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论文范文10篇 -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4-04-30 02:19:1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城市发展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一、中部城市发展的现状
中部城市是全国重要的交通要地、客货运输的集散地和中转中心,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有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是东西部经济合作的桥梁与枢纽,在全国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部城市的平均生产总值是151亿元,城市经济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形成了规模不等的产业集群;城市人口一般都较为稠密;城市传统文化的积淀一般都比较深厚。
然而面对东部繁荣、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中部城市经济的整体发展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趋缓势头。中部城市数目虽逐步增加,但发展速度不快,且整体规模偏小,城市化水平较低,直接影响了城市功能的发挥。2002年中部拥有城市147个,其中超大、特大城市各1个,大城市34个、中等城市74个、中小城市33个、小城市4个,主要沿京广线和长江流域分布,构成“十”字型城市群架构。2003年,中部六省湖北、河南、湖南、江西、山西、安徽的城市化率分别为42.9%、27.2%、33.5%、34.0%、38.8%、32.0%,平均为33.7%,比全国平均水平(40.5%)低了近7个百分点。
与东部相比,中部城市实力较弱,辐射和带动能力差,尤其缺乏高辐射和高集聚能级的核心龙头城市。目前全国有30多个城市的gdp超过千亿元,中部只有武汉和郑州两个城市gdp超过千亿元。
中部城市在区域发展中居于主体地位,但与发达地区比较,差距明显。城市联合体已初具雏形,显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但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城市圈还有很大差距。
中部城市在对外开放方面,从吸引外资到旅游等,均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
[摘要]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中部城市发展的现状,并从促进中部老工业城市转型、加快城市经济网络及产业一体化建设、形成独特的城市竞争力、优化城市投资环境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发展的若干策略。
[关键词]中部城市发展
一、中部城市发展的现状
中部城市是全国重要的交通要地、客货运输的集散地和中转中心,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有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是东西部经济合作的桥梁与枢纽,在全国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部城市的平均生产总值是151亿元,城市经济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形成了规模不等的产业集群;城市人口一般都较为稠密;城市传统文化的积淀一般都比较深厚。
然而面对东部繁荣、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中部城市经济的整体发展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趋缓势头。中部城市数目虽逐步增加,但发展速度不快,且整体规模偏小,城市化水平较低,直接影响了城市功能的发挥。2002年中部拥有城市147个,其中超大、特大城市各1个,大城市34个、中等城市74个、中小城市33个、小城市4个,主要沿京广线和长江流域分布,构成“十”字型城市群架构。2003年,中部六省湖北、河南、湖南、江西、山西、安徽的城市化率分别为42.9%、27.2%、33.5%、34.0%、38.8%、32.0%,平均为33.7%,比全国平均水平(40.5%)低了近7个百分点。
与东部相比,中部城市实力较弱,辐射和带动能力差,尤其缺乏高辐射和高集聚能级的核心龙头城市。目前全国有30多个城市的gdp超过千亿元,中部只有武汉和郑州两个城市gdp超过千亿元。
一、城市是由大量建筑构成的空间实体
城市的立体空间是由纵横交错、高低错落的大量建筑物、构筑物及各种设施构成的,以建筑群的排列围合形成街道空间、社区空间、广场空间、单位和居民的院落空间等。相对而言,建筑本身是封闭的、有一定规模体量的实体空间,街道、广场、公园和院落等则是开放的、可供公共活动的虚体空间,再加上自然山水和风景园林等具有生态功能、自然与人文的开放空间,这些空间共同组合成封闭与开放相结合的城市整体空间形态和空间秩序,以满足人们工作(生产)、居住(生活)、交通(交往、交流)和游憩(景观、旅游)等需要,并以多种多样的空间布局方式和立体空间形象凸显城市的空间面貌和特色。由于城市空间主要是由大量建筑通过不同组合手段、空间结构和表现形式建构起来的,可以说,建筑是构成城市空间形态和空间形象的主体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该城市的空间面貌和特色。说到底,建筑是人们进行文化创造的产物,城市空间形态和形象反映了人们的文化追求和城市的文化色彩,建筑文化在城市文化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我们不能小觑。建筑是人们根据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按照一定的建造目的、使用一定的建筑材料、运用一定的科学技术、遵循一定的审美观念(建筑艺术)建造而成的空间作品,是人们文化智慧的结晶和美好愿望的载体。建筑大量聚集并按一定规律排列组合、持续发展,达到一定规模,便形成了城市,构筑了城市空间。
城市建筑的使用性质和功能要求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工业(生产)建筑、商业(物流)建筑、公共建筑(内容丰富多彩)、居住(生活)建筑、风景园林建筑和交通建筑等,它们遍布于城市之中,与自然山水环境和道路交通网络相结合,构成了工作(生产)空间、居住(生活)空间、交通空间和游憩空间等。这些建筑既有各自明确的功能定位,又有密切的联系,它们相辅相成,营造出纵横连贯而又富有变化的、巨大的城市空间实体,为城市居民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广阔空间。可见,建筑是城市空间文化的主要缔造者、表现者和传播者,其对城市空间文化的贡献率是第一位的,担当着十分突出的主演角色。城市发展有一个历史过程,城市空间的形成绝非一日之功,它是各类建筑长期积累、组合而成的产物。尤其是历史文化名城,汇集了从古至今的各种建筑,包括建筑遗产、历史建筑和近现代建筑,形成了历史文化和近现代文化相衔接、相碰撞、相依存、相融合、共发展的“大合唱”,赋予了城市空间起伏跌宕、丰富多彩、传承记忆的文化内涵,镌刻着时代交替、社会变革、城市兴衰发展的文化印记,记载了城市历史长河中的重要事件、传奇经历和文化故事,记录了城市文化的演化历程。这些都是通过建筑语言(包括选址、内容、形式、风格、色彩和尺度等)可以明白告诉人们的,建筑因此成为城市文化发展的见证。每一座建筑都有自己的时代背景、空间位置、使用功能、科技含量、表现形式、设计风格、外在色彩及其空间组织的效果,那些杰出的建筑设计成果往往能成为城市空间文化发展中的佼佼者,成为城市文化特色的标志和城市的象征。比如,北京的紫禁城(故宫)建筑群、拉萨的布达拉宫、武汉的黄鹤楼、西安的钟鼓楼、聊城的光岳楼、杭州的雷峰塔、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塔、乌鲁木齐的大巴扎以及喀什的艾提尕尔清真寺等,这些建筑无一不是城市古今空间文化发展的亮点,无一不是城市文化特色的重要标志和鲜明象征。
二、建筑是会说话的城市文化载体
建筑是城市发展中积聚下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财富,它们默默地屹立在城市中,构成了城市的文化空间。其实,建筑是会说话的城市文化载体,无时无刻不在诉说着城市的历史,当时当地社会的背景、制度、经济条件、资源状况、科学技术、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民族风俗及宗教信仰,后天的坎坷或顺畅的经历及其兴衰的遭遇,从它们现存的身躯和相貌上,人们可以洞察出其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文化意义以及未来的命运走向。通过聆听一座座建筑及其组合体对其身世、作用、姿态、信息和保护程度的“倾诉”,我们可以分析总结出城市文化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全面了解过去,认真面对现在,理性筹划未来,从而推动城市文化的繁荣发展。
(一)建筑会倾诉历史社会的文化真相
一、英国伦敦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伦敦发展局在《伦敦重要产业评论》中定义休闲产业部门为饭馆、酒吧、体育场馆与体育活动、博彩、博物馆和旅游景点六个产业部门。把广告、建筑设计、艺术品与古董、手工艺、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与录像、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与计算机服务、电视与广播等13个产业部门定义为文化创意产业。我国基本把以上两类产业所属的大多数部门归属于休闲文化产业,两类产业部门的产出与消费大多数可以归为休闲经济。本文中休闲文化产业以我国的概念为标准。
如今文化创意产业正成为伦敦最大的产业部门之一,产出和就业量仅次于商业服务业。近数十年来,英国人的休闲时间不断增多,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使得对休闲产品与服务的需求大量增加,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为休闲文化提供产品与服务的产出。
英国休闲产品包括:书籍、报纸、杂志;体育与野营用品;摄影与摄像器材;电视、录像、计算机和声音类设备;玩具与业余爱好;园艺物品、植物与花卉。休闲服务包括:电影与戏剧;电视、录像、卫星租用、因特网;教育与培训花费;博彩出资;参加体育运动与定购;其他娱乐活动(包括跳舞、夜间泡吧,陈列馆和博物馆);假期与度假花费。
当前,休闲经济正成为伦敦经济主要的增长源泉,是伦敦市最重要的支柱性产业。据2003年7月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伦敦文化创意产业每年的产值均超过210亿英镑,而休闲产业是伦敦经济增长最快的部门之一,消费市场达95亿英镑。文化创意产业雇员(包括时尚、软件设计、出版、建筑和古董交易等)数量已达52.5万人,另有29万人就业于伦敦的餐饮、娱乐、体育、博彩、观光等休闲产业。两项相加就业量已超过80万人,远远超过金融服务(32.5万人)、制造业(26万人),教育(25.5万人)和医疗(20万人)。伦敦休闲文化产业的发展证明,经济勃兴带动了休闲文化的兴盛,而后者对相关产业的融合与扩张,将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休闲文化产品的供给与需求
一、百色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必要性
在探讨百色建设创新型城市中,首先要谈的是百色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必要性问题。我们认为百色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百色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对接国家与自治区发展战略的需要
一方面是与中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对接的需要。党中央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下审时度势。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高瞻远瞩,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精神,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实施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也着重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问题。中共中央总书记指出:“目前,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我们必须下更大的气力、做更大的努力,进一步深化科技改革,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带动生产力质的飞跃,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使命。”他宣布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增强全社会创造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使全社会创造能力充分释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业活动蓬勃开展。”m要“坚持把创新精神贯穿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才能得到发挥,保护创新热情,鼓励创新实践,完善创新机制,宽容创新挫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所以,百色建设创新型城市是与国家的发展战略相一致的。
另一方面,是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提出的走创新跨越之路相吻合的。《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桂发[2006]12号)中提出:我们要“提高以产品创新为核心的自主创新能力,走创新跨越之路”,“走创新跨越之路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本质要求,是我区实现富民兴桂新跨越的战略抉择”。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奇葆在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所作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以产品创新为核心,突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集成创新,鼓励原始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力争在特色优势产业中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推动大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鼓励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建设一批创新型企业。”这是全区今后五年开展自主创新工作很重要的方向和努力的目标。自治区政府主席陆兵在全区科技大会上指出:“目前,我区已进入必须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到2020年,要实现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2.5番、达到人均生产总值3000美元、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这些都表明今后广西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以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来实现广西发展的目标,走跨越发展之路,赶超先进省市。
百色要加快发展,就要把自己的发展战略与国家和自治区发展战略对接起来,主动把自身的发展与国家和自治区的发展结合起来,所以,百色市要加大创新力度,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
[论文关键词】石家庄速度;改革;实践;创新;城市精神
[论文摘要】石家庄在落实“三年大变样”的实践中,不断创造出奇迹,形成了令人惊叹的“石家庄速度”。不仅表现在工程建设、道路施工的高效快速,而且蕴含着过硬的干部作风、快捷的工作效能、和谐的人文精神。“石家庄速度”突出了实践特色,体现了改革创新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石家庄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在落实“三年大变样”的实践中,石家庄市连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一天拆除一座桥梁,四个月修完两条道路,八个月建成全长为3.6千米的高架桥,三个月内一个老国企完成了改制、搬迁、清场、开工四项重任……每一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都变成了现实,人们切身感受到了新变化。“石家庄速度”不仅表现在工程建设、道路施工的高效快速,而且蕴含着过硬的干部作风、快捷的工作效能、和谐的人文精神,“石家庄速度”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石家庄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是石家庄形象的生动写照。
一、“石家庄速度”提出的背景
石家庄作为河北省的省会,最近几年经济发展却与省会地位极不相称:石家庄市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每年下降0.5%,全市只有3个县(市)区在全省的位次是逐年上升的,有的县(市)区停滞不前,有的甚至已经下降了二十几位。而唐山占全省的经济总量每年增长0.5%。石家庄的经济发展无论速度、质量还是总量,在全省的排位不断下滑。尤其是2006年以来,接连发生了数起食品安全事件,特别是“三鹿事件”的发生,更让人们对石家庄的未来忧心不已。与此同时,今年又是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考验的一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全国经济运行下行的影响,再加上我市存在经济发展不快、结构不优、方式粗放等诸多问题,遇到的潜在影响将更为严重。今年是省会城市建设“三年大变样”的关键年、攻坚年,工程量大、时间紧、任务重。在这样的特殊时期,如果不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当前的困难和挑战是难以应对的,就会在新一轮的发展中更加落后。因此,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强化发展意识,变“危”为“机”,主动应对,形成新的发展高潮。
在此紧要关头,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要创造“石家庄速度”。首先,适时开展“吸取教训、转变作风、重塑形象、科学发展”主题教育活动,重点从干部作风、企业诚信、经营者道德等层面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主题教育活动在省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受到社会广泛好评,为创造“石家庄速度”奠定了坚实基础。其次,强力推进“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长期以来,千部作风不佳、发展环境不优,成为制约石家庄发展的主要障碍。为破解这一难题,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安排,市委、市政府超前谋划,强力推进“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把“优化政务环境和投资环境”作为活动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从关键部门关键岗位抓起,着力解决审批环节繁杂、收费项目多、办事效能低、服务差等问题,努力把石家庄打造成工作效能最高、服务最优的城市。“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使石家庄形象迅速改变,广大干部群众对干部的印象和态度也在改变。正是靠着各级干部良好的作风,才使一个又一个看似难以完成的任务最终圆满完成,才创造出“石家庄速度”。第三,认真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明确提出“强化省会意识、转变工作作风、优化发展环境、调整经济结构、推动科学发展”的活动主题,促进了广大干部新的思想解放和观念转变,牢固树立起“率先发展、示范引领、主动服务、资源整合”四种意识,尽快把省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功能,在全省实现率先发展。学习实践活动和强烈的省会意识是“石家庄速度”产生的根本动力。
1.发展城市林业建设的意义
城市林业是由林业和园林融合而成的,是建设、经营和利用城市森林的事业。城市森林是指城市范围内与城市关系密切的,以树木为主体,包括野生动物、微生物在内的生物群落及其中的建筑设施。城市林业不仅是林业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建设的必要内容content,发展城市林业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1.1发展城市林业有利于推动林业的整体发展,城市林业是林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的林业建设,其同山区的林业建设息息相关,且各自的发展相互促进又带动整个林业的进步。此外,城市林业建设对林业的重要功能即生态功能和经济economy功能的充分发挥,有利于引导林业的全面发展。
1.2发展城市林业有利于林业立法的发展,各地方在发展城市林业的探索进程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同时对立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急需一些配套的法律law法规出台为城市林业建设的发展提供法律law基础,而且在实践中摸索出的一些经验也可以为立法所参考,增加立法的科学性和时代性。
2.城市林业建设中的误区
尽管发展城市林业对于林业和城市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运用,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制度、管理(manage)、思路上等方面的原因,我国的城市林业建设道路上出现了一些误区。
扬州城内水休闲产业的发展对策
(一)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优势,构建“水文化”休闲格局
积极做好水文化休闲设施及经营场合的系统整合工作,让水休闲营业场所和旅游景点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在扬州城区水域沿岸的商业设施建设上突出旅游休闲功能,招商模式充分考虑游客的其他旅游消费需求,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的消费模式。城区游览水域的休闲设施布局除突出质量意识外,还要注重扬州当地的水文化特色。因而,水休闲产业与“水文化”旅游的充分融合既要按照常规的发展模式,搞好城市休闲广场、水文化特色商贸中心、体育健身场馆等文化、保健、娱乐设施的建设和休闲社区的建设规划,更要发挥滨水居民生活设施在旅游产业中的效应。此外,要更好地促进城市“水文化”旅游与水休闲产业间的有机协调,如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放开水文化休闲市场的准入条件,鼓励多种经济成分投资水文化休闲产业,开发水休闲资源,兴办水文化休闲企业,充分利用扬州人居大环境和民间资本活跃的优势,大力吸引民资进入水休闲领域,扩大休闲产业的对外开放,同时通过引进投资和发挥知名品牌的示范效应,提升扬州休闲产业的档次。
(二)完善水休闲产业体系,延长休闲产业链
集合城区水域的要素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旅游,以拓展旅游领域,增强旅游吸引力,这样也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传统产业优势的发挥。除旅游和餐饮消费外,文化、商务、娱乐休闲等相关旅游享受的需求会大大增加,这也要求旅游接待地适时建设相关场所、完善旅游服务形式。因此,集中力量保护性开发高知名度的景区景点,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增强核心竞争力;开发一批具有扬州地方特色和水文化价值的旅游纪念品和商品,完善一批有地方特色、适应当代人消费观念与潮流的娱乐休闲设施和产品;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业务能力强的旅游从业人员,是今后水休闲旅游业发展的重点。此外,旅游产业内部的行业结构应该保持一定比例才能协调发展,扬州城区水域的关联产业间要实现良性互动,除了在数量结构上要协调,更要在层次结构上协调,还要加强旅游景点同旅行社、饭店、餐饮、交通等行业的衔接,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三)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水文化”旅游核心竞争力
我国城市水务市场化发展状况
我国城市水务主要包括城市防洪、水系治理、水源保护,以及取水、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及回用等领域。从国际经验来看,城市水务的取水、供水、排水及污水处理等业务已经被充分整合,现代水务企业已经渗透到水务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我国城市水务市场化改革是在借鉴发达国家水务发展经验,在各地水务系统试点探索和政府积极推动下进行的。各地在推进水务市场化改革中经历了以下几个主要阶段:
1.以水务建设项目招商引资为代表,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了城市第一阶段水务投资改革。城市政府通过直接或间接担保,获得政府间贷款或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在这一轮引资中涉及了主要大城市的100多个项目,但引资未涉及产权关系。
2.在中央禁止城市政府参与担保等直接融资行为之后,90年代中期开始了第二阶段投资探索。外资开始以合作经营并且保证固定回报的形式投资城市水厂项目(基本不包括城市管网),同样回避了产权关系的明晰问题,只是明确了投资回报。
3.90年代后期开始以bot方式为代表的第三阶段改革探索,bot针对单个新建项目(主要是水厂项目),放开了一定期限的有限产权,实现了项目的有效融资,但回避了城市水业原有资产的产权处置。
4.随着城市水务企业改制的全面展开,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与资产出资人职能的分离,水务企业的产权改革真正拉开了帷幕。上海、深圳、三亚等城市水务企业的部分股权转让,标志着水务行业市场化进入了产权制度改革阶段。
【摘要】中国的优秀旅游城市群体中相当一部分特别是地级、县级城市的旅游发展存在着目标错位、急功近利、盲目模仿、旅游功能主题不明等典型问题,致使其城市旅游的优势不能突出体现出来。促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群体的整体发展不仅需要国家相应的政策出台与支持,还需要各个城市自身的努力。
【关键词】优秀旅游城市;城市旅游;误区;建议
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由来与数量增长
1995年3月15日国家旅游局发出《关于开展创建和评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的通知》(旅管理发[1995]046号),决定开展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由此正式拉开了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的序幕,紧接着就轰轰烈烈地展开了。1998年,国家旅游局发出《关于印发〈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验收办法〉的通知》,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验收工作做出了具体规定和要求。1999年1月,中国第一批优秀旅游城市诞生。其后,数量急剧增加,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截止2005年底,我国已有246个城市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数量已超过全国城市总数的1/3。具体数量增长与行政等级分布概况如表所示:
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城市旅游整体发展简况
由以上表格可以看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在数量上发展比较迅速,并且不同行政等级的城市都有较大比例成为优秀旅游城市。可以说,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群体已基本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头戏。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