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范文 -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12-28 17:50: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

篇1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形态,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1]。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到:“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明确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海洋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因此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有其内在逻辑和规律性[3],是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海洋生态文明的内涵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对海洋生态文明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在许多国家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高校是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培养专业人才的前沿阵地,海洋生态文明教育不容忽视。

一、海洋生态文明的内涵

海洋生态文明作为一个新兴的概念,虽然还没有一个完备的、被广泛认同的概念,但是综合多位学者研究成果,可以认为海洋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了延续生存而不断更新的一种海洋文明形态[4]。陈建华认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应该包括海洋生态的意识文明,道德文明,行为文明,制度文明和产业文明[5]。刘健将海洋生态文明的内涵概括为包括海洋意识、海洋产业、海洋行为、海洋环境、海洋文化和海洋制度六个因子的“六因子论”[6]。海洋生态文明是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质的综合概念,是人、海洋、社会三者和谐发展的直接体现,是人类遵循科学发展理念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二、高校开展海洋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1.高校开展海洋生态文明教育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7]。“中国梦”具有特定的“实力特征”“幸福特征”“文明特征”和“价值特征”,而生态文明是中华文明的进一步演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丈量“实力”“幸福”和“价值”质量的重要指标。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在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世界潮流、深刻总结世界主要海洋大国和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战略部署,这充分显示了党对当前我国海洋事业科学发展的高度重视,推进人类、社会和海洋三者的和谐发展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因此,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一环,而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力军,海洋生态文明教育应贯穿大学生教育的始终,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海洋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相结合,使大学生能够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发挥作用。

2.高校开展海洋生态文明教育是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要。新形势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适应国情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否则将与时代脱节。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仅是精于专业技术,而是知识、心理、道德、视野等都要过硬的全面发展的人。这就要求高校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类的发展,逐步完善知识结构,实现对社会发展更全面的观察。海洋生态文明是社会的热点问题,是关乎人类自身发展的重大课题,蕴含着科学发展的理念,理应纳入高校教育,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

3.高校开展海洋生态文明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德育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8],海洋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海洋生态文明教育自然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部分。大学生的海洋生态文明观念是全面衡量他们综合素质的重要尺度,也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一环。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应当着眼未来,具备海洋生态文明观念和高度的海洋生态责任感,将生态文明观念内化进自己的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培养良好的生态道德,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危机意识,这是直接关系到人类自身生存、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因此,必须把开展海洋生态文明教育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使大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到我国的海洋资源和环境现状,积极主动地履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

三、高校开展海洋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环境教育虽然从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起步,但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地位[9]。教育部门一直没有对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提出明确的要求,也没有把生态文明素质作为21世纪大学生必备素质列入培养目标,高校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视不足,因此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观念普遍不高。而海洋生态文明教育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近几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被提出的,海洋生态文明教育的普及严重不足,仅在几所涉海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有所体现。高校在普遍缺乏海洋生态教育公共必修课的情况下,加强面向各层次、各科类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的海洋生态文明教育的力度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要将海洋生态文明观念贯穿到各个专业人才培养课程的教学中去,以围绕海洋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推动海洋课程体系优化建设[10]。

海洋生态文明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范围较广。涉海高校承担了众多海洋科研课题,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论探索和科学研究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高校教师是海洋生态文明教育的主体和关键,但高校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决定了高校海洋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效果,因此教师只有经过不断学习、实践,具备较高的海洋生态文明理论水平和从事海洋生态文明教育的能力,才能不断提高海洋生态文明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因此,目前很多高校将在实践中构建海洋生态文明教师队伍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一环。

另外,对于开展了海洋生态文明教育的涉海高校,大部分仅停留在课程上的专业教育,而忽视了第二课堂的作用,不能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联系的完整体系。有的高校通过引导高校环保社团的方式开展海洋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环保社团是生态文明理念影响下的具有明确思想观念和文化内涵的学生社团,主要依托如环境科学等相关专业建立,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同时具有弘扬环保观念的热情,通过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向广大同学宣传环保、践行理念,并融入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高校对于学生社团具有引导作用,因此可以依托学生社团开展广泛的海洋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工作,寓教于乐,通过社团活动充分发挥这个载体的作用,达到一定的教育效果。但在具体操作、执行过程中发现,目前绝大多数社团不具备专业的海洋生态文明知识和技能,很难达到社会要求的海洋生态文明宣传和实践。

篇2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大学生 载体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situ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and carrier construction

yang lili, zhang wenfeng, gao yongxiang

(jinl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1169)

abstract communist party congress report, first propose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asically forming energy resources and protect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growth, consumption patterns.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firmly establish in the whole society." the report further eighteen proposed the "vigorous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increasingly important today, how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universities,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o carry ou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ecomes increasingly important. this article aims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make some moves on the suppor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key 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llege students; carrier construction

高等院校担负着提高人类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重任,高等院校所培养出来的各个专业领域人才将是社会建设的主导力量,他们的综合素质尤其是生态文明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决定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这项战略任务的成败,具有明确的导向示范作用。

然而在高等院校中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情况参差不齐,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观念、生态文明素养都远远没有达到社会的要求。如何有效的开展大学生态文明教育,构建好大学生态文明培养体系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出发,着重分析从生态文明载体建设的角度出发,如何推进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1 大学生态文明教育现状

1.1 高校对生态文明教育的整体重视程度不够

生态文明教育自提出以来,虽然得到社会各界以及高等院校的积极响应,但是对比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对比高校的专业教学体系来说,还是显得微不足道。部分高校还只是把生态文明教育落实在口头上,落实在极少数的校园活动中,没有真正把生态文明教育视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的不重视,带来的是大学生对于生态文明教育的轻视,没有把生态文明素质的培养上升到个人的现代化素质的全面提高的层次上来。在这样的现状下,导致了部分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或者初级阶段,生态文明教育在绝大部分高校还有比较长的路要走。

1.2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单独开课的较少

绝大部分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是结合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及其实践教学中,较少的高校单独设立有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即使有少部分单独开课的,也没有制定严格的教学计划和大纲,只是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设立一些课程内容。当然这和生态文明教育的学科化进程比较慢有关,但是在这样的现状下,使得生态文明教育的体系化推进存在着很大的困难,也给大学生生态文明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带来了障碍。

1.3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重理论轻实践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当然生态文明教育也避免不了类似的状况。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极其丰富,大到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小到身边的自然环境的保护,绿色低碳的节约型生活方式等都在其教育的内容范围内。这也就给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环节带来了比较大的困难,如何在重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如何在开展教学实践环节上,和实际应用、实际成效紧密结合;如何在开展好教学实践环节的前提下,更全面更多样化地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学习等等,都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2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载体的构建

2.1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首先要构建好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载体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也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天然理论载体。高校应依托思想政治教育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平台上完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培养方案,修订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计划,将生态文明观念和技能的要求写入培养目标。进而将生态文明的相关知识和理念教授给学生,提高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基本认识。

单纯地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不能够完全满足生态文明教育的需要,高校应该结合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内容,适时开设“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将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大学课程教育体系,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增强大学生对于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视程度,促进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有效展开和全面推进。

完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载体,是做好一切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的前提,是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观的基础。好的理论载体,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内涵,进而为后续的生态文明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从根本上保障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实现。

2.2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必须要构建好多渠道全方位的宣传载体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所期望的结果是要让大学生在思维观念、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娱乐方式等多方面达到生态化、文明化,是一种全方位的改变。而在信息时代中,网络媒体也同样在思维观念、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娱乐方式等多方面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要做好生态 文明教育的宣传,构建有效的生态文明教育的宣传载体,当然首先离不开网络媒体。占领好网络媒体平台,有效利用,使之成为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宣传载体,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能够有效强化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消化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同时我们也必须时刻关注在网络媒体上出现的,对大学生健全的生态文明观形成有影响的不利因素。并针对这些不利因素做出反应,制定出有效的应对方式。正面的宣传和有效的不利因素应对措施紧密结合,才能使得网络媒体在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发挥出最大的正能量,才能够更好地为大学生良好的生态文明观的形成保驾护航。

当然利用好网络媒体还不够,还必须要坚持传统的宣传载体的使用。海报宣传、横幅标语等传统载体虽然方式陈旧,但是在整个生态文明宣传的作用以及生态文明氛围的渲染等方面仍然发挥着不小的能量。生态文明教育作为兼顾生态社会环境教育和人的现代化教育的新型教育体系,需要全方位、多体系的宣传载体的保障。

2.3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要依靠大学校园自身所具备的生态载体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在高校的学习生活环境,在生态文明教育的建设中拥有无法替代的作用,构建生态文明校园,依靠校园自身的生态载体,对于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塑造以及生态文明习惯的养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生态文明校园的构建在硬件上首先体现在校园的整体布局、规划上。合理的、科学的校园建筑及绿化设施能够对学生的生态文明观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次还应该体现在校园设备的生态与否上。低碳节能的校园设备,科学合理的能耗循环系统……都会不断地教育引导着学生生态文明观念的形成;当然生态文明校园的构建还要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需要校园景观和校园历史传承的支持。如何在校园生态硬件上将以上三个方面有效结合,既合理又不做作,才能发挥出生态校园载体的最大功效。

生态文明校园的构建在软件上需要丰富的校园文化的支持。利用校园文化活动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高生态文明认识,对于大学生来说有着特殊的影响力和吸引力。通过校园文化艺术节、主题班会、知识竞赛、生态文明摄影图片展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积极营造绿色低碳、节约环保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设立专门的生态文明社团引导开展各色各样的生态文化活动,联系校园内外的生态文明建设,拓展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视野。进而促使大学生有效地将生态文明知识应用于身边的现实生活,更自主更积极地践行生态文明观。

2.4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一定要加强实践载体的建设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建设的效果如何,最终还是要看生态文明在实践中的落实情况。生态文明教育只有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构建好生态文明的实践载体,才能充分体现社会实践在课外、校外的延续作用,发挥社会实践在现实锻炼中的指导作用,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的不断提升。

加强生态文明实践载体建设,要重视与生态公益活动相结合,形成长效机制。目前很多的环境生态纪念日都只是落实在字面上,或者落实在“一阵风”上,没有能够真正开展好相关的活动。植树节只是落实在每年的3月12日,地球一小时也仅仅就在3月的那一个小时里……重视生态公益活动的实践载体,注重实际的成效,有了成效,有了坚持,才能够形成长效机制,才能显示出生态公益实践载体的价值,最终达到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目的。

加强生态文明实践载体建设,还要注重生态文明实践基地的建设。目前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基地和生态文化活动社团都是与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相匹配的实践模式。通过建立生态文明实践基地,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自然保护区、风景区、生态功能示范区等实践基地去切身感受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通过参加麦田计划、保护母亲河等生态活动社团去体会生态文化的在社会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在丰富大学生自身生态文明素质的同时实现生态文明的全社会推广。

再者,生态文明实践载体的建设还可以借助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已有的实践载体,将生态文明深入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总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教育丰富的理论知识、博大的实践内涵,对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体系化构建势在必行,必须要坚持利用不同的载体,将生态文明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各个载体间的配合,深化大学生对于生态文明的认识和理解,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观。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途径

一、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相关概念

生态文明建设,是党和国家在审时度势后,针对目前国内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的现象所提出来的战略决策。旨在调动一切力量积极推进生态文明进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1]生态文明教育,由于教育群体的不同,又可将其内涵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之说。广义的生态文明教育是对全社会的人民进行生态文明相关方面的教育活动,狭义的生态文明教育是指学校开设相关课程,专门针对在校学生所进行的教育活动。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一部分,但是,“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着重强调了‘素质’一词,从一定意义上讲,生态文明教育是研究生态文明素质的前提和基础,而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开展也有助于生态文明教育全方位目标的实现。”[2]由此可见,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是高校德育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具体表现,是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指导下,对大学生群体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一种形式。主要包括增进大学生生态科学知识、提高大学生生态文化素养、培养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拓宽大学生生态文明视野等方面,涉及到环境、伦理、哲学、思想政治教育等众多方面的内容。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意义

1、巩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基础

教育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人才则是教育衍生出来的结果。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智力支撑和人才储备力量,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更好发展的后备军,而生态文明建设最终的落脚点也是服务于人民。由此可见,推动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一个科学文化的基础。高水平的、持续的生态科学文化教育,可以源源不断的培养出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才,以高校为起点,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永续力量。

2、健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新时期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则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环,这一环不可或缺而又无法替代。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一方面是为了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政方针,另一方面则是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推动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可以从生态环境规律、生态科学知识的基础认知,生态道德意识的养成和生态行为习惯的确立几个方面来增加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为建立健全高校生态文明体系提供实践素材,进而间接为高校教育教学体制改革提供可行性参考。

3、促进大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

为了能够顺应我国现阶段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要培养全方位发展的综合型、复合型人才。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开展的如火如荼,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也有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其中,“重要性”是指生态文明素质作为大学生个人文明素质的一部分,能够促进大学生正确的生态世界观、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能够为自身的文明素质注入新的活力;“紧迫性”是根据目前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历程而言的,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能够让自己紧跟社会发展的趋势,而不是存在滞后性,甚至影响自身日后的发展。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现状

1、高校生态文明课程普及度低

尽管在国家的统筹规划下,生态文明教育愈来愈受到重视,部分高校也开设了生态文明的相关课程,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纵观目前全国各高校生态课程的开展情况,除了一部分农林高校重点加强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建设,其他一些院校,除了与环境相关的专业,则很少开设专门的生态课程必修课和选修课。由此可见,在高校开设生态课程,亟需打破专业、非专业的限制枷锁,让全体学生都能接受生态科学知识教育,扩大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受众范围。

2、教师生态文明理论基础薄弱

目前部分高校内负责生态课程讲授的老师大多不是专业从事生态文明教育的,有的是环境专业的,有的是地理专业的,有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师资力量的薄弱直接导致了教师生态文明理论知识水平低,进而导致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收效甚微。目前,我国高校本科教学中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主要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形势与政策”。这几门课中都能挖掘出不少关于生态文明的知识,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我国的生态环境现状以及目前颁布的各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行政条例等。与之相对应的,生态课程教师的基础理论知识也大多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模块教学中拓展延伸所获得的,但仅是停留在内容表面的浅显知识层次上,未能提高自身的生态文明理论知识水平,也自然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从最根本上阻碍了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提升。

3、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参差不齐

文明素质是一个养成教育,是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发挥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进而来规范和约束自身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由此可见,文明素质高低因人而异,生态文明素质自然也不能例外。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在学校教育、家庭熏陶甚至是自身认知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下,具有不同的个体表征。比如有的大学生积极拥护生态文明建设,但是自身行为上却不能将生态文明理念付诸实践,存在理论与行为相背离的情况;比如有的学生对他人违反生态道德的行为予以指责,但自己浪费水源、乱扔垃圾时却不以为然,存在于人于己,认知有失偏颇的状况;还比如有的学生能够对现阶段我国的基本环境现状有个基础性了解,但是对一些具体的生态科学知识则一知半解等情况。

四、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途径

1、课程体系改革

高校生态课程体系改革,即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出发点,全面普及生态文化课程,无论是环境等相关专业还是其他非专业。不仅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公共课上注入生态文明教育的知识,还要开设一些必修课和选修课,让学生了解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基础知识,并根据自身兴趣选择一些延伸的知识来拓宽自己的视野,扩大生态知识储备量。此外,高校生态课程建设也可以通过建立网络媒体等平台,发挥其便捷性、及时性、分享性等特点,省时、省力的开辟“第二课堂”,利用高校论坛、在线课程、电子图库等方式传播生态文化知识,激发大学生生态文明兴趣,进而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

2、师资力量培养

一方面,建立健全教师生态文明素质考核。这是一种较为强制性的规范制度,旨在提高专职于生态文明教育这一课程的教师能够提高对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进而完善自身理论知识储备,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切实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传授生态文化知识,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而不是敷衍应付的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鼓励教师生态文明素质教育进修、培训。这是新的时代背景下针对教师群体进行继续教育的一个具体表现,旨在提高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任职教师群体的专业化、系统化、科学化,建立一支强有力的专业队伍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育效果。

3、教学模式转换

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座位上听,这种“独白”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尽管在教育过程中发挥过作用,但是却愈来愈显现弊端。教师一味地单方面理论灌输导致学生充耳不闻,致使教育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针对这种教学困境,应该转换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师生之间良性沟通,进而使得师生双方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都能够有所获益,提高生态文明素质。

4、个人行为养成

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和生态文明行为是相互影响,互相制约的。其中,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高低决定了生态文明行为的好坏。与此同时,也可以从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是否得当中反映出他自身生态文明素质的高低。换言之,在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其生态文明行为和习惯的养成。总之,要培养生态道德意识,并用来规范和约束自身行为。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例如:不浪费水电、不乱扔垃圾、不在公共场合涂抹乱画、不使用一次性物品、不用塑料袋等,通过日常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约束自身的行为。此外,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如看到他人有上述违背生态文明的行为也应该积极制止,并利用课堂上所学的科学知识陈述利害。

五、结语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是符合时代要求、发展要求和自身要求的新时期的教育形式,同时也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其中离不开各方的努力,诸如国家的扶持、社会的宣传、高校的重视、教师的教导和自身的认知等,未此要统筹一切力量,积极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提供可行性参考。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j]2012.12.8

[2]路琳,付明明.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研究综述[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3(11)15-16

[3]黄娟,贺青春,黄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开发利用生态文明教育资源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12)77-81

篇4

关键词 生态文明教育 大学生 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of practice path of university ecological education

fu yu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otou, inner mongolia 014010)

abstract eighteen report will build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o new heights, leading the university as a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the main front, but should actively carry ou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so that they form a scientific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good behavior , so a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culture of conservation proces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tatus and lack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llege education, and on this basis proposes practical path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ecological education; university students; path

1 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报告中专章论述到建设生态文明问题,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科学生态观的形成和良好生态行为的培养,将为建设现代化国家及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

1.1 生态文明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多种因素全面而协调发展的社会,其核心是全面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稳速增长,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短短三十年的时间我们达到了西方发达国家几十甚至上百年的发展水平,但发展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以环境、资源遭受严重破坏为代价的问题。我们不能重复西方发达国家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同时更要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日趋成熟和稳定的时期,是社会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一个群体, 他们更应该接受生态文明教育,树立起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包括正确的生态世界观、生态道德观、生态价值观、生态法律意识和生态文明行为等,以他们的示范效应来带动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1.2 生态文明教育,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渠道

学校是大学生学习与生活最主要的场所,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既是成果的享有者,也是积极的创造者。自然、和谐的校园生态文化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优越的成长与学习环境,这其中的一景一物、一草一木还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它也是学校隐性教育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有利于增强大学生保护校园生态环境的主动意识和责任意识。生态文明教育提倡节约资源、爱护环境,传播和普及了一种新的、健康的绿色生活理念,有助于学生形成和谐发展、生态环保的科学意识,从而推动学校物质环境的改善和人文环境的优化。

1.3 生态文明教育,还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现代社会中对生态文明观念的认知和践行,是大学生融入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生态文明要求尊重和谐原则,在社会生活中做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与共同发展,这其中就包含了对社会发展的理性观察,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 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及问题

1991年国家教委开始把“人口、资源、环境”纳入高校大学生国情教育。由此,生态文明教育开始在我国高等院校得以重视和普及。经过高校教育工作者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应该说我国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2.1 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备

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很早就把生态文明教育列入了高校学生的必修课程,据调查我国高校目前开设与生态文明相关课程的院校仅占到全国高校总数的10%左右,接受教育的学生数量也只占到很小的比例,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建构还很不完备,具体体现在:一、生态文明教育多以开设选修课程或举办临时性讲座为主,课程连续性得不到保障,而必修课程则多为生物、生态学专业开设,非此专业学生难于接受;二是缺乏统一的、科学的生态文明教育教材, 从教育内容上来看,现有教育内容过于专业,不易为非专业学生所掌握和理解,因此往往被他们“拒之门外”;三是教育形式与方法较为单一, 许多高校受到环境、条件等诸因素限制,无法开展基础的、常态化的生态文明实践活动,更不用说建设固定化的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四是师资力量还十分薄弱,缺乏专业生态文明教育师资的培养,教育普及面难以拓展。

2.2 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理解认知较浅

在对大学生群体的调查中发现:当代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重要性认知很高,但对生态文明含义的理解则非常浅薄,调查中66.21%的大学生能够认识到生态文明教育意义巨大、非常重要,但对生态文明的概念和内涵认知度则低得多(苏美岩《大学生生态文明认知的调查与研究》);另一调查发现,大学生对生态环境政策缺乏了解,环境保护意识仍然比较淡漠,只有比例很小的部分大学生能回答出如世界环境日、《环境保护法》颁布日等相关问题(杜红艳、李海涛《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再思考》)。笔者对几所内蒙古高校大学生的调查结果也显示出大学生群体对生态文明理解尚停留在浅层,大多数人无法回答出生态文明观的具体内涵。

2.3 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能力亟待提高

在邵超群对桂林市高校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群体生态文明意识虽然有明显提高,但自觉维护和创建良好生态环境的能力还十分欠缺。笔者对内蒙古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访谈的结果也得出同样结果:对于校园内及其他公共场所发生的人为破坏环境的问题,学生大多持坚决批评和反对的态度,但自身行为方面,很多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却不能严格要求和规范自己的行为,主动性较差,校园不文明行为屡见不鲜,如对学生日常生活中使用塑料袋、一次性餐具的调查显示,仅有不到30%的学生很少使用,使用时会自己携带,其他问题还包括不能正确垃圾分类、餐桌浪费、课桌文化、破坏公共场所卫生等等(邵超群《和谐社会视野下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现状调查》)。以上种种问题均可以看出,许多大学生对生态文明观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认识层面,这些问题必将影响校园乃至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3 提升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实效性的路径探索

3.1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首先,要将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提高到公共基础课程的地位,使之与生态、环境等专业的选修课程构成一个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完整的课程体系,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对生态文明观的认知理解;其次,注重课堂教学和实践体验的相互配合,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知、行、意、情的统一,自觉实现由生态文明认知向生态文明行为的转化,从而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主动性,高校可以依托社会公益组织、校园社团等使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的开展走向常规化、常态化;再次,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队伍建设,建立生态文明教育师资培训的长效机制,使教师自觉地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教学之中,从而树立学生科学的生态文明观;最后,教学内容上可以针对不同地方的环境、特点融入本土化的知识与内容,使学生能够更为直观、生动地理解和内化生态文明理念,笔者结合内蒙古包头市的环境特点,让学生通过学习与实践造林防沙知识,深刻理解生态文明理念,效果就十分显著。

3.2 建立生态文明教育效果评价体系和活动激励机制

评价体系的建立一方面使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有了决策依据,能促进生态文明教育不断提高水平与效果,另一反面也有利于我们了解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及内容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是否达到预期效果,避免生态文明教育流于形式。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全局,不仅应该倡导大学生培养生态文明行为习惯,更应该规范大学生生态文明道德及行为标准。

3.3 充分运用新媒体,增强生态文明教育辐射面与实效性

调查显示,目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宣传主要集中于讲座、书报、宣传展板等常规渠道。这些宣传方式虽然也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其效果往往停留在表面。在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多媒体及网络因其开放、互动、趣味性强等特点深受大学生喜爱,可以说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感情,认识社会的最主要窗口。这一趋势和变化必然对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与宣传产生巨大影响。高校应重视和利用这些新的技术手段,为生态文明教育搭建新的宣传平台与阵地,可以以世界环境日、植树节、地球一小时等环保节庆活动为契机,利用社交网站、微博、微信等网络手段大力宣传与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引导大学生们学习和讨论生态环保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多媒体及网络的趣味性来扩大生态文明教育影响力,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 王玲.大学生生态教育现状与路径探寻[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104-107.

[2] 林智理.生态文明教育与高校的实践策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9):86-88.

[3] 宫长瑞.学校生态文明观教育路径的多维考量[j].环境教育,2011(6):63-66.

[4] 苏美岩.大学生生态文明认知的调查与研究——以绍兴市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j].环境教育,2011(4):63-65.

篇5

关键词:亚健康状态;高校教师;问卷调查

一、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此次研究对象为长沙市部分在职教师,总共为50人,其中男性教师为24人,女性教师为26人;其中年龄小于30的有7个人、占14%,年龄在30-39之间的有24个、占48%,年龄在40-49之间的有14个人、占28%,年龄大于50的有5个、占10%;职称是正高的有5人、占10%,副高有10人、占20%,中级有31人、占62%,初级有4人、占8%;本科学历的有9人、占18%,硕士有35人、占70%,博士有6人、占12%。

(二)长沙市高校教师亚健康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有40%的人完全了解亚健康状况,42%的人听说过亚健康但不能正确描述,18%的教师还不知道亚健康。这表明长沙市高校大部分的教师还没有意识到亚健康状况对自己产生的不良影响。

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的教师中呈现重度亚健康状态的有8%,中度亚健康状态的有18%,轻度亚健康状态的有50%,24%的人是完全健康的状态。(见表1)

高校教师亚健康的发生率较高,这一现象相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蓝毓营在《广西高校教师亚健康的调查与研究》中显示:广西高校教职工的亚健康发生率为67%,本研究发现长沙市高校教师的亚健康发生率为76%,与其他地区的调查结果相差不大。

(三)长沙市高校教师亚健问题职称间的分布

亚健康的发生率与职称也有一定关系,副高和中级教师的亚健康发生率高于正高与初级、初级的亚健康发生率又低于正高,这种现象可能是职称晋升方面的压力造成的,中级和副高比初级、正高面临的职称晋升压力大。(见表2)

初级和中级教师的年龄大多在25-40岁之间,由此可见,青年高校教师已然成为亚健康的“主力军”,这和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的现代亚健康多发人群在20-45岁之间是基本相符合的。这一方面说明了亚健康高发人群正在年轻化,另一方面说明职称对教师的重要性。

(四)长沙市高校体育教师与非体育教师亚健康对比现状

根据调查分析,体育教师与非体育教师的健康状况在年龄、职称、学历等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异,具体情况见表3:

根据调查分析所知,学历在本科阶段的体育教师亚健康发生率为25%、非体育教师亚健康发生率为40%;硕士阶段的体育教师亚健康发生率为57%、非体育教师亚健康发生率为67%;博士阶段体育教与非体育教师亚健康发生率均为50%。(见表4)

二、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大多数体育教师在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是比较科学合理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的生活习惯不科学,包括饮食不规律、膳食不均衡、睡得太晚、烟酒等不良习惯。

2、30~49岁是长沙市高校教师亚健康的高发年龄,其中青年教师是亚健康的“主力军”如果不重视亚健康的问题,将导致高校青年教师成为亚健康的主要人群。

3、生活习惯、工作压力、家庭压力、人际关系等对长沙高校教师亚健康的影响效果比较明显,亚健康的形成的主要心理因素是职称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压力。

(二)建议

1、心理健康普查广泛面对高校教师实施,使教师正确面对工作压力,正确处理压力。对于在某些方面有症状的,应及时给予专业的心理干预,有针对性的提供心理健康服务,恰当的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2、高校相关行政部门应该探索科学的教师教学考核机制来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同时适当提高教师工资待遇,减轻教师的经济压力,改善教师工作条件,改善教师生存条件,改革管理体制以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和心理压力。

3、合理膳食,注意饮食的营养平衡。要注意酸碱平衡、粗细平衡、颜色平衡、味觉平衡、生熟平衡,改善机体功能,促进身体健康。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燕子.山西医科大学教工亚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山西;山西医科大学,2010;1-11

[2] 陈瑞玲、王蕾、刘玉霞、朱凤林、于春涛.沧州市高校教师亚健康现状调查与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2,19(3)

篇6

关键词:高职学生;德育现状;对策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高职教育在面临机遇与挑战的背景趋势下也在以摒弃传统教育的思维理念,追随现代教育的步伐进行不断的摸索与改革,尤其是高职德育工作的开展。目前,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有着一些不足,本文主要是以我院各专业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展开对我院学生德育教育的抽样调查,收集第一手信息的资料从而明确认识学生的政治思想与心理素质以及职业素质等方面,并在后续的德育工作中有意识的进行改革。

1.高职学生德育现状评价

1.1思想政治素质现状。调查通过时下热门的新闻事件来考察高职学生的政治立场与观点,并对其展开的观念分析做出一个数据统计,大部分的学生拥有着较强的政治观察能力与分析能力,政治立场相当明确。这些与我国稳定和平以及经济实力稳定的政治局面有关,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取得的各种成就对高职学生的国家信仰坚定有关。同时,数据也表明,有少部分的学生对社会主义信念还是不够坚定,对领土完整与祖国是否统一的问题上,态度比较偏激,认识过于主观。

1.2思想道德素质现状。目前大多数高职学生的价值观与道德素质呈多元化呈现方式,学生对人生目的以及价值取向标准的调查中可以发现,主流的思想道德素质还是占在首位,小部分的学生没有集体利益的观念。学生在当今社会的实用与功力主义的影响下,思想比较现实,道德意识比较薄弱,但是大部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还是符合主流社会的变化,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学校必须重视小部分缺乏全面、客观看待事物以及对人生意义产生模糊认识以及不良倾向的学生。

1.3心理素质现状。调查通过学生对当下自己的心理状态的填写来分析目前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现状,数据显示有18.3%的学生认为自己经常在快乐的状态中进行学习与生活;30.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心态处于平静范围;28.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状态是无聊并且不擅长人际交往;13.1%的学生认为自己处于郁闷状态;10%的学生认为自身处于平静状态。调查显示大多数的高职学生心理状况是比较健康,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心理状态也显示出学生的心理素质中抗压力较差,学生主要是因为经济条件和学习压力以及就业竞争压力等相关并因此受到困扰。

2.完善高职德育工作的对策

2.1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必须重视与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通过丰富多彩以及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开展的前提就是以塑造一个轻松、高雅的文化校园氛围使得学生愿意参与到团体活动中并在合作互动中潜意识接受集体利益观点以及正确、科学的价值取向。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各种游戏以及校园角的建立来给予学生更多的课外时间并在一定程度上要合理指导学生对事物目标或自身目标的明确建立,改善大学生价值观念。

2.2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是指岗位人员在从业期间对岗位的观念以及职业态度与技能和专业等方面展开的教育培训。高职学生的德育工作的开展要以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从而展开,主要是通过强化企业的规则意识以及树立敬业思想,主题可以以心理素质教育与敬业思想等结合起来开展。另外就是加强学生的职业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以及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潜力,通过选取最佳的途径来实现自我价值的展现以及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2.3就业教育培训。所谓“就业教育”是高职院校以办学理念为前提下培养学生在胜任某个岗位工作时所需要的专业技能以及团队合作技能,也包括在求职面试中的技能培训工作。“就业教育”理念的展开也必须围绕着以上内容进行,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可以通过岗位模拟以及事例教学的方式展开,帮助学生有效的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与适应的能力,从而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缓解心理压力。

2.4工学结合模式的建立。工学结合模式的构建是高职院校德育实践模式的重要途径,在实际工作中首先是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培育学生为基本教学观念,以重视德育为主,将人才培养中的德育视为根本任务。另外,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的岗位人才时也必须通过强化学生在岗位中的敬业精神以及态度的严谨来真正的向社会进行人才的输送。此外,大部分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也需要学生表现出较好的抗压能力与适应能力,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岗位实习与岗位培训以及德育工作的结合进行一个基本的抗压训练,通过对两者元素的结合,不仅可以体现高职院校办学理念与特点也可以发挥德育的优势,恰好的满足各方面的人才培养,也是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能否创新的关键体现。

3.总结。

综上所述,现如今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与要求都比较高,因此,人才素质的竞争比较激烈。人才素质主要是包括两方面,一是知识专业素质的展现,二是思想道德素质的体现,所以,加强德育工作是高职院校必须重视的问题。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可以通过对校园文化的建设以及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的培养,以工学结合与职业素质教育培训为途径而展开德育工作以及提高高职学校的德育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 许二潮.运用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加强高职学生德育教育[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22)

[2] 刘艳芳.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创新思路[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18)

篇7

由于教育理念的滞后、教育知识储备不足、学生价值观偏差等因素影响了当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使我国的大部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还较为落后。完善教育制度、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提升生态文明自觉性,新时期大学生才能名副其实地肩负起建设美丽中国的重任。

关键词:

新时期;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一、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1.生态哲学召唤着生态文明教育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社会和谐发展、遵循自然客观规律,从而取得的精神成果与物质成果的总和,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全面发展、良性循环、和谐共生、持续繁荣为宗旨的社会形态[1]。思想是行动的指南,生态哲学思想和理论,是生态文明“活的灵魂”。首先,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有部分阐述关于生态文明基本观点的内容,其中提出了人改造世界行为取向等方面的思想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生态文明教育和构建社会生态文明思想都具有时代意义和价值,奠定了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基础。其次,中国传统的生态哲学包括“天人合一”思想,要求人们是按照自然的发展规律,依自然而为之,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这样才能有利自然生态系统的良好发展。第三,长期发展、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方法论和系统观点的体系总和。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是人类反思工业文明后,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以及中国传统的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升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是对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的完善。

2.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生态文明教育大学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主力,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他们是否懂得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环境问题以及保护环境,是否能够用科学发展的眼光认识世界、看待世界和改造世界,是否具有环保意识、生态素养和生态世界观,将会直接影响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和中华民族的发展[2]。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用一言一行发挥作用,以实际行动展示力量,一方面高等院校有义务有责任来承担教育,另一方面要主动探索,满足社会对新时期大学生的要求。

3.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需要生态文明教育首先,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生态文明教育,其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它涵盖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环境教育等全新的教育理念。其次,校园文化的建设取决于高等院校生态文明教育,是高校学生有效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载体。大学生对和谐校园、绿色校园、美丽校园的向往与追求,促使了校园文化与生态文明教育理论的结合与实践,它们相辅相成、有效嵌入。第三,生态文明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是当前育人体系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举措。大学生缺乏生态法制观、生态道德观、生态伦理观和生态环保意识等生态文明教育,已成为其全面自由发展障碍。因此,为了培养生态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推行和实施良好的生态文明教育。

二、新时期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现状

1.以高校为视角看生态文明教育第一,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严重缺失。通过对7所高等院校获取“生态环保信息”渠道的调查发现,教师和学生主要通过网络、电视、报刊、微信的途径获取知识,表明学校教育缺失;第二,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理念滞后。根据调查,47%的高校学生没有接触过环保选修课,23%的学生不曾参加环保宣传,62%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未给学生灌输过生态文明理念。不能及时将教学与社会发展观结合,更不能明确自身在教育中的重要位置,因此,无法形成教育客体和教育主体共同的教育理念。第三,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陈旧。教育体系不完整,专职教师师资力量薄弱,或者领导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形成合力,仅仅靠学生社团开展,导致教育无法达到理想效果。

2.以教师为视角看生态文明教育首先,教师对生态文明的认知不到位。高校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和年度考核等并未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只是一味重视工作业绩和专业课的考核。教师队伍中部分教师知识储备不足,对生态文明的发展进程方向没有充分认识,只从表面理解生态文明,从未进行过系统的生态文明学习,甚至觉得大学生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没有关系。其次,教师主动投身参与生态文明的积极性不高。及时开展生态文明教育,通过教育者一心一意的言传身教来感染受教育者、带动受教育者,才能避免教育错位。客观上,中国的生态文明教育和国外相比起步较晚,一些高校没有对生态文明教育的有关安排和部署进行配套。主观上,高校教师队伍的部分主力军,职称高、资历老、年龄大,不易接受新事物、新理念和新思想,思想保守、观念固化。第三,教师生态文明教育知识的储备不足。调查结果显示,79.6%的教师采取播放视频的宣传教育方式,38.9%的教师为学生们指定某种阅读教材。宣传教育在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中占比很大。而生态文明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地位缺失,高校对于政治理论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在相关的研究上给与的项目和资金偏少是这些现状存在的原因。

3.以大学生为视角看生态文明教育大学生从基础课中可以简单地了解了有关生态文明的知识,但是缺乏深刻、具体、系统的认识,而且受到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有些高校大学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学习关乎自己未来发展的相关课程,甚至有的学生不明白绿色消费的概念,不知道我国的哪次会议提出了生态文明,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还有的学生没听说过世界环境日等等。虽然社会和学校都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并投入了大量的物力与人力,但是自觉践行生态文明行为仍不乐观。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教育的影响和自身素质的现状,使教育存在“两张皮”,没有落实到具体行动,没有从根本落实教育要求。引导大学生改变以往生态文明方面的价值取向和观念,促使大学生主动查阅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学习资料,积极参加社会和学校开展的生态体验活动,才能找到根源,切实提高教育实践的时效性。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

1.高校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原则第一,坚持教育过程的长期性和短期性协同。这个过程是社会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是一个人精神气质的核心与思想品德不可缺少的内容,更是新时期大学生成长、成才不可或缺的教育环节。教育遵循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结合,用具体内容和最新的理论开展教育,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尤其是面临新形势下的生态文明教育,不要急于求成,要正确看待教育的发展,才能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第二,坚持教育对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协同。生态教育面临着从单一思潮向多元思潮的转变,从单一信念向多元信念的转变,也为生态文明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教育师资要人才化、专业化,要有丰富的思想认知、语言感染力和人格魅力。要有坚定的信念,面临复杂的工作环境,既要在环境中趋利避害,又要明白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要与受教育者保持紧密联系,重心下移,分析厉害、讲明事实[3]。第三,坚持教育方法的实践性和理论性协同,这是新时期生态文明教育工作最现实的主题。教育的实施者是教育主体,占据着特殊的“生态位”,他们生态知识短缺、思想变化快、叛逆性强、个体意识强,但是他们善于独立思考。面对这样一个群体,要加强其理论学习,定期灌输生态文明知识和规律,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生态文明活动,并且教育客体要用自己的言行言传身教,去感知感化青年学生。

2.构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途径的方法首先,探索满足主体能动性的自我教育。坚持用创新的方法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把人的主观能动性置于首要的位置,才能收获良好效果。其次,探索满足环境多样性的氛围教育。生态文明教育要建立的环境氛围必须与人的发展成长相适应,反之不仅影响教育甚至会产生不良效果。第三,探索满足社会信息化的网络教育。信息时代催生了博客、微博、qq、微信等工具,便于人们交流、交友、学习等,渐渐地这些平台成为了学习的主要阵地,尤其是大学生,是其获取信息来源的重要渠道。生态文明教育在信息化时代仅依靠课堂来教育教学是不够的,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实施教育,实现生态文明教育时时有、处处有,才能让当代大学生在无形中接受教育。

3.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发挥主渠道作用。大学生的头脑中没有生态文明观,就不会在实际行动中践行生态文明行为,只有通过灌输,才能把观念注入其头脑。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题教学,根据教学内容拓展生态文明知识,让大学生了解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和人类环境的关系,以及大学生应负的义务与责任,从而树立正确的生态观。第二,充分利用校园文化主阵地。为了有利于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使其从理论到实践,从理性认识过渡为感性认识,从他律转变为自律,必须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第三,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寒暑假和周末,号召学生开展“生态文明行”社会实践活动。宣传文明知识,开展生态调研,撰写调查报告,从而加深大学生对知识和理论的理解,对环境现状的了解,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第四,构建生态文明网络教育。建设关于生态文明教育的网络资源和精品课程,营造网络生态文明环境,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丰富的养料,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塑造生态文明观,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

参考文献:

[1]钱俊生,余谋昌.生态哲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2]陈寿朋.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28-130.

篇8

关键词:天津高校;体育行为;文化活动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339-02

一、天津市普通高校教师体育文化活动现状

现阶段高校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一个特殊群体,是典型的脑力工作者,工作中既要从事一线的教学工作还要进行有关领域的科研工作。面对交往繁重的工作,不难理解身心健康对于高校教师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一些调查显示,高校教师的身心状况令人担忧,2002年广东省对全省19所高校近万名教职工的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有10%左右的人处于健康状态,20%左右的人处于各种疾病状态,7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造成这样的现状也与高校教师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早被人们所认可,因此调查高校普通教师的体育行为状况就显得十分必要。本研究主要从大学教师体育观念、态度和实际参与体育活动情况进行调查。

通过调查结果(表1)说明,高校普通教师绝大部分(91.2%)对于体育运动能够促进身体健康表示认同。但是实际参加锻炼的人数大大降低,能够进行不规律(偶尔)锻炼的人也只有42.3%,而有规律参加体育健身更是只有19.5%.普通教师中只有32.1%的人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65.7%的人认为体育对于学校教育很重要,表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支持。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普通教师对于体育的认识还处于比较肤浅的认识,尤其是体育特有的教育功能理解得更少。

二、大学生体育文化活动现状

大学生体育文化活动的内容主要体现在课外体育活动中。课外锻炼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体育课教学一道共同构成学校体育的总体。课外体育锻炼作为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重要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有助于体育兴趣、习惯的培养;有助于终身体育基础的形成;也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文化学习;丰富课外文化生活,促进校园文明建设;更为重要的是课外锻炼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体质。它主要包括早操、课间操、班级体育活动、课余体育锻炼、课余竞赛以及校外体育、家庭体育等多种形式和内容,课外体育活动不仅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任务的基本途径之一,而且也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本研究主要从大学生体育活动的目的、态度、影响因素;参加课余锻炼的次数、时间;体育活动内容;以及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等进行调查。

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往往会决定运动的时间、密度等,根据调查,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排序动机为促进身心健康、兴趣爱好、娱乐、调整情绪、考核需求、增进交往、掌握技能。同时,男女生在某些选项中有细微的差异(见表2),在掌握技能方面男生要远远高于女生,而在考核需求上女生又高于男生。这样的调查结果说明了大学生对于体育运动认可,认识到体育运动在许多方面的益处。但同时我们也应注意课外体育活动中不要带有太多的功利色彩,只是为了考试而进行练习,这样会大大降低体育娱乐和其他功能。

从课外体育活动的频数和时间的调查(表3)来看,尽管大学生大部分具有良好的体育观念,但从实际的课外体育运动参与的人数来看,结果却令人担忧。不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男生占21.7%,女生则占27.5%,与之相应的每周锻炼4次以上的男生只占8.5%,女生只占4.6%。同时再结合锻炼的时间来看,单次理想的课外锻炼时间为60分钟左右。但调查中30分钟以下的男生为19.4%,女生为37.3%。可以这样理解即使每周锻炼3次以上,但运动时间过短,其锻炼效果也同样不理想。每次活动60分钟以上的比例男生远远高于女生,这是因为60分钟以上的课外活动多为球类活动,参与的男生人数自然多于女生。

在大学生运动项目的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的活动项目也存在分散而集中的状况,同时男生与女生之间的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男女生基本都集中在球类项目居多,但男生更多的选择了对抗相对激烈的项目,比如足球、篮球的选择中男生要远高于女生。女生则在健身舞蹈方面的选择高于男生。在一些羽毛球、网球、乒乓球等小球项目的选择上女生比例略高于男性,说明这类无身体对抗,又比较时尚的健身方式逐渐被女大学生所青睐。

三、结论与分析

第一,高校教师体育文化活动现状不容乐观,虽然多数教师认可体育的健身功能,但是却不能全面客观地了解体育的其他功能。对待学生过多参与体育活动仍持保留态度,且自身所掌握的健身方法较为单一。

第二,高校大学生的体育文化活动现状还是比较让人满意的。但是多数学生不能坚持有规律的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新兴时尚的体育运动项目受到学生的青睐。

参考文献:

[1]李志强,戴霞,郭兰.对广州市晨晚练群体的调查和思考[j].体育学刊,1998,(3).

[2]张育国,张文兰,张志阳.庆阳地区居民健身活动现状研究[j].体育学刊,1998,(3).

[3]朱柏宁,元国定,李汉伟,唐美弈.上海市区居民体育消费状况的调查及思考[j].体育学刊,1998,(2).

[4]许永刚,刘江南,欧阳静仁.珠江三角洲人们参加体育锻炼影响因子的分析研究[j].体育学刊,1998,(3).

[5]曾吉,陈永军.湖北省高校高级知识分子体育锻炼现状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0,(12).

篇9

关键词:思政课;生态;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5-0150-03

同志在党的十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和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高校是国家和民族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则对于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要及时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于生态问题的最新理论成果,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态教育比重,“承担起培养具有生态知识、生态精神、生态智慧和生态品德的‘生态人’的历史重任”。[1]

一、高校生态教育的背景概述

1.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速度不断加快,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愈演愈烈,同时人口膨胀与资源短缺的矛盾也日益加深,传统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和以追求gdp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渐渐走到了尽头。

当前,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水污染和水资源的时间、空间分布不均;二是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三是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土壤污染、水土流失等;四是生物多样性迅速减少,多种生物资源面临枯竭;另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实行生态帝国主义政策,向国内转移高污染型工业并输出电子垃圾等,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的生态环境破坏。

面对我国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党中央适时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不仅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新发展,而且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两型社会的伟大构想,为解决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之路。

2.公众生态意识薄弱

人类社会出现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是人们的生态意识、生态责任、生态义务、生态良心和生态道德等素质的缺乏,[2]因此,要解决生态环境危机就必须依靠公众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等基本素质的提高。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但是国民教育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加上我国生态教育在各层次教育系统中还处于十分薄弱的地位,因此,国内公众的生态意识还是处于刚起步阶段甚至是启蒙阶段。因此,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道路任重而道远,当务之急是提高公众生态意识,特别是提高决定中国未来发展的大学生的生态意识。

3.高校生态教育发展滞后

根据相关统计,目前我国高校中在非生态环境类专业中开设生态环境相关课程的仅占10%,同时,每年招收的生态环境专业类学生仅占普通高校招生人数的5%。[3]除上述方面外,再加上教育机构相关规章制度、师资力量缺乏和师生认识存在误区等条件的限制,我国高校的生态教育远远地落后于国外,而且目前相关部门也并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来改善我国高校生态教育的落后局面。在此种情形下,大部分学生还是主要通过思政课的相关内容来了解一些基本的生态环境知识。

二、高校生态教育现状解析

1.高校思政教育与生态教育概念厘定

思政教育是指导人们形成正确思想和行为的教育,高校思政教育则是为了培育和造就具有先进思想文化观念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内容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高校思政课的主要内容,同时,它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4]而生态教育则是在新的时代背景和教育背景下,依据生态学理论传播生态知识和生态文化,提升公众生态意识和素养,塑造社会生态文明的教育。[5]

2.高校生态教育现状解析

由于受到我国学科划分局限和人们对生态学认识不足的影响,生态学长期难以进入高校公共基础课的行列,从而长期游离于广大学生的视野,局限在生态环境专业学科的范围之内。但是,随着20世纪中后期世界生态环境危机愈演愈烈,西方发达国家高校纷纷开设了关于生态教育的公共基础课,对学生进行生态学的相关教育,以期帮助他们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我国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有高校开始开设有关于生态环境的专业课程,而出现有关生态学的公共基础课则要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末。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党和政府乃至整个社会都对生态环境问题愈发重视,再加上国外高校的影响,国内高校开始纷纷开设各类有关于生态环境的公共基础课,如《可持续发展导论》、《环境伦理学》等,供学生选修。高校生态环境课程的大量开设,不仅打破了以前生态学的学科限制,而且促进了生态学教育的发展和教学形式的丰富。

尽管国内高校纷纷设立了各种生态环境类的课程,但还是只有少量的高校学生接受到了生态教育,其原因如下:一是相关教育机构还没有把相关生态学教育类课程列入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在对学生修读的规范性和制约性上明显不足。二是教师和学生对生态学教育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生态学是纯粹的理科,其它学科的学生很难涉足,至于开设成公共基础课程则更是难上加难。三是师资力量的缺乏,缺少接受过系统生态教育的教师,而有能力进行生态学公共课程教学的师资力量则更是少之又少。因此,生态教育在高校中的状况并不乐观。

尽管生态教育在国内各高校里面没有成为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但是高校学生还是都通过思政课来或多或少地接触到一些基本的生态知识。由于高校思政课的主要内容来自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成果,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中又包含着许多生态学论述。因此,学生多多少少具备一些生态学常识也就不足为奇了。尽管如此,思政课中关于生态教育的内容,仅仅局限于部分章节甚至是部分段落,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都距离培养“生态人”差距太远,作用细微。

三、加强高校思政课生态教育的路径探析

生态教育类课程目前还未成为高校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而短期内这一状况又不可能有大的改观。在目前的条件下,笔者认为思政课应当加入或者扩大有关于生态环境学的内容,承担起大学生生态教育的任务。因为,思政课作为高校学生的必修类公共基础课,其作用就是指导大学生形成正确、先进的思想观念,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接班人。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及管理人员理应适时地顺应时展的潮流,积极地探索各种路径来完善自身的生态教育体系,使思政课与时俱进,培养具有先进理念的社会主义新人。

1.发挥思政课作用,加强完善生态教育

首先,要增加思政课中有关于生态环境学的知识和内容,不能局限于以往的科学发展观和两型社会建设等基础理论性内容,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的指导下适当增加一些关于基本生态学原理和生态价值观等的内容。其次,在具体的教授模式上,不能只局限于具体知识的传播,还要进行整体生态哲学世界观的教育,帮助学生从宏观层面上了解和把握生态学,让他们成为不仅具有生态学知识同时还具备生态意识和生态伦理观念的真正的“生态人”。

2.大力培养生态教育人才

目前,我国已经有几十所高校设立了与生态环境学科相关的专业,培养了大量的具有相关知识的专业人才,但是这不仅对于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是远远不够的,即使是对于完善高校生态教育体系在数量上也是严重不足的。因此,要在思政课中有效地进行生态教育,就必须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使他们既具备系统的生态环境学知识,又熟练掌握基本的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和技巧。各所高校还应积极地探索建立有效的生态教育人才培养机制和培养培训机构,为加强思政课中的生态教育储备人才。

3.加强生态教育实践

在思政课对学生进行生态教育的同时,要积极地开展丰富多样的生态实践活动,只有如此才能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生态伦理价值观内化为生态意识和生态观念,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学校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美化校园活动,植树种草,维护校园整洁等,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组织与生态环境相关的各种形式的社团、讲座和研讨会等,让他们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感受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升生态危机感和生态道德感。

参考文献:

[1]赵秀芳,苏宝梅.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生态教育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4).

[2]孔德萍.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8,(01).

[3]李颖等.生态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角[j].高等建筑教育,2007,(4).

篇10

关键词:高校体育专业考试 体育考生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7―0031---03

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招生考试是高校选拔人才、学生深造学习的主要方式。随着普通高校的扩招和我国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近几年来参加体育专业考试的考生呈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学生参加体育专业考试。纵观近几年四川省体育专业高考情况,考生人数逐年增加,竞争也日趋激烈。从1997年开始我国高校体育类专业考试发生了四次大的变革,这四次变革对体育高考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体育人才,对高校体育专业的教学及科研有着积极的作用,可以说体育专业考试和人才培养与体育专业的发展相关联。本文以中学教练员、高中体育高考生以及在校大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走访,通过对四川省体育专业高考的现状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探析体育高考的影响因素,提出体育专业考试模式的发展对策,这将对引导体育专业高考的改革和未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 研究对象

以四川省普通高校体育专业高考作为研究对象,以中学带队教练员、应试体育高考生、体育专业大一学生、体育高考专家及监考考官为调查对象来进行研究数据的收集,对2013年参加四川省普通高校体育高考的考生以及带队教练员进行问卷发放和访谈。

2 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文的需要,在成都体育学院图书馆和中国学术期刊网等网站查阅了大量有关国内外有关普通高校体育专业考试的大量文献资料,收集了相关书籍等方面的信息和学术文献。为文本研究提供了理论的依据和研究方法。

2.2问卷调杏法

对参加体育考试的专家、教练、考生、在校大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问卷的发放及收回采用体考期间当面发放的形式,保证了问卷的回收率。

2.3逻辑分析法

通过归纳、演绎、推理、综合等逻辑分析方法总结出四川省体育专业考试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四川省高校体育专业现状调查

3.1.1四川省体育考生报考动机情况分析

根据统计表明:学生报考体育专业考试的动机主要分为三类,其中“从众心理型”占总数的32.2%,这类考生一般是受他人或环境影响,应考目的不明确,抱无所谓来玩的态度,应试能力很不稳定;“找出路型”的考生占总数的42.8%,这类考生应考是为了升学而考试,一般训练时间较短,运动水平较低,认为学习成绩一般而考体育是条捷径;“热爱运动型”的考生占总数的25%,这类考生是为自己从事体育工作创造机会,应考目的明确,训练刻苦认真的态度明显。

3.1.2四川省体育专业考生应试心理状态分析

调查表明:体育考生面临应试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心理状态。

3.2影响四川省高校体育专业考试的因素分析

3.2.1家长的态度因素

家长是考生坚强的后盾,不论是精神上还是经济上,考生都需要家长的大力支持,家长对考生参加体育高考的态度是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家长如果支持考生参加体考,给考生创造良好的训练环境,使考生没有任何杂念,更易集中精力参加训练,反之则异然。体考考生训练枯燥、辛苦,如果没有家长的大力支持与鼓励更难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考生能否顺利考入理想学校,家长在很大程度上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家长对考生参加体育高考的态度直接影响考试。

3.2.2体育考生的自身素质因素

自身素质在本文指的是体育运动素质。有的考生先天身体素质较好,比如力量、速度等方面比较突出。当然,如果具有先天良好的运动条件但不刻苦训练,运动成绩也会停止不前,甚至下降。相反,如果有一定的运动基础再经过一段时间科学、系统地训练后,运动成绩同样也会大幅度提升。

高考让很多学校迷失了方向,升学率成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指标,为了提高升学率,学校只是一味的对学生的老师提出要求,却很少考虑为老师和学生解决困难。体育训练是考生参加体育高考的必要途径和手段,训练的成效好坏与否直接关系着考生能否取得好成绩并进入高校。但是,很多中学对体育高考生的管理处于放任、不重视状态,只是安排学校老师进行训练,把所有的工作都交给带队老师,让一些经验不足的老师安排训练,专业知识水平欠缺,难以完成训练任务。同时很多学校设施,器材不能满足考生训练的需要。由于中学对这些因素的疏忽,对考生训练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因此,学校的重视程度对学校今后的的长远发展起关键作用。

3.2.4教练员的水平

教练员的训练水平高低对体育考生的运动成绩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俗话说:“严师出高徒”。体育考生与其他学生性格不一样,他们大多比较活泼,情绪波动较大,常出现故意迟到和旷课等情况。这就要求高考训练队要纪律严明,以保障良好的训练作风。教练员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树立良好的带头模范。在业务能力上,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广泛涉及其他领域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努力完善自己。教练员还应掌握考生的原始成绩,再对文化成绩和专业成绩较好的考生重点培养,但不也会掉下任何一名学生。因此,教练员的各方面的能力和水平是体育高考生取得好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