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分层管理范文10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10-16 16:32:24

风险分层管理

风险分层管理范文篇1

综观目前有关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文献,我们不难发现两个问题一是现有的研究基本上是将公司财务风险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因而,规避和控制的手段也是全方位、多角度,成本高、耗费大,但效果不明显,且缺乏层次感,二是受传统部门财务观念影响,将财务风险控制的主体定位在财务部门,认为财务部门理所当然应该对企业的所有财务风险承担责任。笔者认为,将财务风险作为一个由财务部门加以控制和防范的整体,往往权责不清、目的不明,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企业不同管理层次所拥有的财权和承担的责任是不一样的,不同管理层次在风险控制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一、财务分层管理理论与财务风险的层次性特征

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来看,公司财务管理是分层次展开的,管理主体及相对应的责权利是不同的。1997年,汤谷良、谢志华、王斌三位教授分别提出了经营者财务论、出资者财务论、财务经理的财务观以及财务管理的分层管理体系。这一理论将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按主体划分为出资者财务、经营者财务、财务经理财务三个层次,其中,出资者财务是以股东及股东大会决议名义直接行使的对重大公司财务事项的管理,出资者财务的目标是其所出资本的保值与增值。经营者财务是以董事长和总经理为代表的管理层行使对公司日常财务事项的决策权和重大事项的制定权、执行权,其管理对象是全部的法人财产,经营者既要承担对出资者资本保值增值的责任又要承担对债权人还本付息的责任。财务经理财务则是经营者财务的具体操作性财务,它属于较低层次的财务管理,其主要任务是保证企业短期资产的效率和短期债务的清偿。

公司财务风险是否具有层次性特征是现代企业财务风险能否采用分层管理的关键。结合企业组织结构特征和财务分层管理理论,我们认为企业财务风险是具有层次性特征的,理由如下

1财务目标的层次性决定实现不同财务目标有着不同的风险。企业财务管理的总体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但具体到不同管理层次又有各层次的具体目标。出资者、经营者和财务经理目标不同,风险各异,目标的层次性决定实现不同层次目标有着不同层次的风险,尽管某些风险影响因素可能影响各个层次,但每个层次对这些因素的反映以及应该发挥和所能发挥的作用显然是不同的。

2财权在不同管理层次之间的分配决定着不同管理层次在风险控制中的作用不同。层级化的组织结构决定了不同管理层次在整个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及职责权限不同,各个管理层次的财务权限不同,承担的职责也就不一样,在风险控制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也不同。

3导致财务风险的各种因素产生作用的层面不同也表明财务风险具有层次性。财务风险是企业经营活动中各种风险因素在财务上的集中体现,由于企业各个财务管理层次上权责清楚,职责明确,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各种风险因素发生作用的影响范围和深度不同。

笔者认为,公司财务风险可以根据公司财务管理层次划分为出资者财务风险、经营者财务风险和财务经理财务风险三个层次,公司财务风险应该是各个层次财务风险的总和,各层次的目标不同,存在各自的风险,他们的风险累加起来构成了企业财务总风险。需要说明的是,将财务风险层级化并不否认某些风险因素自上而下影响各层各级;也不排除某一层次风险控制不力而加大其他层次风险,产生连环效应;更不排除在对待某些风险时各层级之间的协调作战。强调分层管理,我们认为更有利于分清职责和各层次实现目标的业绩考评。

二、不同层次财务风险的特征及责任主体

基于财务分层管理理论和上述财务风险的层次性特征,将风险管理理论和分层管理理论结合起来研究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对出资者财务风险、经营者财务风险、财务经理财务风险三个层次进行分层管理就成为解决目前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权责不清、效果不理想问题的一种新思路,也是现代企业在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后管理更科学的必然要求。

(一)出资者财务风险的内容与特征

这里所说的出资者财务风险仅指出资者与特定受资企业之间形成投资与受资关系所带来的财务风险,不包括出资者自身经营活动和其他投资活动所带来的财务风险。归纳起来主要有资本投资风险、资本减值风险、资本经营财务风险、获取股利风险以及经营者的道德风险五个方面。

首先,财产所有权是经济生活中最基本的经济权利,企业设立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财产所有权的维护和扩张。因此,出资者财务风险是企业最基本的财务风险,其风险程度在企业中是最高的;其次,在两权分离的条件下,生产经营活动交由经营者决策和执行,出资者对企业风险的管理主要通过一系列监控机制来实现。因此,出资者重视的是企业经营的结果而非过程,所以,这种风险具有一种静态性,再次,由于出资者对企业日常经营的参与程度低,其对企业的管理主要通过一些制度性手段来实现,因此,出资者财务风险是一种制度性风险。针对出资者财务风险的特点,我们认为,出资者应对上述五个方面的风险负责并采取相应的、合理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控制。

(二)经营者财务风险的内容与特征

经营者财务风险是指由于经营者财务决策失误或财务组织不当或财务协调不妥所带来的风险。其中,财务决策最为关键,财务决策中诸如筹资决策、投资决策、股利政策等长期财务决策是经营者财务的管理重点,由此而产生的企业筹资活动风险、投资活动风险和收益分配活动风险就成为经营者财务风险的主要内容。

与出资者财务风险相比,经营者财务风险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企业经营者担负着出资者资本保值增值和对债权人还本付息的责任,因而必须从出资者和债权人双方角度综合考虑企业财务风险。其次,经营者财务涉及企业经营过程中现金流转的各个环节,风险存在于现金流转的各环节中,由此引出的经营者财务风险管理也必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再次,经营者财务权既包括了企业出资者财务决策的执行权,又包括了企业日常财务活动的决策权和操作权。因而与出资者财务相比主要是制度性规定不同,经营者财务是制度性与操作性的综合,与此相适应。经营者财务风险包括了与企业财务相关的制度性风险和操作性风险。

(三)财务经理财务风险的内容与特征

风险分层管理范文篇2

一、财务分层管理理论与财务风险的层次性特征

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来看,公司财务管理是分层次展开的,管理主体及相对应的责权利是不同的。1997年,汤谷良、谢志华、王斌三位教授分别提出了经营者财务论、出资者财务论、财务经理的财务观以及财务管理的分层管理体系。这一理论将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按主体划分为出资者财务、经营者财务、财务经理财务三个层次,其中,出资者财务是以股东及股东大会决议名义直接行使的对重大公司财务事项的管理,出资者财务的目标是其所出资本的保值与增值。经营者财务是以董事长和总经理为代表的管理层行使对公司日常财务事项的决策权和重大事项的制定权、执行权,其管理对象是全部的法人财产,经营者既要承担对出资者资本保值增值的责任又要承担对债权人还本付息的责任。财务经理财务则是经营者财务的具体操作性财务,它属于较低层次的财务管理,其主要任务是保证企业短期资产的效率和短期债务的清偿。

公司财务风险是否具有层次性特征是现代企业财务风险能否采用分层管理的关键。结合企业组织结构特征和财务分层管理理论,我们认为企业财务风险是具有层次性特征的,理由如下

1财务目标的层次性决定实现不同财务目标有着不同的风险。企业财务管理的总体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但具体到不同管理层次又有各层次的具体目标。出资者、经营者和财务经理目标不同,风险各异,目标的层次性决定实现不同层次目标有着不同层次的风险,尽管某些风险影响因素可能影响各个层次,但每个层次对这些因素的反映以及应该发挥和所能发挥的作用显然是不同的。

2财权在不同管理层次之间的分配决定着不同管理层次在风险控制中的作用不同。层级化的组织结构决定了不同管理层次在整个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及职责权限不同,各个管理层次的财务权限不同,承担的职责也就不一样,在风险控制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也不同。

3导致财务风险的各种因素产生作用的层面不同也表明财务风险具有层次性。财务风险是企业经营活动中各种风险因素在财务上的集中体现,由于企业各个财务管理层次上权责清楚,职责明确,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各种风险因素发生作用的影响范围和深度不同。

笔者认为,公司财务风险可以根据公司财务管理层次划分为出资者财务风险、经营者财务风险和财务经理财务风险三个层次,公司财务风险应该是各个层次财务风险的总和,各层次的目标不同,存在各自的风险,他们的风险累加起来构成了企业财务总风险。需要说明的是,将财务风险层级化并不否认某些风险因素自上而下影响各层各级;也不排除某一层次风险控制不力而加大其他层次风险,产生连环效应;更不排除在对待某些风险时各层级之间的协调作战。强调分层管理,我们认为更有利于分清职责和各层次实现目标的业绩考评。

二、不同层次财务风险的特征及责任主体

基于财务分层管理理论和上述财务风险的层次性特征,将风险管理理论和分层管理理论结合起来研究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对出资者财务风险、经营者财务风险、财务经理财务风险三个层次进行分层管理就成为解决目前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权责不清、效果不理想问题的一种新思路,也是现代企业在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后管理更科学的必然要求。

(一)出资者财务风险的内容与特征

这里所说的出资者财务风险仅指出资者与特定受资企业之间形成投资与受资关系所带来的财务风险,不包括出资者自身经营活动和其他投资活动所带来的财务风险。归纳起来主要有资本投资风险、资本减值风险、资本经营财务风险、获取股利风险以及经营者的道德风险五个方面。

首先,财产所有权是经济生活中最基本的经济权利,企业设立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财产所有权的维护和扩张。因此,出资者财务风险是企业最基本的财务风险,其风险程度在企业中是最高的;其次,在两权分离的条件下,生产经营活动交由经营者决策和执行,出资者对企业风险的管理主要通过一系列监控机制来实现。因此,出资者重视的是企业经营的结果而非过程,所以,这种风险具有一种静态性,再次,由于出资者对企业日常经营的参与程度低,其对企业的管理主要通过一些制度性手段来实现,因此,出资者财务风险是一种制度性风险。针对出资者财务风险的特点,我们认为,出资者应对上述五个方面的风险负责并采取相应的、合理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控制。

(二)经营者财务风险的内容与特征

经营者财务风险是指由于经营者财务决策失误或财务组织不当或财务协调不妥所带来的风险。其中,财务决策最为关键,财务决策中诸如筹资决策、投资决策、股利政策等长期财务决策是经营者财务的管理重点,由此而产生的企业筹资活动风险、投资活动风险和收益分配活动风险就成为经营者财务风险的主要内容。

与出资者财务风险相比,经营者财务风险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企业经营者担负着出资者资本保值增值和对债权人还本付息的责任,因而必须从出资者和债权人双方角度综合考虑企业财务风险。其次,经营者财务涉及企业经营过程中现金流转的各个环节,风险存在于现金流转的各环节中,由此引出的经营者财务风险管理也必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再次,经营者财务权既包括了企业出资者财务决策的执行权,又包括了企业日常财务活动的决策权和操作权。因而与出资者财务相比主要是制度性规定不同,经营者财务是制度性与操作性的综合,与此相适应。经营者财务风险包括了与企业财务相关的制度性风险和操作性风险。

(三)财务经理财务风险的内容与特征

风险分层管理范文篇3

[摘要]随着企业财务划分为出资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与之相对应,企业的财务风险也划分为出资者财务风险和经营者财务风险。通过对两种风险的特点、内容以及防范与控制措施的比较分析,在两权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风险应进行分层管理。

[关键词]出资者财务风险;经营者财务风险;财务监督机制

一、两种风险的涵义和特点比较

出资者财务包括及时筹集资金、合理安排资本投向、确定收益分配策略等,其目标是实现资本最大限度的增值,与出资者财务目标相对应,出资者财务风险就是企业出资者面临的资本投资风险、资本减值风险和资本经营财务风险。其特征如下:

1.出资者财务风险是企业最基本的财务风险。财产所有权是经济生活中最基本的经济权利,企业设立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财产所有权的维护和扩张。所以,出资者财务风险是企业最基本的财务风险,其风险程度是企业最高的风险程度,其他层次的财务风险管理都应以符合出资者财务风险限度为前提。

2.出资者财务风险是一种静态风险。在两权分离的条件下,生产经营活动交由经营者决策和执行,出资者对企业风险的管理主要通过一系列监督机制来实现。因此,出资者重视的是企业经营的结果而非过程,所以,出资者所面临的风险是一种静态风险。

3.出资者财务风险是一种制度性财务风险。所谓制度性财务风险是指由制度引发、受制度影响的风险。由于出资者对企业日常经营的参与程度低,其对企业的管理主要通过一些制度性手段来实现。因此,出资者财务风险是一种制度性风险。经营者受企业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委托担负着出资者资本保值增值和债权人债权还本付息的责任。由于所处位置和所具有的权利、义务不同,与出资者财务风险相比,经营者财务风险具有以下特征:

(1)复杂性。企业经营者担负着出资者资本保值增值和债权人债权还本付息的责任,因而必须从出资者和债权人双方角度综合考虑企业财务风险。同时企业经营者管理企业日常经营,对企业财务风险的考虑要涉及各个方面,既要考虑外部关系人,又要考虑企业内部各部门,既要考虑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又要考虑自身的利益。

(2)动态性。与出资者关注资本的最终保值增值不同,经营者关注现金流转的顺畅及现金性收益的增加。因而经营者财务涉及企业经营过程中现金流转的各个环节。由于风险也存在于现金流转的各环节中,所以经营者财务风险具有动态性,由此引出的经营者财务风险管理也必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3)复合性。经营者财务权既包括了企业所有者财务决策的执行权,又包括了企业日常财务活动的决策权和操作权。因而与所有者财务主要是制度性规定不同,经营者财务是制度性与操作性的结合体,与此相适应,经营者财务风险包括了与企业财务相关的制度性风险和操作性风险。

二、两种风险的内容比较

出资者财务是由提供资本者对其出资及其应用状况进行的管理,其目的就是要约束经营者的财务行为,以保证资本的安全和增值。与之相对应,出资者财务风险主要包括资本投资风险、资本减值风险和资本经营财务风险。

1.资本投资风险。出资者对外投资形成了出资者与经营者的资本关系,这种资本关系也是财务关系———投资与接受投资的关系。出资者对外投资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是被投资企业经营、财务状况等方面变化引起对外投资收益出现不确定性变动的风险,即资本投资风险。

2.资本减值风险。当出资者投入资本后就要求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从广义上看,资本保全价值包括原始资本价值和无风险收益,资本增值价值包括资本有形增值和资本无形增值等。从狭义上看,如果一个会计期间,期末所有者权益比期初所有者权益减少了,则出资者遭受了资本减值。因此,资本减值风险是出资者所投入资本由于被投资企业经营上的原因而导致起可能遭受损失的风险。

3.资本经营财务风险。出资者为了寻求更大的资本回报,避免资本风险,需要调整资本结构,包括把资本从接受投资企业转移出去,或者吸收其他资本等,诸如兼并、收购、联合等。这些资本转移活动就是资本经营活动,在资本经营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相偏离,因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就是资本经营财务风险。

与出资者财务主要关注资本投资、经营与保值增值不同,经营者财务主要关注企业具体的经营,所以筹资、投资和收益分配是经营者财务的主要内容,经营者财务风险也主要存在于这三个环节中。

1.筹资活动风险。筹资的具体目标是在不影响现金流出及偿债能力基础上实现权益资本收益的最大化。筹资的实际结果与其目标之间的偏差的可能性,就是筹资风险,具体包括收益风险和偿债能力风险。收益风险表现为每股收益或每股现金流量降低的可能性,偿债能力风险表现为无力偿债乃至破产的可能性。

2.投资活动风险。企业的投资活动可以分为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两类。长期投资风险主要是现金净流量风险,而短期投资主要面临资产流动性风险。长期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用净现值法来判断,因为只有净现值才能代表股东财富的增加,因而长期投资的目标是实现增量净现金流量,所以长期投资风险是项目净现值小于零的可能性。对于短期投资,强调的是短期资金的流动性,一方面以减少流动资产存量占用为目的,另一方面则以加速企业流动资产的流动性,缩短整个营业周期和提高现金流动速度为目的,两者相互作用,以提高企业整体资产创造现金的能力。因而短期投资的预期目标是提高存量资产的流动性,与之相适应,其风险就是存量资产流动性降低的可能性,即资产流动性风险。

3.收益分配活动风险。企业的收益形成现金流入,分配形成现金流出,现金流入与流出不相适应时,就产生了收益分配风险。当企业收益形成的现金流入远远大于分配给股东的现金股利时,股东可能会因现金偏好得不到满足而抛售股票引致股价变动而对企业经营及整体形象产生不利影响。当现金流出大于现金流入时,企业的再投资将发生困难,影响日后生产经营。因此,收益分配活动风险是现金流量的不协调风险。

三、两种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措施比较

针对出资者财务风险的特征,要防范和控制这种风险,必须制定一系列监督、激励措施以约束和激励经营者,使经营者自身的财务目标与出资者财务目标趋于一致。

1.建立财务监督机制。企业的财务监督机制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股东大会对董事会的授权和监督;二是代表股东利益的董事会对经营者的监督;三是经营者的内部牵制与监督。建立健全这三个层次的财务监督体系具体包括充分行使股东大会的权利,派出独立董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等。只有做到自上而下的层层监督,才能抑制经营者追求个的欲望,从而确保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2.建立指标考核体系。企业只有建立以资本增值为核心,包括财务效益状况、资本运营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发展能力状况等的企业绩效评价体制,全面评价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经营者的业绩,明确奖惩标准与经营业绩挂钩,以激励经营者维护出资者的利益,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

3.建立激励机制。在激励经营者尽力实现出资者财务目标方面,年薪制、经营者奖励制度、优秀企业家评选等都是较为有效的方法。此外,股票期权将经营者的个人利益同企业股价表现以及企业的利益紧密地联系起来,使经营者对个人效用的追求转化为对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追求,从而实现了股东的财务目标,因而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

针对经营者在筹资、投资和收益分配中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其防范措施如下:

1.筹资风险防范。对于防范收益风险,企业要在筹资数量上注重选择合理的资本结构,而对于偿债能力风险,企业要从筹资期限上注重长期和短期相互搭配。但是,预防和控制筹资风险的根本途径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因为只有资金使用效益提高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才得以加强,那么无论企业选择何种筹资结构,选择何种筹资期限,都可及时地支付借入资金的本息和投资者的投资报酬。

2.投资风险的防范。长期投资风险的控制主要通过投资组合来实现。只有进行组合投资,使各项导致现金流量不确定性的因素相互抵消,才能降低风险,实现增量现金流量。对于短期投资,可通过存货项目分析,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等来加强存货转化为现金的速度以及加强应收账款向现金的转化,从而提高存量资产的流动性。此外,选择适宜的长、短期资产的数量结构也是防范投资风险的有效方法。

3.收益分配风险的防范。收益分配风险的防范要从现金流入和流出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对现金流入实行控制,另一方面要考虑股利政策的现金流出。两方面相互结合,达到现金流入与流出相互配合、协调,从而降低风险。

[参考文献]

[1]谢志华出资者财务论[j]会计研究,1997,(5)

[2]周吉关于出资人财务管理的几个问题[j]财会通讯,2001,(2)

风险分层管理范文篇4

关键词:经营管理;分层授权;风险防控

1经营管理中分层授权的现实意义

1.1业务层面。就业务模式而言,电力设计企业业务板块不断增多,直接决定了电力企业的横向分层授权趋势。企业领导时间与精力有限,无法全方位了解所有业务板块管理能力要求,落实横向分层授权,可实现专人专项,保障各项业务顺利开展。此外,授权还可调动管理人员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培养一支高素质、高能力的管理队伍。1.2管理层面。就管理层面来讲,电力企业行政色彩越来越厚重,这就需要企业不同层级人员权力分配的分层授权,促进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构建。分层授权可均衡分配权力,防止领导层专权。授权可促使员工参与决策过程,以此改变被动完成业务的工作方式,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工作满意度、工作绩效等[1]。

2经营管理中分层授权的风险

2.1法律风险。分层授权极易引发无权与越权现象。其中,无权就是在不具备权的基础上进行行为,而越权则是超越权限的行为。无权与越权不会导致无效,但会直接损害企业利益,而且在实践时,相对方会以表见为抗辩,要求承担连带责任,为企业造成严重损失,添加更多诉累。2.2管理风险。企业的授权管理中经常出现各种漏洞,即授权管理制度确实,内控制度授权要求确实,授权岗位独立性欠缺,授权办理程序缺乏规范性,授权书内容不完善,难以确定授权行为责任主体。管理漏洞则会导致法律风险,所以,分层授权法律风险与管理风险是相伴而生的[2]。

3经营管理中的分层授权风险防控措施

3.1融入合法管理体系。制定完善的授权管理机制,将其融入合法业务管理体系中。通过制度进行行为规范,根据电力设计企业具体情况明确授权产生范围与任职条件,委托书发放与管理,尤其是被授权人具体权利义务。同时,构建科学合理的监督与奖惩制度,奖励正确行使权力人员,惩罚滥用权力,损害企业利益人员。3.2培训培育授权文化。授权不仅是法律行为,还是管理行为。在授权监控目标、流程、制度构建基础上,在授权及其监控中融合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以培训培育方式加强电力设计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对授权管理的重视,确保其充分了解授权形式与范围,并在授权之后加强监督控制。同时促使被授权人的履职能力得以提升,基于权责利统计框架,正确行权履职。3.3规范化授权委托书。首先,规范化授权委托书格式,尤其是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都应选择书面形式,以确定人、事项、权限、期限等,避免由于授权委托内容不明确,导致发生威胁电力企业综合效益的事故。其次,基于分层授权的其他模式,遵循以一般授权为主,特殊授权为辅的原则。其中需经常性、反复性处理同类业务人员,在既定授权范围内,可以给予长期授权委托书,保证在既定时期内人行为的有效性,而偶然性重大事项则给予一次性授权委托书。最后,实时跟踪授权委托书落实情况,贯彻执行授权委托书归档与注销等手续,密切关注人的岗位变动,对于遗失权限的人,应及时回收权限,避免无权或表见,对被人利益造成严重损害。3.4构建分层管理数据库。为保证分层授权工作顺利开展,以电力设计企业为例设计数据库,将分层信息输入于数据库。在多项企业级数据分析中,为表示其中一节点为另一节点的父节点,在数据库中添加parent字段。在此基础上,为保障可应对多层结构,需进行拓展设计。由于父节点的父节点为祖父节点,但是此方式需反复递归调用查询父节点的存储流程,性能相对不足,据此利用层次式设计,即如图1所示。系统包含多项10、11、12字段,其反映了实体在层次树中占据位置。一般情况下,认为一个机构层次不会进行11层操作,所以,明确层次为11具有合理性,而l1、l2、l3等则代表了节点更高一层节点。权限核心表为literalsharemap,由于实体表统一于literal表,各实体在此表中都具备唯一性身份标识。这样一来,在表中便可单纯利用literalid表征个体,无需额外标示实体类型。作为数据库核心,literal表位于设计中心,与全部需纳入权限控制的实体都息息相关。各实体表都附带了literalid,在literal表中也附有literalid,但是,二者并非外键约束,基于基础储存过程保持其一致性,表结构具体如图2所示。由图中可知,literal表在权限分层分配中占据着核心地位,主要利用有限字段描述系统权限分层分配。通过此数据库表可通过提供有效数据信息,促使电力设计企业经营管理顺利分层授权,且能保障权力分配科学性与合理性,从而使得电力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有序开展[3]。3.5关注授权管理重点。其一,科学合理授权,可授权工作应是下级能力范围内的管理工作,基于此授权之后不会影响整体局面。但是重大决策权与财务审批权等具备处分性的工作,则应由管理层掌控权限,尽量不向下授权。其二,因人授权,被授权对象应德才兼备,以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认真负责,并充分掌握权责与被授权业务相关知识、能力。此外,还应培训员工且考核成绩合格,才能授权。其三,授权监督管理。不受约束的权力经常会导致权力滥用,授权并不是完全性放权。需要构建健全的、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未经过授权人同意,被授权人不能私自转移委托,不能在业务时,接受合法报酬外利益,工作或者关系完成之后,需实时报告业务进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闭环管理。

4结语

综上所述,授权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环节与途径,为保障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效率与水平,本文基于现代化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特性,对分层授权意义与风险进行了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有效的风险防控措施,即融入合法管理体系、培训培育授权文化、规范化授权委托书、关注授权管理重点。

参考文献

[1]何葆全.电力企业全面风险控制管理实践与启示[j].西部财会,2012(8).

[2]宋萍.试论电力企业财务的有效分层分权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4(24).

风险分层管理范文篇5

关键词:内部优化管理;上市公司;财务风险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稳步发展,及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对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提出了新要求。一方面,国家关于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和经济增长,需要企业建立科学合理化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优化办法;另一方面,2013年,我国投资类人群数量呈现大幅度增长趋势,作为投资者,更加需要依据企业财务稳健化管理和信息公布,进行自身投资策略选择。可见,上市公司内部优化的财务风险控制,已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生活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上市公司财务管理容易受到来自多方面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且财务管理风险始终贯穿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任一环节。不断优化上市公司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机制,为企业发展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数据,实现企业高效率盈利,确保企业和投资者的资产成本利益,构建上市公司科学发展观下的财务风险评估和控制策略,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陈雪浅指出,2008年由美国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加大我国上市公司融资、投资和汇率等金融不稳定因素发生概率值,这种金融不稳定将会直接增加企业财务风险,对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造成巨大不利影响。王团现指出,企业有序稳定的内部控制是财务管理重要基础性保障措施,企业的优化内部管理机制,可以对于财务风险控制提供完善指导和管理,从而实现管理和控制有机结合。上市公司内部优化管理和财务风险融合,将会构建出企业发展可持续平台和体系结构性完善,从而有效降低财务风险发生概率值。袁晓波选用回归模型上市公司中的st为研究对象,选择公司连续5年的财务数据和指标,分析结构表明公司的盈利利润额度和公司股东持股比例,直接影响上司公司的st概率值。上述研究成果,对进一步分析上市公司企业财务风险和控制策略,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但也有需要进一步分析的内容和问题,即在财务风险控制的预测性方面,应更加强调定性指标和非个人主观影响。经济和金融全球化趋势不断加深,我国上市公司企业发展外部生存和竞争环境,更加复杂化和激烈化,企业必须要强调公司财务风险控制水平值,制定更加合理的内部优化控制机制,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本文运用模糊分层方法,结合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以c上市公司为例,进行上市公司财务管理风险预测和控制策略研究。

二、基于模糊分层方法的财务风险评价

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不断加深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企业竞争外部环境激烈程度值增加,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直接影响企业生存现状和发展概率,企业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同时涉及到企业发展各个环境和步骤,两者之间产生更为紧密协同发展的关系。可见,只有构建出科学合理的财务风险评价机制,评价上市公司企业财务风险因素指标值,才能更好地进行财务风险判断,并及时进行上市公司财务管理预防和控制。影响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指标因素较多,这些因素将会直接通过企业的财务变量进行体现,即财务风险必然引起财务指标上异动,如企业资产负责率可以表示为企业的融资风险。

1.模型构建

模糊分层方法是将复杂化多指标问题转化为单一化问题,以多专家打分为权重标准,完成复杂问题的分层逐步分解,最后加权计算出各个指标对于某一事件影响状况。模糊分层法判断的相关步骤如下,一是依据所要评价的问题,构建出统一化独立分层体系结构模型;二是选择行业内多名专家,进行指标评价打分,建立模糊判定模型;三是计算出局部分层模糊权重向量矩阵,循环该方法,从底层指标逐层分解向上结算,计算出综合性权重向量矩阵;四是通过标准化处理公司表1中所包括的财务指标值,乘以模糊分层的权重指标值,即可获得对应的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评价值。

2.财务风险评价计算

本文以c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进行模糊分层方法财务风险评价性研究。c公司依据国家相关政策,通过募集方式建立交通运输设备公司,控股股东为某汽车企业,占总股本的65%,公司现有上海、湖北和广东三个研发基础,45家全资或控股子公司。通过该公司公布的相关财务数据,获取表1中各项指标的实际值。本文对于c公司进行财务风险评价共分为三个层次,即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法层。目标层即主要目标是通过下两次数值计算出公司财务风险程度;准则层即对上市公司进行的传统和新增指标两项;方法层即是对企业财务风险影响的具体指标值。

3.财务风险评价分析

由上市公司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模糊分层权重指标计算可知,股权结构、盈利能力及对于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权重值较大,c上市公司连续三年的股权结构得分较低,说明企业股权结构不合理,增加了企业财务风险发生概率值。分析可知主要原因在于高管持股比例较低,得分的缓慢增长也说明股权结构变化幅度较慢和成果不明显。由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可知,2011年,公司盈利规模性收入较高,但接下来两年出现明显下滑拐点趋势直接表明公司的业务增长和盈利实力不足,需要获得公司组织管理者高度重视,并选择合适的企业内部管理措施。综上所示,通过构建基于模糊分层方法的财务风险评价模型,可以有效获取企业内部结构财务管理影响因素对于企业财务风险影响程度。

三、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策略

依据模糊分层方法的财务风险研究,可知财务各项因素指标对于财务风险具有差异性影响效应,同时财务风险发生存在于企业经营生产的各个环节,如何有效预防和降低财务风险发生概率值,是上市公司内部优化财务管理的长期坚持的工作,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策略建设。

1.科学合理构建股权框架

通过模糊分层方法的财务风险性评价机制可知,股权结构框架不合理将对公司财务状况起到严重影响。通常情况下,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直接影响公司的实际控制权配置,也是公司内部优化管理的核心内容,可见科学合理构建上市公司股权框架,是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策略和手段。一是合理设置高管股权指标,上市公司管理属于产权和执行权的分离式管理,假设企业高管配置较少股权,将会增长企业的执行管理成本,公司管理层将不会为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尽心尽力核心竞争力提升,而是转而为自身短期利益最大化的企业经营运行模式。合理配置高管股权指标也就是对于上市公司管理层实施必要股权激励,将自身利益价值增值与企业可持续发展建立协同关系,形成一种博弈多赢关系,同时加大董事会成员的持股性比例,更好地实现企业发展监督和管理权,一旦发现企业管理层经营性行为严重偏离公司财务战略,将会导致财务风险发生概率值时,起到及时纠正性作用。二是上市企业大股东合理化持股,如所选c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为54%,这种持股比例在上市公司企业很多,其他大股东持股比例不足10%,这也就直接说明公司的其他股东对于公司发展,不能起到均衡式控制作用,并且实际控股股东公司管理权行为不会受到某些限制。而构建上市企业大股东合理化持股,将会有效的抑制和监督,大股东对小股民利益性侵蚀,对公司战略性决策需要各个股东之间,达成协同性平衡建议,能够实现一种大股东之间的利益博弈均衡。这里也就产生一个问题,假设大股东数量较多,将会产生利益持续性讨论,对于公司发展将会不利,因此上市公司大股东数量应控制在3~5个为准,将会更加有利益上市公司企业可持续发展和投资决策不确定因素,减少企业经营性风险,提高上市公司企业核心竞争力,保护中小股民投资权益。

2.有效提升上市公司盈利能力

上市公司企业盈利能力将会对于企业财务风险产业必然性影响,降低盈利能力,增加企业财务会计风险发生概率值,对应判定指标是主营业务增长率。上市公司盈利增长能力提升是企业内部优化管理和外部竞争一个综合性体系建设成果,建议选择以下两点控制策略。一是上市公司应规划出盈利能力战略性结构,即盈利能力配置设计要充分考虑到近期和长远利益协调,企业对于外部市场环境变化,应具有较强预测和敏感性探测能力,集合企业内部管理优势力量,确保核心业务所获取的企业市场有利空间和项目,减少企业市场被动性恶意竞争,以核心业务盈利增长带动潜力增值业务配置,构建科学合理的上市公司良性循环模式。同时,在核心业务和潜在业务设置过程中,要通过多元化信息获取手段,强调以信息流和责任流主导下的企业内部优化管理,提高企业管理组织者财务风险管理控制和企业战略发展预判能力,能有效及时处理上市公司企业发展建设的外部竞争,以及应对环境变化所产生的盈利能力下降问题。二是科技产品创新是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提升关键保障,上市公司企业在产业中竞争关键点就是产品、成本和优质服务协调控制管理,而产品技术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和动力源泉,面对日益激烈的国内外产业竞争,这就需要优化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建立创新产品技术新理念,通过现代信息获取多元化渠道,上市公司应积极对于国外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进行借鉴融合式创新技术产品模式,不断形成新产品和技术的市场与时俱进效应,有效避免地价格竞争,满足市场多元化消费群体需求,扩展市场占有率,同时产品创新的主要推进力就是科技人才,上市公司应加大高素质创新能力人才引进机制,优化企业内部管理优秀人员管理机制,为科技创新人才团队搭建良性发展平台,从而更好地促进和提升企业科技产品创新能力,服务于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雪浅.谈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j].经济研究导刊,2014(20).

[2]王团现.基于财务风险的内部控制框架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3).

[3]袁晓波.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来自中国沪市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5).

[4]董育军.内部控制与公司财务风险的实证研究[j].财政监督,2013(14).

风险分层管理范文篇6

[关键词]上市公司;内部优化管理;财务风险评估;风控策略

上市公司所进行的内部优化管理,实际上是将管理控制作为基础核心,将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构成多层次的控制方案,用以对上市公司存在的不合理投资行为进行调控。结合上市公司的管理方案和管理策略可以看出,上市公司的内部优化管理实际上在于通过内控机制来实现财务信息与战略目标之间的完整性,从而推进企业的发展。因此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控制,往往需要以内部优化管理机制为基础。

1上市公司的内部优化管理机制

上市公司所进行的内部优化管理,一般需要与市场发展和市场需求相结合,进行内部机制的调整。目前上市公司所开展的内部优化管理主要依据内控机制当中的五要素来进行优化控制策略的实施,其中环境、风险评估以及控制活动几方面的要素与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密切相关,因此成为上市公司内部优化管理当中,主要需要应对的内容。其中,环境要素主要是指在优化管理过程中,企业内部所形成的、有益于管理优化策略实施的客观环境。作为企业内控机制的组成部分,上市公司的优化环境往往是优化策略实施的基础,通常以企业内部文化、发展规划和组织架构为基本形态。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引导之下,企业内部优化管理需要将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进行权责分配,从而使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和企业战略可以在可控的范围内与政策措施、管理机制高度整合,实现责任明确、行政执行落实彻底的企业风格。风险评估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核心环节,同时也是企业内控机制当中内部管理优化所必须开展的工作项目。上市公司的风险评估一般由企业内部管理层依据企业发展战略进行方案制定,而在实际的执行当中,则需要通过目标编制、权重划分等手段,对可能存在的预期风险及风险产生的影响进行全面衡量,其中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工作需要直接对应上市公司自身的承受范围,避免风险不可控。控制活动则是内部管理优化当中所进行的风险管理执行机制。上市公司管理层应当根据风险的识别方案、风险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风险问题的出现提出可行的控制策略。在内控机制当中,企业所进行的控制活动需要具备计量、审核、校对等多个环节,方可形成可被贯彻执行的政策程序[1]。管理层需要结合行业特征、市场环境以及企业活动来保证控制管理活动的程序合理性。

2内部优化管理机制中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识别

2.1模糊分层模型的运用。上市公司所处的外部市场竞争环境,导致其财务风险的表现和直接影响与传统企业有着本质的区别。企业所进行的内控机制建设要求企业能够在管理各个环节当中运用优化策略,进行彼此间的紧密联系。上市公司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因素,在识别策略和控制策略方面,要求以各项因素指标为基本的识别方法,再借助权重设置的方式,对财务风险的影响进行衡量。以往上市公司由于财务风险所面临的市场环境相对复杂,导致其涉及的指标内容众多,且无法形成系统体系,导致企业识别能力的混乱。例如上市公司所面临的资产负债率过高情况即可以被视为企业融资风险,同时又可以被视为企业遭遇的市场环境波动风险。为了能够清楚地进行指标识别和风险影响判断,上市公司在内控机制影响下需要结合部门特征进行风险指标的模糊分层。所谓模糊分层,就是通过归因法,将上市公司所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因素的划分,并通过逐层分解的方式,对其进行指标的梳理。一般情况下,上市公司会选用专家打分法,对分层因素进行识别和归纳,同时统计出各个分层指标的权重,权重越高,表明该风险因子对于企业影响越大。笔者结合上市公司的经营特点和市场环境,统计了几个方面的风险因子。例如股权结构变化、关联交易、对外担保等,都是上市公司时常发生并产生深远影响的。其中股权结构的变化在众多上市公司当中频繁出现,同时对于财务风险的影响也十分广泛,因此在各类指标当中,这一因素的权重最高。2.2上市公司模糊层次的风险衡量。在内控体制和内部优化管理的引导之下,上市公司需要加强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工作,而模糊分层下的风险因素指标也需要结合具体的部门运作特征和财务报表信息,进行细致的衡量和计算。根据以往的衡量计算经验,模糊分层的风险指标计量当中,一般需要将上市公司可能面临的各种类型风险因素分为多个层级,其中不同层级所对应的不同部门工作,需要具有内容一致性和目标一致性[2]。例如某公司将财务风险的评价内容分为目标层、准则层以及方法层。其中目标层为风险控制的整体目标,计量方法要求财务部门通过多次统计数值和财务报表,完成上市公司接下来一段时间内的风险程度评估;准则层的计量方法为常规指标和新增指标两个方向,通过对指标制定方法和权重的统计,完成对上市公司的指标衡量;方法层的计量方法为具体指标项目内部的影响因素及其可能发生的情况。在专家法中,这部分影响因素根据完全不可能和必然发生进行多个等级划分,不同等级代表不同的风险发生概率。为了能够将各个层级的风险内容进行更为精准的量化,上市公司在专家法之外,还需要通过建立矩阵的方式,对各个层级、各项指标和指标内部的影响因素之间进行关联,同时结合模型进行实际的标准化处理,使计算方法能够与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相结合,方便财务数据进行计算。2.3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有效性检验。上市公司所进行的指标评价体系构建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进行有效性检验。结合企业的内部优化管理机制,检验工作主要由企业内部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共同开展。具体的检验方式首先要选取财务报表和指标数据信息,对指标体系当中所完成的权重分配和计算方式进行总结,从而获取具体的权重信息、分值信息,形成风险评价值。以某上市公司为例,公司内部设定了资产负债、速动比率、总资产报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以及营业利润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等财务风险指标的确立。在有效性检验当中,通过对各项指标的标准系数、实际值的统计,获取到单项评分值,最终获取综合指数。综合指数通过百分比换算,对照风险识别区间,了解某一指标的风险情况。在各项指标当中,资产负债率的单项评分值最高,约为13.51,而该项风险因素在矩阵当中从属筹资风险指数范畴,而该指标范畴中的评级指数为0.73,经过综合计算,得出筹资风险与其他类型如营运风险、投资风险等的综合指数为0.6384,换算百分比约为64%。这一综合指数处于财务风险当中的中等风险状态之中,表明企业一旦出现财务管理以及运营问题,就可能爆发这一风险。

3上市公司内部优化管理体制下财务风险的控制策略

3.1创建优良的内部环境。上市公司内部环境的优化管理是企业风险控制的基础。结合目前上市公司的风险情况和市场状况,笔者提出内控机制下内部环境优化的策略。首先,需要进一步完善企业的规章制度。前文中笔者提出股权结构和投融资管理在企业财务风险当中指标占比较重,因此企业的内部环境优化应当以此入手。其中权责分明、产权结构清晰的管理机制是优化内部环境的重要措施,企业管理层需要明确每一名管理人员的权利范围,严肃避免一人多任的现象;同时要加强董事会在公司管理当中的地位,例如可以成立专门的董事委员会职能机构,加强内控管理当中的机构程序合理性,充分发挥机构职能,避免因管理层犯错导致公司财务风险加剧。其次,上市公司可以尝试进行传统决策机构和决策方式的优化,传统董事会决策机构缺乏对不良决策、不良管理人员的约束能力,而在财务风险识别要求和内控管理机制要求下,企业可以采取选聘专家董事的方式,增强决策的专业性,同时强化监事会职权,对董事会决策失误进行责任追究,从根本上避免随意决策。3.2创新经营能力。超强的市场化发展和强劲的经营能力是上市公司稳定运行的保证,同时也是有效降低风险影响的核心实力[3]。前文提到的开展内部环境优化主要目的在于提高企业决策水平,控制财务风险的形成;而提高经营水平和盈利能力,则是保障企业能够在风险爆发时拥有较强的应对能力。笔者提出,上市公司所进行的盈利创造,在于综合性体系的建立,因此在内部优化管理机制下,企业可以从规划条件和竞争能力等方面进行积极谋划。例如企业可以打造核心项目与其他类型项目相结合的方式,拓展企业空间和项目优势,实现企业增值业务的优化配置,打造良性的循环模式,从而规避市场当中的恶性竞争,使企业能够凭借坚实的资本基础和盈利水平,应对市场当中可能面临的层出不穷的风险,有效降低并控制风险爆发对企业所产生的诸多影响。

4结论

综上所述,现代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管理工作的开展,财务工作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成为市场化发展当中重要的环节。上市公司需要以指标权重方案形成对于风险内容的识别,并通过加强内部环境优化和企业经营能力的提升,来保障企业拥有财务风险的控制能力。对于上市企业来说,如何进行内部优化管理的实施和开展,成为企业自身发展创新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李云鹤,葛林楠,唐梦涵.我国民营公司海外并购创造市场价值了吗?———来自短期市场价值效应的证据[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0(5):142-151.

[2]吴育辉,翟玲玲,陈偲.股价崩盘风险与公司债融资———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务研究,2018(3):20-31.

风险分层管理范文篇7

《实施指导意见》共5章25条,包括总则;教育培训;作业安全风险管理;企业安全风险管理;电网安全风险管理;阐述了国家电网公司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强调了开展安全风险管理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及主要内容;说明了作业层、企业层、网省公司及总部层开展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和内容。这标志着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一些重要问题,如基本原则、体系内容、工作机制、重点要求等,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科学的阐述,和实事求是的定位,对于公司各单位立足实际,正确理解和开展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具有指导作用。《实施指导意见》基本原则和思路可以概括为24个字6句话:“坚定方向、理清思路、分清层次、分清专业、弄懂会用、持续改进”。

二、电力市场稳定性与风险管理措施

1、首先我们要坚定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我们知道,安全管理的实质是风险管理,我们现阶段在公司系统中开展安全风险管理,实施危险源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逐步建立基于闭环过程管理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这个体系的建立既是现代企业安全管理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我们实现安全“可控、能控、在控”的客观要求。通过大力开展宣传动员和教育培训,使各级人员弄懂学会风险管理的基本知识,理解风险管理的意义、作用、内容和流程,供电公司各项工作,我感到抓的特别紧也特别实,我们现在搞宣传培训,实际就是在做这项工作,通过学习和培训来提高我们自身安全风险分析能力和安全管理控制水平。

2、理清风险管理的工作思路。在这方面,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稳步推进”的基本原则,还要贯彻“分专业、分层次、抓培训、理流程、建机制、抓落实”的工作思路,(为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安全风险管理教育培训工作,奠定安全风险管理的良好基础。

3、建立分层次的风险防控体系。按照各自管理职责和工作特点,不同管理层次负责控制不同程度和类型的安全风险,逐级落实安全责任。一各部门有各部门管理的安全风险,班组长有班组长管理的安全风险,员工也即直接操作者邮资机的安全责任,逐级落实安全,责任具体来说,在工作中要掌握好一个首要任务和一个目标,首要任务就是供电企业以防止电网大面积停电事故作为首要任务,重点防控大面积停电风险;目标是无论供电企业也好、还是基建施工单位都要以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为目标,重点防控人身伤亡、设备损坏、供电中断事故风险;基层班组、工区、个人重点控制作业过程中的违章、误操作、人身伤害等各类作业安全风险。

4、建立分专业的风险防控体系。就是要发挥安全生产“三个组织体系”的共同作用。三个体系——安全保证体系、安全监督体系、安全责任体系,通过发挥三个组织体系的共同作用)形成专业配合并各负其责的安全风险防控机制。各级安监部门牵头制定安全风险管理总体方案和工作计划,组织开展宣传培训和风险评估,监督落实风险防控措施;那么,调度、生产、营销、基建等部门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负责管理范围内的电网、供电、人身、设备等各类安全风险的辨识、分析和防控工作,落实各自职责和义务。前面是分层次管理,这条是分专业防控。

5、弄懂学会风险管理的基本方法。要弄懂学会风险管理的基本方法作为每位员工来讲我们就要加强理论学习,正确理解安全风管理工作。因为它是对以往安全工作和现有安全管理手段的总结、提炼、延伸,是突出预防为主、实施过程控制、改进管理绩效的科学手段。通过学习并结合日常安全工作实际,学会并自觉运用风险管理的方法,达到发现危害、控制风险、预防事故、保障安全的目的。作业中存在的危险源是可以预控的。一般来说作业中存在的危险源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显现的危险源,通过现场考察或认真预知就可以发现。例如:正因为人们知道电气作业会有触电危险,所以事先戴好绝缘手套、穿好绝缘鞋,与带电体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登杆作业前,人们也会预感到存在的坠落危险,因此,上杆之后,小心地挂好安全带。另一类是潜在的危险,因此,这就需要进行科学地辨识预控。潜在的危险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务,只要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人们就有能力去认识它和控制它,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安全理论学习,弄懂学会风险管理的基本方法。

6、建立持续改进的工作机制。应该建立一个怎样的风险管理工作的机制?建立完善有效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不断改进。认真组织制定各阶段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严格按照计划和方案开展工作,注重加强过程监督和偏差纠正,在总结提炼的基础上,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实现下一轮工作的持续改进,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我们还要有条不紊地推进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工作。

风险分层管理范文篇8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cdk10表达阳性的肝癌患者82例。入选标准:①经实验室检查,确诊为cdk10表达阳性的原发性肝癌者;②预计生存时间>3个月者;③行立体定向精确放疗者。排除标准:①存在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疾患者;②卡氏评分[6]<70分者;③存在严重的精神疾病或沟通障碍。以随机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均为41例患者。观察组: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29~72岁,平均年龄(45.63±9.49)岁。主要临床症状:右上腹隐痛者26例,其中14例伴有轻微乏力和纳差;腰背部酸痛不适7例,骨痛7例,无明显症状者1例。对照组: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31~72岁,平均年龄(45.97±9.81)岁。主要临床症状:右上腹隐痛者25例,其中13例伴有轻微乏力和纳差;腰背部酸痛不适6例,骨痛7例,无明显症状者3例。1.2护理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护理内容包括给予患者营养指导、记录患者放疗毒副反应并根据医嘱进行针对性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护理风险管理内容[7,8]:①成立风险管理小组。风险管理小组主要由护士长、责任护士构成,其护理核心为降低风险,定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法律条例、放疗基础知识培训,以指导护理人员辨别、预防放疗过程中可能将出现的风险问题,在排班过程中将护理人员科学搭班,以优势、劣势互补。②建立放化疗风险管理流程。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以往经验,商讨肝癌放疗风险管理流程。本次流程操作:识别患者个人风险项目→评估患者个人风险程度→分析风险发生状态→实施针对性护理策略→护理效果分析。③实施分层风险管理模式。本次护理管理中才采用“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三级分层管理模式,责任护士负责评估患者放疗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下一步护理。④加强护理人员放疗风险环节培训。对小组内护理人员进行放疗基础知识培训,指导护理人员对放疗过程中出现的风险问题进行专业处理,掌握内容包括用药指导、毒副反应护理、饮食指及心理辅导。⑤加强风险环节管理。放疗前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通过分析病情状态、实验室资料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制定积极有效的毒副反应控制策略。1.3观察指标。①详细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在放疗期间发生的并发症情况,如放射性皮炎、口腔黏膜炎、恶心呕吐等。②满意度评估标准:满意:满意度调查表得分≥90分;较满意:满意度调查表得分61~89分;不满意:满意度调查表得分<60分。③比较两组护理1个月后生活质量水平情况。采用生活功能指标(flic)[9],包括生理、家庭/社会、情感、功能状况,最高分得分分别为28分、28分、24分、28分,总分最高108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佳。1.4统计学分析。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以珋x±s来描述计量资料,通过χ2检验计数数据,进行t检验,当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两组患者放疗过程中并发症比较。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1)。2.3两组患者护理1个月后生活质量比较。护理1个月后,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3)。

3讨论

本组研究发现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护理风险管理可显著降低放疗过程中患者并发症发生概率。此外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证明通过护理风险管理能够全面规划患者的日常生活和个人病情,以提高风险控制力度。护理风险管理内容主要包括了五项内容,分别为成立风险管理小组、建立放化疗风险管理流程、实施分层风险管理模式、加强护理人员放疗风险环节培训、加强风险环节管理[10-12]。在对患者进行护理前,将护理核心设定为降低风险项目,比如放射性皮炎、口腔黏膜炎等,考虑到癌症患者护理中会出现的问题,定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法律条例、放疗基础知识培训,以方便与护理人员排除风险问题出现的机率。值得注意的是,在放疗风险管理流程中,本组研究对患者进行了针对性的方案处理,其流程包括识别患者个人风险项目直至护理效果分析,能及时发现及纠正放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相关文献认为,护理风险管理对于医疗护理人员也是一种能力的提升,作为一类分层管理模式,护理人员进行了放疗基础知识培训,全面掌握了用药指导、毒副反应护理等内容,在提高科室护理能力及改进工作制度中行意义重大[13-15]。

风险分层管理范文篇9

关键词:lpr;银行业;对策建议

一、基本概况

作为金融活动的核心媒介,银行对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负利率一方面压缩了银行的盈利空间、加大了风险管理的成本;另一方面,从5个主要经济体实施的效果来看,负利率未必能够力挽狂澜,且其政策效果仍需时间检验。在此大环境下,人民银行于8月出台的新lpr,打破了银行原有的固化利率下限,成为负利率潮流下的一道“清流”。lpr与负利率一样,均是调节经济的政策和工具;后者着眼于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通过市场需求端刺激经济。而前者将着力点放在疏导堵塞点上,即打通国内存贷款利率和市场利率的“双轨”,从供给端的侧结构性改革,疏通市场利率向实体经济的传导障碍,强化与市场利率的联动。

二、银行业的挑战

我国结合自身实际,顺势推出了lpr政策;通过政策利率→lpr利率→贷款利率的传导链,使存贷款利率与市场利率高度联动;按月报价的频率;18家银行最优报价利率……市场利率的变化莫测,给银行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一)打破垄断竞争局面,传统盈利模式难以为继。前期银行业依赖制度红利,其垄断竞争并不充分;依靠利差吃红利的模式及应对风险能力均未得到实质改变与提升。lpr使得其垄断竞争局面被冲击;资产端收益被压缩,而成本端又难以在短期内转嫁,传统盈利模式难以为继。(二)重塑银行风险偏好,中小银行加快优胜劣汰。lpr为是银行给予最优质客户的报价利率;优质客户有更为主动的定价自主权;一方面,给银行的业务营销带来巨大挑战;另一方面,在市场利率下行时期,中小银行为维持息差或主动权,必然会逆向选择,即提升信用风险偏好,降低信贷标准,将资金配置在风险更大、收益更高的资产上。在当前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的情况下,企业违约事件频发或将导致中小银行不良率上升。因此在与大行的竞争中,中小银行经营风险增加,优胜劣汰不可避免。(三)迫使银行调整业务结构,考验风险管理能力。lpr使得逐利空间锐减,迫使银行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如创新新产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和多样化经营;此外随着利率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存贷款两端的利率水平波动较大等,均对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产生极大的挑战。

三、对策建议

(一)建立分层定价机制,提升内部应对管理机制,形成充分竞争。lpr是最优客户的贷款利率。而银行大部分客户达不到最优级;这些客户最终的贷款利率是在lpr的基础上加点信用价差。因此银行要主动出击,建立利率分层定价机制,这样可以严格区分出客户贷款利率中的市场利率因素和信用风险因素;通过内部分层定价机制,实现银行对客户的精准把握;提升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进而形成充分竞争的局面。(二)创新风险管理工具,有效反应市场变动,促进稳健发展。lpr将进一步考验银行全面风险管理能力,为有效应对市场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银行业可创新风险管理工具,如金融衍生品;通过有效的对冲工具和手段,积极应对变动,促进稳健发展。(三)从资产与负债端出发,精准定位客户,破局盈利困境。从资产端出发,精准定位客户。大型银行对优质客户可通过创新产品、提升服务质量,以全方位优质的综合金融服务,有效屏蔽中小银行的竞争。中小银行可以发展非标准业务,根据自身的产品优势、地域特色,提供“量身定制”的特色服务,实现与大型银行的错位竞争。聚焦小微也是lpr政策所希望的,即降低中小微融资成本,激活市场活力。负债端的利率敏感性在当前机制下是低于资产端的,因此银行业可以适当提升主动负债的占比,尤其是较为分散化的个人存款及基本结算类的中小企业客户;有利于形成资金沉淀,降低存款成本。

四、结论

lpr压缩了银行业的利润空间、重塑着银行业的风险偏好、考验着银行业风险管理能力。本文主要从3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通过建立完善的内部分层定价机制,创新风险管理等手段,从资产负债端出击,主动迎接机遇和挑战。

参考文献:

[1]张悦洲.对负利率政策实施效果分析及启示[j].经济纵横,2019:185.

[2]谭小芬,李昆.负利率的理论基础、实施效果与中国对策[j].宏观经济与市场,2017:37-42.

风险分层管理范文篇10

一、新形势下银行风险管理面临新挑战

(一)迈入新发展阶段,客户需求更加多样,防控复杂化风险面临新任务

新时期,金融需求呈现多元化、个性化特点。个人客户需求多样化,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加速财富管理、消费金融、健康金融和服务金融需求多样化,金融错配风险增加;企业客户需求多样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入深水区,企业转型寻求突破,往往形成跨区域跨行业多样化经营,结构复杂、边界模糊,风险隐蔽性大;产业升级需求多样化,我国部分行业已进入夕阳阶段,现代产业体系正在形成过程中,产业迁移加速吸引信贷、债券、理财、信托等社会资金聚集,风险发生机制更加复杂。

(二)构建新发展格局,加速双循环,防控关联性风险承担新课题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客户间链式、网状联结不断延伸,互相交织,关联更加紧密。加速行业循环,既有产业链、供应链纵向流动,也有行业间横向流动,点面交互动态变化,要注意防范风险跨市场共振传播;加速城乡循环,银行客户下沉,触角深入城镇乡村,如何精准定位客户与需求,如何有效获取信息,成为需要破解的难题;加速政企循环,政务互联和政企互联层层深入,银行服务呈现场景化和非接触等新模式,通过场景捕捉和管控风险,特征提取难,场景画像难,客群定位难;加速生态循环,客户围绕产业链、资金链、物流链与信息链,形成共生共荣的生态群落,风险管理从客户管理向客群管理的转型难度大;加速跨境循环,全球已有171个国家与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国内有21个自贸区成为改革开放新高地,境内外互融共通,要注意防范输入性风险。

(三)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塑造经济新优势,防控多元化风险提出新要求

“创新”发展提出新要求,金融与科技加速融合,互联网金融跨业跨界竞合,银行面临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压力增大,要注意防范金融脱媒风险;“协调”发展提出新要求,金融体系多层次、多业态并生,金融机构综合化经营,业态优化与统筹协同面临挑战,要防范脱实向虚风险;“开放”发展提出新要求,线上业务不断拓展,自动化流程模式下,信息核验的真实性、准确性要求高,要注意防范欺诈风险;“绿色”发展提出新要求,践行“两山”理念,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相关客户面临的转型和整合压力增大,要注意防范银行资产质量阶段性波动风险;“共享”发展提出新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金融业社会责任大,要更加重视消费者权益保护,妥善处理声誉风险。

二、服务高质量发展必须保证风险管控全覆盖

当前风险形势复杂多变,管住风险,关键是“全”。要坚持全局视角,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做到风险立体防控无死角。

(一)风险管控覆盖全范围

全面覆盖境内外,中资银行海外发展迅速,如工行境外资产占比已接近10%,工行坚持统分结合,针对各国差异性,无论分行与子公司,全部纳入集团全面风险管理范围。全面覆盖表内外,针对表内表外、线上线下全产品体系,工行实施全口径管理,全面覆盖信贷、投资、交易、理财、租赁、、托管、顾问以及各类新型业务。全面覆盖四大板块,针对境内分行、境外机构、综合化子公司及总行部门进行板块管理,特别是盯准、抓牢过去容易忽视的子公司及总行部门。全面覆盖9 x风险,在管好信用、市场、操作风险等9大类风险基础上,工行不断扩展风险管理范围,将交叉性风险、气候风险、模型风险等新型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框架。

(二)风险管控覆盖全流程

建立全流程闭环管理,针对新业务、新客群、新风险,实施流程再造,确保有效覆盖事前、事中、事后全环节。信贷流程全覆盖,把牢风险重要关口和关键环节,落实风险识别、监测、预警、处置全流程管控。工行通过建立“三道口、七彩池”风险动态管控机制,实施审批新规,严把资产入口,强化贷后分类管理,动态把握风险演变进程,提升风险资产经营能力,实现风险有序释放和处置化解。投资流程全覆盖,严格投资池动态管理,强化市场跟踪预判,按照风险偏好和限额控制,灵活调整投资策略,落实多维度、全环节投资监控。工行在国内首创产品控制体系,针对市场交易,实现事前预警、事中校验与事后纠偏的全流程监控。以交易员为关键点,打造行为监测体系,探索全主体风险管控。

(三)风险管控覆盖全周期

周期性是银行需要面对的核心问题,特别在当前周期拉长,疫情反复、中美摩擦等偶发性因素加剧情况下,防范周期波动带来系统性影响,实现跨越周期的稳健经营,显得尤为关键。一方面,要从周期视角优化业务结构,合理配置跨周期与亲周期资产占比,以跨周期资产保障持续稳定,以亲周期资产获取收益成长,通过二者动态平衡,实现长期稳健发展。工行作为国有大行,持续保持跨周期资产合理占比,有效“熨平”周期波动,为支持金融体系稳定运行,发挥好“压舱石”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强跨周期管理,准确把握行业周期波段,统筹亲周期性资产策略,在经济恢复期,抓住时机,优势出击;在繁荣期,利用宽松窗口,做好结构调整,以逆周期操作实现周期稳健。

(四)风险管控覆盖全体员工

压实全员管控。人是诱发风险的关键因素,要以文化为纲,制度为网,加强审慎尽职的作风建设,建立覆盖全员的防控体系,确保责任落地、不留死角。工行建立了网格化、智能化管控体系,实现对全行40万员工58种活动异常行为的识别管控。把牢关键环节。聚焦重要节点,管好各机构、各条线关键岗位。工行通过职业生涯全周期管控、行为管理、风险视图等手段,把关键少数的监督落到实处。落实认责问责。进一步明晰权责,通过刚性惩戒机制,发挥警示约束作用,确保守责尽责。工行建立了全面覆盖四大板块和9 x类风险的责任认定机制,开展责任评议、认定与问责,实现对员工行为的有效规范。

(五)风险管控要有补位意识

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没有一成不变、十全十美的体系,要保持警觉,根据情况变化及时查漏补缺。坚持人民至上,筑牢消费者权益保护。始终将客户利益摆在前面,在产品设计、营销推介、售后管理等环节,自觉保护消费者权益,积极妥善做好客户投诉工作;丰富投诉处置手段,做好客户关系维护与管理。重视隐形关键,强化声誉风险管控。既要做好事后快速响应和稳妥处置,更要强化前置治理防控,防患于未然,多渠道主动发声,做好正面舆论引导。工行作为国有大行,体量大、客户广,事关国计民生、社情民意,坚持主动前置,做细做实源头管理。坚持绿色先行,保障绿色低碳转型。严控“两高”行业贷款,优化投融资结构,开展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将气候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三、服务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强风险管控前瞻性

当前不确定性因素持续增加,前瞻性把握机遇,前瞻性识别与防控风险,被提升至更加突出位置。

(一)坚持发展导向,强化趋势判断把控

坚持把握全局方向,加强国家政策、宏观经济的研究分析,党委、董事会与高管层要拿主意、定方向,从整体上、趋势上强化方向判断、阶段判断、节奏判断,站在更长时段把控资产配置;坚持把握行业、市场趋势,整合银行内部研究力量,既有分工,又形成合力,将趋势判断融入业务策略,赋能前台抢抓机遇;坚持提高战略规划能力,工行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研究确立了第一个人金融、境内外汇首选银行、重点区域提升、城乡联动发展及绿色低碳发展五大战略,保障了稳健发展,行以致远。

(二)简政放权,推进风险关口前移

传统银行风控流程普遍存在“前轻后重”的特点,控制重点过多放在中后台,容易造成前台忽视一道防线责任,中后台与市场脱节。这已不适应发展需要,应简政放权,主动前移风险管控关口,提升前瞻性风控能力。谋客阶段要前移风险关口,参与市场定位、行业分析与产品设计,考虑市场和收益的同时也考虑风险,通过风险分层,细分市场定位;获客阶段要前移风险关口,参与营销策略制定,把风险筛查与风险分层作为营销策略要素,按照风险分层,匹配营销渠道、手段与产品,按风险高低定价,实施主动授信;黏客阶段要前移风险关口,依靠大数据,识别客户潜在需求,基于风险画像,提供一揽子增值服务。

(三)改进方法,用好风险预警与压力测试手段

做好主动全景扫描。通过市场预测、财务预测、行为预测以及舆情分析,主动扫描风险,理清风险发生点与接触面,防止风险传染;用好压力测试工具。工行借鉴国际上的ccar压力测试方法,改进关键技术,完善情景设置,在统一情景下,从收入、损失、风险、资本等方面进行联合测试与模拟核算,对于提前发现、把控、应对重大风险发挥重要作用;强化预警反应机制。信用风险方面,工行建立了联防联控机制,对于重大风险事项,统筹协调,前中后台齐抓共管;市场风险方面,建立全球应急管理机制,应急情况下,主要机构24小时值班,实现t 1早8点集团范围交易风险及损益全面报告。

(四)加强统筹,坚持风险管控统一性和穿透性

统一管理包括偏好、数据、制度、流程、方法与系统六方面统一,银行应围绕风险偏好的传导与实施,以偏好指标为核心,以政策和流程为路径,以数据及系统为基础,以限额、授权、资本等工具为手段,自上而下层层分解,明确部门、条线、分支机构和员工的具体目标,并细化到每一个过程中,成为全行风险管理工作的统一指南。要坚持管控穿透性,坚持向子公司派驻董事、监事,确保经营方向与集团要求保持一致,重大事项及时报告;坚持关键岗位人员与集团实行双向流动,保证风险文化得以有效贯彻;坚持制度能穿透,子公司在制度中明确上报集团审批的事项、范围,明确报告内容与频率,并制定清晰的流程与路径,确保与集团有效对接;要实现数据能穿透,满足监管要求前提下,集团范围内统一数据标准与口径,做好系统对接,保证信息有效传输,实现逐笔业务的监测、分析与控制。

四、服务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风险管理智能化

立足科技自立自强,在更高起点、更高水平上谋划实施新一轮科技创新重大工程,以金融科技为驱动引擎,以数字资产为生产要素,强化科技赋能,助力打造智慧风控银行。

(一)完善智慧风控技术手段

夯实数字化基础。盘活全行数据资产,实施数据清洗,全部纳入统一“数据湖”,建立风险主题数据库,实现数据整合共享;完善智慧化手段。优化数据挖掘、加总、分析与诊断技术,运用机器学习、网络分析、知识图谱、生物识别等最新技术,创新风险识别与控制手段,全方位、动态识别与拦截风险,提高自动化与精准性。

(二)加快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风控模式

当前,线上业务发展迅速,线下业务线上化趋势明显,为适应这一特点,要加快金融与科技融合,线上线下通盘考虑,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风控新模式。一是实现线上线下产品营销的精准匹配,根据客户偏好、行为等特征分析,精准定位客户需求,按需求分析匹配产品;二是实现业务流程自动化管理,基于大数据智能系统,自动完成贷款审查、授信管理、贷款审批、押品评估、贷后监测、额度管理、催收管理等信贷全流程;三是提高风险管理精细化能力,通过场景、客户、业务、模型、策略智能匹配,为客户配备个性化风控策略。

(三)全面提升风险管理智能化水平

信用风险方面,加强客户、业务、机构、人员、流程五维一体信用风险监控体系建设,实现智能化风险识别、挖掘、定位,建设智慧审批平台,推进建立“云审批”体系;市场风险方面,加强市场风险智慧分析监控,实现市场风险报告全流程自动化和智能监控,提高危机时期快速决策与报告能力;操作风险方面,构建智能运营风险管控体系,全景展现多维度风险管理视图,实现全渠道、全客户、全业务运营风险量化监测和智能管控;欺诈风险方面,加强反欺诈事前、事中和事后全流程管理,应用机器学习工具研发高维反欺诈模型,实现在线实时计算和快速迭代;以场景为驱动,加快融安e信大数据风控平台技术创新;交叉性风险方面,完善交叉性风险监控平台,智能分析不同场景风险传染路径和影响范围,实现全流程、可视化风险管理。

五、服务高质量发展必须推进风险管理生态化

加快融入经济生态,打造生态化银行,建立产业与金融共生的生态圈,银行风险管理要相应向生态化方向转型。

(一)推进风险管理从单一客户管理向客群管理转型

生态化客群内部成员相互依存,类型多样。传统单一客户管理模式,已不能反映客群的关联性、多样性特点,风险管理模式需要从客户管理向客群管理转型。一是建立适应客群管理的数据基础。根据客群成员之间的产业链、业务链、股权链、资金链、物流链与信息链,梳理资源交互路径,明确客群内部循环关联关系。二是进行客群准确分层。根据交互关系及重要程度,按照中心客户、互惠客户、单向寄生客户等类型进行客户分层。三是准入时按照客群进行评级、授信与审批。在传统客户维度基础上,考虑客群维度,进一步增加客群评级与客群授信,客户的最终评级与授信,要根据客群及客户在客群分层情况进行调整。四是贷后按客群进行监测。把客群当作一个整体进行监控,客群与成员之间根据风险变化相互修正。

(二)推进风险管理从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型

生态客群具有动态性与成长性的特点,要使用成长的、周期的观念看待和管理生态客群。首先,客群的边界是不确定的,其边界处于动态变化中。因此,风险管理需要从确定的封闭型管理,向模糊的开放型管理转型,采用“模糊”管理的方法,对客群关系进行动态调整。其次,客群具有生长性,这导致客群抵抗风险的韧性明显高于单一客户,压力会由群内成员进行分摊,并通过“牺牲”边缘客户进行“断尾求生”。因此,需要运用生长性、周期性的观念来管理风险。

(三)推进风险管理从损失管理向价值管理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