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技术总结范文 -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12-27 17:45: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能制造技术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概述
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的各项事业也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工业生产水平尤其是机械制造水平更是进步显著,正逐渐呈现出从制造自动化向着制造智能化的方向迈进的趋势。与传统制造模式不同,智能制造模式中融入了电子、计算机信息等先进科技,是一种具有自适应加工和综合自动化控制等特征的先进生产方式,它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将机械技术和信息电子技术进行了结合使用,从而构建出了能够大幅度提升生产能力和效率的先进制造系统,而这就说明了智能制造的实现过程中就必然离不开机电一体化技术。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经验,就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探讨,希望对相关工作能够有所借鉴。
2智能制造的概念及其发展
在当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机械制造企业都在努力革新自己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探寻新的生产方式,而智能制造作为一种更加先进的生产方式,自然就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现实中,智能制造一般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是实现智能制造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各种先进技术,另一层就是指代智能制造系统(如图1所示)。智能制造技术的提出和应用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智能生产方式,构建智能化的制造系统。可以这么说,在机械制造领域实现智能化制造也是机械制造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提高生产管理能力、生产效率以及企业效益等均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传统的制造技术不同,智能制造技术融合电子、机械以及计算机信息等技术,即智能制造的实现高度依赖于机电一体化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可以对制造状态实现智能感知,并对感知到的信息进行自动分析和处理,最后还可以生成决策指令来对整个制造加工和管理环节进行自动控制。显而易见,智能制造技术的功能就是对机械产品的加工制造环节进行自动控制,通过对人工决策过程加以模仿来自动生产控制指令。这样做的一个显著好处就是降低了人为因素可能造成的干扰。如采用智能制造技术来生产机械零件产品就消除了因人工操作失误而造成的废品损失,在解放了大量生产劳动力的同时,也极大幅度地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此外,对于一些劳动强度特别大或者生产过程存在潜在安全隐患的领域,采用智能制造技术来替代人工生产也是实现安全和高效生产的一种最佳选择。总之,智能制造技术不仅可以大幅度提升生产效率,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杜绝人为失误的影响,是当前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的一种主流趋势。智能制造系统就是通过运用智能制造技术来构建的一种先进生产系统。与传统生产方式不同,智能制造系统中融入了大量的制造加工状态信息,并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智能处理来及时发现当前制造环节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这就为生产加工过程的自动化调节和控制提供了依据。此外,智能制造系统还拥有组织、学习以及优化等众多功能,如可以对生产加工过程中用到的各类资源进行灵活配置,对加工制造过程进行合理优化,对加工过程进行模拟仿真以及可视化展示等,而这些也都迎合了制造业的发展潮流。
3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
当前,机电一体化技术正在逐渐和智能制造技术进行融合,同时两种技术的有机结合也为两者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可以这样说,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逐渐成为了实现智能制造过程时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核心技术。例如当前智能制造系统中所广泛采用的传感器技术就是二者结合使用的典范。在智能制造系统中,需要加装多种型号的智能传感器来对加工制造状态信息进行监测和收集,而这就需要用到机电一体化技术来对信号进行采集。此外,传感器监测到的信息还需要通过信息网络传输给控制系统进行分析,而这也需要用到电子信息技术来构建信息传输网络。总之,在构建智能制造系统的过程中,必不可少地就需要用到机电一体化技术来达到各种信号检测和传输的目的。事实上,智能制造是在制造自动化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所诞生的一种新型制造理论,而数控技术就是实现制造自动化的一种关键技术。众所周知,数控技术的实现就离不开机电一体化技术,它对数控系统的要求非常高,不仅涉及到模拟、信息处理等多种技术,还包括对所有数字加工环节的自动优化和管理。目前绝大多数制造企业都应用了数控机床,其数控系统主要采用的是“cpu 总主线”的结构形式,通过在线诊断和模糊智能控制的方式来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多通道的管控。除此之外,一些国内外先进企业构建的无人化生产线和无人工厂也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结合应用的典范。在这些生产制造系统中,工业机器人被大量使用,它们和数控机床之间可以通过物联网来实现互连互通,并通过构建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控制系统来对所有制造过程进行控制。
4结束语
总而言之,机电一体化技术作为实现智能制造方式所不可获取的一种关键技术,将其与智能制造技术进行结合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此外,智能制造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结合还会推动二者各自拥有各大的发展空间,这对机械行业的未来发展也将产生巨大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冉胜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j].商品与质量,2016(20):68
[2]周怀疆.试述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j].引文版(工程技术),2015(36):240
[3]王昌祥.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j].工业,2014(8):56
篇2
关键词: 智能化;网络控制;机械制造
在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生产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智能机械制造技术的应用和实施是代表之一。文章围绕智能机械制造技术的现状,以及三个方面讨论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应用,智能机械制造技术的应用和实现进行了讨论。
一、我国机械工程智能化的现状
上个世纪,科技的快速发展对机械工程在现阶段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成熟的机械工程知识。聪明,根据人脑的结构和功能是研究机械工程智能主要目的在于结合人类大脑的特点实现用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一部分。目前,我国有一个明确的机械工程的发展趋势,总的来说,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水平,并有自己的勘探和开发,和政府的政策支持,机械工程的发展非常有利条件,发展非常迅速。
智能机械工程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已经开始在机械工程开发智能应用程序的可能性,尽管企业经营仍然存在着一些缺陷,但在企业管理模式,生产方面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越来越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我国现阶段存在许多困难:机械工程、智能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世界顶尖水平有差距。智能虽然有一定效果,但创新能力是不够的,尽管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企业更快的发展,但并不是智能程度更高。然而,这些困难只是暂时的,机械工程,智能化的发展方向是时代的潮流,随着经济等方面的深度,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为机械工程提供一个更强大的智能支持。
二、机械智能化制造技术的应用
1.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生产过程,生产和产品设计,但通过商品的概念系统已经逐渐过渡到最终产品生产完成,系统集成生产过程的生产,是现代制造技术的一个函数更系统和生产系统的信息处理机制的完美融合。制造技术、系统工程、自动化技术和智能技术的集成,逐步开发一个全面的新技术产业,即智能制造技术,这是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智能水平的表现。最典型的是智能制造系统在机械制造行业,人工智能的应用有机成机械制造系统在每一个操作环节,通过专家智能的模拟活动,而不是最初由专家负责的那部分的活动和扩展专业负责的活动系统使用其功能的智能制造系统运行状态监测,各种各样的错误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和分析预测异常运行状态,并在专家系统的基础上写的类似问题的预防措施的实施,与操作参数调整,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紧急突发事件的处理。
2.机械制造技术,有一种高端的技术称为实时智能技术。只有第一个实时系统根据环境相对简单的定义,它只停留在如何调整任务,如何修改操作,如何使用这些工具,以确保有效的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有任务。人工智能和高科技产品正试图重组人类智能行为的实时计算模型,并实现其功能。现阶段科学技术使实时系统和人工智能相互结合,相互补充,人工智能领域正朝着一个更现实的不断发展,实时系统也向更智能的应用领域迈出了一大步,因为这样的进步,现在的实时智能控制高度预期的结果是否得以实现。
三、机械工程智能化的发展方向
先进制造技术的最新发展阶段,制造技术是由传统的制造技术,不仅使制造技术的有效因素,在过去,不断吸收各种高新技术成果,并渗透到生产的所有领域和整个过程。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向:一个是精密工程技术、超精密加工的前沿地区,精细加工、纳米技术,将进入微机械电子技术和微机时代;第二,机械工程,智能,智能产品,为了实现的生产管理和发展智能和智能安全报警。
1.精密成形技术包括:精密铸造(湿膜铸造精密成形,只要输入铸造精密成形、精密制造核心)、精密锻造、冷湿精密成形、精密冲裁)、精密成型、精密热塑焊接与切割等。
2.隐形切割无切削液加工机械加工工业是主要的应用领域,没有切削液处理和简化流程,降低成本,消除了冷却剂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废物排放和回收,等等。
3.快速原型制造(rpm)和快速成型零件设计突破了传统的加工工艺材料去除的原理,通过添加,累积的原则。代表技术分层实体制造(lom),融化沉积建模(fdm)等等。
4.机械工程情报不仅仅是生产产品的智能化,智能管理方式,和机械工程设备智能化,智能机器生产能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可以帮助管理者在机械设备智能设备管理,降低管理成本,通过计算机管理,实现智能管理的目标机器的性能和运行状态,如故障时发生在生产的过程中,监管设备将发出警报,停止设备运行的问题,确保二次故障的机器将不会发生。机械工程设备运行条件是机械工程的基础,生产效率,在生产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不同的机器设备设计、施工、性能、安装和其他差异,机械工程,生产效率和生产目标也不同,智能机械工程设备可以根据每台机器的不同功能合理操作。机械工程、智能生产等各环节的连锁控制技术、遥感技术、控制技术、现代机械工程等,所以企业应密切关注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趋势,跟随科技发展的步伐,与时俱进,应用新的科学技术投入生产。
四、总结
只有跟上世界潮流的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并把它在一个战略重点,,有足够的强度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尽快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我国研究和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宋波.论机械制造的智能化技术发展趋势[j].现代商贸工业,2009(21).
篇3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主线,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产业化与集成应用,发展高端智能产品,夯实核心基础,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完善公共支撑体系,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推动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助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二)基本原则
系统布局。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立足国情和各地区的产业现实基础,顶层引导和区域协作相结合,加强体系化部署,做好分阶段实施,构建完善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体系。
重点突破。针对产业发展的关键薄弱环节,集中优势力量和创新资源,支持重点领域人工智能产品研发,加快产业化与应用部署,带动产业整体提升。
协同创新。发挥政策引导作用,促进产学研用相结合,支持龙头企业与上下游中小企业加强协作,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
开放有序。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人工智能共性技术、资源和服务的开放共享。完善发展环境,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实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行动目标
通过实施四项重点任务,力争到2020年,一系列人工智能标志性产品取得重要突破,在若干重点领域形成国际竞争优势,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融合进一步深化,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人工智能重点产品规模化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水平大幅提升,智能服务机器人实现规模化应用,智能无人机等产品具有较强全球竞争力,医疗影像辅助诊断系统等扩大临床应用,视频图像识别、智能语音、智能翻译等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人工智能整体核心基础能力显著增强,智能传感器技术产品实现突破,设计、代工、封测技术达到国际水平,神经网络芯片实现量产并在重点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开源开发平台初步具备支撑产业快速发展的能力。
篇4
【关键词】无线技术总线技术智能家居
一、引言
所谓智能家居,其核心当然是“家”,然后将建筑、自动化和智能化集于一体,以打造出舒适、安全和便利的家居环境。智能家居的技术起源于美国,最具代表性的便是x-10总线技术。
二、总线技术在物联网智能家居中的应用
下文将对总线技术在物联网智能家居中的应用现状做出探讨:
1.常用的几种总线技术。(1)x-10技术。x-10技术使用的历史最长,但是也是最简洁的一种总线技术。它以50或60hz的载波,120khz的脉冲为调变波为主发展而来的数位控制技术,而市电的传播则是利用市电电源的正弦信号的过零点来进行的。电力线是x-10控制总线系统的配线方式,它将住宅内的电力线直接作为控制总线。(2)cebus技术。消费电子总线(cebus)技术的出现,一开始便是为了弥补x-10技术的不足之处,cebus技术的系统是开放的,它要求所有媒体中的传输信号都要以相同的速度进行传输,从而有效避免了瓶颈问题。(3)lonworks技术。lonworks技术主要为设计、创建、安装和维护设备网络方面的许多新问题提供欧洲杯买球平台的解决方案。lontalk协议由各种答应网络上不同设备彼此间智能通信的底层协议组成。lontalk协议提供一整套通信服务,这使得设备中的应用程序能够在网络上同其他设备发送和接收报文而无需知道网络的拓扑结构或者网络的名称、地址,或其他设备的功能。
2、当前应用的总线技术优缺点。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当前应用的各种总线技术都具有一系列优点,首先x-10技术的安装施工简便,不必对墙体造成破坏,且具有系统稳定可靠,使用比较方便,系统扩展功能强。但是由于我国和国外的差别,这种总线技术的应用并不广泛;而虽然cebus技术具有一系列优势,但是其接口技术比较复杂,成本高,因此,当前应用cebus技术的用户还是较少,尤其在我国;当然lonworks技术的价格太高,光电开关的体积太大,虽然echelon公司开发了一个智能型收发器―――pl3120芯片组,其也只是逐渐在较多的高级建筑中被采用。
三、无线技术在物联网智能家居中的应用
1.红外技术。红外技术也是家庭组网的一个选择之一,其突出的优点便是设备简单、价格低廉。它采用红外波段内的近红外线,波长在0.75um个25um之间,由于其波长较短,对障碍物的衍射能力不强。因此,控制器与接收器要在没有障碍物的距离之内,使得其红外技术不适合于大范围对家居进行组网。
2.蓝牙技术。蓝牙技术是一种突破红外限制的较新型技术,当前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尤其是在各种移动设备之间的资源共享中,更是较为方便。它的数据通信功能比较强大,由于其主要应用在数据交换和语音信号传输中,成本高,协议复杂,使得其在家居中的应用也受到较大限制。
3.zigbee技术。而zigbee技术却是一种近距离、低功耗、低速率和低成本的无线通信技术,其完善和标准化的技术规范,使得其在自动控制和远程控制领域中尤其适合应用。和当前热门的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蓝牙、红外等技术相比,zigbee技术在家居组网中具有明显的可靠、成本、可扩展、安全性和信号覆盖率等方面的优势。
zigbee技术是基于ieee802.15.4标准的,而ieee802.15.4标准正是为了满足无线网络低成本和低功耗的要求,并可以在低成本之间实现低数据率的传输。在zigbee技术中,各个简化标准通常使用“层”这个概念来描述,每个层按照设计完成相应的功能,并且向上层提供特定的服务。其体系结构通常用“层”来描述它的各个简化标准,每一层负责完成特定的任务,并向上层提供服务。zigbee技术的体系结构主要由物理层、媒体接入控制层、网络/安全层以及应用框架层组成。各层之间的通过接口进行连接,连接服务需要通过定义的逻辑链路来提供。
四、结语
由于zigbee技术所具有的一系列优势,笔者认为,未来可以将zigbee技术同当前热门的gprs通信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来搭建一个比较完善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使其可以为未来我国物联网智能家居水平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叶玮琼,余永权,刘志煌.智能家居电力线总线研究与实现[j].微计算机信息,2008,(08).
[2]江修波.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智能家居照明[j].福建电力与电工,2005,(03).
篇5
科技革命的挑战与机遇
新一轮科技革命对中国而言是挑战,也是机遇。当下,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汇,这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重大机遇,也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指明了发展方向。
一方面,当前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寻求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先机。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与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历程有较大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串联式”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依次顺序发展。以工业发展为例,德国已实现了工业1.0、2.0、3.0,正在向“工业4.0”迈进,而作为新兴工业国家的中国,我们还在进行工业2.0,已经落后于发达国家。
另一方面,中国也面临很大机遇。总体而言,我国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特别是我国制造业有着独特而巨大的发展优势,有着光明而美好的发展未来。我们要后来居上,决定了我国的发展必然是“并联式”发展过程,整体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叠加发展。对产业发展而言,就是要工业2.0、3.0、4.0同步发展,这给我们提供了机遇,而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为我们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可能。
通过掌握新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我们成为新的竞赛规则的制定者,可以不再跟在西方发达国家后一步步顺序发展,这将大大加快中国工业现代化进程。
今后三十年,在“智能制造”这一核心技术方面,中国制造业有着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完全可以实现战略性的重点突破、重点跨越,实现与西方发达国家并行甚至超越。
我们应当有这样的道路自信,应该集中全国优势兵力打一场战略决战,实现中国制造业的弯道超车、跨越发展,这是一个重大战略抉择,必将取得伟大胜利。
智能制造的内涵与愿景
当前,新一轮工业革命有四大驱动力:一是信息技术指数级增长;二是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普及应用;三是新一轮人工智能技术战略突破;四是集成式智能化创新。
因此,智能制造即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也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我们其他相关的工程和行动,如绿色制造、服务制造等都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题,以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牵引。
智能制造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智能产品是主体,智能生产是主线,以智能服务为中心的产业模式变革是主题,以cps系统和工业互联网为基础。我认为,智能制造在中国工业的实现至少需要20年。目前大家提到的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只是初级的智能制造,真正走向智能制造需要长远目标,也需要阶段目标。因此,实施《中国制造2025》必须采取总体规划、分布实施、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发展策略。十年发展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十三五”时期,即2015~2020年,这一阶段应全面推广应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部分行业和企业可以开展智能化应用的试点示范。第二阶段是“十四五”期间,即2020~2025年,这一阶段基本完成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全面应用。
“十三五”三项重点工作
对“十三五”时期的重点工作,我提三点建议。
一是要全面推广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特别是推进制造装备技术改造工程和数控的创新应用工程,推动行业和产业升级换代。需要强调的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中国制造2025》,要高度重视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要通过技术改造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盘活巨大存量资产。支持设备改造和技术更新这是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义,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要大力推进“机器换人”为重点的技术改造,着重推广应用数字化、网络化装备和生产线,同时抓好智能车间和工厂的试点示范项目。“机器换人”可以节省生产一线劳动力,但是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生产效率,提高制造企业竞争力。还要推动“数控一代”创新应用工程,数控和智能技术是革命性的共性技术,可以普遍应用于各种机械产品创新。“十三五”期间,要使我们工业产品整体升级为“数控一代”,同时也要抓好“智能一代”创新工程的试点示范。
二是用自主可控的先进装备和系统武装中国制造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关键的是要把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现在我们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大规模“机器换人”,但是装备从何而来,不能够也不可能大规模用外国机器来替换中国工人,不可能也不能够用大规模的外国系统来支撑中国制造业。因此,《中国制造2025》的重中之重是做强做优智能装备制造业,用自主可控的先进装备和系统武装中国制造业。
三是强调“互联网 先进制造业 现代服务业”,即产业模式的升级换代。2016年5月,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也是互联网大国,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有利于形成叠加效应、聚合效应、倍增效应,前景广阔。长远来看,“互联网 先进制造业 现代服务业”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的不断产生,为中国乃至世界带来巨大的商机和历史性发展机遇。“十三五”期间,建议要着重推进定制化规模生产,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的深度融合,大力推进服务型制造,推动广大制造企业产业模式的升级换代。
推进产学研金政深度融合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企业是主体,既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也是产业升级的主体。
因此,必须从根本上调动企业家、管理者和工程师的积极性。企业需要思考、探索和奋斗:新的增长点在哪里?新的动力在哪里?如何创新驱动?如何产业升级?企业发自内心的发展需求、企业极为强烈的发展需求,应是我们推进《中国制造2025》最强大的动力。
为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制度优越性,以企业为主体,以政府为主导,推进产学研金政深度融合,动员千军万马,全面推进有组织的创新。需要强调的是,广大高校和科研院所中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蕴藏着巨大的积极性,要采取有力的措施,动员他们、组织他们、依靠他们。
篇6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智能制造百人会专家委顾问李伯虎,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化专家咨询组副组长、中国工程院制造业研究室董景辰教授、电子工业出版社总编辑兼华信研究院院长、中国智能制造百人会理事长刘九如、百人会专家委主任清华大学范玉顺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强教授、工信部电子元器件中心总工程师郭源生、卫华集团总裁俞有飞、广汽集团总经理助理郑利苗等共计约300人出席了会议。
电子工业出版社总编辑刘九如在致辞中指出,中国智能制造百人会是一家旨在促进行业信息交流,推动企业创新合作,专注智能制造热点问题研究,支撑中国制造2025纲要实施的产业联盟组织。目前已经联络了中国智能制造领域的院士、专家和企业家,开启相关调研和研讨活动,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信息研究支撑。他同时也分享了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部委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最新政策信息。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在做《智慧云制造中大数据技术研究、应用探索与实践》主题报告时指出,我国制造业正面临全球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快速发展并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正引发制造业发展理念、制造模式、制造手段、技术体系、和价值链重大变革;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正面临从价值链的低端向中高端,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关键历史时期;国际制造业发展态势和竞争格局面临重大调整;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对制造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一背景下,基于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相关技术,李伯虎院士带领团队在2009年提出了云制造的理念,在2012年提出了智慧云的实践。所谓的智慧云制造,是一种基于泛在网络,以人为中心,互联化、服务化、个性化、社会化的一种智慧制造新模式和新手段。
中国工程院制造业研究室教授董景辰在解读智能制造“十三五”发展规划及2017年工作重点时指出,工信部的《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标志着智能制造正式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对推动我国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董景辰教授认为,2017年的工作重点需要紧抓《规划》中提出的十大任务,促进传统制造业在重点领域基本实现数字化制造,为产业的转型升级奠定基础。
工信部电子标准化研究院物联网研究中心主任胡静宜在作《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专题演讲时提到:标准的建立是智能制造战略推进的基础,作为《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要的主攻方向,智能制造是落实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打造制造强国的战略举措。而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将充分发挥标准在推进智能制造发展中的基础性和引导性作用,指导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智能制造工作的推进。
工信部信通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所主任刘默从信息通信技术从业者的视角详细阐述了在智能制造背景下信息通信技术怎样融入到制造体系,给制造体系带来智能化提升。
范玉顺教授在上午最后的时间段分享了“复杂服务网络特性分析”的主题报告。他指出,未来的世界是非常驮拥姆务网络,并会形成以服务为核心的价值网络――服务互联网。未来的企业都会成为服务型企业,通过服务共生关系形成服务组合主题演化路径图,建立关联模型,从大数据的角度对服务做关联分析,选择推送关联服务,对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和性能会有很大的作用。
下午的专题论坛由主办单位《中国信息化》杂志执行社长熊伟和专家委员代表工信部电子元器件中心总工程师郭源生教授、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张云泉教授分别致辞。下午高峰论坛共分“智能制造“、“互联网 ”和产融协同”三个专题部分。
在“智能制造”专题报告环节,中航工业成飞生产管理部部长隋少春介绍了成飞在智能制造方面的最新进展,“我们开始是对工艺技术进行研究,形成可实施的具有重要意义的数据库。在工艺数据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开发了智能工艺系统,获得2016年技术发明二等奖。未来的智能制造是基础,它可以细化到更细的颗粒度和每一个零件。我们会继续关注智能装备、工业无人机的使用,从而来辅助人工生产。”
艾普工华市场总监杨凯在演讲中表示,企业要实现智能化的转型,先要达到数字化转型,才能为智能化打下基础。在智能化或在数字化的前提情况下,企业的运营模式需要发生转化:原来是以产品为中心,现在要以客户为中心;企业要实现精细化的管控,从原来的粗放式转为精细化,成本和资源以及人才需要实现精细化的管控。决策的过程要科学化,要有数据做驱动决策。对目前的制造企业而言,这些既是新的机遇,也是新的挑战。
面对“智能制造共性技术与应用”这样的主题,业内专家从智能制造实践三部曲(工艺、设备、管理)、智能工厂的实施维度和cps标准化等方面展开了研讨。
在随后“互联网 ”专题论坛上,浪潮集团供应链与制造业产品部总经理焦学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司良信教授分别作了《浪潮智造 ,加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虚拟现实可视计算技术在“中国制造2025“ 领域的产业化应用》的主题报告。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张云泉等专家就 “制造业 互联网融合发展面面观”进行了交流。
篇7
在当今的社会,我国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更加趋近于智能化,在电网的建设中也存在着一部分技术问题,需要通过设备的自动处理手段来防止电网故障,这对于电网的稳定运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相关开发部门和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智能化电网的可靠性将会有着长足的发展,我国的电网建设安全性将会得到更加切实的保障。在电力产业高速发展的这几年,我国的智能化电网将凭借更加高效的自动化管理,成为世界上体量最大、安全性最高的智能电网。
关键词:
智能控制;自动化;电气工程
1智能化技术概述
智能化技术是指现代通信和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工业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集中应用的一个特定方面。随着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场总线控制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网络和信息越来越融入人们的生活。在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条件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能电网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其对智能化不断增长的需求也在不断地有新的概念融入。智能技术在其应用主要体现在计算机技术,精密传感技术,gps定位技术的集成应用上。随着产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智能产品优势在实际操作和应用上有很好的利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了大大提高操作人员的操作环境质量,降低工作强度;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一些危险情况或关键施工问题得到解决;环保,节能;提高自动化程度;提高设备可靠性,降低维修成本;故障诊断实现智能化等。
2电网自动化控制行业现状
智能电网凭借着现代的自动控制理论与管理手段,在电网故障处理、设备使用寿命延长、电网建设成本降低等方面都有着较为客观的发展,这其中综合运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智能电网的传输可靠性置是其顺利建设和正常运作的一项极为关键的组成部分,在确保且提升总体智能电网的运作效果与工作效能方面,具备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智能电网通过配电网的架设与优化,在全面总结与评估中,展开大规模电网建设,使得电网具有自我维护与高度兼容的特性。但由于该性质,在其显示进步阶段引进了对应的智能化关键措施,以实行智能电网的可靠性传输的保护技术。对计算机网络智能可靠性来说,从名称就能想到其意义,即是利用装置安全性和先进性及集成环保能力的智能化装置,添加先进的信息化的生产工具思维和保护能力。通过开展配电网的自动化建设,同步加强储能技术、分布式电源技术,分析用户的需求与先进技术的应用成果,将智能配电网水平提升,最后满足总体平台的智能化与自动控制等效果。集成型的大电网已经发展了许多年,最初的传统电网到现在的智能电网变化较大,当前主要进行传统电网的智能化改造工作,而数字化电网并没有过实际的工程建设和技术改造。很难把数字电网和智能电网界限分明地分开,因为本身两者都没有特别清晰的定义,本质上都是使用网络、信息技术对电网的技术改造,而自动化技术在电网中的应用是一个渐进的、逐步完善的过程。之前对数字化电网有个描述,由智能化一次设备和网络化二次设备分层构建,并遵循iec61850标准实现了电网内各种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共享,全称数字化的现代化电网。智能化一次设备包括电子式互感器和智能开关,网络化二次设备包括三层体系和其中的goose、smv报文。对于智能电网,现在iec61850出了2.0版,架构也基本定型,并有相当多的基建和技改工程。然而在智能电网的工程实践中,发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动作时间问题、合并单元与智能终端的可靠性问题等,所以有了一些改动,比如考虑在330kv以上智能电网中逐步取消合并单元等。所以其实智能电网的核心在于设备建模以方便接入和信息共享,这是从数字化电网走到智能电网的关键一步。
3智能化技术与自动化控制实践
3.1输电线路故障处理
智能电网可以集中调试故障线路,作为一次设备集中保护了大量电网节点,继电保护装置应该加强其容错性。对于主干线路的开关控制以及线路自身的使用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独立性的开关可以将主线与支线在较短时间内进行分割,便于解除故障。在母线的保护电路中可以采用多个电路来防止偶然性错误造成的系统自动判断失误。一个电路如果有问题,另一个可以正常工作,保证整个电网的正常运行,同时也要保证其同步性。
3.2变压器智能保护
变压器操纵着线路电压的高效运行,将线路电压的暂稳态运行与变压器的保护结合起来,这个贯穿于智能电网的维护处理过程中。对于中高低压线路的调整需要特别留意,电压限额与具体线路相关。在突然发生故障的情况下,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调整好电压,紧急状态下可以通过自动控制系统调节,保障其稳定运行。
3.3数据处理能力提升
通过光缆,智能电网自动化系统对于电网进行了操控,在完整的运行流程中,数据的产生与同步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加强电网继电保护设备的数据分析预处理是极为重要的,新技术在信息方面的应用已经大大改变了信号产生与传输的方法,通过网络共享,电站内部系统的建造越来越适宜于智能电网,继电保护这一技术的可靠性对于数据的操作还是必要的。
4总结
智能技术的高速发展为电力系统的管理工作的经济效益有着极为积极的现实意义,该技术在国家电网的运行中越来越普及。自动控制装置是整个网络的平稳运作的保证,为电网的高效生产、安全生产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自动控制技术与智能电网自动化同步发展也是供电网络长久安定的基础,同时也对智能电网的灵敏度与可靠性提出了更加严苛的条件。因此,对智能化技术的探究在智能电网的经济性、技术性、资源利用率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林宇峰,钟金,吴复立.智能电网技术体系探讨[j].电网技术,2009.
[2]瑚磊.浅析智能电网对自动控制的依赖度与敏感度[j].技术应用,2015.
[3]李峰,谢俊,兰金波.智能电网自动化的展望和探讨[j].电力自动化配置,2012.
篇8
关键字:智能制造体系;整体架构;功能特征;柔性化
1 前言
智能制造是最新的制造模式之一,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智能制造从本质上说是一个智能化的信息处理系统,对外操控机器人的动作,完成产品的制造和加工。该系统属于一种开放性的体系,原料、信息和能量都是开放的。智能制造是新世纪制造业振兴的发展方向,是我国实现制造业跨越的必经之路。
2 智能制造系统研究现状
2.1 智能制造系统内涵分析
智能制造体系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有先进的工业化国家率先提出的,主要包含只能制造技术和智能制造系统两部分。总体来看,智能制造体系指的是应用集成工程的思想,通过制造软件专家系统、机器人视觉和控制等先进技术,最终达到智能装配生产线上的机器人能够在人工不进行干预的情况下完场生产任务。智能制造的目的是人的脑力活动转化为制造机器人的智能化思维。智能化制造体系的物理基础是智能化机器人,所必需的设备包括智能加工机床、工具和设备的智能化输送平台以及装配设备等。
2.2 智能制造体系国内外研究现状
智能制造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之后,在国际范围内形成了三个主要的研究中心,分别是美国、欧洲和日本。最初的内涵指的是智能机床,智能机床能够完场熟练机械师操作普通机床完成的所有功能,具有一定的智能性。后来的智能制造概念得到发展和延伸,进而形成了一种开放性的操作系统,日本于1990年完成了世界范围内第一个智能制造工厂,融合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机器人同时具备视觉的触觉功能。相对而言,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九十年代后才申请成立了第一个智能制造国家级项目。在理论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智能制造基础理论分析、智能化单元制造与控制、智能机器人的研发等。
智能制造的应用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它是制造技术发展,特别是制造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是自动化和集成技术向纵深发展的结果。然而,虽然智能制造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和深入研究,然而却难以得到工业界的广泛应用和推广,同时近几年关于智能制造系统新理论方面的研究遇到了瓶颈,其问题在于智能制造系统的体系架构尚未研究透彻,同时对于智能制造系统的发展趋势没有比较好的掌控。
3 智能制造体系架构研究
3.1 智能制造体系整体架构分析
智能制造的总体架构自下而上包括业务层、运作层、功能系统、功能单元、支撑技术五个层次。智能生产线各个层次间相辅相成,联系密切,其中系统以需求订单为输入,以信息系统为核心,集成自动化上下料等多个子功能系统,以基本功能单元及支撑技术为依托,推动智能制造生产线的正常运作,实现大批量产品定制及个性化客户服务的目标,从而最大化地满足客户和市场需求。其中各个层次的内容及构成如下:(1)系统业务层:即系统目标,是为客户提供大批量定制产品及个性化的客户服务。(2)系统运作层:主要包含精益化、数字化和敏捷化等最新技术。(3)功能系统层:设备预警,优化加工参数,监控生产的全过程,精度检测的在线实现,最终通过信息技术系统进行集成。(4)功能单元层:此部分承担设备和加工装备的信息传输,使用传感网络和通信网络技术。(5)支撑技术层:系统设计技术主要有传感技术和模块化技术,设备故障诊断和维修系统,安全维护和设备及信号的有效识别。
3.2 智能制造体系亟待解决的问题
智能制造想要完全提出人工干预,实现完全意义上的机器自主控制与分析,就需要建立一个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企业管理网络,通过该网络完成产品的设计、装配制造直至仓储物流的全过程控制,其中还包括问题产品和故障设备的自动处理和维修。但是现阶段我国制造装配企业在各个制造要素的互联互通方面存在不小问题,主要体现在智能制造体系各功能单元之间横向、纵向集成通讯、端口到端口的信号传输。数据格式、通讯协议和语言识别等基础性的内容还没有完全解决。随着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最新技术的融合,各功能单元之间的通讯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人机交互、设备与设备之间、生产制造和仓储物流之间的信息交互都是困扰智能制造体系构建和发展的一大难题。
4 智能制造体系发展趋势分析
4.1 智能制造体系柔性化发展方向分析
智能制造体系的柔性化方向石油柔性智能装配引发的,基本的基本思路为:柔性装配的研究层次从上到下分为柔性工装、柔性工艺规划和柔性车间调度。主要涉及的研究思路包含结构优化设计、工装驱动数据自动生成、装配顺序规划和分配方法研究以及智能调度技术。柔性化发展是基于只能装配生产线上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及产品,所提出的新型发展方向。这其中可变参数和柔性调度是最重要的研究领域。
4.2 智能制造体系精益化发展方向分析
精益化的研究发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智能制造环境下的自适应快速换模技术;(2)设备自诊断、自适应和自修复技术所组成的全员设备维护技术;(3)生产流程自动化的3p技术,该技术能够将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在设计和工艺研究等源头环节中进行降低;(4)均衡混流生产技术,该技术是基于对生产计划的合理规划以及现场动态调整和调配等智能制造手段进行的。
4.3 智能制造体系敏捷化的发展方向
敏捷化主要有以下连两个研究方向:首先,对于客户订单变化的快速响应是只能制造的一大特点,通过前期客户需求的调查,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使用神经网络等算法对客户的订单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预测,并拟合相应的相应曲线,得到响应基本函数,然后优化设计生产关键因素,最终大幅度减少客户需求响应的时间。其次是对于功能单元的设计和配制。在使用智能制造生a线的时候,需要对参与生产的各要素(包括软件设计、硬件要求和工艺流程设计等)归类的功能模块划分。在功能划分之后组建各自成体系的模块单元,并配置相应的算法,以达到提升智能制造体系柔性化和可重构性的目的。
5 结语
工业时代经历了三次大的变革,现在的工业4.0时代最主要的特征是智能化和远程控制,重点在于利用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智能机器人技术,最终实现产品加工的更高层次的自动化。本文通过对智能制造体系的深入分析,认为我国虽在在该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智能化的本质和原理方面的研究仍然不足,未来建议在智能制造柔性化、精益化和敏捷化方面开展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明建. 基于cps的智能制造系统功能架构研究[j]. 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28(2):138-142.
[2] 郑茂宽, 明新国, 李淼,等. 智能制造系统总体架构及发展趋势探讨[c]// 2013先进智能制造技术发展研讨会. 2013.
[3] 韦莎. 智能制造系统架构研究[j]. 信息技术与标准化, 2016(4).
[4] 罗欣. 智能数控系统体系结构及其实现技术研究[d]. 华中理工大学, 2001.
篇9
其中的智慧产业经济又包含了智慧制造、智慧市政管理、智慧社会民生、智慧经济管理等,智慧制造是重中之重。
1.智慧制造
智慧制造指的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创新为驱动、以人为本,借助先进的新兴信息技术、系统工程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手段,使制造企业(或集团)人/组织、经营管理、技术(三要素)及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知识流、服务流(五流)集成优化,进而改善产品(p)及其开发时间(t)、质量(q)、成本(c)、服务(s)、环境清洁(e)和知识含量(k),以实现企业(或集团)市场竞争能力提高的一种智慧化制造新模式与新技术手段。
三个要素和五个流结合在一起,自然产品的开发时间、质量、成本、服务、环境、清洁、知识含量必定比别人好,因此竞争力就会高。
智慧制造是智慧城市,特别是新型工业化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所指的制造是大制造,一是包括产品活动和过程的覆盖面大;二是制造活动空间范围大,包括企业内部,甚至到全球;三是包括了离散制造业、流程制造业、混合制造业。
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是从传统的“相对稳定”的市场到“动态多变”的全球市场的转变。我国许多制造企业处在“微笑曲线”最下端(附加价值低),为什么?一方面是产品创新不足,另一方面是欧洲杯投注官网的售后服务跟不上。因此,围绕着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一场以“制造业信息化”为特征的制造业变革正在我国积极、持续地展开。
制造业信息化的指导思想就是“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深度融合”,它的实现途径是:将信息(采集、传递、加工、处理、应用)技术、建模仿真技术、现代制造(设计/生产/管理/试验及其集成)技术、系统工程技术及产品有关专业技术等融合运用于产品研制的全系统、全生命周期过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与新技术手段。
制造业信息化最后将实现数字化、集成化、协同化、网络化、敏捷化、服务化、绿色化和智能化八化的制造,从而提高企业的敏捷性、柔性及健壮性,以达到增强企业(或集团)的市场竞争能力的目的。
2.云制造
云制造模式和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将会促进我国制造业向“产品”加“服务”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速推进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向“敏捷化、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方向发展,进而加快我国制造业实现“敏捷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智能制造”,使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见图1)。
2.1云制造体系
云制造是一种基于网络(如: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面向服务的智慧化制造新模式。它融合与发展了现有信息化制造(信息化设计、生产、实验、仿真、管理、集成)技术及云计算、物联网、智能科学、高效能(性能)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将各类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虚拟化、服务化,构成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的服务云池,并进行协调的优化管理和经营,使用户通过终端和网络就能随时按需获取制造资源与能力服务,进而智慧地完成其制造全生命周期的各类活动。
它由制造资源/制造能力、制造云池、制造全生命周期应用三大组成部分,通过接进与接出,为制造服务提供者、制造云运营者、制造服务使用者提供服务(见图2)。
云制造体系结构(见图3)有三层,下面是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层,中间是云制造服务平台层,包括感知/接入层、虚拟资源/能力层、核心功能层、用户界面层,最上面是服务应用层,有四类应用。因此云制造系统本身是基于各类网络和组合人机融合的新型制造网。
2.2云制造技术体系
云制造的技术体系(见图4)有十大类关键技术,首先总体技术包括云制造系统服务模式、体系结构、标准规范、系统集成;第二类是资源、能力感知技术,各种各样的传感器、数据采集处理、感知网的构件等;第三类是资源、能力虚拟化、服务化技术,包括统一描述,服务化封装以及综合管理;第四类是虚拟化制造服务环境的构建和管理,包括调度优化、支撑运行、管理器、云企业的构建方法以及管理模式等;第五类是虚拟化制造服务环境运行技术,包括动态优化配置、融合、监控、组合、机制和算法。运行以后,要用到虚拟化服务环境评估技术,包含云服务综合效应评估、可靠安全评估、质量综合评估、环境综合评估。
篇10
关键词 流程;工程管理;管理规范
1 概述
我国智能建筑始建于90年代,起步较晚,但却以惊人的速度蓬勃发展,目前已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相继建成一批具有一定智能化的大型公共建筑。国内各大城市和沿海开放地区已经成为智能建筑的巨大市场,吸引了大量的国外智能系统设备商、系统集成商、建筑设计事务所和房地产开发商。智能建筑是高技术的结晶、系统集成商、建筑设计事务所和房地产开发商。智能建筑是高技术的结晶,既是技术密集型建筑,也是资金密集型建筑,它的设计和施工都不能照搬传统建筑的方法,需要有专业化的设计队伍和承建商。
2 建筑的实施流程
2.1 不同的客户、不同的建筑物就有不同的需求,需求是推动和促进技术发展的原动力。在目前国情下,普通工薪阶层的安居房中,大量应用千兆网络布线就是一处不必要的浪费,因为客户暂时没有这种需求。所以了解客户需求,是有效进行智能建筑建设的首要前提。 目前在上海、深圳等城市工程建设的环节中,由专业顾问公司进行需求分析。顾问公司代表业主的利益,根据业主的实际要求,结合技术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招标文件和监管工程的实施过程。顾问公司通过编制技术规格书规定系统技术性能,对产品选择和实施方案具有否决权但对产品不具备推荐权。
2.3 全面的系统设计是智能建筑建设的基础。系统设计是在方案审批后进行,是方案设计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过程。一般应与建筑主体的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同步进行。但是由于建筑智能化系统的特殊性,建筑主体设计单位不可能按习惯施工图的深度绘制出详细的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施工详图,只能绘制出介于现行初步设计和施工图之间的技术设计图纸。可称之为系统设计施工图。它已基本完成各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管线路由、电源供应、系统接地等主要构件的设计,也必须完成与建筑主体专业和其他设备专业的配合工作。 整个系统设计施工图作为日后的招投标工作、深化设计的基础和依据。
2.4 弱电承包商的选择是智能建筑设计的重点: 目前智能建筑的工程管理并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模式,目前国内常见的有三种模式:
2.4.1 业主将弱电系统划分为一个个的子系统,每个子系统选择一个承包商,协调工作由业主完成。
2.4.2 业主将弱电系统作为整个建筑工程的一部分,由土建总承包商来作弱电系统各子系统的协调管理工作。智能建筑在我国是一个新兴产业,它是建筑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融合的产物。目前发展还不成熟,新的技术、新的产品不断涌现。像模式一,业主将弱电系统划分成若干个子系统分包,就要求业主具备很强的智能建筑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施工管理的经验。而目前的情况是,一般单位的业主对弱电工程缺乏较深的了解,即使是一些大单位,在组织机构上设有基建处,有一些负责工程的专业技术人员,但往往这些人熟悉的又只是结构、电气、水暖等建筑的常规系统,而对新兴的建筑智能化方面的知识仍有欠缺,这就难免造成对弱电系统的管理力不从心;各子系统不考虑对外开放通讯协议,造成总集成的麻烦。负责的人员费了很大的心血但效果不好,巨大的投资不能收到相应的回报。这种案例屡见不鲜。即使业主能招聘到一些有很强的智能建筑方面的知识和施工管理经验的员工,但这会使业主的基建班子变得很庞大,而且一旦大楼竣工,这些人也就没有了用武之地。因此,业主单个系统分包的这种办法要求业主方面有很强的技术能力和工程管理能力,而这又是目前实际情况很难达到的。
由弱电总承包商对整个弱电系统进行统一管理,这符合国际上专业化的趋势,由于一直从事建筑智能化方面的工作,弱电总承包商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智能建筑专业技术和管理班子,这些人在多年的工程实践中已经具备很强的弱电各子系统的技术能力和对关键问题、关键点的把握能力。弱电总承包商是专业从事建筑智能化工作的,力求自身的不断发展,他们会不断跟踪新技术,力求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 综上所述,弱电总承包模式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但凡事有利便有弊。对业主而言,如何选择一个合格的弱电总承包商是一个存在很大风险的问题。目前,随着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声称能做建筑智能化的承包商越来越多,在发展的大潮下,难免泥沙俱下,抛开没有“建筑智能化专项资质”的班子不说,就是具有“建筑智能化专项”的公司的水平也良莠不齐。选择一个好的弱电总承包商对工程至关重要,这也是最终交工的工程能否达到业主要求的关键。2.5深化设计是智能建筑建设的实施指南
不同产品安装方式、接线方式、电源供应方式等具体工艺不同,所以设计方不可能在产品确定之前绘制出详细的施工图。在优化设计完成后,应由弱电总承包商或各子系统承包商根据优化的设计资料和中标产品的技术资料完成传统意义的详细施工图。详细施工图应经总体设计方确认批准。确认后的详细施工图具有明确的设计责任和强制性的工作效力。
2.6 规范的安装调试是智能建筑建设的有力保障:智能建筑的施工过程必须遵守现行的规范和规定,必须有效的监管。批准后的详细施工图具有法定的指导意义,不能随意修改,此时的系统集成商等同于传统意义的施工单位,施工单位的天职就是“按图施工”。任何施工中的变更必须总体设计方确认,否则就容易发生与原设计不符的质量问题。
系统调试时,集成商获取机电设备厂家提供的软件和硬件条件后,就可以组织缩写相关的接口驱动程序。该驱动程序应该可以让其他程序合法调用而不需要对具体设备有详尽的了解。比如,通过驱动程序可以读取系统的温湿度而不需要考虑温湿度用何种方式进行测量,通过驱动等距离可以控制机组的运转而不需要考虑从哪个路径进行控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为二次集成创造条件。有了驱动程序后,就可以按照软件工程技术的规则来组织编写用户界面语言。当所有的一次集成系统设备安装完毕、调试成功、提交完备的通用系统接口硬件、符合要求的系统接口软件编制完成,此时一次集成就完成了。
.结束语:综上所述:智能建筑工程总体设计是龙头,是智能建筑功能与水平的体现。工程实施是智能建筑成败的关键。系统总承包商的选择,确保以确定的工程界面实施为中心的工程项目管理以及严格按设计、产品技术标准、施工规范施工和质量控制是工程成败的三要素。系统的维护和管理是智能建筑历史实绩或成果的基本保证。
参考文献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