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现场管理论文十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04-07 16:23:06

生产现场管理论文

生产现场管理论文篇1

1.服装产品需求情况

我国是世界的服装加工厂,服装的需求来自国内外两个市场。从国内市场来看,我国服装需求增势不明显,价格上升幅度较小。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3年7月,国内服装类商品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3%,与上年相比涨幅略有下滑,总体呈现出服装产品供给大于需求的趋势;从国外市场来看,服装需求增长不明显。2014年1-9月,我国服装累计出口额1388亿美元,同比增长6.5%,增速较2013年同期下滑5.8个百分点。根据相关机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前7月我国纺织服装对欧盟、美国、日本的出口增速不敌东盟,尤其是对日本的出口增速回落明显。销售增速继续下滑,品牌竞争更加激烈,销售渠道竞争融合,在当前商品主导向消费主导转变的零售时代,服装企业已经进入了变革时期。

2.服装产业结构水平

一般来说,服装产业的发展相对于制造业而言,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工业化阶段、自然品牌阶段、品牌阶段和多元化阶段,目前我国服装产业主要徘徊在相对比较初级的第二阶段———自然品牌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服装企业还没有真正意识到服装品牌的重要性和由服装美学意义延伸出的文化价值,服装品牌之间无显著区别。我国虽然是服装生产大国,但是优势主要来源于廉价的劳动力成本,而近几年来,以印度、巴基斯坦为代表的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正在迅速崛起,与我国同质化竞争逐渐加剧,如果我国服装产业结构长期处于较低的阶段,将会逐步失去传统优势地位。

3.服装企业生产库存情况

我国服装企业一直饱受高库存的困扰,截至2014年上半年末,a股、h股62家上市服装企业存货达到597.24亿元,比上年末的536.89亿元上升了60.35亿元,库存一直居高不下,从而产生了“服装库存够卖三年”的说法。在完整的服装生产供应链中,每个环节都可能出现库存积压现象。目前我国服装企业库存一般集中在生产和销售这两个环节,产销合一的大型服装公司高库存现象尤为突出。高库存意味着产品大量积压,不仅占用公司运作资金,而且耗费人力、物力,使得公司的管理成本增加,拉长产品的周转周期,降低企业的营业利润。

二、我国服装企业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生产管理模式比较落后

当今世界上比较成熟的服装生产管理模式有:以欧美企业为代表的开放自由式管理、以韩国企业为代表的军营式现场管理、以日本企业为代表的日式现场管理。我国服装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主要是在20世纪50年代学习前苏联经验的基础上创立发展起来的,与上述三种先进的生产管理方式相比,我国企业的生产管理理念、生产管理方式都相对比较落后,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2.生产设备比较陈旧

以市场为导向的“多品种、小批量、高质量、快交货”的现代模式要求服装企业有较高的生产效率,服装生产从设计、裁剪、缝制、后整理要经过几百道工序。但我国大多数服装企业的生产设备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仍是以人力为主体,操作工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很容易造成产品质量和生产速度的差异,严重影响到服装企业的生产效率。即使有些企业意识到设备的重要性,但仍使用技术含量较低的初级设备,高科技生产设备只成了摆设和对外宣传的工具。

3.专业生产管理人才匮乏

服装企业生产现场管理需要的是既懂生产技术又懂企业管理的专业复合型人才。目前服装企业的生产管理人员专科毕业的很少,大部分是在参加工作之后在实践中自行积累经验。随着服装行业竞争的加剧,企业迫切需要一批有高学历背景,集技术与管理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但是,目前大多数服装院校开设的课程中涉及到生产现场管理的不是很多,造成了目前我国专业学习服装生产管理的学生人数不多,服装企业专业生产管理人才匮乏。

4.企业生产进度滞后

服装企业生产进度滞后不仅容易造成高库存,还影响企业的交货日期。生产进度控制的目的在于依据生产作业计划,检查零部件的投入和出产数量、出产时间和配套性,保证产品能准时装配出厂。我国很多中小型服装企业生产进度弹性较差,不能够按时交货。以某服装公司为例,按照订单要求在10月15号出货,但由于在生产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不能够按时交货,导致服装企业面临着数十万的罚款。

三、提高服装企业生产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1.采用先进的生产设备

设备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服装产品的质量。服装企业应该及时更新生产设备,提高生产效率。例如,为了克服传统服装设计中手工操作效率低、重复量大等问题,可以利用服装cad软件,它具有高速计算和存储量大的优点;通过使用服装cam软件,可以简化初裁、缝制到精裁的过程,从而大大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cad与cam、拉布机等组装成整体后,能够提高西装企业20%-30%的生产效率,提高针织服装企业至少10%的生产效率。总之,采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可以有效降低工人的操作强度,减少对熟练工的依赖,大幅度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2.采用先进的生产管理方法

在精益生产方式中,5s管理、目视管理、定置管理受到了制造企业的追捧。服装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这些先进生产理论,提高生产效率。5s管理是指在生产现场中对人员、机器、材料、方法、环境、信息等生产要素展开相应的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五项活动,使生产现场达到最佳的状态;目视管理是指通过视觉导致人的意识变化的一种管理方法,也就是说通过人的眼睛观察情况,及时调整行动、方式、方法来进行现场管理。例如,在服装企业中,可以将生产计划指标用图标形式展开,并按照日期用醒目的颜色、语句显示指标完成等情况;定置管理是对生产现场中的人、物、场所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使之达到最佳结合状态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在服装企业生产中,定置管理主要应用于机器设备、工作场所和人员的定置设计等。

3.实施人性化管理

服装企业的生产管理离不开对生产工人的管理,泰勒提出“生产管理权限应不断下放”,说明生产工人的能动性越来越重要,直接影响到生产效率。为了提高生产工人的劳动积极性,需要生产管理人员真正站在工人的角度进行人性化的管理,提高服装生产工人的生产能力、生产积极性和生产效率。此外,企业可以通过赈灾捐款等公益活动提高企业的形象和社会知名度,培养工人对企业的自豪感和归属感,进而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

4.强化生产进度管理

生产现场管理论文篇2

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教育;特色化

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于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开始进行试点招收生,在2011年成为可授予管理学与艺术学学位的正式专业。经近十年的发展,全国已有近百所院校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初步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硕士、博士、博士后教育为附体的专业教育培养体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在探索中渐趋成型。但科归属不明确、人才培养同质化等难题一直困扰着专业的发展。有特色的专业教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文化产业教育的现状

(一)国内文化产业教育的概况

2002年以来,文化产业管理教育蓬勃发展。从办学规模来看,全国有近百所院校设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其学校类型包括了综合性大学、艺术类院校、师范大学、财经类大学、理工类大学以及其他特色型大学等六类;从专业设置和方向名称来看,基本可以分成六种类别:一是直接按教育部同意试点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二是文学、历史类本科专业下设立的文化产业管理方向。三是一些艺术院校、电影院校和公共管理学科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下设立的影视制片管理、文化经纪人、文化艺术管理、群众文化管理等方向。四是一些艺术院校结合自身的艺术学科优势,在音乐学专业和美术学专业下设立文化艺术管理或艺术管理与策划方向。五是借助国际贸易学科优势设立国际文化贸易方向。六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名义招生,但下面设立文化事业管理方向;从学科建设来看,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已经基本完成框架建设,相应的机构建制、课程教学、学术研究都取得较大成效。学科的规范化建设步伐逐步健全,培养目标逐渐清晰,培养规格逐渐明确;从人才培养模式来看,主要形成了复合型与特色型管理人才的两种培养模式。这两种模式的形成,主要是由综合性大学和特色性大学在专业设置方向上的差异所导致的。前者如山东大学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其以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为主;后者如中国传媒大学的文化产业管理方向,其以培养传媒行业管理人才为主。

在发展同时,亦有诸多问题。学科定位模糊、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脱节、师资水平与教学需求脱节、人才培养目标宽泛,专业学习形式大于内容、教材建设滞后等诸多难题深深制约着文化产业管理教育的发展。

(二)内蒙古文化产业教育的概况

内蒙古文化产业管理教育的规模还处于起步阶段,全区仅有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三所高校开设此专业。内蒙古大学在其艺术学院文化艺术管理系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文化艺术管理方向),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于2005年开始招生。内蒙古师范大学在其历史文化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系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于2008年开始招生。内蒙古财经大学在其旅游学院会展经济与文化产业管理系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于2012年开始招生。三所高校的招生规模,皆为每年40-50人,在籍专业学生总人数不过200人。从学科建设来看,三所高校皆依托其固有的优势学科体系开设,内蒙古大学的文化产业管理教育突显其艺术背景,内蒙古师范大学的文化产业管理教育以文史见长,内蒙古财经大学的文化产业管理教育以经济管理为优。在人才培养目标来看,三所高校皆强调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内蒙古文化产业管理教育虽初露峥嵘,但亦有许多问题。例如:专业整体建设起步晚,基础差,缺乏积淀;各高校办学专业优势突出,综合竞争力偏弱;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缺失的教育现状,缺乏科研支撑,无战略前瞻优势等。

二、内蒙古文化产业管理教育的特色分析

文化产业管理人才教育的特色,主要是由满足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相关利益者的利益需要,与拥有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这两者共同决定的。在此基础上,结合民族地区的民族性、地域性特点,即是内蒙古文化产业管理教育的特色之路。

首先,按照营销学的原理,特色就是指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系统差异。因此,学校要具备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特色,就需要对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市场进行细分,选好进入的目标市场并进行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培育定位。这种核心竞争力,是各高校办学的导向与基础。各高校的文化产业管理办学过程中,应首先剖析自我供给的产品构成,明确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延伸产品的内涵。高校文化产业管理教育为市场所提供的核心产品即能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才,及满足文化产业需要的教育、科研服务。高校文化产业管理教育的形式产品即为人才培养的模式、学科建设的方式、本校的品牌、学科优势、师资结构、校友资源、行业资源等。高校文化产业管理教育的外延产品,即专业办学及人才培养的创新,专业的声誉、口碑,对行业形式发展的引导等。在各层次分析得出本校文化产业管理教育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后,进行目标市场细分,根据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进行目标市场定位;同时依据目标市场的需求进行自身文化产业管理教育产品的开发与生产。

其次,按照相关利益者原理,一种产品及其产业链要能持续发展,必须使所有相关利益者分享合理的利益。在此理论的基础上,文化产业管理教育主要分为人才培养与教育科研服务两个层面的利益相关者。在一个竞争性的人才供给与需求市场上,学生的招生、培育、就业涉及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竞争对手、学校四个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在竞争性的教育与科研服务的市场上,教育与科研服务的供给与需求涉及教师(科研人员)、需求用户、竞争对手、学校四个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因此,学校要选择进入既能满足用人单位需要,又能发挥自身教学科研资源优势,还能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特别是能持续吸引与满足学生和家长需要的教育市场,即要做到使相关利益者都乐于接受或满意学校的教育产品。

再次,内蒙古地区的民族性、地域性优势是文化产业管理教育的重要核心竞争力。北方民族及蒙古族在繁衍生息中,开创出有别于农耕文化的游牧文化、草原文化,并在与农业文明的长期历史互动中,共同缔造了中华文明。内蒙古不仅拥有独特的文化资源,而且北方民族及蒙古族的物质遗存、非物质文化都数量巨大。这些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与运营,将会形成一个巨大的市场;内蒙古地跨三北,拥偎京津,北与蒙古、俄罗斯接壤,南近华北诸省,地域优势正逐渐彰显。内蒙古的东部地区受辽宁半岛城市群影响,中部地区在京津冀城市群辐射圈内,西部地区的呼包鄂城市群正强势崛起。独特的文化资源与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成为内蒙古文化产业的最大差异化竞争力,同时也是内蒙古文化产业管理教育核心竞争力系统中的重要因子。

因此,内蒙古文化产业管理特色教育实现的路径,就是在内蒙古民族文化资源与地域优势的基础上,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需要、科研项目招标单位需要,更好地满足毕业学生与家长需要,最优配置学校教学资源的人才招生、培育、就业与科学研究的投入产出系统。其计量指标具体表现在:毕业生就业率高、薪酬高,教师获得更多、更高等级的研究课题;毕业后工作好引致生源充足,学校也可以优选学生;教师与学校有积极性坚持办好这一专业等方面。

三、内蒙古文化产业管理特色教育实现的具体路径

内蒙古文化产业管理特色教育的实现路径,主要是各办学主体将自身优势与内蒙古的地域性、民族性融合在一起,聚焦细分市场,提供差异性供给,并使相关利益者的利益最大化。主要通过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两个层面来实现。

(一)从单纯的学校资源角度供给转变到相关利益者共赢的学科建设

内蒙古开设文化产业专业的院校大多从自身的学科背景及优势资源,进行文化产业的学科建设。这固然能彰显院校学科发展的差异性,但是却忽略了相关利益者因素。以课程体系为例,内蒙古文化产业管理本科教育的课程从内容上主要分为六类:1、文化基础与文化资源类课程,如文化资源学;2、一般管理类及文化产业管理类课程,如文化产业学;3、文化创意与策划课程,如文化产业项目策划;4、政策法规类课程,如经济法学;5、语言类课程,如专业外语6、信息技术应用与管理类课程,如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三所高校的课程设置虽各局优势,但形式大于内容,基本还是各教所长。单纯地从自身供给出发的教育,学生是否能有效接受?民族生预科生是否能很好完成高等数学课程?艺术类学生经济管理教育缺失是否可行?单纯地从自身供给培养出的人才,是否符合用人单位需要?

因此,内蒙古文化产业管理的学科建设应由单纯从学校资源供给角度出发考虑专业与学科发展的“单厢情愿战略”,转变到实施全面考虑学生成长利益、用人单位发展利益与学校自身资源优化配置利益的“和谐共赢战略”。

(二)定位目标市场,形成垄断竞争的人才培养模式

内蒙古文化产业管理教育的培养目标基本都为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这反映了办学单位努力进入一切文化产业管理教育的机会市场。这就导致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同质化,人才需求市场选入完全竞争状态。因此,内蒙古文化产业管理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应从缺乏市场细分转变到实施市场细分,根据自身优势与目标市场需要进行定位。各办学院校在目标市场的需求上,突显自己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性,使人才需求市场出于垄断竞争状态。

参考文献:

[1]叶取源,乇永章,陈昕主编.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8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胡惠林,陈昕主编.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10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7

[3]中国经济管理基础课程教学高层论坛组委会组编.第二届中国经济管理基础课程教学高层论坛论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旅游学:新理论、新场域[m].复旦大学旅游学系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5]林 .高校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选择[j].理论导刊,2008(4)

[6]郭小婷.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国内研究综述与探析[j].职业时空,2011(1)

[7]赵欣,翁钢民.河北省文化产业专门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河北学刊,2012(5)

[8]李志雄.文化大发展背景下“文化产业”学科体系的建构[j].现代传播,2012(5)

[9]张培奇,胡惠林.探索与发展的十年: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学术研究述评(上、下) [j].学术论坛,2013,36(1-2)

生产现场管理论文篇3

电力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理论分析

新时期电力企业的发展应该面向市场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证自身的地位。电力企业在生产运作管理的过程中要提升可靠性,控制成本投入,这样才能够保证竞争力的提升,同时也是电力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的关键问题。本文对电力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理论内容进行说明,在生产运作管理基本职能明确的前提下,将生产运作管理主要理论作为指导,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全面保证电力企业生产运作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一、生产运作管理概念

生产运作管理是生产运作的计划、组织、控制模式和策略的管理活动。对生产运作管理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进行说明,更多的表现在生产运作管理过程中需要投入资源,并且在经过一系列的转换之后能够实现管理效率的增值。这样就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加符合要求的产品过程。通过获取相应的资源为社会提品的过程可以被称为生产运作管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电力企业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强化生产运作管理水平。在新技术的指导下构建系统的业务流程,实现供应链的流动性发展,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相应的市场信息,并且做出市场响应。生产运作管理理论是对电力企业、用户协调发展的理论指导。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对生产运作管理理论进行完善,这样才能够更加的符合新时期电力市场的发展需求。

二、生产运作管理的基本职能

生产运作管理是将生产资源进行整合管理的主要方式,充分发挥生产资源的作用实现对企业战略建立影响,不断提升电力企业的市场竞争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力。在生产资源管理中要明确生产建设成本投入以及产品质量,对市场的变化要做出响应性的调整。利用新技术新产品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在生产率不断提升的情况下强化市场竞争影响。生产运作管理能够实现电力企业质量管理,技术创新实践。在全球竞争力不断加强的引导下,电力企业更加注重自身的服务建设,保证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统一,这也是企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产运作管理主要内容。电力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理论创新发展将实现市场经济发展与企业利益提升的协调统一,能够在根本上促进我国电力企业健康发展。

三、生产运作管理理论内容

生产运作管理理论在技术经济指标的引导下,明确在生产运作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保证电力企业能够在最佳的状态下发展,将耗能投入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企业成本得到控制将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电力企业要强化可靠性管理建设,采取现代化技术手段对产生管理进行指导,利用先进思想规划生产运作设计,创新设备运行模式。生产运作管理理论利用标准化管理对企业进行宏观综合性分析,明确企业生产运作状态,保证管理水平能够符合企业的发展。科学分析电力企业生产状态,这是提升企业可靠性的关键,明确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制定有效的措施对问题进行解决,这是保证经济效果最大化发展的重点。在生产运作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设备的潜力,提升生产能力,保证经济水平的持续提升。科学的对生产运作进行规划,并且制定的统一有效的可靠性规则分析电力企业系统运作的可靠性,利用可靠性规划检验电力企业预期效果。这是关键性技术提升创新的重要发展依据。技术手段的创新为检验生产运作管理理论的正确性发挥借鉴作用。电力企业在生产运作管理过程中可靠性发挥是管理工作的重点。管理效果直接影响着电力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的水平。

电力企业是技术资金密集型装置工业。因此在电力企业规划过程中要根据企业内容的实际情况对技术状态进行完善,规划组织建设,提升电力企业对社会效益的影响水平。在规划过程中设备的使用要进行系统性管理。这是生产运作管理完善的全过程管理。电力企业生产运作管理要强化生产队伍建设,这是电力企业组织建设完善的根本。机械自动化水平的提升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正在不断的提高,电力企业的资本构成也面临着重组,这种发展趋势要求生产队伍建设要不断进行精炼化。为了能够更好的提升设备与工作人员统一,需要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使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励,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保证电力企业优势地位,是新时期电力企业应该关注的重点问题。强化电力企业生产运作管理不仅需要构建完善的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实现人力资源对经营战略影响,全面提高企业竞争力。

生产现场管理论文篇4

关键词:资产价格;金融危机;金融监管;货币政策;微观调控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5-0132-03

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们再次认识到金融监管的重要性,但是,金融危机往往更大程度上是资产价格非理性波动引发的,而并非金融机构违规操作所引起。然而,传统金融监管的重点是金融机构行业准入、持续经营和行业退出的合规性监管,防范的是金融市场交易一方金融机构的违规操作,即目标是平衡金融市场交易双方的力量以达到均势和公平。但诸如金融资产价格泡沫是金融交易双方的非理易结果,需要的是对市场交易双方非理易行为的矫正。金融危机往往源于金融资产价格泡沫,传统资产价格泡沫研究所提出的对策往往寄希望于宏观调控政策、货币政策,然而我们认为,通过金融监管和微观调控措施更能节约调控成本。因而,我们有必要结合金融资产价格理论和金融监管理论重新审视金融监管的目标体系和监管内容、监管方式。

传统监管理论主要强调对金融机构行为的监管,出于金融市场交易双方由于信息不对称、垄断等所形成的市场不公平交易及不能反映真实交易信息的价格,没有系统提出对市场非理易价格的监管,即实际应是对交易双方的监管,对非违规行为的监管,或对个体和集体非理易行为的监管,也没有系统提出针对这种情形监管者能够采取的适当策略选择集。而我们认为,金融市场交易价格的判断基于预期,即便在充分信息条件下,交易的主观性也很高,主观判断受到太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以及情绪的影响,很难做到理想的理性承担,因而金融市场的过度预期(包括过度乐观、过度悲观预期)条件下的非理易行为是导致金融市场波动的重要原因,也往往会因此通过传导效应导致实体经济受到影响和更大范围的经济秩序不稳。这种金融资产价格泡沫的产生在没有交易者违规条件下并不是传统金融监管和调控的对象,但是其对金融市场稳定的威胁是现实的,并且通过具有时质性的宏观调控措施予以较高的成本。因此,我们认为,应使金融资产价格监管成为金融监管机构新的重要监管内容,并研究相应的具体监管方式,通过微观调控措施减少对宏观经济的影响,降低调控成本。

一、金融资产价格泡沫、金融危机与市场失灵

从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到2007年起始于美国并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从17世纪荷兰郁金香事件到最近的次贷危机,每次的金融、经济危机都存在资产价格波动和价格泡沫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信用经济条件下,资产价格泡沫与资产抵押信用相结合,从而使资产价格泡沫与信用和金融体系联系在一起。因而,资产价格泡沫问题也成为众多金融学者、经济学者关注的焦点。对于金融资产价格及金融资产价格泡沫问题的研究主要关注金融资产价格产生机理,一般认为资产价格泡沫是金融市场的一种常态。最初的研究认为资产价格泡沫产生于投资者的理性预期与投机行为(diba & grossman,1988;de long,1990)。比如,当部分资产供给弹性有限时,其供给将有可能在特定时期出现短缺,在理性预期驱使下其价格可能出现泡沫性上涨,甚至高于其替代资产价格(blanchard & fisher,1998);理性预期相关的资产价格泡沫也可以用市场投资者的数量和投资者生命预期进行解释,如具有无限市场投资者和有限投资者生命预期条件下,资产价格存在理性泡沫的可能性(tirole,1985;weil,1989)。但是,我们发现理性泡沫的概念更多地是具有理论上的意义,因为其对许多现象缺乏解释且实践中较难检验基础价格与价格泡沫的差异。非理性资产价格泡沫理论则从新的视角考察资产价格泡沫产生的机理。非理性金融资产价格泡沫可能源于投资者对于社会热点投资预期收益的过度乐观情绪及其相互影响、激励(summers,1986;shiller,1990);也可能源于噪声交易者对投资收益预期的过高估计(de long & shleifer,1991);或者源于投资交易者“买涨不买跌、卖跌不卖涨”的资本市场价格正向反应交易特征(de long j.b.,shleifer a.,summers l.h. & waldmann r.j.,1990;jones s.,lee d. & weis e.,1999);或者源于“从众”交易决策所导致的价格波动(topol,1991;lux,1995);或者源于投资者对于收益预期过度乐观的传递作用(scheinkman & xiong,2003)。从信息经济学以及博弈论的角度也可以对金融资产价格波动或泡沫的产生做出解释(allen & gorton,1993;hong & stein,2003)。另外,20世纪70年代以后兴起的系统论、非线性科学与复杂性科学为金融资产价格波动问题开辟了新的研究视角,许多学者开始从协同论、突变论等角度分析金融资产价格的波动(frankel & froot,1986;brock & hommes,1998;carl chiarella,roberto dieci & laura gardini,2006)。

通过上述关于金融资产价格波动或泡沫问题研究的认识,我们发现,尽管对金融资产价格泡沫产生机理的解释存在差异,但上述金融资产价格泡沫理论均认为在金融市场运行过程中,资产价格泡沫的产生是一种常态,在不违反现有交易规则的前提下仍然会产生金融资产价格泡沫,即现有交易规则并不能有效防范金融资产价格泡沫的产生。这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了尽管自20世纪30年代金融危机以来针对这一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不曾间断,但是金融危机仍然呈现周期性的现实。只要资产价格泡沫产生与消失的演化过程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之内,就不会引起金融、经济大范围的波动;但是,一旦资产价格泡沫得到较长时期和较大程度的积累被大幅度地放大,并且不能或没有得到有序释放,而是通过短时期、突发性的方式破灭,则会引起较大范围和较大程度的波动。而且由于资产价格泡沫的产生与破灭无论源于理论或是非理性因素,都是金融市场自身运行的结果。因此,我们认为在没有交易者违规条件下金融市场交易过程中产生的金融资产价格泡沫是导致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市场在控制泡沫产生过程中存在市场失灵,而市场失灵恰恰是金融监管介入的原因。

许多研究也提出了应对金融资产价格泡沫问题的措施,但是,目前所提出的这些应对措施多倾向于运用货币政策手段进行治理,尚未见到明确、系统通过金融监管方式应对金融资产价格泡沫问题的相关研究文献。

二、金融监管与金融资产价格监管

金融监管和通过货币政策实施宏观经济调控是政府在金融市场领域发挥干预职能的主要方式。传统上对于金融监管的理论与实践认识侧重于对金融机构市场行为的监督管制。对于金融监管问题的研究主要关注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和监管方式,最早涉及金融监管领域的概念是“最后贷款人”(thomton herry,1802),强调通过中央银行等政府机构的干预以避免挤兑和金融机构链式危机的发生而给经济造成大的影响。金融监管的基本理论支撑为公共选择和市场失灵。经济周期会引发信用危机,从而暴露出金融的脆弱性特征(h. minsky,1985;kindleberger,1985);金融机构的流动性中介职能也是其脆弱性的根源(friedman & schwartz,1986;diamond & rajian,2001);另外,危机还有在金融中介机构之间传递的特点(cagan,1965;kaufman,1996)。基于维护公共利益的目标,有必要通过金融监管以弥补市场失灵(fisher,1933;stiglitz,1981;varian,1996)。并且金融监管的介入在实践上发挥了维护金融稳定的作用(anna schwartz,1988;zenta nakajima & hiroo taguchi,1995)。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的观点同样应用到了金融监管的理论分析领域,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成为需要进行金融监管的主要原因,从而能够维护公平的市场交易,形成合理的市场价格(diamond & dybvigr,1983;stigliztz & weniss,1981;walsh,1995)。基于信息与博弈理论的分析强调需要通过信息披露监管以提高信息对称性,但是,正如我们在上一部分内容当中所分析的那样,许多情况下金融资产价格波动和泡沫的出现并不是由于在信息方面的金融机构或投资者违规行为。因此,我们可以认为,针对金融资产价格波动或泡沫的金融监管将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金融监管,而是将会具有更加广泛的职能。

尽管目前的许多研究在分析了金融监管介入金融交易过程的必要性之后赋予金融监管一些具体的职能,但是,这些监管措施均针对在信息披露、市场准入、流动性管理、风险管理、交易准则、交易范围和交易规模等方面违规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违规的交易行为,尚未见到明确提出通过金融监管直接应对理性和非理性金融资产价格波动及价格泡沫问题的相关研究文献。

我们认为,传统金融监管关注违规监管,而完全非违规的理性与非理性价格泡沫属于市场交易行为的结果,尽管存在市场失灵,但涉及监管机构对市场交易和市场价格的干预。这种监管没有较为明确地列入金融监管部门监管范围,然而其危害是非常明显的,也是历次金融危机和现代经济安全最大的威胁。金融危机的爆发再次表现出金融市场交易活动中的金融资产价格泡沫是金融乃至实体经济在内整体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扩展原有金融监管的主要职能,实施针对金融资产价格的金融监管应成为金融监管变革的一个方向,并应明确列入金融监管范围、详细具体措施。

三、经济调控成本与微观经济调控机制

除了金融监管以外,通过货币政策实施宏观经济调控是政府在金融市场领域发挥干预职能的主要方式,在应对金融资产价格波动领域里,传统理论与实践都倾向于通过货币政策调控的方式进行。但是,我们认为,货币政策在应对资产价格波动风险方面缺乏针对性和及时性,从而会贻误调控时机、增加调控的负面效应、提高调控成本;而通过金融监管的形式应对金融资产价格波动对金融、经济安全带来的影响会更加及时、有针对性和减少调控成本,因而有必要赋予金融监管以新的、更强的金融资产价格监管职责。

根据传统意义上对金融资产价格泡沫的认识,只有资产价格大幅度和大范围偏离价格基础才能被认为存在资产价格泡沫。金融资产价格泡沫传统治理模式往往在资产价格泡沫已经形成或其形成的趋势已经非常明确时采取相应措施,并且主要依赖货币政策调控,采取提高利率、提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债券等具体措施减少流动性。但是,货币政策措施在治理金融资产价格泡沫问题方面却缺乏及时性和针对性。一方面,实施货币政策的时机往往已经有较为明显的泡沫显现,错过了初期治理的时机,并且货币政策效果的显现也存在时滞,这都将会提高现实经济损失和治理成本;另一方面,应对金融资产价格泡沫的紧缩性货币政策不仅影响资产价格,其覆盖面将远远超出政策目标范围,使得产业资金需求、创新资金需求都受到相应影响,波及较大范围正常运行的资金链,产生较大的治理政策副作用,增加了宏观经济的治理难度。根据我们的分析,在治理金融资产价格泡沫问题方面赋予金融监管机构更大的职能责任,以金融监管的模式对金融资产价格泡沫进行微观调控则可以降低治理成本,具有及时性和针对性的优势;通过建立对于股票、基金、债券、房地产等核心和主要金融、融资抵押物、金融相关资产价格监管体系,形成资产价格泡沫预警系统,及时预测资产价格泡沫的发生,根据泡沫发生程度、范围和趋势、发展速度做出分级预警(比如以绿、黄、橙、红等颜色由低至高进行程度预警),并采取不同的市场干预措施(比如风险提示、市场价格警示、交易限制措施、交易参与、价格限制措施等价格干预和影响)及时化解资产价格泡沫威胁。

能够导致金融危机发生的金融资产价格泡沫对宏观经济形成威胁。如果在宏观经济层面进行调控和治理,一方面,宏观经济调控措施不能在泡沫产生初期发挥效力;另一方面,在泡沫演化成为宏观经济失衡时,则已经贻误早期防范的时机,增加了经济损失和治理成本。因此,我们认为,通过金融监管机构对金融资产价格的监管和相应的微观调控机制,能够及早防范这一对宏观经济的潜在威胁,降低经济调控成本。

参考文献:

[1] 李成,龚杰.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金融监管制度变迁解读[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8,(2).

[2] 刘凤元.资产价格泡沫研究综述[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3] 潘志刚,李忠民.西方金融监管理论演变文献综述[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5,(6).

[4] 文彬.信贷扩张、资产价格泡沫及在中国的经验分析[j].经济问题,2007,(11).

[5] 吴卫星,汪勇祥,梁衡义.过度自信、有限参与和资产价格泡沫[j].经济研究,2006,(4).

[6] 杨爱文,林丹红.金融监管理论:一个文献综述[j].浙江社会科学,2002,(3).

[7] 叶静雅.资产价格泡沫理论综述[j].皖西学院学报,2008,(4).

[8] allen,franklin,gorton and gary.churning bubbles[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93,60(4):813-36.

[9] carl chiarella,roberto dieci,laura gardini.asset price and wealth dynamics in a financial market with heterogeneous agents[j].

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 2006,30(9):1755-1786.

[10] de long j.b.,shleifer a.,summers l.h.,waldmann r.j. positive feedback investment strategies and destabilizing rational expectations

[j].journal of finance, 1990,45(2): 379-395.

[11] jones s.,lee d.,weis e.herding and feedback trading by different types of inference on cointegration with application to the demand

for money[j].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99,52(2):169-210.

[12] jose a. scheinkman, wei xiong. overconfidence and speculative bubble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03, 111(6):1183-1219.

[13] kaufman,g. g, bank failures,systemic risk and bank regulation. cato,vo. 1996,(16):17-45.

[14] lux t.herd behavior,bubbles and crashes[j].the economic journal,1995,105(431):881-896.

[15] stiglitz j. e. and andrew weiss.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1,73(3):

393-410.

[16] topol r. bubbles and volatility of stock prices: effect of mimetic contagion[j].the economic journal, 1991, 101(407):786-800.

生产现场管理论文篇5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创新;模式

abstract: enterprise’s values innovation is the market request, organizes the exterior benefit counterparts’ request. society’s values unceasingly are also occurring are changing, the enterprise only then carries on the values innovation, can creatively meet the need, by adapts the outside culture to transform passively into on own initiative, creatively the adaptation outside culture. the construction market is the entire market economy constituent, has its inherent characteristic, cannot defer to the market economy completely the rule movement, but regardless of how is market economy’s tidal current irresistible, the construction market consummates the request innovation to adapt the market economy movement rule unceasingly.

key words: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innovation; mode

1创新的重要意义

1.1创新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

完善项目施工管理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落脚点,施工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秩序、有效地进行施工管理,才能全面完成建设工程合同约定的施工内容,使用户得到质量优良、价格合理、功能良好和尽快发挥最佳投资效果的产品,使公司获得最佳的效益和社会声誉。项目能否顺利实施,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要求,必须进行创新。

1.2创新是时代的要求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时代的要求,是企业家的基本职责,也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本源涵义。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跟在别人的后面,落后于别人是要挨打的。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适应市场需要,走一体化道路,是建筑施工企业亟需面对的一项艰巨而关键的任务,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项目施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一定意义上说,企业家就是不断创新的经营者,否则就不能称之为企业家。但创新并非易事,创新意味着对原有思维定势、传统体制、制度、观点、习惯等的突破,这不仅需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需要有才干、有胆识,而且要承担风险,承担责任。要干一番事业,不冒风险是不可能的。墨守成规、看摊守业的经营者,难以有所作为,因而也不配称为企业家。时代的变革要求项目施工的创新。

1.3创新是管理科学的要求

管理科学产生于二战期间,20世纪50年论形成。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管理的对象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管理学科为满足现实的需要也在不断的发展。管理科学,理论把现代科学方法运用到了管理领域中,为现代管理决策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它使管理理论的研究从定性到定量上前进了—大步,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由于管理科学理论中过分强调定量的研究,现实中将各种复杂因素全部数量化是不可能的,忽略了人的因素,没有考虑到人的思想、感情会对劳动生产率产生影响。在进一步发展完善定性研究的同时,如何更准确的进行定量研究以及如何将人的因素和管理更加紧密的联系起来是关键。当今科学发展迅猛,如何有效地运用于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关键是要结合项目施工进行创新。

2创新方案

2.1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众所周知,企业管理工作起作用的规律是很多的,其中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建筑施工管理工作必须服从这些规律;调动群众的积极性,通过管理活动把他们组织起来,才能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聪明才智,才能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纲领,才能实现我们制定的战略目标。我们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理解并贯彻执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纲领,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企业管理工作者和理论研究工作者熟悉这个规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程成本在劳动工具中所占的比重越多,就越容易成为关注的焦点。使生产力三要素有效的组合,发挥并使之发展,是建筑工程项目创新所遵循的原则。

2.2观念创新

创新就是创造性的破坏,观念创新的任务特别艰巨。要求人们放弃过去曾经成功的东西。但传统是顽固的,习惯势力是强大的。旧体制长期运行所塑造的传统观念束缚着人们的思想、扭曲了人们的行为,阻碍着各项创新的发展。创新的关键是管理者的重视、人才的培养、经费的投入,对企业进行创新管理,认识创新的紧迫性,应放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定位。探索符合市场规律的施工管理模式,根据创新原则去提出创新方案。

2.3组织机构创新

最早提出管理创新概念并作直接论述的是我国南开大学常修泽教授等人,他和戈晓宁发表在《经济研究》期刊1989年第2期上的论文《企业创新论》中,提出管理创新是指一种更为有效而尚未被企业所采用的新的管理方式和方法的引入,并把管理创新作为企业创新的五个方面的内容之一。而较系统探讨管理创新理论的是复旦大学的商明杰教授,1994年他出版了《超越一流的智慧——现代企业管理的创新》一书,对企业管理创新作了较系统的专题探讨。组织机构的创新即社会创新,困难相对较多。要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就必须具有敢想、敢为的精神。创新的成功不取决于它的新颖度、它的科学内涵和它的灵巧性,而是取决于它在市场上的成功。

2.4机制创新

机制创新就是要使项目部分公司不断增强市场的竞争能力,牢牢占有已有的市场,不断开拓和占有潜在的市场。要确立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创新的机制。创新机制主要有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的目标机制、激励机制和传播机制,并以企业精神为统帅,指导企业的不断创新。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的产生、发展是个缓慢渐进的过程,构建优秀的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也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这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过程,需要经过不懈地努力,执著地追求,不断地实践,才能培植出新型的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

2.5技术创新

施工管理创新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项目部代表着企业的形象,体现着企业的实力,是企业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源泉,项目施工管理惟有创新才能使生命之树常青。技术创新的实质是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采用新的经营管理模式,占据市场。加快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加大技术复合型、技术与管理复合型、技术与经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步伐,为科技人员技术的提高提供保证。根据市场确定产品和工艺,确定采用是自主开发、合作开发还是引进。人才是技术创新的关键所在。施工企业要改善自身的组织结构,提高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比重,提高整个行业的技术素质和科技含量。解决好科技人员的组成结构问题,培养和选拔青年科技人员,让他们参与重大工程课题的研究和开发,让他们到重大工程一线锻炼成长。

2.6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创新

生产现场管理论文篇6

关键词:文化产业;中国和美国;政府角色;比较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6-0054-02

1 文化产业中中美政府角色的比较

1.1 相同点及其原因分析

中美政府在总体上是向着“服务型”政府角色发展着的,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治理的共同性理论:公共选择理论与交易成本理论。在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国家的政府角色主要依据以下两种理论:一是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的公共选择理论。这一理论抨击传统官僚制政府“大大地限制了个人自由”以及“不能像市场那样提供一个同等的刺激与报酬结构”,官僚制政府及其雇员“都是根据于自己的私利采取行动”。因此,这一理论主张遏制政府为自身而不是公众谋利益的动机,要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合理地界定政府与市场其他组织、个人的分工及其职能,以致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交易成本理论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coase,r.h.,1937)所提出。这一理论起初用于解释企业机制的由来,即企业机制的运营成本较市场机制低。以市场经济体制为主的国家追求“经济效率”,讲究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在权衡成本与收益的情况下,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该合理界定自身与市场运作主体的地位与职能,将政府善于运作的“掌舵”职能与市场能运行的更好的“划桨”的职能分开,从而构建一个更加健康、更加高效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及其条件。

(2)重视法制在营造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秩序的重要角色。由于市场经济存在失灵,以市场经济为主的国家离不开法治的严格规制。美国建国历史不久,但它已经形成全面、系统、有效的文化产业法律管制体系。拥有的法种包括《欧洲杯买球平台的版权法》(1790)、《计算机软件保护法》(1980)、《反盗版和假冒修正法案》(1982)、《第一宪法修正案》(1817)、《美国联邦税法》(1917)、《无线电法》(1927)、《1965年国家艺术及人文事业基金法》、《1996年联邦电信法》、《反电子盗版法》(1997)、《跨世纪数字欧洲杯买球平台的版权法》(1998)、《文娱欧洲杯买球平台的版权法》等。我国相关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可以划分为两部分:一是有关文化领域法律:《著作权法》(新修订,2001)《文物保护法》(新修订,2002);二是有关行政管理方面的立法:《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新修订,2008)、《娱乐场所管理条例》(2006)、《广播电视管理条例》(1997)、《电影管理条例》(2002)、《出版管理条例》(新修订,2011)、《音像制品管理条例》(新修订,2011)等。近年来,我国更是加快了司法建设的进程、加大依法治国的力度。

(3)倡导“投资”在推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美国政府的角色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政府将发展文化产业视为国家产业发展的战略之一。美国将发展文化产业生产力作为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将争夺文化市场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其次,美国以多种形式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直接或间接的资金支持。这些形式表现为:一是联邦政府通过国家艺术基金会、国家人文基金会和博物馆学会对文化艺术业给予资助(1965年以后定期);二是州和地方政府以及联邦政府某些部门在文化方面也提供必要的资助;三是鼓励与支持非政府部门的资金投资。最后,美国政府使文化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角色是营造了成熟有序的市场经济环境。这些推动因素包括专门的优惠政策、越发完善的软硬件设施、国家人才引进战略以及全球化发展理念等。中国政府的角色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政府政策的支持。自1999年文化部文化司成立并制定工作规则以来,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纵观1999年后的文化产业大事件,除2001年、2004年外其他年份均出台了重大的文化产业支持政策。此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03)、《文化产业振兴计划》(2009)等一系列支持文化产业的政策与规章制度的相继出台使文化产业得到蓬勃地发展。另外,2010年后政府还颁布了文化产业中各门类具体的指导性意见,包括《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010.1.4)、《全国文化系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2010.8)在内的数十个文件。二是,政府资金的大力支持。国家层面的包括: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各级财政对文化的投入从2006年的68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528亿元;同时,文化事业投入进一步向西部地区、向基层倾斜。2010年西部地区文化事业费达到85.78亿元,占全国的26.6%。近年来,我国政府更是加大了对文化产业的投资力度。2010年6月,等六部委联合下发的文件规定,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工作已经列入2011年中央财政预算。地方政府层面的包括:河北、安徽、江苏、山东、甘肃、天津、新疆等省或自治区的地方政府大力推动并支持文化事业的发展。诸如,天津刚刚建立了《优秀文艺作品奖励扶持机制》,今年的文艺创作奖励基金达1.2亿元,并将打造60个文化产业项目,带动创作繁荣;从2010年起,重庆市政府还每年购买2000场文艺演出,请群众免费观看。最后,与美国相同的是,国家力主动员各方面的资源营造一个良好、健康、优美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

1.2 不同点及其原因分析

(1)治理理论的着重点不同。与美国实行的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不同,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上所述,在一些基本的市场经济理论前提下――公共选择理论能引导政府更好地表达人民的意愿,更好地集合大多数人的意志来维护共同利益;交易成本理论则有利于优化配置公共资源,即政府管理的规模化有利于达到边际成本递减的目的――中美政府的管理现实与治理的着重点不同。管理的现实因素主要包括:一是不同于市场经济发展成熟的美国,中国的市场经济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求政府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与服务来满足日益扩大的公共需求;而且,当前我国正处在矛盾突发的社会转型时期,它的转型需要政府这只“有形的手”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与其他“管制型政策”以提供平稳的过度环境。二是中美国同时存在着先天地大物博的物质资源优势,同时又存在人均资源多寡的巨大差距。国家越大(美国也是一样)或人口越多,公共事务就越多,就需要更多的管制性政策来维持经济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三是历史与现实告诉我们,人们的精神因素是一种可转化的现实生产力。“长城”、“秦始皇陵”这些宏伟建筑虽然从某一种角度上呈现的是负面的影响;但是,从另一种角度上看,它与中国人民建设的社会主义事业一样,都积聚了中国人民的智慧与辛劳。这种智慧与辛劳被当代学者“荣称”为“中国发展模式”。笔者认为这种模式支撑的归纳性理论就是周天勇教授归纳的“资源动员理论”,它作用在文化产业中就是指中央、地方政府动员所有可以利用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以实现社会公众所追求的共同目标――使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进而满足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求。相对而言,当前美国市场经济缺乏“底气”、增长乏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太多的放任自流”这种自由市场经济理论的引导。对于动员理论的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我们可以从全国新闻联播播报的情况略见一般。据笔者统计,在2011.9.24―11.24这两个月之间的全国新闻联播中,除9月30号那天的新闻联播没有涉及到文化事业的相关内容外,其它的或多或少都涉及到以下三方面的内容:文化产业成果展示,先进事迹播报与表彰,以及新闻联播开辟的基层文化宣传专栏(例如“走基层”、“秋收一线”等)。具体结果统计如表1:

时代先锋、先进事迹、道德模范、优秀新闻工作者报告与表彰 其他:藏学文化国际交流、纪念辛亥革命、参观文化中心、学习全会精神等 影视、新闻,以及优秀新闻工作者评选

百分比

(2)中国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发展成熟的文化产业及其环境条件不同,我国在主客观条件方面都处在逐步完善、不断探索的阶段。首先,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情况决定的。我国的文化产业还不成熟――我国的文化产业还未形成一个产业,即没达到国际上公认文化行业的gdp值占我国总gdp的5%或5%以上。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制环境与条件不成熟――从以上中美法律种类的罗列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的法律更多是相关领域的试探性的条例而美国更多的是健全的法律体系,而且美国文化产业领域的法律涉及面广,并有广泛的人文法制基础。其次,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与路径的选取也需要具备中国特色。针对西方资本主义存在的固有的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化的根本矛盾,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社会主义国家必须要处理好自由与管制、支持与反对、动员程度是否适当等方面的问题。简而言之,就是不能全盘照抄西方发展成熟且存在缺陷的自由市场经济发展模式,而应该采取更公平地分配资源来综合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的自我适应性模式,而且更应该努力地寻找调动与激发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精神动力来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模式。因此,中国政府选取的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是“渐进主义”的,即根据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阶段的特性,既不是一步到位,也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在稳定中求发展,慢慢试点,逐步界定清晰市场力量与政府力量作用的领域,更好地把握政府与市场力量“插手”文化产业发展的程度,从而走出一条适合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可行之路。最后,“摸着石头过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配套措施的缺失。2010年5月,文化部已经启动“文化产业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这个平台已经开通了“文化企业信贷申报评审系统”板块,但投融资监督管制板块、绩效评估板块等都还未健全。除此之外,支撑整个文化产业的配套改革管制体系,包括管制领域的定位与剥离,管制手段的整合与理顺等等都未规划清楚。

2 中国当前与未来文化产业建设中的政府角色定位

当前,我国实行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体制的根本就是要协调个人与集体、局部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它既不同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已经发展成熟的可以“放任自流”的自由市场经济发展模式,又不同于改革开放前没有活力、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注定了政府的地位应该是建设服务型政府。

生产现场管理论文篇7

[论文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和项目管理活动的特点,然后讨论了项目化管理在企业市场营销活动中的优势,最后分析了项目化营销管理模式的运作过程。

1 项目管理与市场营销管理

1.1 项目管理思想概论

项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pm),即项目的管理者,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通过系统的理念、方法和技术,对项目涉及的所有工作进行有效管理。具体来说就是从项目的投资决策开始到项目结束的全过程进行管理,从而实现项目目标。从这个概念上可以知道项目管理就是管理者基于被接受的管理原则而进行企业管理的方法。项目管理是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对项目和运作活动进行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它利用传统的项目管理方法来实现对企业全面运作的目的,是传统项目管理手段和技术在企业项目上的综合新运用,它突破了传统的管理方式和条件。 1.2 市场营销管理思想概论

市场营销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预订目标,创建和保持与目标市场间的互利关系,而对设计方案进行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市场营销管理的本质是需求管理。具体来讲,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是在特定的经营观念指导下实施的。企业现代营销观念是以顾客需求为导向从而引导销售者行为的哲学,它是兼顾企业利润、消费者需要和社会利益协同发展的观念。企业经营者应该在掌握上述市场营销观念的理念上,切实结合本企业的实际状况,制定正确的营销战略,通过相应的市场营销组合,实现企业的营销目的。

1.3 项目化管理在企业市场营销活动中的优势

(1)将项目化管理运用在市场营销活动中,有利于转变传统的营销观念。项目化管理注重全部相关职能部门的参与,转变了在传统营销管理中仅由市场部承担全部营销工作的漏洞。如研发部、财务部、采购部、人力资源部、生产部等职能部门也进行部分乃至整个项目管理的工作,有意或无意培养了企业的“全员营销”意识。

(2)运用项目化管理模式,能够形成企业内部文化。实施整个项目化管理是一个长远的工程。企业中所有部门的员工,不论是管理层还是工作层,在项目进行中都会加强沟通能力,形成 “团队精神”。因为项目化管理废除了传统管理模式中的等级思想,所有员工平等合作,相互尊重,共同创新,这一新的文化促使企业运营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3)通过项目化营销管理,加强了企业的内部管理能力。现在许多国内企业都采用“职能型组织结构”,而在实施项目化管理的过程中,这种“职能型组织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形成了扁平高效的“矩阵型结构”。例如,由于所有职能部门的参与,市场部经理将转型为市场营销项目经理。具体表现为项目参与者不仅要向原职能部门经理负责,还必须向市场部经理负责,这样就减少了各部门间的矛盾,降低了管理成本,实现了公司资源的优化利用。另外,项目参与者在经过培训和工作实践后,转化升级为复合型人才,从而优化了企业的人力资源。

2 项目化管理模式在企业市场营销中的运作

2.1 营销项目组织

很多企业在进行营销活动时往往只注重营销要素或营销手段的运用,对整个营销活动流程没有从总体上进行分析、规划和管理,项目的实施如果缺乏整体思维必然漏洞百出。所以企业实施营销活动流程的项目化管理是为了实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进行营销项目组织首先要搞清楚此次营销的目的和目标,同时详细分析在这个阶段企业的战略意图,通过市场细分,选择目标市场,以及确定进入这个目标市场后的阶段性目标。 转贴于  2.2 营销项目启动

项目启动是正式授权实施项目或已存在项目可以进入下一阶段的过程。在这一阶段中主要目标是完成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获取正式授权。营销项目启动阶段的具体任务是以下四个方面:①依照企业制定的营销目标,进行市场营销调研,这一阶段的任务是收集相关市场营销信息,通过调研的数据和信息必须包括定性和定量两方面。通过所收集到的资料,实施市场营销机会分析,统计和量化处理各种信息,得出定量结果;②把所有重复的信息进行归纳处理,形成定性结论;③实行swot分析,制定正式的市场调查报告;④通过细分市场,综合分析市场需求和竞争情况,确定目标市场,进行市场定位,制定市场营销战略。

2.3 营销项目实施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项目实施通常从产品阶段开始运作。通过上一阶段的调查报告,市场营销部门应该配合产品研发部门对现有产品组合的合理性进行审核和重新定位。结合具体产品的生命周期进行相应的调整。如有需要,还可以随着科技发展的新情况开发出新产品,从而快速占据竞争市场份额。生产部门和质量检测部门要根据产品尽快开发出新的生产流程,更好地满足新的生产要求。在制定了新的产品战略后,市场营销部门要按照市场需求状况,综合分析产品研发成本,制定合理的定价目标,同时对比目标市场竞争对手的价格制定相应的定价模式,形成充满竞争力的价格体系。

2.4 营销项目进度管理

针对营销项目的进度管理,许多企业都采用微软公司的project 2000工具软件。该软件的特点是采用里程碑图表对分解的工作任务的跟进实行标准的时间监控,从而有效地提升工作效率。在具体实施中,因为各种不可控因素,所以要对项目进度经常进行调整,但调整一定要遵循不破坏项目周期和质量的原则。

2.5 营销项目风险管理

由于市场情况千变万化,市场行为风险肯定存在,所以应该对项目潜在的风险进行识别管理。在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对项目进度应当按照合理的时间区间进行监控,对工作绩效按照项目预期进行对比,如果存在偏差,就要实施相应的调整对策。绩效评估通常由外部门人员实行,定期将评估结果呈报给企业管理层,如果风险发生,通过实施预定的风险管理计划,尽力将企业的损失减小至最低。

2.6 营销项目收尾

项目收尾是整个项目管理的最终环节,它的顺利执行对项目的圆满结束意义重大。项目收尾是指管理收尾和合同收尾两部分:管理收尾包括项目结果文档制定,项目记录整理,对符合最终规范的保证,对项目的成功、效果及取得的教训进行分析总结以及存档;合同收尾相当于管理收尾工作,主要包括产品核实,即所有的工作是否正确、圆满地完成。

3 结 论

由于复杂多变的营销环境,企业必须寻求合适的营销管理策略,而项目化管理是企业在市场营销过程中生存和发展的有效途径,由此可见,项目化管理模式是企业在未来营销管理领域的发展方向。在具体的营销项目上,如果能有效地实施项目管理理念和技术,把营销过程和职能活动高效结合,使企业的营销管理过程更具科学性、系统性,则必将为企业的营销管理模式注入新的活力。

生产现场管理论文篇8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指出,我们正处于一个“巨变的时代”,知识成为最关键的社会经济资源。企业所面对的是全球化的竞争,创新和处理速度成为企业成长的关键因素。

一、知识先导型企业的产生背景与内涵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客户需求多样化和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的背景下,激烈的市场竞争在深度和广度上推动了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企业组织向数字化、网络化、知识化、虚拟化和全球化方向发展。这些趋势对传统的经济管理理论提出了挑战:(l)在目标模式上,企业组织从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目标转向更注重创造客户价值等社会目标,承担企业组织的社会责任,实现双重目标的统一。(2)在组织模式上,精简管理层次,从金字塔式的纵向层次结构转向横向网络结构。(3)在效益模式上,从规模、质量型效益转向速度型效益。(4)在管理对象上,从有形生产要素为主转向更加注重无形生产要素的管理。(5)在管理方式上,从以前的“监督控制”转向为雇员提供合适的知识、数据和支持业务流程的工作环境,充分发挥雇员的创造性,最大限度利用其知识和专长,而不是强求雇员适合某些固定、僵化的管理模式(如表1所示)。

其中,管理对象上的变化尤其值得关注。很多资料表明,产品制造成本中原料和人工成本所占比例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如在传统的钢铁业,美国钢铁公司在1980年雇佣12万工人,到1990年时产量不变,但只雇用2万工人。另据统计,在高科技的集成芯片制造业属于原料和能源的成本只有2%,绝大部分属于研发投资。很多有实力的企业的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的比例达到2:1或3:1甚至更高。知识资产和无形资产等让很多企业短时间内创造了传统方式无法比拟的价值,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科技知识等无形生产要素对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知识先导型企业,是指那些把知识看作获取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的企业。这些企业能清晰认识属于自己核心能力的知识、现有知识和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所需知识的差距,从而有意识地增强对知识的管理和培育,通过运用集体智慧提高组织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希望获得长远发展的企业都应该是知识先导型企业,通过知识的学习、创新和应用实现企业远景规划和长远战略。

国内外的管理实践都出现了这种趋势。有调查表明,1999年度《财富》杂志评选的全球500强企业有26%已设立知识主管(chiefknowledgeofficer,cko)职位,预计2~3年后这个比例会超过80%。这样企业管理层开始从传统的以交易过程、后勤统筹和工作流为主要核心的管理,转变为重点建设一个能支持沟通、建立人际网络、在工作中学习等知识管理内容的系统上来。国内以华为公司为代表的高科技企业也开始有意识地围绕知识组织管理。在进入第二次创业的时候,华为公司对过去10年的经营管理实践进行了总结,制定了指导公司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华为公司基本法》,“知本主义”的概念被明确提出并贯穿其中,这部公司法的基本观点包括:知识是高科技企业的核心资源和价值创造的主导要素,主张给创造价值的知识劳动以合理回报,通过知识资本化和知识职权化实现知识的价值等。

二、识管理的微观经济学基础:知识资本理论

罗默(romer)提出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将知识作为一种内生变量引入经济分析框架,阐述了知识在宏观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反映了经济增长范式的转变。知识资本理论试图从微观经济层面上阐述企业组织内部知识资本化的过程,并以此为基础来解释一些知识密集型企业的账面价值和市场价值间存在的巨大差额。知识资本,是指“由企业拥有或控制、可用于获利的、不具有实体性的资本投入”。这个定义把知识资本从传统意义上的无形资产拓展开来,将员工创造力和素质、企业领导能力、企业形象、甚至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等各种决定企业竞争能力的因素包括其中,因而也就能较好地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和股东利益。

知识资本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财富》杂志的编辑斯图尔特和瑞典财务服务公司的艾德文森。前者很早就致力于知识资本理论思想的研究,并在1991年率先提出了知识资本概念,指出知识资本已经成为美国最重要的资产。随后又具体到企业,指出知识资本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将长期以来被大家忽视的知识资本及其重要性揭示出来。他认为微软、英特尔等知识企业的价值在于聘用的知识员工、企业内部机制以及这两方面综合形成的独特的识别市场和开发新产品的能力。艾德文森则从实践角度,提出了知识资本管理禾目评估模型。他在1992年提出了第一份资本报告,1997年发表了第一部关于知识资本管理和评估的专著,指出应着眼于顾客、流程、产品更新与开发、人力因素和财务等方面对知识资本进行动态评估。

总的看来,企业知识资本可分为四类:人力资本、市场资本、知识产权资产和其他结构资本。

(1)人力资本。体现在员工身上、能转化为市场价值的知识,即企业中每个员工优秀品德采购能力的总和。具体包括员工的技术专长、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管理层的领导能力和洞察能力、管理技巧和团队精神等。人力资本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隐性知识上,这种知识很难交换和共享,不为股东掌握。传统方法采用教育程度评价的方法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组织人力资本的存量,但缺乏精度。实际上知识员工的工作业绩与其工作热情和满意度直接相关,在评估人力资本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2)市场资本。企业通过其拥有的、与市场等外部环境相关联的、有助于企业获得潜在利益的无形资产的总和。这里的‘怖场”是广义上的市场,不仅包括企业的客户、供销网络,还涉及政府部门、专家网络等对企业经营存在重大影响的外界因素。这样,市场资本包括企业品牌价值与知名度、商誉、顾客信任度、客户满意度、供应商和分销商的关系程度、营销网络的规模,还包括与政府部门的关系、专家网络等。

(3)知识产权资产。包括商标专利权、欧洲杯买球平台的版权、技术诀窍、计算机软件和商业秘密等。这部分资产在~定程度上受到法律的保护。

(4)组织结构资本。包括企业采用的技术、生产流程和用以保证企业正常运转的知识因素,如企业制度、组织结构、激励机制、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和管理哲学、治理结构、信息系统和网络体系、财务结构和融资关系等。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知识资本的管理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l)人力资本是最重要的资源。要改善人力资本,必须通过树立团队精神来提高企业整合知识的能力,同时改善企业集体运作环境和学习系统,形成“边干边学”的机制。

(2)企业不能独占人力资本和市场资本,而要与员工和顾客共享,形成利益共同体,追求同步发展、共同成长。

(3)结构资本和知识产权资产是企业完全拥有的无形资产,企业必须通过不断积累完善,适应环境发展。

知识资本理论的提出,为理解企业的知识活动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为建立知识管理战略提供了理论基础。

知识先导型企业的管理与战略(下)

2001-08-20

三、知识管理的管理学基础: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理论

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理论,是在对传统管理理论的反叛中成长起来的一种新的企业观。

1.企业理论的演变

在分析竞争优势的来源上,不同学者、不同管理学派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以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为代表的传统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干行为结构和市场机会,也就是竞争优势外生论。随着时展这种理论逐渐暴露其不足,同一行业的企业往往面临同样的市场机会,但其赢利能力相差很大,有的相差3~5倍,这个差距还有变大的趋势。

为了解释这些问题,对传统理论修正就产生了资源学派,基核心观点是企业的竞争成势来源于其拥有或能支配的资源,如土地、设备、资本、人力等,不同企业占有不同规模、不同组合的资源,就产生了不同的经营规模和效益,这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竞争战略理论的不足。但市场发展越来越完善,在理想的完善市场中土地、设备甚至人力资源等都可借助资金通过等价交换获得,由此可见竞争优势和对企业具有普遍意义的资源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透过资源这个表面现象,我们可发现实际上是企业配置和利用资源的能力给企业带来了竞争优势,这就是企业能力理论。

追踪溯源企业的能力,根源于企业拥有的知识,包括发现市场和识别市场机会的市场知识,开发新产品满足市场需求的科研开发能力,将个人创新整合到新产品中去的能力,将企业生产的知识产品推向市场、传播知识的能力。这些知识和能力的组合,就构成了企业的核心能力。也就是说,知识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企业现有的知识存量决定了企业发现市场机会和配置资源的能力,拥有自己核心能力的企业不易被竞争对手仿效,从而形成独特、持久的竞争优势。

2.企业知识理论的基本观点

企业知识理论是近年产生的一种新思想,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但它对企业的基本特征和行为提出了全新的解释,并试图对主流企业理论没能解释的问题给予说明。

企业知识理论是从分析知识的特性开始的。一般说来,知识具有以下特征:默会性、可共享性、分布性和可占用性。知识的这些特征和企业使用知识的方式,能很好解释企业理论所关心的问题。

(1)企业的存在。企业知识理论将企业看作知识一体化的组织。企业生产要投入设备、土地、人力,其中最重要、最能决定产品价值的是知识。但知识是由个人所掌握的,并专注于某些特定领域,知识的专业性决定了生产活动需要拥有不同类型知识的各类专家的共同协作和努力,组成按“团队生产”的组织形式。企业要顺利维持生产,就需创建并维护一种环境,让不同知识背景的员工集中使用各种专业知识,实际上就是一种知识交流、转移和共享的环境,创造产品价值。企业组织就是一种能满足团队协作的经济组织。

(2)企业之间的异质性。企业各不相同就是企业的异质性。企业知识理论认为,企业的异质性来源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知识积累和知识水平。由于各个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吸纳具有不同知识背景和不同性格的员工,这些员工的交流时间和交流方式不同,将个人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的多少和有效程度不同,企业的知识积累数量和方向不同,导致企业使用和配置资源的方式不同,于是生产成本不同,利润也不可能一样。有些企业能有效利用、集成员工知识和创新形成独具特色和市场前景的技术和产品,并与质量管理、营销体系、欧洲杯投注官网的售后服务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在市场中逐步成长壮大。

(3)企业的协调。传统的企业管理理论,倾向对分散组织成员的目标进行折中而产生的合作问题。企业知识理论认为,除了协调企业成员统一工作目标和减少机会主义外,更多协作体现在知识的一体化合作上。企业维持正常的生产和服务,需要各种知识专业人士的知识共享、交流和流通,即便是他们的目标一致,也有共享和交流的知识愿望,由于知识本身的默会性和分布性,有效进行知识一体化也是相当困难的,这就更需要协调,并提供一种良好的机制(包括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和相应的辅助工具)让每个知识员工贡献自己的力量。

3.基干企业知识理论的知识管理方法论

企业知识理论将企业的竞争优势,归因于企业拥有和应用的知识。从这个角度出发,能增加企业知识、为企业提供学习指导就是知识管理的方法论,例如基准管理和最佳实践、知识联盟等。

(l)基准管理,也称标杆管理,核心是向业界或其他行业最优秀的企业学习。具体地说,基准管理是企业通过寻找最佳实践,并与自己的经营管理方式进行比较,找出自身不足,学习他人长处,从而提高产品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应付市场风险的能力、提升企业竞争力。从知识管理角度看,基准管理要求组织敏锐地挖掘外部市场和企业自身的知识,特别是工作流程中的隐性知识,为组织提供了获取、应用外界知识的工具和手段,为管理和应用知识找到了目标。因此,基准管理就能成为推动管理进步和组织进化的阶梯。

(2)知识联盟,是企业联盟的一种新形式。随着经济中知识的含量逐渐增加,企业联盟成员间的知识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常见的知识联盟有:技术互换、许可证授权、客户一供应商联盟、合作开发型联盟、共同投资联盟等,从前到后知识交换的含量越来越大,交换的内容也从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发展。

在技术密集型行业,几乎没有一家企业有能力垄断、开发赢取竞争优势的所有技术。充分的市场竞争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企业可通过直接购买、获取授权、合作联盟和自主开发等形式提高企业知识和技术能力,提供具有市场生命力的产品和服务。比较而言,自主开发的技术易转化为产品,但投入较大。而合作联盟不失为一种好形式,既能通过市场分摊高额开发费用,有效降低市场风险,又能缩短上市前置期,扩大企业在同行业的影响。深层次联盟甚至会产生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的碰撞促进管理方式的进化和变革。

基于这样的优点,对于成长中的中小型企业,一种有效策略是紧跟国际潮流,瞄准先进技术,以市场为导向,在开发自主欧洲杯买球平台的版权的核心技术的同时,积极跟代表市场发展方向的大企业结盟,向企业联盟成员学习,通过有效知识交叉,加速企业知识创造和进化,培养核心竞争力。作为大企业则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并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将一般性的工作外包给其他小企业,将主要资源集中在虚拟价值链和知识链的关键部分,主导技术进化,保持企业联盟中的核心领导地位。要通过合作性竞争把握市场机会,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深化技术创新,同时要与价值链的上下游企业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加速产品进化和知识传播,增强企业价值。

四、知识先导型企业的战略

1.战略的特征

知识先导型企业把知识看作产品和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到对知识实施有效管理将对企业赢利产生直接影响,因此会全力推行知识管理战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l)在投资战略上。从过去主要投资于厂房、设备等有形资产转向投资于人才培训和创新激励,为员工创造良好的知识信息工作环境,形成“在于中学、边干边学”的机制;再分配向知识工人倾斜,提高员工满意度。

(2)在竞争战略上。注重知识产权的获取和保护,把蕴藏在产品和服务中的知识量作为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关键,注重了解客户需求,推动知识传播,承担企业组织的社会责任。

(3)在成长战略上。从以经济规模和产品质量取胜转向依靠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创造和增值来实现企业成长,依靠信誉的增强、创造更多客户价值吸引客户,培养客户忠诚度。

这些知识管理战略以推动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为目的,采取有效的整合手段,使技术、组织结构、人力资源、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更好地适应于知识管理体系的要求。从这种意义上说,知识管理战略,是企业对核心业务活动实施知识管理的指导纲领。

2.战略的实施

如图1所示,实施知识管理必须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特别是知识资产重要性的凸现,进行组织结构重新设置、企业战略调整和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的重定位,满足知识管理的需求,最终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

(l)企业战略的转变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前提。战略的转变要求领导转变观点和做事方法,为知识管理战略的实施提供物质基础和精神动力。知识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建设企业知识库。传统文档形式的知识,不利于共享、重用和保存。实践证明,计算机网络环境是知识共享和交流的有效工具,高层领导的支持首先表现在信息基础设施上的大量投资,建设信息技术平台、数据库和图书馆等,通过知识仓库、知识地图和检索系统来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高层领导的支持,还表现在对知识工作的承认,知识提供者在与他人共享知识的同时期望能获得合理的回报,领导肯定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有了领导的支持更容易创造知识共享环境。

(2)组织结构的调整为知识管理战略提供了组织保证。知识具有专业性和分布性,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组织体系以支持企业的知识管理活动。在这一体系中,一是要有负责知识管理活动的领导人,承担制定管理计划和协调企业的各种知识活动。二是成立专门的小组完成与知识管理活动有关的任务。企业内部的“非正式团体”和“实践社区”是知识最密集、应用最有效的形式。三是组织结构的调整还表现在成立专门组织,负责开发支撑知识管理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英特网和企业内部网技术,是知识管理活动的催化剂,为知识的识别、获取和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只有专门组织才可能建立起支撑知识管理的基础设施。

(3)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的转变是实施知识管理战略的必要条件。实施知识管理要求高层领导重视,改造传统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使员工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和学习的重要性,建立对知识管理友好的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包括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企业荣誉感、增强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推动知识创造未回流通,并迅速整合到服务产品中,让员工建立知识发现、共享和应用的主人翁责任感,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共享知识的环境。1997年,在《哈佛商业评论》75周年纪念刊上,开展了关于“走向下世纪企业管理会碰到什么问题”的讨论,德鲁克和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奠基人至吉更强调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的重要性,而不是对技术的盲目追求。

生产现场管理论文篇9

1双导向管理在纺织车间工艺管理教学中应用

在纺织车间工艺管理教学中,首先确定工艺管理的目标为:①管理好工艺设计方案,生产出优质产品;②工艺上车率达到95%以上。为了达到第一个目标,采用如下过程导向管理:确定工艺设计的内容,类比同类产品的设计方案,技术人员设计工艺方案,对于经常生产品种,由工艺组长审核和批准;对于新产品和重大的工艺变更,还需厂里总工程师批准。经批准的工艺方案,做好编号管理和发放至有关人员手中。为了达到第二个目标,采用如下过程导向管理:车间根据工艺设计方案编制工艺设计牌,并将工艺设计牌公布于车间醒目的位置以便一线员工掌握,以防止质量事故。由车间技术人员检查上机工艺,计算工艺上车率,并比照目标对相关班组进行考核。在课程教学的初期,教师主要采用引导分析法,教师引导学生设定工艺管理的目标,引导学生分析工艺方案过程控制的方法,引导学生将目标管理和过程导向管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以期取得较好的管理效果。

2双导向管理在纺织车间设备管理教学中应用

在纺织车间设备管理教学中,教师先确定设备管理的目标为:①设备保养一等车率达到100%;②设备完好率达到95%;③修理设备计划完成率达到100%。为了达到以上三个目标,教师先组织学生学习典型案例,然后进行分组讨论。讨论内容:对设备过程导向管理的方法有哪些?如何采用这些方法对设备进行管理?如何使设备管理到位?讨论之后,教师将这些结果进行归纳汇总,然后将学生讨论结果与教师的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学生讨论的结果中的可取之处,尤其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鼓励和表彰,同时指出不足和可提高之处。这是在课程教学的中期采取的教学方法,目标由教师给定,由于学生对设备管理不熟悉,所以先学习案例,从案例中得到启发,再采用学生小组讨论的方法讨论出过程导向管理的方法,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对讨论的结果进行剖析,学生对设备管理的认识也得到有效的提升。

3双导向管理在纺织车间现场管理教学中应用

在纺织车间现场管理教学中,可以以学生宿舍的现场管理为学生感受管理的对象,让学生尝试设定现场管理的目标,教师帮助修正。如:学生设定的现场管理的目标一般为干净、无垃圾。学生设定的目标简单清晰。教师修正的现场管理的目标是:去除脏、乱、差,去除所有多余的物品。高效生产的工作环境,安全生产,节约生产。修正后的目标丰富、具体和有高度、有内涵。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教师组织学生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①如何去除脏、乱、差?②如何使现场清洁、整齐、美观?③如何保持?④如何在10秒钟内拿到你需要的东西?⑤如何做到安全生产无事故。通过讨论并结合先进企业现场管理的图片,使学生总结出做好现场管理的途径有7s管理、定置管理和目视管理,做好这些管理需要精心的策划、细致的落实、到位的检查和严格考核。然后让学生对学生宿舍实施现场管理。这是在课程的后期采取的教学方法,通过前期和中期的学习,学生对车间生产管理有了一定的认知,再以他们熟悉的学生宿舍现场管理为感知和管理对象,由学生设定现场管理的目标、过程管理的方法和实施现场管理,在发现问题后进行修正,通过一定时间的实施、修正、实施、修正,找出较为完善的方案,在这一过程中也提升了学生的管理能力。双导向管理在《纺织车间生产管理》应用着重“授学生以渔”,同时采用循序渐进、层层递进教学法,使学生在纺织车间各类管理中都可采用目标管理和过程导向管理方法,提高纺织车间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生产现场管理论文篇10

【关键词】 商业性赛事;经营管理;现状

一、前言

体育竞赛表演市场是体育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产业中商业价值较大的部分,近年来国内兴起的商业性赛事已成为竞赛市场的一个重要内容。商业性赛事的兴起,给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其在活跃国内竞赛市场、加强竞赛与国际惯例接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解决竞赛资金不足、满足人们欣赏高水平比赛的需要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商业性赛事还处在一个兴起发展阶段,实践上我们的经营管理水平还不高,理论上的研究则更为不足,理论的滞后势必影响实践的发展,因此,要提高我国商业性赛事的经营管理水平,有必要对其进行综合的分析研究。对商业性赛事经营管理的研究也在丰富体育经营管理学科理论、丰富课堂教学、指导社会体育管理专业方向学生进行教学实践,并为进一步进行体育经营管理理论研究打下一个好的基础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图书馆、网络、体育行政机关等信息渠道,查阅有关商业性赛事的论文、期刊、政策法规文件以及与课题研究有关的市场经济理论、相关体育法律、法规及管理学等方面的资料,为论证课题提供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2、实地考察法。根据研究进度按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司提供的2003-2005年度商业性赛事信息,选择有代表性的赛事活动,进行了调研。

3、专家访谈法。对有关政府部门行政决策人员、比赛的经营管理者及专家学者进行了走访、座谈听取意见。

三、结果与分析

1、商业性赛事概念界定

商业性赛事即赛事举办者以赢利为目的,同时满足社会体育竞技观赏需求而举办的比赛。如各种职业联赛、各种商业比赛、大奖赛、巡回赛等。20世纪70年代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的职业体育比赛首开先河,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较成熟的市场及市场化的管理运作方式。

2、商业性赛事产品的价值及分类

(1)商业性赛事产品的价值。商业性赛事也是竞赛表演,是以竞技运动为手段,以比赛为形式,以提高竞技成绩、培养选拔人才或者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体育活动,可以满足社会体育文化需求,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商业性赛事与其他产品一样,也有价值,从生产的角度看,商业性赛事就是组织者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财力,运动员及教练员在台前幕后洒下无数汗水,多方劳动的结晶。使用价值是产品的核心,赛事产品的使用价值首先体现在他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上,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使观众得到娱乐、刺激和文化享受。其次,商业性赛事还能对社会组织和企业起到宣传作用,提高他们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具有其他活动所无法具备的特殊价值。正是赛事产品独有的使用价值,不但为商业性赛事的市场运作营造了生存发展空间,还使体育组织通过对体育资源的有偿转让,实现了组织比赛和培养运动员的价值补偿。

(2)商业性赛事产品的分类。要分析商业性赛事产品的经济特性,必须明确商业性赛事向社会提供了什么样的产品。在现阶段,商业性赛事所提供的产品主要是指无形资产形态的产品组合,这种组合可以分为核心产品和衍生产品。①核心产品。就是运动竞赛和竞技表演的服务过程,是通过运动员的赛场表现、运动员、运动会的名气、运动比赛的结果、运动竞赛的赛场氛围等表现出来的。

②衍生产品。是指在商业性赛事生产过程中,依托核心产品再生的新产品,也就是利用核心产品的特点、价值和意义等满足市场需求,将这些特性商业化,从而派生的一种无形产品。如商业性赛事的冠名权、冠杯权;会徽、吉祥物等标志特许使用权;电视转播权;场地广告牌使用许可权等。核心产品可以独立存在,而衍生产品必须依附于核心产品,离开了核心产品,衍生产品就没有存在的基础,也没有被提供的可能。 转贴于

3、商业性赛事活动市场化的本质及基本特征

(1)商业性赛事活动市场化的本质。从市场经济角度讲,商业性赛事的市场化是一个商品交换的过程。运动会组织者是商品生产者,通过组织运动员进行高水平竞技体育表演为公众提供一种具有特殊观赏价值的服务产品。同时,商业性赛事的筹备和举办涉及到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必然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因此,商业性赛事拥有了巨大的无形资产,具有极高的商业媒介价值。实现商业性赛事的商业媒介价值的主要渠道包括:门票;出售比赛电视转播权;征收赛场内外各种形式的广告费;征收赛场界定区域从事经营活动的场所租让费和由于赛事而增加利润的专利费;出售比赛冠名权;比赛指定器材、用品的特许费;各种保险的利润分成;发行体育;发行具有捐资面值的纪念邮票和纪念币;征收印有运动会名称、会徽、吉祥物、标志商品的专利费;接受财团、企业、个人的捐赠与赞助等等。

因此,所谓商业性赛事的市场化,其本质就是赛事组织者通过采用各种手段,对赛事的各种服务产品和无形资产进行营销活动,使商业性赛事的观赏价值、商业媒介价值等通过市场实现其商品价值的过程。

(2)商业性赛事市场化的基本特征。①以商业性赛事的观赏价值为基础,以赛事的市场价值为判断标准。商业性赛事的观赏价值与市场价值是相互联系的。其中,商业性赛事的观赏价值是基础,它决定了商业性赛事的市场价值能否实现和实现程度的高低。同时商业性赛事的市场化也会促使商业性赛事的组织者尽可能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换言之,商业性赛事的观赏价值如何是由市场决定的,是不以商业性赛事的组织者的意志为转移的。

②商业性赛事具有过程不可复制的唯一性。这种唯一性使得每一场商业性赛事都是一个独特的“产品”,使人“常看常新”,即每一次比赛都是一个全新的“生产”过程,“生产者”必须尽可能全面开发利用其商业价值,以期收回成本并赢利。

③商业性赛事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商业性赛事具有生产与消费同时性、即时性特点,商业性赛事的无形资产如赛事冠名权、广告权、电视转播权、各类标志的特许使用权等一般也都有特定的时限。这就要求商业性赛事的经营开发者必须及早对商业性赛事的开发进行策划和准备,最大限度地挖掘商业性赛事的商业价值。

④产品价格的不确定性。商业性赛事的主要产品是服务产品和无形资产,其价格往往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赛事组织者必须对商业性赛事自身的商业价值有清晰的认识,这是实现商业性赛事商业价值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 杜利军.国外体育产业的发展[j].国外体育动态,1992.

[2] 蔡军,钟天朗,邵淑月,等.体育经济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