也没有专门负责宪法教育的组织机构,更没有专门从事宪法教育组织与管理的人员。中小学法制教育已开展了数十年,但取得的结果却难以令人满意,中小学生法律知识缺失、法律观念淡薄的现状并没有发生改观,中小学生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频率不断增加,这些都对中小学设立专门的宪法教育机构、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迫切的要求。
3中小学宪法教育的实施路径
宪法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宪法意识的重要途径,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学校应将宪法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并应从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师资队伍、学校管理、校园文化等方面提供支持,以保证宪法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3.1发挥宪法教育课主渠道的认知作用
首先,正确认识宪法课程的目的。学校应转变当下学校宪法过分关注知识传授和法律条文灌输的弊端,相应增加宪法观念和宪法素养方面的教育内容,构建知识传授、观念引导、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宪法教育目的蓝图,重点在于使学生树立牢固的宪法意识,形成坚定的宪法信仰。其次,设置科学、合理的以宪法为核心的法治课程体系。课程和教材是实施宪法教育的途径和载体,国家教育部门应结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组织编写一套从小学到初中的九年一贯制的以宪法为核心的法治教育教材。同时,学校还应在教学计划、课时、教师、教法四个方面予以保证,使宪法教育形成科学化的教学安排和常态化的教育机制,保证宪法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3.2发挥宪法教育实践活动的养成作用
实践活动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和深化,各种各样的活动也是对中小学生进行宪法教育的有效途径,学校应充分利用班级活动、学校活动、团日活动等各种形式,将宪法教育内容渗透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通过创设积极的氛围,用科学的手段,使学生在活动中习得知识,获得能力,提高素质。在组织各项活动时,应注意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如开展宪法晨读、升旗仪式、知识竞赛、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文艺演出、书画作品展示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吸引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乐于参与其中,并在此过程中接受宪法精神的洗礼和熏陶,从而内化为自身的素养和价值观念。
3.3发挥教师队伍的质量保证作用
教师是实施宪法教育的重要保障,学校应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推进宪法教育的重要方式。首先,应积极招聘法律专业人才,将其充入到中小学教师队伍之中,以保证宪法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改变过去宪法教育由其他教师兼任的局面,实行宪法教育教师专任制度。其次,应注重加强对宪法教育教师的培训,学习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能力和素质,保质保量地完成宪法教育教学任务。再者,学校还可以建立宪法教育教师交流制度,积极邀请其他学校的优秀教师来自己学校授课,以不断提高宪法教育教学水平。
3.4发挥学校管理的监督规范作用
加强管理是保证宪法教育顺利实施的重要方法。一方面,学校应成立单独的宪法教育处,主抓学校宪法教育工作,主要有三项职能:一是主管宪法教育监督工作,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教师的教学情况;二是宣传普及宪法教育,定期开展宪法教育主题活动,为学生提供宪法学习的机会和途径;三是监督、管理宪法协会,指导帮助宪法协会开展活动。另一方面,应配备专业人员,宪法教育的主要职责是监督和宣传,学校应招聘法学、新闻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以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
作者:孙玮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参考文献:
[1]郑敬斌,王立仁.谈中小学法制教育内容的误区与完善———基于思想品德课教材内容梳理的视角[j].教育探索,2011(8):25-27.
小学生法治意识范文篇6
1.1有利于建设法治国家。对高职学生进行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养成教育是提高学生法律素养、法治观念的核心环节,是国家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力军,他们的法治情感、法治意识和法治能力对国家法治建设具有深远影响,只有懂法、知法、用法,坚守法律底线,才能树立崇高的法律信仰,推动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有利于建设法治国家。1.2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蕴含着意志自由、身份平等和诚实守信等元素,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重要纽带,高职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养成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守信用、讲信用、讲法治、有契约、有和谐、有公平。高职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养成教育有利于带动社会广大公民诚实守信、遵纪守法,从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3有利于依法治校。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养成,可以促进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法治校,提高学校管理者、教师的法治意识,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自身的责任和义务,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觉遵守校规校纪,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依法主动参与学校各项活动,从而形成和谐的校园氛围。1.4有利于高职学生全面发展。高职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思想意识很容易受到影响,处理问题有时会缺乏冷静思考。对高职学生进行法治观念养成教育,有利于他们完善自我品格,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契约精神培养能够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和自由平等的观念,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
2高职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传统观念对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有一定冲击。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权大于法”和“情大于法”的思想,高职学生难免会受到这些传统观念和社会风气的负面影响,这对于他们养成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势必会有一定冲击。其次,学校在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教育方面重视程度不够。部分高职院校按照国家要求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但在师资、教学等方面投入不足,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教育由思政课教师完成,缺少法律方面的专业教师。最后,学生对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认识不到位。虽然学校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课程,可部分学生对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认识不到位。他们缺乏经济法律知识、契约责任意识,有的甚至连基本的概念都没有,既不懂得对他方负责,也不懂得保护自己,甚至出现经济领域信用缺失、深陷校园贷、拖欠学费、助学贷款不及时归还、就业择业轻易毁约等现象。
3高职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教育的实施途径
3.1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提升高职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利用思政课,将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教育与思政课有机融合,对高职学生进行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教育。运用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手段,增强法律课堂教学吸引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考文献:[1]罗清霞.大学生法治观念与契约精神养成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3):79-81.[2]张建华,吴宪凤.法治视角下大学生契约精神养成研究[j].法制博览,2018(6):54-55.[3]吴凡.浅析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养成[j].青年法苑,2018(1):163-165.[4]张素君.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教育研究[j].法制博览,2017(3):151-152.[5]解颖.基于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现状的养成路径研究[j].信息记录教育,2017(7):126-127.[6]吴雅丽,肖健,何文成.关于当代大学生法治观现状的调查分析[j].法制博览,2018(1):86-87.[7]段忠新.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教育研究[j].山西农经,2016(12):83-84.使高职学生能够感受法、理解法。同时,高职院校应开设法律法规方面的选修课,进一步提升高职学生的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3.2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促进高职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行为养成。积极开展法律法规方面的第二课堂活动,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法治论坛”“模拟法庭”“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法治论坛”活动中,学生可以提出热点难点问题,大家进行讨论,相互分享;“模拟法庭”活动中,角色扮演、演员说辞等都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法律的严肃与公平公正;“知识竞赛”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另外,班级可以开展法律方面的主题班团会,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口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每年的12月4日是全国法制宣传日,学生可以走出校园、走进社区,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既可以帮助居民、中小学生普及法律法规方面的常识,又可以促进高职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行为养成。3.3借助校园文化建设平台,营造高职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养成氛围校园文化能够体现时代特征和校园特色,具有一定的育人功能。高职院校可以借助校园文化建设这一平台,加强和改进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养成教育。比如,可以在学校官方网站开设法律法规方面的专栏,宣传和解读法律法规;利用校园广播,可以不定期推送法律法规相关内容,使学生了解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内容;还可以利用学院内的橱窗,在展示各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开设法制栏目,张贴普法宣传或者学生征文。此外,班主任还可以利用微信平台,及时推送身边发生的法治事件,并与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团委、思政部每年可以带领大一学生开展有关法律法规和契约精神的微视频、微电影大赛。学生处每年也可以开展法治知识竞赛、征文、微电影等。
小学生法治意识范文篇7
一、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取得较好效果。
全镇各级各部门围绕不同主题,积极开展了有特色、有创新、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活动,取得较好宣传效果。一是主题明确、重点突出、针对性强。二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宣传栏、黑板报、横幅、标语、展板、发放宣传资料、征订法律知识读本、播放录音录像、解答法律咨询、座谈会、知识竞赛、以案说法等形式,广泛宣传了《宪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刑法修正案》、《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反家庭暴力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农民工维权法律知识》、《农村土地承包法》、《水法》、《森林法》、《禁毒法》、《消防法》、《传染病防治法》、《物权法》、《劳动合同法》、《食品安全法》、《突发事件应对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反间谍法》等法律法规。近几年,学校、医院、公安派出所、交警中队等多个部门(单位)参加了活动,发放各类宣传资料7000余份,为中小学上法治课6场次,出板报、宣传栏9期,悬挂标语8幅,悬挂宣传海报240幅,向群众解答法律咨询400人次。
二、积极开展“法律七进”活动,切实抓好重点对象法治宣传教育。
1、抓好领导干部、公务员学法用法。一是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学习法律的表率作用,切实推进政府法治建设进程,进一步增强领导干部、公务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意识,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二是针对近年来食品安全、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频发的形势,加强领导干部对《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法律法规选编》等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我镇领导干部、公务员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意识和能力。三是各部门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领导干部、公务员学法用法。四是结合今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党风廉政建设》《中央八项规定》等方面的学习,我们利用每周一的例会学习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县委县政府的相关文件58余次,受教育的职工干部920余人次。
2、重视加强青少年学生法治宣传教育。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法治宣传教育意见》的要求,加强中小学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镇九年一贯制学校利用校园广播、板报、橱窗等载体,广泛开展校园法治宣传教育,传播法律知识,营造法治氛围。同时,针对中小学生不同特点,采取班团活动、编写法治手抄报、法治讲座等多种寓教于乐的形式,大力开展了以防灾减灾、禁毒、“四自”教育等为内容的青少年学生法治宣传活动。近年来,政府、司法所、派出所和交警中队联合进学校开展5次法律法规宣传,发放宣传资料800余份,受教育师生600人次。
3、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治宣传教育。各部门紧紧围绕着力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依法经营、依法管理能力,开展了一系列法治宣传教育活动。通过有针对性的宣传学习,提高了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依法、守法、诚信经营的理念。近年我们开展送法进企业8次,发放宣传资料500份,悬挂宣传海报12幅。
4、加强农民法治宣传教育。组织深入开展农村主题法治宣传,积极开展法律法规服务进村、培养法律明白人、充实法律图书室、农村“两委”干部法治培训、加强农民工法治宣传等多种形式的法治宣传,促进新农村建设。一是加强农村法治教育基地的法治宣传教育。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学法用法意见》,积极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二是按照“先普法后调解、先调解后诉讼”的工作模式,各村对排查出的家庭、土地、山林、婚姻纠纷等突出问题逐一进行实地调解,邀请当地群众、特别是当地村干部、党员及纠纷双方当事人参与,对广大群众进行《土地法》、《森林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及《婚姻法》等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教育,让群众在调解中受到教育,在教育中解决问题。三是结合农村实际,以村为主,采取以会代训等形式,广泛开展农民、农民工法律法规学习培训。四是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积极组织相关部门开展“法律法规服务进村”活动,组织镇卫生院、派出所、司法所、交警中队等部门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三进活动”把党的政策、法律法规送到农民群众手中,不断增强广大农民、农民工法律素质和维权意识。近几年来共开展大型法治宣传12场次,发放宣传资料2615份,受教育1248人次,悬挂宣传海报66幅,流动悬挂标语2幅。
5、开展旅游法治宣传活动,我们利用5.1、10.1及的红叶观赏期期间,组织工作人员在游客密集地开展旅游及相关法律咨询活动,司法所工作人员向游客及当地村民发放了宣传资料。
6、扎实开展送法进医院活动,司法所联合食品药品安全监督办公室对卫生院开展了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活动,通过宣传,促使卫生院销毁了一批过期药品和医用器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积极开展依法治理工作,深入推进依法治镇。
小学生法治意识范文篇8
系列普法活动的开展,有利实践了依法治国方针和邓小平同志倡导的“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要求,促进了中小学生自觉培养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为造就合格公民、提高中小学生自身素质、推动全市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的深入发展做出了贡献。但笔者也发现以下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一是课时不落实。法制教育进课堂仍然是个没有完全解决的根本性问题。虽然这个问题已经在我市有关会议和文件中规定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在落实过程中却难乎其难。问题就在于:编制教学大纲、规定哪门课进入课堂,并不是市级教委这一机构自己就能做主、决定了的事,必须有省或者国家教委的统一部署。如果自行其是、挤占其他课时安排法制教育课,一则破坏了上级机关的工作安排,没有完成必要课时;二则也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学生负担,造成一些学生家长怨声载道。无论如何都行不通。虽然法制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点,德育课本中也有部分法制内容,但法制教育的份量显然不足,不符合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是师资不到位。由于从国家教委始就没有法制教育进课堂的规定,因此,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在课程设置上没有专门法律教育专业;各级各类学校在师资配备上也没有专门法制教育人才,只有政治课教师。虽然政治课教师接受过一定程度的法律知识教育,但并不系统、全面;尤其是要面对没有将法制教育作为一个专业来研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各个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应该知道和掌握些什么?如何针对各个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讲授法律知识?如何使学生能够容易接受和掌握?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法律就在我身边”?等等。而这些问题往往又是关系到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的关键问题。
三是教材不配套。就笔者个人掌握的资料看,国家统编教材系列中,只有初中二年级有法制课本,且从1998年秋季才开始使用。全国各地的一些学校在四个五年普法教育过程中,积极响应普法的有关号召,在法制教育进课堂中进行了有益尝试,编印了一些法制教育读本。天津走在全国前面。我市在借鉴天津等地经验基础上编印的《法制教育读本》,虽然得到有关领导的赞誉,但后续工作没有跟上:一是仅有《读本》,没有教案和参考资料,老师上课没有参考依据;二是法制课教师缺乏培训,上课效果保证不了;三是教材发行不到位,全市中小学生共70多万,教材发行却只有15万册。
如何改善中小学法制教育的这种状况?
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关于继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中指出:“青少年应当具备必要的法律知识。大专院校、中学、小学都应当开设法制教育课”。党的十五大报告又进一步指出:要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
认真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的讲话和中央、省、市有关精神,首先应该是我市各级普法主管机关和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以及各级党委、政府(公、检、法、司等有关职能部门)的共同任务。其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中小学法制教育是依法治市、依法治区、依法治校的重要工作,应当把它列入精神文明建设奋斗目标加以落实。再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应建立法制教育领导小组,做到计划落实,人员落实,制度落实,确保中小学法制教育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具体应做到:
1、在根本上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认识是实践的先导。加强中小学生法制教育,提高中小学生法制观念,并非仅仅出于减少、控制在校生犯罪率的需要,它是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依法治国战略目标的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必须从根本上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加大法制教育工作宣传力度。各个学校要通过广播、电视、班会、校会等多种形式进行法制教育的宣传,提高教师、学生的学法、懂法、守法意识和积极性。
2、在落实上师资到位、保证课时。由我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市教委、市关工委共同组织编写的《中小学法制教育读本》已经出版,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已在进行修改。各区县教委、各个学校应当认真做好法制课的有关工作,做到任课有教师,课时有保证。教师在授课中应当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年龄、心理、生理特点、知识结构,用以案说法、以例释法等方式,深入浅出阐释基本法律常识,形象生动地上好每一堂课,使学生学习后能牢记在心,受用终身。
3、在结合上重视“转后”、齐抓共管。在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完善xx市转化后进学生工作网络的意见》的基础上,加强对后进学生的法制教育,加强帮教队伍建设。充分发动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积极参与这一工作,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使每个后进学生在家有人关心,在社会有人帮助,在学校有人管理,提高后进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思想道德素质,进而带动全体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
4、在管理上健全组织、完善制度。各区县教委、各个学校应当建立并充实法制教育领导小组,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加强法制教育队伍建设。实施“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任课教师课堂抓”的工作格局,做到每季度开一次工作会、每学期开一次研讨会、每学年开一次现场会或经验交流会、每两年开一次总结表彰会,确保学校法制教育工作走上正常化、科学化、制度化轨道。公务员之家欧洲杯买球平台的版权所有
小学生法治意识范文篇9
一、培养小学生道德与法治观念的重要性
(一)加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育有利于减
少青少年犯罪的概率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形态也在发生着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使青少年有了更多获得信息的渠道,也使我国青少年的犯罪率上升。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一项重要的原因便是青少年的道德与法治观念薄弱。所以要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在思想上规制青少年的不良行为,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而创建更规范、更安全的校园环境。
(二)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学生实现自我保护的法律武器
当今,校园霸凌事件屡见不鲜,部分教师对学生进行体罚的行为也依然存在。我国儿童伤害案件也时有发生,相当一部分青少年由于不懂、不敢,缺乏法律意识而未能进行维权。对小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就是赋予小学生法律武器,小学生在受到校园霸凌、不公正对待时要会通过法律途径自我保护、解决问题,维护自己的权益。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现状
(一)从事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专业人才不足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主要是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进行,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一般是思想品德课程演化而来,是小学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认为此门课程作用不大,但教学任务必要完成,在授课时基本只是根据教材照本宣科,简单讲解一下便可。并且还存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职教学的情况。一些学校对于道德与法治这样的副课不是很重视,对于引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专业人才也同样不够重视,而这种情况造成了高等教育培养人才与就业方向出现了偏差。在新课程改革后,对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对于政治教育、文化教育类型的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加,处于一种求贤若渴的状态,但培养相关专业人才需要时间,相关专业人才的输出出现了缺口。
(二)教材中对于道德与法治教育表现不足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所使用的道德与法治的教材一般可能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小学教材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内容缺失,且系统性不足;道德与法治教育存在重复性,主要体现在教材内容有重叠,且顺序较为杂乱;不同年级的教材,道德与法治内容分布不合理,连贯性不足,主要体现在不同年级之间教育内容过渡不明显。
(三)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1.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不当小学开展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使其具有法律意识。小学生只有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以及高尚的品质,才能更好地实现全面发展。但就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许多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理解并不清晰,在课堂上多以填鸭式教学向学生灌输相关知识,未能做到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这样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对于所学知识难以消化理解,极易对学科失去兴趣。2.教学评价过于简单学生的评价机制是教学考核的标杆。道德与法治课觉教学时常会出现教师按照教材简单讲解后,学生自己安排时间进行背诵,可以应对考试便可的现象。这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依旧走着应试教育的老路,远远未能达到教与学的实质目标。
三、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策略
确定教学策略,应该从目前基本国情出发,确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营造良好的教学与学习环境,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时效性,使教学效率得以提高。课堂教学既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改善教学方法,制定教学任务合理,又要与时代接轨,顺应社会的变化,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学生在学习时能理解,在学习后能应用。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是实现了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转变教学理念,提升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时,比起向学生传授知识,更应该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新课程改革确立了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素质教育一直强调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学生因受到先天或后天多方面因素影响,基础、理解能力等都有所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要掌握小学生的基本特性,了解小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巩固已学习的知识,掌握新的知识。教师的教学理念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明确新时代的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学生的领路人,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探索知识、获取知识,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教师在做教学计划时,首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的能力,制定的教学内容要科学合理,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也为学生留有足够的发挥空间,让学生主动探寻知识,领悟所学内容,使学生理解能力得到提升,思维更加开阔,达到培养小学生道德与法治观念的目的。
(三)采取多元化教学方式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所学的理论知识相对而言是比较枯燥的,由于年龄的限制,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有阻碍。如果学生出现对于所学的道德与法治知识缺乏兴趣的情况,教师必须进行分析,掌握学生的学习与心理状态,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使学习氛围轻松愉悦。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运用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小组学习等多元化教学方式,使枯燥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便于学生理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建立多元评价机制
以往对于学生的评价,主要是以考试成绩为评价标准,这样的评价机制十分片面,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真实情况也不是一张试卷或一场考试能准确判断出来的。对于小学生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评价,可以按阶段来评定整个学期的课堂效果,根据整个学期学生通过学习道德与法治后认知变化来说明。对不同阶段进行比较,再结合学生日常的表现、掌握知识的情况等多个方面,最终评定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样全面而公正的评价能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乐于主动学习知识,利于学生将所学的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五)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的教学设备也随之进步。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微课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可以将抽象的文字内容转变为生动、具体的视听教材,使教学内容形象化、趣味化。视觉与听觉的有效结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主动接受所学知识。
四、结语
小学生法治意识范文篇10
在持之以恒的普法中,大部分学校都组织了形式多样的普法活动,如“带法回家”、“模拟法庭”等,形成了制度化的活动。通过各种各样的普法活动,实践了依法治国方针和邓小平同志倡导的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要求,促进了中小学生自觉培养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为造就合格公民,提高中小学生自身素质,推动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做出了贡献。
但是在学校普法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以下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一是课时不落实。法制教育进课堂至今仍然没有完全解决。虽然这个问题已经在有关会议和文件中明确规定,但在落实过程中却难乎其难,问题就在于:编制教学大纲、规定哪门课进入课堂,并不是教委这一机构自已就能做主、决定的事,必须有省或国家教委的统一部署,如果自行其是、挤占了上级机关的工作安排,没有完成必要的课时,二则也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学生负担。虽然法制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点,德育课本中也有部分法制内容,但法制教育的份量显然不足,不符合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二是师资不到位。由于从国家教委开始就没有法制教育进入课堂的规定,因此,各类各级的师范院校在课程设置上没有专门的法律教育专业,当然各级各类的学校在师资的配备上就没有专门的法制教育人才。虽然政治课教师接受过一定程度的法律知识教育,但并不系统和全面,尤其是要面对没有将法制教育作为一个专业来研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各个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应该知道和掌握些什么?如何针对各个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识规律讲授法律知识?如何让学生使能够容易接受和掌握?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法律就在我身边?等等。而这些问题往往又是关系到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的关键问题。三是教材不配套。就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国家统编教材系列中,只有初中二年级有法制课本,且从1998年秋季才开始使用,全国各地的一些学校在三个五年普法教育过程中,积极响应普法的有关号召,在法制教育进课堂中进行了有益尝试,编印了一些法制教育读本。广东省、天津市走在了全国的前面。我们在借鉴广东、天津等地经验基础上编印的《法制教育读本》,虽然得到了有关领导的赞誉,但后续工作没有跟上;一是仅有读本,没有教案和参考资料,老师上课没有参考依据,只能凭借自己的理解来备课;二是法制课教师缺乏培训,上课效果保证不了;三是教材发行不到位,有的学校没有征订相应的教材,也就无法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资料。公务员之家欧洲杯买球平台的版权所有
如何改善中小学法制教育的这种状况?
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关于继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中指出:“青少年应当具备必要的法律知识。大专院校、中学、小学都应当开设法制教育课”。党的十六大报告又进一步指出:“要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
认真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的讲话和上级有关精神,首先应该是各级普法主管机关和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以及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的共同任务。其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中小学法制教育是依法治市、依法治校的重要工作,应当把它列入精神文明建设奋斗目标加以落实。再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应建立法制教育领导小组,做到计划落实,人员落实,制度落实,确保中小学法制教育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具体应做到“六个在”:
一、在根本上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认识是实践的先导。加强中小学生法制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的法制观念,并非仅仅出于减少、控制在校生犯罪率的需要,它是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依法治国战略目标的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必须从根本上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加大法制教育工作的宣传力度,列入目标责任制,做到与各项中心工作同计划、同检查、同评比,各个学校要通过广播、电视、班会、校会等多种形式进行法制教育的宣传,提高教师、学生的学法、懂法、守法意识。
二、在落实上师资到位,保证课时。各相关部门要从我市的实际出发,共同组织编写的《中小学法制教育读本》,给中小学生法制教育提供一本好的教材。教委和学校应当认真做好法制课的有关准备工作,做到任课有教师,课时有保证。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种法律知识培训,努力提高自身法律素质,在授课中应当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年龄、心理、生理等特点、知识结构,用以案说法、以例释法的方式,深入浅出地阐释基本的法律常识,形象生动地上好每一堂课,使学生学习后能牢记在心,受用终身。
三、在结合上重视“转后”,齐抓共管。要加强对后进学生的法制教育,加强帮教队伍建设,充分发动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积极参与这一工作,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使每个后进学生在家有人关心,在社会有人帮助,在学校有人管理,提高后进生的法律意识和思想道德素质,进而带动全体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要建立后进学生档案,制定转化措施,有针对性地进行工作,鼓励教师从各方面接近扣进学生,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表扬他们的优点和成绩,指出缺点和错误,调动他们要求转化的积极性。教师备课时要较多地考虑后进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尽可能做到具体、形象、深入浅出,让他们听得懂、学得会,尝到认真学习的甜头,由厌学变为爱学。要开展一带一、一对好的活动,让班里优秀生与后进学生结成对子,使扣进学生受到优秀生良好品德、学习态度潜移默化的熏陶。
四、在管理上健全组织,完善制度。教委和学校应当高度重视学生的普法教育工作,建立并充实法制教育领导小组,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加强法制教育队伍建设。实施“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任课教师课堂抓”的工作格局,做到每季度开一次工作会、每学期开一次研讨会、每学年开一次现场会或经验交流会、每两年开一次总结表彰会,确保学校法制教育工作走上正常化、科学化、制度化轨道。
五、在指导上督查评估,提高实效。作为普法宣传教育主管机关,应当在适当时机,会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对各地中小学校法制教育情况进行调研、检查、评估、指导,把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及时给予推广,从整体上推进学校普法教育的发展。要建立并完善市对校、校对班、班对个人的督查,做到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良性督查机制,推进法制教育,提高工作实效。要设立普法宣传员,负责拟定法律法规学习计划,组织检查学生普法学习宣传情况,定期督促,把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相关文章
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执行问题研究 2023-05-05 08:47:44
小学英语课堂减负提质策略 2023-02-16 08:34:02
小学家校沟通现状与对策 2023-01-28 09:20:38
小学低年级数学有效教学探索 2022-12-23 08:38:14
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深度教学的思考 2022-12-05 11:32:04
小学信息技术的应用策略与探究 2022-12-04 16: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