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知识范文10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08-28 17:01:02

行政管理知识

行政管理知识范文篇1

政府职能及其转变:政府职能的含义和作用

政府职能体系

政府职能转变

中国政府机构及其改革:政府机构概述

政府机构设置的原则

政府机构改革

现行各级人民政府的架构

国家公务员制度: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及其特色:公务员的概念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色

完善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国家公务员队伍

我国公务员制度

的基本内容:职位分类与录用考核奖惩制度:职位分类制度

录用制度

考核制度

奖惩制度

职务升降、任免培训、交流、回避制度:职务升降制度

任免制度

培训制度

交流制度

回避制度

工资、保险、福利、辞职、

辞退退休、申诉、控告制度:工资、保险、福利制度

辞职、辞退、退休制度

申诉控告制度

行政领导:行政领导的内涵

行政领导的产生方式

行政领导的职能与素质

行政决策与执行、行政监督与协调:行政决策:现代科学决策的趋势与标志

现代行政决策体制的构成

行政决策实施的模式

行政执行:行政执行及其层级、手段

行政执行的环节

行政监督:行政系统的内部监督体系

行政系统的外部监督体系

强化廉政勤政监督约束机制

行政管理知识范文篇2

《工商行政管理知识》笔试,是根据从事工商行政管理职业应当具备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能力,针对报考者进行的考试。通过测查报考者从事工商行政管理职业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达到对报考群体初步筛选的目的。

二、考试内容及范围第一部分工商行政管理基本知

1、工商行政管理的特点和基本任务

2、工商行政管理的目标和职能

3、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性质、职责与权限

4、工商行政管理的体制

5、工商行政管理人员行为规范

第二部分市场主体登记注册与管理

1、市场主体登记管理主管机关及其职能

2、市场主体登记管理原则

3、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法律体系

4、市场主体登记程序

包括公司登记、非公司企业法人登记、营业登记、个体工商户登记、私营企业登记、合伙企业登记、个人独自企业登记。

5、市场主体登记监督管理

包括年度检验制度、“经济户口”与企业信用体系建立

6、违反登记管理法规行为及其法律责任

7、打击和取缔无照经营

第三部分市场监管与行政执法

(一)市场规范管理

1、市场运行基本知识

2、市场规范管理的职能及主要职责

3、市场规范管理方式

4、商品交易市场的规范管理

5、柜台租赁、商品展销会和经纪人监督管理

(二)公平交易执法

1、公平交易执法基本知识

2、反不正当竞争执法

3、其他公平交易执法

(三)商标注册与监督管理

1、商标与商标法律制度

2、商标注册制度

3、注册商标的续展、转让与使用许可

4、商标使用的管理

5、注册商标专用权的保护

(四)广告监督与管理

1、广告基本知识

2、广告监督管理法律及其制度

3、广告监督管理的内容

4、广告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五)消费者权益保护

1、消费者权益保护基本知识

2、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3、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主要工作

4、侵犯消费者权益行为及其处罚

第四部分工商执法办案

1、工商执法办案程序

行政管理知识范文篇3

1.录用的前提条件:

a.职位出现空缺

b.根据空缺职位确定资格条件

2.录用的职务范围:

办事员、科员、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

(全是非领导职务)

注:从政府机关以外选拔人员担任领导职务或者助理调研员以上非领导职务的,不属录用的范围。

3.录用的原则:

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德才兼备、因事择人

4.录用国家公务员的程序:七个步骤

公告

报名和资格审查

考试

录用体检

提出拟录用人员名单报设区的市以上人民政府人事部门审批

试用

培训

----------------------------------------------

27)----国家公务员考核制度

1.原则:

客观公正的原则

民主公开的原则

注重实绩的原则

依法考核的原则

2.内容:

德、勤、能、绩

3.标准:

划分为优秀、称职、不称职

4.方法:

平时考核+年度考核

5.程序:

准备、进行考核、反馈与运用考核的结果

6.考核结果的使用:

a.连续三年被确定为优秀或连续五年称职以上的,在本职务级别内晋升一级。

b.连续二年优秀或连续三年称职以上的,具有晋升职务的资格。

7.有关规定:

a.受党内警告处分的:当年不得被评优秀

b.受党内严重警告处分的:不称职或不确定等次

c.受留党察看处分的:

当年:不称职

d.受开除党籍处分的:

当年:不称职

第二、第三年:只写评语不确定等次

----------------------------------------------

28)----国家公务员奖励制度

1.原则:

a.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相结合,以精神为主的原则

b.公平合理,奖不虚施的原则

c.奖励及时、注重时效的原则

2.种类:

嘉奖、记三等功、二等功、一等功、授予荣誉称号

3.程序:

评定、审批、实施

4.权限:

嘉奖、记三等功:

县级以上政府批准

二等功:

地级以上政府批准

一等功:

省、直辖市以上

荣誉称号:

国务院

----------------------------------------------

29)----国家公务员纪律与行政处分制度

1.种类:

警告

记过

记大过

降级

撤职

开除

说明:

(1)没有"降职"是因为,"降职"是由于不称职,而不是由于受处分

(2)受处分期间,不得晋升职务、级别;若受的是警告,年度考核定为"称职"还可以按时晋升工资档次。

2.解除公务员行政处分的期限:

警告:自决定之日起满半年

记过、记大过、降级:

满一年

撤职:满二年

注:提前解除期限不得超过原行政处分解除期限的一半。

----------------------------------------------

30)----国家公务员培训交流回避制度

1.培训的类型:

a.新录用人员的培训

b.晋升领导职务的任职培训

c.专门业务培训

d.更新知识培训

注:每人每年参加培训的时间不得少于7天。

2.交流制度:

四种形式:

调任、转任、轮换、挂职锻炼

3.回避的类型:

任职回避

公务回避

地区回避

注:一般由职务较低的一方回避。

----------------------------------------------

31)----国家公务员工资保险福利制度

1.工资构成:

职务工资 级别 基础工资 工龄工资 地区津贴 岗位津贴

注:前四项为工资的基本形式。后二项目为补充形式。

2.保险制度:

生育、养老、疾病、伤残、死亡保险

----------------------------------------------

32)----国家公务员辞职辞退退休制度

1.辞职条件:

a.本人愿意并提出申请

b.满最低服务年限(三至五年)

c.正在接受审查的不得辞职

说明:

(1)辞职后,不得重新录用

(2)二年内到与原机关有隶属关系的企业或事业单位任职,须经原任免机关批准

2.辞退条件:

a.连续二年不称职

b.不胜任现职又不接受其他安排的

c.旷工连续超过15年,或一年内累计超过30年

d.其他

3.退休条件:

a.男年满60岁

b.女年满55岁

c.丧失工作能力的

4.提前退休条件

a.男55女50 工作年限满20

b.或工作年限满30

----------------------------------------------

33)----国家公务员申诉控告制度

注:

申诉、控告只能向国家行政机关提出。因为它们不属于行政诉讼的范围,属于内部行政行为。

----------------------------------------------

34)----行政领导体制的类型

1.按职权是由首长一人或者由委员数人行使,或者一部分职权由首长,一部分由委员数人行使分:

首长制

委员制

混合制

2.按上下级行政组织享有的职权大小分:

集权制(权力集中在上级)

分权制

均权制

3.按机关业务性质及其管辖范围不同划分:

层级制

职能制

并用制

4.按处于同一层级的各政府行政机关的指挥监控权,集中或分散于上级一个或多个主体的不同而划分:

完整制:集中于一人

分离制:分属于多人

----------------------------------------------

35)----行政首长负责制

1.时间:

(1)1982年以前:我国行政领导体制一直是委员制.

(2)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

2."首长"的范围:

a.第一类:法定的首长:包括国务院总理、各委员会主任、部长、省长、自治区主席、市长、州长、县长、区长、镇长、乡长

b.第二类:推定的首长:

包括国务院秘书长、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审计署审计长、国务院直属机构的正职领导、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组成部门的正职领导 其他

3.主要内容:

a.向谁负责:

向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向国务院负责,向上级行政机关负责、向本级政府负责

b.负什么责:

行政责任/政治责任/领导责任

----------------------------------------------

36)----行政领导职务及其非领导职务序列

1.行政领导职务序列:

(1)中央国家行政机关:8个等级,最低为副处。

(2)地方:8个等级,最低为副科。

(3)对应的级别有13个:

国务院总理:一级

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二至三级

省部级正职:三至四

省部级副职:四至五

厅司级正职:五至七

厅司级副职:六至八

县处级正职:七至十

县处级副职:八至十一

乡科级正职:九至十二

乡科级副职:九至十三

2.非领导职务序列:

共8个:

巡视员

助理巡视员

调研员

助理调研员

主任科员

副主任科员

科员

办事员

----------------------------------------------

37)----行政领导者的产生方式

共有四种:

a.选任制

b.委任制

c.考任制

d.聘任制

注:

(1)省人大常委会有权任命副省长,无权任命省长。

(2)聘任制主要用于专业技术职务和基层行政职务,不适用于高层行政领导者

----------------------------------------------

38)----行政领导的职务升降

1.行政领导职务升降的人员范围:

有两类:

a.各级政府组成人员,升降由同级人大和常委会决定。

(其实是领导组成人员)

b.非政府组成人员,其升降由行政系统自身决定。

2.行政领导职务晋升的资格条件:

a,文化程度:

晋升科级正副职:

高中、中专以上学历

晋升副处-正司:

大专以上学历

晋升副部级:

本科以上学历

b.下一级任职年限:

晋升科、处正职:

应分别任下一级职务两年以上

晋升科、处、司、部副职:三年以上

注:非领导职务的公务员晋升与此相同

----------------------------------------------

39)----行政领导职务任免

1.任免的主体:

即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

2.权限:

a.各级人大有权任命或决定各级政府组成人员、除各级政府组成人员外的领导职务(如市政府的副局长)

b.政府:任免其他公务员职务(包括非领导职务)

3.行政领导兼职的规定:

原则上实行一人一职。确因需要,只可兼任一职。但也有两个例外:a.常设机关领导职务担任非常设机关领导职务

b.名义上兼职而实际上还是本职范围内的职责

----------------------------------------------

40)----转向现代科学行政决策的标志

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决策主体由个人转向集体

2.决策过程由主观随意转向程序化

3."谋"与"断"相对分离

4."断"与"行"相对分离

5.决策手段的运用日益增强

----------------------------------------------

41)----现代行政决策组织体制的架构

架构主要有:

1.行政决策的中枢系统:

重要任务是"断"。

2.行政决策信息系统

3.研究咨询系统

4.审批控制系统

注:我国具有综合性审批控制职能的组织系统有二:

a.全国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

b.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

----------------------------------------------

42)----行政决策过程

过程如下:

a.问题的确认

b.问题进入决策议程

c.决策规划的拟订

d.决策合法化与采纳

----------------------------------------------

43)----行政执行及其层级、手段

1.定义:

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国家公务员实施决策中心发出的决策指令,以达到预期目的的职务行为。

2.层次:

中央级

省级

县级

乡级

3.手段:

法律手段

行政手段

经济手段

----------------------------------------------

44)----行政执行的环节

五个主要环节:

a.行政执行计划

b.组织落实与人员配置

c.行政执行中的指挥

d.行政执行中的控制

e.行政执行评估总结

----------------------------------------------

45)----行政协调的含义与作用

1.定义:

是指协商、调整行政系统与其外部环境之间、行政系统内部纵横向之间的各种关系,使之分工合作、权责清晰,相互配合,有效地实现行政目标和提高整体效能的行为。

2.作用:

a.协调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增强行政系统的适应力、创新力。

b.协调内部纵横向的关系,以增强行政系统的协作力、整合力。

c.协调内外部、纵横向的人际关系,增强行政系统的凝聚力、驱动力。

----------------------------------------------

46)----行政协调的类型及其机制

1.分类:

a.以协调的主体及内容分

与外部环境的...

内部纵横向的...

内外部、纵横向人际关系的...

b.以协调所解决的中心问题及其具有的性质分:

(同上)

c.以协调所涉及的管理层次和管理手段分:

高层、中层、基层;

权责体制、规制协调;

利益、心理协调;

2.几种类型的行政协调及其机制:

a.与外部环境的:

协调机制主要有三种:

行政反馈(首要机制)

职能调查

行政参与

b.内部纵横向的:

(1)纵向垂直府际关系:关键是解决好事权与财权、人事权与决策权的配置机制。

(2)横向平行府际关系:

关键是解决好分工又合作的机制。

----------------------------------------------

47)----行政协调的前提条件

1.前提条件是:

行政沟通

2.行政沟通的种类:

下行沟通

上行沟通

平行沟通

----------------------------------------------

48)----加强行政监督的重要性

1.教育是加强依法监督的基础

2.法制是加强依法监督的保证

----------------------------------------------

49)----我国行政系统的内部监督

1.内部监督主要包括:

a.一般监督(上、下级之间的相互监督;职能部门和主管业务部门的监督)

b.专门监督(主要指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

2.行政监察:

指政府系统内部的专门监察机构,主要是监察部、地方各级监察厅、局。

(1)监察对象:

政府各部门及其国家公务员、政府任命的其他人员、下一级政府及其领导人员

(2)领导体制:

监察机关实行双重领导,既受本级人民政府领导,又受上一级监察机关领导。

(3)程序:

立项、调查、提出检查处理情况报告、作出监察决定或建议

3.审计监督:

(1)审计机关拥有检查权、调查权、建议权和处理权

(2)审计机关的领导体制:

双重领导体制。

----------------------------------------------

50)----我国行政系统的外部监督

1.外部监督主要包括:

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

人民法院的监督

人民检察院的监督

政党监督

社会及舆论的监督

2.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包括:

a.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这是监督最基本的形式)

b.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计划和财政预算、决算

c.审查政府的法规、决定和命令

d.质询和询问

e.代表视察和执法检查

f.罢免政府组成人员

注:各级人大有权撤消同级政府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3.人民检察院的监督有:

法纪检察

经济检察

侦查检察

监所监督

4.政党监督:

主要方式有三:

各级党委监督

行政管理知识范文篇4

1.含义:

亦称行政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

2.包括几层意思

行政职能

a.实施主体:政府机构

b.主要内容: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

c.实施手段:依法行政

d.是完整统一的体系

----------------------------------------------

2)----政府职能的发展变化

1.自然经济状态下的政府职能:御外和安内。

2.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职能:

御外、安内和建设公共设施

3.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职能:

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稳定宏观经济

调节社会分配

维护市场秩序

4.传统社会主义国家计划体制下的政府职能:

正在转变

----------------------------------------------

3)----政府职能的重要地位

政府职能

a.体现了公共行政的本质要求

b.是政府机构设置的根本依据

c.转变是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关键

d.政府职能的实施情况是衡量行政效率的重要标准

----------------------------------------------

4)----政府的基本职能

1.定义:

依据政府管理的事务性质横向划分的政府职能称为政府的基本职能。

2.内容

a.政治职能(包括军事保卫、外交、治安、民主政治建设)

b.经济职能(宏观调控、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市场监督)

c.文化职能(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出版、广播影视)

c.社会职能(其他的社会公共性的职能)

----------------------------------------------

5)----政府的层级职能

1.含义:

是按政府所辖行政区域划分的职能。

2.政府层级职能包括:

a.中央政府专有职能

b.地方政府专有职能

c.中央和地方政府共享的职能(如:社会治安、公共福利、城市发展、环境保护、国土管理、民族事务、司法监察)

注:

目前,我国政府层级职能并没有在宪法或法律上明确规定。

----------------------------------------------

6)----政府的管理运行职能

1.含义:

是按照管理运行程序划分的职能。符合管理学中的“封闭性原则”

2.可分为:

计划职能

组织职能

领导职能

控制职能

----------------------------------------------

7)----影响与制约政府职能转变的因素

1.社会环境的变迁(是转变的外因)

2.公共行政的科学化(是转变的内在动力)

3.技术手段的创新(是转变的根本保障)

4.传统行政文化的影响(是转变的制约因素)

----------------------------------------------

8)----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

主要有三个方面:

1.政府职能的外部转移

(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

2.政府职能的系统转移

(或叫内部转移,是政府内部重划分职能)

3.行政管理方式的转变

(包括工作方式、工作作风、运行程序等)

----------------------------------------------

9)----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

关键是:政企分开

----------------------------------------------

10)----政府机构的含义

广义:

是指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机关等所有国家机构的总称。

狭义:

国家行政机关

----------------------------------------------

11)----政府机构与非政府机构的关系

注意区分政府机构与其它机构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1.国家机构:国家机构包含政府机构。

2.政党组织

3.群众组织:

如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村委会、居委会

4.事业单位(因为不以行政管理为主要职责,因而不属于政府机构):如地震局、气象局

----------------------------------------------

12)----机构编制管理

1.领导体制: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2.管理机关:

党中央、国务院设立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

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设机构编制委员会。

3.主要任务:

a.职能管理:“三定”-

定职能、定机构、定人员编制

b.机构管理

c.人员编制管理:

即人员总额、人员结构、领导职数、职位配置

注:政府机构的名称一般包括:

域名(表明地理位置或管理范围)、矢名(表明管理内容)、格名(表明规格级别)。

----------------------------------------------

13)----职能优先原则

主要有四层意思:

1.职能是机构存在的前提

(因职能而设机构)

2.科学界定政府总体职能

3.科学配置和划分政府总体职能

4.以政府职能是否顺利实现来检验政府机构设置的合理性

----------------------------------------------

14)----完整统一原则

主要有三层意思:

1.政府职能是完整统一的

2.行政权力是完整统一的

3.政府机构设置是完整统一的

----------------------------------------------

15)----管理幅度与层次相适应的原则

在实际运用中,要遵循以下几条规律:

1.在管理对象和内容不变的情况下,管理幅度和层次成反比。

2.管理幅度与事务的难易程度成反比

3.管理幅度同管理者的能力及管理手段的先进程度成正比

4.管理幅度与下属人员的能力成正比

5.管理层次与组织效率成反比

注:管理幅度指管理的数额

----------------------------------------------

16)----权责一致原则

有三层意思

1.设计合理的职位体系

2.权责相称的制约机制

3.奖惩分明的激励机制

注:一般来讲,上级对下级的权力应负连带责任。

----------------------------------------------

17)----精简与效能的原则

包括三层意思:

1.机构设置要精简

2.人员编制要精干

3.办事程序要简化

----------------------------------------------

18)----依法设置的原则

包括二层意思:

1.政府机构设置程序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

2.有关政府机构的各项规范要由法律法规来确定。

----------------------------------------------

19)----政府机构改革的动因

原因如下:

a.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b.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

c.精简机构和人员的需要

d.减轻财政负担的需要

e.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

----------------------------------------------

20)----政府机构改革的渐进式过渡与阶段性突破

我国政府机构改革采取渐进式。

1.1982年改革:

a.提出干部的四化,

"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

b.实行首长负责制,并将这一原则写入宪法。

2.1988年改革:

a.提出转变政府职能的概念。

b.提出政企分开、党政分开的原则。

3.1993年改革:

a.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机构改革的目标。

b.强调了转变职能的根本途径是政企分开。

c.提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概念。

4.1998年改革:

仍是过渡性方案

----------------------------------------------

21)----中央人民政府的架构

1.国务院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2.国务院的组织体制:

(1)国务院组成人员:

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部长、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

(2)任期:5年,总理、副总理、国务院委员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3)领导体制:

总理负责制

(4)会议制度:国务院实行全体会议、常务会议、总理办公会议制度。

注:常务会议由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秘书长组成。

3.国务院行政机构:

包括: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组成部门、

国务院直属机构、

国务院办事机构、

国务院组成部门管理的国家行政机构、

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

注:

(1)国务院组成部门包括:各部、各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

(2)国务院直属机构具有独立行政管理职能,但行政首长不属于国务院组成人员,但可列席国务院全体会议。

(3)国务院办事机构不具有独立的行政管理职能。

----------------------------------------------

22)----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架构

1.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成:

a.省、地级市设秘书长。秘书长是领导职务。

b.乡镇原则上不设工作部门。

2.任期:

省、市、县(区):五年

乡镇:三年

正副行政首长均由人大选举产生。

3.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实行首长负责制。即省长、市长、镇长负责制。

4.地方政府工作部门与上级垂直管理部门、派出机构的关系:

a.地方政府工作部门的设立增加减少合并,要由本级政府报请上级政府批准,并报本级人大常委会备案。

b.实行中央业务主管部门垂直管理的机构有:

中国人民银行、海关、国家税务

c.实行省级政府垂直的有:地方税务、工商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管理

5.派出机构:

其不属于一级行政机关,但它有权以自己的名义实施管理,并在管理效力上与派出它的政府或政府部门相同。

----------------------------------------------

23)----我国公务员制度建立的过程

1.我国公务员的定义:

是指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包括国家行政机关中从事党团工作的专职人员)

2.制度

1993年颁布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以后制定的近40个单项法规

3.我国公务员制度建立的过程:

第一阶段.1984-93年: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创立。

第二阶段.1993-96年:

在全国推行公务员制度

注:

(1)1982-86年,草拟《国家工作人员法》后改名为《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条例》

(2)1986-88年,将上述条例更名,并在党的十三大和七届全国人大上,分别将建立公务员制度作为政治体制及干部从事制度改革的重点,还形成了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三大要件:

组建从事部、筹建国家行政学院、制定公务员法规

----------------------------------------------

24)----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色

特色有4点: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国家公务员不搞"政治中立"

2.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国家公务员不是独立的利益集团。

3.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国家公务员不搞"两官分途"

4.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

----------------------------------------------

25)----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实施范围与公务员的义务权利

1.实施公务员制度的对象:

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行使国家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从事党群工作的人员

2.实施公务员制度的机关:

国务院办公厅各部委+直属机构+办事机构+国家局+派出机构+行使政府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议事协调机构+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

注:凡实行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单位,不实行企业、事业单位的职称、工资、奖金等人事管理制度。

3.参照实行国家公务员制度的范围:

党的机关、一些群众组织

4.不属于实施范围的单位:不具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如新华通讯社)、学会、协会、其他培训机构

5.国家公务员义务共八项:

遵守宪法、法律和法规;依照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执行公务;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忠于职守,勤奋工作,尽职尽责,服从命令;保守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公正廉洁,克已奉公;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

行政管理知识范文篇5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素质;建设;策略

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素质较高的行政管理人员能够按照行政管理工作的要求和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高效率完成管理工作。因此,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十分重视管理人员的素质建设。具体来说,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主要包括思政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礼仪素质、个人能力等各个方面。但是,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行政管理人员素质建设在人员知识结构、服务意识、学习意识、业务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高校解决。研究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素质建设不仅能够提供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而且对高校行政工作效率的提升直接的现实意义。

1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1.1思想政治素质

首先,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应具备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素质能够帮助行政管理人员坚定政治立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且,思想政治素质能够帮助行政管理人员用科学的世界观来看待世界,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来解决管理工作问题。另外,没有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的人无法承担高校行政管理工作。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应具备较强的爱国精神,能够激发自身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具备民族自豪感,积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

1.2职业道德素质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应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在工作中做到认真负责、诚实守信、恪尽职守,高效率完成工作。同时,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应积极落实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自觉规范自身的行为,为高校师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坚持正确的工作方针,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管理工作。并且,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应重视自身形象的树立,自觉抵制各种腐败思想,正确处理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避免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侵蚀。另外,行政管理人员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高校师生,避免骄傲自大的错误思想。

1.3科学文化素质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应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具备完善的科学文化知识。具体来说,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行政管理知识、高校管理知识、政治知识、职业知识等方面的知识,而且还要学习经济常识、人际交往知识、社会文化知识、民俗学知识、艺术知识、历史知识等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行政管理人员才能够正确理解高校的各种现象,并采取正确的行政管理手段。

1.4个人能力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应具备较强的个人能力。首先,管理能力是行政管理人员开展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行政工作管理、高校管理等能力对高校的发展意义重大。因此,行政管理人员应重视自身管理能力的提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以能力为核心提高自身的素养;其次,行政管理人员应具备组织管理能力。行政管理工作需要合理安排高校的各项行政工作,协调高校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并制定周密的工作计划,而这些工作离不开行政管理人员的组织管理能力;最后,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应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与高校各部门之间的工作人员开展人际交往,加强高校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1.5心理素质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比较复杂,管理人员很可能在工作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甚至会遇到很多挫折和失败。这就要求行政管理人员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拥有足够的耐心,能够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合理处理工作中的困难和挫折。并且,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需要用平等的态度对待高校师生,充分尊重和信任高校师生,对高校师生充满爱心,加强对高校师生的人文关怀,用自己真诚的态度获得高校师生的认可和信任。并且,行政管理人员应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全面、深刻地了解高校师生的需求,根据高校师生的需求提供高质量的行政服务。

1.6礼仪素质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需要与他人开展人际交往,这就要求行政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礼仪素质,向同事展示自身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并且,行政管理人员在工作中要做到礼仪周到,举止适当、语言合理,用宽广的胸怀接纳他人,处理好同事关系,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

2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素质建设面临的问题

2.1行政管理人员知识结构不完善

部分行政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完善,无法将自身所学的知识与管理工作相联系。并且,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需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各方面的知识。但是,部分行行管理人员只具备基本的管理知识,对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不了解。并且,还有部分行政管理人员的管理知识比较落后,不了解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严重影响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另外,部分行政管理人员缺乏职业素质的相关知识,职业道德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导致工作效率不高。

2.2行政管理人员缺乏服务意识

很多行政管理人员将自己视为领导者,一味命令高校师生服从管理,缺乏服务意识,没有正确认识到行政管理工作对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服务功能。在行政管理工作中仍采用传统集中管理的方式,强制高校师生按照相关规章制度进行工作和学习。另外,在处理高校师生错误行为的过程中,很多行政管理人员都采用批评处罚的方式,缺乏对高校师生的说服教育,忽视了高校师生的人格尊严,没有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导致很多高校师生对行政管理工作产生厌恶或抵抗心理。

2.3行政管理人员缺乏学习意识

部分行政管理人员缺乏学习意识,忽视了知识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首先,部分行政管理人员忽视了对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技能的学习,管理工作方式滞后,导致管理工作效率不高;其次,部分行政管理人员缺乏对相关学科的学习,只重视管理技能的提升。但是,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与政治学、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有着密切联系,仅仅学习行政管理知识已经无法满足行政管理工作的知识需求;最后,部分行政管理人员缺乏对先进的信息技术的学习,仍采用传统人工管理的方式,行政管理的自动化和信息化发展缓慢。

3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素质建设的对策

3.1制定素质建设政策规定

政府应针对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制定行政管理人才建设的相关政策,出台高校建设发展的相关制度规定,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素质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另外,高校应加强重视行政管理人员建设工作,积极制定行政管理人员发展的相关规划,制定行政管理人员建设的具体规章制度,加大行政人员素质建设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保证行政管理人员素质建设的顺利开展。

3.2做好行政管理人员培训工作

高校应积极重视行政人员的培训,做好行政人员培训工作,加快行政人员的素质发展。为此,高校应积极建立科学的行政人员培训内容,将行政管理知识、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作为行政管理人员培训的重要内容,加强行政管理人员对管理知识及相关知识的学习,不断完善行政人员的知识结构。并且,高校应制定行政人管理人员培训制度,要求行政管理人员定期完成培训工作,使行政管理人员在培训中学习先进的行政管理技能,不断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另外,高校加强行政人员的职业培训,引导行政人员进行职业规划,帮助行政管理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增强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充分挖掘行政管理人员的潜力。

3.3完善行政管理人员考评工作

加强行政管理人员素质建设应不断完善行政管理人员考评工作,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首先,高校应选择合理的绩效考评内容,制定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将行政管理人员的思想品德、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业绩、工作作风等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并根据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现状制定差异化考核标准;其次,高校应积极采取合理的考评实施办法,采用相关部门考评、行政人员自评与互评的方式开展考评工作,增强绩效考评的客观性;最后,高校应积极采取激励措施,对考评结果优秀的行政人员进行资金奖励,激发行政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作者:高建宁 单位:西安邮电大学

参考文献

[1]董漫雪,熊春华.抓紧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保障高校持续发展[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01).

[2]高静,石亚伟.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浅议[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04).

行政管理知识范文篇6

关键词: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素质;策略

一、引言

所谓医院行政管理人员,是指在医院中担任领导职务以及在医院职能科室从事医疗、护理、院务管理工作的人员,是医院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高低和医院的管理活动效果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目前医院对行政管理人员有着卫生政策理论水平、知识结构与组织管理能力等多方面的要求,而从现状来看,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随着我国医疗改革进程的逐步深入,需要我们结合这些问题,对医院的各项制度进行完善,不断提升医院医务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为医院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素质的基本要求

通常情况下,由于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特殊性,需要对他们的素质进行一些基本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具备较高的卫生政策理论水平。医院行政管理人员首先需要对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具备较高的卫生政策理论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医院的具体管理实践中更好地对政策法规进行运用,以指导科学决策,对管理中的现实问题进行解决。总体来说,行政管理人员的卫生政策理论水平,就对其管理的水平产生直接的影响。

2.具备全面的卫生相关知识结构。作为医院的行政管理人员,其还需要具备全面的卫生相关知识结构,主要包括医院管理知识、现代管理基础知识、卫生经济管理知识、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决策科学、医院人才管理知识、社会医学知识、法律知识、信息技术知识以及科学方法论等等。

3.具备较强的医院组织管理能力。医院行政管理人员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医院组织管理能力,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主要包括参谋、决策、规划以及协调四种主要的能力。首先,对于参谋能力来说,主要是指其需要作为参谋角色在医院的管理中存在,具备判断力、观察力。其次,决策能力主要是指处于决策层次的行政管理人员,应掌握科学的决策方法,善于集思广益,作风果断。第三,规划能力只要是指行政管理人员能够掌握工作规划的程序与原则,可以统筹全局,对管理工作实施目标控制。而组织协调能力则是指行政管理人员可以将人与物等要素更好地协调起来,以发挥出其最大的效能。

三、当前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现状

上文中已经描述了医院行政管理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卫生政策理论知识、较全面的卫生知识结构以及较强的医院组织管理能力,而笔者通过对多数的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素质现状进行调研后发现,其结果并不如人意,主要存在着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医院行政管理人员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着不足,这主要和医院行政管理涉及的事务较多,政策性强,即使他们有着较高的工作能力,但是并没有提升效率,只是在日常应付,对自己的工作并没有较高的要求。二是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缺乏,究其原因,和其在医院的工资、奖金等收入有关,很多时候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收入并没有临床医务人员高,而正是由于缺乏精神及物质上的刺激,再加上在评职称方面也存在着问题,使得他们的积极性大打折扣,子啊工作方面难以做高效率、快节奏。三是由于医院行政管理人员大多都不是正规医院管理专业毕业或未经过医院管理理论的学习和培训,管理知识贫乏,缺乏创新意识和行政管理能力。这就造成了他们在日常的行政管理工作中都是依靠经验进行管理,不能适应当前医院的快速发展。

四、提升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有效策略

1.科学选拔人才,打造高素质行政管理队伍。在提升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方面,首先要解决的便是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来源”问题,而科学地对医院行政管理人员进行选拔和配备是其根本途径。在选拔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着德才兼备、成本效益、合理流动以及结构优化等基本原则,争取使建立起来的行政管理队伍在年龄、学历、素质等方面达到和谐性,充分发挥出1 1>2效应。在对行政管理队伍进行充实的时候,最好能够从素质全面的医护人员里面进行选拔。同时,层次问题也是选拔时候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确保所选拔出来的人才能够满足基层、中层、职能以及领导等各层都能满足对人才的需求,同时管理人员的素质也能够与岗位的要求相匹配,从而使打造的管理团队能够更加适应医院的管理工作。

2.完善奖惩机制,提升行政管理部门执行力。对于医院来讲,应创建并完善奖惩制度,从而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与热情。医院需要将行政管理从业者的工作质量、工作业绩及工作效率同人员的奖金相联系,从而促使从业者更主动的参与到工作中。同时,医院还需要帮助行政管理从业者处理他们在日常生活及工作期间碰到的困难,多给予他们精神方面及物质方面的鼓励,更好的解决人员的后顾之忧,进而更好的发挥从业者的主观能动性,调动管理者的工作热情。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行政管理部门的执行力,促进医院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加强培训学习,增强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医院的行政管理人员在他们的日常工作中无形之下也发挥了自身的带头、表率以及指导等工作,对医院其他工作也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医院应该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对他们的培训与学习,在增强行政管理人员自身综合素质的基础上也带动其他人员素质的提升。具体来说,一是加强理论培训,可以将他们送往高等院校等地方进行系统的教学学习培训,二是要加强实践培训,对新进入行政管理部门的人员,先不固定科室,采取相关行政部门都进行轮岗的办法,让其熟悉医院整体情况,全面了解掌握各部门的工作业务运转情况,拓宽视野,提高处理事务的能力。

4.促进沟通交流,加强与专业人员协调配合。医院还应该多创造机会,加强医院行政管理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的协调、配合、沟通以及交流,从而提升医院的工作效率。一是行政管理人员要认识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表示尊重,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工作,让二者之间能够更好的互相理解、帮助以及支持;二是行政管理人员不能将眼光完全局限于在对行政管理知识的学习,还可以加强对临床知识的学习,这样一样,可以让他们的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以提升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执行力。

五、结语

总之,现代化的医院管理工作更需要行政管理人员发挥出更大的效用,因此,除了本文中探讨的如何提升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的策略以外,还需要医院充分认识到对行政管理人员培养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对自身的各项制度进行完善,不断增强医院的管理意识,以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从而最终促进我国医疗管理水平的提升,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作者:祝勇捷 单位:嘉兴市第二医院

参考文献:

[1]崔剑,尹璐,刘震,赵军,张聪.公立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14,03:148-151.

[2]霍旭东.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探讨[j].企业研究,2014,08:116 124.

[3]唐春梅.人员素质在医院行政管理中的现状探讨[j].东方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2014,11:122.

[4]郇业青.浅谈提高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素质的有效途径[j].中外医学研究,2012,13:148-149.

[5]王尉春.目前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素质的现状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1,08:286.

[6]荆玉芬.浅谈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j].中国肿瘤,2009,06:453-454.

行政管理知识范文篇7

关键词: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素质;策略

一、引言

所谓医院行政管理人员,是指在医院中担任领导职务以及在医院职能科室从事医疗、护理、院务管理工作的人员,是医院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高低和医院的管理活动效果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目前医院对行政管理人员有着卫生政策理论水平、知识结构与组织管理能力等多方面的要求,而从现状来看,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随着我国医疗改革进程的逐步深入,需要我们结合这些问题,对医院的各项制度进行完善,不断提升医院医务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为医院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素质的基本要求

通常情况下,由于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特殊性,需要对他们的素质进行一些基本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具备较高的卫生政策理论水平。医院行政管理人员首先需要对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具备较高的卫生政策理论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医院的具体管理实践中更好地对政策法规进行运用,以指导科学决策,对管理中的现实问题进行解决。总体来说,行政管理人员的卫生政策理论水平,就对其管理的水平产生直接的影响。2.具备全面的卫生相关知识结构。作为医院的行政管理人员,其还需要具备全面的卫生相关知识结构,主要包括医院管理知识、现代管理基础知识、卫生经济管理知识、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决策科学、医院人才管理知识、社会医学知识、法律知识、信息技术知识以及科学方法论等等。3.具备较强的医院组织管理能力。医院行政管理人员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医院组织管理能力,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主要包括参谋、决策、规划以及协调四种主要的能力。首先,对于参谋能力来说,主要是指其需要作为参谋角色在医院的管理中存在,具备判断力、观察力。其次,决策能力主要是指处于决策层次的行政管理人员,应掌握科学的决策方法,善于集思广益,作风果断。第三,规划能力只要是指行政管理人员能够掌握工作规划的程序与原则,可以统筹全局,对管理工作实施目标控制。而组织协调能力则是指行政管理人员可以将人与物等要素更好地协调起来,以发挥出其最大的效能。

三、当前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现状

上文中已经描述了医院行政管理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卫生政策理论知识、较全面的卫生知识结构以及较强的医院组织管理能力,而笔者通过对多数的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素质现状进行调研后发现,其结果并不如人意,主要存在着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医院行政管理人员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着不足,这主要和医院行政管理涉及的事务较多,政策性强,即使他们有着较高的工作能力,但是并没有提升效率,只是在日常应付,对自己的工作并没有较高的要求。二是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缺乏,究其原因,和其在医院的工资、奖金等收入有关,很多时候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收入并没有临床医务人员高,而正是由于缺乏精神及物质上的刺激,再加上在评职称方面也存在着问题,使得他们的积极性大打折扣,子啊工作方面难以做高效率、快节奏。三是由于医院行政管理人员大多都不是正规医院管理专业毕业或未经过医院管理理论的学习和培训,管理知识贫乏,缺乏创新意识和行政管理能力。这就造成了他们在日常的行政管理工作中都是依靠经验进行管理,不能适应当前医院的快速发展。

四、提升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有效策略

1.科学选拔人才,打造高素质行政管理队伍。在提升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方面,首先要解决的便是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来源”问题,而科学地对医院行政管理人员进行选拔和配备是其根本途径。在选拔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着德才兼备、成本效益、合理流动以及结构优化等基本原则,争取使建立起来的行政管理队伍在年龄、学历、素质等方面达到和谐性,充分发挥出1 1>2效应。在对行政管理队伍进行充实的时候,最好能够从素质全面的医护人员里面进行选拔。同时,层次问题也是选拔时候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确保所选拔出来的人才能够满足基层、中层、职能以及领导等各层都能满足对人才的需求,同时管理人员的素质也能够与岗位的要求相匹配,从而使打造的管理团队能够更加适应医院的管理工作。2.完善奖惩机制,提升行政管理部门执行力。对于医院来讲,应创建并完善奖惩制度,从而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与热情。医院需要将行政管理从业者的工作质量、工作业绩及工作效率同人员的奖金相联系,从而促使从业者更主动的参与到工作中。同时,医院还需要帮助行政管理从业者处理他们在日常生活及工作期间碰到的困难,多给予他们精神方面及物质方面的鼓励,更好的解决人员的后顾之忧,进而更好的发挥从业者的主观能动性,调动管理者的工作热情。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行政管理部门的执行力,促进医院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3.加强培训学习,增强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医院的行政管理人员在他们的日常工作中无形之下也发挥了自身的带头、表率以及指导等工作,对医院其他工作也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医院应该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对他们的培训与学习,在增强行政管理人员自身综合素质的基础上也带动其他人员素质的提升。具体来说,一是加强理论培训,可以将他们送往高等院校等地方进行系统的教学学习培训,二是要加强实践培训,对新进入行政管理部门的人员,先不固定科室,采取相关行政部门都进行轮岗的办法,让其熟悉医院整体情况,全面了解掌握各部门的工作业务运转情况,拓宽视野,提高处理事务的能力。4.促进沟通交流,加强与专业人员协调配合。医院还应该多创造机会,加强医院行政管理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的协调、配合、沟通以及交流,从而提升医院的工作效率。一是行政管理人员要认识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表示尊重,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工作,让二者之间能够更好的互相理解、帮助以及支持;二是行政管理人员不能将眼光完全局限于在对行政管理知识的学习,还可以加强对临床知识的学习,这样一样,可以让他们的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以提升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执行力。

五、结语

总之,现代化的医院管理工作更需要行政管理人员发挥出更大的效用,因此,除了本文中探讨的如何提升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的策略以外,还需要医院充分认识到对行政管理人员培养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对自身的各项制度进行完善,不断增强医院的管理意识,以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从而最终促进我国医疗管理水平的提升,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作者:祝勇捷 单位:嘉兴市第二医院

参考文献:

[1]崔剑,尹璐,刘震,赵军,张聪.公立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14,03:148-151.

[2]霍旭东.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探讨[j].企业研究,2014,08:116 124.

[3]唐春梅.人员素质在医院行政管理中的现状探讨[j].东方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2014,11:122.

[4]郇业青.浅谈提高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素质的有效途径[j].中外医学研究,2012,13:148-149.

[5]王尉春.目前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素质的现状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1,08:286.

[6]荆玉芬.浅谈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j].中国肿瘤,2009,06:453-454.

行政管理知识范文篇8

一、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1、整体素质不高。这几年随着高校的不断扩张,各高校的行政管理机构也不断增加,行政管理的队伍也逐渐庞大起来,管理人员综合素质降低的问题日益显现出来。许多行政管理人员人员的思想素质较差,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主要工作是管理学生的日常事务、教学事务管理、后勤服务、校办事物等。这些工作内容琐碎、繁杂,重复性强;工作方式往往刻板生硬,缺乏自我创新空间;工作时间大都是八小时坐班制。这些工作特点容易使这些管理者感到自己的工作是既简单又麻烦,思想上容易产生厌倦、失落的情绪,工作积极性不高。许多行政管理人员只能通过职务提升实现自己的价值,机会的稀缺又会导致个人发展空间有限。在晋升职称时,面对和专业教师同等的考核标准,他们往往又处于劣势。面对职称职务晋升的双重困难,许多行政人员会感到前途渺茫,进而产生一些消极情绪及消极行为,心理上也会感到忧虑。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队伍建设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许多高校不重视行政专职人员的队伍建设,多数行政岗位都是重使用,轻培训,行政管理人员很少有参加培训和进修的机会。加上大多数专职行政工作人员都不具备专业管理的知识,导致许多行政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和业务素质不高。

2、服务意识淡薄许多高校行政管理中的官僚主义作风比较严重。工作中缺乏“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脱离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无所作为,工作态度独断,缺乏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不能把教职工和学生的利益放在心上,工作中人浮于事。这种管理模式很容易影响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积极性。有些高校的领导班子有明显的高学历化倾向,片面追求岗位“博士化”,使一些学历和专业上颇有优势但管理能力缺乏的研究生甚至博士生去竞争自并不适合自己的管理岗位,其结果是适得其反。有些高校实行管理干部“双肩挑”的模式,使得管理者往往不能够把心思真正用在管理上,对管理不重视,这也导致了管理上的涣散和低效。以上几点都会影响高校行政管理的服务意识,也严重地影响了高校的进一步发展。

3、创新意识缺乏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目前高校行政管理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目前,许多高校都存在“重教学科研、轻管理”的倾向,许多管理者自己也认为行政管理工作就是简单的重复性事务,只有无法胜任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人才会去从事行政工作。许多人的工作思维长期定位在抄抄写写、传达文件上,具体做事时往往循规蹈矩、照章办事,工作中缺少创新思维。

二、提高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的改进措施如何提高高校行政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加强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是目前许多高校面临的迫切问题。如何发挥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在高校管理体系中的作用,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1、提高综合素质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在高校的各项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应该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注重塑造行政管理人员对自己职业的认同感和自我价值感,从党员入手,树立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要加强行政管理人员的思想道德建设,让他们自觉地、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了,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也就自然提升。再次,要加强行政管理者的业务素质。要根据行政管理人员的学历、年龄、工作需要等有计划、分层次、多途径的安排专业素质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有信心、有能力、有魄力地投入到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之中。

行政管理知识范文篇9

关键词:中国话语;中国传统行政管理思想;公共管理知识体系;定性研究;定量研究

严格而论,当代公共管理知识体系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四十年来,公共管理知识体系基本是以西方话语为主导。2000年世纪之交,有厦门大学朱仁显教授大作《中国传统行政思想》问世,开创了传统行政管理思想研究之先河,却也声息微弱,“其言似不足者”,最终在计量研究的沙尘暴中湮没①。因而,挖掘和传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与智慧,以构建公共管理知识体系中的中国话语,应当是21世纪中国学术现代化的重要使命。我以为懂得中国才能真正懂得管理,为此略抒拙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懂得中国才懂得管理

传统管理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对于这一文化传承的定位不能局限于现代公共管理理论体系的视角,而是要置放在中华历史与文化的宏大视域中审读。(一)传统行政管理思想的历史定位。近年来,在很多场合我都发表这样一个观点:“中国特色”的表现之一是中国文化具有特殊性。从政治文化的层面看,主要表现为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培育出来一个士大夫阶层。这个阶层对上是权力基础,对下是民间领袖,成为维系社会与政治“结构性稳定”的中坚力量。中国古代社会有分合治乱,统一王朝除了元朝九十余年,其余差不多都是三百年左右。其中,两汉最长,达四百年。君主政治时代行政手段十分落后,对于全社会的掌控能力也很低下,却何以能使一代王朝周期维持在三百年左右,而中央集权君主政治体制直贯两千年?原因甚多。从思想文化的视角看,关键有二:一是儒学成为官学,二是文官制度。关于一,西汉初年,儒学从民间学术上升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影响政治文化发展的一个重大事件。由此达成两个效果。其一,一种思想培育出来一个士人阶层。这个阶层凭借儒学政治特权的优势,得以通过察举或科举介入体制,居官为宦。士人群体作为官僚集团的后备资源,构成君主政治的权力基础。同时,相对天下士子而言,能够介入体制的毕竟是极少数。绝大多数士人考取功名,虽然未能入仕,但也有了不同于黎民百姓的特殊身份。依据功名的等级类分,他们享有一定的特权,如免除本人徭役、见官无需跪拜等。加上“致仕”回乡的官员,他们称为士绅或乡绅,从而得以号召乡里,领袖地方。士人阶层对上是权力基础,对下是民间领袖,实质上构成君主政治时代的社会中坚力量。不论王朝危机、天下大乱或王朝重建,必然有士人环绕其间,发挥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在历史上,出身豪族或平民者都能做皇帝,在前朝的废墟上重建帝国,就在于有士人的帮衬。其二,形成阳儒阴法治国方略。儒家的治国理念以德治仁政教化为主,在战乱频仍的春秋战国时代无助于一统天下,故而秦的统一实是法家思想在百家争鸣中的胜出,但是秦统治者的强制管理和暴力统治致使强秦二世而亡,于是汉代统治者以秦为镜鉴,转换战略思维,以儒为主,法治为辅,“本以霸王道杂之”,谓之“汉家制度”。这一治国方略注重调节,倡导惠民仁政,有利于缓和社会冲突。同时以法制为底线,守住治国根基。软硬两手相辅相成,形成政策原则,天下得治。关于二,与西方中世纪贵族制君主政治相较,中国古代社会是“官僚制中央集权君主政治”。中国古代社会的官僚制体现了高度政治理性与相对完备的管理、组织技能,为世界之最,而且影响了18世纪欧洲官僚制的形成[1]。士人是官僚队伍的主要构成,当然其中不乏贪腐之辈,但历代总有些清官、贤臣、循吏在国家治理、王朝兴盛中起到重要作用,得以名垂青史,教化后人。与世界其他民族相较,古代中国的君主政治延续时间最长,天下或有分合,统一是主线。促成这一发展趋势有多种因素,其中重要一项便是缘于士大夫阶层的相对稳定,以及对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坚定不移的认同。史实表明,即便面临其他古代民族及其文化的强行介入,也能运用中国文化特有的政治智慧化解之,融合之,并用确凿史实验证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社会运作客观规律之一:征服者被征服①。“由比较野蛮的民族进行的每一次征服,不言而喻,都阻碍经济的发展,摧毁大批的生产力。但是,在长时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由于征服而面临的比较高的‘经济状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多半甚至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2]。这恰恰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内含高层次的文明以及政治理性与智慧,这才是中国文化真正特殊之所在。要言之,中国古代统治者及其思想家在治国理政方面解决了三个问题:一是有比较稳定的社会中坚力量为作为社会基础;二是有高度理性的制度支撑;三是有符合历史进程和实际社会政治状况的政策原则保障。历史经验表明,这三点是国家稳定、发展与繁荣的基本条件。构建这些条件的是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以及成为其载体的士人阶层作为社会中坚。士人阶层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介入政治,覆盖社会,他们传承、积累政治经验,也能或多或少地有所创新。这一阶层的精英群体接续和积淀的政治理性与智慧汇聚为行政管理思想,凝聚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这正是中国传统行政管理思想的历史定位。(二)走出标杆管理的刻板思维。依照我的治学理念,多年来学习和研究中国政治思想史,就是要从传统的政治理性与智慧中有所收获,以参照并作用于当代之中国。20世纪80年代,这个学科很兴旺,进入90年代,逐渐式微。这当然也影响中国行政管理思想研究的发展。事实上,在中国学界,行政管理学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渐次从政治学学科独立出来,其知识体系和理论架构基本是西方即美国的。标杆管理既称标杆分析法(benchmarking),即“重定向自标杆管理”,也称作基准化分析法。这是20世纪70年代末产生的企业管理方法,嗣后为行政管理学科所借鉴。将管理目标基准量化,强行提升政府管理效率,并作为基本方法论纳入新公共管理知识体系。21世纪以来,标杆管理风靡中国行政管理学界,风尚弥久,已然近乎刻板思维而影响全局。标杆分析法作为现代学科研究方法,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完全西学化的知识体系与方法论能否真正解读和解决中国的问题却颇可怀疑。政治学的基础学科谓之“两史一论”,即政治学原理、中外政治学说史和中外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治思想史是这一学科的基础知识,行政学以及更广泛意义上的公共管理学科中,则没有这样的设置。据我了解,当代中国不少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视野褊狭,过于实用,连“政治学原理”这样的基础课程也被取消,以为学之无用,遑论中国行政管理思想史!有个别院校在行政管理专业开设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基本都是近代部分。而且往往难以持续,随着教学改革的阶段性深入,渐至取消。兹非固陋而何哉!《论语•子罕》载:“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非唯学子,师者尤甚乎。事实上,如前所述,中国古代社会积累了丰厚的政治经验,其中包括丰富且实用的行政管理经验和理论。平心而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与文化涉及诸如国体、政体这样的理论问题,如墨子的自下而上,层级上(尚)同思想;孟子引孔子曰:“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见《孟子•万章上》);韩非的“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见《韩非子•扬权》);贾谊的“天子如堂,群臣如陛,众庶如地,此其辟也”(见贾谊的《新书•阶级》)等,但他们并没有展开讨论。在古代中国的统治者及其思想家、政论家们看来,国体、政体类的问题已经解决,就是中央集权君主政治,无须讨论。他们更为关注的是施行何种政策,建立何种规制,如何才能达成某家天下的长治久安。于是,治理、管理就成为论争的核心问题,德治、法治、人治、礼治、教化,以及刑名之术、南面之术、德主刑辅等论题成为热议,恒久不衰。“唯与二千石治天下”“明主治吏不治民”“汉以孝治天下”则被奉为得以治理成功的至理名言。事实上,古代中国的政治实践也充分说明了传统管理思想及其制度化业已取得成功。如果说,无论古今,人类的智慧总有其相通、相近之处,那么中国古代行政管理思想内含的问题,对于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当然会有其比照和借鉴的意义。其中有些段落,譬如“官箴”“政书”蕴含的管理经验与智慧,“中国特色”至为鲜明,很有价值,作为中国传统行政文化的优秀构成,值得今人了解、借鉴与传承。从另一个角度看,与古代中国相较,当代中国的政治体制、行政制度和管理方式经历重大变革,但是作为制度文化的传承,其中仍然含有传统文化的因子。要言之,中国传统文化,无论器物、制度还是思想文化,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没有中断过。这种文化的长期延续,遭遇近代的狂风暴雨,酿成剧变。其中变化的深刻程度,显然是器物、制度和思想的依次排列。也就是说,作为历史文化的积淀,当以思想文化的传续、存留和影响最为深刻。从表象看,近代以来思想文化的变革也是天翻地覆的,但是,如果我们把视角深入到思想文化的内里,从政治价值及其观念的视角来看,其传续的坚韧度,着实令人吃惊。关于这一点,我们瞥一眼当下国人的权力崇拜、官本位和身份等级观念等现象,即可明了,这里无赘言。因之,从中国传统行政管理思想的层面考察、研究中国公共管理的特点与路径,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的认知参照。唯有走出标杆管理的刻板思维,才能融汇古今中外相关认知而构建公共管理知识体系中的中国元素。一言以蔽之,懂得中国才懂得管理。

二、两种研究方法并重

当代中国的公共管理理论及其研究方法,基本都是舶来之物。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计量研究、田野调查经过三十多年的倡导和普及,已被学界全盘接受。这种状况与前三十年的学术研究形成明显的反差。也可以说是对于前三十年“定性”研究为主导的某种反动。促成这种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至少含有两方面的驱力:一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学术界对于此前僵化、教条化的理论、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进行深入反思。伴随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学界普遍意识到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需要在研究方法方面摆脱前三十年以定性研究为主导的空洞理论,从大而化之的官样文章堆积的废话、空话中走出来,转向严格意义上的科学话语。西方的计量研究方法随着愈益密切的国际学术交流而得到学界重视与借鉴,逐渐替代定性研究,特别是21世纪以来,定量研究渐次形成主流趋势。二是国内学界在国际交流与对话中,看到传统研究方法严重落后于国际学术界,根本不在一个平台上,难以对话。故而需要尽快跟上西方及美国社会科学研究行为主义思潮的步伐,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在研究方法上,需要能够与域外学术界在同一话语平台上对话。大量的“海归”人员从西方和日本得到系统的现代研究方法的训练,他们将现代量化研究方法传播开来,影响广泛。经过三十年的传播,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尤其21世纪以来,计量研究方法伴随着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可谓遍地开花,成果卓著,每每令人耳目一新。当然,在这样的研究生态中,意义的追寻则几近虚幻,定性研究作为一种方法论在实际研究过程中被搁置了。那么,本文的问题是,社会科学研究是否还需要意义的追寻?是否还要探讨价值问题?定性研究方法论在公共管理学研究中是否真的无足轻重、可有可无了呢?本文以为不然。当然,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本文赞许的定性研究方法亦即意义或价值追寻是完全摆脱教条主义的,极具学术个性和认知主体性的理论研究,与前三十年教条主义化的定性研究完全是两回事。定性研究关注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依据一定的理论作为方法论,分析并追问事物的性质、理论特点、学理逻辑、价值与意义,从而做出学术判断。与定量研究相较,任何社会科学的研究课题,除了需要相对准确的事实认定以外,还需要对研究的事实做出意义或价值的阐释,这里即涉及认识主体对于事物的正当性与合法性的判断。统而言之,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运动着的社会与活生生的人。人作为社会的主体,有精神、有思想、有人格,都会具有某种样态的情感、心态和信仰,具有所谓七情六欲。社会科学研究运用的计量数据、程序的合逻辑与合规则性,都不能真切地说明人的行为的合法与正当。量化研究的科学方法可以精确地描述,但是定量研究没有办法形成价值或意义的正当性判断与学理分析。有研究者通过解读马克斯•韦伯的理论,将正当性与合法性合而为一。例如,张康之认为,韦伯的“合法性的概念具有两重含义:(1)对于处于命令—服从关系中的服从者来说,是一个对统治的认同的问题;(2)而对命令者来说,则是一个统治的正当性的问题。统治的正当性与对统治的认同的总和就构成了统治的合法性”。他解读韦伯之论,认为“任何形式的统治,只有当它被人们认为是具有着‘正当’理由的时候,才为人们所服从,从而具有合法性”[3]。如果从政治运作的内在逻辑看,正当性与合法性是一个相通的过程,并无不宜。不过在本文看来,其间的逻辑关系还需要进一步辨析。一般而言,本文认为,我们是在政治学的视域内理解合法性,在政治哲学的意义上解读正当性。也就是说,合法性是正当性的一种表现形式,韦伯提出关于合法性的三种类型。在现代社会,合法性是以“法理型”为主,即以符合法律规范为基准,为社会政治生活提供正当性的证明。如果说法治是现代化社会的前提,那么关于法律善否的判断则要通过正当性予以论证。故而相较而言,“正当性是终极意义上的合法性”[4]。从西学视角看,正当性的认知源于自然法传统,针对权力、秩序和实际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政治及法律权威的合法性进行必要的道德论证,甚或质疑、批判与理论构建。研究者对于正当性的追问和坚守,可以防范人们简单地以合法性作为衡量是非善恶的标准,即单方面地以当下的法律及其规则来判断是非善恶;亦可以防范法律权威与法律秩序在“合法性”的纵容下侵害公民权利与尊严,以及一切以“合法性”名义实施的暴政。仅仅从计量研究和程序合法的视角看,显然是没有办法对历史上的纳粹主义、军国主义、极权国家的专制与法西斯主义等反人类暴政做出适宜和公允判断的。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抽样调查和统计分析的结论往往是,他们都得到本国民众的欢呼与拥戴。有太多确凿的史实证明,很多直接导致巨大人间灾难、暴行与暴政的决策或决议往往是在合法程序赋予的权威下“全体通过”的。同时,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在当代中国,正是由于几十年来计量研究方法的风靡,致使标杆管理方法无限扩张,几乎成为学界共识和政府行为合法性的依据。为了追求管理效率和gdp,几乎已经丢弃了社会公正的强调与维系,对于当下社会政治的规则和权威,没有形成有效的反思与必要的批判,结果是社会多维度、多层面的破裂。为此付出的代价不只是环境、资源,更为严重的是教育的退化、社会道德的滑坡和道德底线的虚化、大众文化的日趋恶俗、社会整体的人格分裂与人心的溃散。因之,从公共管理的学术视域看,计量研究与定性研究不能偏废,在任何时代和任何条件下,意义的追问都是必要的。没有意义追问的单纯计量化的科学研究,使得研究本身工具化,这就很有可能成为极权政治奴化社会、欺骗公众、欺压百姓的“合理手段”。不管有意无意、自觉不自觉,研究者实际成帮凶。因而,在我看来,意义的追寻为定量研究确认了合法性与正当性,而正当性内含的反思与批判则是人类社会每前进一步的良知体现和人性保障。如若上述论断可以成立,那么将中国传统行政管理思想纳入现代公共管理知识体系就具有方法论意义。其意义就在于坚持公共管理研究的价值与意义追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纠正单纯计量研究可能出现的偏颇和短浅。

三、公共管理知识体系的本土化

如果前述论断能够成立,那么将中国传统行政管理思想纳入公共管理知识体系便是当代中国公共管理“本土化”的一项重要选择。在基本西学化了的公共管理知识体系中增加“中国传统行政管理思想”的研究与教学,我以为,在知识结构和学科建设方面有三点优长:一是参照和吸纳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优秀内容,在现代公共管理知识体系中注入相应的中国元素,增强对于当代中国公共管理问题的解释能力。毋庸讳言,中西方的历史与文化有着太大的差异,西学话语的公共管理理论和方法在全球化的当代世界,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不过,对于特色独具的中国历史、文化与社会,西方文化构造的理论与方法往往难以完全适用。譬如,基于中国历史与文化积淀而形成的复杂“姻亲关系”和人际关系。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体制与身份等级制度与传统政治文化的价值结构相契合,形成“家国一体”的特点,致使介入体制并执掌公共权力者具有特别的权威与资源。从政治思想与文化的层面看,这一特点在实际政治过程中促动并形成极度泛化的亲情义务观。一般而言,在人们相互结成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血亲关系是最基本的一种。“天地之德曰生,生之所恃者亲”(见《全晋文》卷六十一之孙绰:《表哀诗序》)。基于血亲关系而形成的家庭及姻亲关系则是人们社会存在的基本方式,维系姻亲关系即意味着对于人之社会存在的确认。故而“天下之人各怀其家,各私其子,其常情也”(见《亭林文集•郡县论三》)。“亲情义务观”则指的是个人对其眷属亲友履行社会义务的自觉。只要家庭———包括核心家庭、主干家庭等仍然是社会基层组织的基本形式,亲情义务观的存在就是合理的。然而,在传统中国,“家国一体”使得义务主体履行亲缘义务的自觉无限扩张,无限泛化,渗透到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为家人亲友谋取利益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们政治选择和政治行为的原始驱力,履行亲情义务实际成为人们参与政治的主要目标和最根本的人生目的。这显然是在特定的历史和文化条件下形成“极度泛化的亲情义务观”。这样的政治意识与心态作用于实际政治过程,必然促成传统中国“亲缘政治”异常发达。人们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家人亲友乃至自身的利益欲求,大多通过扩大亲缘关系的方法,变国事为家事,化公务为私情,把政治关系转化成为追逐私利的手段。这种弊端夹杂在传统文化中而传续下来,在当代中国仍然没有绝迹。在某些时段和一些地区,亲缘关系甚至左右和凌驾于政治关系。“夫与富贵交者,上有称举之用,下有货财之益”(《潜夫论•交际》),以至于影响到社会风气,结同门、叙同乡、拜义兄、拉本家、认干亲几成风尚。针对这种状况,简单运用囿于法治语境的公共管理理论和方法是难以完全解读的。而是需要研究者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根溯源,参照现代管理理论,中西结合,以期寻求破解之方。中国传统行政管理思想作为中国元素介入现代公共管理知识体系,推动这一学科能够更贴近中国国情和洞悉中国问题,在公共管理知识体系本土化的转型中,取得国家与社会治理的最佳效果。二是恢复和关注公共管理研究的正当性考量与意义追寻,使得量化研究与定性研究相得益彰,锻铸当代中国公共管理研究“精确描述”和“反思、批判”双重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社会政治的行进,并催动政府管理的合理化发展以及公共管理的社会实践。引进西方现代化理论与方法是符合“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主旨的。特别是“新公共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引进,更是引起学界热潮,进而风靡全国。计量方法、标杆管理方法及其理念几乎覆盖行政管理、公共管理领域,进而影响政治学领域,而且在社会政治实践中影响到高校管理。一味地拼比指标,以数量替代研究质量,以期刊等级评价学术水平,弊端重重。近年来已经引发学人反思,究其实,盲目学习西方和标杆管理思维定式的束缚是主要缘由之一。在这里需要进一步阐明的是,本文所说定性研究并不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质性研究。质性研究也称为定性研究,这种方法最初出现在社会学和人类学领域,随后被诸多学科采用,主要有教育学、管理学、政治学、心理学、传播学等。质性研究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强调在自然情境下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的互动,以期获得解释性理解。同时采用访谈研究法等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分析资料并形成理论。质性研究说到底仍然是计量研究、田野调查的另一种方式,为的是解决单纯数据分析可能会产生的可信度偏差或是模型不能精确等问题,这显然是在量化研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与本文所说的定性研究不是一回事。本文论析的定性研究最初产生并运用于历史学科,所谓“以史代论”和“史论结合”,即运用某种理论作为方法论,就研究对象进行学理和价值分析,做出学术判断,主要包括研究对象的性质、意义与价值等。诚如前文所述,人文社会科学除了需要对研究对象进行精确描述,还需要对其中蕴含正当性、合理性及其价值做出分析与论断。这种考量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理性资源。正是在持续的反思与选择过程中,人类社会才会从蒙昧走向文明。在人类社会已经走过的历程中,曾经发生过标志性的重大事件,诸如西方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东方的“明治维新”“新文化运动”等。因而,将中国行政管理思想纳入公共管理知识体系以及定性研究的介入,必然能弥补中国学界长期以来量化研究泛化的偏颇,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给予适时的正当性判断、价值引领与合法性依据。三是推动现代西学意义上的公共管理理论与中国当代社会政治实践的结合,与中国历史上的社会政治文化积淀相结合,期待形成公共管理学术视域的中国话语。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不断深入参与国际社会,话语权是一个近年来频繁涉及的概念。众所周知,1840年中国被西方列强撕开国门,1860年清朝政府“筹办洋务”,开启“西学东渐”时代风潮。嗣后西学始终影响甚至覆盖着中国学术,中国话语至今相对羸弱。然而,近代中国毕竟走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把中国带进独具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而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提出,则是西方学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即“本土化”成功的典型案例。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历史实践证明了“本土化”的可行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续与传承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为之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西方学术的本土化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推力,中国话语的凝聚也将在这样的过程中达成。为此,中国传统行政管理思想介入公共管理知识体系,将为中国话语的形成提供路径。据上,中国传统行政管理思想虽说不过是一个学科,但是其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却不容小觑。构建公共管理视域中的中国话语正是有赖于学界同人不懈的努力,改换刻板思维,走出西学话语霸权,协力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陈兴德,赵静.科举制: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j].湖北招生考试,2005,(4):25-3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26-527.

[3]张康之.合法性的思维历程:从韦伯到哈贝马斯[j].教学与研究,2002,(3):63-68.

行政管理知识范文篇10

关键词:行政管理;教学方法;存在问题;优化升级

对于行政管理专业的学员,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行政管理的功能和作用,掌握管理知识的要点,熟知行政管理的应用问题。而其中的重点便是要了解行政管理主要应用在哪些方面,知道如何根据管理的需要,而为管理决策服务,因此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将信息系统知识与管理知识联系起来。要知道,行政管理课程是一门具有边缘性、交叉学科性质的课程,涉及到的范围极广,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可以说大量的基本概念、方法和理论都需要通过联系实际才能深刻理解,这也就要求高校一定要为学生们提供良好的锻炼学习环境,才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1现阶段行政管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1.1相对薄弱的教学基础

由于我国在此方面的发展起步较晚,与国外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师资队伍比较弱小,实力不够雄厚,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最专业的发展。除此之外,国家对于此方面也不够重视,投入力度较小,硬件设备不完善,无法为学生们的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学习平台。

1.2教学目标定位比较模糊

在之前我们也谈到了该门课程的学习目标,但是却空有理论,在具体的学习过程当中老师和学生们并没有按照最初制定的目标来执行,一味地按照自己的计划来进行,显然是不科学、不合理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对于行政管理这一职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相应的学生们所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之下,老师们要帮助学生分析市场发展情况,进行科学的市场定位,找到适合学生们的发展路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相信只要按着目标来执行,最后该专业的学员们一定能够大放异彩。

1.3教学内容相对落后

由于我国此方面的教师队伍力量比较薄弱,再加上国家对此方面的不重视,这已经成为了阻碍我国该行业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需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造成了一个恶劣循环。由于社会发展与教育事业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社会在此方面得不到发展,也就无法为教育事业提供一定的实践经验,而教育事业得不到进步,也就意味着社会发展就会缺乏动力,长此以往不利于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

2优化分升级行政管理教学的方案

2.1明确教学目标

无论是从宏观上还是微观角度来讲,都要树立一个相当明确的目标才能够促进该专业的发展。从大的方面来讲,国家一定要给予支持和鼓励,加大教育投入的力度,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做出一个总的规划目标。而从小的方面来看,学校一定要根据本校学生的学习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建立一套适合学生们的学习目标,让老师们在教学过程当中一定要遵循这原则来进行。

2.2优化教学方法

管理本身是源自人类自己的实践活动,同时又用来指导政府和企业管理实践的科学,而对于行政管理这个专业来讲亦是如此,他的应用性特征就显得更加明显。首先,该专业的讲授者不仅要熟知行政管理的一般理论、原则和方法,而且还要熟悉这些原则和方法应用的具体背景条件。在传统的教学过程当中,老师一般都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实际应用的重要性,这种做法是不值得提倡发扬的。要意识到,只有把行政管理的一般知识放在特定组织进行的具体活动背景下去介绍和分析,才能够把这个专业的知识真正灌输到学生心中,让其加深对这一专业的了解。这就要求教师们必须借助各种形式、通过各种渠道,去接触和了解不同组织的行政管理实践活动,并在此基础之上用案例或者事实来解释或佐证相关的行政管理理论。“行政管理活动的维持和创新特征”便是学生们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当中思考的结果。除此之外,行政管理工作者的理论研究与其教学应该是相互支持的,也就是说要通过教学促进科研,通过科研反哺教学。学术水平的提高也要求行政管理工作者在掌握好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前提之下,还要注意从其他学科当中汲取营养,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提高我国在行政管理方面的教学内容水平。

2.3加强教学硬件软件建设

在软件建设方面,我们主要做的便是要提高教师队伍的实力。行政管理学的教师必须认识到,应用性特征越是明显,对讲授者的学术性要求可能也就越高,讲授者只有具有相当的理论功底,才能够促进学生们的学习和发展。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这个理论功底不仅是指老师们要非常熟悉行政管理的理论体系,能够用严密的逻辑和严谨的层次系统的介绍行政管理的一般理论、原则和方法,而且还要求老师们对行政管理的本质进行自己的思考和研究,并把这些研究成果及时地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除此之外,老师还要将思考的结果纳入到教学体系当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从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上来讲,由于行政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学科,如果离开现代化的信息系统,必将寸步难行,更谈不上提高教学水平了。所以说,国家和学校一定要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从各个方面来提高学生们的发展。

作者:李传娟 单位:南昌工学院

参考文献:

[1]于文姝.网络信息技术在行政管理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商,2013,(11):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