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重点知识点十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4-05-06 17:47:39

小学重点知识点

小学重点知识点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概念

应用题作为小学数学的重点和难点,一直令许多小学生头疼,教师也往往无计可施。究其原因,是犯了自说自话的抽象理论讲解加题海战术的教法主义错误。为了打破这种消极桎梏,我们就必须结合小学生的形象认知思维,通过有针对性的方式和方法,将抽象的应用题转换成契合大家理解的方式,从而让他们掌握证明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的方法,如此才能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促使他们进行积极、主动的研究与探索。鉴于此,笔者联系这些年的教学经验,对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方法进行诠选讨论。

一、通过对比认知,申明易混概念

教学中我们常见的一种错误是概念理解不到位。小学数学虽然抽象难理解的概念性的东西比较少,但是囿于小学生对概念不敏感,或者因为马虎理解不到位,就可能生成错误认知。针对这种情况,笔者通常设置典型应用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在鲜明的实际情境中通过切身感受来认知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

这里我们拿最常见的概念混淆问题:分数和比例,同学们在应用题中经常混淆,如果我们从概念的角度来讲解,同学们肯定是一头雾水,请让我们来看看情境对比的效果如何:

(1)一匹塑料布长■丈,用了■,还剩多少丈?(2)一匹塑料布长■丈,用了■丈,还剩多少丈?瞧瞧这样的双胞胎问题能不让孩子们发蒙吗?但是这样的问题,捋顺数据关系我们一定有方法,我们不用去絮说分数和比例的概念,我们就告诉大家后面有单位的是具体的尺度,后面没有单位的是比例,简单明了,直中要害。这样学生就有了如下正确分析和认知:题(1)中“用了■”就是用了总尺度的■,没有单位是比例,所以用了■×■=1丈;而题(2)中“用了■丈”后面尺度单位“丈”,是固定长度。这样对比引导,目标明确,情理清晰,让学生豁然开朗、刻骨铭记,再也不会出现混淆比例和分数的应用题理解错误,有效完成知识迁移,生成运用能力。

二、剖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

常言道:“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说的就是解决事情要找到正确的路径和方法。数学知识也有自身生成和发展的过程,要想让学生掌握知识,我们就得剖析数学过程,捋顺解题思路。笔者通常先让学生对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发表意见,这样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力,让所有学生都能感受知识的生成动态,强化理解思维,生成运用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活动期间,某淘宝店卖出服装1500件,其统计卖出的男装是女装的■,请问,卖出女装多少件?

这种题型有点绕,所以我们不要急于让学生给出答案,笔者就鼓励他们先将自己的思路分析给大家,讨论一下优化方案:

【方法1】方程法:根据题意,卖出的男装 女装=1500件总数,假设卖出女装是x件,那么题目可以表达为:x x=1500件,以此得出女装数量。

【方法2】整体法:我们可以将卖出的总量看做单位1,男装是女装的■,那我们就将女装看做7份,那男装就是3份,一共就有10份,女装就是总数的■;所以就是1500×■=1050件。

可见,经过大家深思熟虑和讨论研究,可以得出不同的思路和方法,能有效提升学生运用能力。

三、典型问题总结,完善数学建模

其实,小学数学应用题无非就是那几类,这就给了我们可以抓住典型问题通过建模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的契机。建模顾名思义就是建立模型,具体做法就是对常见的典型问题进行分类,然后对该类问题进行解题思路和方法的归纳和总结,对每个步骤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推理和预设。建模具有高度的归纳性和前瞻性,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建模形成知识网络,应用类型收罗殆尽。

这里以小学常见的工程问题为例:“一条3000米的马路,前4天完成了总量的■,假如进度不变,那么几天可以完成?”实际练习中通常会出现以下几种答案:3000÷(3000×■÷4)或1÷(1×■÷4)后,但是这两种答案都不是最优答案,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经过分析、验算和优化得出最简便的解法:“4÷■”,有效提升了解题效率,掌握了该类应用题的解题路径。

概括和总结是知识升华的过程,建模是对知识网络的完善,复习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建模方法,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能力。

总之,小学数学应用题虽然是重难点,但是只要我们能从学生的实际认知出发进行合理的引导就能让他们掌握捋顺思路、掌握数量关系的方法。当然,除了本文讨论的对比、建模和数量分析还有许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来进行恰当选择,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有效提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江秀云.小学数学应用题总复习浅谈[j].小学科学:教师,2011(09).

小学重点知识点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 计算教学 知识迁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告诉我们,教育的重点在于学习方法的传授,而不仅仅是书面知识的灌输。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和求知欲都非常旺盛的时期,认知和思考也正在不断成熟完善,因此,这一时期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的引导,鼓励、启发学生在学习中合理联想,利用自己所学的数学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利用已学的知识联系推论未学知识。这一时期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工作来抓。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呢?下文逐一进行论述。

一、知识迁移理论的基本特点

知识迁移是指已有知识、技能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适当的迁移可使学生对新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然而知识迁移是具有条件的,在新旧知识之间具有相互联系作用,具备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1.知识的相似性

知识相似性是指对象不同但结构大体一致的知识体系,如小学数学中的整数、小数、分数运算中就具备内在相似,基本知识结构大致一样。

2.知识的理解水平

这个层面要注意两个状态,一是迁移知识的本身状态,因此要牢固迁移前对旧知识的理解水平、掌握程度,以抓住知识的核心才能进行迁移。二是知识的反身影响,知识迁移是相互之间的,是双向传播,因此在学习新知识会触发对原有知识进行相关认识,并解决之前模糊不懂的问题。

3.知识的应用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于实际,这样学习知识才有目的与动力,因此可以果断地说知识的最终归属就是被应用,其应用也是一种迁移,是理论上升到实际的更高层次的迁移。

二、如何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学知识的迁移能力

1.理解学科知识,夯实迁移基础

实现知识迁移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对数学课程一般原则的理解和概括,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对基本概念、定理、推论的理解,要引导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来理解新学知识,教师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学生原有知识是否能够满足新知识的学习要求,如果学生已有知识理解新知识尚有困难,那么教师就需要及时给予知识的补充,以此来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了解,只有将知识的基本概念与应用原则相结合,才能做到真正的迁移。

例如在低年段“千克、克、吨”授课中,学生必须先对物体的质量在脑海里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一个足球、一个乒乓球、一个热气球,三者孰轻孰重),通过学生自身动手去感觉物体质量,才能根据这些知识基础,迁移到对“千克、克、吨”的理解和掌握。所以,教师想促进学生学习迁移,首要的任务是抓好、抓牢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典型例题,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练习和应用机会,使学生真正掌握基本概念、应用原则和基本方法,才能真正实现知识迁移。

2.加强新旧知识联系,实现迁移通畅

奥苏伯尔认为知识迁移就是,人们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学习发生影响。由此可见,认知结构是知识迁移的基础所在,没有认知,知识迁移将无从谈起。在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学习发生影响的这一过程中,关联点是重中之重,只有找出两者之间的关联点,学生才能将知识进行迁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又要引导学生对过往知识进行总结温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可以自觉地建立新旧知识的关联点。

比如在低年段一年级下册“生活中的数”教学中,学生在上学期已学会一个一个、十个十个地数数,认识了“个、十”的数位名称、顺序、位置,此时在教学中使其掌握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由此分析,新旧知识的共同点有:(1)计数方法基本相同。从以“个、十”为单位到以“百”为单位的数,都是个位逐次加1上升到十位;十位逐次加10上升到百位;从以“百”为单位的数到以“千”为单位的数都是各位逐次加1上升到十位;十位逐次加10上升到百位;百位逐次加100上升到千位。(2)数位顺序相同。均为从右到左,由低位到高位。(3)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相同,都是“十”。这些共

同要素构成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因此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以类比促迁移,抓训练攻难点”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由此及彼,“以旧学新”,突破难点,掌握新知识,达到知识和方法的迁移。

论文关键词:小学数学 计算教学 知识迁移

论文摘 要: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重点在于对小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计算思维的训练。在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数学计算的方法,还应该在知识的综合运用和知识的融会贯通上对学生加以培训,即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举一反三、由点及面,使学生把所学知识变成自身能力。本文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实际出发,浅谈如何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告诉我们,教育的重点在于学习方法的传授,而不仅仅是书面知识的灌输。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和求知欲都非常旺盛的时期,认知和思考也正在不断成熟完善,因此,这一时期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的引导,鼓励、启发学生在学习中合理联想,利用自己所学的数学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利用已学的知识联系推论未学知识。这一时期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工作来抓。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呢?下文逐一进行论述。

一、知识迁移理论的基本特点

知识迁移是指已有知识、技能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适当的迁移可使学生对新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然而知识迁移是具有条件的,在新旧知识之间具有相互联系作用,具备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1.知识的相似性

知识相似性是指对象不同但结构大体一致的知识体系,如小学数学中的整数、小数、分数运算中就具备内在相似,基本知识结构大致一样。

2.知识的理解水平

这个层面要注意两个状态,一是迁移知识的本身状态,因此要牢固迁移前对旧知识的理解水平、掌握程度,以抓住知识的核心才能进行迁移。二是知识的反身影响,知识迁移是相互之间的,是双向传播,因此在学习新知识会触发对原有知识进行相关认识,并解决之前模糊不懂的问题。

3.知识的应用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于实际,这样学习知识才有目的与动力,因此可以果断地说知识的最终归属就是被应用,其应用也是一种迁移,是理论上升到实际的更高层次的迁移。

二、如何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学知识的迁移能力

1.理解学科知识,夯实迁移基础

实现知识迁移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对数学课程一般原则的理解和概括,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对基本概念、定理、推论的理解,要引导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来理解新学知识,教师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学生原有知识是否能够满足新知识的学习要求,如果学生已有知识理解新知识尚有困难,那么教师就需要及时给予知识的补充,以此来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了解,只有将知识的基本概念与应用原则相结合,才能做到真正的迁移。

例如在低年段“千克、克、吨”授课中,学生必须先对物体的质量在脑海里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一个足球、一个乒乓球、一个热气球,三者孰轻孰重),通过学生自身动手去感觉物体质量,才能根据这些知识基础,迁移到对“千克、克、吨”的理解和掌握。所以,教师想促进学生学习迁移,首要的任务是抓好、抓牢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典型例题,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练习和应用机会,使学生真正掌握基本概念、应用原则和基本方法,才能真正实现知识迁移。

2.加强新旧知识联系,实现迁移通畅

奥苏伯尔认为知识迁移就是,人们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学习发生影响。由此可见,认知结构是知识迁移的基础所在,没有认知,知识迁移将无从谈起。在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学习发生影响的这一过程中,关联点是重中之重,只有找出两者之间的关联点,学生才能将知识进行迁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又要引导学生对过往知识进行总结温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可以自觉地建立新旧知识的关联点。

比如在低年段一年级下册“生活中的数”教学中,学生在上学期已学会一个一个、十个十个地数数,认识了“个、十”的数位名称、顺序、位置,此时在教学中使其掌握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由此分析,新旧知识的共同点有:(1)计数方法基本相同。从以“个、十”为单位到以“百”为单位的数,都是个位逐次加1上升到十位;十位逐次加10上升到百位;从以“百”为单位的数到以“千”为单位的数都是各位逐次加1上升到十位;十位逐次加

10上升到百位;百位逐次加100上升到千位。(2)数位顺序相同。均为从右到左,由低位到高位。(3)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相同,都是“十”。这些共同要素构成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因此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以类比促迁移,抓训练攻难点”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由此及彼,“以旧学新”,突破难点,掌握新知识,达到知识和方法的迁移。

3.加强科学训练,提高迁移,举一反三

在一切的教学中,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都是教师教学的主要障碍,如何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也是教师的主要任务,要想突破,首先,教师要准确明白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重”在哪里,“难”在哪里;其次,要想突破,教师必须掌握正确的教学策略;最后,教师要在教学中做到精讲精练,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

4.注重知识同化调整,提高迁移水平

知识的认知结构是在学习的不断深入下扩大、深化和发展的,当新知识不易被学生掌握时,就要对原有知识进行改组,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不断提高迁移水平。比如在低年级“节日广场”教学时,由于前面两节课已经让学生对乘法口诀有了初步的认识,10以内的数能通过口诀快速得到乘法结果。因此在教授此节课前预先让学生对乘法口诀再熟悉一次,随后投影出“节日广场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出其中蕴含的数学规律。如广场上的气球数量是“四束气球,每束8个”,进行口诀换算为“四八三十二”得出答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最好进行提问教学,让学生在观察中熟悉了乘法口诀,提高了独立思考能力。同时在教学时,教师应采取必要措施,以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注重知识的同化调整,以促进知识迁移的发展,如不及时调整,则会对学生知识进行负迁移,造成学习障碍。

5.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夯实知识迁移

抽象概括能力对学好数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越高,其知识迁移能力就越强,对新知识的掌握理解就越容易。在对学生进行抽象引导时,根据切入的恰当时机让学生积累更多对具体形象事物的感性认识,使抽象概括具备一定基础。

比如在低年段“认识图形”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客观事物,发现事物的各种属性,然后把本质属性从中抽象出来。在掌握了概念的内容后,再把这些本质属性推广到同类事物中,才能对概念所反映的同类事物有普遍的认识,这才算理解了概念。如教师为了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感性认识,准备了3厘米长的小棒3根及4厘米、2厘米、8厘米长的小棒各一根。教师请学生先用8厘米长的小棒去围三角形,学生发现随便配上哪两根小棒都不能围成三角形。“为什么呢?”“这根小棒太长了,另外两根小棒太短了。”“如果把它们换掉,你们能将它们围成三角形吗?”学生互相讨论,结果围成了各种三角形。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后,师生共同抽象出三条线段围成封闭的图形是三角形的两个本质属性,然后概括出三角形的概念: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再通过变式练习,深化了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

6.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完成知识迁移与实际的契合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必须要合理的探究情境,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教学情境探究成为数学教学中的一个新亮点。教学情境的探究有助于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它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同时借助研究,还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实现思维的拓展,思维的拓展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以一定的教学探究情境为载体,学生更容易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解题过程中学生对相关知识内在联系的思考和运用,便能达到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探究过程中既要符合学生兴趣又要与所学知识紧密相连。

例如在低年段“测量”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所喜爱的物品(书本、软尺、铅笔、小刀、手指等)对课桌的长度、宽度进行测量。但由于测量工具的不准确性和不统一性,测量结果与实践长度、宽度大不相同,进而得到需要进行专门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根据测量单位的计算才能得出结论,自然引出本节课所需要研究的核心内容。此刻,使学生充分认识用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的好处,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自己动手实践操作进行探究测量方法,反复实践后学生可自己总结出用具有刻度的软尺进行测量,并按照‘左对0,右看刻度’的测量要领,从中体验动手实践的乐趣。最后,在融会贯通此节课所教学的内容后,开展教室内的测量活动,进行知识的迁移与完善。学生可对地砖、窗户、黑板、教室、讲台、同学之间的身高进行测量

,根据所测量物体大小的不同,合理选择合适的大小刻度软尺。通过这种贴近学生生活的探究情境,并加入了一定的动手实践操作,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知识点的兴趣,又满足了学生的好胜心,并在动手的过程中,根据自己实践所得完成对知识的迁移。

三、结语

总之,数学教学的重点是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训练,迁移能力是数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学科知识本身存在的紧密内在联系为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能力提供了便利。在今后的工作中,广大小学数学教育者还需继续努力,努力创新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方法,努力拓展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空间。真正做到全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志民.链接生活素材感悟数学魅力[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9.1.

[2]孙孝忠.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些现象的理性思考[j].江苏教育(小学版).2009.12.

小学重点知识点篇3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加大科学课程改革力度,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好奇心,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和教学方法贴近小学生的特点。因为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锻造科学精神的黄金时期[1]。所以小学科学教育必须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亲身体验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保持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加深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一般方式方法,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如何达到科学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保持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策略?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以此为出发点,总结了许多宝贵的教学方法,例如:探究发现法、实验探索法、现状调查法、作品制作法、模拟创造法等等。这些教学方法为我们开展科学教学提供了参考,促进了科学教学的发展。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前人的教学经验,我们总结了“三述”教学法,即“背述”教学法、“串述”教学法和“推述”教学法。背述、串述、推述三种教学方法相互联系,构成“三述”教学法。

一、小学科学教学难点分析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2]。翻开科学教材我们不难看出,图片占据了教材绝大多数版面。科学教师在课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设计教案、准备材料、制作教具,但是在课堂上要么学生提不出问题,要么是问题问不到点上,课前准备的材料经常是匆匆走了过场。讨论、交流时,学生往往浅尝辄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难以总结正确全面的结论。课堂上热热闹闹,气氛热烈踊跃,有时一次探究活动下来,学生什么结论都没有得到。总结分析这些现象,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一是教材知识点多而广;二是科学教学引导不易;三是教师对如何构建学生科学知识体系缺乏有效方法。

二、“三述”教学法的基本方法

小学科学课程作为一门科学启蒙课程,我们可以将其内容理解成知识点和知识点之间横向和纵向的联系[3]。“三述”教学法中的“背述”教学法针对基础知识点,用于形成学生的基本概念、定义和对基础知识的认知,作为科学学习的基础。“串述”教学法针对各知识点之间的横向联系,适用于知识点的发散学习。“推述”教学法针对知识点之间的纵向联系,适用于各知识点学习的不断深入。“三述”教学法的目的就是要构建一个系统的科学教学的知识体系,把新的知识点通过“串述”和“推述”的方法不断纳入以“背述”为基础构建的知识体系之中。

1.“背述”教学法

“背述”教学法针对基础知识点,以认识和记忆为主,通过观察客观的具体形象,描述物体的基本特征等方法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事物的模型,构建基础知识点。例如:长度、温度、质量、时间等。一条直线、一支铅笔、一把尺子都可以成为我们认识长度的一个模型。科学教师应通过形象具体的事物为学生建立基础的知识点,通过对事物的特征的描述,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抽象的思维模型[4]。

2.“串述”教学法

“串述”教学法是在已知的基础知识点的基础上,利用基础知识点与新知识点之间的横向联系,为建立科学知识体系引入新的知识点的方法。“串述”教学法注重把握新知识点和已知的基础知识点之间的横向联系。例如,我们学习了长度以后,就可以进一步引入宽度、高度、距离等概念。“串述”教学法是在基础知识点的基础上,对基础知识点的发散,从而引入新的知识点,把握新的知识点与基础知识点的相同、相反等特征,达到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和建立新知识点抽象模型的方法,从而逐步完善学生的科学知识体系。

3.“推述”教学法

“推述”教学法是在已知知识点的基础上,利用已知知识点与新知识点之间的纵向联系,为建立科学知识体系引入新的知识点的方法。“推述”教学法注重把握新知识点和已知知识点之间的纵向联系,是在已学习的知识点的基础上,对已知知识认识的进一步深化,重点把握新知识点和以知知识点的逻辑关系和内在联系,是学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例如,我们学习了长、宽、高,就可以根据长乘宽引入面积的概念,长宽高相乘引入体积的概念;学习了长度,就可以进一步引入长度的度量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等概念;学习了时间,引入时间的度量单位,根据六十秒为一分钟,六十分钟为一小时,二十四小时为一天,逐步推述到星期、月、年等等。“推述”就是把握已知知识点和新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递进式的学习和构建科学知识体系。

三、“三述”教学法的运用

“三述”教学法以“背述”为基础,“串述”为手段,“推述”为重点,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构建科学知识体系,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三述”教学法既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掌握科学探索的一般方法和规律。在实际运用和实践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找准“背述”的切入点

“背述”是三述教学法的基础,是作为“串述”和“推述”的出发点,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适用“背述”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科学教师要通读教材,对教材要熟练掌握,如果说整个科学教材的知识是一棵树,那么“背述”的知识点就是这棵树的根。选定“背述”的基础知识点,并把这些基础知识点讲懂,讲透彻是下一步教学的基础。建议采用图表法将教材的内容列出来,可以使我们直观地看到各知识点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便于选取“背述”的基础知识点和下一步的“串述”和“推述”。

2.“串述”要把握适度原则

“串述”是在“背述”基础上的发散,既要以教材为依据,又必须适度的补充,在教学准备阶段应当根据要学习的知识点多查找相关资料,充分准备,对所学知识适度发散,切忌“天马行空”,要紧密把握知识点之间的横向联系。“串述”注重引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但注意不要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式。

3.“推述”要准确把握事物的内部逻辑关系

小学重点知识点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0.168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时间对于各行各业而言显得更加宝贵,学生学习时间的宝贵性更是不言而喻。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及小学生要学习的科目的增多,较之于传统教学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时间受到压缩,但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只有在方法与技巧方面多做文章,才能适应新的教学形式。

一、课堂导入魅力化

小学语文教师开展教学既要遵循教学规律,同时又要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这样教师对知识的传授才能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达成一致。新课改过程中提出了很多具有历史性的重要教学指导理念,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一股春风,其中,要求教师要转变上课铃响后直接进入教学正题的情况,教师要穿插一个导入环节,导入的目的是为整节课高效开展奠定基调。

当然,不仅对小学语文教师对导入环节的设计提出了要求,本人认为教师还要以小学生的特点为基础使导入环节魅力化,而对此的深入思考就是穿插一些小学生的兴奋点。本人就个人在不断提升导入环节魅力的一些经验与大家在此分享:导入环节应该是知识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体。知识性是万万不可缺少的,否则浪费教学时间是小,关键还会使学生的思想游离于课堂,难以引导学生从知识的角度去思考一些问题。如果教师以有效实现知识的渗透,那么,对学生知识的获取无疑产生了重要的指引作用。魅力的提升还在于学生兴趣点的引入。设计课堂导入的重要意图之一,就是使学生本节课的语文学习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使学生轻松的去学习。而只有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才会使学生在课堂之始就十分快乐。

课堂导入魅力化有丰富的内涵,想要把握好导入这5分钟的教学活动,需要教师从多个角度做出多方面的努力。

二、把握小学生的学习特点

小学生的精力十分旺盛,因此,在进行机械性记忆的过程中具有较高的效率,这是小学生学习知识过程中的有利因素。然而,作为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却是要能够从更多的视角来考虑。一些教师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鼓励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虽然学生能够机械的记忆大量知识,当然,一些知识确实需要学生通过记忆的方式来掌握。但是如果学生的记忆仅仅停留在机械阶段,那么,不管对学生理解知识点还是掌握知识点,从长久来看都是十分不好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机械记忆与理解性记忆结合起来。对于一些确实需要学生进行机械记忆的知识点,教师要鼓励学生扎实的、准确的掌握知识点。当然,对于一些需要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知识点,必须要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的理解。

理解性记忆对知识点本身的掌握来讲,建立在理解基础上,能够使学生的脑海中对知识点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进而进行长时间的记忆,也能够使学生对知识点有更加全面的见解,使学生真正领悟知识点的含义,当然,对知识点领悟能力的提升,对学生其他知识点含义的获取也有很大帮助。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都深有体会,只有发挥好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引导作用,小学生才能顺利掌握并理解知识点。因此,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是教师开展教学的依据与出发点。

三、实现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知情结合是现代教学的重要理念,其含义就是将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的培养结合起来。干巴巴的知识点自然是十分枯燥的,如果能够融情于知识点,自然知识点就多了很多生活的气息,不再是冷冰冰的知识点,而是成为人们心灵的归宿。

不管是从培养小学生融情与学习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帮助小学生掌握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的角度出发,都要求教师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情感的培养融入知识点讲解之中。当然,语文无疑为教师实现将知识与情感的教学结合起来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很多需要小学生理解的知识点,只有在投入真情实感的情况下才能把握其实质。较之于其他学科,语文更能够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意识,当然,学生在学习中情感意识的养成,对学生各个学科的学习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四、善于进行一些教学管理策略

随着新的教学指导思想的引入,广大教师应该逐渐明确的一个教学理念就是:知识点的讲解仅是教学的一个环节。除此之外,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学习还需要教师做很多工作,其中,通过有效管理为学生很好获取知识点做好准备,就是教师应该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尤其受小学生自制力不足的限制,学生的学习往往会受到很多外界因素的干扰,只有教师通过管理的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聚学生的注意力于课堂,学生的学习才能顺利进行。

谈及教学管理,对为数不少的教师来讲还显得较为陌生,一些教师并没有相关的实践经验,这就启发教师要在教学管理方面多多学习与实践,学习相关的管理知识,并结合一线教学需要进行合理、有效应用,从外在与内在两个方面发挥其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例如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物理环境管理方面,就应该从教师的格局等方面,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

五、借鉴一些“效应”

小学重点知识点篇5

一、精选有利于培养学习兴趣的内容

要摒弃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尤其在新课程实施中,小学数学课的情景创设极为重要。只有学习动机激发起来了,学生才会处于积极参与和积极思维的状态。因此,教师在这个切入点上不能简单介绍书本上的图画,要精选网络教学资源,选择最优的情景创设,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积极、主动地进入探索学习状态,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二、精选有利于理解知识点的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活动是否有效,主要看新的学习内容能否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系统建立实质性的联系。”因此,教学中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进行延伸,使学生了解新知识的来龙去脉,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在教学中就要精选有利于理解知识的网络资源,起到纽带作用,使学生的思维在“旧知识固定点―新旧知识连接点―新知识生长点”上有序展开,促进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从而轻松地获取新知识。

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设计了两组画面。第一组认识一个数或一个计量单位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再通过学具配以折折、摆摆、画画等实际操作,感知单位“1”,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以及何为“平均分”。

第二组认识由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

通过直观演示,学生对单位“1”、平均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等分数概念诸多要素有了全面的感知,继而抽象概括出:一个东西(一个苹果、蛋糕)、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如一堆苹果、一些小旗……)都可看作单位“1”(同时银幕不断显示这些画面,加深对单位“1”的具体理解――单位“1”小可小到比细胞还小,大可大到整个宇宙)。由平均分成2份、3份……最后抽象为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将抽象出来的各个本质属性综合起来就很自然地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三、精选有利于突出重难点的内容

1.学习的重点

数学教学中的重点是构成知识体系中最重要、最本质的学习内容。每一堂课的教学,都有其重点,抓住了它的脉搏,其他相关的内容就会迎刃而解。在这一点上要精选网络资源来辅助教学,突出和强化重点。在教学重点处,只要恰当地运用网络资源就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学习知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之后,出示这样一题:把一个棱长为2厘米的正方体表面全部涂上红色,然后将此红色正方体切割成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小块,一共可切多少块?其中一面、两面、三面有红色的各为几块?还有几块一面红色也没有的?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解答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这时,通过投影在银幕呈现“切割”“旋转”“提取”等动态过程,使学生一目了然,这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2.理解的难点

教学中的难点是由于知识的深度、学生的经历以及知识的抽象性等因素造成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在数学教学中,一些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给学生新知建构带来困难。教学时,教师精选网络资源来辅助教学,由静态变为动态来呈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化难为易。

如,在教学《相遇应用题》一课时,课件演示:一辆小轿车和一辆大卡车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甲乙两地相距700千米,小轿车每小时行80千米,大卡车每小时行60千米,几小时相遇?在教学中,教者用动画演示了两辆车的行走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通过线段图的变化展示了两辆车的行走过程,既形象又具体,使空间形象化。

四、精选有利于突破难点的内容

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出现由于学生的年龄、经历的局限以及知识的相似性,而常常混淆不清的现象。我们可以利用精选网络资源,提供可感知的事实材料,帮助学生在自身和教学内容之间,建立起能够互相沟通的渠道,为学生提供事实,建立经验,变模糊为清晰,从而突破知识点。

小学重点知识点篇6

“翻转课堂”在信息技术支撑下,学生在课外利用微课程自学完成知识学习,课内则通过自主学习完成知识内化,实现了一种数字化的“先学后教”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知识体系,完成建构。

[关键词]

微课;小学数学;应用

近年来,在教育领域一种以简短视频为核心的在线课程,引起了教育者的极大关注,这种小型在线课程被称为微课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微课)。正在引领教育迈向一个全新的“微时代”。

关于微课,中国微课的创始人胡铁生和胡小勇教授2014年为微课作了一个新界定:微课是以教学微视频为核心载体,基于一个学科知能点(如知识点、技能点、情感点等)或结合某个教学要素和环节(如目标、导入、活动、评价等),精心设计和开发的微型优质学习资源。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显现出微课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至少有四个方面的应用。

一、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曹培杰博士说:“微课是针对某一知识点,利用信息技术来表现精细化内容和实施个性化学习的总和,其核心是简短精练的教学视频,关键是激活学习者的主体意识,目的是帮助学习者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最多的知识。”

存储便捷,学习不受地点、时间的限制,这是微课的一大特点。因此,将教师精心制作的微课挂在网页上,让各类学生根据自主的时间,自由选择所需的内容进行学习,既让学生学到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尤其是方便一些因事、因病无法到校上课的学生,让他们上网点击微课,单独面对微课,在家里、在医院同样也能学习新知识。

一位三级学生,周末跟随家长外出游玩时不小心摔伤了脚而住进医院。当时孩子正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这单元的新知识,正当家长耽心孩子的功课会落下时,老师告知了学校的网址,并让学生在医院里看微课视频,如果有问题及时与老师电话联系。整个单元,学生没到学校上过一节课,单元考试老师也只是把试卷送到家里,让学生自己完成。老师改完试卷后,奇迹竟然出现了,所学功课不但一点儿没落下,还得了高分。从此这个学生喜欢上了微课,他说:微课时间短,但能围绕所学知识,既有声音又有动画一下子就看懂了。

二、帮助理解教学重点

小学生年龄较小,缺乏生活阅历,对一些生活性很强的数学知识难以理解。一些数学知识由于比较抽象、复杂又远离学生的生活环境,教师上课时虽然用上了图片、ppt演示,但学生还是难以理解,但这些知识又是教学中的重点,必须理解。而微课集于声形并茂、色彩鲜艳又有动作配合,直观形象,能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这类知识。

如四年级“烙饼问题”,一个平底锅,每次可烙2张饼,每张饼要烙两面,烙3块饼最快需多少时间?完成烙3张饼,学生容易做到,做,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6分钟)烙好3张饼,需要一定的烙饼方法,是本课的教学的重点。围绕烙饼的方法,老师在课堂上先让学生分小组动手模拟实验,自主探究,有些小组成功了,还有一些学生疑惑不解。虽然老师让实验成功的学生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但由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加上展示时的学生所用的道具太小,其他学生不易观察,大部分的学生还是感到茫然。这时老师及时将制作的微课进行放映,通过屏幕将烙3张饼的过程动画演示,尤其是关键之处,当两张饼烙完第一面后,将锅中一张饼翻一面,同时取出另一张饼,放入第3张饼时,这一动作学生看得真真切切,此时微课不但有动作配合,还有同步的解说声音,当学生很直观地看到了烙饼的全过程,一下子就明白了为什么烙3张饼只需6分钟的道理,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了教学中的重点。

三、有效化解教学难点

每堂课的教学,既有重点,也有难点。教学难点是指学生在学习某一知识的过程中阻力较大,或难度较高的关节点。换句话,就是学生接受比较困难的知识点或问题不容易解决的地方。而是否有效突破教学难点,则是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在日常的教学中,许多教师积累了许多有效突破教学难点的好方法,但采用微课视频进行难点突破,教者轻松,学者愉快,不仅有效,更能体现教师的先进教学理念及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

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特性》一课,要求学生画出三角形底上的高是教学重点,而让学生画出钝三角底边上的高,则是教学难点。之所以会成为教学难点,有两个方面:其一,钝角三角的高有两条是在三角形之外,难以找到顶点与其相对应高的底边;其二,画这两条高时,必须先在相对应的底边画延长线。根据这一难点,一位老师精心制作了微课视频:在钝三角形中,先将直尺与钝角的一条边重合,然后从钝角的顶点向外延伸画虚线足够长,再从这条边所对应的顶点画一条与虚线垂直的线,钝角三角形中的一条高就画成了。按此方法,又播放了画出另一条高。微课视频清晰,教师旁白配音清楚,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学生看得真真切切,绝大部分学生已知道操作步骤。紧接着,教师拿出事先准备画好的一个钝角三角形,让学生跟着微课视频,播放一个步骤,学生照着画一个步骤,直至把这两个高画出。这样全体学生都学会了画高。本课的教学难点就这样在微课视频的直观演示中得到有效突破。

四、利于学生知识梳理

一堂新课,所学知识并不是一气呵成,而是有许多环节和步骤聚合而成,给学生感觉是由许多碎片化的知识粘合而成,难以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不利于学生知识建构。因此课堂知识的小结、梳理十分重要:一是有利于完善知识体系,二是有利于总结知识及活动经验。明代文学家谢榛曾经说过:“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应如撞钟,清音有余。”然而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课堂知识梳理能力较弱,尤其需要教师给予帮助。但一节课的内容较多;到课堂小结的时候,学生已经是比较疲备,往往是按奈不住好动的本性,这时老师的课堂小结与知识梳理如同虚设,效果甚差。若采用微课视频进行全课知识的梳理、小结,则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这是因为:微课视频有鲜艳的色彩,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有合适的动画,能引起学生无意注意;有特色的配音旁白,能刺激学生的耳朵,减轻学生的疲劳。

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在课堂既将结束时,老师播放了《几分之一》微课视频,将一个苹果平均切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二分之一;将一段绳子剪成3段,其中的一段是三分之一;将一张纸折成对折2次,得到4个大小完全相同的部分,其中一部分是四分之一……将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虽然学生已略感疲劳,但视频的动静搭配、明亮的色彩吸着学生,并在这轻松愉快的知识梳理和小结中,对本课所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有了清晰认识,完成了从具体到抽象认识几分之一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了分数的概念,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了课堂质量。

[参 考 文 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北京: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2]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

小学重点知识点篇7

关键词: 课堂小结 重要性 及时性 多样性

课堂小结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和升华的行为方式,它的存在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精心设计课堂小结这一教学环节对提高教学质量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在前一阶段听了两节不同的数学课,现就课堂小结谈谈想法,与同行共同探讨。

一、课堂小结的重要性

课堂小结是教学中既重要又容易忽视的环节,是完成某项教学任务的阶段,教师富有艺术地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和升华的行为方式,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1.通过课堂小结,指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引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知识的精华,这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整理、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深化理解的作用,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2.课堂小结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升华学生思维。当老师讲完新课后,学生的注意力由高度集中到逐渐分散,渐渐变得心不在焉,为此教师适时运用课堂小结,通过巧设疑问、营造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课堂小结是复习的重要依据。“善读书者能把书读薄”是因为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概括的缘故。根据课堂小结这个概括复习旧知可以纲举目张、事半功倍。

此外,课堂小结可以使课堂教学的结构更严密、紧凑,可以显示出课堂教学的和谐与完美,可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数学思维,使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因此,精心设计课堂小结这一教学环节对提高教学有效性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课堂小结的及时性

课堂小结不应仅仅局限于课末小结,它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包括概念教学之后的小结,例题教学之后的小结等课堂小结。恰当地进行课堂及时小结,并发挥小结的作用,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1.小结旧知,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对于一节数学课来讲,每节课都是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学生在每次接受新知识时都是一个与旧知识同化的过程,如果教师对前一课学过的内容或者与新课有关的旧知识进行小结,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新课的内容,轻松并充分地掌握新课内容。

例如教学“分数乘除和连除的混合运算”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做几道连乘的分数计算,再提问分数连乘的方法,并加以小结:分数连乘时先约分,再用分子乘分子作为积的分子,分母乘分母作为积的分母。这样的小结,虽然只有一句话,但能唤起学生的记忆,这些前面学习过的知识将作为一个新的起点,为下面学习分数乘除和连除做好准备。因此,小结旧知识,导入新知识,可以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的网络,使知识更系统完整。

2.小结新知,为巩固新知打好基础。教师在讲授完新授部分后,应对新授的概念、定理、原理等进行归纳小结,使学生得到清晰简短的结论。例如教学“分数乘除和连除的混合运算”这一课时,在讲授例题、学习分数乘除法混合运算时,进行一个小结:计算分数乘除法时,把除以一个数转化为乘这个数的倒数,再按连乘计算。这样让知道了分数混合运算中有除法时该如何处理,又为下面学习分数连除做准备。将例题小结成一个容易记忆的结论或者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使其成为一个触类旁通的典范。这样既可以避免重复地解题,又可以使课堂内容丰富起来。接着教学试一试时,让学生独立完成分数连除的混合运算,并让学生尝试说说解题的过程和小结解题的方法,然后教师加以小结:计算分数乘除和连除的混合运算时,只要把除以一个数转化为乘这个数的倒数,再按连乘计算。这样简短的小结,帮助学生认识本课学习的内容,理解本课的学习重点。就像一条龙画完了,最后是“点睛之笔”,只有画了眼睛,这条龙才能活灵活现。在课堂教学中这样的小结就是整堂课的“点睛之笔”。这样的小结,即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提纲挈领地把整个课的主要内容加以概括、归纳,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3.小结练习,为优化效果做好准备。一堂好的数学课一定要有适度的训练,用以巩固刚刚学习的新知识,在做完题目后不能简简单单地对一下答案,这样不能起到真正的巩固作用,应该让学生分析思考过程,并进行小结,使学生在小结中掌握新知识和解题的技巧。

总之,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小结应该无处不在,它可以帮助学生认清知识,总结重点,理解难点,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概念,巩固解题思路,不断发展学生思维,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减少学困生的出现。

三、课堂小结的多样性

数学课堂小结方法多种多样,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小结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谈谈我常用的两种课堂小结的方法。

1.教师小结法。这是一种最常用的方法,主要由教师完成。教师概括本堂内容,强调重点,指明关键,提出要求。这种小结往往一锤定音,使学生获得鲜明、准确的知识,并节省时间,简洁明快。当学习内容多,概念公式易混淆,学生不易把握,且时间较紧时,多用此法。

小学重点知识点篇8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三述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4-0180-02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加大科学课程改革力度,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好奇心,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和教学方法贴近小学生的特点。因为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锻造科学精神的黄金时期[1]。所以小学科学教育必须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亲身体验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保持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加深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一般方式方法,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如何达到科学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保持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策略?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以此为出发点,总结了许多宝贵的教学方法,例如:探究发现法、实验探索法、现状调查法、作品制作法、模拟创造法等等。这些教学方法为我们开展科学教学提供了参考,促进了科学教学的发展。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前人的教学经验,我们总结了“三述”教学法,即“背述”教学法、“串述”教学法和“推述”教学法。背述、串述、推述三种教学方法相互联系,构成“三述”教学法。

一、小学科学教学难点分析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2]。翻开科学教材我们不难看出,图片占据了教材绝大多数版面。科学教师在课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设计教案、准备材料、制作教具,但是在课堂上要么学生提不出问题,要么是问题问不到点上,课前准备的材料经常是匆匆走了过场。讨论、交流时,学生往往浅尝辄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难以总结正确全面的结论。课堂上热热闹闹,气氛热烈踊跃,有时一次探究活动下来,学生什么结论都没有得到。总结分析这些现象,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一是教材知识点多而广;二是科学教学引导不易;三是教师对如何构建学生科学知识体系缺乏有效方法。

二、“三述”教学法的基本方法

小学科学课程作为一门科学启蒙课程,我们可以将其内容理解成知识点和知识点之间横向和纵向的联系[3]。“三述”教学法中的“背述”教学法针对基础知识点,用于形成学生的基本概念、定义和对基础知识的认知,作为科学学习的基础。“串述”教学法针对各知识点之间的横向联系,适用于知识点的发散学习。“推述”教学法针对知识点之间的纵向联系,适用于各知识点学习的不断深入。“三述”教学法的目的就是要构建一个系统的科学教学的知识体系,把新的知识点通过“串述”和“推述”的方法不断纳入以“背述”为基础构建的知识体系之中。

1.“背述”教学法

“背述”教学法针对基础知识点,以认识和记忆为主,通过观察客观的具体形象,描述物体的基本特征等方法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事物的模型,构建基础知识点。例如:长度、温度、质量、时间等。一条直线、一支铅笔、一把尺子都可以成为我们认识长度的一个模型。科学教师应通过形象具体的事物为学生建立基础的知识点,通过对事物的特征的描述,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抽象的思维模型[4]。

2.“串述”教学法

“串述”教学法是在已知的基础知识点的基础上,利用基础知识点与新知识点之间的横向联系,为建立科学知识体系引入新的知识点的方法。“串述”教学法注重把握新知识点和已知的基础知识点之间的横向联系。例如,我们学习了长度以后,就可以进一步引入宽度、高度、距离等概念。“串述”教学法是在基础知识点的基础上,对基础知识点的发散,从而引入新的知识点,把握新的知识点与基础知识点的相同、相反等特征,达到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和建立新知识点抽象模型的方法,从而逐步完善学生的科学知识体系。

3.“推述”教学法

“推述”教学法是在已知知识点的基础上,利用已知知识点与新知识点之间的纵向联系,为建立科学知识体系引入新的知识点的方法。“推述”教学法注重把握新知识点和已知知识点之间的纵向联系,是在已学习的知识点的基础上,对已知知识认识的进一步深化,重点把握新知识点和以知知识点的逻辑关系和内在联系,是学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例如,我们学习了长、宽、高,就可以根据长乘宽引入面积的概念,长宽高相乘引入体积的概念;学习了长度,就可以进一步引入长度的度量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等概念;学习了时间,引入时间的度量单位,根据六十秒为一分钟,六十分钟为一小时,二十四小时为一天,逐步推述到星期、月、年等等。“推述”就是把握已知知识点和新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递进式的学习和构建科学知识体系。

三、“三述”教学法的运用

“三述”教学法以“背述”为基础,“串述”为手段,“推述”为重点,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构建科学知识体系,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三述”教学法既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掌握科学探索的一般方法和规律。在实际运用和实践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找准“背述”的切入点

“背述”是三述教学法的基础,是作为“串述”和“推述”的出发点,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适用“背述”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科学教师要通读教材,对教材要熟练掌握,如果说整个科学教材的知识是一棵树,那么“背述”的知识点就是这棵树的根。选定“背述”的基础知识点,并把这些基础知识点讲懂,讲透彻是下一步教学的基础。建议采用图表法将教材的内容列出来,可以使我们直观地看到各知识点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便于选取“背述”的基础知识点和下一步的“串述”和“推述”。

2.“串述”要把握适度原则

“串述”是在“背述”基础上的发散,既要以教材为依据,又必须适度的补充,在教学准备阶段应当根据要学习的知识点多查找相关资料,充分准备,对所学知识适度发散,切忌“天马行空”,要紧密把握知识点之间的横向联系。“串述”注重引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但注意不要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式。

3.“推述”要准确把握事物的内部逻辑关系

推述是在已知知识点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入学习,特别注意要准确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内部逻辑关系,推述的重点是知识点之间的内部逻辑关系,通过认识这种联系进而学会新的知识点。

“三述”教学法是在前人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的,还不够完善,在实际运用中,要灵活使用,不断创新,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研究小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a].教育部,2001.

[2]吾永花.对科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思考[j].青年文学家,2009(9):23.

[3]刘默耕.小学自然四十年的几点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1988(12):19-22.

小学重点知识点篇9

关键词:微课;工业设计;专业教学

前言:

微课这一技术手段主要是基于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通过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实现了对课程信息的有效传输,能够更好地对知识进行讲解和分析。微课在应用过程中,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能够对重点知识进行讲解,并且配合相应的情境,可以增强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提升教学效果。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工业设计成为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进行工业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如何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在课后如何利用有效时间将重点内容进行传递,成为当下工业设计专业教学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议题。基于这一出发点,对微课进行有效应用,可以更好地实现预期目标。本文对微课的特点以及其在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中应用的研究,注重立足实际情况,分析微课以及其在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一、微课的特点

微课作为新生的课堂形式,其“短、小、精、悍”的特征,更好地满足了实际教学需要,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和应用[1]。微课是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结合的产物,是以教学情境为主的一种教学手段,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针对性较强,帮助教师解决了很多教学问题。关于微课的特点,具体内容如下:1.微课的“短”:微课特点中的“短”,主要是指时间短。一般来说,微课在设计过程中,其时间在1到10分钟之间,对教学内容采取了“碎片化”的教学方式,将课程信息呈现在学生面前。微课在传输教学知识时,主要以视频的方式进行。其对视频质量要求不高,只要视频信息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反应,不影响学生正常观看即可[2]。在进行视频拍摄过程中,可采取专业化的摄影设备,例如数码相机等,同时,也可以应用非专业化的摄影设备,例如手机、平板电脑等,都可以完成微课视频的制作。在视频制作过程中,微课主要针对于教学重点内容,对教师、教学环境等问题不必考虑,这就保证微课在制作过程中,时间较短,但针对性较强。2.微课的“小”:微课在应用过程中,所谓“小”主要是指知识点小,涉及内容范围小。知识点小,以系统化方式对知识进行呈现,只包含对主要知识的讲解。传统授课时,往往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录制,涵盖大量的信息,并且信息较为庞杂,虽然将主要知识点突出,但是学生要花费大量时间对知识进行分析和理解,这样一来,对学习效率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微课在传播过程中,以网络形式实现传输目的,在制作过程中,从众多知识点选取一个方面,以“小”的形式,将重点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3]。3.微课的“精”:综合第二点来看,微课在制作过程中,其内容小,这就要求对知识点进行精准把握。微课的“精”主要表现在微课对知识点的反应更加精准,能够对课堂重点知识进行反应。微课所讲解的知识点,是对专业知识的一种有效提炼,它注重对“窍门”的把握,即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微课在制作过程中,教师通常会考虑到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等知识内容,将这些知识向学生进行展示,从而提升学生的认识度,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对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4.微课的“悍”:微课特点中的“悍”,主要是指效果的“强悍”,即利用微课在进行知识点讲解过程中,要达到一个强悍的效果,能够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对知识点进行学习和掌握。对此,要想突出这一特征,微课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针对性,能够对自身教学过程中的重点知识进行反应,并且需要与学生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因材施教,更好地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从微课的特点来看,微课在应用于教学工作当中,势必会对教学效果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微课在实际应用时,由于教师缺乏计划性,对教学重点把握不足,导致微课在实际应用中,没能够发挥应有的效果。本文在对该问题分析过程中,主要从工业设计专业教学角度出发,探究了工业专业教学过程中,如何对微课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从而发挥微课作用,提升教学效果。

二、微课在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工业专业设计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内容本身包含较多的难点和疑点,在课堂讲解过程中,学生想要一下对知识点进行理解和掌握,是十分困难的。这样一来,如何通过课下时间,或是结合相应教学辅助软件,对知识点进行更好的讲解,对于提升教学效果,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在对该问题研究过程中,主要对微课进行了分析,将微信应用于工业专业设计教学当中。

1.把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

在应用微课进行工业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把握教学的课前、课中、课后三大部分,能够将微课教学穿插于各个环节中,这对于提升教学效果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传统的工业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于要求学生进行提前预习,对将要讲解的知识能够有一个简单的认识,之后在讲课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加强印象,可以对知识点进行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但是这种情况下,学生在预习时,很难对重要知识点进行把握,并且学生本身并不愿意在休息时间进行学习。工业设计专业本身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强迫地让学生进行提前预习,并不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基于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将重点内容制作成微课,将微课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信息传播,学生通过观看短小的视频,对将要学习的知识点有一个较好的掌握。通过对微课的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这样一来,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课堂讲解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点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针对于这一情况,教师要注重加强对重点和难点问题的讲解,并对讲解关键点进行记录,制作成微课。在课程讲解完成后,教师可以将重点、难点知识制作成微课,发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对一些重点知识理解,可以借助下课时间,重新温习。在进行微课制作和传输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把握微课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可采取情境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够认真地对微课内容进行观看。在进行工业设计专业课的课后,教师通过利用微课,可以使其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将重点知识进行温习,将难点知识、易错点知识等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对知识点进行理解和掌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把握学科特点,能够对学科存在的难点和疑点进行有效传授。同时,要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微课,提升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2.注重微课的拓展教学。

微课在工业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拓展教学这一点,也要注重把握。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深化发展,教学工作不单单注重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注重于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活动,能够在实践中对知识点进行运用。微课在应用于工业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使教学工作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了较大的拓展,学生在对微课内容接收后,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基于这种情况,教师要注重对知识的拓展,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解。微课能够实现对教学信息的有效传播,在进行微课制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传授的专业知识与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信息进行一起传输,学生在了解理论技术的同时,能够对实际应用方法进行了解,在学生进行实践时,脑中已经存在一定的印象,就能够让学生对理论应用于实践活动进行更快的掌握。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传统课堂上难以见到的新材料和新的工艺生产手段搬到微课上,学生在对工艺手段技术掌握后,也能够对技术的应用进行更好的理解。

3.推进微课朝着共享资源方向发展。

微课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如何实现微课的共享性和开放性,对于推动工业专业设计来说,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微课来自于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结合体,其在发展过程中,除了上述的“短、小、精、悍”四个特征外,还具有可复制性和传输性等特征。这样一来,院校内部的工业设计专业教师在制作完微课后,可以将微课信息进行复制,并实现微课信息的广泛传播。这样一来,在对同一课程讲解过程中,将会有不同的讲解方式,对问题分析过程中,也会产生不同的分析方法。微课资源信息共享后,可以更好地开拓学生的思路,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结束语:

总之,在当下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环境下,在教学工作中,将“微课”进行有效应用,对于促进教学工作发展和进步来说,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本文对微课的特点及其在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和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微课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未来工业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把握微课的特征,并能够将微课与工业专业设计本身的特点进行结合,发挥微课资源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帮助学生更好地对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并提升学生的创造思维,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刘小晶,张剑平,杜卫锋.基于五星教学原理的微课教学设计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01):82-89 97.

[2]侯可新.浅析微课的特征及其在工业设计专业课堂教学中的作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5,(12):149.

小学重点知识点篇10

关键词:初一数学;基础知识;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是一个整体,相对而言,初一数学知识点很多,注重基础,初一数学是对学数学的适当深入,也为后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初一数学的教学中,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是非常必要的。如今的现状是,刚入初中的学生并没有对打好数学基础有足够的重视。一些学生刚进入初中,在数学学习中感受不到压力,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因而渐渐地就积累了很多关于基础知识的小问题,这些小问题在学生进入后续的学习中,慢慢就越来越多,形成大问题,大问题渐渐就会凸显出来,学生渐渐就会感到力不从心。下面就针对初一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具体谈谈如何打好初一数学的基础。

一、打好初一数学基础的重要性

进入中学,学生的科目增加,内容拓展,知识深入,数学这门学科由具体到抽象,从文字发展成了符号,从静态逐渐发展成了动态。初一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一年,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初中数学与小学的不同,并能感受到数学学习带来的快乐,然而,一些学生对数学产生厌恶情绪也大都是从初中开始的,由于基础没打好对数学产生厌恶是很多学生的通病。基础知识是进行深入学习的根基,它为数学学习的深入做铺垫,然而基础知识却并没有得到初一学生应有的足够重视。初中的数学知识相对小学来说,已有了很大的深入,如果初一的基础知识没有打好,学生会渐渐感到吃力,从而跟不上教学步伐,导致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初一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并使学生认识到打好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二、初一数学学习中常出现的问题

1.知识点理解不透彻

初一学生刚入初中,依然保留着小学生的一些习惯,爱玩并且厌烦课本上的基础知识点。对知识点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次上。并且,学生并没有对基础知识有足够的重视,没有认识到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基础知识越来越差,产生对数学的厌烦,进入恶性循环。

2.解答题目小错误多,无法完整地解决问题

学生由于不重视基础,导致一些题目无法完整地进行解决,无论简单的题型还是难的题型,都是建立在基础知识点上的。学生的问题是无法把握其中的基础技巧,忽视基础知识,始终不能完整地解决问题。

3.没有养成归纳总结的好习惯

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会有许多解错的题型和忽视了的知识点,然而大都都是错了就错了,并没有进行归纳总结,导致对错误的题型没有进行反思,从而一错再错。对一些基础知识点,也没有进行很好的归纳,脑海里没有一个系统的基础知识网。

三、打好学生数学基础的策略

1.明确教学目标,突出重点

每一堂课的教学,都有它的重点内容,每一堂课,作为教师,首先都需要明确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并要突出重点,让学生对这堂课所学的知识点有一个清晰的轮廓。教师可以在黑板的一角把重点内容简短地写出来,并保持一节课,引起学生的关注和重视。教师要通过不断强调和引用,使学生对重点知识点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可以出一个引用了重点知识的题目让学生解答。例如,学习《数轴》这一节时,教师可先对重点基础知识点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数轴的基本定义,在脑海里留下一个概念,再让学生上讲台到黑板上按要求画下来。画完后,让学生自己做必要的讲解,比如画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这样,学生对数轴的基础知识点就会有一个深刻的印象。

2.精讲例题,多做课堂练习

针对基础知识,教师可在课堂上多设置一些例题,使学生能够把基础知识应用到题目中去解答,从而认识到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教师要精选例题,按照这节课的重点基础内容进行选题,从结构特征、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进行对题型的剖析,从而让学生在解题的基础之上掌握基础知识的关键。知识点讲得再多也是抽象空洞的,只有与题目进行结合,让学生灵活运用,才能够使学生对知识点有一个深刻的理解。课堂上需根据实际情况布置课堂练习,练习量针对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可多可少,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有一个思考解答的过程。教师可让学生自主进行解答,若解答不出教师则做必要的指点进行帮助,并且要鼓励学生不懂就要问。还可以让学生共同讨论一些难点问题,促进学生勤学好问的习惯培养。

3.形象教学,变抽象为具体

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很多种教学方式,每一堂课都有其教学目标,教学需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形象教学是很重要并且很有效的教学方式。例如,进行几何的教学,教师可以进行具体演示,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运用几何模型来验证几何结论。

4.让学生收集题目,制作错题集

基础是在无数次练习的基础之上总结出来的,做题如同挖金矿,对待错题就如同对待发掘冶炼金矿一样。学生在做题时,会遇到很多难题和易错题,对于做错了的题目,学生看看就丢到一边,是没有起到练习应有的效果的。教师要促使学生制作一个错题集,专门收集自己做错或者不会做的题目,让学生自己分析做错的原因,为什么会做错,下次如何避免,学生在总结反思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对知识进行了一次梳理。例如,用科学计数法计数是学生经常容易犯错的知识点,学生的粗心导致很简单的问题经常犯错,通过错题集,学生收集表示错的科学计数法,不断总结、强化,从而做到更细心。

初一数学学习对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其既是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必要深入,也为后续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关键的基础。然而,初一学生往往并没有认识到进入初中打好数学基础的重要性。本文针对学好初一数学的重要性和初一数学学习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具体讨论,最后总结出提高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几条教学策略,给以后的数学教学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吴远,学生数学自主能力的培养[j].巨人教学资源,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