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试用期总结范文五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2022-11-04 欧洲杯买球平台的版权声明

保险试用期总结

保险试用期总结篇1

时间飞快,一段时间的工作已经结束了,这段时间以来的工作,收获了不少成绩,这也意味着,又要准备开始写工作总结了。那么工作总结的格式,你掌握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保险公司员工试用期工作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保险公司员工试用期工作总结1这个月是我来到公司的第三个月了,现在已经__月底了,一晃眼,三个月的试用期也已经过去了。回想起过去的点点滴滴,我发现自己也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不管是从自己的职业素养上,还是平时的工作状态上,都有了一定的提升。面临即将转正的时机,我很激动,与此同时,我在此也想在此做一次转正总结,希望可以帮助到以后的工作。

试用期这三个月并不漫长,时间慢慢的流逝,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就抵达了现在。而转正也即将来临,这是让人欣喜的。但在这欣喜之下,我还有更多的感慨和心得。这是我这三个月里对自己的总结,也是对这份事业的一次总结。

三个月前,我刚刚大学毕业,那时候有点迷茫,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事情,直到后来到了我们公司之后,我才发现,愿来生活是需要激情的。我看着同事们每日都激情满满的样子,突然觉得自己很颓丧。渐渐的,受到公司这个大集体的影响,我也开始变得开朗起来,也会在工作当中找到重点,然后加以研究了。公司每天都会有开早会的习惯,早会上也会邀请员工做前一天的工作小结,所以早会也是一个可以让我们学习的机会。看看他人是怎么工作的,看看他人的工作中存在的闪光点是什么。这些都是可以去学习的地方。

后来经过自己漫长的学习,也经过自己不断的挖掘和询问,我在这个工作中,从大家的身上都学到了很多的知识。有些知识可以用在我们的工作当中,而有些知识却是可以善用一生的。学习是一件可以让人进步的事情,也是一件可以带来希望和憧憬的事情。只有懂得提升自己,才有继续赢得机会和可能,所以不管如何,我相信自己都可以在未来的迷雾之中找到方向,打一场漂亮的胜仗!

不管怎么说,这三个月我工作非常充实,不仅要每日完成任务量,每日也要做出一些新突破,多学习一些,让自己变得更强一点。未来转正之后,我会重新树立新的目标,去争取新的机会,一直往上走,一直努力下去。我也会珍惜工作当中的分分秒秒,让自己的工作更加的出色,不辜负公司对我的信任,不辜负公司的领导、同事们对我寄予的期待。

保险公司员工试用期工作总结2我于20__年__月成为公司的试用员工,初来公司,曾经很担心不知该如何做好;但是公司宽松融洽的氛围、团结向上的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让我很快适应了公司的环境。在本部门的中,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及时做好领导布置的每一项任务。不懂的问题虚心向别人学习请教,不断提高充实自己,希望可以为公司做出更大的贡献。当然,初入职场,难免出现一些小差小错需领导指正;但前事之鉴,后事之师,这些经历也让我不断成熟,在处理各种问题时考虑得更全面,杜绝类似失误的发生。在此,我要特地感谢部门的领导对我的指引和帮助,感谢他们对我中出现的失误的提醒和指正。

从进入公司以来我一直从事事的帮助下,我从一个对成为可以独立进行的一名合格员工,对此我对领导以及同事们的关心表示由衷的感谢。现将本人这三个月来的思想、、学习情况作简要总结汇报:

个人总结:

从来到公司接手导和部门经理的帮助指导下慢慢的对知识有了更加系统的了解,个人素质也得到了相当大的提高,但是,尽管如此由于自己的粗心大意还是在期间犯了很多错误,对此我一定会积极做出改正,不在犯同样的错误,争取尽自己最大努力做好。以下是我对这三个月的作出的总结:

1、积极完成领导安排的有关,做到上有问题及时向领导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不懂就问,努力把做好;

2、与实际相符合,之前最大程度做好调查,分析的重点难点,做好详细的计划,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3、全面考虑问题,对于做到从整体去把握不漏掉其中的每一个细节,遇到不知道的问题绝不一带而过,做到打破沙锅问到底,彻底把问题搞明白,不为将来的埋下隐患;

4、主动完成,对于领导安排的一定及时准确的去完成,对于领导没有安排的,要做到主动去发现,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成为一个执行命令的机器;

总之,在这三个月的中,我深深体会到有一个和谐、共进的团队是非常重要的,有一个积极向上、大气磅礴的公司和领导是员工前进的动力,看到公司的迅速发展,我深深地感到骄傲和自豪,也更加坚信这里就是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地方,因此,我会以谦虚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做好我的本职,为公司创造价值,同公司一起展望美好的未来!

保险公司员工试用期工作总结3作为一名保险公司里的试用期员工,我对待我的工作认真负责,对待我的领导上司尊敬有加,对待我的公司同事亲和友善,对待我的客户更是热心真诚。因为我时刻谨记着公司的文化理念,时刻谨记着公司领导对我们员工的教导。所以因为我在三个月的试用期间优秀的表现,公司对我进行了提前转正的奖励。现在就我在试用期间里所做的工作做一下总结。

我大学学的专业是市场营销,所以我一毕业就来面试我们这家保险公司的销售员岗位。希望我能在这个岗位上能多学习点东西,能多积累点经验。

在上班的第一个月里,我的主要工作就是了解公司文化,参加公司培训,熟悉公司的保险项目和多种理财方式。首先了解公司文化,我在第一个星期里都会花一个上午来记我们公司的文化内容。在记忆的过程里,我深入的感受到我们公司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的魅力所在,让我更加的想要在我们公司里工作下去。其次是参加公司培训,整整两周的试用期员工培训,我一次都没有落下。因为我觉得参加公司培训是很难得的机会,所以我要更加的珍惜,更加用心的对待。在培训的过程中,我受益匪浅,我学习到很多我以前没有接触过的理财方式,学习到了很多不一样的销售技巧。还认识了很多新同事,和他们交流了许多培训的心得体会。所以这个培训对于我来说还是很受用的。最后就是熟悉公司的保险项目和公司里的理财方式,以及包括我们公司里是怎样的一种销售模式。在了解完了这些以后,我还要去跟我们主管汇报一下我的了解情况,主管说通过了以后,我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工作。在这个过程里,我对我们公司的营销模式、保险项目和理财产品都已经有了很透彻的了解,这对我之后的实战工作起了很大的帮助。

第一个月是给我们打基础的,到了第二个月和第三个月,我们就进入了真正的销售状态了。首先我们要接待到门店里办理各种理财项目的顾客,尽力给他们推销利润比较大的产品和项目,然后达成交易。其次我们也要自己去寻找客户资源,来完成我们每月的业绩要求。这个就很有难度了,而且在这两个月里,我们新来的试用期员工里面没有一个人能够达到要求的。

虽然在这我试用期间,我没有完成一笔订单交易,但是我相信在之后的.工作阶段里,我会做的更加好,完成的更加出色。

保险公司员工试用期工作总结4自20__年__月24日加入保险公司,回顾这三个月以来,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各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现将这三个月来的工作情况和存在的不足总结如下:

一、日常服务工作

在工作初期,我认真了解公司的发展情况以及保险经纪行业的业内环境及发展情况,并学习了公司的管理规章制度,业务操作流程等,同时努力完善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端正工作态度,严守组织纪律。我始终以饱满的热情迎接每一天的工作,以全新的姿态迎接工作的挑战。

1、协助完成20__年中国华电集团公司贵州公司及贵州乌江发电有限公司的续保收尾工作,在部门领导及同事的悉心指导下了解并熟悉了续保安排的工作。

2、定期对每一个客户进行电话回访,了解客户风险变化及服务需要,及时跟踪协调解决问题。

3、协助索赔,根据客户提供的出险材料,核查原始承保资料,对于不属于保险责任范围的,在请示部门领导后向客户解释说明;

对属于保险责任范围的,递交保险公司,积极协助客户办理索赔手续。并与保险公司进行沟通,定期查询理赔进度。

4、保单维护,对所有保单进行审核,发现其中保险标的的坐落地址有误,及时通知保险公司重新更改地址。

5、做好风险提示工作,由于今年1月份贵州凝冻天气,在收到保险公司的天气预报后及时转发各电厂相关人员,提醒做好防灾防损措施。

保险公司员工试用期工作总结5在咱们__公司已经工作了有几个月的时间了,按照公司的规定,我的试用期即将结束,这也意味着我马上就能成为咱们公司的一名正式员工了,但是我也不能高兴的太早了,毕竟从我目前的表现来看只能说是中规中矩,应该还没有达到领导们的要求,但是我会继续努力下去的,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保险工作者,现在就让我来总结一下自己在试用期内的工作情况。

我能来到咱们公司是我的幸运,咱们公司是国企之一,所以有不少的人都想挤入公司里,那时候我来面试的时候是见到了不少的人,其中有看上去已经工作了不少年的人,也有和我一样是还没有毕业或者毕业不久的大学生,这也让我感觉到了十分大的压力哈,好在经过面试之后我还是成功地进入到了公司内,在这里我便开始了我第一次的工作。在咱们公司里面的工作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之前我一直以为保险公司的员工每天的任务就是去外面跑销售,但是经过公司为我们这些新人准备的入职培训后,我发现保险原来是分为不少种类的,有寿险、车险、医疗险等等,这些业务都被各大保险公司所垄断了,咱们公司主要负责的就是车险,不过这也不要求每一位员工整天去外面跑业务,毕竟现在网络信息很发达了,详细客户都是用电话和微信了,只是偶尔需要去和客户们面对面交谈一下业务。

不过,难一点的业务还轮不到我们这些新人来做,我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了解公司里最基础的业务和工作内容,然后再一点点的去学习更为复杂的业务,想要直接从新人跳到正式员工那是不太现实的,大家都是这样慢慢走过来的,我十分明白公司对我们的用意,所以现在虽然没有太多机会去接触更深的业务,但是我也没有气馁,做好自己目前的工作才是重点,即便每天我只是在做一些类似打杂的事情,在这个试用期内,我发现身边有些人因为耐不住这种枯燥感就离职了,这也说明他们的心性还不够强大啊,要是这样的态度也就说明了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成就,所以这个试用期还是挺能分辨出哪些人是比较适合保险这个行业的。

现在,我对于保险工作的了解已经深入了不少,相信在诸多领导的带领下,我会得到更多的提升,和咱们公司一同发展的更好!

保险试用期总结篇2

关 键 词:长期责任准备金;成长惩罚;成本率

一、引言

为了规范非寿险业务的发展,加强非寿险业务的核算工作,促进非寿险业务准备金的科学管理和准确计算,减少经营非寿险业务的公司管理层对准备金提取的人为干预和主观臆断,包括监管部门在内的保险业界都极为重视准备金领域的理论及其实践操作和监管模式的研究。

2004年12月,中国保监会了《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管理办法(试行)》(下称《试行办法》)。《试行办法》规定,非寿险业务准备金包括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未决赔款准备金和保监会规定的其他种类的责任准备金。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包括保险公司为保险期间在一年以内(含一年)的保险合同项下尚未到期的保险责任而提取的准备金,以及为保险期间在一年以上(不含一年)的保险合同项下尚未到期的保险责任而提取的长期责任准备金。保险公司应当采用二十四分之一法或者三百六十五分之一法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对于某些特殊险种,根据其风险分布状况可以采用其他更为谨慎、合理的方法。[1]由此可见,目前监管部门在准备金监管上,对短期险和长期险业务等同对待,均要求按照传统的比例法计提,并没有实行差异化的监管方式。

该试行办法明确了传统比例法的法律地位,并最先以法律的形式将精算理念引入准备金的核算,势必有力推动产险公司的规范经营与管理。该试行办法要求长期责任准备金按比例计提,因而较《保险公司会计制度》和《保险公司财务制度》有了相当大的改进。但相对于目前产险公司的业务操作方式而言,试行办法仍有一些不足。一方面,各产险公司长期险业务以楼按为主,而该类险种保险期间较长,一般涉及十年、十五年或二十年等较长时间,最高甚至可达三十年;另一方面,该类险种的签单费用一般偏高,后续费用较低,呈现费用前期集中的特点。试行办法在忽略签单费用的基础上,以签单保费为基数比例计提长期责任准备金,将全部签单费用列入当期费用核算,结果导致当期费用高估,利润考核数据严重失真,从而无法形成良好的业务导向。也就是说,不考虑签单费用而以签单保费为基数计提长期责任准备金的规定,使保险公司陷入了“做的规模越大,当期利润越紧”的尴尬境地,从而引起业界对此广泛关注和深入思考。

本文重点介绍和分析美国保险官协会(naic)对长期责任准备金提取方法的规定,并结合国内市场的实际情况大胆思考,希望对国内产险公司的经营和政府监管有借鉴意义。

二、美国保险官协会(naic)关于长期责任准备金提取方法的规定

1997年,美国保险官协会修订了《财险与意外险公司的会计实务与程序指南》,并于1998年开始实施。该指南明确了对长短期险业务实行差异化的监管,规定使用不同的计提方式。按照该指南的规定,对于保险期间在一年以内的保险合同,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按照保费与未赚比例的估计值的乘积结果来计提,其中未赚比例的估计值取合同未到期期间预期成本(含赔款和费用)与整个合同期间预期成本的比率。对于保险期间在一年以上(不含一年)的保险合同,该指南规定长期责任准备金在计提之前需要计算三个金额(即经过三个测试程序):第一个金额为假设合同终止情形下保险公司根据条款规定应支付的退保金额(测试程序1);第二个金额为保费与未赚比例的估计值的乘积(测试程序2);第三个金额为合同未到期期间未来预期成本的现值减去未来应收保费的现值的差额(测试程序3)。[2]

从上述规定中可以看出,naic对短期险未到期准备金规定的提取方法比较简单,容易理解,电脑系统也容易实现;而对长期责任准备金,无论是客观数据的要求,还是主观上的估计,其内容都要丰富得多,电脑系统的实现也比较复杂。

一般在实务处理上,长期责任准备金有一些要求。第一,逐单与汇总的要求。在保险合同的头三年内,保险公司必须在逐单进行三个测试程序之后,按照最大的计算结果逐单计提长期责任准备金;已赚时间超过三年的合同,保险公司却是在逐单测试后,按风险的特点将上述三个金额分类汇总,然后取最大值作为某类别的长期责任准备金。第二,使用最新数据进行估计的要求。naic关于长期责任准备金的规定,突出了“估计”和“预期”这两个概念,这与传统的以会计保费为基础的比例法迥然不同。比例法按照固定模式进行机械化的计算,而naic的规定则要求精算人员进行估计和判断,更加侧重于经验的运用。一般来讲,在每个准备金报告日期,naic要求精算人员使用最新的经营数据对预期成本重新估计,并使用这种结果计算长期责任准备金。第三,贴现的要求。传统的比例法在计算各项准备金的过程中不允许贴现,而naic在计算长期责任准备金第三个金额的过程中,涉及了现值的计算。这里必须注意两点:(1)贴现时间长度的确定。一宗赔案从发生、报案到结案的整个过程中会有多个关键时间点,如事故发生时间、报案时间、立案时间、结案时间、赔款支付时间等,在实际处理过程中,保险公司因缺乏相关的技术力量,往往会出现因理解差异从而导致错误计算贴现时间长度的问题。为此,naic明确规定了贴现时间长度按照未来预期赔款与费用发生的日期计算。(2)贴现利率的选择。naic规定,计算使用的贴现利率应低于下列两者当中的较小者:当前五年期国债的到期收益率;公司符合法律规定的投资资产的到期收益率减去1.5%后的差额。第四,与财务口径保持一致的要求。长期责任准备金最终要在年度报表中体现,因此为保证一致性和连贯性,计算长期责任准备金时需要考虑是否参与了分保。另外,计算预期成本时,如有必要,可扣除未来预期残值和追偿款收入。

为行文方便,本文将naic计提长期责任准备金的方法称为测试法。

三、三个测试程序的比较分析

由于保险公司经营风险变幻莫测,因而准备金特别是长期责任准备金在提取原则和方法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各方争议和分歧颇大。测试法的三个程序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对长期责任准备金的计算原理进行了阐述,这充分显示了测试法的谨慎性。同时,选择三个程序最大结果的机制,也有力地说明了测试法具有明显的保守性。谨慎性和保守性确保了测试法能够最大程度地维护被保险人的利益,从而使得该方法倍受各国监管者的青睐。

计算退保金程序主要是保证保险公司在业务停办

、合同提前终止时有足够大的准备金用于支付退保金。这种思路遵循了清算会计的理念,侧重于在停办业务的假设[文秘站:]下保险公司应该承担的义务。该程序客观性强,无需精算人员的专业判断和经验分析,一般根据条款约定的方式来计算退保金。大多数条款规定,退保时保险公司按照比例计算的未赚保费退还,从而使得该程序容易理解和掌握,便于操作及电脑系统的实现。在这个程序下,通过准备金提取和返回机制,保险公司每笔业务的保费都是在该保单的整个保险期间内按比例赚取的。

按照未赚比例估计长期责任准备金程序,其显着作用是消除了“成长惩罚”。所谓“成长惩罚”,是指在传统的比例法下,准备金按照保费比例计提;其提取和返回机制使得保费在整个保险期间分期赚取,而占比较大的签单费用却一次性记入签单当期,这种收入与费用匹配不合理的弊端,造成保险公司陷入了“做的规模越大,当期利润越紧”的尴尬境地。未赚比例程序在使用过程中,其未赚比例的计算必须考虑赔款、费用在整个保险期间的分布,从而保证了每笔业务的收入与成本能很好地配比,有效地解决了“成长惩罚”的问题。如在一年最后一天承保的保单,签单费用占比15%。按照比例法,该笔保费基本上全部记入准备金,转为今后的收入;而大额的签单费用却全部记入当期,作为本年费用,故这种方式对签单部门极不公平,本年利润严重缩水。但按照测试法,该程序却是通过未赚比例的估计,准备金仅按照保费的85%提取,故该做法极好地消除了比例法造成的不利影响。

计算现值程序主要是针对产品定价不足而设计的;它完全撇开保费,其未来成本的估计全部建立在对未来风险判断的基础上。因此,只有这个程序才可能要求保险公司提取保费不足准备金。该程序有很强的主观性。为了避免操作上的随意性,监管者一般都会对未来成本的估计、贴现时间长度的计算和贴现利率的选择等进行明确的规定和界定,以形成行业的统一标准,树立行业监管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因此,有效降低定价不足风险、最大程度上满足产品监管的需要,是该程序最突出的特点。

对上述三个程序的比较归纳如表1所示。

四、风险分布对测试法的影响

风险分布不同的合同,在使用测试法的过程中,其占主导地位的程序是不同的。对于成本前置的合同,由于按比例提取准备金的方法比较保守,测试程序1容易占主导地位;对于成本后置的合同,测试程序2有优势;对于定价不足的合同,准备金一般按照测试程序3的结果计提。在实务中,不同标的的合同,其成本分布千变万化。有的合同,其成本在逐年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又逐年下降,在这种情形下,其长期责任准备金的计算中,占主导优势的程序则分阶段有所差异。

现在考虑三份不同的长期合同,保险期间分别为5年期、2年期和6年期(见表2)。如果假设承保在每年内是均匀分布的,那么不失一般性,可假设以上三份合同在年中开始生效、合同期内每年的赔款与费用均发生在年中、三份合同在保单签发时均有15%的签单费用、之后均有总和为80元的赔款与费用支出。

注:合同1原来是5年,但这里假设理赔需要6年才结束。同样的考虑适用于合同2和合同3。

首先,假设每份合同的保费都是100元,那么每份合同都有5元的利润,利润率为5%。现按照三个测试程序对这些合同分别计算应提取的准备金,其中,测试程序3按照5%的贴现率计算。具体结果如表3、表4和表5所示。

注:①第2列即测试程序1有一定的规律,如第一年后的测试值减少了10,而第5年后的测试值正好是10;从第2年开始,每年的测试值等额减少20。

②84.21=100×(80÷95)。其中,95为整个合同期间的预期成本,80为未到期期间的预期成本。同列的其他值类推。

③67.73=0.77×1.05-0.5 7.88×1.05-1.5 … 7.41×1.05-5.5,同列的其他值类推。

{4}以下表中的计算说明类似。

合同1在第5年和第6年的赔款与费用有所降低,因此在中间年份,该合同准备金的计算以测试程序2为主;但在合同期间的尾部年份,测试程序1重返主导地位。由于合同2的成本前置,测试程序1比其他两个程序保守得多,因此该合同每年的准备金全部按照测试程序1来计算提取。与合同2相反的是,合同3的成本明显后置,即成本主要发生在保单后期,在这种情形下,准备金的计算提取以测试程序2的结果为主。由于存在承保利润,测试程序3的结果未出现在准备金中。

其次,假设每份合同的保费为85元。此时公司出现承保亏损,每份合同的成本率为109.1%[=(85×15% 80)÷85]。重新计算准备金,得到表6、表7和表8。

此时,测试程序3计算的结果出现在合同1的中间年份和合同3的尾部年份。对于成本前置的合同2而言,相对保守的测试程序1仍然占主导地位。

最后,假设每份合同的保费为60元。此时保险公司面临相当大的承保损失,测试程序3在长期准备金的计算中凸现出来。每份合同的成本率为148.3%[=(60×15% 80)÷60]。重新计算准备金,得到表9、表10和表11。

除了合同2的第2年外,测试程序3在其他地方都占主导地位。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合同1和合同3中前两年的长期责任准备金超过保费,合同2第一年的准备金也超过保费。更为特别的是,合同3在前两年的长期责任准备金出现递增,这种现象意味着在这段时期保险公司的已赚保费为负数,这就是严重的“成长惩罚”。

五、测试法对财务分析的影响

虽然测试法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与监管者的监管诉求不谋而合,然而,它必须经过三个测试程序,并选取最大值计提准备金,故这种方式决定了它必然存在不可弥补的缺陷。由于这种内在的选择机制,故在计算准备金过程中,测试法使用程序将不连贯,从而使得每年已赚保费和成本率会发生比较大的波动。

(一)已赚保费的分析

已赚保费分累计已赚保费和每年已赚保费两种。简单地讲,累计已赚保费就是保费减去准备金后的差额;每年已赚保费为累计已赚保费在每年的增量。对上述三份合同的累计已赚保费和每年已赚保费进行计算,得到表12、表13和表14。

由表12-14可见,在保费为60元时,累计已赚保费和每年已赚保费会出现负数。另外,即使赔款与费用流按照平滑的趋势发展,已赚保费也不一定会出现平滑的趋势。例如,合同3的赔款与费用流呈现递增的趋势,当保费为100元时,每年已赚保费却在第2年和第3年之间呈现下降的趋势。出现这种异常的原因,在于naic规定取三个测试程序结果的最大值作为准备金这种选择机制。

(二)成本率的分析

如果保费收入与成本不能较好地匹配,那么在保险期间内的成本率变化是不稳定的。在赔款与费用的估计没有发生变化、且与实际情况相吻合的假设下,对累计成本率和每年成本率进行测算,得到表15、表16和表17。

由表15-17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成本率的变化很不稳定,应用成本率的意义不大。另外,上述例子都假设赔款与费用在整个保险期间内与估计相吻合;一旦这些估计发生偏差,那么相应的准备金、已赚保费也会发生显着的变化,从而进一步加大成本率的波动。

六、对国内保险业的借鉴

总的来说,测试法在长期责任准备金的计提上具有其他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该方法已经逐步得到各方的认可。然而对国内保险业来讲,测试法却显得很陌生。在保险业对外开放渐成气候的形势下,引入并借鉴测试法已成为必然的选择。不过,长期以来,数据缺乏有效性、业务系统二次开发力度不够、业务操作尚不规范统一等问题,会直接影响测试法在国内保险业的使用效率和作用发挥。本文认为,就现阶段而言,针对国内各产险公司的实际情况,测试法对国内保险监管、产险公司准备金评估及分析有以下借鉴之处。

1. 充足性测试可按照计算未来预期成本的方法进行。《试行办法》第十二条规定:“保险公司在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时,应当对其充足性进行测试。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不足时,要提取保费不足准备金。”但该办法对如何进行充足性测试并不明确,测试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如前所述,测 试法的程序3要求保险公司计算未到期预期成本的现值减去未来应收保费的现值的差额。但在使用时,必须注意两点:一是慎用贴现率。在国内资本市场尚不发达以及各保险公司投资业绩不甚理想的环境下,使用贴现率的时机不够成熟;二是应考虑分期应收保费计划的操作惯例和系统实现方式。目前,各产险公司虽然允许一些大客户使用分期付款计划,但很少在业务系统有所体现,一般是手工操作或仅在财务系统中记录。

2. 测试法的程序1和程序2要求保险公司精算人员对赔款和费用的分布进行合理的分析和预测,然后根据分析和预测的最新结果进行相关计算。这对数据的集中性和可信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当前,监管部门要求各产险公司定期提供xml格式的数据,这在机制上为数据集中化奠定了基础。因此在宏观上,针对国内的行业现状,建议在现有的行业数据集中的基础上,加强赔款和费用分布的研究,掌握各类险种的承保理赔规律,并由政府或政府委托的学术机构负责组织并对外,形成一套准备金的计量标准作为监管依据,从而避免各公司各自为政和故意扭曲经营数据等行为导致的信息失真,确保各公司提取的长期责任准备金能够达到客观性、公正性和公平性的要求。在微观上,建议严格各险种条款中保险责任的界定,加强各险种条款间差异的研究,尽快制定产险统计指标的行业标准,切实提高数据的质量,防止数据资源的浪费。

3. 测试法要求退保金计算必须实现逐单化和电子化。逐单化和电子化是相辅相成的。就现阶段国内各产险公司的实际情况而言,为达到逐单化和电子化的要求,有两个问题需要关注:一是it欧洲杯买球平台的技术支持必不可少。由于长期以来各产险公司不重视退保工作,突出表现是新产品在写入系统时往往缺乏退保考虑,因而在实践中,退保金的计算更多的是停留在手工层面。二是业务操作的复杂性。一方面,各产险公司经营的产品多种多样,各产品对于退保的规定有不少差异;另一方面,迫于竞争的压力,即使相同的产品,应客户的要求,保险公司也会做一些变通,如降低退保手续费率等。因此,业务部门在提交it需求报告之前,有必要总结整理各产品业务流程和操作细则,在此过程中,it部门可协助提供系统的历史记录。

参考文献:

[1]吴小平.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评估实务指南[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保险试用期总结篇3

关键词:海外电站;epc项目;风险分析;风险防范;合同风险;设计风险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14-0184-04 doi:10.13535/ki.11-4406/n.2016.14.092

随着国内产能过剩和资本输出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布局海外,承接大量的海外项目。面对来自国内外对手的强力竞争,在海外项目的竞标谈判时,常常忽略或盲目承担了较大的风险,并且在合同执行过程中缺少有效的风险防控措施和手段,导致项目发生重大延期和损失或者项目中止撤离,影响中方公司的声誉和形象。面对错综复杂的海外环境,诸多影响工程顺利执行和移交的因素,本文通过罗列海外电站epc项目的关键风险因数和初步的防范措施,结合工程实际经验和教训,探讨对海外风险管控方面的思考和认识,以便起到借鉴之效。风险管理是伴随投标、谈判、设计、施工、调试、移交等项目各个阶段的全过程管理。

1 宏观风险

1.1 法律风险

风险描述:特殊的法律法规和其他各项规定(设备清关运输、设备监检、施工许可等规定)及其变更对项目产生的成本和工期影响。

风险防范:合同中需有对法律变更所造成影响的索赔条款,寻求,进行必要的法务咨询。

1.2 政治风险

风险描述:由于战争、动乱、罢工等政治不稳定因数造成的成本和工期影响。

风险防范:(1)保持和大使馆的密切联系,要求当地派遣力量进行现场保卫,减少对施工现场的冲击,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2)如项目需停工或人员撤离,收集受损支撑材料,以便复工和索赔谈判。

1.3 税费风险

风险描述:国家和当地各种税法或税率波动对项目成本和工期产生的影响。

风险防范:详细调研项目所在国的税法,有必要进行税务咨询,合同谈判期间,根据税法力争相关合理税率。

1.4 汇率风险

风险描述:合同规定币种对人民币以及项目所在国收支货币间的汇率变动而导致成本变化。

风险防范:(1)评估项目工期内本币对合同币种和项目所在国货币间升贬值趋势,如汇率风险过大,需力争在合同中添加调价原则和公式;(2)确保施工进度和发货进度,及时收款,以将影响降到最低;(3)如果工期延误,分析业方在关键路径上造成的延误,从而索赔业方延误造成的汇损。

1.5 通胀风险

风险描述:由于突然通胀导致的新增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和费用。

风险防范:(1)争取在合同中添加通胀造成的材差等补贴条款;(2)对于当地采购部分,提前调研,做好预算;(3)严重通胀时,当地或政府是否出台了通胀的补偿法规文件,及时申报补偿;(4)分析业方在各条路径上所造成的延误以及延误所导致的通胀损失,索赔业主通胀损失。

1.6 其他风险

风险描述:项目所在国的腐败程度、民风习俗、盗抢、疫病情况等。

风险防范:(1)了解项目所在国的清廉状况,特别涉及工程许可和监管验收的相关部门;(2)规范出入管理和设备堆场的安保工作,协调业主增派安保力量,以控制设备或部件由于盗抢而发生丢失;(3)了解当地居民的环保诉求,尽量减少施工和运行对当地环境的影响,如出现当地居民对现场施工造成阻扰,尽快联系业主和相关部门,达成补偿协议,以免事态扩大。

2 合同风险

2.1 条款风险

风险描述:合同签署时未达成一致的条款以及尚未明确的工作范围所隐含的风险。

风险防范:执行阶段及早跟业方进行沟通和澄清,明确工作范围和合同职责,特别是业方的合同职责,例如业方的征地、场地移交、施工水电、调试燃料等。纠正合同里的明显错误,以尽早控制风险。

2.2 罚款风险

风险描述:合同中的各类罚款未设定罚款上限,造成巨大风险。

风险防范:(1)合同谈判中力争各罚款项目设定合理的上限以及总风险的上限;(2)项目执行过程中,形成风险控制文件,对各类罚款建立专项文件夹,收集支撑材料,以便结算时应对业方索赔。

2.3 收款风险

风险描述:业方延误付款,造成资金紧张。

风险防范:(1)合同中明确收款的支撑材料、业方审批时间、延期付款处罚等;(2)建立收款记录表,根据合同索赔业方延期支付。

2.4 工期风险

风险描述:合同工期不合理,合同工期严重拖延造成大量罚款。

风险防范:(1)因合同工期延误罚款非常高,合同谈判时需将业方范围的工作纳入主合同节点,例如原水管线、外部输电线路等,以建立后期反索赔工期延误的依据;(2)整体工期确定后,需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而非国内电厂建设周期进行合理分配设计工期、施工工期、调试工期和移交等;(3)项目执行过程中,重视计划工作,建立三个等级的工期计划,工期重要节点延误,需分析原因并制定相应的赶工计划等;(4)建立“level-2”等级的完工计划,并界定业方在各条路径上的延误,准备支撑材料,以备工期延误反索赔。

2.5 移交风险

风险描述:合同中没有明确的机组移交条件,导致业方拖延接收机组的风险。

风险防范:(1)在合同谈判中,需重点明确和统一机组的最终移交条件,以免业方以各种理由拒收机组;(2)在工程执行过程中,编制机组移交程序文件,罗列合同中的所有移交条件和相关所需的支撑材料,要求各专业和各岗位严格执行,以便尽快移交机组。

3 设计风险

3.1 标准风险

风险描述:由于选用的设计标准不同或标准过高,造成合同成本的大量增加。

风险防范:(1)重视合同中工程选用标准的谈判,力争中国标准;(2)设计前期,设计团体应当地调研,考察当地已有电厂的设计情况;(3)初设审查阶段,对于可能导致成本大幅增加的参数进行慎重选择,加强与业主团队的沟通交流。

3.2 审查风险

风险描述:业方对图纸审查过慢过细,反复修改升版造成工期延误。

风险防范:(1)合同中尽量缩小和明确规定业方对图纸的审查范围和审查时间;(2)记录因业主超期审查而造成的延误。

3.3 多方设计

风险描述:对于引进机组或设备,设计方非常多,中方和外方设计联系出现问题,导致重大的系统设计或设备选型失误。

风险防范:合同中合理规定设联会次数和必要的设计服务等,组织和利用好设联会,设立专业的联系人,加强中方和外方的沟通,及时消化和论证外方提资。根据国内成熟设计,对外方的设计进行积极的取舍。

3.4 变更风险

风险描述:业方因自身问题和其他需求,提出大量的设计变更,影响工期和成本。

风险防范:要求业方出具确认函,承诺变更所造成的延误和成本。统计好工程执行过程中由于设计变更造成的合同外工作。

4 运输风险

4.1 清关风险

风险描述:设备清关延误导致设备积压滞缸和延误工期。

风险防范:雇佣有当地清关经验的大型运输公司,及时掌握海关清关流程和文件要求,积极沟通完善手续和材料,以免设备发运延误或缺乏相应的清关资料而造成设备收款困难。

4.2 运输风险

风险描述:由于线路或道路状况等原因导致的物资运输成本上扬或拖期。

风险防范:设计好运输路线(一般设备和大型设备),记录由于路线变更和道路状况等而导致的成本和工期影响,对业主提出合理索赔。

5 建设风险

5.1 许可风险

风险描述:由于获取许可和执照延迟而造成的成本增加或者项目延迟。

风险防范:了解各种许可、执照等的获取要求,合同前期明确各类许可和执照的获取责任方,尽量要求业方协助或由业方直接办理。

5.2 气象地质风险

风险描述:项目所在地的干湿季节长短、酷暑严寒、台风地震、极端的地质条件等对工程工期或成本所造成的影响。

风险防范:(1)要求业方提供往年的气象数据和项目现场的地质报告,进行必要的地质勘探。根据气象和地质条件,审慎地编制工期计划和人员作休计划,以减少气象和地质对工期造成的影响;(2)对于不可抗力和未知地下施工风险的影响,合同中是否有对工期或成本的补偿条款,如气象和地质风险太大,争取成本补偿条款;(3)如极端天气比较频繁,提高保费,降低保险免赔额度;(4)项目执行过程中,详细地记录天气或地质对工程造成的影响。

5.3 人工地材风险

风险描述:当地人工和地材等对项目的成本和工期产生的影响。

风险防范:调研当地劳动力的获取情况、地材价格、品种、加工能力,做好合同管理和对当地分包的施工管理工作等。

5.4 场地移交风险

风险描述:场地未满足施工条件或场地延期移交。

风险防范:(1)合同中应明确规定场地的移交条件和移交时间;(2)如业主移交的场地未满足开工条件或因未能及时征地造成场地移交延误或场地变动而使我方工期延误和设计变更等都需有明确的书面材料,以便支撑日后的结算索赔工作。

5.5 施工条件风险

风险描述:施工条件不足、施工用水用电等的短缺,造成施工延误和成本增加。

风险防范:(1)调研当地电网和供水等外部条件是否稳定充足,能否满足现场施工需求;(2)合同中明确现场施工用水、用电价格和索赔对施工条件不足而造成的损失;(3)详细记录由于施工条件不足而造成的各类工期影响和经济损失。

5.6 施工验收风险

风险描述:现场施工验收被业方索取大量费用或长时间拖延而造成工期延误。

风险防范:(1)制定现场详细的itp验收计划时(inspection test plan),尽量控制业主的验收项目;(2)尽量依据合同要求办事,不走“偏门捷径”,加强沟通,对因业方拖延验收而造成的进度延误,留取证据,以便后期结算。

5.7 施工质量风险

风险描述:施工质量差,产生大量的缺陷项和不符合项,造成移交困难。

风险防控:建立项目部自身的施工管理体系和程序文件,加强对分包商所供材料和施工工艺的质量监管,明确进场材料的抽检验收程序和现场施工验收要求等,配置工程监理和质量专员,在业方验收和形成书面缺陷项前,积极要求分包商整改。

6 调试风险

6.1 调试试验风险

风险描述:调试试验要求过高,导致机组见证拖延,调试工期拖延。

风险防范:合同中要求的调试试验过于严格,例如“小岛运行”“一键启动”“全厂黑启动”等,合同谈判阶段力争简化,设计阶段和调试初期,系统设备定型后,是否能进行试验,及时向业方澄清说明,以防影响机组进入可靠性试运的时间。

6.2 性能保证风险

风险描述:机组效率、出力、排放、热耗等性能指标与合同中性能保证出现偏差,造成罚款。

风险防范:(1)投标阶段和初设阶段,慎重确定机组的性能保证值;(2)调试和性能试验时,记录所有外部条件可能对性能保证值产生的影响,通过修正和澄清,减少合同罚款金额。

6.3 技术引进风险

风险描述:引进的设计或设备,由于技术过新或工艺要求过高,设备国产后在调试中频繁出现问题。

风险防范:(1)设计阶段,依据国内设备制造水平对外方整体设计中的相关设备进行取舍和替换,以降低设备调试风险;(2)调试中对于暴露的设备问题,及时组织各方论证,尽快采取变更或替换措施。

6.4 调试运行风险

风险描述:缺乏电厂管理体系,调试运行水平太低,频繁导致机组重大运行事故。

风险防范:机组移交调试后,由于业方电厂管理和运行水平可能远低于国内,调试中不能发挥作用,因此需建立完整的生产运行管理体系,有效地管理和协调施工单位、调试单位、运行单位等,确保调试有序

进行。

7 质保期风险

7.1 机组移交运行风险

风险描述:业方管理和技术水平太低,无法接管机组移交后的运行。

风险防范:除培训业方人员运行检修外,还应积极要求或协助业方建立电厂生产管理体系,有偿进行机组保运工作,指导业方逐步接收机组。

7.2 设备损害风险

风险描述:业方质保期运行造成大量的重大设备损害事故。

风险防范:(1)确立质保程序文件,规范各方对设备缺陷的分析,责任界定和相关的处理流程;(2)对各类设备事故、机组非停、发电损失等要求质保期服务工程师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材料收集,以便最终结算对业主进行索赔和反索赔,确保质保金的释放;(3)有偿完善业主的备件体系,确保机组稳定运行。

对于上述的种种风险,需建立整体的风险控制程序文件系统,从风险识别、风险分类、危害程度评估、风险缓解和应急计划等方面对风险进行有效的管控和全过程的监控。对于每一项风险,建立专项文件夹,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要求各相关岗位和专业严格落实风险管控流程,收集和提供必要的支撑文件和材料,以便项目最终结算的索赔和反索赔。

8 项目实例

下面结合项目实例,探讨越南qn项目执行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类特殊情况和具体风险,以便更好地体会海外大型项目风险管控的重要意义。

8.1 财务风险

项目执行工期内,恰逢美元qe周期、人民币单边升值、美元合同遭遇了严重的汇率损失,一期工程在合同工期内的自然汇损高达几千万美元,由于总价合同,且合同内没有调价公式和汇损补偿条款,我方的汇损索赔一直不被业方和电力部evn认可。对此,我方仅能从分析完工工期延误着手,界定业方在各路径上的延误,从而提出由于业方延误造成的部分汇损的索赔。

8.2 通胀损失

2008~2009年,越南的通货膨胀导致地材大幅涨价,本地分包商大量离场,项目通胀损失近千万美元。由于没有材差补偿条款,我方仅能根据工贸部的通胀补偿规定进行申请,但由于在法规时期没有及时向业主和主管部门申报,且二期复工谈判中的通胀损失已经被工贸部否决,因此仅能索赔业方在bop路径上延误造成的小部分通胀损失。

8.3 合同风险

合同工期为40个月,工期每延误一天,罚款13.5万美元。由于前期业方在循环水路径、厂外灰管线路径、升压站路径、原水管线路径等各辅助系统路径上的延误,加上调试中我方的调试工期延误及随后的机组pac移交延误,整体工期延误近2年。结算中通过采用关键路径分析,对业主进行工期反索赔,业方最终承担了施工期间的全部延误,部分调试延误和部分pac移交延误,我方仅负责5个月延误,避免了10%的工期延误上限罚款。合同工期中从首次并网至pac移交的时间仅3个月,实际完成耗时近一年半,除了调试的延期,由于合同中的移交条件非常多,业方还有移交资料的分类要求(所有施工验收、材料验收、调试、监检等资料全部需按照其审批的移交资料总表――turnover matrix按系统和区域进行组卷移交,机组pac移交谈判耗时太长,准备工作不充分,加上强备的合同清单要求不清,还存在明显错误,但未及时跟业方进行澄清,设备招标时也没要求供货商进行细分,导致强备移交特别困难,种种因素都影响了机组移交。对于合同罚款,我方建立了专项文件夹,收集和分析了应对商务缺陷谈判、机组非停、排放、发电损失等罚款的支撑材料,比较有效地控制了合同的罚款项目。

8.4 设计风险

在标准方面,为说服业方认可中方标准,工程相关的英文标准全部提交越南科学院审批。设计参数选择方面,对比日俄在越所建项目的钢结构和其他土建上层结构,我方的设计保险系数明显过大,无疑大量增加了工程成本。设备选型方面,业方要求采用阿尔斯通的w型火焰锅炉来燃用本地无烟煤,锅炉岛及其辅助系统全部均参照阿尔斯通的整体设计,尽管召开了多次设计联络会,但仍然出现了引风机选型过大,造成喘振和锅炉负压不稳,被迫增加平衡烟道;双联给粉机工艺不合格出现煤粉自流,给粉机电机选型过小,给粉机卡涩。100t/h出力的钢球磨煤机衬板频繁出现断裂和磨损,造成制粉系统不稳等,各类技术设备问题导致了调试工期的大幅延误。图纸审批方面,所有的详细施工图均报业方咨询公司审批,图纸的反复升版,严重影响工程进度,且业方的审查也不免除我方的合同责任。二期工程加强了和业方的沟通,且合同中也明确了业方的审图范围为初设的系统图纸,详设阶段的图纸仅移交业方参考,仅升版业方指出的明显或跟合同的不符项。

8.5 建设风险

业方征地延误导致循环水、灰管线等路线变更;循环泵和管线、厂外灰管线等bop部分的场地移交未符合开工条件,导致我方增加了大量的合同外工作和工期延误;现场地下存在大量巨石,延缓了打桩进度;施工用电也不能有效保障,导致大量使用柴发;原水管线迟迟不能完工,业方用卡车输送施工用水,导致现场施工用水极度紧缺;itp验收计划过细且业方见证过多,被频繁高额的索要费用,影响施工进度。这些由于业主失职和不可抗力等造成的风险,我方都一一进行了索赔,挽回近千万美元损失。但由于现场管理不完善,存在过度分包现象,辅助设施施工质量较差,材料质量不合格,现场仓储用地有限加上仓储不规范,导致了较多的补缺,产生了大量的缺陷项和不符合项,集中消缺后,仍剩很多缺陷需移交后期商务谈判解决。

8.6 调试风险

由于缺少像国内一样的电厂运维管理体系和国内电厂业主在调试期间的强力支持,海外项目的调试风险比较大。该项目调试遭遇了巨大风险,造成调试成本失控和调试工期大幅延误。首先,合同调试见证试验要求比较严格,4个等级的甩负荷试验、小岛运行、一键启动等,如果合同内规定的调试实验不完成,业主方不会允许电厂进入rtr可靠性试运和随后的性能试验;其次,业方人员大部分均为毕业学员,无法分担操作任务;最后,前期缺乏有效管理,没建立调试管理体系,没有明确的调试大纲和调试计划,不明确合同的具体调试见证要求,不能有效地组织施工单位,调试单位和运行单位的各自工作,调试期间发生了多次重大设备事故,加上上述在调试期间暴露的设计风险,相比合同2个月的调试时间,调试工期整体延误了8个月,合同调试费用也出现了超支。

8.7 质保期的运行风险

电厂移交给业方后,由于大部分都是新学员,而且是非电厂专业类的学员,经短暂合同培训后,匆忙上岗,常常造成机组非停和设备损害事故。加上日常维护检修不到位,造成磨煤机大瓦因油质问题烧损,炉水循环泵因水质问题致电机烧损等重大设备事故,日常运行中,现场的跑冒滴漏基本无人清理,运行环境很差,缺乏有效的运行奖罚和追责制度。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工程就容易出现重大亏损和严重延期,机组运行不稳定,发电任务完不成,电厂运行维护难以保证,都给最终的fac移交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在结算期间,大量的争议事项都需要各方逐一商讨解决,从合同工期延误谈判、通胀、汇损、延期支付、大量的合同外工作、原产地差异、材料设计偏差、备件移交谈判、未能处理的缺陷商务谈判、质保期机组非停罚款、发电损失罚款、设备损害索赔、工期延期保费谈判等。

9 结语

对于风险的有效防控是企业能否成功走向海外的关键原因之一。在合同谈判时,正确识别和规避风险,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全程跟踪和管理风险,在项目移交结算中最终减少和消除风险。风险的学费异常昂贵,“吃一堑,长一智”,认真地总结风险防控的经验和教训,提高风险的预判和防控能力,不断完善风险管控体系,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增加己方的胜算。

参考文献

[1] 莫启文.国际工程承包的风险分析与评价方法[j].中外建筑,2006,(3).

保险试用期总结篇4

关键词:信贷资产支持证券 信用风险 资产证券化 信用增级 信用评级

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是债券市场重要的创新产品之一。我国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始于2005年4月,随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该项业务试点陷入停滞。2012年5月,人民银行、银监会、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标志着中断4年左右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重启,首期额度为500亿元。2013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继续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新增额度3000亿元。2014年5月,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和外汇局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进一步明确未来应加快推进资产证券化业务常规发展。

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以特定的信托财产为支持,代表资产支持证券持有人享有该信托项下相应信托受益权。不同于非金融企业信用类债券(如短融、超短融、中票、公司债、企业债等)只需对发债主体及其担保人的信用风险进行评估,由于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涉及众多借款主体、交易环节复杂、法律关系多样、证券档次多元,因此对其进行风险分析应是多维度的,包括法律风险、产品类型风险、信贷资产质量风险、信用增级风险、交易结构风险及证券评级变动风险等方面。在对我国所有已发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公开资料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本文使用如表1所示的框架对本轮重启之后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进行风险分析。

法律风险分析

与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相关的、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包括《信托法》、《合同法》、《担保法》、《企业破产法》、《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监督管理办法》、《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会计处理规定》等,尚没有一部统一的类似《资产证券化法》的法律法规来调整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同时,由于实践中的部分法律法规还处于试行阶段,其可执行性尚待验证,并且可能被更新和修订,因此,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法律环境有一定变化风险。

除此之外,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法律风险还体现在其spv(特殊目的实体)类型受到法律法规限制。在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中,设立spv是核心环节,spv包括两类:公司型spv(又称spc,即特殊目的公司)和信托型spv(又称spt,即特殊目的信托)。由于《公司法》、《证券法》、《税法》、《破产法》等现行法律法规对于公司设立、发行证券、资产转移有严格限定,那种专门用于资产证券化、不得强制其破产、不得转让股份的“空壳公司”并未得到法律承认,商业银行也无法设立此类风险隔离类的非银金融机构,因此我国现行所有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全部是基于spt的架构(见图1)。

spt模式只适合于同一发起人同一类大额资产的证券化,难以将多个发起人的资产纳入同一个信托,不存在像国外那种由一个专营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公司批量收购多个贷款机构资产、批发性包装转手的情况,这就形成了“一银行一信托一单”的绑定模式,而且均由原始发起人同时担任贷款服务机构。在这种架构下,被证券化的信贷资产与发起机构离得非常近,发起机构无形中被置于主导位置,信托公司处于从属位置,仅作为一个通道。这就导致,虽然该信贷资产在会计和贷款统计上已从发起机构出表,已完成了“真实销售”,但投资者往往按照该发行机构金融债券收益率加流动性溢价,来对信贷资产支持证券进行定价,仍将其视为“不出表的证券”。同时,严格的审批制也从行政规章上确保了发起机构承担主要风险,作为发起机构的银行一般信用较高,故投资者面临的法律风险极低。值得一提的是,国际上,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成立采取注册制,发起机构并不承担主要风险,中国当前以行政规章补充法律间隙的现状也反映出相关法律体系的不完善。

产品类型风险分析

参照美国的分类,资产支持证券可以分为房屋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抵押债务凭证(cdo)、其他资产支持证券(abs)三大类。其中,mbs又分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rmbs)和商业地产抵押贷款证券(cmbs)两类,并进一步证券化成抵押贷款担保债券(cmo)或房地产抵押贷款投资融通信托(remic);cdo按证券化方式又分为现金型cdo(cash cdo)和合成型cdo(synthetic cdo)两类,并可进一步证券化成cdo2至cdon;abs根据基础资产分为消费贷款abs、汽车贷款abs、贸易应收款abs及学生贷款abs等类别。由于rmbs基础资产池中有少部分次级贷款,合成型cdo内含信用违约掉期(cds),两者风险均较高,因此在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这两类产品的评级都被纷纷下调,投资者发生亏损,甚至引起了实体经济的衰退。

与美国不同的是,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是以公司类贷款为主。2012年5月重启后至2014年8月1日,共有25家信贷金融机构通过12家信托公司发行了33单合计1269.04亿元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绝大多数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仅有平安银行1单26.3亿的个人类产品在上海交易所发行;其中, 22单为公司类贷款证券化产品,金额占比80.2%;11单为个人类贷款证券化产品(台州银行项目大部分为个人经营性贷款,按个人类统计),金额占比19.8%。从具体品种看,重启之后仅发行一单68.1亿元的rmbs(邮储银行2014-1),汽车金融公司异军突起,发行了7单汽车贷款abs,金额70亿元;发行了1单信用卡abs,金额81亿元;其余产品全部是现金型cdo,其基础资产全部是公司类贷款。至于其他的高风险品种,如cmbs、合成型cdo、cmo、remic、cdo2等,都还只是从教科书或者新闻报道中看到的名词,尚未在我国破题。而且《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规定,“扩大试点阶段禁止进行再证券化、合成证券化产品试点”。因此,我国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产品结构简单明晰,属于低风险类型产品,总体风险可控。

信贷资产质量风险分析

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基础资产池具有贷款笔数众多、地区和行业分布广泛等特点。从这22单公司类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情况看,金额平均为46.28亿元,借款人数目平均为33户,笔数平均为47笔,地区平均为12个,国标二级行业平均为14个。因此,综合考虑这些特点后,本文主要从贷款五级分类状态、贷款类型、行业集中度、贷款担保方式、贷款期限等方面对信贷资产质量风险进行分析。

(一)贷款五级分类状态

重启之前,入池贷款的类型比较多样,除正常类贷款外,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贷款都有涉及。重启之后,入池贷款均为正常类贷款,而且很多贷款的借款人在近三年未出现贷款拖欠、破产或无力偿还的情况。即使是重整贷款,也是在债务重组之后达到了以上标准。因此,入池信贷资产基本都属于优质贷款,质量有保证,风险较低。

(二)贷款类型

本轮重启后证券化试点涉及的基础资产包括公司类贷款和个人类贷款两大类。从信贷审批角度来看,不同类型贷款的第一还款来源有所区别,进而影响证券化产品的风险水平。公司类贷款的第一还款来源为企业经营所得,故其信用质量主要取决于借款人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大型企业的风险要低于小型微型企业;个人类贷款的第一还款来源为个人工资收入,故其信用质量主要取决于个人收入水平、年龄、职业,贷款集中度,以及抵押品充足率等。

从具体证券化产品来看,只有“民生2013年第一期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明确提到其基础资产池涉及小微企业19家,但入池资产规模在3000万元以下,金额占比仅16.46%,其余公司类贷款证券化产品所涉企业均为大中型企业。因此,从贷款类型来看,重启后证券化试点信贷资产风险总体较低。

(三)行业集中度

对重启后四家大型银行和四家中型银行发起的公司类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所涉前三大行业进行统计(见表2),发现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行业集中度较高,平均高达45.7%和49%;二是主力行业差别不大,主要是煤炭、电力和钢铁这三个行业,煤炭业在其中六家银行中名列第一大行业。而这三个行业都是涉及国计民生的大行业,行业风险不大。

(四)贷款担保方式

贷款按担保方式可以分为信用贷款、保证贷款和抵质押贷款。一般情况下,根据银行的信贷标准,只有当借款人信用质量较好时,银行才会允许发放信用贷款,否则将要求借款人提供担保或抵押。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如果资产池中多数为信用贷款,那么贷款违约概率较低。此外,抵质押贷款中抵质押物的可变现价值越高,则对贷款信用质量的提升作用就越明显。

对于重启后20单银行发起的一般公司类贷款证券化产品,其基础资产中70.87%为信用贷款,29.13%为保证贷款,没有一笔是抵质押类贷款;对于另2单资产管理公司发起的重整贷款证券化产品,79.2%为抵质押贷款,20.8%为保证贷款;对于7单个人汽车贷款abs,100%为抵押(汽车)贷款;对于1单个人信用卡abs,73%为信用贷款,27%为保证贷款。因此,从贷款担保方式来看,本轮重启后证券化试点信贷资产质量较好,风险较低。

(五)贷款期限

贷款期限主要分为贷款剩余期限和贷款账龄两部分。通常,贷款剩余期限越长,证券风险暴露期也越长,贷款在证券存续期间发生违约的可能性就越大。贷款账龄是指自贷款发放日至资产池初始起算日之间所经历的时间。通常情况下,绝大多数违约出现在贷款早期,因此较长的基础资产账龄,将有助于降低证券存续期内基础资产整体的违约风险。总体而言,基础资产池中贷款加权平均剩余期限越短,加权平均账龄越长,信用质量越好。

对这33单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进行统计,得出其基础资产池中贷款加权平均剩余期限为1.61年,加权平均账龄为1.92年。因此,从贷款期限来看,信贷资产质量整体较好。

信用增级风险分析

国际上,资产证券化通常采用内部增信措施和外部增信措施相结合的方式来对证券化产品进行增级。内部增信措施所需资金来源于基础资产组合,包括优先/次级结构、超额抵押等,外部增信措施由独立第三方提供,可以采取保险、担保和外部储备金账户等形式。本轮重启后证券化试点已发行产品主要采用了优先/次级结构、超额抵押及外部储备金账户这三种信用增级方式,以前两种内部增级方式为主。只有平安银行1号小额消费贷款项目使用了“平安产险”的贷款信用保证保险,即入池资产违约时由保险公司进行理赔,属于一种创新。

(一)优先/次级结构

优先/次级结构是结构融资产品中最常见的信用增级方式。它指将证券化产品做结构性安排,按照顺序将基础资产组合所产生的本息按不同优先级别分配给各档证券,优先偿付高等级证券,由劣后受偿的证券先行吸收资产池产生的损失,为优先受偿的证券提供信用支持。本轮试点产品在初始发行时采用了比较固定的优先/次级结构,而且优先档证券很多为过手型证券。通俗地讲,只有次级档的比例足够大,大于人们所认知的不良贷款率,则认为优先级的贷款本金是相对安全的。

经统计,对于重启后的20单一般公司类贷款证券化产品,次级档占比平均为9.1%,最低为5%,发元2013-1的次级档甚至高达17.99%;对于2单重整贷款证券化产品,次级档占比高达18%以上;对于11单个人类贷款证券化产品,次级档占比平均为6.63%,最高为台州银行2014-1的29.5%,次高为招行信用卡abs的8%,最低为平安银行1号的3.04%。而在重启之前发行的17单中,良性(正常 关注)贷款类产品的次级档占比平均仅为4.77%。同时,考虑到本轮试点的贷款全部为正常类贷款,因此,其次级档比例是非常审慎的。

(二)超额抵押

超额抵押是指资产池价值超过资产支持证券票面价值,差额部分用于弥补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活动中可能会产生的损失,从而对证券形成信用增级效果。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实现:

一是利用初始起算日至信托设立日之间累积的部分利息回收款。这是本轮试点采用的主要方式。正常情况下,期间将获得2~4个月的利息回收款,约占资产池总额的1%~2%,这可作为超额抵押为证券本息提供一定支持。在33单中有7个项目的时间长达200~330天,相当于5%的超额抵押。

二是通过超额利差方式,即原始贷款利率高于证券发行利率的部分。这也是一种普遍的方式,在33单中有25个项目有超额利差。如丰元2014-1产品的贷款平均利率为13.01%,显著高于各级证券的加权平均利率5.36%。

三是在资产池封包时,使资产池价值高于证券票面价值。仅有2单采取此种方式。如福元2014-1的初始贷款本金为8.35亿元,但其证券发行额(含次级部分)只有7.998亿元,剩余的4.21%作为超额抵押。华驭2014-1也留有0.5%的超额抵押。

重启后的33单证券化产品,大部分同时采取前两种方式,采取第一种方式的有31单,采取第二种方式的有25单。采用第三种方式的2单中,福元还同时采用第二种方式,华驭还同时采取前两种方式。因此,从超额抵押情况来看,本轮试点信用增级效果是比较明显的。

(三)外部储备金账户

外部储备金账户增级措施是指由发起机构在信托设立口向账户内支付一定金额资金,在特定条件下用于吸收资产池损失,形成外部信用支持。出于成本方面的考虑,除非基础资产有明显的弱点,否则很少使用外部增级措施。

在本轮试点中,只有2单产品使用了外部储备金账户。其中,福元2014-1的外部储备金为1252.5万元,约为初始贷款本金的1.5%;东元2013-1设置了3100万元的外部储备金账户,约占初始贷款本金的3.84%。这两单产品设置外部储备金账户都是出于流动性周转目的,而非担保。在违约事件未发生前,资金保管机构于信托分配日将外部储备金账户中的资金全部转入收益账,以保证优先级证券本息的支付;当资产池大规模违约时,还可以为优先级本金提供保护。

交易结构风险分析

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交易结构风险主要包含循环风险、抵消风险、混同风险及交易对手风险。

(一)循环风险

按照是否对资产组合进行积极管理,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分为静态型和主动管理型两类。循环风险主要存在于主动管理型产品中,它的管理人使用回收款再去购买新的信贷资产,与原始的入池信贷资产有所不同。本轮试点发行的产品均为静态型产品,没有循环风险。

(二)抵消风险

抵消风险是指借款人在发起机构既有债务又有债权,比如借款人可能同时在发起机构(主要指银行类,汽车金融公司除外,下同)有存款,当发起机构的信用状况恶化时,借款人有可能行使抵消权,但此时该机构无法履行其转付被抵消债权所对应款项的义务,而产生的风险。

如果设置了借款人抵消的处理条款,在借款人向发起机构行使抵消权,而且被抵消的债权恰好属于证券化资产的情况下,发起机构会立刻将等额的抵消款全部支付给贷款服务机构,由于在我国spt模式下发起机构和贷款服务机构均为同一家银行,从而将抵消风险转化成了该银行的信用风险。而本轮证券化试点银行的信用水平均很高,所以,抵消风险很低。

(三)混同风险

混同风险是指如果贷款服务机构的财务或信用状况恶化,入池贷款的回收款可能与该服务机构的其他资金混在一起,而产生的风险。在目前架构下,无论发起人是银行、资产管理公司还是汽车金融公司,贷款服务机构与发起人均是同一家,而交易结构文件又都会规定与该贷款服务机构的信用等级进行挂钩的“触发事件”。如果其信用等级降低于某一等级,会通过“回收款转付机制”、单独设立设置混同储备金账户或指定“后备贷款服务机构”等控制措施,使得回收资金路径绕过该“被降级的”机构直接到信托账户上,这样混同风险就转化成了贷款服务机构的信用风险。由于本轮证券化试点机构的信用水平很高,其在证券存续期内发生信用状况恶化甚至破产的可能性很低,所以混同风险很低。

(四)交易对手风险

交易对手风险是指贷款服务机构、资金保管机构、信托公司(受托人/发行人)等参与机构未能尽职履责和为投资者服务,经验不够丰富,或因自身财务和经营问题而影响产品正常运转等而产生的风险。从本轮试点看,参与机构均为国内知名机构,行业地位稳定,信用水平很高,因此,交易对手风险极低。

证券评级变动风险分析

在初始评级之后,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进入存续期,其评级会发生变动,理论上既可能被上调也可能被下调。

由于本轮试点证券化产品存续时间不是很长,所以不得不对照分析上一轮产品的评级表现,来完整地分析评级变动风险。在2005~2008年发行的17单667亿元证券化产品中,没有发生高评级向下迁移的现象,有8单产品未调整级别,主要是因为期限短,其余产品级别均被上调,累计上调15次。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一是因为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尚处于试点阶段,行政性推动意味较浓,在控制入池信贷资产质量方面较为审慎。二是因为我国信贷资产支持证券采用过手顺序偿付1方式。在这种偿付方式下,如果基础资产信用水平保持稳定,不发生大额违约或者加速清偿事件,对于一个非aaa级的优先档证券(如评级为aa的优先b档)来说,在本档之前的优先受偿证券不断得到偿付而减少,同时本档之后的劣后受偿证券尚未得到本金偿付而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时间推移,自身获得的信用增级量2会不断上升,风险将不断降低,其信用等级会相应上升。

从本轮试点的情况来看,截至2014年8月1日,已有9单优先b档证券级别出现上调,无评级下调的记录。有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警示,本轮对入池信贷资产质量的控制比上一轮还要严格,贷款账龄已经过了一半,剩余期限更短,而且部分产品还新增了外部储备金账户等增信措施,因此,未来也几乎看不到在试点阶段发生评级被下调的可能,出现级别上调的可能性较大。

总结

由于相关法律法规还处于试行阶段,未来可能被更新和修订,因此,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法律环境有一定变化风险。但在相关法律法规没有大的突破之前,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仍将维持现有的spt模式,投资者面临的法律风险极低。

本轮证券化试点产品类型简单、结构清晰,没有再证券化及合成型产品,产品类型风险总体可控。

从信贷资产质量风险来看,本轮试点基础资产均为正常类贷款,不涉及不良贷款,所涉行业主要为大行业,大多为信用贷款类优质贷款,贷款处于成熟期,剩余期限比较短,信贷资产质量总体较好。

从信用增级风险来看,本轮试点次级档比例明显高于上一轮试点,部分产品设有超额抵押和外部储备金账户,对优先档的信用增级量是充分的,增级效果显著。

从交易结构风险来看,本轮试点产品均为静态型产品,参与机构信用水平高且行业地位稳固,因此循环风险、抵消风险、混同风险和交易对手风险均很低。

从证券评级变动风险来看,在试点阶段出现评级下调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后续那些非aaa级优先档证券评级被上调的可能性很大。

注:

1.过手顺序偿付是指在偿付证券化资产池中的信贷资产本金时,安排对应各档次证券完全按高低顺序依次进行本金偿付的一种方式。常见的如按照优先a1、优先a2、优先b、次级档的顺序依次偿付各级证券本金。

2.信用增级量是指在优先/次级结构中,劣后受偿证券为优先受偿证券提供信用增级支持的相对水平。次级档为优先档提供的信用增级量就是次级档的占比。

保险试用期总结篇5

关键词:航天器;风险分析与控制;软件

1载人航天器软件项目风险管理实践回顾

不论是执行我国首次交会对接任务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神舟八号”载人飞船,还是未来能够开展近地空间组装建造和运营、支持长期载人飞行、具备在轨开展空间技术试验的空间站,载人航天器软件都具有技术难度大、研制周期长等特点。针对以上特点,在交会对接任务阶段,载人航天器系统注重切合工程实际,运用风险分析与控制方法,致力于软件工程化的精细度和实际效果的提升,进而更有效地规避或降低软件(含fpga等可编程器件代码,下同)研制中的技术、质量和进度风险,保证产品质量满足要求。载人航天器软件研制的风险管理依据《风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gb/t24353—2009)和《装备研制风险分析》(gjb5852—2006)等标准和上级要求,与型号系统风险管理工作同步开展。风险分析与控制对策制定的风险控制关键节点包括:初样阶段初期、初样转正样、执行飞行任务前。

1.1初样阶段初期风险分析与控制对策

初样阶段初期,软件工程化研制并行于型号研制,基于航天器飞行任务要求、软件产品成熟度以及现有的软件工程化技术和管理能力,航天器系统应针对软件全生命周期中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进行全面的风险识别与分析。

1.2初样转正样风险分析与控制对策

应在型号正样阶段进行风险再识别、再分析,此时的风险分析工作应在初样阶段软件验收和软件系统研制总结的基础上,对正样研制阶段系统和分系统迭代设计过程带来的新增或完善性软件需求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初样阶段软件工程化实施过程的不足和研制短线,制定风险控制措施。

1.3飞行任务前风险分析与控制对策

飞行任务前的风险分析工作应综合正样阶段型号软件产品的需求验证和确认情况、系统级的综合测试(或者专项测试)情况、第三方软件评测情况、系统级软件验收和软件落焊情况进行分析,着重对技术难度高、飞行环境作用复杂和地面验证有局限性等可能带来的风险进行识别。

2型号项目风险管理基本原则

将风险管理与软件工程化和产品保证相融合,在软件系统的全生命周期中进行全面风险分析,及时识别出不同研制阶段的风险点或薄弱环节,给出针对性的控制措施与方法,并进一步细化软件工程化和产品保证要求,切实提升各环节的工作效果。风险管理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1)以确保软件产品功能、性能符合任务需求,安全、可靠地完成飞行任务为最终目标。软件研制风险管理要协调地融入整个型号研制过程中,确保型号研制阶段工程技术、质量趋势、研制计划安排的实现与型号研制任务的既定目标和要求相一致。(2)强化风险控制过程的系统性、完整性和有效性。即针对软件研制过程中的各种内外部作用因素识别、分析风险,提出可操作性强的应对措施,将之明确在工程化或产品保证要求中,并对措施执行情况的符合性进行检查和确认,最终完成风险控制的闭环管理。(3)关注各种软件产品质量信息(问题归零、技术状态更改、待办事项落实情况等)的收集、获取和综合分析,以及参与者之间的充分技术交底工作,注重风险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4)在技术风险分析中,尽可能运用系统方法(fta、fmea、风险评价指数法等),以产生一致、可对比和可靠的结果,提升控制效率。

3软件风险管理控制措施

3.1精细化软件研制技术流程和产品保证要求

风险管理所获成果应充分体现在软件工程化实施细则中,以统一所有研制人员的思想和步调,精细化编制系统级软件研制技术流程和产品保证要求,关键是要与型号系统工作密切关联且协调地安排工作项目和流程节点;要充分体现分级、分类和分层的管理理念,涵盖全面,突出重点。实践表明,其有效的措施有:(1)分阶段对软件需求成熟度进行“瀑布式”和“非瀑布式”详细流程及工作项目的分类规定。(2)越是短线环节,越应在流程中分解体现;越是工程化或产品保证薄弱环节,越应细化至具体的、可操作的要求。(3)通过设置针对性的软件产品保证细化要求或者关键质量控制点的方式,降低概率较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3.2需求完整性和正确性保证

软件需求的完整性和正确性是决定软件产品质量的关键之一。如何及时确定完整、正确的软件需求,避免不必要的反复,也是复杂航天器工程中的难点之一。针对此,本文提出以下措施:(1)坚持运用自顶向下逐级细化分解-自下向上逐级综合完善的分析与设计方法,适时组织开展系统与分系统、分系统与单机、分系统与分系统间协同-联合设计,并有计划地在详细设计阶段安排多次迭代逼近过程。(2)应力求系统、分系统和单机各级功能设计与可靠性、安全性分析与设计的协调与同步。(3)应通过软硬件联合设计,实现资源配置和功能分配合理,软硬件接口设计匹配、可靠。(4)在单机级测试阶段,尽可能地模拟与软件运行场景相对应的软件测试环境(如数字或半物理仿真),有效验证软件需求并加速其迭代获取过程的逐步收敛。如果经过分析,在单机阶段不能完全模拟软件真实运行场景,可以通过系统及或者专项试验进行验证。

3.3可靠性、安全性保证

可靠性、安全性保证是复杂航天器系统工程中的重点,软件产品除自身的健壮性和安全性保证外,还要实现上级的可靠性、安全性需求,以下要点有助于期望目标的达成:(1)各级fta、fmea、危险分析以及应急救生和故障处置对策等可靠性、安全性设计应坚持逐级细化分解、逐级综合完善和有计划迭代逼近的方法,以保证软件系统和产品的安全关键或任务关键分析有据可依,并及时将相应的保证需求细化。(2)软件产品自身的健壮性和安全性保证应充分落实软件可靠性和安全性设计准则的规定或采纳指南中的建议,并及时通过常见多发案例的举一反三及时进行自省、纠正。(3)应对可能滞后的软件需求实现,在软件设计阶段特别是概要设计阶段就应重视运用专业技术方法,以保证良好的可扩展性和易维护性。(4)运用中断冲突分析、时域-空域资源分析等方法,有助于有效发现嵌入式软件产品的深层次缺陷,提高健壮性。

3.4测试/试验验证保证

强化航天器软件系统在各级、不同场合的测试和试验验证以及第三方评测是保证软件产品质量满足要求的主要手段。要进一步提升其效果,应注重以下要点:(1)高度重视需求分析的全面性以及功能、性能分解的细化;高度重视需求规格说明的完整性和无歧义,并向测试者传递、沟通到位。(2)测试覆盖性分析决定着测试/试验验证规划和方案设计的全面性和合理性,决定着验证环境等保障条件建设是否能够及时到位。应力求与需求分析同步完成。(3)“飞什么,测什么”是保证验证覆盖性和有效性的首要原则。对于功能模式多、性能指标要求高的复杂产品,测试/试验验证规划十分重要,须将验证目标和项目精细分解,分配在各级和不同场合的测试/试验中;对地面无法或真实模拟测试/试验验证的项目,应及早探讨其他有效验证手段。

3.5适时开展针对性强的专项活动

针对具体问题,适时开展风险控制专项活动通常效果显著,可借鉴采纳,如共性案例分析与欧洲杯买球平台的解决方案培训、组织专家审查把关技术难点项目、方案总体-技术总体-软件研制方联合走查、落焊过程控制、软件系统与飞行程序/飞控预案协调性复核等。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