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管理范文10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10-19 17:05:00

医药行业管理

医药行业管理范文篇1

关键词:高层管理人员医药行业薪酬管理

1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当前中国市场医药已完全放开,竞争愈来愈激烈,医药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随着加入wto,国际上最大的25家医药企业已经有20家直接或间接通过独资、合资、合作以及收购兼并等方式进入中国医药市场,这些国际医药大企业凭借雄厚的资本实力、先进的销售理念、技术研发、管理方法长驱直人、抢占市场,并逐步扩大市场份额;另一方面,我国医药行业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目前拥有医药企业近3500家,竞争非常激烈。医药企业要走出目前的困境,面临着两种重要资源的竞争:一是自身技术装备、资金实力的竞争;二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以下简称高管人员)的竞争。

薪酬管理制度对人力资源竞争的影响乃至对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作用不容质疑。作为企业核心人物—企业高管人员,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及留住他们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很多跨国公司已经把目光对准了中国。在这“春雨欲来风满楼”的季节,中国医药业已切切实实的感受到了寒意。

落后的销售理念、薄弱的资本实力、外资公司的业务抢夺和精英人才的纷纷“外流”,使中国医药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特别是近两年来,中国企业界高管人员又不断出现震荡,使笔者对中国企业现有的高管人员激励机制产生反思。如何利用薪酬杠杆,吸引、留住和激励优秀的高管人员是薪酬管理的重要目标,也是目前中国医药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

2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现状与分析

《中国企业家》杂志在2005年对中央企业负责人的薪酬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目前中央企业负责人平均年收人36万元,平均薪酬最高的是医药业。平均年收人超过50万元的行业有5个,依次为:医药68.6万;电力64.7万;汽车61.9万;冶金57.8万和地产57万。这五大行业也是近两年景气度颇高的行业。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行业的前景都比较好,由于薪酬水平与所在行业景气状况的相互关联性,中央企业的老总薪酬也随之提高。

调查还显示,大部分行业的央企负责人平均薪酬水平比员工都高出10倍左右。医药企业负责人平均薪酬最高,其员工的平均薪酬更是遥遥领先,达16.5万。相应地,其高管与员工的收人差距亦排在倒数第二位,为4.2倍一。

《中国企业家))还对对100家上市公司(随机抽取行业龙头企业和2004年新上市的公司)2004年高管平均薪酬水平进行了分析,医药行业以其良好的稳定性排名第四。

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现在的大环境下,医药行业由于其较高的销售利润率和成本利润率,高管人员薪酬水平总体较高。但高管人员和普通员工的收人差距较小。这种较小差距的收人很难达到企业的内部公平和外部公平。判断高管人员收人的公平性主要根据收人的“外部市场竞争力”和“内部差距。在医药行业,央企高管人员薪酬平均水平和跨国公司(中国区)以及民营企业相比,还是比较少的,这是缺乏外部公平;另外,医药行业的央企内部高管人员和普通员工收人差距仅为4.2倍,这与国外企业的最高层和普通员工的固定薪酬收人差距是20-30倍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内部公平很难保证,高管人员的个人绩效和对企业的贡献难以充分体现。

此外,对所披露的薪酬数据,没有区分“固定薪酬”和“变动薪酬”。这在一点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企业对高管人员长期激励的忽视,一方面说明我们高管人员薪酬在宏观上缺乏政策的支持,比如股票期权的限制和证券市场的治理等,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的薪酬也缺乏有效的管理,比如高管人员的绩效评价、公司治理的完善和薪酬制度的合理制定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但要总结以往的管理经验和教训,充分认清现状,还要从战略的高度出发,着眼于长远的目标,制定合理的高管人员薪酬管理制度。

3影响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的因素分析

影响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的因素很多,这里主要讨论以下因素。

3.1医药行业特点首先,医药行业是属于营利性组织,高管人员的薪酬一般是按照会计计量的绩效来确定;根据不同的企业类型(国有、外资和民营企业),每个企业的薪酬水平也会有所差异,一般是外资企业最高,民营企业次之,最后是国有企业。其次,由于医药行业发展潜力巨大,行业的景气度较高,因此,给予高管人员长期激励(股票和股票期权)以留住企业的关键人才对企业的发展很重要。

3.2医药行业高管人员供求状况根据微观经济学的供求理论,一种商品如果供不应求,它的价格就会上升,反之,则下降。由于高管人员是特殊的职业阶层,这种人力资本的形成需要先天的自然察赋加上大量的后天教育、培训和实践的投资,因而决定了市场供给的有限性。但市场对高管人员的需求却在不断增长。虽然医药行业的人才结构是以销售为主要阵营的行业,但管理人才的缺乏也给医药行业参与国际竞争造成了阻碍,也促进了高管人员身价的提高。如果一个行业的职业经理人市场达到了市场均衡,那么职业经理人的市场价格也会趋于稳定,企业在制定职业经理人薪酬时会考虑同行业的平均薪酬水平,以实现薪酬的外部公平,增加薪酬的市场的竞争力。

3,3证券市场的有效性法玛(fama)提出的证券市场效率理论认为,一个富有效率的证券市场,证券的价格会对任何能影响它的信息做出及时、快速的反应,股票价格既充分地表现了股票的预期收益,也反映了股票的基本因素和风险因素,所以任何人想通过这些有关信息买卖股票以获得超额收益是不可能的;3。高管人员薪酬体系中的长期激励效果都与股票市场效率存在很密切的关系。如果股票价格不能反映了全部与公司有关的信息,高管人员在获得股票期权奖励后可能得不到应有的收益。在健康的股票市场中,股票价格的波动,在客观上可以起到对公司进行评价的作用,也能反映高管人员的经营业绩。这样,企业在进行高管人员薪酬设计时,可以依据高管人员的努力所反映的实际业绩制定合理的薪酬水平。

3.4高管人员绩效评价高管人员的评价标准有会计标准和市场标准,市场基准原则具有较强的激励与监督作用,使经理人所追求的利益能够与所有权人的利益更趋于一致(finkelstein&hambrick,1989)。但是,研究显示高管人员较偏好采用会计标准原则,而所有权人较偏好采用市场标准原则(gomez-mejia&i3alkin,1992)`5。会计基准原则下,高管人员能够进行内部会计报表上的操作,提升其绩效表现;市场标准则很大程度上受到外部经济因素的影响,对于不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所有权人而言,市场基准原则相对而言更有助于他们监督控制经理人的行为表现。另外,非财务性指标虽难以衡量,却更能反映公司的经营绩效,也在高管人员绩效评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经理自身的能力、努力程度、创新、客户满意度等指标在多因素绩效评价模型中也起着重要的平衡作用,可以弥补财务性指标的缺陷。绩效评价的过程的科学性,专业的考核人员和规范的考核制度也影响高管人员薪酬的制定。

4构建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制度的建议

根据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现状及其分析,考虑到影响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的因素,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以构建中国化的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制度。

4.1增加基本工资在总薪酬中的比例,合理引入长期激励机制由于医药行业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行业,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如果没有发生大的危机,企业的业绩会处于一个平稳阶段,因此,股票期权的存在价值也就没有了,可以增加基本工资在总薪酬中的比重以满足高管人员的需要。但对于处于发展阶段的医药企业来说,长期激励机制是留住关键人才的重要手段。股票期权能使高管人员成为企业剩余的分享者,把企业经营成果在所有者与高管人员之间进行最优的分配,并由双方共同承担经营风险,从而诱使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理人做出符合所有者目标的行为选择,使经理人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标与所有者效用最大化目标相一致,即实现二者间的激励相容。

4.2加快医药行业高管人才市场的建设一个有效的医药行业人才市场对高管有很强的激励约束效应。市场竞争和制度约束不但使得经理人的行为得到有效的控制,还促使高管人员努力实现自身素质的提高,包括医药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和道德素养等,通过市场的监督和制约,高管人员的目标函数也与企业的经营目标趋于一致,并自觉地维护自己的声誉,提升自己的市场价值,减少短期行为。这样,企业也具有了追求利润的经济理性。

医药行业人才的匾乏并不是短期现象。长期以来医药商业属于国家垄断行业,在制药行业大量涌人外企之后,医药分销业仍然没有开放。7年前中国刚刚开始对内开放医药商业,正式的对外开放是从2003年开始。封闭的环境使得医药商业长期停留在指定批发和门店销售阶段,自然不能吸引人才。要加快医药行业高管人员(包括生产管理人员、销售管理人员等高级管理层)人才市场的建设,必须完善相应的机制,比如人才测评机制、人才流动机制、信息流动机制和市场约束机制等。人才测评机制可以保证职业经理人人力资本价值的正确评价;人才流动机制可以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信息流动机制可以增加市场交易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市场约束机制可以减少人的非规范行为,从而减少成本。其中,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是内在统一的,缺一不可。约束机制强调的是内在的约束,而不是外在的约束。比如,具有激励性约束效用的股票和股票期权就是一种内在的约束,而那些制度或者契约都是外在约束,不能从根本上起到约束作用。

4.3加强信息披露程度公平性,提高证券市场效率信息披露的公平性对于上市公司就是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应具有充分性,并且其披露的内容对所有信息使用者来说是公平的。它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公司的会计信息必须充分、真实、及时地披露;二是此信息必须公平地披露给所有信息使用者。假设在有效的证券市场中,某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能公平地在信息使用者之间进行披露,则每个投资参与者从该信息中获取的超额预期回报为零,在这种状态下我们认为会计信息的披露相对于投资者是公平的;反之某会计信息事先被少数人掌握,则他们就会利用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来操纵证券价格,谋取暴利而使另一些人蒙受损失,我们认为是不公平的。

证券市场的低效率主要来自于我国制度的缺陷,当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之时,制度建设的步伐却没有赶上来。作为制度建设的主体,政府有必要加大市场制度建设,增大市场容量,通过强制性制度变迁,力图缩减起步较晚的证券市场与发达国家的成熟证券市场之间的差距。市场自身发展固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政府是主要的推动力量,作为制度安排的主导力量,为了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的效率,必然要推进证券市场制度变迁,矫正证券市场的制度缺陷,推动证券市场向市场化方向发展。

4.4科学评估高管人员绩效要对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进行有效的制度监督和约束,首先要建立一套高管人员绩效评估体系。由于企业的高管人员有较大的控制权和较高程度的自由决策权,科学的评估体系将成为高管人员管理工作绩效的重要标准。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企业成熟的、系统的绩效评估体系,以提高我国绩效评估的科学性。首先是根据医药行业的经营特点明确高管人员的角色和责任。不同的行业,高管人员的关键责任会有所不同,对医药行业来说,除了营利外,更多的是社会责任。其次是确定业绩目标、评估方法和评估标准。业绩目标应与企业的短期目标和长期规划相结合,评估标准也尽量客观、公正,评估方法的选择可以根据高管人员职位的不同来确定。最后,评估程序的公正也很重要,因为这将决定被评估者对绩效评价的认可和评价以后自身修正的努力程度。

医药行业管理范文篇2

关键词:企业管理;医药企业;内部控制;财务风险

随着当前国家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也在逐渐加剧。国内医药行业的发展对提高促进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国内新兴医药市场发展、人口结构变化、老龄化情况加剧等因素给国内医药行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大的机遇。如今,作为世界上的第一人口大国,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并逐步跻身于世界制药大国的行列。2016年底,我国的卫生总费用支出为35312.40亿元,卫生费用在gdp中占比也保持着逐渐攀升的趋势,医药工业总产值在gdp中的占比已经上升到了4.06%。国内医药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和国内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给一样企业提供了更加有力的发展环境。但是,随着市场因素对企业发展作用的加大,医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风险也在逐步增加。为了加强医药企业自身的管理能力、应对当前企业发展经营中的各种风险,实现企业内部控制同风险防控的结合成为了当前医药行业管理改革中的重要手段。

一、医药企业经营特点及财务风险分析

目前,我国医药企业的ipo持续走高,行业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可以说,由于我国当前医药行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市场保持着较高的需求,且需求弹性较小,因此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医药行业的发展都可以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在这样的行业前景下,医药行业为了实现自身企业经济效益、附加值利润和市场占有量的增长,医药行业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企业生产规模和新产品开发中投入资金。但是,由于医药行业本身受到科技水平和国家相关政策影响较大、企业扩大再生产中资金投入量多、企业新产品研发周期过长,导致了医药行业在实际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风险。这些风险除了受到外部宏观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外,最主要来源于医药企业在实际经营过程中缠身高的各种问题,尤其是企业资金上的风险,对医药企业生存和经营发展有着十分严重的影响。例如,我国医药企业前期投入费用过高,在成本回收过程中就会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风险。且企业出产的医药产品大部分将进入公共医院,可拓展的市场范围相对较小,随着行业的发展,市场竞争压力在逐步增长。因此,为了尽量规避医药企业在生产经营和规模扩张过程中面临的投资、融资、资金回收等财务方面的风险,加强医药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实现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及控制能力的提升成为了医药企业谋求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内控视角下医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医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尚不完善

内部控制建设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制度是企业实现内部控制管理的基础,然而目前医药企业中面临的问题在于企业在现代企业管理框架中建立了相应的内部控制体系,但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尚未得到完善。因此,在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活动中,由于缺少切实可行的制度体系,存在着管理混乱且极易发生风险。尤其是企业在药品生产、原料采购、市场影响等方面,由于缺乏有力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企业的成本、资金、负债、应收账款等方面存在着控制失效,资金占用率高、周转期长等问题,企业风险发生概率及风险影响均在不断上升。

(二)财务信息真实性难以得到保障

为了加强对医药企业资金系统的监管,实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本控制等工作的有效进行,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是企业管理决策和相关财务工作进行的重要基础,也是企业及时发现经营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的主要依据。然而,在医药企业实际的经营过程中,由于企业财务部门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和内控监督,在实际经营中资金的使用、预算的执行、会计核算等工作方面中人为性干预影响过大,不乏存在一些虚假的财务报表内容,为了一己私利对企业的资金及盈利情况进行缩减或扩大,财务信息的真实性难以得到保障,导致了企业无法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生产经营策略和企业相关管理决策,使得企业失去了相应的市场敏感性,导致风险发生概率的增加。

(三)企业财务内控及风险防控专业人才不足

目前,医药企业在经营和发展中更加注重对医药科研型人才的培养,却忽视了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引入和管理工作。因此,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内控和财务管理方面由于缺乏专门的管理型人才,财务人员专业素质良莠不齐,导致了医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和财务信息化系统建设步伐缓慢。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信息化财务管理系统、风险预警及防控系统等相关设施难以得到完善和应用。同时,医药企业的财务部门人才结构多以会计基础工作及核算性人才为主,缺乏必要的风险管理型人才,导致了医药企业风险管理能力同企业风险管理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加大了企业发展经营的风险。

三、基于内控的医药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一)加大医药企业内部控制及财务制度体系的建设力度

为了应对当前医药行业风险发生概率持续上涨的问题,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在积极提高市场竞争和资金管理意识的基础上,为了确保企业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应加快对自身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和财务管理体系的建设。在内部控制及财务管理制度体系中,要落实企业风险管理的各项相关制度、考核评价指标,并以制度的形式将企业风险管理目标同企业职工绩效考评联系起来,切实起到提高企业各部门和岗位员工的风险责任意识,明确非风险管理职责,从而提升企业对风险防控管理的有效性。

(二)建立财务信息化建设

为了实现医药企业风险因素的实时监控,为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企业应尽快加强对自身的内部控制环境下企业的财务信息化建设。通过现代化的信息系统和云计算、大数据等财务信息处理技术,企业管理层可以实现对市场环境、行业竞争、企业生产、资金使用情况等有价值的信息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为企业做出正确的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必要的保障。同时,通过信息化财务系统实现对企业财务信息的有效披露,通过信息化的财务处理系统将企业财务信息的记录、分析、结果、公示等工作逐步引导到规范化的道路上,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防止人为干预财务信息导致的企业经营性风险的出现。

(三)引入专业内控人才,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水平

为了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加速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医药企业应尽快实现对管理型人才结构的优化,除了医药专业人才外,还应尽快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型专业技术人才引入和培养机制。根据医药企业财务工作及风险防控的需要,在企业内部控制岗位制度管理下,企业应减快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综合性的财务管理及风险防控的团队,采用现代科学的企业管理手段,为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和战略决策中的风险管理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决策方案等,保障企业发展决策的科学性,从而有效地降低企业风险发生的可能。同时,对于企业现有的财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加强企业管理及内部控制中风险预警和防控等方面的教育,从而在企业中逐步形成全员化的风险意识,增强企业在对经营管理风险的敏感性和应对风险时的管理能力。

四、结束语

随着医药行业市场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加,医药企业不但要提高自身在宏观经济环境中的综合竞争优势,同时也要加强自身对市场风险的应对能力。因此,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医药企业应加强对自身经营和发展特性的认识,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财务管理能力,从而实现对经营风险的有效防控,并加快对企业风险评估及管理体系的建设,从而为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作者:唐闰春 单位:广东安诺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李洁,孙金金.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与战略研究——以亚宝药业为例[j].商业经济,2016(07):114-116.

医药行业管理范文篇3

查管结合,摸清情况

“以查促管,查管结合”作为一种全新的稽查思路,为我们现阶段稽查提出了新的课题。为了做好这一特殊意义的专项检查,我们一改过去“查管独立,各自为政”的工作方式,在县局的协调下,多次与税源管理单位城区所、农村所举行联席会议,交换信息、讨论工作方式、提出工作意见、协调工作矛盾,并组织名稽查骨干人员积极参入管理单位月份组织的税源调查工作。摸清了全县医药行业的行业特点和管理状况,为下一步检查实施及以查促管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医药行业基本情况

我县医药行业纳税人共户,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某县医药总公司,辖中药材门市部、药品器材批发公司两个非独立核算部门,以及城关个非独立核算零售部,农村个承包经营配送网点。二是供销社个承包门市部。三是户个体经部。县医药总公司为一般纳税人,其两个非独立核算部门主要从事批发业务,其零售部、配送网点主要从事零售业务,供销社承包门市部、个体户主要从事零售业务。

二、医药行业经营特点

医药行业经营的业务有药品批发、零售两种类型,药品批发、零售不同的经营方式有着不同的特点。

医药总公司经营特点:一是流通渠道单一,我县医药批发主渠道是县医药总公司,该公司是我县唯一具有医药批发资格的企业,批发药品占其经营业务量的以上。二是经营品种繁杂,药品品种多,常规经营品种达数千种。三是购销量大,库存变动大,资金周转迅速。四是财务核算健全,县医药总公司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财务核算较规范。药品批发全部纳入微机管理。

个体零售经营特点:一是经营户数多,有县医药总公司下属门市部、个体或承包网点,遍部全县,销售对象主要是终端消费者;二是购进药品量小、批次多、库存少。由于从县医药总公司进货便利,很少大批量购进,周转快、库存变动不大;三是财务核算不健全。县医药总公司下属门市部是非独立核算报帐制单位,其销售未纳入微机管理,反映的销售受一定人为因素影响。个人和承包门市部均未建帐核算。

精心组织,稳步实施

在摸清全县医药行业的行业特点和管理状况后,我们经过认真讨论分析,制定了周密的计划,确立了三步走的稽查方案。

第一步,根据行业特点,选取有代表意义的三“点”重点稽查,重点剖析。月日至月日,组织精兵强将,分成三组,同时进驻医药总公司、个体经营户胡某、供销社承包门市部熊某三个代表意义的“点”,集中时间、集中力量,通过深挖细琢,层层剥笋。

在县医药总公司进行检查中,稽查人员通过帐务检查初步发现了涂改过的进项税专用发票抵扣税款万元等问题,但为达到预期目的,稽查人员并没有拘泥于帐务检查,他们发扬不怕苦、不怕累、连续作战的精神,事事盘根究底,如进项税发票付款情况直接检查到银行对帐单、出纳日记帐;抽查了两个零售部两个月份的销售台帐;药品、器材批发抽查了两个月的销售出库单,并与销售发票、微机库存管理数据、仓库保管帐进行了认真核对。对重点问题还核对了公司会议记录,检查出了该公司对乡镇卫生院回扣少计销项税、零售部迟报收入等问题。

在个体经营户胡某和供销社承包门市部熊某检查中,稽查人员实地盘点了商品库存,查阅了部分进货单据和相关费用票据,询问了经营情况及纳税情况,并通过多种方法测算了其销售收入,基本确定了其××年销售情况和偷税数额。

第二步,调查取证,全面固定证据。通过对三个“点”的重点剖析,逐步梳理出一些主要疑点,月至月日期间,兵分三路,一路到武汉新琪安公司,一路到某卫生院、某卫生院,一路到县医药总公司,进行调查取证。

县医药总公司近万元的购进货物来源于武汉新琪安公司,取得的所有进项发票均为手工票,并有部分发票有涂改现象,通过到武汉新琪安公司调查取证,落实情况如下:

⒈当地税务机关证明,度,由于武汉市国税局微机报税卡数量有限,一直未为该公司批准使用微机开票系统,手工发票全部正常,不存在虚开。

⒉通过有关单证核对发现,该公司发票金额、收款金额、出库单金额完全一致,不存在不一致情况。医药总公司财务帐反映发票涂改与付款金额不一致现象,与新琪安无关,主要是其内部管理漏洞造成。主要原因是采购人员为关系户代购货物,医药总公司按实际验收入库货物付款,余款由采购人员自己支付。采购人员为关系户胡承志等代购货物万元。

⒊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取得了双方的《购销协议》,发现了医药总公司根据协议××年取得返利万元,取得返还利润未入帐,未按规定转出进项税额。

通过对某卫生院、某卫生院帐务调查,发现医药总公司××年返回给乡镇卫生院利润通过收到的未入帐返还利润列支,进一步证实了医药总公司存在未入帐收入。

通过对医药总公司出库单逐份统计,调查落实了个个体性质的医药门市部的主要购进金额,由于从县医药总公司进货便利,很少大批量购进,周转快、库存变动不大,根据《税收征管法》有关规定,按以购定销并加的利润率推算其销售额。其中医药总公司配送网点购进金额推算销售额如下:

顺号

名称

购进药品金额

推算销售收入

合计

第三步,专项检查全面铺开,逐户攻克。通过前期的摸底及调查取证,在基层税务所的配合下统一行动,月日至月日,集中力量对全县医药网点进行了拉网式检查,逐户攻克。目前,户已经查结,另有户正在实施中。

在检查中,稽查人员始终注意与税源管理人员加强联系,共同商量对策,查找漏洞。在保证稽查质量的同时,对税源管理的漏洞及问题及时收集证据,仔细记录,为后期向税源管理单位提出《以查促管报告》提供材料。

提出建议,以查促管

通过检查,我县医药行业税收管理暴露出以下主要问题:

(一)偷逃税现象严重。作为处于县医药行业主导地位的县医药总公司,受市场放开影响,从年到年,各门市部实行大承包,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税源监控基本处于失控状态;从年收回各门市部承包、实行统一核算后,年到年,作为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申报年销售收入均在至万元之间,分别缴纳增值税万元和万元;年月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之后,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和监控手段,年、年分别缴纳增值税万元和万元。但从年该企业申报的销售收入万元这个数据来看,如果按照××年的税收负担率计算,应纳税款约万元。

(二)税负不公平。一是医药总公司税负与个体门店税负不均衡,××年医药总公司查帐征收,税负率,个体门店双定征收,综合税负率;二是不同地区供销社承包门店与个体门店税负不均衡,如余集所户均月税负元,某所户均月税负元;三是税负畸轻畸重,且普遍较轻、不均衡,某医药门市部年销售额万元以上,某医药门市部销售额万元左右,而两家月均税负都是元,绝大部分个体和承包门店申报及税务机关定税都低于实际应纳税额。

(三)管理有漏洞。一是申报资料报送不全,未按规定要求报送购销合同复印件,使税收管理机关不能全面了解经营情况,对个体户的主渠道进货情况不清楚;二是该公司购销货大量使用现金,现金收支手续不规范,对医药行业购销货物普遍存在的回扣现象不能很好的控制;三是该公司以出库单为记帐依据,出库单未编号,为少记收入或迟记收入提供可能,仅对卫生院批发药品开具发票,而出库单日期与开票日期存在差异,控管不严。个体方面:一是管理粗放,没有及时监督个体大户建帐,对业户经营情况变化了解不够,调整税负不及时。如上石桥医药门市部年开业,当年核定月税负元,到年该户年进货量万元,月定税额仍然是元;二是管理观念落后,没有很好的利用医药总公司对个体批发的合同及现成数据,评估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和纳税情况。三是对供销社承包门店管理偏松,供销社承包门店普遍低于个体业户。

月日,县局组织召开稽查、管理单位协调会,稽查局在会上通报了检查情况和《稽查建议书》,集中评估了本次以查促管专项检查的效果,讨论了医药行业管理的整改措施,并进一步讨论了医药行业分类管理的具体方案。主要稽查建议如下:

⒈加强医药公司的申报管理和征前审核,在申报征收环节及时发现一些问题。

⒉加强医药公司的财务监控,对未申报购销合同、结算起点以上大量使用现金结算、出库单未编号、发票使用不规范等情况应限期改正。

⒊发挥纳税评估系统的作用,防止企业人为调整造成零负未申报。取消医药零售个体业户“双定”管理方式,实行一般申报管理,在要求医药公司每月提供销售给零售个体业户的销售数据的基础上,把零售个体业户的纳税情况纳入纳税评估,实时监控个体业户的申报情况。

⒋大力推行医药行业个体建帐。

⒌我国即将对药品经营实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标准管理,该标准对药品经营者从硬件(设备、设施)到软件(技术、资格)都有很高的要求。医药流通领域的运作将逐步规范,建议以此为契机在药品零售环节强制推行防伪税控收款机管理。

达到目的,成效显著

通过周密细致的部署,有条不紊的开展检查,本次医药行业的专项检查达到预期目的,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摸索出一条“以查促管,查管结合”的新路子。通过本次专项检查,使我们由以前对“以查促管,查管结合”只是一个概念性认识,转变为实实在在的亲身经历,对检查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新矛盾,边实施、边改进,边协商,为进一步做好“以查促管”工作提供丰富的经验。

(二)为税源管理单位纳税评估和分类管理提供了素材。在我们检查过程中,管理单位也积极行动起来,利用我们的现成数据和方法,探索出了医药行业纳税评估和分类管理的新路子,并已初见成效,月份以来,全县医药行业零负未申报率下降为,个体税负大幅提升,该行业增值税申报入库比上年同期增收万元(不含查补),增幅达,引起市局高度重视,管理部门总结的经验材料《摸规律分类评估医药征管见成效》,市局将在全市推广。

(三)堵塞了征管漏洞,增加了税收收入。截止目前,全县医药行业专项检查共查补税款元,罚款元。有力的打击了偷逃税行为,堵塞漏洞,增加了税收收入。

医药行业管理范文篇4

今年以来,各级医药管理部门在查处制售伪劣药品和医药商品经营中的不正之风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初见成效。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但是,在一些地区和单位医药经营中的不正之风仍未杜绝,有的还很严重,影响很坏。医药是人民防病治病、康复保健和计划生育的特殊商品,各级医药管理部门是医药行业的主管部门,必须坚决执行中央和国务院关于纠正不正之风的一系列指示,端正经营思想,加强医药行业管理和两个文明建设,加强市场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为此,特作如下决定:

一、各级医药管理部门和医药工、商企业都要组织广大干部职工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全国代表会议精神,贯彻《药品管理法》,加强对职工进行理想、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端正经营思想,坚持社会主义经营方向,保证医药供应,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决反对“一切向钱看”的资产阶级腐朽思想。

二、医药商品的批发由各级国营医药、药材公司(站)的医药专业批发部门负责经营。除县医药、药材公司的代批点外,其他任何国营、集体和个体单位一律不得经营医药商品的批发业务。

三、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的经营,按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制定的办法执行,由指定单位按计划生产、收购和供应。

四、医药工、商企业销售医药商品,都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关于价格管理的有关规定,售给经营单位必须执行出厂(调拨)价;售给使用和零售单位,必须执行批发价。

五、医药工商企业和医疗卫生单位到产地收购(采购)中药材,必须到当地医药和工商管理部门登记,允许后按指定的地点、品种和规定的价格收购,未经允许的不准收购。

麝香、甘草、杜仲、厚朴四种中药材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的药材品种,只准当地药材公司和受其委托单位收购,其他任何单位,个人不得收购。

六、所有生产和销售医药商品的企业和个人,在购销活动中,不得授受“回扣”,严禁向单位和个人发送“宣传费”、“广告费”、“分装费”、“推销费”或搭送生活用品等,变相奖钱奖物,不准搞商品硬性搭配,不准请客送礼和游山玩水。

七、严禁使用不符合医药商品质量和包装要求的异型包装,严禁以生活用品代替包装物。对现有库存的上述包装实物,要进行彻底清理,限期处理,不准变相私分。

八、各级医药管理部门,要会同卫生、工商、物价、税务和公安等部门,加强对医药市场的管理,对制售伪劣药品、哄抬药价、诈骗钱财、坑害群众、扰乱市场者,要及时查处,依法处理。

医药行业管理范文篇5

一、顺应趋势,超前布局,充分认识发展生物和新医药产业的重要意义

现代生物技术在制药工业领域的应用,促使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以及生命存续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生物和新医药产业已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加速发展生物和新医药产业已成为各国的战略需求。

1、国家高度重视生物和新医药产业的发展。出台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把生物技术及产业列为我国中长期发展的战略重点,并明确提出要加大各项政策扶持力度。2010年11月,国家工信部等三部委联合于出台了《关于加快医药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全国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前不久,在向国家工信部消费品司医药工业处汇报工作时,国家充分肯定了我省中成药产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并表示今后将在中药材种植和进入医保目录的大品种等方面给予支持。

2、省委省政府对生物和新医药产业给予了高度关注。生物和新医药产业被列为我省的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2010年9月,我委牵头承办了省生物和新医药产业合作推进会,省纪委书记尚勇在7月5日召开的省工信委、省卫生厅、省商务厅、省药监局和市政府5个部门的协调会议中指出:①生物和新医药产业是永远的朝阳产业,行业纯利润在20%以上,远超过其他行业5%的水平,对地方财政的贡献是很大的。②“十二五”期间,生物和新医药将成为我国的主要产业之一,届时,产业规模和综合实力将达到全球第二。③我省“十二五”期间,生物和新医药产业的存量企业销售收入达到500亿,新招商引进的高端企业做到500亿,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④招商重点是将世界50强制药企业引入“国家医药国际创新园”,特别是知识产权即将到期的大仿制药项目。

二、目标明确,执行有力,医药行业管理工作得到各方认可

2010年,是医药工业处新组建的第一年,这一年,成功举办了生物和新医药合作推进会、省政府与国药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两项比较有影响力的活动,通过与省科技厅、省卫生厅、省药监局、市政府、部分地市经贸委等单位主动对接与合作,提升了我委作为医药行业管理部门的影响力。同时,重点编制完成了省生物和新医药产业延伸产业链发展规划、省支持生物和新医药产业延伸产业链若干意见、省生物和新医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并做好了医药行业管理的各项日常工作,2010年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1、成功牵头举办省生物和新医药产业合作推进会。由我委牵头,历时3个月筹备,合作推进会于9月16-18日在红谷滩新区会展中心隆重召开。会议进行了六大项议程,八项主题活动,会议共邀请到国内外131家知名企业参会,完成签约项目29个,投资总额302.78亿元。国家科技部、卫生部、药监局、中医药管理局四部委的有关领导、省政府省长吴新雄、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尚勇、省政府副省长洪礼和、谢茹等领导、我委多位领导出席会议。出席此次合作推进会的部委和领导达到各产业合作推进会之最。

2、圆满完成省政府与国药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活动。6月,签约仪式在滨江宾馆成功举办。此次签约为我省企业与央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奠定了基础。双方将在推进省医疗器械、生物制品等产业发展,推进中药饮片、中成药产业发展,提升我省医药产品国内市场份额等方面进行合作。按照框架协议内容,第64届全国药品交易会于12月9日至11日在举行,来自全国2800多家医药相关企业参展,参会人数超过10万人次。

3、编制完成“十二五”规划和产业链规划。按照省委省政府和我委统一部署要求,在调研的基础上,医药工业处已编制完成《省生物和新医药产业延伸产业链发展规划》、《省支持生物和新医药产业延伸产业链的若干意见》和《省生物和新医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下午,将介绍两个规划的有关情况,并征求各位的意见。

4、组织4家企业申报国家中药材生产扶持项目。按照国家工信部的要求,在我委组织,企业自主申报,专家评审的基础上,推荐上报了天施康弋阳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的中药材生产扶持项目,其中3家企业获得国家项目扶持资金。

5、完成组织推荐企业申报“四率”考核奖励工作。根据我处掌握的行业情况,重点组织推荐4家企业申报2009年度“四率”标兵/先进奖,其中,江中药业为“标兵”企业,仁和集团等3家企业为“四率”先进企业。

6、参与完成生物和新医药产业配套基地申报评审工作。参与完成、、生物和新医药产业配套基地申报工作,同时按照要求完成邀请业内专家,对初选符合条件的产业配套基地进行专业评审。2010年,市高新区获得产业配套基地土地200亩。

7、与有关单位对基本药物试点单位进行督导。医药工业处多次参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相关工作会议。10月,按照省医改办要求,会同省卫生厅、省药监局赴赣州、九江等地对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单位开展督导检查工作。

8、即将召开2010年度医药行业统计工作年会。国家工信部的年度会议将与1月18日召开,我们计划在春节前后召开全省医药行业统计工作年会,总结2010年度工作,布置2011年定期报表、年报,进一步讨论完善经济指标体系等,并表彰统计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要求各设区市务必派员参加。

另外,组织企业参加樟树第41届药交会、骨干企业座谈会、调研工作等都取得了良好成效。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在委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各设区市工信委的支持下,依靠各兄弟处室,联合各相关厅局,全省上下形成了发展生物和新医药产业的共识,医药工业处的工作也多次得到了委党组的表扬。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坚强决心,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在2011年的招商工作中力争取得突破,特别在引进世界排名前50强制药企业的工作目标中取得突破,生物和新医药产业就会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就是为“十二五”达到千亿目标开好了局。

三、上下联动,形成合力,推动生物和新医药产业实现超常规发展

在1月4日召开的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明确:今年,全省生物和新医药产业要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0亿元,主抓大企业、大项目、大品种,加强经济运行调度,加强技术改造平台建设,加强创新型企业培养。全省工信战线务必要上下联动,整合各项服务手段,形成合力,切实推进生物和新医药产业实现超常规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要突出抓好“四项工作”,创新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抓好落实。

(一)突出抓好“四项工作”

1、突出抓好经济运行监测工作。2011年要力争完成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为“十二五”开好局。一是建立完善生物和新医药产业的经济指标评价体系,我们的统计口径尽量与统计部门对接,另外,生物和新医药产业的总量也要计算功能性保健食品。二是做好行业运行监测工作,定期调度并月度、半年度、全年分析报告,请各设区市每月上报本地市的经济运行指标,包括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和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品种,或者还有你们认为发展速度较快的企业和品种。三是根据行业运行情况,请各设区市工信委加大对园区、大企业、大项目、大品种的跟踪调度,并及时反馈新情况。

2、突出抓好中药材生产扶持工作。鼓励扩大中药材规范化种植规模,为省内外企业提供药源基地,培育我省“药都樟树”饮片品牌。今年申请国家的中药材生产扶持项目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你们先了解下本市的中药材种植情况,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和种植基地重点关注,并准备好相关材料,以便这项工作开始时能够高质量的完成。

3、突出抓好生物和新医药产业企业直接融资工作。鼓励企业上市,通过资本市场做大我省生物和新医药产业的总市值。一是要对本市具有ipo意向,符合上市条件的医药企业进行梳理和帮扶,上半年召开一次企业座谈会,讲解上市步骤和有关情况。二是要积极为拟上市企业与国内一流券商、投资基金、产业基金等机构形成战略联盟牵线搭桥。

4、突出抓好赴美国招商引资活动。今年力争引进美国一家全球排名50强制药企业,希望各设区市积极参与。我们要与外经贸厅、各园区招商部门形成合力,共同来完成该项工作,着重要拟定出台符合生物和新医药产业特点的招商政策和举措,今后大家从这个方面进行努力。

另外,请各设区市同志结合医药处承担编写的《省生物和新医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省生物和新医药产业延伸产业链发展规划》进一步制定完善本市的生物和新医药产业规划,同时要对重点项目进行调度并及时反馈。

(二)创新工作思路和服务手段

1、关注行业变化,坚定打造千亿产业的信心。2010年,预计全省生物和新医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0亿元,是在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下取得的,也就是讲,今年需要保持25%的增长速率才能实现300亿元的目标。这几年,我们清楚的看到,省内的汇仁、仁和、济民可信、江中四家龙头企业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特别是仁和、江中两家上市公司,通过股权受让、相互参股、增发等形式对产业链上下游资源进行整合,实现了资产规模和效益的迅速提升。同时,我们也看到一批发展活力旺盛的中小企业,因为大项目、大品种的带动作用,成长性良好,成为了风投、创投关注的焦点,例如博雅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的血液制品项目、青峰药业有限公司的喜炎平注射液项目、特康科技有限公司的核磁共振仪项目等。我们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国内外上市,这些企业如果上市成功,一定能为我省生物和新医药产业的发展带来质的飞跃。

2、协调好各项资金,集中扶持优势企业和大项目。我们要对现有的专项资金进行组织协调,集中扶持优势企业和大项目,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动示范作用。一是在中药材种植方面要进一步得到国家工信部的支持,二是力争得到我委设立的新兴产业创新基金的支持,三是对工业园区新增医药企业的土地审批和环评等方面给予支持,四是将大企业和快速发展企业的重点项目争取列入全省工业100个重点项目库,五是力争与省发改委、省卫生厅、省药监局等部门共同出台本省企业大品种进入基药目录的政策,六是对来我省建立研发和生产基地的跨国制药企业(通过招商引资)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医药行业管理范文篇6

关键词:跨国制药公司;营销管理;管理过程;营销计划

随着社会进步以及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关健康以及与健康关联程度高的医药行业备受社会与国家的关注,尤其是经过多次医改后国家对医药行业以及与医药相关行业的“青睐”度越来越高,尤其是2018年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十三五”规划的进一步推进,医药行业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行业经济发展新周期的特点显现特别明显。医药企业尤其是跨国医药企业如何应对新形势、新规定、新格局寻求“新出路”已经成为跨国制药公司不得不面对的核心问题。而面对这一核心问题,跨国制药公司需要从自身企业出发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竞争力的提高尤其需要跨国企业自身营销更加合理和科学的管理。

一、跨国制药公司强化中国市场营销管理的意义与挑战

(一)跨国制药公司重视营销管理的意义。随着中国医药市场的繁荣发展,中国医药市场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医药市场的占领与发展需要医药企业高度重视市场营销和营销管理,所谓医药市场是指个人和组织对某种医药产品现实和潜在需求的总和,即对产品的需求构成了整体医药市场,医药市场与传统行业市场有着本质区别,医药产品和服务有着很强的关联性,为人民的健康服务,被动需求突出,群体主导很强,整体市场的需求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而且整体市场的需求缺乏弹性,波动性很大,不确定性伴随着产品进入市场的整个过程,同时医药产品营销严格受控于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政策。所以医药企业之间很难形成差异化优势,那么产品的质量与品牌的力量尤为重要,而跨国制药公司由于长期大量投入研发的积累以及企业的沉淀,他们产品的品质以及品牌这方面在医药企业中有着榜样的作用。但是跨国制药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仍然存在水土不服的状况,那么如何有效地发挥自己的品牌优势,让其在中国市场产生差异化竞争尤为重要。医药企业营销通常采用的营销手段无非是广告 推广。例如电视报纸广告甚至互联网等新媒体传播广告等,并有效地结合医药行业的特殊性加大品牌效应,使其树立良好的品牌口碑,但是即使广大民众充分了解到了品牌并也认可品牌,广大民众对处方药药品品牌的选择仍然得依托并依赖于他们的主治医生或者专家的选择。正因为民众对于处方药品牌没有选择权,所以医药企业尤其是跨国制药公司需要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品牌优势,让相关专业领域的医生和专家认可自己的品牌并与他们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在这当中,医药代表的素质和能力尤为重要,这是医药营销过程管理的关键环节,这也是医药企业甚至跨国制药公司建立和树立品牌的关键纽带,也将决定企业的市场地位以及产品的市场成长。所以跨国制药公司想抢占中国医药市场并取得绝对优势必须重视市场营销尤其重视市场营销过程管理。(二)跨国制药公司营销管理面临的挑战。近年来,随着跨国制药企业在中国市场的不断拓展,中国市场已经构成跨国制药公司全球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通过正确的市场营销策略,保持和扩大中国的市场占有率,是跨国制药公司一直高度重视的问题。与此同时,跨国制药公司也高度关注我国医药市场的巨大潜力和发展空间,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罗氏公司、阿斯利康、辉瑞制药、拜耳医药、诺华制药、赛诺菲安万特等跨国制药公司都在想方设法加大营销投入力度,以应对我国医药市场营销环境的挑战,提高自己产品在中国医药市场的占有率和影响度。1.与医药健康相关的互联网平台的发展,促使跨国制药公司与本土医药企业竞争更加加剧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应用于医药,中国医药经济也伴随着新的挑战和新的发展空间,未来一段时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医药市场即将进入并持续处于低迷状态,而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和新医改政策的进一步推进,我国医药市场将有广阔的空间,跨国制药公司预计将进一步加大对华的投资力度,与本土医药企业一道,推进我国医药市场的发展,而医药相关的互联网平台快速抢占市场份额,使得跨国医药企业与本土企业的竞争更加白热化。2.新医改政策对医药行业的整体影响自2018年以来,新医改政策的执行以及“4 7”带量采购引发整个医药行业颠覆性变革,医药行业呈现出新的趋势:客户需求改变,产品竞争和价格竞争将成为主流,以“以药补医”的时代即将成为过去,但是这种不经济的行为的转变仍有一段漫长的过渡期;销售的重要性即将下降,整个医药市场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各大跨国公司时刻关注这一变化,并深刻体会到市场容量萎缩,将无法支撑起原先庞大的销售队伍,缩编势在必行。实际上从2014年开始很多外资企业就对销售部门实施大规模的裁员或者缩减。有的外资企业甚至把整条生产线都卖掉转而重新开发新的产品线,随着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十三五”规划的进一步推进,中国本土的医药企业以及跨国药企都将经历和体验着巨大变革,行业经济发展新周期的特点逐渐显现。政策的重点集中在:集中采购、医保政策、监督管理、药品安全、医疗服务、注册审核、“两票制”、带量采购、一致性评价、药品谈判、价格管理、中医药发展、临床试验、“互联网 ”等方面。3.医改管理思想转变会促进医药企业战略的转型与升级自2018年3月全国“两会”后,与医药行业紧密相关的大事就是国家新成立了国家医疗保障局,同时新定位和调整的国家卫健委、国家药监局更是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医药行业管理思想,出台了相应的管理文件;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数次专题讨论医药行业发展。医药行业经济发展的新周期已经启动,而跨国制药企业在国际舞台上大展拳脚,但在中国却面临失去专利过期原研药的温床。那么,中国市场战略如何与全球战略联动才能配得上总部对中国市场的特殊定位?这是跨国制药企业中国管理层尤其是销售管理层需要认真对待的决策问题,也是对每一个个体在潮流大势中寻求活下去的考验。而且原研药昔日辉煌不再,对于跨国制药企业,尤其对那些以专利过期产品作为生命线的跨国药企来说,原本占据庞大的市场刹那间只能拱手相让,留给自身奋斗的市场空间大幅缩小。曾经,仿制药和原研药有一条天然鸿沟。原研药即使是过了专利保护期,依然享受着超国民待遇,在招采程序中享受第一等质量层次,价格处于高位是天经地义的存在。再加上一般都是原研药一家,仿制药一家,专利过期的原研药仍然占据巨大的市场份额,毕竟原研企业只有一家,而中标仿制药在各地每次招采都有可能发生变化。如今专利过期原研药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现象将一去不复返,原本的风光可能很快就会迅速褪去,在中国的跨国药企该如何应对才配得上总部对中国市场的战略定位呢?跨国药企愿意屈身与仿制药企业展开价格战吗?所以说,众多跨国药企需要斩断的是心理依赖。跨国制药公司自改革开放后进入中国市场已经经历了将近40年的发展历程,40年的发展已经让跨国制药公司在中国大陆市场形成了一定的领导地位,而且近几年来随着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以及中国经济的下行压力,医药经济也受到了相应的冲击和影响,尤其是互联网介入到医药领域也对中国大陆的处方药市场提出了挑战,因为在整个处方药市场中,民众在处方药消费过程中依然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医生的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医生对患者病情的判断,而且医生的处方习惯也将成为影响医生的处方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在传统的营销管理过程中,费用营销、关系营销以及学术营销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药企之间要想抢夺市场份额需要改变传统的营销方式进行市场营销模式的创新,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对本公司进行优化改革,从而适应市场新形势。

二、bm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营销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bm公司是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个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医药企业,随着中国医药市场发展成为全球医药第二大市场,跨国医药企业在中国将近40年的发展过程中为中国医药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很多的宝贵经验,尤其是在销售管理上,为了适应新的医药市场环境以及国家医改政策的变化,避免少走弯路,在公司内部严格推行“整体企业的合规转型”以及管理上向标准化推进,并在2014年开始到现在推进整个企业的战略性大调整。在这期间主动健全各项评估标准,在公司内部严格执行合规并进行内控审核。全方位适应并配合整个国家经济体制包括医药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医药市场管理的全过程从最开始分析市场机会评估顾客价值到目标市场的选择,而目标市场的选择标准又在于选择顾客的价值,在正确选择目标市场后对市场实施市场营销组合,创造、传递和传播顾客价值。在实施市场营销组合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控制市场营销活动来管理顾客价值。以顾客为中心的价值链条始终贯穿着医药市场营销管理的全过程。但bm公司在整条营销管理的链条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从bm公司整体的处方药市场营销管理上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处方药销售管理过程中计划性缺失。在处方药市场营销管理过程中,管理者首先需要通过市场调研或者认真研读第三方公司给出的大数据分析等准备性工作确定整体的管理计划目标,而整体处方药销售计划目标管理既包括如何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销售目标,也包括实施这一计划目标的各种方法以及达成目标过程。具体操作一般包括:在分析当前形势和企业现状的基础上,制定明确的销售目标、回款目标和其他定性、定量的目标;根据目标编制预算和预算方案分配;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落实具体执行人员、职责和时间。而且整体销售目标确定后,后续的管理过程中的管理控制行为都需要围绕这个具体的目标展开。而bm公司上层下达的指标来源于上层所谓的数据分析,然后根据组织会议讨论得出来的销售增长率,制定出来的公司销售各条产品线的年度指标,各部门各层级根据自己部门的所领取的指标数量逐层分解下去,本身上级领导分配给下一级的领导的指标和具体的增长率并没有一个可靠的公平公正的整体的测算公司和具体的工具,而是依据上级领导的经验判断以及下级领导与上级领导的人情关系以及其他相关的与指标分解无关的其他指标的影响,从而导致整体指标的下达与市场相对脱节。(二)处方药销售过程无良好监督。bm公司整个销售过程中从上层到中层到基层的整体监督过程是缺失的,因为上级领导分配给下一级的领导的指标和具体的增长率并没有一个可靠的公平公正的整体的测算公式和具体的工具,而是依据上级领导的经验判断以及下级领导与上级领导的人情关系以及其他相关的与指标分解无关的其他指标的影响,从而导致整体指标的下达与市场相对脱节,从而导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从而导致市场出现串货横生的现象,整体市场从区域总监到大区经理、地区经理以及一线销售联合各地区的医药流通企业以及各公司的商务经理形成一条条全国联网、区域紧密合作的密不透风的串货走货的现象。此种现象横生并没有对医药公司整体的销售有提升,对市场占有率也无任何帮助,相反会造成让公司高层产生一种销售繁荣的假象,从而为下一年度整体的计划与策划提供了假的数据源,这样最终会导致整条线崩盘倒塌,从2014年开始各大跨国药企进行大洗盘缩减销售团队和销售指标多少都有这种销售管理监督不力造成的后果。(三)两种类型客户的过程管理缺失。主要体现在直接产品使用客户和间接使用客户两种类型客户在处方药销售过程中客户信息是否有对等反馈的完善程度缺失。医药企业尤其是跨国制药公司的特殊性以及医药销售的特殊性,他面对的客户有直接的使用客户和间接的使用客户两大类,而这种客观存在的双重客户的性质,即直接产品使用客户的使用的情况严格依赖于间接使用客户的处方观念和处方习惯以及他们的知识水平与诊断水平的限制。跨国医药企业在中国市场一直在进行学术推广活动以及项目的临床调研对相关的直接客户进行管理,学术活动根据客户的级别有不同类型(国际、国内大型、省级、市级、县级、城市级、科级),而学术活动分别有讲者和参与活动的客户两大类,总体来讲,相对影响较大、关注程度大的国际型学术活动很受欢迎,但是这类型的学术活动往往对于客户的覆盖面极其有限,而其他类型的学术活动主要通过讲者与参与者来进行管理,讲者的管理信息相对对称和及时,也比较完善,而参与者就相对薄弱,尤其是小型会议和科室会议,参与者的基本都是在职的学生或者进修的医生或者实习医生,那总体来讲,对于这类型的客户的整体过程管理、相对完善的程度和可持续性相对薄弱;而相对于间接客户的管理(患者)的管理主要通过患者教育,而这样的教育活动相对覆盖的人群更加有限,主要是在一定时期针对某一两种人群进行活动,而且活动很难有持续性,所以这类型的客户的管理数据更加缺失。总体而言,两类型客户的过程管理都有很大程度上的缺失。(四)在营销管理过程中收集的大量信息中,收集的信息无反馈。在销售过程中,销售数据的整理过程主要来自第三方提供的数据以及医药流通企业的数据相结合,可是往往现实过程中第三方的数据和医药流通企业提供的数据无法同步,第三方提供的数据往往滞后于医药流通企业的数据最少两个月,而且医药流通企业提供的数据具有严重的失衡性和准确性,这样两种数据的严重失衡以及时间的严重不同步就会导致数据无法及时反馈,或者基本就不能反馈。(五)处方药销售结果的具体考核标准化以及处方药销售管理的制度化不完善。销售公司通常只对销售指标以及指标的达成感兴趣,指标是否达成确以医药流通企业的流向为金标准,这样就导致医药流通企业的销售流向呈现虚假,有的大区级别及以下的销售人员甚至不重视销售与客户的管理,而把精力用于医药流通企业的销售流向,从而本末倒置、得不偿失,这主要归结于企业具体考核标准模糊,而且所谓的标准考核不可推敲,而且销售管理制度不完善也是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bm跨国公司市场营销管理的完善对策

(一)针对处方药销售管理过程中出现的计划缺失甚至落空。公司可按照具体业务部门的具体产品线进行具体的调查研究,可按照地区、客户、产品、业务员等进行分解,并根据市场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同时分析同类产品的市场数据(包括直接竞争产品和间接竞争产品),公司上层或者总部可根据市场的总容量或者同类型的产品数据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公司的具体经营情况进行总结然后得出指标。指标形成之后需要逐层引导公司各业务部门和各地区的业务部门再次进行分析并层层进行分解年度计划。然后再引导各地区和业务部门对相应的欧洲杯买球平台的业务范围所有的指标结合市场分析的基础上再次进行层层分解。在业务指标下达到每个层级的同时,需要正确引导着各地区、产品、业务员根据指标分解的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只有这样才能使具体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和达成性,从而使整个公司的目标计划得以实施并完成。(二)针对处方药销售管理过程缺乏监督或者监督不力。整个销售过程中从上层到中层到基层的整体监督过程缺失的状况,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使整个公司的销售成为一个无缝对接销售统一体,笔者建议公司的高层管理者在下达指标的同时要通过市场的大数据对市场进行准确深入的分析,在充分掌握市场状况的同时用积极向上的心态与下级特别是基层销售人员进行沟通,并让其充分认识和正确分析市场的基本情况,然后根据已有的数据对市场进行分析,然后引导其得出市场的预估数据,层层进行数据整理,再根据一定的参数进行指标收集和分解,这样指标的分解接地气,而且这个指标的来源是在引导下层积极正向分析市场得来的,也容易符合市场的基本情况,关键是这样更有利于或者更容易监督。(三)针对处方药销售过程中两种类型客户的管理的过程缺失、处方药销售过程中客户信息是否有对等反馈的问题。本文建议从两种不同类型客户特点出发,对于直接使用客户,还得源于学术活动和项目开展,只是建议可以更加细致化管理,或者把客户管理的整体过程作为销售人员的具体考核指标,并对具体管理的客户的级别进行定期跟踪,而不是人为地进行级别分层,而且公司对于客户的管理过程的监督系统要进行介入,这样有可能会增加客户管理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四)针对在营销管理过程中收集的大量信息中,收集的信息无反馈。在销售过程中如果考核的标准只以医院的流通数据为准,这样或许更能反馈真实的销售数量,或者医院的流通数据和医药流通企业的流通数据用不同的标准去考核,根据不同实际情况反映不同的市场变化和数据,这样运用不同的考核标准,并以数据反馈的及时性作为销售考核之一,或许信息数据的收集能更加准确及时并得以有效反馈。(五)针对处方药销售结果的具体考核标准化以及处方药销售管理的制度化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销售考核的标准化以及销售管理的制度完善是否能真正落实,取决于公司高层的决心。只要公司高层能够从实际出发,针对具体不同销售情况进行归类整理并出台不同的考核标准,然后纳入考核指标就能随之解决,销售管理制度完善也是同样的原理和方法。

四、结束语

跨国制药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为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带来的活力和思路,尤其是跨国制药公司成功的营销管理经验为我国医药企业的营销管理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际借鉴意义。中国医药市场自2018年新医改政策的执行,医药整体行业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艰巨,尤其是医药营销管理及管理过程面临的挑战更加巨大。医药营销如何能根据自己行业的独特性顺应着医药市场的规律,仍需要跨国制药公司以及我国医药企业携手共创一套属于医药行业独特营销管理理论,这样才能引导医药行业与医药市场更加协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珉沣,现代医药企业市场营销管理策略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9(1):104-106.

[2]曹娟娟,谭雄斯.现代医药企业市场营销管理措施探讨[j].现代商业,2016(7):116-117.

[3]门洪亮.医改新政下的处方药营销策略探讨[j].中国市场,2017(4):77-79.

医药行业管理范文篇7

医药行业是国民经济中关系人民健康,体现高新技术产业化方向的重要行业。**期间,浙江医药行业持续快速发展。**年,全省医药工业系统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17亿元(按90不变价计算),5年年均增长26.9%,在全国同行业的位次从第3位上升到第1位;医药商业销售额157.1亿元,5年年均增长16.2%。行业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名列前茅,企业改革、结构调整、科技创新成就令人瞩目。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一批大产品竞争优势明显。重点培育的36个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出口创汇高、市场占有率高的主导产品,多数技术经济指标和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成为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末,这些产品的销售产值已占全省医药行业的1/4,并成为创利主体。化学药品出货值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抗肿瘤系列、抗生素系列、抗寄生虫系列、甾体激素系列、ve及中间体系列、心血管药系列、头孢中间体系列等产品在全国化学药品出口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产业组织优化,行业集中度提高。**年末,列入"五个一批"的19家企业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占全行业的60%和55%。海正集团和华东医药集团进入国家520家重点企业行列。6家规模最大的商业企业销售额和利润分别占全省医药商业的30%和50%。这些大型骨干企业成为医药行业发展的支柱。

(三)科研投入加大,技术成果丰硕。**末,全行业研究与开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近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2个百分点。**时期,共开发新药546种次,其中中药一类新药2个,中、西药三、四类以上新药135个。完成部级各类科技项目24项,省重大科技开发项目13项,省重点科技开发项目24项,省级火炬计划项目22项,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24项。全行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

(四)资本规模壮大,投资规模扩张。**末,医药工业企业所有者权益达88.6亿元,比"八五"末增长2.2倍;**时期固定资产投资超过30亿元,比"八五"增长1.4倍。

医药行业成绩显著,但仍存在不少突出问题。一是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大公司大集团行业龙头作用尚不显著,中小企业"低小散"状况仍需改善;一般产品雷同较多,低水平重复较为严重;高污染的原料药能力过剩,高附加值的制剂产品水平不高。二是企业技术水平仍然不高。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技术与人才储备相对不足,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大量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不高,生产工艺落后。三是流通体制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三级批发格局打破后,新的医药流通体系尚未形成,药品流通秩序混乱,恶性竞争严重。

二、**医药行业发展背景和趋势

(一)市场需求背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市场开拓和国际化程度加深,**期间医药市场需求将保持较快增长,需求结构将进一步调整。据国家行业管理部门预测,未来五年全国药品需求量年均增长12%,到**年达2180亿元,比**年净增940亿元;国际药品市场需求年均增长8%,到**年达5400亿美元。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推行和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的实施,非处方药品(otc)、疗效确切和价格低廉的药品、列入《国家基本药物》及《基本医疗保险药物目录》的药品,以及适销对路的医疗器械产品等将有更大的市场空间。随着医学、药学及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及其相互影响和渗透,药物资源将得到广泛而深入地研究,生物技术药物、纳米技术药物、海洋药物、天然药物等一些新兴药物将逐渐崛起并在药品市场中占有较大份额。

(二)产业发展趋势

跨入新世纪,医药行业的发展环境正经历深刻变化,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从竞争格局看:跨国公司大举进军中国市场,医药行业竞争国际化趋势进一步凸现。目前,全国已设立1700多家中外合资医药企业,世界排名前20位的制药公司均已在中国建立独资或合资企业。这既为企业利用外资嫁接改造提供了机遇,也促使市场竞争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展开;既为企业提供了接受技术辐射的机会,从而带动医药高新技术水平的提高,也促使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加强,从而增加新药开发的难度。

从政策趋势看:国家药品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环境保护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将对医药工商企业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对企业经营方式和行为方向产生深远影响。国家整顿药品市场秩序、建立新的医疗保险制度,将对依靠"高定价、高折扣"和"高进销差率、高费用率"营销方式生存的企业形成较大冲击,对以依靠调拨购进为主、无总总经销品种优势、终端销售能力低的商业企业产生较大压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环保监管的加强,也将使高污染的原料药生产企业丧失生存空间。

从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看:长远分析,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医药管理体制进一步与国际接轨,促使医药企业进一步转换经营机制;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医药新产品研究和知识产权保护,借鉴国际先进的医药技术和管理经验,也有利于具有比较优势的化学原料药、中药、常规医疗器械产品进一步占领国际市场。短期分析,加入世贸组织后关税降低、药品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开放药品流通业,将对药品流通和企业技术创新产生较大冲击。

总的看,**时期,随着医药科技的进步、药品需求的变化,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产业竞争日益激烈,医药经济格局将发生深刻变化。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准确把握形势,抓住发展机遇,加强政策引导,保持快速发展,提高增长质量,是浙江医药行业**规划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三、**医药行业发展的战略任务

(一)总体要求

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提高竞争力为目标,以接轨国际为方向,突出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促进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在高新技术产业化、中药现代化和扩大化学原料药优势上取得较大进展,实现从医药大省向医药强省的转变。

医药强省的内涵是:规模大、技术强、素质高、效益好。

规模大--进一步聚集资本、人才、技术和信息,进一步保持经济总量在全国同行的领先地位,进一步发展一批企业规模居国内领先地位的骨干企业,进一步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控制力的拳头产品,进一步扩大区域产业优势。

技术强--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开发一批专利技术或行政保护的高新技术产品;建立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科技队伍。主要产品在国内确立技术优势,部分产品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技术水平。

素质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综合管理能力和员工整体素质全面提高,部分企业逐步由规模化、集约化、集团化向集成化方向发展;医药行业的高科技特点进一步显现。

效益好--形成低成本、高效益的行业,重点企业资产负债率达到国际划分的安全型企业标准;科技进步贡献率、销售利润率、资本利润率等技经指标达到全国同行先进水平。

(二)主要预期目标

1、总体目标

医药产业层次和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形成以知识经济为支撑、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以高素质企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全面接轨国际,某些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部分产品能控制国际市场;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同步发展,初步建立起医药强省的框架。

2、经济规模和增长质量目标

**时期,医药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利润总额和医药商业销售总额均比**时期翻一番以上,年均增长速度保持15%左右;增长质量进一步提高,到**年,净资产利润率达15%、新产品产值率达50%,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突出观念创新,推动制度和机制创新,带动技术、管理和市场创新,企业竞争力全面提高。

3、经济结构目标

(1)产业结构方面。到**年,中药产业占全省医药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从**年的15%左右提高到30%以上,医疗器械产业的比重达到10%,生物药品产业的比重达到5%。

(2)企业组织结构方面。工业领域:按规模形成三个层次的骨干企业。第一层次:3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超20亿元,其中1家超30亿元,2-3家开展跨国经营;第二层次:10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达10-20亿元;第三层次:20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达5-10亿元。三个层次的企业销售收入占全省总销售收入的75%以上。流通领域:发展年销售收入达20亿元的大型区域性批发企业5家;鼓励大型批发企业跨地区兼并市、县级批发企业,市、县级批发企业改组为区域性基层配送中心,形成完善的区域性配送网络。

4、接轨国际目标

3-5家企业发展成为在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等方面具有跨国特征的现代制药企业;制剂技术与产品上取得突破,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实现药品出口结构由原料药向制剂的战略转移;重点培育的品种技术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四、医药行业重点建设的"三大工程"

**时期,医药行业发展的关键是调整产业结构、培育特色优势。以浙东南化学原料药出口基地、中药现代化工程、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三大工程"为抓手,突出重点,创出特色,全面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逐步实现化学药品、中成药和医疗器械的协调发展。加快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加大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现有主导品种,巩固和扩大化学药品的优势;加快实施中药现代化工程,努力形成新的增长点;加快医疗器械的调整提高,向光机电一体化发展。重点培育一批独家或少家生产、科技含量和出口创汇高、销售额在2亿元以上、国内市场占有率在20%以上的主导产品,形成以规模化产品、专利产品以及行政保护产品为支撑的产业格局。

(一)建设浙东南化学原料药出口基地

以台州椒江入海口两岸开发区为中心区域,并辐射金华、绍兴等地的若干重点企业和工业小区为卫星区,规划投资100亿元,建设部级浙东南化学原料药出口基地。着眼于高起点高水平,培育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化学原料药和中间体产品,进一步突出区域集约化优势;顺应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要求,坚持环境综合达标治理,实现可持续发展。经过5-10年的努力,建成我国主要的化学原料药及中间体生产基地,建成以一批在国际上品种规模最大、生产成本最低、产品质量最高的化学原料药产品为依托的世界级化学药生产基地。同时,发挥多种所有制优势,加速实施企业战略性重组,大力扶持优强企业,发展一批年出口额超过2-3亿美元的大型企业集团。争取基地全部建成后,年出口达到50亿美元,占全球化学原料药市场份额约25%。

在集中力量建好浙东南化学原料药出口基地的同时,全省的化学原料药工业突出两个发展方向:一是努力改造提高具有竞争优势和潜在优势的品种,进一步提高现有主导产品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研究应用头孢菌素抗生素的关键中间体7-aca和7-acx的大规模生产技术;广泛采用高产菌种,提高现有发酵品种的发酵水平和后处理技术;提高合成、半合成药生产水平及维生素e的生产工艺等关键技术水平,提高普利类他汀类、奥美拉唑等合成药的工艺水平;加强甾体激素的资源开发,运用手性药物合成技术,解决目前存在的消旋体拆分和消旋体处理等难题;加强对头孢曲松、ve、扑热息痛等大品种的结晶工艺技术研究,实现计算机辅助控制和操作。二是着力开发高附加值、高市场潜力、高技术含量的新品种,发展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紧跟国际药品开发进程,加快仿制一批国外专利失效或即将失效的产品,特别是新型生物及化学药物,并迅速产业化,努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积极占领国内外市场。

(二)建设中药现代化工程

在继承和发扬传统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方法和手段,借鉴国际通行的医药标准规范,研究开发符合现代用药习惯、适应国内外市场要求的中药产品;以药材生产、中药工业和中药科研现代化为重点,建立科工农贸一体化的中药产业体系,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加快中药现代化进程,中药产业技术水平大幅提高,传统中药产业的比较优势进一步转化为竞争优势。**期间,全省中药现代化工程规划投入30亿元。争取到**年,中药工业销售收入达100亿元,经济效益居全国前列。

中药现代化工程主要从药材生产现代化、中药工业现代化、中药科研现代化三个方面着力,实现传统中药产业向现代中药产业提升,促使中药产业化、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

--推进药材生产现代化。推进药材生产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大幅提升药材生产产业化水平。实现大宗、地道中药材和重点中成药品种所用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显著提高中药材质量和产量。以产地品质管理为中心,有重点地推行药材种植管理规范(gap),建成5个以上符合gap要求的种植示范基地,全省药材规范化种植面积超过30万亩。积极推广应用生物技术和新型育种、栽培技术,发展名贵中药材种植,创建优质药材品牌。

--推进中药工业现代化。突出中药提取、饮片、成药三个关键环节,全面提升技术、工艺、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建成5个以上中药提取物加工基地,实行中药标准提取物产业化生产;发展一批中药饮片名牌,建成3个以上现代化的中药饮片加工基地,以"浙八味"为重点,建立2个以上中药单味浓缩颗粒饮片生产点;开发一批中成药新产品,规划研究1个以上一类中成药新药,5个以上二类中成药新药,及20个左右其它新药;大规模实施技术装备的现代化改造,部分重点骨干企业在率先建成具有90年代末国际先进生产水平。

--推进中药科研现代化。进一步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着力提升中药研究、开发水平。中药基础研究取得明显成效,在探索中药机理、建立中药研究开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临床实验基地、推广中医药理论等中药基础研究领域取得较大进展;中药制剂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应用取得明显成效,推进中成药新药研究开发和传统产品的二次开发,重点选择20个传统名优中药实施二次开发,"老药新做",提高产品档次和适应现代用药习惯。争取2-3个品种以新药的标准通过美国fda认证。

(三)建设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

重点在杭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增加基础设施投资,辅以优惠政策,建设杭州"新药港",努力使杭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成为全国一流的"高起点、优结构、外向型、复合型"现代化工业园区。园区发展重点:突出发展生物医药和天然药物;加强与国际跨国公司合作并加大国内外招商力度,引进和发展新的化学专利药、制剂新剂型和先进医疗器械。重视科技研究开发体系的建设,建立生物基因工程、天然药物、化学药新制剂等技术创新中心;建立生物医药、海洋药物、天然药物和医疗器械等医药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孵化器);依托国内外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与医药企业共组科技创新平台。争取经过5-10年的发展,工业总产值增长2-3倍;园区全部建成后,达到年产值150亿元以上的经济规模。

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中,制剂、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械的发展方向是:

--制剂产品。一方面积极开发新品种。针对病原结构的变化,开发一批老年病、心血管疾病、肿瘤病等高发病源的特效药。另一方面积极开发新剂型。主要是发展控释、缓释、透皮吸收制剂和复方制剂,争取到**期末形成一批多剂型、高附加值及高生物利用度的新产品。

--生物制药。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发挥我省民间资金充足的优势,利用政府和民间力量,在瞄准国外同类产品的高起点上发展生物制药,力争有较大突破。重点发展基因工程药物、基因重组疫苗、诊断和治疗用单克隆抗体。针对神经系统、肿瘤、艾滋病及免疫缺陷等重大疾病,开发白细胞介素类、造血因子类和其他细胞因子类产品。

--医疗器械。重点发展医用制冷设备、医用光学内窥镜、无损伤检测设备、便携式新型心电监护系统等产品。加强与省内知名机械、电子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同开发高精尖、光机电一体化的诊断、治疗、检验型仪器设备,开发家庭用保健、康复、理疗型医疗器械产品。

五、医药行业发展的战略措施

(一)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

建立健全适应国际医药竞争形势和现代企业发展规律的技术创新体系及运行机制,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企业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进一步发展医药高技术产业。到**期末,全行业的研究与开发费用投入占销售额的比例达6%,重点骨干企业达8%以上。

1、建立健全技术创新的"一个体系"和"三个机制"

--"一个体系":建立以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的技术开发体系。以组建企业技术中心为重点,以抓好企业技术中心试点为突破口,以支持高新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和项目的产业化为手段,全行业基本形成初具自主创新能力、多层次的技术开发体系。

--"三个机制":一是加速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运行机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多渠道资金支持的投入体系。完善企业科技进步奖励制度为主的激励机制,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内部环境,引进和培养一批懂专业、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科技人才和外向型人才。坚持技术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坚持技术创新与技术改造、质量振兴等工作相结合,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国内外医药技术、经济交流合作。

二是加速形成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扩大企业"产学研"联合,吸引国内外科技力量进入企业或参与企业技术开发。建立以项目为纽带,以联合共建实验室、研究中心为主要内容,多种形式、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培养和建立一支具有高素质的职业医药技术经纪人队伍,加大科技成果推广力度。建立具备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器"作用的技术服务机构。

三是加速形成医药科技风险投入机制。增强企业对高新技术风险投入的意识,提高企业研究和开发经费中投资高新技术项目的比例。设立由政府职能部门管理、由多种资金渠道组成的医药科技风险投资基金,扶持对全行业具有导向性的、高水平的医药研究开发项目。引导民间资本和行业外资金开办医药技术风险投资公司,从事医药新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风险投资。

2、着力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一是继续提升产、学、研合作的规模和层次。更大规模、更高层次推动医药企业发展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多种形式的合作,形成稳定有效的欧洲杯买球平台的技术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要从过去追踪了解科研单位在研课题、选择受让科研成果的被动科研为主,积极向先期介入科研、进而逐步主导研究进程的主动科研为主转变。二是努力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大中型企业要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列入跨国公司培育的企业在现有研究所的基础上,建立具有优良的硬件设施、良好的实验环境、紧跟世界高新技术发展步伐的开发研究机构。鼓励企业到发达国家开办科研机构。技术开发战略的重心从单纯仿制向仿创结合转移,进而实现自主创新的突破。在分析解剖国外新上市产品、进口药品和一些销售量大的非专利药品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研制开发拥有专利技术或具行政保护的高新技术产品,形成特色主导品种。积极培养和引进高层次的研究人才,加强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

3、加大技术改造力度

一是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和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全面运用信息技术、集成控制、纳米技术、生物工程、膜过滤、手性反应、光化学反应技术、多肽药物固相合成技术、耦合结晶、分子精馏、超临界提取等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医药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增强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争取在缓控释制剂的定速、定位、定时释放技术,制备靶向释放系统的脂质体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超声技术,固体分散技术,球晶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采用先进的"三废"处理技术,把环境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确保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同步发展。

二是全面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信息化、自动化控制水平。在合成和发酵过程,推广全过程计算机控制,采用膜过滤等新技术实现封闭式生产。中成药提取采用膜过滤、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等新技术,改造传统提取方法。制剂生产,采用新型的连动性的装备、先进的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包装机械。推广全自控精密微孔多管过滤机、智能化多功能过滤机、全自动瓶塞清洗机等自动化、智能化制药设备。采用先进、节能的空压设备等公用工程装备,提高用气质量。

三是全面推行gmp(药品生产管理规范)认证,提高药品生产规范水平。企业要按照gmp规定,在改造硬件的同时,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实现生产过程的规范化、标准化。**期末,制药企业全部达到gmp规范要求。

(二)推进产业组织优化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坚持"大上规模,小创特色"。着眼于提高产业组织化水平,继续培育大公司大集团,对中小企业加大扶持;着眼于提高资源配置水平,进一步推动企业兼并、重组、上市和利用外资;着眼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制度改革和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1、培育大公司大集团

以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推进企业重组为抓手,促进大公司大集团上规模、上水平,进一步发挥行业的示范、带动和整合作用。一要引导大公司大集团处理好自我积累型发展和资本聚集型发展的关系,处理好资本经营与产品经营的关系,处理好主业与副业的关系,提高企业规模和经营水平,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二要引导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要在**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员工持股计划,鼓励经营者适当持大股,向混合所有制的现代公司制发展。属于民营企业的大公司大集团,要加快向规范的公司制转变。各类大公司大集团特别是通过资产重组设立的企业,要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构筑法人治理结构,从思想认识上、组织体系上和企业的运行机制上融合一体,使联合企业真正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内部资源得到最大优化。争取更多的大公司大集团股票上市,成为经营规范、效益优良、信用可靠的高素质上市企业,成为全省行业发展的典范。

2、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制订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建立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融通、技术开发、管理诊断、信息咨询、工业设计、市场开拓、外贸指导、人才培训等多方支持的行业服务体系。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围绕名牌产品发展或为大型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在社会化、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中重新定位,谋求发展;引导中小企业在某个小品种、小类别中形成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促使更多企业向高科技的"小而精"型、具有特色优势的"小而特"型、专业配套的"小而专"型的"小型巨人"企业发展。

3、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注重吸收增量与盘活存量相结合,扩大和优化资本规模。推进工商企业的产权改革和企业改组,吸收海内外法人、个人参股控股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条件成熟的依法改制为现代公司制企业。引导大企业集团、各类投资机构对我省医药工商企业实施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购并,完成一批企业的嫁接改造。继续加强招商引资工作,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继续推动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帮助优势企业做好争取上市工作,利用资本市场筹集发展资金。力争**期间有2家企业成功上市。

(三)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

深化流通体制改革,规范药品流通秩序,实施国际经营战略,开拓国内外市场,为医药行业发展创造更广阔的需求空间。

1、适应流通体制改革和药政、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趋势,建立"高效开放、宏观调控、有序竞争、科学管理"的医药流通新体制,实现减少环节、降低成本、加快物流、提高效益的目的。推动医药工商企业发展总总经销,逐步形成以资本为纽带的统一管理、统一核算、调批零一体化的母子公司制企业集团,形成全国总、地区分销商、零售连锁店的工商一体化的流通格局。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加快发展零售业。

2、实施全球营销策略。以全球战略眼光,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分工;坚持国内外市场并举的方针,进一步扩大市场空间。采用自营或委托进出口业务等多种形式,发展与东南亚、西欧、东欧等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自办、联办跨国公司,以资本扩张促进商品扩张。重点出口企业要从依赖商为主,转向逐步自主开发国际药品市场,逐步控制更多的营销渠道,逐步建立一支适应国际市场的营销队伍。

3、积极探索建立医药物流中心。坚持社会化和资源优化配置原则,建设连锁企业配送中心,配套发展商品流和信息流。适时配置计算机管理系统,真正实现药品配送的科学管理,达到高效、低耗、安全、方便、快捷的目的。

4、重点培育的大公司大集团要发挥营销主力军作用,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市场调查和市场信息处理研究部门,组织一支富有开拓能力、高素质的营销队伍,形成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分销网络;运用新的营销策略,加大市场开发投入,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

(四)落实促进行业发展的配套政策

充分利用国家和省出台的促进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对已出台的政策进一步落实并完善,对需推出的政策积极争取,尽可能为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1、省社保部门优先推荐本省的制剂大品种列入国家医疗保险用药乙类目录。按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等七部委《关于城镇职工基本医药保险用药范围管理办法》的规定,省经贸委加强和社保部门沟通,及时调整乙类目录。按国务院纠风办等六部委关于纠正医药购销中不正之风的有关规定,进一步规范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规范药品市场秩序,抑制药价虚高。

2、引导浙东南化学原料药出口基地健康发展。对工艺技术先进企业、产品出口型企业、国外大公司进区优先鼓励,对以贸易为主的工贸企业、污染不能治理的企业、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严格限制入区。基地生产的产品必须是轻污染、低能耗、高效益、高附加值产品。基地列入国家和省重点建设的项目,所需建设占用农用地指标,予以计划单列;产品报批优先给予审批,尽量缩短评审时间;已批复生产的产品,其他企业原则上不再布点生产。申请新公司、新车间,简化审批程序,优先立项。指导和帮助药品生产企业尽快通过gmp认证。

3、争取设立中药现代化专项资金,用以引导、扶持中药生产企业、科研院所、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实施中药现代化工程。由政府出资,吸引上市公司、国内外财团、民间资金入股,筹建中药产业风险投资机构。设立重点面向前期投入风险大、市场前景好、具有广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中药产品和中药项目的产业风险投资基金。

医药行业管理范文篇8

一、存在的问题

(一)医药商贸企业销售毛利下降,增值税减少。部分药品价格下调,进销差价降低,医院药品竞标采购,医药销售行业终端市场毛利率为5%-7%。医药零售行业为了占领市场,实行连锁经营,分支机构迅速增加,导致库存增加,当期应纳税额减少。由于经营方式及经营品种不同,传统药品和新特药品毛利率差别较大,也造成同行业间税负高低不一。

(二)企业自身会计核算和申报不实,导致税款流失。主要表现为多计成本,少计收入,销售药品不开具发票;利用计划生育用品用具免税,中草药低税率的税收优惠政策,人为扩大这两项商品的收入;部分商品体外循环不计购进,取得购货方折扣折让后不扣减进项税额;将当期销售收入后移,减少当期申报销售额,不如实反映当期应纳税金;变相出卖药品经营资格证书,形成假连锁,假统一核算,财务管理混乱,核算体制不健全,对其分支机构疏于管理,这都造成了税收流失。例如,某医药连锁有限公司下设分支机构7家,为了避税形式上注册成立多家分支机构向税务机关分别纳税,其实质是统一核算,规避高税负。多数分支机构以挂靠、租赁、承包形式存在,总公司只收取管理费,没有统一核算,增加了税收征管难度。

(三)管理手段不足,监管不力。医药商贸企业改制后经营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税务机关以及医药监管部门没有及时适应变化,调整管理方式,信息没有进行交流共享,对企业分支机构管理办法研究不足,对医药行业日常管理不到位。

(四)医药来源混乱,质量难以保证,且管理难度大。目前我市医药经营单位的供货渠道众多,有本地医药公司供货的,也有企业供货的,供货企业多以不开发票,低价让利为优惠手段占领市场,导致本地正规经营的医药批发企业销售份额急剧下降,连年亏损,无法生存。另外,供货企业多采取直接送货到门方式进入市场,即不出具发票,又没有专业人员认真验收,也规避了医药监管部门的监管,给伪劣假药的流入造成了可乘之机,药品质量难以保证,也保证不了我市老百姓吃上放心药。

二、加强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部门协作,规范行业管理。由市政府统一协调药监、卫生、工商、质检、税务等部门要强化协作,共享企业基本情况、基础数据信息,要求医药商贸企业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新《药品管理法》和gsp认证的操作规程,统一验收、统一入库、统一配送、统一销售,统一实行计算机管理,打击“三无”经营(无证、无票、无固定经营场所),规范医药行业税收等方面的管理,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

医药行业管理范文篇9

1.全行业统一管理的必然要求涉中医药非医疗服务行业严重缺乏全行业的从业管理规范,缺乏统一而权威的法律依据。这种缺失不仅导致了多头管理等各种问题,同时也扰乱了正常的医疗预防保健服务秩序,更为严重的是阻碍了我国中医药事业的良性发展。统一而系统的管理规范,不仅有利于落实相关政策,更大的意义在于通过法律的形式进行制度化。因此,从全行业的角度进行立法很有必要,是实现对中医药相关行业有效管理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涉中医药服务领域专业性的内在要求。2.保障消费者身心健康的需要涉中医药非医疗服务行业属于知识与技术密集型服务行业,虽然不是专业的医疗服务机构,但是由于会使用到中医药的相关知识、技术、方法、药物等,而且从业人员在服务过程中通常都要直接接触人体,甚至涉及保健药物的外用内服,对消费者的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该领域在各项服务方面尚不规范,比如,不少不具备执业医师资格的人员随意向消费者提供相关医疗服务,如针灸等,给消费者的健康安全带来隐患。3.从业管理问题突出,亟待通过法律途径规范管理(1)从业人员服务范围模糊,服务内容混乱,需要立法明确和规范。涉中医药的非医疗服务种类繁多,我国对此没有权威明确的法律法规来界定,比如现有管理制度没有严格区分医疗服务从业人员、涉中医药非医疗服务从业人员和普通的保健养生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从业范围,既不利于行业的良性发展,又给管理带来了困难。据调查,在为数众多的涉中医药非医疗服务机构中,从业人员服务范围不明确,服务内容也较为混乱,推拿按摩、美容、浴足等不同工作随意交叉,甚至还有部分涉中医药非医疗服务机构让完全不具备中医药专业知识的从业人员草草培训便仓促上岗。因此,有必要严格界定从业人员的服务范围,保证服务的安全性和专业性。(2)管理主体不明,多头管理混乱,需要立法明确和统一。目前劳动、人事、民政、卫生等部门及一些行业协会在某种程度上均参与了该领域从业人员的管理,同一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常常出现由多个部门颁发的情况。例如保健按摩师的职业证书,既可由劳动局颁发,也可由人事局和民政局颁发。各个部门在颁发职业证书的同时,也各自出台了一些相关的职业资格管理规定。由于多头管理,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整合,导致这些规定之间缺乏内在一致性、统一性,甚至出现相互矛盾的地方,管理呈现出混乱无序的状况。因此,有必要通过立法来明确涉中医药非医疗服务行业的专业管理主体,进行归口统一管理。(3)从业人员专业知识缺乏,需要通过立法构建系统的培训制度。据调查,54.84%的从业人员没有在学校系统接受过中医药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只有39.0%的从业人员认为得到了较多或很多的技术指导。而且目前从业人员的培训以短期培训为主,大多由机构内部人员进行,培训内容也主要是一些专业技能。从总体情况看,现有培训制度尚不健全,缺乏统一的培训标准,且时间安排也不尽合理,很难保证从业人员从培训中获得较为系统的业务知识与技术。系统的培训教育是提高从业人员专业水平的前提条件,因此有必要通过立法构建系统的职前培训制度,规范培训机构的管理。(4)从业人员资质混乱,需要立法来构建资格认定制度。目前,相关管理部门并未对从业人员进行强制性的从业资格管理,缺乏权威性的从业资格证书(颁发部门不统一、分级也比较混乱),导致从业人员资质混乱,职业素质良莠不齐,大量不具备从业资格的人员充斥其中,与消费者发生冲突的情况时有发生,对行业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4.行业发展的内在要求(1)从业管理立法有助于突破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顾客和技术知识是行业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调查数据表明,1/3左右的从业人员认为工作中最大的困难来自于顾客(沟通难和顾客少);1/3左右的从业人员认为最大困难在于技术知识的不足;另有从业人员认为最大困难在于收入低下、缺乏社会认可、员工管理等。因此,若能通过立法构建系统的培训制度和认证制度,不仅有利于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而且也能增加整个行业的认可度和可信度,从而有助于突破行业发展的瓶颈,有利于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2)从业管理立法符合从业人员的诉求。调查数据表明,71.2%的从业人员认为从业管理立法是必要的,由于当前从业人员管理不规范,没有统一的法律法规,自身权益得不到保障。比如,47.4%的从业人员没有与其所在的企业签订正式劳动合同,仅有31.6%的企业给从业人员购买了社会保险,而社会保险类型主要为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其他类型的社会保险则较少。

当前立法研究缺点和立法缺陷

虽然从业管理立法如此必要,且引起了一些地方政府和研究机构的注意,但是从目前已出台的法律法规看,在立法研究和立法上都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一方面,目前立法研究主要集中在分行业管理方面,很少将涉中医药非医疗服务行业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现有研究的重点也主要在探讨行业的服务及技术标准,全面涉及从业人员的准入条件、资格认证、技能培训、技能鉴定、管理制度研究非常欠缺。另一方面,从目前已出台的法规条例和协会管理规定看,立法缺陷比较明显,主要表现在:(1)涉中医药非医疗服务行业管理规定主要集中在服务标准、技术标准及对服务机构基本条件的规定,专门针对从业人员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很少;(2)涉及从业人员管理部分的立法重点主要是规范某一具体行业从业人员的管理,没有针对整个行业从业人员的管理规定,缺乏共性;(3)目前法律体系的构成以地方法规和协会管理规定为主,中央政府出台的相关规定不多;(4)相关法律法规以通用性规定为主,未明确区分涉中医药和不涉中医药从业人员的界限及一般保健服务与医疗保健服务从业人员的界限。

医药行业管理范文篇10

现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药标准化发展规划(2****-2010年)〉的通知》(国中医药发〔2****〕39号)转发给你们,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贯彻实施意见: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中医药标准化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对于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规范行业管理,推进依法行政,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加快中医药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不断提高对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认识,加强组织和领导,将该项工作纳入本部门重要议事日程。提高全行业人员标准化意识,组织好中医药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加大中医药标准的实施推广力度,大力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工作进程,加快中医药强省建设步伐,更好地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服务,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

二、积极行动,制定方案

国家在“**”期间,将制订、修订5**项中医药标准,我省要在配合建设中医药强省工作中争取有所作为,积极参与中医药技术标准领域中基础、临床、中药等方面关键技术的标准和管理标准领域中的医疗、教育、科研等方面资质、建设、服务标准的制订、修订。各地中医药主管部门要结合实际工作,会同有关部门组织有关医药行业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加强研讨,在掌握目前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现状和优势领域的基础上加大中医药资源的整合力度,促进中医中药并举,管理与医教研紧密结合,加快中医药标准化工作步伐,并积极参与省有关部门组织开展的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