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专业范文五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2022-11-06 欧洲杯买球平台的版权声明
科学教育专业篇1
关键词:科学教育;课程体系;课程资源;师资队伍
科学教育专业是我国教师教育的一个新专业,是为了适应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经过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科学教育专业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领会科学本质,满足中小学科学课程教学需要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为实现中小学科学课程教师专业化发展,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科学教育专业虽然经过十年的建设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还有许多亟待我们深入、广泛探索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已成为科学教育专业能否顺利、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本文就科学教育专业建设之专业定位与课程体系建设,以及从事科学教育专业教师的能力建设等方面谈点认识。
一、科学教育专业定位探索
我国科学教育专业是新型师范专业,是为培养正在开展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急需的具有全新教育理念与知识结构的综合型科学课程师资而设立的。自从重庆师范大学于2002年首次获教育部批准设置科学教育本科专业以来,现在从国已有近80余所高等校开设了科学教育本、专科专业 [1]。在教育部2012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科学教育专业归于教育学类。
科学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促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崇尚科学、尊重科学、应用科学,领会科学精神,发展科学本质观。因此,高校设立科学教育专业,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学习科学,掌握科学知识,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形成基本的科学素养;二是要坚持全面的科学教育,使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思维等方面得到教育,发展对科学本质观的理解,全面提升科学素养。所以科学教育专业必须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和目标。高校设立科学教育专业既要体现高等教育普通水准的通识文化教育,又应体现中小学综合型科学课程师资的综合科学教育 [2]。因此,科学教育专业是以物理、化学、生物学和地学等自然学科为主体构成的,并涉及技术、环境科学、生命科学以及科学史在内的综合性科学技术教育专业体系。
经过多年科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探索,科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 [3]:培养宽口径,厚基础,能力强、素质高的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专门人才。既能够传播科学知识,帮助大众理解科学,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又能够胜任中小学综合型科学课程教学或物理、化学、生物等分科课程教学,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复合型综合理科教师。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满足了传播科学知识,形成大众正确的科学观和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也满足了中小学科学课程教学需要,对实现中小学科学课程教师专业化,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科学教育课程体系探索
科学教育专业的课程体制有两大类 [4,5]:一是典型的教育型课程体系,教育类课程占比重较大,其它课程相对较弱。这类课程体系的院校该专业往往开设在教育院系,毕业生具有较强的教育学知识背景,科学知识相对弱化。二是典型的科学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中突出了科学成分,教育学理论弱化。而开设以科学课程体系为主的院校中,学生的知识结构也因科学教育专业开设院系不同而带有相当的大差异。总体而言,科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是由教育类课程和科学类课程组合而成,但是这个组合不拼盘,是经过多年科学教育专业教学实践的辩证整合。
(一)课程模式的结构
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是保障证学生知识结构科学合理,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建立科学合理地课程结构是一个关键性问题。在此方面,我们参考其它本科院校科学教育课程设置,进行了多次的分析与探讨,按照整体性与个体性相结合、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思路,并结合渭南师范学院2 2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的“通识教育课程 教师教育课程 综合教育课程”的要求,对科学教育课程进行有效整合。即科学类课程 学科(方向)专业课程 教育理论类课程 综合实践类课程。
科学教育之科学类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科学知识, 使他们具有深厚的科学修养与科学探索精神。科学类课程为:自然科学概论、科学思想史、普通物理及实验、大学化学及实验、普通生物学及实验、地球科学概论、天体物理概论等。
学科(方向)专业课程培养学生从事综合科学课程教学或者分科教学等专业所需要的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是在科学课程基础上的根据学生个人发展需要的深入。通过学科(方向)专业课程的学习,增强学生深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个体未来发展储备知识基础。学科(方向)专业课程主要有:物理学方向、化学方向、生命科学方向、教育学方向等。
教育理论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教育理论知识,要求掌握教育科学与教学的一般规律和方法,认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掌握学生认知特点,了解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及趋势,了解教育教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培养从事科学教育教学研究的初步能力。教育理论课程: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科学课程教学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
综合实践类课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从事科学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和传播科学知识的初步能力等。实践类课程有: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社会调查、科普宣传、毕业论文等。
(二) 课程实施类型的结构
依据科学教育专业的特点,注重科学教育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与课程性质,在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规律的基础上,把科学教育专业科学类课程和学科(方向)专业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由通识教育课程和科学类课程以及学科基础课程组成。选修课程包括限选课和任选课程两种,限选课为学生确定专业选修方向后根据专业特点选修的课程,该课程是学生根据个体发展而量身定制的。任选课为面向全体学生的选修课程。学科(方向)专业课程又划分为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三种形式。实践类课程定为必修课程,除各门课程的具体实验以外。另外开设有课程实习、教育实习及毕业论文等专门的实践课程。
三、科学教育专业师资能力探索
科学教育专业是伴随新课改和基础教育发展而产生的一个新专业,和传统专业相比有其先天不足,或依附于教育院系或依附于理科院系。科学教育专业师资往往来自于开设该专业的院系,他们现在从事科学教育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和他们熟悉的专业领域的教学与研究有很大的区别。他们的科学素养、科学本质观与教学行为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内容的理解和科学本质观的形成。因此,从事科学教育专业教学与研究的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一) 科学课程资源开发能力
实施科学教育课程需要特定的课程资源,目前该专业的课程由教育类课程和科学类课程组成。渭南师范学院的科学教育课程开设在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物理系。物理学专业是传统的资深专业之一,教学资源丰富,实验条件与实践场所优越。物理学是一门基础科学,它是研究物质、能量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她不仅是化学、生命、材料、信息、能源和环境等相关学科的基础,同时还是许多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前沿。如量子力学的建立从理论上说明了化学键的本质,阐明了形形的物质的结构原理。现代物理学理论、概念、技术和方法进入介入生命科学领域,使人们了解了生命活动过程中表现的物理特性,从分子水平上认识了生命现象。物理学和技术关系密切,以原子能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纳米技术等为基础的现代高新技术引领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物理学对当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对于探索自然具有普遍意义。因此,科学课程设置为主的科学教育专业开设于物理学系,是十分正确的抉择。但是,科学教育专业课程开设不同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学等专业课,它不是这些专业课的拼盘,也不是各分科课程的简单相加,它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以及科学素养的养成。因此,科学教育课程在把科学课程和教育教学课程辩证地整合起来,形成合理地课程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科学教育课程体系的资源优势。因而,从事科学教育专业教学的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整合、开发、应用这些教学资源的能力,使分科形式的教学资源配置实现无缝对接。
(二) 挖掘科学课程中科学资源能力
科学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进步不容置疑,没有科学研究就不可能有今天的社会进步。纵观整个科学发展史,其中既有科学家追求科学精神,献身科学事业的伟大壮举,又有科学探索过程中丰富的情感体验,还有科学关怀的人文精神。以科学课程设置为主体的科学教育专业,其课程涵盖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学等科学类课程。这些课程既是传授科学知识的载体,又是传播科学精神和科学探索过程的媒介,还是帮助人们理解科学本质的平台,它们蕴含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挖掘科学课程中科学资源的能力,就是通过研究科学课程中反映人类有目的地探索自然,从愚昧野蛮走向光辉灿烂的文明世界的漫漫征程,向学生传输科学的力量,科学对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巨大动力,形成正确的科学观。
科学教育教师应具有挖掘科学课程中的科学资源的能力,也就是说通过深入研究科学教育课程设置,挖掘出每一门具体的科学课程中的创新求异的科学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索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缜密细致的科学方法以及献身科学的敬业心。在讲授科学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有目的地向学生渗透科学家探求科学知识、献身科学事业的事迹,把科学精神和科学探索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寓于教学之中,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达到对科学的理解,形成正确的科学观。
(三)科学教育教学设计能力
科学教育教学目标设计。科学教育教学目标是指科学教育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规定了通过科学教育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掌握的学科知识与教育学知识的有机融合,形成科学素养,它是科学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一旦确定了科学教育教学目标,教师就可以选用适合学生特点的研究性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科学教育教学内容设计。科学教育教学内容是科学教育教学目标的具体化,是实现科学教育教学目标的保证。科学教育教学内容设计,就是要结合科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选择使学生理解科学,体现科学教育专业特征的教学内容,而不能用分专业教学内容替代科学教育教学内容。
(四)科学教育教学评价能力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具体参与者和实施者,他们直接从事科学教育的教学实践,了解科学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细节问题,有着丰富地教育教学组织与管理经验。然而在教育教学评价中,教师只充当了调查收集相关数据信息的对象,而不是作为评价主体,或者游离于评价之外。科学教育教学评价就是要教师参与其中,积极思考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与结构,科学评价科学教育体系。具体而言,要求从事科学教育教学的教师应该具备对科学教育专业体系的评价能力,积极参与包括教学评价在内的整个评价体系的建设。就教师个体来说,一是对教师自身科学教育教学能力的评价,二是对科学教育教学过程的评价,三是对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评价。
教师应具备这种评价能力,通过对科学教育体系提出合理批评与建议,对课程资源、课程体系、课程计划与实施的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完善科学教育专业体系。
(五)科学教育研究能力
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教师的基本职能之一,是教师追踪科学发展前沿,不断更新自我知识结构的重要方面。教师通过科研,把研究成果融入教学中,以最新的研究成果充实教学,做到教学促科研,科研带教学,教学科研相长。
科学研究不同于科学教育研究,科学教育研究属于教育学的范畴。从事科学教育教学的教师,更多的偏重于自己研究领域的科学问题的研究,较少关注科学教育研究。科学教育研究需要教育学知识与科学知识的有机契合。在以科学课程体系为主的科学教育专业设置中,从事科学教育教学的教师,他们的教育教学理论相对较弱,应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科学教育实践,在实际教学过程寻找科学教育的规律,确定科学教育的研究方向,发现、研究、解决科学教育问题。
四、结语
科学教育专业是新兴的师范教育专业,其课程体系建设改革与实施处于起步阶段,在培养模式与课程建构过程中需要研究与探索的问题很多。反思我们的教学实践与探索,科学教育专业没有独立的教材体系,缺乏科学综合课程的开发,跨学科、跨专业的选修课相对较少,难以满足科学教育专业的需要;教师缺乏文理兼备的知识素养,难以能适应对学生跨学科训练的要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统观知识的建立重视不够,等等。因此,在科学教育专业的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加强教育类课程和科学类课程、科学类课程和学科(方向)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使教育类课程、科学类课程以及学科(方向)专业课程之间有机融合,形成更加合理和科学的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完善适合科学教育专业特点的教材建设。同时加强科学教育专业教师队伍自身建设,提高科学教育专业教师的科学素养以及对科学本质观的理解,实现科学教育专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长春.科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亟待研究的若干问题[j].高等理科教育,2009,(5):12-14.
[2]刘林,彭蜀晋.科学教育专业所面临的问题与发展策略[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26(9):18-20.
[3]汪先平.高师院校设置科学教育专业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2,(2):139-141.
[4]白秀英,张晓玲.我国科学教育专业发展的现状及面临的困境透析[j].高等理科教育,2011,(2):72-76.
[5]吕晶,崔鸿,郭旭.科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完善途径[j].高等理科教育,2009,(6):5-8.
基金项目: 渭南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201119)
科学教育专业篇2
术科“单元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基于体育专业“术科”的特点,将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分为若干个基本单元,进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以各单元确定的主题知识点为学习目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带着问题积极而主动地参与教学实践,学习掌握知识、技术和技能,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目标,在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后便进入到下个单元学习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为完好实现教育目标而建立起来的教学操作程序及理论化的教学结构.它完整地展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过程,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结合,是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中介和桥梁.科学研究在《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是这样表述的:“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通过研究所获的证据而进一步做出解释的各种方式.同时科学探究也指学生构建知识、构建科学观念、体会理解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事实上,在本质上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而探究式学习是指学习者在对客观事物进行探究的过程中,通过积极主动的参与,发展自身的探究能力及意识。
二、“单元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意义
1.体育教育术科“单元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改革及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新要求。
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鉴于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以及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21世纪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逐步转轨,适应现代化社会对人才的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的高素质的体育与健康型中小学体育人员。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达到理论与技能并重,并能胜任教学中小学的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亟需有一定科研能力的体育方面的专门人才。体育方法学主要包括教学方法、训练方法、锻炼方法、保健方法、测量与评价的方法等方面的知识,而这些方面的知识密切关系实践活动,这也侧面反映了以前体育教育专业知识教学与实践的脱离,学生在应对实际问题上缺乏所需的知识、思维方式和解决方法。教育旨在培养人的活动,教师是专门传递文明的人员,是实施学校教育的主要人员.在当今学习化的社会中,关于方法的知识是最有用的知识,而最有用的能力可谓持续学习的能力,这样就要求教师把之前“讲课就是灌输知识”的观点转变为“学习教学方法”的观点.作为体育教育的实施者,体育教师的劳动行业又有着独特的特点,必须把教会学生科学锻炼健身的方法作为重点,而不是所谓的增强学生体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单元探究式教学模式中,重视体育教学的方法,并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及自由去探索课程所具备的的知识,从而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较多的方法学知识,养成终生学习无止尽的习惯。
2.术科的单位探究教学模式符合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发展趋势。
教育行业最大的区别在于,本身是一种科学活动,培养具有研究能力的教师将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培训老师具有教育科研能力必然趋势,也将教师专业的发展方向。以后,老师不仅要提高教学能力,也需要提高科学研究能力。教学与研究本身存在着内在联系,研究的确可以促进教学,也可以通过研究得到最新的知识,及时掌握所教科目的第一线,提高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教师从教学工作以前的“经验型”向“教学和研究模型。”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提升研发能力,科研意识强,教学不断反思研究,努力探索规律的体育教育。体育教育专业“单元探究”的教学模式,强调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研究探讨,符合体育教育专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体育教育专业学校“单元探究”的教学模式需要继续提高,同时也注重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注重学生的能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单元探究”的教学模式不仅适应了体育教育专业术科,但也能适应其他的专业和学科。以适应培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校教学改革来创新人才是不可避免的。
3.体育专业的术科教育课程教学时间缩短,提供了客观条件为术科“单元探究”的教学模式发展。
知识的海洋没有边际,特别是在当今信息社会,知识的不断变化,人们都在不断学习。体育教学课程改革,体育专业术科教学课时显著降低。在这种条件下,我们可以不再使用传统教学模式,不能再完全按照竞技体育模式继续教学和培养学生学习。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没有那么多时间,使我们更难能够做到这一点。改变的实际情况,迫使我们对老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我们在课堂上要做的事情就是讲学习方法,如何应用理论和体育健身项目的嘴,让学生在具体的技术训练方法对学生的课堂经验进行自我比喻,使课内和课外的整合,发挥的时间和空间教育的连续性,以弥补减少的时间。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以适应人才培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不可避免的。为了满足我们的体育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由“单元探究”的教学模式是证明了可行的。
三、结语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而且以适应人才培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不可避免的。为了满足我们的体育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由“单元探究”的教学模式是证明了可行的。体育教育专业学校“单元探究”的教学模式需要继续提高,同时也注重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注重学生的能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单元探究”的教学模式不仅适应了体育教育专业术科,但也能适应其他的专业和学科。以适应培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校教学改革来创新人才是不可避免的。本文通过对术科教学模式分析和研究,建立了体育专业术科的“单元探究”教学模式。体育术科“单元探究”教学模式符合中国的教育改革和体育发展以及满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的需要;体育专业“单元探究”的教学模式,不但适应体育教育专业术科,但也能适应高校其他的专业和学科教学改革和培养社会主义市场创新人才。
科学教育专业篇3
1教学型本科院校小教专业实践教学问题剖析
教学型本科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良好教育理论素养,掌握小学教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拥有一定实践教学能力和教育科学研究能力,能适应21世纪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小学教师.在小学教师职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应该是一个与理论教学相适应、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是指以实践操作为主,以师范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基本教育教学技能为基础,进而提高学生综合教育实践能力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多年以来,小学教育专业各主办院校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基本形成了以职业技能训练、学科课程技能实训、见习与实习、毕业顶岗实习、毕业论文、社会实践等为实践教学内容,以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和创新实践等模块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依旧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重理论轻实践、先理论后实践.依据从理论到应用的认识论逻辑,实践教学被依附于课堂教学和理论教学,没有形成自身相对独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第二,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内容欠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经常陷入一种技艺性和程序性的操练,产生工具性倾向,很难真正纳入小学教师课堂、小学教师行为和小学教师生活中;第三,实践教学空间单一、时间不连贯.各实践环节相对分散、凌乱,缺乏层次性和递进性.第四,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不规范.随意性大,主观性强、缺乏有效的考评机制,不能有效发挥考核的导向、鉴定、改进功能.第五,实习基地建设不到位.高校与小学实习基地之间联系松散,没有形成深入合作的“实践共同体”,不能很好发挥对学生专业发展的有效支撑与引领作用;第六,实践教学教师指导不力.许多高学历教师虽理论雄厚,但缺乏小学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缺乏关注实践的热情,致使实践教学指导不力,效果不佳.以上种种,影响着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并成为制约小学教师职前专业成长的瓶颈.因此,建立完善又切实可行的适应小学教育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成为促进小学教育专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2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与建构
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由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施体系、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等在内的子体系综合建构而成.
2.1立体多维化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小教专业实践教学的前提和导向.根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以及基础教育实践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我们从教师职业情意、教师职业技能和教师职业能力等方面确定了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总目标:
2.1.1引导学生初步形成从事小学教师职业的专业情意.具体包括:培养学生热爱并献身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热爱儿童、关心学生的思想情感以及丰富师范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等师德修养方面的知识和体验,形成积极的职业态度和专业发展动力.
2.1.2形成比较扎实的教师职业技能.具体包括: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组织管理、交流合作、沟通表达等人际知识和能力;掌握小学教育教学的策略性知识,具备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功等.
2.1.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能力.具体包括:教学实践能力(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堂调控、教学评价能力等);班主任工作能力(班集体建设、班队活动组织、课外活动组织、学生个案研究能力等);教育科研和反思能力(案例研究撰写、教育行动研究和教育故事撰写、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等);实验能力(教具制作与演示、实验设计与操作、实验创新能力等);艺术表现能力(声乐、绘画和舞蹈能力等).
2.2分层结构化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根据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及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如下: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2.3多渠道融通的实践教学实施体系根据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密切配合教育理论课程教学,合理安排小教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确保教育实践教学的规定课时,充分利用假期时间,使教育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形成内容上的高度关联,形式上的相互补充,从而实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相互衔接、相互融通,形成一个多渠道、互通联的实践教学实施体系.
2.3.1实践教学的整体安排
2.4全方位多元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2.4.1实践教学评价指标科学、规范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指标是实践教学评价的前提和保证.根据小教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体系,针对各类技能训练(三笔字、讲故事、朗诵、演讲、即兴说话、微格教学、教育见习、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社会调查和实践、教育实习、毕业设计等)我们设计了全面详细、操作性也很强的质量评价指标.这些评价指标的制定对各种实践教学、技能训练还发挥了积极的导向、调控和激励功能.
2.4.2实践教学评价范围全面、综合评价范围的全面性和综合性也是实践教学评价的重要方面.为此,我们从全面综合的价值取向出发,突出课程评价范围的全面性和综合性.在评价对象上,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是一个整体,评价既包括对指导教师(大学指导教师和小学教师指导教师)的评价,也包括对学生实践教学综合表现的评价;评价内容上,除了对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进行评价,也包括对学生组织管理能力、教育创新能力等的评价.评价的领域主要包括教师专业知识、教师专业技能和教师专业情意等方面.
2.4.3实践教学评价方法灵活、多样灵活多样的评价手段和方法是实践教学评价科学合理的基本保证.为此,我们综合运用了定量与定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同时,我们还创立并运用了“实践能力成长记录袋”、“学生实践档案”等较新颖的评价手段.
2.4.4实践教学评价主体多元、合作在实践教学评价主体上,我们打破了以往只有大学指导教师评价的局限,设立了包括所有指导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等多元合作的评价机制.实习基地指导教师、实习学校的评价也按着一定的比例被纳入到学生的实践教学成绩里面.尤其是把实习基地指导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身、互相评价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对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5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健全、完善
2.5.1组织管理和制度保障健全的组织管理和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保障.组织管理上,主要是强化学院主管领导的领导、决策功能;实践教学办的组织实施功能和指导教师小组的指导、执行和检查督促功能.制度管理上,主要是完善了“实践教学指导手册”、“见实习基地管理”、“教育专业实验、实训管理”、“学生社会实践管理”和“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管理”等制度.通过加强组织管理和制度建设,形成了职责明确、规范科学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
2.5.2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包括校内和校外两部分.校内建设包括微格教室、实验室、实训室等.校外基地,除了建立包括赤峰实验小学、红山区三小、赤峰蒙古族小学等20多所相对稳定的城区实践教学基地外,近年来还逐步向旗、县延伸,走进农村、牧区学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在不断增加经费投入和指导教师数量、提高指导质量的同时,遵循“基地共建、资源共享”的原则,既保证了职前教师实践教学的需要,又为基地学校的发展作出积极地贡献.
2.5.3“联动辅导”的保障机制实践表明,建立由大学老师、基地指导教师和实习学生组成的研究共同体,发挥“校际协作、联动辅导”的指导机制,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这就要求学院老师、实习基地指导教师和实习教师加强合作,明确角色意识、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形成实践教学研究共同体,并通过必要的激励和奖励制度,协同做好实践教学工作.
科学教育专业篇4
关键词:全科型;小学教育;体育;教学模式
一、我国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现状
(一)体育教学模式定义
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定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达成共识。毛振明认为:“体育教学模式是体现某种教学思想的教学程序,它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主要体现在教学单元和教学课程的设计上。”肖焕禹在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一文中提出:“体育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为完成规定的教学目标而形成的规范化程序,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教学方法体系。”许剑则认为:“体育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体育教学系统内基本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整体。”
(二)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现状
从文献调研结果看,我国现阶段的体育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五种:第一,“三基型”体育教学模式,大一、大二两学年在自然班上课,注重培养学生的“三基”,每学期学习内容和要求逐步提高;第二,“并列型”体育教学模式,在大一、大二年级同时开展基础课和选项课,注重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第三,“三段型”体育教学模式,大一开设基础课,大二选项分班,大三、大四开设选修课,注重学生学习的循序渐进;第四,“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学生以学期、学年为单位选择某一体育俱乐部接受体育专项教学,学生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自主选择运动项目、自主选择教师,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体育兴趣;第五,“一体化型”体育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并把考核结果作为体育成绩的一部分,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
二、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分析
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属于公共必修课。《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第五条规定:“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四个学期共计144学时)。修满规定学分、达到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也就是说,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只要开设144学时就可以达到《纲要》规定。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要胜任小学体育教师的角色,具备合格小学体育教师的能力。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用3-4年时间,才有可能成为合格的体育教师,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如果仅仅是《纲要》规定的144学时,不可能具备合格小学体育教师的能力,毕业后也不可能胜任小学体育教师的角色。
三、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一)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体育课程教学模式选择
如前所述,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要胜任小学体育教师角色,应具备一般小学体育教师的能力。而仅仅是《纲要》规定的144学时,不可能使学生达到小学体育教师应具有的体育能力。所以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在体育课程教学模式选择上,首要考虑的是有更多的学时,只有在学时够多的前提下,才有可能使学生成为合格的小学体育教师。我国现有的五种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分别为“三基型”“并列型”“三段型”“俱乐部型”“一体化型”,其中,较适合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教学模式是“一体化型”。原因有三:其一,“一体化型”由于是课内144学时和课外活动等都纳入到教学体系中,所以学时最多,有助于学生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其二,“一体化型”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习惯一旦养成,学生无论是上学还是当教师,都能及时自学自练,使自己的体育素养与时俱进;其三,“一体化型”是目前国内专家学者公认的、较为先进的体育教学模式。
(二)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体育课程“一体化型”教学模式思考
1.课程目标——公共体育专业化
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属于公共体育课,但课程目标不同于一般的公共体育课。由于学生毕业后要胜任小学体育教师的角色,要成为专业的体育教师,所以,课程目标确定的理念是公共体育专业化,其主要目标不仅仅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还要使其成为合格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者”。
2.课程内容——以职业需求为导向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确定普通公共体育课程内容的基本出发点。确定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出发点,不能仅仅是“健康第一”,还要考虑到学生的职业需求,紧密结合小学体育教学实践。内容不仅仅是相关实践、理论,还包括体育竞赛的组织与规则等。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各地小学体育课程内容都有自己的特色。如亳州的五禽戏就是当地小学体育课程的内容之一,所以,亳州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内容中就有五禽戏。
3.课程教学方法——以职业能力为导向
体育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有:讲解法与示范法,完整法与分解法,练习法,游戏法与比赛法,预防和纠正动作错误法等。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一体化型”体育教学模式,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常规的技术动作、基本理论、竞赛规则等,还要求学生掌握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和管理能力。其教学方法应以职业能力为导向,除常规的教学方法外,还应多运用“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研究型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还要考虑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能力等。
4.课程评价——课内外相结合
传统的体育课程评价仅仅是评价课内情况,也有部分高校把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纳入到评价体系中。“一体化型”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需要与课程模式相适应,把课外锻炼也纳入到评价体系中。整个评价体系由三部分组成,第一是课堂体育教学,包括课堂表现、技术动作掌握情况、理论掌握情况等;第二是课外体育锻炼,包括课外锻炼出勤情况、参加各级运动队情况、参加各种体育俱乐部情况等;第三是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因此,只有建立完善的“一体化型”教学评价体系,才能与教学模式相适应。
四、结束语
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不仅要承担语文、数学等科目的教学工作,也要承担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要具备小学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才能在体育课程中承担更多的责任。普通的体育教学模式,由于课内课时少,课外没有纳入教学体系,很难满足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需要。我国现有的常见体育教学模式中,“一体化型”体育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较为适合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学生。
参考文献:
[1]毛振明.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0,(4):41-47.
[2]肖焕禹.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j].体育科研,2002,(3):1-4.
[3]许剑.体育教学模式概念的系统分析——兼论体育教学模式概念的三元运行机制[j].体育与科学,2006,(3):75-78.
[4]管庆富.吉林省高校实施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方式的可行性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11):102-103.
[5]尹志华,汪晓赞,季浏.对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制订基本问题认识的实证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1,(6):121-126.
科学教育专业篇5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科学素养;科学知识;科学精神
最早使用科学素养一词的是美国教育家柯南特,随着人们对科学及科学素养涵义的深入探究,美国学者米勒后又提出了科学素养的三个维度:科学知识、科学规范与方法、科学对社会的影响[1]。现阶段对公民科学水平方面的描述多用“科学素质”一词,其含义与科学素养略不同,但是从国家对科学教育日趋重视的程度来看,科学素质的提升最终以提高科学素养为归宿。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教育能力,又能帮助其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实现教育内容的整合。
一、拓展课外阅读
科学素养的提升需要整体规划,从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进程来设计,从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入手,逐步培养提升科学素养的自主意识。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有文理科之分,对于大多数理科学生来说,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比较扎实,而对于多数文科学生来说,科学领域是一个薄弱环节。对于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学生往往会生畏惧之心,甚至有排斥和逆反心理,这就需要教师采用有技巧的引导方式,同时为学生推荐适合其知识水平的学习方式。例如,大一新生在经历了高强度的备考之后,出于自我保护机制,会有一段时间的“放松”状态,这段时间恰好是大学入学的第一学年或第一学期,此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推荐一些既可以放松心情,又可以增加科学知识、调动学习兴趣的学习方式,如动画片、纪录片、影视作品等,其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又可以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科学知识。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减少学生的能量消耗,减少疲惫感的产生,提高学习效果,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已适应大学学习方式的二年级学生来说,可以逐步增加科学类书目的阅读,并将学习范围扩展到科学史、科学精神的学习,在了解了感性的科学现象之后,学生在这一阶段能逐渐意识到科学素养对自身的要求,有意识地探索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在兴趣基础上融入一定的意志努力和学业要求。当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至一定水平后,可以通过参与教师科研、参加小学科学教育实践活动等更多的途径,实现更高层次的提升。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学习科学,每个人的学习过程都会遵循自身的需求,教师应看到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选择,允许学生“只停留在某一阶段”。
二、强化教材研析
多数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将来要承担小学各学科课程的教学工作,由于小学科学师资的短缺,很多学校没有专职的科学教师,而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从这个角度讲,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应了解小学阶段科学课程的内容体系,这是进行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从另一个角度讲,小学各科教学的整合趋势,要求小学教师具有更加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科学无处不在,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也不只在于科学一门课程,所以,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对于小学科学课程内容的整体把握,既有利于自身科学素养的提升,又有助于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在了解小学科学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学生会进行科学知识的查漏补缺,同时借助已有的科学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实现更深层次的学习,逐步达到“一缸水”的要求,在学习方法上,可以采用“点—线—面”,即以某个科学知识点为核心的相关知识的拓展方法,由点成面的过程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与中学的科学知识相连,实现知识领域的融会贯通。同时,大学生在学习小学科学知识的同时,需要坚定意志,努力弥补自身学习过程中“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的缺失,有意识地挖掘和探索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史背后蕴藏的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并在此过程中克服原有的思维定势,建立新的、更为合理的思维方式,以提升自身科学素养。
三、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
学生视野的宽窄往往与教师的水平成正比,因此,在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过程中,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是前提也是关键。由于教育背景和学习经历相似,“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是小学教师和大学教师共同的缺陷,这对于需要提升自身科学素养的大学教师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但是与大学生相比,教师能够更有意识地学习,并且教师的学习资源更为丰富,文献的搜集整理与阅读,深入小学听课学习,参与小学科学教育与教学等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可以帮助教师从各方面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逐步完成科学教师的“华丽转身”。总之,“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是一个整体过程,没有任何一门学科可以脱离其他学科单独存在”,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在体现其双重价值的同时,更需要课程与教学的连贯性与延展性,以此实现素养而非单纯的素质的提升。
作者:董晶晶 单位: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 上一篇:
- 下一篇:
科学教育专业范文
2022-11-06 阅读:0
推荐度:
相关文章
2006-12-18 16:29:00
2009-06-03 09:21:00
2008-05-22 16:17:00
2007-08-31 17:14:00
2006-12-18 10:25:00
2008-12-18 16: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