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技术研究范文10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12-01 17:13:53

医学检验技术研究

医学检验技术研究范文篇1

一、国内外医学计量现状

1.国外医学计量发展现状。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发达国家源于医疗器械问题事故开始重视医学计量。美、英等国先后颁布法律对医疗器械实施严格监管,并建立起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制度。医院等医疗机构也逐渐重视医疗设备质量,医学计量作为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被纳入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范畴,并建立相关质控标准和规范等。21世纪初,世卫大会及世卫组织审议了《保健质量:患者安全》的报告,并开始大力推进确保患者安全及提高卫生保健质量所必需的计量规范和标准、技术管理以及能力建设。此后,国际上相继成立了检验医学溯源联合委员会、医学计量技术咨询委员会,旨在加强医学检验结果溯源技术及敦促政府重视医用器具质量、关注医疗计量。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都开始重视医学计量检测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探索研究医疗设备的检测方法手段和装置,并将医学计量列为重点学科,建立相应的研究实验室/研究院和计量检测机构,开展医学计量技术研究及医学计量检测工作。目前世界各国负责维持和传播国家标准的国家计量学研究院所,如: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日本计量标准中心(nmij)、德国联邦物理技术研究院(ptb)、英国国家物理研究院(npl)等,都已根据国家的资源和需求开展各具特色的医学计量检测工作和技术研究。同时,医疗设备检测装置生产制造产业应运兴起,依赖于丰富的医疗器械制造经验和技术力量,致力于研发生产医疗设备检测装置及探索研究医疗设备测试方法,为医疗器械制造和质量监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硬件支撑,促进了医学计量的发展和医疗质量的提高。20世纪的新发现和技术进步使得大量医疗设备的发展成为可能,这些设备从根本上改变了医疗保健方式,但在性能、标准、传感器和可靠性等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同时也对医学计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和需求。不同于传统工业计量,医学计量涉及很多不直观的量值测量,如电离辐射、生化分析等,因此很多量值溯源困难,溯源水平不高。医学计量量值溯源及量值传递,一直是医学计量发展的瓶颈,也是各国计量检测机构研究的热点。在过去20年中,电离辐射、生化分析方面的计量没有取得重大进展,归咎于其困难具有根本性。电离辐射计量方面,由于常规很难产生特征良好的电离辐射,且辐射本身不可见,对辐射受照者都没有直接的物理或生物影响,难以量化其伤害性,因此监管机构设定了过多的要求,多为引用“预防原则”保证“安全第一”,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影响了电离辐射计量及溯源水平的发展。电离辐射相关的计量仍需进行大量的研究,才能找到更准确的测量方法,才能保证使用更加安全有效、高效。为提供可追溯的测量标准,nist和其他国家的国家计量机构共同开发了电离辐射相关量的主要标准。另外,nist主导的辐射诱导空气电离测量和水量热法研究项目促进了电离辐射初级标准的建立,为组织中剂量分布及参考剂量测定提供了技术方法。生化分析计量方面,由于其测量对象通常存在于复杂的基质中,且很难以分子结构和重量等来明确界定,因此计量标准物质的开发和建立是生化分析量的量值溯源,以及标准化计量的重大科学挑战。血清胆固醇测量标准物质是临床生化的第一个标准物质,由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开发,始于1957年,并于1970年才得以实现。此外,大多数国家计量机构面临着计量技术人员不具备足够的医疗和临床专业知识的问题,因此,生化分析计量的量值溯源和计量规范的建立,通常需要计量机构联合专业的医学机构合作完成。2.国内医学计量发展现状。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的医学计量起步较晚,是1985年《计量法》和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通过实施后发展起来的。后续通过的配套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明细目录》明确规定了国家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其中与医疗卫生密切相关的工作计量器具占比超过50%。2000年颁布及后续修订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均明确提及医疗器械应当符合《计量法》的相关规定,需定期对医疗器械进行检验校准以确保其使用质量。《医疗器械标准管理办法》、《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的颁布,加大了医学器械的监管力度,促进了医学计量依法平稳有序发展。目前,我国各省市医学计量检测工作依法依需有序开展。自2017年停征强制检定收费后,强制检定医用计量器具受检率有所提高,各市级医疗机构医用计量器具强检受检率均达到90%以上,但基层乡镇及社区医院强制检定计量器具检定情况仍不甚理想。同时,基于医疗领域的需求开展部分非强制检定的医用计量器具的检定工作,如放射医疗设备、医用超声设备等的检定。国内计量检测机构按其性质主要可分为三类:政府检测机构、企业内部计量,以及第三方检测机构,其中政府检测机构占主导地位。医学计量等国家强制检定工作主要是由包括部级、省级、地市级和县级计量技术机构在内的机构承担。政府检测机构的发展多受政府庇护及其行政行为干预,利弊相依,一方面有政府财政支持,底气足,技术实力强,市场占有率高;另一方面很多政府计量检测机构受旧机制影响,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都不强,市场开拓能力差等。医院等医疗机构内部自行校准/检定也是医学计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方检测机构作为补充,竞争力强,特别是近两年来国家相关部门持续大力促进计量检测机构整合及行业发展,原有强制检定工作将逐步向市场开放,第三方计量检测机构市场潜在空间巨大。此外,专业化医学计量检测机构/实验室逐步成立。截至目前,全国有将近40个专业医学计量检测机构,发展各有偏重,如:上海市医疗器械检测所主要重点关注有源产品,如心脑电、监护设备,高频、射频设备,体外诊断设备等检测和研究;湖北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要关注医用超声波仪器、医用电气设备和体外诊断医疗设备电磁兼容等医疗器械产品检测和研究;辽宁医疗器械检验所主要承检医用x射线的专用仪器、设备及附件等。据统计,我国现行有效的各级技术法规基本覆盖国家强检的所有医用计量器具和部分非强检医疗计量器具,但医用计量器具种类数量杂多,目前仍有很多器具尚未建立相应的计量技术法规。现有计量技术法规难以满足先进医学设备计量检测工作的需要,尤其是在医学计量需求度极高的临床医疗上,计量技术法规覆盖率不高问题尤为突出。总体来说,目前我国已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形成较为健全的医学计量检定体系,我国医学计量发展态势总体向好,但与国外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医学计量量值溯源及量值传递体系不健全,计量技术方法、规范及检测标准不全面,专用标准器具不足,医学计量监管不到位,科研力量弱,医学计量专业人才紧缺等。2007年,全国临床医学计量技术委员会成立,旨在推广及促进我国临床测量溯源体系建立,进而提升临床医疗质量。2010年,全国医学计量技术委员会成立,任务是统筹利用全国医学计量资源,加快制定医学计量技术规程和建设医学器械检定平台,推动医学计量工作高质快速发展。总之,医疗设备技术蓬勃发展,医学应用日新月异,医学计量必须立足现状,探讨发展方向及对策,以谋求更充分更健全的发展,进而保障患者安全和促进医疗行业健康发展。

二、广西医学计量现状及不足

目前,广西有计量检测机构157家,其中法定计量检测机构(包括自治区、市、县计量院所)87家,授权计量检测机构70家。广西区内医学计量工作主要由广西计量检测研究院及各市、县级法定计量院所共同承担,部门授权机构作为强检测试的补充。根据统计数据,2018年广西计量检测研究院为南宁市250多家医疗机构(含医院、疾控中心、社区医院和乡镇卫生院)进行了计量检定/校准服务,占南宁市医疗机构总数的80%左右,为全区450多家医疗机构检定/校准了17500多台(件)医用计量器具,其中免费检定了8400多台(件),免收强制检定费400多万元,服务区域覆盖了南宁市及所辖各县、崇左市及所辖各县,以及除桂林外各市医院的ct、医用直线加速器等大型医用计量器具。其他市级计量检定机构也基本建立了血压计、心脑电图机、医用诊断超声源、医用诊断x射线辐射源等常规医用计量标准。广西计量检测研究院作为广西最高计量技术机构,承担了全区相当大部分的医学计量量值传递、科学研究、技术规范制定工作,建立和保存有医学相关社会公用计量标准49项,其中强制检定项目38项,占国家强制检定医用计量器具种类的50%。医学计量科研方面也取得丰硕成果:获得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广西重要技术标准奖一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一项,编制地方计量技术规范四项。近年来,广西医疗计量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是全国医学计量工作的共性问题。1.医疗机构计量意识淡薄,管理理念和方式落后。医疗机构对医疗器械尤其是进口的、大型的、新购置的医疗器械盲目信任,对医用计量器具提供的量值不准导致的危害认识不足,没意识到这些设备的计量性能是否达标关系到它们是否有效发挥作用。其中许多医疗管理人员不熟悉、不重视计量相关法律、法规,将计量检测视为可有可无,将检测费用视为额外负担,重产出、轻安全,为了降低运营成本而忽视了医疗质量,偏远基层医疗机构和私营医疗机构的医学计量问题尤为突出。医疗机构对于医疗器械的计量的管理不够重视,管理方式落后。医疗器械从采购开始的各个环节均与计量息息相关,但是很多医疗机构只注重在医疗器械使用环节的计量,而忽略轻视了医疗器械验收环节、安装环节、检修维护环节及年限报废环节等诸多环节的计量工作。医疗器械计量的管理仍然停留在简单管理层面上,随意性高,医疗机构缺乏专门的计量管理部门,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计量管理仍属少数。2.医用计量器具发展日新月异,数量庞大,计量机构资源及能力不足。一方面,医学计量器具集多学科、多参数于一体,而且近年来由于各种新技术应用于医学实践,具有计量学特性的医疗器械层出不穷,许多医用计量器具的溯源问题仍无法解决。同时,各种体温计、血压计、压力表等常规医疗器械数量庞大,且逐年增多,对计量机构的承检力和承载力都已是极大的考验和挑战。另一方面,停征强制检定收费后,许多医院将以前未备案的器具纷纷申请强检,某些种类甚至出现往年数倍的工作量,在计量技术机构资源配置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凸显了计量标准、技术人员等计量资源的严重不足。强制检定收费停征前,检定收入上缴财政后,当地财政部门予以部分返还,这是很多计量检定机构保障经费的来源。停征收费后,很多当地财政不但不能根据工作量和运行成本的增加追加保障经费,反而不如从前,导致计量检定机构资金缺口增大,影响了强制检定工作的开展。而且,由于计量机构公益属性改革,部分地方收回了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导致非强检的项目也无法收费,经费严重不足导致计量检定机构连维持基本的工作运行都有困难,更保证不了事业发展所需的资金投入和人才引进。经调研,广西有的县法定计量所因无经费保障而无力维系,人员抽调服务中心工作,已处于空挂名无检定的状态。3.计量法律法规滞后,监管体制机制不畅。国家对于计量器具的监督管理依据《计量法》,对于医疗器械的监督管理依据《条例》。医用计量器具可以直接或间接测出被测对象量值,属于医疗器械中的一类,同时受到《计量法》和《条例》的约束和调整。我国《计量法》自1986年正式实施以来至今已有33年未做重大修订,已经不能很好适应新时代国家社会发展需要。2000年《条例》首次颁布实施时曾规定:“生产和使用以提供具体量值为目的的医疗器械,应当符合《计量法》的规定”。经过2014年和2017年两次修订后,现行《条例》已经不再强调医用计量器具的特殊性,也不对其生产和使用作符合《计量法》的规定。尽管《条例》只是行政法规,但这一改变实质上已使医用计量器具的监督管理思路产生了分歧,监管执法产生了困惑。在我国,医疗器械主要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负责,计量器具主要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实践中医用计量器具的界定往往不甚明确,尤其对于医用辐射源、医用激光源、医用超声源(以下简称“医用三源”)是否属于医用计量器具的问题,争议极大。三个部门根据不同法律依据开展执法检查,医疗机构面对多头监管、重复监管无所适从。全国各地都曾有医疗机构甚至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对此提出质疑、反对、抵制。监管体制不顺、职权划分不清导致各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对医用计量器具的监管力度不足,医用计量器具的检定工作也因此陷入尴尬,医疗机构逃避检定现象时有发生。

三、建议及对策措施

医学检验技术研究范文篇2

关键词:医疗机构;废气;产生及处置

1医疗机构常见的废气污染种类及特性

当前阶段,根据医疗机构运营期情况将废气主要分为两大类别:一类为医疗机构特有的医疗废气,另一类为医疗机构配套设施产生的废气。以下对两类废气的产生及特性进行阐述。(1)医疗机构特有的医疗废气,主要包括手术室及麻醉室产生的废气、医学实验过程产生的废气、中药代煎过程产生的废气、核医学在试剂配制及人体检查阶段产生的废气。此类废气大多含有不同程度的细菌、病毒和有害物质的气溶胶物质,同时含有有机物。不仅污染大气,危害人体健康;同时也是造成医疗机构内外交叉感染和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2)医疗机构配套设施产生的废气,主要包括燃气锅炉产生的废气、污水处理站收集的臭气、垃圾中转站及危废暂存库收集的臭气、食堂产生的油烟及停车场产生的废气等。各类别废气污染物种类,产生的相关污染因子如表1所示。

2医疗机构常见废气处理方式

医疗机构特有的医疗废气特点是成分杂、浓度高、规模小,同时含有不同程度的细菌、病毒和有害物质的气溶胶物质。医疗机构配套设施产生的废气特点是废气量大、产生不固定。针对不同特点的废气,可采取不同方式的处理方式。各类别废气污染物种类,常见处理方式如表2所示。

3医疗机构废气处置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通过走访调查等方式,发现目前医疗机构自身管理工作中,对废气处置管理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具体问题有:废气处置设施日常运维管理不足,活性炭更换不及时,紫外灯损坏维修不及时等;医疗人员对于废气防治重视程度不够,通风净化设备不能及时开启;设备运维人员技术水平不足。日常管理建议:建立完善废气管理制度,针对环保设施维护建议专人专岗,定期检查废气环保设施的运行情况,发现故障及时维修,确保废气环保设施正常运行;加强人员宣传,提高医疗机构人员环保意识;可以联系厂家进行废气环保设施使用运行进行专项使用培训,同时制作操作手册,便于查阅。

4结束语

目前医疗机构数量、规模发展迅速,但国内对医疗机构废气的研究不够重视,缺乏医疗机构废气种类和分析的相关资料。医疗机构的发展同滞后的医疗机构废气处理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加强对医疗机构废气的安全排放处理技术研究具有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尹波,李以通,贾华.绿色医院医疗废气的安全排放处理技术研究[c]//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2014.

[2]李桂玉,周怡敏,汪静.对核医学放射性废气的来源和排放系统设计的分析[j].医用气体工程,2017(4):37-38.

[3]李波,杨再芳.关于手术室的麻醉废气污染与防护的探讨[j].健康之路,2018,17(12):245.

医学检验技术研究范文篇3

1.1一般资料该次研究选择在该院医学影像科实习的医学生80名,男44名,女36名,年龄18~23岁,年龄平均(20.58±0.87)岁;随机将80名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比较两组医学生一般资料,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对照组施行常规医学带教模式,即一对一带教模式;观察组则采用以局部解剖学知识为目标,结合阶段性实习带教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2.1实习第1周由医学影响科室根据该科临床特点及医生工作特点,制定目标教学计划,筛查带教老师,并由总带教及副手负责评估带教能力。并结合所带学生特点进行相应调整。1.2.2实习第2周带教教师需指导医学生掌握该科技术操作、值班流程及工作,同时督促医学生掌握医患沟通技巧、健康教育等方面内容,同时针对第1周学习知识进行复习,并针对涉及到的内容结合实际病例进行拓展,打开医学生知识面;带教教师与医学生更加熟悉,加强师生互动与反馈,有助于护生更好掌握此阶段实习目标。1.2.3实习第3周通过连续2周查阅文献,医学生已经对局部解剖知识、医学医学影像学科目前研究进展及新技术有所了解,带教教师针对医学生提出或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解答;总带教针对前2周带教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反馈机制,提出欧洲杯买球平台的解决方案,控制教学质量;就目前科室内医学生中综合能力较强者进行带教强化,定期检查学习成绩。1.2.4实习第4周带教教师从理论、技术操作方面,以及综合能力方面考核医学生,并对带教效果满意度进行评估。1.3观察指标该次研究观察指标包括医学影像临床科室出科理论、技术考核成绩(满分均为100分,分数越高,提示成绩越好),综合能力评分(由分析能力、动手能力、交际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表达能力、人文修养组成,每项满分20分,分数越高,提示能力越强),对带教效果满意度(包括提高学习主动性满意度、培养独立解决问题能力满意度、增强沟通交流水平满意度、医生职业认同感满意度,每项满分10分,≥7分计为满意,统计满意率)。1.4统计方法研究选择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采用百分比(%)及(x±s)分别表示计数资料及计量资料,施行χ2检验以及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医学影像临床科室出科理论、技术考核成绩比较观察组医学生医学影像学出科理论考核成绩、技术操作考核成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评分,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两组综合能力评分比较观察组综合能力总分(112.65±5.32)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05.11±11.85)分,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2.3两组带教效果满意度比较观察组带教方法提高学习主动性满意度、培养独立解决问题能力满意度、增强沟通交流水平满意度、护理职业认同感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从学校走向临床岗位的必经阶段,也是医学生培养自身临床思维,提高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3-4]。在传统带教工作内容主要通过带教教师根据实纲要求向医学生讲解医学影像学方面理论与技术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并主动示范,医学生通过视听途径进行了解并模仿,属于被动接受,学习积极性受到负面影响,导致其职业核心能力、临床思维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无法更好提高,故需对带教质量进行更新优化[5]。阶段性实习是指将实习工作按照带教大纲分为不同阶段,并按照各阶段特点开展带教工作,促使学生在为期4周的医学影像临床科室实习中,逐步熟悉科室内病房环境、设备设置,加深相关理论知识与技术操作的掌握程度,提高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带教质量与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关系密切。带教教师通过与医学生的沟通交流,帮助其拓展知识面,增加文献阅读量,了解目前医学影像学技术研究进展;由总带教在4周固定时间内组织科室内医学生参加局部解剖及医学影像专科讲座,并利用讲座后10~20min讲解实际案例,以肝癌患者接受ct检查为例,需明确肝癌具体位置、内部组织病变情况,是否出现组织坏死、是否存在出血及脂肪变性情况,病变内部及邻近区域供血情况,邻近区域间隙,大小网膜及肠系膜是否增厚,是否存在脾肿大,淋巴结是否增大,邻近胃肠道是否被侵袭,是否存在腹水等;并耐心解答医学生提出的问题;在考核阶段,需对医学生进行理论及技术操作、综合能力进行评估,了解医学生专业水平。该次研究中,40名医学生采用以局部解剖学知识为目标,结合阶段性实习带教模式,其出科理论、实践考核成绩、综合能力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带教效果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这表明在明确医学影像学属于交叉学科的前提下,提高对局部解剖学的了解程度,同时按照实纲,结合医学生实际情况,采取阶段性实习方式,其带教效果明显高于传统带教模式。

综上所述,采用以局部解剖学知识为目标,结合阶段性实习带教模式,有助于提高医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加强其职业核心能力,促使其更加符合临床需求。

[参考文献]

[1]张笑春,王健,周代全,等.局部解剖学知识在医学影像教学中的应用[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4(6):680.

[2]黄海龙,黄晓.高职高专教育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解剖学教学新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2,32(1):49-51.

[3]申宝忠,王可铮,赵东亮,等.pacs辅助教学在医学影像学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5(3):523-525.

[4]李浪,王小宜,刘进康,等.基于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的多模式教学方法在医学影像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5,25(31):108-110.

医学检验技术研究范文篇4

关键词:法医物证检验;多点位dna指纹、vntr-pcr、线粒体;dna分析

1865年,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发现奠定了dna鉴定工作的理论基础,而且随着近代人类遗传学不断取得发展进步,陆续为法医物证检验实践活动提供了各种技术方法[1]。dna鉴定技术将遗传学作为理论基础,将生物检材内的dna作为目标研究对象,主要协助法医物证检验人员解决个体辨识与亲子鉴定等问题,dna技术在提升法医物证检验工作效率、结果精确性方面做出很大贡献,表现出较高的应用价值。

一、简述

dna技术dna是一种经典的dna分析双螺旋结构,是现代生命科学中的重要发现之一,对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起到了正向促进作用,也是当下生物学、现代医学领域中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既往已经有很多实验证实,dna双螺旋结构有复制、传递遗传信息的作用,而后有科学家探明了其内包含的信息,可以用其解释人类遗传物质的传递方式。在遗传学内,dna基因发生重新排列、突变会使不同个体的基因存在一定差异。通常而言,案件在发生过程会出现某些生物检材,利用dna技术检测鉴定这些检材,能够协助工作人员尽早确定案发现场的可疑人员,这表明了dna鉴定技术用于案件中能发挥较大作用,能为案件侦破提供直接证据[2]。当下,在分析dna技术的基本概况时,能够探明到system可被用于dnastr基因座系统内这一事实,pentae、d18ss1、thoi等均是较常用的基因座。以上这些基因座在同个管子内扩增,各自不仅具备独特的作用,在现实的dna鉴定中还能将自身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协助警方高效率的处理案件。并且近些年社会中很多普通民事纠纷事件中应用dna进行鉴定的情况较多,且这一需求有不断增长的趋势,故而提升dna鉴定技术的精确度与时效性有很大现实意义,研发出很多多基因座的试剂。

二、法医dna检验的应用原理

不同人的遗传物质dna均有唯一性,就类似于指纹一样存在差异,最早被用于法医检验检测领域的dna技术被人们叫做dna指纹技术。每个人细胞核的dna均是来自父母两方,这样基于“父-母-子”三联体检验便能顺利地进行亲子鉴定;每个人不同组织内的细胞含有dna均等同,鉴于此提取嫌疑人的血液可以和案件现场的精斑、毛发等进行比较分析;每个人细胞内的线粒体dna均是遵循母系遗传规律,故而可以用其进行母子鉴定、家系分析等[3]。

三、法医物证检验中dna技术的应用

(一)多点位dna指纹技术

在案件侦查、亲子鉴定等实践中,床单、纱布、卫生纸、树叶等均是常见的送检物证载体,血液(斑)、精液(斑)以及阴道分泌物形成的混合版、毛发等均是常用的检材,利用dna指纹图技术检查鉴定,由于其操作流程复杂,各环节均可能影响最后结果。但只要能符合如下几点要求,通常便能获得较满意的dna指纹图谱。一是获得充足的高分子量dna(最低量应>3μg),并确保od260/od280比值约1.8。为了能使dna鉴定检验工作质量得到更大保障,匀浆与提取操作环节中,动作要轻缓,以防切断大分子dna;针对酶解dna的蛋白酶k溶液,要做到时常配制,将配制好的保存液分装到容积为0.5ml的试管内,数次冷冻、溶解操作会降低酶的生物活性,导致无法有效去除蛋白质,对dna纯净度形成不良影响;在处理精斑检材时,若某位置精子量偏少时,可以采用大面积剪取的方法,将其整体浸泡在小烧杯中,规避出现局部精子载体被漏掉的情况。二是限制性内切酶消解dna是一个繁杂的过程,工作态度不严谨与发生污染情况均可能导致dna剪切量过多或过少,进而造成dna偏短初有长度发生明显改变,形成了一个带有错误的dna指纹图[4]。为规避以上情况,一定要充分混合酶和试样,均匀性务必符合现行规范要求。加强体系内甘油含量的控制,始终要≤5%,否则会对酶解过程形成抑制作用。建议实践中将反应体系控制在30μl左右,酶量占总体系的10%为宜,1μg内dna酶量控制在4-5单位之间,通常无特别要求时,dna用量为5-7μg,酶解时间控制为1-3h。三是控制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过程,应维持凝胶板处于水平状态,进样前把凝胶板安放在4℃冰箱内30min,便于加样操作,可以通过适度降低电压与电流去适当延长电泳时长。四是提升标记工作效率,确保杂交成功。标记非同位素探针可以被看成是一个生化反应过程,先将探针溶液稀释至10μg/μl,把体积调控到50μl,历经5min持续的热变性以后快速放进冰浴内,提取加入等体积标记试剂,充分混合所有物质,在37℃恒温水浴内反应15min。

(二)str-pcr技术

对于str而言,其是一种具有段序串联特点的重复序列,广泛存在于基因组内。核心序列长是2-6个碱基,片段长在100-500碱基范围中,重复次数大概是5-40。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dnastr分型技术就被用于亲子鉴定中,而后美国ab公司及promega公司陆续研发了str复合扩增试剂盒,其中prowerplex®system为复合str基因座系统[5]。该种dna技术应用法医物证检验、鉴定领域中表现出诸多优势:一是该项技术的检测灵敏度处于较高水平,两条带有等同的扩增产量;二是在基因组内,str分布表现出广泛性特征,在检测局部降解的str-pcr方面也表现出较高的适用性,一些案件内受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法医物证构造会有不同程度的残缺,此时若能规范使用技术进行检测分析,也能取得较好效果。但是该技术也有一定不足,正是因为该鉴定技术的灵敏度处于较高水平,这也决定了若取样物证内掺杂着其他dna,即便是微量,对样本造成一定污染,也可能会引起误判断的情况。整体而言,tr-pcr技术有助于提升对个体身份鉴别的精确性,近些年中pcr扩增技术有很大发展进步,伴随着有关智能测序设施的开发,该项技术的辨别率、灵敏度等将会有更大的提升。当下,法医学领域中,str分析是亲子鉴定、个人鉴定的主要技术方法,通过检测皮肤碎屑、指纹等物证便能实现。

(三)线粒体dna分析技术

对于人体而言,全部的线粒体均被存储在细胞内,线粒体dna是细胞核之外具备遗传属性的物质,也被叫做是人类的第二套基dna,其带有高度可变区域。母系遗传是线粒体dna的主要特征,在四代之内,母系亲属线粒体的序列大体相同,可将其用于母子鉴定范围中。人体的各个细胞内均有数百个线粒体,其环状结构不容易被dna分子的外切酸梅降解,适用于法医物证鉴定中微量与缺乏核dna检材的检测工作中。综合全文阐述的内容,我们对dna技术在法医物证鉴定领域中的重要作用有一定认识,各种dna鉴定技术检测具有各自的用途与优势。伴随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过程,人类一定会追求更快速、更精确、成本更低的检定技术,更好的实施人类基因组计划,提升dna的利用率,拓展dna分析技术研究的深度性,进而为案件侦破提供更可靠的欧洲杯买球平台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王乾,刘莹.d10s1248基因座等位基因丢失亲子鉴定1例[j].中国法医学杂志,2020,35(06):674-675.

[2]高林林,严龙,许一权,等.残次dna-str数据分析研判2例[j].中国法医学杂志,2020,35(06):676-677 679.

[3]张琦,赵禾苗,李永久,等.非编码rna在体液斑迹鉴定中的应用[j].中国法医学杂志,2020,35(05):514-517.

[4]张二伟,何军,桑志明,等.浅谈法医物证dna自动化检验技术的有效运用[j].法制博览,2020,17(27):123-124.

医学检验技术研究范文篇5

关键词:生物技术;生物统计学;教学创新

生物统计学是将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知识应用于生物科学,为生物学科提供试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和理论。生物统计学是适应生物类科学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无论是传统的生物学科还是现代分子生物学时时刻刻都在与数字打交道,所以生物统计学也是现代生物技术研究必备的工具。[1]生物统计学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或然性思维能力,使学生自觉地对生物试验设计和数据分析产生兴趣,从而使或然性思维在工作实践中得以应用。

1当今高校生物技术专业生物统计学教学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新形势

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给生物统计学提供了发展机会,同时也给该课程教学提出了改革创新的要求。原有的生物统计学教学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新形势主要体现在:(1)日趋减少的教学时数与日益增大的教学内容这一对矛盾是每一个承担生物统计学教学的老师必须面对的挑战。因为生物统计学课程是统计理论的应用,因而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统计理论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随着现今统计学基础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新的理论与新的统计分析方法不断产生,《生物统计学》的课程内容在近年来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多元回归分析、多因素试验、逐步回归与通径分析、多项式回归分析、关联分析、聚类分析、抽样方法等为代表的知识单元与知识点的增加以及以sas和spss分析软件为代表的新的分析方法的增加,使得生物统计学课程的容量被大大地增加了。与此同时,面对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包括生物统计学课程在内的各门“经典”基础课程的教学时数都被大大地压缩了。如何在较少的教学学时内保证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是每一位承担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2)教学内容陈旧,不能适应生物技术学科的快速发展。在我国,生物技术专业是近十多年才设立的新专业,顺应专业前沿的迅猛发展,其专业许多课程内容也相应更新较快,对生物统计学的技能掌握和内容更新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现今各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仍然沿用传统生物学、医学、农学所使用的教材,其内容无法充分满足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需要,如现代分子遗传学基因连锁与关联分析,微阵列生物信息学实验设计、数据分析中差异表达分析、主成份分析、聚类分析,dna序列生物信息学的多序列对比,生态学的多元回归等内容,原有生物统计学有关教材根本没有提及或语焉不详,更没有应用实例。(3)教学方式过时,缺乏新意。目前的生物统计学教学,课堂讲授仍然是教学的主要方式。传统的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是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仅被看作讲授知识的受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过分强调学生的接收知识、死记知识、机械训练;教师引导学生按自己预设的方向发展,不重视学生或然性思维、统计分析能力、试验设计能力的培养,学生不敢或不善于向书本有争议的问题提出质疑和挑战,不敢或不主动就学生学术研究课题进行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从而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4)考核内容和方式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培养。课程考核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手段,现在却被视为教学的目的。学生学习的目的好像只是为了通过考试。考核内容一成不变、方式缺乏新意和科学性,仍然以名词解释、计算题、问答等有明确答案的机械题目为主,不重视灵活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容易出现知识不理解,死记能过关的结果。考试方式单一,以期末考试为主,不重视形成式成绩的考核,往往出现平时不努力,照样考高分的现象。如此下去,培养出来的学生难免成为“高分低能”。(5)课程设置还有待改进。生物统计学是一门生物技术和统计学相结合的应用科学,要注重学科渗透和交叉,从生物技术学科的整体与综合化发展出发,合理构建课程体系。要强调生物统计学基础课程的学习、生物技术学科知识对生物统计学课程内容的影响以及生物统计学知识在生物技术学科其他领域中的广泛运用。目前,各高等院校的生物技术专业对专业课程较为重视,而对生物统计学或专业课程中统计运用重视不够。生物统计学课时偏少,或者对于作为生物统计学的先修课程数学的教学,少数院校只开设微积分,而不开设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或者在专业课程中省去与统计学有关的内容,这些做法都是不恰当的。

2生物统计学教学创新的思考与实践

部分院校或部分教师认为现代的生物技术研究已经不同于传统的生物学研究,其领域已经完全实现了从原有的群体或个体层次的宏观研究向细胞或分子层次的微观研究转化,研究手段也倚重物理和化学手段,其研究结果只有必然性没有或然性,所以生物统计学显得不再重要,殊不知,生物技术研究只能借用物理和化学方法,而不能等同于物理、化学,它仍然遵从生物学规律,其试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必须依赖生物统计学的方法。所以,在生物技术专业不开设或不重视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要实现生物统计学为生物技术专业打好基础的目的,必须对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的内容和方式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改革创新的主旨在于知识的运用,其教学的重点不在于统计理论学习,而重在解决与生物技术各领域有关的实际问题;不限于仅会使用计算器或excel进行简单的统计运算,而应着重于掌握现代的统计软件的具体操作;不在于教师的讲解,而重在学生的操作能力训练。为此,可以尝试从以下方面改进教学。2.1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科学,或然性思维和统计能力须在实践中培养,同时也应该接受实践的检验,所以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2]首先,处理好统计学理论与生物学应用的关系。生物统计学教学内容中用到的统计学的概念、定义和公式很多,按照旧有教学方法,在应用某一公式之前,都要弄清其来龙去脉,而学生普遍反映这些公式“难记”更“难用”。事实上,一方面许多公式的推导已在高等数学中进行了讲解,所以,要解决好高等数学与生物统计学的课程衔接问题,没有必要再花费过多的时间讲解概念和推导公式,另一方面,按照能力教育体系的理论,要把教师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学生的能力获得。[3~4]而能力获得的直接体现便是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所以,也不应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统计学理论学习上。笔者在对生物统计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时,改革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所学为所会服务。每学习一种统计方法时,着眼点放到运用上,充分了解每种方法在分子生物学、发酵工程、基因工程、微生物工程等领域的运用,以强调应用增加兴趣,以实践运用强化知识,以掌握技能促进知识巩固,以运用熟练加深理解。在学习正交设计试验方案和结果统计分析时,本人不把正交表的编制和简便分析公式的由来放在重点,只让学生掌握如何利用正交表及简便公式在解决哪些生物学研究问题时应用?如何应用?同时强化训练,使学生对正交设计运用得心应手。只要给出相关的研究课题,就能科学熟练地进行设计和结果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其次,处理好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关系。能力教育理论认为,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学,应注意采用高效教学法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5]一方面,对于课堂教学笔者多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案例教学是实践的直接模拟,是以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能力为中心的一种科学的教学方式。首先,对案例进行了精心选择,因为现有教材选用的多是传统的农业、畜牧业、水产、医学方面的实例,不太符合生物技术的学科特点,笔者从大量的教材、期刊、教师和学生科研课题、学生毕业设计中精心挑选了一些学生较为熟悉的生物技术案例。其次,对案例分析,以学生为主体,换位教学,分组讲解,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结合教学进度,引导学生进行结果分析和试验设计,或对原有设计和分析提出质疑,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进行总结。如在理解试验设计原则和样本代表性概念时,学生对一篇研究湖泊微生物污染的抽样方法提出了质疑,认为仅从湖边取一次一定量的湖水不能构成样本,其原因在于取样点不具代表性,且取一次没有重复,违背了试验设计的原则。另一方面,课余时间鼓励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生物统计学知识完成学生学术课题的申报和研究。学生学术课题的申报和研究则是生物统计学知识真正意义上的实战运用。学生学术课题研究是我校以专项经费资助的政策来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一项有力举措,也可以作为生物统计学的课程实践平台加以充分利用,要求学生以课题组的组织形式,从课题的选题,课题的研究内容、依据、目的和意义,试验方案的设计,技术路线的制订,到试验数据的分析进行全方位的实际训练,课题组在课堂上重点阐述各自课题与生物统计学有关的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的核心内容,通过学生之间相互提问、讨论和交流,不断纠偏、反馈和完善,达到了真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显著效果。再次,笔者还要求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研究,利用开放性实验进行一些小型的自选课题的研究,或者是开展专业调查研究,发表相应的专业论文,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课程实践活动,并将其表现和成果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考核依据,鼓励和督促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2.2完善课程内容的改革。首先,该课程学时数有限,而生物技术研究的领域在不断地扩大,研究的重点也在不断发生改变,为适应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必须作出较大调整。为此,笔者删除了大部分与概率论和数理统计重叠的内容,如方差分析中均方期望的推演,概率分布中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和方差的推演,也删除了一些不常用的内容,如非参数检验的秩和检验。简略了一些运用计算机和软件能完成的复杂运算的讲解,也简略了一些依靠前期基础知识可以理解的内容,如一元非线性回归,补充了一些现代分子生物学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如基因连锁与关联分析、dna序列生物信息学的多序列对比等知识。其次,为了提高学生统计软件应用能力,增添了国际上常用的统计软件sas、spss的软件使用方法的介绍。2.3改革考核内容和方式课程考核不能作为学生学习的一种目的,应该通过考核提高学生进一步钻研的兴趣,督促平时复习,开阔视野、真正理解试验设计和统计方法的内涵及其应用价值,检验学生实际分析的能力。首先,总评成绩的构成,既要有期末考试成绩,也要包括提问、作业、小测验、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报告、课程论文的成绩,特别要提高反映学生实践能力的案例分析报告、课程论文的成绩在总评成绩所占权重。其次,题型应该多样化。废弃名词解释这种对于“死知识”的考核,而采用概念辨析的题型,考核学生理解和区分概念的能力;计算题不以考核公式的运用为主,而以实际的案例考核分析方法的选用和分析结果的生物学涵义的解释;减少填空、判断、选择等考核单项知识的题型分值,增加综合题等考核试验设计和分析综合知识的题型分值。再次,考核方式改闭卷考试为开卷考试,使学生明白该课程学习的重点不在于死记硬背概念、原理、公式和方法,而在于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明白该课程不同于数学类的统计学,而是将统计学应用于生物学,根据生物学问题的性质和特征,选用适当的统计学方法。2.4合理构建以生物统计学为主体的课程体系。生物统计学在生物技术学科原有领域中的运用,已经足以体现其在生物技术学科整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特别是近年来作为生物技术领域最热门的生物信息学的发展,更说明了生物统计学的重要性。生物信息学作为一门新型的学科,正在对生物技术产生空前的影响。它是以计算机技术为研究手段和工具,同时采用数学、统计学的模型、模拟研究手法来解决生物科学的问题,因而成为生物学、统计学、数学、计算机学甚至工程学等多学科之间的交叉领域,其发展—方面为这些学科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但同时也依赖于这些学科的发展。[6]显而易见,掌握好生物信息学需要有扎实的生物统计学根基。生物统计学的教学应该放在生物技术学科整体体系中通盘考虑,既不应该减少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先修课程的门数和学时数,又不应该在专业课程中过多地出现生物统计学的内容重复,同时,还要以生物统计学为主体合理安排授课顺序,构建课程体系。所以,我们对生物技术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调整,在原有微积分的基础上,增开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两门课程,同时对专业课程中关于生物统计学的内容进行了增减调整,在学完生物统计学之后,还开设了生物信息学选修课,通过三年的改革和实践,生物统计学的教学乃至其他专业课的教学效果都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提高。

总之,生物技术专业生物统计学的教学应该顺应生物技术学科发展的特点,遵循生物统计学本身的教学规律,充分分析当前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不断地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完善考核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新性,从而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人才。

参考文献

[1]杜荣骞.生物统计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钱国英,徐立清,应雄.高等教育转型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3]黄福涛.欧洲高等教育近代化[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

[4]高林,等.应用性本科教育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5]曾亚强.高等教育的当展:大众化和职业化[j].教育发展研究,2004(7):85-87.

医学检验技术研究范文篇6

关键词:生物技术基础;教学内容;启发式教学;前沿探索

生物技术基础是一门具有基础和通论性质的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把握生物技术的全貌和普遍规律性的知识。生物技术基础涉及把握众多知识面,与后续“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微生物学”等课程相互重叠。介绍深刻改变人类医疗卫生,农业、人口、环境和食品状况的生物技术基础理论,包括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生物信息技术、酶与发酵工程,干细胞组织工程技术、基因组和蛋白质学技术,生物芯片技术、高通量筛选技术等尖端技术,此外还引入现代尖端和新兴领域的生物技术应用及引发的变革,并审慎地选择了生物技术争议性领域内容热门话题和实例剖析,引导和激发学生体会学习经典与新潮生物技术的热情。本课程培养目标在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具备以下素质、技能、知识和能力:1.生物技术研究领域的重大理论和基本原理;2.生物技术研究领域的重要技术原理和方法;3.生物技术研究领域的专业英语与外文阅读。因此如何在有限课时内做到高屋建瓴式讲解,让学生能提纲挈领领悟生物技术核心基础知识点,为授课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本文作者大多为生物技术领域教学科研的一线工作者,通过多年教学实践发现该课程教学存在着以下问题:1.教授程度的深浅难以把握准确,需要考量如何与高中知识有机衔接,同时避免与后续专业课程(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等)太多重叠;2.由于课程延续传统教学方法,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对最新生物技术前沿的了解不足,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学习积极性较弱;3.课时数相对偏少,但内容繁多琐碎,需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性精简、凝练与优化;4.课堂教学存在教学方式单一、科研探索性知识较少、师生交流互动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忽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对生物技术基础知识中如何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了解度不够;5.课程考核方式过于简单,缺乏多元化的考核形式,导致学生一切为了考试,学习为了做题,影响了生物技术基础(双语)课程教学效果。基于此,我们通过凝练、调整并优化生物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结合重要知识点的提出、争论、论证、完善历程,引入讨论式教学,启发学生深刻领悟该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此外,作者还采纳多元化教授及前沿探索式的教改思路,创新生物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为生物技术基础的课程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从以下几方面做一下介绍。

一、凝练、调整并优化教学内容

(一)与高中阶段已有生物知识有机衔接。学生在高中阶段已经学习过一些生物学的基础知识,生物技术基础是生物技术专业的入门课程,如何将中学知识和大学知识有机的衔接起来并循序渐进非常重要。对于学生而言,如细胞结构、核酸结构、遗传定律等基础知识均已非常熟悉,所以在课程中对于这些已经学习过的基础知识不做过细讲解,而仅对某些关键名词(如生物技术的类型、基因和基因组、重组dna技术、dna指纹图谱)内涵和外延加以讲述,然后让学生结合教材进行课后自学(如微生物产品、生物修复、生物技术监管等),并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及研究进展(如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考试题目中适当加入基础知识的考点,以保证学生有较好的自学效果。(二)与大学阶段后续专业课程协调。生物技术基础是一门具有基础和通论性质的课程,它的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生物技术的全貌和获得普遍规律性的知识。生物技术基础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与后续授课多门专业课如分子生物学、发酵工程等课程相互重叠、渗透、联系。专业基础课涉及面广,很难做到面面俱到的讲解,因而需要根据学科专业的设置、后续专业课程的重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浓缩和凝练,聚焦于基础性、通识性知识点的阐释(如pcr基本原理及步骤、基因组基本组分),避免不必要的细节讲解(如pcr具体条件、基因组具体组件和功能)。尽量把详尽的论述留给后续的课程。在确定生物技术基础教学内容时,处理好学科课程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将各门课程放在一起全盘考虑,做到既不疏漏关键,也不过分重叠。

二、引入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方法

(一)启发式的关键技术教学。根据生物技术基础教学大纲,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设计成一系列启发性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听讲(如遗传学三大定律在什么背景下诞生?提出和发展经历了什么历程?),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回答、点评,然后将这些问题由浅入深逐步地展开,将教学内容融入到问答之中,使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学习(如孟德尔遗传学定律如何提出、修正、完善),从而有条理的、系统的理解吃透教学内容(遗传学三大定律的科学内涵及划时代意义)。(二)讨论式的核心理论探究。讨论式教学注重师生互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就某个知识点交换看法、互相启发从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生物技术基础课堂中经常穿插讨论,尤其是针对最新的技术手段的原理和应用(如基因指纹图谱用于法医学鉴定),学生们具有浓厚兴趣,这对于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分析、思考、表达等各方面能力大有裨益,比如如何利用植物组织培养繁育名贵白茶和兰花。在课堂上对一些存在质疑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达到以疑解惑的目的,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三、采用学生专题展示、师生互动式授课方式

(一)学生专题展示及答辩。生物技术基础既有经典传统知识,又有前沿技术介绍,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引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教师可以按不同的教学知识点,精心安排多个专题,设置演讲主题(如耐药性细菌的出现及机制、环境污染治理的生物技术),把学生的兴趣迅速转移到学习上来,使学生产生高昂兴趣和精神振奋的心理状态,情不自禁地进入到教学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用直观动态的画面、丰富逼真的色彩、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把枯燥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把看不见摸不着的问题趣味化,通过演讲活动激发大家对生物技术基础的学习兴趣。通过演讲,学生们既能了解学科前沿、开阔眼界,又锻炼了学生查阅文献、分析综合知识、制作ppt幻灯片,以及临场讲演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以“微生物细胞”知识点为例,由于同学们几乎没有接触微生物实验,对这种细胞尺度在微米的生物体活动缺乏直观认识,为此我们制作了“细胞内正在发生的故事”的教辅材料,结合哈佛大学的3d图片,以及“细胞内正在发生什么”的小视频,为同学们进行了导论性质的微生物细胞介绍,加深了同学们对细胞组成、细胞外壁成分、真核细胞器、能量代谢、新陈代谢等生命事件的领悟,为后续知识点如“微生物基因工程”“微生物育种”“微生物代谢工程”“微生物发酵工程”等奠定了坚实基础。(二)师生课堂内外互动。当前的大学生都是95后青年,标新立异,思维活跃,如何在课堂上让他们对讲授内容产生兴趣需要技巧和耐心。如我们在课间引入“你细胞内正在发生的事(哈佛3d动画小视频)”、“芝士就是力量!自制马苏里拉奶酪”、“有一种超级细菌,听上去真的很可怕”来引发同学兴趣。任课教师要和学生互动,除了要有和蔼可亲的教学态度,课下也将与学生多交流,我们在课后也与同学积极沟通,为他们对生物技术就业、考博出国等出谋划策,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从专业角度出发,为生物技术基础课学习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四、拓展学生主动拓展及课外学习能力

生物学精品课程网站推介。生物技术基础理论大多来源于实验,因此为了更好捋清来龙去脉,仅仅靠有限的课堂讲授是不够的,需要在课外多实践多思考。多个生物学精品课程网站是全开放式的,如opencourses。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推荐,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选择性地学习。另外和生物学相关的专业网站很多,比如ncbi、丁香园、小木虫、生物通等网站,学生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生查找文献的需求还不突出,有时还有死抠教材的陋习,为尽快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开阔专业视野、跟踪最新文献、掌握查找专业文献的能力显得非常重要。我们在课间向学生们详细介绍江南大学图书馆检索系统,包括图书、期刊、报纸、专利、学位论文、标准、外文文章等;以及英文网站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的内容,包括基因、基因组、蛋白、文献等,针对当时全球研究热点,输入不同检索关键词进行检索,寻找全世界范围内的研究论文和结果,激发了同学们探索生物技术未知领域的激情,也为他们以后查阅文章提供了便捷途径。具体如下:综合型数据库ncbi,这也是包括生物技术在内的生物类及医学类专业学生后续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数据库,同时也是生物技术基础课多个知识点的来源,里面囊括了全核苷酸数据库、蛋白质数据库、基因组数据库、结构数据库、三维结构域数据库、unigene数据库、pub-chemcompound数据库、癌症染色体数据库、探针数据库等,更重要的是有各类期刊数据库。课堂上我们会抽出五分钟左右时间,对课堂知识点在pubmed做最新研究进展的检索,而且在期末归纳总结时,同样会对该领域的最新发展做第二次检索,对研究中涉及的关键生物技术做介绍,一方面将碎片化的知识点通过研究论文的形式串联起来,让还未接触实验的同学们有一个形象而具体的认知,另外一方面,我们拓展了同学们主动学习能力。

五、开拓学生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国际视野

生物技术领域是个全球研究者合作与互动频繁的领域,这需要同学们放眼世界,了解国际上同行在做什么有助于本课程教学。首先我们强化双语教学,聚焦生物技术领域中“基因克隆、细胞工程、酶技术、工业发酵”四大领域的近千个关键的专业英文词汇,涉及生物技术基本理论和主要技术,使学生掌握具备深入阅读外文文献的能力。其次,我们邀请了国际著名专家,针对课程中重要知识点为同学们开展专题讲座,以下以“医学生物技术”章节为例加以介绍。包括超级细菌在内的耐药性细菌的出现为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隐患,如果防控耐药性细菌也是国际研究热点,加深同学们对这一热点的了解,我们邀请了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麻省总医院光医学中心助理教授戴天红做了专题学术报告。近年来戴教授先后主持了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美国国防部(dod)等基金课题10余项,发表科技期刊论文80余篇,研究成果先后在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频道、美国科技日报、美国微生物现状、麻省总医院《先驱杂志》等媒体上专题报道。戴教授结合他在光医学治疗感染性疾病领域开展的多年系统深入研究,特别是在运用蓝光治疗感染性疾病方面的研究经历,对耐药性细菌的来龙去脉(包括产生、进化、传播、控制)做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受到了广大同学们的热烈欢迎。同学们踊跃提问,对医学生物技术产生了浓厚兴趣。

六、积极在课堂外检验并强化课堂上知识点

室外教学是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到自然界观察学习生物学知识。我校位于长广溪湿地公园附近,校内也有生机盎然的小蠡湖,各类动植物及微生物资源丰富,对于学习生物技术基础课程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学这两部分内容得天独厚。引导学生深入小蠡湖湖边和长广溪湿地公园,边观察、边学习、边记录,达到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学的了解,在大脑中形成对生物多样性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记忆效果,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为加深对“发酵工程”(我校的传统优势学科)知识点的理解,我们在课后也积极组织同学参观粮食发酵工艺与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发酵中试车间,对啤酒及黄酒酿造中的微生物及大致工艺做了现场介绍;为增强同学们对“微生物的应用”知识点的认识,还组织同学们参观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食品安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此外,我们还积极解答同学们在课外碰到的生物技术方面的疑问,如有同学在学校附近湿地公园发现叶片上类似“痘痘”的东西,不清楚是果实还是病害,我们引导他利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点进行探究,通过文献查阅、表型比对、环境分析,最终判断为一种植物病毒,并对后续通过病毒培养、特异性基因鉴定给予了建议,这也是同学们第一次运用诸多生物学知识点进行学术探究,也是首次把所学付诸于实践的尝试,同学们兴致盎然。在探索的过程中,同学们强化了对“植物培养”“植物病毒”“植物抗病”“胁迫与应激”多个知识点的学习与应用。这些多姿多彩的现场学习活动大大激发了同学们对生物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热情。

总之,我们通过一系列生物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方式创新和探索,着力于激发学生对生物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能力和专业英语能力,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目的。并力图通过大量调研并结合实际,尝试引入多种教学方法,包括室外教学、网络教学等。通过本教学改革实践,使生物技术基础课堂的教学内容更丰富、形式更生动,成为学生认可与欢迎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努力提升生物技术基础课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武.生物技术概论(双语教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高玮玮.试论生物技术课程教学改革[j].生物技术世界,2012,54(5):86-88.

[3]陈敏,王利琳,王慧中,等.面向21世纪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8:34-35.

[4]williamj.thieman,andmichaela.palladino.introduc-tiontobiotechnology(thirdedition)[m].benjamincum-mings,printedin,2012.

医学检验技术研究范文篇7

[关键词]儿童;幽门螺杆菌;胃癌

近年来儿童纤维胃镜开展普及,我院216例胃黏膜活检标本中检出胃腺癌1例,且伴重度幽门螺杆菌(hp)感染。成人hp感染与胃癌关系为近年来研究热点之一,但对儿童胃癌与hp感染关系国内鲜有报道,故本文就我院胃黏膜活检分析,以初探儿童hp感染与胃癌关系,现将资料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16例胃黏膜标本均系我院消化科纤维胃镜下活检送检标本,男121例,女95例,年龄最小1岁,最大16岁,平均9.6岁,年龄分布情况,见表1。以8~12岁组共164例为最多(占76%)。表1216例胃镜活检年龄分布(略)

1.2临床表现216例中临床表现为:轻度慢性胃炎174例,上消化道出血17例,十二指肠球炎11例,消化性溃疡12例,便血2例。

1.3方法所有送检标本进行常规10%缓冲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镜检,其中190例于加染hp染色(giemsa染色)油镜下确诊;1例胃腺癌者石蜡切片加pas染色及免疫酶标ae1/ae3、kp1、ck8、lca、sma检测。

1.4统计学方法采用医学统计学pems软件包进行χ2检验。

2结果

2.1216例胃黏膜活检病理诊断见表2。胃腺癌患者(表2中δ)女12岁,血便2个月,胃镜下胃黏膜活检:一块为少量异形细胞(见图1、图2),一块为中度慢性浅表性胃炎(见图3),hp强阳性(见图4),异形细胞pas染色,浆内阳性(见图6);ae1/ae3(见图7)、ck8(见图8)均阳性;kp-1,lca,sma均阴性。活检病理诊断:(胃窦部)胃腺癌,后经外科手术胃切除标本病理证实,胃腺癌ⅱ级,浸润深肌层,淋巴结10/21只有转移。表2216例胃黏膜活检病理诊断(略)

2.2190例胃黏膜活检结果190例石蜡切片hp染色及58例同时胃黏膜印片hp染色结果46例hp阳性,见表3。

图1异形细胞图2异形细胞图3中度慢性浅表性胃炎图4胃黏膜小凹hp( )图5异常胃黏膜hp--图6异形细胞浆pas 图7异形细胞ae1/ae3 图8异形细胞ck8 表3190例胃黏膜活检,印片hp染色(略)注:χ2=7.14,p=0.0281中、重度慢性浅表性胃炎hp阳性检出率高于轻度慢性浅表性胃炎,3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281)。其中16例石蜡切片hp染色阴性者14例(轻度炎5例,中度炎8例,重度炎1例)印片hp阳性,故hp阳性总检出率为24.2%,加用印片hp染色,增加了hp阳性检出率7%。

2.3胃黏膜活检病理诊断临床诊断与胃黏膜活检病理诊断比较,见表4,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25)。表4活检病理诊断(略)注:χ2=10.16,p=0.253讨论

自warren和marshall于1882年发现hp以来,已知hp感染是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且最常见的细菌感染,目前已证实其是胃癌主要的危险因子之一

[1,2];1994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就已将hp列为人类ⅰ类致癌原,可至今对此仍有争论,致癌机制尚不明。

由本组胃镜活检分析提示儿童中、重度慢性浅表性胃炎hp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轻度慢性浅表性胃炎者,经统计学分析,p=0.0281,差异有显著性,而且1例中度慢性浅表性胃炎有胃腺癌患儿为hp重度感染,提示hp感染与胃炎程度及胃腺癌确有关系,此与文献报道相似[1~4]。

在成人胃癌与hp感染研究已不断深入,已从细胞水平发展到分子水平,基因水平[3,5~10]认为hp致癌机制可能由于hp感染后产生nh3引致低胃酸或hp代谢产物直接损伤胃黏膜,增加dna受损机会,还是导致基因突变,癌基因ras、c-mye等或抑癌基因p16,p53等突变率增加或表达异常;流行病学也认为二者相关,如我国胃癌高发区兰州hp感染较早出现,10岁以下儿童感染率已达40%~50%[1],然而也有学者持怀疑态度;因为一些发展中国家hp感染率高达90%,但胃癌发生率却很低;儿童是hp感染的高危人群,但儿童发生胃癌远较成人为低。我院5505例外检中仅发现儿童胃腺癌3例(0.054%)。因此hp感染与儿童胃癌发生间确切关系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探讨。

本组分析认为hp阳性检出率在活检标本石蜡切片同时加行新鲜胃黏膜标本印片hp染色,可提高hp阳性检出率,本组由此提高7%阳性检出率。

由于胃镜检查联合活检对胃癌发现仍是目前主要且准确、可靠的方法,其准确率可达97.4%,敏感性为93.8%,特异性高达99.6%,本组1例胃腺癌患儿因便血2个月才胃镜确立诊断,立即手术已属晚期,此提醒临床医生,对有便血患儿必要时还需及早胃镜检查加活检及hp检测,以便及时治疗hp感染,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胃癌。

[参考文献]

1胡伏莲,周殿元,贾博琦.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基础与临床.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

2林庚金.胃黏膜癌变有关因素的研究.上海医学,2001,8(24):456-458.

3王晓熙,杜源,房燕斌,等.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的关系.中华消化内镜杂志,1997,14(6):363.

4asakam,takedah,sugiyamat,etal.whatroledoeshelicobacterpyloriplayingastriccancer?gastroenterology,1997,113:56-60.

5粱后杰,刘为俊,房殿春,等.幽门螺杆菌培养滤液诱癌和促癌作用实验研究.中华医学杂志,1998,78(7):485.

6parsonnerj.helicobacterpyloriandgastriccancer.gastroenterdclinnortham,1993,22:89-104.

7邓长生,杨艺.幽门螺杆菌对胃上皮细胞sgc-7901凋亡的影响.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1,17(12):1249-1251.

8陈晓秋,邓长生,朱尤庆.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性溃疡的细胞凋亡之研究.临床消化病杂志,2001,(13):102-105.

医学检验技术研究范文篇8

关键词:目标管理;中医护理技术;应用

中医护理技术是中医临床护理服务基本技能,是中医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服务的基本手段[1]。近年来受各种因素影响,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并不普遍,患者对中医护理也缺乏了解,导致中医护理逐渐面临继承和发展困难的危机[2-3]。如何促进中医护理技术推广,提高患者应用率,是目前相关领域专家研究的重要课题[4]。目标管理法是指划定共同目标和对象,朝着相同方向努力的一种管理方法,具有全面、高效等特点,在临床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5]。为明确目标管理法在促进中医护理技术应用和推广中的作用,在2018~2019年开展此次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医院从2019年起应用目标管理法于中医护理技术应用和推广管理工作中,2019年为实施后,2018年为实施前,实施前后各随机选择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实施后男115例,女85例;年龄为28~76岁。实施前男109例,女91例;年龄为27~78岁。实施前后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实施前应用常规管理方法。实施后应用目标管理法于中医护理技术应用和推广管理工作中。(1)构建目标体系。研究团队结合医院实际情况,构建司机目标责任管理体系,护士长为核心成员,负责监管责任工作开展,下层级为护理组长,上层级分别是大科护士长和护理部。护理部负责全程监督管理,包括制定中医护理技术应用推广目标、总结医院中医护理技术开展现状、统计开展项目和例数、考核应用疗效、调查患者满意度、考核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合格率等。(2)目标实施方法。目标实施方法又可细分为以下项目:①中医临床思维推广,科室可组建中医护理技术推广小组,吸引对中医护理有兴趣的护士参加,组织小组成员查阅研究中医古籍,定期召开研究心得交流会,互相沟通,提高护士对中医护理技术的掌握度和深入研究动力,通过反复挖掘整理,探寻更多能应用于临床的中医护理技术。②加强培训考核,想要取得良好护理效果,必须保证操作人员具备高水平的操作技巧,管理小组应定期组织相关护士参加中医护理技术培训,提高其对中医护理基础理论知识和常用护理操作技术的掌握度。不同专科、不同层级护士核心能力不通过,且接受培训力度和考核难度也不相同。管理团队还可在后续培训中,将地点转移至床边,通过实际查房提高护士的临床实践能力。③建立奖惩激励机制。为推动中医护理技术应用发展,医院可设立中医护理发展专项基金,根据实际情况加大经费投入,用于中医护理科研、中医临床研究和培养优秀中医护理人才。基金可帮助优秀护理骨干外出学习,引进国内先进的中医护理技术和设备;开展中医护理技术比赛,评选出中医护理技能岗位能手,再通过精神和物质激励的方式推动中医护理技术的推广发展;此外,还可用于搭建中医护理新技术交流平台,医院可组织举办新技术研讨会、交流会和金点子征集大会,不断扩大中医护理技能推广范围,提高新技术、新项目的实施和覆盖率。④致力于科研研究,医院要鼓励中医护理相关人员积极开展技术研究,要求每个护理单元,每年至少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上发表一篇中医护理技术研究论文,鼓励中医护理技术人员积极主持或参与相关科研课题,不断提高中医护理相关课题研究深入。

1.3观察指标

统计实施前后医院中医护理操作例数,中医护理操作例数越多,表明有更多患者了解和接受中医护理服务,间接反映中医护理技术应用和推广效果越好。调查接收中医护理患者满意度情况,并比较差异,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总分值为100分,结果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等。总满意度=满意率+基本满意率。1.4统计学方法选择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表示,选择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施前后中医护理操作情况比较

实施前医院中医护理操作例次为3159例次,其中包括电子灸1512例次、穴位药物注射63例次、耳穴埋豆595例次、中药外敷877例次、中药灌肠76例次、督灸16例次、刮痧11例次、其他9例次。实施后医院中医护理操作例次为5116例次,其中包括电子灸1896例次、穴位药物注射162例次、耳穴埋豆1051例次、中药外敷1632例次、中药灌肠182例次、督灸95例次、刮痧73例次、其他25例次。目标管理法实施后,医院中医护理操作例次数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

2.2实施前后患者满意度比较

结果显示,实施后患者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见表1。

3讨论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特色医疗,是我国几千年来医者探索实践精华的汇聚,大力发展和推广中医事业,对弘扬中国文化、提高中国人民健康水平均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为明确目标管理法在中医护理技术应用和推广中的价值,对近两年医院诊疗护理数据展开分析,结果发现目标管理法开展后,医院中医护理操作例数明显增加,患者满意度也明显提高,间接表明目标管理法的实施应用的确一定程度上促进科中医护理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本次实施目标管理法,主要分为两个步骤,即构建目标体系和目标实施方法。实施前制定详细的管理策略和目标体系,后续由专业团队监督开展,有效避免了目标偏移,提高了管理规范性和准确性。目标实施又从中医临床思维推广、加强培训考核、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和致力于科研研究几个方面着手,有效提高了中医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积极性,吸引了更多人才致力于中医科研和推广,使得中医护理技术理念覆盖范围显著增大,中医护理质量高,患者满意度也会相应增高,继而会有更多患者自动选择接受中医护理,也间接促进了中医护理事业的推广和发展。总结,目标管理法的应用有效促进了中医护理技术推广,增加了医院中医护理操作例数和相关经济效益,提高了中医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患者满意度高。

参考文献

[1]董玉红,董萍培,周婕.中医护理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的行动研究[j].护理与康复,2019,18(8):77-80.

[2]赵俊英,黄少兰,付海英,等.中医护理技术规范及推广模式的构建研究[j].护理研究,2020,34(21):3890-3895.

[3]张敏,史文莉,陆影.中医护理技术在颈椎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四川中医,2020,38(6):209-212.

[4]梁艳艳,曹文君,曹丹凤,等.榜样激励结合中医护理方案的应用对高血压患者依从性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4):522-525.

医学检验技术研究范文篇9

关键词:物联网传感器

一、物联网概念与定义

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它的定义很简单: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现在对物联网的定义至少有几十种,都是不同领域专家从不同领域定义的,我们取几种有代表性的供大家参考:

1.英语中“物联网”一词:internetofthings,可译成物的互联网。

2.2005年itu关于物联网的定义:是一个具有可识别,可定位的传感网络。

3.经过与无线网络(也含固定网络)连接,使物体与物体之间实现沟通和对话,人与物体之间实现沟通与对话。能实现上述功能的网称为物联网。

4.作者比较赞成一种基于泛网及其多制式、多系统、多终端等综合的物联网的定义——或称为广义物联网。

二、国内外物联网发展现状

从国际上看,欧盟、美国、日本等国都十分重视物联网的工作,并且已作了大量研究开发和应用工作。如美国把它当成重振经济的法宝,所以非常重视物联网和互联网的发展,它的核心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ict)来改变美国未来产业发展模式和结构(金融、制造、消费和服务等),改变政府、企业和人们的交互方式以提高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按欧盟专家讲,欧盟发展物联网先于美国,确实欧盟围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作了不少创新性工作。在北京全球物联网会议上,他们介绍了《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internetofthings-anactionplanforeurope)其目的也是企图在“物联网”的发展上引领世界。

我国在“物联网”的启动和发展上与国际相比并不落后,我国中长期规划《新一代宽带移动无线通信网》中有重点专项研究开发“传感器及其网络”,国内不少城市和省份已大量采用传感网解决电力、交通、公安、农渔业中的“m2m”等信息通信技术的服务。

在温总理关于“感知中国”的讲话后我国“物联网”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工作进入了高潮,江苏省无锡市一马当先率先提出建立“感知中国”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运营商、知名大学云集无锡共同协力发展我国的物联网。

三、传感器在物联网中的应用

一说到传感器,可能大家就会往小的方面想,在物联网的大概念下,一个泛在的物联网系统,随着参照物的不同,传感器可以是一个“大”的“智能物件”,它可以是一个机器人、一台机床、一列火车,甚至是一个卫星或太空探测器。物联网关注传感器的实际应用,下面是按应用方式进行的分类。

1.液位传感器:利用流体静力学原理测量液位,是压力传感器的一项重要应用,适用于石油化工、冶金、电力、制药、供排水、环保等系统和行业的各种介质的液位测量。

2.速度传感器:是一种将非电量(如速度、压力)的变化转变为电量变化的传感器,适应于速度监测。

3.加速度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测量加速力的电子设备,可应用在控制、手柄振动和摇晃、仪器仪表、汽车制动启动检测、地震检测、报警系统、玩具、结构物、环境监视、工程测振、地质勘探、铁路、桥梁、大坝的振动测试与分析,以及鼠标,高层建筑结构动态特性和安全保卫振动侦察上。

4.湿度传感器:分为电阻式和电容式两种,产品的基本形式都为在基片涂覆感湿材料形成感湿膜。空气中的水蒸汽吸附于感湿材料后,元件的阻抗、介质常数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制成湿敏元件,适用于湿度监测。

5.气敏传感器:是一种检测特定气体的传感器,适用于一氧化碳气体、瓦斯气体、煤气、氟利昂(r11、r12)、呼气中乙醇、人体口腔口臭的检测等。

6.压力传感器:是工业实践中最为常用的一种传感器,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自控环境,涉及水利水电、铁路交通、智能建筑、生产自控、航空航天、军工、石化、油井、电力、船舶、机床、管道等众多行业。

7.激光传感器:利用激光技术进行测量的传感器,广泛应用于国防、生产、医学和非电测量等。

8.mems传感器:包含硅压阻式压力传感器和硅电容式压力传感器,两者都是在硅片上生成的微机械电子传感器,广泛应用于国防、生产、医学和非电测量等。公务员之家

9.红外线传感器:利用红外线的物理性质来进行测量的传感器,常用于无接触温度测量、气体成分分析和无损探伤,应用在医学、军事、空间技术和环境工程等。

10.超声波传感器:是利用超声波的特性研制而成的传感器,广泛应用在工业、国防、生物医学等。

11.遥感传感器:是测量和记录被探测物体的电磁波特性的工具,用在地表物质探测、遥感飞机上或是人造卫星上。

12.视觉传感器:能从一整幅图像捕获光线数以千计的像素,工业应用包括检验、计量、测量、定向、瑕疵检测和分捡。

虽然,物联网的产业供应链包括传感器和芯片供应商、应用设备提供商、网络运营及服务提供商、软件与应用开发商和系统集成商。但是,作为“金字塔”的塔座,传感器将会是整个链条需求总量最大和最基础的环节。“传感器是物联网技术的支撑、应用的支撑和未来泛在网的支撑,传感器感知了物体的信息,rfid赋予它电子编码,传感网到物联网的演变是信息技术发展的阶段表征。”

参考文献:

[1]张应福.物联网技术与应用[j].通信与信息技术,2010,(1).

[2]张群.对物联网的深度剖析[j].通信企业管理,2010,(1).

[3]孔晓波.物联网概念与演进路径[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9,(12).

[4]王保云.物联网技术研究综述[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9,(12).

[5]赵茂泰.智能仪器原理及应用[j].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6]陈艾.敏感材料与传感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医学检验技术研究范文篇10

关键词:物联网传感器

一、物联网概念与定义

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它的定义很简单: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现在对物联网的定义至少有几十种,都是不同领域专家从不同领域定义的,我们取几种有代表性的供大家参考:

1.英语中“物联网”一词:internetofthings,可译成物的互联网。

2.2005年itu关于物联网的定义:是一个具有可识别,可定位的传感网络。

3.经过与无线网络(也含固定网络)连接,使物体与物体之间实现沟通和对话,人与物体之间实现沟通与对话。能实现上述功能的网称为物联网。

4.作者比较赞成一种基于泛网及其多制式、多系统、多终端等综合的物联网的定义——或称为广义物联网。

二、国内外物联网发展现状

从国际上看,欧盟、美国、日本等国都十分重视物联网的工作,并且已作了大量研究开发和应用工作。如美国把它当成重振经济的法宝,所以非常重视物联网和互联网的发展,它的核心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ict)来改变美国未来产业发展模式和结构(金融、制造、消费和服务等),改变政府、企业和人们的交互方式以提高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按欧盟专家讲,欧盟发展物联网先于美国,确实欧盟围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作了不少创新性工作。在北京全球物联网会议上,他们介绍了《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internetofthings-anactionplanforeurope)其目的也是企图在“物联网”的发展上引领世界。

我国在“物联网”的启动和发展上与国际相比并不落后,我国中长期规划《新一代宽带移动无线通信网》中有重点专项研究开发“传感器及其网络”,国内不少城市和省份已大量采用传感网解决电力、交通、公安、农渔业中的“m2m”等信息通信技术的服务。

在温总理关于“感知中国”的讲话后我国“物联网”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工作进入了高潮,江苏省无锡市一马当先率先提出建立“感知中国”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运营商、知名大学云集无锡共同协力发展我国的物联网。

三、传感器在物联网中的应用

一说到传感器,可能大家就会往小的方面想,在物联网的大概念下,一个泛在的物联网系统,随着参照物的不同,传感器可以是一个“大”的“智能物件”,它可以是一个机器人、一台机床、一列火车,甚至是一个卫星或太空探测器。物联网关注传感器的实际应用,下面是按应用方式进行的分类。

1.液位传感器:利用流体静力学原理测量液位,是压力传感器的一项重要应用,适用于石油化工、冶金、电力、制药、供排水、环保等系统和行业的各种介质的液位测量。

2.速度传感器:是一种将非电量(如速度、压力)的变化转变为电量变化的传感器,适应于速度监测。

3.加速度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测量加速力的电子设备,可应用在控制、手柄振动和摇晃、仪器仪表、汽车制动启动检测、地震检测、报警系统、玩具、结构物、环境监视、工程测振、地质勘探、铁路、桥梁、大坝的振动测试与分析,以及鼠标,高层建筑结构动态特性和安全保卫振动侦察上。

4.湿度传感器:分为电阻式和电容式两种,产品的基本形式都为在基片涂覆感湿材料形成感湿膜。空气中的水蒸汽吸附于感湿材料后,元件的阻抗、介质常数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制成湿敏元件,适用于湿度监测。

5.气敏传感器:是一种检测特定气体的传感器,适用于一氧化碳气体、瓦斯气体、煤气、氟利昂(r11、r12)、呼气中乙醇、人体口腔口臭的检测等。

6.压力传感器:是工业实践中最为常用的一种传感器,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自控环境,涉及水利水电、铁路交通、智能建筑、生产自控、航空航天、军工、石化、油井、电力、船舶、机床、管道等众多行业。

7.激光传感器:利用激光技术进行测量的传感器,广泛应用于国防、生产、医学和非电测量等。

8.mems传感器:包含硅压阻式压力传感器和硅电容式压力传感器,两者都是在硅片上生成的微机械电子传感器,广泛应用于国防、生产、医学和非电测量等。

9.红外线传感器:利用红外线的物理性质来进行测量的传感器,常用于无接触温度测量、气体成分分析和无损探伤,应用在医学、军事、空间技术和环境工程等。

10.超声波传感器:是利用超声波的特性研制而成的传感器,广泛应用在工业、国防、生物医学等。

11.遥感传感器:是测量和记录被探测物体的电磁波特性的工具,用在地表物质探测、遥感飞机上或是人造卫星上。

12.视觉传感器:能从一整幅图像捕获光线数以千计的像素,工业应用包括检验、计量、测量、定向、瑕疵检测和分捡。

虽然,物联网的产业供应链包括传感器和芯片供应商、应用设备提供商、网络运营及服务提供商、软件与应用开发商和系统集成商。但是,作为“金字塔”的塔座,传感器将会是整个链条需求总量最大和最基础的环节。“传感器是物联网技术的支撑、应用的支撑和未来泛在网的支撑,传感器感知了物体的信息,rfid赋予它电子编码,传感网到物联网的演变是信息技术发展的阶段表征。”

参考文献:

[1]张应福.物联网技术与应用[j].通信与信息技术,2010,(1).

[2]张群.对物联网的深度剖析[j].通信企业管理,2010,(1).

[3]孔晓波.物联网概念与演进路径[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9,(12).

[4]王保云.物联网技术研究综述[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9,(12).

[5]赵茂泰.智能仪器原理及应用[j].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6]陈艾.敏感材料与传感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