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评估论文十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03-25 16:58:50
风险评估论文篇1
1.公共政策风险评估的特殊性研究欠缺公共政策是一种话语与价值表达,风险评估是科学判断的过程,首要的就是建立关于不确定性(如数据、语言、系统、推断、变异性、模型、决策等)的类型学[3]。不精确的政策语言及社会的不确定性预期既潜藏了风险,也决定了公共政策风险评估的特殊性。例如,公共政策较之于项目管理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有无经费的支持,前者是一项相对宽泛的规定,后者则是体现经费开支的具体行动过程。对这两者进行风险评估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现有研究很少对公共政策风险评估与几个既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如公共政策评估、项目风险评估、绩效管理、政策试验等做出区分,这将难以为实践提供操作指南。
2.基于实践体悟的研究成果不多“三段式”是公共政策风险评估研究的常用写法,即先对具体政策做一介绍,然后从最一般意义上对其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分析或者预测,最后提出防范、控制风险的对策建议。该研究路径泛泛而谈,较为陈旧,研究结论跟实际联系不紧密。即便是借助量化的技术模型(如rbcs模型等)[4],现有研究也基本未超越政策———风险———对策的套路。实际上,研究者要是无法参与公共政策风险评估实践,就很难全面把握具体公共政策可能运行的系统,提炼风险评估的核心指标则更加困难,遑论风险源的识别并以此提出针对地方需求的对策建议。由此,公共政策风险评估的研究成果大多是从文献到文献的“原地打转”,很难有新突破。
3.整体性风险评估框架尚未建立随着整体性治理理念的推进,西方政府普遍建立起整体性绩效评估(管理)框架以推进绩效管理的发育成熟[5]。这种做法同样可用于公共政策风险评估,既体现治理理念,也可将其提供的操作流程与方法作为风险评估的使用指南。公共政策风险评估一般应包括原则、主体、流程、指标、方法、问责机制等核心要素。理论研究对上述要素都有所涉及,也充分认识到评估指标的重要性,提出了“政策环境风险”、“政策制度风险”、“政策选择风险”和“政策伦理风险”等指标[6]。然而,零星、分散的研究并未构建起整体性的公共政策风险评估框架。
4.跨界研究处理不善毋庸置疑,源自管理科学的风险评估技术和模型能够为公共政策风险评估的开展提供借鉴和便利。与此同时,基于风险识别和评价强数理、强技术的要求,公共政策风险评估也必须利用其它学科的方法。由此,公共政策风险评估及其研究就成为一种跨界行动,如何实现政策科学和管理科学的有效对接是一项颇具难度的挑战。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将风险评估引入和应用于政策分析为公共政策的科学化确实提供了很大的益处,但偏重技术分析的政策风险评估与规范意义上的政策分析之间的鸿沟也日益显现[7]。现有研究已经开始移植项目风险评估模型等尝试方法技术上的挖掘,但效果并不理想。将管理科学关于风险评估的做法引入政策分析时形成了“两张皮”,一者是公共政策风险要素的分析,另一者是套用技术模型从宏观上谈如何对风险进行评估,离极具操作性的风险要素识别、监测、控制等还有相当的距离。此外,有些研究者对技术模型一知半解甚至全然不知,这样的研究肯定无法深入,只是做表面的花哨处理而已。
二、公共政策风险评估研究局限的成因
就上文的分析,公共政策风险评估虽已引起关注,但研究并不深入,高质量的成果相对有限。剖析造成这一困局的原因,将有助于针对性地提出消解和突破策略,推进理论研究,更好地为实践提供指引。
1.理论研究重视不够政策科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科范式。政策评估作为政策分析的一个环节和分支,也日益得到重视,旨在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提供依据[8]。有学者提出,如果政策评估的标准或方法不科学,那么具有明显的负向排斥性政策将可能评价为好的或者合乎正义的政策[9],这将引致很大的风险。然而,他们只是点到为止,把公共政策风险评估作为政策分析的一部分,淡化了其重要性。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公共政策风险评估的理论研究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
2.问题意识不强公共政策风险评估的重点不在于定义什么是公共政策风险,而是如何找到风险源,进行风险的识别与控制。这就决定了理论研究需厘清公共政策风险的特殊性、公共政策风险评估与其它项目(活动)等的风险评估有何本质区别,哪些可靠的技术手段可用于公共政策风险评估与管理等问题。然而,现有研究花了大量的笔墨为公共政策风险下定义,以无争议的粗线条方式阐明公共政策的风险源在政策系统内外部或者政策过程。如此一来,公共政策风险评估研究并非基于明确的研究问题,而是把公共政策和风险评估进行简单叠加。理论上的“自说自话”显得空洞乏味。
3.研究者学科背景受限从现有情况看,公共政策风险评估研究的主体大多来自于政治学、行政学等学科领域,较少受过风险评估技术方法的专门训练,这不利于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有意思的是,部分研究者具有经济学、管理科学的背景,在公共项目风险评估实践操作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公共政策风险评价的研究成果,可他们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公共政策分析训练。然而,更好的风险评估比较来自于信息交换,而不是依赖技术模型进行定量信息的比较[10],选择适当的技术之后需考虑如何对结果做出解释。所以,研究者的学科背景限制了公共政策风险评估研究将价值理念、语言表征及技术工具进行有效地整合。
4.研究的压力与动力不足公共政策风险评估的研究成果大体形成于以下两种情况:一是研究者个人基于兴趣、社会热点等方面的考虑进行研究尝试,以文献研究居多,重复生产的意味较重,质量不高;二是研究团队获批纵向课题后开展研究,虽说引入多学科的方法,也运用了大量的模型,但是理论解读和推导居多,基于实践的总结与提升较少。因为纵向课题通常只需提供公开出版的论文、著作等就可以申请结题,深入实践的压力几乎没有,动力也就无足而生了。当然,这跟研究者鲜有机会接受政府的委托进行公共政策风险评估有关。以教育政策的风险评估为例,由政策制定者和专家学者组成临时性风险评估团体是政府的惯常做法,从事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可以说是依附于政府参与评估工作,无独立性可言,压力和动力自然也有限。缺乏实际操练机会的现状很难促进研究者投入力量组建多学科背景的成员进行研究,这又怎么习得风险评估硬本事?如果研究者还是按照前文所述提提一般性的对策建议,这又加剧了地方政府对专家、科研机构独立评估的不信任,研究人员更加难以深入到“评估市场”中去。
三、公共政策风险评估研究的突破
公共政策风险评估是一项技术性、实践性较强的跨界对接工作,理论研究更加需要把握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这样才能使得理论成果真正指导评估实践,增强公共政策风险评估工作的成效。借鉴项目风险评估、政府绩效评估等较为成熟的做法,研究者从“黑板”、“电脑”走向“政府”、“市场”将是总体发展趋势和方向。基于这个大方向,研究者可从以下方面尝试以实现突破。
1.树立研究信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公共政策是一系列方针、策略的统称,是党和国家的治理工具。任何的执政理念都要靠各项公共政策来落实。很显然,对公共政策进行风险评估,不仅关乎治理能力和水平,更影响到社会稳定与社会质量的改进。通过对未来的预测,把不确定性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就等于政府掌握了主动权。可以预见,政府将越来越重视公共政策风险评估。研究者应该对这个领域的研究前景抱以乐观的态度,相信不仅可以有所作为且可以大有作为,提高研究激励。共识一旦达成,就可促使更多的研究者加入,为研究队伍输送新鲜血液。
2.增强“市场”意识从前文分析看,研究者因承接政府委托项目少,公共政策风险评估实践有限等导致了理论研究不充分。要想推进公共政策风险评估研究,还得回归“市场”。这里的“市场”并非纯经济的买卖市场,而是基于政府是委托人,研究者是人形成的公共政策风险评估市场。在这个特殊市场中,政府提供经费支持,研究者基于物质利益的考虑和理论研究的需要等承担具体政策的风险评估工作,这将促使他们带着明确的问题寻求解决之道。所以,要想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有所突破,研究者必须改变“关起门来做学问”的做法,主动接触政府,“推销”自己的成果,寻求与政府的对接。只有增强市场意识,受到市场的刺激,研究者才会以更加开放、积极的心态投入研究,体悟理论与实践的差异,在理论成果有所转化的同时进一步修正、充实、完善已有的研究结论。此外,研究者需与政策制定机构建立起有效的风险沟通以增强信任感,因为价值判断是专家风险评估途径的内在特性,目的是提供关于危害的综合信息以满足政策制定者和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和利益,并以易于理解的方式对待不确定性决策问题[11]。这有助于提高获取市场操练的机会。
3.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公共政策风险评估既需要政策分析(评估)的理论指导,也需要风险评估(管理)技术的方法支撑,这很难靠学科背景既定的研究者个体单打独斗来完成。除了政策分析的多学科研究途径,公共政策分析评估尤其需要得到理工科技术方法的支持。由此,组建跨学科的研究团队,吸引政治学、行政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工程等学科的人才实现优势互补是较为理想的选择。例如,风险评估是一个利益相关者参与审议的程序,将社会学中的社会资本理论之四大参数———社会信任、制度信任、社会规范和社会网络作为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就可被广泛应用[12]。这既可以弥补政策学家方法运用上的缺陷,也可预防风险评估技术人员价值理念上的偏差,因为风险研究往往没有质疑事实(包括某些有害后果的概率期望)和价值观之间的根本区别[13]。此外,公共政策涉及合法性问题,应将有法学背景的专业人才吸纳进研究团队。
风险评估论文篇2
①技术安全风险高。如地质资料是否真实可靠;地基处理是否到位;支架、模板是否经过验算、交底、验收等。
②大临工程涉及面广,事故频繁发生。如便道交通事故;临电系统不规范,电缆浸泡水中,造成触电;驻地不规范设置,发生泥石流、火灾;拌合站维修机械事故等。
③施工环境恶劣,施工防护不到位,发生事故几率增大。如进入现场不戴安全帽;高空、深坑不系安全绳,没有上下通道;预留孔、施工孔四周防护不到位等。
④租赁机械设备管理责任不分,管理混乱。如挖机、装载机、运输车、龙门吊、架桥机、空压机等。
⑤作业人员安全思想意识不够,管理人员松懈管理。如进场不培训;培训不到位;技术交底走过场;特种作业人员不持证;违章指挥、违章作业;隧道进洞登记,形同虚设;作业人员不知道危险源,管理者也不告知危险源等。
⑥应急救援不落实。如应急救援方案、措施都只是写在纸上,放在办公室,没有到现场演练,也没有联系相关的地方救援部门等。既然存在这么多的隐患,如何减少和避免不安全因素,笔者认为就是要加强施工前安全风险评估,并制定合理有效的措施;加强事中对有效措施的落实。
2认真做好事前风险评估
纵观中外工程建设安全发展史,施工生产与安全并存,只要存在工程建设,就有安全隐患的存在,只是发生安全事故概率多少的问题。安全是相对的,风险是存在的,危险是绝对的。安全隐患是必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这并不意味着风险是无法避免的。因为,安全生产还存在两个客观现实:一是,理论上一切风险可以控制,事故可以避免;二是,上级重视,层层重视,事故发生的几率可以减少。所以,不论我们施工什么项目,一旦进场,首先,做好施工调查,包括当地地质、水文、气候、交通、物资、人文、风俗,施工现场的地形地貌,形成详细真实的施工调查报告。有了可靠的报告,我们才能着手进行项目上各项目标评估分析。利于过程控制,最终达到预期目标。可见前期评估对项目至关重要,安全问题也不列外。
3实例
3.1实例1
笔者单位在内蒙古西北边陲阿拉善盟最北的戈壁滩中标一铁路项目,全长21.53km,主要是路基和桥梁,其中,桥梁13座,长度5.23km,所有桥梁20m以上的高墩27个,30m以上的空心墩6个,含50m以上的高墩2个,最高51.6m。施工现场距离既有正式公路140km以上,材料购买要到阿拉善盟或者银川,在600~700km以上。气候条件极为恶劣,地处内陆高原,平均海拔900~1400m,远离海洋,周围群山环抱,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风大沙多,冬寒夏热,四季气候特征明显,昼夜温差大。年均气温摄氏6℃~8.5℃,1月平均气温-9℃~14℃,极端最低气温-36.4℃,7月平均气温22℃~26.4℃,极端最高气温41.7℃。年平均无霜期130~165d。多西北风,平均风速每秒2.9~5m,年均风日70d左右,年平均大风日数38d,平均沙尘暴日数11d,主要气象灾害有高温、干旱、大风、寒潮、沙尘暴。施工人员都是南方人,没有在这样的环境下做过项目,如何保证人员、财产施工安全,特别是桥梁高墩的施工,如何抵御大风和沙尘暴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我们走访当地相关政府、部门、老百姓,了解他们对沙尘暴的认识,沙尘暴主要集中在每年4~9月份,当地有句谚语“小风天天有,大风时常来,要望没有风,等待新年到”,说明风的频繁。首先,成立安全评估小组,对驻地、路基、涵洞、桥梁下部施工现场所有危险源一一列表,科学认真分析,得出高度、中度、低度危险源,每种危险源指定相应对应措施。重点放在桥梁墩身钢筋、模板、混凝土施工,如何抵抗沙尘暴。提出解决抗风措施,通过计算、验算,报请相关专家审定,修正,再审定。在施工的时候,现场还加大安全系数。具体措施如下:
①首先要求办公室,每天与盟、县气象部门取得联系,第一时间清楚工地的天气预报情况,提前做好施工安排。
②驻地:不管是修建的板房还是帐篷,都必须设置地锚,在沙土里,地锚尺寸1m×1m×1m以上,埋深3m以上;在戈壁滩上,地锚尺寸0.5m×0.5m×0.5m以上,埋深1.5m以上;同时,板房每三间房屋分离,在房屋面上压3根纵向5cm槽钢,与地锚相连;工地高于3m的固定设备,如拌合站设备,必须按照同样要求设置地锚。
③路基、涵洞、桥梁基础施工,在天气预报大风时间段,停止一切施工。
④桥梁墩身施工。承台和基础基本不受影响,承台以上的施工,越高越危险。总体思路:在承台施工混凝土时,墩身钢筋笼圆内,距离钢筋20cm位置埋置钢管桩,墩身混凝土表面外分别在20cm、80cm位置埋置钢管桩,内外环向间距2.7m标准设置1个,便于钢筋施工,模板安装时,搭设脚手架的联接稳定。每个墩身设置3个地锚,夹角120°,地锚的位置最高处与地面夹角45°,要求同上,采用紧线器和钢丝绳固定。10m以下的墩身,先搭设内架,内架立柱采用0.9m间距、单排,横担1.0m间距;外架立柱采用0.9m间距、双排间距0.6m,横担1.0m间距。内外架立柱每隔3根,必须与预埋的钢管牢固相接。逐层施工,每施工完6m架管,就用锚索锚定,再施工6m,再锚定。锚定前,内外架采用短钢管联接,形成整体受力稳定。钢筋施工时,当遇到联接内外架钢管抵触时,一个一个抽换并联接。钢筋施工完成后,其顶部间隔2m与内架联接,使其因受到风力影响而前后左右摇摆。模板设计每节长、宽、高都为1m,异形模板低于1m。安装模板时,先安装墩身两侧大面方向的,再顺序安装,调节好第1节模板后,让模板与预埋的钢管联接,形成整体。然后,逐层安装模板,每安装完1节模板,就锚定1次,当遇到模板与原来的锚索相冲突时,临时更换锚索位置。模板安装调试完毕后,让钢筋与模板联接,去掉内架锚索,拆除内架,此时,主要靠模板的锚索受力。人员上下采用步梯,混凝土可采用单独的提升架或吊车。10~30m墩身,由于都是实心墩,措施和10m以下基本一致,不同的是每次施工的高度为8m一次,每施工8m,在墩身内预埋钢管桩;另外,地锚的位置随墩身高度发生变化;同时,在混凝土模板拆除后,采用钢管架每6m与墩身混凝土和外架紧密联接,确保上层施工的稳定。30m以上的空心墩,采用同样的思路,但不能照搬,因为,空心墩内外都是变截面的、两端是圆弧,是一个锥形体。为此,每施工8m,人为的增加1个施工平台,用于钢管桩的预埋和脚手架的搭设。由于空心墩是两层钢筋笼,为了保证钢筋笼的不变形,在墩身直面两侧各通埋2根、圆弧两侧各通埋1根钢管到顶,灌注混凝土时不再拆除。3个方向的地锚设置3组,按高度不同,设置不同位置。起吊设备采用塔吊,塔吊基础与承台相连,塔吊每升高10m,就用连接杆与墩身刚性联接,同时做好塔吊定部的缆风绳的稳固。施工过程中,见识了沙尘暴,但无法预测下一次沙尘暴,所以,领导、干部、作业人员都高度重视,现场严格按照既定的措施落实。该项目经过2年的奋斗,圆满的完成任务,抵御了可怕的沙尘暴,施工现场没有出现一次重伤以上的安全事故,也没有发生一起倾覆和坍塌事故,而相邻标段则发生多起事故。由于本单位的预控措施到位、执行到位,受到业主和地方政府的大力表扬。
3.2实例2
笔者单位在四川中标某铁路项目,其中有一黄土浅埋隧道。该隧道位于乐山市悦来乡境内,隧道进口里程dk286 450,出口里程dk286 640,全长190m。位于直线纵坡为19‰的下坡段。没有既有施工道路,需要重新修建约3.8km长的道路。本隧道位于成都坳陷南侧,属川西褶皱带,隧址区揭露的地层岩性从上到下依次为:坡残积(q4del)块石土,坡洪积层(q4d1 pl)淤泥质黏土、坡残积层(q4d1 el)粉质黏土;下伏白垩系下统夹关组(k1j)砂岩夹泥岩。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岩质较软,敲击声闷。该层砂岩部分由于胶结物和矿物组成的差异,存在差异风化,弱风化带内夹强风化透镜体。钻探揭示全风化带(w4)厚5~12m,属ⅲ级硬土;强风化带(w3)厚2~6m,局部稍厚,属ⅳ级软石。其下为弱风化带(w2),质较软,属ⅳ级软石。隧道埋深5~43m。不良地质为泥岩的风化剥落,在外力作用下泥岩呈碎屑状脱落,局部形成浅表层坍滑,对隧道及路堑边坡施工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特殊岩土:松软土,呈层状分布于成都端沟槽表层,厚0~6m不等,多无硬壳层,下伏硬底多为全—强风化泥岩及砂岩。出口dk286 560-640段80m长度位于山体右侧半腰,埋深5~12m。25m明洞拉槽施工。根据资料和地形地貌,该隧道为浅埋黄土且偏压隧道,施工前聘请某大学隧道专业教授3人、非本单位高工2人共同组成评审小组,邀请业主、设计院、监理共同参与,评估该隧道在施工阶段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等。通过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并针对各风险因素(事件)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施工方案和应急救援预案,将各类风险降到施工可以接受的水平。初始评定:不采取措施,该隧道为高度风险隧道。经过设计采取加强超前支护、加强初期支护后,风险降低。最终结论:该隧道残余风险等级为高度可控隧道,要求施工过程中加强观测,发现问题后及时请监理、业主、设计院现场加固处理。由于条件受限,只能从出口往进口施工。施工前,对整座隧道进行纵向、环向测量布点监控,重点是出口80m范围,严格按照监测时间进行测量。施工中,严格按照图纸和设计意图作业,明洞按照洞内上台阶高度控制,进洞35m,施工里程到dk286 580时,洞内监控量测点完全按照图纸基础上,施工中还需加密观测点,这些观测点数据没有发现问题。按照设计,此时应该施工下部和仰拱,二衬紧跟。当开始明洞4m一环下部及仰拱施工时,仰拱开挖8h后,监控发现明洞左侧边坡发生1mm位移。18h内连续监控,累计值已经达到3.6mm,此时,第一环仰拱混凝土施工完毕。由于边坡发生位移,停止现场作业,继续监控,并将现场位移现象上报设计院、业主,到48h监控数据位移达到4.3mm。大家到现场后,发现位移边坡高32m,为了确保安全,明洞边坡增设5根抗滑桩,抗滑桩施工完成后,再施工隧道。整个抗滑桩施工过程监控,边坡稳定。继续施工隧道,下部拉槽10m后施工仰拱,仰拱按设计3m开挖施工。施工到第三环时,东内外监控数据发生变化,第三环立即回填,停止施工。报请相关单位到现场确定方案,最终确定在dk286 560-615段隧道地表增加2级混凝土挡墙。直至隧道施工完成,没有发生位移隐患,整个施工过程没有发生一起隐患事故,确保人员、财产安全。通过以上案列,证明前期安全评估是相当重要的。
4结语
风险评估论文篇3
1.1风险评估大致过程
通常的风险评估过程为:分析并辨认风险因素,从而预测未来会出现的风险性因素与事件,通过定量与定性两种方法对所辨认出的风险进行深入全面的论证,从而对风险因素进行分类,以及不同风险发生概率以及风险分布状况等等。各类风险的危害等级。利用单个与整体风险评估准则来分别分析单个项目风险以及整体项目风险大小,分析其是否可以被接受,以此来制定出科学而有效的解决对策,或者对工程项目实施科学的调整。
1.2风险评估基本理论分析主要的风险评估理论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评价与决策。
(1)风险识别
就是利用科学的方法、途径和措施来全面、客观地判断、认识风险因素,并实施量化识别。桥梁构造与施工都相对繁杂,在有限的资料信息条件下,可以通过专家访问,问卷调查等模式进行估计分析,从中发现核心风险要素。
(2)风险估计
风险估计也是风险评估模式之一,具体体现为针对任意一风险来评估其出现的概率、可能带来的影响等等。具体涵盖两大点:概率估计与损失估计。第一,概率估计通过不断做试验,利用科学的统计学理论来计算分析。也可以立足于概率原理,将事件分析成基本事件,通过分析的形式加以计算。采用这两类方法最终获得概率数值是客观的、实际的,不被任何人的主观意识所左右,可以被叫做客观概率。现实的桥梁工程项目风险估计中,往往是资料信息不充足,手头掌握的有限信息量也无法付诸实验,这样就很难进行精准的预测、运算与分析,导致概率概数等也难以精准地得出,所采用的多数是主观概率,容易造成偏离客观现实,因此实际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提升估计的客观度。第二,损失估计损失估计多年来一直未被提上日程,然而,实际上对于桥梁工程项目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通常利用经济学方面的方法,通常对损失进行科学划分,分成几个小的类别,包括:直、间接损失、人身损害、环境损失等等,再分别计算出不同损失的具体数值。这样就能更加精准地计算损失数量,但是,却难以操作实施,不妨依然前面提到的方法,那就是聘请专家,凭借其技术、知识和经验来科学预测分析,再采用科学的计算、运算方法,提高估计的客观性。
(3)风险评估
立足于风险识别与估计,桥梁工程项目开始进行风险评价,创建一个全面覆盖的风险评级模型,着重分析风险概率与所带来的后果,从整体上核算出系统的风险数值。再参照风险接受规定与评价指标,来全面分析、综合评价系统的风险,从中分析出系统风险能否被承受,同时提出科学的风险应对策略与解决措施,从而确保桥梁工程项目建设能够在安全风险内开展。较为常用的风险评价法主要包括:权衡法、彻底规避法、风险评价综合方法等等。然而,桥梁工程项目建设施工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会受到诸多因素、各种条件的影响。其中采用综合方法能够产生更好的效果和意义,对于桥梁工程项目来说,必须进行全面的风险因素综合分析。首先,依靠专家调查分析法,明确不同因素的风险概率,以及可能造成的损失大小。其次,参照不同因素的地位轻重、意义大小来定夺其加权系数。其次,在综合评价算法基础上,把隶属度同加权系数合并,最终算出风险大小。
(4)风险决策
一切风险识别、估计与计算最终的目标都是为科学决策做铺垫,能够通过有效的决策方式来控制风险,减少风险的危害,根据风险评价指标来对决策方案作出科学的取舍,获得最合适、最优方案,并确保贯彻落实。
2桥梁工程项目的风险评估过程
全面彻底分析并掌握即将投建施工的工程项目,明确基本信息,广泛搜集其相关资料,例如:工程所处位置、设计信息、气象条件、地质状况以及其他方面的资料信息等等。
(1)对评价层次单元与研究专题进行分类规划。
(2)对于不同评价单元未来预测出的风险事故加以归类、划分。
(3)深入而全面地总结探究不同事故风险发生原因、概率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等等。
(4)选择定量分析与定性评价相接结合的方法围绕风险事故展开评论与估计。
(5)针对不同的风险事故类型对应给予科学的控制性方法与策略。
(6)围绕不同评价单元风险展开评估与评价。
(7)把不同评价单元的评价集中整理,最终形成总体风险评价。
(8)获得最终的总结与经验。
(9)制定风险评估报告书。。
3桥梁工程项目风险识别的依据
风险判断与识别是一项复杂又繁琐的工作,其中需要经历多个环节,涉及到多项复杂的工作,已经成为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必备前提,为了全面、彻底地预测出桥梁工程项目的风险,就要明确项目风险识别的依据,对于桥梁工程项目来说,主要从下面几点入手。
(1)工作经验
要想能够准确、全面、客观地识别工程项目风险,就需要工程项目人员具备全面、丰富的经验,在自身已有的工作经验基础上,来积极吸收和听取他人的想法和建议,从而做出科学、合理的取舍与选择。风险识别人员必须善于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将曾经成功识别出的风险因素列入其中,从而提升风险的确定性。
(2)规划性资料
风险评价、预测与管理离不开一些规划性资料以及纲领性文件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最初科学、合理的预测,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规划涵盖多方面的内容,例如:风险辨认、工作人员的安排、组织与规划等等,桥梁工程项目规划中也涵盖多方面内容,例如:项目投资、建设速度等内容。这两大规划性文件能够为风险的辨认与评价提供根据,这样才能促进风险识别工作的科学、完善、顺利进行。
(3)对桥梁工程项目风险进行分类
桥梁工程项目存在很多方面的风险,而且不同风险之间也会彼此影响、相互制约,为了有效控制风险,应该对不同风险进行归类划分,弄清不同风险的类型、原因以及可能带来的后果,从而对应采取有效的解决与应对策略,减少风险因素的出现或发生,创造出更加可观的经济效益。
4总结
风险评估论文篇4
关键词科技评估风险投资风险管理
1科技评估
1.1科技评估的概念
2000年12月28日科技部颁发的《科技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将科技评估定义为“是指由科技评估机构根据委托方明确的目的,遵循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标准,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对科技政策、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科技发展领域、科技机构、科技人员以及与科技活动有关的行为所进行的专业化咨询和评判活动”。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科技评估是对与科学技术活动有关的行为,根据委托者的明确目的,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依据大量的客观事实和数据,按照专门的规范、程序,遵循适用的原则和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所进行的专业化判断活动。其结果要归结为能够回答委托者特定目的评估结论和评估分析。
1.2科技评估的范畴
科技评估的范畴主要是职能性评估和经营性评估两大方面,职能性评估是指对政府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政府有关部门发挥决策、监督职能提供服务。经营性评估是指对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与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他们对被评事物的决策、判断提供参考依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评估作为一种咨询活动,不应仅仅只为政府决策服务,还应深入到市场中的各类科技活动之中,接受非政府机构委托的评估任务,如企业投资项目的科技评估、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的科技评估、企业产权交易中的科技评估等。
1.3科技评估的分类
科技评估可从不同角度分类。从评估时间上,可分为事先评估、事中评估、事后评估和跟踪评估四类。事先评估是在某项科技活动实施前所进行的评估,主要包括实施该项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两方面内容。它常常带有预测的性质,但不同于一般的预测分析;事中评估是在科技活动实施过程中进行的监督性评估,着重检验是否按照预定的目标、计划执行,对前面工作的进展与预期效果进行比较,并对未来进行预估,以发现问题,调整或修正目标与策略;事后评估是科技活动完成后进行的评估。另外,从评估空间上,可分为国家评估和地方评估;从评估规模上,可分为宏观评估、中观评估和微观评估;从评估方法上分,可分为定性评估、定量评估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从评估形式上,可分为通信评估、会议评估、调查评估、专访评估和组合评估等。
1.4科技评估的方法
评估方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概念包括评估准备、评估设计、信息获取、评估分析与综合、撰写评估报告等评估活动全过程的方法,狭义概念特指评估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科技评估可选用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要依据不同对象,有针对性地选择评估方法。常用的分析评价方法有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指数法及经济分析法和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评估方法等。
2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少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学管理方法。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企图运用系统的、综合的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有效地扩大投资活动的有利因素,控制和抑制不利因素,达到以最小的成本,安全、可靠地实现风险投资利益的最大化。
2.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指对企业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存在于企业自身周围的风险多种多样、错综复杂,无论是潜在的,还是实际存在的,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是企业内部的,还是与企业相关联的外部的,所有这些风险在一定时期和某一特定条件下是否客观存在,存在的条件是什么,以及损害发生的可能性等,都是在风险识别阶段应予以回答的问题。在风险投资中,风险一般可以分为两类: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由公司之外的各种因素引起的,如战争、经济衰退、通货膨胀、高利率等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相联系的风险,是不能通过多角化投资而分散的,因此又称作不可分散风险或市场风险。重要的系统风险有政治风险、法律法规风险和政策风险等。非系统风险也被称作可分散风险,它是由公司本身的商业活动和财务活动带来的,如企业的管理水平、研究与开发、消费者需求的改变、市场营销风险以及法律诉讼等,其可以通过多角化投资组合而分散,是公司特有的风险。重要的非系统风险有决策风险、财务风险、信用风险、完工风险和市场风险。作为风险投资者,其关心的往往只是项目的系统风险,因非系统风险完全可以通过合理的投资组合而得到分散。
2.2风险衡量
风险衡量对已经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以确定其损害程度的过程。风险衡量的方法分为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和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两大类,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又可分为主观评价法和客观评价法,传统的主观评价法主要有观察法、资产负债表透视法和事件推测法等。现代的主观风险评价方法致力于将传统主观方法涉及到的因素综合在一起,并且设法将传统上的主观方法的定性分析特征转向定量分析上,由此而将主观分析扩展到能够同时完成综合评价风险因素与测量风险临界值的双重任务。现代客观风险评价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z记分”方法。作为一种综合评价风险企业风险的方法,“z记分”方法首先挑选出一组决定企业风险大小的最重要的财务和非财务的数据比率,然后根据这些比率在预先显示或预测风险企业经营失败方面的能力大小给予不同的加权,最后将这些加权数值进行加总,就得到一个风险企业的综合风险分数值,将其对比临界值就可知企业风险的危急程度。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主要有风险图法、决策树法等。
2.3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在对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之后,实施各种风险控制工具,力图在风险发生之前消除各种隐患,减少损失产生的原因及实质性因素,将损失的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实施风险控制的步骤是风险预测——风险决策——实施决策方案——方案的成果评价。风险控制的主要方法有风险规避、风险预防、风险分散、风险转嫁、风险补偿、风险抑制等。
3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科技评估与风险管理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科技评估作为一种专业化判断活动,在介入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后,其任务便是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衡量,其结果作为风险投资机构投资决策和制定风险控制实施方案的依据。可见,在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中,科技评估实质是风险的识别和衡量的过程,而风险管理还包括了风险控制的实施过程,这样科技评估就可以作为风险管理一个组成部分,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促进共同发展。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的关系如附图所示:
3.1科技评估是提高风险投资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
科技评估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有一整套较为完备的评估规范和技术方法,在评估设计、评估信息采集、综合分析、评估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已较为成熟,同时,由于科技评估机构长期致力于国家和地方各类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研机构等方面的评估,对于科技产业、科技政策等方面的研究也是其他咨询机构无法比拟的。而我国风险投资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还未出台较为完备的有关风险投资事业的行政法规,风险投资机构的风险管理机制还很不健全,对风险管理人才培训的投入和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因此,将科技评估运用到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中将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提高管理效率。
3.2科技评估方法是衡量风险投资风险的有效工具
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结合是科技评估方法应用的基本思路,这与现代风险评价所采取的方法既有相近又有其独到之处,科技评估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多指标综合评估方法,它是在对多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之后,设计一套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并对每一个评估指标都制定具体的标准和统一的计算方法,使其能对金额、人数等可计量的指标进行定量评估,同时对社会影响等因素亦可做定性评估的描述。这与上面介绍的“z记分”方法仅依靠可计量的数据作为评价基础相比较更为有效。采取科技评估方法衡量投资风险也更为准确、可信。
3.3科技评估是推动风险投资管理创新的动力
引入评估机制,使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选择与投资决策相分离,使得风险投资管理更为透明化,也遏止了内部人员的“暗箱操作”等种种不良现象。通过独立的、专业化的评估中介组织的运作,将能使风险投资机构的管理层能更客观地认识到投资风险,从而可集中精力于投资决策,通过管理体制的创新,保证投资的科学性和安全性,也提高了投资成功率。
3.4科技评估参与风险投资管理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
科技评估工作现阶段主要是为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主要是国家和省、市科技管理部门服务,而且大部分科技评估机构是由科技管理部门所属的有关单位,如软科学研究机构、科技咨询机构、科技情报机构等部门产生,但由科技管理部门所属的单位评估科技管理部门的科技项目、科技计划等等,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不可避免的受到科技管理部门的影响。因而,评估水平难以提高。因此,科技评估机构作为一种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和各类资产评估机构一样,应逐步社会化和多元化,如参与到风险投资管理的咨询工作中,只有社会化、多元化,才能充分引进竞争机制,优胜劣汰,提高评估水平,促进科技评估事业的发展。
3.5科技评估促进风险投资实现动态管理
风险投资从进入到退出的全过程中,无时无处不存在着风险,实施某项投资决策前需要进行深入分析以确定各种存在风险的影响程度;进行投资后,还应深入到所投资的企业进行跟踪调查分析,对企业生产经营、财务状况,市场竞争状况,企业的发展趋势与步骤等,经常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分析与判断,发现潜在的风险,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杜绝它的发生或降低它的危害;风险投资退出后,还要对风险投资的效果进行测评,总结经验与教训,作为今后投资决策的参考。可见,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实现管理目标需要实施一系列的评估,科技评估的事前、事中和事后评估能够满足这一要求,促进风险管理动态管理。
参考文献
1国家科技评估中心编.科技评估规范,科技评估概论[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
2杜沔.关于风险投资中的风险控制工具的探讨[j].中国科技产业,2001(7)
风险评估论文篇5
关键词: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
一、火灾风险评估的概念
过去,人们往往依靠经验和直观推断来做出决策。随着计算机容量不断扩大和模块技术的发展,风险评估(riskassessment)和风险管理(riskmanagement)技术作为复杂或重大事项决策的必要辅助手段,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间,在决策分析、管理科学、运营研究和系统安全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认知和应用[1]。
通常认为风险(risk)的定义为:能够对研究对象产生影响的事件发生的机会,它通过后果和可能性这两个方面来具体体现。风险概念中包括三个因素:对可能发生的事件的认知;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发生的后果[2]。因而,火灾风险(firerisk)包含火灾危险性(发生火灾的可能性)和火灾危害性(一旦发生火灾可能造成的后果)双重含义[3]。
现在,在文献中可以看到的与“火灾风险评估”相关的术语有fireriskanalysis,fireriskestimation,fireriskevaluation,fireriskassessment等,但基本上火灾风险评估都是指:在火灾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对火灾风险进行估算,通过对所选择的风险抵御措施进行评估,把所收集和估算的数据转化为准确的结论的过程。火灾风险评估与火灾模拟、火灾风险管理和消防工程之间有密切关系,为其提供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简单地如消防安全设施检查表,复杂的就会涉及到概率分析,在应用方面针对的风险目标的性质和分析人员的经验有各种变化[4]。
较多的人倾向于从工程角度来定义火灾危害性(firehazard)和火灾风险(firerisk)。火灾危害性指:凡是根据已有的资料认为能引起火灾或爆炸,或是能为火灾的强度增大或蔓延持续提供燃料,即对人员或财产安全造成威胁的任何情况、工艺过程、材料或形势。火灾危害性分析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针对性,目的是确定在一定的条件下有可能发生的可预见性后果。这种设定的条件称为火灾场景,包括建筑物中房间的布局、建材、装修材料及家具、居住者的特征等与相关后果有关的各种具体信息。目前在确定后果方面的趋势是尽可能地利用各种火灾模式,辅以专家判断。此时,危害性分析可以看作是风险评估的一个构成元素,即风险评估是对危害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权衡的一系列危害性分析。
从系统分析的角度来看,风险具有系统特性和动态特性。风险实际上并非某一单一实体或事物的固有特性,而是属于一个系统的特性。若系统发生变化,很容易就会使事先对风险所做的估算随之发生变化。火灾风险评估模式包括:系统认定,即明确所要评估的具体系统并定义出风险抵御措施的过程;风险估算,即设定关于火灾的发生几率和严重后果及其伴随的不确定性的衡量标准或尺度,计算和量化系统中的指标的过程;风险评估,对该标准或尺度进行分析和估算,确定某一特定风险值的重要性或某一特定风险发生变化的权重[5]。
二、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的意义及发展概况
在消防方面,随着人们安全意识的提高和建筑设计性能化的发展,对建筑工程的安全评估日益受到重视,比如美国消防协会制定的“nfpa101生命安全法规”是一部关注火灾中的人员安全的消防法规,与之同源的“nfpa101a确保生命安全的选择性方法指南”,分别针对医护场所、监禁场所、办公场所等,给出了一系列安全评估方法,多应用于建筑工程的安全性评估方面[6]。
目前,我国在火灾风险评价方面的研究,大部分是以某一企业,或某一特定建筑物为对象的小系统。例如,由武警学院承担的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石化企业消防安全评价方法及软件开发研究”,以“石油化工企业防火设计规范”等消防规范和德尔菲专家调查法为基础,设计了石化企业消防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道化指数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采用线性加权模型得出炼油厂的消防安全评价结果[7]。以某一特定建筑物为对象的火灾风险评价也比较多,如中国矿业大学周心权教授,在分析建筑火灾发生原因的基础上,建立了建筑火灾风险评估因素集,并运用模糊评价法对我国的高层民用建筑进行了消防安全评价[8]。
与上述的安全评估不同,城市区域的火灾风险评估的目的是根据不同的火灾风险级别,配置消防救援力量,指导城市消防系统改造,指导城市消防规划。对已建成的城市区域的火灾风险评估必须考虑许多因素,即城市火灾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区域内所存在的对生命安全造成危险的情况、火灾频率、气候条件、人口统计等因素,进而评价社区的消防部署和消防能力等抵御风险的因素。除此之外,在评估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的情况是要关注社区从财政及其他方面为消防规划中所要求的总体消防水平提供支持的能力和意愿。随着城市规模扩大、综合功能增强,在居住区商贸中心、医院、学校、和护理场所增多,评估方法还会相应的改变。现有的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方法主要出于以下两个目的:
(一)用于保险目的
在火灾保险方面的应用的典型事例为美国保险管理处iso(insuranceservicesoffice,iso)的城市火灾分级法,在美国已经被视为指导社区政府部门对其火灾抵御能力和实际情况进行分类和自我评估的良好方法。iso方法把社区消防状况分为10个等级,10级最差,1级最好。
iso是按照一套统一的指标来对每个社区的客观存在的灭火能力进行评估,确定该社区的公共消防级别,这套指标来自于由美国消防协会和美国自来水公司协会所制定的各种国家规范。iso对城市消防的分级方法主要体现在它的“市政消防分级表(commercialfireratingschedule,cfrs)”上。cfrs把建筑结构、用途、防火间距与公共消防情况(用公共消防分级数目表达)相关联,再以统计数据加以调节后,来确定相应的火险费用。iso级别仅被保险公司用作确定火险费用的一个成分。iso分级系统虽然无法反映出消防组织的其他应急救援能力,但实际上也常用于各个区域的公共灭火力量的确定。
市政消防分级表从年开始使用,主要考察某城市区域的7个指标情况:供水、消防队、火灾报警、建筑法规、电气法规、消防法规、气候条件。随着技术进步,该表也不断改进。年版抽取了cfrs中对公共消防分级的方法,给出了修订后的灭火力量等级表,指标只包括前3项。被删除的指标或者确少区分度,或者在全市范围内进行评估时太过于主观,而且74表格中包含许多评估标准是具体的规定,如果某一社区的情况没有满足这些规定,则归属为差额分,规定降低了表格可使用的弹性范围,无法正确评估情况和技术的变化。故而iso分级表被视为越来越“性能化”[9]。
(二)用于消防力量的部署
当今的消防组织和地方政府要担负日益加重的安全责任,面对来自公众的对抵御各种风险的更多的期望,以及调整消防机构人员、设备及其他预算方面的压力,迫切需要确认某一给定辖区内的具体风险和危险的等级。
具体地说,城市区域风险评估在消防方面的目的就是:使公众和消防员的生命、财产的预期风险水平与消防安全设施以及火灾和其他应急救援力量的种类和部署达到最佳平衡。
风险评估论文篇6
摘要目前关于创业机会来源的观点有多种,各观点既有区别又有一定联系。进一步研究中需要解决系统性及研究方法的问题,未来研究将着力于创业机会来源的系统分析框架的构建,建立基于不同创业机会来源的创业机会感知模型,同时注意创业机会来源的动态性研究及基于不同创业机会来源下的创业风险评估研究。
关键词创业创业机会机会来源
随着对创业研究的深入,基于创业机会的研究框架开始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许多学者认为,创业机会是创业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其他学科基本上没有涉及到的范畴,创业研究需要围绕创业机会的存在、发现和开发利用展开。通过对创业机会来源进行研究,可更好地进行创业机会的识别和把握,以创造更多财富。关于创业机会的来源,有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观点。
1国内外学者关于机会来源的观点
1.1国外学者的主要观点
彼得·德鲁克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认为创新机会来自七方面,分别是:意料之外的事件──意外的成功、意外的失败,意外的外在事件;不一致的状况──实际状况与预期状况间的不一致;基于程序需要的创新;基于产业获市场结构上的改变,以出其不意的方式降临到每个人身上;人口统计特性(人口的变动);认知、情绪及意义上的改变;新知识──包括科学与非科学的。前四项来源存于企业之内,后三项创新机会来源包括发生于企业或产业外部的改变。
通过研究德鲁克的著作,笔者对他提出的创新机遇来源的观点有几点认识:首先,他提出的是创新机遇的来源,创业可以有创新,也可以没有,因此,德鲁克提出的七个来源相对创业机会范围是缩小了;其次,他对不同来源的界定不是十分严格,他本人也在书中提到了这个问题——有的事例好像用来说明这个来源可以,用来说明另一个来源也可以。针对这一情况他给出了解释,他提出的观点就好像是从同一座建筑的不同窗户向外看风景,风景会有一定的重复,但重要的是不要有遗忘。
olm等三位学者认为创业家的好创意与机会是来自以下的来源:先前的工作经验、曾经在此获取产品的市场知识、供货商与客户;从有创意的他人得到机会;得到某一权利、授权或是特许全,购得一个未完整发展的产品;与熟知某一社会、专业或科技领域的专家接触所引发;参加展览会、研讨会、贸易展示、座谈会等所得;搜寻研究先前市场失败的案例,在不同情境下可能成功;复制别人的成功经验,改进做法于不同的区域或区隔市场;把嗜好、兴趣、业余喜好转成事业机会;在个人的经验基础下,发展出事业化的需求;根据个人所需规格,进行研究发展。三位学者主要研究了创业人士得到或获取创业机会信息的方式,对各种可能途径和渠道进行了总结,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timmons认为创业机会主要是来自改变、混乱或是不连续的状况,主要有七个来源:法规的改变,如电信法松绑;技术的快速变革,如半导体的莫尔定律;价值链或是配销通路的重组;技术的创新;现有管理或投资者的不良管理或没落;战略型企业家;市场领导者短视,忽视下一波客户需要。
经济学家熊彼得提出,所谓的创新是能够打破市场现有均衡的创造性毁灭,而此种创造性毁灭的创新基本上有五种形式,分别为:进入新产品或服务;对于现有产品或服务的品质或等级引入明显的改善;引入生产或配销的新方法;打开新市场;创造或获取供应的新来源;产业内组织的新型态。熊彼得并没有定义创业机会的来源,但通过分析不难发现,他定义创新与创业家基本上是一体两面的,这五种打破市场现有均衡的方式要想真正产生价值,也是基于:市场原有产品或服务与需求之间的不均衡(这让改进产品及新产品有机会,使得打开新市场有机会),或者是原有产品或服务的生产组织方式未达到最经济(这使供应的内容及其获取方式、产业内的组织形态、生产或配销方式等有了改革的必要)。这五种创新形式背后的不均衡及不经济就成为创业机会的重要来源。
1.2国内学者的主要观点
刘合强指出,创业机会主要来自五个方面:包括问题、变化、创造发明、竞争以及新知识、新技术的产生。
陈震红等人总结,可将创业机会归纳为技术机会、市场机会和政策机会三类。技术机会即技术变化带来的创业机会,主要源自新的科技突破和社会的科技进步。具体表现在三方面:新技术替代旧技术;实现新功能、创造新产品的新技术的出现;新技术带来的新问题。市场机会就是市场变化产生的创业机会。一般有四类:市场上出现了与经济发展阶段有关的新需求;当期市场供给缺陷产生的新的商业机会;先进国家(或地区)产业转移带来的市场机会;从中外比较中寻找差距,差距中往往隐含着某种商业机会。政策机会,即政府政策变化所赐予创业者的商业机会。
陈海涛等人提出,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是产生创业机会的主要源泉,环境中技术、市场、社会价值和政策法规等方面一项或几项发生变化将产生不同的创业机会。
2几种观点的异同比较
2.1几种观点的共性
通过对各种创业机会来源观点进行比较,可以看到,尽管不同学者的表述不尽相同,但他们所提出的创业机会的来源是有一定的共识的。彼得杜拉克和timmons都提到了变化带来机会;而德鲁克、timmons、熊彼得等都认为顾客需求、产业结构是创业机会的重要来源;德鲁克、timmons及我国的各位学者都提出技术是机会来源之一;我国学者基本将机会来源归纳为市场、技术、法规三方面。
2.2主要的差异
2.2.1研究角度的不同
学者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对创业机会来源不同的观点,通过比较发现,观点差异最大的是olm等三位学者提出的看法。他们的观点侧重于从个人角度,分析个人如何发现、得到、创造创业机会。timmons也提出企业家对创业机会发现的重要影响,这使对机会来源的认识角度得到了扩展。而其他学者多是从机会自身这个角度,总结机会从何产生、有什么特征等。
2.2.2同一范畴下所关注的重点不同
尽管许多研究都认为变化带来机会,但不同研究关注不同的变化,如德鲁克关注顾客变化,timmons则提出法规变化。中外学者都提出市场机会,但不同学者对它的解释不尽相同。
2.2.3中外学者关注焦点不同
我国学者普遍认同市场、技术、法规是机会的主要来源,同时对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关注较少(刘合强的竞争观点相关,但弥补竞争对手的缺陷和不足更多是从服务、产品角度,缺少对生产组织方式的思考),而国外的学者对此则普遍给予关注,多位学者都提出相近观点。
2.2.4机会来源范围的不同
多数关于机会来源的观点都是从外部来分析的,也就是认为机会来自外部。宋莉则是从内外两方面来分析,timmons提出企业家本身也是机会来源的一个方面。
3创业机会来源研究需解决的问题
3.1对创业机会来源研究的系统性及连续性
通过比较发现,观点的差异有相当部分是因为对创业机会来源的定义不同。来源有的指机会产生的根源,有的指机会的表现形式及如何发现、感知创业机会,前者涉及真实的商机,后者是对商机的感知、发现。定义不同,导致出现不同的观点。德鲁克提出的观点甚至跨越了两种不同定义:他提出的“意外的事情”、“不协调的事情”这两种机会来源是基于个人如何发现机会,他本人也提出,他总结的七个创新机会来源中,前四种基本是一种征兆。正是这些不统一,阻碍了创业机会研究的系统性和连续性,研究成果虽然多样,但对有志创业人士来说,形成一种繁杂而无从选择的局面,进而降低这些成果的实际运用。
3.2创业机会来源研究的方法
许多创业机会文献主要采用质性的研究,国内外学者通常会对创业企业进行一定的观察,在积累了一定案例的基础之上,进行归纳与总结,如德鲁克在介绍不同来源时就列举了比较多的例子。在个人有限观察的情况下,所总结归纳的机会来源相对不全面、不系统。因此如何把质性与量性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运用一些统计分析、聚类分析的方法等是十分必要的。
4创业机会来源研究未来趋势的预测分析
4.1创业机会来源的系统分析框架
德鲁克一直强调,创新机会应该可以被系统地研究、找寻、发现。基于前人研究及大量的成功案例,创业机会来源应该也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目前许多机会来源的总结都直接或间接借鉴了国外的研究成果,如何将已有的成果总结与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进而使建立的机会来源系统框架符合中国国情。
4.2基于不同创业机会来源的创业机会感知模型
大多学者都认同:不同创业机会,其初期的表现特征完全可以被创业者识别。那么基于不同来源的创业机会有什么特征、表现方式如何、影响其被感知的因素又有哪些?创业人士如何提高对机会识别能力?这都需要研究建立创业机会感知模型进行识别和判断。
4.3创业机会来源的动态性研究
创业机会与外部环境密不可分,而环境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生着变化,创业机会也自然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我国创业环境有什么特征?未来发展的趋势如何?不同时期、阶段将产生哪些类型的创业机会?针对这些问题的思索将使创业机会研究的成果更具现实指导意义。
4.4不同创业机会来源下的创业风险评估研究
不同来源的创业机会带来的创业风险是不相同的,在识别创业机会时有必要准确把握各种机会可能带来的风险特征,从而在创业过程进行主动地防范。通过分析基于不同来源创业机会的创业活动的风险特征,建立基于不同机会的创业活动的风险评估框架,使未来创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得以有效防范。
5结语
各位学者基本上是基于各自的观察总结出机会来源的可能,不同的观点有区别又有一定联系,同一学者提出的机会来源其划分标准也不能相对统一。总之,目前的研究还缺少系统性,研究成果虽然多样,对创业者来说,反而形成一种繁杂而无从选择的局面。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该重视改进研究系统性及连续性的问题,不断改善研究方法,重视基于不同创业机会来源的分析研究模型的建立,提升研究成果的实际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6彼得·德鲁克著.蔡文燕译.创新与企业家精神[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7林强,姜彦福,张健.创业理论及其架构分析[j].经济研究,2001(9)
8林嵩,姜彦福,张帏.创业机会识别:概念、过程、影响因素和分析架构[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6)
9陈震红,董俊武.创业机会的识别过程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5(2)
风险评估论文篇7
当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几乎全部都能够在网络上进行,这样不仅提高了效率和效果,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运营成本和投资成本。其中网络的开放性是现代网络最大的特点,无论是谁,在什么地方都能快速、便捷的参与到网络活动中去,任何团体或者个人都能在网络上快速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但是在这过程中,网络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很多人在利用网络促进社会发展和创造财富的同时,也有小部分的人利用网络开放性的特点非法窃取商业机密和信息,有的甚至还会对商业信息进行篡改,从而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还对整个社会产生了负面的影响。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网络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得到了人们的重视,网络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而且它还关系到社会和国家的安全与稳定。近几年来,黑客攻击事件频繁发生,再加上人们对于网络的安全意识比较淡薄,没有安全漏洞的防护措施,从而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2网络安全和网络安全风险评估
网络安全的定义需要针对对象而异,对象不同,其定义也有所不同。例如对象是一些个体,网络安全就代表着信息的机密性和完整性以及在信息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等,防止和避免某些不法分子冒用信息以及破坏访问权限等;如果对象是一些安全及管理部门,网络安全就意味尽最大可能防止某些比较重要的信息泄露和漏洞的产生,尽量降低其带来的损失和伤害,换句话说就是必须要保证信息的完整性。站在社会的意识形态角度考虑,网络安全所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有网络上传播的信息和内容以及这些信息和内容所产生的影响。其实网络安全意味着信息安全,必须要保障信息的可靠性。虽然网络具有很大的开放性,但是对于某些重要信息的保密性也是十分重要的,在一系列信息产生到结束的过程中,都应该充分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可靠性以及保密性,未经许可泄露给他人的行为都属于违法行为。
同时网络上的内容和信息必须是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一旦发生失误,应该可以立即进行控制和处理。当网络安全面临着调整或威胁的时候,相关的工作人员或部门应该快速地做出处理,从而尽量降低损失。在网络运行的过程中,应该尽量减少由于人为失误而带来的损失和风向,同时还需要加强人们的安全保护意识,积极建立相应的监测机制和防控机制,保证当外部出现恶意的损害和入侵的时候能够及时做出应对措施,从而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除此之外,还应该对网络的安全漏洞进行定期的检查监测,一旦发现问题应该及时进行处理和修复。
而网络安全风险评估主要是对潜在的威胁和风险、有价值的信息以及脆弱性进行判断,对安全措施进行测试,待符合要求后,方可采取。同时还需要建立完整的风险预测机制以及等级评定规范,从而有利于对风险的大小以及带来的损害做出正确的评价。网络安全风险不仅存在于信息中,而且还有可能存在于网络设备中。因此,对于自己的网络资产首先应该进行准确的评估,对其产生的价值大小和可能受到的威胁进行正确的预测和评估,而对于本身所具有的脆弱性做出合理的风险评估,这样不仅有效的避免了资源的浪费,而且还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了网络的安全性。
3网络安全风险评估的关键技术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发达,网络安全技术也随之在不断的完善和提高。近年来有很多的企业和事业单位都对网络系统采取了相应的、有效的防护体系。例如,防火墙的功能主要是对外部和内部的信息进行仔细的检查和监测,并对内部的网络系统进行随时的检测和防护。利用防火墙对网络的安全进行防护,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风险的产生,但是防火墙本身具有局限性,因此不能对因为自己产生的漏洞而带来的攻击进行防护和攻击,同时又由于防火墙的维护系统是由内而外的,因此不能为网络系统的安全提供重要的保障条件。针对于此,应该在防火墙的基础上与网络安全的风险评估系统有效地进行结合,对网络的内部安全隐患进行调整和处理。
从目前来看,在网络安全风险评估的系统中,网络扫描技术是人们或团体经常采用的技术手段之一。网络扫描技术不仅能够将相关的信息进行搜集和整理,而且还能对网络动态进行实时的监控,从而有助于人们随时随地地掌握到有用的信息。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互联网在各个行业中的广泛运用,使得扫描技术更加被人们进行频繁的使用。对于原来的防护机制而言,网络扫描技术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提高网络的安全系数,从而将网络的安全系数降到最低。由于网络扫描技术是对网络存在的漏洞和风险的出击手段具有主动性,因此能够对网络安全的隐患进行主动的检测和判断,并且在第一时间能够进行正确的调整和处理,而对那些恶意的攻击,例如黑客的入侵等,都会起到一个预先防护的作用。
网络安全扫描针对的对象主要包括有主机、端口以及潜在的网络漏洞。网络安全扫描技术首先是对主机进行扫描,其效率直接影响到了后面的步骤,对主机进行扫描主要是网络控制信息协议对信息进行判断,由于主机自身的防护体制常常被设置为不可用的状态,因此可以用协议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同时可以利用ping功能向所需要扫描的目标发送一定量的信息,通过收到的回复对目标是否可以到达或发动的信息被目标屏蔽进行判断。而对于防护体系所保护的目标,不能直接从外部进行扫描,可以利用反响映射探测技术对其及进行检测,当某个目标被探测的时候,可以向未知目标传递数据包,通过目标的反应进行判断。例如没有收到相应的信息报告,可以借此判断ip的地址是否在该区域内,由于受到相关设备的影响,也将会影响到这种方法的成功率。而端口作为潜在的信息通道,通过对端口的扫描收到的有利信息量进行分析,从而了解内部与外部交互的内容,从而发现潜在的漏洞,进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安全风险的防范等级。利用相应的探测信息包向目标进行发送,从而做出反应并进行分析和整理,就能判断出端口的状态是否处于关闭或打开的状态,并且还能对端口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整合。从目前来看,端口的扫描防止主要包括有半连接、全连接以及fin扫描,同时也还可以进行第三方扫描,从而判断目标是否被控制了。
除此之外,在网络安全的扫描技术中,人们还比较常用的一种技术是网络漏洞扫描技术,这种技术对于网络安全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一般情况下,网络漏洞扫描技术主要分为两种手段,第一种手段是先对网络的端口进行扫描,从而搜集到相应的信息,随后与原本就存在的安全漏洞数据库进行比较,进而可以有效地推测出该网络系统是否存在着网络漏洞;而另外一种手段就是直接对网络系统进行测试,从而获得相关的网络漏洞信息,也就是说,在黑客对网络进行恶意攻击的情况下,并且这种攻击是比较有效的,从而得出网络安全的漏洞信息。通过网络漏洞扫描技术的这种手段而获取到的漏洞信息之后,针对这些漏洞信息对网络安全进行及时的、相应的维护和处理,从而保证网络端口一直处于安全状态。
4结语
风险评估论文篇8
关键词:风险指标信托公司风险评估
在历经5次整顿,2002年回归主业后,中国信托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在证券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信托成为了中国金融市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金新信托乳品计划到期未能兑现、青海青泰信托巨额亏损以及金信信托停业整顿等风险事件说明,信托公司的风险也不容忽视。事实上,信托投资公司作为我国目前唯一能够跨越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实业投资市场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在信托财产来源的广泛性、信托财产运用方式多样性方面具备明显的优势。然而在我国投资理财法律法规尚不完善、投资理财市场尚不发达、投资者投资理财理念尚不成熟的环境下,信托投资公司也承受着很多系统性和非系统性的风险。这就要求信托投资公司必须建立一套高效、科学、专业的风险控制体系,运用适当的风险管理方法和工具才能够适应信托投资公司未来的发展。
一、信托公司业务及风险揭示
信托公司的业务根据《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的规定,信托投资公司的欧洲杯买球平台的业务范围可划分为五大类:
1、信托业务,包括资金信托、动产信托、不动产信托;
2、投资基金业务,包括发起、设立投资基金和发起设立投资基金管理公司;
3、投资银行业务,包括企业资产重组、购并、项目融资、公司理财、财务
顾问等中介业务,国债企业债的承销业务;
4、中间业务,包括代保管业务、使用见证、贷信调查及经济咨询业务;
5、自有资金的投资、贷款、担保等业务。
其中第三和第四为非资金推动型业务,其面临的主要风险为政策风险和法律风险。第一、二、五类业务一般需要资金支持,是目前信托公司的主营业务,也是主要的风险源,按照国际上惯行的对风险的分类方法,信托公司在开展这几类业务时,主要面临政策法律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9个方面,每个业务都会面临其中的一项或几项风险。目前信托公司的风险主要集中在理财中心、信托业务总部、证券管理总部、自营业务总部等部门,同时资金管理部作为公司的业务支持部门,其资金运用和调度,对风险具有直接的重大影响。
(1)政策风险。指因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地区发展政策等发生变化而给信托业务带来的风险。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对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影响显著,产业政策则对实业投资领域有明显作用。在我国,市场化程度还并不充分,政策因素很多时候对某一行业或市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这种政策因素可能直接作用于信托投资公司,也可以通过信托业务涉及的其他当事人间接作用于信托投资公司。
(2)法律风险。对信托业务来说,其法律风险主要是指信托法律及其配套制度的不完善或修订而对信托业务的合法性、信托财产的安全性等产生的不确定性。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同以衡平法为基础的信托法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且信托登记制度、信托税收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等大量信托配套法规尚不健全,在这种情况下,信托业务的法律风险就更为明显。
(3)市场风险。即由于价格变动而造成信托投资公司固有财产或信托财产损失的风险。市场风险可细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价格风险、通货膨胀风险等。
(4)信用风险。对信托投资公司而言,主要指信托财产运作当事人的信用风险。信托财产在管理运用过程中会产生信托财产的运作当事人,形成新的委托关系,从而也会产生新的信用风险,该风险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业务运作前,信托财产的实际使用方(融资方)向信托投资公司提供虚假的融资方案与资信证明材料、提供虚假担保等,骗取信托财产,最终造成信托财产损失;
二是在运作过程中,信托财产的实际使用方或控制方为了自身的利益的最大化,未严格按合同约定使用信托资金,或将信托资金投向其它风险较高的项目,造成信托财产损失;
三是在信托业务项目结束后,信托财产的实际使用方或控制方不按照合同约定,向信托投资公司及时、足额返还信托财产及收益,或担保方不承担担保责任等,造成信托财产损失。
(5)操作风险。信托投资公司由于内部控制程序、人员、系统的不完善或失误及外部事件给信托财产带来损失的风险。操作风险还可以细分为(1)执行风险,执行人员对有关条款、高管人员的意图理解不当或有意误操作等;(2)流程风险,指由于业务运作过程的低效率而导致不可预见的损失;(3)信息风险,指信息在公司内部或公司内外产生、接受、处理、存储、转移等环节出现故障;(4)人员风险,指缺乏能力合格的员工、对员工业绩不恰当的评估、员工欺诈等;(5)系统事件风险,如公司信息系统出现故障导致的风险等。
操作风险内在于信托投资公司的每笔业务之内,且单个操作风险因素与风险损失之间不存在清晰的数量关系,对业务延伸领域相当广泛的信托投资公司来说,最容易受到操作风险的冲击。
(6)流动性风险。这里的流动性风险指信托财产、信托受益权或以信托财产为基础开发的具体信托产品的流动性不足导致的风险。流动性要求信托财产、信托受益权或信托业务产品可以随时得到偿付,能以合理的价格在市场上变现出售,或能以合理的利率较方便地融资的能力。目前,信托投资公司主要将募集的资金以贷款的方式投入到资金需求方,信托财产的流动性主要由资金的需求方控制,信托投资公司不能对其流动性进行主动设计,加之现行政策法规中对信托产品的流动性制度安排本来就存在缺陷,结果造成流动性风险在当前的信托业务中普遍存在。
二、基于pkri的风险管理模式
在信托公司的多种风险中,按可度量程度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可度量风险,如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二是不可准确量化的风险,如操作风险、政策风险、法律风险等。那么根据这种不同情况,对风险的识别、评估和防范都要采取有针对性的不同方式。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程序+主要风险指标”(pkri,procedures keyriskindicator)风险管理模式,建立基于“pkri”的风险识别、评估和防范体系(见图1)。
“pkri”风险管理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信托公司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二是建立对风险度量的指标体系;三是通过规范化、标准化的程序对业务风险进行控制。从而体现了制度建设与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对业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完善的组织结构是信托公司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的基础。公司的风险管理控制系统必定与公司的组织结构、业务实践以及风险偏好相符。虽然风险管理系统依公司业务的规模与复杂程度而不同,但都有一些基本的要求:一个全面的风险管理与控制战略、完成这一战略的政策与程序、风险度量与控制方法、战略实施的监督与报告系统以及战略、政策与程序的有效性本身的实时评估与反馈系统。所有这些基本要求,都需要有效的组织结构作为支撑,否则再好的条件也无法得到有效实施。
pkri中的p代表程序,即各项业务的决策程序、管理程序、资金运用程序和操作程序。所有这些程序必须是根据各项业务特点制定的标准化、规范化的程序。因此,p代表了对于不可准确量化的风险的控制。
"pkri"中的kri是指以主要风险指标为基础的风险度量和监控系统。该风险管理系统主要监控和测量可量化风险,如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体现了对可量化风险的准确度量,为风险控制提供准确的判断依据。
三、风险控制指标体系设计
指标体系主要适用于可度量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根据银监会对信托公司的监管指标及有关的法律法规,参照巴赛尔协议、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体系、商业银行企业的信用等级评价办法、证监会颁布的《证券公司管理办法》,我们设置了三级风险控制指标体系,一级指标是公司层次上的,反应整个公司整体风险情况(见表2),二级指标是各个业务部门的风险指标,可进行实时监控(见表3);三级指标主要针对项目,是对项目的评价准则,从而形成公司业务总部项目三个层次的全面风险控制指标体系。一二级指标侧重的是对风险的事中、事后监控,三级指标侧重对风险的事前控制。构建该套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是:(1)代表性,风险指标能代表同类指标的变化趋势和对公司经营活动的影响。(2)全面性,要覆盖信托公司全部经营活动,具有全面风险管理特征。(3)可比性,能够在不同平台上横向与纵向比较信托公司的各种风险,以满足监管需要,并能连续计算,使资料完整可比,能够连续观察经济运行变动。(4)实用性,指标简洁易于操作,具有实用性。(5)风险系统所选指标对公司经营活动过程的变化有灵敏的反映。
(一)一级指标体系
在确定风险控制指标后,根据信托公司的行业特点及公司发展的历史经验,以及参考银行和证券公司的数据确定各指标的预警界限值,再用事先确定的数据处理方法,对各指标的取值进行综合处理,得出公司风险的综合分数和相应的风险等级,最后显示公司风险状态。
由于指标体系中每一指标量纲不一致,为了综合反映风险程度并进行数据处理,我们将指标值统一映射为百分数范围内表示的分数值。设风险状态有4种,分别用安全、基本安全、有风险和较大风险表示,这4种状态规定分别对应不同的分数范围:0-20、20-50、50-80、80-100,分数值越大,表示对应的风险越大。
具体做法为:对于每一个指标值,根据其在不同风险状态的预警界限上限和下限以及对应的分数段范围,按照下列线性映射函数,可以得到相应的分数。
y=a2*[(x-b1)/a1] b2(1)
其中b1、b2分别表示某风险指标警界状态的下限及所对应的分数段的下限,a1、a2分别为该风险指标警界状态的上限与下限之差及所对应的分数段的上限与下限之差,x为风险指标值,则y即为映射后的分数值。
一级指标体系共分为四类指标,每一类指标又包括若干个具体的指标,在确定公司的整体风险状况时,可先计算每一类指标的风险综合分数,然后确定整个公司的风险综合分数,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第一步,第m(m=1,2,3,4)类指标的风险程度的综合分数的计算公式为:
sm=∑wmismi(2)
i
其中smi表示第m类指标中,第i个指标的分数;wmi为第m类中第i个指标所占的权重,sm的取值在0-100之间。
第二步,计算整个公司的风险综合分数,计算公式为:
4
(3)s=∑w
msm
风险评估论文篇9
无线网络是无限电磁波的形式在空气中通过辐射进行数据传递,其采用的信道较为开放,在ap服务范围内的无线客户端都可以接收和发送信号。由于其传递信号的开放性,导致未经授权的客户端也可以进行数据的截获或者插入,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受到威胁。
2无线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1)在对无线网络的安全风险进行评估之前,需要对网络系统进行层次结构的构件。层次分析法是一种比较好处理的多准则决策手段。递阶层次的最上层是无线网络安全风险评估的焦点,被称之为网络系统风险度。无线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风险发生的概率、风险影响和风险的不可控制性。由于网络系统各尽不相同,因此导致具体的风险影响因素众多。(2)采用ahp-topsis法进行无线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是一种定量法和定性法相结合方法。这种方法首先需要进行模型建立,评估模型是采用topsis的方法进行最优方案和最差方案的确定,并对其进行排序。根据评定的结果如果,靠近最优方案,则说明结果较为理想,否则结果不可靠。在对安全性进行数据评定后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处理参评的指标可以排除因为参量的数量级或者量纲的选择不当引起的误差。采用ahp的方法确定指标的具体权重,通过对更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进行分析,建立相应的判断矩阵,对权重进行合成和分析。采用topsis进行影响关系的排序,得出影响安全风险的结果。
3增强无线网络安全的具体措施
(1)需要提高无线网络的安全使用防范意识。在无线网络使用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有一些重要的数据或者机密文件。为了增强网络的安全性,用户需要从本质上认识无线网络存在的安全风险。(2)根据实际情况对无线网络进行加密设置。虽然对无线网络进行加密设置会影响网络数据的传播速度,但是会使网络的安全性大大提高。无线网络加密的程序较为复杂繁琐,但是对安全性的提高效果显著。(3)利用mac防止黑客的入侵。黑客对网络攻击多是在mac地址的acls基础上进行网络入侵,实现对网络信息的窃取。为了提高无线网络的安全性,可以在平板电脑、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上安装杀毒软件,防止木马和病毒的入侵,提高无线网络的安全性。(4)设置常用网络,对公用网络和常用网络进行隔离。现阶段,无线网络的安全性较低。通过对公用网络和常用网络的分离,可以实现外部网络的隔离,避免外部网络对常用网络的入侵,防止信息的泄露。
4结语
风险评估论文篇10
关键词:债务融资;风险;财务杠杆;风险规避
1负债筹资概述
1、1负债筹资风险的概念
负债筹资风险是指由于资金供需市场、宏观环境的变化,以及期限结构等因素的影响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它一般表现为企业所有者权益下降,丧失偿债能力、发生财务困难甚至面临破产的风险。
1、2负债筹资的财务效应分析
1、2、1负债融资的正面效应分析
(1)利息抵税效应。
企业负债应按期支付利息,根据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负债的利息费用计入财务费用,可在企业税前成本中抵扣,从而使企业能少交所得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实际的筹资成本,使企业获得潜在的收益。节税额的计算公式为:节税额=利息费用×所得税率。由此可见,只要有债务资本,便可产生节税效应,且利息费用越高,节税额越大。
(2)财务杠杆效应。
在企业资本规模一定的情况下,从息税前利润中支付相对固定的债务利息,当息税前利润增加时,那么每一元息税前利润所负担的债务利息就会相应降低,导致股权资本的利润则会相应增加,从而给投资者带来额外的收益。用定量描述为:权益资本净利润=[总资产报酬率 (总资产报酬率一负债利率)×负债资本/权益资本]×(1-所得税率),当资产报酬率大于负债利率时,适当借入资金。就可以提高权益资本净利率。
(3)负债经营可减少货币贬值的损失。
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利用举债进行的扩大再生产比企业自身积累的资本进行的扩大再生产更有利。在通货膨胀期间,货币不断贬值,到偿还日使债务人偿还资金的实际价值比在通货膨胀之前要小,原有负债额的实际购买力下降,将货币贬值的风险转嫁到债权人的身上,减少了由于通货膨胀造成的损失。
(4)债务融资可以降低资金成本。
企业借入资金,需要按期偿还本息。由于利息是在成本中列支的,可以税前扣除的,它有冲减税金的作用,能带来税盾收益,而股权融资中,政府要对股东个人的资本利得和股息收入以及企业法人双重征税。因此,一般来说,债务的资本成本要低于权益资本成本,从而有利于降低综合资金成本。
1、2、2负债融资的负面效应分析
(1)负债筹资经营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企业进行负债经营的话,必须保证其投资要大于资金成本,否则,将出现收不抵支的现象。在负债数额不变的情况下,亏损的越多,用企业资产偿还债务的能力就越低,财务风险就越大。债务融资到期必须还本付息,一旦企业无法到期偿还债务,企业就可能出现债务危机,甚至被迫破产倒闭。
(2)过度的负债削弱了企业的再筹资能力。
企业过度负债,导致其债务负担过重。企业债务到期时。若不能定期足额地还本付息,将影响到企业的信誉,再筹资能力也就降低了。
(3)负债筹资经营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影响资金周转。
企业负债经营必定需要按期支付利息,这样一方面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另一方面如果筹集的资金还款较为集中,短期内要求企业筹集大量的资金进行还债,就会影响企业资金的周转和使用。
2企业负债筹资风险的成因
2、1负债筹资风险的内因分析
2、1、1负债规模
筹资规模取决于企业未来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借入资金与自有资金的比例,与企业的财务利益与风险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投资利润率高于利息率时,企业扩大负债规模,适当提高借入资金与自有资金之间的比率,就会增加企业的权益资本收益率;在投资利润率低于利息率时,企业负债越多,借入资金与自有资金比例越高,企业权益资本收益率越低,企业会发生亏损甚至破产。
2、1、2负债利率
从贷款企业的角度看,负债利率是其负债融资所付出的代价。在负债额既定的情况下,负债利息与负债利率成正比,负债的利率越高,企业所要负担的利息费用就越多,从而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同时,负债利率越高,财务杠杆系数越大,对股东收益的变动幅度也有很大的影响。
2、1、3债务的期限结构
企业债务融资中短期债务与长期债务的融资成本不同,一般长期债务的利息会高于短期债务的利息。长期债务回收期比短期债务长,若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以及复利计息,则企业必须以较高的利息率,否则资金所有者不会将资金出借给企业。另外,长期负债的收益因使用期限长具有不可预期性和不稳定性,而且企业从长期看也要经历市场风险,各种意外都有可能导致企业不能如期还本付息。
2、2负债筹资风险的外因分析
2、2、1预期现金流入量与资产流动性
现金流入量反映的是企业现实的偿债能力。如果企业投资决策失误或信用政策过宽,不能及时支付到期的利息,企业就会面临支付性筹资风险。资产的流动性反映的是潜在偿债能力。当企业资产的整体流动性较强,变现能力强的资产较多时,就能及时支付到期的债务,其财务风险就较小;反之,当企业资产的整体流动性较弱,变现能力弱的资产较多时,企业就可能要面临及时偿还债务的压力,其财务风险就较大。
2、2、2金融环境的影响
金融市场是资金融通的场所,企业负债经营要受金融市场的影响。当企业主要采取短期贷款方式融资时,如遇到金融紧缩,银根抽紧,负债利息率大幅度上升,就会引起利息费用剧增,利润下降,更有甚者,一些企业由于无法支付高涨的利息费用而破产清算。另外,金融市场利率、汇率的变动,都是企业筹资风险的诱导因素。
2、2、3经营风险
企业供、产、销等各种经营活动都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都会给企业收益带来影响,因而经营风险是普遍存在的。产生经营风险的因素既有内部因素,又有外部因素。如运输方式改变、价格变动等会造成供应方面的风险;产品质量不合格、设备事故会造成生产方面的风险;消费者爱好发生变化、销售决策失误会带来销售方面的风险。所有这些经营方面的不确定性,都会引起企业的利润或利润率的变化,从而导致经营风险。
3负债筹资风险的防范措施
3、1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念、建立风险防御机制
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受到自身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导致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出现偏离的情况是难以避免的。如果企业在遭遇风险时,毫无准备、缺少对策、一筹莫展,必然会导致失败,所以企业应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念,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预防可能发生的风险,并且有效的应对风险。处于市场下的企业,应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预防机制和财务信息网络,制定适合企业具体情况的风险规避方案,通过合理的筹资结构来分散风险,将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注入企业,避免由于决策失误而导致的筹资风险,把风险最小化。
3、2合理安排资本结构
最佳资本结构是指加权资金成本最低、企业价值最大的资本结构,企业根据经营规模所拟定的资金需要量可以用多种筹资方式进行筹资,在资金总额既定的条件下,各种筹资方式不同的资金额就构成了不同的资本结构方案。分别计算各筹资方案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然后对其进行比较,选择其最低的筹资方案。而每股盈余分析法是根据各种筹资方式下的每股盈余的比较来进行资本结构决策的一种方法,它是利用每股盈余无差别点进行决策。所谓的每股盈余无差别点,是指能使两个筹资方案相等的销售水平,即当销售水平无差别时,无论是采用债务筹资还是采用筹资都具有相同的效益。当预计销售额超过每股盈余无差别点时,由于财务杠杆是正数,采用债务筹资下的每股盈余必定会高于筹资下的每股盈余,此时增加债务筹资则可优化资本结构。
3、3加强财务预算管理,选择适当的筹资方式、期限、利率
企业应强化预算方面制度的建设。在保持合理负债比率的前提下,根据生产经营和基本投资需求来确定资金需求总量,合理安排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的比率。企业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考虑各种筹资方式所能筹集到资金的数量、期限、成本以及所需办理手续的繁简程度等因素。掌握好筹资时间,使得筹资时间和资金的运用以及转化紧密衔接,努力降低资金的占用额,缩短生产周期,降低应收账款的回收期,使企业在充分考虑到影响负债各项因素的基础上。谨慎负债。针对由利率变动带来的筹资风险,应认真研究资金市场的供求情况根据利率走势,把握其发展趋势,并以此做出相应的筹资安排。在利率处于高水平时期,尽量少筹资或只筹资急需的短期资金。在利率处于由高向低过度时期,也应尽量少筹资,不得不筹集的资金,应采用浮动率的计息方式。
3、4利用财务杠杆原理,降低风险
财务杠杆是把“双刃剑”,它既能对企业有着积极的作用,也能产生消极的影响。在企业预测投资报酬率大于债务利息率的前提下,无论企业息税前利润多少,债务利息都是固定的,当息税前利润增加时,在债务利息不变的条件下,息税前利润越大,财务杠杆系数越小,财务风险也就越小。相反,息税前利润越小,财务杠杆系数越大,财务风险也就越大。因此企业可以通过增加息税前利润和合理安排负债比率,使财务杠杆利益大于财务风险的不利影响,从而使普通股每股盈余逐步增长。另外财务杠杆可以与营业杠杆配合使用来降低风险,经营杠杆是通过销售额的变动来影响息税前利润的,而财务杠杆是通过息税前利润变动来影响普通股每股盈余的。因此,企业在筹资决策中,通过合理使用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来达到提高每股盈余的目标。对于营业杠杆系数较高的公司可以使用较低的财务杠杆,而对于营业杠杆较低的公司则可以使用较高的财务杠杆。
参考文献
[1]王庆成,王化成,西方财务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胡胄颜,论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其对策[j],会计研究,2006,(8)
[3]李志伟,企业筹资方式的选择[j],企业活力,2005,(10)
- 上一篇:财务战略论文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干旱灾害风险的防治策略 2023-05-11 09:47:30
水旱灾害风险普查技术体系探索 2023-05-11 09:12:33
煤炭企业税务风险研究 2023-05-09 08:56:00
建筑公司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措施 2023-03-07 15:24:05
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及风险 2023-01-28 09:23:32
互联网医疗风险分析 2023-01-16 09:1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