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危机管理范文10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10-07 17:46:14

安全危机管理

安全危机管理范文篇1

1.1事故发生过程。河南省鲁山县康乐园老年公寓火灾发生时内有常住老人130余人、工作人员25人。事故发生地不能自理区住有52名老人、4名护工。2015年5月25日19时30分左右,不能自理区两名女护工发现西北角建筑大面积燃烧。事故造成38人死亡、6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2064.5万元。[1]1.2事故发生原因。直接原因是老年公寓不能自理区供电线路接触不良而发热,异常高温引燃了电线绝缘层、聚苯乙烯泡沫等易燃可燃材料。同时由于建筑物吊顶空间整体贯通,加速了火势蔓延燃烧,导致整体建筑短时间内垮塌。而老年公寓管理不规范,安全防范意识淡薄,安全隐患长期存在;地方民政部门违规审批许可,行业监管不到位;地方国土、规划建设等部门执法监督工作不力,履行职责不到位间接导致了事故发生。1.3事故处置及善后处理。老年公寓工作人员进行了火灾扑救和人员疏散,当地消防接警出动,进行了一些系列相对专业的灭火与搜救,随后当地政府启动应急响应,组织公安、民政、医疗卫生等部门展开搜救和维稳工作。省、市政府接到火灾事故报告后,启动了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进行伤亡人员家属接待及安抚、遇难者身份确认和赔偿等工作,对遇难者家属、受伤人员及其家属进行心理疏导等善后工作。

2养老机构危机管理的必要性

2.1社会化养老模式流行,问题层出不穷。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65岁及以上人口接近1.6亿人,占总人口的11.4%,老龄化趋势愈演愈烈。受20世纪计划生育政策和现阶段庞大青年劳动力流动的影响,“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导致家庭养老模式逐渐瓦解,社会化养老流行起来。发展期短暂的养老机构受到政策制度、经济状况、地理区位等因素制约,发展水平两极分化且多数经营状况不尽人意,养老机构的质量变得难以保障,埋下重大隐患。同时,养老机构频发的事故,以及处理时产生的种种问题矛盾,也给起步阶段的养老机构巨大考验。因此,如何做好养老机构的安全管理工作,是促进养老机构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2.2事故形成负面影响,造成社会混乱。首先,养老机构安全事故给家庭带来最直接的打击。养老机构频发事故不仅对受害人子女带来沉重打击,也给受害者家庭带来伤痛。负面情绪会导致一系列不良行为的产生,影响社会稳定。其次,老年人由于年高、体差等原因往往行动不便,在危机突发时不能够迅速做出反应,有的甚至只能坐以待毙。所以养老机构的安全应首先得到保障。频发的安全事故会导致民众对养老机构丧失信心,影响养老市场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导致社会市场秩序的混乱。最后,养老机构安全事故的发生政府难辞其咎,监管责任的缺失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

3养老机构频发危机的原因

3.1法律法规不健全。用完善的法律来管理危机在发达国家已是共识,但目前中国还没有专门针对养老机构危机管理方面的法律。仅在2012年3月才出台养老服务领域的第一个行业标准《养老机构安全管理》,也是第一次从行业管理角度,针对养老机构安全管理树立规范。但2012年之后各类养老机构安全事故仍层出不穷,可见仅一个行业标准的出台并不能够填补相关制度的缺失,理应根据养老机构实际情况和安全事故特点完善相关制度,有法可依才能进一步提高养老机构安全管理水平。3.2危机意识淡薄。养老机构是养老安老场所,老年人自身不会把他们安享晚年之地与危机挂钩,多数老年人也因为年事已高思维也不再活跃,所以基本不具备危机意识。以2013年黑龙江太平乡养老院火灾事故为例,事故是一名老人抽烟所导致,老人不具危机意识的行为无形中就会导致危机的产生。同时,养老机构工作人员更多的是给予身体和精神上的照料,缺乏危机意识和危机管理能力。以2015年河南鲁山县康乐园老年公寓特大火灾事故为例(以下均称“5.25”事故),公寓建筑物大量使用易燃建材,极易引发火灾[1]。3.3缺乏专业人员。养老机构内多数老人年龄大行动缓,甚至长年卧床,生活不能自理,在危急情况下需要他人帮助才能安全疏散,增加了救援难度。大多数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年龄偏大,数量偏少,缺少专业培训,火灾发生时自己都力不从心,更谈不上施救他人。以“5.25”事故为例,该老年公寓护工数量偏少,且基本为中年农村妇女,缺乏专业知识与应急能力。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不能及时有效做到救援,反而致使自身的伤亡。只能向外寻求帮助,原地等待救,援拖延了最佳救援时间。3.4危机预警和监控系统不完善。首先,预警系统不够完善。如“5.25”事故后,各部门没有去着力构建一个完整的危机预警系统,更多只是浅层次的安全知识宣讲、设施质量排检等。危机有偶然性,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一旦发生相应工作应准备充分,绝不能够仓促应对。其次,监控系统不够完善。“5.25”事故调查报告可以看出,康乐园消防监测系统极其简陋,工作人员也没有做到全面的看护和及时发现问题,最终导致不能自理区老人仅被救出两名。3.5缺少应急联动机制。应急联动机制是在事故前、中、后期采取一系列合理、有序、快速的行动,需要不同部门合作。现阶段养老机构没能够与其他部门形成统一的应急联动机制。这样会导致各部门之间缺乏基本的沟通与联系,无法集合力量整合资源,在面临危机时,难以形成联动力量。例如,“5.25”事故在火势最凶猛的时候仅有消防部门和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实施救援救灾,而在火灾发生后,鲁山县委、县政府才启动应急响应,组织公安、民政、医疗卫生等部门人员展开搜救、善后及维稳工作。3.6缺乏事后期恢复工作的理论总结与创新。在事故得到控制后,应该及时组织并展开事后的恢复工作。危机管理恢复期的主要工作是复原和及时的总结反思。在“5.25”事故中政府等相关部门做到了医疗救治、维稳、赔偿等工作,并对遇难者家属、受伤人员进行心理疏导。但没有进行后续追踪调查以及深入地学结,为以后的危机预警、应急机制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创新,也没有充分意识到尽快形成专门应对养老机构安全事故的行动机制的重要性。

44r理论在养老机构危机管理中的应用

罗伯特•希斯从危机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提出了4r理论,将危机管理划分为危机缩减、危机预备、危机反应、危机恢复四个阶段。危机缩减主要缩减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危机预备主要提高组织及成员处理危机的能力;危机反应主要提升处理危机的效率;危机恢复主要是恢复及经验总结。4r理论从时间角度更科学的考虑危机管理对整个危机产生过程中不同时间点实施不同策略。此理论虽最早应用于企业危机管理,但因其科学性和实用性被广泛应用。同样,为养老机构做好危机管理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借鉴之处。4.1危机管理缩减期。4.1.1健全法律法规。危机管理工作要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一直以来国家对养老机构都是粗放型、市场化管理模式,与之相关的法律少之又少,专门针对于养老机构事故处理的法律法规更是空白。[2]缺乏法律支撑,养老机构运营管理就会有漏洞,危机管理规则和处理准则的制定就不能落实到位,进而限制养老市场发展。可借鉴国外养老机构的立法经验,对养老机构予以立法,明确各方法律责任。对危机的预防、应对、恢复重建每一环节都做到明确规定,确保在危机管理过程中有法可依。4.1.2增强危机意识。培养和树立危机意识,可以减少危机发生的可能。养老机构内是行动不便,思维不敏的老人,要增强其危机意识可以针对他们行动能力弱、记忆力较差的情况,采用宣传栏、警示标语、广播等形式,简单有效的开展各种安全教育。通过家属向老年人进行安全教育,使老年人更加容易接受。对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相关教育,时刻具备危机意识,从细节着手防范事故发生。例如,安装监控和室内外呼叫器,完善无障碍设施建设和防踩空、防滑警示;定期向家属主动介绍老人健康状况和突发情况;定期检查安全设施;时刻注意老人情绪情况,避免发生突发事件。[3]4.1.3强化工作人员专业性。养老机构具有其特殊性,服务对象是年龄大行动缓的老年人,甚至有些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一旦发生事故救援工作很艰巨。所以养老机构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危机应对能力,做到培训有量,考核有度。首先做到技能培训常态化,邀请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组织专业护理知识培训,提高应急水平。其次做到知识丰富化,如邀请消防人员定期开展消防安全知识技能培训。最后,做到考核制度化,成立由专家、老年人等组成风险防范考核专项小组,定期实地考核,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4.2危机管理预备期。4.2.1建立全方位预警体系。现代社会不再是危机是否会发生,而是何时会发生的问题。面对随时而来的危机要做好准备,建立切实可行的预警体系,尽可能消除危机的诱因。这样才能从应对危机向危机管理转换。[4]首先,认真排查安全隐患。危机的最终爆发都是无管理的安全隐患所导致,应对安全隐患应定期自查和不定期排查。并成立专项小组,责任落实到个人,做到及时发现养老机构内存在的安全隐患。其次,运用现代技术形成高效的信息管理网。老人们多有疾病、行动不便、思维不清等问题,容易出现突发问题,因此需要通过信息化技术组建可覆盖全场地的信息网。这样能及时、有效地收集到信息,形成不同预警信息,并通过网络快速送达应急管理处,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最后,编制应急预案。根据养老机构实际运行情况,积极编制应急预案,对养老机构容易发生的跌倒、噎食、碎死等个体事件以及消防安全、中毒等集体事件明确预防和处置流程。4.2.2加强日常演练,提高危机应对能力。要加强对全体人员应对危机的技能演练,一是使成员对现有的应对策略有一定把握度,二是培养成员分析及反思学习的能力,三是培养出独立判断和灵活的处理能力。模拟演练具有仿真效果,通过置身其中的训练可有效提高危机应对能力。养老机构可以和当地消防及其他安全管理机构合作,定期举行不同类型的演练,并在活动后举行讲座强化知识技能的学习,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养老机构人员自我防护和救护能力。同时还要高度重视心理的训练,因为在危机真正来临时,人会产生紧张心理,处理不好会影响到思维和决策。4.3危机管理反应期。建立健全责权明晰的协同治理机制,可为危机管理提供坚强保障。首先,建立危机管理三级监督体系。通过民政部联合消防,对养老机构安全工作进行定期督查;社区设立审核委员会,加强对运营建设的规范管理,定期审核并做到优奖差惩;老年人自发成立民意组织,对各部门工作进行监督。其次,建立部门协作应对机制。成立由民政、消防、公安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协调联络小组,明确各自职责,确保危机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能快速联动、密切配合、有序分工,按照应急方案有效解决问题。最后,制定养老机构质量监测和综合评价指标。食药监、卫监等部门的检查以及行业测评、媒体曝光等信息也纳入监测范围,并建立养老机构诚信档案和养老机构黑名单制度。4.4危机管理恢复期。米特罗夫曾提出危机管理模型,包括“学习”阶段及反思总结阶段。每次危机过后都需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做到举一反三,避免重蹈覆辙。管理者应抓住危机中的机遇,及时总结获得新知化弊为利。有关养老机构危机管理方面的知识大量空白,要结合其特点剖析每个事故,做到及时汇总信息及时学习反思,形成有借鉴意义的工作经验。并以积极的态度认真分析危机产生的根源,继续追踪可能变化的危机,识别剩余危机,确保危机管理计划的实施,加强危机管理工作,评估突发危机事件管理的效果,为应对同类危机事件的发生提供经验和借鉴。[5]

参考文献:

[1]鲁山养老院火灾谁之殇[j].消防界(电子版),2015(10):51-54.

[2]汪四红.中国养老机构法律监管研究[d].安徽大学,2015.

[3]刘利君.养老机构住养老人事故风险管理实证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6(5):155-159.

[4]罗凌云.试论我国自然灾害危机管理之完善路径——基于汶川地震以来我国特大自然灾害危机管理的分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41-46.

安全危机管理范文篇2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管理;危机调控;人才培养;信息加密;系统设计;对照实验

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课程教学体系,利用规定的管理方法与评估体系,将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1998年,教育部首次召开了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并在会议当中确定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定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1⁃3]。我国各高校现有的人才培养理念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身处在科技发展迅速的当今社会,信息流动较快,各高校需要对学生管理模式做出相应调整,保证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以人为本,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学校工作、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学习一体化,打造出安全便捷的生活环境,为师生提供多种多样的校园服务[4⁃6]。校园当中的人员流量较大,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问题;且国内的综合型高校理工科偏多,涉及到的实验场所环境复杂,若使用不当,极有可能造成学生与教职工的财产损失甚至人身伤害,为此需要建立安全管理危机调控平台,加强高校对于学生安全的管理工作,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7]。

1大学生安全管理危机调控系统硬件设计

1.1总体结构优化。大学生安全管理危机调控系统的设计,需要围绕校园中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以及对学生人身安全的影响,全面监管校园中所产生的突发情况。在现有硬件结构的基础上,增加其可扩充性,为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其具体物理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1中,采用星型拓扑结构,利用终端节点负责校园中各突发情况信息的采集,同时控制与之相关的相关联动设备;利用协调器将所采集到的有效信息归纳汇总;通过通信接口传输至嵌入式网关模块,完成监控服务器所发出的控制指令[8⁃10]。这一系列操作的顺利运行,需要得到协调器节点的支持,其选型是十分重要的。1.2协调器主控芯片选择。安全管理危机调控网络参数的设定,信息数据的管理与维护,都需要协调器的支持,通过协调器的辅助,建立应用层与安全层之间的联系,其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公司的soc芯片cc2530,其内部集成了增强型8051微控制器以及符合ieee802.15.4标准的rf收发器,以此满足高校校园当中的无线传感需求[11]。该芯片能够自由切换不同的运行模式,以此降低功耗,在发送端结束数据信号的编码调制后,将其转换成为rf信号输送至天线,发送到调控终端。1.3射频识别卡扩展。在选取了合适的协调器主控芯片后,将射频识别卡扩展优化,使其能够更好地作用于电子标签的双向通信以及控制指令的传达接收,校园中教学楼以及实验室等地可以采用支持⁃iso/iec14443⁃a协议的读卡器,完成协作,其具体实物如图3所示。将射频标签附着在所需要识别的设备上,实现设备信息的提取,可以在图书馆的书籍借阅,食堂的饭卡以及宿舍出入门卡中广泛应用,其具体内部结构如图4所示。由于读写器与射频卡片之间不存在接触,为此减小了两者由于接触而产生的故障,在射频识别卡中加入防冲功能,使读写器能够在同一时间分辨出不同卡片,使卡与卡之间互不干扰,以此提高应用的稳定性及系统工作速度[12]。在结束硬件部分的优化设计后,参考现如今的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大学生安全管理危机调控系统软件部分。

2大学生安全管理危机调控系统软件设

2.1调控系统架构。在实现了硬件部分的优化后,确定安全管理危机调控的基本需求与应用范围,将高校的需求通过更加直观的方式展现,并按照需求,设计出相应的数据架构,通过软件平台将需求转化为后端设计,具体如图5所示。虽然该系统是为各高校大学生而服务的,但其平台涉及到的相关人员众多,需要相关的教职工来完成系统的运行与监测。对于各专业学生的基础信息分类管理,预先将所采集的初始信息录入到相关模块,以便教职工完成查询统计工作[13]。在调控系统当中,需要满足系统使用者的实时查询功能,确保教职工能够随时随地查看系统的基础数据,例如校园的基本概况、人群密集程度以及教学楼平面图等。2.2安全责任制考核。在确保校园内部情况能够得到实时监控的前提下,在系统中增加安全责任制考核模块,将网络上签订的安全包保责任书落实到实际当中,建立网格化管理的安全调控体系,采用量化考核理念,监督基层管理人员。将相关人员的职责明确出来,并按照奖惩机制考核管理,利用系统模块对责任书的内容修订编辑[14]。校园安全项目的底层数据信息各自分布在不同的数据库当中,利用系统网络构建数据通道,将来源于校园学生安全项目外的数据信息,同步到危机调控系统的资源池内。将系统自身数据库划分为其他系统交互至当前系统的数据,以及当前系统自身正常运行产生的系统数据,其两者缺一不可,分别承担着同步与运行的重要部分[15]。按照所规定的安全责任制度,对校园的安全防护措施定时检验,模拟突发情况的发生,以便及时发现潜在的不足,并针对该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相关操作界面见图6。图6检查计划设计界面在上述检查计划实施后,若未发现能够威胁学生安全的隐患及不足,可直接在系统当中添加审核记录,并传输到控制终端;若在检查过程中发现了无法当场解决的问题,则需要在检查记录当中标明事故发生原因,以及所需解决的问题,将其传递到整改部门,并重新提交结果,直至通过审核。2.3学生信息加密。由于上述操作当中会涉及到部分学生的数据信息,若在调控过程中使学生信息泄露,则会得不偿失,为此需要在大学生安全管理危机调控系统当中,增加加密保护措施,保护学生的合法权限及隐私。在创建系统文件时,将校职工的操作终端能够对特定进程所产生的数据信息,在写入时完成加密,并在信息被读取时自动解密,在系统信息的编辑存储与传输过程中,对未得到授权的访问请求加以控制。对敏感数据实施瞬态加密,其主体部分分为敏感数据用户与管理敏感数据主体,敏感数据用户包括使用主体与分发主体,管理敏感数据主体分为管理主体与创建主体,用d代表主体集,得到:d={}di|||d_user,d_transmitter,d_creator,d_manager(1)式中:d_user表示敏感数据使用主体;d_transmitter表示分发主体;d_creator表示创建主体;d_manager表示管理主体。而客体是与主体相对应的,代表了授权主体执行权限的对象:p=p_txt⋃p_app⋃p_img⋃p_exe(2)式中:p_txt表示文本类型;p_app表示可执行应用软件类;p_img表示图像文件类;p_exe表示可执行应用程序类资源。学生敏感信息的瞬态加密需要在内核态安全执行环境中对原始内容在特定的密钥管理控制下实行瞬态同步加解密操作,将所保护的敏感信息表达为:b=package(m)plain,()ke,crypto,km,t(3)式中,t={t|}syn,asyn,表示受到加密保护后的学生数据,按照异步模式或同步模式而最终实现加密的方式集合。为了保障大学生安全管理危机调控网络环境中信息的透明程度,在控制监视器的辅助作用下,将教职工的系统查阅过程实时监测。

3系统性能测试

系统性能的测试是对所设计成果质量的检测,也是对高校学生安全的负责,设计仿真对照实验,模拟学生在校过程中上述设计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危机调控系统的运行情况,并将其数据吞吐量与常规系统相对比,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验证所设计系统的应用效果。3.1测试准备过程。由于上述内容是为各高校大学生而设计的,为此将实验地点定在某知名高校的监控实验室中,其实验环境如图7所示。2.1ghz,主板拥有5×pci⁃e1×pci扩展槽,能够满足安全管理危机调控系统的运行需求。在该实验平台当中,利用loadrunner负载测试工具,模拟其运行状态,对系统和数据库施加压力,以此测试系统在多用户并发的条件下的运行情况,其吞吐量情况如图8所示。在实验准备阶段,向数据库当中预先存储大量数据,再利用计算机程序执行代码模拟系统运行情况,其部分关键代码如下:{datetimestart=datetime.now;for(intj=0;<1000;j )}图8模拟用户压力测试在完成上述模拟后,即可得到实验仿真结果,并将其与原有系统的运行结果相对比。3.2结果对照分析。为保证实验的严谨以及所得结果的准确性,除实验对象外,其他各变量皆保持一致。将并发数统一设置为200,整个测试时长为10min,图9为所得到的实验结果。图9为所设计的安全管理危机调控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数据吞吐量与原有系统之间的对比。其中,深色部分为所设计系统的网络数据吞吐情况,与浅色部分的原有系统情况相对照,能够明显看出,所设计系统的数据吞吐量为原有的2倍之多,最高能够达到600000b/s,能够在学生登录拥挤时,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4结语

安全危机管理范文篇3

1.灾害风险评估。政府采用危机管理众包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辖地区灾害风险评估。若某地区容易受灾害影响,政府运用危机众包的动力则较大,同时在这方面的实践和经验也就越丰富。比如美国加州是自然灾害易发地区,近十年来发生数起飓风、海啸和地震,加州政府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利用互联网众包气象数据。相反,若某地区受灾害影响可能性比较小,通过传统的危机管理方式就可应付,则政府不会有足够的动力去发展危机众包,毕竟危机众包具有一定的资金、人员、技术等壁垒。比如加拿大的东部地区,地理环境好,很少发生自然灾害,当地政府没有进行危机众包。因此,灾害风险评估是危机管理众包的先行评判条件。2.其他影响因素分析。即使灾害风险水平高,外部环境中的其他因素也会影响危机众包的可能性。首先是科技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程度。众包是具有一定的设备依赖性的,其实现是依靠互联网、移动通信、电子设备等。若缺乏相关技术和基础设施,危机众包不可能实现。其次是人口因素。若某地区的“数字鸿沟”过大,那危机众包服务会失去公平,这有违政府维护公平正义的基本职能。数字鸿沟指的是人群在掌握和应用数字技术方面的不同而造成的待遇、机会和贫富的差距。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文化水平的群体能轻易购买和使用电子产品,但其他群体在这方面的获得性较差一些。数字鸿沟的存在使得信息富足者较容易参与或受益于危机众包,而信息贫困者容易被排斥,但他们往往是现实生活中最易受灾害影响的弱势群体,承灾能力差,恢复能力弱,恰恰是危机管理中最需服务的对象。

二、内部环境分析

1.成本效益比较。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众包需要较高的成本投入。自行开发一套有效的危机众包应用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和技术人员参与,之后的广泛推广和长期维护也同样耗时、耗力、耗钱。若通过购买服务或合作运营的方式进行危机众包,资金、技术和人员压力相对较小,但相应的风险则可能较大。政府需要花大力气评估其他部门提供的危机众包服务的专业性和准确性,还要对其他部门在危机管理众包中可能存在的失误买单。此外,政府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众包还存在其它风险。众包是互联网2.0时代的新产物,发展十分迅猛,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往往难以跟上,从而给政府带来法律风险。众包平台都是开源的,一定程度上会暴露政府组织内部的脆弱性,不法分子更容易乘虚而入,扰乱政府正常运作。另外,发达国家已有的实践和研究表明危机管理众包效益巨大。首先能提高政府透明度和公信力。通过众包,政府对外危机相关信息、宣传危机相关知识以及更新危机管理最新进展。其次能加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众包源于社交媒体,是一个多元交互平台,具有开源性、同步性和平等性。政府开放式请求与民众的自愿参与构建了一个良好的沟通关系。再次能促进政府各部门间的协作。应急响应中危机信息的众包可以让管理者、指挥者及现场工作人员无缝对接、同步作业,赢得大量宝贵时间和援救机会。最后能扩大危机管理数据库和完善危机管理信息系统,弥补政府资源有限的弊端,从而可以更科学地指导风险评估、危机预警、应急响应和灾后重建。可见政府部门应该根据自身技术资源、人力资源和财政预算情况考虑是否采用危机众包。2.组织文化与变革。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众包是传统危机管理方式的变革,需要调整原有的组织结构、设置新的职能岗位或对现有工作人员作出额外要求。若政府工作人员采取消极不作为态度,危机管理众包不但很难实施而且会被抵制。当政府外部非专业人士能有效解决公共部门的某些难题时,政府人员会觉得自己的“不可取代性”遭到了挑战,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培育开拓创新、鼓励学习、充满活力的组织文化是变革的前提。

三、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众包模式分析

1.半周期众包或全周期众包。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众包的研究和运用一直集中在后灾害阶段,即应急响应和恢复重建。在应急相应阶段,政府利用社交媒体中的信息指导决策、实施救援、提升群众情景感知、跟踪信息反馈等。地理信息的众包使得危机管理机构能视图化灾害现场,能准确定位需要提供帮助的对象,比如广泛运用的ushahidi、crisismappers、googlemaps等。灾后重建阶段,危机众包可以方便管理决策,比如美国加州政府建立的灾后损失报告平台。危机管理的缩减和准备阶段属于前灾害管理,旨在降低危机发生的风险以及在危机发生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少损失。目前,一些政府和学者开始探索前灾害阶段的众包应用。他们不再局限于通过社交媒体传递预警信息,宣传教育帮助灾害脆弱性群体做好减灾防灾准备,而是建立了网络平台鼓励群众自主反馈当前状况和减灾措施落实情况。2008年汶川地震后,美国联邦政府除了依靠传统地震探测仪进行预警,还建立了twitter信息收集系统,能够自动识别及时收集twitter上的任何关于地震的信息。2.被动众包或主动众包。众包基于模式的不同分为主动众包(activecrowd⁃sourcing)和被动众包(passivecrowdsourcing)。主动众包指的是主动请求大众贡献信息、思路或欧洲杯买球平台的解决方案;被动众包指的是在未发起任何请求下收集和利用网络用户自主贡献的内容。近年来,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为被动众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其与生俱来的开源性与被动众包的内在特性完美契合,因为社交媒体的用户是广泛的、草根的,不需要来自某一方的特定激励即会主动贡献内容。政府被动众包的路径一般是:首先将社交媒体作为危机预警和信息的手段,发现网络上出现谣言或有损政府形象的言论,加以监管以及清除,其次政府开始参与公众互动,信息的同时也接收反馈,最后当社交媒体在应急响应和灾后重建阶段应用逐步增多和成熟时,政府开始主动实施众包。当然,社交媒体也可以作为主动众包的平台,政府可以提出问题征求意见、收集反馈,对大众的贡献进行分析处理。但最典型的主动众包方式是政府自身开发推广软件或平台。比如,联邦应急管理署2013年开发的“icoast”软件,其初衷是为了节约航拍灾前灾后海岸线及沿海状况的成本,号召当地居民志愿提供相关照片。当这项应用在沿海地区推广后,它在减灾准备中的作用也变得极为明显。一方面通过低成本的方式实现了高质量的数据信息收集,完善灾害预测模型;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参与用户的情境感知能力,他们会主动去了解周边环境的脆弱性和潜在灾害,从而积极做好减灾准备和采取应急措施。此外,政府主动众包还可以通过与非盈利性组织或私人部门合作实现。目前有大量的非盈利性组织已建立了专业的危机数据平台并在危机管理中积累了大量的众包经验,如vgi、ushahidi、scipionus等,而且研究表明这些平台数据的准确性和专业性都高于政府,因此政府应该搭建好合作平台。从欧美地区经验来看,政府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众包实施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理论路径。通过内外部环境分析确定是否存在众包的必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半周期众包或全周期众包、被动众包或主动众包。

参考文献:

[1]刘颖,刘咏梅:《众包危机管理理论研究-社会公共危机管理新方向》,《探索》2016年第2期。

安全危机管理范文篇4

1潜在风险因素分析

1.1执行核心制度方面一名合格的儿科护士除掌握专业技能和心理学知识外,还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诊疗技术规范和常规,这对于保障医疗护理质量和患儿安全十分重要。护理核心制度包括分级护理制度、交接班制度、护理查对制度和不良事件报告制度。风险因素:①护理交接班制度中,如床头交接班不认真,危重患儿病情交接不细,医嘱执行交代不清,物品、药品及外借的抢救器械等交接不细致等;②护理查对制度中,如护士处理医嘱未认真查对,错抄、漏抄、输液治疗或执行单,导致误用药、误处理等错误。以上风险因素均导致家属对护理工作不满、纠纷及投诉,甚至诉诸法律。

1.2护理文书方面护理文书包括体温单、医嘱单、护理交班报告和危重患者护理记录单。护理文书不仅是衡量护理质量、提供诊疗的依据,同时也是《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法律依据,护士在书写或填写时必须严谨、认真、客观、实事求是。然而,临床护理中往往出现书写不规范及项目缺失,不能客观反映患儿病情变化的现象。具体风险有:①体温单填写患儿入院时间与医生记录医嘱及书写病历时间不符,生命体征测量不及时,体重漏测,体温测量结果与体温单绘制不一致;②未按时执行医嘱或执行医嘱时间与医生开出时间不相符,医嘱执行顺序有差异等现象;③未按实际观察到的情况书写危重患者护理记录单,而是抄写医疗记录,或记录不真实、医护记录不一致、护理记录书写不规范、不完整等。

1.3护理技术操作方面护理活动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实践性,要求护士熟练掌握护理操作技术。儿科护士应具有过硬的头皮针穿刺技术,熟悉危重患儿抢救流程及不同年龄患儿药物剂量的应用及换算。潜在风险如下:①静脉穿刺技术不过硬,危重及脱水患儿未能及时补液和抢救用药而延误抢救;②侵入性操作如鼻饲、吸痰、留置导尿管等护理操作不熟练等;③氧气吸入观察不细致,氧流量与医嘱不符,患儿烦躁造成氧气管脱落等。

1.4护理人员因素护理人员必须具备丰富儿科护理经验和应急能力,熟悉各种疾病护理常规、诊疗技术及护理操作。临床年轻护士较多,专业知识、应对能力及工作经验欠缺,对患儿病情变化缺乏预见性,出现问题不能及时采取预防和补救措施,使患儿安全受到威胁。研究报道,护理纠纷的发生往往与护士素质和能力有着直接关系。

1.5住院环境因素住院环境安全是患儿顺利康复的重要保障,应为患儿提供安全、舒适的休养环境,避免受到干扰和侵害。患儿住院期间易出现坠床、外伤及声、光、电刺激、烫伤等意外。

2管理对策

2.1加强质量管理加强质量管理、提高护理水平是保障儿科护理安全的前提。我们成立护理安全质控小组,由科护士长、护士长、护理组长和质控护士组成,实行防控关口前移,每周不定时检查各班人员岗位职责履行情况、核心制度执行情况、技术操作熟练程度、危重患者护理计划、抢救护理措施落实情况、护理文书记录情况等,发现潜在风险立即反馈并纠正。坚持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及时报告护理部,以获取指导性意见。科内每月进行缺陷分析或安全隐患讨论,提出改进措施与建议。同时鼓励护士主动报告与患者相关的非正常事件,坚持非处罚性主动报告原则,以便在第一时间采取补救措施,消除风险因素。

2.2加强安全教育

2.2.1建立护理安全文化利用晨会或护士会进行护理安全教育,列举投诉或纠纷案例,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教育护士学法、懂法,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和患儿安全。护理领域的患者安全文化是指护士对患者安全共同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准则,受安全文化氛围、个人对安全的意识和态度、领导层对安全的态度、团队和谐度等因素的影响。建立护理安全文化是评价护理质量,识别、预防护理差错事故的重要手段。

2.2.2业务技能培训在护理部培训合格的基础上,根据儿科专业特色,指派1名经验丰富的护理骨干对年轻护士进行一对一岗前培训和考核,内容包括:规章制度、岗位职责、操作技能、护理文书书写等。除参加护理部组织的考试外,科室每个月组织1次考试,直至考核合格并胜任本职工作。

2.2.3安全隐患教育对护士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帮助识别潜在风险因素,增强自身防范意识,同时教育护士增强服务意识。规范护理操作的每个环节,细化护理工作流程。针对儿科陪护人员多、更换频繁的情况,开展针对性教育,根据患儿年龄及家长文化程度进行多角度健康教育。儿科输液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换输液瓶时实行护士、家长双签字,有效杜绝了护理纠纷和护理安全隐患。

2.2.4合理排班根据儿科护理高风险、护士严重缺编、工作超负荷、技术操作难度大等特点,在现有人力情况下实行弹性排班,坚持人员新老搭配、技术力量互补的原则,确保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保障护理安全。

2.3加强环境管理合理布局并划分区域,实行按病种和专业分室安置,感染与非感染患儿在隔离前提下,病室开窗通风,出院患儿终末消毒。重视医护人员手卫生,做到一处置一洗手。病室及走廊地面进行防滑处理,床档加固,以防患儿坠床。嘱家长勿让患儿玩手机、电脑,减少声、光及电子污染。给患儿提供安全、舒适的住院环境,利于康复。

安全危机管理范文篇5

[关键词]煤炭行业;危机;危机管理;安全生产

abstract:despiteallthecontinuouseffortstoimprovesafeproductioninrecentyears,collieryaccidentsstilltakeplacefrequentlyinchina,duetotheweakfoundationandtheinsufficiencyofsafeguardinthisregard.nevertheless,theapplicationofthecrisismanagementtheoryincoalindustryhasnotyetcalledforthpublicconcerns.basedontheintroductionofthecurrentsituationofcoalindustryinchinaandthecausesoffrequentaccidents,thethesisaimsatconductinganinstructivediscussionabouttheapplicationofthecrisismanagementtheorytothecoalindustry,andproducing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toallkindsofexistingcrises.

keywords:crisis;crisismanagement;coalindustry;collieryaccidents;safeproduction

近年来,煤炭行业的生产事故频频发生,以2007年为例,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总局网站上的年度事故通报中可以得知以下数字:3月10日辽宁抚顺矿业集团老虎台矿发生特大透水事故,29人死亡;4月19日河北峰峰矿业集团大淑村矿发生煤与瓦斯突出事故,17人死亡;5月5日山西临汾蒲邓煤矿发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死亡28人,另有2人下落不明;2007年8月17日山东华源煤矿发生特大泄水事故,死亡172人(注:①参见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网站/.)。这些事故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在国际上也造成了重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危机管理在煤炭行业中的应用研究已是十分紧迫,它关系到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对危机的认识,了解其特点及其产生的诱因,学习和借鉴国外危机管理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在此基础上深化对危机管理的研究,探索其管理规律,提升政府危机管理能力,促进煤炭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一、煤炭行业危机成因分析

(一)理念上的危机

各级政府、煤矿管理者以及基层职工的危机意识普遍淡薄,认识不到煤炭行业潜在危机爆发的危险性,这是目前煤炭行业危机管理现状的一个最为深层和根本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纳入危机管理范围的突发事件还不多。目前我国以法律的形式纳入危机管理的只有屈指可数的几种:火灾、洪水、地震、传染病、核辐射和社会动乱,对于其它的突发性事件我国基本上是事发后才临时采取应对措施,缺乏长效的管理,更不用说纳入法制轨道,进行危机管理;另一方面平时缺乏教育培训和实践演习,致使社会民众在突发事件来临时缺乏自我救助的能力,煤炭行业更是如此。以2006年5月18日大同市左云县张家场乡新井煤矿特大透水事故为例,该矿批准开采煤层为4号煤层,但开采者非法越层越界开采,超能力生产,超定员下井,擅自越层开采8号、14-1和14-2号等煤层,组织大量人员下井,并在14-1号煤层越界至同煤集团燕子山煤矿矿区范围,盗采其资源,与燕子山煤矿采空区贯通,造成了特大透水事故。这起事故是安全生产责任不到位,日常管理混乱,缺乏危机管理意识的典型案例(注:②参见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网站事故查询系统的事故分析:8090/isystem/shigumain.jsp.)。

(二)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危机

煤炭行业危机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系统管理工程,离不开社会各部门的积极配合、团结协作。虽然目前我国在一些领域建立了专业的危机检测与预警机构,但社会各部门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还不能做到密切配合,形成协同作战的格局。究其原因:一是现行的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在客观上造成了各个部门往往只对自己的主管上级负责,唯上级主管部门命令是从;二是部门利益的差异使有的部门为了自身利益,对一些应对突发事件的措施采取抵制或不予配合的态度;三是法律授权不明确。我国目前还没有就突发事件在法律上对相关部门进行特别授权,这使有关部门针对突发事件采取特别措施后得不到其它部门的理解和配合。

从组织管理看,各应急部门的垂直突发危机事件应急管理体系较为完备,但各部门横向之间的职责分工关系并不十分明确,职责交叉和管理脱节现象并存,缺乏统一协调。由于相互之间并没有形成制度化的信息通报和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一方面灾害主管部门时常感到应急救援力量和资源紧缺;另一方面感到协调困难,其他部门现有应急力量和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资源闲置。启用应急指挥部虽可弥补这一缺陷,但其他应急管理阶段的协调问题并未得到真正解决。因此,加快建立健全应急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协同行动,已成为应急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风险评估不足,预警机制不健全

为了避免事故,政府部门、煤炭企业应建立相应的监测体系,加强对煤炭行业灾害风险的监测,开展有关灾害风险的预报预警工作。但从全行业看,对灾害风险信息的综合利用、评估和趋势预测则有所不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也不健全,不利于实现超前预防和早期预警。例如,山东华源煤矿“8.17”特大透水事故发生的前一天即16日已经下大暴雨,汶河的水位已经到达警戒线,但煤炭部门、煤监部门、气象部门、水利部门等各部门都没有意识到汶河支流柴汶河对煤矿的威胁,敏感性不强,即风险评估不到位,预警机制不健全,致使洪水泄入井下,172名职工遇难。

(四)信息沟通和共享欠缺,社会参与程度不高

由于信息公开制度的缺失,突发事件发生后,一些政府官员出于各种考虑,往往封锁消息,甚至编造谎言欺上瞒下、谎报虚报情况。这是我国在危机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结果是造成全社会范围内谣言四起,并引起民众的心理恐慌。煤炭行业的信息沟通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煤矿灾害风险信息报告的标准、程序、时限和责任不明确、不规范,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要求,瞒报、缓报、漏报的现象时有发生;第二,煤炭企业和相关部门各个应急信息系统相互分割,缺乏互通互连,难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第三,缺乏综合性的煤矿信息平台和分析机制,无论是在信息收集汇总方面,还是在综合评估和预测预警方面,都有所欠缺。提高煤炭企业危机管理能力,需要有全社会的参与,各种非政府公共部门、社会组织、社区、企业、新闻媒体和公众在危机管理中都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但目前各个方面的参与程度都不高。

(五)缺乏完整和统一的危机管理的法律、法规

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危机管理经验之一是有一个比较全面的公共危机管理法律框架,在应对紧急事态方面有法律依据和支撑,政府、公民、相关的社会组织各自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为,法律有基本的甚至是详尽细致的规定,使得危机的处理有章可循。而我国目前却没有一部完整和统一的法律,各地方也没有专门的危机管理的法规,只有一些零散的针对某类危机事件的管理制度。这就使危机管理缺乏法律保障,危机管理不科学、不规范、不得力,而且危机处理中的人为因素过重,行政干预过多,容易引起各方的分歧,甚至可能贻误最佳救助时机。

二、完善煤炭行业危机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一)政府在煤炭行业危机管理中的作用

1.加强煤炭行业危机管理中决策系统的建设

决策系统是危机管理的核心,主要职能是对如何应对危机做出决策。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煤炭行业的危机管理大部分还停留在从工作经验出发开“碰头会”进行决策的水平。要提高危机管理中决策系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重视煤炭行业及其危机知识基础设施的应用。危机决策者要充分利用各级煤炭院校、培训机构、研究实验室、电信网络、图书馆、数据库等设施系统,完善决策研究的科学方法,将危机决策引入专门化的轨道。其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危机决策者要积极顺应科技发展的要求,特别是信息技术发展和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利用高新技术进行信息的搜集、储存、提取、分析和交流,提高危机决策的规范化、科学化和高效化程度。煤炭行业建立危机决策支持系统“不是要代替管理方面的判断,而是去支持这项工作,并且使决策过程更加有效益”[1]。再次,要创新决策方法,应成立专门的独立组织机构,公开甄别煤炭行业危机诱因,建设危机事件(矿难)“案例库”,举一反三,吸取教训,最大限度地减少直至杜绝类似灾难、事故的发生,并结合实际,为煤炭行业危机决策和管理提供新的方法。

2.建立健全煤炭行业危机管理的控制机制

在煤炭行业危机管理体系中,组织机构设置、决策机制和控制机制是实现危机有效控制的基础。而控制机制在煤炭行业危机管理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其完备程度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政府危机管理体系的成败。管理学中把控制工作按时序划分为前馈控制、现场控制(或实时控制)和反馈控制[2]。依此类推,也可以把政府危机管理体系中的控制机制划分为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和反馈控制。

前馈控制也即预防性控制。政府危机管理的最理想状态是将危机消灭在萌芽或潜伏时期,政府应“使用少量的钱预防,而不是花大量的钱治疗”[3]。当然前馈控制并不能消除所有的危机,但它可以为危机的现场控制制造良好的条件和赢得宝贵的时间。政府危机管理体系中的前馈控制系统的构建主要包括建立危机预警系统、制定危机反应和恢复计划、举行反危机演习与培训等三个部分。现场控制也称实时控制,反映到政府危机管理过程中也即政府对具体危机事件的管理,它主要包括危机开始阶段的应急管理、危机发展阶段的反应管理和危机结束阶段的恢复管理三个部分,即矿井事故发生后的应急抢险和事故后的生产秩序整顿。反馈控制亦即政府危机管理评价,通过对政府危机管理进行评价可以发现政府危机管理体系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提出改进的意见和措施并反馈到体系之中,从而不断完善政府危机管理体系,降低危机事件的发生率和提高对事故处理的效率,就煤炭行业而言可以提高整个煤炭系统预防和处理危机的能力。

3.完善危机管理相关法律体系建设

以法律手段来处理煤炭行业危机事件是世界各国普遍采取的措施和对策。近年来,我国虽先后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法律,例如《安全生产法》、《煤炭法》、《消防法》、《矿山安全法》等,但这些法律本身的部门管理色彩较浓,缺乏对政府各部门间、政府和社会之间、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协调与合作的规定。在应对高频度的以及自然灾害引发的煤炭企业紧急事件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4.建立长期相对稳定的专家咨询机制

煤炭行业是特殊行业,技术性非常强,在危机决策中,专家不仅可以弥补决策者知识、经验、能力和体力的不足,而且在决策的各个阶段都可以为决策者提供专业性、技术性以及决策方法等方面的咨询意见。然而目前参与政府危机决策的专家大都是“临时征召”、“仓促上阵”,具有较大的随意性。这不仅不利于专家作用的发挥,影响危机决策的质量,而且也不利于专家对危机相关领域的跟踪研究。针对这种状况,我国应建立长期相对稳定的政府危机管理专家联系制度,分级建立煤炭行业专家库,并按学科专长、知识技能等对专家进行合理分类,建立相应工作机制,一旦发生危机可直接根据危机类型迅速召集有关专家参与决策,从而提高决策的质量。

(二)煤炭行业(企业)在危机管理中的作用

1.强化责任制,建立健全煤矿责任考核体系

责任制建设是搞好煤矿危机管理的根本性措施。首先要强化企业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企业法定代表人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其主要职责是:首先需贯彻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安全规划、安全目标和安全技术措施计划,使企业安全与发展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推进;组织制定安全技术培训、考核方案和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以安全为重点的干部考核制度,把安全业绩作为管理人员晋升、奖励的重要因素,使其及时、如实报告安全生产事故。其次要建立并严格落实各个岗位的安全责任制:必须建立各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职能部门的业务保安责任制和各工种的安全岗位责任制,明确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和各个岗位的职工在安全生产中应负的职责,分级管理,层层落实。再次是要落实新建、改建、扩建矿井的安全管理责任。建设项目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办理项目核准手续。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切忌盲目追求规模和速度。应严加审核建井队伍的资质,杜绝井下工程转包,井下工程严禁使用与资质不相符的施工队伍。第四是加强对安全生产责任落实情况的跟踪考核。要建立安全生产跟踪考核制度,把考核结果与经济利益挂钩。

2.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培植危机意识

煤炭行业危机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在于建设先进的安全文化,这是实现煤矿长治久安的有效途径。强化安全危机的培训教育,提高员工素质是安全文化建设重要的一环。培训中,对安全价值和安全行为准则的灌输、对价值观及行动方式的培育都应是其中重要的内容。安全文化可在企业内部把全体员工的安全需要转化为具体的奋斗目标和行为准则,形成职工的安全生产精神动力,使其从整体上、长远上促进煤矿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提升职工的安全素养。安全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尊重人的价值、满足人的需求、实现人的愿望、促进人的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据统计,近年发生的事故有85%以上是由于违章操作、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造成的。只有通过精心构建一种先进、科学的安全文化,才能借助文化特有的影响力、渗透力和扩张力,引发职工安全观念的变化,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安全观,使危机管理工作获得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3.发挥非政府组织(煤炭行业管理协会)的作用

煤炭行业危机管理的主体应该是全国和地方的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和煤炭企业,但不可忽视煤炭行业协会对煤炭行业危机管理的统领、协调和纽带作用。我国的煤炭企业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如果成立这种地域性的行业协会将有利于对地区内的企业规制。2004年颁布的《行政许可法》也规定“政府不再干预由协会组织能够自主决定的事”。行业协会在煤炭行业的危机管理中可以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可以通过制定和优化煤炭行业标准、推动新技术的应用、加强技术力量的整合、开展应急救援方面的技术比武、开展危机(灾害)治理的经验交流等推动煤炭行业危机管理水平的提升。

4.加大安全投入,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

充足的安全投入是搞好煤矿危机管理的保障,各煤矿企业必须按规定足额提取安全费用。安全费用必须专款专用,对提取不足、挪用安全费用、投入不到位的行为,应该追究责任。同时应积极推进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制定各岗位工作质量标准和各单项工程质量标准,由跟班负责人、安监员、质量检查员依据标准对工作质量进行评估,推行作业现场精细化管理,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实现人、机、环境的高度和谐统一,提高安全保障水平,逐步实现煤矿企业的本质安全。煤矿企业要结合实际,建立煤矿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建立专职应急救援队伍,保证资金投入,制定各类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加强预案宣传和应急救援教育,公示应急救援流程,经常开展相关演练,普及事故灾难预防、避险、报警、自救、互救知识,提高煤矿的防灾抗灾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

5.加强和改进煤矿技术管理和现场管理

煤炭行业技术管理是安全生产管理的基础。煤矿要健全以总工程师为核心的技术管理体系,总工程师要对技术工作全面负责。采、掘、机、运、通、安监、地测等基层单位必须配备专职技术人员,负责现场安全技术措施的实施。煤矿行业要建立和完善安全科技开发机制,建立安全科研机构,配备足够的科研人员,保证安全科研经费,制定奖励制度,特别是高瓦斯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要配备专门的瓦斯治理研究人员。同时要加强现场技术管理,矿总工程师要定期对技术措施、作业规程、操作规程进行审查,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要严格技术资料档案管理,准确、及时标注图纸资料,健全技术资料档案,对记载矿井开采情况和隐患的技术资料以及周边小煤矿的开采技术资料要妥善保管。许多矿井就是因为忽视了周边小煤矿的开采技术资料而导致了矿难的发生。

总之,真正解决安全生产问题需标本兼治、重在治本,既要下大力气解决当前影响安全的突出问题,又要研究影响煤矿安全的深层次问题;坚持当前和长远相统一,既要抓好当前的薄弱环节,又要治理整改安全隐患,真正建立起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确实实现煤矿的安全生产。危机管理的特征决定了它区别于一般的政府公共管理。尽管本文应用危机管理理论结合煤炭行业实际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但煤炭行业危机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需要政府部门、煤炭行业、专家学者、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安全危机管理范文篇6

关键词:危机管理;建筑工程;施工管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拓展,城市人数逐渐增加,建筑需求量不断上涨。在此基础上,建筑工程拥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满足人们日常需要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城市空间的利用效率。但与此同时,建筑施工安全却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威胁。为了保证工程可以在安全、稳定的环境中开展施工,必须通过危机管理意识对施工进行科学、全面,的管理,为建筑工程安全、质量提升提供保障。

1工程案例

本工程位于曲靖市,其中幕墙面积约26500平方米,以框架作为建筑的主体结构,分为地上与地下建筑,幕墙高度103.9米。以单元式玻璃幕墙施工技术作为主要的施工技术,在施工过程中时刻树立危机意识,以危机管理意识作为施工管理的主要方式,使工程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进行,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危机管理意识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如表1所示为建筑施工企业突发安全事件诱因分析,从表中可以看出除人和物的因素以外,管理因素产生的影响最大,因此针对于建筑施工活动中存在的危机,需要通过危机管理意识可以有效进行预防,并将危机产生的影响控制到最低,从而顺利化解危机。所以,为了更好地处理危机现象,必须树立良好的危机管理意识[1]。同样,很多种因素都会影响建筑施工进程,这些因素一旦无法得到控制,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危机发生的几率,这就需要加强危机管理。如图1所示为建筑企业的危机管理体系框架,通常情况下,施工企业通过危机管理可以及时发现企业存在的危机,对危机进行监测,做好提前预警,建立完善的危机管理体系,并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针对性的处理,从而达到控制和解决危机的目的[2]。如图1所示为建筑企业的危机管理体系框架,通过该框架可以准确识别施工中存在的危机,并对危机进行全面的控制,避免危机产生更大范围的影响。例如,针对于质量危机来说,如果能对该危机进行有效的控制,将更好地满足工程在建筑质量方面的要求,保证工程后续使用的安全性。并且,通过应用危机管理意识进行管理,可以使建筑施工管理具有动态化的特征,通过动态化的方式发现并控制危机。危机管理意识可以有效防治和控制施工管理中出现的危机,并对危机进行转变,避免其对工程产生影响[3]。毋庸置疑的是,危机必然会存在于建筑施工管理中。因此,只有不断强化危机管理意识,才能吸引全员参与危机管理,将危机管理贯穿于整体施工过程中,彻底杜绝危机的产生[4]。但是,如果管理人员对危机管理不够重视,没有树立正确的危机管理意识,就很难在第一时间发生危机,导致危机在更大的范围产生影响,从而对建筑工程开展产生制约。因此,应用危机管理意识进行建筑施工管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3危机管理意识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

在建筑施工项目安全危机管理过程中,危机意识就是指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时刻秉承着科学的原则开展施工,对施工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以彻底规避这些因素产生的影响。应用危机意识进行施工现场管理,可以使现场施工人员产生一定的工作压力,时刻感受危险的存在,已唤醒其内在的潜力,激发其积极主动参与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危机意识是进行施工现场管理的重点内容,只有不断加强施工现场安全危机管理,才能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使工程质量得到显著的提升,保证建筑工人的生命安全,使企业可以有效减少损失。3.1强化施工人员的危机管理意识。如果想要在建筑施工管理中充分发挥危机管理意识的作用,就必须不断强化施工人员的危机意识,保证危机管理可以与实际施工工作进行紧密的融合,使各部门可以及时创新思想,树立良好的危机管理观念,对危机管理更加重视和敏感,。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危机,所以,强化施工人员的危机管理意识已经非常有必要[5]。为了从根本强化施工人员的危机管理意识,必须更加重视施工人员危机意识培训,通过培训的方式其强化施工人员的危机意识,使其对危机意识的重要性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可以通过列举典型事例为施工人员形象化的理解危机意识提供帮助,使其在施工过程中可以保持高度警惕。其次,在进行施工管理时,还需要加强不同施工人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使不同施工人员可以互相影响,通过交流及时发现危机并对危机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据此探讨出合理的解决对策,使所有施工人员都能够参与危机问题处理。3.2成立危机管理团队。在施工管理中应用危机管理意识,必须以专业素质较强的管理队伍作为依托,为施工单位开展危机管理提供稳定的基础,进一步降低危机的发生几率,保证施工可以在安全、稳定的环境中进行,为建筑施工单位带来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完善的管理团队,需要不同部门的合作和配合,才能充分发挥管理的作用和优势。首先,需要保证管理队伍中的每个人都能具有良好的危机意识,可以对危机进行正确的处理。其次,团队中的每个部门需要明确具体的工作内容,由专门的人员对管理工作进行检查,由危机管理部门对危机进行分析和处理。通过不同部门的互相合作,可以进一步强化管理效果,提升工作效率。如图2所示为安全管理模式,通过该模式可以明确不同人员在施工现场管理中需要承担的责任,使不同人员的工作可以紧密衔接,环环相扣。基于管理任务的艰巨性,也对这些人员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在保证团队人员工作能力的同时,还需要提升团队的综合能力,因此施工单位需要更加重视培训。在进行危机管理培训时,不仅需要强化人员的危机管理意识,了解先进的危机管理方法,同时还需要学习施工环境与危机影响。在培训的基础上,组织所有人员参加实践活动,使团队人员可以在实践过程中对风险和危机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可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优势,对团队的危机应对能力进行提升,以保证危机发生时,其可以有效应对危机。在危机处理过程之中,需要结合具体实际选择最为合理的方式进行处理,以顺利解决危机,排除困难,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彻底杜绝隐患。3.3建立科学的危机管理预警机制。在进行施工管理时,不仅要树立良好的危机管理意识,同时还需要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应用危机意识进行管理,并建立科学的危机预警机制。为了危机预警机制的科学性,需要从整体方面收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实时的监控和管理,保证危机管理团队在管理过程中可以及时接收各方面的施工信息,并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信息进行深入的分析,组织所有管理人员展开针对性的讨论,从而从中选择最佳的方案,预防危机的产生。信息收集是危机预警机制建立的关键内容,只有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全面性,才能对整个施工过程管理有直观的认识,这样的危机预警价值才能在施工管理中发挥作用。信息收集作为作为最为关键的内容,需要管理者对其更加关注和重视。第一,通过全面收集行业信息,为危机的预警和管理提供稳定的基础。第二,全面收集社会各界提出的施工管理意见,由专门的人员进行归纳和分析,并以这些依据为基础彻底整改危机点,通过社会监督强化危机管理力度,使危机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控制和管理。第三,需要全面收集所收集到的信息,并进行分类,提前预测危机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对危机隐患进行处理,做到危机管理的创新和优化。3.4建立良好的施工氛围。良好的施工氛围可以对建筑施工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需要更加重视施工氛围营造,并通过良好的施工环境和施工氛围进一步促进危机管理效果的提升,使所有人员保持思想的一致性,形成施工合力,凝聚所有施工人员的力量,这样的凝聚力也可以顺利化解施工风险和施工问题,为施工队伍开展施工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施工环境氛围中应用危机意识,可以形成人人了解危机,人人发现危机的良好氛围,及时发现施工风险,对施工进行规范。3.5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监督检查。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施工项目组织对安全生产与事故隐患等进行全方位检查,已彻底规避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危机因素,不断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监督检查力度,使相关法律规定可以落实到实处。针对于违章行为进行纠正,使管理人员与施工作业人员可以互相配合,积极提高施工现场的安全。通过加强安全监督检查,可以确保各项制度落实,同时还可以采取规范化的方式开展作业。在建筑施工项目施工现场进行安全检查时,需要将查制度、查操作行为等作为检查的重点,以及时发现在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从而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时刻强化危机意识,彻底消除不安全因素,保证施工现场安全生产。

4结论

将危机管理意识应用于建筑施工管理中,可以为施工人员强化危机预警意识提供帮助,使危机处理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同时还可以为科学的危机管理机构建立提供明确的思路,使危机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通过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可以在施工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危机管理氛围,及时发现危机,并对危机进行快速的处理,建筑企业在社会范围内获得好评。

参考文献

[1]陶炯帆,朱艳芬,刘承欢.危机管理意识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9,01(09):181-182.

[2]吴志杰,季晓丽,吴雨霏.如何在建筑施工管理中应用危机管理意识[j].四川建材,2018,44(03):209 211.

[3]杨天保,邵思雨.论危机管理意识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j].居舍,2018,01(05):138-141.

[4]何建,王晓梅.建筑工程管理中危机管理意识的应用价值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8,03(01):183-184.

安全危机管理范文篇7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公共安全危机;应对

高校图书馆的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如果不能及时处理,会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会对高校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因而作为一个公共开放场所,高校图书馆采取公共安全危机管理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阐述公共安全危机的定义及类别,分析当代图书馆进行公共安全危机管理的必要性,并从高校师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安全岗位责任制的确立以及公共安全事件预防机制的设立等方面,为当代高校图书馆的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管理建言献策。

公共安全危机的内涵及类别

1.公共安全危机的内涵

公共安全事故主要包含自然灾害和重大责任事故等。高校图书馆的公共安全危机事件主要受潜在因素以及个人过失行为的影响,会间接地破坏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危害高校师生的人身安全以及图书馆中的财产安全。

2.高校图书馆公共安全危机的类别

(1)网络安全。信息资源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的特点,在给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容易造成运行风险。受到系统漏洞的影响,黑客可能非法入侵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网络,导致高校数字图书馆数据丢失、系统瘫痪等问题。(2)书籍失窃。如今,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已经采用自动化管理系统,读者能够自由使用文献资源,书籍使用效率大大提高。但图书馆的自动化管理也带来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一些学生在借阅图书时,会在书上乱涂乱画,甚至拆页,导致文献书记被毁损,甚至丢失,影响了图书馆正常工作的开展。(3)突发性火灾。杜绝图书馆火灾事故,是图书馆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现代高校图书馆电气设备以及计算机网络设备等使用频率非常高,为火灾事故留下安全隐患。违规电器的使用、图书馆线路的老化以及室内吸烟等都是引发火灾事故的可能因素。

开展图书馆公共安全危机管理的必要性

1.是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的重要保障

大部分高校图书馆的开放时间比较久,再加上来往的师生及工作人员非常的密集,所以图书馆管理比较困难。而且,一些图书馆管理人员安全防范意识淡薄了,所以很多图书馆的公共安全做得并不理想。其实,图书馆管理人员应具备的服务技能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公共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所以图书馆管理人员应树立公共危机管理意识,不断提升服务技能。

2.是保护生命安全的重要措施

高校图书馆除了要为师生提供舒适的阅读和学习环境外,还应对师生在图书馆中的人身安全负责。因此,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应不断提高公共危机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以便在遇到公共安全危机事件时能第一时间启动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应急预案,控制事件发展态势,减少事件带来的损失。

高校图书馆的公共安全危机管理策略

1.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工作

首先,高校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宣传教育平台,为师生普及公共安全知识,包括图书馆公共安全危机应对办法等。如以“高校图书馆的公共安全危机应对措施”为主题,开展微视频宣传短片竞赛,让师生通过参与比赛或观看比赛视频来了解图书馆逃生通道、消防设施等设施位置,丰富师生安全逃生知识,提高师生的危机防范意识。对此,我们必须吸取已有教训并高度重视、严格防范。2018年6月,成都武侯区某小区的一位老人未完全熄灭火种导致起火,又在火势很小的时候锁门下楼呼救,而不是及时用水和灭火器灭火,导致错过了最佳灭火时机,火势蔓延,给自己以及楼上楼下的住户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高校不但要提高师生危机意识,还要不断提高他们的自救能力,确保师生能够在危急时刻做出正确判断、采取有效措施。如,与消防、卫生防疫等机构合作,邀请专业人士到校开展相关讲座,帮助师生掌握更多有效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确保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应急方案有效、可操作。在高校图书馆,相关管理人员应定期对应急预案进行优化演练,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危机事件的蔓延态势,使公共安全危机事件所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高校还要定期开展公共安全危机事件逃生演练,请专业人员对师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方式和逃生技能进行培训,使广大师生在面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时,能够首先确保自身安全。

2.建立安全岗位责任制

高校图书馆的公共安全管理应当根据图书馆和学校的实际运作情况,建立安全岗位责任制度,将图书馆的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到每一位巡查人员的身上,明确每一位责任人的具体责任,防止责任扯皮的情况发生;针对图书馆的公共安全危机事件设立安全管理工作类别,做好相应的公共安全危机应对措施。如,定期检查消防器材是否按照规定放在合适的地方,火灾报警系统是否正常工作,消防逃生通道是否堆积物品等;定期检查图书馆监控设备,及时更新图书馆头像认证系统,杜绝外来隐患;制定定期安全检查计划,重点排查容易起火的地方,及时发现并解决安全隐患问题,严禁违禁物品进馆;不断更新安检设备,设立人工安检门等。2014年4月,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图书馆突然发生火灾,由于学校迅速组织疏散馆内学生并报警,消防车很快就赶到了现场迅速扑灭了火灾,火灾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图书馆馆藏也没有受到损害。高校应加强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提高相关人员的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应对技能,使图书馆相关人员在遇到突发安全事件时,能明确处理流程并按流程办理,确保图书馆人员和财产损失降到最低。在网络安全防护方面,高校图书馆应及时更新网络设备,并定期进行维护,尤其是图书馆机房,必须具备防尘、防静电的功能,要做好电气设备的定期检测,一旦故障应及时维修或更换;做好相应的消防措施,有效消除火灾隐患;做好数据备份工作,确保在紧急情况下,师生也能正常使用图书馆。

3.建立公共安全事件预防机制

高校图书馆应建立图书馆公共安全事件预防机制,针对可能发生的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建立有效的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应急方案。针对不同的公共安全危机事件要制定不同的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应急预案。另外,针对可能发生的人为事故,也应做好预防工作:其一,建立师生准入机制,设立安全检查,避免危险人员将危险物品带入图书馆;其二,利用监控设备实现对图书馆内公共区域的全面覆盖,帮助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全面确保馆内师生的人身安全;其三,和辖区内的公安部门建立联系,保证一旦发生重大公共安全危机事件时,能够及时得到公安部门的帮助;其四,定期检查和维护馆内地板、楼梯、栏杆以及电梯等服务设备,避免因为设备问题给师生的人身安全造成损害。

4.正确引导舆论,重视善后工作

在自媒体盛行的今日,高校图书馆一旦发生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相关管理人员应引导正确引导舆论走向,避免不实消息的散播给高校造成负面影响。为此,高校应第一时间通过官方平台向外界传达正确的信息,不断跟进并及时反馈事件处理情况,引导正确的舆论走向。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发生后,相关人员应第一时间做好善后工作,为高校图书馆树立良好的形象;及时总结危机事件的应对经验,根据实际情况继续完善各类规章制度,进一步确保各类设施的安全有效;在有序处理危机事件的善后工作时,还应依法依规针对事件的爆发点进行处理,避免二次危机事件的产生。此外,图书馆甚至学校还要针对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召开危机事件分析回忆,对危机事件的处理工作进行评价,包括危机事件的处理计划、工作程序以及危机决策等,从而建立更加有针对性的高校图书馆公共安全危机应对机制。

结语

高校图书馆应当不断完善图书馆的危机应急管理体系,推动图书馆的稳定发展。为了促使高校图书馆的公共卫生安全危机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高校图书馆还应加强馆内设施、场所的管理,消除安全隐患,为师生营造一个安全且舒适的学习交流环境,保障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推动高校教育事业可持续性发展。(作者单位:吕梁学院离石师范分校)

参考文献

[1]许鹤平,孟良荣,储开稳.高校图书馆公共安全危机防控研究[j].四川图书馆学报,2020(04).

[2]龙晓红.高校图书馆公共安全和危机应急管理保障体系的构建[j].知识窗(教师版),2019(08).

安全危机管理范文篇8

[关键词]建筑施工管理;危机管理意识;运用

1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危机问题及危机管理意识的必要性

1.1施工管理中的危机问题。在施工中,每个细节都会存在很多不确定性,或出现一些突发状况,对此风险危机是施工期间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于这类危机来说,就要在施工阶段制定科学的管理技巧从而更好的进行掌控,如图1所示,建筑施工管理流程,尽可能的对各类危机造成的伤害进行控制。另外,应对建设施工中的质量问题和安全管理问题引起重视,避免建筑质量问题的出现。这些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施工进度,给企业经济带来损失,更严重的会威胁到员工的生命安全。对此,企业需要对这些问题引起重视,拟定最佳的欧洲杯买球平台的解决方案,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1.2危机管理意识的必要性。危机管理意识是指在施工中,可以预测即将要发生的危机从而制定有效的管控措施。在建筑施工管理中如若可以做好危机管理意识工作,那么就可避免危机的发生,最终实现危机控制目的,减轻危机带来的损失。

2建筑施工管理中危机管理意识的运用

2.1建立危机管理机构。危机管理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运用和宣传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另外由危机管理部门专项人才培训工作的情况相对较多,主要原因是因为企业内部没有创建危机管理机构,对此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要增设危机管理机构,尽可能的满足社会要求。与此同时还要保证在施工过程中有专业人员进行危机管理,管控市场中的未知风险,完善施工流程,为建筑工程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2.2营造危机管理氛围正确树立人员危机意识和其所在环境密切相关。营造危机管理氛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人员危机意识,保证在施工过程中可以更好的运用危机管理意识,将其落实到各个细节,利用细节严谨性保障施工的安全性。营造危机管理氛围的方法包括:张贴标语、宣传相关知识,举办文艺汇演、组织演讲竞赛等。除此之外,企业还要了解工作人员的生活状况,在恶劣天气下可以调休、发放防暑防寒物品、慰问困难员工等,加强员工的归属感和预防危机意识的使命感。2.3改变施工管理的传统观念。危机管理意识在任何企业都应高度重视,因为意识是支配行动的主要因素,只有具备科学的意识观念才能做出正确指示,对建筑行业来讲同样受用,只有改变传统的施工管理理念,才能更好的实现建筑施工管理目的。对于目前建筑行业存在的危机问题,第一要做的就是改变施工管理的传统观念,对其观念进行创新,根据当前建筑行业的实际状况,对施工管理观念进行深入改革。加强建筑施工管理人员的危机意识是此次改革的核心内容,定期组织管理人员进行危机意识培训,让他们能够深层次的了解危机意识,改变施工管理的传统观念,遇到突发事件能够从容应对,进而提高员工的心理素质。2.4构建完善的危机预警机制。在建筑施工中运用危机管理理论,根据自身管理理念,建立完善的危机预警机制,且在实施过程中加以优化和修补。将危机管理意识始终贯彻到建筑施工全过程内,加大各行各业信息数据采集、整理、探讨及监察力度,并结合危机管理意识的研究结论实施有效的调节方案及对策,从而对未知或潜在风险进行合理分析,从根本上提高危机管理意识的预防效果。2.5加大危机管理组织建设力度。加大危机管理组织建设力度,将危机管理意识更好的落实并运用到建筑施工管理当中。危机管理机构有助于处理建筑施工管理中存在的各类危机问题,利用危机管理机构,妥善处理危机问题,从而协调好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总的来讲,建设危机管理机构,不但要是独立的专职机构,还要是跨部门的管理小组。在危机意识发生前期,危机管理机构要及时作出应对,做好相关危机预防工作,在运用危机管理机构中慢慢积攒经验,形成一套全面的危机处理程序,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危机,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2.6推动建筑项目安全管理模式的改革进程。在强化建筑项目安全管理方法的同时,还要推动建筑项目安全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加快建筑项目安全管理模式的创新速度,煽动地区建筑项目的改革体制,对地区性建筑项目施工安全位置进行明确。此外,在建筑项目实施过程中,要不断使用新型技术对生产设施加以改良,选择合适的设备型号,做好设备选型工作。积极引荐和推行国外先进设备和仪器,严禁不合格产品出现在建筑施工场地,着力推广专业技术成果,实现设备标准化和监控体系信息化目的,从根本上提升建筑项目施工设备的安全系数,确保建筑项目的安全生产。对此,必须改变现有的安全思维方式,从预防工作入手,全面清除安全隐患。

3结语

综上所述,根据当前建筑行业的发展情况,将危机管理意识运用到建筑施工管理中是极其重要的,必须符合时展趋势,并且有助于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因为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较多,所以就要把危机管理意识运用其中,注重危机管理模式的创建,将危机管理意识深入到每一位员工的内心,合理分配责任内容。进而将施工中存在各类问题和防止计划实施的危机问题彻底消除,避免和预防危机的产生,从而确保建筑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余玉麟.危机管理意识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四川水泥,2015,(6):178-179.

[2]李红.建筑施工管理中危机管理意识的运用[j].建材发展导向,2017,(15):91-92.

安全危机管理范文篇9

关键词:危机管理意识;建筑施工管理;作用;危机问题;应用分析

危机是指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多种多样的工程风险,这些工程风险的发生不仅可能导致工程质量的下降,更有可能带来次生灾害,造成工程安全问题等,因此在建筑工程管理中重视危机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危机管理意识是指建筑施工单位或者管理单位通过工程监测、预警、处理等方法来减少工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工程风险发生时产生的损失,对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要想发挥危机意识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作用,就要明确建筑工程管理中各种危机存在的方式,抓住问题的重点,及时解决,并设置专业的危机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才能更好地使之发挥作用。

1当前我国建筑施工管理中存在的危机问题

1.1施工过程中安全漏洞较多,安全监督力度不够

当前我国建筑施工管理中存在的危机问题中包括施工过程中安全漏洞较多,安全监督力度不够。安全隐患的处理和施工安全管理是建筑施工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如果安全保护措施和应急措施不到位,就可能造成严重的安全危机问题[1]。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会涉及各种机械的安装和拆卸、高空施工、材料高空传送等安全隐患较大的施工项目,这时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就会对现场施工的人员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再加上施工现场安全监督的力度不够,导致现场施工人员对于安全的防护措施和回避措施都处理的不到位,给建筑施工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危机影响。

1.2施工安全和质量管理意识较差,管理机制不完善

施工安全和质量管理意识较差、管理机制不完善也是当前我国建筑施工管理中存在的危机问题之一。建筑工程现场施工人员大多数教育素质不高,对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的思想认识程度不高,总抱有一定的侥幸心理,总觉得偶尔一次不遵循安全规定不会出现问题、偶尔一处施工有瑕疵不会影响施工质量,不明白正是人人都抱有这种想法才对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带去了巨大的影响,再加上现场施工质量管理机制和安全管理机制并不十分完善,难以调动人人警觉的积极性,给建筑施工管理带去了危机影响。

2危机管理意识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2.1强化危机管理制度,从严明的制度中体现危机意识

强化危机管理制度、从严明的制度中体现危机意识是危机管理意识在建筑施工管理中应用的第一步。“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在施工现场设置科学的、严格的施工安全和管理制度,才能更好地减少施工过程中侥幸心理出现的几率,起到提高建筑施工管理质量的作用[2]。健全的建筑施工危机管理机制,一定要加强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管理责任制,明确每一施工过程和环节中的责任人,才能更好地调动现场管理的积极性,避免某些人存在侥幸心理,破坏建筑施工整体管理的效果;其次,还要合理配置施工资源,加强各部门之间的相互交流,才能更好地实现人力和物力资源的最优化配置,避免因为人员协调不均衡或者部分之间配合不当而引起的施工危机问题。

2.2采用先进施工技术,从根本上减少危机的发生

危机管理意识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措施还有采用先进施工技术、从根本上减少危机的发生。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创新和发展,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也愈加强大,在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也应该与时俱进,将这些先进的科技引入到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提高建筑施工技术的同时对现场施工情况做到及时的反馈,从根本上减少危机现象的发生[3]。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能够对各种机械的安全和质量问题更好地进行分析,也能够更好地检测和采集现场施工的图像,便于施工技术人员对机械设备的使用,也便于监控人员更好地对现场施工安全隐患问题进行处理,减少危机产生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提高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和质量,在施工技术上提高建筑施工管理质量。

2.3设置危机应急机制,从危机初始阶段减少损害

设置危机应急机制、从危机初始阶段减少损害也是危机管理意识在建筑施工管理中应用之一。在倡导危机管理的同时,一定要在建筑施工企业内容推广和宣传危机管理的重要性,从施工人员的思想上提高其对施工安全和质量问题的重视;其次还要加强现场施工质量管理,不仅要对施工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和思想上的培训,更要对每一个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进行质量检测,确保建筑工程整体的施工效果,从根本上减少危机产生的几率;最后还要完善危机应急机制,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危机不可避免,因此危机应急机制也是更好地在危机发生的第一时间控制现场和减少损失的关键制度,危机应急机制包括应急逃生机制、材料临时处理机制、质量加强机制等,要在危机产生的第一时间确保现场施工人员的安全,其次要保证在最小的影响和损失的情况下完成危机处理,达到提高建筑施工管理质量的目的。

2.4完善危机监督机制,从危机控制和处理上严加管理

危机管理意识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措施还有完善危机监督机制、从危机控制和处理上严加管理。危机监督机制不仅是对建筑施工现场危机管理情况的监督,更是要承担起在现场危机管理疏松或者有漏洞时及时严加教育和查漏补缺的功能,因此这个危机监督机制要拥有足够的人员,便于其对整个建筑施工现场的控制[4]。危机监督小组可以由几个构成,也可以由专门的管理机构构成,不管任何形式,其一定要能够严格履行自身责任和义务,对现场施工危机问题做到严格的管理和监督,还要在危机发生时能够第一时间通过沟通和协调及时地处理这些危机问题,尽量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害。最后,还有完善危机监督机制中的激励机制,对于认真执行危机管理制度和监督制度的人员要给予一定的奖励,而那些疏忽职守的人员也要给予严重的批评和惩罚,保证施工人员和监督人员的内心平衡。

3结语

综上所述,危机管理意识能够让认施工人员从根本上提高对质量和安全的重视程度,也能够在危机发生时通过应急机制尽可能地减少损失的产生,对提高建筑施工管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当前的建筑施工过程中,还存在着施工过程中安全漏洞较多、安全监督力度不够,施工安全和质量管理意识较差、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建筑施工管理质量的提高。施工单位可以从强化危机管理制度、采用先进施工技术、设置危机应急机制、完善危机监督机制等方面出发,从危机意识、管理制度、监督制度、危机产生等各个角度来完善危机管理意识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进而达到提高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效果的目的。

作者:黄崇焕 单位:福能联信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安全危机管理范文篇10

对当前建筑施工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来看,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1.1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国家对建筑施工管理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部分安全措施和安全管理制度没有得到真正落实,相关法律机制也不够完善,导致建筑施工管理根本达不到预期效果。

1.2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

在建筑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安全方面的问题,一直是影响建筑施工管理和建筑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部分管理人员对安全管理问题没有给予高度重视,也没有了解到过多的安全知识,知识建筑施工的安全防范措施不够完善。与此同时,建筑施工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不强,不注重安全管理措施的有效落实,给建筑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1.3施工设计方面的问题

在建筑工程的整个施工过程中,施工设计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部分施工设计出现不合理、与实际不相符等问题,大大降低建筑施工的质量,并造成施工材料的浪费,最终延误建筑工程的施工工期、增加建筑企业的施工成本。

2建筑施工管理中危机管理意识的应用策略

在不断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水平的情况下,施工过程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必须正确面对危机问题带来的影响,才能真正保障建筑工程的施工安全性、建筑企业的整体效益。根据建筑工程的实际施工情况来看,建筑施工管理中危机管理意识的应用策略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2.1注重危机意识的正确树立和有效增强

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加强建筑施工管理,需要施工人员充分认识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并注重危机意识的正确树立和有效增强,才能真正实现危机意识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科学应用。由于建筑施工中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不够高,安全意识还不够强,因此,必须加强施工人员危机意识培养和教育,将危机意识贯穿到建筑工程管理的各个环节,才能真正保障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最终避免施工过程出现各种安全方面的问题。与此同时,注重建筑施工过程的动态关注,对每个施工环节进行严格检查,以及时发现各种危机问题,从而在加强施工人员沟通和交流的情况下,尽早做好危机防范工作,从而避免危机问题带来严重损失和人员伤亡。

2.2注重相关知识的及时传播和普及,确保建筑施工安全

为了降低危机问题给建筑施工带来的影响,在实际进行建筑施工管理时,需要注重专业人士的聘请,并加强全体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及时传播和普及与危机意识相关的知识,才能让施工人员掌握各种危机事件处理方法,最终确保建筑施工安全。例如:在建筑工程的是现场选择合适的位置悬挂危机问题处理的相关标语,让施工人员从根本上提高对危机问题的重视,从而达到增强施工人员危机意识的目的。在建设施工管理不断加强的过程中,危机意识的合理应用和有效落实,对于保障建筑企业的整体效益和施工人员的个人利益有着重要影响。

2.3注重危机问题预防机制的有效健全

在降低危机问题给建筑施工带来不良影响的情况下,注重危机问题预防机制的有效健全,是及时解决各种危机突发事件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实践过程中,根据当前建筑施工管理的实际情况,相关管理人员和负责人员要充分利用以往的工作经验,根据实际施工现场的情况制定合适的预防机制,并不断完善管理机制,才能真正提高危机问题预防能力,最终保障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