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十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03-29 08:40:45
科学发展观篇1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在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最新认识,因而对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针对我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领域和方面发展不够平衡的问题,着眼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协调发展的新思路,指明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因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因而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逼”出来的,是对中国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向何处去的系统回答。就其实践渊源来说,它是对我们党领导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历史进程的科学总结;就其思想渊源来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就其科学内涵来说,它是从回答发展问题入手,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就其精神实质来说,它是要实现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既是对现代化建设前途命运的深思熟虑,又能够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活力;就其重大意义来说,它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上,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因而与其一脉相承。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面发展的事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全面发展,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这四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其中,经济是基础,只有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才能为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对于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保证作用,只有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才能为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文化是经济、政治、社会的反映,又对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只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为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精神支撑;社会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在社会领域的综合体现,只有大力加强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科学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的发展必然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只有协调好各方面关系,才能实现健康发展;否则,只能是畸形的发展。要实现全面发展,就必须立足新的历史起点,处理好由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所伴生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因此,协调发展是实现全面发展的正确道路和政策途径。协调发展,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科学发展观篇2
文章来源自八一学习网
尊敬的党组织: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新时期,我们应着眼于“四个紧扣”实践科学发展观,使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化为我们谋划工作的正确思路、提升工作的强力措施、推进工作的有效手段。
首先我们要服从大局、服务大局。保证我们的工作始终不偏离正确的方向和航路,必须紧扣发展大局进行定位。坚持共性与特质相联。以组织工作为例,我们要将组织工作与推动本地科学发展相融合的同时,不断提高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在着眼发展大局开展组织工作的同时,要践行求实务实的工作作风,把各项工作干到所能企及的“制高点”。坚持抓大与抓小并举。在突出重点,着力打造亮点工作、创造工作品牌的同时,要注重做好常规业务工作,在干大事与办小事的统一中彰显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的形象。要坚持反馈与校正同步,总结推广成功经验,纠正偏差和失误,根据群众意愿意见改进和加强,保证组织工作让全党满意、让人民满意。
社会和谐是科学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实现基础。在实际工作中,要准确掌握工作对象在不同时期的迫切诉求,正确分析诉求的内容并合理解决。特别是在解决特定群体的问题上,要把握好政策措施应有的“度”和“量”,不能矫枉过正。要正确处理党的事业为重和以人为本的关系,把制度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更好地促进制度有效贯彻落实。对待具体的人和事时,要正确处理好坚持原则与真情关怀的关系,真正重视和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积极化解在工作中出现的不和谐因素。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承继历史、开辟未来的时代伟业。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展组织工作只有敢于攻坚破难、锐意改革创新,才能应对新形势、开辟新境界、开创新局面。 对组织工作中的老难题,要从机制体制、制约因素等方面深入分析,运用多种手段促进难题的解决。对于组织工作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提出和落实行之有效的对策措施。此外,对组织工作的前进方向要有预见性和前瞻性。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必然新生和消亡一些组织和群体,这就需要有科学的预判能力,以确保党的领导、党的工作对整个社会、组织、群体的全覆盖。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同样也是推进我们工作的根本方法。要跳出已有的思维定势,统筹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以及内部与外部的关系。自觉把工作与党的其他工作联系起来,促进整体工作的相融互动、共同提高。还要注意统筹系统要素,正确处理对于当前工作与总体目标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篇3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党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概念是十六届三中全会,“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2007年10月,主席论述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具体来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2004年3月10日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的讲话)
二、科学发展观与科学
自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积极地指导经济社会各方面实践,焕发出巨大的生机与活力。在贯彻落实的过程中,有的人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的观点。
那么,我们首先要确定什么是“科学”?一般而言,科学即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而科学与非科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假设能否被验证。根据卡尔・波普尔的思想,科学具有可证伪性。有些理论,如相对论等,即使我们现今技术水平明确地证实,但是驳倒这种理论的可能性显然是存在的。而一些伪科学对其观点陈述地非常模糊,以致任何有可能批驳他们的事情,他们都有办法自圆其说。我们的科学发展观显然无法证伪,那它就不可能是科学。
然后,我们再看“科学发展观”是什么。什么是“观”呢?“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和态度。“观”是哲学的一个基本词根,是构成哲学诸多概念的重要元素。“发展观”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如何发展变化的观点和看法。在哲学中,这属于世界观讨论的范围。科学发展观不是建立在某一种具体科学理论基础上,而是多种学科理论的综合。“发展观”也是唯心和唯物、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两大阵营矛盾的焦点。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唯物辩证法原理,在探寻中经济社会前进道路时的看法和观点,是一个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科学发展观揭示当代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这就是其科学性。因此,科学发展观就是具有科学属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唯物辩证法在处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时的延伸,是我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
总之,科学发展观是发展观,是一种科学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不是科学本身。科学发展观不是一门具体科学,也绝不是黑格尔式 “总的科学”。科学发展观必须扎根于人类实践,即必须到具体科学中才能体现科学的可预见性和可验证性。具体问题需要具体科学技术来解决。我们在宣传学习科学发展观丰富内涵时,也必须加强科学知识的学习,加快制订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地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政策。只有认清这一事实,我们才能实现哲学和科学的完美统一,共同迈向人类的自由发展。
三、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科学与哲学大致经历了原始统一――分离――高层次的融合。古希腊时期,两者是一体的。很多哲学命题就是科学命题。文艺复兴以来,自然科学逐渐从哲学中独立分化出来,并且更加细化和专门化。现代以来,科学与哲学分离的弊端愈来愈明显,两者又相互渗透、高度综合,再次呈现新的一体化特征。
哲学与科学是有区别的。哲学以整体世界为对象,对具体科学的总结、概括、抽象,靠思辨探究世界的本质规律,最终回到人自己的生存状态或存在方式。科学以某一领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因此在方法上,哲学是一般的、普遍的方法论,而科学则是个别的、特殊的方法。一方面,哲学是科学的指导,哲学对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本源性作用。科学运用的理性思维方式是哲学提供的。科学的发展方向由哲学创造的价值坐标来确定。但是哲学对科学的指导作用具有两重性,其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是相互交织,难以剥离的。另一方面,科学的发展对哲学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哲学的发展史表明,科学影响哲学发展的方向,是推动哲学前进的根本动力,是哲学思想产生和发展的源泉。哲学家要更加关注科学的前沿。新的科学成果诞生,有时哲学将会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如近代原子、粒子的研究更加深化了我们对物质概念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篇4
2009年10月26日
前不久,我校召开了学校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动员大会,使我开阔了眼界,加深了思想认识,提升了理论水平,提高了政治觉悟。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深入领会、认真总结,主要心得如下:
一、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对发展问题的总体认识和根本观点,包含了系统而丰富的内容,全面回答了“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二、充分认识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和紧迫性。
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着眼全局,着眼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总结国内外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开创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局面,同时也标志着用科学发展观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指导实践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对我们把握大局、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经实践检验与证明、日益显示出强大真理力量的科学发展观,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指导思想,更是科学、有效地做好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当今我国正面临应对金融危机的考验,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紧迫性,要认真加强学习,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具体工作中,要组织好对学生的教育,抓紧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一方面抓好课堂教育,利用课堂这个载体加大对学生的宣传教育力度;另一方面还要围绕新时期学生经常遇到的难点问题和关注的热点问题,广泛开展“话题大家选、是非大家辩、答案大家找”的“大家谈”活动。
三、结合工作实际,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
学习是实践的前提,实践是学习的目的。科学发展观具有鲜明的实践特征,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深化认识、增长才干、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务实是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基础,空谈误事,实干兴业。学以致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要提高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水平,更要提高运用科学发展观的自学性和坚定性,要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要根据岗位职责的要求,学习相关领域知识,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素质。
建设节约型和谐校园是学校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响应党中央号召,落实建设节约型和谐社会的具体行动。教育资源是社会资源的重要组织部分,节约型社会呼唤节约型校园,建设节约型校园不仅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赋予学校的责任。
(一)建设节约型校园是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建设节约型校园是学校事业可持续性健康发展的保障和基础。当前,学校正处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来加快学校的建设发展。其次,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招生人数猛增,学校办学层次不断提升,加大了校园的承载负担,特别是水、电、办公用品、教学设备及耗材等资源消耗的不断增加。在此形势下,建设节约型校园势在必行,这不仅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保持我校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和保障。
(二)改进措施
1、加强办公用品,采购物品管理。学校由总务部门集中采购物品,多年来,本着勤俭持家,严格预算开支的原则,按需采购,不多花钱,不乱花钱,使资金用在刀刃上。严把进口关,建立出入库制度,加强库存物品的监管。
2、建设节约型校园要树立改革意识
改革是推进学校后勤工作发展的动力,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给后勤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要积极开拓,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加大高科技技术投入,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想和新方法,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保障水平,要改进管理方式,推进节约型校园量化管理。
科学发展观篇5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同时接受实践的检验。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就提出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问题。19hn6年,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深刻总结了过去20多年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邓小平同志和我们党明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等重大战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并强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科学发展观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第二,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这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重要战略思想。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我们之所以经得起国际国内各种风浪的考验,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之所以不断提高,归根到底是由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很大进步,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今后,我们需林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准确把握和运用社会发展规律,更快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准。但是,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准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并明确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目标和任务。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也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总之,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的要求,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我们一定要把思想真正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决策和要求上来,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推进各项事业健康发展。联系到自身,我们应做到三点:
首先,必须加强学习。要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全面系统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要以宽广的眼光观察世界,正确把握时展要求,深刻认识我国国情,善于进行理论思维,坚持按照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办事,增强运用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科学发展观篇6
这一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人以世界的眼光和战略的思维观察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产物,它不仅是对发展内涵的丰富,更是对发展观念和发展思路的开拓和创新。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的思维理念。它的基本内涵:一是全面发展,二是协调,三是可持续发展。
(一)全面发展观
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及其他社会等各个方面发展,不仅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在科学发展观中,全面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必须加快经济发展,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但也不可忽视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忽视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任何片面的发展都难以实现小康。
(二)协调发展观
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调推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必然要求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协调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鲜明特征。五个统筹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其实质,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如何发展得更好的问题。党和国家把“三农”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有效发挥中部地区优势,实行东中西互动,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把“引进来”战略与“走出去”战略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把发展经济和保护资源环境结合起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从而促进城乡、区域、对内对外、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观
发展不仅应尊重经济规律,还应尊重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大国,随着向工业文明的迈进,人口、生态、环境、资源等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因此,必须更新发展思路,把经济发展建立在人口数量控制和质量提高的基础上,建立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改善的基础上,促进经济、社会、人口与资源、环境、生态的协调发展,实现发展的良性循环。
(四)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一个新型的综合的发展理念,即科学发展观。而发展的实质、核心和最终目的则是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以人为本成为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核心。无论经济文化的发展,还是社会的全面进步,最终都要体现在人的发展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不能只见物不见人,要确立以人为本思想。促进人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目标。马克思、恩格斯在预测未来社会时就明确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在这样的社会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前提。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正是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本质要求。
二、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背景
不同的发展阶段面临不同的发展课题。新时期新阶段面临新问题,需要新思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时展的要求,是中国国情的需要。
(一)现实国情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主要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经济增长方式落后,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和竞争力不强等。这些矛盾和问题,有些是在中国发展的现阶段难以避免的,有些则是由于发展观的偏差所导致的。无论是哪种所致,这些问题都必须高度重视并逐步加以解决。世纪之初,我们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一要求不光是追求gdp的指标,它还应包括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改善、文化生活和精神道德水平的提高,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全面发展。针对发展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要求,需要我们转变过去的发展观念,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二)我国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总结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发展观方面,有过一些成功的经验,但更多的是失败的教训。在经济上,我们过多地注重经济增长的速度,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造成资源大量消耗、环境严重污染、生态进一步恶化。而在社会领域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高速发展,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更不能适应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改善的要求。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使我党的发展眼光更加深远,发展思路更加全面。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根本指针。
发展的实践丰富着发展的理论,发展的理论指导着发展的实践。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确立,使发展的内涵更加清晰,既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又包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将对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国际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科学发展观篇7
关键字:科学发展观知行统一官德
培养促进科学发展的人品官德,就要具备一切为了人民的立场和工作出发点。为谁服务、为什么当干部的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领导干部的人品官德怎么样,第一位的是看其立志为谁当官、为谁服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应当成为领导干部始终如一的政治立场,同时也应该是第一位的道德追求。只有自觉把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为官从政的根本目的,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为民”是官德的核心,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来自人民,理应心理装着人民,胸中装着人民,切实把权力用来为民服务,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务实”是官德的基础,惟有务实,才能脚踏实地,不图虚名,勇于探索,敢于攻坚,扎扎实实地为民办事,才能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把市委政府提出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落实在每一个工作环节中,才能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清廉”是官德的内在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就是要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清清白白做官,正正派派为人,认认真真做事,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永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
做到用权讲“官德”,关键要把握好:一要坚持执政为民,践行宗旨。二要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三要加强学习,增强能力。四要廉洁奉公,作好表率。讲官德必然要讲廉洁。五要自强不息慎始终。领导干部的官德修养,一方面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小事做起,善于“积善成德”,做到于细微处见精神;另一方面要防止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如果不防微杜渐,小节不保终累大德,最终必将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因此要慎初、慎独、慎微。六在社会交往要讲原则。要严格交友的原则,慎交友、交好友,哪些人该交,哪些人不该交,心中应该有杆秤。要警惕个别人的所谓“感情投资”和形形的“公关”,对那些别有用心的“朋友”不能“心太软”,切记不分良莠、不讲原则、失控失度。七要以法制作保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官德建设在强调自觉地同时,更应强调与法制手段的配合;在强调自律[2]的同时,更应强调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
推动科学发展对领导干部的重要要求就是坚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兢兢业业地干好工作、实实在在地创造业绩。任何风头主义者,任何好大喜功、弄虚作假的行为,都是与推动科学发展的要求背道而驰的。培养与科学发展相适应的人品官德,就要始终坚持重实际、说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发扬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作风,不图虚名、不务虚功;多干打基础、管长远的事,使各项工作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
共产党人的革命气节,是党性坚强、政治坚定的重要表现。无论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正是由于共产党人保持了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和顽强的革命意志,才能够前仆后继、不懈奋斗,不断夺取革命和建设事业一个又一个胜利。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样需要贞守的革命气节。这种革命气节突出地表现为:始终保持对党、人民、国家、民族和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做到凡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就全力以赴去做,凡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就毫不含糊去改;不怕鬼,不信邪,不为任何风险所惧怕,旗帜鲜明地同各种错误思想、不良倾向作斗争,在重大原则问题上绝不含糊、退让和屈服;不为名利所羁绊,绝不干徇私利而坏公法的事,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做事。
良好的人品官德,需要在不断加强党性锻炼与修养中培养。要不断加强主观世界改造,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要坚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还要在全社会形成不断砥砺人品官德的良好氛围,畅通民主渠道,健全人品官德评价与监督机制。
人有人品,官有官德。官德即官员的道德水平。“官德隆,民德昌;官德毁,民德降。”官德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方政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领导干部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官德建设对道德建设的影响和导向。即官德影响着民风,甚至决定着民风。官德对民德和社会公德建设具有示范带动作用[3]。古人云:“己不正焉能正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官德正则民风正,官德恶则民风恶。领导干部的行为及其体现出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直接影响着一个地方一个单位风气的形成,是社会行为规范的风向标。
我们要在自己所在的地区和部门要大力弘扬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社会风气;要采取措施坚决纠正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的不良风气。要诚实守信,言必行,行必果,决不能失信于民。号召群众做的事,自己首先做到;要求群众抵制的事,自己决不染指。坚决杜绝台上讲一套,台下做一套,嘴上反腐败,行动搞腐败。要光明磊落、襟怀坦荡,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官,做一名光荣的人民公仆。
参考文献:
[1]赵建文.论人权公约的克减条款[j].法学家,1996,(05).
科学发展观篇8
根据中央试点办的要求,学习实践活动的解决问题和完善制度两个阶段的工作合并进行,现就做好有关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解决问题和完善制度阶段是决定学习实践活动能否取得实效和形成长效机制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对解决本部门本单位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突出问题是否满意,人民群众对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实际效果是否满意。因此,一定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做好这一阶段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以饱满的政治热情,良好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针对查找出的问题,坚持群众标准和实践标准,坚持“联系实际、讲求质量、取得实效”的原则,抓住关键,把握重点,扎扎实实地做好解决问题和完善制度阶段的各项工作,力求取得新提高、新进展、新收获,确保学习实践活动真正成为群众满意工程。
二、具体步骤
解决问题和完善制度阶段工作从6月30日到7月下旬,着重抓好八个环节的工作:
(一)要制定整改方案。针对在学习调研和分析检查阶段梳理提炼出来的突出问题,认真制定整改方案,做到整改内容、目标、措施、时限、责任“五明确”。整改内容要有根本性和全面性,整改要有确切的时间表,整改目标要具体并确保整改后有成果,整改方法和措施要细致、具体、可操作性强,整改任务要落实到责任部门和具体责任人。
(二)要进一步完善科学发展的工作思路。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要紧密联系实际,充分发扬民主,充分吸收民智,经班子集体讨论研究,进一步完善科学发展的工作思路。
(三)要着力解决好热点难点问题。要按照整改方案,加强督促检查,狠抓工作落实。要在近期集中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办好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务求在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上取得实效,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上取得实效,使干部群众感受到学习实践活动带来的新变化,务求在解决有推广意义的突出问题上有成果。
(四)做好整改情况公布。解决问题阶段工作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整改方案制定以后,要在一定范围内公布,让群众了解改什么、如何改、什么时候改、解决了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标,听取群众意见,并认真接纳群众意见,不断调整完善。整改工作进入到一定阶段,整改情况要及时向群众和社会各界进行通报。
(五)开展争创“五个一流”活动。要把学习实践活动与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及纪律教育月活动结合起来,开展以争创一流的领导班子、争创一流的干部队伍、争创一流的工作业绩、争创一流的干部作风、争创一流的干部形象为主要内容的“争创‘五个一流’活动”。通过争创活动,在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中掀起“比、学、赶、帮、超”的高潮,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六)在党员中开展“四好”活动。结合实际,广泛动员机关党员把学习实践活动与加强机关党组织规范化建设,与引导机关党员创先争优结合起来,积极学好一本科学发展观读本,为民办一件好事实事,提好一个工作意见,创造一个好的工作业绩。要明确活动要求,建立活动档案,加强考核,通过对党员提要求、交任务、明责任、严考核,使机关党员履职有责、服务有为、做事有效,增强党员的党性观念、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引导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七)做好有关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工作。要紧密围绕县提出的要重点建立和完善的“基层党建工作制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制度、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基层工作实绩考核制度、招商项目评审制度、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6项制度,坚持实事求是和时间服从质量的原则,针对突出问题,从制度上查找原因和漏洞,把解决问题和建章立制结合起来,结合实际,总结好的做法,提炼好的经验,把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建立切实可行的制度,形成长效机制。
(八)搞好群众满意度测评。建立以群众满意度为核心的试点工作评价体系。在内容上,主要测评群众对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的满意度、对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实际效果的满意度两个方面,并有针对性地设计测评内容,防止测评流于形式和一般化。参加测评的对象,原则上由参加群众评议的人员组成,同时要吸收一定比例的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反映情况、提出问题的当事人代表参加。在方法上,可采取集中评议、无记名投票等形式,分层面开展测评。测评工作由局学习实践活动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进行。
三、几点工作要求
要坚持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主线贯穿始终,坚持重在联系实际、重在讲求质量、重在取得实效,突出重点,把握要求,扎扎实实地做好解决问题阶段的各项工作。
(一)继续强化理论武装,坚持把学习贯穿始终。按照中央统一部署,紧密结合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组织全体党员,针对通过各种渠道征求到的意见建议和查找出来的突出问题,继续深入学习有关重点篇目,带着问题学,带着思考学。引导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进一步深化认识、统一思想,不断加深对中央、省、市精神的学习和领会,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把握,做到活动每推进一步,学习就更深入一层。
(二)突出重点,加强统筹协调。对学习调研和分析检查阶段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要深入综合分析,建立公开承诺、挂牌销号、跟踪检查、公开结果和群众评价等制度。对具备解决条件的问题,要集中力量立即解决;对于群众反映强烈、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要制定时间表,向群众作出承诺,逐项进行讨论分析,逐项提出对策措施,逐项办理落实,限期解决;对应该解决由于受客观条件限制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向群众说明情况,采取措施逐步解决;对情况复杂、涉及面大,单靠自身力量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加强相关部门、单位的协调,通过召开整改协调会等形式,上下联动、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加以解决。
科学发展观篇9
通过学习,我深刻地感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对我们把握大局、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它深刻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历史经验和教训,非常准确地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世界、当今时生的深刻变化的认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树立和落实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破解发展难题,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整体推进、共同发展;坚持统筹兼顾,积极推动文化资源向基层和农村倾斜,形成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的生动局面;坚持加强和改善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坚强保证。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的热切期望。我们要适应当前新的历史时期对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对丰富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目标,就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切实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文化建设、指导文化工作。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思想要先行。作为文化工作者,思想首先必须跟上时代和形势的要求,跟上人民群众的期待和要求,跟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用科学发展观来武装我们的头脑和思想,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文化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各领域、各方面都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同经济、政治、社会建设相比仍然比较滞后。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一些传统观念仍然在束缚文化事业的发展。我们文化系统一定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握文化发展的规律,解放思想,创新机制,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为文化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要通过学习实践活动,转变观念、加强规划、健全法制,更新机制、加强管理,提高水平、提供服务,高举改革创新旗帜,使之成为文化战线在新时期、新阶段最为显著的特征。
学习实践活动要始终突出实践特色,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创新。要在坚持学习实践活动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创新活动载体,搭建实践平台。学习实践活动一定要重实效。要把学习实践活动与推进当前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要在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具体方式方法上创新。要紧密结合当前文化建设和发展形势,认真做好学习调研和分析检.cn 转载请注明出处!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查找、分析影响文化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体党员、干部职工的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深入查找本单位在发展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在维护和发展群众利益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要紧密联系本单位工作实际以及党员干部思想实际,组织开展解放思想讨论,进一步深化认识、转变观念,在事关本单位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形成共识,在学习调研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当前形势和自身实际,认真分析检查,开展群众评议,深刻分析本单位在发展方面存在突出问题的主客观原因特别是主观原因,切实解决影响文化发展的突出问题,扎实推动科学发展,使学习实践活动真正取得实效。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的思维理念。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它的基本内涵是:一是坚持发展这个主题;二是全面发展;三是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所谓坚持发展,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发展,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
科学发展观篇10
这学期全院上下都在积极的开展深入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活动。对此,我进一步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理解。在学习中,我觉得我的收获很大,体会也颇深。
一、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科学发展观的前提。经济建设是强国之路。中国自古就有“落后就要挨打”的训戒,我国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要有强大的经济作基础。“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反复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在经济建设中,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科学的发展观就是时刻提醒我们在经济高速运转的过程中不能违反客观规律来办事,要有全面的观念,运用协调的方法,达到全面和持续发展,换取人类政治、经济、社会的最大利益,做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在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我们的事业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也不断在发展。实现群众的愿望,满足群众的需要,维护群众的利益,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我们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不断实现民利,保证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全部工作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始终不渝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和不和谐因素,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不断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安定和团结。
三、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要正确领会和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善于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各个方面的发展要求,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其各个环节统筹好、协调好,使之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实现良性互动。要正确处理重点和一般的关系,善于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做到以点带面、协调推进。
总之,我们应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善党对我们工作、学习的领导,不断提到我们的思想文化素质。同时,科学发展观贯也贯穿于我们各项学习之中,只有深入学习,认真领会了,才能牢牢记住任何时候都要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我们的学校,达到运用自如。并且,要根据履行职责的要求,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积极学习我们相关领域的知识,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素质,努力成为领导科学发展的行家里手。 最后,作文当代大学生我们要从从实际出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要求我们客观冷静地求真务实,坚持不懈地开拓前进,扎扎实实地团结奋斗,就能一步一个脚印地达到我们预定的目标。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科学课程与技术课程的定位探讨 2023-04-28 08:53:10
科学教育专业场馆学习路径探讨 2022-12-22 08:33:12
儿科学导论教学中的应用与探讨 2022-12-04 16:50:19
高校中医儿科学融合教学模式 2022-11-28 11:12:52
生物科学师范专业三位一体实践教学 2022-11-22 17:24:36
教育中科学论证教学的困境与启示 2022-11-18 09: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