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指导思想范文 -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06-22 09:49: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教学指导思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内容
1、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理论,同时又是一种科学的信仰,它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精神支柱和奋斗旗帜。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坚定广大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念,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反对和抵制非科学信仰尤其是反对和抵制封建迷信的必要保证。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也是关系到社会主义能否培养出合格接班人的重大问题。
2、理想信念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理想信念是一个公民、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
3、职业道德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职业道德不仅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标准和要求,而且是本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化,职业道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4、心理健康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是指旨在充分发挥个体潜能的内部心理协调与外部行为适应相统一的良好状态。心理健康教育有其自身的内涵,也应该有其自身的位置。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5、诚信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任务。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和其它优秀文化传统一样,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点,每一个时代都会赋予它不同的内涵,都会为它打上政治、经济和阶级的烙印。作为一种道德规范,现代诚信既是对传统诚信的传承,又是对传统诚信的发展和超越。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不论哪个时代,哪个国家,哪个社会,哪个阶层,诚信的人都是社会所称赞的,是为人处事的最重要的品德。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中华民族形成了重承诺,守信义的道德传统。“仁义礼智信”是人们倡导并力求遵循的行为准则,因此,诚信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任务。
6、人文精神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趋势。人文追求的是善,给人以悟性,人文中的信仰使人虔诚。既有深刻的理性思考,又有深厚的情感魅力。作为当代大学生,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及逐步趋于成熟的时期,其心理上易受外界的影响,在这个人生重要时期,加强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7、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汲取了我国传统荣辱观的精华,精辟地概括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容,着眼当代中国发展的全局,面向中华民族的未来,紧密联系当前社会风气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实践性。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必须深刻领会“八荣八耻”的科学内涵,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规范的内容,正确理解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对于我们在实践中正确对待荣辱问题、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是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上。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好学生专业成才与精神成人的关系,培养大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尊重大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掘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潜力;坚持全面发展的观点,处理好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培养大学生在学习知识、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勇于实践、善于发现、不断创新,促使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全面发展;坚持协调发展的观点,处理好学习环境与育人环境的关系,牢固树立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观念;统筹各类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合力,努力建设和谐校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要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体制与机制,形成德育与智育相统一、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学校与社会相统一、优秀传统与时代特征相统一的思想教育新格局,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既能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又能促进工作持续开展。
三、以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核心内容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共同构成人的思想教育的核心部分。由于中学阶段的教育,绝大部分学生已经确定了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因此,高等学校应该把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作为重点内容。通过坚持不懈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义利观、苦乐观,养成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高尚情操,增强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
四、以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基础内容
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资源具有浅显生动、感染力强的特点,是公民教育的基础内容。同时,道德和法制教育重在实践,当前,高等学校要把“八荣八耻”作为大学生道德观教育的基本内容,精心设计开展道德和法制为主题的日常教育实践活动。努力培养大学生“讲学习创新、讲文明诚信、讲团结友爱、讲安全守纪”的思想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篇2
1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职生就业指导中的缺失
1.1 在思想层面上的缺失
高职学生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的态度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中思想层面的主要体现,如就业观、社会责任感、职业理想和成才观等。对高职生来说就业是一种职业选择的行为,也是高职生人生价值的一种选择,体现了高职生的价值观。就业指导不仅是对高职生的择业进行指导,同时还涵盖了培养、教育高职生的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和就业素质。目前各高职院校对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还不充分,在就业指导中大都把提高就业率看作第一要务。大多院校只是在毕业班的最后学年或学期开始就业指导课程,强调进行实用性择业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和技巧,对学生的成才观、职业理想、就业观和职业道德等的培养教育涉及较少,无形中弱化了对高职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致使部分高职生没有准确定位自己的人生价值,形成了功利化的职业价值标准。
1.2 在道德层面的缺失
个体对职业道德素质的态度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中道德层面的主要体现,如法律意识、诚信意识等。在全社会中从总体来看高职生的法律意识和整体道德水准处于较高水平,高职生对未来的精神追求处于较高层次,对报效祖国和建设祖国有很大的决心和激情。高职院校对在校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让高职生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但是面临就业的时候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中的缺失使高职生脱离了正确的理论指导。高职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受到社会多元化价值的影响明显的实用化和功利化。
1.3 在心理层面的缺失
高职生对心理品质的态度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中心理素质层面的主要体现,如自信心、沟通能力、挫折承受能力等。高职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严峻的就业形势产生了巨大的就业心理压力。有关调查显示80%的高职生认为在自己的大学生活中就业压力是首要烦恼问题。长期以来社会需求都是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注重的内容,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没有重视和培养学生在生活、学习和择业等方面的心理素质。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中的缺少导致面对就业压力时很多高职生出现了焦虑、烦躁不安、沉迷网络和玩世不恭等心理问题。
2 在就业指导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思想教育在就业指导中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能否解决高职学生的就业思想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2.1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提高认识
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其核心和灵魂,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处于就业指导工作的首要地位。高职院校要培养高级技术型、应用型人才来满足建设、生产、管理和服务等一线工作的需要。这种人才在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良好思想品德的同时还要具备职业角色技能。高职院校应该确立“以学生为本、为就业服务”的教育理念,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有针对性的全程化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充分的认识自己,了解现实社会,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职业规划,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促使高职学生对就业形势和我国国情产生理性认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成才观,能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正确认识主观选择与客观需要,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2.2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完善
篇3
[关键词]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学;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12 ― 0156 ― 02
一 当前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受重视
高职高专院校主要是培养具有综合性素质为主的复合型人才为社会服务。由于高职高专院校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后的新生事物,培养的学生在人才市场受欢迎。因此,我国这一类的院校在新世纪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不仅一些公办的老牌大学设立了高职专业,还有一些民办高校也加入了高职高专的培养行列。加上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新出生人口正在以递减的方式出现,就出现了学校多,学生少的局面。为了使自己学校的生源有保障,很多学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就出现了重专业教学,轻人文教学的现象。而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人文教育的一部分。
目前,我国的人才市场在招聘人才时重视的是专业技术,对于学生的品德不重视。一些学校为了使自己的学生在人才市场有竞争力,在教学中加大了专业技术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人文教育。这和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短也有关系,高职高专一般都是三年制,这三年中还要实习,在校学习的时间不长,一些学校就将专业课时拉长,压缩了语文、政治等课程教学时间。这种学校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做法,给学生的印象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不怎么重要。
(二)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和生活脱节
目前,我国的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教材还是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这其实是属于哲学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距离。思想政治教育其实知道是道德教育,应当和社会生活相联系。但目前的教材却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没有实际作用。
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没有针对性,和本科学生所使用的是同一类教材。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就是毕业后直接走上社会,为社会服务,因而教材应当具有针对这种现状的内容才会引起学生重视,也只有对学生的生活有实际作用学生才会感兴趣。目前的教材中关于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这样的教学内容深奥,政治术语晦涩难懂,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距离,因此学生在上这门课时,有的逃课,有的人在课堂上,但却在看小说、睡觉。
(三)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不仅教材编排存在问题,在教学方面也存在着问题。
首先是教育方式落后,目前的教材的不足是教条化、书本化,在上理论课时,还是教师在讲,学生在台下听的传统模式。由于教材本身政治性过强,科学性不足,加上教师独白式的照本宣科,给学生的印象就是强制性灌输。
教师的独白式传授,很难有针对性,因而触及不到学生的心灵,又不能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这样的教学方式成为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讲解轻引导,重视课堂教学轻视社会实践的形而上学的教法,使学生无法对这门课产生兴趣。
这种形而上学的教学除了僵化的教学方式,还存在着绝对化的教学方式,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喜欢将教材中的重点划出来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所谓的重点是参考书上要求的,也是考试必需要考的。学生在不明白教材内容的情况下就开始对着这些教条强记。对于处在青春期活泼好动的高职高专生来说,这样的学习方式实在是一种精神折磨。
还有一种是盲从的教学方式,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喜欢让学生不停地记笔记,将他认为要紧的全部记下来,也不管学生是否理解,只要学生不停地记笔记就认为学生学进去了。这几种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都失去了自主性和创造性,也很少有人认为这样教学方式对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积极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在教学方式上落后外,和当前的教师师资队伍也有关系。由于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将教学重点放在专业课上,因此专业教师在配置上相对多一些,这些教师的工作量也相对小一些。而政治老师在配置上比专业教师少得多,有的教师要负责几个班的政治教学,这样繁重的工作量,使这些教师无法进行培训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政治教师在结构上失调,目前的高职高专院校中,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了一半,而另一半则是50岁以上的老教师。这样的景况下,青年教师有充沛的精力,也有创新精神,却缺少教学经验,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难于掌握。而年老的教师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教学方式相对落后,也没有多大精力去钻研新的教学方式。
在青年教师方面,一些教师都是从学校直接到讲台,没有经过社会锻炼,因此他们的素质相对来说也不太高,有的只是书本知识。
目前,由于一些学校对政治课不太重视,因此对于政治教师的培训工作也不重视,教师培训、外出交流都受到限制,这样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显得更加落后。
二 建构主义和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建构主义的内涵
建构主义这个理论最早由瑞士的皮亚杰提出,他是一位在认知领域中有名的心理学家。在认知方面,皮亚杰认为知识学习是学习者建立在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这一过程要在社会互动中才能完成,因此要强调学习的主动性。
建构主义理论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传入我国,被广泛运用到外语教学和中小学教育中。建构主义在教学中注重基础经验、心理感受和信念,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环境性。这种理论对于我国新世纪教学目标的改革要求的以人为本,提高素质教育相吻合。
建构主义用在教学上,就相当于目前智能手机在生活中一样,因为它适合社会发展,又得到广泛普及,因而购买的人即便不知道如何使用,但因为环境影响,人们迅速掌握了它的所有功能,都无师自通地学会了,即使自己学不会也会自觉请教别人,强迫自己学会。
(二)建构主义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习的现状,在教学改革中,要将建构主义理论应用到教学中,使学生明白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在社会和生活中离不开它。这样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来进行学习,根据自己的能力和认知水平来理解,这样比教师强制灌输有效得多。
要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积极性,从建构主义出发,就要从教材、教学方式和师资力量方面进行改进,让思想政治教育走出教条化、书本化、脱离生活化的落后框框,变成学生主动学习,对将来立足社会有重要影响的新课程。
三 建构主义理论下的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途径
用建构主义理论来进行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才能逐步达到预期目标。
(一)院校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教育目标从之前的培养专业人才转变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这种转变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而制定的。我国自解放以来,一直将高等教育作为精英教育,以培养专业人才为主,这样的教育目标是建立在我国教育落后、人才匮乏的基础之上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大众化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就要和国际接轨,目前世界上先进国家的高等教育都是通识教育,也就是我国提倡的综合素质教育。
对于高职高专学生而言,专业技术只能成为他们就业的工具,但人在社会上不能以就业为目标,要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应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只有那些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是生活中的强者。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个人素质和健康心理的主要课程,鉴于这个原因,各院校应当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开展。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教材进行改革
目前,我国大多数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还是具有浓厚的政治化意识,对于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没有实际意义,因此进行教材改革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手段。
教材改革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将这些理论渗透到教材中,不一定要直接去学习、强记这些理论。在教编排上要贴近生活,用生活中的事例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比如爱国主义、团队精神、感恩之心,以及我国传统的“和为贵”思想,诚信教育,这些思想也是和邓小平所提倡的。而这些思想不仅在社会上有实际用处,在国际上也有重要用途。
还有一点就是教材编排要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特点来编排,不能一套教材成为所有高等院校的通用品。
(三)教学方式的改革
在教学方式上,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方式,应当利用新媒体教学工具,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讨论。因为新媒体具有传播迅速,信息量大的特点,学生又是新媒体工具的最先使用者,可以利用新媒体将社会问题,世界政治话题当做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教材,组织学生对这些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就会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进行理论学习,还要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指导他们了解社会,进行实践性教学,这样学生才会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四)提高教师素质
无论是传统的教学方式还是开放式自主学习方式,教师的任务都是主要的。建构主义教学也同样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提高教师素质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
提高教师素质不仅要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更要提高教师的社会生活经验,因此对于一些从大学课堂直接走到讲台上的青年教师,要组织他们到社会上进行锻炼,让他们带领学生进行实习,了解社会所需,这样才能更好地将自身经验传授给学生。
在利用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教师要预先对社会事件和国际问题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这就需要教师自身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不能人云亦云。
〔参 考 文 献〕
〔1〕黎静.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才智,2015,(15).
篇4
前言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十分迅猛,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发展和完善,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思想观念也较以前有了新的变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代大学生存在着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信念危机,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思想信念危机。
1.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善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课题。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十分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再次强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并据有关资料统计:当前有1/3的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产生怀疑;对我国经济发展态势和政治局势的总体看法,有21.4%的学生“说不清楚”;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看法”,有26.3%的大学生认为“说不清”;有24%的学生认为“资本主义有相当的生命力”,有17%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不适合中国的实际。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较为关注国家、社会局势,普遍认为干部腐败、机会不均、分配不公是当前突出的问题,特别是腐败是社会的首要问题。这些资料均说明了一个问题:当前高校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对马列主义的偏离。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本文由收集整理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2.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实效性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
面对新的变化和新的情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科建设基础比较薄弱,课程内容重复,教材质量参差不齐,教学方式方法比较单一,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大多处于“三不太满意”的状态,即上级领导不太满意、学生不太满意、甚至连老师自己也不太满意的状态。因此,高校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的挑战,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实效性是很有必要的。
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实效性
要消除当代大学生的信念危机,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得更成功,就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实效性,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实效性,就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尤其是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方法。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实效性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多数学生认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内容重复,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过多,内容比较枯燥,难以激发学生上课听讲的兴趣;第二、高校在教学管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没有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教师队伍数量不足,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师思想理论水平跟不上、缺乏专业素养;第三、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大多都是纯理论课,造成台上老师捧着教材照本宣科、台下学生“自由活动”的现象。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实效性,就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坚持以生为本,从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感兴趣程度设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方法。
第二,要坚持以生为本,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实效性,还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质量。
第三,要坚持以生为本,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实效性,还要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教学,很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本身就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只有做到课内和课外相互渗透,理论联系实际,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中,要做好“三个贴近”: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社会,紧密联系国内和国际重大问题,贴近学生实际,提高他们正确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对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的理解。
第四、要互动与交流。教师在课堂上要把讲授—读书—应用等各个环节结合好,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增强他们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兴趣和自觉性。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实效性,应坚持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即在坚持以生为本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上的主导作用,不仅要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使学生主动接受和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同时,还要不局限于授予大学生纯粹的理论知识,通过多元的教育教学方式,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篇5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就业指导 功能
高校毕业生是整个社会人力资源中最充满活力和最具创造性的群体,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和谐社会事业的优质人力资源。笔者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就业指导功能,对贵阳医学院、贵州师范大学、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79份。通过调查,了解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功能的对策,积极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就业指导的功能,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就业指导的有效结合模式,有力地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形式和内涵方面的创新与拓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的功能体现
1.教育功能
高校毕业生缺乏科学、全面和客观的自我评价缺乏对现实环境的全面了解和认识,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中普遍将个人利益放在首位,在给自己定位时容易产生好高鹜远的倾向,由此产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现象。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和功能在于引导大学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引导大学生认识和以正确的心态和方法对待就业制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答他们在对理解就业形势中的困惑;引导大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在正确的就业观念下进行正确的择业和就业。当下,西部地区、农村、基层都需要大量人才,给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导向、政策导向、舆论导向、自主导向,引导广大毕业生响应国家的号召和社会的需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2.导向功能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能积极指导大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理想,引导其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而付出不懈努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主动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紧密联系,引导他们在实现崇高的社会理想的过程中努力体现个人价值。其次,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为大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促进大学生以饱满的热情主动择业,积极就业,自觉培育职业素养,提高职业道德,具备吃苦耐劳、诚实守信、艰苦奋斗和爱岗敬业精神。
3.清除、纠正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能引导大学生认识享乐主义、唯物质主义、唯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思想观念的危害性,自觉抵制这些消极思想的侵蚀,帮助大学生摒弃旧观念,引导大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分析、解决问题,分清主流和支流、全局与局部、眼前利息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择业和就业观念。通过反复教育,使大学生认同新理论知识,最终能服从,并内化为新的正确的思想观念,促使大学生自觉对错误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改正。
二、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对策
1.提高思想认识,切实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保障,是开展好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手段,就业教育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只有认识到这些,教育工作者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和大学生就业指导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在思想认识上引导毕业生,帮助他们做好就业准备。除此之外,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一个由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科班出身的专业教师队伍,成立相应的教研室,打造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相结合的重要前提。
2.使思想政治教育常规化
伴随着高校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基础和长期性的工作,采用常规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前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可有效地弥补就业指导工作的应急性,使正确的择业观和良好的就业能力真正转化成大学生的内在素质。针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长久性可以对高校在校大学生分年级和分阶段地实施开展工作,采取全阶段就业指导模式,有步骤、有计划地对在校学生实施分阶段、分内容的指导工作,并将这些工作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相互促进,使在校大学生能够系统、全面地了解自我,合理定位。
3.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多样性的形式和较高渗透性的特点,其可以与高校环境中的很多因素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就业功能一步一步地渗透到大学生所处的环境当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可以将思想政治融入到校园文化和大学生的平时生活中,还可以将其融入到各门学科课程教育中,甚至还可以借助家庭和社会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借助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力量,把就业指导工作与专业课教学有机结合,提高大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突出就业教育,引导学生走向理性的就业之路。
三、结论
高校毕业生是整个社会人力资源中最充满活力和最具创造性的群体,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和谐社会事业的优质人力资源。高校思政教育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重视对就业工作的研究,并把两者有效结合起来。本文通过积极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就业指导功能,研究有效结合模式,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就业指导功能的重要举措,树立、引导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择业观、就业观、成才观,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成功就业。
参考文献:
[1]许启贤.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69.
[2]中共中央、国务院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3]崔海波.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9,(2):121.
[4]游少华.以思想教育为核心推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6.
篇6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就业指导;融合问题
一、前言
当前,我国高校教育面临着就业难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与时效性不高的双重难题,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既关系到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也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劳动力供给问题,更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问题,因此如何实现高校就业水平与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双提升,成为摆在每一个人高校教育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从就业方面来看,据《2016典范企业欧洲杯投注官网的人才招聘状况报告》显示,100家典范企业计划招聘2017届本科应届毕业生45577人,比2016年的招聘量减少7.3%,然而2016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是高校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但2017年仍在快速上升,据教育部门的数据统计显示,2017年将有毕业生727万人,加上往届尚未就业的大学生,由此可知2017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仍难以彻底好转。与此同时,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一直难以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均不高,这是高校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的问题,因此研究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融合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二、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融合的必要性
(一)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融合可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心是解读党和国家政策、对时事热点问题进行点评分析、对法律法规进行普及教育等,其本质是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众所周知,思想认识决定行为举止,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高校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目标的基本前提,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基础,是真正立足于社会的根本性保障,尤其是在当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当下,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是走得快、走得久与走得远的必备素质。因此,若能将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想融合,必定可以有效的可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继而有利于其科学职业价值观的形成。
(二)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融合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与时效性偏低的问题一直难以得到根本上的解决,在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支持等各方面的政策都没有取得可持续的正面效果,从问题的根本上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时效性不高,核心原因是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均不高,而造成积极性与参与度不高的重要原因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够生动活泼,不够于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从而使得高校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枯燥无味的理论说教,进而形成内心的抵触,最终进入恶性循环。因此,将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融合相融合,通过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用性来提升高校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度。
(三)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融合可强化高校学生就业的综合竞争力
俗话说:思想境界决定人生高度,事实上思政教育的内容是丰富而有使用的,强化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学习与解答,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政治敏感性,还能强化学生对国家宏观调控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能知晓自己就业过程中国家提供的帮助措施有哪些,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源。与此同时,在时事政治的分析中,不仅可以强化自身的分析能力,还有利于自己对就业形势的正确把握,更可以了解就业中的法律规范,总而言之,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融合可强化高校学生就业的综合竞争力。
三、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融合的对策探究
(一)将党与国家大政方针的解读与就业政策的分析相结合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严肃性方面把握的比较到位,但由此也衍生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给人一种距离感与抽象感,最终使得学生主动参与思想政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而被动的灌输教育模式又很难从根本上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与时效性。因此,文章建议我国高校应该将党与国家大政方针的解读与就业政策的分析相结合,重点来突出对于就业方面政策的截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从而在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热情,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相关就业政策的把握度也会极大的提升。
(二)将时事新闻热点事件的分析与就业形势的判断相融合
时事新闻热点事件的解读与分析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因为这是强化学生明辨是非能力的关键举措,也是让学生积极的了解社会与提前融入社会的有效途径。目前来说,在思政教育的各个板块中,学生对于时事新闻热点的关注度比较高,原因在于其新颖,接近社会生活实践,但是这只是学生好奇心的作用,并非是主动式的学习太多,从而经常造成“看完热闹什么都不懂”的尴尬局面,因为没有用心去分析与学习,若将时事新闻热点事件的分析与就业形势的判断相融合,将进一步强化时事新闻热点对学生的吸引力,既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有利于促进就业。
(三)将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教育与正确的价值观培育相配合
强化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促进学生的就业、择业、创业能力是高校就业指导的核心内容,而塑造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如前所述,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高校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目标的基本前提,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基础,是真正立足于社会的根本性保障,尤其是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结构在加速升级、经济增速也在逐步换挡、经济驱动在全面转化,学生就业压力更加明显。由此,在对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方面进行优化的背景下,加入价值观教育,可以让学生形成伟大的理想与抱负,从而实现就业与思想政治学习的双赢。
(四)将就业指导实践与法制知识与观念的普及教育相勾连
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就业供给大于就业需求;另一方面,大学就业受挫,由此引发的法律纠纷层出不穷,且有快速上升的趋势。从过往的经验来看,当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经常出现被欺骗或者被忽悠的情况,从而使得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一直难以提升,事实上这与大学生判断是非能力不强,法制观念不强,不了解相关的政策法规所致。从内容的划分层面来说,法制知识与观念的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将就业指导实践与法制知识与观念的普及教育相勾连是符合当前我国高校教育实际情况的一种做法,并且这也能提升我国大学生在法律层面的认知,最终提升大学生迈入社会后迅速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高校应该积极的将就业指导实践与法律知识的普及、法制观念的提升相结合,在提高大学生就业成功率与质量的同时,强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相融合是我国当前严峻的就业市场环境所要求的教育措施与路径,是切实提升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质量的必然途径,其融合的效果直接会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从而对我国经济、文化、社会、政治、科技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必须重视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融合。文章的研究结果显示,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融合可以有效的促进高校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促进他们树立理想与信念,从而在择业、就业、创业方面能有好的效果;与此同时,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融合也可以快速的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通过将与其息息相关的就业融入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可提升学生的思政学习积极性与参与度;最后,随着学生在思政学习中,加强思想、强化判断是非的能力,在表达、交流、分析、协调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最终还能强化高校学生就业的综合竞争力。当前,我国经济结构在加速升级,许多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高过剩产能的产业与企业都在推行“供给侧”改革,这就造成了就业岗位在短期内的减少,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增速也在逐步换挡,继而新增就业岗位的压力会不断增加,虽然在经济驱动的过程中,新兴产业会带来一定的就业改善,但是在新常态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更加明显这个事实短期难以逆转。在此背景下,文章认为,高校必须将党与国家大政方针的解读与就业政策的分析相结合、将时事新闻热点事件的分析与就业形势的判断相融合、将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教育与正确的价值观培育相配合、将就业指导实践与法制知识与观念的普及教育相勾连,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的双赢。
参考文献:
[1]江东梅.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相融合的思考[j].中国市场,2016(21).
[2]张俊武,陈庆玲.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就业创业指导的融合探析——以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
[3]陈颖燕.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融合的建设分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5).
[4]王越.从高校辅导员角度谈如何融合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j].才智,2014(23).
[5]夏金元,陈露,杨帆.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政教育的弱化与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7).
篇7
[关键词]高校 思政课 教学机制
[作者简介]阳海音(1974- ),女,湖南安仁人,武汉轻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田禾彦(1967- ),男,湖北武汉人,武汉轻工大学教务处,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湖北 武汉 43002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4-0117-02
高校思政课教学机制是指高校在对大学生开展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因果联系和运转方式。为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机制建设,我们开展了高校思政课教学机制基本情况的调查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调研座谈法。以武汉市普通本科高校为主,辐射全国东、北及中西部,面向高校思政课教师发出问卷调查表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78份。并且与北京、上海、湖北、湖南、江苏等地高校思政课教师座谈,深入、全面了解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机制的具体状况,探讨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机制建设的主要路径。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机制建设的基本情况
1.总体上教学机制较健全,保障了高校思政课的顺利推进。在专题调研会上,专家学者们普遍认为我国高校的思政课教学机制总体上适应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六十多年的探索,高校建立了思政课的领导机制、规划机制、运行机制、保障机制、监控机制、反馈机制、评估机制、激励机制、创新机制等,这几个部分相互配合、紧密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推动思政课在高校的良性发展。问卷调查显示,65.2%的教师对所在高校思政课教学机制表示非常满意或满意,32.5%的教师表示比较满意,不满意者的比例不到3%。
2.教学保障机制建设取得长足发展。教学保障机制包括人才保障、学科保障、制度保障、组织保障、物质保障、环境保障等。在调研会上,学者专家们普遍认为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学保障机制建设取得长足发展。高校思政课的学科体系、教材体系等进一步趋向科学合理,教师学历层次明显提高,工作平台增多,骨干教师培训力度加大,学术交流机会有所增加。
在问卷调查中,博士学位获得者占受访者的24.3%,硕士占53.2%。87.1%的受访者近十年参加过哲学社会科学研修和培训,45%的受访者近十年参加过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会议。85%的教师对现有的教材体系感到非常满意和满意,感到不满意的只有10%。
3.普遍建立了教学督导和学生评教机制。教学督导和学生评教是当前高校了解思政课教学状况和效果,确保思政课教师保持正确政治导向以及高校对思政课教师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主要手段和途径。问卷调查显示,绝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教学督导和学生评教机制。教师们普遍认为,教学督导听课与学生评教对自身的教学质量提高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教学督导和学生评教机制的建立有助于更加客观公正地对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有助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增强。
在专题调研中,教师反映,教学督导和学生评教给高校思政课教师带来了压力,促使教师更加努力地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在督导和评教机制的作用下有明显提升。但是,教学督导的科学性仍然有待加强,学生评教也容易导致教师对学生要求降低、不严格要求学生等负面效应,学生评教的公正性和客观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如何更加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位教师的教学效果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4.教学激励机制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问卷调查显示,97.3%的高校设有教学质量奖,思政课教师收入与教学效果挂钩,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可以获得物质奖励和表彰。98.2%的高校在思政课教师职称晋升中将教学质量作为一个重要依据。在调研中,教师们指出,对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视引导和激励,使教师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研究和实践中,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取得了明显的提高。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政课教学与专业教学的协调机制亟须完善。在专题调研中,专家学者们指出,当前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专业教师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各自为政,没有建立有效的交流和协调机制。一些哲学社会科学专业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缺乏深入学习和研究,盲目推崇西方思潮和价值观念,在课堂上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持质疑和批评态度,这些对思政课教学的效果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问卷调查显示,78.4%的受访者认为,高校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论有可能与思政课教学内容存在冲突,有必要建立协调机制。75.2%的受访者认为,高校缺乏思政课教学与专业教学的协调机制将对思政课教学效果产生影响。
2.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联动机制有待加强。在专题调研中,专家学者们指出,在高校,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任务的通常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部或马克思主义学院,任课教师为专任教师,他们除了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任务外,还要承担科研任务。组织开展社会实践等第二课堂活动的通常是学生工作部门,学生工作部门面向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力量是辅导员队伍。高校的辅导员一般不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问卷调查显示,仅有24%的思政课教师近十年参加过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这种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分离的状况容易造成思政课与学生生活实践脱节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思政课的效应。
3.教学评估机制不健全。在专题调研中,专家学者们指出,与思政课教学评估具有关联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引起了高校关注,但由于评估内容的模糊性,投入和产出的模糊性,用常规方法评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如何克服以上困难,形成科学的评估机制,可以说是高校长期探索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在问卷调查中,21%的受访者认为,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估机制非常合理或合理,77%的受访者认为评估机制不够完善,有待改进。
4.教学保障机制亟须加强。在专题调研会上,专家学者们指出,师德高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学贯中西的中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是思政课教学的中坚力量。当前,高校普遍比较缺乏优秀的中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除了人才保障机制建设之外,问卷调查显示,领导重视不够、经费不足、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水平滞后也是制约高校思政课成效的重要因素。42.3%的受访者认为,高校领导对思政课重视不够;84.2%的受访者认为,高校要进一步加大对思政课教学的经费投入;45.4%的受访者指出,高校要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水平。
5.教学激励机制有待强化。在专题调研会上,专家学者们指出,在高校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中,思想政治素质所占的比重不及学业成绩,从社会评价标准来看,社会评价大学生的标准主要是就业去向,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内驱动力不足。在高校,评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标准基本上等同于评估专业课教师的标准,即教学和科研情况。
在专业课教师看来,思政课缺乏实际应用价值,一些学校行政部门甚至学校领导,认为思政课可有可无,在这种气氛影响下,思政课教师工作的价值得不到应有的肯定和尊重,影响着教师的创造性和聪明才智的发挥。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机制建设的主要路径
1.加强思政课教学与专业教学的协调机制建设。高校不仅应重视思政课教师的学习和培训,还应建立专业课教师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专业课教师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机制。在对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进行考核评估时,不仅要看其教学任务量和科研成果,还应该把是否在教学中自觉履行思想政治教育职能作为考核指标。同时,建立思政课教学部门与学生工作部门之间的定期会晤和协调互助机制,加强思政课教师与学生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班主任、辅导员要充分认识到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积极教育引导学生重视思政课的学习,要经常与任课教师沟通。任课教师也要主动向班主任、辅导员反映教学中学生存在的问题,寻求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协调配合。
2.健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合作机制。由于受到课时和人数规模的限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难度较大,这就要通过建立合作机制,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实践活动可以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个组成部分,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根据课程需要制定实践大纲和设计实践内容,由辅导员和班主任作为实践教学直接责任人,指导学生开展,在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向思政课教师上交书面实践报告,思政课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考核,在课堂上总结和点评。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建立思政课教师下基层制度。选派热心学生工作的思政课教师担任各个院系的指导教师,指导各院系学习小组的理论学习,参与学生主题班会以及党团组织的活动,参与指导各院系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根据学生需要开展针对性的专题讲座。
3.创新评估机制。首先,要构建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指标设计应遵循业绩指标与通用指标相结合、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过程指标与结果指标相结合、个体指标与团体指标相结合的思路。其次,确定合理多元的评估主体。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估主体结构至少应包括直管领导、教育对象、评估对象自身和第三方等。最后,评估应当和教学监控机制、信息反馈机制相结合,为规划和决策提供依据。
4.加强保障机制建设。高校要将思政课教师培训和进修制度化、常态化,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要加强思政课学科和课程建设,汇聚学科队伍,建设优秀教学团队,打造出一支业务精、作风正、能力强的思政课教学和科研队伍。要健全思政课教师职务评聘制度,将思政课教学绩效列入职称评审考核范围,引导教师实现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5.完善激励机制。要立足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需要的层次性、复杂性、综合性和递进性,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正激励与负激励、内激励和外激励、群体激励和个体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对于教育者而言,要通过健全目标责任制和岗位聘任制激励教育者将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相结合。通过建立“公平与效率兼顾”的绩效工资制度以及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奖惩制度激发教育者充分发挥自身潜力。要实现薪酬激励与文化激励的最优组合,营建好高校团队精神和组织文化,让教育者参与高校管理和决策,实现物质留人、事业留人、环境留人和感情留人。对于受教育者而言,这就需要我们从大学生认知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出发,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激发受教育者内在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增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对策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加强组织和管理,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利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更好的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渠道的作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涵义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依据预定的实践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以组织和引导大学生主动了解、参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目标的教学方式的总称。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有效载体和教学内容的延伸,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它具有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理解和领会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认同感、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与道德规范的自觉意识等多种功能,在促进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于整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之中,并不是把实践教学等同于教学实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表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实践形式,具有实践性的教学。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强调教学的实践性,是为了强调明晰教师、学生主体、目的、手段、客体、结果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为了正确认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探索和选择最恰当而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
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强调:“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得到进一步重视,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拓展,取得了很大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但是实践育人特别是实践教学依然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还有差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对传统灌输式教育模式的挑战。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着重理论灌输轻实践探索、重知识掌握轻知识创新等倾向,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则强调教学实践,特别是学生的实践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突出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实践教学方法的一些老问题和新问题依然困扰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效果。这些问题可以大致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一)对实践教学认识不到位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对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说服力具有重要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一项由领导者、组织者、实施者与参与者组成的复杂活动。无论是领导者、组织者、还是实施者与参与者,都在不同程度上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着认识上的不足,影响和制约着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对实践教学认识不到位主要体现在:一是教师的认识不到位。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学校领导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但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对实践教学的作用还缺乏正确认识,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二是学生认识的不足。目前许多学生受到多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有着一种抵触心理,他们认为学校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抹杀他们的个性,禁锢他们的自由,甚至拒绝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自然也有抵触情绪。
(二)组织管理制度不够规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课外与课内、校外与校内相结合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组织过程比一般理论教学要复杂,涉及教师、学生、经费、场所、教学安排、培训、评价等环节和因素,是一个经常性、长期性以及全体学生都要参与的活动,因此要有细致周密的安排和组织。而目前许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尚停留在一般性要求上,无课程计划、无教学大纲,在具体安排上不规范,组织上不落实,缺少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任课教师各自为政,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很难全面、深入、持久地开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制度层面看,缺乏严谨的、规范的制度,实践教学工作组织管理较为松散,教学过程中主观随意性比较大,一些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教学活动时敷衍了事,随便应付,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效果。
(三)考核评价方式不到位
一是对学生的考核不科学。很多学校给学生安排一些课余时间去参加社会调查,要求学生形成一份调查报告。这种考核评价方式,不能核对这份报告的实际情况,不能确定学生是否完成了整个社会调查的全部过程。二是缺乏对实践结果与设计方案目的是否一致的考核内容。考核学生撰写的调查报告只是评价最后形成的调报告,却没有评估现在所取得的实践教学活动结果与原来设计所期望的方案是否相一致。三是对指导教师和组织教师的考核评价不到位。目前的考核方式只涉及了对学生的考核,对于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活动中各位教师所发挥的作用没有具体考核评价方式。这样,各位指导教师是否尽到自己的责任,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是否全心全意、尽职尽责的指导学生无从考证,而且也没有监督机制,这样难以对教师起到激励作用。
三、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有效性的对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是指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信念的实际效果。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有效性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机制等问题上,是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是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前提。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就要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渠道,在教学中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在了解和理解的基础上去帮助和引导学生,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为保证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服务,努力使学生的个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制度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具有实效性必须有完善的制度保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需要一套比较完善的制度作为指导和规范,明确实践教学的目的要求、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规范各项活动的监督、考核。具体包括:一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需要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纳入学校的指导和监督,及时解决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问题,促进实践教学各个环节、各项内容协调开展,使实践教学活动有序的进行。二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由学校分管领导负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长远规划和宏观指导,并且召开组织协调会议,协调各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和合作;三是主管学院、教务处等职能部门参加,专门负责实践教学各项工作,为实践教学各环节提供指导性要求和意见,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具体组织和实施;四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各学院(课部)辅导员和学生干部相互配合,对实践教学进行具体管理;五是对教师进行培训,提出明确的要求。
(三)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教师队伍
按照《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要求,高校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建立一个沟通好、效率高的由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组织领导班子。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纳入常规性工作议事日程,认真制定实践教学政策与措施,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优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各个环节,教师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应把素质精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党政干部等吸纳进来,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教学,保障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
(四)制定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计划
根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制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计划,对课程任务、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等都要作出具体规定。教学计划对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应结合学校实际,了解学生特点,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精心设计实践教学计划,并按照计划组织学生参加各项实践教学活动。
(五)采取灵活的实践教学方法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创造过程,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决定了教师不能采用一种绝对固定的方法和形式组织课堂教学,但在某一种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有时会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呈现一种相对固定的结构形式和程序形式。实践教学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方面的具体体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是充分调动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重要环节,是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的重要措施,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吸引力、说服力、感召力的有效途径。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指导教师要通过案例教学、专题讨论、参与式教学、情境教学等教学活动,
(六)完善实践教学考评体系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过程中,考核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考评总结经验教训,能够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外在驱动力,以不断改革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践教学完成以后,需对其结果进行考核、总结,为进一步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工作提供指导、借鉴。为此,需完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对参与实践教学的学生、指导教师、各相关部门进行考评,总结经验,改进不足。在考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所参与的社会实践各个环节进行考核评价。在具体考核中,将理念从注重理论概念考核向重视学生能力的转变,从重视结果向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转变。利用科学合理的考评理念,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加强对指导教师的考核和评价。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才能正确引导学生,使学生以亲身的体验来发现知识、获得知识,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知识技能,达到提高自身素质、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目的。
(七)采取科学的考核评价方法
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不仅仅要锻炼学生改造世界的能力,而且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科学的考核和评价学生实践教学学习过程,需要遵循政治性、科学性原则,将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的行为操守、实践过程、实践成果各个方面结合起来,综合考评,全面、公正、公平的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现情况。因此在考核评价中,一是要了解学生的态度是否认真,是否遵守学校所规定的纪律,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是否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是否有担当有责任感,是否能够面对各种艰难困苦,勇于解决各种问题。二是要科学评价学生所参与的整个实践教学过程和成果。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后会形成一定的成果,如调查报告、实结等,在对调查报告进行考核评价时,要考察次调查选题是否符合教学要求,是否按照所设计的实践计划和步骤进行,通过实践活动是否达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标,是否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三是要在对实习报告或者总结进行考评时,应综合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和单位评价三者的评价意见,使考核评价更加客观科学。
参考文献
[1]陈宣.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状探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8).
[2]彭亮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6).
[3]韩毅,景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5,(01).
[4]冯淑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
篇9
一、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由于受到现实就业压力及肩负着政治宣传任务等,以至于在实际就业指导工作中忽视了就业心理辅导、择业观教育、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培养。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年以来作为一门公共课,仅就优秀文化传统、“三观”、思想品质培养等内容进行传授,一方面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吸收和理解不深,另一方面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时代背景及当前需求相分离的尴尬境地。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具有十足的必要性。
1、客观需求性
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还未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机结合。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对学生就业择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必要的认识,忽视大学生正确就业观、择业观的培养,因此容易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容易扭曲和就业心态不佳等不良现象的产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对就业率的关注使之忽略了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容易造成大学生职业道德缺位、心理调节能力匮乏、创业教育缺失等。与此同时,我国就业指导工作发展时间较短,经验积累尚不足,许多规律仍处于摸索阶段,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施行多年,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理论积累,因此,若能将二者相结合,通过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效丰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内容并强化工作效果。
2、现实必要性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较为单一,多采用课堂讲授的集体授课方式,无法满足大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特征。特别是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到来,更是激发了大学生对于高新技术及网络通信技术的浓厚兴趣。大学生在面对就业压力时,若能将多样化、多媒体、有针对性地更为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其中,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性,更能提高教学效果。与此同时,高校扩招一方面为高校带来了更多生源,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教学资源的紧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往往无心将知识结构扩展和丰富,就业指导工作者也无暇顾及大学生在就业时应具备的思想政治素质。因此,若能将二者相结合,不仅能够节约教学资源,还能提高教学效率。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途径
首先,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相结合,需取得高校领导的认同和推行。长期以来,高校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视为工作的首要任务,仅为博取更高的就业率而不遗余力,却不给予大学生充分的就业指导、择业技巧、职业发展道路、社交礼仪等必要的知识传输。因此,需要从高校高层领导的认可着手,在高校上下广泛推行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全面提高高校师生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认识。
其次,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相结合,需全体高校师生的参与和努力。由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比较陈旧,与大学生的现实需求相脱节,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又更为倾向于就业信息、贯彻就业政策等,往往忽略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和职业价值观。因此,需要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经验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相结合,通过全体师生的参与和努力取得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效发展。
第三,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相结合,需在日常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高校通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意识地融入就业形势、就业心态、就业技能、就业政策等内容,并结合当前社会需求与就业形势进行分析和讲解,不仅可以潜移默化地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价值观,更有助于大学生认清当前就业形势,鼓励大学生深入基层或自主创业等。
第四,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相结合,需强化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融入就业心理学的内容,帮助大学生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挫折和压力,有助于舒缓大学生就业压力。同时,更应帮助大学生确立长远职业目标,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并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逆境、克服困难。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4-0049-02
如果大量的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进入毕业即失业的境况,无论是对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还是我国的社会安定都是不利的,对此高校应该留意大学生思想的变化情况,对大学生进行及时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中的重要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就业指导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就业指导实际上也是一种教育,在就业指导的过程中必须密切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变化情况,只有实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变化情况才能保证就业指导的有效性。在大学生的思想中政治思想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高校在进行就业指导时应该保证大学生政治思想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保证大学生在寻找工作或者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的政治思想不会出现问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就业指导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过程中的不可缺失性。
第一,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现实,在我国目前经济下行的背景下,很多企业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这些企业都尽可能地降低企业运营的成本,在招收新员工时虽然需求量不高但是对于大学生的要求很高,这就导致了很多大学生在还没有开始找工作时就产生了消极悲观的情绪。这就要求高校在进行就业指导时应该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鼓励大学生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技能和能力,让大学生能够充满斗志地面对如今的就业形势,保证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不会因为一时的压力而产生不正确的观念和想法,因此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第二,很多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对于待遇较低的工作不屑一顾,对于待遇很好的工作又望尘莫及,因此高校在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时应该端正大学生的择业和就业态度,进行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定位,充分了解自身的优点和缺点,既不要一味地好高骛远,也不要一味地将就和妥协。为了帮助大学生找准自己的定位端正择业态度,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在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之后,如果大学生的思想不够成熟或者思想有问题,那么很可能会给用人单位带来很大的损失,也会给大学生的未来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同时也会给大学生毕业院校的形象造成恶劣的影响。因此,为了大学生在工作岗位中能够保持正确的心态和思想,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必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在目的、内容、时效性等方面具有内在一致性。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目标都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让大学生能够在寻找工作和选择工作的道路上走得更加顺利,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让大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为大学生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大学生能够顺利的就业并且在工作岗位中出色地完成任务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也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目标。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大学生就业指导都非常重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指导时都会帮助大学生塑造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及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由此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内容在培养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责任感、道德品质方面具有内在一致性。
再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对于大学生的影响都是比较长远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正确的指导和教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态度和思想之后,这种思想会对大学生今后的工作产生持久的影响,这种影响并不会在短时间内消失。大学生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有针对性地准备自己,让大学生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养,这种较高的专业素养会在大学生工作过程中不断发挥作用,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作用和影响都具有长期性。
二、我国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存在的一些问题
我国针对高校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出台了一系列的规定,根据规定,高校应该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保证毕业生可以顺利地就业等,但是在高校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很多高校在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时更加重视培养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非常重视,有时甚至在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时并不会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认为企业更需要专业技能水平高的人才,大学生的思想一般不会有什么问题,因此会对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有所忽视。其次,一些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主要采用说教的方式,大学生没有热情和兴趣来听这些说教,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并不明显。针对我国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存在的问题,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应该继续探索和实践,探寻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一)将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实际就业形势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
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中重要的群体,是我国社会未来的建设者,是我国未来的中流砥柱,因此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该融入进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实际就业形势,让大学生对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能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既能够帮助大学生在对我国经济环境充分了解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工作,也能够让大学生通过分析国内国外的形势,分析出自己认为发展前景比较好的工作岗位或者行业,进而在学生参加工作之后能够踏实安心地努力工作。
将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实际就业形势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应该注意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应该用心准备指导课程,在授课之前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师应该搜集最新的国情和就业信息,保证学生接收到的是最新最准确的信息,以便于大学生能够根据准确的信息做出准确的就业选择,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师还可以搜集某个行业或者某个地区的发展情况和就业形势,并且帮助学生剖析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让大学生对相关领域的就业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可以有针对性地准备自己。同时指导教师也应该让学生了解在大学生找工作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公平现象,防止一些学生在碰到类似情况时产生扭曲的不健康的思想。
其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时,应该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尤其是当今社会中很多人比较急功近利,在诱惑面前会选择捷径,但是有些捷径往往是危险的是会损害公众利益的,这就需要在对面临择业和就业的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融入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保证学生在诱惑面前能够把持自我,在避免功利思想侵蚀的同时,多做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事情,如支持西部大开发,去偏远山区任教,做大学生村官或者选调生等,都是对我国发展有利的事情。就业指导教师应该向大学生充分揭示选择这些工作的好处,以及国家对这些选择这些工作的大学生有哪些政策支持。
再次,在当今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应该选择有创新性的道路,既可以避开激烈地竞争,还可以增添我国经济的活力。因此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教师还应该让学生们意识到创新思想的重要性,并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思想。
(二)以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
纯粹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通常情况下都不会引起学生们的重视,而且还会导致学生们的厌烦情绪,这就需要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负责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可以对学生在就业和择业过程中产生实际性的帮助,另一方面,还能够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该注意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平衡职业生涯规划和思想政治教育在课堂中的比重,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切入点不能够夺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否则这样的课程就会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但是职业生涯规划在课程又必须得到体现,否则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于学生的吸引力又会降低,因此教师在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展开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平衡二者的关系。其次,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时,教师应该在授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以正确严肃的态度规划自己未来职业生涯的能力。
(三)在新生入学时就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在短时间内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总是显得比较仓促,在大学生即将毕业时大学生们的心态一般情况下比较急促,对于老师的教诲并不能够完全领会。因此,在新生刚刚入学时高校就应该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设置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一方面,能够让大学生认清严峻的就业形势,并在日常的学习中更加努力和刻苦,防止大学生荒废四年的宝贵时光;另一方面,可以让大学生们在最开始就能够对未来的就业择业进行思考,并尽早为将来的就业做准备。
四、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是就业指导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各高校应该充分重视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出思想道德高尚、专业素养水平高的人才,为此高校应该从学生刚刚入学时起就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增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让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王军,何苗,黄曙萍等.大学生就业的新趋势及其引 发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4,(1).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