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知范文10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11-21 17:50:32

风险管理知

风险管理知范文篇1

[关键词]风险源辨识;风险防控;风险提示卡;后续审计

一、内部审计风险提示卡的工作模式

(一)风险源的辨识及提取。风险源辨识就是对未来可能发生风险原因的一种预测,预测越准确,对于风险管理所起的作用就越大。只有把相关风险因素辨识出来,才能进入风险评估阶段及后续防控阶段。进行风险源辨识,首先要在尊重科学和负责的前提下,充分应用风险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现实情景分析、人因可靠性分析,最大限度地把可能存在的各类风险因素都辨识出来;其次对风险程度预期高且外部监管风险高的问题,纳入“内部审计风险提示(通知)卡”的管理范畴。(二)风险评估与风险分级。风险评估就是在基于对风险因素(风险源)后果严重程度与发生可能性分析判断的基础上作出评估,即风险=风险因素引发损失的可能性×引发损失的严重程度。在风险评估环节,为谨防“朗福德陷阱”,要在坚持全面风险防控的同时突出重点,即在对可能导致重特大损失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时,应格外小心、警惕,采取不同等级的风险防控。通过对辨识出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按风险程度及防范难度分为高、中、低三个层级,进行分级管理,达到有效防控风险的目的。各级组织、各职能部门应根据各自岗位履行相应的风险防控职责,做到分级管理。由于决策层、管理层与操作层所处的地位与分工不同,掌握的资源各异,在对风险进行分级管理时履行的职责、发挥的作用也各不相同。“内部审计风险提示(通知)卡”工作模式的准入标准是不进入正式审计报告,但必须要无条件严格控制风险程度高且外部监管风险高的风险因素(风险源);分级标准则依据风险防控过程中决策层、管理层与操作层所起作用的大小,对所属单位及部门风险问题进行三级管理。一是将风险单位管理层与操作层落实控制的风险问题设定为三级问题(见表1),采用“内部审计风险提示(通知)卡”,送达问题单位或部门的主要领导。二是将上级管理机构管理层干预方可控制的风险问题设定为二级问题(见表2),升级采用“内部审计风险提示(通知)卡——内审重大事项报告单”,呈报至上级管理机构的总会计师、总经理、董事长、党组织。三是将需要上级管理机构决策层推动解决的问题设定为一级问题,再升级为董事会对内部审计重大风险事项的议案。(三)风险提示卡的传递路径及管理。对内部审计揭示的二级、三级风险问题,按风险级次管理要求送达或呈报“内部审计风险提示(通知)卡”后,由审计部门专项督促风险防控建议措施的落实。对内部审计揭示的一级风险问题,首先将“内部审计风险提示(通知)卡”报送董事会秘书处;其次由审计部门与董事会秘书处共同督促,直至形成董事会议案,经董事会会议形成董事会决议后,由审计部门专项督促风险防控建议措施的落实。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使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需要防控的风险因素得以有效控制,从而避免经营风险的发生。“内部审计风险提示(通知)卡”在风险防控方面坚持分级防控、动态防控和闭环控制三原则。风险问题及风险提示(通知)卡三级分类过程体现的就是分级防控;后续跟踪审计体现的是动态防控;风险源识别、风险纳入“内部审计风险提示(通知)卡”管理、后续跟踪审计、追责等全流程体现的是闭环控制。在风险管理活动中,有的企业只是为了满足体系审核的要求,进行风险因素的辨识,形成风险因素辨识清单,就不了了之;有的企业进一步进行风险评估,形成内部审计正式报告,且提出风险防控建议措施,但停留在纸面并未有效落实,使风险管理工作失去应有之义。而我们创新的“内部审计风险提示(通知)卡”在pdca闭环管理工作模式基础上,按照定问题、定措施、定经办人、定责任人、定时间的“五定五落实”原则,结合实际建立了内审风险管理台账(见表3),进行专项管理,并明确后续跟踪审计的时间以及不按要求实施风险控制应承担的追责责任。(四)案例说明。2018年1月对所属贸易子公司进行内部审计时,经过关键控制点、人因可靠性分析后,认为h公司向民营企业预付货款存在风险,且风险程度较高,因是按合同预付货款,确定为三级风险问题,并提取纳入“内部审计风险提示(通知)卡”管理,于2018年2月26日编制送达编号为002的“h公司内部审计风险提示(通知)卡”。具体内容包括:(1)风险内容——h贸易公司向民营企业预付货款。(2)发现时径——2018年1月22日至26日,按集团要求例行审计时发现。(3)风险描述——2017年,h贸易公司按合同约定向民营企业预付3笔货款计1200万元,货权转移手续在预付款支付后办理,存在风险。(4)防范建议——建议h贸易公司在以后贸易业务过程中严禁在未取得实质性货权情况下预付货款,即使有特殊原因要在未取得实质性货权情况下预付货款,也必须在采取保全措施后支付。(5)后续审计——拟于2018年7月对此风险提示内容进行后续审计。2018年7月29日至8月1日,h公司审计部对此进行后续跟踪审计。经核实,公司2018年前半年对民营企业的17笔预付款资金总额3173.27万元,均是以货物到港到站且取得货权转移证明后按合同约定支付的。2019年1月审计再复核发现,h公司2018年共向民营企业预付货款66笔、金额10,314万元,均按“h公司内部审计风险提示(通知)卡”风险防控建议预付,所有对民营企业的预付款项未发生风险。

二、风险提示卡的运用效果及展望

风险管理知范文篇2

项目融资作为一种筹资方式,在国外的研究中,对项目融资也只是进行了一种方法的介绍。而对项目在融资过程中,如何去志别、分析、控制、管理风险,没有做出系统、深入的研究。

在国际上,对项目融资风险管理的学术机构和学术会议很多,但最重要的也最有影响的国际项目管理机构是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pma,internationalprojectmanagementassociation)。该协会每两年召开一次世界项目管理大会,出了论文集《managementbyprojects》,收集大量项目融资风险管理的文章。在出版论文和专着方面,英国的学者j.p.turner的着作《thehandbookofproject-basemanagement》专辟一章讨论风险管理问题,最具有代表性的期刊是英国的《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jectmanagement》。

n.kartam与s.kartam从项目订约人角度对科威特建筑行业的风险及风险管理进行研究,在问卷调查基础上探如何评估、分散以及管理科威特建筑项目的风险,并提出了两种风险管理方法,即预防风险措施与缓和风险措施。

patricktilam指出电力、交通、通信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方面要考虑潜在的风险影响,并以bot这种融资方式为例,通过实例分析指出风险因素的种类以及相应的规避方法。

jyotipgupta和anilksravat通过分析印度电力项目中融资和建设方面的关键因素,其中包括相关的政策、电力交易、风险因素和融资等,介绍了外国投资的第一个ipp项目,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

mansoordailami和dannyleipziger提出了在bot融资方式中通过特许权协议降低风险的一些策略,如控制关键风险因素的变化,通过法律手段固定项目参与方和贷款银行之间的义务和权利等,并且运用实例进行了分析。

二、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我国风险管理教学、研究和应用也是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可惜系统地研究项目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的不多。文献首次对项目风险管理作了理论综述,文献详细介绍了风险管理体系,文献论述了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体系及各种风险评估定量方法,另外文献引进了重大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的综合集成方法。

风险管理知范文篇3

实施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需要经过体系建立和体系认证审核两个基本程序。电力企业建立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基本程序如下。

1.1管理承诺

电力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做出承诺:自愿接受并带头学习理解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标准;遵守法律、法规;保证提供足够的资源来建立和运作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使决策付诸实践。

1.2宣贯与培训

学习与培训是建立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第一步。培训工作分为2个阶段:内审员培训。是以体系建立、文件编写和内部审核等为主要内容,由外部咨询单位对企业的管理层和工作班子进行培训;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宣传贯彻。以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背景知识和基本知识为主要内容,要求全员培训,由企业自己完成。

1.3制定贯标计划

制定工作计划是建立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础。建立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是一项十分复杂和涉及面很广的工作,通常情况下,建立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需要1年以上的时间,因此需要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时间表。与此同时,制定计划的另一重要内容是落实资源需求。

1.4初始评审

初始评审主要包括调查企业现有的安全健康管理机构、管理规章制度、适用的法律法规、组织活动中存在的风险,关键是危险因素的识别、危险评价和危险控制计划的制定。评审的信息将是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设计的基础。危害辨识及风险评价包括:确定危险源(哪些因素会导致事故);判断谁会受到伤害、严重程度如何;判断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确定这些风险如何消除或降低(通过对设施、作业方法、设备或培训的改进是否能够消除或降低这些风险)。以电厂为例,电厂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高处作业、高温环境作业、起重作业、压力容器与管道检修、设备动火作业、电气倒闸操作、锅炉炉膛内检修和升压站维护、油系统作业、金属探伤、化学危险品管理与使用、车辆运输等。根据以上作业活动风险的大小、所覆盖人员的数量等,制订完善的控制措施,以便在作业过程中让员工遵守或督促员工执行。

1.5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设计

企业根据初始评审的结果,确定职业安全健康方针,制订职业安全健康目标和管理方案,确定机构和职能分配,确定体系文件层次结构,提出体系文件清单,体系文件的编写、审定与批准。职业安全健康方针为企业规定了明确的承诺、目标、职责和程序,它是整个体系的灵魂。

1.6文件编写

结合组织初始评审的结果和现有的管理制度,按照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进行文件编写。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是一套文侯新文中电投集团南方电力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130件化、程序化的管理机制,因此,文件编写是企业建立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不可缺少的内容。一般把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文件分为3个层次:管理手册(包含17个要素)、程序文件、作业文件。编写的文件将作为体系运作的依据。

1.7试运行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试运行是将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文件予以实施,检验其适用性、充分性和符合性。在试运行期间,企业应进行协调、监督、考核和信息反馈,并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通过对试运行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达到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初步完善。内部审核是企业对其自身的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所进行的审核,是对体系是否正常运行以及是否达到预定的目标等所做的系统性的验证过程,是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一种自我保证手段。内部审核一般1年1次。管理评审则是企业领导亲自对体系的现状是否有效地适应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方针要求,以及体系环境变化后确定的新目标是否合适等所作的综合评价。管理评审每年至少进行1次。需要强调的是,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并非抛开企业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而独创,它只是把企业原有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工作中的计划、组织、实施和检查、监控等活动,集中、归纳、分解和转化为相应的目标、程序和作业文件。

2、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认证程序

在建立了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之后,就可以开始策划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认证工作。

2.1体系认证的基本条件

凡申请认证的企业应具备下列条件:认真贯彻执行我国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已建立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并运行达3个月以上;在过去2年中,每个年度的千人重伤率和千人死亡率低于同行业水平。

2.2认证申请

符合上述认证条件的企业才能以书面形式向认证机构提出申请。书面材料包括:申请认证的范围;申请人同意遵守认证要求,提供评价所需要的信息;企业的一般情况:如名称、地址、性质、法律地位以及有关的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等;企业安全健康工作情况简介,包括近2年的事故发生情况;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等。认证机构在收到申请材料后,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对未通过审查的企业,认证机构会通知申请方进行补充、纠正或重新申请;对通过审查的企业,认证机构确认受理后,将向申请方发放《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审核登记表》,并编制一份审核计划提交给申请方。

2.3认证审核

属于外部审核,它是由国家认可的专门的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认证机构(如国家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认证中心)来进行。根据审核的层次和深度,认证审核又分为初始审核和正式审核。对审核组织推荐通过的企业,认证机构的管理(或技术)委员会在1个月内要专门组织有关成员进行讨论,对其是否能够注册进行审定。对审定通过的企业,则批准注册并签发认证证书;如果审定时不能通过,认证机构向其发放《审核结果通知书》,将审定结果通知受审核的受审核企业。认证机构将每年对获证企业进行1次年度监督审核,获证后的第一年监督审核为2次。此外,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认证证书的有效期一般为3年,3年后将进行复评,复评程序与正式审核认证相同。

3、结语

风险管理知范文篇4

关键词:工程保险;索赔;理赔;风险管理

工程保险周期长、技术复杂、风险事故发生频繁、损失金额较大。因此从工程保险合同签订的开始,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便应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设立风险管理的负责机构,明确各自在赔案处理过程中的权利与义务。

一、被保险人索赔的风险管理技术

1.机构设置及职责确定。

在工程保险中,项目业主作为主要的被保险人,应设置专门的机构负责处理与工程保险赔案相关的一切事务,维护被保险人在索赔中的正当权益,推动赔案处理的顺利开展。专设机构的职责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1)在风险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内接收出险单位的事故报案,分析判断保险责任;(2)赶赴现场初勘取证,安排保险公司及公估人现场联合查勘,组织赔案公估理算及协调,跟踪赔案处理,组织单位和人员提供保险人所需的相关资料证明。(3)向出险单位解释保单条款和保险规定及最终理算结果等。

由此可见,专设机构的职责贯穿赔案处理的始终。由于对工程保险条款和相关法规具备专业知识,专设机构能为保险公司顺利处理赔案提供各种便利。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使被保险人不因工程保险索赔中的某些作为或不作为丧失获取经济赔偿或给付的权利,有力维护了工程项目业主获取全部合理赔付的合法权益。

2.索赔程序。

索赔程序可以简单表述如下:(1)出险报案;(2)紧急施救;(3)保险责任判断;(4)紧急通知和事故报告;(5)现场初勘;(6)现场联合查勘;(7)证据材料提供;(8)协助公估理算;(9)协助再次查勘现场和补充材料;(10)接受最终理赔报告。

3.索赔中的风险管理技术。

索赔中风险管理的根本原则是被保险人在行使索赔权利的过程中,既要保护自身工程或财产的安全,又要争取积极有利的条件促使双方公平、合理地处理赔案,使被保险人得到及时、合理的经济赔偿或给付,提高索赔效力,以迅速恢复工程建设,避免不必要的争执和讼诉。具体的风险管理原则如下。

(1)时效性原则。时效性原则规定了被保险人行使索赔权利的时间效力,具体体现在三方面:①报案及时;②施救及时;③索赔及时。出险单位在出险后的第一时间内应及时向业主和其专设机构报案,此为报案的及时性原则。在报案之后,业主和出险单位应及时组织人员消除风险事故,抢救未受损的工程或财产,防止损失进一步扩大,此为施救的及时性原则。及时的施救费用可以得到保险公司的合理补偿,补偿金额一般不超过工程保险金额。此外,在专设机构确定风险事故属于保险责任范围内时,应及时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此为索赔及时性原则。

(2)真实合法原则。被保险人在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要求时,要做到构成索赔条件的因素是真实可靠的,各种证明文件和材料及索赔手段是合法的。对于伪造有关证明资料或其他证据,编造虚假的事故原因或者夸大损失程度的,保险人对其虚报部分不承担赔付责任。其行为如果不合法并构成犯罪的,被保险人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3)有理、有据原则。“有理”原则是指被保险人充分依据保险法和工程保险合同的相关条款,维护自身获取合理保险保障的权益,公开、公正地与保险人及公估人商谈索赔过程的每一环节,讨论最终赔付结果,用法律法规和保险合同维护索赔权利。“有据”原则是指在索赔过程中,被保险人应出具所有与赔案处理相关的文件资料,协助保险人和公估人进行现场勘查和取证。被保险人要想获得比较合理的赔偿,必须做好灾后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良好的文件管理系统是成功获得索赔的必要条件。积极主动地寻求有价值的数据资料是维护自身在赔案处理中合法权益的关键。

(4)面对第三方索赔的缄默性原则。在发生第三者责任事故造成第三方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害时,除紧急情况外被保险人在未取得保险人和公估人书面同意前,不要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表示对损失负有责任并承诺赔款或予以解决,也不要修理第三方的损失财产。

(5)保留代位求偿权原则。如果被保险工程或财产事故是由第三者责任引发的,被保险人除了通知保险人之外还应向第三者提出索赔。即使被保险人为避免向第三方索赔造成的不便而直接向保险人索赔,也应以书面形式向第三者提出索赔,为保险人保留代位求偿的权利,使保险人在履行对被保险人赔偿的义务之后有权利再向第三者追偿。

二、保险人理赔风险管理技术

保险业是经营风险的行业,保险人是承担风险的主体。在工程保险中,保险人要兼顾保险双方的公平和利益,及时合理地进行相关赔付,满足业主转嫁工程风险的心理预期,避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发生。理赔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提升企业形象,使工程保险的发展既能满足现代工程建设转嫁风险的需要,又能提高保险公司工程保险的竞争力,促进工程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1.理赔程序。

在工程保险中,工程建设期长,工程风险复杂,理赔的技术含量也较高。理赔的程序简单表示如下:(1)接到被保险人的索赔请求;(2)通知经纪公司、公估人和再保险接收人;(3)联合查勘现场;(4)收集相关证据材料;(5)公估理算出具初步理算报告;(6)预付赔款;(7)再次查勘现场,收集相关补充材料;(8)定损,出具最终理算报告;(9)赔付;(10)向再保险人摊回赔款。

2.理赔风险管理技术。

完善的理赔风险管理技术是构建经营工程保险的财产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而理赔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在于培养保险公司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调查取证能力。保险公司在接到损失通知后,应立即派人到事故现场,对受损保险标的进行调查,以便正确掌握事故范围、损失程度、性质影响和原因等情况,为理赔的责任确定、损失评估、赔款理算等工作奠定基础。为了对保险标的损失情况提供充分有利的证据,需对事故现场拍照,在必要情况下,还应绘制事故现场平面图,对损失数量进行清点,有时还要用仪器进行检验和勘测并保留资料。保险公司应尽量收集能证明事故原因、损失数量、损失金额等内容的记录、证明、发票、工程量清单和被保险人的事故报告等,对损失较大的案件还要查封被保险人的会计帐。

(2)责任确定能力。保险公司应在审核被保险人提供的单证齐全、真实的前提下,对照保险条款中涉及赔偿责任的规定,分析和审核风险损失是否属于保险责任,包括:①分析事故原因,核定造成损失的原因是否属保险责任。②确定事故发生的时间是否在保险期限内。③确定损失是否发生在保险单规定的施工场地或地址。④审核损失的工程和财产是否包括在保险的范围之内。⑤判定损失金额是否属于保险责任。

(3)评估定损能力。工程保险赔偿金额与保险标的受损程度密切相关。其基本原则是:损失程度越重,赔偿金额占保险金额的比例就越大。在工程保险评估定损中,通常采用以下三种方法:①按市场价格评估。如果保险标的遭受损毁,保险公司可以按同等类型物品在市场上的价格来确定保险标的的实际损失,作为赔偿依据。②在保险标的遭受部分损失但可以修复时,按恢复原状所需费用评估,并视为被保险人遭受的实际损失。但由于技术的更新或材料的考究改变原有结构或质地使费用增加的,对于增加的费用,保险公司不予以赔偿。③推定全损。受损的保险标的不能修复或恢复费用超过保险标的实际价值,即为全损或推定全损。损毁的如果是工程,应以工程的实际完成投资为损失金额;如果损毁的是施工设备和已建筑竣工的工程,应以其保险金额为损失金额。

(4)赔付能力。在出现保险责任范围内的重大赔款,案情相对清楚但又尚不能结案的情况下,首席保险人有责任将预付赔款支付给被保险人,并安排赔款摊回。预付赔款一般为总赔款金额的30%左右,目的是提高理赔效率,帮助被保险人迅速恢复工程建设。

在理算师出具最终理算报告后的规定时间内,首席保险人应及时负责将赔款划付给被保险人。为了方便平时零星赔款的支付,首席保险人还可与共保人建立一定金额的小额赔偿基金,用于平时的小额赔付。在确定赔案的损失金额后,赔款可由理算师直接支付给被保险人,但每次赔付的最高限额不应超过赔偿基金。如果其他共保人不能按规定时间划付赔款,应由首席保险人垫付,如果共保人的任何一方不能履行赔付责任,则由其余共保人按共保比例分摊。

(5)摊回赔款的能力。当预付赔款或最终赔款在一定数额内,首席保险人可自行支付后再通知其他共保人,其他共保人在接到首席保险人通知后,将各自相应的份额付给首席保险人。当预付赔款或最终赔款超过一定数额后,首席保险人需立即通知其他共保人,并在其他共保人向其划付应分摊的金额后将赔款支付给被保险人。当预付赔款或最终赔款数额巨大时,首席保险人应首先取得国际再保人同意付款的确认通知后,再向其他共保人发出赔款通知。其他共保人在收到通知后的一定时间内向首席保险人划付应分摊的金额,之后由首席保险人一并划付给被保险人。在共同保险人垫付全部赔款或预付赔款的情况下,首席保险人应从再保险经纪人处摊回相应的由再保险人承担的赔款,在规定的工作日内,首席保险人根据相应共保比例将所摊回的赔款划拨到其他共保人指定的帐户。

参考文献:

1.孙智.工程保险.中国三峡出版社.

2.孟宪海.建设工程保险制度相关法律问题研究.保险研究,2001,(3).

风险管理知范文篇5

关键词:工程保险;索赔;理赔;风险管理

工程保险周期长、技术复杂、风险事故发生频繁、损失金额较大。因此从工程保险合同签订的开始,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便应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设立风险管理的负责机构,明确各自在赔案处理过程中的权利与义务。

一、被保险人索赔的风险管理技术

1.机构设置及职责确定。

在工程保险中,项目业主作为主要的被保险人,应设置专门的机构负责处理与工程保险赔案相关的一切事务,维护被保险人在索赔中的正当权益,推动赔案处理的顺利开展。专设机构的职责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1)在风险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内接收出险单位的事故报案,分析判断保险责任;(2)赶赴现场初勘取证,安排保险公司及公估人现场联合查勘,组织赔案公估理算及协调,跟踪赔案处理,组织单位和人员提供保险人所需的相关资料证明。(3)向出险单位解释保单条款和保险规定及最终理算结果等。

由此可见,专设机构的职责贯穿赔案处理的始终。由于对工程保险条款和相关法规具备专业知识,专设机构能为保险公司顺利处理赔案提供各种便利。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使被保险人不因工程保险索赔中的某些作为或不作为丧失获取经济赔偿或给付的权利,有力维护了工程项目业主获取全部合理赔付的合法权益。

2.索赔程序。

索赔程序可以简单表述如下:(1)出险报案;(2)紧急施救;(3)保险责任判断;(4)紧急通知和事故报告;(5)现场初勘;(6)现场联合查勘;(7)证据材料提供;(8)协助公估理算;(9)协助再次查勘现场和补充材料;(10)接受最终理赔报告。

3.索赔中的风险管理技术。

索赔中风险管理的根本原则是被保险人在行使索赔权利的过程中,既要保护自身工程或财产的安全,又要争取积极有利的条件促使双方公平、合理地处理赔案,使被保险人得到及时、合理的经济赔偿或给付,提高索赔效力,以迅速恢复工程建设,避免不必要的争执和讼诉。具体的风险管理原则如下。

(1)时效性原则。时效性原则规定了被保险人行使索赔权利的时间效力,具体体现在三方面:①报案及时;②施救及时;③索赔及时。出险单位在出险后的第一时间内应及时向业主和其专设机构报案,此为报案的及时性原则。在报案之后,业主和出险单位应及时组织人员消除风险事故,抢救未受损的工程或财产,防止损失进一步扩大,此为施救的及时性原则。及时的施救费用可以得到保险公司的合理补偿,补偿金额一般不超过工程保险金额。此外,在专设机构确定风险事故属于保险责任范围内时,应及时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此为索赔及时性原则。

(2)真实合法原则。被保险人在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要求时,要做到构成索赔条件的因素是真实可靠的,各种证明文件和材料及索赔手段是合法的。对于伪造有关证明资料或其他证据,编造虚假的事故原因或者夸大损失程度的,保险人对其虚报部分不承担赔付责任。其行为如果不合法并构成犯罪的,被保险人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3)有理、有据原则。“有理”原则是指被保险人充分依据保险法和工程保险合同的相关条款,维护自身获取合理保险保障的权益,公开、公正地与保险人及公估人商谈索赔过程的每一环节,讨论最终赔付结果,用法律法规和保险合同维护索赔权利。“有据”原则是指在索赔过程中,被保险人应出具所有与赔案处理相关的文件资料,协助保险人和公估人进行现场勘查和取证。被保险人要想获得比较合理的赔偿,必须做好灾后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良好的文件管理系统是成功获得索赔的必要条件。积极主动地寻求有价值的数据资料是维护自身在赔案处理中合法权益的关键。

(4)面对第三方索赔的缄默性原则。在发生第三者责任事故造成第三方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害时,除紧急情况外被保险人在未取得保险人和公估人书面同意前,不要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表示对损失负有责任并承诺赔款或予以解决,也不要修理第三方的损失财产。

(5)保留代位求偿权原则。如果被保险工程或财产事故是由第三者责任引发的,被保险人除了通知保险人之外还应向第三者提出索赔。即使被保险人为避免向第三方索赔造成的不便而直接向保险人索赔,也应以书面形式向第三者提出索赔,为保险人保留代位求偿的权利,使保险人在履行对被保险人赔偿的义务之后有权利再向第三者追偿。

二、保险人理赔风险管理技术

保险业是经营风险的行业,保险人是承担风险的主体。在工程保险中,保险人要兼顾保险双方的公平和利益,及时合理地进行相关赔付,满足业主转嫁工程风险的心理预期,避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发生。理赔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提升企业形象,使工程保险的发展既能满足现代工程建设转嫁风险的需要,又能提高保险公司工程保险的竞争力,促进工程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

1.理赔程序。

在工程保险中,工程建设期长,工程风险复杂,理赔的技术含量也较高。理赔的程序简单表示如下:(1)接到被保险人的索赔请求;(2)通知经纪公司、公估人和再保险接收人;(3)联合查勘现场;(4)收集相关证据材料;(5)公估理算出具初步理算报告;(6)预付赔款;(7)再次查勘现场,收集相关补充材料;(8)定损,出具最终理算报告;(9)赔付;(10)向再保险人摊回赔款。

2.理赔风险管理技术。

完善的理赔风险管理技术是构建经营工程保险的财产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而理赔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在于培养保险公司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调查取证能力。保险公司在接到损失通知后,应立即派人到事故现场,对受损保险标的进行调查,以便正确掌握事故范围、损失程度、性质影响和原因等情况,为理赔的责任确定、损失评估、赔款理算等工作奠定基础。为了对保险标的损失情况提供充分有利的证据,需对事故现场拍照,在必要情况下,还应绘制事故现场平面图,对损失数量进行清点,有时还要用仪器进行检验和勘测并保留资料。保险公司应尽量收集能证明事故原因、损失数量、损失金额等内容的记录、证明、发票、工程量清单和被保险人的事故报告等,对损失较大的案件还要查封被保险人的会计帐。

(2)责任确定能力。保险公司应在审核被保险人提供的单证齐全、真实的前提下,对照保险条款中涉及赔偿责任的规定,分析和审核风险损失是否属于保险责任,包括:①分析事故原因,核定造成损失的原因是否属保险责任。②确定事故发生的时间是否在保险期限内。③确定损失是否发生在保险单规定的施工场地或地址。④审核损失的工程和财产是否包括在保险的范围之内。⑤判定损失金额是否属于保险责任。

(3)评估定损能力。工程保险赔偿金额与保险标的受损程度密切相关。其基本原则是:损失程度越重,赔偿金额占保险金额的比例就越大。在工程保险评估定损中,通常采用以下三种方法:①按市场价格评估。如果保险标的遭受损毁,保险公司可以按同等类型物品在市场上的价格来确定保险标的的实际损失,作为赔偿依据。②在保险标的遭受部分损失但可以修复时,按恢复原状所需费用评估,并视为被保险人遭受的实际损失。但由于技术的更新或材料的考究改变原有结构或质地使费用增加的,对于增加的费用,保险公司不予以赔偿。③推定全损。受损的保险标的不能修复或恢复费用超过保险标的实际价值,即为全损或推定全损。损毁的如果是工程,应以工程的实际完成投资为损失金额;如果损毁的是施工设备和已建筑竣工的工程,应以其保险金额为损失金额。

(4)赔付能力。在出现保险责任范围内的重大赔款,案情相对清楚但又尚不能结案的情况下,首席保险人有责任将预付赔款支付给被保险人,并安排赔款摊回。预付赔款一般为总赔款金额的30%左右,目的是提高理赔效率,帮助被保险人迅速恢复工程建设。

在理算师出具最终理算报告后的规定时间内,首席保险人应及时负责将赔款划付给被保险人。为了方便平时零星赔款的支付,首席保险人还可与共保人建立一定金额的小额赔偿基金,用于平时的小额赔付。在确定赔案的损失金额后,赔款可由理算师直接支付给被保险人,但每次赔付的最高限额不应超过赔偿基金。如果其他共保人不能按规定时间划付赔款,应由首席保险人垫付,如果共保人的任何一方不能履行赔付责任,则由其余共保人按共保比例分摊。

(5)摊回赔款的能力。当预付赔款或最终赔款在一定数额内,首席保险人可自行支付后再通知其他共保人,其他共保人在接到首席保险人通知后,将各自相应的份额付给首席保险人。当预付赔款或最终赔款超过一定数额后,首席保险人需立即通知其他共保人,并在其他共保人向其划付应分摊的金额后将赔款支付给被保险人。当预付赔款或最终赔款数额巨大时,首席保险人应首先取得国际再保人同意付款的确认通知后,再向其他共保人发出赔款通知。其他共保人在收到通知后的一定时间内向首席保险人划付应分摊的金额,之后由首席保险人一并划付给被保险人。在共同保险人垫付全部赔款或预付赔款的情况下,首席保险人应从再保险经纪人处摊回相应的由再保险人承担的赔款,在规定的工作日内,首席保险人根据相应共保比例将所摊回的赔款划拨到其他共保人指定的帐户。

参考文献:

1.孙智.工程保险.中国三峡出版社.

2.孟宪海.建设工程保险制度相关法律问题研究.保险研究,2001,(3).

风险管理知范文篇6

关键词:电力营销;全过程;电费风险;管理

电力企业作为经营性服务企业,电费是主要经营收入,更是和企业生存及发展存在必然联系。而在此过程中,电力营销是电力企业的重要架构,但由于现场服务风险、自动化系统风险和电费安全风险等问题的存在,致使电费风险管理工作逐渐受到管理者的重视,即科学构建电力系统内控体系,优化电费风险措施,避免电费经营损失,是电力企业目前关注的焦点。

一、对电力营销的解析

电力营销(electricpowermarketing)即为在电力市场持续变化的前提下,将用户需求纳入管理核心,借助供用电关系的维系,为其提供更为可靠且安全的电力商品及服务。而在新时期背景下,电力营销的理念也在发生着改变。即时刻把控市场动态,通过对市场潜力和未来趋势的评估,拟定有效性发售电经营目标,适时调整电力营销方案,开拓市场;结合现代化营销手段的运用,逐步提升电力服务质量及效率,且利用企业内部机构和业务流程的完善,对用户需求加以诱导,使其能够在满足其服务需求的同时,缩减服务成本;以用户需求为前提,努力做好电网改造及建设工作,树立正确的用电观念和服务观念,结合优质低廉的电力商品及服务,逐步扩宽用户范围和领域。

二、电力营销全过程中的电费风险

1.用电报装。用户通过书面形式,向电力企业申请用电需求。同时,电力企业借助技术人员的委派,对用电现场实施勘查,拟定相关供电方案。而供电双方依据合同约定,完成对应的供电工程,且在相关部门验收合格的前提下,安装电能计量表后通电。在此过程中,存在的电费风险为用电生命周期、用电合法性和客户行业门类、客户资信水平等。2.合同签订。电力企业在执行供电服务前,应和用户签订“供用电合同”,以此对双方权利及义务加以约束,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现阶段,合适合同俨然成为供用电合同的重要模式,虽对电价政策和缴费时间等予以名列,但由于国家政策和用电业务变更等因素的制约,导致供电合同常面临修改与补充等工作,而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大电费回收的难度。3.电能计量。电费收取的主要方式为电能计量。换而言之,电能计量是否公平和准确,是影响电费回收的关键。而电能计量更是以“一杆秤”的角色,决定着电费风险的与否,如电能计量管理的有效性、信息精准性、技术可靠性、窃电风险等。4.抄表收费。电能计量表在电费回收中占据决定性地位,即电力企业委派专人,对电能计量表中显示的数据予以定期记录,依据电费价格,对用户电费缴纳额予以计算,还应及时通知用户按时缴费。在此过程中,工作人员由于贯穿至抄记和录入等工作,其操作规范性和岗位责任是引起电费风险的诱因。

三、优化电力营销全过程电费风险管理措施

1.构建健全化风险防控体系。电力企业若要实现对电费风险的强化管理,则应适时做好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即通过对电费风险的规范化、系统化管理,降低企业经营环节存在的各类风险,以此保证自身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此,可从以下几点入手:其一,严格按照行业规章制度,对工作人员行为加以管控;其二,将电费风险管理政策落实到个人,用以在提高工作人员责任意识和岗位意识的同时,强化电力企业电费风险防控能力;拟建电费风险预警制度,使其能够在科学管理的前提下,切实电力营销全过程中电费风险管理的意义。2.科学选择风险管理手段。针对电费风险管理工作,科学性风险管理手段的选择,不仅可对风险事故加以防范,还可降低电力企业经营损失。而若要做好电费风险管理,主要可从以下两点加以阐述:首先,电力企业对国家政策、用户用电属性、生产经营现状等数据予以全方位把控,且通过量化处理的方式,提高自身风险评估水平和能力。其次,若突发电费风险,电力企业能够依据有效性事后处理手段,对风险实施转移,即结合对区域特点和用户类型等问题的思考,评估电费风险趋势,用以降低自身经营损失。3.加强设备管理。笔者借助对电费收取工作的解读,发现若要对电力企业电费风险予以合理规避,则应对电力设备管理方案实施优化管控,保证电力营销工作的顺利施行。而若要实现此目标,电力企业应定期派以专人,对电力设备实施检修与养护,且借助现代化和智能化电力设备的融合,既是保证电力营销工作序性化开展的前提,又可为用户提供更为优质的电力服务,减少电费风险事故。4.构建多元化缴费渠道和方式。为避免电力企业承担过多的电费风险,则应对缴费渠道、缴费方式加以优化完善。即利用分解电费的手段,完成电费收缴工作。如将电费分解至各个月、各个单位,以此降低企业自身电费回收风险。同时,还可通过多元化电费催收的手段,降低损失。例如:短信通知、上门通知、电话通知等催收手段。特别针对存在不良记录的用户,应将其纳入重点催收对象,以优先催收的方式,提高电费回收几率。再者,电力企业还可借助多元化渠道,要求用户完成电费缴纳活动,如银行代扣、第三方代缴等渠道,不仅可降低柜台压力,还可将电费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电费作为企业销售收入,是电力营销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而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中,电力营销工作开展的关键在于:对电费予以回笼,以此获取相应的经济效益。但是,由于经济市场因素的影响,致使国内电力营销信用状况相对较差,如拖欠账款、不恪守信用等状况的滋生,是影响电力企业稳定发展的前提。而电力只有努力做好电费风险管理工作,方可维系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贾凤姣,惠峥.电力营销全过程电费风险管理策略探讨[j].数字通信世界,2015(8):166-167.

[2]史剑.电力营销全过程的电费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科技纵横,2015(17):166-166.

[3]陈东梅.基于电力营销全过程电费风险管理的分析[j].通讯世界,2014(18):58-59.

风险管理知范文篇7

关键词:互联网贷款;监管;防范风险;中小银行;数字化

2020年被业内称为我国互联网贷款业务的政策规范年。2020年2月21日,人民银行召开2020年金融市场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并部署2020年金融市场六大任务,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多措并举,彻底化解互联网金融风险,建立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长效机制”。2020年7月,银保监《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2021年2月20日,银保监再次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央行部署化解风险任务,到《通知》为《办法》打上量化考核补丁,正好一年,而《办法》和《通知》的实施对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乃至全球互金市场均存在深远影响。在以往对政策法规的研究中,业界更多的是从法律角度出发,明确“什么不能做”,但是较少从商业银行角度出发,结合业务、行业和科技能力探索“能做什么”和“如何去做”。本文将从监管思路、市场变化以及对商业银行的具体影响3个方面进行分析,并结合中小商业银行的现状,形成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

一、从《办法》到《通知》,突显监管部门的监管意志与方向

《办法》是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贷款管理法规,除了对商业银行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进行了直接条规指导外,也在互联网贷款的定义、范畴、风险管理、合作机构管理、消费者保护、信息披露、数据治理等诸多方面给出了明确的界定。《办法》实施后,监管部门通过对监管反馈进行分析,发现各金融机构在风控环节、跨区域放贷等方面存在执行差异,部分机构的互联网贷款业务与《办法》的要求仍存在差距。为了进一步化解互联网金融风险,银保监了《通知》。业界普遍认为《通知》是对《办法》的量化补充和升级,其针对互联网贷款的出资比例、集中度、限额设定了3条监管红线,进一步统一了监管标准。把《办法》和《通知》中的核心内容联系起来,就能够更好地理解监管部门的监管思路。

(一)金融机构针对互联网贷款业务要有独立风控

从《办法》到《通知》,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互联网贷款风控独立性的要求始终如一。这体现了监管部门对互联网贷款风险责任划分的确定性和必要性,也明确了针对互联网贷款业务,金融机构应作为风控的首要负责人。在核心风控环节,不应依赖合作机构,更不该试图让合作机构来担主责。

(二)金融机构要分散合作,控制互联网贷款业务集中度

在《办法》中,合作机构集中度和互联网贷款限额被多次提及,但没有给出具体标准,仅要求机构高级管理层制定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风险管控指标。笔者认为,《办法》虽然非常重视互联网贷款相关风险,但更多的是体现机构自律下的审慎经营。而《通知》则给出了关于合作机构集中度、出资比例和互联网贷款整体限额的量化监管要求。量化即存在考核,对于金融机构有了更明确的考核方向,也使各级监管部门有了更明确的监管目标。

(三)金融机构不准跨区域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

关于跨区域展业,从《办法》到《通知》充分体现了监管的升级。《办法》仅提出“地方法人银行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应主要服务于当地客户,审慎开展跨注册地辖区业务”,而在《通知》中,则明确指出“地方法人银行不得跨注册地辖区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从整体来看,针对互联网贷款业务,监管部门定调的监管思路始终如一,可总结为“强风控、控集中、禁跨区”9个字。

二、对整体互联网贷款市场的影响

从顶层设计角度来看,《办法》和《通知》都强调“进一步规范互联网贷款业务行为,促进业务健康发展,切实防范金融风险”。根据顶层设计的思路,中央在认可互联网贷款业务对实体经济的贡献后,正在逐步建立商业银行互联网业务制度框架。这也说明监管部门已经将互联网贷款业务列入商业银行常态经营业务中来进行监管。从互联网科技企业角度来看,《办法》到《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合作机构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在《通知》前,合作机构出资比例普遍仅为1%-5%,出资比例的改变将极大地增加互联网科技企业及其附属小贷公司的业务成本,使原有互联网科技企业依靠流量优势、用少量资金撬动大量银行资本开展贷款业务的模式发生改变。另外,《通知》还明确要求“商业银行与单一合作方所发放贷款余额不超过一级资本净额25%”。结合以上两点,笔者认为,未来互联网科技企业的联合贷和助贷业务将受到监管部门针对规模和渠道两个层面的双重严格管理。这一方面体现了监管部门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过度集中的监管思路,另一方面也再次明确了以“金融归金融,科技归科技”为总方针的各参与方的合作定位。从长远来看,《通知》的出台将进一步弱化互联网科技公司的金融角色,并突出其进行科技风控输出的业务属性。2021年7月,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给网络平台机构(包含互联网科技企业)下发通知,要求网络平台实现个人信息与金融机构的全面“断直连”。至此,监管思路更加明确,即把助贷、联合贷、引流等业务背后的科技风控输出进一步纳入到征信业务的范畴,在增强了对这部分业务监管的同时,再次弱化了互联网科技企业的金融角色。从商业银行角度来看,《通知》相比于《办法》给出了两点量化和两点定性明确,即在网贷余额占银行全部余额比例和单一合作方发放贷款比例方面给出了量化,同时再次明确银行要有自主风控和不得跨区经营。总的来看,商业银行参与网贷行业的基础方针将是独立风险管理、资产风险分散和整体规模控制。对于大型银行来说,经过近几年互联网贷款业务的发展,从产品模式到风控技术再到科技人力结构都已相对成熟,所以在新的监管环境下所受冲击不大,未来则主要关注上述提到的两点量化指标。然而对于中小银行来说,新规影响明显且业务规范方向明确,即服务地方经济,以深耕地域化市场为主旨。对于部分地方性银行来说,当前其存在合作方单一或网贷业务规模占比过大的情况,在新的监管环境下必然会面临发展阵痛,应在过渡期积极做好资产业务转型和风险分散。

三、新规对中小银行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互联网贷款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一个重要的着力点,已逐步被监管、同业、民众所认可。其不但是国家实施普惠金融战略的一个重要渠道,也逐渐成为商业银行的一项标配业务和品牌塑造组成部分。结合上述分析及2020年11月的《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2021年1月的《征信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针对中小银行在新的监管环境下所受到的影响,笔者总结并提出了3点应对建议。

(一)提升基础数据整合能力和分析能力

商业银行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成败的关键在于基于数据的风险管理能力,也就是经营基于数据驱动的风险的能力。基础数据一般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类。内部数据一般指行内数据,如交易流水、内部黑名单、内部客户产品信息等;外部数据主要包括征信数据和三方非预处理数据。基础数据是数据化风险管理的最主要生产资料,也是衡量风险管理能力上限的标准。中小银行,特别是地方性的农商行、城商行、村镇商业银行,缺少全面的对基础数据的整合能力。虽然不少中小银行已经上线自主风控系统,但系统依存的数据源主要以第三方数据厂商所提供的已加工切片的数据为主,换言之,银行所获得的是第三方数据厂商用基础数据生产出来的“结果产品”。短期内,中小银行可将这些“结果产品”用作互联网贷款的决策依据并快速提升业务规模。但从长远来看,这势必会造成银行对第三方数据厂商的过分依赖。然而,未来随着《征信业务管理办法》的出台,对数据厂商的规范也会增强,不合规厂商会被进一步清退,银行三方数据厂商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存在诸多不确定。从内外部基础数据的角度来看,一方面,中小银行在内部数据的抽取、聚合和分析等方面的能力较为薄弱。因此,建议中小银行应建立较先进的基础数据平台并配套相应的数据分析工具,以打造可迭代、可延伸的内部数据软硬件设施;配置数据相关岗位,建立数据类人才梯队。另一方面,征信数据作为最主要的外部数据,针对互联网贷款,应实现报告自动化解析、切片、指标化等操作处理,使后端系统能够迅速调取和产生决策建议。所以,中小银行应建立征信数据处理的全流程系统,主要包括征信前置系统、统一征信解析平台和特征应用平台等,从而实现与后端的流程决策系统的良好衔接。

(二)加强基于数据的风险管理能力,实现风险

管理的数字化,打造自有风险画像体系数据的打通是为风险管理服务的。现阶段监管部门已经明确要求风控不得外包。在新的监管环境下,可以预见监管部门将进一步提升对商业银行自主线上风控的监管要求。基于数据的风险管理体系主要包含以下要素:风险管理策略和规则应用,包括流程反欺诈规则、业务风险筛查规则、贷后定巡规则和主动预警规则等;风险评价,主要包含风险评级(如abc评分卡)和风险定额定价;风险管理效能监控与迭代,主要包括策略效能监控(如规则命中情况监控)和评价监控(如模型表现监控)。上述要素是实现数字化风险管理的基本要素。为了达到监管要求,中小银行在现阶段已普遍建立了针对互贷业务的自主风控系统,也有了一定的基于外部数据的风控规则沉淀。特别是在风险评价方面,中小银行普遍上线了针对线上消费贷的风险评估评分卡或评估模型,可以实现线上风险决策。在策略规则方面,中小银行主要依靠外部数据厂商的名单类产品实现流程反欺诈筛查。除此之外,中小银行在目标客户筛查、贷后筛查、风险管理效能监控,以及配套的监控结果分析、策略更迭等方面相对欠缺。从上述中小银行在实施风险管理数字化方面的现状可以发现,中小银行虽然已建立自主线上风控系统,但并没有建立完善的数字化风险管理体系,同时也受到业务规模、科技实力、投入产出效益等方面的制约,无论是自身数字化风控平台建设能力,还是风险管理技术的创新能力,都与大型银行有着不小的差距。对此,笔者从帮助中小银行建立数字化风险管理体系的角度出发,提出以下两点建议。一是促进大型银行向中小银行输出风控技术,帮助中小银行快速建立数字化风险体系,尤其是适用中小银行当地信用特征的风控策略和工具,正是中小银行所需要的。二是中小银行在引进或自建数字化风险体系的过程中,还应逐步建立符合业务地域信用环境的客户风险画像。

(三)发挥根植地方市场的优势,中小银行应着力

信贷业务线上与线下的结合,探索建立线上与线下联动的发展新模式互联网贷款业务是依赖互联网流量获客,并利用多维数据进行风险管理的贷款业务。《办法》特别强调了其自动受理贷款业务的特性。但我国互联网发展至今,已明显呈现少数互联网科技企业控制获客流量的趋势,如果流量中断,中小银行的网贷业务势必难以为继。长久以来,我国中小银行的使命从来都是根植于地方经济,服务于当地市场,为广大市、县、村居民提供切实的金融服务。互联网贷款业务虽然发展迅速,盈利丰厚,但中小银行仍应不忘初心,特别是《通知》进一步明确不得跨区域经营后,中小银行更应该回归本源,探索互联网与银行所在业务区域结合的贷款业务新模式,即线上与线下联动模式。线上与线下联动模式,是将互联网(线上)的获客、基于数据的画像分析和风险管理能力,有机地融入常规的贷款业务流程中,实现原有常规贷款生命周期的最大线上化。一般来说分为两种模式。一是轻模式,即线下流量获取模式。一般由客户经理在线下通过扫描二维码等方式获客,然后通过合作方营销、风控软硬件支持与自身风控相结合的方式完成信贷流程。这种模式适合自身科技实力较弱、当地市场规模较小的商业银行,如业务规模较小的县级农商行。二是重模式,即线上流程最大化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客户经理通过本行移动工作站进行业务拓展,然后通过决策引擎和相关风险管理工具形成审批建议和决策,实现贷款的快速审批和放款。这种模式在提升业务效率的同时,也最大化地降低了传统信贷业务中的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一般适用于自身科技实力较强、当地业务规模潜力较大的商业银行,如地市级城商行和业务规模较大的农商行。笔者认为,从长远来看,线上流程最大化模式虽然前期投入较大,却能够有效获得数据、智能风险管理带来的技术红利,增加客户黏性,建立在当地市场的业务模式“护城河”。综合来看,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兴起造就了互联网贷款的繁荣。经过前期的快速增长,互联网贷款业务进入了较稳定的发展期。监管部门恰如其时地了《办法》,并在运行一段时间后又了《通知》。两者构建了针对互联网贷款业务的立体监管新环境。中小银行作为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群体,更应该立足于新的监管环境,发挥后发优势、立足本地、打通数据,发展基于数据的风险管理能力,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数字化之路。

参考文献:

[1]姚耀军,董钢锋.中小银行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约束——新结构经济学最优金融结构理论视角下的经验研究[j].财经研究,2014(1):105-115.

[2]陈洪亮,常晶.互联网贷款监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吉林金融研究,2019(12):31-33.

风险管理知范文篇8

关键词:农商行;风险管理;问题;对策

一、引言

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着力防控资产泡沫,提高和改进监督能力,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在经济下行期,经济结构、金融结构调整期,银行的信用风险正在加速暴露,特别是以农户信用贷款为主要信贷资产的农商行违约逾期现象严重,这也暴露出农商行风险管理过程存在的诸多问题。加强农商行风险管理,有效降低不良贷款比重,着力改善信贷资产质量,逐步提高风险防控工作水平已刻不容缓。

二、目前农商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银监会积极倡导和推动下,包括农商行在内的广大银行机构启动了合规建设,注重加强对合规风险的管理。但是,由于农商行合规风险管理同其他国有银行相比起步较晚,经验不足,再加上信用贷款比重较大,合规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贷前调查流于形式。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逐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镇痛效应逐渐显现,同业竞争日趋激烈,农村地区有效贷款需求收窄。为了完成信贷投放任务,往往存在重“量”而轻“质”的情况,对贷款质量起到关键作用的贷前调查受到轻视,“贷款项目虚,贷款用途虚,用款主体虚”现象时有发生,为贷款本息的收回埋下风险隐患。贷中审查把关不严。农商行借贷资料为制式借款合同文本,所填写条款能够有效保障借贷双方权利及约束相关义务。由于放款过程中部分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对客户填写借款合同及借据相关资料没有认真检查、仔细核查,造成借款日期、借款大小写、借款利率及浮动系数等相关重要要素不符等情况时有发生。一旦这些贷款需要动用法律武器收回,将对农商行债权造成极大挑战。贷后管理履职不到位。一是履职贷后检查职责不到位。例如,贷后检查报告内容不具体;采用电话方式催收没有电话催收记录。二是由于农商行工作调动,部分放款人和管护人分离,由于信贷人员缺乏沟通导致催收不到位,逐渐增大贷款风险。三是注重对信贷资金的“堵”、“清”工作,而放松了对贷款到期前的“防范”工作。四是没有及时下发贷款催收通知单或者向法院提起诉讼主张债权,造成部分贷款丧失了法律时效,特别是核销和置换贷款等不良资产。五是贷后管理其他问题。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信机构的贷款规模逐渐扩大,农商行管理贷款有“四难”:贷款外出务工人员外出难见面;大额贷款客户资金状况难掌握;异地抵质押物难管理;信用贷款无资产保障,到期难收回。

三、加强农商行风险管理的六项对策

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法律知识、合规理念培训提高法律观念。一是严把贷款放出环节相关资料的合法性关口,从源头上切实保障债务关系的有效性;及时下发贷款催收通知单,向法院提起诉讼等法律手段,保障债权法律时效,直至收回贷款。二是农商行需采取多种手段加强合规风险管理知识教育和培训,加大合规宣传力度,倡导全员合规风险意识,让每位员工都自觉养成按章办事、遵纪守规的良好习惯,杜绝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的现象,逐步确立良好的合规文化氛围。三是选派学习小组到国有大型银行或者风险管理水平较高的同行进行学习交流,借鉴先进管理理念,加强合规风险管理。科学考核,增强工作积极性。人防、物防、技防是风险管理工作的三个方面,而其中人防是关键,员工的积极性是则是人防工作的关键。风险管理必须牢牢握紧考核这个“牛鼻子”,实现效益和薪酬同步增长,坚决杜绝目标分配“一把尺”、业绩考核“一刀切”、业务经营“一把抓”,实现收入“靠业绩、靠作为”目标。在薪酬分配上,坚持向基层一线、偏远山区倾斜,向忠诚奉献、业绩突出的员工倾斜,向风险管理优秀的机构倾斜。按照季度对风险管理工作在全县(区)范围内进行排名并形成末位淘汰机制,增强员工危机意识。前移风险监测,有效防范风险。改变以往重视迁徙贷款管理,而忽视到期贷款管理的现象。没有逾期贷款就不会出现迁徙贷款,从贷款逾期前着手开始防范出现贷款迁徙,加强各网点及客户经理逾期贷款金额评比,达到“早着手、早想办法、早解决”的目的。严格贷后检查,加大违规处罚力度。农商行稽核检查部门要以序时稽核为基础,结合专项稽核,围绕“监督管理、识别风险、发现风险、风险预警、到期收回”的基本要求开展稽核审计工作;对稽核过程中发现的违规违纪问题区别对待,对徇私舞弊、不作为、乱作为并造成较大风险或者损失的责任人加大惩处力度,对无恶意的违规违纪并没有造成较大风险或者损失的责任人采取批评“教育为主、惩处为辅”的管理机制。加强协作,形成合力。一是网点要加强同农商行总部间的协作,做到“依靠”但不“依赖”。及时同农商行业务部门、风险管理部门进行沟通,加强大额贷款风险管理,有效利用资产抵押整合借名贷款,降低信用贷款风险负担。二是加强贷款管户人与贷款发放人之间的交流协作,共同催收贷款本息,降低贷款风险。三是加强同村组社区的协作,充分激发“双基联动”工作站效能,保障与贷户信息渠道的畅通;四是加强同有管理权限的人民法院间的相互协作,针对部分难缠户、赖债户,充分利用法律手段进行追偿,达到“起诉一户,威震一片,震慑一方”的作用,并最终形成诚实守信良好氛围。五是积极寻求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综合利用政府资产置换不良贷款、精准扶贫基金偿还不良贷款等方式降低不良贷款比重,牢牢将不良贷款控制在可控区间。加强宣传,舆论引导。为了营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氛围,农商行需加强宣传,营造诚信经营的良好社会形态。一方面,通过led、横幅、微信等渠道进行如“穷可贷、富可贷、不讲信用不可贷”“好借好还,再借不难”等标语宣传;二是在办理“精准扶贫贷款”办理过程中,要积极宣传“扶贫贷款是农商行的信贷资产,不是国家扶贫款,也不是财政救济款”避免为日后“精准扶贫贷款”风险管理埋下隐患;三是充分利用诚实守信先进典型和赖债不还负面典型事例进行广泛宣传,引导社会去恶杨善;四是将恶意拖欠者利用报纸、电视、公共场所led等公之于众,对“老赖”形成强大社会压力。

作者:党显书 颜学民 单位:陕西柞水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风险管理知范文篇9

一、高度重视、全面评估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与银行间外汇市场发展对本行外汇业务和外汇风险可能带来的影响。各行(含城乡信用社,下同)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要主动研究并积极制定各项应对措施,并确保外汇业务发展战略与本行的风险管理水平、资本充足水平相适应。各行要根据新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和交易方式,进一步完善外汇风险管理制度;积极建立与外汇业务经营部门相独立的外汇风险管理部门或职能,将风险管理贯穿于整个外汇业务的全过程。

二、准确计算本行的外汇风险敞口头寸,包括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的单币种敞口头寸和总敞口头寸,有效控制银行整体外汇风险。与此同时,还应注意监控和管理银行贷款客户的外汇风险,及时评估贷款客户的外汇风险水平变化对其偿债能力的影响。

三、加强对外汇交易的限额管理,包括交易的头寸限额和止损限额等。各行应对超限额问题制定监控和处理程序,建立超限额预警机制,对未经批准的超限额交易应当按照限额管理政策和程序及时进行处理。做市商银行要严格控制做市商综合头寸。

四、提高价格管理水平和外汇交易报价能力。各有关银行机构要实现银行与外汇交易市场之间、与客户之间、总分行之间外汇价格的有效衔接,实现全行统一报价、动态管理。各行在同业竞争和向客户营销时,要基于成本、收益和风险分析合理进行外汇交易报价,避免恶性价格竞争。

五、不断加强系统建设。做市商银行要加强交易系统、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系统建设,将分支行外汇交易敞口实时归集总行,并根据实际情况尽量集中在总行平盘,不断提高外汇交易和外汇风险管理的电子化水平。

六、制定并完善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在询价交易方式下,各行要通过加强对交易对手的授信管理等手段,有效管理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并定期对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进行重估。各行应把外汇交易涉及的客户信用风险纳入企业法人统一授信管理。

七、有效防范外汇交易中的操作风险。各行要按照交易前准备、交易的实现、确认、资金清算、往来账核对、会计和财务控制等步骤严格识别和控制外汇交易中的操作风险。外汇交易的前、中、后台职责应严格分离。交易员要严格按照业务授权进行交易;后台人员要认真、及时进行交易确认、资金清算和往来账核对,发挥独立、有效的风险监控作用;必要时可设置独立的中台岗位监控外汇交易风险。切实加强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有效控制合规性风险。

八、加强对外汇风险的内部审计。审计部门应配备熟悉外汇交易业务、能够对外汇风险进行审计的专业人员;要加强外汇风险内部审计检查,及时评估本行在外汇风险控制方面的差距,确保各项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得到有效执行。

九、严格控制外汇衍生产品风险。从事人民币兑外币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的银行,要严格按照《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建立有效的、与所从事的衍生产品交易相适应的风险管理制度;要从系统开发、会计核算等方面,积极支持与配合新的衍生产品开发与业务发展。

十、配备合格的外汇交易人员、外汇风险管理人员。要充分运用市场化的手段招聘和遴选外汇交易人员和风险管理人员,建立有效合理的激励机制和业绩考核系统,以适当的待遇留住人才、吸引人才。

风险管理知范文篇10

1公立医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虽然公立医院为公益性质的非盈利性医院,但由于处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医院管理的风险也在不断扩大。2013年,央视报道的葛兰素史克商业贿赂问题,2016年报道的北京医院号贩子天价挂号费问题都暴露出医院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方面所存在的漏洞与问题。公立医院目标是追求社会医疗福利的最大化,一旦医院出现偏离目标的行为,就意味着风险已经产生,作为医院的管理者就要提高警惕,对这些风险严加控制。近几年来医疗行业风险逐渐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公立医院内部各个临床、医技、行政、后勤等科室工作人员的风险管理概念有所加强。但对风险的理解比较简单,不能将个体风险或者单个层面的风险与医院整体联系起来,医院的风险管理框架也不够完整,只在一部分临床科室中开展了针对医疗领域的风险管理,对行政后勤科室则没有相关的风险控制与管理制度。缺少风险管理的氛围,医院领导大都是医疗领域的专家,在经济管理方面尤其是支出管理方面,对于风险管理的整体认识不足。医院领导的管理知识、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程度都不足以支持开展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构建。公立医院尤其对医院辅助业务方面的风险管理缺乏重视,辅助业务的风险管理主要是对医院非直接医疗业务的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风险点进行控制和甄别,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医院内部控制体系。由于医院开支大部分是由辅助业务支出的,所以辅助业务的风险管理是医院内部控制的重中之重。医院风险管理的范围很广,本文所指的风险管理主要是指医院物资采购领域的风险管理。

2采购活动的风险点

物资采购是一项风险高发的活动,它包括物资采购计划的编制,采购计划的审批,供应商的选择,采购价格的确定,采购合同的签订与执行,货物的验收与入库,物资款项的结算等环节。由于内部与外部存在着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对采购活动的每个环节都会产生消极或积极的影响,这就是采购活动中的潜在风险。采购方必须对这些风险加强重视,有效开展控制措施,否则采购活动会出现暗箱操作、以权谋私、弄虚作假、以次充好、收受回扣等现象。

2.1编制需求计划和采购计划

编制需求计划与采购计划是采购业务的第一个环节,也是直接影响采购活动质量的首要环节。主要风险为编制需求计划不准确。由于相关人员主观估计的误差或者客观信息沟通的问题造成编制的采购计划与实际需求相差甚远。

2.2请购

请购是在计划编制完成后,根据相应的权限审核批准采购计划的环节。这个环节的风险主要有审批权限不清晰,造成采购计划审批不足或者重复审批;审批流程不完善,造成采购计划审批拖沓,延误采购时间与效率,增加采购成本。

2.3选择供应商

选择供应商是在采购计划批准后,实际开始执行时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供应商的选择对采购后续环节甚至整个采购活动的质量都起着确定性的作用。主要风险包括供应商选择缺乏标准与参考,造成采购人员执行没有依据,主观判断成为选择的主导因素,容易判断失误;供应商选择不当,造成采购的物资不能满足需求或采购的物资价格偏高,甚至有可能出现徇私舞弊、收受回扣的现象。

2.4确定采购价格

确定采购价格是与选择供应商相互联系的一个环节,有时两者同时进行,有时会先选择供应商之后再确定采购价格。这个环节的主要风险包括采购价格的确定缺乏细致调查,对于供应商的报价缺乏比较与核实,采购价格过高造成采购方利益受损,采购价格过低会影响到采购物资的质量保证或相关服务保障;缺乏采购价格追溯与跟踪机制。由于采购货物价格变动而造成在长时间的采购过程中出现采购方利益受损的问题。

2.5订立框架协议或采购合同

签订合同或框架性协议是在采购方确定供应商之后,双方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文件的环节。其中框架性协议可以不确定采购价格,而采购合同则必须对采购活动的每个细节作出详细规定,并指出违约责任。这个环节的风险主要有采购合同不严谨,造成双方履行时出现矛盾;合同存在欺诈导致其中一方利益受损;未经合理授权擅自对外签订采购合同,造成采购方权益受损。

2.6管理供应过程

这个环节主要是指采购方在执行采购合同时,对采购物资进行追踪,对供应商履行合同的情况与附加服务履行的情况进行追踪的环节。这个环节存在的风险缺乏有效的监督与对合同执行情况的追踪,忽视附加服务的执行,由于合同执行不及时而造成采购方损失。

2.7验收

验收是指采购方对采购回来的物资依据采购合同或相关标准进行核实确定,确保物资质量合乎要求。这个环节的主要风险有验收的标准不明确、相关人员对验收标准执行不到位、对验收过程中的意外情况没有合理的处理方式。

2.8付款

付款是采购流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指采购方在之前的所有环节中对供应商提供的货物与服务等均无异议,按照采购合同进行款项支付的环节。这个环节的主要风险包括付款审批流程不规范、付款方式选择不恰当、付款时间没有按照合同执行造成纠纷等。

3采购风险管理措施

3.1利用信息系统合理制订采购计划

升级库存物资信息管理,例如可以使用hrp(hospitalresourceplanning)相关软件,利用历史库房发放物资数据,分 析出每月各种物资应该储备的数量,设定安全库存,合理推算库房补货计划。利用物资管理信息系统所提供的历史数据分析出季节性物资需求波动,有针对性地对特定种类物资实施特定采购。这样保管员在编制库房需求计划时有数据查阅,依照历史数据与个人经验更加准确地确定库房物资需求量。在物资管理信息系统中设立二级库房,采购部门库房为一级库房,各使用科室设立二级库房,对库房保管员实施绩效考核,将库存管理水平纳入绩效考核当中,若出现库存不足、货库存积压等情况将影响保管员收入水平;将二级库房管理水平纳入到使用科室绩效考核当中去。这样可以保证采购部门保管员与使用科室有准确的编制物资需求计划。

3.2明确审批权限

合理进行后勤物资分类,明确常规物资目录,确定物资名称、规格、参数、使用要求等;常规物资是指平时常用、库房常备或应急情况下不能耽搁的物资,对于常规物资,只要在控制费用范围内,使用科室直接向采购部门申请,无需院领导审批,采购部门每月末统一编制采购计划报批,应急情况下可以不经院领导审批直接购买,事后补到下月物资需求计划中,办理审批手续;非常规物资是指常规物资目录以外的物资。

3.3合理确定采购方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山西省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及采购限额标准》确定公开招标范围,细化公开招标物资目录,合理划分标段。招标物资目录应包括物资名称、规格、参数、质量保修及使用要求、建议品牌、附加服务要求等,每年度进行一次公开招标,确定中标或入围供应商。对于不适合于公开招标的物资,根据《政府采购非招标采购方式管理办法》《山西省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及采购限额标准》,采用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或询价采购方式进行采购。医院根据实际工作情况选择合适的非招标采购方式。对于只能从唯一供应商采购的物资,采用单一来源采购方式采购,医院在官方网站上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少于5个工作日。采购部门采购员编写协商情况记录,包括公示情况说明,协商日期和地点,合同主要条款及价格商定情况。协商情况记录应当由相关科室人员签字认可。对于适合于采用竞争性谈判方法采购的物资,首先在医院欧洲杯投注官网上公示通知,符合要求的供应商在一定期限内报名参加。医院成立竞争性谈判小组,由采购部门科长、采购员、使用科室人员、聘请的相关评审专家等人员组成,竞争性谈判小组通过对不同供应商统一谈判的方式确定供应商,最终结果应当由谈判小组全体人员签字认可。对于适合于询价方法采购的物资,采购部门成立询价小组,在招标入围的供应商范围内向相关供应商发出书面或电子询价通知,并作相关记录。询价通知发出之日起至供应商响应截止之日不少于3个工作日。供应商根据要求报价,该报价不可更改,且只有一次机会。询价小组汇总供应商报价后,开会讨论决定,相关人员做好记录工作。

3.4严格执行验收标准

对于单价较高或单次采购批量较大的物资,要向供应商索要物资质检合格证明,严格按照采购合同与采购物资要求验收物资;对于没有达到验收标准的物资一律退回。对于下送物资的验收,不能为了简化手续而放弃必要的内部控制方法,下送物资必须由供应商、采购员、保管员、使用科室资产管理员四方共同在场的情况下验收,从流程上杜绝舞弊的可能性。

3.5建立采购价格与供应商追踪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