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十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04-02 11:00:00

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篇1

    本课程是在强调人文地理学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的前提下,突出以人地关系为中心,文化 理论为基础的特点,构建人文地理学的知识框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文化景观的空间分布与空间差异,提高对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文化活动的深层理解,并能够对人类各种文化现象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行正确分析,树立科学的人地观。

    本课程所讲是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在学习过程中将全部内容划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人文地理学的对象与任务、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史和人文地理学的思想 进程和学习要点。

    第二部分以terry g. jordan的the human mosaic 一书为基础介绍文化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内容包括分布区,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整合和文化景观五个方面,并对相关的人地关系理论分别进行介绍。

    第三部分从人的群体性特征出发,分别介绍“人口与发展”和“人口的分布与迁移”。

    第四部分介绍农业与工业。基于对农业和工业本身就是文化产物和二者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关系的认识,以农业与工业的发展过程为主线,以空间的格局作为其发展的空间表现来阐述。

人文地理篇2

1、案例教学的准备工作

案例教学的准备工作是案例教学中最重要的步骤。教师可以课前准备充分的案例,让学生看到教师对案例教学的重视,从而也提升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学习积极性。充分的案例可以激发学生的讨论积极性,也让学生有了一个讨论的环境。学生可以在讨论的过程中,掌握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地理知识,与同学分析本节课的地理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例如:在学习《区域差异》的时候,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多个国家的气候、海陆位置、纬度位置等。学生就可以在课堂上利用教师准备的案例进行充分的讨论,增强对于地理知识的认识,加强地理学习的能力。

2、案例讨论的引导工作

学生在进行案例讨论的时候,教师就需要在旁边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在正确的思路下进行讨论,不会偏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案例讨论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学生还可以在讲台上进行发言,增强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但是,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羞于发言。教师对于这些同学就应该加强鼓励,让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同学进行发言,同时让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带动着学习差一点的同学进行讨论,增强学习不太好的同学的自信心。让案例教学深入到每一个学生中。例如:在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的时候,就需要讨论哪些措施符合了哪几个原则,这才需要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讨论。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不自觉的就会提升对于地理知识的认同感,明白案例教学非常适合高中人文地理的学习。而且,学习差一点的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得到提升。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还应当注意保持课堂纪律,让讨论的话语不能影响其他班上课。

3、案例教学的总结工作

学生在经过紧张激烈的讨论中,肯定会产生对于知识的看法。但是没有经过合理的总结,这些知识也不会成为学生自己真正学到的知识。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就需要在课堂上对学生案例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并且及时的对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讨论;教师还需要在整个讨论结束的时候进行总结,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难点与重点。例如:在进行《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讨论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试着进行总结。教师就可以总结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从:人口、资源、环境、稳定战略中进行总结。这样有条理的进行总结,可以让学生对地理的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提升地理学习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的特点

案例教学的特点有自主性、探究性、实践性三个特点。所谓的自主性就是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占据着最大的学习自主性,探究性就是学生在案例教学中能够与同学进行知识的探究,实践性指的就是讲地理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并从日常生活中获取地理知识。这三个特点最大程度的概括了案例教学的优点,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发展,可以让教师的教学更为高效。学生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深刻的理解人文地理的学习方法,并从教师的教学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结语

人文地理篇3

全书以传主李旭旦这个人物成长的时间为顺序,空间活动为背景,概括了人文地理学家李旭旦先生的人生成长路径和学术成长过程以及学术成就,真实地反映了先生在成长历程中所结交的老师、同学,朋友、学生之间的情谊,其中有胡焕庸、张其昀、李四光、华罗庚、任美锷、吴传钧等,他们对李旭旦先生的学术成长均产生过重大影响,同时描写了先生一生所经历的时代、风风雨雨,以及先生凭着坚强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战胜困难并战胜自己的精神。

全书分九部分:故乡的人文熏陶、南京的求学之路、剑桥的发轫阶段、重庆的教授生涯、赴美的访问教授、战后的社会活动、随园的大家风范、暮年的报国情怀、先生的人格魅力。

李旭旦(1911-1985)与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同是江阴人,且是邻乡。毕业于江阴南菁中学,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被保送至当时的首都南京的国立中央大学学习,师从胡焕庸先生学习地理。早在大学时代,他就在老师张其昀等指导下,与同班同学任美锷先生共同翻译了《人地学原理》,这本巨著长达50万字,从房屋、道路、耕种、畜牧、伐林和采矿等六个方面,分别论述了“人地关系”原理。1935年由南京中山书局出版,系主任胡焕庸为之写序,中央大学校长罗加伦题写书名。

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的李旭旦,又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二个历史机遇。1936年考取中英庚款去英国剑桥留学,临行前国内的指导老师为地质学家李四光。到了英国剑桥大学后与清华大学保送的华罗庚同室共寝,并成为好友。

学成回国后,适逢日本侵略中国,中央大学被迫西迁重庆。28岁时,他就被中央大学骋为教授,成为当时最为年轻的教授。之后李旭旦冒着敌人的炮火,毅然带领西北考察团坚持野外考察,不仅提出了白龙江作为秦岭一淮河西伸的南北界限,而且还在七十多年前就呼吁人们在开发大自然的同时要与之做朋友。1943年起担任中央大学地理系主任。由于他的学术成就突出,1943-1946年担任《地理学报》总干事和总编辑,在此期间,李旭旦在《地理学报》上发表14篇文章,占到总篇数的近十分之一。他熟练掌握英文,凭着一张地图和一个罗盘,周游世界列国,把中国介绍给了世界,同时也将世界的知识财富介绍给了中国。

在李旭旦的一生中,经历过大清王朝后余威犹存的封建黑暗时期,也经历过辛亥革命带来“三民”主义改革所产生的瞬时喜悦的民国时期,还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颠沛流离的生活,更迎来了解放以后新中国诞生的曙光,还有党在认识到自身错误之后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虽然社会动荡,时代不断变迁,但作为一名有良知、有见地的中国知识分子,李旭旦从未推卸过自己身上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得到的见解,不遗余力地为祖国的建设事业贡献力量。在其一生中,有过辉煌的高峰,也有过暗淡的低谷,但无论岁月的音符如何变换,他始终以“知国·爱国·报国”的热情,弹奏着辉煌而又生动的乐章。他站在世界人文地理学发展的前沿,与国际地理学者进行着平等而又流利的对话,让一个人口大国的人文地理学在世界也有分量。

为了更多的人能够懂得与大自然相处的规律,他毅然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1952年院系调整时,李旭旦主动申请来到南师创办地理系,毅然扛起复兴人文地理的大旗,为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复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011年5月14日至15日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举办了“2011年中国人文地理学术年会暨纪念李旭旦先生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南京师范大学仙林宾馆偌大的会议室座无虚席,地理学界名人,几乎都来了。与会代表缅怀李旭旦先生,其中一位代表深表敬意的发言中流露出这样一种观点:如果当初我们在西部大开发中能用李旭旦先生一贯倡导的环境保护与人地协调理念,注意水土保护,也不至于今天对环境有这么多的破坏,也许不会有这么多的自然灾害的发生,更不可能受到大自然的这么多惩罚!也有与会代表上台发言时为了纪念李旭旦先生,特地绘制了李旭旦当年考察白龙江时的路线图,还有代表上台讲述了李旭旦先生同样倡导的天人合一的理念……

悠悠岁月,匆匆流逝。我国著名的人文地理学家和地理教育家,中国“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奠基人”,复兴中国人文地理学的旗手——李旭旦先生已离开我们整整二十八个年头,但他的精神与思想、灵魂与作品、影响与贡献依然活着。

本书以地理学者特有的通俗语言,详细真实地记述了地理学家李旭旦的成长经历与心路历程,对地理工作者以及地理学专业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人文地理篇4

一、区位因素分析

区位因素分析是高中地理的主干知识,近年来全国各地的高考试卷大都通过区位因素的分析来考查同学们的地理基本技能和分析能力。区位因素的考查分为工业区位因素、农业区位因素、交通区位因素、城市区位因素等。

1、工业区位因素

工业的区位选择要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方面的统一。其中影响经济效益的区位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前者包括土地、水源、原料、能源;后者包括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数量、素质)、科学技术、工农业基础、协作条件等。影响社会效益的区位因素主要有政策、国防、乡土情感、企业决策者的心理和理念。影响环境效益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它们的布局要求有:①大气污染:企业放在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垂直于冬夏季风风向的郊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②水污染:企业放在河流的下游(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③固体废弃物污染:企业放在远离居民区和农田的地方。

某工业区位的优势主要指影响工业区位条件中的有利条件。一般从原料、能源、交通、市场、劳动力、技术、国家政策等方面人手,同时结合当地的工农业基础。基本答题思路为:原料、燃料丰富;市场广阔;交通运输便利;科学技术先进或发达;劳动力丰富(如果是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素质高;如果是相对落后的人口稠密地区,劳动力丰富廉价);政策优惠或政策鼓励;工农业基础好。

2、农业区位因素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光照、热量、降水)、地形、土壤、灌溉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历史、机械、地价、生态环境等。

3、城市区位因素

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地形、气候、河流(供水、航运、军事防卫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自然资源(重点是矿产资源)、交通(沿海、沿江、沿铁路干线)、政治、军事、宗教等。例如武汉市形成的因素:

(1)自然因素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地形: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

河流:长江、汉江汇合处,为城市提供丰富的水源,也方便人流物流的集散和中转。

(2)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资源:铁矿、棉花资源丰富;

交通: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京广铁路穿过,交通便利;

政治:湖北省省会,华中地区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

4、交通线(铁路)区位因素

影响交通线(铁路)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地质、水文、气候、土壤等;社会因素包括巩固国防,加强民主团结,保持地方的稳定,增加就业机会等;经济因素包括把“资源(矿产、生物、旅游)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沿线经济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合理布局交通网”;除此之外,还要考虑科技因素,它可以克服自然条件对线路建设的不利影响。

例如南昆铁路建设的区位因素,①自然:位于西南边陲,少数民族众多;位于云贵高原,地势起伏大;沿途有喀斯特地貌风景区;地质条件复杂;跨越珠江水系;近铝矿、煤矿、石油矿和磷矿。②技术:是我国国内科技含量最高的铁路之一。③经济: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资源优势同区位优势结合;促进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④社会:加快脱贫步伐,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文化交流;巩固国防。

京沪高速铁路建设的区位因素:缩短运输时间,提高运输效率;加强地区之间的联系;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有效缓解京沪铁路运力长期严重紧张的局面;形成我国铁路客运专线网;带动沿线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例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1是北欧地区图,图2是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示意图。

材料二卡伦堡工业园是目前世界上企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典型代表。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的相关联系,使一家工厂的废气、废水、废渣、废热等废弃物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

(1)根据材料一,说出瑞典城市分布的特点?并分析形成原因?

(2)a地是瑞典著名的钢铁工业中心,对比上海宝钢,完成下表。

(3)卡伦堡产业园主要围绕发电厂和炼油厂,进行工厂之间的废弃物再利用的合作,形成—个复合生态系统。结合材料二,试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阐述该生态工业园的效益是什么?

【参考答案】(1)多分布在沿海(或河口);南部多,北部少。交通便利,南方地区热量较丰富。

(3)经济:加强企业间交流与合作,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投资,降低污染治理费用。生态:进行了水资源的循环使用,对热能进行了多级使用,对副产品和废物回收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社会:增加就业机会。

二、分析某地理事象的影响

1、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的影响(以西气东输为例)

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人口迁移对迁入地、迁出地的影响

(1)对迁出地:有利方面是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加强了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增加收入。不利方面是造成人才和劳动力的流失。

(2)对迁入地:有利方面是提供廉价劳动力和人才;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不利方面是增大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

4、城市化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的影响:影响生物圈(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圈(下渗减少,排水不畅,易出现内涝,水质变差);大气圈(出现热岛现象)和岩石圈(耕地减少)。

(2)过快城市化对社会环境造成的影响(城市病):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失业人口增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5、工业集聚的影响

(1)利: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取得规模效益;共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成本。

(2)弊:出现环境污染,争地、争水、争劳力、争设施等问题。

例2(2012年安徽卷)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云南苍山洱海地区山清水秀、林茂粮丰,大理古城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如果在洱海西岸大规模建设住宅,可能对地理环境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参考答案】①占用耕地和湿地,影响农业生产,湿地的功能减弱、效益降低;②人口增多,林地遭破坏,入湖污水增多;⑧生物多样性减少;④自然灾害增多;⑤环境质量下降,不利于大理古城的保护,人地关系恶化。

三、各类地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1、水资源短缺问题

本问题从开源和节流两个角度论述:开源包括合理开采地下水;海水沙化;人工降雨;兴修水库;跨流域调水等。节流包括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节水意识;提高工业用水的利用率;发展节水农业等。

2、能源紧缺问题

本题从开源和节流两个角度论述:开源包括开发利用新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多元化;建立能源战略储备制度;勘探开发新油气田;能源进口渠道多元化。节流包括提高能源利用率;限制耗能高的工业发展;加强管理;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节能意识。

3、改造传统工业区的措施(如鲁尔区、东北老工业区等)

调整工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i第三产业;调整工业布局;发展科技;完善交通;治理污染,美化环境。

4、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发展多种经营;加大科技投入,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进一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发展目标为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特色农业等。

例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茶树的生长环境对茶叶的品质有很大的影响,茶树一般生长于酸性土壤的中低山区,雨量充沛、多云雾、少日照;茶树生长最适宜的温度在15-30℃。下图为中国茶叶产区分布图。

材料二中国是世界产茶大国,2010年中国茶叶产量为140万吨,居全球首位。出口30.2万吨,居世界第二位。下图表示2011年中国茶叶对外出口量百分比构成。中国在国际市场上不能形成自己的茶叶品牌,茶叶出口不仅售价低而且出口量也有下降的趋势。

材料三英国是世界茶叶消费大国,英国不产茶,每年要进口大量茶叶。但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英国西南部分地区开始适宜种植茶树。而作为英国进口茶叶主要来源国之一的非洲肯尼亚,未来产茶区的气候条件将不如目前适宜茶树生长。这给肯尼亚茶叶对英出口前景蒙上阴影。

(1)分析江南茶区茶叶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是什么?江北茶区茶叶生产的最为不利的自然条件是什么?

(2)根据材料分析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的特点是什么?请你为中国茶叶拓展国际市场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3)全球气候变化对茶叶生产可能带来的影响有哪些?

【解析】第(1)问考查农业区位因素知识点;第(2)问先从图中和材料上获取信息,然后回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第(3)问影响要从有利和不利角度回答,特别是全球气候变暖后,茶叶种植会在纬度和海拔两个方面发生变化。

【参考答案】(1)江南茶区:气候暖湿,多低山丘陵,多酸性红壤,利于茶树生长(任答2点);江北茶区:冬季气温低,降水少,容易受旱灾和冻害。

(2)特点:出口市场主要是亚非等发展中国家,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小;出口总量较大但售价较低。建议:加强宣传,创建自主品牌;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提高茶叶产品质量;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研发新品种等(任答2点)。

(3)随着气候变暖,茶叶种植会在纬度和海拔两个方面发生变化,种植纬度向北移动,海拔增高,从低海拔向高海拔扩展,但气候变暖会给茶叶生产带来虫害问题,影响茶叶的质量。

5、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

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建立灾害监测和预报体系,提高应急能力;加强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国际合作。下面是针对各种具体灾害的一些应对措施。

(1)针对水灾:(工程性措施)上中游植树造林,退耕还林;上中游兴修水库等水利工程;中游修建分洪蓄洪区等;中下游加固加高江防大堤。

(2)针对地震:(工程性措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

(3)针对滑坡和泥石流:(工程性措施)植树造林,恢复植被。

(4)针对台风:(工程性措施)修建与加固沿海堤防,营建沿海防护林。

(5)针对华北西北防旱措施:开展农田基本建设;改进农业灌溉技术,发展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发展耐旱农作物;改进耕作制度和耕作技术;营造水土保持林等。

(6)针对寒潮:(台风也能用)提前准确的寒潮消息和警报,做好准备;建立灾害监测和预报体系,提高应急能力。

(7)针对沙尘暴(或针对西北土地退化、土地荒漠化):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和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牧,建人工草场;合理利用水资源推广轮牧等。

例4根据下图和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近些年,“千湖之省”湖北针对省情,夯实农业发展基础,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材料二鉴于近些年铁矿石进口量和钢材出口量增加很快,武汉钢铁厂计划将部分生产能力转移到广西沿海防城港市。

(1)针对图示区域洪涝灾害隐患,列举宜采取的主要措施。

(2)分析武汉钢铁厂部分生产能力转移刘武汉、防城港两市发展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

【解析】第(1)问主要是考查针对水灾的措施,包括长江上游山区和长江中游地区;第(2)问考查产业转移对转入区和转出区的影响。

【参考答案】(1)①修建水库及分洪、蓄洪工程;②加固大堤,治理河道等;③山区:退耕还林,植树造林;④湖区:退田还湖;⑤城市:完善排水系统;⑥农村:加强农田水利建设;⑦依法治水,加强洪涝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体系建设;⑧参加水灾保险等。

(2)对武汉市的积极影响:减少能源、资源的消耗和土地占用;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改善城市环境。

对防城港市的积极影响:扩大港口规模;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促进区域发展。

例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飓风“桑迪”于2012年北京时间10月30日上午8点左右,在美国新泽西州东南部登陆。之后的几天里,“桑迪”和来自美国西部的冷空气以及来自加拿大的北极寒流结合,给美国中东部地区带来了强降雪。给美国带来的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亿美元。

材料二上图为飓风“桑迪”袭美路线图,右图为波士顿、卡纳维拉尔角气候资料。

材料三位于佛罗里达半岛东部的卡纳维拉尔角(28°33’n,位于图中c点),是美国的火箭、航天飞机发射基地,附近有著名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美国的航天飞机大多从这里发射升空。

(1)波士顿的降水特征是什么?其周边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什么?结合材料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美国飓风常给东部沿海地带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请你为减轻飓风灾害提供一些合理建议?

【解析】第(1)问主要从图上获取信息,进而考查美国农业带和农业地域类型的知识点;第(2)问考查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本题可以借用台风的防御措施回答。

人文地理篇5

【关键词】ap课程;人文地理;ap人文地理课程

一、美国ap课程的相关概况

美国ap课程的全称是advanced placement program,中文一般翻译为美国大学先修课程或美国大学进阶先修课程。它是由美国大学理事会提供的在高中阶段进行授课的大学课程,它相当于大学低年级水平的课程,美国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可以选修这些课程,在完成学业以后申请参加ap考试,考试合格以后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上大学以后这些学分会得到学校的认可,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降低大学教育成本、缩短大学的教育时间。目前,已经有很多国家的大学承认ap学分并将其作为入学的参考标准。

二、美国ap人文地理课程的相关概况

(一)ap人文地理课程概述

ap人文地理作为ap课程项目课程之一,其中的ap人文地理课程是为了满足高中生能够在高中阶段学习相当于大学初级的人文地理课程的需要。学习时间根据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学习的时间,一般情况下大约为一个学期的学习时间。

(二)ap人文地理课程的特点

根据以上对ap人文地理课程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ap人文地理课程强调经济理论和模型,并且注重培养学生在城市发展、工业化和城市规划中运用经济理论和模型的能力;同时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空间概念和景观分析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组织及其环境后果;要求学生与教师一起共同探讨这些议题,且能将所学地理基础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三)ap人文地理课程的目标

根据美国1994年颁布的《国家地理标准》,学生要想顺利完成这门功课,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课程目标:(1)思考并使用地图和空间数据;(2)认识并解释不同尺度地理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关系;(3)辨识并解释不同空间尺度的模式与过程之间的关系;(4)定义区域并评估区域化进程;(5)描述并分析不同地区的变化联系。

(四)ap人文地理课程的内容设置

关于ap人文地理课程学习还没有指定的人文地理学教材,只是提供一些参考教材由教师和学生自由选择,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教学需要和学生特点来选择教材。ap人文地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理的本质与前景;文化模式与进程;政治组织的空间;农业和农村土地使用;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城市和城市土地使用。

(五)ap人文地理课程的评价方式

美国ap人文地理课程考试分为两个部分:选择题和自由回答。选择题一般是从五个答案中选一个正确答案,不像国内的四选一或者多选,一般是75个选择题,做题时间为60分钟;自由回答问题部分一共是三道题,做题时间为75分钟;考试内容以一些当代世界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或者发生的一些大事件为主,答题标准没有严格的规定,也不需要任何的答题技巧。选择题和自由回答题的考试分值各占50%,经过评分计算,从1分到5分换算成“不合格”、“可合格”、“合格”、“好”、“非常好”五个等级。一般需要4分以上才可以免修大学第一年的地理基础课程。

三、ap人文地理课程对我国高中地理课程的启示

(一)构建我国高中地理先修课程体系

我国从2007年在北京市开始尝试ap课程项目,其目的是为了推进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力求在青少年中培养一批优秀拔尖人才。尝试从高中阶段开始培养一批现代化发展急需的创新型人才。通过几年的尝试实验,发现成效还可以。因此,构建我国大学地理先修课程体系,做好高中阶段与大学阶段地理学习的衔接对于学生的发展很有意义,同时也可以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地理学科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

(二)拓展我国高中地理课程的内容

跟美国ap课程相比我国地理课程内容的选择侧重于生对基础性知识的掌握,课程内容涉及面比较窄。那么,一方面可以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增加一些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加强案例分析学习,寻找一种符合高中生认知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内容体系。另一方面,地理课程蕴含着全球化的特征,课程内容的选择也要体现这一特点。

(三)完善我国高中地理课程目标

美国ap人文地理课程内容和要求来看,它强调学生对地理核心概念和原理的掌握;注重学生对地图和空间数据的分析和利用;强调学生要有独立思维,并且能对某一具体案例进行批判性的辩述;同时强调联系生活实践,贴近现实生活。因此,课程目标的设置在加强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学生对地理学相关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上,培养学生利用所学地理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优化我国高中人文地理课程的评价方式

我国高中地理课程往往侧重于考察学生对基础性知识的掌握,忽略实际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过程,因此可以尝试适当减少考试中客观题的权重,可以仿效美国运用材料或者图表分析的方法来解决问题。ap人文地理课程考试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收集和处理信息和合作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对材料或者图表分析的方法来考核学生。考试没有标准答案,即使两个学生的观点完全不同,只要学生能够言之有理、自圆其说,他们也能获得很高的分学。当然,我们也不能盲目的去模仿美国的ap课程,而是结合我国高中地理教学实际,学习ap课程的长处的同时,使之发展成符合我国人文地理课程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 张采.美国ap人文地理课程项目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05).

人文地理篇6

【关键词】高中地理 人文地理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1.015

地理属于高中文科专业,在高考成绩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但是从历年的高考成绩来看,地理平均得分是最低的,有很多文科生,都是被数学和地理拉低了分数,所以提高数学和地理成绩对于高考考生来说十分重要。在这里我们来讲讲如何提高地理成绩,高中地理分为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很多人认为自然地理是难点,的确在学习上自然地理是难点,但是在考试中人文地理反而是最大的失分点,那么提高人文地理的得分有利于整个地理成绩的提高。那么人文地理在学习和考试中存在哪些问题呢?

1.人文地理知识学习容易,活学活用难。人文地理知识都是一些易懂的知识点,在老师的讲解下同学们都能听懂,但是在考试中会给出一个全新的地方或事物让同学们去用人文地理知识作答,很多同学都难以找到与之相对应的人文地理知识点,所以往往在考试时,人文地理都会失掉很多分数。

2.人文地理知识点繁多,难以准确记忆。人文地理是地理中最需要记忆的地方,一个小的人文知识点往往就有许多记忆的地方,所有的人文地理知识相加起来就是特别多的知识点,导致同学们在记忆时,很难将知识点记忆完整,这样在考试时就只有一个印象,很难将知识点答全,导致考试失分。

3.人文地理中有重叠部分,同学难以理解。在不同的知识点里却有相重叠的部分,同学们就会感到很疑惑完全不同的知识点却有知识点重叠,这让许多同学难以理解,从而导致知识点的掌握不到位。

4.选择题中,迷惑选项难以排除。在高考地理中有12道选择题,其中人文地理选择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导致很多同学都无法选出正确选项。迷惑选项和正确选项非常相近,一不小心就会选到错误答案,选择题失分会对总体成绩造成巨大的影响。

5.在综合题中,同学们普遍得分都很低。综合题是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结合,多数是简答题,同学们在做综合题时无法正确地去分析题目,在回答时经常答一些无用之话,很难准确精炼的作答。

那么我们具体应该如何解决上面的问题,从而提高地理成绩呢?

1.多做练习,将知识点在不同的题里运用,锻炼学生能对知识活学活用的能力。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同学们才会在遇到新问题时,将所学知识运用正确。当然老师在选题时应该注意所选题目的代表性,没有必要去练一些没有用的题,既浪费时间,又没有练习作用。

2.形成知识网络,与现实相结合,攻克知识点繁多的难题。由于知识点繁多,学生难以准确记忆,这就要求学生要建立一个知识体系来帮助记忆,同时将知识点与现实相结合,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当知识与生活相结合后,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而且能够将知识点记忆牢固。

3.对于知识重叠,学生们应该将有重叠的知识点整理在一起,学习其相同和有区别的地方,用对比方法进行记忆。当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有意将知识点有重叠的地方提出来进行对比教学,解决同学们的疑惑。

4.选择题得分方法。首先学生应该熟练掌握相关知识,这样在进行判断时才能有正确的知识依据。其次,学生在作答时应该对题目和选项进行仔细分析,不能粗心大意,因为题目和选项中有很多的迷惑,一不小心就会选到错误的答案。最后,老师应给学生做一些典型选择题并进行分析讲解,把题目中容易出现的陷阱都进行讲解。学生在做选择题的时候可以将题目中的关键词划出来,对题目中的“绝对”、“错误”、“部分”等关键词进行分析,不能被这些迷惑词所迷惑,这样才能将地理成绩提高。

5.综合题得分低,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那么如何能解决这一问题是地理成绩是否优秀的关键之一。综合题同样要求学生对地理知识有熟练的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在作答时,使用正确的知识点。综合题对题目的分析要求十分严格,所以我们要求学生在审题时要十分认真仔细,抓住的题目的关键词,细心推敲,思考应该运用哪一部分的知识点来作答。其实综合题作答有一定的答题模版,学生应该背熟答题模版,同时需要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各种综合题的练习,直到学生能正确运用答题模版到对应的题目。学生在答题综合题时,应该认真分析该题目属于哪种综合体模板,从而选对模板进行作答。

在高中地理人文地理部分的学习中,同学和老师应该不断合作,老师在讲解时应该抓住重点,把知识点进行合理的整合,使繁多的知识点更有条理。老师在对人文地理讲解时尽量与实际相结合,便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在学习时可以自己建立知识结构,背熟知识点。在综合题答题模板运用时,切记不可乱用,一定要用到与之相对应的题目上去。老师让学生练题时尽量找一些典型题,并进行讲解,学生在练题和老师讲解时不断反思总结,争取能将所学知识灵活准确地运用到考试中。

学生在考试中一定要认真仔细审题,在做题中注意不要受干扰项干扰,使本应该做对的题目失分。总而言之,老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方式,用最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学生在学习时应认真学习知识点,对老师所讲的知识及时复习,如果有不懂的地方马上去问老师,不要让自己有疑问;练题时认真对待,做错的题目在老师讲解时认真听讲,不断反思自己;在考试时仔细分析题目,选择题谨防迷惑选项,做综合题时不要答废话要用准确的知识去作答。

人文地理篇7

(1)人文精神与地理课程内容的关系

地理学科的视角独特,具有丰富性与广泛性,向学生描绘的世界是完整的,包括技术、人文、社会和自然等多个方面。而高中地理课程内容标准的一个依据就是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体现出来,从而使地理教学的主题价值得到更好的体现。选修与必修是高中地理课程的两个部分,区域地理知识、人文地理知识与自然地理知识属于必修部分,而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则是由选修部分表示的。人地关系是高中地理课程内容体系的主线,其重点是人类社会需解决的问题,如粮食、环境等,使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得到全面体现。因此,人文精神约束的结果就是高中地理课程,它也是培养人文精神的素材。

(2)人文精神与地理课程目标的关系

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出发点与归宿就是高中地理课程目标,充分体现了不同层次的当代人文精神。其基础层次要求对地理基本的知识与原理初步掌握,即教育学生爱护地理环境;其发展层次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地理技能,培养地理思维能力,对解决地理问题的手段与方法加以掌握,使其个体素质提高;最后是其实现层次,要求学生有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与可持续发展观,爱国主义情感增强,使其为社会和人类做出贡献。

二、高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方法

(1)创造人文环境

创造能体现“以人为本”观念的校园人文环境,使学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领导和教师建立良好关系。学生之间、教师之间的关系需要相互理解和尊重,而且教师应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只有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而学生和教师建立关系的基础则是平等对话,使教师关怀学生与学生尊重教师都能得到体现,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也指导学生如何做人、处事。学校的代表是领导,因此应以关爱学生成长、尊重教师工作为学校管理模式的基础。另外,地理教师应将自己在人文与地理方面的知识都加以丰富,与地理学科的发展及特点相适应,满足学生逐渐增长的知识需求。同时,教师应使自身修养提高,使自己的信念与人格成为学生的良好榜样。

(2)充分利用教材和课堂

学生和教师最多交流的地方就是课堂,因此无论任何学科,其人文教育的主阵地都应该是课堂,地理也不例外。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堂氛围等不同方面都应体现出人文教育。首先,教师作为组织课堂教学的人,要营造好的课堂氛围,使课堂人文环境和谐而平等,体现在教学语言、情感与方式多个方面。其次,教学模式应符合人文精神的发展,改变传统方式,采用探究式教学等,使学生的能动性得以展现。最后,应选择与学生生活相贴近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体会到真实的人文气息。

(3)利用校外资源,组织实践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校外资源进行整合,并辅以实践教学,以开放式的教学活动来培养人文精神,而不能采用传统、封闭、滞后的地理教学过程。平时教师应使学生与社会多接触,对地理和自然、社会的关系加以理解,自然而然地感受人文精神。例如教师可在学校组织一些环保活动,如“垃圾回收”“不使用一次性筷子“”节约用电”与“节约用水”等,使学生具备环境道德意识。另外,可与区域资源相结合在校外进行人文教育,比如西安的千万富商戴俊为解救被劫女青年而牺牲,进而体现出“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的精神;一些老一辈如乔冠华、胡乔木等为代表所体现出的“努力奋发,爱党爱国”的精神;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翻雪山过草地在延安会合所体现出的“艰苦奋斗,不畏苦难”的精神。这样,通过讲解不同地区所发生的事迹,进而让学生对该地区的人文精神有更深的了解,从而了解其地理环境情况,培养学生崇高的人文精神以及综合素养。

三、结语

人文地理篇8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实习;基地选择;路线设计

【基金项目】平顶山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5-jy08;平顶山学院人文地理学重点学科;平顶山学院地理科学教学团队。

人文地理学以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核心,以协调人地矛盾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为主要任务。人文地理学实习是使学生将人文地理学理论和方法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的有效途径。实习使学生了解人地关系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表现,培养学生运用人文地理学空间分析、时间分析等方法来研究区域人文地理现象和问题的能力,树立人地关系协调观等。目前高等学校地理等专业校外实习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自然地理学方面。人文地理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也多集中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实践性教学环节关注不够。因而有必要加强对人文地理学实习的教学研究。实习基地选择与路线设计是人文地理学实习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人文地理学实习时间与经费的有限性决定了在实习之前必须选择合适的实习基地,设计科学的实习路线,从而最大化地反映区域人文地理整体特征,实现良好的实习效果。

一、实习基地选择与路线设计的原则

(一)典型性

人文地理现象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所选择的实习基地和路线是整个区域的抽象结果,因而应依据典型性原则选择具有代表区域整体特征的地理综合体进行调查,并依此设计分布均匀的调查路线,从而对区域人文地理现象进行全面考察。

(二)安全性

保障实习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是实习工作的前提和重点。在选择实习基地和设计实习路线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各种危险和突发状况的可能性,做好预案。

(三)高效性

为提高人文地理学实习的整体效率,应尽量避免重复观察、迂回观察,并且力图在较短的距离和时间内观察和调查到较多的人文地理现象。

(四)多样性

依据各实习基地的特征及地理区位,综合考虑实习宏观与微观区域路线设计因素,设计多样的实习路线,选择不同的出行方式与调查手段。

(五)易达性

确保实习基地的易达性,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交通时间与经济成本,利用gps接收机与gis软件对路线进行设计,尽量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丰富的实习内容。

二、平顶山学院人文地理学实习基地选择

平顶山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煤炭采掘及化工工业在区域经济结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长期的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如空气污染、地表塌陷等。如何协調工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事关平顶山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平顶山学院人文地理学工业与地理环境的实习选择宝丰洁石煤化集团、白鹭洲城市湿地公园作为实习基地。前者位于城郊,并且采用了新型生产工艺,企业的部分职工由原平顶山市天宏焦化厂分流而来;后者为成功的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治理典型。在带领学生完成两个实习基地具体实习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从重污染企业的搬迁与治理、采煤塌陷区的生态修复中认识到人类工业经济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区域社会经济的现实问题,思考如何去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发展,培养人地和谐、可持续的发展观。另外,还选择了农业、聚落、文化、商业四类既具有各自典型的人文现象,又从整体上反映平顶山市人文地理整体特征的实习基地,如表1所示。

三、平顶山学院人文地理学实习路线设计

(一)交通方式

平顶山学院人文地理学实习以短途实习为主,各实习基地的实习任务均可当天完成。实习交通方式主要为租赁长途客车、城市公交车和步行。当实习基地距离学校较远或者一天之中需要前往不同的实习基地时可以租赁长途客车。对城市土地利用调查、商业活动调查、城市交通调查等市区内的实习任务采用城市公交车和步行相结合的方式。在各个实习地点进行具体考察时主要采用步行方式。

(二)实习路线设计

农业与地理环境:郏县广天乡-郏县堂街镇朱洼村-农业与农户调查。

工业与地理环境:白鹭洲国家湿地公园-园内环境及游客调查-园外环境调查-河南天宏焦化有限责任公司-厂区实地考察;宝丰县李庄乡-姚电公司灰场-灰场及其对周围地理环境影响调查。

商业与地理环境:平顶山市体育路-(交叉口为城市交通活动调查点)-和平路-(交叉口为城市交通活动调查点)-开源路;平顶山市矿工路-(交叉口为城市交通活动调查点)-中兴路-(交叉口为城市交通活动调查点)-建设路。

聚落与地理环境:农村聚落,郏县堂街镇-临沣寨。对平顶山市新华区整体区域特征即城市聚落的调查:沿建设路,从焦店乡向东到中心路;沿凌云路,从平安大道向南到南环路。

文化与地理环境:焦店镇清真十八木及其周边-焦店清真寺-焦店民族饮食文化广场-焦店镇城市建成区村庄开发改造,亿嘉十里画廊项目;郏县广阔天地乡-纪念馆-知青之家-当地居民调查[4]。

【参考文献】 

[1] 陈慧琳.人文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1-2. 

[2] 刘云刚.21世纪高校人文地理学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山大学的探索[j].人文地理,2012(02):156-160. 

人文地理篇9

【关键词】人文精神;地理教学;人文地理

我国地理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要教书育人,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对学生人文精神进行培养。我国的地理教学在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还一定要大力的在其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可是现在有很多的教师都忽略了在其地理教学中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所以针对这一现象,我们提出了一些能够使其得以解决的有效途径。

一、人文精神的概念

人文精神是人们进行自我关怀的一种普遍的现象,其主要表现在对人们的价值、尊严和命运的追求、维护以及关怀,同时也表现在对人们所遗留下来的一切精神文化现象的珍视,并且也是对人格理想能够全面发展的一种肯定。

由于人们有着自己独特的人文精神文化,所以就被称之为万物之灵。人文精神不只是我国精神文明中的重要内容,同时它对我国的物质文明的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力。人文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的中心思想,也是对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进行衡量的重要指标。

二、在我国地理教学中对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行培养时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我国的地理教学中,教师都只注重了对学生进行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地理教师在地理课堂上还是以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为其主要的教学任务,这样就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其教学观念。地理在对学生进行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只是让学生机械的记忆和理解,而没有对学生的地理态度、情感和价值进行培养。在我国的教学中,教育是要为社会所服务的,因此我国的地理教学就只注重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第二,教师在地理教学中所运用的教学方法没有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和科学是一个学生能够综合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我国的地理教学中,要实现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就要求教师一定要选择正确的地理教学内容。当前的地理教师都是以传授学生基础知识为主要的教学目的,这样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时,没有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往往就忽略了学生对于该学科学习的兴趣和需求。

三、在我国的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的有效途径

第一,要使地理教学在人文素质上的独特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地理这门学科中有着极其丰富的人文和科学精神的教学内容,它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完善。中学地理的教学一定要重视对学生的爱国情怀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对不同的人文和自然的现象进行充分的理解,从而使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社会责任感。教师还要使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自然、社会和人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够很好的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同时还能够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更好的发挥。

第二,中学地理教师要对其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配置。我国现今的地理教学在其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所以我们一定要在地理教学的环境和资源方面增添一些与人文精神相关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够增强学生对资源和环境进行保护的意识。

第三,教师在地理课堂的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才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对于地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与学生进行交流,同时还要应用多媒体的技术来对学生进行地理教学,教师还要对自己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总结

综上所述,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我国中学生能够进行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撑。地理教师对进行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因此地理教师只有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才能够有效的促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以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人文地理篇10

人文地理以人口、经济和社会活动为核心,揭示人类活动的地域空间形态,传达人地协调发展、尊重自然规律、讲求环境伦理道德观念。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高一人文地理复习策略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期末地理的命题特点通过对近年海淀期末地理部分的试题剖析,不难看出其试题命制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围绕人文地理核心主干内容选择“中心问题”,突出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和把握的程度。

2、创设问题情境,凸显信息处理与分析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查。

3、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有机结合,要求考生能运用人文地理的基本原理和观点来分析评价某一区域环境中人类活动的合理性或对人类的不合理活动进行反思,从中渗透着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二、期末复习备考的有效方法与策略人文地理内容虽然具有“多而杂,偏记忆”的特点,但从考试角度看,对其复习也是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探。根据上述人文地理考试命题特点和复习原则,人文地理复习方法与策略关键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抓准人文地理的核心内容(构建人文地理知识结构),增强复习的针对性。

从总体来看,自然地理较难,但规律性强,容易抓住重点;人文地理容易,但内容分散,很难抓住重点。因此,要运用知识结构法来复习,通过知识的内在的联系,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

人文地理以经济活动和经济发展为主线,其考查的主干知识(内容结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类活动的空间布局的区位分析。包括农业发展、工业布局、聚落(城市)形成、交通线(点)建设、商贸活动、文化和旅游业发展等。

(2)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包括自然资源的类型和特点、资源(能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资源(能源)利用问题与环境保护;主要环境问题现状、分布、成因、危害及解决办法;可持续发展概念、原则、模式、案例等。

(3)人口和城市。包括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分布,人口数量、素质与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关系,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迁移,人口问题与解决办法,城市区位因素;城市地域结构与功能区的合理规划、城市化进程,城市化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4)采用多种方法,多角度掌握中国和世界地理概况。对中国和世界热点区域,要掌握其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探讨区域发展措施。

2、理解基本概念与原理,认清发展规律。

人文地理的核心概念主要包括区位、产业结构、工业布局、农业布局、农业结构,农业地域类型、传统工业、新兴工业、交通枢纽、人口增长模式、人口迁移、环境人口容量、城市功能区、城市化、城市规划、环境自净能力、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旅游活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等。

人文地理规律和原理,主要包括人口增长变化规律、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转变、城市化规律与城市布局(合理规划)原理、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原理、农业生产活动的合理布局原理、交通点线的区位选择、工业的区位选择(布局)原理、资源开发与交通建设原理、旅游欣赏与旅游资源开发原理、旅游景观欣赏要求与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环境问题成因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等。理解、掌握和运用这些规律原理对人文地理学习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3、要运用专题复习法,系统掌握人文地理知识。

人文地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复习应以专题复习为宜,而且专题的确立宜大不宜小。如果专题过小,不仅综合性会大大削弱,而且会显得很琐碎,导致死记硬背现象。

根据人文地理特点可确立的专题有:

(1)区域的经济发展。包括农业的生产活动与区域开发、农业区位条件分析,现代农业选择;工业的生产活动与区域开发、工业布局分析,工业基地与工业带问题,人类活动的地域欧洲杯买球平台的联系方式及交通运输网中的线和点、交通方式与条件分析等。

(2)人口与城市。包括人口问题、城市区位分析、城市规划与布局、城市化及城市化问题等。

(3)旅游地理问题、大型工程问题、资源开发、资源的跨地区调配、环境问题及保护等。

(4)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等。

三、几点注意事项1、人文地理问题的分析不是孤立的,往往与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紧密结合。

2、提高人文地理的得分率除了要加强解题指导外,还要拓宽人文地理的知识范围,增加人文修养也是非常必要的。

3、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和热点,这些问题要特别引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