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筑概论论文十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03-17 11:54:16
智能建筑概论论文篇1
关键词:智能建筑设计 创新分析
abstract: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s the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and information society, it is the era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refore, the intelligent building is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concept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is chang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high technology, intelligent building is the product of traditional building and new technology combination, is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ety informationization and economy internationalization emerge as the times require. implementation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the combination of modern science, it perfectly reflects the architectural art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factors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design concept to design influence, this innovative analysis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design.
key words: analysis of innovative design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引言
21世纪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同时又是生态文明时代。因此,建筑智能化是21世纪建筑的长远发展方向。智能建筑的概念是随着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而变化的,但是,它还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国际上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在我国,gb t/50314-2000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中给出了智能建筑的定义。所谓智能建筑,它是以建筑为平台,兼备建筑设备,办公自动化及通信网络系统,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他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向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
1智能建筑的设计理念
智能建筑设计是建筑设计师在建筑规划的基础上,运用建筑技术和现有的各种资源,结合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将使用者的要求和智能设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完成建筑物的平面布局和空间构筑。同时,智能建筑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综合系统工程,在其不同的工作阶段,无论是建筑的前期策划、建筑方案设计和建筑技术设计的深化阶段都始终贯穿着合理性、人文性这些理念。工业社会改变以来,智能建筑发展构成了社会经济进步的重要因素。但在发展过程中对社会资源的严重消耗,又使之成为当代能源危机的重要根源之一。因此,智能建筑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可操作性日益受到人们的关切。
2智能建筑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2.1 智能建筑设计系统性
智能建筑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和控制网络技术,把构成智能建筑的各主要子系统的各个分离的设备、功能和信息等集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统一的和协调的系统之中,使该资源达到充分的信息共享,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硬件设备的重复投入,实现真正意义的统一、实用、高效、便利、可靠、低耗等目的。因此,智能建筑的设计应由具有智能建筑设计资质总承包单位的设计院来承担,从智能建筑的需求目标出发,充分考虑资金的合理性,研究分析技术设计、产品、信息、环境、政策等方面的可行性,制定出智能化系统总体构想。设计中始终执行国家、行业、地方的设计标准,遵循国家的方针政策,坚持技术先进成熟、经济合理、实用可靠,系统设计和设备选型符合标准,且要求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和可扩展性,能给集成商创造一个良好的建筑平台环境。
2.2 智能建筑设计优化
智能建筑优化设计是智能建筑建设的合理化手段。设计方案既要保持系统的先进性、实用性、开放性,又要优化配置并尽可能的减少业主的投资成本。技术经济性应是优化设计首要考虑的问题。系统集成商必须对建筑物功能本身有充分的理解,才可能做出符合该建筑实际情况的具体实施优化方案;必须对安装工艺有丰富的经验,才能符合国家标准,才能通过质监部门的验收;必须掌握控制、通讯、计算机等主要的技术和产品性能,才能达到二次集成的目的。
由于智能建筑系统的快速发展使得系统设计与系统实施的时间差造成系统设计的不合理因素大大增加,所以,系统集成商在投标时和中标后,必须根据总体设计方提供的系统设计施工图和招标文件,在满足相应要求的前提下,结合技术的发展和自身产品的特点,对系统设计进行优化和调整,得出符合标书要求的既先进又最经济的方案,在符合技术规格书要求的前提下按/低价者得的原则评价。中标后的系统集成商应在总体设计方的指导下,根据系统设计施工图和具体的产品自行或委托设计方再进行优化设计,并经总体设计方同意后批准实施。
2.3智能建筑设计原则
建筑巨大的物质消耗在对建筑合理性提出要求的同时,也对智能建筑设计提出了合理性的要求,使智能建筑设计在经济条件的制约下进行。但是,建筑可以通过有效的设计方法,在建筑的总体布局、空间组合和技术选择等方面进行优化设计,以有限的经济条件达到建筑的建设要求,或在限定的经济条件下创造出较多的使用价值。因此.全面地分析建筑消耗、合理平衡建设成本和消费成本是提高建筑合理性的关键。
还要从现实经济条件出发,对技术设置进行恰当的选择,有机协调建筑诸要素,提高综合效益。这些构成了智能建筑设计合理性理念的基本内涵。此外,由于建设可用资源的有限性,这就要求智能建筑设计师对建设投资进行合理的分配和高效利用,同时建立可持续发展观。在智能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善于把技术问题语经济指标相结合,通过经济分析和经济比较以及效果评价等手段,来正确认识和处理先进技术与经济合理之间的相互关系。智能建筑设计师只要能把控制好工程造价的观念渗透到设计阶段的每个环节之中,全面评估先进技术的经济合理性,又能实事求是的在经济合理的基础上大胆运用先进技术,就有可能真正达到智能建筑设计的经济目标。
2.4 智能建筑设计经济的合理性
要认识经济效益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对建筑经济效益的含义应从两方面加以理解:其一,指建设资金投入的经济回报;其二,指在建筑全寿命过程中对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智能建筑设计合理性是在“适用、经济,安全、美观”的原则要求下,用较少的投入获取尽可能多的经济利益,或在相同劳动消耗下,获取最佳使用效果。良好的经济回报是建筑发展得以不断延续的必要条件,而社会资源的优化和高效利用则是建筑发展由粗放型转入集约化、真正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两方面内涵是相辅相成的。
从智能建筑设计工作实践来看,影响智能建筑设计经济合理性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设计思想陈旧设计中的错、漏、补,使工程造价出现“三超”现象,即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
②华而不实的建筑创作,忽视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现在某些智能建筑设计师在设计中只是一昧贪大求洋,片面追求新、奇、特与豪华高档,而不考虑建筑的适用与经济。设计理论和设计实践的脱节。目前的许多关于设计方法和程序的理论均是停留在抽象的文字逻辑推理,缺乏对实际设计经验的观察总结;缺乏由设计理论到设计实践的具体有效实施途径,得不到设计方法和具体案例的验证,使设计理论失去了指导设计实践的意义。专业的室内设计师与学习室内设计的学生的层面不同,关注的对象不同其工作方式也会不同,设计方法重要,设计实践课程更重要,室内建筑空间设计专业本身是实用性很强的专业,最适用的设计方法只有在设计实践中产生。
③工程技术与经济观念相分离。有些智能建筑设计师缺乏经济观念,导致设计思想保守,认为降低投资成本是业主的事,是财务人员的职责,与己无关。如此,智能建筑设计的经济合理性就很难做到。
④相关政府部门对设计的审查、监督不到位。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是智能建筑工程建设的灵魂,是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要环节,同时又是节约建设投资合理配置资源、发挥建设工程综合效益的重要阶段。但毋容置疑也有些勘察设计单位由于管理、素质等方面的原因,出现了一些劣质设计,不仅有损于城乡形象,甚至造成了不少恶性质量事故。防止因工程设计而造成的智能建筑工程质量事故,加强对设计的管理,已成为十分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政府主管部门对智能建筑设计的宏观控制是十分必要的,不仅对设计,更应该对建筑物进行全面监督,由专门机构负责。且应重点审查;(1)是否登记注册;(2)手续是否齐全,是否有勘察文件;(3)必须要有会签与兼审;(4)是否通过设计招投标。
还要发挥社会特别是新闻媒体舆论的监督至关重要,对不符合要求的设计,违章设计在查处的同时及时曝光。
2.5 智能建筑设计结合自然因素
智能建筑设计中与自然气候、地形、地貌、地质等因素相结合,常常会使方案的建构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可以有效地降低建筑使用中的能耗、物耗。如今,“设计结合自然”、“设计结合气候”已成为智能建筑设计的一个基本出发点。一个单纯从技术合理化角度出发,而忽视社会人文要素的建筑方案是很难得到使用者认可的,甚至与其经济实用性的基本前提都是相背离的。评判体系的偏差。最佳方案和最佳作品的标准是什么?无论是我们的室内建筑装饰行业,还是我们的室内建筑装饰设计教育,甚至我们的用户仍然是停留在外在表现形式的好与坏上。经常遇见这样的情况,一个设计师在对自己的设计作品如何评价和陈述时,一脸茫然,只是说这样好看这样时尚,更有很多的中标优秀设计方案看起来很美丽却在实施执行过程中大打折扣,这是因为缺乏对设计对象和现场状况的足够了解而不得不修改变更方案。以至于认为电脑表现效果图的作用就是用来骗业主和为了设计中标而做,这种现象已经是这个行业内心照不宣的潜规则,这与整个室内建筑设计行业的项目招投标程序特点有关。同样不能幸免的是我们的设计教育,专业教师纯美术化的评判标准也无意中误导了我们的学生,使他们的设计价值观念和设计工作方法在读书环境和就业环境的两个不同的环境中相互矛盾;这与我们的教师专业素养有关,与我们的设计教育对此理解的程度和认知程度有关。
4 结语
智能建筑是人、信息和工作环境的智慧结合,是建立在建筑设计、行为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社会工程学、系统工程学、人类工程学等各类理论学科之上的交叉应用。
智能建筑设计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在不同的工作阶段,无论是建筑的前期策划、方案构思、还是方案设计以及技术深化的阶段,始终都贯穿着合理性的理念。这就要求智能建筑设计师必须从当今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出发。
智能建筑是传统建筑工程和新兴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为了适应社会信息化与经济国际化的需要应运而生的。智能建筑的实现是现代高科技的结晶,它完美地体现了建筑艺术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智能建筑的最终受益者应该是在其中生活、工作的人。发达国家的智能建筑发展到今天,已经不是单纯的高新技术产品的简单化,而是采用高新技术来实现人的需求、改善和提高人工环境的品质,更好地为人服务。我国智能建筑虽起步晚,但发展迅猛,呈现了巨大的市场潜力,我国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经过实践,总结、提高,为实现建筑智能化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智能建筑已经成为世界建筑发展的主要趋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智能建筑一定能发展兴盛起来,成为未来时代建筑的标志。
参考文献
智能建筑概论论文篇2
关键词:智能建筑 发展方向
智能建筑的概念
所谓智能建筑就是以建筑为平台,利用系统集成方法,将智能型计算机、通信及信息技术与建筑艺术有机结合,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与建筑的优化组合,所获得的投资合理,适合信息社会需要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和灵活更具人情化的建筑物。美国智能建筑学会(aibi,american intelligentbuilding institute)对其定义:“智能建筑是将结构、系统、服务、运营及其相互联系全面综合,并达到最佳组合,所获得的高效率、高功能与舒适性的大楼。”
建筑物运作综合智能化通常由以下五个方面组成:
1.建筑功能运作自动化。大型建筑物的运作包含有多种功能系统,如水、电、热力、空调、通讯等等。他们各具特色,对一座建筑物来说要实现自动控制就十分复杂,所以智能的概念是替人来做出最佳方案并完成其运行。
2.建筑物的节能运作。智能建筑的另一使命是降低建筑物各类设备的能耗,延长其使用寿命,提高效率,减少管理人员,求取更高的经济效率。
3.通信自动化。利用电信网络、卫星电视和计算机互联网络为大厦提供现代化的信息传递手段。
4.办公自动化。采用internet/intranet技术,基于工作流的概念,使企业内部人员方便快捷地共享信息,高效地协同工作;改变过去复杂、低效的手工办公方式,实现迅速、全方位的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为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5.安全保卫自动化。通过各种摄像头、各种感触探测器进行信号采集、分析、处理,并经由机电一体化的设备进行控制保护。
我国智能建筑发展现状
智能建筑的发展史,是一个从监控到管理的发展过程。早期的超高层大楼一般设备非常多,诸如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变配电系统、保安系统、消防系统、停车场系统等各种专业系统同时共存。操作和控制这些系统,仅靠中央临近室很难实现。智能建筑的概念最初进入国内时间并不晚,大体上在80年代中以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就曾进行了“智能化办公大楼可行性研究”,对智能办公楼的发展进行了探讨。国内第一座大型智能建筑通常被认为是北京发展大厦,并在此后短短几年时间里,相继建成了深圳的地王大厦、北京西客站等一大批高标准的智能大厦。而且不仅在北京、广州等东部大城市出现了智能建筑,即便在乌鲁木齐这样远离沿海的西部中型城市也建造了智能大厦。智能建筑在国内的发展迎来了高潮。
不可忽视的是,我国智能建筑领域也存在着不少令人忧虑的问题:
(一)理论研究跟不上智能建筑的发展
尽管我国在"七五"期间就确定了"智能化办公大楼可行性研究"的攻关课题,但对智能建筑的理论研究和相关科技产品的开发一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发展,对其认识也停留在国外的研究成果上。专业学术刊物直到96年才出现,而且很难见到符合中国国情的有深度的文章,专业理论著作更是凤毛麟角,智能建筑相关的全国统一标准规范也是千呼万唤没出来。而我国的智能建筑却不能坐等理论的发展。一座座根据自己理解的"智能大厦"迫不及待地次第而出,没有先进而成熟的科学理论作指导,实践就没有明确的方向,摸索着前进,就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智能大厦"不遂人愿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智能建筑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队伍的技术能力不强
由于缺少相应的规范,对大厦智能化的规划往往是发展商说了算,根据他们的要求提出的设计方案也往往缺乏全面性和长远性。设计问题主要表现为ba系统设计人员不熟悉相关工艺流程、许多设计单位,ba设计人员与相关工程设计人员相互配合问题以及设计部门对智能化产品和智能设计集成方面不熟悉。施工问题主要表现在施工力度不够。智能化系统涉及专业较广,且有多个施工单位,因此要协调不同工序和工种之间的接口,并在施工过程中仔细检查,确保管线敷设、设备安装正确,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从而保证系统的政策开通。实际中,由于计算机、通信技术发展很快,相关设备与系统规范和标准不齐全,许多工程的智能化设备是在无测试、无规范、无标准的情况下投入使用的。
(三)缺少国产化系统集成产品
目前我国还没有开发出一套智能建筑系统集成产品。占据国内智能建筑市场的产品仍然属于国外的几家公司,如美国的江森自控、ibm、朗讯科技和honeywell等。没有自己的产品,就没有主动权,就很难使智能建筑完全真正地适应中国国情。
(四)技术障碍
在整个智能建筑领域仍然存在着一些技术上的缺陷,比如网络频宽的限制:数据传输量迅速增加和多媒体的使用,要求有宽阔的通讯空间;使用天线局域网络也要重新分配宝贵的音波频律。在新网络科技如atm、frame-relay等问世后,通讯空间的问题可获部分解决,但缺乏全面而完整的数据模型,各个建筑物自动化和应用系统之间仍然无法有效地交换数据。另外数据安全性和无缝话音与数据通讯之间还存在着矛盾,很多机构非常关注其内部资讯系统的安全性,以及保护其电脑和话音系统免被非法接达的问题,但如果把某建筑物隔离起来提供保护的话,就会导致无法使用更先进的通讯工具。
智能建筑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智能建筑的发展核心
智能建筑发展的核心是可持续发展战略,随着我国智能建筑进程的不断加快,市场竞争激烈,如何全方位提高建筑品质,是一个焦点问题,也是供需双方的共同目标。开发商和消费者都把注意力投向智能化建筑的同时,“绿色”“生态”建筑才是最终追求的目标。
智能建筑的发展趋势
智能建筑在现代建筑中占有的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了,智能建筑的发展动向也已经越来越具体化。
在技术上,发展的重点将是虚拟技术,系统合作、可视化技术;在应用上,必须密切结合应用需求,强调综合集成。目前智能建筑正朝着以下几方面发展:
(1)信息网络技术。基于web的intranet网络技术正成为建筑物和企业内部的信息主干网络,随着新世纪的到来,intranet信息网络必将显示旺盛的生命力,intenet/intranet为人们的信息交流和生活方式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信息世界。
(2)控制网络技术。控制网络通常是指对生产过程对象控制为特征的计算机网络,从现场总线必然要发展成控制网络。进一步发展将使控制网络与信息网络统一起来。
(3)智能卡技术。保安门禁巡更管理,停车场收费、物业收费、商业消费、电子钱包等一卡通。
(4)可视化技术。是指基于网络化的视像传输、交互和提供多媒体视像服务的技术。就现阶段来讲,数字影视点播(vod)和会议电视(mtv)均是此项技术的应用。
(5)流动办公。利用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可视化技术、家庭智能化技术、向异地或移动的办公人员提供一个虚拟的办公环境。
(6)家庭智能化技术。家庭总线连接各种家电设备。
(7)无线局域网技术。有实用价值的新技术,该项技术利用微波、激光、红外线作为传输媒介,摆脱了线缆的束缚。
(8)数字卫星通信系统(vsat)。
(9)双向电视传输系统。
四、智能建筑的展望
智能建筑是人、信息和工作环境的智慧结合,是建立在建筑设计、行为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社会工程学、系统工程学、人类工程学等各类理论学科之上的交叉应用。国内智能建筑急风暴雨式的起飞局面业已过去,现正处于一个整顿与规范的过程之中,市场逐步从无序走向有序,从混乱走向健康,一个秩序井然、和谐协调的发展环境正在逐步形成之中。当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任何平衡都只是相对的,智能建筑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技术,它的内涵仍不是稳定的,还处于发展之中,新技术、新工艺、新观念的发展都会突破平衡的局面,将会造成新的不平衡,这就需要我们继续付出新的努力去达到新的平衡。如此循环不己,才能推动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
智能建筑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智能建筑的实施,应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采取各种积极手段和高科技措施,同时,要注意智能建筑的适应性和可扩充性,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加强国际间合作与交流,吸取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欢迎外商参与竞争,用于开拓国际市场,在竞争中求发展,健康有序地推进我国智能建筑的发展。
中国的智能建筑将面向新的世纪,面对信息时代,做好一切准备迎接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阎俊爱.智能建筑技术与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
[2]郑洁.智能建筑概论.重庆大学出版社
[3] 谢秉正.绿色智能建筑工程技术.东南大学出版社
智能建筑概论论文篇3
关键词:建筑智能环境学;教学改革;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摇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053-03
“建筑智能环境学”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教育部2006年批准招生的新兴专业。该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素质、能力、知识协调统一,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有创新意识、具备执业注册工程师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能够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电气及智能化技术相关的工程设计、工程建设与管理、系统集成、信息处理等工作,并具有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技术应用研究和开发的初步能力。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学科是以建筑为平台,综合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现代自动控制技术及电气技术的多学科集合的新兴交叉学科。由于交叉学科的特点,在培养学生过程必须强调综合应用能力。
一、课程教学的难点
1.教材选择。在教材选用上遇到的问题,是没有完全符合教学要求的教材。课程设置的学时为72学时,其中实践教学8学时。目前我们所用的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为《建筑环境学》,可以满足大部分教学需求。然而在体现“智能”上,尚显不足,需要教师补充和加以引导。目前建筑环境学教材多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学生量身定做,教材中涉及大量计算、公式和图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学生由于传热学、流体力学等方面的基础薄弱,在学习中会感觉枯燥,而且很多内容不易理解和掌握。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学生也有自身的优势,在培养方案中,《c 程序设计》和《建筑设备》在《建筑智能环境学》前一个学期开设。因此在学习建筑智能环境学时,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程序设计能力和营造建筑环境所需设备的基本知识,有了这些,就为“智能”提升打好了基础。
2.重点内容和讲解深度的拿捏。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很多课程衔接非常紧密。容易出现一些知识点或者系统被多次提及的情形,这就需要在讲解知识点的时候,把讲解深度和侧重点把握的得非常好。以智能建筑中的设备自动化系统为例,在专业概论中一般会提到空调系统,而在后续的课程包括《建筑设备》、《建筑智能环境学》、《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建筑设备自动化》和《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技术》等课程中也都会提到空调系统。空调系统在建筑智能化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它必然会是我们研究的重要对象。随之而来的问题,就出现了,对于空调系统,在不同的课程中,介绍相关知识点时,如何把握深度和讲解侧重点就变得尤为重要。在建筑智能环境学中,类似的情况有不少。我院自2010年开始招收和培养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学生,笔者承担了2届的授课任务。针对该课程内容涉及面广,理论性强以及培养方案的导向性,我们对教学进行了一定的改革,现将主要做法与同行分享,以期得到批评指正。
二、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课程理论性强,涉及很多分析和计算。要清楚讲解每一张的重点和难点,包括分析和计算,我们的学时是够用的。但是这种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我院历来特别重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对实践的兴趣高于理论。该门课程内容,决定了如果采取教师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必然显得枯燥,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和课堂学习气氛。在一些学生基础非常好的名牌高校,比如清华大学,也都采取很多措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1.布置大作业。大作业可以考核学生资料检索、程序设计、团队协作和信息技术应用等多个方面能力,因此在介绍完课程绪论后,就会公布大作业选题原则、选题范围和参考选题,公布大作业提交时间和成绩评定方案。
选题时间为2周,在这2周内学生有足够时间查询相关资料,确定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教师在学生选完题后,要对题目把关,避免一些过于宽泛和过于简单的选题。对选题进行简单分析,指导学生把握正确的探索方向和方法。在课程最后一周,抽出2学时进行大作业的答辩,根据作业质量、工作量、任务分工等方面对每一位同学进行综合评分。鼓励学生以web quest专题形式完成大作业,这样可以锻炼其网络和数据库技术的应用能力,也能够将课题组分工、评价和探索过程展现出来。
2.开展专题讨论。在讲解某一章内容时,先对该章节学习的重点、难点和知识在专业体系中的地位、用途做一简单介绍。鼓励学生在概览本章教材内容后,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案例或者相关的新技术理论等,特别是自己有强烈兴趣的问题。这些问题由课代表汇总,交给任课教师,教师在本章最后一个学时,组织学生对有代表性的问题展开有引导性的讨论。通过每章一个小专题讨论,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阔思路,也为大作业的有效开展奠定了基础。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做导向性的总结和点评,指出哪些内容是可以进一步展开研究的,并提供一些研究思路和方向。例如,在绪论中介绍一些典型建筑风格时,会遇到地坑窑这种典型的北方建筑。班级的同学大部分都来自广东,很多同学看到地坑窑后,第一个疑问就是,如果下暴雨了,会不会被淹掉。有这个疑问是非常正常的,南方多暴雨,防雨防水是他们关注较多的。然而北方的人都知道,担心被淹一定是对北方的天气不了解,特别是西北黄土高原一带,气候干旱,地面都经常有一层厚厚的尘土,其蓄水能力很强,加上降雨量小,被淹的可能性极低。由此问题切入,就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同时可以提醒学生,对建筑风格感兴趣的,可以把建筑风格与地域关系作为大作业的一个研究方向。
3.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教材中有大量的公式和图表,而很多曲线其实是有公式在固定参数下绘制而成。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在教学中注重曲线的虚拟再现。也就是借助于一些计算机软件,实现相关的计算和曲线绘制。这样就更加生动,而且这些曲线和数据都是“活”的,可以方便观察参数变化对曲线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主要利用excel软件和matlab软件,简单计算和曲线绘制可以借助于excel。而复杂一点的,比如一维不稳定壁面的热传导问题,就需要利用matlab求解和作图。
结合后续课程和专业培养方案,该专业学生必须能够熟练应用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对建筑电气系统进行控制和设计。因此应用能力的培养,就必须贯穿整个培养计划并在教学中有所体现。在学建筑外环境时,涉及太阳高度角、真太阳时计算等内容,枯燥的公式往往会让学生兴趣降低。此时可以引入一些计算工具,比如百度,通过百度以真太阳时为关键词搜索,就会看到图1所示的应用。该工具可以输入公历或者农历,还有闰月选择功能。可计算全国各地任意地点和时间的真太阳时、平太阳时和标准太阳时。通过这个看似简单的计算工具,可以更具体地讲解太阳时的定义和不同太阳时的区别,由此可以引导学生对纬度和太阳时、太阳时和太阳方位角、太阳高度角等概念及计算方法的思考,自己是否可以制作一个类似的实现相关参数的计算和分析。同时也容易发现,图1的工具虽然可以方便准确计算真太阳时,然而其目的是为了分析八字,用于起名。这就涉及了八字起名,而八字算命、起名和堪舆术都属于易学范畴,都需要科学的观点。由此可以引入关于建筑环境学和堪舆术关系的讨论,引导学生用正确的观点看待二者。
4.提高实践环节要求。在实践环节教学中,我们以提高综合应用能力为导向,结合实际应用,提高该环节的要求。例如在做室外温度测量实验时,对实验报告和数据处理的要求如下:①绘制实测温度曲线;②绘制气象部门的该天温度曲线;③绘制用谐波函数模拟的温度曲线;④对比气象部门所测数据或者自己所测数据与理论模拟曲线的差异,最后分析实验的误差来源,并说明原因。
图2是广东气象网天气实况数据展示页面,可以多城市、动态显示气温、风力、相对湿度和降水量等气象参数。在做实验前,将该页面给学生看,让学生对数据展示形成基本概念,同时也知道该如何查找气象部门测量的气象数据。对于有理论计算的实验,一律要用理论值和实验值进行比对,并分析误差来源。实验报告全部要求用电子版,数据曲线不能是手绘后扫描,必须是用做图软件进行绘制和处理。通过这样的要求,学生对数据的处理和展现能力得到了培养。该专业学生经常和实时监控数据曲线打交道,类似于图2所示的天气实况数据,因此数据处理和展现技巧的掌握十分必要。
三、课程考核方式和评价的教学改革
课程在考核环节,也体现了注重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考核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成绩相结合的办法,平时成绩比例提高到40%。在平时成绩中,大作业成绩占70%,考勤、课堂表现等占30%。而期末考试也采用开卷考试,弱化对知识及记忆性的要求,而强调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
结合学生特点、课程特点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对建筑智能环境学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有效探索。从2届学生反馈的情况来看,收到了较明显的效果。学生给予了肯定和较高评分,笔者也因此获得了学院2012学年度课堂教学质量效果优秀教师的荣誉。
参考文献:
[1]周齐国,童明.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学科及学科建设[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7(5):33-35.
[2]周齐国,杨治明.论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学科[j].建筑电气,2002,(2):21-22.
[3]朱颖心.建筑环境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4]李念平.建筑环境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5]朱颖心.建筑环境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j].高等建筑教育,2003,12(3):26-29.
[6]广东气象局.天气实况[db/ol].[2013-10-17].
http://.cn/tqsk/index.shtml.
智能建筑概论论文篇4
简述计算机技术和建筑智能化
1.计算机技术的概念
计算机技术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之上,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获取各种信息,以实现人和物、物和物之间的信息交流,促进智能化信息的实际应用,实现信息设备和物理设备有机融合的一种智能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的同时,带动了很多相关行业了发展,物联网技术是其中一个。综合应用现有的技术,在改变世界通信模式的同时,也给现有的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促进新技术开发和应用。
2.建筑智能化的概念
建筑智能化采用集成的方法将包含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等内容的现代化科学技术和建筑艺术融合起来,建造一个安全性能高、生活品质高和便利灵活的建筑环境。智能化建筑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级的美国,世界上第一幢智能化建筑诞生于1984年。随着人类科研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建筑智能化已经成为当今建筑发展的主要方向。
3.计算机技术和建筑智能化的关系
计算机技术对建筑智能化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建筑监控、安全、消防和门禁等一同构成了计算机ip平台上的集成系统。目前这些技术并不能满足业主们的所有需求,计算机技术在建筑智能化上的应用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不断扩展系统功能,加强系统与系统之间的关联性,促进人和系统的紧密结合,建立一套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变化的动态系统。
计算机技术在建筑智能化上的实际应用
1.楼宇对讲系统中的应用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居民住宅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小区的物业管理也越来越重要,传统的访客登记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工作的发展需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楼宇对讲系统逐渐开始广泛应用于智能化建筑中。
(1)楼宇对讲系统的概念
楼宇对讲系统是由各个单元的防盗门、控制中心管理员的总机、楼道出入口的对讲机、电子控制锁、关门器和住户中的可视对讲机等部分及利用专门的网络所组成。利用该系统就可以让来访者和住户进行直接交流,住户只需要利用遥控器就能控制防盗门的开关,可以有效限制非法人员的出入。而且当住户发生突发事件时,也可以利用该系统及时告知警卫人员。
(2)楼宇系统的工作模式
在日常状态中,楼门自动关闭,本楼住户使用门禁卡或钥匙自由进出,避免非住户非法进入单元。若有来访者,访客只需在键盘上输入放房间号,呼叫被访问住户的对讲机,接通后双方就可以进行可视通话,住户便可根据声音和图像来确认来访者的身份。若允许,住户只需按一下对讲机中的开锁键,对入口门上的电子锁进行控制便可将门打开,来访者进入后,楼门即会自动关闭。对小区物业管理人员来说,只需要通过管理安全总机,就可对各个单元的对讲系统进行监控。如果出现非法开门、线路故障等问题,安全管理总机就会自动发出警报。
(3)楼宇对讲系统施工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笔者作为一名计算机技术助理工程师,参与了深圳市迪威视讯股份有限公司楼宇对讲系统项目建设,在施工中遇到了听不见和无法视频的问题。听不见就是在任何一个对讲分机和安全管理总机处于工作状态中,主机都可以听见。为了找出故障原因,我们首先检查了喇叭线是否连接完好,喇叭是否生锈或者损坏,然后使用一个相似的喇叭进行测试。在测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是听筒的喇叭出现故障,重新更换之后即解决了该问题。对于无法视频可以分为四种情况进行具体讨论。第一种是既不亮屏,也没有图像显示。针对这一情形,我们首先对分机电源进行了检查,查看供电是否正常。第二种情况就是屏幕亮,但无图像显示。出现这一问题时,我们对分机的视频线、视频信号分别进行检验。第三种就是屏幕亮且有图像,但是图像质量不高,比较模糊。了检测这一故障,我们对分机供电的电压和电流进行了检验。第四种就是显示住户头像,而且在监控状态下没有图像显示,根据笔者的工作经验,这种情况多数为监视键出现故障,更换即可。
2.露天建筑会场上远程视频通讯系统的应用
笔者参与了华为集团深圳坂田智真会场远程视频通讯系统的施工,现结合亲身经历加以说明该系统的应用。智真会场属于远程视频通讯领域的高端应用,是现代化计算机成果的重要实践工程,会场主要设计利用计算机中的语音和图像,呈现实时状况,包括看到肢体动作和听到实时语音,能为用户提供真人大小、面对面及眼对眼等多种形式的视频沟通环境和方式。由于该工程很多设备和管线处于露天工作状态,施工过程中如何做好防雷、防电和防水等是施工难点,否则影响到系统的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为了解决露天施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笔者根据自身工作经验,在团队的研究下,结合现场情况确定了施工方案。为了确保会场的安全,在防雷工程布置中,采用了目前比较先进的tps-up智能化电源防雷箱。在露天影像设备上,在电网设备中安装专门的防雷设备,从而达到防雷的目的。工程所采用的设备能满意需求,目前工程已经顺利竣工,工程质量合格。但是在智能化设备运行的使用周期中,应该要进一步对露天工程安全性和可靠性进行研究,优化施工方案。
3.计算机技术在企业单位智能化管理系统上的应用
笔者在参与深圳感知博合物联网股份有限公司一卡通设备智能化安装工程的过程中,作为计算机助理工程师,将方案设计的实用性和方便性作为本次项目施工的重点。一卡通设备智能安装工程施工的最终目的是能实现系统化管理,实现内部联网的科学化运行。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和需求,施工班组人员勘察现场,在实用性和方便性角度认真思考,最终确定定施工方案。在内部系统施工时,主要是利用现代一种磁条记忆以及感应灯技术,将每一张磁卡的信息详细登记,利用计算机的庞大储存功能,以最终实现安装和顺利运行。
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在本文中首先简要阐述了计算机技术和建筑智能化的概念,再对计算机技术和智能建筑的关系进行了概述,然后结合自己亲身参与的三个项目,对计算机智能化建筑中楼宇对讲系统、露天建筑会场上远程视频通讯系统和企业单位智能化管理系统中遇到的难题和解决措施进行了具体说明。经实践证明,这些措施都是非常有效的,但方案必须不断优化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
智能建筑概论论文篇5
一、建筑学的一般概念:
1、名称的来源:architecture、architektur、l‘architetura、 apxutektypa.(均来自古希腊)
本身具有艺术的含义,故又称建筑艺术
2、建筑学的含义:建筑学是设计与建造房屋的科学与艺术,即通过建筑的群体组合、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面形式、内外空间、结构、装饰、色彩等多方面的处理形成的一种综合性的艺术与技术。同时,建筑的艺术形象具有特殊的反映社会生活精神面貌和经济基础的功能。
3、建筑学和土木工程的最大区别:艺术性和历史感是建筑学和土木工程的最大区别。
基本概念辨析
广义建筑学和狭义建筑学围绕建筑学的中心议题是“人”
杨·盖尔的话,“如果能通过对城市及住宅区进行明智的规划设计,为户外生活创造适宜的条件,就不必为了使建筑物更加迷人和丰富而去刻意追求那些耗资巨大而又生硬、牵强的戏剧性建筑效果。从长远的眼光来看,户外生活要比任何形形色色扭捏作态的建筑形式组合更加切合实际,也更引人入胜。
广义建筑学的本质是无所不包的环境,大到区域和城市规划,小到室内和家具设计,贯穿宏观和微观世界。广义建筑学的基本概念就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它是一个整体,一个环环相扣,有小到大紧密配合的层次关系。
4、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的终极目的:我们的建筑师应该以最优的设计服务于社会大众为目标,并不拘泥于形式上的结果, 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只要符合这个目的,那管它洋、中、传统抑或是现代基本概念辨析
建筑学的特点:
(1)建筑学反映时代精神。(社会性、艺术性)
(2)建筑学反映地域性的风土人文(全球化中的地域文化概念)
(3)建筑学反映社会现象(大众参与设计,增加对建筑环景社区或者公共空间的认同感)
5、建筑设计的概念建筑设计是把想象的状态转变为现实状态的重合过程,涉及到技术经济、美观等多方面综合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建筑观念中,地位和所占比例是不同的。
基本概念辨析
6、建筑师的职责(建筑学和其他专业的结合问题、建筑设计类课程的重要性)
建筑师主要和真正的职责,是把各种不同因素都表现出来,并且协调各种专业,共同建成现代化的建筑。为了能够进行这种高度创造性的活动,同时又能在各种专业人员的不同要求之间进行必要的调节,建筑师不必对一切细节都具有专业知识,但他对建筑工业的的每一部门都应该具有清晰的一般概念,这正如同一个优秀的交响乐队指挥一样,他必须懂得每一乐器的可能性和局限性。
(意) p.l.奈尔维《建筑的艺术与技术》
基本概念辨析
二、城市空间设计的三大基础理论
1、图底理论(figure-ground theory)或称图形、背景分析;实空分析(mass-void approach)。
图底理论研究作为建筑实体的图和作为开敞空间的底的相互(比例)关系。
室外空间也应该是积极空间(positive space)而不应是消极空间(negative space)
室外空间也有动静之分,内外之分,也有空间私密性上的差别。
基本概念辨析
2、联系理论(linkage theory)或称关联-耦合理论(connecting-coupling theory)
联系理论致力于分析联系各个元素的线路,这一理论强调的是交通图解。它研究各部分线的组织,以及由这些线把建筑和空间联系起来的空间基线设计,空间基线可以是场地线、运动的导向线、组织轴线或建筑边缘。
转贴于 基本概念辨析
3、场所理论(place theory)
60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以场所的概念代替传统的空间概念,是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飞跃。
场所涵指一种具体空间,与人们的活动或认识有联系,它包含空间、时间、活动、交往、社会与文化意义等多种内容,因此包含了特定的意义,能引发人们的联想。它不同于抽象的数学或几何空间,而具备确定的品格气氛,染有某种感情色彩。
场所的内涵特征就是创造人们对环境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基本概念辨析场所指由特定的人或事所占有的环境特定部分。场所具有的重要特征是:
a、场所的占有性,即人对场所的占有。
b、场所的非空间性:场所研究的是人的活动与事件的环境的关系,不涉及固定的空间几何形态,具有非空间性
c、场所的随机性,不同的人或事物对场所的占有,从而使同一地点的场所在不同的条件下具有不同的意义。
基本概念辨析推荐阅读、讨论文章
1、教建筑、学建筑作者:peter zumthor文章来源:世界建筑2003\03
2、 思考题:建筑与水技术、历史沿革
一、建筑技术发展的历史沿革(空间组合论24、25、26、35、43、44、45、46、47)
1、古希腊、古埃及。
建筑材料 力学性质 建筑外观(条形)
2、古罗马推力屋盖(单拱、十字拱、球拱),水平力的平衡问题 内部空间 浴场万神庙很厚的墙和拱技术、历史沿革
3、哥特建筑理性和浪漫的交织、无情的技术与奔放的热情的融合
4、近代建筑19世纪中叶以后,靠直观感觉(以经验和直观为决断基础)的经验主义时代结束了,代之而起的是科学性(数学、力学以及材料科学)的技术时代。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开始分工。
1889年巴黎机械馆是第一批严格按照力学和结构逻辑建造的大跨度建筑之一。结构形式是三铰桁架。
技术、历史沿革
5、近代以后的三次技术革命(覃力—深圳大学)
自从19世纪工业革命以后,现代建筑的发展变化,经历了三次重大的技术革命:第一次是材料技术和结构技术的革命。工业革命、钢、玻璃、混凝土建筑物在跨度和高度上和空间组织的灵活性上得到了解放。
第二次是设备技术的革命。
电梯、自动扶梯、人工照明、空调等,使得建筑空间和使用功能的构成模式发生变化。设备造价超过总造价的30%第三次是信息技术的革命。
计算机技术、节能技术,楼宇自动化。体现了智能化和生态化的发展方向。
6、三次技术革命的后果
技术、历史沿革
三次技术革命彻底改变了,建筑造型的形象了和人们的建筑观,第一次,改变了建筑造型;第二次:建筑不再受交通、朝向、采光、通风等影响,可以采用人工处理得来。第三次:改变的是建筑的管理中枢等,还在演变过程。
总之,技术手段的变革,会超越风格流派等文化因素,对建筑造型产生巨大的影响,并使得建筑创作观念和设计方法随之发生变化。
技术、历史沿革7、后工业社会的技术科学技术的强劲发展迫使人文学者批评的反思这种发展的社会后果。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可以看成是人文思潮对科学技术的反思在建筑领域内的一种反映。
现代主义建筑艺术的两个基础—现代艺术和机器美学受到挑战,体现在下面的两个方面:技术、历史沿革
(1)、寻找传统技艺的再现和体现
(2)、以更高的工艺水平来设计和“制造”建筑,尤其以精致的节点和精细的加工来体现高超的技艺,体现在hi—tech建筑中。
智能建筑概论论文篇6
【关键词】安防监控;智能建筑;网络化
一、前言
研究安防监控在智能建筑的应用,是为了对安防监控进行进一步的拓展,提高安防监控的技术,将安防监控的使用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上,将安防监控作为建筑中的一种主要使用的技术,可以提高建筑的安全性能。他的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将不断的提高他的质量,同时也增广了他的使用的范围。
二、概述
概述部分主要介绍安防监控的主要的特点,了解安防控制技术的主要操作的原理和安防的概念以及需要遵循的原则。通过对这些内容的了解,才能理解他如何在智能建筑中的使用和应用效果。1、数字化。区别于以往的监控技术,现在的安防监控技术,是数字化的。之前的使用的监控系统是将得到的视频资料进行数字的转化之后,对数字进行信息的传播。现在的安防监控区别于以往,他将得到的数字成像进行计算,得到的数据进行测算。然后将数据进行转化。得到的信息可以在每一个不同的系统进行分享,这样的数字化,得到的数字可以传播更多的信息。进行每一个子平台的信息共享,这样之后,就可以得到一个数字化的平台。数字化带来高效率的传播,带来了快速的监控,同时全方位的监控带来了全面的监控系统。2、网络化特点。现在的监控技术,是在网络时代背景之下的监控技术,因此监控技术就夹杂了网络化的特点。网络化的监控技术,是利用了监控与网络的结合,扩大了监控的范围,将得到的信息进行网上的传播,使得信息的覆盖面更广,于此同时,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在全网共享的时候,得到的数据很多时候都会得到破坏,但是于此同时,数据的传播也会得到一定的扩展。因为数据具有一定的准确度的考验,因此在数据的测算的时候,需要网络化的技术的保护。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信息得到了集散式的传播。在传播的时候得到的数据成为了一个更宽广的内容。控制的功能更加完善,也很通用,适用于广泛的用户使用。对数据的处理也更加的快捷和方便。同时,因为网络的特点可以进行不同的信息的共享和综合,就可以在同时满足多用户的应用广的特征。
三、安防监控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
1、生物识别。智能安防就是使用智能的技术对建筑进行监控和保护。安防监控的使用是一种区别于普通监控技术的新型监控,因此他会引用很多的新型技术。其中一种比较特别的是生物识别技术。生物识别技术是利用生物技术进行控制。在生物技术使用的时候,需要将生物的特性应用到实际的监控技术中的设计之中,包括仿生物技术。学习一些动物的特性,对声音的敏感,对图像的敏感,采用先进的识别系统进行与生物特性的结合。生物识别是一种奇特的技术。仅通过对生物的分析就可以得出一定的数据,进而得出结论。它对人体的结构的了解比较透彻,因此会对人进行识别。2、行为识别。行为识别是对人做出的行为的反应,将人的行为进行拍摄之后,对得到的视频进行数字化的解读,得到一定的行为的意义,然后做出结论,理解此时发生的活动所代表的意义。在监控中的一种意义就是对监控范围内的行为的出现进行分析,推导下一步的行为的发生。因为你这种行为的分析还需要更加先进的技术,现在的行为分析还不够好。在设计的时候,装有内置芯片。芯片中输入了很多的行为特征和行为意义。从而帮助监控系统进行识别。3、高清摄像技术。高清摄像技术,是监控的关键。无论是哪一种监控的模式,对于监控的摄像的清晰度的要求都是很高的。因此在提高技术的方面,需要做的一点就是提高高清的摄像的技术。随着摄像技术的逐渐的进步,在监控的发展的过程中,监控得到了进步。监控使用的是高清的摄像的技术,可以进行人脸的更清晰的识别,得到了清晰的画面之后对于实际的监控的影响很大。
结束语
在人们的生活中,监控存在的意义就是对个人财务、对社会秩序、社会安定的保护。因此,监控对于任何建筑的意义都很大。安防监控作为现在的新型的科学技术与传统的控制技术的结合,在建筑的设计和制造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以替代的。他的生物识别、行为识别、高清摄像技术,对于监控的意义更大。将安防监控应用到智能建筑中,利于提高建筑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叶腾;;浅谈智能小区建设[j];山西建筑;2014年36期[2]2014年智能建筑专业技术系列培训课程[j];ib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4年07期
[3]2014年智能建筑专业技术系列培训课程[j];ib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4年03期
[4]张培;;安防未来地产关键词?[j];中国公共安全(综合版);2015年05期
[5]陈鹏;纪晔;;监理在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中的作用[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5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5年
智能建筑概论论文篇7
这样精深博大的事业需要清晰的建筑学和目标明确的选材,整体和自己的主导的陈述意图才不至于在精微部分的细节上从视线中消失。博德[的思想]集中在造成“整体区分”的位置[复数]上,它们对于由他的工作所突出的在思想的各个时代的思想形态[复数]的整体性是不可放弃的。因而,宗旨不是时间历史-全书式的总体性,而是按照事质来划分的整体性。各个思想家乃至他们的位置对于思(denken)是“建筑工具”,这种思把自己本身理解为一种“建筑性的”思,更专业地说:一种“理性关系建筑学的”思。
在整个建筑学中,博德区分三种各自作为整体来理解的精神历史阶段:(1)从古希腊直到黑格尔的形而上学历史,(2)在马克思、尼采和海德格尔那里达到顶峰的现代和(3)接下来的“次现代”[submoderne](博德优先选择的措辞)或者后现代。博德所关心的是突出在这些阶段之间的每一次“切割”的彻底性,而不是在往往不加追问地设置为前提的哲学“运作连续性”的意义上,通过效用历史和问题历史的视角化把这些阶段“粘贴起来”:这样的方式只是掩盖了[如下事实],思在每一个时代都遇到各不相同的理性使命。www.133229.com
就博德的首要的哲学关怀正是这种区分而言,因而需要划分各个使命的清楚界线乃至各自所完成的思想[gedachten]的清楚界线。作为在个别阶段内的位置[复数](所谓rationes[理性关系])的区分原则和建筑原则,一种三分式起着重要作用,博德从海德格尔的用语“思想之事的规定”那里借来这种三分。一个位置让自身由此来得到规定:它是从(一)思,(二)从[思之]事还是从(三)前两者的规定来取其开端,接下来的两个其它关系项[termini]的顺序是如何构成的。每三个位置亦即rationes[理性关系]组成一个形态[figur],它的联系每一次由这些关系项的一位来承担并且完成。这种抽象的结构原则已经指出理性这一概念的基本的内容上的区分[复数],博德的全部工作围绕着理性地运筹和继承这些区分:“自然理性”(对于现代:“技术理性”)从作为第一关系项的思乃至认识来发展自身,“世界理性”(“mundane”)的形态[复数]围绕着其ratioes[理性关系]中的事-关系项,而“概念把握的理性”[die“coneptualevernunft”]或者“形而上学的理性”每次皆从规定开始。[2]
在献给西方之思第一阶段的《形而上学的拓扑学》(=tm)中,博德阐明“自身不再运动的形而上学”,为的是“在形而上学之知中寻访开端性的理性的或者‘开端的’思想的原则,而原则首先为历史性的。”(tm49)。这里他发现一个基本模式,这让他把形而上学的历史分为三个同等的时代:时代所特有的智慧形态[weisheits-gestalt]每一次都走在形而上学的思的前面,这就是说,一种非哲学的知,一种关于人的规定的知先行于哲学。在否定的乃至排斥的关系中,自然理性处在这种智慧的对立面,自然理性从自己的经验或者更确切地说从观察中提出一种知,并且试图占据原始智慧的地位。这种自然之知最终表明自身没有根据,同时带来原始的已知[的知,gewussten]的约束性的危机,这导致理性与自身相区分。区分是这样发生的,理性作为“概念把握的”[conceptuale](“形而上学的”)通过自然哲学的知而和原始的sophia[智慧]“结合”:这种衔接的发生是由于概念把握的理性赋予丧失约束力的智慧以相应的“逻辑”和与之不可分的确定性,这意味着,把智慧建立在相应的原则上并且将它带到第一科学——形而上学——的形式中。在这种由概念把握的理性所造就的对智慧中的已知[的知,gewussten]的保护或者掩护[bergen]中,理性显示为在哲学的词义[“爱-智慧”]上的理性,形而上学显示为真实的“爱-智慧”:“形而上学知道自己从它的每一个开端上就是爱-智慧。在它的每一个时代它皆以此为目标,这就是把智慧本身呈现为科学,并且是以这种方式:智慧是给所有理性[vernuenftigen]去知晓的礼物。”(tm442)
为了适应并非由理性所造就的智慧之知,为了能够恰当地“用概念来继承”[concipieren]智慧之知,理性必须特地规定自身,把自己作为概念把握的或者形而上学的理性与自己作为自然的理性区分开来。所以,到黑格尔为止的哲学历史在博德的阐述中最后只有通过理性本身的区分运动才能够把握。因而,对海德格尔的问题“什么是形而上学?”的回答与其把注意力转向一种在本体论意义上的对象规定(存在者作为存在者的区分)或者神学(最高存在者的学说),不如将注意力放在作为思想形态的形而上学理性或者思辨的理性上,放在由这种理性所缔造的得到论证的洞见的统一性上,这是对一种在源泉上并非由理性所造就的知的洞见。
把这种结构原则应用在由博德的工作所突显的智慧形态[复数]的三分式[3]和与智慧形态[复数]相联系的形而上学的时代[复数]上,其组织构成如下:缪斯之知出现在第一时代(荷马,赫希俄德,索伦),知的核心内容在所是[wasist]和所应是[waszuseinhat]的同一性上,这种同一性以神性的决议为依据。与这种得到启示和神性担保的关于如其所是的约束性的智慧相对立,自然理性出现在宇宙论的形式中(阿纳克西曼德,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一种以观察为依据的知否定上述智慧。然而正是这种纯粹的人的洞见的不完满导致这样一种危机,在危机中形而上学的理性首次以巴门尼德的形态而出现并且把那种孤绝的[daseine]存在者[巴门尼德的另一准确的说法是:如其是/wieesist。]规定为约束性和完美洞见的结合原则。柏拉图的善的理式处在认识论的完美中,在这里亦如在亚里斯多德的作为第一科学和神学科学的形而上学那里——有不动的推动者作为理性的纯粹现实性,缪斯智慧的具有约束性的已知[的知,gewusste]最终在变化了的形式中找到科学的掩护[bergen]。结论是:“第一时代的形而上学用“让”[lassen]的方式来完成可以洞见者和所应是的相同性[selbigkeit],让kosmos[宇宙]存在——这是它最后的思想。而亚里斯多德没有忘记,他在开端上须感谢谁:他的荷马。”(tm165)
在形而上学的中间时代(在博德这里中间时代包括[从亚历山大大帝到奥古斯都的]晚期希腊文化和晚期古典)新约智慧的福音(对观福音,保罗,约翰)打破已经先于它而存在的教条的、怀疑论的和奥秘的哲学之知,哲学企图“以自然的方式,也就是由自己本身而成为智慧”(tm205)。奥古斯丁关涉到基督的智慧或者sapientia[“智慧”的拉丁文],但却不是通过上述自然的世界智慧,而是通过时代的第一个形而上学的位置自身,这就是普洛丁。普洛丁否定了基督智慧,把最终为单纯的和不可言说的原则给予了中间时代。中间时代的哲学用奥古斯丁的爱-智慧(amorsapientiae)接受了原则的规定,与这种爱紧密联系的是“践行真理”,作为精神的行动,在这里人的精神是上帝的镜像。在结束的位置上,托马斯的神学显示自己是“中间时代的形而上学的科学”(tm301):作为神性的科学(scientiadivina)它通过启示的中介在自然理性的前提下和人的第一科学联系起来。在这个合题中,自然之光在它的认识能力中始终依赖于给人们去信仰的articulafidei[信仰的宣告],神性启示的智慧为概念所继承并且被掩护在科学的稳定性中。
核心的智慧在最后的时代为形而上学的理性所继承,它是在艺术(米朗凯基罗),宗教(路德),自然理解(布鲁诺,培根,伽俐略)和公民的诗中(卢梭,席勒和荷尔德林)所宣布的对自由的知和情感。这种前-形而上学的自由的确定性现在依赖于一种形而上学,它在纯粹以自然因果性为依据的观察方式面前保护自由的确定性,把自由确认为必然设置为前提的理性理念。这个最后时代的完成也是形而上学历史的完满,它在黑格尔的著作中实现了,特别是在《逻辑学》中,它呈现了形而上学的“完满的体系”(tm27):“没有什么在任何较早的形而上学中……的思辨,不在这部著作中被接纳,更有甚者:在其中被创造并且从方法上巩固下来。”(tm44)在这里纯粹概念变成知的理性中介,自然和精神在理性中介里结合起来,具体说是以这样的方式,在物理自然和精神自然的理论框架里(《哲学全书》)最终有效地允许概念把握的理性成为其自然对应物的主人,理性表明自身与自然是一体。理性在自身的区分因此而回溯到一个唯一的原则,它最后在黑格尔的现实的理性[vernuenftigkeit]乃至理性的现实性的用语中也扬弃了任何存在和思想的差异。
尽管已陈列出呈现各个时代的结构原则,博德在这里仍然看到自身的理性使命,看到一种形而上学理性的特殊形态正在形成,一方面是在原始智慧的形式中的关联点,另一方面是事、思和规定的基本关系[复数]每次都在变化。形而上学是一个整体,这是因为时代每次所完成的[使命]把理性与自身的区分在上述基本关系中带往穷尽自身的结束。“形而上学的共同事业”(tm50)合情合理地完成了。随着黑格尔,形而上学“关闭起来”,其完满的历史不是别的,就是爱-智慧的历史,因为:“所呈现的种种关系的结果让人认识到,人的规定已经完成,一如形而上学把它从原始的知的形态[复数]中掩护起来。”(tm686)
博德在《现代的理性结构》(=vgm)中致力于后黑格尔的现代,现代在核心处的标志是对作为纯粹理性科学的形而上学的彻底拒绝,在理性科学中理性“事实上不和别的,只和自身打交道”(康德,《纯粹理性批判》b版708):世界理性在现代充分发挥其关键作用,并且“追求‘从事情上’得到规定,抵达‘事本身’[复数],事作为某种无法扬弃的与世界理性不同的东西对于它[指世界理性]是‘被给定的’。”(vgm689)现性也不再作为概念把握的而关涉到一种并非由它造就的知,而是面向三大“全体性”:历史,世界和语言,现性与它们处在一种直接的关系中,这就是说,不再通过自然理性或者理性概念中介的关系。现代世界理性对先行给定者的省思可以分为三大形态,在这三大形态内每一个位置(或者ratio[理性关系])皆完成了上述三大全体中的一个。这种双重的三段论[triadik]与ratioterminorum[理性关系的关系项]及其事、思和规定的变化顺序的动机密切相关,是现代整体的建筑学原则。第一个形态,对科学[复数]的省思,其标志是在内部发挥作用的理性的功能性或者操作性,每次进入省思的全体性由此显现为具有技术规定性的整体:相互关涉的思的技术语言(弗雷格),统一的自然现实性的世界(石里克),最后是科学的问题状况的历史(库恩)。这里,现性作为技术的是形而上学时代的自然理性的一种继续,然而不再有对应的概念把握与之相区别,以至于科学[复数]最终不断地陷入技术的内在本性[inhaerenz]。随着这种自然理性和技术理性的连续性假设,博德同时突出与海德格尔的命题的区别,这个命题就是技术之思是形而上学理性的遗产。
如果形而上学或者概念把握的理性还在现代有地位的话,那么,似乎在第二种省思中,它以解释生活为目的:在历史性生活的解释学(狄尔泰)和世界意识的现象学更新(胡塞尔)中,难道不正是在这里一种先行的赋予[vorgabe]被理性所继承并且由此建立了一种新的第一科学了吗?但是,这里必须注意先赋[vorgabe]的区别:形而上学时代的智慧[先赋]提出真理的要求并且以内在的理性[vernuenftigkeit]为标志,这种理性呼唤出哲学的理性[vernunft],而现性的先赋是“无理性的,体验的生命……,一如它在历史、世界和语言中展示自身并且总是被阐释出来那样”(vgm231)。因此,不再可以把这种被体验的生命的“众说纷纭的”[“doxischen”]形态放到逻辑上透明的科学统一性中,而只能放在一种奠立意义的理解学说中,理解在这里是对本身无理性的生命的理解。这种从根本上不同的逻辑表明现代解释学之思只是对概念把握理性的“模仿”[simulation]。维特根斯坦对社会生活的语言性的省思给上述“形而上学的余烬”(vgm188)一个结束,哲学概念的规范区别在语言游戏的多样性中灭亡了,语用的理性[vernuenftigkeit]在一种logondidonai[讲故事][4]的形态中显示自身,这种理性在被制定的生活形式中,在消除任何论证的呼喊——“我正是这样来做”——中被取消了。
博德在马克思、尼采和海德格尔那里,在由他们实现的对人的创造性本性的省思中看到现代的完成(现代的“核心省思”)。在这个“非哲学的核心省思”中(vgm362),与哲学史的鸿沟最大化了,对人的规定的追问并非从先行的智慧之知中表达出来,而是从人的本质经验中说出来,人的本质不仅向外部是创造性的,而且也正是鉴于人自身是创造的。然而核心省思的经验表明这种创造性却在历史和当前被系统地歪曲了:在资本的自我兑现过程中创造性本性贬低为商品(马克思),意志的价值创造为否定生命的基督教道德所否定(尼采),在纯粹技术的理性中结束的形而上学之思的自我遗忘(海德格尔)。所有这三个位置都回答了这种“缺失-经验”和与此相连的人的创造性本质的“困境”,答案是必要的人与自身在将来的区分:共产主义的人,超人和领受死亡的人的此-在。这第三种省思形态的世界理性突出了存在先于思想的不可扬弃的先行性,与黑格尔的现实性和理性的同一性原则处于彻底的对立和否定中。彻底拒绝一切思辨哲学,指明即将来临的迄今之人与自身的区分,在这里现代的世界理性竭尽了自己的明辨力量;它也完成了其划时代的理性使命,其结果是:现代显现为一个整体。
以变化的目光关注业已完成者,博德结束了对历史(哲学或者形而上学的历史)和世界(现代省思的世界)两大“全体性”的工作,此后尚待完成的是理性关系的建筑学与语言及当代或者次现代之思的交锋:以建筑的方式,博德要用以整体为目标的三段式建筑学阐明次现代的看来似乎不可简约的多元主义,他把无序的次现代(梅洛-庞蒂,福柯,德里达),结构的次现代(雅考普森,巴特,列维-斯特劳斯)和分析形态(莱尔,奥斯丁,达米特)区分开来。接下来最后一步应该是对在西方智慧形态[复数]中给予尺度的“言语”的尊崇和评价,至此,博德的思想自身最终作为爱-智慧而圆满结束。
博德的事业在当今的哲学风景线上当然显得像一块漂流石般孤独,作为敢于体系化的思想的见证,它现在就自身方面屹立在其自身使命的完满之前,“理性地谈论理性”(vgm16)。它以时常夺人心魄的西方之思的建筑学面对读者,这种建筑学无疑地要求矛盾。每一次交锋在这里都应该把博德下面的话铭记心上:“因为批判不在原则上也就不在整体上造成区分,所以它停留为学术活动,这种活动没有超出诸如牢骚的价值。”(tm46)
贺伯特·博德的重要著作:
《形而上学的拓扑学》,卡尔·阿尔贝出版社,弗莱堡/慕尼黑1980。(书店已售完)
topologiedermetaphysik,karlalber,freiburg/münchen1980.
《现代的理性结构》(缩写vgm),弗莱堡/慕尼黑1988。(书店已售完)
dasvernunft-gefügedermoderne,freiburg/münchen1988.
《历史的建筑工具——希腊和中世纪哲学论文演讲集》,格哈特·迈尔编辑整理,维兹堡:科尼希豪森出版社1994。380页,42.——欧元
bauzeugdergeschichte,aufsaetzeundvortraegezurgriechischenundmittelalterlichenphilosophie,hg.v.gehaldmeier,würzburg:königshausenundneumann,1994.
智能建筑概论论文篇8
一、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实践教学环节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各高等学校普遍存在着重视理论教学环节、轻视实践教学环节,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目的性和系统性研宄不够,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上缺乏连续性、科学性。在对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上照搬照抄理论教学的考核方法,无法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甚至存在一些实践教学环节仅仅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效果或者实践教学的效果不明显,这不仅影响后续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也影响理论教学的效果,影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部分实验课程教学理念陈旧,基本上针对理论教学的知识性验证,缺少相关课程和相近学科知识间的联系与验证,学生所学知识不连贯,缺乏系统概念;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理论课教师和实践课教师各司其职,缺少沟通;实验教学时间短,没有真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没有调动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实验课程质量监督体系和学生成绩考核机制不健全,导致学生对实验课程不重视;从事实验教学人员大多年轻,实践经验缺乏,实验教学不深入,效果欠佳;缺少学术交流氛围,学生不能及时了解和参与具有明显专业背景的科研项目和工程技术等。针对这些现实问题,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教育必须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创新实践教学管理与操作模式,切实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系统综合和实际工程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另外,我国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教育对实践教学特征的理解存在误区,主要表现在:一是因为强调建筑电气工程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就片面地理解为,在建筑智能化专业课程教学中,必须把工程实际操作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和考核内容;二是因为强调建筑智能化教育必须深入实际工程环境,就简单地理解为让学生去某些企业熟悉建筑智能化工作的过程和具体的工程技术处理措施;三是因为强调必需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而片面认为应把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作为直接教学目标。对此,我们必须从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出发,通过对建筑电气实践教学改革的研宄与探索,改变当前建筑智能化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案,以适应应用型本科学生的教学要求。
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设想
结合多年从事建筑电气专业教学的体会,笔者认为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在实施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构建完善、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我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本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在具备坚实的建筑智能化基本理论教育基础上,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革,以培养出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建筑智能化应用型人才。由于建筑智能化技术是随着现代化建筑的发展而形成的新技术,它集现代通讯技术、现代计算机技术、现代控制技术于一体,是一门综合的行业,学科知识更新快。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建筑智能化技术与电气工程技术的融合,毕业生需要既具备建筑智能化专业的实践技能,又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才能适应知识的快速更新和现场条件、需求的变化,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潜在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对建筑电气人员的需要。因此,在建筑智能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一方面要加强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同时不能忽视专业基本理论教学;逐步提高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加强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制定出符合建筑智能化‘‘应用型人才”教育要求的教学计划、专业发展规划、相关课程建设计划和专业实践教学计划。
为了实施实践教学,需要建立完整配套的电气智能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内容应包括实习(包括认识实习、电子工艺实习与毕业实习)、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环节。在实习教学的设置方面,与理论教学一样,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均要精心编制教学大纲。各种实习都要求学生认真完成规定的实习任务、认真撰写实习报告、完整记录实习内容、仔细分析实习情况、归纳实习心得。
课程设计要强调专业课程的实用性、综合性,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制定相应的指导书和任务书。通过合适选题,锻炼学生全面分析、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实训条件,为愿意和有能力的同学提供试验平台,从而可以让他们体验成就感,提高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
毕业设计是学生毕业前对四年所学专业知识的概括与总结,要认真抓好毕业设计的选题与审题、设计指导和毕业答辩三个环节,目的是通过毕业设计这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热爱建筑电气智能化专业的思想、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实际工程训练和一定的科研工作训练。毕业设计要制定相应的指导书和任务书,要抓好全过程监控与考核,强化毕业设计的全过程管理是保证毕业设计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而毕业设计的考核(答辩)是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衡量毕业设计水平的重要手段。
(二)加强基本理论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课程的结合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教学计划所规定的课程中,各课程之间是既相对独立而又紧密结合,基础课的实践教学环节与专业课教学相互呼应。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上,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时间应合理分配,让有些课程的教学可在实践中完成。例如:《电子技术》《建筑消防控制系统》等课程,以解决学生对电子元件不认识和对电子设备概貌知识贫乏等问题,以便加深学生对建筑智能化专业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毕业设计安排在最后,是对前面所学各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提炼与升华,以体现建筑智能化技术综合能力的培养效果。
建筑智能化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科,每门专业课程的学习,都要根据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开设验证性(设计性)实验;为达到良好的实验效果,建立直观的工程印象,应尽量采用相对真实的,或者模拟真实环境的实验装备进行实验,使学生在完成课程实验的过程中,如同置身建筑电气工程实际生产的真实环境,从而达到实验目的,锻炼实践动手能力。同时,进一步完善电气工程综合实验室,扩大综合实验设备规模和涉及面,提升实验水平。建筑智能化专业的所有专业、综合实验室要对学生开放,让学生随时都可以来实验室进行课程实验,实现兴趣制作,以提高实验设备的使用效率。实验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仿真软件辅助教学,可以直观、形象地介绍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设计、安装、调试、测试与运行的全过程。
(三)加强产学研合作,努力培植完善的校外实习场所
由于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工程专业,所以利用各种条件与企事业或科研院所共建实验室,签定实习基地、产学研合作协议,联合指导毕业设计可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加大力度加强产学研合作,努力培植完善的校外实习场所,本着互惠互利原则,实行学校与企业共建,实现实践教学资源合理配置与使用,并努力使实习基地尽可能涵盖有代表性的相关企业。有些实习可以安排参观、考察,也可以是上岗参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实习时间一般不长,每学年将安排一次。
另外,可以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的技术及施工部门实习,请企业电气工程技术人员讲解有关产品的电气控制原理、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等相关问题。通过这种组织方式的实习,给学生们制造了身临其境的机会,接触实际工程,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基础理论知识。而且,通过校外实习基地的现场实习,学生有机会到实际工作中演练,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增强对建筑电气工程工作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对电气智能化专业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同时,通过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可以建立与企业的合作关系,争取现场生产与技术改造等方面的课题,使学校在社会上得以延伸发展,为企业技术人员、现场操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企业人员的技术素质,从而使学校和企业获得双赢。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实践教学的效果与实践教学教师的经验和能力密切相关。普通高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现有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实践经验不足,理论脱离实际,为此,各高校应与电气工程相关的企业建立联系和交流机制。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鼓励并组织部分教师到企业、相关研究所等进修,让他们接触、熟悉电气工程实践,积累实践工程经验,提高实践能力,拓宽知识面。同时组织教师到兄弟院校参观学习,交流教学经验,邀请现场专业技术人员来学校讲学;组织有关企业与学校参加学术交流、研讨活动,提供相互学习的平台。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将自己所获得的实践经验与技能传授给学生,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的科研工作是教师建立工程实践经验、提高工程设计能力的重要渠道,因此鼓励教师积极争取并完成纵横向科研项目,撰写专业学术论文。通过做项目、写论文,既可以提高教师实践工作能力,又可以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授课水平。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在研究工作过程中,拓展知识面,培养兴趣,增长才干。
(五)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合理设置实践性教学考核方法
实践性教学体系的规范与完善,必然需要运用科学的考评方法,这是实践性教学改革的重点。电气智能化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环节多,内容丰富,因此,对实践性教学的考核,最好通过答辩与实际现场考核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提问、实际操作的检查,可以综合考核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三、结语
智能建筑概论论文篇9
关键词:房地产 市场营销专业 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
1房地产策划专业人才市场需求日益增长、就业空间广阔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中国房地产界衍生了一个特殊的新兴职业——房地产策划师。据住建部中国房地产研究会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目前有65%的房产企业急需策划人员,有90%的企业出现岗位空缺。”这表明,目前中国从事房地产策划工作的人员还远远不够,专业人员更是少之又少,在房地产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今天,随着中国城市化,城市国际化的进程的加快,市场需求越来越大,据智联招聘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房地产策划师已经连续三年蝉联智联招聘十大热门职位。 2005年3月为了满足对房地产策划师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式推出《房地产策划师国家职业标准》,并将房地产策划师正式列入《中国职业大典》,并将房地产策划师共分为四个等级。
房地产策划师可在大中型房地产开发企业从事投资分析、开发、策划、销售工作;在房地产估价机构从事估价、咨询工作;在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从事经纪、销售、咨询工作;在物业管理企业从事物业服务与管理工作;也可在房地产交易中心、土地拍卖行、资产评估事务所从事相关岗位等等多种工作。
2房地产策划师的专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能力特征
2.1房地产策划师的专业能力的培养
房地产策划师的专业能力培养,需要通过系统学习和掌握现代房地产市场营销及策划理论、销售与管理基础理论、规划设计等知识,锻炼房地产市场调查、项目策划、房屋销售技能及管理等专业能力,同时要加强熟悉房地产政策法规。
2.2房地产策划师的职业能力特征
房地产策划师的职业能力特征包括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协调合作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和计算能力。同时,房地产策划师应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3房地产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是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内容”;“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相结合”;“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等。这无疑为创建富于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指明了方向。
3.1科学系统地进行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专业知识主要课程可以设计安排经济数学、统计学、管理学、房地产概论、房地产经济学、房地产市场营销学、消费者心理学、房地产市场调查与分析、房地产市场策划、房地产商务谈判及推销技巧、公关礼仪、房地产定价理论、房地产估价、房地产经纪理论、房地产经纪实务、建筑概论、房屋结构与识图、城市规划设计基础、建筑工程概预算、物业管理、房屋维修与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学、房地产投资分析与开发经营、经济法实务、房地产法律法规等课程。
从事房地产策划与销售管理等工作,对房地产项目的规划设计、房地产营销与工程建设的关系等方面要求较多,涉及的学科包括建筑学、城市规划、内外环境以及建筑工程建设、工程概预算、建筑结构、建筑设备与材料等基础知识。房地产项目开发早期就较多涉及到与房地产营销后期的协调,如售楼处包装、样板房建设、销售培训内容等,但随着房地产营销意识的深入,房地产产品本身越来越受到重视,根据市场和自身条件而确定房地产产品定位,从营销角度出发指导规划设计已成为普遍做法,这就要求房地产策划师具备更为专业的知识。
3.2加强校内“房地产实训中心”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建设房地产产品概念展示厅(配置房地产主题概念的模型、效果图、沙盘及展示设备),满足形成房地产概念资料库,满足专业及专业群建筑产品从认知与运营等方面的教学需要功能;
建设概念设计实训室(配置概念设计用桌椅,多媒体教学设施设备,设计资料库),满足包括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建筑设计初步、建筑设计原理、建筑设计、景观设计规划等基本技能的实训功能;&n
bsp;
建设房地产营销实训大厅(配置楼盘沙盘,洽谈桌椅,销售管理软件及其它售楼道具),满足开展销售策划与销售实务技能实训,组织学生进行网上房产营销业务房地产网上交易与交流平台,满足房地产营销员培训需要;
建设样板间实训室,通过建筑构造、装饰构造节点剖析与展示,满足房地产产品销售、建筑构造、装饰构造等方面的教学和实训需要,满足房地产营销员培训需要;
建设物业设备实训室(配置各类物业设备,包括消防系统,楼宇智能化运行系统等),满足建筑设备安装施工、设备运行、物业管理等方面的教学工作需要,提供建筑设备安装施工、运行、调试、物业管理等方面的教学工作需要和物业管理公司员工上岗培训需要。
在加强院内“房地产实训中心”的同时,要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利用。通过与多家房地产开发公司、房地产营销策划有限公司、房地产估价有限公司、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物业管理企业等签订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协议,已形成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这些校外实习基地一方面为学生成才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和实践条件,另一方面为这些企业输入了新鲜血液并储备了急需的人才。
3.3加强《房地产市场营销》课程改革和精品课程建设
《房地产市场营销》课程是房地产市场营销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核心必修课,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对学生从事房地产行业的策划、销售等相关职业能力培养起主要支撑作用,可以帮助分析房地产市场,掌握策划与销售规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本课程进行多方面的改革尝试。
1)自编教材、建立教材群,并重组课程内容,与房地产行业对执业人员的职业认证要求结合起来。采用“双教材”教学,即文字教材与多媒体教材相结合。
2)进行教学模式创新。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3)进行教学方式创新。实行多种形式的互动式教学,如讨论式教学、边讲边练、社会实践等,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教育观。
通过精品课程建设,促进形成特色专业。
参考文献:
[1]薛长青.房地产营销管理.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织.房地产策划师(基础知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智能建筑概论论文篇10
论文摘要:文章论述了智能建筑的含义、以及发展状况;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功能、设计要点及系统检测。指出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是建筑智能化系统中的一个主要系统。
一、智能建筑的含义和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建筑技术也日新月异,智能建筑的概念也日趋成熟,早期一般被成为智能大厦。在国内 “3a大厦”、“5a大厦”等广告词随处可见,所谓的“3a大厦”是指建筑物具有楼宇自动化(ba)、通信自动化(ca)和办公自动化(oa)系统功能者。而“5a大厦”则是将楼宇自动化(ba)中的火灾报警及自动灭火系统独立出来,形成消防自动化(fa);将安保系统独立出来称之为安保自动化(sa),从而形成“5a”。其中,“ba系统”也就是我们平常所称的楼控系统,即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简称。
直到2000年中国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的问世,其中对什么是“智能建筑”才有了明确的定义:“它是以建筑为平台,兼备建筑设备、办公自动化及通信网络系统,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向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由此可见,提供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的建筑才能称之为智能建筑。但此定义还忽视了一点,“节能环保”。到2006年建设部重新组织编制组对gb/t50314-2000进行了修订。此次修订在内容上进行了技术提升和补充完善,并按照各类建筑物的功能予以分类,还在“智能建筑”的术语解释上加上了有关“节能、环保”的概念。在新的gb/t50314-2006上“智能建筑”被定义为以建筑物为平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
智能建筑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化工程,建筑、结构、水、采暖与通风、电气等专业构成有机整体。犹如人的身体,只有各个器官协调作业,才能表现为健康状态。智能建筑的“智能”,也就是要建筑像人一样,能“知冷知热”,自动调节空气、水、阳光照射等,创造既节能、健康、舒适又安全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减少“楼宇综合症”的发生。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有几个“a”就是智能化建筑的概念是错误的。
建筑智能化系统(building intelligent system)是智能建筑中应用的电信息系统。对建筑智能化系统国内还有一个俗称,即所谓的“弱电”系统,它是以从建筑设计中有别与传统的电气设计和照明设计而引申出来的。传统的电气设计和照明设计称为“强电”设计,而把属于建筑物智能化系统设计的内容称为“弱电”设计。
建筑智能化系统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每个智能建筑要把所有系统都包罗进去是不太可能的,因此设计时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建设总投资、管理要求等综合考虑。确定与建筑物功能相适应的建筑智能化系统中各子系统的设计标准,应侧重各子系统的有机结合,注重智能化系统集成,强调综合性、统一性和各子系统的关联性,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使传统的智能化子系统互联、互通、互操作,达到资源共享、功能得以提升和降低成本的目的。
(二)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内容:
根据《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2003里6.1.3的内容,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包括以下几大子系统:
1、空调与通风系统;2、变配电系统;3、公共照明系统;4、给排水系统;5、热源和热交换系统;6、冷冻和冷却水系统;7、电梯和自动扶梯系统;8、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与子系统(设备)间的数据通信接口功能;9、中央管理工作站与操作分站功能;10、系统实时性;11、系统可维护功能;12、系统可靠性;13、现场设备安装质量;14、现场设备性能;15、依据设计要求所需评测的项目等。
可见,在建筑智能化系统中,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又称ba系统)是体现节能和创造优良环境最有价值的系统,也是关联技术最多的系统,应称之为建筑智能化的龙头系统。
(三)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检测
1、系统检测:是指智能化系统安装、调试完毕,经过规定的试运行时间后,竣工验收前所进行的对系统功能、性能及可能存在的缺陷进行的全面检验和测试,评价结果将作为竣工验收和智能化系统等级评估的依据。
但是,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并不是仅仅涉及一个弱电专业,要由各专业相互配合,如建筑专业在做设计方案时,就应当考虑太阳光的利用与人工照明的关系以及热辐射的作用等等。不能只考虑建筑外形,连结构的合理性都不考虑,把有限的资金都放在外形上,有可能就应了那句“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话,就不可能做成智能建筑。因此智能建筑是多学科、多技术系统的综合体。
二、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里所说的建筑设备管理系统(bms)也就是在《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2003里被称为建筑设备监控系统(bas)和公共安全系统(pss)等综合管理的系统。
虽然,从现实来看,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办公楼、宾馆、体育场馆等各类的公共建筑当中,可是,在我国目前的国民经济发展中,住宅(小区)的建设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住宅(小区)智能化的发展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与在公共建筑里不同的是,应依据住宅(小区)自身的特点与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功能、技术结合起来,发挥该系统的作用。除小区内的公共部分与其他公共建筑里的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一样,在住宅内部,家庭控制器(home controller)是智能化系统的一个主要产品。它可以实现对住宅内表计(水表、电表、燃气表、直饮水表、热水、供热等计量仪表和设备)的数据采集和远传,还包括了对常用家用电器的控制等功能。
(一)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功能
按照《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2003里6.1.2所阐述的: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用于对建筑物内各类机电设备进行监测、控制及自动化管理,达到安全、可靠、节能和集中管理的目的。
我们把它总结归一下,即:
实现自动监视与自动调节以适应室内环境的变化;各类机电设备的启、停和运行进行连锁操作,以确保机组的安全运行;各类机电设备的故障自动监测,以保证设备的安全和及时维修;实现优化控制以实现节能降耗;实现过程控制自动化以节约设备管理人员。
2、系统检测的条件应具备:(1)系统安装调试完毕后,已进行了规定时间的设运行;(2)已提供了相应的技术文件和工程实施及质量控制记录。
对于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来说,在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2003)里有明确的规定。就是,系统的检测在系统试运行连续投运时间不少于1个月后进行,并且应依据工程合同技术文件、施工图设计文件、设计变更审核文件、设备及产品的技术文件进行。
3、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检测应以系统功能和性能检测为主,同时对现场安装质量、设备性能及工程实施过程中的质量记录进行抽查或复核。
4、系统检测的流程
(1)一般由工程建设单位,也可由工程承包方或使用单位向检测机构申请办理系统检测委托手续。
(2)检测单位在熟悉委托方所提供的各项工程资料,对工程的情况有了基本的了解,并已明确知道委托方的需求后,应及时的制定检测方案。
(3)检测单位按照已制定的检测方案进行检测工作。现场应详细、准确的填写原始记录表。原始记录表应字迹清晰、没有笔误,以便现场检测人员签字或者盖名章。
(4)在现场检测和相关的实验和检验完成后,应按照相关的委托手续中双方约定的时效内及时的出具检测报告。检测报告除有检测人员、复核人员和签发人员的签名外,还应有检测机构加盖检测报告专用章或检测机构公章。检测报告应有明确的合格或者不合格的检测结论。凡不合格项均应明确提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整改建议。
现今,我国在智能建筑的国家标准、技术规范和行业法规还尚不规范、健全,譬如说现在改版后的《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已经改为按照各类建筑物的功能予以分类了,但是《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2003至今还尚未改版,依旧按照各系统进行分类。这就造成现在的智能建筑设计与施工市场不够规范和系统化。另一方面,必须从行政上和技术上对智能建筑的市场和质量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加强对系统集成商的资格审查,重点审查其规模和人才构成,考核其从业技术水平。对于建筑设计、施工单位,则应将智能建筑设计与施工纳入质量监督体系,对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系统运行管理阶段均应实施监督。工程完成后还应按有关的质量评定标准和验收规范进行检测和验收。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2006)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生物质智能回收物流平台探讨 2023-05-16 08:45:20
人工智能课程建设与实践 2023-05-04 08:46:07
智能建造技术城市更新探索 2023-03-22 17:49:02
智能建筑的电气施工技术分析 2023-03-22 17:41:00
智能建筑中电气施工技术探讨 2023-01-13 09:23:53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校企融合探讨 2023-01-09 08:3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