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十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03-25 01:48:21

护理学

护理学篇1

1.1研究对象

根据我院护理学基础实验课的教学计划,随机抽取2012级护理本科学生72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8人,女生64人,年龄19岁~21岁。将72名学生随机分到6个模拟病房进行授课,其中第1模拟病房~第3模拟病房的学生36人为观察组;第4模拟病房~第6模拟病房的学生36人为对照组。两组学生年龄、性别、所修课程、基础知识、入学成绩、任课教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研究方法

1.2.1授课内容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护理学基础实验操作均按我院自编教材《护理学基础实验教程》内容进行授课,观察组在护理学基础实验课中融入护理美学相关知识,对照组按照原教材内容未刻意加入护理美学知识。

1.2.2美学相关知识培训

在上实验课前利用周末和晚上对观察组的护生进行美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强化训练,具体内容包括:①护理美学基本原理;②规范着装仪表;③规范行为举止,包括推治疗车、端治疗盘、持病历夹、站姿、坐姿、行姿、蹲姿等训练;④培养语言沟通能力;⑤培养人文关怀能力。

1.2.3评价方法

1.2.3.1理论和操作技能考试成绩

课程结束后,对两组护生的护理学基础理论考试成绩、护理学基础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和总成绩进行评价,理论考试采用统一试卷闭卷笔试,满分70分,由护理学基础教研室老师集体阅卷;操作技能考核评分标准参照我院自编教材《护理学基础操作技能评分标准》,满分30分,考核内容以抽签形式由学生随机抽取,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授课教师交叉考核。总成绩为理论课和实验课成绩之和,以平均成绩进行比较。

1.2.3.2调查问卷测评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自行设计教学效果评价表,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内容包括学习兴趣、语言表达能力、服务态度、审美能力、创新能力、专业思想、职业形象。分好、一般、差3个等级进行评价。问卷相隔2周的重测信度为0.87。共发放问卷72份,有效回收72份,回收率100%。

1.2.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护生期末考试成绩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秩和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护生期末考试成绩比较观察组护生的理论课成绩、实验操作技能成绩、总成绩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护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比较在激发学习兴趣、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审美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巩固专业思想、塑造美好职业形象方面观察组护生的评价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3.1护理美学教育是现代护理教育发展的需要卫生部2005年8月颁布的《中国护理事业发展纲要》中指出,要加快护理教育的教学改革,在护理基础课程设置中增加社会学、心理学、人际交流与沟通、美学、礼仪等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知识的比重。护理美学作为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护生的人际沟通能力、美学修养,树立护生的职业形象,培养护生的职业情感及职业价值观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护生人文素质教育,提高护生美学素质及人文关怀能力、培养护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及忠实于护理事业的职业精神是现代护理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激发学习兴趣、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改善对病人的服务态度、提高审美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巩固专业思想、塑造美好职业形象方面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护理学篇2

护理专业主要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医学伦理学、心理学、病因学、药物治疗学、诊断学基础、护理学基础、急重症护理、内外科护理学等课程。

护理专业主干课程: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医学伦理学、心理学、病因学、药物治疗学、诊断学基础、护理学基础、急重症护理、内外科护理学、妇儿科护理学、精神护理学等。

护理学专业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医学基础、预防保健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临床护理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对服务对象实施整体护理及社区健康服务的基本能力。

护理专业就业方向:学生就业主要分布在各级各类综合医院、专科医院、急救中心、康复中心、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并且从事临床护理、护理管理工作。如果国家发展到一定的程度,还可以为每一个家庭和小区配备一个护士,到那个时候护士可以进入家庭和社区,条件是国家有能力给这些人付工资。

(来源:文章屋网 )

护理学篇3

[关键词]心理;护理;管理

护理心理学是以普通心理学的一般原理为基础,以护理人员和患者的个体心理、心理护理、以及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修养为研究重点。因此运用护理心理学,能够维护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促进护士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增强医疗服务各项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护理队伍的凝聚力和工作力。门诊护理工作实行院长领导下的护理部主任、科室护士长二级管理体制。搞好护理工作对于提高医疗质量、实施分级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1]。论文百事通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护理学科的发展,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要从社会、家庭环境、疾病、心理和精神等方面对患者实施全面的身心护理。医院应积极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心理学、管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边缘学科的知识,将心理护理、护理管理中的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工作的管理水平,从而能有效地促进医院的发展和建设。具体做法如下。

1激励护理人员树立自尊自重,克服自卑心理部分

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缺乏正确的全面的认识,认为护理工作每天给患者打针、发药、三班轮转、工作单调乏味,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为患者翻身、拍背、吸痰、导尿、端便盆等生活又脏又累,社会地位低,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自卑心理。根据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护理管理者在管理中须根据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不同层次的需要,充分利用物质、精神、信息等动力,不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树立自尊及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激励对于人的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一切内心要争取实现较好条件,包括希望、愿望等所产生的一种动力[2]。在门诊护理工作中对护理人员运用的最重要的心理护理理论就是激励理论。激励理论就是运用这种内心状态及职工心理需求,激发职工工作动机的一条现代化管理原则。目前管理心理学中的激励理论主要有需要层次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及公平理论。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1加强医德医风教育通过举行一年一度的庆祝“5.12”国际护士节系列活动,如会议、演讲、巡回医疗、观看录像等各种形式,积极宣传党对护理工作的重视,职工家属对搞好护理工作的期望,充分认识护理工作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光荣感、责任感。

1.2开展向先进模范人物学习的活动大力宣传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先进人物、事迹,用白求恩、赵雪芳精神激励同行,同时树立本院护理人员中的先进典型人物,认识到护理工作中的真正价值,增加自信心。1.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为了防止“高效益、低道德”的现象出现,教育护士长和护理人员,时刻树立“在其位要谋其政,在其岗要负其责”“、今日工作不努力,明日努力找工作”等观念,真正做到“一切为了患者,一切方便患者,一切服务患者”,使全体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普遍增加。

1.4讲究工作方法管理工作者对待自己的下属,防止用简单、粗暴、训斥的方法去处理工作中的矛盾,在开展批评或指出对方存在问题的同时,也要注意尊重对方,肯定其成绩,赞扬其长处,满足对方的心理需要,使其对批评的改进意见容易接受,不易产生反感,避免逆反心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新晨

护理学篇4

【关键词】 儿科护理;教学;关怀照护

[abstract] the quality of nursing student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under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the transformation of medical pattern and the update of health concept.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of modern nursing education today,is that focusing on caring concept of development and training,establish a sense of humanized nursing,developing humanities qualities education and training to adapt to social development needs of high-quality nursing professionals for the in-school nursing students.this paper pointed out the importance of pediatric nursing teaching,and the problems of the lack of human qualities,the weak of humanities education and so on,those are facing in the pediatric nursing education currently.and some measures were taken such like strength of character played by teachers,caring through the teaching and creating a cultural exchange environment,so as to integrate into the concept of caring,thereby enhancing the cultural quality of the cultivation of nursing students.

[key words] pediatric nursing;teaching;solicitude

“以人为本,关爱生命”是当今社会人性化服务的一种理念。关怀照护是体现这一理念的具体内涵。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观念的不断更新,人们在医疗护理的需求上越来越倾向于人性化、个性化,对21世纪医疗护理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多的涵盖了关爱理念,人文情感,因而对护理专业学生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生不仅要掌握精湛的护理操作技术,而且要具备良好的人文修养和心理素质。因此,注重对在校护理专业学生进行关怀照护理念的培养和训练,树立人性化护理意识、提高人文素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护理人才,是现代护理教育发展的方向。

1 关怀照护的理念

关怀照护,又称关爱、人性关怀、人文关怀,是指为了改善及促进人类的健康而直接去协助、支持及促进个人或团体的一种护理行为[1]。美国护理理论家leininger与watson分别于1975年和1979年提出“人文关怀是护理学的本质”的观点,创立了人性照护理论,强调关怀照护是护理学科的核心和精髓[2]。人性照护理论体现了对人的生命与身心健康的关爱,对临床护理及护理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并被用于指导临床护理实践及护理教育。

2 关怀照护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儿科护理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儿童保健、疾病预防和护理,以促进小儿身心健康的科学。由于小儿时期在生长发育、心理发展等方面都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之中,在很多方面都有着与成人不同的特征和特殊需求,尤其在护理内容和护理技术要求方面,更是内容繁多,护理难度大。护士既要配合医生医治小儿机体上的疾病、考虑小儿心理需求,又要顾及家属的情感需求,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儿心理特点和患病小儿不同的心理反应,给予恰当的护理,这对护理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生应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完善的人格结构和以人为中心的关怀照护理念,才能适应现代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因此,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强化关怀照护意识,有助于护生早日培养关怀照护意识,为在今后的临床护理实践中,自觉地运用人文关怀知识,实施人性化护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3 关爱教育在儿科护理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

3.1 学生人文素质相对缺乏 护理专业学生绝大部分为女生,且多为独生子女,因而常常为被关注的对象。一方面由于缺乏社会科学知识,人文素质存在先天不足,她们不懂如何去关心别人,不会主动维护别人的尊严,只会关注自我。另一方面有些学生认为,人文知识与基础课、临床课相比,不具有立竿见影的作用,从而在思想上轻视人文知识的学习。因而容易导致护生的专业思想不稳定,学习缺乏主动性,不愿主动与他人交流,工作热情不高。

3.2 教学中人文教育相对薄弱 长期以来,国内护理教育过于重视知识教育、专业教育,忽视思想、灵魂的塑造;教育过程停滞在认知层次上,忽视教育对象的感受、体验等非认知因素[4],临床课教学一直沿用传统的方法,先讲疾病概要再讲护理,就“病”讲“病”,而讲“病”时“病理、生理远远多于社会、心理”,医学内容占据了绝大多数时间,课堂教学中人文关怀教育的比例较小。虽然目前医学院校人文素质的课程有所增加,但依然存在人文观念落后、课程设置不当、教学方法及形式单一的问题,导致学生进入临床后,不能充分理解关怀照护的重要性,缺乏爱心、同情心、责任感,沟通能力欠缺。

3.3 护理人文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国内的多数护理院校都存在护理人文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问题,许多承担人文教学的师资都由护理专业教师转型而来,人文、社会学知识相对缺乏。他们在护理人文课程的讲授中,不能很好地将临床课与人文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难以适应护理人文教育的发展需要。

4 关怀照护意识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实施

4.1 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力量 实施关爱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言行举止、人格魅力等对培养护生的人文精神可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儿科护理学教师,应热爱护理教育事业、对护理教学工作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极大的热情,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关爱体贴学生,能有效的与学生交流与沟通,具有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精神。因此,儿科护理学教师应加强人文科学、社会心理学等边缘学科的学习培训,掌握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科学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修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教学各个环节,培养护生真挚、稳固的道德情感,有责任心;待人诚挚、亲切、温和、充满同情心;能与人友好相处的人文关怀素质。通过言传身教,将自己的人格魅力充分体现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受到感染、产生共鸣。

4.2 营造关爱的氛围 现代护理新理念中整体护理的宗旨体现在一切以病人为中心,而人文关怀是其核心所在。在教学过程中,儿科护理学教师应注意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关心、尊重护生,了解护生的需求,倾听护生的心声,让护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人文关怀。从而使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能自觉地将人文关怀的理念付诸于行动,尊重患者,关心体贴患者,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4.3 课堂教学中贯穿关爱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向护生介绍儿科护士应具备的素质以及“以病人为中心”,“以健康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并且在教学中贯穿关怀照护意识,使护生懂得关爱、接受关爱、表现关爱。如教师讲解小儿解剖特点时,可强调新生儿、婴儿头部相对较重,颈肌和颈椎发育相对滞后,抱婴儿时应注意保护头部,并示范正确抱婴儿的姿势。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把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利于提高护生的人文素质。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可加快护生人文理论知识到实际应用的转化[5]。

4.4 实验操作时体观关爱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有机统一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培养和检验护生关爱意识的实践。教学中,除要求学生掌握操作技术外,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在各个操作环节中体现关怀照护意识。如在模型上进行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术示教时,教师不仅要强调关爱,还要体现出关爱:操作时动作轻柔、准确,一针见血。指导学生认真练习,注意爱护模型。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使护生懂得尊重、懂得爱护,同时也掌握了操作技术。

4.5 创造人文交流环境 关怀照护行为的实践需要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在现代护患关系中,患者已不再是单纯地被动接受治疗的对象。因此,适时的人文关怀,有效的沟通,能够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使其乐意接受治疗,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运用课堂病例分析、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人文交流的环境,锻炼沟通技巧,提高关怀照护的能力,使其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和帮助人。

4.6 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行动是体验的源泉,实践是理解和内化关爱的条件[6]。通过增加临床实习或见习的时间和机会、参加帮助他人的社会性活动、自愿参加陪护工作、多参加社会福利活动等,增加实践关爱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关怀照护意识。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人类健康观念的转变,为护理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加强护生的人文关怀素质的培养,是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护理实践良性接轨的必然要求,是护生角色向护士角色转换的有效保证,有利于推动护理学科的发展。为此我们要站在战略的高度上,重新审视护理人文素质教育,加强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培养,采取积极的措施,适应时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实用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菊吾,叶志弘,蔡学联,等.关怀照护的本质及内涵.护理研究,2005,19(1):1-2.

2 胡月娟.关怀照护行为内涵的探讨.护理杂志,1994,41(1):34-39.

3 朱群娥.人性照护理论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及分析.中华现代护理学教育,2006,24(3):2211.

4 黄双英,杨郁文,祝亚男,等.刍议我国关怀照护现状及对策.护理研究,2007,5(5):1131-1133.

护理学篇5

1.1教学对象

以九江学院2011级高职护理专业(三年制)1个班4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年龄18-20岁,平均年龄19.1岁,其中女40人,男2人。

1.2评价工具

参照相关文献自行设计了教师授课效果问卷调查表,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1.2.1教师授课质量评价表

该问卷由学生填写,用来对教师的授课效果进行评价。评价指标为讨论主题、创新思维、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小结归纳5个方面。每个项目从高到低分为a、b、c、d4个等级,级别越高,表明授课效果越好。本研究在正式调查之前,进行预调查,在30例学生中问卷信度系数cronbach’alpha测得为0.73。30名学生隔1个月后进行重测,两次相关系数为0.75[2]。用因子分析法对问卷结构效度进行测量,累积有效程度为90.7%。

1.2.2学习状态评价表

学习状态评价表从思辨能力、参与程度、交流程度和生成状态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参与状态就是看学生是否全程参与学习,在讨论中是否积极发表意见。思辨能力是看学生的语言是否流畅、有条理、善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学知识。交流程度就是看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合作。生成状态指学生能否总结当堂课程,见解是否有创意或能提出深层次的问题。教师在讨论课堂中对每个学生进行仔细观察后做出评价。每个项目由优、良、中、差四个等级组成。本问卷在正式调查之前,进行预调查,在30例学生中信度系数cronbach’alpha测得为0.72。30名学生隔1个月后进行重测,两次相关系数为0.74[2]。用因子分析法对问卷结构效度进行测量,累积有效程度为91.3%。

1.3方法

1.3.1课程设计

以轮状病毒肠炎为例,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教学法。研究课程内容,明确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评估所需的技能和知识,并通过相应的临床护理路径表来完成教学目标[3]。

1.3.2临床路径表设计

(1)住院第1d:①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病情告知;腹泻护理常规;饮食:流质或半流质,乳糖不耐受者采用低乳糖奶粉喂养。②遵医嘱应用口服补液盐、肠道菌群调节剂、胃肠粘膜保护剂。病重者予呼吸、心电监护,吸氧。③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crp,肝肾功能,电解质;大便轮状病毒检测;必要时做血气分析、大便乳糖检测。④根据血气分析结果予以纠正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按照脱水程度予以补液;高热时降温处理。⑤主要护理工作:入院护理评估;入院宣教;定时测量体温。对病情变异进行记录。(2)住院第2-3d:①上级医师查房;整理送检项目报告,有异常者应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并予相应处理;注意防治并发症。②腹泻护理常规;饮食;服补液盐:按需供给;肠道菌群调节剂;胃肠粘膜保护剂;③必要时复查血气分析、电解质。④根据脱水程度、电解质及血气分析结果予以液体疗法;高热时降温处理;必要时查心电图、心肌酶谱。⑤每日护理评估;定时测量体温。对病情变异进行记录。(3)住院第4-7d:①上级医师查房后同意出院,完成出院小结[4];②出院宣教:向患儿家属交代出院用药及注意事项,如随访项目,间隔时间,观察项目等。③出院医嘱:出院带药,门诊随诊。④主要护理工作:出院宣教,对病情变异进行记录。

1.3.3教学活动的实施

以我校儿科护理实验室为教学场所,以真实的护理过程为依据,将教学和模拟工作情境相结合。(1)准备:提前发放临床路径表,指导学生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结合图书馆资料和网络查询的资料预习课程内容。(2)学生进行分组,以角色扮演的方法分步骤演示临床护理路径表中要求的内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真正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3)教师进行最后点评,进一步强化轮状病毒肠炎的重点和难点,加强学生的认识[3]。

1.4统计数方法

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处理,统计方法为描述性统计分析。

2结果

2.1学生对临床护理路径教学法效果评价很好,对于5个项目的评价等级均在a或b以上。说明学生对于临床护理路径教学法的教学质量是肯定的。

2.2学生的参与程度、思辨能力、交流程度和生成状态评价均较好,优良以上的分别占74%、71%、79%和64%。

3讨论

护理学篇6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妇产科护理学;教学模式

妇产科护理学课程实践性强,在教学中,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提高学生专业素养。但在专业教学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师要能够积极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创新教学内容和模式,有助于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为我国健康指标的早日实现贡献一份力量。

1妇产科护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对学生学情把握不够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学生生源大致为高考三批的录取生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后考入的学生。其中,大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学生学风不够浓厚,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做事容易半途而废。

1.2理论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理论教学仍然沿用传统教学模式,以“满堂灌”为主。教师注重了“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学生理论知识掌握不好,影响实训课的效果。长此以往,影响学生相关专业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实习单位普遍反映,此类学生理论知识不够扎实。

1.3师资力量不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

目前的职业院校妇产科护理专业,师资力量还存在着实践技能相对薄弱的现象。妇产科护理培养与临床实际相结合的人才,需要配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不利于其人才的培养。

1.4实训资源不足

缺乏仿真模型及实训场地,实训教学与临床实践脱节,临床实践技能不够,导致学生难以胜任护理工作。因此,教学达不到与临床护理的对接。1.5实训教学模式僵化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统一,只注重单一的操作模式,忽略了多样性、可变性的操作,使学生缺乏灵活运用能力,从而阻碍了学生的主动思考及创新精神,对于不同患者和病况则缺乏应变能力。比如:学生在操作中的步骤与教学要求有微小误差,教师总是机械地要求重新来过,而不知采取合理补救的方法;另外,实训内容仅限于一个个独立小项目的完成,缺乏对患者的整体护理。

1.6学生欠缺沟通能力及人文关怀理念

实训教学中,教师只注重操作能力的培养,缺乏整体护理理念。据调查,学生在临床工作中缺乏有效的沟通能力及人文关怀。他们只会讲几句教学中学会的刻板语言,导致与患者沟通出现问题,影响医护工作的顺利进行,严重者可影响到医患关系。

2针对存在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2.1掌握学情量体裁衣

通过课堂提问、回答问题、布置作业、实训操作,问卷调查等,掌握学生的基础情况及需求。在理论知识讲解中,应该由浅入深,语言简洁易懂,使学生易于接受。实训操作的教学应该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比如,从熟悉各个仿真环境、器械、仪器等开始,从各个独立小项目到综合实训,逐步提升实训难度,最终到达与临床实践对接的程度。

2.2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

2.2.1问题导向教学法根据授课内容,提出相关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比如身边的、自身的、家里的、朋友的健康问题,例如“你的朋友告诉你她怀孕了。你认为她一定在子宫内吗?如果不在子宫内,会有什么结果呢?你会怎样指导她呢?”。这样的问题学生们都很感兴趣,会引起学生进一步思考。案例导入也属于此类。给一案例,学生分析后,有许多疑问需要解答,让学生带问题听课,告知学生听课后回答这些问题,回答正确的加分,效果会好很多。2.2.2项目教学法突出完成一件工作的完整性和独立性,根据教学内容及临床护理的实用性设计项目如引导、演示、提醒等,使其能完整独立地完成为目的。例如,讲“妊娠期糖尿病”,讲到糖尿病筛查时,课堂中交给学生一个小项目:假如给你50g葡萄糖,你怎样完成对一个孕妇的糖筛查呢?给5min思考时间,期间可以相互讨论提问,教师巡回指导。这样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2.2.3分组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全班学生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由他们共同协助完成学习目标,互相促进。每组成员强弱搭配,可让更优秀学生影响带动弱势学生,敲醒那些总是漠不关心事不关己的学生,做到每个学生均要参与的目的。该方法突出团队合作、讨论、意见归纳、总结、行动等环节。这样,学生的综合能力均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培养协作学习和讨论交流的能力,教师充分发挥“导”的作用,为学生营造共同学习、探索和研究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处理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能力,促进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与他人正当竞争的态度、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如“635”教学法。(德国的一种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法。一个班级中,6个成员分为一组。每位成员给一张纸条,上面有教师设定的问题或题目,每位学生填写好姓名。小组成员被要求在5min内共同写出3个解决问题的方案。一个成员写好答案后传递给其他成员。收到写好答案的纸条后,如同意前面学生的意见则写上ok,如不同意则写上自己的意见。依次循环,由每位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行讨论,最终形成一个统一的意见,由一个学生代表本组上台通过一些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进行演示学生并讲述理由。最后由教师进行评述。)2.2.4利用信息时代的优势,达到知识的延展与更新科技不断进步,信息不断更新和发展。利用internet上的巨大信息资源,培养学生在网上搜索有用的信息。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锻炼学生筛选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信息达到自我更新知识,从而开阔学生视野,跟进时代步伐,达到与国际接轨的护理技能及理念。2.2.5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既是教师,也是朋友,又是长者,对学生的行为应给予鼓励、表扬、关爱、包容,时常表扬后进生,对他们的进步予以鼓励,对他们错误的地方和善地批评,而不是暴跳如雷,大喊大叫,不能鄙视辱骂学生。学生爱这个教师,也会爱他所教授的课。很难想象学生喜欢不爱的老师所授的课。这是一个心理问题。据调查,学生的成绩与其热爱的老师成正比。所以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很重要。

2.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针对师资和实训资源相对不足,首先应该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教学用物与临床同步。应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教师定期参与临床实践,了解先进的护理理念及学术动态并及时融入护理教学中,保持教学和临床实践的统一;积极引进新型护理教学实训器材,聘用师资方面应倾向于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技能的教师。场地尽可能模拟真实、模型仿真,场地大小及器材应依据教学需要做出实时调整并与医院临床护理同步发展。

2.4教学内容和岗位需求“零距离”对接

因场地、人数、模型、材料的限制,将实训内容分成一个个小项目,比如40个学生分为若干组,每次只训练一个小项目,如:骨盆测量,四步触诊、听胎心,会阴清洁加消毒,绘制产程图等等。能用真人实训就不用器材,如女性骨盆的测量,器材无法达到真人的效果。但一定要有综合实训,将项目实训成果运用于实践中,才是目的。使各项目操作更加科学准确快捷,争取达到教学内容和岗位需求的“零距离”。综合实训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活跃自主的空间。按现实际岗位的要求,完成各个角色的行动任务,关键要具有可操作性并合理地安排行动环节。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如有失误的情况下,应提示引导他们怎样补过,而不是重新来过。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多样性可变性的操作模式,让学生灵活运用,可以提高学生主动思考及创新精神,不能过分强调统一性。加强综合实训的锻炼,做到举一反三。在综合实训中,将平时各科实训的小项目结合起来,达到实际运用及整体护理的目的。比如“宫缩乏力所致的产后出血”的实训课,要求学生自主完成:准备物品,按摩子宫的各种方法的使用,吸氧,建立静脉通道,肌注,抽取静脉血化验血常规、血交叉,取血、输血的方法,生活垃圾、医疗垃圾及锐器的分别放置,体现人文关怀等,模拟临床真实场景。第一次实训,大多数学生操作出现差错。比如:自己不会准备物品(平时总是实训教师准备物品),生活垃圾、医疗垃圾与锐器不能够严格分开放置,肌注前消毒次数不够,肌注时忘记回抽,氧气接管不配套,建立静脉通道时用小针头,静脉穿刺操作排气不充分,取血途中过分晃动,止血的方法不正确,不会使用心电监护仪,还有不看医嘱自行肌注多巴胺以及没有体现人文关怀等。经过教师现场指导和总结,学生认识到错误。第二次同样内容的实训,学生进步很快。两次同样的实训,结果截然不同。因此,没有综合实训的锻炼,就达不到临床运用及整体护理的目标。

2.5提高学生沟通能力建树人文关怀理念

使患者能理解并取得配合的目的才是成功的交流。所以与患者交流的语言应该生活化实用化,不能过多使用专业术语。如教学中告知学生,患者应该采用膀胱截石位,但与患者沟通时语言应浅显易懂并告知她这样做的理由,才可以取得患者的配合。比如,“某某女士,我要听听胎心是否正常。你平躺着,才能听到胎心。你觉得这个舒适吗?”“我来帮你平卧好吗?”等。要求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深切理解处于病痛中患者的各种不适,点点滴滴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并将关怀体现在具体细节中。通过以上教学模式的革新,提高了理论教学的效果,强化了实训教学的力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动手能力及人文关怀精神,加强了职业院校妇产科护理学的教学模式与临床实际的对接。我们将不断为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培养整体护理的目标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新月.基础护理教学与临床脱节问题的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0,15(5):299-301.

[2]毛卓琳,欧阳潘.初探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2):49-50.

护理学篇7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17.335

护理心理学是医学心理学的分支,是护理学与心理学相联系而发生的一门新兴学科。护理心理学是指从护理情境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在护理情境这个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随着医学成长,医学模式简单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标的转化,人不仅是生物人,而且是社会中的人,人的生物身分、心理身分、社会身分、将影响人的健康,因而精神疾病就成了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

心理是大脑的功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人在健康的情形下,大脑能够客地反映现实,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以调整自己的身心状况,适应社会,可是人在患病的情形下,不仅有躯体体征,其洞悉能力、情感状况、个性心理特点等心理现象均有所改变。精神科护士在护理模式由生物护理向生物-心理护理模式改变中,在护理体制由功能制护理向责任制护理改变中能顺应需要,就必需学习心理护理学常识,因为精神专科的特殊性,要求医护人员不单要把握正常人的心理规律,还要把握精神患者的心理规律,才能有用地进行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要改变精神科护理人员的观念,使其在护理精神患者时看到的不仅是精神疾病,而首要的是要考虑患者社会身分和心理身分对疾病的影响,观察患者心理状况微细变化,这样才能使患者早日康复[1]。作为精神科护士应把握患者的心理变化才能高质量高水平的完成护理工作。

住院精神患者的心理护理

新入院患者心理反映最集中的问题是对病院的一切都陌生,显示出惊恐、焦虑、猜疑以及不安全感等心理状况,也有的患者因为受病态支配否认有病,不愿住院而终日吵闹,护士要针对患者的心理,应用恰当的说话技巧去解决患者所面临的这些问题,护士要主动热情的接待患者向他们介绍病室情形,住院制度以及其他工作人员,并按照病情安置到合适的病室,向患者介绍同室的病友以求互相帮助,护士应经常收集患者需求,对患者提出的要求能办到的必然要力争办到,不能办到的应向患者解释清楚。使他们在院时能获得医院的温暖而安心住院。

病态行为的心理护理

精神专科与其他综合科不一样,护理的患者都是受症状支配的精神患者,所以应按照患者的特点进行护理,对有冲动、攻击、破坏行为的患者在他们情绪稳定时给予劝解,同时要向患者宣讲住院制度,必要时向他们讲解精神患者也要按照有无责任能力部分或完全责任能力给予赔偿经济损失。这样在很大水平上可以增强患者的自控能力,从而减少冲动破坏行为的发生,而对于拒食患者首先分析拒食的原因,按照分析的原因,采用不同的心理护理,对有严重自杀倾向的患者,护士必然要做好心理护理工作。帮助患者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念和勇气,主动配合,而且做到能够解决患者的现实问题,使其缓解症状。

康复期的心理护理

自知力恢复的患者往往都对病中发生的事情进行回忆,此时往往有两种极端的心理:一种是对未来充满信心,而把未来可能受到的挫折等考虑甚少;另一种则把未来人生看得相当复杂,他们担忧病情再次复发,怕回家后不能适应社会,怕同事亲友另眼看待,甚至感觉往后难以见人,而出现消极悲观情绪,发生自杀念头。前者护士应向患者指出任何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都会有曲折,教他们有战胜困难信念及心理准备。对于后者护士应向他们做好精神卫生保健预防常识宣传,帮助他们找出易诱发疾病的因素,提高他担心病情再次复发的恐惧心理,教会他们如何去看待和处置好人际关系以及自我保护能力,并帮助制定好家庭休养计划,在患者出院前向家人介绍精神病的护理常识和出院的注意事项,使他们在出院后能够达到健康人的心理,而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家庭。

总之,对精神患者的护理要细心周密,常不断观察患者的精神症状,做好心理疏导沟通,分散患者的注意力,缓解他们受幻觉、妄想支配发生的症状,而且按照不同的症状,选择合适的工娱治疗、音乐疗法,加以心理治疗和护理使患者的症状得以很快缓解。把握好患者的心理特点,在心理上给以支持,在临床护理上应想方设法对患者进行积极的暗示,应用综合措施收到理想的效果。

护理学篇8

护理工作也是救人、助人、仁爱的社会行为,医患之间本是合作关系,当从医者的人文情怀被充分体现到语言、行动中,职业文明的理念体现在医患互动之中,尊重病人的情感世界,尊重病人的意愿,“让患者满意”为人性化管理的核心和基础,护理工作才能适应医院发展的整体目标。人性化的管理工作,需要人性化的护理工作,管理目标合理化,规章制度完善化是人性化的基础,正是医院实际,创新管理举措,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运用灵活细致的合乎医院实际的管理模式,才是人性化的体现。

二、医院护理工作人性化管理的实施

1、基础层面——科学护理理念、先进管理素养

医院护理工作的目标和护理人员的心理需求保持一致性,能够促进护理人员积极性的发挥。护理队伍年龄偏低,对护理工作的内涵和意义理解也不够深刻,对于医院的护理要求很多只能从操作层面去遵守,而不能有效的化作自觉地行为,这对人性化的护理工作所需要的细心、耐心、恒心是不相适应的,因此要提高护理人员的参与、配合人性化管理的素养,首先要提倡科学的护理理念,提高护理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科学的护理理念是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和不断提升的护理水平中积累提高的,医院的基层工作人员是护士,她们和患者接触的时间最多,她们不仅要照顾患者的饮食起居,而且还要观察患者病情的发展变化,为医生诊治疾病提供有效信息,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专业的护理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加强法律意识的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依法施护。在此基础上,制定符合患者需要的护理制度,将此制度作为护理人员工作的指南,让护理人员将制度牢记于心中,时时刻刻为患者送上最温馨的关怀与照顾。作为医院护理工作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护士长的作用在人性化管理的过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护士长不仅要负责病房相关的业务管理,而且还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组织管理等。护士长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了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医院的文化建设以及患者对医院的信誉度。因此,护士长在工作方面的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都是人性化管理的重要影响因素。

2、实践层面——管理措施“以人为本”,管理角度病人为先

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人性化管理必须以非人性化的规范管理为基础,全面成熟的行政制度、规范的程序和标准量化的考评系统,,是现代管理方式的重要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医院职工自我管理的能力和自制力,同时医院的激励与管理必须从员工的需求出发,关心好、安排好护理人员的工作和生活,减轻护士的工作负担,在工作中,护士长要经常与下属们进行谈心沟通,了解她们的工作进度,以及对工作或者是对管理制度的态度,在了解完之后,首先要肯定下属工作的认真度,其次要对下属们提出的不满进行思考、调整,若是一人不能决定的,及时向上级汇报并请求上级在短时间内做出回应。除了对护理人员工作上的照顾,还要关心她们的生活,鼓励她们倾诉自己心中的疑惑和压力,并尽全力去疏导她们的心智,及时的帮助她们缓解压力,为护士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工作环境。同时对其进行预期的文化引导,使医院护理人员深刻了解医院文化的内涵,以及本单位特有的文化底蕴,是围绕以人为本的的原则进行的人性化管理。另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病人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源泉。“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为病人提供高效、优质、低耗、便捷的护理服务,真正与病人交朋友,并把病人当“人”对待,在服务中增加情感的含量。贯彻执行有利于病人的规章制度,强化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各项措施,在管理的角度上以病人为先,才能真正推动人性化工作的开展和实施。

护理学篇9

随着我校护理专业扩招,学生的人数增多,教学配备的各种资源不足对学生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教学班级的增大,学生之间干扰增大,应急措施不足,课程见习和实习医院能容纳的人数有限等都造成了学生学习的障碍。了解学生对专业课学习的自我感知,找出适合的办法解决目前的困难,是当务之急。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上海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2006级至2008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每年级每班随机抽出20名学生进行访谈。

1.2方法采用根据世界性医学教育环境测量工具(dundeereadyeducationenvironmentmeasure,dreem)[1]和我校具体实际情况修改后的问卷进行研究。

1.3评价标准问卷单项得分总分为100分,分为3个等级,0~50分为问题较多,50~85分为较好,85~100分为很好。

1.4统计学处理采用软件excel将回收资料建立数据库。

2结果

单项得分85分以上有“通过课程的学习,我感到有助于为我的职业做好充分的准备”项,为护理学导论、健康评估、护理学基础。“老师乐于对我们学习中的问题提供反馈意见”,为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儿科护理学。“我认为该课程的考核方式能够起到督促、诊断问题、客观评价我学习效果的作用”项有健康评估、护理学导论两门。除儿科护理学外其他课程均为基础护理部分。单项得分为50分以下有“我觉得老师的上课进度太快”项,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我认为老师的上课内容丰富且具有启发性”项,外科护理学。“该课程的教学方式较为灵活,有充足的自学空间”项,外科护理学。均为临床课程部分。

3讨论

课程间横向比较,基础护理部分明显比临床部分分数高,学生访谈表示基础护理课偏重于实践,课程老师制作了标准的操作录像,在操作练习中设计阶段考试。对学生来说有大量的课后时间用于实践操作,学生对要掌握的知识范围,操作要领较清楚,而阶段考试对于学生掌握了哪些操作,哪些没有掌握有很清楚的显示,考试分数随后公布给学生,附上教师点评,使学生明白什么地方还没有掌握或者没有很好的掌握。操作考试中有不及格的学生,教师采取以优生带差生的方法,将操作分数高的学生和操作分数低的学生配成一组,学生间交流操作心得。在实验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由己及人、实施管理,以及领导能力。这是基础护理学的素质教育从相应的制度出发,进而上升到人的境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2]。学生之间相互的交流培养了他们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具备了思考能力、创造能力、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临床护理课程教学主要是理论授课,加上课程见习。由于学生人数增多,理论课授课教师认为不利因素很多,医院见习安排困难,致使每组学生人数较多,见习效果不是很好,学生有失望情绪。理论课中因要求临床应用能力部分增多,学生对这一部分缺乏知觉,难以理解其中的内容。访谈中学生也认为临床课比较难,要求比较高。课程中基础护理课和健康评估课程教师年资长,教学经验丰富。而临床护理课程教师大多为工作时间一年到两年的新教师,存在教学经验不足,应对突然出现的教学问题考虑不周的问题。针对操作问题,我们已采取措施,督促各教研室拍摄操作录像,并建立网站。针对年青教师经验不足的问题,我院采取以一对一的老教师带青年教师的方式,尽快培养并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选取青年教师去临床进修以增加临床经验。通过年青师资的临床进修,增加教师的临床经验和科研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各种授课对象不同,理解能力和求知欲望也不同。要求针对各种授课对象定期召开教研室的研讨会,对大专和本科学生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增加典型病例的教学讨论以改变传统的护理临床教学往往从概念、病因、病理到诊断治疗一一讲述,加强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判断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认识到完整的患者需要的条件,典型病例教学法强化了知识的多元性,整体性。使用本方法以典型病例的临床症状引导学生探究发病机制和病理过程,事后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提出正确的护理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护理目标和护理措施。通过这种启发式教学,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增强,同时还会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由于医院患者的维权意识以及患者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增强,不可能普遍实行临床教学,学生动手机会减少,教学缺乏生动性,学习兴趣不高。建议教师充分使用多媒体教学,运用多种手段将枯燥抽象的理论生动的展示出来,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增强对知识的理解。护理工作的特点是与人交往,护理工作者应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学生则存在着不会开口、开不了口的问题是将来步入临床的很大障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将学生分组,分别由学生扮演护士、患者及家属,模拟医患之间的对话,把学生带入所学情景中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的内容,同时也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3]。大班授课的针对教师注意点增多,课堂不容易管理,教学效果反馈慢的特点,建议教师教授过程中走下讲台深入学生中,观察学生的反应。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加强课堂教学设计。或者把大班级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小组分散教学。挑出一部分授课内容,根据教学要求将学生分为2~3个小组,由2~3位老师分开讲。操作课和见习课前集体备课,同步进行。见习基地和实习基地正逐年扩大。另外采取不定期抽查公开课的方法了解各位教师的教学准备是否充分,方法是否有所改进,教学效果是否有所提升。并每年举行一到两次教学竞赛对获教师给予嘉奖。落实公开课后,听课小组与被听课的教师交流心得,对不尽如人意的部分进行改善。每学年结合教师和学生的反馈,给每位老师提出合理的建议。通过这些措施使年轻教师迅速成长,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越来高,对知识的感知越来越好,能够教学互动,教学质量得到提高。新晨

【参考文献】

1roffs,mcaleers,hardenrm,etal.developmentandvalidationofthedundeereadyeducationenvironmentmeasure(dreem).medteach,1997,19(4):295-298.

护理学篇10

1.1对象

以2010年上半年同时开课的护理(生物)2006级本科(五年制)一个教学班48人、2007级护理本科(四年制)一个教学班65人共计113人为观察组;护理(生物)2006级本科另一教学班(五年制)48人、2007级护理本科另一教学班(四年制)62人共计110人为对照组。

1.2方法

原《社区护理学》课程教学计划理论课时28学时,实践课时2学时,总学时30学时;考核方式为单一的期末卷面考试。观察组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从教学中深刻认识到主动学习、主动获取知识的重要性,从而全面推进教学改革。优化整合教学内容,避免与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课程重复讲述。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改变期末考试办法,通过多种能力测试方案全面考核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完善《社区护理学》课程建设工作,推进护理学科的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指导能力,为进一步推进pbl教学打好基础。培养学生语言表达、文字整理、ppt制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会设计各种调查问卷、调查表、评估表、健康教育计划等社区护士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精诚团结、协作协调的团队精神。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2.1资料准备

编写教改方案、课程内容整合方案,修订原课程教学计划。拟定总学时不变,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学时比例,增加实践课程学时数,突显本课程实践性较强的特点,理论课时调整为10学时,实践课时调整为2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主要用于讲授1章~5章的基本概念等内容;依照此计划修订教学大纲、课程说明、课程教案,编写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设计和指导。编制学生实践活动评价标准、学生作业评价标准、ppt评价标准、教学效果评价标准,并聘请专家审核;建立《社区护理学》理论考试选择题题库。

1.2.2教学及考核方法

观察组:采取“新教改方案”方式授课,先对前5章内容用10学时进行课堂理论讲述,讲解基本理论、基本概念,使学生对本门课程建立初步认识,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媒体学习学科背景和前沿知识,扩展知识面,开阔眼界,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记忆,要求提交作业数次;然后组织学生利用16学时的时间深入社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家庭、学校、单位、公共场所等部门运用护理程序针对存在的健康问题设计并开展相关健康教育活动、家庭访视、居家护理;最后,利用4学时组织学生集中汇报学习成果、学习体会、存在的问题、改进措施;并按照学校要求进行期末笔试。每次实践活动之后均需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全面评估,参照已制定的评定标准评定成绩,全程记录备查。学生期末考试采取题库抽取50道选择题组卷的方式,满分50分;平时的实践活动评分总和占50分,合计满分100分。课程结束后,请有关专家、同行、学生运用教学效果评价标准对观察组进行全面评估,综合评价本教学方法的可行性、科学性、实用性,评定有无推广价值。并查找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对教改全过程进行再次修订和完善。整理有关数据,撰写学术论文,提交研究报告。

2结果

本研究实施后,对观察组和对照组学生统一进行理论及实践技能考试,结果见表1。对观察和对照组学生进行同一问卷调查,了解其对开设本门课程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方面的认识,对本课程内容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及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现状的了解情况。结果显示,理论知识考试两组学生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实践技能考核结果显示观察组学生与对照组学生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学生在开设本门课程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方面的认识更加充分,能更好地理解本课程内容的实际意义,了解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现状。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