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与对策范文 -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12-22 17:49: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与对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与对策

篇1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现状对策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被留在农村的儿童越来越多,他们有一个特殊的称呼――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不全面等因素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在受教育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

一、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现状

(一)家庭生活情况。

留守儿童的主要形式分别为父母一方外出,一方与孩子一同留守,以及父母双方均外出工作。父母大多从事体力劳动,收入微薄。父母外出打工后,留守儿童日常和监护人生活或独立生活,分担做家务的责任,经济状况欠佳,生活条件偏低。在一些偏远山区仅能维持基本温饱水平,某些家长只看重眼前利益,无力支付教育费用便迫使孩子辍学,回家干农活、打工挣钱。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年龄偏小,安全意识淡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不完善,可供留守儿童娱乐的场所甚少,在水库等危险地带都没有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或护栏隔离,埋下了安全隐患。

(二)心理状况。

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往往会感到缺乏亲情和安全感,缺乏家庭归属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当他们有快乐、悲伤、恐惧、焦虑等情绪体验时不能及时得到父母的疏导和安慰,久而久之不愿意向周围的人诉说,容易造成性格内向、孤僻、胆小、自卑,长期积压在心中,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然而,他们往往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合群性低。

(三)学习情况。

根据监护类型的差异,可以将农村留守儿童分为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亲朋监护、同辈监护四种类型,据调查隔代监护的情形占比约70%。与正常环境下成长的孩子相比,某些隔代监护下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居,缺乏父母的有效指导,祖辈知识水平有限、精力有限,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如逃课旷课、作业不认真完成、迟到早退等。随着科目增多、课程y度增大、成绩偏差,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丧失学习信心。即使在一方外出打工的情形下,留在家中的成年男性或女性要承担家庭生活的全部劳动,没有时间管理孩子的学习,也不能对孩子的学习进行辅导。

某些偏远地区群众教育观念滞后,对教育问题重视程度不高。某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低,认为只要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掌握一门赚钱技术就够了,对孩子的学习不是很关注,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引导不够。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可追溯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及由此对应的城市和农村相隔离的户籍制度及学籍制度。在这一体制的引导下,一方面教育资源向城市倾斜,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城乡二元教育格局的形成。通过城乡对比发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起点不公平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入学率、在校率、辍学率方面都处于不利境地。基于“马太效应”,某些农村留守儿童成年后只能从事一些相对低端的职业。

(二)学校教育不到位。

目前,我国的学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城市公立学校、城镇私立学校、乡村中小学。相比而言,城市公立学校远离乡村,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最优越,是城市儿童的首选,这意味着农村留守儿童如果要选择公立学校,将付出远比城市儿童大的上学难度、高的成本和久的时间。城镇私立学校相较乡村中小学而言学费高。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大多数留守儿童更倾向于选择门槛低、收费低的乡村中小学就读。但是乡村学校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质量却难以得到保障,这主要体现在师资力量、教学管理、学校环境等方面。目前,农村教师队伍存在学科结构、年龄结构等矛盾。乡村学校受办学经费限制,教师工资相对偏低,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不愿意在乡村从事教育工作。乡村学校仅能开设最基本的课程,很多教师一个人即负责一个年级的所有课程,学科教师严重缺编,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学生在这种情形下容易造成素质教育的单向发展,无法接受较好的德育教育和心理辅导。另外,乡村学校管理水平整体偏低。

(三)家庭教育缺失。

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都离不开家人的关爱,更离不开家庭教育对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但父母在外打工,与留守孩子仅能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交流。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的陪伴与关爱,长期处于亲情饥渴状态,久而久之与父母之间产生隔阂感。而隔代教育往往因为祖辈与孩子的思维方式有代沟,教育观念和方式滞后,通常只是照顾孩子的衣食起居,没有精力关注孩子的学习,忽略孩子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讲,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往往模仿父母的行为及为人方式,而某些留守儿童因与父母日常交流不多,缺乏家长的榜样教育,对于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四)某些社会环境不良因素的影响。

留守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由于自控能力差、分辨能力弱,在家庭管理方面有所疏忽,校园文化建设相对薄弱的情况下,他们容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一些自律性差的留守儿童沉溺在网吧、游戏机房等场所,导致品行和学业下滑。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政府发挥职能,促进教育公平。

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须破除城乡二元机制,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改革我国目前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逐步消除城乡差别。

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对农村固有的学校设施进行改善,改善办学条件和教师待遇;发展寄宿制学校,切实解决留守儿童离家较远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实行对学生的集中管理,统一安排学生的作息时间,整体协调学校的教学任务和课后活动,既可以促进老师对学生的关怀和日常交流,又可以减少留守儿童接触不良风气的机会,减少安全问题的发生。在具有较多农民工的城市,建设相应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让孩子尽可能在父母的身边上学。

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出台减免学杂费等留守儿童就近入学的优惠政策,对特别困难的家庭予以资助,对表现优秀的留守儿童予以奖励;强化农村中小学的服务意识,将对留守儿童管理状况的关注纳入考核体系。

(二)学校完善教育管理体制。

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合理配置教学资源,设置必要的教学设备,合理安排留守儿童的课程设置。学校要通过考核、培训等渠道提高教师素质,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使每位教师切实给予每一位留守儿童学习生活上的必要帮助。特别是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因此教师要及时了解关心学生的心理羁觯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使留守儿童掌握调节心理的方法。

积极开展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活动,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建立学校与家长和监护人定期沟通的制度,确保双方联系渠道畅通,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三)注重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家长的责任不仅仅是简单提供满足生活需要的物质条件,孩子情感的诉求也应得到满足。留守儿童的家长或监护人应该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保证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尽量避免父母双方同时外出务工,注意回家的频率,定期与子女通过电话、信件交流和沟通,听取孩子汇报的同时让孩子了解父母在外情况,加强父母子女之间的情感交流;主动与学校保持联系,多向老师和监护人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夫妻双方都在外打工的家长在监护人选定问题上应优先将孩子寄放在教育氛围较好、责任心较强的家庭中。

(四)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要发挥各方面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引导社会力量关注留守儿童,合力解决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家教缺乏、监护不力等实际问题。如村委会可组织党员与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开展交流谈心,通过家访向监护人宣传家教知识;借助种类繁多的教学媒体,加快发展农村远程教育,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资源,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规范和支持社会爱心行动,充分发挥宣传媒体的作用,提高社会参与程度,改善农村人文环境,优化文化教育氛围。

参考文献:

[1]田景正.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农村教育,2006(6):15.

[2]林艳.浅谈“留守儿童”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06(4):13-14.

[3]王爱莲.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思考[j].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6):94-95.

篇2

>> 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教育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情感边沿的现状及对策 初中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谈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对策 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帮助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语言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刍议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现状及对策 浅议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干预对策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 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现状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教育对策探析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现状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71-79.

[3]周福林,段成荣.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6,157(3):60-65.

[4]叶曼.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思考[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6):67-69.

[5]傅爱红.公共图书馆为农村留守儿童服务的思考[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0,(04):63-65.

[6]傅斌.依托文化共享工程 服务农村留守儿童——公共图书馆为农村留守儿童服务的思考[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0,(02):72-74.

篇3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概念;数量;行为特征;对策研究

全国妇联于2013年5月份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指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超过了六千一百万,且其规模有不断扩大的趋势。留守儿童主要是指在我国农村中由于父母中一方或者双方外出务工等原因所导致的与父母分离时间超过四个月、在家中与其他亲属共同生活或者自己单独生活的未成年儿童。他们的特殊之处就在于缺乏来自父母的关爱照顾和引导规范,极有可能产生心理、行为、思想等方面的问题,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一、留守儿童概念研究

多数文献是从父母(外出数量、时间、离家远近、回家频率、外出事项)、留守儿童(年龄、性别、监护人类型、见父母的频率)、居住地等方面进行界定。其中在父母外出时间、留守儿童年龄方面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但在留守儿童是弱势群体、父母外出数量以及监护人类型也就是儿童的留守类型方面达成了共识。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背景、概念、规模、监护人类型、留守的原因、留守的影响、解决的对策等是众多学者都会研究的方面。但具体内容之中又存在差别。研究的方法也各不相同,有的通过对比研究的方式,比较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以及同伴接受性之间的差异.[1]比较国内与国外的留守儿童的不同情况,进而为我国的留守儿童问题提出相对应的解决路径。有的采用量化研究的方式,对留守儿童的现实情况进行了真实的调查,通过具体的数据进行分析,尽可能的展现了留守儿童的客观情况.[2]也有人采用叙事方法进行了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的研究.[3]

很多文章都赞同留守儿童这一概念最早是由一张在1994年的望上提出的,他将留守儿童界定为父母在国外工作或学习,被留在国内的孩子.[4]他也界定了留守儿童的居住问题,但并未对留守儿童的年龄、与父母分离时间的期限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长久以来学术界对留守儿童的定义也各不相同,例如,范先佐就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或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而被留在老家的那些孩子.[5]这个概念的界定与一张的界定十分相似。不同点在于对留守儿童居住地的界定,即国内与贫穷落后地区的区别。诚然留守儿童中,农村地区的儿童占了绝大多数,根据学者已有的相关研究证实全国的留守儿童超过80%居住在农村地区.[6]即我国的留守儿童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转型带来的农村人外出务工而造成的。丁杰、吴霓就进一步指出了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而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6-16岁).[7]吴霓从留守儿童的受教育阶段进行了年龄的界定,这有利于调查对象的选定,方便了问题的研究,同时也容易造成对非在读留守儿童及学前留守儿童状况的忽略。赵景欣等对这一概念的界定是:所谓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8]在此对父母的外出数量做出了规定,但并未对父母的外出时间作出规定,并提到了户籍的问题,同时对留守儿童的年龄也做出了限制,指的是未成年人,这就为涉及到留守儿童的一些合法权益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方便。而江荣华则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留守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16岁以下的孩子,江荣华在此对留守儿童的年龄提出了限制.[9]最早对留守儿童父母的在外时间进行限制的是吕绍清和叶敬忠,他们分别将这一时间限定在半年以上和四个月以上.[10,11,12]这有利于实现调查研究的可操作化,同时也会使对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时间的不同对留守儿童产生的不同影响的研究进一步深化。林培淼等认为概念的界定可以从儿童所在地域差异、是否在校学习、儿童年龄差异、儿童所在家庭结构情况、儿童留守时间的长短、是否完全留守(父母双方均外出称为完全留守儿童)以及留守期间主要监护人等7个维度来考察研究对象.[13]

综上所述,本人将留守儿童界定为在我国农村中由于父母中一方或者双方外出务工等原因所导致的与父母分离时间超过四个月、在家中与其他亲属共同生活或者自己单独生活的未成年儿童。

二、留守儿童数量研究

段成荣等人的研究利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估算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结构、地域分布等基本情况。此文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占留守儿童比例为87.52%,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28.52%,占全国儿童21.88%。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全国共有27891万0-17岁的儿童,由此推算,全国留守儿童规模为6972.75万,全国农村留守儿童为6102.55万.[14]全国妇联于2013年5月份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指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超过了六千一百万,且其规模有不断扩大的趋势.罗国芬在研究留守儿童的规模中指出当前对农村留守儿童规模的估算,公开发表的有1000万、6755万、7000多万、1.3亿等几种看法。他分别分析了每个数字背后的计算方法及其优缺点.[15]虽然对留守儿童的具体规模没有一个公认的确切数字,但大家对留守儿童的数量之多、增长之快达成了共识,及大家一致认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应该引起相关部门和人员的重视。

三、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研究

(一)留守儿童行为特征研究

2011年制定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强调了留守儿童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工作规划,提出“健全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机制,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情感和行为的指导……”对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表现及其严重性和行为问题研究的必要性的文献主要有:

张文新指出儿童行为问题是指个体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符合或违准则与行为规范,或者是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给社会、他人或自身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危害的各种行为.[16]张文新对行为问题的界定主要是指违背社会准则,程度分为危害社会与非危害社会之别。留守儿童所表现出的这些行为问题很难说就是因为留守即缺少父母的关爱而导致的特殊问题,但确实是留守加重了这些问题的发生。杜勇也对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特征进行了相应的阐述,如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撒谎、抽烟、拉伙结派、欺负同学、骂人打架、花钱大手大脚,在家里顶撞临时监护人,养成了以我为中心,专横跋扈的恶习。一部分还表现为行为两面性,在学校是乖学生,回到家就为所欲为.[17]胡昆等人的研究中指出留守儿童与父母分离带来的不安全感,容易使他们产生的行为问题是:对周围的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不服管教,违反校规,小偷小摸,看不良录像,同学之间拉帮结派,甚至抽烟、酗酒、赌博、抢劫等.[18]赵红等人也指出留守儿童容易出现适应不良行为,如退缩或冲动、内向孤僻、敏感多疑、性情古怪、人际关系紧张、学习与发展的能力降低等.[19]王坤等人在调查中发现,相比城市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更多,如抽烟、打架、旷课等,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明显增加的趋势.且家庭亲子关系越差,儿童的问题行为就越多.[20]以往还有研究发现与父母分离带来的不安全感,容易使留守儿童对周围他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这种敌对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攻击行为.[21]目前的研究中较多针对留守儿童外显问题行为进行研究,情绪问题和内隐问题行为倾向研究较少.[22]刘霞,范兴华,申继亮对初中阶段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将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分为危害健康的行为、欺骗行为、违纪行为、违法行为.[23]胡宇芬的研究中得出结论为说谎、逃课、沉迷于游戏等行为问题,留守儿童组的检出率高达44%,而对照组的检出率仅为17%.[24]

国外研究表明,相对于其他儿童,被抚养儿童具有较高水平的情感创伤症状和其他行为问题.[25]亲属抚养是一个痛苦的经历,可以导致诸如抑郁、行为障碍或创伤后应激障碍等行为问题和心理创伤以及社会人际关系问题.[26]

由这些研究可以得知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确存在并且有的还很严重,很有可能发展成违法犯罪行为。对此问题值得引起关注,我们应该帮助留守儿童解决这些问题行为,做到防患于未然。但这些研究对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分类并不明晰,只是指出了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一些具体表现,并没有按行为问题的性质、地点等进行分类,也就难以做到‘对症下药’。

(二)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对策研究

周全德、齐建英指出,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才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27]专家们认为应以政府为主体,进一步制定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等法规条例的实施细则,尽快出台留守儿童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农村父母在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和教育方面的职责,从而形成全社会尊重、关心、保护儿童的法制环境.[28]曹建平在研究中提出的策略主要是通过借助同伴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密切家校关系、开设心理课程、改变家长外出务工方式、优化社会环境等六个方面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29]聂鹏、姚云等很多研究人员都认为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政府、学校齐抓共管.[30,31]王坤等在对留守儿童的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中提到有效的社会支持可以减少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发生,社会支持越多,留守儿童的违法、违纪行为越少.[32]陈曦等人的研究结果对流动儿童问题的政策建议是尽力去减少弱势群体的经济压力,改善他们的学校及师资,对其家庭及居住社区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并从宏观角度尽力消除现存教育系统的种种户籍限制.[33]社会支持理论认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主要是缺乏社会支持所致.[34,35]研究发现,良好的社会支持不仅可以缓解儿童的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反应[6,7],还可以减少一些外向性问题行为的出现,如打架、逃学等违纪行为以及吸烟、酗酒等危害健康的行为.[36,37]

四、结论:

(一)存在的问题:

1.对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成果丰硕,但缺乏概念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对留守儿童数量的计算方法不一,结果各异,这就难以形成对留守儿童群体的客观认识。

2.大多研究缺乏深刻地理论积淀,未能将留守儿童问题与哲学、社会学等理论充分的结合起来。很少有文章能将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思考留守儿童问题。

(二)进一步研究意见:

1.厘清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概念,对留守儿童的行为特征的形成机制和行为模型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

2.力求通过社会学、心理学中的越轨理论、文化资本理论、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等对留守儿童的行为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郝程程.农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问题行为和同伴接受性的比较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3,(1):98-103。

[2] 卢德平.留守儿童面临的十大问题及社会综合干预对策――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务院妇儿工委基金项目调查结果.“十一五”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j].2006.(4):639-675。

[3] wendy haight,james black,kathryn sheridan.a mental health intervention for rural,foster children from methamphetamine-involved families:experimental assessment with qualitative elaboration.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2010(32):1446-1457

[4] 一张.留守儿童.望新闻周刊:37.

[5] 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调研报告.2004

[6] 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29-36.

[7] 丁杰,吴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297(10):15-18.

[8] 赵景欣.压力背景下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保护因素与抑郁、行为的关系[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7。

[9] 江荣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6(2):71-72.

[10] 吕绍清.150个访谈个案分析报告(上)孩子在老家――农村留守儿童:生活与心理的双重冲突[j].中国发展观察,2005(8):16-26.

[11] 吕绍清.150个访谈个案分析报告(下)孩子在老家――农村留守儿童:生活与心理的双重冲突[j].中国发展观察,2005(9).

[12] 叶敬忠,莫瑞.关注留守儿童: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3] 林培淼,袁爱玲.全国留守儿童究竟有多少?留守儿童的概念研究[j].现代教育论丛,2007(4):27-31.

[14] 段成荣,吕利丹,郭静,王宗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基本状况[j].人口学刊,2013(199):40。

[15] 罗国芬.从1000万到1.3亿:农村留守儿童到底有多少[j].青年探索,2005(2):3-6.

[16] 张文新.青少年发展心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17] 杜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学校教育新对策――以云南省水富县第五初级中学为例[j]教育探究,2010(1):41-44。

[18] 胡昆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8):994-996.

[19] 赵红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分析[j]精神医学杂志,2007,20(1):11-13.

[20] 王坤,郑晓边,孔令丽,刘文雯.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干预对策――基于湖北省11市调研报告[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2):12-14。

[21] 陈希宁,袁萍,苏维等.某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6):3108-311。

[22] 赵丹娣.儿童问题行为与家庭环境及教育观念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

[23] 刘霞,范兴华,申继亮.初中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3):98-112.

[24] 胡宇芬.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爱[n].湖南日报,2005-10-19.

[25] wendy h,james b.kathrvn s.amental health intervention for rural.foster children from methamphetamine-in-volved families:experimental assessment with qualitative elaberation[j].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riew,2010,(32):1446-1457.

[26] dana js,michiel az.the well-being of children in foster care:exploring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needs[j].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2008,(30):774-786.

[27] 周全德,齐建英.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理性思考[j].中州学刊,2006(1):117-120.

[28] 叶仁荪,曾国华.国外亲属抚养与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2006(11):37-42.

[29] 曹建平.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方式对其心理健康状况影响探新[j].辽宁教育研究,2007(5):37-39.

[30] 聂鹏,农村留守儿童多元化教育体系建设刍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45-47.

[31] 姚云,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4):41-43.

[32] 王坤,郑晓边,孔令丽,刘文雯.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干预对策――基于湖北省11市调研报告[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2):12-14

[33] 陈曦,钟华.压力、负面情绪与中国流动儿童的越轨行为[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2(5):22-33。

[34] goodwin r,costa p,adonu j.social support and its consequences:positive and deficiency value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support and self-esteem[j].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04(9):43

[35] wight w g,botticello a l,aneshensel c s.socioeconomic context,social support,and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a multilevel investigation[j].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006,35(1):109-123。

篇4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是在城市化进程的背景下,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由于经济、教育等问题儿童则留在农村,形成了弱势群体的一种社会现象。

一、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探讨

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近年来,随着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疾病的现象日益严重,社会各界开始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给予关注和研究。根据研究,我国劳动力输出较多的省份如河南、安徽、湖北、江西等地留守儿童群体数量较多,农村留守儿童心理亚健康状况主要有孤独、焦虑、自闭等。根据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赵峰的研究表明,有47.5%的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而非留守儿童则为9.5%;留守儿童在人际关系紧张(47.5%)、心理承受力差(57.5%)、适应性差(44.6%)和情绪失调(46.8%)等方面的问题也较为突出,在焦虑、偏执、躯体化因子上均达到了35%以上。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日常生活和学习缺乏安全感。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城市打工,与其他同学相比,留守儿童往往感觉到生活无依无靠,没有父母的心理疏导和帮助,他们不愿意与别人交流,时常感到孤独无助,性格多愁善感,长此以往,甚至发展成为内向、抑郁。其次,农村留守儿童由于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因此对感情呵护的渴望之情比较强烈,许多农村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抚养或由其他亲属抚养、监护,由于他们的爷爷奶奶年事已高,对其缺乏足够的监护能力。而由其他亲属抚养的留守儿童,心理更敏感和脆弱,往往在幼小的心里感受到寄人篱下的拘束感,通常要看监护人的眼色,缺乏在父爱、母爱关怀下的自由感和无拘束感,由此导致留守儿童心理负担较重。更为严重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表现在留守儿童的抗挫折能力较差,许多儿童面对困难时表现得很脆弱和无助,悲观情绪严重,更有甚者以结束生命来逃避挫折。

二、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策略

要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求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给予更多的关心与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关乎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国家要从政策上关怀和照顾。国家要加强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校园环境与师资力量。同时当地政府应当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要大力发展区域经济特色,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当地就业,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其次,要重视学校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农村留守儿童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内度过,学校的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学校应当配备心理辅导教师和心理健康课程,引导学生心理健康、阳光发展。同时学校应当组织多种多样的文体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意识,避免学生孤独、内向、抑郁。

总之,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应当给予更多的关注,从家庭到学校、到社会都应当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铺垫一条光明之路。

参考文献:

[1]张维新.关于留守儿童义务教育问题的探讨.安徽农业科学,2010(30).

篇5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教育 健康状况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越来越多地选择进城务工,在农村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2005年后,关于留守儿童的报道更是频繁地出现于各大媒体。

一、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联合国基金会《2006年世界儿童状况报告》估计:中国有农民工子女4300万,2300万留守在农村,2000万儿童是流动的。2013年5月10日全国妇联《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达6102.55万,总体规模扩大;全国流动儿童规模达3581万,数量大幅度增长。

在四川省宜宾县孔滩镇有一个叫王素的留守儿童,早上7:00,11岁的留守女孩王素悄悄起床,梳洗、生火、做早餐,开始了一天的生活。她牢牢记着爸爸妈妈去山西前的叮嘱:“照顾好弟弟妹妹,不能让他们饿着,冻着,更要管好他们的安全和学习。”作为大姐,王素成了一家之主,做饭、洗衣、检查功课……王素用稚嫩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王素只是四川百万留守儿童中的一分子。所谓留守儿童,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是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社会群体。报告显示,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0-5岁)达2342万,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占38.37%。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规模为2948万,其中小学(6-11岁)和初中(12-14岁)学龄阶段儿童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分别占32.01%和16.30%,规模分别为1953万和995万。大龄留守儿童(15-17岁)占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为13.32%,规模达813万。报告指出,农村留守儿童主要集中在一些劳务输出大省,四川、河南、安徽、广东、湖南5省农村留守儿童占全国总量的43.64%,四川、河南占比最高,分别达到11.34%和10.73%。另外,从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来看,重庆、四川、安徽、江苏、江西和湖南的比例已超过50%,湖北、广西、广东、贵州的比例超过40%。

由于不能与父母团聚,缺少亲情的慰藉,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农村留守儿童亟待解决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不是短期能够解决的。从孩子健康成长发展的需要考虑,国家越来越多地给予农民工子女们更多的关注。许多地方政府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制定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工作机制已初步建立,留守儿童成长环境有了改善,然而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依然不容忽视。

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研究状况分析

目前我国关于留守儿童研究多是基于一个趋同的假设,即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会造成家庭教育断裂,情感支持不足,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日常生活、家庭教育、行为发展等方面均带来不利影响。部分研究认为“留守”对儿童造成的影响目前并无定论,但大多数研究认为,“留守”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是负面的。

对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发现:1.大多数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确,不能按时完成家庭作业,态度散漫、不端正,迟到、逃课甚至辍学情况严重;留守儿童一般会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交往圈子,对非留守儿童或同辈群体存在很强的排他性。2.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心存歉疚,错误地采取“物质(金钱) 放任”的方式补偿子女,助长了子女的好逸恶劳、奢侈浪费,“拜金主义”等思想。3.研究还发现,在心理健康水平方面,留守儿童普遍低于非留守儿童,但在留守儿童内部又有所分化:父母亲一方在家看护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同辈看护或没有看护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4.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在应对压力时表现出更多的退避及幻想,做事任性、对人冷漠、性格内向和孤独成为他们的突出特征,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慰藉,他们遇事更加自卑和暴躁,甚至出现一些极端的性格。王玉琼(2005)认为: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是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表现为:一是留守儿童自卑心理加重,性格抑郁,喜欢自我封闭,为人处世孤僻不合群。二是留守儿童容易产生憎恨、仇视等畸形心理,出现暴力倾向。

在心理调查方面显示:27.2%的留守儿童存在焦虑,27.6%的留守儿童存在抑郁,24.5%的留守儿童有恐惧感,22.7%的留守儿童易怒;在行为方面:57.6%的留守儿童有过失,35.2%的留守儿童说谎,7.4%的留守儿童偷窃,30.6%的留守儿童有攻击行为,41.3%的留守儿童有过破坏行为。

留守儿童目前面临的诸多问题客观存在,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存在消极影响。然而事实上,父母单方或双方外出打工并非全是消极影响,在留守儿童中,不少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独立性较强,有责任心,懂得感恩,并且由于父母在城市中,懂得的新鲜事物比同龄的农村儿童要多,人生的理想更加丰富,奋斗目标更加明确。研究中过度的负面结论容易忽视健康留守儿童存在的原因和事实,在大众心理上形成留守儿童等同于“问题儿童”的错误观念。这样的舆论会严重影响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积极自我评价的健康发展,对留守儿童造成伤害。据调查,由于留守儿童被严重“标签化”,81.7%的孩子不喜欢被称为留守儿童。

三、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成因分析及对策

留守儿童是一个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变化的概念,在历史上,国际上都存在。我国早期因走西口、闯关东,商人、文人、囚犯、官员而产生的滞留在家的孩子也是那个时代的标志;现代,因为城乡二元化造成的大批农村留守儿童,成了这个时代的突出问题。

(一)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成因分析

随着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规模的不断扩大,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确值得担忧,但是不需要恐惧和过度夸大,我们应客观冷静地对待这一问题,分析诱发这一问题的原因:

首先,家庭方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是由于许多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被留在家里,造成了孩子性格内向、孤独、自卑;后期心理健康教育和青春教育的缺失更加加剧了孩子不良行为的形成:打架斗殴、早恋、赌博、逃学、撒谎、上黑网吧成为孩子发泄和转移孤独感的方式。家长往往以物质满足代替亲情缺失的做法,使得这些孩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和拜金主义的不良态度。

其次,学校方面。留守儿童的主力军在广大的农村,尤其是广大贫困地区的农村,基本上没有开设适合儿童身心发展需要的心理学课程,更没有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各科文化学科的老师由于教学任务繁重,家务繁多,没有精力细心地倾听和耐心地指导;最主要的原因是应试教育,它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瓶颈,广大教师把精力主要放在升学率上,很容易忽视儿童的心理教育。

最后,社会方面。不健康、不适宜的媒体宣传和网络宣传使得没有辨别力的儿童“崇拜性”的模仿,造成留守儿童的暴力倾向和攻击行为。

(二)针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对策

一是进一步完善我国法律和政策体系。首先是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一批保障儿童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强化父母对子女的法定监护责任,仿效国外探索有偿监护制度,填补留守儿童监护缺位,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监护制度。其次是对建立在二元结构基础上的以户籍为中心的有关住房、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政策法规进行逐步修订,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子女能够平等享有公共服务资源。再次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已有法律法规加大执行力度,保证农民工进城务工人员的带薪休假等制度,切实保障其更好地履行监护责任。

二是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作为现阶段的重大社会问题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理应纳入留守儿童集中地区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将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服务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社会管理创新总体部署,实现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在此基础上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和工作督查考核机制,并将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服务纳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及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将农民工家庭在经济、教育、健康等诸领域的监测评估指标纳入政府部门常规统计之中,建立共享的留守儿童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在农村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试点工作,探索实践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的有效模式。在新农村建设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出台免税、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家乡就业。

三是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一体的关爱网络。首先,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并在学校编制体系内按照适当比例配备生活及心理辅导老师。其次,在留守儿童集中的农村、社区等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场所,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辅导、家庭指导、生活引导等,并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再次,以村民自治、乡规民约的方式推行农村儿童监护制度,建立邻里互助组,对法定监护人、委托监护人的监护行为进行监督。最后,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保护预警与应急机制,确保一旦发生问题,有关方人员就能迅速介入并妥善处理。

四是关注大龄留守儿童。首先,对于大龄留守儿童,特别是无人监管的大龄留守儿童,建立帮扶和管护机制,对他们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教育指导。其次,针对大龄留守儿童的教育需求,稳步出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异地参加中考、高考制度的相关政策,使更多的留守儿童能够在父母工作的城市接受高中教育。再次,利用城市的教育资源,建立大龄留守儿童和农民工补习教育制度,帮助他们巩固基础知识,培训融入城市所需的基本技能和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1]万明钢,毛瑞.当前我国“留守儿童”研究存在的若干问题[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2]朴婷姬,刘惠善.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教育探索,2007(9).

[3]周福林,段成荣.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6(3).

篇6

关键词:江西赣州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改革和发展

0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跨区域外出务工。由于受到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和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外出务工的青壮年难以解决其子女在其工作地接受教育的问题。因此,他们只能将子女留在农村老家,由其他家庭成员或亲戚代为监管,从而产生了大量的留守儿童[1]。2014年,江西省统计局对江西留守儿童的普查数据显示,赣州留守儿童数量在江西所有城市中排名第二。2012年国家支持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出台,赣州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与此同时,愈来愈多的农民工进城寻求发展,特别是面临家庭压力的年轻父母。2010—2014年,赣州农村留守儿童从29万增长至近45万人。2013年以来,赣州市积极响应“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新步伐的号召,发展提速的同时使得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教育问题日趋明显。国内学者通过对留守儿童调查研究表明,父母长期与子女分离,不仅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不利,而且对其学习成绩、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有负面的影响。但是,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可改善家庭经济状况,也使得更多的资金用于对子女教育的支配,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起到了正面的作用[2]。本文结合深入江西赣州市管辖范围内农村实地考察的数据,着重对赣州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收集和整理,并立足于赣州市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和形成原因,总结经验和其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所遇的瓶颈,多方面多角度对赣州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改革与发展策略进行探索。

1赣州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形成原因

通过深入江西赣州农村,对赣州市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进行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个例访谈,对数据进行收集和资料整理,并结合国内相关专家学者的调查研究,将赣州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如下:

1.1父母督促力度欠缺,留守儿童学习情况不容乐观

随着外出务工的人员越来越多,农村留守儿童的队伍也逐步庞大。较多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为爷爷奶奶辈,有些留守儿童甚至寄养在亲戚家中。爷爷奶奶年纪较为年迈,还需要完成繁重的家务和一定量的农作,使得其无精力监管孩子;父母的远离,无力督促孩子学习,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更是鞭长莫及。这样导致的结果是,留守儿童的成绩普遍不容乐观,特别在各类毕业考试中竞争能力较差。留守儿童多来自贫寒的家庭,对于较为传统的江西农村家庭来说,渴望改变命运走出农村的思想应当会让孩子们更加热爱学习而勤奋刻苦。然而事实却与之相反,这其中的原因不仅是父母远离的客观因素,更多的是教育中反馈出来的不足。

1.2缺乏适时的人生引导,使得留守儿童身心发展不健全

孩子在成长期间,对人生很多事情都好奇,会有疑惑,会面临很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父母是孩子最为亲近的人,孩子更倾向于听取父母的解释和见解,所以他们的建议和指导对孩子的影响是决定性的。然而,很多父母迫于家庭经济压力,选择外出工作,距离阻碍了与孩子的交流,每个月固定的电话多为寒暄而少有管教。农村学校教师教学任务较为繁重,缺乏时间和精力关注每个留守儿童的思想和行为的变化;代监护人由于思想的陈旧和见识不长远,对小孩身心的健康发展反而起着不良的影响。这样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留守儿童身心发展不健全。

1.3缺乏对孩子的正确言传身教,导致其行为习惯较差

很多农村老人对孙辈较为溺爱,管教方法多为简单粗暴的打骂训斥,注重养育而忽视了教育,对孩子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方面都缺乏教育意识。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培养都是来自生活中的微小事情,需要父母的言传身教,而父母的远离使得留守儿童缺失了这方面的教育[3]。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形成原因既有社会因素,也有制度因素;既有学校教育因素,也有家庭、社会教育因素。首先,江西经济较为落后,特别是乡镇发展缓慢是导致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的根本原因,而父母外出务工是激化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键原因。其次,近几年国家陆续出台政策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所面临的教育问题,但是很多策略仍无法落到实处,农民工子女跟随父母异地求学依旧难以实现。再次,学校职责不够完备、硬件设施滞后、师资力量缺乏的现象依旧严重。同时,很多学校注重应试教育,老师教学任务过重,对留守学生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注差强人意。最后,留守家庭父母热衷于赚钱养家,而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而且,父母对学生成绩的关注度也过于注重最终的分数,而对其学习过程很少参与。种种原因最终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容乐观,易给社会带来动荡不安,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2赣州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改革与发展所遇瓶颈

江西是农民工输出大省,大量的农民选择在江西周围较为发达的城市工作。其直接导致的结果是赣州农村留守儿童数量逐年攀升,最终致使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在赣州市快速发展进程中尤为凸显。通过对相关资料的阅读整理和分析,结合赣州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现将留守儿童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所遇瓶颈总结如下:(1)2015年,江西省整体经济水平发展飞速,但是赣州市人均消费水平依旧处于落后趋势。经济的落后使得农民工依旧继续选择跨省寻求工作,吸引农民工回流难以成为现实[3]。(2)由于较多农村父母本身知识水平不高,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意识淡薄,将孩子带到身边接受教育的意愿较低,甚至不少父母对小孩由其他监护人代为监管的现状较为满意。通过调查发现,虽然赣州市农民对孩子的教育较为重视,但是却一直忽略其自身在孩子教育中所起的作用,过分将希望寄托于学校和孩子本人。这使得原本三位一体的家庭教育严重失衡,学校教育独木难支。(3)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的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一直制约着农村留守儿童异地求学之路。虽然近几年国家出台相关意见鼓励支持农民工子女在其工作城市接受教育,但是户籍的限制使得农民工子女在医疗、社保、就业等方面依旧受到歧视;政策的硬性规定使得很多留守儿童难以享受城市教育资源。

3赣州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改革与发展对策的探讨

多年前便有有识人士指出,当今社会“寒门再难出贵子”。近年来,留守儿童引发的社会问题屡屡发生,若不正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继续听之任之,寒门不仅难出贵子,而且对社会的和谐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通过对江西赣州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现状的调查研究及对其形成原因的总结分析,提出下面基本对策以促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改革和发展。

3.1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吸引留守家长回流

通过对留守家庭父母的调查分析发现,吸引父母回流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二是当地工作需求和资薪状况。其中,家乡周围是否有合适的工作岗位和资薪待遇是引起其选择回流的主要原因。较多农村父母表示,如果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即使待遇稍微差点也愿意在家周围工作,这样能兼顾家庭。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5年前三季度gdp数据显示,江西增速居中部第一,但是赣州却位居倒数前三[4]。由于赣州市经济总体欠发达,很多农村青壮年在家乡周围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因此迫不得已选择远离家乡到外地寻求合适的工作赚钱补贴家用。父母的远离导致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凸显,因此政府应当积极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区域工作岗位数量和资薪待遇,可有效吸引留守父母回流,从源头处减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3.2完善留守儿童教育政策,加大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扶持力度

近几年国家已出台的相关政策及意见以期减少留守儿童教育过程的问题,但是由于政策的门槛高,人性化不足,使得留守儿童教育政策在推广过程遇到很多问题。政府应对留守儿童实际情况进行全方面的调研,完善留守儿童的教育政策制度,打破城乡壁垒,加大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扶持力度,将政策落到实处,有效减少留守儿童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和城镇化,让更多的城市学校愿意接受农村儿童,保障农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积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3.3加大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家长教育意识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赣州市绝大多数农村留守家庭父母把儿童的学习成绩好坏归因于孩子本身,而忽略了自身在孩子教育中的职责。而且,父母过分注重最终的分数,而对其学习过程很少参与。因此,政府及学校应通过学生转达或标语、或开展讲座、或电话联系传达等形式加大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力度,提高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意识,积极让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来。

3.4对监护人进行教育指导,提高其教育水平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为爷爷奶奶辈,由于隔代的原因,他们的教育方法表现多为宠溺或粗暴的打骂训斥,这对孩子的成长毫无益处。因此,学校或政府应适时对家长或监护人进行教育方式方法的培训和指导,提高监护人的教育水平。学校或政府组织活动,定期将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组织到一起,定期开展家庭教育知识讲座,给他们讲授留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发展需要,结合实际案例从理论的高度给他们的教育方式方法予以指导。同时,引导监护人之间互相交流,分享成功的教学方法,也与其老师交流,与孩子多交流,做个称职的父母,使家庭缺失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3.5完善学校职责,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

农村学校相对于城市的学校存在环境条件差、师资队伍贫乏等状况,很多学校的寄宿制度不完善,导致留守儿童无法静心于学校学习。同时,班主任由于教学任务较重,不能与孩子交流谈心,亦无法及时与家长沟通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和行为表现。因此,学校应完善其寄宿制度,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住宿环境。其次,学校应注重提供教师的专业素养,各科目教师专注于本科目的教学,并相应减少其教学任务。同时,学校应给留守班级配备班主任和辅导员两位管理老师,班主任主抓学生学习;辅导员关注学生的心理、行为及思想动态,定期与父母联系,反馈交流其在校的学习情况和行为表现,并向家长提出家庭教育方面的建议和意见。因此,从各个方面完善学习职责,关注学生动态,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更好地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4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赣州留守儿童存在的教育问题现状进行调查整理,得出了教育问题的主要表现以及引起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通过综合分析教育问题的形成原因,提出一些建议来促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即发展地区经济,吸引留守父母回流;完善留守儿童教育政策,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和城镇化;学校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弥补亲情缺失;加大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家长教育意识;对监护人进行教育指导,提高其教育水平;完善学校职责,优化教育结构,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

作者:郭金妹 张建荣 邬金萍 单位: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

参考文献

[1]胡枫,李善同.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基于5城市农民工调查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9,(02):67-74.

[2]borraz,fernando.assessingtheimpactofre-mittancesonschooling:themexicanexprience[j].globaleconomyjournal,2005,5(01):9.

篇7

(一)留守初中生学习成绩有所下降

父母的外出务工对留守初中生的学习成绩确实存在一定的影响,很多孩子的成绩在父母外出后都出现了下降,主要原因是父母外出之后,很多孩子学习上得不到很好的辅导与监督,家务负担也占用了他们一定的学习时间。

(二)留守初中生缺少学习辅导

父母的外出务工,不仅使留守初中生少了一个生活上的照顾者,也使他们在学习上缺少了一个好帮手,尽管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不是所有学生家长都能辅导孩子的学习,但对于那些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留守初中生来说,父母的外出,确实使留守初中生失去了很好的辅导机会,对他们的学习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三)留守初中生的学习监督状况不佳

留守初中生父母外出后,部分留守初中生学习态度变差,学习兴趣减弱,家庭学习辅导与监督的不力,导致留守初中生学习效率降低,学习效果欠佳,学业成绩下降。留守初中生学业上出现的这些比较严重的问题,如果不采取有效的策略予以解决,必将影响留守初中生的健康成长。所以,留守初中生的学业问题已经上升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一)加大经费投入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点

政府保障与完善义务教育投入机制是解决留守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基点,继续加大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应从“以县为主”转变“以国为主”,加强中央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宏观调控,使农村义务教育从“非均衡发展”到“统筹协调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加快,经济迅速发展,实力不断增强,现已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阶段。从农村开始实行义务教育免费,正是补偿政策的最好体现。从2005 年开始,免除国家贫困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困难寄宿生生活费;到2007 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使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上学读书,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在政府加大经费投入的同时,还应该合理均衡配置课程资源,特别是优质课程资源。当教育成为一个最基本的社会现象时,接受教育成为一个公民最基本生活方式存在时,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最适宜的教育和课程资源也就成为政府最起码的义务和责任。

(二)完善家庭教育功能

首先,应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让家长认识到过于追求经济利益,从长远来看是不利于整个家庭发展的,是以孩子的美好前途为代价的。应鼓励一人外出,留一人在家照看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尽量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和完整(事实上有相当部分留守儿童家庭经济条件尚可,至少父母一方可以留在家中)。其次,要明确监护权中的教育职责,提高父母的监护意识和责任感。对被监护人进行教育是监护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父母应以儿童利益优先,以儿童能健康成长优先,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三)教师应深入留守儿童家庭,掌握具体状况

留守儿童之所以成为一个新的弱势群体,主要是因为其父母不在身边,家庭的教育和亲情功能不健全,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成为留守儿童接受教育、实现自身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因此,学校应该积极行动起来,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学校首先要做的便是了解具体情况,掌握本校、本班学生的构成情况,留守儿童的多少,留守儿童的学习状态和精神风貌等等。鼓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深入留守儿童家庭,进行家访和实地调查,掌握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和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在此基础上,为每一个留守儿童建立详尽的个人档案,以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四)关注心理健康教育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但对于留守儿童来讲,由于家庭中缺乏父母的关爱,隔辈教育的种种缺陷,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身心的正常发育,造成许多儿童的心理障碍,这种现象应该成为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针对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好,但却自私任性、蛮横霸道、难以承受挫折、心理稳定性较差的留守儿童,应积极引导,严加管束,与监护人配合,“全方位关心照顾孩子,要让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而对于经济状况较差,感情脆弱、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的留守儿童,应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刻苦学习,以开放的心态接纳自我、接纳他人,创造条件增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留守儿童与监护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改变留守儿童封闭忧郁的心理状态。

三、结语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特殊现象,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涉及到家庭结构、社会发展、社会制度、人口素质等一系列理论问题,需要进行理论分析和研究。从现实上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关系到国家社会稳定与发展,关系到农村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本文以农村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根据当今时代社会变迁与城市化的背景下形成的较为普遍的特殊社会现象——留守儿童,研究其产生的时代背景、现状、及对其应采取的教育对策,以期引起农村青年流动人口这一特殊群体对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视与社会有关方面对留守儿童的共同关注。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外出务工将增多,留守家庭模式必将在一段时间内长期存在,留守儿童问题也必将延续。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把焦点聚集在广大的农村,聚集在农村基础教育上,以人文关怀之真心,以教育者的责任感,来研究和讨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并提出有效的策略,有着广阔的研究背景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篇8

论文摘要: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不断加快,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多,这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趋势,由此农村留守儿童也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庞大群体。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首先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的农民涌进城市打工,目前我国进城务工人员达到2.3亿,庞大的进城务工人员造成约2000万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家乡、由他人照管的正常儿童。这些留守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思想成熟期,但由于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的严重缺失。从而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行为和心理上都偏离成长发育的轨道,对儿童今后的认识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性格上的缺陷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开,基本上属于隔代抚养,而隔代抚养中由于长辈精力有限或者处于对孩子的溺爱,对小孩的管教不严,使得孩子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同时由于缺少父母的爱,孩子感情上缺乏依靠、内心的活动很难向外倾诉,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孤僻,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具体表现在缺乏自信,过度怕羞,拒绝交朋友。

2.心理上的障碍

亲情对于培养儿童良好的情感来说至关重要,在父母的关爱下,在家庭温暖的环境中,儿童从小就在心理播下爱的种子。而农村留守儿童由于感受不到父母的亲情,在留守儿童身上很难找到这个年龄孩子们应有的那种天真与活泼,被错误地认为他们懂事了,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父母那种不可替代的爱抚。缺少关爱和交流的留守儿童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障碍。比如有困难没地方倾诉,有焦虑、孤独倾向等问题。这些心理障碍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经常不能集中注意力来学习,经常不能够按时按要求完成作业,甚至不愿意回家。

3.认知行为上的偏差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孩子有疑问都无法得到解答,使得他们不能对事情有个正确的认识,造成认知行为上存在偏差。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往往呈现出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情绪化。

二、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

1.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诸多问题主要是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造成的,是由于家庭的缺失造成的。因此,要重视发挥家长在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心理成长中的作用。笔者认为,家长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1)要多跟孩子交流,尽可能地保证每天跟孩子通电话,多跟孩子谈谈心,多跟孩子沟通,对孩子的心理、情感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2)家长要主动跟老师联系,不要等老师来主动联系你,通过跟老师的交谈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状况,同时可以跟老师交流一下怎么教育孩子,以便能够及时地了解孩子的心理问题。

2.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尽量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特别是学校,更要高度重视,不歧视老师儿童,平等地对待他们。要特别关心留守儿童的思想状况,多给留守儿童一些热情的帮助,比如城里留守学生之家和心理咨询室,以解答学生成长中的烦恼。村里可以聘请离退休的老师当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员,负责孩子思想、情感辅导。

3.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在留守儿童的成长中,学校要负起更大的责任,必须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以培养留守儿童健康的心理。笔者认为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成长记录袋,但不能让留守儿童知道,以免刺激孩子。对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活动中的表现及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登记,以实现对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道路上监护的缺位。在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中,可以通过讲座、“夏令营”之类的活动来进行。同时在“进步之星、三好学生”的评比中向留守儿童倾斜,并且树立标兵,在留守儿童中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教学氛围。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未来建设成果的重要因素,因此绝不能忽视对2000万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是某一方面就能完成的,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参与,从而构建完善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 农村留守儿童英语学习策略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英语学习的状况与对策 广西农村留守儿童英语学习现状调查 农村留守儿童英语学习的障碍分析 广西农村留守儿童英语学习的困境与出路 儿童英语游戏教学与注意力及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 新都区儿童英语学习需求与教学现状调查 儿童英语阅读理解策略教学模式研究 儿童英语学习环境建构的理论依据与实践策略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英语学习之我见 激发儿童英语学习动机和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关系研究 同伴交往与儿童英语学习的关系 试探智障儿童英语教学的开展策略 3—6岁儿童英语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及对策 tpr在儿童英语教学中的使用策略研究 浸入式教学与儿童英语语感的培养 学龄前儿童英语学习兴趣培养策略研究 儿童英语专题学习网站设计研究 儿童英语“情趣教学” 浅议如何矫正初中留守儿童英语不良学习习惯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3]黄景春.用“心”帮助留守儿童的英语学习[j].学理论.2011.

[4]http:///article/zjbgdcbg/72662.htm.

[5]朱晓燕.英语课堂教学策略:如何有效的选择和运用[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101-102.

[6]方守江.创建积极的英语课堂环境[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4(5):49.

[7]李慧杰.歌曲在少儿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3(6).

篇10

为全面了解农村贫困留守儿童的生存、发展现状,给困境留守儿童争取更多的帮助,xx市xx区xx镇妇联组织专门的调研组,于4月中旬,对全镇15个村贫困留守儿童的状况进行了深入的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贫困留守儿童生存现状

据调查统计,xx镇有儿童1835人,其中男孩994人,女孩841人;留守儿童292人,在校留守儿童263人;贫困儿童46人,在校贫困儿童40人,其中小学在读21人,初中在读17人;父母外出打工的占72%;贫困儿童家庭人均纯收入只有1500元。通过调查发现,贫困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交通不便 、发展相对缓慢的村,这些村部分剩余劳力外出务工,孩子隔代,代管、单亲教育管理存在严重不科学性,家庭教育有严重断层;部分在家作田或者因病丧失劳动力,孩子家庭生活压力大,家庭教育缺失。

二、贫困儿童留守在学习、生活、健康等方面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据调查发现,贫困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家庭教育缺位,导致儿童学习学习成绩较差。从调查来看,贫困儿童家庭生活拮据,很大一部分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大部分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这些长辈们长期溺爱孩子,家庭教育方法极其不当,严重影响孩子正常学习;另一部分虽然生活在父母旁边,但是由于父母忙于农活和受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对教育学习的重视不够,没时间辅导孩子的功课,认为学习对于贫困的家庭来说就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而没有任何用处,因而对儿童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儿童无心向学;还有一部分是父母因病丧失劳动力,长期在家毫无经济来源,只能靠低保维系生活,家庭困难,从而导致儿童过早的接触生活,面对生活中的现实,大部分家务劳动由儿童来承担,从而导致一些儿童心理压力大,体力透支、精力不集中、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二是因缺少父母关爱导致亲情缺失和监护缺少。这些贫困留守儿童还没有成年,心里或生理都处于转型期,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这些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来说,心理的关爱尤为重要。长期缺乏父母呵护,导致孩子与父母之间关系很陌生,亲情关系出现障碍。有的孩子变得沉默寡言,不能很好地与人交流,遇到问题憋在心里;有的孩子因为缺少父母的情感和心理关怀,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显得比较孤僻和自卑。他们渴望与家人亲近,与人交流,需要精神上的强大支持,因缺少家长指导导致学业问题和行为偏差,有部分留守儿童甚至犯罪。

三是家庭经济差,导致儿童生活质量不高。贫困留守儿童多处于交通不便的村,他们的父母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大部分没有经过专业的技能培训学习,外出打工多数从事劳动密集型劳动,干的事是繁重脏活、苦活和累活,劳动时间相对较长,工资收入较少,一年难得回几次家;而留在家里的农民大都从事最基本的农活,经济来源单一且少,微薄的经济收入只能勉强维持全家人的基本生活。儿童正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家庭经济收入太少,父母难以顾及到他们的正常生活,造成部分儿童营养严重不良,身体健康受到极大损害。

三、贫困留守儿童救助工作情况

xx镇妇联组织民营企业主、镇属企事业职工和社会爱心人士等定期开展帮扶活动,积极做好贫困留守儿童救助工作,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镇妇联为每名贫困留守儿童建立了档案和联系卡,定期与孩子和家长进行交流,不定期地进行家访,及时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有针对性地做好谈心、救助、帮扶工作。 四、关于对贫困留守儿童救助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农村贫困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综合的社会问题,它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当前,如何搞好农村贫困留守儿童帮扶工作刻不容缓。现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建议和意见:

1、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帮扶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妇联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帮扶工作的领导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相关部门协调、全社会共同参与、覆盖城乡的农村留守儿童扶贫领导机制。

2、逐步建立健全贫困留守儿童帮扶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农村儿童帮扶工作统筹协调机制,指导和推进农村儿童扶贫工作向前发展。一是建立农村贫困留守儿童城乡对接帮扶机制。利用创先争优活动的契机,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积极开展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一对一帮扶活动。二是建立农村贫困儿童扶贫救助机制。各级政府及有关扶贫部门要加强对儿童及其家庭困难状况的调查研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制定有效地扶持措施,切实保障特殊困难农村儿童获得应有的社会扶贫救助。三是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帮扶工作长效机制。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将儿童帮扶工作纳入本年度目标考核范围,作为单位和个人年终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之一;不断推动农村留守儿童扶贫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努力将此项工作长期不懈的抓下去;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定期和不定期召开农村儿童扶贫工作表彰大会,积极鼓励、表彰工作中的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农村留守儿童扶贫工作全面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