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信用管理范文10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11-20 17:24:23
风险信用管理范文篇1
目前,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建设领域信用缺失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已逐渐成为遏制建筑企业发展的瓶颈。建筑企业的工作特点决定了其资金流通形式表现为施工进度与相应工程款的时滞与差额,即承包商要预先投入一定的经济资源完成特定的工程量,只有在工程结算清单得到发包方确认后才可能得到工程款的支付,这就存在对发包方的赊销风险。因此,建筑企业信用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一定的管理措施和方法,保证在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后,能够及时、足额地收回工程款,防范发包方可能出现的信用风险。基于此,笔者对建筑领域信用缺失原因及相应对策进行探讨,以供商榷。
一、信用缺失的原因
(一)建筑企业自身因素
建筑企业风险意识薄弱,有的承包商为了获得项目而先期投入庞大的资金来满足发包方不合理的垫资需求或主动提出此要求从而获得项目的承包权;对发包方的资信度、经营形势不了解;建筑企业施工流动性强,新官不理旧账现象较普遍。另外,有些企业负责人法制观念不强,碍于“面子”和“人情”,不按财务手续办事;还有一些企业由于地方保护主义以及诉讼的成本效益反差等原因,宁愿坐视应收账款沦为呆滞账款,也不愿催索或诉诸法律以维护合法权益……建筑企业自身的诸多因素是导致工程款被长期拖欠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发包方因素
建筑市场竞争激烈,一些发包方不按工程建设程序办事,强行要求垫资承包,肢解工程发包,明招暗定,加之有的发包方在项目投资决策中存在较多的短期行为,以致在项目施工过程中不断变更,形成了较严重的“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的现象,以至于工程竣工交付后,发包方迟迟不办理工程结算,使工程款被长期拖欠。
(三)环境因素
建筑企业由于承建项目的地点不同,外埠施工普遍,有的地区为了本部门的利益,极力实行地方保护主义,给建筑企业在解决拖欠工程款的过程中增加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负担,因而使一些建筑企业表现出更多的消极和无奈。
二、信用管理对策
信用的缺失不仅造成建筑市场混乱,加大了交易成本,同时也给企业和行业的正常运营带来很大风险。因此,加强企业的信用管理,增强信用风险控制能力,建立健全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十分重要和紧迫。具体做法如下:
(一)强化信用意识
目前,建筑企业中普遍存在对应收账款风险认识不足的现象,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经济过程的信用化是市场经济的特征。企业必须增强信用意识与风险防范意识,并在其支配下参加各种经济活动。首先,建筑企业自身要重视守信效应。立足于做大做强做久,牢固树立品牌意识、诚信意识,增强保护自身信用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只有坚持以信用为本,才能赢得客户,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次,要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完善信用风险防范机制。充分认识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及其可能造成的后果,及时采取措施自我保护,以较好的防范、控制和转移经营风险。
(二)注重资信管理
应收工程款管理是企业信用管理的核心所在。选择资信良好的客户,对于应收工程款的回收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如果客户财务状况良好且一贯恪守信用,那么应收账款就能按时回收。反之,风险就加大。因此,签订合同前,要对发包方进行摸底调查,做到知己知彼。资信调查属于企业前期信用管理范畴,是防范风险的第一步工作。企业应全面收集信息,了解对方最新的信用状况。
(三)加强风险控制
第一,建立健全企业信用政策。信用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关系到建筑企业生产经营的好坏,特别是目前相当多建筑企业的应收工程款居高不下,导致经营资金十分紧张,给正常的生产经营带来了极大风险。因此,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显得尤其重要。建筑企业应针对不同客户确定不同的信用期间和信用条件,对于信用质量高的客户,可以采用宽松的政策,对于信用质量差的客户,应采取积极的、严格的收账政策。第二,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建设。主要是建立健全应收账款档案,建立应收账款赊销授权批准制度、应收账款总量控制制度、赊销客户监控制度、账龄分析控制制度、定期清理、催收制度等管理办法,并保证制度的严肃性和威慑力。第三,建立应收账款坏账准备。企业要遵循稳健性原则,对坏账损失的可能性预先进行估计,积极建立弥补坏账损失的准备制度,以便在企业确定发生坏账损失时能及时得以补偿,分散坏账损失造成的风险,提高企业的自我保护能力,保证企业正常的资金周转。第四,强化内部管理和责任追究制度,指定专门的部门和人员向客户催收到期款,加强老款清欠工作,并实行工作业绩考核,建立完善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从体制上防止个别部门或人员盲目决策或投机行为可能导致的信用风险。
(四)净化建筑市场环境
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建筑市场的管理,特别是对投资项目的审批和过程监督。要健全法规,加强执法力度,限制和打击地方保护主义行为,为建筑企业创造一个公平、合理、有序的竞争环境。
风险信用管理范文篇2
第一条为加强县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省分行(下称“开行分行”)的开发性金融合作,充分借助县级政府的资源力量,建立有效识别与评估、决策和管理风险的机制,使开发性金融县级实施机构具备信用风险管理和信用建设推动的功能,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县信用管理平台风险管理机制包括风险识别与评估制度、风险决策与处置制度、风险监控报告制度三个方面。
第三条县信用管理平台风险管理遵循“实时识别、动态监控、及时处理”的原则,以有效规避、预防、转移、分散和补偿风险。
第二章信用管理平台的设置和职能
第四条在县政府已成立的开发性金融合作办中设立信用管理平台,指定专人负责经常性的风险管理、信用建设工作,按照开发银行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组织信用评级、限额审查、搭建信用结构,推动信用建设、并在授权范围内进行风险决策。
第五条信用管理平台主要承担客户或项目风险识别、计量、决策、处置、监控与报告全过程的风险管理职能,以及上至政府、下至客户信用建设的职责,通过积极主动的信用建设,来达到推动业务、防范风险的目的。
第六条县政府与开行合作,根据“尽职免责”和“激励约束”结合的原则,对县信用管理平台及其指定专人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评价考核,以确保风险管理最大限度地支持业务发展。
第三章风险识别与评估
第七条信用管理平台根据开行关于信用评级的要求开展客户的信用评级工作,然后将客户信用评级报告报开行分行风险管理巡视小组审核。
第八条风险管理巡视小组由开行分行客户处有关人员及该县县域覆盖外派人员组成。
第九条信用管理平台根据开行关于信用评级、债项评级的要求按季开展复核和年度复评工作,然后将复核结论和年度复评报告报开行分行风险管理巡视小组。
第四章风险决策与处置
第十条对县贷款审议机构在开行分行审定的客户风险限额内展开的项目债项评审,信用管理平台作为县域经济项目贷款审议小组的成员从边界判断和信用结构的角度按照国家
发银行政策性贷款项目审议管理办法参与项目的审议与民主决策。
第十一条如果复评风险限额的测算值小于贷款余额与承诺未贷额等存量业务余额之和,信用管理平台要对这部分存量业务的信用风险进行重点分析,并立即提出风险控制意见及建议书面报合作办、开行分行风险管理巡视小组。
第五章风险监控与预警
第十二条信用管理平台按附件二列示的风险监控点进行日常风险监控。
第十三条信用管理平台依据预警信号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具体包括:
预警1号的处理方式——信用管理平台应在获知预警信号的当日,书面提出意见及建议报告合作办、开行分行的风险管理巡视小组。
预警2号的处理方式——信用管理平台应在获知预警信号的3个工作日内,书面提出意见及建议报告合作办、开行分行的风险管理巡视小组。
预警3号的处理方式——信用管理平台应在获知预警信号的5个工作日内,书面提出意见及建议报告合作办、开行分行的风险管理巡视小组。
第六章信用建设质量与风险监控报告
第十四条信用管理平台应按开行信用建设质量所列示的标志性事件(附件三)展开信用建设工作。
风险信用管理范文篇3
(正文)我国信用问题突出表现在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银行之间货款或贷款的拖欠,拖欠问题始终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顽症。众所周知,拖欠问题的背后反映的是信用风险问题,它源于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两个方面,其中内部管理起决定作用。在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中,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信息管理和信用管理相互交叉,缺一不可,而信用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中,信用管理被认为是企业的生命,没有一个完善、有效的信用管理制度,企业将缺少足够的市场竞争力,将失去防范信用风险的能力,最终将会被市场无情地淘汰。我国企业间帐款拖欠现象的产生,其根本原因是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缺少专门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企业信用风险是银行信用风险的源头,有效防范信用风险必须首先加强企业信用管理。
一、企业信用管理的内涵及意义
1.企业信用管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信用管理是指企业为获得他人提供的信用或授予他人信用而进行的管理活动。狭义的信用管理是指对企业的授信活动和援信决策进行的科学管理,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份额。本文所说的企业信用管理主要是狭义的企业信用管理,也是传统的企业信用管理。
企业信用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企业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从企业管理职能的角度,企业信用管理是指通过制定信用管理政策,指导和协调内部各部门的业务活动,对客户信息进行收集和评估,对信用额度的授予、债权保障、应收账款回收等各交易环节进行全面监督,以保障应收账款安全和及时回收的管理。企业信用管理的目的是对各种规模的企业,在力求达到企业销售最大化的同时,将信用风险降至最低。
2.企业信用管理的意义。信用管理问题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一个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除了加强商品质量和价格竞争力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提高信用销售(赊销)的能力。也就是说,要更多地采用信用结算方式增强企业竞争力。与现汇结算方式相比,信用结算方式的优势显而易见,购买方可以凭借自身良好的信用充当交易媒介先收货后付款,从而大大提高购买方的购买能力和销售商的营业额。在西方国家,所有商业贸易的90%都采用信用方式进行,只有不到10%的贸易采用现汇结算,信用结算方式已经成为商品交易中的绝对主流。而在我国,由于企业信用的缺失和不足,企业问信用交易方式仅占所有交易的20%左右,现汇交易达到80%,落后的结算方式严重地阻碍了贸易的扩大和企业的发展,也使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大大减弱。很多国外厂商因为无法接受我国企业的现汇结算方式转而去购买其他国家的产品,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企业已处于和国外企业同台竞争的环境中,而据上述分析,同样规模的企业,西方企业的信用销售能力是我们的4倍。如此大的差距,我们根本无力与国外企业竞争。我国企业必须大大提高赊销比例,才能在销售上与国外企业竞争。提高赊销比例的前提是加强企业信用管理。
二、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的现状
当前,在以买方市场为主的竞争格局中,信用交易已成为企业获得市场竞争力的必要手段和经营方式。但从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现状来看,我国企业在进入市场经济之后,内部经营管理机制并没有随之进行根本的调整。具体反应在信用管理方面,我国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解决:
1.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发生偏离。我国许多企业近几年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在其发展上单纯追求销售业绩的增长,但其背后的财务状况却常常不乐观,甚至出现经营危机。具体在业务经营中,企业简单地采取以销售为导向的经营管理模式,例如“销售承包制”和“销售买断制”等,忽视了应收账款上升、销售费用上升、负债增加、呆账坏账增加等问题,偏离了最终利润这一企业最终目标。实际上,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是要在业绩增长和风险控制这两个目标之间寻求协调和一致,保证最终利润这一根本目标的实现。
2.缺乏专门的信用管理职能部门。在我国企业现在的管理职能中,应收账款的管理基本上是由销售部和财务部两个部门承担。然而,这两个部门由于管理目标。职能、利益和对市场反应上的差异,都不可能较好地承担起企业信用管理和应收账款的职能。在实践中,这两个部门常常出现职责分工不清、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甚至出现管理真空等种种问题。国内外成功企业的管理经验表明,增加独立的信用管理职能,由信用部门或信用经理承担和协调整个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是一个有效的管理方式。
3.信用管理方法和技术落后。在目前销售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上,我国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很好地掌握或运用现代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和方法。比如缺乏客户资信方面的资料;对客户的信用风险缺少评估和预测,交易中往往是凭主观判断作决策,缺少科学的决策依据;在销售业务管理中缺少信用额度控制;在账款回收上缺少专业化的方法。例如,有的企业单纯用销售提成的方法激励业务人员拉到大量订单,而后寄希望于一些缺少专业技能的人员去收账,结果是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累积越来越多,呆坏账比例逐步增加。
4.信用管理重点严重滞后。目前许多企业解决拖欠问题多采取“事后”控制的方法,即只有在账款被拖欠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才开始催收。结果出现了“前清后欠”的现象,使企业顾此失彼,包袱越背越重。
5.缺乏经过专门训练的信用管理人员。信用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在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中,信用管理与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信屈、管理相互交叉,缺一不可。这就要求信用管理人员不仅要掌握信用管理。信息、财务、管理、法律、统计、营销、公关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同时实践能力和工作经历也必须出色。目前,我国教育系统还缺乏信用管理专业,专业研究人员很少,需求和供给缺口极大。企业在招聘信用管理的员工时,缺乏科学、严格的标准,大量缺乏专业知识的人员被配置到了信用管理工作岗位上,致使信用管理人员的总体素质偏低。
所以,从我国当前的信用管理现状来看,可以说还处于信用管理的基础建设时期,强化我国的企业信用管理必须从解决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入手。
三、加强企业信用管理的对策思路
1.企业领导必须对信用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无所不在,信用关系普遍存在于社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过程中。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应该具备足够的信用风险防范意识和管理知识。由于信用管理工作涉及公司的各个部门和各个环节,因此单靠一个部门或几个人往往不能起有效的作用,需要公司领导给予全面的协调和支持,如将信用管理的各项职责在各业务部门之间进行合理的分工,信用部门、采购部门、销售部门、财务部门等各部门根据其欧洲杯买球平台的业务范围承担不同的信用管理工作,按照不同的管理目标和特点进行科学的设计,并把其列为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2.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企业实施经营管理全过程的信用风险管理,首先必须在原有的业务管理体系中,增加信用风险管理职能。其中,大型企业可设立专职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小企业则考虑设置信用监理。一套科学的信用管理组织机构是企业信用管理目标得以实现,业务流程和方法得以顺利运行的基本保证。
企业信用管理部门对公司总经理或董事会负责。在公司总经理或董事会的直接领导和协调下,信用管理目标必须超越任何一个部门局部的管理目标,要从企业整体的经营目标和利益考虑问题,从而有效地协调公司的销售目标和财务目标。设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会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但信用管理部门给企业带来的利益,要远远大于其管理支出,这不仅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得到证实,而且也为我国企业的管理实践所证实。
3.实行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客户既是企业最大的财富来源,也是风险的最大来源,强化信用管理,企业必须首先做好客户的资信管理。客户资信管理制度是指以客户的信息资源和资信调查为核心的一套规范化管理方法,包括“企业内部信息开发制度”、“客户信息管理制度”、“资信调查制度”、“客户信用分级管理制度”等。客户资信管理是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主要要求企业全面收集管理客户信息,建立完整的数据库,并随时修订、完善,实行资信调查制度,筛选信用良好的客户。对客户的信用进行调查,既可由企业内部信用管理部门和专职人员完成,也可委托专门的征信机构完成。调查的内容包括:客户的品质、能力、资本、抵押和条件;客户与企业往来的历史记录;客户的规模、财务状况、发展前景、客户自身的信誉、融资能力、偿债能力等。客户资信管理的核心是对客户进行信用分析和信用等级评价。通过对客户所有相关财务及非财务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得出客户的偿债能力评估。它需要运用专门的信用分析技术和模型,并结合专业人员的经验来完成。
4.建立内部授信制度。这项制度是指企业在交易决策过程中执行一套科学的信用审批方法和程序,包括“信用申请审查制度”、“信用额度审批制度”和“交易审批制度”。内部授信制度的核心是对客户赊销条件的审查及信用额度控制。授信管理是信用风险管理的核心工作,在企业根据客户信用等级决定给予信用时,应根据与客户以往的交易记录,履行情况和企业的信用风险政策,由专门的客户审查部门来决定其信用额度。如同意赊销,就意味着要承担客户的信用风险,为此对于新客户或其他信誉不高、信用状况有争议的客户,必须要求提供其相应的担保,如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和订金等,对特定的担保物,必须要求向有关部门办理登记后,合同才能生效。
5.完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如前所述,我国许多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少管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如在应收账款管理的各个环节,缺乏系统性,只是注重事后的强行收账,缺少事前和事中控制。反映在时间和风险控制上,忽视应收账款的流动性和实际成本的核算。针对这一问题,当务之急是要解决企业经营管理的制度缺损问题,即企业亟须建立一套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对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以及每一个关键的业务环节和部门进行综合性的风险控制,尤其应当重视正式签订合同之前对客户的资信调查评估,即“事前控制”,对交易决策的审核,即“事中控制”,以及应收账款的专业化管理,即“事后控制”。据统计,实施事前控制可以防止70%拖欠风险;实施事中控制可以避免35%的拖欠;实施事后控制可以挽回41%的拖欠损失;实施全面控制可以减少80%的呆、坏账。
应收账款是企业的神经中枢。从表面上看,是一个财务问题,但实际上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即从客户的开发、订单处理、合同审定到账款回收和债权管理。其次,在企业决定信用额度后,也要对客户实施严密的风险跟踪,如当客户发生销量大降、法律纠纷、财务收支危机等情况时,企业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应立即调查,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防止不良后果出现。为此,应建立应收账款档案,建立“综合性销售分类账管理制度”、“赊销客户监控制度”、“账龄控制制度”和“欠款催收制度”。应用这套管理制度尽可能达到既不失去客户,又能及时足额收回账款的目的。
风险信用管理范文篇4
关键词:内部审计;信用管理;积极影响
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企业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它是企业制度贯彻实施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各个单位不断完善企业内部审计流程,扩大内部审计内容,旨在通过内部审计规范企业流程,预防企业风险,保障企业利益。伴随着各个企业信用管理工作如火如荼的开展,势必需要把信用管理纳入到企业内部审计的范围,在企业内部严格的管理控制下,达到信用管理建设目标,获得信用收益。
一、内部审计对企业信用管理控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目前,信用管理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需要企业落实信用管理工作,严格审核信用管理工作步骤,使企业信用管理达到既定目标。因此,通过内部审计对企业信用管理工作实施控制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职责所在。
(一)必要性
基于政府、社会的要求,企业必须开展信用管理工作才能不被社会淘汰,必须开展信用管理工作才能达到政府的相关要求,因此很多企业管理者不是出于自身对信用的理解开展的信用管理建设,不了解信用管理的内容与流程,无从对信用管理实施流程控制,导致信用管理建设仅仅是断章取义、表面工作或者只有名称没有实质工作的现象普遍存在。企业由于什么原因开展信用管理建设不是课题组研究的重要问题,课题组研究的重点是如何帮助企业正确开展信用管理建设,实施使用管理工作,控制信用管理流程,使企业获得信用管理带来的效益,最终转变为自觉实施企业信用管理。因此,企业需要加强内部审计对信用管理的控制,全程对信用管理进行把控,实现企业信用全过程监督,使企业能够收获信用管理带来的经济效益。
(二)可行性
目前,企业内部审计主要包括的内容是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内部控制信息和沟通、内部监督制度等,这些内容与企业信用管理流程相容。
1.内部控制环境信用管理工作的开展首先需要重组企业资源、明确各部门职责,这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内部控制环境的内容。内部审计机构评价公司治理结构、人员安排的合规性、合理性,保障信用管理环境的可行性。
2.内部控制信息和沟通在信用管理的征信环节,需要内部审计部门评价企业相关信息在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的科学性,分析信息技术在内部控制信息和沟通中所发挥作用的情况,判断征信过程中收集信息的有效性。
3.风险评估在信用管理的授信环节中,需要内部审计部门对企业授信额度进行风险评估,分析企业授信指标设置的合理性与可行性,评价开展赊销的风险性与风险应对策略的科学性。
4.内部监督制度信用管理工作不仅仅是会计部门的工作,信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企业相关部门的紧密配合,包括财务部门、管理部门、采购部门、销售部门等,内部审计在中间起到贯穿衔接的作用,需要分析各部门在信用管理工作中的职责权限情况,判断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程序、方法和目的要求的科学性,评价信用管理工作中内部控制监督制度的有效性。
5.控制活动信用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需要加强信用管理控制活动,控制的目的是促使信用工作的实施向着既定的计划发展,当实施过程与初期计划标准不一致时需要分两步走。第一步,对照当前环境分析初期标准是否需要改定;第二步,如果初期标准无误,则控制当下活动,使之按照初期信用标准工作。可见,信用管理工作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存在诸多相容点,内部审计对企业信用管理工作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完善内部审计在企业信用管理方面的应用
目前,很多企业都在开展信用管理工作,把信用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内容。那么,以往的内部审计流程也需要完善以适应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开展。内部审计的完善需要从框架、流程、制度全面改进,把信用管理工作与企业内部审计紧密结合。框架
内部审计框架中把信用组织架构审计纳入企业环境审计的内容,包括信用管理机构、信用工作人员的素质、信用预算、信用控制方式的选择等,通过会计审计对信用管理工作中的授信工作进行审计,对授信过程依次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报告,把企业交易风险降到最低。通过应收账款审计评估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现状,是后续信用管理工作中应收账款管理顺利开展的保障。内部审计对信用征信环节获得的信息进行评估、审计,保证信息的可靠性。
(二)流程
内部审计可以贯穿在信用管理工作中,针对信用管理工作的内部审计流程如图2所示。信用工作从信用调查为起点,根据信用调查结果制定信用管理实施方案并选出最优方案,制定计划开始组织准备,内部审计机构制定审计计划,开展审计工作进行风险评估,最终出具信用工作审计报告。该审计工作基于事件重复循环进行,根据不同的信用工作事件,开展审计与信用工作的相容流程。
(三)制度
内部审计框架与流程的改进,需要有相应的制度与之配套,因此企业内部审计制度需要完善。完善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内部审计机构的工作内容职责、权利、审计工作程序等制度内容。审计机构配备专职具有信用管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人员对信用管理工作进行审计,审计范围包括财务审计、业务审计、信息审计、环境审计,在审计范围内有权利要求相关部门按期报送审计所需信息,并按照图2所示流程进行审计。
三、内部审计在企业信用管理工作中的积极影响
信用管理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工作:征信管理、授信管理、账户控制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商账追收)、利用征信数据库开拓市场,内部审计在信用管理工作的这几方面都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内部审计在征信管理中的积极影响
征信就是依法采集、客观记录与企业有关的交易方的信用信息,企业通过分析征信信息,选择交易对象并制定后续交易决策。可见,征信信息的客观、准确性尤为重要,内部审计通过严格的制度、专业的人员、合理的审计流程对信息获取流程的合法、信息的有效起到积极的影响。
(二)内部审计在授信管理中的积极影响
对于企业来说,授信工作主要是指企业给客户的最大赊购额度,制定的额度需要客观、公正,才能降低企业风险,保障企业经济利益。据课题组调研资料显示,很多企业由于销售人员与客户的关系密切或者销售人员为了获得销售业绩,以至于不按标准给予客户过大的赊购额度,给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经营风险和损失。通过企业内部审计审查企业授信全过程,能够对企业授信管理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内部审计在账户控制管理中的积极影响
账户控制管理是指对企业征集的信用信息实时更新,以保障企业信息的实效性。目前很多企业对于信用信息不维护,导致客户信用信息存在明显的滞后性,造成虽有信息但无法使用的问题时有发生。出现该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相关部门对账户进行控制与管理。可见,通过完善的内部审计职责、内容、流程,可以对账户控制管理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内部审计在应收账款管理中的积极影响
应收账款管理是指在赊销业务中,对应收账款发生、催收、回收全过程所进行的管理。在此过程中审计部门起到监督与督促作用,对与应收账款有关的各部门实施全过程审计,分析不良应收账款的产生概率并进行风险识别、评估、报告,以降低和避免信用风险。
(五)内部审计在利用征信数据库开拓市场中的积极影响
只有有用的信息才能对开拓市场产生积极的影响,只有在市场预测的基础上开拓的市场才能产生经济价值。企业在做出开拓市场的决策后,需要通过内部审计部门对决策内容、流程进行审计,保证决策、目标、计划更科学、更先进、更合理、更切实可行。综上所述,内部审计在企业信用管理的方方面面都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完善内部审计,使内部审计工作贯穿于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始终,提升信用管理工作效率,获得信用管理产生的效益。
作者:陈婧 单位:苏州市职业大学
参考文献:
风险信用管理范文篇5
关键词:国际贸易;客户信用管理;收汇管理;现存问题;防范措施
一、引言
国际贸易是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提高国际领域竞争力的表现。然而,在我国对外出口贸易和国际进口贸易都日渐繁荣的背后,我国经营国际贸易的风险一直居高不下,这令出口企业(以下简称“企业”)尤其是资金能力较弱的企业惶恐不安,其也是无数专家学者亟待钻研探讨的话题之一,更是值得企业员工乃至全社会关注的问题。鉴于此,本文针对国际贸易经营中的客户信用管理和收汇管理两个潜在风险较大的版块进行具体探索,找出企业在这两个管理版块中存在的不足,并进行相应的强化措施设想,希望对企业合理规避和降低风险、保证企业稳定盈利、促进企业持久健康的发展有所帮助。
二、国际贸易企业的客户信用管理与收汇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企业风险管理意识淡薄,缺乏对外商资信的深入调查。企业风险意识淡薄是当前国际贸易企业中客户信用管理和收汇管理不力的重要原因,且企业对客户的资信调查不全面也是国际贸易风险居高不下的因素之一。国际贸易中买卖交易方均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域,历经时间相对国内贸易更长,潜在风险更大,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客户信息档案,对客户的资信调查不全,客户信誉不良,欺诈行为极为常见。就相关资料来看,我国已经建立全面信用监管体系的出口企业约为15%,其中,具有外资背景的跨国企业比例高达85%。可想而知,在风险来临时,几乎所有的企业都不能幸免于难。一旦出现问题,应收账款就变成了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烂账、坏账,对资金转化能力较弱的企业来说,甚至会遭遇濒临破产的险境。(二)法律和维权意识不强,债务追讨不力。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法律知识欠缺、维权意识不强是企业面临较大风险的重要因素。对于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来说,国际客户是非常珍贵的资源,寻找与国际客户合作的机会极为不易。因为资源限制往往忽略了对客户信用的深度了解,甚至对客户的具体情况模棱两可,仅依据客户所提供的信息与之签订合同,导致财务状况不良或者信誉不佳的客户抓住企业的漏洞,在签订合同、结算付款等重要环节故意打压,甚至逃账赖账,造成企业的损失。国际贸易能够扩大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中谋求更多的利益和利润,但是交易过程复杂,风险更高,企业稍有不慎就会面临巨大的损失。而企业对国际贸易的法律条例缺乏详细了解,不能及时掌握一些国际惯例,致使企业即使面对客户欺诈行为也无所作为,债务追讨不力,对于企业外贸经营具有很大的阻力。(三)缺乏完善的国际贸易信用保障机制。国际贸易信用保障机制不健全一直是令企业忧心的问题。我国参与国际贸易的企业不胜枚举,但是真正有能力建立完备的客户信用管理体系的企业并不多见。企业信用的维护不仅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更离不开国家法律机制的保障。到目前为止,尚未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有且仅有一家政策性信用保险公司——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信用机制与政策的建设依然停滞不前。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完善的国际贸易信用管理机制就是企业在全球经济市场航行的“救生衣”。客户信息调查本身存在很大的困难,信用决策系统缺乏是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严重“短板”,企业对信用不良的客户缺失有效的追踪调查,逃账坏账现象只会愈演愈烈,很多企业只能竹篮打水一场空,中小型企业甚至只能面临破产的窘境。
三、提高客户信用管理与收汇管理的对策
(一)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对客户的资信调查管理。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全面的客户信用档案,完善客户信用管理机制是企业提高客户信用管理和收汇管理的有效措施之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提高风险防范意识需要自上而下、上行下效,有序进行,企业管理者要具备风险防范意识,促进企业工作人提高对客户信用管理和收汇管理中的风险防范意识。客户既是国际贸易企业的重要财富,又是企业风险的主要来源,因此,业务人员在寻找客户时,要全方位了解客户信息,及时建立客户信用档案,对客户的信誉状况、财务状况都做好详细分析,在合作中争取更多的利益。建立客户跟踪调查系统,及时了解客户支付动态,针对客户信用等级设置不同的支付期限,最大程度的降低账目风险。财务人员应当建立清晰的收汇管理体系,及时跟踪漏账、坏账,尽可能的补救账目,并对产生漏账、坏账的客户及时标记,避免二次损失。(二)提高法律和维权意识,建立收汇预警和应对机制。国际贸易中要提高客户信用管理和收汇管理,企业提高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建立收汇预警和应对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应对措施。企业应当聘请法律顾问或者专家为企业人员进行国际法律知识培训和国际惯例科普,以提高企业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拓展维权渠道,可以多家企业联合抵制信用不良的客户,及时传递交流客户信息,共同降低风险,减少企业损失;建立应收账款预警指示,及时关注客户拖延账款的借口,对客户突然搬迁、更换银行账户、变更付款方式或者欧洲杯买球平台的联系方式等行为及时进行风险预警,降低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风险;同时,建立完善的应对机制,一旦出现逾期不付款、屡次催促无效等情况,就要启动追讨债务的应对机制,例如,通过申请法律仲裁、业务人员自行追债、委托第三方追债等有效方式降低应收账款风险;要提高对国际债务的重视程度,克服跨国追债的法律障碍,尽可能在更短的时间内追讨债务,规避企业收汇风险。(三)合理利用现有信用保障机制,建立规范企业信用管理制度。企业完善新客户信用管理和收汇管理,务必建立和完善企业自身的信用管理机制。对于企业自身来说,要建立和规范信用管理制度,要设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负责企业自身的信用管理和监督,更要将重心放在企业客户信用管理上,负责处理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在客户信用评价和收汇管理上职责不清、任务不明的矛盾。要帮助相关部门完善企业客户信用档案,监督相关部门跟踪调查逃账、赖账的客户。要负责培训和指导业务人员加强对客户的信用分析,提高业务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建立收汇监控制度,对账目跟踪、监控、追讨做出明确的执行计划,提高债务追讨效率,帮助企业完善客户信用管理和收汇管理,促进企业发展。(四)加强政策扶持,推广利用出口信用保险。完善客户信用管理和收汇管理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扶持。虽然现有的国际贸易信用管理机制和政策较少,但依然有巨大的机遇和潜力,所以,企业应该抓住机遇,合理利用现有信用机制所提供的帮助,借助出口信用保险保驾护航,尽可能的规避诸多风险因素,化解出口贸易中的商业风险和政治风险,提高收汇管理能力。推广利用出口信用保险是出口企业加强客户信用管理的一种有效方式。国际贸易是践行中国对外开放的实际表现,对外出口企业更是对外开放政策的践行者,开拓国际市场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坚定目标,有效的收汇管理是企业“走出去”的资金实力依傍,是企业提高资金利用率的原动力。信用保险就是企业保护资金安全的保护伞,也是提高企业资金利用效率的有效方式,企业应该加大推广利用信用保险,完善企业管理。
四、结语
完善企业的客户信用管理和收汇管理、及时降低企业对外贸易的风险,是企业管理者应该重视并及时付诸行动的重要内容。完善企业客户信用管理机制能够降低企业坏账、烂账的发生几率,促进企业提高收汇管理效率;建立严格的收汇预警和应对机制,依靠法制保障和健全收汇管理,为企业建立信用管理制度奠定了基础。二者互相关联、相互促进,企业应当统筹兼顾,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梁艳.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2).
[2]刘梅.论我国外贸客户信用风险管理[d].华东理工大学,2016.
风险信用管理范文篇6
论文摘要:我国的经济已经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在以买方市场为主的竞争格局中,信用交易已成为企业获取市场竞争力的必要手段和经营方式。国内企业缺乏信用风险意识,盲目追求销售和市场份额的增长而无序放账造成企业间长期大量拖欠债务,因此在国家大力建立和完善信用体制的同时企业自身也应该加紧步伐发展内部信用管理。
1企业信用管理的内涵及意义
广义的信用管理是指企业为获得他人提供的信用或授予他^、信用而进行的管理活动。狭义的信用管理是指对企业的授信活动和授信决策进行的科学管理,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份额。本文探讨的企业信用管理主要是狭义的企业信用管理,也是传统的企业信用管理。企业信用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企业管理学的—垂耍分支。从企业管理职能的角度来说,企业信用管理就是通过资信调查收集客户的各种信用信息与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判断,对客户的信用质量做出评价,在风险与收益之间权衡,进行恰当的信用决策,并对产生的应收帐款进行管理。
2我国信用管理现状
2.1企业信用制度不健全。国内外关于信用方面的相关法律文献有很多。如:国际上的~w''''ro的基本原则》、《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国际商事合同通则》、《服务贸易总协定》等;国内的《合同法》、饭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我国硎法也对诈骗犯罪行为处以刑罚和规定。
2、2企业信用意识淡薄。一方面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企业问经营行为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和约束,使企业信用观念淡薄,信用水平低下,欺骗贸易规模扩大。另一方面,企业管理目标发生偏移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信用管理。
2.3缺乏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和专业人员。企业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在风险控制和信用管理问题上职责划分不清,相当多的企业是由销售人员或其他部门人员兼做信用管理工作,其根源在于这些企业没有设立—个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企业内部缺少专门的信用风险管理职能,没有专业人员从事信用管理工作。
2-4信用管理方法和技术落后。信用管理包括资信调查、产品赊销、应收账款收付。在各个环节都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在以上环节上还存在很大不足。资信调查的内容包括贸易对象的政治状况、资信情况、经营范围经营能力等。由于没有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企业不可能全面准确地掌握这些信息,势必增加贸易的风险。信用管理的方法不当、技术落后,使企业产品赊销没有得到有效地控制,赊销风险缺乏客的估计,造成我国多数企业面临严重的”债权’危,企业应收账款居高不下。
3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迫切陛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和企业间竞争的不断加剧,使得我国市场经济秩序尚不范的问题表现的越来越突出,信用已成为当前品过剩时期最稀缺的资源。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之间的交易总是伴着风险的发生,经营风险和交易风险随时威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4我国企业ifii用管理制度体系的构建
4.1树立正确的企业信用管理瑰念,企业领导必须对信用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正确的信用管理观念是企业力口强信用管理的前提条件,因此,必须在企业上下树立正确的信用管理观念,形成企业独特的信用文化,并将文化渗透到每一个员工。下载论文
姐建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并测i和落实权责对等的业务流程。目前国内大型内资企业几乎没有一家企业设有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个别企业虽然采取了一些简单的信用控制措施一如对长期拖欠货款的客户不予发货、对销售人员的考核不仅要看合同金额更要看收到的款项等。但是这些措施基本上都是由销售管理部门实施的。企业在信用销售上缺乏有效的控制环节~,而传统的信用交易之所以存在信用风险的隐患,就是因为缺乏控制环节。
企业信用管理部门的业务流程的控制环节应该由事前预防、过程管理和事后处列组成。事前预防包括搜集客户的信用信息和实时关注,对客户进行信用的评级,然后根据客户的价值和市场竞争环境,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过程控制要求企业将信用销售的审批权利和对应收帐款追讨责任归人到某一部门或者某一员工,有利于实现权责对等,风险到人;事后处理握岁寸应收账款进行动态的盛刹空,对逾期贝蜷歌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此外为了保证流程的落实,企」>j立该设立完整的信用管理操作规范和业务说明,确保员工对了氰用制度的理解,把工作落到实处。信用管理部门是现代企业中一个举足轻重的职能部门。
43提高企业信用管理人员素质。合格的信用管理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是强化企业信用管理的基础,企业应通过各种途径强化信用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职位能力a招聘、吸收符合信用管理工作岗位要求的合格人员到信用管理岗位操作培训,使其能胜任本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b.制定企业信用管理人员的后续教育制度,组织企业信用管理人员定期进行后续培jlllo公务员之家
4.4企业内部各部门角色定位。企业内部与信用管理有关的职能部门各自正确的角色认同有助于统一认识,加强内部协作。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所处的内外环境、经营规模及企伦目标等来i}i1适合自身发展的组织结构。
对于信用管理部门,dso(应收帐款变现天数)几乎是衡量其工作效果的最重要指标。dso表示每_o收帐款的平均收回时间。应收帐款变现天数袱当年年末应收帐款余韧当年总销售量)*365,即dso=sar/sale)*365。对于销售部门而言销售量是衡量其业绩的主要指标,且销售量越高越好;对于财务部来说年末应收帐款越低表明其业绩越好;对于信用部门而言dso是考核其业绩的指标,目越低越好,dso要下降必须减少应收帐款、增加销售量。
4、5实行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客户既是企业最大的财富来源,也是风险的最大来源,强化信用管理,企业必须首先做好客户的资信管理。客户资信管理制度是指以客户的信息资源和资信调查为核心的一套规范化管理叻,法,包括“企业内部信息开发制度”、“客户信息管理制度”、“资信调查制度”、“客户信用分级管理制度”等。客户资信管卫l堤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主要要求企业全面收集管理客户信息,建立完整的数据库,并随时修订、完善,实行资信调查制度,筛选信用良好的客户。对客户的信用进行调查,既可由企业内部信用管理部门和专职人员完成,也可委托专门的征信机构完成。调查的内容包括:5以客户的品质、能力、资本、抵押和条件);客户与企业往来的记录;客户的规模、财务状况、前景、客户自身的信誉、融资能力、偿债能力等。
风险信用管理范文篇7
[关键词]企业信用管理全程信用管理信用保险信用管理师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因此笔者认为,今后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将会再掀高潮,而加强企业信用管理则是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内容。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买方市场的形成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面对激烈的竞争,光靠质量、品牌、服务、价格的传统做法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求有新的手段。而信用交易就是一项十分有效的办法。从世界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企业信用交易的比例已占全部交易量的90%以上。实践证明开展信用交易将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巨大作用。因为,企业开展信用交易,这里的“信用”从根本上来讲可以说是“智力的财富”,是“新的生产力”,是“革新的融资工具”,是“可以预支未来收入用于今天购买、消费的期票”。企业在实施科学管理的基础上,适度投放信用、扩张信用必然会拉动企业的发展。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企业的发展一定要与深入广泛进行信用经济、信用交易、信用管理的教育结合起来,使广大企业和群众都能认识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信用同资金、技术、人才一样都是发展经济创造财富的资源。引入信用理念,强化信用意识、恪守信用规则,必定会成为新时期企业发展的通达之路。鉴于上述原因,笔者现提出加强我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企业信用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在企业中推广设立信用管理职能部门或岗位
信用管理职能部门是以化解企业信用销售风险为目标,在销售、财务、市场及产品等职能部门起协调作用的重要部门。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的企业一般都设立了信用管理职能部门,而我国的企业目前则较少设立。因此,笔者建议政府主管机构应在各类企业(特别是中资企业)中推广设立信用管理职能部门。大一点的企业可设立信用管理部,并由总经理直接领导;而小一点的企业则可设立信用管理岗位,并隶属于总经理办公室。这样,就可从组织结构上保证信用管理职能的履行。
二、在大企业中试行全程信用管理模式
全程信用管理模式是我国著名咨询专家、北京博升通管理咨询公司(原东方国际保理中心)董事长谢旭教授首创的。全程信用管理模式把企业信用管理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签约前的客户资信收集和客户筛选、签约时信用分析评估和决策以及签约后的应收账款管理和追收,它强调的是全过程管理。这种管理思路针对中国企业忽视前期和中期管理只注重后期管理这一现实情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提出企业应该建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负责这项工作。
全程信用管理模式在前几年的企业信用管理实践中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国有大型企业瓦房店轴承集团公司、一汽集团大连柴油机厂等,都是运用了全程信用管理模式而得以排除困扰,并走向成功的典型例子。为此,笔者建议国内的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应积极试行全程信用管理模式,并强化全程信用管理的理念,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三、在小企业中探索企业信用管理外包服务之路
对于广大小企业来说,试行企业信用管理外包服务是现阶段的可行之路。近几年,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的诞生了一大批信用管理专业机构,但这些机构的业务量却往往呈吃不饱状态。而广大小企业限于人手及业务规模,暂时也没有必要专门设立信用管理部门或岗位。因此笔者认为:广大小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可以外包给信用管理专业机构。这样,既可节省小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又可缓解信用管理专业机构业务萧条的状况,从而实现“双赢”。
四、利用信用保险转移企业的信用风险
信用保险是保障被保企业应收账款免受不正常损失的保险,对企业而言,保险公司的介入一方面可以与其共同承担违约风险,另一方面又可以保障企业按期收回款项。信用风险的降低可以使投保人货款的可得性提高。从整体而言,信用保险可以通过降低企业信用风险促进市场效率的提高。
企业信用销售利用信用保险,可降低信用市场交易成本,扩大市场规模。作为第三方,保险公司的介入可以更加有效地克服企业和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防范并化解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风险,从而也可提高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
五、抓紧培养企业信用管理人才
推进企业信用管理,人才是关键。2005年3月,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申报的“信用管理师”新职业由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事业进程中将产生重大影响。它标志着信用管理服务行业作为我国一个界别行业被依法确立,标志着信用管理职业已正式成为我国专业技术职务序列中的一员,标志着我国信用管理从业人员将会在依法规范的基础上健康成长,并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信用管理师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建立有效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制定企业信用制度与信用政策;在交易前期,对交易对象进行信用调查与评估,确定信用额度及放账期;在交易中期,对应由账款加强管理,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转移风险保障企业债权;在交易后期,对发生的逾期账款进行追收;以及运用信用管理专业技术及专业的征信数据库防范风险,开拓市场等等。
目前,“助理信用管理师”、“信用管理师”和“高级信用管理师”的系列职业资格考试已由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组织实施。同时,我国的一些高校也审时度势,及时开办了“信用管理”专业(或专门化),所以今后几年,我国将会诞生出第一批高学历的信用管理专门人才。为此,笔者认为,各地企业应加强同这些高校的产学合作,一方面要接纳并用好这批人才,另一方面,要结合信用管理师新职业的培训工作,抓紧培养各个层次的企业信用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风险信用管理范文篇8
事前控制就是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事前预防,是一种防患于未然的工作,也是中小企业加强内部信用管理的首要环节和关键的工作。
1.加强事前控制,有利于中小企业降低信用风险。对信用风险进行事前控制,主要是指在信用销售前对客户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分析、评级,根据客户的信用评级,给予客户相应的信用销售条件。显然,获取客户的信息,以及根据信息进行分析并制定信用条件,其所需要的费用与派专人进行账款催讨,甚至进入法律程序所需要的费用相比要低得多。而大多数坏账的发生是因为将过多的信用给予了不恰当的客户而造成的。进行事前分析,给予客户与其资信条件相符的信用条件,则可有效地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从而极大地减少坏账的发生。
2.加强事前控制,有利于中小企业减少事后的纠纷。加强事前控制,防患于未然,是防止事后纠纷的关键。如果事前控制不得力,不对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分析、评级,就很容易产生交易的信用风险和交易纠纷,而且“地方保护主义”和“法院执行难”两大症结,导致了事后控制的困难。一旦企业发生了坏账,向对方进行追讨时,由于缺乏通过法律手段获得债权保证这一最后的保障,因此,在整个事后的追账过程中的行为可能都不是特别有效、可行。如果加强了信用管理事前控制,就可减少事后纠纷的出现。
3.现时的市场环境,要求企业必须加强事前控制。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以买方市场为特征的市场格局越来越明显,信用需求也就越来越迫切,在信用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企业面临的信用矛盾与冲突随之严重,更多的信用问题凸现出来,这些问题不及时解决,就会逐渐积累,演变成危机。在我国由于原有的企业间三角债问题的发生,导致了企业间的信用关系恶化,以及信用文化、信用环境的异化。这种缺乏信用的情况反映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一些企业成为惊弓之鸟,没有现金或预付款,干脆不交易,造成交易手段的落后、倒退;另一方面,一些企业也不尊重他们获得的信用,随便地付款违约或拖欠,侵蚀着其他企业的利润。
4.企业内部分工及责任,要求加强事前控制。在企业内部,销售部门在开发客户和争取订单的过程中,往往基于开发业务的考虑,忽视对客户的全面考察,在缺乏对客户信用了解的情况下贸然签约,或迫于竞争压力和开拓市场的急迫心情,与信用不良客户签约,没有树立“优化客户群”的观念。原来企业销售部门认为“客户至上”,不遗余力地争取客户,扩大销售。而实际证明,能够给企业带来回报的客户,首先必须是一个守信用的客户,能够支付货款的客户。否则,这些客户给企业带来的不是利润而是亏损。而对这些客户停止销售,使他们转向自己的竞争对手,实际上不是减少自己的市场,降低自己的竞争力;相反,从长远来看,这正是降低竞争对手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使自己获取竞争优势的行为。因此,加强信用管理,特别是加强信用的事前控制,对客户信息进行管理,正是优化客户群的重要手段,是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必要手段。
2、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事前控制不力的原因
目前,在中小企业管理过程中,许多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存在问题,致使企业出现经营风险增加,应收账款数量居高不下,企业资金周转困难。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事前控制不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企业产权关系不明确。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还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许多企业或多或少带有国有、集体的成份,产权不清晰,经营者因此并不承担相应的责任,因而缺乏信用风险管理的意识。许多国有中小企业产权改革步伐小,改革效果不明显。产权模糊下的企业没有严格的约束机制,使个人或小集体私利膨胀,广泛存在“寻租”活动,有些企业动辄就实行破产或重组,以逃避债务。企业信用的基础是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制度。市场经济是各自拥有独立产权的经济主体进行产权交易的一种交换机制,信用制度以产权制度为基础,产权与信用是不可分割的,产权明晰才是社会信用体系赖以运转的基础和前提。企业产权关系不明确,是我国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事前控制不力的主要原因。
2.企业内部信用管理观念不强。企业内部信用管理观念不强是首要原因。当企业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坏账数量急剧增加,以致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时,企业领导不是从根本上去加强企业的内部信用管理,提高内部信用管理水平,而是从表面上去改变结算方式,只采用现金交易或信用证交易,以提高货款收回的保险系数,其结果是应收账款减少了,销售风险降低了,但是信用好的客户也受到不应有的牵连。久而久之,企业的市场份额越来越低,从而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另一种倾向是企业只顾交易数量和提高销售额,不管对销售风险的控制,不管客户信用状况,只要有市场,就大量赊销产品。虽然企业的市场份额提高了,但企业应收账款及坏账也增加了,以致企业销售越多,则亏损也越多。这两种倾向都反映出企业治标不治本,没有信用管理意识或信用管理观念不强的问题。
3.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机构不健全。在国外,大部分企业都会建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一些小企业也会有相应人员或机构,但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目前还没有建立信用管理部门和机构,还是沿用过去的机构模式,信用管理部门没有保持完全的独立性,表现在有的企业将信用管理作为财务部门的一项附属工作,在企业的信用管理上,表现为只负责结算和应收账款的记账上。也有的企业把企业信用管理放在销售部门。虽然销售部门了解客户的情况,但为了完成自己的销售任务,搞好与客户的关系,销售部门也不可能履行好信用管理应有的职能。而财务部门为了控制财务风险,又容易处于保守状态。还有的企业为了加大企业的清欠力度,专门设置了“清欠办”之类的部门,将企业的下岗职工安置在“清欠办”。由于部分下岗职工本身素质低,敬业精神差,为了完成任务而不择手段,不但不能完成工作,反而还与客户发生不必要的摩擦,使企业不该失去的客户也离开了企业,企业因此蒙受巨大损失。4.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机制不科学。中小企业的内部信用管理机制不科学,主要表现在企业对应收账款的管理上。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应收账款的管理上存在三种模式:其一是销售部门负责订货和发货,财务部门负责记账和结算的模式。这种模式对应收账款没有具体的责任人,出现了对应收账款管理的真空,风险失控。其二是销售部门进行业务承包,既负责产品销售,又负责对客户清收货款;财务部门只负责记账和结算的模式。这种模式比第一种模式有所进步,至少对应收账款有具体的责任人,但销售部门的主要任务是销售产品,盲目赊销在所难免,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有时是有其名而无其实。其三是财务部门负责清收货款,销售部门负责定单和发货的模式,由财务部门对销售部门进行控制。在这种模式下,财务部门为了降低风险,就要求大量采用现金结算方式。而销售部门为了完成销售任务,却要求采用赊销方式。这就必然会造成财务和销售两部门出现矛盾和冲突,财务部门控制严格,不利于销售部门开展工作。控制不严,这种管理形同虚设,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5.部分业务人员素质低。部分业务人员素质低是目前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中的又一主要原因。这里指的素质包含两方面:一是指部分业务人员思想道德素质低,表现在业务员私心过重,损公肥私思想作怪,为了一己之利,不惜损害企业利益,与客户相互勾结,使企业蒙受损失;二是业务素质低,敬业精神差,对客户的资信状况、履约能力等不作深入调查和研究,随意将企业产品赊销给客户,遇到资信状况和履约能力差或恶意欠费的客户,同样使企业蒙受损失。
3、中小企业加强事前控制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1.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明确产权关系。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指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以完善的法人制度为基础,以公司制为主要形式,以有限责任制度为保证,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标志的一种新型的企业制度。其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因此,中小企业要加强企业信用风险的事前控制,首先要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明确产权关系。
2.建立专职信用管理机构,控制信用风险。中小企业要控制好信用风险,必须设立专职的信用管理机构。建立企业的信用管理机构,首先要明确其任务及目标,即设立该机构应该达到的目标:就是要扩大销售收入,降低坏账数量,与客户建立良好稳定的交易关系,以实现企业现金流量的最大化,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信用管理部门内部要实行专业分工,以提高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同时,明确该机构的责任,并赋予该机构相应的权利,使其责、权、利相结合。企业信用管理部门应该指导或协调企业销售部门、供应部门、财务部门、仓储等部门的一些工作,并对所产生的后果负有责任。建立专职信用管理机构,这是控制好企业信用风险的关键。
3.加强对客户信息管理。掌握客户的基本信息,是中小企业信息管理的基础和关键。要掌握客户的基本信息,我们首先应该对客户进行资信调查。客户的资信调查是企业信息管理的首要环节,我们应从客户的身份、资信情况、资本情况、信用及履约能力等方面进行调查。对于有一定知名度和声望及信誉的公司,我们应加强合作与联系。对于没有任何知名度的客户,只要确认其身份地位,深入了解其资产、信誉及履约能力情况,也是我们很好的欧洲杯投注官网的合作伙伴。对于专门从事交易中介的客户,要认清他们所介绍的客户资信地位,防止他们打着中介旗号行欺骗手段。对于“借树乘凉”的客户,不要被其母公司的光环所迷惑,应持慎重态度。尤其要警惕骗子型的客户,我们一定要调查清楚其真实面目,谨防上当。尤其不要被对方虚假的招牌、优惠的条件、给个人的好处所迷惑,使自己误入圈套。
对客户资信调查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客户主体合法资格的调查。详细了解对方企业名称、法定地址、成立时间、注册资本、经营范围等。二是对客户资本、履约能力的调查。如客户的注册资本、资产负债情况、收支状况、经营历史、经营作风、过去的商业信誉等。对老客户的资信状况也要定期调查,特别是客户突然下大定单或有异常举措时,千万不要掉以轻心。在对客户进行资信调查的基础上要建立客户信息数据库,将客户有关信息存档随时调用。同时,要开发客户信用管理软件,做到对客户的相关信息了如指掌。
4.确定在分类的基础上进行等级管理原则。我们应根据不同客户的信用信息,将客户按其身份、资信状况、履约能力等方面划分为不同信用等级,实行分类管理。客户的信用等级分为守信客户、警示客户、失信客户和严重失信客户四种。对于信用等级不同的客户,我们将亮出不同的牌子,对于守信客户亮绿牌,警示客户亮蓝牌,失信客户亮黄牌,严重失信客户亮黑牌。通过建立客户分类和亮牌制度,对于信用等级不同的客户,我们进行不同的管理方法。
5.制定信用政策和制度。为了确保降低企业的信用风险,中小企业在事前应该制定降低信用风险的政策和制度,这些制度和政策主要包括:一是建立企业信用额度制度。就是企业根据客户的信用程度,给予其赊销产品的最高数量。信用额度是企业一种事前控制措施,一旦客户的赊销数量超过信用额度时,信用管理部门要对客户进一步分析,然后再作出决策。二是建立客户信用风险转移制度。对于有的新客户或信用等级不高的客户,为了促进销售,又防止信用风险的发生,我们可以将风险加以转移,使债权得到保障。一方面是通过外部力量转移风险,比如银行提供的担保、保理,保险公司提供的信用保险,担保公司提供的信用担保等;另一方面是自身控制风险,如客户签署人的担保、物的担保、抵押等等。三是要制订相应的信用奖励政策,鼓励客户采取现购方式合作,尽量减少赊销的方式。对货款回流及时、销售量良好的客户给予奖励或给予优惠的销售政策,可以在返利上做出一定让步,或是在欧洲杯投注官网的售后服务等方面提供特别优惠,刺激客户付款的积极性,加快货款的回笼。
6.审核销售合同。因为合同的每一项内容,都有可能成为以后产生信用问题的依据和凭证,所以,我们对合同或协议的每一条款都要做认真细致地审核工作。根据销售数量的大小,要建立销售业务人员、销售经理和信用部门负责人、总经理等几级审核程序。并要求相关责任人在审核登记上签字盖章,明确相应的责任。如果因为合同审核不严而出现的信用风险,应追究相应责任人的经济责任。避免审核不严,无人负责的现象发生。
此外,改变管理人员和企业业务人员的信用管理观念,提高业务人员素质,进行必要的职业道德教育,也是企业进行信用风险事前控制的必要工作
总之,中小企业加强信用风险的事前控制,有利于降低企业的信用风险,有利于实现企业现金流量的最大化,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加强信用风险的事前控制,是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大事。正是由于“事后管理困难”及“事前控制合理”,我们认为在中小企业实施信用管理时,应当将事前控制这一重点突出,通过加强事前控制,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风险信用管理范文篇9
[关键词]电信行业;用户欠费;信用管理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和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我国市场上的总体信用交易规模在不断扩大,市场上信用经济成分也在不断扩大。自1999年以来,政府开始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并在2003年制定了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建立企业信用管理制度,达到降低企业信用风险的目的,最终赢得市场竞争的优势。但是,由于我国长期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市场经济发育不充分,市场信用交易不发达,社会信用意识依旧十分淡薄,导致我国整个信用管理体系建设明显滞后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信用危机”成为继“金融危机”后的常见词汇。
一、我国电信行业消费者信用管理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信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每年以高于gdp增长速度几倍的速度快速增长。但是随着电信市场化进程步伐的加快,电信企业对用户信用管理水平的滞后已成为影响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并逐渐凸显出来,这已成为制约电信行业成长的一大“瓶颈”,并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竞争和发展。
由于我国电信企业提供的是电话通话等信息类服务,所以大多电信产品采取的是先消费后付款的营销方式,因此,在社会信用意识淡薄的大环境下,在没有完善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立的条件下,用户伪造假身份证办理入网或非法使用他人身份证复印件办理入网,以及用户在住址搬迁后原来的电话号码不再使用等导致用户欠费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中国6家运营商目前背负的用户欠费已远远超过2002年统计的200亿元。
二、我国电信行业消费者信用管理水平滞后的原因分析
信用管理属于建立在制度建设上的软科学范畴,带有很强的实践性。我国电信市场存在大量的消费者信用失信问题,导致用户欠费情况严重。在这现象的背后原因比较复杂,涉及企业内部环境和社会外部环境,有自身信用管理的问题,也有辨别消费者信用的问题,是社会大环境下信用体系缺失以及企业内部缺乏基本的信用管理制度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社会普遍缺乏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规范
我国信用经济起步较晚,在社会上没有树立起以讲信用为荣、不讲信用为耻的信用道德评价和约束机制。因此,相当多的电信用户普遍缺乏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观念,用各种手段赚取电信企业管理不善的的漏洞,恶意拖欠通信费用。
(二)国家缺乏信用方面的立法机制
信用匮乏、失信行为之所以产生,关键在于缺乏相关的法规和准则,让违约者钻了空子。在立法方面,《民法通则》、《合同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中虽然都有诚实守信的法律原则,《刑法》中也有对诈骗等犯罪行为处以刑罚的规定,但这些仍不足以对社会的各种失信行为形成强有力的法律规范和约束,针对失信的立法明显滞后。同时,无法可依和执法不严的问题也相当严重。因此,在实践中失信的成本低,导致了社会信用缺失现象严重。
(三)电信企业内部尚未建立有效的信用管理机制
从电信企业来讲,由于受到传统运营模式的影响,认为投资是取得市场竞争制胜的法宝,谁的投资快、谁的网络容量大、谁的规模大,谁就能吸引更多的用户。同时,由于电信企业当前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企业不得不到处寻找可以挖掘的用户,以市场中得到每个可以得到的客户为市场经营目标,间接地将风险提高到最大。但是信用管理却是要减少欠费风险为最终管理目标,两者显然相矛盾。因此电信企业为谋求更大的用户规模,对企业信用管理不重视,表现在大多电信企业没有设立专门的内部信用管理部门、机构或人员,更谈不上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机制,信用政策单一,根本不能满足当前控制用户恶意欠费风险的需要。
三、加快我国电信市场消费者信用管理制度建设的对策
电信信用管理体系建设是社会企业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电信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必要条件,更是实现“电信强国”目标的重要支撑和不竭动力。因此,加快健全电信市场,乃至全社会的信用制度建设促进电信行业的健康发展,提升电信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已迫在眉睫。
(一)重视个人信用道德观念的培育
对于市场主体来讲,信用要成为其进入市场的入场券和无形财富,必须让失信者不仅要承担行政责任,还要承担不讲信用的道德责任。个人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因此要大力加强公民信用道德教育,倡导诚实守信的理念和价值观,使人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明礼守信的公民”。要加强信用道德建设,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政府和新闻媒体在这一建设过程中应起到重要作用。一方面,各级政府部门须结合实际,选准载体,组织开展好各具特色的信用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把诚信教育和道德实践结合起来,突出解决文明意识差、信用观念淡薄等问题。另一方面,新闻舆论监督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发挥着日益凸显的作用,媒体成为新闻舆论监督的最有力代表。如今,媒体在信息传播、渠道沟通方面的能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因此媒体要充分发挥应有的传播作用,从基础教育、培养公民意识入手加强宣传力度,营造信用舆论的氛围,使消费者能自觉注重个人信用道德的培养,建立符合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有的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观念。
(二)加快信用制度的立法,建立全国统一的信用体系
加快信用制度的建立,已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如何建立社会信用制度和电信市场信用体系,这些都需要有法律的依据。建立信用立法制度,将使最大程度保障企业利益不受侵害成为可能,同时也可协助企业在经济交易活动中,能够及时地辨别交易对方的真实面目,从而保障每次交易都能使交易双方获得利益。所以,要通过立法,依靠法律的力量来规范个人或企业的行为。目前,就信用方面的法律制度在一些发达国家有着一套成熟的经验、做法。因此,我们可以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借鉴其他国家相关法律的基础上,与国际的市场游戏规则接轨,加快信用的立法工作,让法律法规对电信企业的各种失信行为形成强大的规范和约束。
(三)建立配套的跨行业信用管理体系
2006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和信息产业部已联合发文,就商业银行与电信企业共享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有关问题做出了指导性意见。这已表明手机和固话的欠费信息也将作为个人征信数据的组成部分纳入个人征信体系。这在建立全国的征信体系和网络化的征信数据库的工作进程中已率先迈开了一大步。但这远远不够,为了保证信用法律的施行,应综合运用行政的、法律的和商业化的手段,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逐步收集、处理分散在公安、工商、税务、银行、电信行业内各企业的相关信用信息及相关信用记录,建立配套的覆盖全国的征信体系和网络化的征信数据库,通过依法对信用数据的采集、汇总、整理、保存、评价等环节,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资源共享,使分散在各部门的信息源得到归档整合,充实完善企业信用数据库,可以有效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四)电信企业内部要建立并完善信用管理制度
电信企业要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重视企业内部信用管理的建设。按照信用管理体系一般建设原则,围绕事前防范、事中监管和事后处理三个部分,建立和完善用户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并应由专门设立的信用管理部门来全面承担信用管理工作。
1.在信用管理和市场营销中找到平衡点
营销政策与信用风险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是矛盾的结合体。前者是从市场中得到每个可以得到的客户,间接地将风险提高到最大;后者是要减少欠费风险,间接地鼓励压缩收入。因此,必须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制定完整的信用营销战略。将被动赊销变为企业主动的授信过程。电信企业在制定营销策略须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企业采用信用方式的基本目标是为了建立与重要客户长期、稳定的关系。只有那些有价值、有潜力的客户,企业才有必要考虑采取后付费方式或给予相对较高的信用额度。对于高风险的用户,电信企业可以设计出不同的支付手段对他们的支付风险进行管理,如采用预付费的方式,可以将风险转移到客户自己身上。
第二,在行业内存在竞争对手的情况下,信用方式应是企业战胜竞争对手、取得综合竞争优势的手段之一,而不是唯一手段。因此,企业在竞争策略上,必须对自身与竞争对手间的比较优势和劣势做出全面的分析,才能恰当地制定信用政策。
第三,企业选择信用方式的根本目标在于最终利润的增长。
综上所述,电信企业制定营销政策必须兼顾“促进销售额增长”和“保持应收账款合理比重”这样两个目标的均衡和一致。偏重一个目标而忽视另一个目标的做法将导致企业利益的损失。
2.重视客户关系的管理
客户管理是进行企业信用管理的前提。因为每一笔销售都可能对企业带来风险,企业必须做到对每一个客户心中有数,基于此再做出正确、合理的判断,这样才可以保证信用销售的成功。此外,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理论中有一条基本的论断,即通过对客户以往表现的总结和归纳,可以判断出其今后付款表现的趋向。因此,为达到信用管理的终极目标——降低企业信用风险,客户管理的基本内容就应包括如下几方面:
(1)客户档案的建立
通过用户有效身份证件的核查、系统判断证件真假以及客服人员回访或者实地调查,尽可能采集到安全客户的信息,并按照用户档案建立的相关原则完成对客户信息的收集和存储。
(2)客户的评价
客户信用征信的核心任务就是对客户的信用风险做出科学的评估和预测。众所周知,决定或影响客户信用状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通常情况下,电信企业对客户信用状况的判断主要依赖于业务人员或管理决策人员的主观经验性评估。这种评估由于主观因素影响及评估方法不科学,往往会偏离客户的实际情况。因此我们在给用户进行信用评级时,在结合经验、历史数据等相关数据的基础上,使用一系列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对客户信用程度做出较为客观的判断。在此基础上进行用户的授信工作。
(3)客户的优化
有了对客户的正确评价,电信企业就可以对每一笔信用交易中作出正确的选择。但这并不意味着客户管理的结束,从长期的角度来看,如何帮助企业降低客户的风险也应是客户管理的重要职能之一。客户的优化就是通过对所有客户进行长期的考查和比较,进而找出企业的优良用户,并以此为标准来指导进行用户的开发和筛选,从而使企业有一个良好的用户群。
3.建立完善的话务数据分析制度
建立完善的话务数据分析制度是电信企业有效降低潜在欠费风险的办法之一。电信企业应围绕“明确目标→及时分析→研究数据→后续执行→结果反馈→结果处理”的数据分析的原则,建立相应的话务数据分析制度。通过对不同类型用户数据指标、零次户数据指标、高话务数据分析指标等相关指标的分析,尽可能地在支持有价值、有潜力的客户的同时,控制和减少高风险客户,把坏账损失控制到最小。
4.建立相应的用户预警机制
多元化地利用企业与用户沟通的平台,如短信平台等,定期向用户发送相关用户须知信息,其中包括及时缴费信息提醒、缴费渠道相关的介绍、计费账期说明等。
5.加强催欠工作体系的建设
逾期账款的追收是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体现企业信用管理效果的关键步骤。从信用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应更为重视逾期应收账款,尤其是在形成的初期。如果重视不够,逾期欠费会很容易转化为呆账或坏账。因此在加强催欠工作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完善企业内部的催欠工作流程
催欠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如果要催收到位,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一定不能马虎。从催欠人员的培训、欠费数据的分析、全面欠费原因的分析、拖欠特征的研究、不同催欠方法的选择,到信用管理部门内部催欠工单的派发等等,都应有制度化的配套工作流程,这样才能提高催欠的工作效率。
(2)采取催收外包的方式
由于电信行业的欠费具有金额小、欠费用户多、用户分散等特点,因此催欠工作会相对复杂。电信企业可以利用社会力量,将催收工作进行外包,这样可以解决电信企业催欠人员少、精力不足的问题,对催收工作可带来明显效果。
[参考文献]
[1]薛兴华.诚实为本信用为先——谈培养健康的电信市场体系[j].通信世界,2002,(32).
[2]杜娟.手机欠费信息纳入个人征信体系路有多长?[eb/ol].
[3]韩勇.电信业的“信用危机”——实现国内电信企业全面信用管理的建议[z].
[4]张和,周成国.电信企业crm征信模式分析[j].通信世界,2005,(46).
风险信用管理范文篇10
关键词:全程信用管理内部会计控制风险分析
企业信用管理就是通过资信调查,收集客户的各种信用信息与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判断,对客户的信用质量做出评价,在风险与收益之间权衡,进行恰当的信用决策,并对产生的应收账款进行管理。由于中国大多数企业自身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尤其是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或不健全,导致信用管理缺乏长效机制的保障。信用管理部门是组织的职能部门,必然存在着与其他部门在业务上的协调与监督。信用管理与内部会计控制的结合,利用会计控制的思维和视角去改善现有制度,整合企业价值链管理以达成企业经营目标。
一、基于内部会计控制的全程信用管理体系的提出
对于全程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已有一些学者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比如:谢旭提出的基于销售——回款全程业务流程的信用管理体系;陈晓红教授等人提出包含企业授信管理和受信管理的企业信用管理的全过程控制方法;文亚青教授提出的包含经济信用、法制信用、道德信用在内的“三位一体”的企业全面信用管理。但它们都存在过分关注应收账款的回收,微观层面的操作性不强、过于关注宏观环境的探讨等问题。
笔者认为,全程信用管理体系较适合与内部会计控制的思想和制度程序相契合。全程信用管理体系是从销售——回款的业务流程的角度设计的,提出将销售与回款之间的核心业务流程进行整合,通过对整个信用管理流程的关键点进行控制,保障信用管理各项工作顺利展开,保证组织经营目标的实现。
全程信用管理体系主要分三个层次,管理制度、程序措施、控制环节。现代信用管理的控制体现了事前客户资信管理、事中赊销管理、事后应收账款管理的三重控制模式,设置了从客户开发到追收欠款的关键控制反馈节点,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回环流,保证信息流的畅通、真实、完整,为未来管理控制奠定基础。这样的信用管理体系适应了我国大多数企业设立信用管理部门的初衷——解决现存的大量应收账款欠款、呆坏账等“历史遗留”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帮助企业进一步规范客户管理、销售签单的日常管理制度问题,逐步实行成熟、规范化的信用管理,建立起企业自身信用管理体系。
二、基于内部会计控制的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
会计内部控制的循环控制体系和以销售——回款业务为中心的全程信用管理体系的对比,从中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紧密的内在联系。内部会计控制的范围包括:采购及应付账款控制、销货及应收账款控制、会计信息系统控制、生产及成本会计系统控制。全程信用管理的范围包括:客户开发、订单受理、发货管理、货款收回、欧洲杯投注官网的售后服务及债权管理。会计内部控制的循环包括信用管理体系的循环,信用管理所涉及的业务流程都是会计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是防范风险、降低风险的重要业务流程。
在公司治理越来越重要的今天,内部控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已提升到战略高度,而会计内部控制处于战略的中心。因此以会计内部控制的要求对销售——回款为中心的业务流程进行改造,使其更规范严密操作性更强,权责分工更明确。下面我们将说明如何在会计内部控制环境下加强企业信用管理。我们按照信用管理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的顺序来重点说明。
2.1事前控制——目标客户控制所谓目标客户管理是指企业在进行客户资信管理的时候,应按照信用管理目标的要求,遵循二八原则(20%的重要客户会为企业带来80%的利润),按照会计内部控制政策及程序,选择获利性客户。做好目标客户管理一般要完成两方面的控制:信用信息的交流与控制、信用分析。
2.1.1信用信息系统的交流与控制信用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和信息在企业的经营业务活动中广泛流动,形成完整的信息流。其管理与维护可以遵循会计内部控制中的计算机化资讯控制的关键控制程序,重点关注以下两方面。
第一,信息安全性。只有先保证安全才有可能让有用的信息传递和流动,支持基层业务操作和管理层的决策。因此,辨别、规范信息搜集渠道,识别防范信息搜集风险,预防信息搜集过程中信息的干扰和失真将保证信用信息的外部安全;信息的分析、开发、管理职责的分离将保证信息的内部安全。
第二,组织管理控制。按照会计内部控制的要求,信用信息处理作业应遵循权责划分控制。资讯部门及相关部门的职责应明确订出,明确信用信息由信用部门专属控制,避免出现信息由不同部门同时控制的现象。信用经理授权应明确信用信息向上传递给管理层和向上他业务部门传递的口径和方式。
2.1.2信用分析
信用分析是对选择的目标客户的经营管理情况、财务情况、市场环境、产品竞争力等为依据对受信方的信用能力或信用风险程度做出的判断和选择。信用分析的控制应主要关注以下方面。
第一,信用风险分析。风险分析是预测未来最重要、最艰难的工作。运用内部会计控制对信用风险进行分析,有利于最终风险的防范——应收账款的管理。信用风险结构的外部风险大多是由于受信企业的财务恶化导致的,要综合运用有效的财务分析指标结合相关的信用信息对其进行分析。其内部风险的产生首先是由会计内部控制出现漏洞开始的,因此规范销售管理和财务管理的控制措施是管理内部风险的首要政策。信用风险的分析应由信用经理直接负责,垂直领导信用管理人员,与财务主管、营销主管、销售主管协同配合进行,并贯穿整个业务流程始终。
第二,信用额度设置。根据“二八原则”对客户信用额度进行前期管理既可保证稳定的利润来源,又可规范信用额度管理的重点,避免管理分散化。企业对目标客户的信用额度的确定应该以授信企业自身为出发点,受信客户为导向。不同的管理层级应该拥有不同的信用额度授权,不同的目标客户可以得到的信用额度应该符合企业的经营方针和政策。一个可参考的公式是:信用额度=客户预计年销售额/360×信用期限。根据会计内部控制的思想,信用额度的设定应与企业相应的内部价值链活动保持一致。
2.2事中控制——赊销成本控制
这一阶段涉及授信企业的大部分业务活动,并且也是会计内部控制中交易循环控制的重点,基本上包括了销售与应收账款控制、采购与应付账款控制以及生产成本控制。因此企业在赊销管理的控制重点应该关注现金流的风险和成本,产品生产和服务。
2.2.1现金流风险和成本控制
现金循环周期可以反映受信企业和授信企业双方的现金流情况,是现金管理和内部控制(在这里会计控制的现金管理不仅仅是防范舞弊的牵制管理)的重点企业。信用管理应该把信用周期与现金循环周期的时间周期协调起来,使信用周期服从于现金循环周期,尽力达到两者的统一。在企业现金循环周期中会发生下述连锁变化:应收账款占用企业资金产生机会成本,企业会短期融资以保持经营活动持续进行,负担贷款利息成本,并且营业资本的投入也会加大,流动性风险相应变大,企业的现金流成本上升。企业控制应收账款额度及期限的关键在于以企业自身整个现金流运动为出发点,考察目标客户的会计政策、盈利能力、财务风险、营运资本和流动性及现金循环周期来制定应收账款额度及期限的信用政策。
一般来说,企业获得详细的预算表、现金流量预测表或管理报表的可能性相比银行低很多,依靠企业公开报表进行分析的可靠性会大打折扣。通过对客户所运用的会计政策的考察与评估,企业可以更多地了解财务报表处理的本质,对随后的盈利能力、财务风险、营运资本和流动性的分析的针对性也会增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对客户定期的拜访,业务人员与客户的愉快交流,会对上述分析活动提供极有益的帮助。再有企业应该尽力获得现金流量表(历史的或预测的都可以),因为与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相比较,现金流量表很难用弄虚作假和寻机性会计的方法进行粉饰,其信息比利润、资产、公积金等数据更为可信。而且债务的偿还必须用现金,掌握客户重要的现金流信息就可以更好地预测目标客户的信用风险,控制好企业自身的现金流风险和资金成本。
2.2.2产品生产和服务控制
当应收账款正常到期时,客户提出延期或拒绝(全额)付款的最有利的“借口”就是企业销售的商品不符合合同条款,出现产品质量瑕疵、没有按规定运输货物、交付货物等不一而足。企业应首先从操作程序、凭证传递上对采购、库存、生产、配送、支付结算方式严格按内部会计控制思想进行制度管理,标准化流程,这样可以规避该交易纠纷产生的故意违约风险并避免“借口”产生。企业对支付结算方式的选择应格外慎重,特别是对外贸易,我国企业往往吃亏甚大。企业应根据内部会计控制政策的要求选择债权比较有保证的支付结算方式,比如要求以银行票据、信用单(证)、带息商业票据等,甚至可以要求购买方提供信用保险。总之,严格对合同进行管理和控制,及时高效地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是避免客户延期拖欠或拒绝付款的有效方法。
2.3事后控制——应收账款控制
应收账款的收回将最终反映企业信用销售是否会给企业带来预期的现金和利润,降低现金流风险。一般来说,应收账款监控的常用分析方法有账龄分析和dso(应收账款变现天数)。账龄分析解决应收账款的存量问题,dso解决应收账款的流量问题。企业提供信用额度就会产生应收账款存量,每一笔都有它的年龄,对它的年龄进行分析可以知道它的合理寿命和质量,减少坏账的存量。dso分析收回应收账款的平均天数,当企业提供信用时会预估应收账款收回天数以确定信用额度,保证企业可以承担合理的应收账款流量,控制风险累积。
2.3.1dso分析
dso是信用管理部门衡量其工作效果的重要指标。dso表示每笔应收账款的平均收回时间:应收账款变现天数=(当年年末应收账款余额/当年总销售量)*365。公务员之家:
企业应设定自身的dso目标,借以做出授予客,信用期限的决策。dso应考虑到三方面的共同作用,行业环境的客观可评估性、企业自身的竞争态势和定位、客户的导向性问题。dso分析的直接服务对象应该是应收账款的管理,通过信用期限的评估,做到账款质量的评估,缩短现金循环周期的末端滞留时间,控制坏账产生的时间性风险。
2.3.2账龄分析法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干旱灾害风险的防治策略 2023-05-11 09:47:30
水旱灾害风险普查技术体系探索 2023-05-11 09:12:33
煤炭企业税务风险研究 2023-05-09 08:56:00
建筑公司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措施 2023-03-07 15:24:05
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及风险 2023-01-28 09:23:32
互联网医疗风险分析 2023-01-16 09:1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