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子技术论文十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04-10 12:46:42
智能电子技术论文篇1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大电网的建设必然是今后电力事业发展的方向,这也就意味着电网的结构也会越来越复杂,我国地理地域辽阔气候复杂,因此电网所面临的条件很复杂,这就需要利用先进的电力电子技术,采用先进的电子装置来调控电力系统,以增强电网的构架,避免电网故障的扩散,并增强电网的故障抵抗和故障恢复能力,这些问题都是可以通过先进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得到改善。社会的进步对电能的需求量变大同时对电能的质量要求也是越来越高,输出电能质量如果达不到要求会对整个电网产生重大影响,带来的损失也是不可估量的。先进电力电子设备可以改善电网电能质量,大大的提高输电效率和经济发展。能源是整个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更是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的根本驱动力。随着常规化石能源的不断消耗以及生态平衡、环境污染等能源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以清洁无污染、循环可再生为特点的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我国虽然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能源资源总量丰富,但是资源分布不均衡,开发利用难度较大,且人均拥有量较低。当前正值经济飞速发展、能源高消耗时期,以常规化石能源为主要能源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与经济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能源问题,满足经济稳定增长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实行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方面要大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则是加快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进度。这些新能源的发对电力电子器件的要求更高。
2先进电力电子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
柔流输电包括svc和statcom,通过svc进行无功补偿的电压输出谐波大、基波损耗高、占地面积较大,因此,用statcom进行无功补偿成为电力系统无功补偿的主要方法。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icsynchronouscompensator,statcom)是柔流输电系统的核心装置和技术之一。1976年,美国人l.gyugyi第一次提出了它的概念,即利用半导体变流器进行无功补偿的理论。通过对系统无功功率实现动态无功补偿,提高系统暂态电压稳定性,确保系统运行安全,改善系统的稳态性能和动态性能。与传统的无功补偿装置相比,statcom装置能够连续调节无功,输出谐波小,器件损耗低,运行范围宽,调节速度快,可靠性高等优点;其输出电流在电网电压低时不受影响,具有较硬的低压无功功率特性;而且接入系统后不会改变系统阻抗特性引起振荡。近年来,世界上有很多学者都从事statcom装置的研究工作,无论是装置容量还是产品性能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如:igbt、gto、igct等)、多重化、多电平和单相桥串联等技术被应用到statcom装置中,以提高装置容量和电压等级,并通过现代控制技术,提高系统电压稳定性,改善装置输出谐波。
许多先进的控制方法,例如递归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模糊控制、比例积分(pi)控制、微分代数控制、鲁棒性自适应控制等被应用到stat-com装置非线性特性的研究中。在世界上针对statcom装置的研究工作中,statcom装置的仿真建模及其控制方法研究始终是重点。世界各国对statcom的研究,statcom技术和应用情况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多重化、多电平和单相桥串联等技术使statcom工作性能得到很大的提高。再加上先进控制方法的加入更提高了statcom工作的稳定性,使之在电力系统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关于statcom的研究有很多问题,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它的建模和控制问题,这将直接影响着statcom的整体性能。国际上关于statcom的研究由来已久,日本是最先运用statcom装置的国家,紧接着美国也在statcom的研究上取得成功,并和日本联合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采用gto进行逆变的statcom,在1991年投入运行取得很好的效果。之后的德国在1997年也研制出大型的statcom装置并在丹麦的风电场投入运行。我国虽然起步晚,但是发展速度极快,清华大学在1999年研制出20mvar的statcom装置,在2011年我国南方电网研究出世界上最大容量的statcom装置,并在东莞投入运行取得良好的效果。从此我国成为能够研制出大容量statcom装置的国家之一,但是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有待改进。
3结束语
智能电子技术论文篇2
【关键词】电气工程 自动化 智能化技术
一、概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指电工程及其自动化(electrical engineering简称ee),这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科目,涉及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机电器技术信息与网络控制技术等多个学科的交融学习。传统的概念认为用于创造产生电气与电子系统的有关学科的总和就是电气工程,实际上它的现实意义早已超出原来定义的范畴了。它现在指的是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与电子、光子有关的所有工程行为。另外,如今的电气工程自动化极容易受到信息技术的发展、物理科学知识的应用还有技术的发展和变化的影响,所以中国自身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在向国外借鉴和学习的基础上还要结合自身经济发展和国情的需要适时调整,适时改进。
二、论述智能化技术的特点和优势
智能化技术是一种高科技的控制技术,这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实现电气工程自动化持续、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智能化技术是指在工作时更高效化、自主化和无人操作化。智能化技术最显著的特点是可以自动化生产、可以灵活地操控,并且符合环保的特色,具备优质的产量,而且信息的合成率比较高。资源的优化性能也很高。电气智能化设备的系统具备非常明显的特点,可以通过自我检查和调控来操控整个生产过程,无需人过多的操心。这样的智能化设备有自检系统,可以通过系统网络来进行自我检测和评估,检测到哪条线路和电网出现问题,可以及时解决。(引用自参考文献[4])另外,它具有灵活性,可以通过自动化电力系统了解到更多的产业信息,也可以通过信息进行大规模的接入,智能系统和现在的电力范围市场交易进行了连接,减轻管理中的超负荷工作,实行最为简单的资源优化,强化系统管理。
电气工程自动化运用智能化技术来提高电气自动化的工作效率的,作为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应用的主要目的,也是其优势所在。它不仅可以促进电气工程发展,还能降低成本,节省人力物力。还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控制的弊端和系统稳定性的问题,并不断地提升了电气设备运行的智能化程度,也提高了电气工程自动化的效率。经过分析研究后,可了解到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更主要的优势是它能使电气工程自动化拥有更完善的控制系统,还也简化了电气工程的控制流程,使其在结构上更合理,效率也得到极大的提升。
三、当前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的应用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经过综合分析和研究表明,当前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中的表现分别是智能控制、故障诊断、优化设计和无功补偿这四方面。(引用自参考文献[3])智能控制是首要也是关键,因为它实现了电气工程自主化控制,应用在电气系统的信息处理,记录系统故障和计算机系统对电气系统的实时监控等方面。智能化的故障诊断能全面而又精确的诊断电气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发生的故障。电气工程的优化设计,其设计的环节和过程是非常繁琐和复杂的,需要专业的设计人员利用智能化技术针对电气系统进行设计。虽然设计过程非常地复杂,但它使智能化技术变得更加实用和方便,也更能节省材料和费用。无功补偿,功指的就是电功率,无功补偿的智能技术的运用,可以通过记录电力相关的参数后,再根据这些参数选择无功补偿的设备,通过安装设备实现补偿,以减少电力消耗来实现平衡。其实,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的具体应用还有很多,例如神经网络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精密传感技术,gps定位技术等相关的综合应用。随着产品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智能化产品的优势更加突出,在实际操作和应用中得到广泛的使用。
另外,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发展主要是系统功能和体系结构。从系统功能看,运用了高性能的plc技术,直接通过窗口和菜单操作,插补和补偿方式更加多样化。体系结构发展更加集成化、模块化和网络化。(引用自参考文献[2])在未来,智能电网是电力的发展方向,而发展的重点是电力设备制造商要实现发、输、变、配、用电在整个环节的管控一体化和互动化,满足智能电网的需求以提供发电到用电整个价值链中的自动化,这无疑是未来电力市场的核心所在。为将电力设备的智能化引入纵深,国家电力建设中需要将新型的电子式互感器、先进的传感器技术、预防性维修的智能组件和基于通用网络通信平台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提高到国际标准。(引用自参考文献[1])在未来发展中实现对电力的自动化监视与控制,能有效保障供电可靠性和供电品质,并且有利于合理安排生产计划,节约电力成本以及检修成本。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未来国家会对智能电网加大建设,电力设备的智能化将是整个建设环节中的关键。
四、总结
本文通过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概述,并针对现在广泛被应用的智能化技术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就其特性和优势方面来展来开探讨。其次,综合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的应用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论述。电力的应用在当今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中不断地被深化和发展,成为了人们生活更加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发展象征的一个重要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讲,它的发达程度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科技的进步水平。所以,在这样的环境和要求里,如何提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成为关键问题,而与智能化技术相结合是为适应其发展需要的最好的选择。因此,智能化技术的研究及其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 1 ]张毅、王德宽、刘晓波、文正国、王聪;水电厂智能化技术发展趋势与应用[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信息化专业2012年年会优秀论文专集[c];2012年
[ 2 ]沈君奕;电气自动化控制中人工智能的探讨分析[j].科技资讯;2011
智能电子技术论文篇3
关键词:智能电网;概念;技术;发展
中图分类号:u665.1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年来为了缓解能源危机与环境压力,许多国家大力倡导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电力工业呈现出多样化的发电方式。这对传统的由大型火电站供电为主的电网提出了新问题。再者,现有电力系统中能量使用效率和相当一部分电力设备(资产)的利用率较低,电网运营成本偏高。另外,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用户对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的要求也愈来愈高。
一、智能电网的概念及功能特点
智能电网就是将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原有的输、配电基础设施高度集成而形成的新型电网,它具有提高能源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供电安全性和可靠性、减少输电网的电能损耗等多个优点。
其智能性主要体现在:①可观测—量测、传感技术;②可控制—对观测状态进行控制;③嵌入式自主处理技术;④实时分析—从数据到信息的提升;⑤自适应;⑥自愈。
智能电网具有以下功能特点问:鲁棒性、自愈性、安全、兼容、交互、协调、高效、优质、集成。
二、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
1 大型新能源电源和分布式电源接入与调控技术
随着大型新能源电源和分布式电源数量不断增加,智能电网建设要解决关键问题之一就是清洁能源电源的如何可靠接入电网。因此需研究针对不同类型电源的并网控制策略,使大型新能源电源能够有序接入和退出;分布式电源能够“即插即用”。分析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电源的出力特性,研究风电和光伏发电系统的功率预测技术,新能源电源的有功、无功和稳定控制技术,使电网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可再生能源电源。
2 储能技术及应用
应用储能技术为电力系统提供动态功率补偿,不仅可降低间歇式发电对电网的影响,改善电能质量,还能为电网提供紧急功率和峰荷电力支持。目前已开发了多种储能技术包括:电力蓄热蓄冷、抽水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插入式混合电力机车和蓄电池等技术,但是已有的基于这些技术的储能设备的容量小,成本高,且使用寿命较短。需分析各种储能技术应用于智能电网存在的问题及特点,提出相应的解决和应用方案,研究不同类型储能装置接入后对电网的影响。
3 先进的电力电子技术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电力系统运行要求的不断提高,电力电子在电力系统发、输、配、用等各个环节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代电力系统应用的电力电子装置几乎全部使用了全控型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各种新型的高性能多电平大功率变流器拓扑和dsp全数字控制技术,包括可控硅并联电抗器、多功能固态开关、智能电子装置 (ieds)、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com)、有源滤波器(apf)、动态电压恢复器(dvr)、故障电流限制器(fcl)以及高乐直流输电(hvdc)所用装置和配网用的柔性输电系统装置(如svc和d-statcom)等。
4 智能调度技术
智能调度是智能电网建设中的重要环节,调度的智能化是对现有调度控制中心功能的重大扩展,智能电网调度欧洲杯买球平台的技术支持系统则是智能调度研究与建设的核心,是全面提升调度系统驾驭大电网和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纵深风险防御能力、科学决策管理能力、灵活高效调控能力和公平友好市场调配能力的技术基础。
调度智能化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基于广域同步信息的网络保护和紧急控制一体化的新理论与新技术,协调电力系统元件保护和控制、区域稳定控制系统、紧急控制系统、解列控制系统和恢复控制系统等具有多道安全防线的综合防御体系智能化调度的核心是在线实时决策指挥,目标是灾变防治,实现大面积连锁故障的预防。
三、对我国发展智能电网的建议
智能电网的建设,既要考虑国家发展战略、国家能源政策及产业布局、国家宏观经济发展预期、社会经济的刚性需求、电网架构的成熟度、特殊运营条件下的供电应对及电力储备等,还要考虑综合经济效益、电网安全可靠、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附加增值服务及溢出价值回报等。智能电网应涵盖电源、电网、用户的全流程,形成有机统一整体;业务环节应全方位覆盖电网建设、生产调度、电能交易、技术管理等层面;管理控制应贯穿电网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维护、技术改造、退役的全过程;数据流应包括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集成、信息展现、决策应用等各阶段,最终形成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的高度融合和一体化。未来智能电网在垂直架构上,将由智能装备层、智能生产调度层和决策管理层构成;在横向层面上,将大、中型区域电网通过坚强骨干电网联系起来,而大、中型区域电网则分层分区柔性接人集中式和分布式电源、各类终端用户。在信息流上,通过纵向贯穿、横向贯通的网络共享平台,实现电网信息实时交互、。共享。
建议发挥一体化管理优势,积极有序地推进智能电网研究及建设;开展我国智能电网架构设计;制订试点方案及实施计划;统筹考虑电网规划、建设、改造和技术升级;实施对输配电网与用电的协调调度和控制;实现发、输、配、用电的协调安全与经济运行;注重理论和技术创新与应用;形成完整的智能电网规范和标准体系;研究建立电网综合知识支撑体系;建立智能电网试验基地。
参考文献
[1] 王锐,谢兰,吴文凯,杨昆. 智能电网及其发展态势分析[a]. 2010年西南三省一市自动化与仪器仪表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10
[2] 孙振权,刘燕,刘自发.智能电网关键技术探讨[a]. 低碳陕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10
智能电子技术论文篇4
【关键词】智能化 电子通讯 技术原理
在生活中,通信是很常见的交流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而通信的原理是借助一定的平台实现信息之间的交流与传达。所以说,这能够同时实现多种传输效果。而现如今的多种通信方式与技术也应运而生。最发达的技术――现代化的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将通讯推向了一个新的平台。智能化的电子在逐步的完善与发展后慢慢走向正规,得到了绝好的应用。
1 通讯和通信两者概念的区别
通讯与通信两个词的使用频率在现代生活中非常高,而如何界定其词义范围尚未有准确的定义。就传统而言,通讯包括电传、电报、电话。就内容而界定,通讯亦可分为事件、工作、人物通讯。通讯中的“讯”指的是文字、话音、视频与图片。网络主要是由电子设备与无线电的系统组成,传输的信号以及处理的信号都是模拟的。当前的通讯主要有五点特征:一.严苛的真实性,二.报道的公正性,三.描写的生动化,四.议论的色彩丰富,五.较弱的实效性。通讯要求报道既要详细又要深入,这点区别于消息,这对于全部事情的背景、环境、起源有了详细的描写;通讯也常常报道人们关心的,具有现实存在意义的题材,讲究挖掘主题;通讯还强调说话的形象,这个形象不仅包含联想,还包括情节与形象;通讯所要求的思想一目了然,观点清晰。
通讯指的是电话、电报等系统传输上的媒体信息的传输。通信指的是数据通信,是通过网络以及数据通信系统实现数据端到端传输。通信的“信”指信息,其载体是二进制数据。数据能够表达传统的媒体信息,包括声音、动画以及头像。旧的系统过早的就实现了计算机的网络改造以及数字化的改造,所以说当前的数据通信涵盖了过去的通信功能。按照此类结论来说,通信一词应当多用于互联网以及局域网之间的数据,当然最好不要用通讯这一词语,以免在概念上引起相当的误解。
2 电子通讯系统智能化的发展
与消息一样,通讯中的内容必须真实,而报道中时间必须强调时效性、要求及时以及迅速。一条消息的存在必须有以下几个基本要求,其一是事情的真实性,其二是事情的新鲜性以及时效性,其三是事情的受众面,只有这样才会具有传播方面的价值。通讯和消息的不同在于,就题材上而言,消息的选材范围很广,而通讯的选材较为严格。而子通讯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已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动态体系,各行各业中其模式已甄于完善,电子信息技术在各领域中的特点包含:自动化、智能化、集成化、微型化、高效化、快捷化、数字化、网络化等特点。
通信技术逐步向着全面化、高效化、宽带化而发展。通讯技术包括卫星的通信、光纤的传输、数字的微波、移动通信等相应的特色。就低轨道卫星而言,其通信已经迈向了实际的应用阶段,未来会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我国当前正在逐渐部署相应范围内的光纤缆线来替换铜揽。移动通信的技术发展迅猛,相关的技术以及移动通信已然全面代替了模拟的移动通信,gprs在商用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第三代的移动通信的国际系统标准也进入到了全面化的运用。数字微波的通信系统由同步的数字系统逐步向同步数字系列迈进。宽带的接入技术发展更快,带宽更大,当前已达到了g级。wlan也开始广泛的运用,ip电话、传统通信技术以及ip的技术融合这几个速度逐步加快,web已然成为未来宽带网中的必要因素。ip技术以及atm的技术将会相互融合、取长补短。
智能化指的是现代的通信技术、计算机的网络技术、智能技术、行业技术等等几个组成的具有针对性的某种应用。感觉、记忆、思维这整个过程将其统称为智慧,智慧导致了语言以及行为,这个语言的表达统称为能力,几者合称为智能。智能包括以下特点:感知力,智能化的感知力能感知到外面的世界,获得外部的信息,这些能够产生智能的活动、前提以及必要条件。智能化还拥有思维力以及记忆,这能够存储以及感知思维知识以及外部信息,同时利用现有的知识计算、判断、决策。智能化还具有适应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在环境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下,不断积累知识不断学习,使得自己能够适应变化多端的环境。智能化还拥有行为能力的决策,对外界的刺激做出一定的反映,然后形成决策将信息传达。
在电气化和计算机的技术发展中,通讯技术中被融入了愈来愈多的技术元素,逐步实现了当前的广泛电子通讯。在新时期,人们对于电子的信息交流要求愈来愈高,数据的模式分流并不能满足当前人们的信息需求与交流,而智能分流的需求极大。智能化的电子技术通讯在被开发和应用到不同的领域,在电子的领域下,智能化已然成为电子通讯信息的主流。智能化的通讯技术能够实现高层次的信息基础,这给未来的技术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技术保障与支持。
3 智能化的电子通讯技术的原理的分析与研究
3.1 智能化的原理探析
在当前的网络发展中电子通讯领域已然相当成熟,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于电子技术通讯而言,其原理复杂,包含了通讯与电子原理。智能化更是在计算机技术上研发出的一种高端技术,使得电子通讯的智能化成为复杂的一门技术。
智能化作为未来的技术领域的高端发展方向,而智能型的技术更是在计算机的技术上由来与产生的。智能化的电子可以理解成人工的智能化,其实际是通过计算机的模拟以及人体的工程学的技术领域,并且通过与应用的结合,实现能够模拟人脑的一种操作技术,在各个国家的机器人展中,常常能够看到新型的机器人能够做很多人类不能做到的事情,机器人涉及的领域非常宽广。机器人以及高端的机器设备包括视觉的识别和语音识别。其实,很多技术并不单单是纯粹的人工智能,智能化的技术在人员的干预上停留,在自动化中,很多东西还是亟待加强的,比如智能化向自动化的发展的方向迈进中,这存在着很明显的技术困难,而很多高端的计算机技术并不能实现主观的意识判断。所以说,在智能化的技术应用领域并不能真正实现智能技术的领域突破。在电子通讯技术中,智能化可以实现很多应用,并且能将市场价值发挥到最大化。
电子的通讯中的技术智能化主要是在计算机仿真以及技术模拟的分析领域,通过相关的处理系统分析外界的信息数据并将此类数据转换,从而实现信息的传递。在电子的通讯中,智能化的信息处理主要包含智能的拨号、信息智能化的转接和信息的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中。技术的原理与计算机的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是分不开的。在电子的通讯过程中,智能化的模块处理最先是在信息的数据以及处理系统中,还原信息的数据,在某些程度上保证信息的准确度。
若是在电子服务器或者交换器中,可以通过数据的处理中心,将智能化的模块处理镶嵌其中。不同的信息流在于中央处理器连线后,能够实现分流的智能化,实现智能化的电子技术通讯,智能化的某块其实质是统计学的分析数据的继承,在当前的社会领域中,真实的人工智能化不能实现,很多技术是无限接近这一领域的,智能化电子同样如此。将分流的不同指令在加工后存储到智能的数据化某块处理中,实现智能的信息分流。
3.2 电子通讯技术的原理探析
电子通讯技术是当前的通讯技术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应用形式,而传统的通讯技术的形式非常多样化。在上述通信与通讯领域的区别而言,通讯的技术还在低级的领域徘徊着,止步不前。但是在电子通讯的技术不断的完善与发展咋哄,通讯技术实现了高端的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的通讯原理增强了电子的设备,改造了传统形式的通讯模式,实现电子通讯的技术变革。
电子的通讯技术以及原理,实际上只包含两种类型的工作原理。第一点是电子无线电的发送以及接受,其他是传送数据流。实际,电子通讯主要在无线电波中对手机进行数据的传递。手机作为信息的接受与发生,接受信号,其实无论是哪种电子通讯设备,都是将信号的循环与传递作为基本原理。数据传递在单片传送与对讲机的交流中,相当通信的数据流技术,在设备的发射与接受中实现数据流的传送。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电子通讯的领域中,智能化已然成为众所周知的传统词语。在电子通讯领域,我们离真正的智能化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就现代的技术与发展而言,人类的技术空间与需求愈来愈大,这需要不断的欧洲杯买球平台的技术支持。技术只有经过大规模的创新与改革才能够满足现代化领域的技术的需求与发展。电子技术在智能化的领域的发展空间很大,专业的研发人员必须要对市场有针对性的分析,只有不断的挖掘人们的市场潜在需求,才能真正正在的把智能化的电子通讯送达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嵇绍宏.智能化电子通讯技术的原理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18):82-83.
[2]孙倩.智能电子通讯技术的原理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2):5291-5291.
[3]刘逸平.电子工程中智能化技术的运用分析[j].艺术科技,2014,(5):67-67.
智能电子技术论文篇5
关键词:电子工程;故障检测模块;组合式方案
中图分类号:tn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0-0000-0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电子设备的智能化及虚拟化不断发展,设备中的复杂性也不断增加。为确保电子设备安全正常的运行,与传统的电子故障检测技术相较,采用智能故障检测技术更具有发展前景,而智能检测技术难以完全代替传统检测技术。本文就传统故障检测与智能故障检测有机结合的探讨,对电子工程保障检测模块组合式方案进行分析。
一、电子工程故障检测的概念
电子工程,即信息技术或弱点技术,可分为电子技术、电测量技术和调整技术,主要研究对象时电子工程中的电路和电子系统。在使用电子系统时,在初期易产生故障,而早期并不会产生较为严重的问题和使用故障,因此难以断定故障类型。在部分大型电子系统中,因使用过程复杂繁琐,系统模块内部构造复杂,导致故障表现形式复杂。而系统外部可测点较少时,故障特点具有不确定性、不完备性。
电子系统故障检测领域的研究分为状态评价和故障诊断,研究人员检测电子系统运行状态,加强监控,判断电子系统运行是否正常或异常[1]。并对电子故障做出及时诊断,准确判断故障具置和严重程度。根据判断情况提出欧洲杯买球平台的解决方案,有效提高电子工程故障检测质量。因此随着电子工程中日益增多的模块设计和不断使用的集成技术,电子系统模块故障检测诊断具有重大意义。
二、电子工程故障检测模块组合式方案的设计分析
(一)故障检测模块组合式方案设计
传统故障检测技术具有以下缺陷:难以有效判断故障状态、故障分辨率较低、提供的信息来源较少、虚假示警率偏高、检测技术中不具备必要的推理机制、可扩张性较差。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传统故障检测技术运行时间较长,具备成熟的理论基础以及简单的检测方法,检测装置设备完善且数量多,并且通过人工操作确定故障检测,判断准确度高。
智能故障检测技术通过进行人工思维模拟,并获取故障信息,对诊断对象在特定环境中进行状态识别与检测,实现完整过程的自动化。而由于在使用中配套设备价格昂贵,在一定使用范围中具有限制性。传统故障检测技术和智能故障检测技术各具优势,为进一步优化故障检测过程,将两种故障检测技术通过组合式方案相结合,根据不同检测对象和目的,针对性检测模块[2]。最终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充分发挥故障检测技术的积极作用。
(二)故障检测模块组合式方案设计原则
1.应用高科技电子技术
根据电子工程故障检测技术标准中的要求和设置检测机械,选择模块组合式方案时,需借鉴实际工程采用的理念和技术,分析检测失败方案,不断获取经验。对方案的设计应与电子工程实际状况相结合,并进一行优化方案,降低设计局限性,创新检测方案设计和检测应用模式。
2.结合传统和智能检测
电子工程检测在科技进步的时代背景中,需不断进行改进和创新,积极使用新设备和检测技术,提高故障检测的有效性。不断提高通讯设备以及监控技术,利用网络监控,密切检测故障范围和状态。而在使用传统故障检测技术时实现与智能故障检测的有机结合,不断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性。
3.完善故障检测方案
电子工程故障遵循总体方针,不断巩固基础设施,规范操作行为,提高检测效率,最终实现故障检测技术方案的完善。在实际故障检测中,工程检测质量的提高有助于实现故障检测的持续发展。而不断完善故障检测方案,要求进一步改进实践技术方案。提高电子工程技术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三、电子工程故障检测模块组合式方案的实现
(一)传统故障检测技术模块
当智能故障检测技术处于尚未完善与成熟时,电子工程故障检测技术的主要方案一直是传统故障检测技术,并在较长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传统故障检测技术模块由传统电子测量仪器及经典检测方法构成。传统电子测量仪器分为以下类型:信号发生器、信号分析仪器、网络特性测量器、频率和相对测量仪器、电子元件仪器、电波特性测试仪器等。
传统的电子设备经典检测方法实用性强,检测准确率高,并具有规律性。主要的具体方法有:参数测量法,主要检测使用时设备产生故障的位置,并对检测参数对比分析,采取有效策略解决故障。短路旁路法,根据设备运行实际情况,采取导线短接的方式确定疑似故障电路准确部位,实现单元电路的检测维修[3]。除上述两种常用检测方案,还有分割测试法、信号寻迹法等方法。而在具体的使用中,需结合实际操作行为进行具体方法应用。
(二)智能故障检测技术模块
智能故障检测技术方案分为单机检测系统及智能检测系统。单机检测系统由一台计算机、相关接口、必要的设备三者组成并实现系统的整体功能,可应用多级冗余技术提高检测可靠性。单机检测系统使用功能单一、结构简单和实用性强,适用于无复杂性的检测主体和小规模系统检测,在智能故障检测技术系统中其占据主导地位。
智能检测系统使用时需建立相应模型,而根据实际需要,可采用专家系统故障检测法,采集检测对象信息,通过推理并调动应用程序,快速检测故障部件[4]。专家系统故障法是目前是智能故障检测技术模块最为常用的方法。而除此之外,智能故障检测技术还包括模糊故障检测法、故障树检测法、信息融合故障检测法、神经网络检测法等多种方法。
四、结束语
电子工程故障检测模块组合式方案,以传统故障检测技术作为基础,通过有机结合智能故障检测技术,实现两者之间的优势互补,有效结合两者优点,不断完善故障检测过程,构造高效智能化的电子工程故障检测技术平台。
参考文献:
[1]林海英.电子工程故障检测模块组合式方案研究[j].闽江学院学报,2011,9(32):56-61.
[2]杜中云.电子工程故障检测模块组合式方案的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2(12):110-111.
智能电子技术论文篇6
关键词: 电子工程 智能化技术 发展趋势
一、背景简介
智能化技术就其本质而言是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理论的完美结合,是最近才兴起的一种高新技术,在较短的发展时间内受到极高的关注和重视,且其前景不可限量。而电力行业的良好状态使得电子工程得到非常好的发展,本文结合智能化技术的应用状况及电子工程的发展趋势,对其结合和运用进行说明和分析。
二、智能化技术分析
目前为止,智能化技术在计算机、gps及精密传感等多个领域都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智能化技术的产品更是在实际生活和生产当中表现出明显的优势。智能化技术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使设备本身的可靠性大幅增加;二是降低设备运转与维护的实际成本;三是及时对设备进行故障维护;四是保证一些危险性工程项目得以实施;五是最大限度地保障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智能化技术自提出就快速地被各行各业接受,其主要目的就是对人类的智能进行模仿以期设计出与自人类智能相似的机器人。电子工程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且智能化技术发展到现在已经在电子工程当中表现出非常好的应用效果,在提高电子工程应用效率的同时降低了应用成本,还实现了电子工程人力资源配置的智能化和合理化。
三、电子工程运用智能化技术的相关分析
电子工程运用智能化技术主要集中三个方面:一是应用于故障诊断,电子工程当中设备出现故障是在所难免的,值得注意的是,设备在出现故障之前通常都是有迹可循的,也就是说在故障真正出现之前通常会有一系列与故障存在一定关系的征兆出现,因此,利用智能化技术就是希望能够及时发现这样一些征兆并在故障发生之前进行有效的处理,在故障诊断当中,最为常见和最为主要的诊断方式就是对变压器渗漏油的分解气体进行分析,基于此和找到故障发生的基本位置,然后再通过故障范围的进一步缩小来定位具置并予以检修。二是应用于智能控制,在电子工程当中应用智能化技术,实现电子工程控制的远程化、无人化和自主化,从而为智能化控制创造更良好的发展空间。三是应用于设计的优化中,传统的设计方式无疑存在较多方面的缺陷和不足,一方面设计的达标率比较低,另一方面对其进行修改的难度较大,现在进行方案设计一般采用cad软件,这样一方面缩短了设计所需要的时间,另一方面保证了方案的水平和质量。
四、电子工程智能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
1.性能发展方向分析
电子工程智能化技术发展方向一是趋近于高效化,对于电子工程而言,其关键指标是速度和精度,而高速cpu芯片及多cpu控制系统等的利用能够较好地改善电力系统的动态特性和静态特性,使得电力系统的速度和效率有极大程度地提高;二是趋近于柔性化。柔性化的发展趋势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包含电气自动化群拉系统和数控系统,对此而言,想要保证群控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其既有的作用,就一定要保证每一个生产流程的要求都被完整执行。另一方面则主要强调电气自动化数控系统较强的可剪裁性和覆盖面性,这样一种特点的好处在于满足不同用户的多样性需求。
2.功能发展方向
功能发展方向同样在三个具体的方面有所体现:一是用户界面的图形化,用户界面是电气自动化系统与使用者之间进行交互的主要接口,因此用户界面的图形化十分有利于非专业认识的操作和使用,人们通过窗口或者是菜单直接进行操作,快速编程、图形模拟及仿真等都能够较为简便地实现。二是科学计算的可视化,科学计算可视化的显著好处在于能够更加容易地理解和处理数据,使信息交流不再局限于文字和语言,还可以通过图形、动画或者是图像等,这样一个变化对于无图纸设计、虚拟样机技术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三是内置高性能plc,高性能plc控制模块的安装主要是能够实现在线调试和在线帮助,用户可以在标准程序上进行更进一步的编辑和修改,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建立自己的应用程序,使程序应用更具针对性。
3.体系结构发展方向
体系结构发展方向首先是集成化,一些高性能集成芯片的应用能够极大程度地提高电气工程自动化数控系统软件的运行速度,加之led显示技术等的利用,使电子工程在显示方面的性能也大幅提高。事实上,led显示器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便于携带、质量轻且科学技术含量较高,能够在较大的尺寸上直接显示大量信息。除此之外,互联技术和封装技术在电子工程当中的应用同样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主要表现为流水线上产品成本的降低和性能的提高。其次就是体系结构的模块化,模块化最大的好处在于实现电子工程数控系统的集成化和标准化,使其按照功能上的需求集成相应模块,这样就能通过对模块的剪裁和数量增减实现不同档次数控系统的构建。
五、结语
通过上文的说明和分析可以看到,智能化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都十分广泛,且在电子工程当中的应用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致力于电子工程运用智能化技术的研究是有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的,相信电子工程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会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智能电子技术论文篇7
关键词:智能建筑防雷工程防雷减灾
中图分类号:tu8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9(c)-0149-01
雷电,是众多大气现象中的一种,但雷电产生的强大电磁脉冲(lemp),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它具有发生范围广、频率高、强度大等特点。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自动控制、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等微电子设备和电子系统在各行业内外得到日益增加的广泛应用,雷击事故带来的损失和影响也越来越大,为此必须要加强对防雷减灾技术应用方面的研究。
本论文主要结合智能建筑的电子设备防雷需求,对智能防雷减灾技术的应用展开分析探讨,以期从中能够找到合理有效的防雷减灾技术的应用,并以此和广大同行分享。
1传统的防雷减灾技术应用探讨
由于闪电的电磁脉冲无孔不入地从空间各方面侵袭各种现代科技设备,所以现代的防雷措施必须采取全方位的防护,层层设防,综合治理,把防雷工程看作一个系统工程。考虑到各行各业的不同特点,传统的防雷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1)避雷针:我们称为避雷针的装置,其英文原名是“lightning rod”,又称“lightning conductor”,其愿意并不是“避雷的针”,而是“闪电棒”,更正确地说,应是“闪电传导器”,即是指它的功能是把闪电传导入地,这才是富兰克林对它发明的避雷针的作用的愿意。他的这一看法及所采取的措施,迄今仍是正确的,有效的。
(2)接地:防止直击雷害的完整一套系统,良好的接地才能有效泻放闪电的能量入地,降低引下线上的电压。接地也是为其它防雷措施服务的,接地不好,电子设备的功能就不可能完善,所以它是整个防雷系统工程中最基础的一环,特别重要,也是最费钱、费工的一环。
(3)屏蔽:屏蔽就是用金属网、箔、壳或管子等导体把需要保护的对象包围起来。从物理上看,就是把闪电的电磁脉冲波从空间的入侵通道全部阻断,使得闪电无隙可乘。
2智能防雷减灾技术应用探讨
2.1 弱电系统的雷击电磁脉冲的防护具体步骤
首先,根据电磁兼容理论,提高信息系统自身的电磁兼容性可从控制干扰源和提高信息系统自身抗电磁干扰能力两方面考虑。其次,采用等电位联合接地和屏蔽技术是信息系统雷电综合防护最简易最经济的方法。第三,雷击风险评估时,强调雷电磁场分布的预测。为减小雷电磁场对信息系统的侵袭,要求信息技术设备和网络系统处在雷电感应能量最小区,且不超过信息系统所要求的磁场环境条件要求。第四,为降低各类金属导体间的相互藕合,必须保证相互间的安全隔离距离。信息系统内各类线缆敷设纵横交错,易形成相互间的电磁干扰。因此,综合布线系统的雷电防护也是信息系统雷电综合防护工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基本问题。最后,选择合理级数和技术参数的电涌保护器(spd)也是信息系统雷电安全的重要保证。
2.2 直(侧)击雷的防护
防雷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其第一道防线就是受雷(或称接闪)、引流(或称引下)、接地(散流系统)。采用金属材料作为接闪装置拦截雷电闪击,使用金属材料做引下线将雷电流安全地引下并泄流入大地,是目前唯一有效的外部防雷方法。而智能建筑大多属于一类建筑,应该按照一类建筑物的防护措施设计。防直(侧)击雷的完整装置包括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三部分。避雷针、避雷线、架空避雷网和避雷带都是接闪器,智能建筑大多使用避雷带和法拉第笼作为接闪器。建筑结构内有纵横交错的钢筋,在没有浇筑混凝土前就像一个大铁笼子,可以将屋面的钢筋引到女儿墙以上明装避雷带,利用多根垂直钢筋为引下线,利用基础结构钢筋为接地装置。而且结构内部纵横交错、密密麻麻的钢筋还可以对雷电空间电磁场起到初级的保护作用。
2.3 雷击电磁脉冲的防护
雷击电磁脉冲(lemp)是由于雷云对大地间放电产生的雷电电磁脉冲感应到附近的导体中形成的过电压,这种过电压可高达几千伏,对微电子设备的危害最大。它的主要通道是通过电源线路、各类信号传输线路、天馈线路和进入建筑物的各种导体侵入设备和系统,造成破坏。因此,对雷击电磁脉冲的防护,应该在入侵通道上将雷电过电压、电流泻放入地,以达到保护的目的。主要方法有隔离、钳位、均压、滤波、屏蔽、过压、过流保护、接地等。目前主要采用各系列电涌保护器安装在各系统或者设备的外连线路中,将地线按联合接地的原则接入系统的地线,避免造成电位反击,从而真正起到安全保护接地的目的。
2.4 智能接地的保护应用
(1)保护接地:保护接地就是将设备正常运行时不带电的金属外壳(或构架)和接地装置之间作良好的电气连接。即将建筑物内的用电设备及设备附近的一些金属构件,用pe线连接起来,但不能将pe线与n线连接。如果不作保护接地,当电气设备其中一相的绝缘破损,产生漏电而使金属外壳带上相电压时,人一接触就引发触电事故。实行保护接地后,设备的金属外壳和大地已经有良好的连接,只要接地电阻符合要求,发生漏电时可保障人身安全。
(2)防雷接地:以防雷害为目的的接地称为防雷接地,主要是为了把雷电流迅速导入大地。智能建筑内有大量的电子设备(如通信自动化系统、火灾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楼宇自动化系统、保安监控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及闭路电视系统等)以及与之相应的布线系统。建筑物的各层顶板、底板、侧墙、吊顶内几乎被各种布线布满。这些电子设备及布线系统一般属于耐压等级低、防干扰要求高、最怕受到雷击的部分。不管是直击、串击、反击都会使电子设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或严重干扰。因此,对智能建筑的防雷接地设计必须严密、可靠。智能建筑的所有功能接地必须以防雷接地系统为基础,建立严密、完整的防雷结构。
3结语
雷电对于智能建筑而言,其危害性是巨大的,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必须要研究和应用面向智能建筑的防雷减灾技术。本论文在分析了常用的防雷技术的基础上,重点针对智能建筑的防雷要求,详细探讨了智能防雷减灾技术的应用,对于进一步提高智能建筑的防雷减灾水平,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小青.建筑物内电子设备的防雷保护[m].北京: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智能电子技术论文篇8
关键词:无人值守;配电站;智能化系统;改进
中图分类号:tp212.6文章标识码:a
数字化变电站在我国全面建设智能电网的大好形势下获得前所未有的进步与发展。为了确保新型智能化电力设备的经济、高校、安全运行,应放眼正常操作、操作步骤、处理事故的方法等等,对适合智能化变电站的运行维护技术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以提升事故的决策能力与处理经验。为了智能化变电站的可靠供电与稳定、安全运行提供保障,并提高新的技术在智能化变电中应用的适应性,变电中所面临的是如何维护智能化变电中的状态正常运行。以先进的分析技术、信息化、自动化为前提,对输电网的安全稳定、控制、调节、保护、测量等功能进行高效、可靠、灵活的操作,最终提高电网的资源优化配置水平、可靠性、灵活性、安全性等,这就是智能化变电站所要实现的目标。通过先用先进的职能设备,智能化变电站实现了整体变电站的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信息数字化。通过使用智能设备,变电站实现了计量、检测、保护、控制、采集、测量等一些列常规功能,另外还是先了设备的智能评估和在线监测。
一、智能化改造前概况
500kv某数字化变电站工程是一座全面采用iec61850标准及其goose技术的国家电网公司的数字化变电站示范工程。一般变电站示范工程更注重于可靠、安全、可推广,而不同于一般的变电站试点工程。500kv兰溪变是本着“积极稳妥,有序推进!”的原则在成功实施基于iec61850标准的试点工程基础上稳步向前迈进的一大步。500kv某数字化变电站工程于2009年7月9日顺利投产。500k兰溪变实现全站网络跳合闸,实现不同厂家继电保护、监控等智能化设备的互联互通,解决了设备的互操作性问题。其中兰溪变一期工程500kv 1000mva主变2台,500kv出线2回,220kv出线8回(两回尚未投产),35kv电容器一组,电抗器2台,所用变3台。采用典型的500kv接线形式:500kv一个半断路器接线,220kv双母线双分段接线。
二、 智能化改造工程内容
1、智能化改造目标
1)打造数据全景的信息一体化平台:供各高级应用子系统进行统一、标准化、规范化的数据存取访问及向调度系统进行上送。
2)研发高级应用功能:在信息一体化平台之上实现智能开票、一键式顺序控制、智能预警与故障综合分析、源端维护、一次设备智能诊断等高级应用功能。
3)实现主设备的智能化:改造应用电子式互感器;研发安装变压器、高压断路器在线监测装置,并开发智能组件,实现高压场就地布置;研发、安装35kv智能组合开关;研发、安装全站避雷器在线监测装置。为状态检修、输变电状态监测系统服务。
4)实现辅助系统智能化:开发智能巡视系统,实现开关闸刀位置检查和对一次主设备红外测温等功能;实现电子围栏、空调、门禁、火警、积水、户外柜温湿度、烟感、温感等辅助系统智能监控;实现接地线、紧急解锁钥匙智能管理;应用太阳能板和屋顶光伏发电技术提供站用应急电源;对站内照明系统进行改造,实现绿色照明;实现户外柜内温度及工作环境的智能调节。为智能化的运行巡视无人值班提供前提条件。
2、信息一体化平台
500kv某变电站信息一体化平台主要用于将变电站内的实时监控scada子系统、故障录波子系统、电能量子系统、在线监测子系统、视频安防等辅助子系统的各种数据源进行统一接入、统一存储、统一处理等综合管理,建立统一的变电站数据处理平台,为各智能应用和远方系统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的信息访问接口。
3、实现智能告警与故障综合分析功能
智能告警的实现通过对全站采集的海量的模拟量、开关量等信息进行过滤、挖掘分析,运用单事件告警关联与多事件高级智能推理技术,研究告警信号之间的逻辑关联,给出简明扼要的告警信息,以及相应的建议。
故障信息综合分析功能提供故障诊断和定位(包含故障相别、故障测距、故障电流等)、设备动作情况的监视和评判(包含保护动作情况,重合闸动作情况等),提出可行的故障处理建议方案,提交完整的故障分析简报。
4、实现一次设备智能诊断 主要实现功能: 1)基于信息一体化平台获取一次设备在线监测的数据; 2)对被监测一次设备的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形成实时、小时、日、周、月数据曲线; 3)综合利用设备测量结果的横向与纵向比较,结合环境条件,判断设备的运行状况,实现一次设备的状态可视化;
4)以模块形式嵌入一体化平台,独立运行。
5、自主研究开发智能巡视系统
智能巡视系统由智能巡视小车和智能巡视控制分析后台组成;智能巡视小车安装视频摄像头,用于视频监视,安装红外摄像头,定期对主变进行红外测温,监测变压器油枕、变压器套管、本体和连接引线的红外测温情况;对隔离开关定期进行红外测温,定时自动测量检查刀闸的各关键部位的温度,为一次设备状态监测实时监测评估提供基础数据;智能巡视小车具有移动定位功能,利用二维坐标定位系统,通过控制软件和预先设置的设备坐标,将智能巡视小车准确定位至高压场的预定位置;与顺序控制功能互动,在需要操作某设备时,自动将小车运行至现场设备附近,取代运行人员核对设备操作后状态。
控制分析后台负责控制巡视小车的动作行为,接收小车拍摄的视频和红外图像进行图像识别、温度识别等工作。500kv某变电站在控制分析后台还开发了iec61850模型与服务接口,与信息一体化平台、监控后台实现互动。自动完成一键式顺序控制,定期上传设备巡视结果。
三、 结语
本次500kv某变电站智能化改造试点工程在原有数字化变电站的基础上,通过对一、二次设备、高级应用功能及辅助系统等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优化了信息采集及交换方式,有效整合了信息资源,提高了变电站的资源优化配置和抵御各种事故风险的能力,构建了具有信息化特征的一体化平台,实现了具有自动化特征的主设备智能化,开发了具有互动化特征的源端维护、智能巡视等功能,初步形成了如何将常规或数字化超高压变电站改造为智能变电站的典型方案和经验体系,为超高压变电站的智能化升级改造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 于柠源.浅谈接地原理在继电保护专业的工程应用[a]. 山东电机工程学会第四届供电专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 2007
[2] 殷建刚,陈邦达.湖北电气化铁路供电运行情况及对系统影响的分析[a]. 2006中国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6
[3] 宋福海.保护用电流互感器的性能校验分析[a]. 2008中国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8
[4] 曾次玲,谢培元.母线保护及其整定计算若干问题探讨[a]. 中南七省(区)电力系统专业委员会第二十二届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7
智能电子技术论文篇9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现状;数控机床;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工业科技成了当今重要的组成部分,机电一体化科技是必不可少的。机电一体化综合运用多个系统技术,主要包括机械、微电子、自动控制、计算机、信息、电力电子、软件编程等技术。机电一体化根据系统技术的优化组合合理配置,使整个工程技术能够达到多功能、高质量、高效率、低能耗。
1机电一体化概述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机电一体化作为一门自身体系的新学科,已经进入了各个高校专业设置。机电一体化由多个系统化技术组成,根据各系统的功能目标合理组织配置与分布,在多功能高效益、低耗能的情况下来显示出它的特点及利用价值,通过优化组织结构系统,使整个功能系统成为机电一体化系统而转变为机电一体化的产品。我们要先分清楚机电一体化的真正含义,绝对不能与机械电气化相混淆,机电一体化主要包括机电一体化技术和机电一体化产品: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上述综合技术的融合,并不是简单的一些技术组合;而机械电气化则是属于机械技术发展到机械电气的一种转变趋势,机械电气的主要功能是它可以代替传统的机械来进行作业。但是如果说想要发展到机电一体化这一地步,其功能属性就不相同了,装入电子装置,或电子软件,就取代了这些机械零部件,还能产生一些新的功能,解决不少人工操作程序和机械自身的维护和诊断。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诞生,它既解决了人体感官问题也解放了人手脚劳累的问题,它是智能化的表现,也是机械电气化本质上的区别。
2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状况
机电一体化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已问世,在那个时期被称为初级阶段。在那个年代,战争促进了电子产品和机械产品的结合。战争结束后,经过了进一步的研发,慢慢地往民用方面转产,给战争后经济恢复带来了巨大的作用。在那个年代虽然研发了,但技术水平不高,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结合未达到一定的技术水平,从而没有大量的应用到各行各业。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这个时期可称为机电一体化的中期,那是将产业兴旺发展时期,国家上马了大规模的集成电路和计算机技术以及温控电控技术,为发展机电一体化奠定了充分的物质基础。机电一体化到了20世纪末,经过广泛应用后,这种技术又向智能方向迈进。科学家们通过深入研究,逐步研制出微型计算机,光学也融入机电一体化,对现在的研制维系加工技术、光机电一体化和微电机一体化、人工智能技术以光纤技术迈进了一大步。网络的知识、科学的发展对研究机电一体化以其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促使我国工业的发展,机电一体化的逐步完善将形成一个完整科学运营体系。
3机电一体化的应用
当前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机电逐步走向整体化、数字化和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应用越发的广泛,机电一体化已应用到现代轻工、重工、军工等行业。下面以数控机床为例,简要说明数控技术在数控机床上机电一体化的应用。由原始的普通机床研制出现代的数控机床,经过了40多年的发展,在机床的结构、功能以及自动化操作和控制精度上都有了新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多主线式结构、开放性设计、紧凑型的结构、数控编程技术智能化、系统的多功能控制等。上述这些程序在数控机床上得到了推广和应用。
4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从国内外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和高新技术发展的方向来看,机电一体化的产品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4.1智能化
智能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机电智能化是科研工作者日益研究的目标,像高科技产品智能机器人的运用以及数控机床的应用,都很受欢迎。但智能化与自动化二者之间存在很大区别。智能化主要是运用多种科学技术手段,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模拟人类的智能去思维判断,逻辑推理,具有主动的决策能力来取代人的脑力劳动,而取得更高的目标。
4.2数字化
微控制器产品的出现,给我们的机电产品进行数字化奠定了长期有效的基础,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机电数字化设计与开发开辟了道路,有利于将来数字化机电产品的远程操作和维护。
4.3网络化
近年来网络的兴起,给国家各行各业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的全球化把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到一起,有利于人们了解全球的经济动态。而机电产品的成功,与其自身的质量是分不开的,随着网络的普及,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逐渐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当中。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的产品,它使人们在家享受高科技带来的好处。因此,机电一体无一不是朝着网络方向发展。
4.4微型化
微型化是把机电一体化产品向微型方向发展,如微机电产品,它具有体积小、重量轻、低耗能等特点,在军事、医疗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微型机电一体化系统,它融合微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软件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的新发展方向。
4.5绿色化
工业化发达了,随之而来人们的生活也得到了提高,经济上也得到了很多实惠,在物质上也得到了享受,同时,也给我们的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所以我们应该呼吁起来,保护环境,建设绿色家园。所谓绿色就是我们所用的产品必须是低能耗、低耗材、低污染,有利于回归自然的产品。在整体的设计、制造、使用过程中,对人的身体健康、对生态环境都是没有危害的,而且很多的资源都是可以分解再利用的,这样不仅使产品的可用率得到了提升,最主要的是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机电一体化绿色产品的发展前景非常可观。
5结语
机电产品一体化是现代许多科学家要研究的课题,随着新产品的研发,机电一体化技术产品占领了各行各业的市场,使我国各行各业制造发生了战略性的变革。传统的机械设计和制造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朝着高性能、智能化、微型化方向发展,也给国家带来了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徐创业 单位: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钟燕锋,王锦红,简志雄,黎川林.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机电一体化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以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c]//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南六省(区)2010年第28届年会论文集.2010.
[2]张艳萍.浅谈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及趋势[n].山西科技报.2009.
[3]于清洋,周维佳,李斌,李志强.一种适用于多指灵巧手的机电一体化驱动器概念[c]//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十一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2009.
智能电子技术论文篇10
论文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市场需求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此高职专业的设置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课程体系建设应与科技市场、当前新技术、新产品紧密相连;加强校内外实习和实训基地的建设;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突出高职办学特色。
高等职业专业建设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如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办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特色,乃是高等职业院校急待探讨和解决的课题。
l高职专业的设置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l)电子商务专业发展前景广阔。电子商务成为当今社会商贸处理领域的最热门专业之一。中国已加人wto,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会激剧增加,因此培养和造就大量合格的电子商务等方面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将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高速平稳的发展和我省经济的腾飞。
(2)计算机控制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自动化设备的需求及对现有设备的自动化改造的要求将会越来越迫切,计算机控制在生产与各种应用系统中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辽宁省地区有各类独资、合资、私营、国营等采用自动化生产的企业,它们拥有用于生产的大量自动化设备与自动化仪器、仪表及配套产品。随着自动化控制水平不断提高,自动化控制设备的生产、经销、维护与修理等岗位对这方面技术性人才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大。
(3)智能电子技术潜力极大。智能电子技术近年来发展很快。智能卡、智能玩具、智能家电、智能仪器等一大批智能电子产品反应了近代智能电子产品的发展水平,预示了今后智能电子的发展方向。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与人们的生活、工作、娱乐、休闲及第三产业密切相关的智能电子产品将会越来越普及,各种新颖实用的智能电子产品会不断问世。智能电子产品的生产、经销与维护将会为这方面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提供大量职业岗位。
2课程体系建设应与科技市场紧密结合
高职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以科技市场紧密结合,与当前新技术、新产品相连,紧紧围绕社会发展,从职业岗位(群)分析人手,科学合理地进行,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在课程体系方面设置三个模块,即公共课模块、专业课模块和技能训练课模块。
公共课模块是提高学生的基本思想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能力,又为专业课提供理论知识基础。例如高等数学、外语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对理论成果的应用能力,淡化理论的推导过程。
专业课模块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专业课针对岗位群的能力要求,进行设置,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设置选修课的目的,使学生拓宽专业知识并了解新技术,使学生能力的培养更接近社会发展的需要,使知识更贴近技术的发展要求。专业课的教学内容注重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等,保持先进性,把握知识经济社会的时代特征。同时体现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特色。
技能训练课模块包括实验技能训练模块、单项技能训练模块和综合技能训练模块。实验技能训练模块主要包括公共课和专门课中的实验,使学生掌握基础实验设备和仪表的使用,基本数据的测量、采集和基本实验方法的运用,形成基本的科学素养。如电工、线路、数字、微机原理等课程的实验。单项技能训练模块主要包括课程设计、生产劳动、综合实习以及各类实习等,使学生达到岗位所要求的某项专业技能水平,通过考核获得相应的证书。如网络数据库课程设计、电子商务的网上营销实践,电子商务实务实践等,以及电子商务的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和高级职业证书等。综合技能训练模块主要包括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实训,使学生能够得到上岗前的训练,更好地胜任岗位群的工作。
3突出高职专业特色,培养技术应用性
人才办学特色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注重提高质量,努力办出特色。根据专业特点,建立校内实验、实习和技能训练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建立健全各类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也可以把实验室与实训基地有机地结合起来,营造各类模拟、仿真和真实的职业环境,以此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如电装实习车间、电子商务模拟实训室、电子线路仿真实习室等。
电子信息系基础实验室已初具规模,结合计算机技术和电子信息类的特点,投资30余万元,建成了《电工》、《数字电路》、《模拟电路》和《微机原理与应用》四个实验室。计划今年投人100余万元准备建设电子商务实训室、计算机控制与检测实训中心和智能电子实习实训中心。电子信息系负责北校区所有实验室的管理和运作,为北校区所有学生服务。突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特色,各专业应建立一些较稳定校内外实训基地。通过各专业系部办企业,进行产教结合,也可以通过专业教研室(组)开办或承包经营实体来建立学校自己的实训基地。如深圳职院就建立了自己的养殖基地,供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使用。电子信息系结合专业特点,已在校外建立了三个实训基地。
加强校企联合,建立校外实习或职业能力训练基地,采取顶岗实习等方式,加大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实训力度。深圳职院在校企联合方面走在了前面,他们聘请企业公司老总作为学校各专业的指导委员会的主任,根据公司需求人才的情况,指导学校开设什么专业,设置什么课程,同时为学校提供实训基地和实训设备。学校也根据协议,向公司定期输送毕业生。这样一来,高职办学就活了,即解决了学校实训基地建设问题,又解决了学生的出口问题,处于良性循环发展的态势。
同时,加强建立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培训点与考试点的基地建设,推行“毕业证 职业资格证”的双证制度。学校要鼓励并组织高年级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使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提高从业能力。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十分重视高职教育的发展,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我省也出台了一些发展高职教育的政策,如设立专项贴息贷款,高职示范专业的评估等,都是为了推进高职教育的发展。我们要转变观念,抓住机遇,大胆改革,不断进取创新,使辽工大职院成为我省高职的排头兵。我们在专业设置上要体现行业性,根据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人才市场的需求,因地制宜设置一批具有明显职业性和区域性的专业。在课程体系上,要注重实践性,建设好实习和实训基地,加强实践能力的训练。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素质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生物质智能回收物流平台探讨 2023-05-16 08:45:20
人工智能课程建设与实践 2023-05-04 08:46:07
智能建造技术城市更新探索 2023-03-22 17:49:02
智能建筑的电气施工技术分析 2023-03-22 17:41:00
智能建筑中电气施工技术探讨 2023-01-13 09:23:53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校企融合探讨 2023-01-09 08:3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