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研修培训反思十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4-05-06 17:47:43

校本研修培训反思

校本研修培训反思篇1

关键词:校本研修;教师队伍;素质

笔者在担任教学校长工作中,结合自身的认识与学校的基础条件,不断研究探索在校本研修的大课堂中促进教师队伍素质提高的途径,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效果,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

一、在区校规划的指引下,建立健全一整套学校自培模式,推动校本研修工作开展

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切实加强管理

学校成立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明确分工,划分责任,健全工作机制,并把校本研修纳入学校工作的重要日程。做到大事有策略目标,具体工作有层次、有人管。

2.确定校本研修教育的工作目标

学校结合发展规划,明确了校本研修工作的目标:把教师校本研修培训作为学校创新发展的平台,实施强师兴校战略。班子成员亲自深入教师队伍,指导教师制订个人成长计划,并在校本研修过程中逐步完成。

3.制订相应的校本研修工作制度和措施,保证工作的实施

学校制订了校本研修工作规划,制订了相应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如《校本研修培训工作相关规定》《学分考核》《骨干评定及考核》《学校考核方案》等。

二、以促进教师和学校发展为平台,创建行之有效的校本研修培训途径

我校的校本研修工作本着体现学校教育发展的特色,以重个性化培训、重专题研究、转变教师观念为基础,以管理途径和培训内容、方式的创新为重点,以开展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课程开发的活动为载体。

1.进行职业道德培训

学校先后组织教师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行师德研讨、交流培训。学校以教师中的典型案例为具体教育内容进行分析、教育,制订了《师德规范细则》《爱心承诺守则》,签订《师德规范责任状》等,同时还结合《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举办讲座,派送青年教师参加三级心理咨询师培训等。几年来有300余人次的教师与学生建立了互帮关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进行教育教学理论培训

学校结合新课程的实施和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全面安排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培训工作,与教师的已有基础结合,与学以致用结合。为了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每学期开展四次讲座。

我校把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培训与课堂教学实际结合,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性培训。因薄弱方面是培训重点,我校研究并确立了具有自己学校特点的“连环跟进式”校本研究培训模式。教师的能力在反复的“连环跟进式”研究培训中得到提高。

三、完善基础,形成校本研修培训工作特点

第一,在校本研修各项培训工作中,学校注意开发自己的培训模式以适应学校教师成长的需要。在校本研修培训工作的实践中,我们总结归纳出了“连环跟进式”校本培训模式,以此为切入点,组织学校和教研组的两级培训活动。模式的建立凸显了学校的培训特点,为促进教师提高的有效途径。

第二,学校涌现出了许多校本研修工作中的成长典型。有一位青年教师,刻苦钻研课程改革,不断探索课堂教学和教师教课方式的改革,在教学实践的探索中取得了成效,写了大量的反思总结,在区里多次上公开课,被聘为特聘高级教师。有10余位教师在学校作了经验介绍。学校一名老教师经过多年的勤奋探索,形成了自己的作文教学经验,学校已为她筹备出版作文教学特色专集。

四、校本研修培训工作的基本经验

学校把开发人的价值、发挥教师的潜能作为校本研修管理的核心。学校依据自身的特点,首先细化管理,使“管有特色、训有成效、研有成果”,追求管而有情、管而有序、管促发展,提升管理的层次和品位。通^目标激励、典型激励、案例引导、自律反思、团队促个体、梯次推进等多元管理策略,营造目标明确、和谐竞争的工作氛围。

教师年龄段和地域的原因,使我校教师习惯于“实干 奉献”的老套工作模式,为了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观念,加快科研兴校的步伐,学校从校本教学研究入手,完成教师向“科研实践型”教学的转变。

学校采取了“连环跟进式”校本研修培训模式,以此为切入点,组织学校和教研组的两级研究活动,完善了“引―探―抛―试”的教学研究模式。通过“教研―上课―诊评―反思―再上课―再反思―再诊评”这一行动研究策略,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推出了同一节课的群体设计思路,真正体现了同伴互助、资源共享的目的,让教师在享受研究乐趣、享受研究资源中逐步爱上校本研修活动。

参考文献:

校本研修培训反思篇2

一、集中培训

本学期充分利用网络培训优势。5月20日在网上对教师进行了培训,培训内容是《浅谈数学课堂教学的五步教学法》,大约3学时,学习后,各校进行集体讨论,并且能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尝试,效果较好。通过反馈知道:《数学课堂教学的五步教学法》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思路,这种教学方法能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机会。学生经过参与、探究,主动获得的知识。更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并使创造力得到发展。

二、教研培训

人际关系是一个人心理素质水平的集中体现,也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4月上旬,组织全镇教师搞了一次专题讲座,内容是《教师在学校里的人际关系》。通过讲座,使教师深深体会到:教师在学校中能否与领导、同事、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直接关系到工作的成败和自己的身心健康,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改善有一定的规律性,作为教师必须了解这些规律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选择适合自己的科研方法,是提高工作效益的重要一步,多数教师选择了课题但不知选择什么样的科研方法,针对这种情况,我镇在6月中旬搞了一次科普讲座,内容是《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新模式》。重点介绍了行动研究的模式,行动研究旨在提高实践者的自我反思意识和调节行动能力,并以解决问题,取得成效为最终目标,行动研究也有一定的规范化程序,在行动研究为基本科研策略的指导下,可以在不同的研究阶段使用不同的方法,行动研究的质量取决于这些方法使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校本培训

各校都能把校本培训工作归入到重要工作日程来抓。以《市进修校师训工作计划》和《教师培训工作量化考核细则》为依据,各校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校本培训计划,校长作为培训的第一责任人。本着务本求实的原则,?quot;自修--反思--实践--研究"的培训模式做了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突出了根据需求自我进修,在实践中探索创新,在解决问题中提高自己的创造性学习方式。

1、自修。自修是教师提高综合素质的主要形式。学校规定自学内容,自学进度,自学思考题。每位教师每天利用半小时的业余时间和双休日进行自学,自学笔记达7000字。并且字迹工整,书写认真。

2、反思。反思是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结合《自修教程》中的观点及案例,找出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由此产生的教育后果,在实践中形成?个体反思"和"群体反思"两种方式。

"个体反思"就是教师"自省自察",教师独自进行"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随感篇幅数量足,有针对性,值得借鉴,能切合实际地写出主题鲜明的案例。并上升到理论进行案例分析。

"群体反思"是指教师在合作群体的交流研讨中进行的反思。各校通过专题讲座、经验交流、集体讨论等活动进行群体反思,各校专题讲座4次不低于8学时。集体讨论,每个专题2次,不低于4学时。经验交流每个专题2次,不低于4学时。校本培训各校都超出16学时,符合考核标准。

3、实践。实践是教师在自修、反思的基础上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实际尝试。是对教师培训工作的检验。

校本研修培训反思篇3

远程培训的现状与问题

现在远程培训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学资源不配套,教学资源多是采用城市学校的教学案例,而且培训机构只根据一种版本的教材开发培训资源。这样一来,造成了教师教学需求资源与远程教学资源的脱节,给教师直接应用带来不便,影响到了远程教育资源在农村学校的应用。五是参训教师个人投入过多。对农村教师来说,学校没有远程学习硬件设备,只能自购电脑、安装网络或使用无线网卡参加网络学习。据了解,教师除自己购置设备费用外,每天最少要上网学习2小时以上,这次中西部项目远程培训学习90天,网费共支出近400元。有一位信息技术操作能力较弱的教师说,自己上网学习每天在5小时以上,除“双休日”,几乎每天晚上到一两点钟休息,参训使人疲惫不堪。农村学校远程学习条件的缺乏,造成参训教师个人投入成本高,这也是制约农村教师参加远程教育的一个主要因素。另外,远程培训课程资源与实施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从问题解决方面来看,首席专家在线与学员对话交流时间极为有限,全体教师在网上与专家直接对话的机会相当少,只能与平台一些教学辅助人员或学员之间交流,造成一些教学实际问题仍得不到及时解决;从教学应用方面来看,网络培训解决的是教育教学共性问题,加之农村学校受各种因素影响,实际应用仍需要现场指导,尤其需要发挥当地专家和县级以下教科研人员的作用。

“跟进式”短期集中培训的提出

纵观网络研修十年历史,发展速度快,内涵提升慢。通用于多年国培和省培的培训模式,从常态化角度,均缺乏让研修重心下移的区域纵深和让研修跟进教学的过程纵深。解决两个纵深,实现网络研修常态化,构建基于网络的教师学习研修共同体,成为网络研修下一步发展的趋势。如何通过网络支持,形成常态化的网络教研模式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讨,去摸索,去实践。“跟进式”短期集中培训,是基于解决远程培训中问题而提出的一种研训方式。其必要性在于:从优质资源的效度讲,通过集中研修、专家引领,可以给全体参训教师提供交流机会,有利于学习、实践后的生成性资源的收集、整理和应用,促进校本研修机制的建构。从培训组织方式讲,组建由网络培训专家、本地专家形成的专家培训团队,通过送培到市、县的方式,分期培训,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县级培训机构的履职能力和水平。从培训目标上讲,在远程培训实践中获取教学实际问题,通过集中培训,针对课堂教学的真实问题、新课程实施中的疑难与困惑,进行交流、指导和引领,使网络学习的优质资源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有效应用,进一步提高参训者的教学及研究能力。从培训教学形式上讲,通过分组研讨、专家讲座、网络视频会议、现场诊断、问题答疑、对话交流等形式,可以探究网络培训、集中研修的有效结合点。从特色与创新上讲,实施远程培训后的短期集中培训,能够有效促进学校“造血”功能的发挥,促进学校教学改革。一是促进研修方式的改变。基于学校的问题可以采用错位排课、先行课制度或采取同课异构、联片研修、连环改进等措施,扩大教学交流;同时,针对课堂问题,开展以课例为载体的小专题研究。二是研修组织的创新。以乡初中、中心小学为单位,分学科开展校本研修活动;由县级培训、教研机构合作组织,引导学科网络协作组开展网络研修交流与研讨活动。三是合作研修的模式创新。打破以往“专家讲座为主”的传统培训模式,设计为“网络学习与集中校本研修相结合,专家引领和同伴互助、个人反思相结合”的教师培训模式。进一步增强远程培训的实效性,切实提高参训教师的课堂应用能力,促进网络学习常态化。

“跟进式”短期集中培训的实施

有效教学来源于有效研修,落实在学生的有效学习上。把研究指向教学各个环节,聚焦学生学习是教师研究态度和研究品质的标志和培养途径。跟进式培训活动就是推动教师有效研修的一个做法。通过同课异构、观课评课等教研活动,帮助教师去思考,去反思;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学生反馈对原设计有新的发现和调整;修改一次教案然后再去实践、去反思,进一步修改教学设计,帮助教师自主反思、自主解决问题。这样做,能够切实提高农村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就其内容与方式来说,要针对参训教师需求调查来确定,参训对象不同和问题不同,采用的培训内容与方式不同。但是,实施“跟进式”短期集中培训,主要是解决远程培训中校本培训核心要素(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缺位问题,较理想地实现校本培训机制的良性运行,保证校本培训的适应性、针对性;要突出学员主体地位,聚焦实践问题解决,丰富学习资源,落实学习支持,抓牢过程监控,科学考核评价,保证远程培训的实效性。为此,可设计如下培训构架:构架一:培训过程的要素构架二:培训过程的构成打破“专家讲座为主”的满堂灌式的传统培训模式,设计为“专家引领性讲授和实践性课堂相结合”的教师培训模式。强调参训教师在整个培训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参与性。“跟进式”培训的方式可以通过以下流程展开:专家报告(学情分析报告)——研讨交流——同课异构——现场诊断——再认识——制订发展计划。这一过程的具体操作要领是:)学员带来自己的教学设计或课堂实录由专家进行评价和指导。针对学员在培训中共同关注的课堂教学问题,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和专家同备课,同听课,面对面交流。专家就实践课堂教学进行评价与教学指导。就教学主要问题进行点拨、引领。专家释惑解疑,指导、斧正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和难点问题,帮助参训教师解决教学问题,提高理性认识。采用“工作坊”形式,进行模拟教学。将学员分出不同角色,即教师、学生、评课专家,由学员进行二次教学设计与实践。专家评价学员的教学并进行引领指导。学员分小组讨论,再次反思教学设计方案。小组派代表演讲教学方案。学员与专家交流、专家点评经过学习后的学员的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

校本研修培训反思篇4

【关 键 词】 校本研修;教师;教学

校本研修的最终目标是通过研修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然后以教师的成长促进学校的发展,最终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作为一名学校管理者,既是校本研修的参与者,又是校本研修的促进者,站在双重角色的位置上审视校本研修,觉得校本研修的实效性确实有待提高。下面从4个方面谈一下提高校本研修实效性的建议:

一、关注学后反思

系统的理论培训是对教师最常用的培训方式,它能震撼教师的思想,荡涤教师的观念。凡是参加过培训的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刚刚培训后都觉得收获很大,而且也有大干一番的豪情壮志,但这种激情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冲淡。所以,如果校本培训只注重培训而不与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碰撞,那么新理念也只能被束之高阁,成为“水中月,镜中花”,这就需要给教师一个能撬起理论的支点,使其对所学能够悟于心、显于行、表于言,使理论与实践能够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这个支点就是反思。培训过后,要组织参训教师撰写培训体会或开展研讨活动,让教师谈一谈自己在培训中的收获。这时他们会结合培训内容,对照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认真反思。这种反思,是新事物与旧理念的碰撞,是一种理性的思考;这种思考,促使教师发现问题并进行“重建”,只有经历了“重建”阶段,教师的成长才能得到真实的提升。所以说,反思会使教师更深刻地领会培训精神,更主动地进行自我发展。有位专家曾经把校本研修比作大海,他说,如果浮在表面,只会折射出一些美丽的光环,华而不实;但如果深入海底,就能挖掘出真正的宝藏,正所谓“入深水者,得蛟龙也”。反思,会促使教师“入深水,得蛟龙”。

二、关注课例研讨

校本研修,要着眼于课堂,要关注课堂。因为落实新理念的根基是课例,不管成功还是失败,我们只有通过剖析课例,解读课例,才能让新理念根深叶茂。作为一线教师,研讨最多的也是课堂问题。谈到课堂研究,我觉得同课异构式的课堂研讨很值得借鉴。因为同课异构的校本研究最容易产生“货比货”的比较。选择一个课题,让不同的教师来设计、讲授,这种“课比课”的对比研讨最有实践性。一节课就是一位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独特思考,是他教学智慧的展示。不同的教师讲授同一课题,就是多种智慧的大比拼。这样,对管理者来说,通过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处理的差异,产生“货比货”的比较,轻而易举地判断出“货”的质量;对授课者来说,他们通过观摩其他教师的课,有机会看清自己课堂的问题出在哪里,改进的方向在哪里,课后,展开研讨――调整改进――再次实践。这样让教师在鲜活的实例中经过多次磨合、印证,从而促进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改进,把新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三、关注“生活化”研修

大多数老师认为,只有那种组织起来的集中培训和研讨才是校本研修,这是对校本研修狭隘的理解。其实,校本研修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最容易被我们忽视的是教师们之间自发的研讨。如果留意一下,我们不难发现,经常有同年级的老师在一起谈论某位学生,谈论课堂的偶发事件和处理办法,同学科的老师在一起谈论教材,教龄长的老师在教新教师怎么管理学生等,这其实就是在进行研究。这是教学伙伴间自发的切磋和探讨,不拘时间,不拘地点,不拘形式,可随时发生,也可随时结束。没有完成任务的压力,只是一种平等的交流,就像是“拉家常”。这种不像校本研讨的研究却恰恰能解决教师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也是老师们最简便、快捷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所以,学校要有意识地为教师营造“拉家常”式的研究氛围,树立“教师即研究者、课堂即研究室”的理念,把教室、办公室真正变成研究室。只有这样,才(下转27页)(上接25页)能做到校本研修日常化、真切化、生活化,让教师在欢声笑语中,在兴趣与热情中,在自由民主的氛围中,各抒己见。实现伙伴的互助、智慧的碰撞,使校本研修真正成为教师间的一种对话,让教师拥有的时空都能成为研修文化生成的环境。

四、关注教师差异

众所周知,孔子提倡教学要“因材施教”,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校本研修。在学校里,教师的水平不一,根据他们专业成长的情况,我们不妨将教师大致分成新教师、胜任型教师、骨干教师。新教师,指教龄在3年以内的教师。他们的知识多是来源于书本的理论,缺少实际教育教学经验。所以,我们可以采用以传授经验为主的研修方式,如组织他们多听骨干教师的经验介绍和课堂观摩,特别要关注他们的课堂教学,经常走进他们的课堂,结合具体的课例,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指导,通过听课、评课、改课、再上课,让他们的教学技能在反复的磨合与实践中获得提升。胜任型教师,占学校教师的大多数,特点是教学经验相对丰富,教学技能运用比较成熟,但教学按部就班,缺少向高层次发展的动力。对这部分教师,我们可以组织他们观看特级教师的上课录像,听名师、骨干教师讲课,激发他们成长的内驱力,然后引导他们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找出差距,逐步向骨干教师发展。骨干教师,已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对教材处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时要鼓励他们凸显自己的教学风格,向个性化教师发展。对这类教师,我们宜采用专家引领的办法,让他们通过听专家讲座,聘请教研室专业人员进行具体的指导等,给他们以丰富的理论支撑和发展方向的引导,帮助他们度过“高原期”,顺利地向个性化方向发展。这样,根据不同层次教师的成长需要,施以不同内容的培训,引导每位教师找准自己的坐标,找到自己发展的支点。

总之,校本研修应该立足于“给予教师一点经验、一些启发、一些思考、一缕充满智慧的阳光”,给教师铺就出一个个进步的阶梯,让教师在校本研修中加快专业成长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王志军. 校本研修实践探究[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校本研修培训反思篇5

关键词:校长专业发展 中小学校长 影子研修

校长专业发展的命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他们的专业发展道路不是起始于职前教育,而是以职后培训作为主要路径。新专业主义是实践—反思取向的, 而不是学科知识取向的, 它关注实际, 强调行动研究, 要求实践者成为研究者, 积极反思, 而不是被动地应用知识。[1]从“八五”到“十一五”期间,,我国的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经历了从注重行政指令性的统一培训模式到注重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培训模式的转变,这种强调实践价值的转变正是校长专业化发展的理性诉求。“影子研修”模式作为个性化培训模式之一,具有规范、合作、互动、反思和对话等特征,它是指参训校长与专家校长形成“如影随形”的近距离接触,在真实的现场环境中,充分发挥参训校长的主动性,把“听、看、问、议、思、写”等自主学习行为整合为一体,深刻感受与领悟专家校长及基地学校的办学思想、理念、制度、方法等。

一、“影子研修”模式的价值取向

美国著名的成人教育学家诺尔斯首次明确划分出成人教育与普通学校教育的区别,主张成人教学活动要以成人学习者为中心;强调成人的生活经验对学习的影响,将个体的经验视为学习的资源;强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强调成人学习者具有支配自己学习活动的能力,他们是学习活动的主宰者。[2]影子研修模式便极好地体现了成人教育的独特价值,在理论与专业实践中寻求到了一种融合的机制,相比传统的校长培训模式,创造了新的价值取向。

(一)合作取向

合作学习理论是指在共同的学习组织中协同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 并且获得变革和发展。[3]影子研修以合作学习理论为基础,强调两重合作关系:一是培训者与被培训者之间既是导师与学员的关系,也是平等交流、合作研究、相互取长补短的合作关系;二是被培训者之间作为研修共同体,拥有共同的培训目标,在共同的培训场景上以合作的姿态共享学习资源、共同解决问题、共同收获学习成果。在这样的合作关系中,培训者与被培训者共同学习的成果和效率大大超过个体学习者的总和,而且能使每一个学习者在学习群体中都能最充分地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潜能。

(二)自主取向

校长一般已具备相当的文化基础,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丰富的阅历, 有较强的教育能力、管理能力和自主能力。影子研修倡导参训校长的主体地位,提供一种“差异化”的学校管理环境,以解决参训校长的实际办学与管理问题为中心,充分调动参训校长的学习积极性, 凭借强烈的自主学习的目标追求,激发参训校长自主学习的动力。

(三)校本取向

由于每所学校有其特定的发展时期和内外环境,所以,校长迫切希望通过培训解决的问题可能各不相同。[4]影子研修强调解决的是参训校长所在学校的真实问题,而不是教育宏观问题,强调了培训中的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对于提高校长办学有效性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实践取向

校长非常希望通过培训解决学校发展的实际问题[5]。影子培训不主张单纯的理论学习,而是强调正视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实践,给参训校长提供直接观察校长管理行为以及学校主要工作的机会,让参训校长身临其境,进行持续的、随时的、细致的观察与体验,从而获得真实、全面、深刻而又强烈的印象。

二、实施“影子研修”模式的条件

(一)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筹规划

各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省优质学校分布情况、各市县农村基础教育工作实际和农村校长实际发展需求,统筹构建具有不同层次和办学特色的实践基地学校体系,明确各市县参训校长的资质和名额分配,制定具体的指导意见,落实高校、基地校、参训校长各方的责任,提供制度、经费等强大保障。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积极配合,及时推选符合条件的优秀校长参训,给予时间、经费等支持。

(二)高校智囊团队协调指导

高等学校管理团队组织人员利用各种方式进行深度需求调研,综合考虑参训校长的所在学校实际情况、希望解决的问题、学校意向、地区意向和学校层次等,匹配相应的实践基地学校,避免跨度过大,并给基地学校和参训校长双向反馈对方的学校情况与培训需求。高校专家团队根据需求调研结果认真整合全省乃至全国的各种培训资源,明确培训方案,遴选培训师资等。并培训实践基地学校校长,让其明确整个培训流程、重点及注意事项,了解参训对象的基本情况与培训需求,确保培训条件能够满足各参训校长的继续教育需求。

(三)优质基地学校用心带培

优质基地学校提炼本校的办学特色,提前与对口分配的参训校长沟通,相互协商影子研修个人方案,明确每一名参训校长的具体任务和要求,满足其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组建影子研修带培团队,落实参训校长在参培期间的吃住行学等细节事项,整合各种资源,确保培训工作顺利进行。

三、“影子研修”模式的基本范式设计

为了克服走马观花式的弊端,影子研修重在创造性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重在对实践过程进行不断的反思,促进学用结合。因此,影子研修一般有这样的研修路径:校长从办学实践中生成问题,制定办学规划方案;在理论研修中细化问题;在基地研修中诊断、分析问题,思考和修改办学规划方案;在回校实践中完善和实施办学规划方案。这就需要在影子研修过程中,选择和优化组合多元化的培训方式,才能让校长做到在实践中认知,在认知冲突中提炼,再回到实践中检验,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管理思想,使校长真正成为一个理性的实践者、实践的理性者。

(一)专家授课式

专家授课式是目前使用较多的一种集中化培训方式。在影子研修中,一般会在基地研修前、研修中两个时段安排专家进行集中授课。基地研修前的专家授课是由高等学校根据参训校长希望解决的问题和当下基础教育发展态势,提炼培训主题,整合全省市乃至全国的优质培训师资,结合远程教育和现场集中培训两种形式,提前对参训校长进行主题式理论引导。确保培训内容的新、精、实,帮助参训校长进一步凝炼问题,引导参训校长关注基地学校创业发展的历史和思路等。基地研修中的专家授课则由优质的实践基地学校带培团队根据参训校长的研修进度和研修模块,在参训校长的跟岗贴身体验中,有针对性、分阶段地为其安排办学、教学、文化、教师等讲座,促进参训校长能形成“理论引导—实践求证—理论解惑—实践提升”的螺旋式发展状态。

此种培训方式的优点是通过专家的有效指导来弥补校长个人的局限性,体现出培训的引领性和科学性。要在影子研修中最大程度地发挥该培训方式的作用,必须注意:一是进行理论引导的专家需要是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高水平专家;二是专家讲授的内容必须与前一阶段的参训校长实践体验相衔接,起到解惑和凝炼的作用,并对后一阶段的实践提升起到指导和提示作用,这样才能为参训校长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蓝本,以免培训流于形式。

(二)角色扮演式

角色扮演式是指在真实的学校管理情境中,在人为地创设的再现的情境与扩充的情境下,参训校长与培训教师积极互动,积极构建个人知识结构的一种培训模式。[6]它强调实际参与,让每名参训校长定期承担一个角色,通过参加座谈会、行政办公会等环节,对这个角色所面临的实际事务提出建议,与基地校长共同探讨欧洲杯买球平台的解决方案;并可以参加学月考试分析会、生活管理老师与班主任情况沟通会等细节环节,与普通任课教师、班主任,甚至是学生或家长的角色进行互换,以换位思考的形式掌握学校管理的机遇与桎梏。此种培训方式是理论与实际的高度结合,是学员自身管理经验与模拟情景的高度融合。

与影子研修的其它培训方式相比,角色扮演式的优点是有助于参训校长从聚焦于复杂问题的表面,深入到校长真实工作中的推理过程和策略,有助于提高校长把握角色的能力、驾驭局面的能力、控制冲突的能力、决策判断的能力等,构建并促进知识、技能和体验的连接。[7]该培训方式要想真正达到预期目的,首先尽量由培训者提供一个完全纯生态、最真实、无演练性质的扮演环境,所提供的实际事务问题必须是在实际基地学校所涉及的真实问题,不同的参训校长可针对不同的场景和问题进行角色扮演。参训校长在对须处理的事务问题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身处环境中做出最真实、最原始的思考。其次,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教师、班主任、中层干部等须全力真诚配合,培训者和其他参训校长需跟随观摩,结束后最好集中进行相互评价、总结和提炼,从而获取更多、更妥当的欧洲杯买球平台的解决方案。

(三)问题探究式

每名校长都有自己理解问题的角度,而这种角度的差异会促进校长进一步反思和批判, 并重新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思路。[8]问题探究式是指在培训过程中,培训者将精选的问题作为剖析的对象,参训校长作为一个研讨团队,共同参与对问题的分析、讨论、评价和寻找对策,并与团队内部其他成员展开争辩,以进一步提高学员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的一种培训方式,由“创设情景——激问,指导探究——解问,延伸拓展——生问”三个环节组成。这种培训方式不同于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中心的“填鸭式”培训方式,它强调参训校长的自主意识,以培训主角的角色从自己和他人的决策和选择中学习,也从模拟的决策过程中得到训练,增长才干。

该培训方式有利于校长在互动中发展综合分析能力和求异思维,有效地将教育管理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有效培养反思意识,提高教育实践能力。但在培训中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可以允许参训校长的意见、见解有冲突、纷争,不能苛求参训校长非达成共识不可,应注重的是讨论过程。二是培训者选择抛出的讨论问题应该是学校办学、教学或管理中的一个实际典型问题,这个问题可以是一个小问题,也可是涵盖多个问题的大问题,通过这个问题,参训校长可以得到细节或类似的问题解决启示。

(四)论坛交流式

每个校长在知识结构、智能水平、思维方式、管理风格、生活阅历等都不尽相同,自身就是丰富的培训资源。影子培训中每所实践基地学校带培的参训校长,都是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校长,蕴涵着不同地区文化、不同学校办学特色和不同校长办学思想之间的丰富的差异资源。论坛交流式便将这些重要的差异资源纳入课程设计之中,组建以参训校长为发言主体的校长学术沙龙、论坛等,使校长们实现观点的碰撞、观念的沟通、思想的互动。

论坛交流式组织形式灵活,是一种开放、自由的培训方式,能有效地促进各地区教育文化、办学思想、办学特色和办学经验的交流, 丰富校长的实践智慧,促进校长的专业发展。要有效地达到预期效果,必须首先让参训校长按照一定的主题对交流的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提炼,不能是简单地陈述实践经验或摘抄大段高深的理论内容,而应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畅谈办学与管理的实践过程中的体会;其次论坛过程中的交流互动十分重要,需要采用有效的措施充分调动轻松和谐、务实高效的交流气氛,促使校长们表达自己的理解与思路,看到别人与自己对同一主题的不同理解与思路,增强知识和情感的分享。

参考文献:

[1]江峰.教师专业性问题与思考[j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1):31-37.

[2]赵海涛.美国pbl校长培训模式及其价值分析[j].中小学管理,2010(9):53-54.

[3]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2):68-72.

[4]陈丽.行动研究式校长培训模式的实践探索[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8(2):67-70.

[5]陈丽等.校长培训需求与课程设计研究[m]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 .

[6]周平.中小学校长情景式教育培训模式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83-84.

校本研修培训反思篇6

1 注重领导带头,明确培训方向

校长是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第一责任人,校长的素质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发展,“有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一所村校校长,既抓管理,又要抓学校的业务,还要兼课。我镇在继续教育工作中采用专题讲座式,首先抓校长的学习和提高,如,“校长在新课改中的角色定位和作用”、“课改形势下如何加强教学管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新课程中如何进行‘三个转变’”等。这样使各校长改变传统的管理行为,树立适应时展要求的管理思想,努力成为实施新课程的推动者和管理者。并结合本校实际制定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计划,选择合适的培训内容和方法抓好校本培训。

2 拓宽培训渠道,加大校本培训实效

2.1 强化训练,提高技能。在培训中,我们重点抓了三个方面的训练:一是强化教学基本功训练,即教师的“三笔字”(即:粉笔字、钢笔字和毛笔字)、简笔画和“普通话”、制作教具。中心学校每年分别进行一次教师书画、手工和教具制作展评活动。学校统一制作小黑板,发给教师练字本。做到每位教师每天写一页钢笔字和毛笔字,每天写一板粉笔字,每天画一张简笔画,每天读一小片段,每位教师每学期制作一件适用的教具或学具。二是六项技能训练。学校采取“集中辅导”、“教师自学”及“教师间互学”相结合形式,进行各种教学技能的训练,使每位教师在不同层次上有所提高。三是“听”课和“评”课。每位教师每周听1~2节课,重点是以新课改理念评一节课,写出评课稿,达到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四是每位教师每学期做一节公开课。

2.2 根据需求分层培训。我镇教师年龄差较大,学历48岁以下大都是专科以上。但由于工作年限不一,教学理念、教学经验、教学方式因人而异,他们对继续教育的需求也是不同,我们要求每位教师都要明确奋斗目标,要认清自己所处的位置,要克服消极怠惰情绪,要不断自加压力,体现自身价值。

2.2.1 师德教育,铸就师魂。引导教师将职业道德要求和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懂得育人之道不仅仅是工作态度问题,还有科学道理,新时期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也是师德的内涵。各校始终坚持政治学习不放松,加强自身修养,与时俱进,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

2.2.2 以校为本,特色引路。镇中心小学、远大学校、朝阳学校等六所小学教师人人能够微机操作,能够上网查阅资料,扩大知识面,不少青年教师能够制作课件,中心小学和西庄学校还开展了手工制作活动,并且学校还组织了学生的手工活动小组。

2.2.3 我镇各小学除了让一部分教师“走出去”学习参观外,面向全体教师利用各校都有影碟机和电视机的条件,中心学校订购了国家课改实验区的光碟,有专家讲座、课改论坛、特级教师实录课等,让各学校利用每周的2小时学习时间轮流观看,对教师走进新课起到良好的作用。

2.3 勇于探索,务本求实。我镇各校本着务本求实的原则,采用“自修——反思——实践——研究”的培训模式做了进一步探索和实践,突出了根据需求自我进修,在实践中探索创新,在解决问题中提高自己的创造性学习方式,抓好校本培训。

2.3.1 自修。自修是教师提高综合素质的主要形式。学校规定自学内容,自学进度、自学思考题。每位教师每天利用半小时的时间进行自学,并要认真写自学笔记,每学期不少于10000字。

2.3.2 反思。反思是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结合《自修教程》中的观点及案例,找出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由此产生的教育后果,在实践中形成“个体反思”和“群体反思”两种方式。“个体反思”就是教师“自省自察”。教师独自进行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随感篇幅数量足,有针对性,能切合实际写出鲜明的案例,并上升到理论进行分析,值得借鉴,通过自我反思大大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群体反思”是教师在合作群众互相学习和交流中进行的反思。各学校通过专题讲座,经验交流、集体讨论等活动进行群体反思。中心学校统一规定,各校专题讲座每学期不少于4次(8学时),每个专题集体讨论不少于4学时(2次)。经验交流每个专题不低于4学时(2次)。校本培训各校均达16学时以上。

2.3.3 实践。实践是教师在自修、反思的基础上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尝试,是对教师培训工作的检验。课堂教学是教师将所学理论付诸实践的主阵地。鼓励各学校大胆尝试公开教学,每学期都搞评教评学活动,教师带着问题听课,找出得与失,找出理论依据,并运用相关理论进行评课,教师们通过评课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提高了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4 研究。研究是教师通过写论文、随感、反思、案例分析、优秀教学设计等多种形式升华自己的认识形成自己教育思想的过程。教师们都能写出自己的认识和体会,能写出成形的经验总结。各学校都将教师的文稿形成集子。如,“教学设计”、“教学叙事”、“教学反思”、“教师论文”等。并选出优秀作品参加市以上评选。

3 抓好联片教研,促进课改健康发展

针对我镇各小学教学班少,每所小学1~5年各一个教学班,加校长才7名教师,再加上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不利于搞教研、我们就把全镇13所小学分成三片(即中心小学、富乡、福兴、沿江、为一片,庆祥、远大、朝阳、五星、红星为一片,西庄、红旗、文化、富国为一片)进行联片教研,并确定中心教研组,学期初定好计划,确定研究专题,每两周进行一次活动,如,互动式教研、集中备课或公开教学。这样把每片中的骨干教师集中了,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教师也有4~5名,有利于交流和研讨。

3.1 互动式教研,以教学实践中的共性问题和突出的问题为切入点,使教师在主动参与中,在各种观点的交锋中通过个人反思领悟,达成共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主动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摆出来,让大家讨论,集体研究寻求解决的方法,能够促进多方进步。

3.2 集中备课,就是在集中教研的基础上,以学科为主分成语文、数学、科学、思品等几个小组,几名教师对本学科一单元内容分头落实,然后集中交流,进行修正、补充,形成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3 公开课展示。片上的4所学校每所学校每学期三个年级分别进行一次公开课展示,片内各校的所有教师参与听课评课。授课教师根据集中备课的内容结合自身和学生实际进行展示,然后由本人说课,全体教师集中评课,找出优点和不足,明确改进方向。

校本研修培训反思篇7

2001年8月,教育部在大连召开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会议,提出“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把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作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内容来抓。到目前教师全员培训的继续教育工程已完成了一轮,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收获还是有的,但与此同时,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尤其培训形式与学习方式的不适应性明显突出,亟待创新。

一、采用参与式培训模式

我们常常批判教师总是采用“教学传授模式”来培养学生,其实培养教师的模式也主要是“教学传授模式”,从这种模式中“脱胎”的教师怎么可能很好地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难道我们的教师培训还能一成不变,采用“满堂灌”以讲为主的形式吗?常有这样的现象:在继续教育培训班上,培训者滔滔不绝,而听讲的中小学教师昏昏欲睡,无精打采,甚至要靠点名、扣学分、查笔记等加压形式来维持培训的继续进行。

如果我们改变这种报告式、单一式的讲座为“参与式培训”关注参与者的主动建构,促使参与者在合作交流中生成新的经验,从而体现开放性与主动性,尊重教师的自然感受,那么会出现不同寻常的效果,正如我进修校在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时采用了这种形式,如讲座、讨论、发言、教学观摩、经验交流、角色扮演等的适时使用,培训者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提供者、标准答案的者或核实者,也不再是传递上级行政命令的二传手,培训者成了参与者的协助者,帮助并与参与者一起学习,共同提高。传统意义上的培训对象、受训者或学员也发生了角色上的变化,他们成了参与者,是培训内容和形式的主动创造者,是非常丰富的培训资源,同时也是培训者的欧洲杯投注官网的合作伙伴,这种培训形式,为参与者提供了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平台。让参与者感受到他们有了自我,他们在培训者的协助下从感性经验中生成了理性的认识,在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中陶冶了性情,激发了投身课改的热情和信心。

二、关注教学实践

“为实施课程改革所进行的教师培训再也不能局限于课程或课程改革,而是应当立足于课程教学或教学培训,越是在教什么的问题上发生了重大变革或重大革新的情况下,如何教的问题越会意味着百倍的艰辛。”因此,旨在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师培训也必须关照教学实践。即教师培训要充分考虑学校教学的实际,教师培训要与教学活动融为一体,培训者不再是一个凌驾于教师之上的“理论布道者”,而是与教师结成专业发展的共同体,深入教学现场,在实地教学中融会知识、技能、理论于一体,这样不仅解决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更提升了教师的教学理论和理论素养,有助于发展其反思、研究教学实践的能力,从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借鉴当今国外教师培训的经验,结合我县教师培训与学校教学实际,我进修校采取“重心下移”“阵地迁移”的策略,深入教学第一线,充分调查研究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抓住关键性,突出典型性,关照普遍性,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传授融入教学实例中,使学员在活生生的典型教学事件中、讨论教学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取、内化,积淀蕴含其中的教育科学理论与学科专业知识,在教学实例剖析中、追问过程中,反省自己的教学,得到更多启迪,正如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教学做合一”,我们提倡在做中教,在教中学,在学中思,把培养教师和学做教师有机地结合起来。每学期在学校或乡镇范围内上几节汇报课,开展教案与教学评比、分析或确定一、二项教改课题,坚持在日常教学中进行教改试验和科研,使继续教育理论培训在实践中升化,从而也使教师养成了在教学实践中反思意识,促进了自我学习。

三、依托校本研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培训,学校为本。”教学实践的主阵地是学校,而校本研修正是一种以学校为基本单位的校内师资培训模式,它是依据自修――交流――反思――实践――评价――改进的模式,由各学校结合实际,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全员性的校本培修,是由学校对本校教师提出明确的培训要求,并提供必要的条件保证教师可结合学校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以及科学规划选择研究课题。更注重校内自修,相互交流,提升教师自我反思意识,增进人与人之间的认同,提高教师的团队意识,促进教师深入研究课程,研究学生,改进自我。校本研训激活了学校活力,为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既要从本校教师的教育教学需要出发,解决课程改革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专业发展的问题,又要考虑学校的发展目标和需求,把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学校的未来发展目标加以结合,真正做到培训与教学同步,把教师的专业发展与课程改革的需要统一起来,使学校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摇篮。

我进修校为了更好地促进校本研训,还成立了专门的督导组,下乡巡回督促,并适时指导,进而提高培训的规范性,真正让校本研修成为继续教育实现的支撑点。

四、开发远程教育

这一模式是指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为依托,发掘和整合社会各方面的教育资源,构成全方位的教育培训体系,为教师提供更为方便,更具有自我选择性、时空灵活性和获取大信息量的继续教育机会,满足不同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的学习者,它是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培训对象和培训理念综合作用的结果。目前我校已建起了自己的网站,并在城内有条件的学校开展远程培训,随着我县城域网的建成,将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教师远程培训,以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为教师提高创设广阔的培训前景。

总之,为了更好地推进继续教育工作的深入发展,应本着辩证唯物主义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对待继续教育的问题上,坚持教师主体参与,深入研究教学实践,针对本校教学实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等促进教研,要真正达到教育家指出的那样,使那些体现先进思想的好经验得以在教师的心目中创立、成熟和发展。

参考资料

[1]卢真金.反思性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比较教育研究,2001(5).

[2]杜海平.教师继续教育动力机制新论.中国成人教育,2001(3).

校本研修培训反思篇8

总结近几年我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可以用这几句话来概括,即抓住一条主线,做到两个三结合,突出三个重点,落实四个策略,实现五个一,反思六个问题。

一、抓住一条主线:以校本研修活动为主线

校本研修包括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就是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解决发生在学校现场的教学问题为主的一种教研活动方式。校本教研不仅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学校持续发展的一种原动力,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校本培训指的是源于学校发展和整体规划的需要,由学校发起、组织,旨在满足教师个体的工作需求的校内培训活动。实践证明,校本研修这种形式,对于有效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对于提高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对于弥补当前继续教育资源的不足,有多方面的现实价值。因此我校从校长到具体运作部门,都非常重视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我们在积极支持教师参加上级教研部门和院校组织的培训、教研活动及自身的学历进修外,每学年都把校本研修活动列入学校计划,精心安排,认真实施。我校每学年举行各个层次、各种形式的校本研修活动平均40次以上,同时组织去外地考察学习培训的有60人次以上。2006—2008两学年学校用于外出培训的经费约21万元,请北师大等单位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和指导的经费约8万元。

二、做到两个“三结合”:教学、教研和培训结合,通识培训、分层培训和人本培训结合

教师成长道路有常规道路和超常规道路两种。常规道路指的是传统的拜师傅、结对子,这需要教师付出十分辛苦的劳动,加上不断的进行经验总结。这条成长道路漫长,而且只是简单的观察模仿,容易使人成为一个模子。而超常规道路则要求教师广泛学习理论,再进行大胆而小心谨慎的实验,最后探索出规律。我校是一所新学校,老教师少,新教师多,走常规道路存在老教师少的问题。而且学校起点高,可利用资源丰富。另外根据我校的目标——争取在五年内成为名校,如走常规道路教师成长的时间太长,满足不了我校快速发展的要求。因此超常规道路是适合我校教师成长的道路之一。实践证明,我校的这一决策是英明的。

学校充分利用北师大资源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进行通识培训。聘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座、听课、评课、指导教研活动。四年来,邀请教育部官员、北师大教授、英美学者、魏书生局长、省市教育专家达八十多人。

学校还根据各类教师的需求,实施有针对性的培训。“导师制”培训:对参加工作不足三年的教师,采取导师带教的培养方式;“名师工程”培训:对骨干教师,学校启动了名师培训工程,2005年引进教育部“以学术能力为本的名师培训”项目,选送25人,学习怎样读书写综述、开展教育研究、撰写学术论文,逐步成长为学者型教师,目前我校已培养省级学科带头人4名,省级骨干教师12位,市级学科带头人3名,市级骨干13名;“量体”培训:学校有部分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属各学科领军人才,为了使他们度过高原期,稳步向专家型教师迈进,根据他们的专业特点和发展需要,学校聘请大学教授或国内著名的教育专家,对其进行一对一定向培训,目前有三位高级教师和北师大教授签订了师徒结对协议书。

三、突出“三个重点”: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能力”培训、“教学研究”培训

在师德师风建设中,我们主要抓政治学习制度,采用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定期总结反思的方式方法。2003年建校伊始就确定了加强对教师进行教育法规、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的工作思路。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学校教师行为规范》,从仪表、语言、风范、思想、信念等方面作出详细规定。明确每位教职工在师德建设中的职责和任务,开展丰富多彩的师德建设实践活动,如德育教育论坛,“我喜欢的职业操守语”的撰写、推荐和评选等,引导教师在业务上求深求精。每年都对班主任、新教师进行岗前培训,推行班主任持证上岗制度,将师德建设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每年开展一次师德标兵、师德先进个人、教学名师等评选活动,采取学生问卷、考评组评审、领导小组认定等办法,使评选公开公平公正。学校建立校园网,加强与家长和社区的联系,把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放在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中和教师自律意识的提高上,收效极为明显。

在“教学能力”培训中,主要抓青年教师的"导师制”、教学基本功培训和展示、课堂教学创新比赛等活动。我校每年12月份举行一届的“新课程杯”课堂教学创新比赛都把教学技能列为一个评价项目;每学年进行一次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或比赛,内容包括硬笔书法、普通话能力、常用简笔画、课件制作、试卷制作等。如2007年举行教师硬笔字比赛、简笔画比赛,2008年举行硬笔字、简笔画作业评比,2009年举行粉笔字考核。对在校内比赛成绩优异者我们优先推荐参加上级部门举行的比赛,并免于参加下一轮相应的基本功培训,这样通过比赛、考核使教师对教学基本功做到常抓不懈,警钟长鸣。

在“教学研究”培训中主要抓读书自修、推行“一组一题”、“带题进课堂”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及教学案例、教育随笔及论文撰写辅导等活动。为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大力倡导教师多读书、读好书,争做学习型教师,每年寒暑假校长向全体教师赠书,布置阅读并撰写心得体会或研究论文,开学之初进行评选。课题研究的过程,也是教师学习理论、探索实践、提高教科研能力的过程。我校实施科研兴校战略,提倡“带题进课堂”,科研、教研、教学一体化。建校以来我校先后承担了部级、市级、区级近30个课题。这些科研工作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使教师少走弯路,提高效率,也使学生学得快乐,学得轻松。

四、落实四个策略:管理从“严”,形式从“细”,问题做“精”,结果必“思”

一是管理从“严”。我们对校本培训的管理做到严格制度,严格纪律,严格操作。我们制定了《关于教师继续教育的规定》和《校本培训实施办法》等规章制度,在各种培训活动中加强过程的监控,每次活动都有点名签到和活动记录,影响比较大的活动还要在校园网上消息。我们还建立了教师专业成长电子档案,内设5个文件夹,记录教师教育教学实践和继续教育成果,学年末进行评价和交流。

二是形式从“细”。在培训中我们注意从细微入手,细致操作,细心组织。如对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制”,由有经验的教师传帮带,我们要审查导师的资格,召开拜师会,制定《新教师成长手册》,规定了师徒交流的次数和主题,相互听课的节数,各种计划、总结及公开课等要导师签字等等,都有详细规定,期末和学年结束时一项项验收。对教师的“两笔一画”基本功培训,我们已形成制度,每年都进行培训和考核,至今已编辑了两本“硬笔字、简笔画练习丛书”,并表彰了一批培训积极分子。通过这些细致的工作,促进教师培训工作的深入。

三是问题做“精”。校本培训要以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中心开展活动,因此,我们在培训中做到精确提炼,精心设计,精细实践。如针对教师对教学设计和教学案例、教学随笔等的写法容易混淆的问题,我们请本校有丰富教学经验的特级教师开了讲座,还结合五周年校庆出版《探索》文集,把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随笔等文稿分开目录编辑,以便让教师参考对照,在每届的课堂教学比赛中把评比“教学设计”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等。

四是结果必“思”。我们强化教师自我反思的渠道,引导在新课程践行中坚持多方面反思,如“研究活动中的反思、参观学习中的反思、读书活动中的反思、观摩课堂后的反思、与学生谈话中的反思、与专家对话中的反思”等。特别强调课后的反思,对教师备课本中的“教学后记”,我们提出五点实施建议:1.思想上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和要求;2.内容上一事一议,一得一记;3.写法上有感则长,无感则短;4.时间上记录及时,一课后随想随记,每个教案后必写;5.学校定期检查审阅。每学期检查、展示、交流教案,现在教师都养成自觉撰写教学反思的习惯。通过这样的要求引导教师在反思中提高实践能力,生成教育智慧,使反思教学成为教师的专业行为。

五、实现“五个一”

“五个一”就是打造一批学科领军人才,形成一批特色和卓有成效的培训项目,开发一个教师继续教育网络学习平台、建成一套比较规范科学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开辟一条通往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校本培训之路。

1.打造一批学科领军人才。我们通过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各层次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同时通过不同层次的公开课、示范课、展示课及教学技能比赛,促进骨干教师迅速成长,目前我校共有省级学科带头人4名,省级骨干12位,市级学科带头人3名,市级骨干13名,区级骨干15人,合计占教师总人数的35%。他们已在我校的历届高考、中考和小学毕业会考,以及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教育科研等方面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2.形成一批特色和卓有成效的培训项目。我们充分利用北师大的教育资源,经过几年探索,在教师赴京培训、教学基本功培训、青年教师“导师制”培训、教育科研培训等方面形成长效机制的培训项目。这些项目教师参与面广,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受到教师们的欢迎。

3.开发一个教师继续教育网络学习平台。为了满足教师继续教育需要,我校加大投入,在校园网上搭建五个资源平台。一是数字图书馆,目前已有1.1万册电子图书,最近通过发动教师选书,很快会增加到3.5万册。教师既可以在校园网内使用,也可在校外使用,还可以下载图书(即图书借阅),甚至可以在上面写书评、导读等。二是报纸期刊资源库,其中期刊库包含了1994年至今的1286种与教育相关期刊、杂志全文数据,报纸库包含了2000年至今210种与教育相关报纸全文数据,总数据量达2、5t,并且数据进行分类索引,检索使用非常方便。三是“国之源”资源库,它是一个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学资源库,内含1—9年级各学科教学资源,其中有图片、动画、视频、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教法学法指导、课堂练习、测试题等。四是清华同方“动画课堂”多媒体教学工具包,内含2300多个动画,其中初中1500多个,小学800多个,这些动画覆盖了中小学主要知识,满足日常课堂教学需要。五是视频点播系统资源库,内有本校及外来的教学课件,教师可随时学习和取用。

4.建成一套比较规范科学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通过培训学习、教育教学实践以及借鉴外校成功的经验,我校先后建立和完善《课程实施方案》、《课程评价方案》、《教师发展性评价方案》、《教育教学成果奖励条例》《优秀教研组评选方案》等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其中涉及校本研修的制度就有11个。这些制度保证了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和成效。

5.开辟一条通往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校本培训之路。就读我校的学生家长,具有时代的特征。他们一部分是失地而成为城市居民的当地农民,一部分是购买商品房的业主。他们高度关注学校教育,但又不会正确引导孩子。所以我们把校本培训延伸到了家庭。中学部、小学部分别成立家委会,定期举行家委会和家长会,邀请家教专家给教师和家长作培训;班主任、年级组长和家委会成员举行家校合作教育研讨会;设立教学开放周,请家长进班听课并座谈;在校园网上搭建“德育网站”,内设“家校互动”、“教子有方”等栏目,刊登校园新闻和家教文章等。《厦门日报》08年12月19日在报道改革开放30年城市巨变时,以“校门口的那排布鞋”为题写了我校为改变当地家长的一些陋习,学校特意买来布鞋放在校门口,请穿拖鞋来的家长换了鞋再进校的做法,这就是用实际培训来提高家长文明素质,通过教育家长来实现家长教育,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实践证明,校本培训实现了家校教育的互连、互通、互促。

六、还需要探讨的六个问题

一是要不仅仅把校本研修作为一种活动来运作,更要把它上升为一种课程来设置和开发,还需要做许多工作,它涉及到课程计划的制定、教材的编写和选用、课程评价等方面的问题。

二是要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必要在每次主题培训前,对教师进行需求的调查,征求意见,但这又很花时间和精力。

三是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量已经满负荷的情况下,既要开展集体性的培训活动,又不过分增加教师的负担,使教师能从心里认同培训给他们带来的好处,这也需要组织者深思的问题。

四是在教师培训中,教师往往重视校外的教育资源,轻视校内的教育培训资源,所以,挖掘、培育和壮大本校的培训资源,发挥它的亲和力和教育力也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五是教师年年培训、各种培训繁多,但我们组织者有没有反思过这样一些问题:每场的培训,我们浪费了多少时间?老师们是怎样看待这场培训的?培训后,教师的哪些能力得到提高,哪些能力没有提高等等。

校本研修培训反思篇9

为此,辽宁省大连市构建了农村教师培训的校本研修互助培训网。这是大连市“十二五”期间全力推进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是提高农村教师培训质量和效果的创新性实践。《大连市十二五期间中小学教师教育实施指导方案》提出在所辖农村地区,广泛建立校本研修互助培训网,“通过校本研修互助网,强化校际、片际及区域间的研讨交流活动。因地制宜,最大程度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

一、形成教师人人参与的互助式研修网络

校本研修互助培训网是以校际联动为主要方式、以基地校为主要研修基地的互助式培训网络。形成了校本研修、校际联动、区域带动、上下互动、人人参与的研修机制。其主要特点如下:

全员性。要求所有教师参与其中,人人都在网络研修系统中。在这个系统中,建立市级教育学院、区(市、县)教师进修学校、基地校辐射区和教师任职学校四级研修网络。所谓基地校辐射区,就是按照地域因素和师资队伍状况等选择基地校,每个基地校要辐射周边学校。基地校辐射区是创建互助网的基础性工作。

引领性。在基地校辐射区内按学科选择开展研修活动的学科负责人,负责人由骨干教师担任,具体负责学科研修活动的开展,包括研修主题与研修方式的选择、研修活动的管理与评价等。学科负责人是互助网中至关重要的专业力量。目前,大连市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共创建校本研修互助培训网基地校(园)75所,遴选学科负责人654人。

培训性。互助培训网强调“培训”的内涵属性。首先要树立科学培训思想,遵循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和教师培训规律,建构高效培训模式。其次,研修内容要符合教师的实际需求,要体现草根化和职场性。第三,要求每个教师要真正成为研修主体,积极开展互助式研修。在互助培训网中,既重视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同时也特别强调每个教师的互动交流、经验分享和资源建构。

系统性。一是市级教育学院,负责宏观指导、评估和示范引领等。二是区(市、县)教师进修学校,作为校本研修互助培训网的责任主体,负责具体工作的策划、组织管理与总结评估等。三是基地校,负责提供研修场地和研修活动的日常管理等。四是基地校辐射区学科负责人,负责具体研修活动的策划、组织、管理与评估等,他们的专业水平和组织能力直接影响研修的质量和效果。我们要求基层学校支持教师按时参加研修活动。

二、为农村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服务、搭建平台

校本研修互助网的建设与实施,改变了长期以来各个学校独立作战、信息闭塞的局面,有助于整合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形成开放、灵活、便捷的区域教师培训网络系统。每个教师都可以依托网络系统,就近接受培训和交流,就近享受优质培训资源,就近研讨各种专业问题,基于职场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互助培训网的建立使骨干教师从仅仅服务于所在学校扩展到为区域乃至更大范围服务,骨干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从学校扩展到区域,使优质培训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使更多教师受益。这也对骨干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他们不仅在专业方面发挥引领作用,而且在活动主题、组织管理等方面都要精心设计、全面安排,为他们提供了更丰富的历练机会,为其专业成长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基地校是区域内优秀教师相对集中的学校,学科优势比较突出。互助培训网使基地校成为教师进修院校开展培训的重要依托力量,为教师培训的重心下移提供了重要保障。市、区两级教师培训机构通过指导校本研修互助网工作,也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专业引领和服务功能。

三、注重实效是开展研修活动的根本目的

注重实效性是互助网建设的价值取向。互助网研修活动必须因地制宜,不能影响正常教育教学,不能增加教师时间负担和经济负担。必须以教师需求为本,以教师满意为追求,注重研修质量和效果。我们立足长远,完善机制,跟踪调研研修状况,创新研修方式,建构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使其成为一种长效培训机制。

一是准确定位研修目标。研修目标既要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也要有情意目标。在情意目标别强调两种意识的培养。一是自主意识。要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和自觉意识,让教师认识到“一个名师的专业发展史,就是其专业自主成长史”。二是专业意识。教师不但是理论的消费者,更是教育理论的创造者,未经教师思辨的理论毫无意义。名师与经验型教师、实践的主人与实践的仆人、匠技之路与教育家之路的分水岭就是教育思想。要引领教师反思自身教育教学实践,梳理教育教学经验,提炼个人教育思想。

二是科学确定研修主题。在确定方法方面,一是采取问卷、访谈、听评课等方法,自下而上了解教师的困惑及其真实需求。二是依据教师专业发展规律,采取预测、分析等方法,自上而下提出专业性指导意见。在研修主题方面,一是覆盖面要广泛,涵盖教育教学各方面内容。在教学方面,包含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在班主任工作方面,包含班级管理理念、班级管理策略、班级管理反思,等等。二是研修内容不求大而全,力求小而专,贴近教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校本研修培训反思篇10

【关键词】海南;高校教师;研修方式;创新途径

师资力量是高校最为重要的人力资源,不仅要从源头上把关,更要在过程中加强培训,不断提升。研修是高校教师提升人力资本最普遍的方式,也是高校教师自我提升的主要渠道。目前,高校教师研修的方式主要有:岗前培训、助教进修班、单科进修、短期研讨班、国内访问学者、骨干教师进修班、高级研讨班、在职攻读学位等。为了解海南高校教师的研修现状,课题组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问卷调查与统计情况

课题组针对高校人事主管部门和高校教师分别设计了调查问卷,于2011年6月在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三所典型高校展开调查,调查对象包括三校人事主管部门有关领导和工作人员,以及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高校教师,其中,人事主管部门发放问卷11份,回收11份,有效10份,教师发放问卷80份,回收53份,其中有效问卷41份。

从问卷统计结果来看,在教师问卷“传统教师研修方式是否需要创新”一题中,98%被调查者认为需要创新,其中,认为“需要,必要而且紧迫”的占63.4%,认为“需要,必要但不紧迫”的占37.6%,只有1人认为“不需要”;在人事主管部门问卷中,所有被调查者都认为本校的教师研修方式需要创新。可见,本课题的研究是必要而紧迫的。

二、海南省高校教师研修方式创新途径

高校教师研修方式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创新?从问卷调查来看(多选题),26人次认为在于“研修的内容与过程”,占63.4%;13人次认为在于“研修的考核与评估”,占31.7%;10人次认为在于“研修的组织与管理”,占24.4%。基于问卷调查的结果,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海南实际,本文将对这几个方面的创新途径提出一些建议。

(一)研修内容与过程方面的创新

1.关注专业前沿知识

在调查中,许多高校教师表示,希望在研修的过程中更多地注重本专业知识,并且希望关注和讨论本专业的前沿知识。

研修是高校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补充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养、增强科研能力的一个良好机会。学习空洞的粗浅的知识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并可能极大打击青年教师的积极性。相反,专业前沿的知识能够引起研修教师的求知欲,在研修过程的讨论与习得之中,也能加快传播和发展。

获取本专业的前沿知识,需要培训方具备足够的实力并且乐意分享,组织方应力求能够联系到这样的培训方。此外,还需要参与的教师们能够真正关注前沿知识的发展,为它的成熟做出自己的贡献,不断催生新的知识,推动本专业科研的发展。

2.专家领衔,大师指引

高校教师是国家科研的主体力量之一,科学成果不可能一蹴即就,也不会凭空出世,年轻的高校教师们在学术上需要前辈的指引和教导,而年老的学者们也需要适合的接班人传承自己的思想和学术成果。研修项目由专家领衔,往往事半功倍,不仅能加速年轻高校教师们的成长,也为高校之间的学术传承共享架起一座桥梁。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式不能走形式主义,专家必须是真材实料的专家,拥有传承学术和提携晚辈的情怀,愿意真正领衔和担当责任,并不是挂名虚职而已,参与研修的教师也必须是立志于本领域发展的有志青年,能够珍惜和传播发展这些专家的学术思想和成果。

3.教学相长,相得益彰

高校教师研修主要是授与受、教与学的过程,但由于参与双方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所以,能够取长补短、教学相长是研修的理想状态。为达到这一效果,可设置多种形式的互动,拉近授者与受者的距离,创建沟通交流的平台,积极鼓励研修人员参与讨论、表达个人观点,形成良好的相互学习和学术自由的氛围。

(二)研修效果考核与评估方面的创新

在调查中,课题组发现教师们关注的重点之一在于考核,因为这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为提高研修考核与评估的效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1.考核与评估要及时、重实效

训而不评是培训的大忌,这一点,近年来已为人力资源管理界所共知。做好培训的监督、跟踪和反馈极为重要,培训后的考核与评估一定要及时,高校教师研修的评估与考核也是如此。

及时的考核需要在做研修计划时,就将考核方案列入计划,列出考核时间表;在研修过程中,注意跟踪记录,不偏不倚,有根有据;研修结束之时,便可以按照计划,依据记录,参照考核方案做出考核,继而评估得到结果。考核关系到每一个参与者的切身利益,一定要有足够的事实依据,做到公开公平。最后,要将考核评估结果反馈回组织方和培训方,以完善下一次研修。为了获得更好的实效,考核与评估还可以延伸到教师回到各自岗位以后的绩效跟踪与反馈。这个过程,同样需要注重如实记录,不偏不倚,及时总结。

2.考核方式要灵活多样

单一的考核方式缺乏科学性,难以适合不同学科和专业,不切实际,容易滋生参与者的反感情绪,无法为组织单位提供有效信息,自然地,也就影响到高校教师研修效果的提升和高校人力资源的良性发展。这一点,很多高校和研修参与者都有认识,但是实际中采纳单一考核方式的依然居多,要想改变这一现状,需要管理部门树立实事求是的管理思想和不畏艰难、开拓创新的改革精神。选用的考试方式,应考虑各个单位、各次培训的实际,灵活多样,可选择的考核方式主要有:书面测试、口头汇报、操作演示、提交研究报告或学结、制定行动计划、目标管理、绩效反馈、团队评估、级别评定等。

考核关系切身利益,公平性是衡量各种考核方式优劣的基本标准,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设立以后,如何保证其公平性,如何实现不同方式之下的公平换算,是管理者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然而不管如何设置,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实效。

3.考核与评估要与激励挂钩

研修考核与评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服务于本单位员工提升,继而是服务于本单位的发展,作用巨大而深远。然而从调查来看,海南不少高校人事部门和教师并没有认识和重视这一点。

要使研修考核与评估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设法使之不要成为大家反感的“苦果”,而应该成为大家乐于接受的“良药”,较好的实现方式就是将考核评估与激励结合起来。激励有外在与内在激励、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激励之别,各有作用,只有主要的需求得到满足才能带来最大的激励效用。而人的主要需求会随着时间、环境的变迁而改变,正如马斯洛所言,需求有层次和主次之分。管理者应深入了解被激励对象的主要需要,这可以通过观察、访谈、调查而得。一般而言,对参加研修的教师,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激励作用要大于单纯的物质激励。

(三)组织与管理方面的创新

1.创新培训形式

传统培训形式拘泥于课堂讲授,虽部分安排有案例分析或者情景模拟,但仍以讲授为主。在调查中,高校教师们提出,这种方式下,学员的自主性难以发挥,他们希望培训形式能有突破。近年来,参与式培训作为一种新兴的培训形式迎合了实践的需要也受到了学界的推荐。高中义等人(2005)提出参与式培训是高校教师培训的新选择。

参与式培训是每个参训人员都要参与交流及分享的培训形式。在参与式培训中,老师和学员、学员和学员是平等的,大家的参与机会也是平等的,在学习过程中自然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见解、经验和困惑,从亲身参与中获得知识、技能和正确的行为方式,能极大地提高参训人员的自信心和参与意识。参与式培训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小组会议、案例研究、角色扮演、头脑风暴、参观访问、工作轮换、事务处理训练等都可以采用。

在实施参与式培训中,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忽略培训的后续督导和培训效果的评估。方法之一是建立一支良好的督导员团队并且管理好这支团队,制定切实的行动计划,同时让参与培训的教师回到各自的校园后继续配合本次培训的后续跟踪,及时反馈培训效果到组织方,以完善下一次培训工作。此外,对每次的后续督导应做总结,以指导下一次督导工作。

总而言之,参与式培训的成功需要真正的敞开心扉和各方的积极配合。

2.培训过程人性化管理

高校教师研修是高校的一项日常管理事务,也是高校提升人力资源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正如近年来管理界一贯倡导的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一样,在教师的研修上,同样也要注重人性化管理,切实关注参与教师的个体需求,注重培训过程中的人文关怀,融激励于研修中,提高教师参与的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

结合问卷中教师们提出的建议,高校教师研修的人性化管理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1)通过补偿等手段实现教师个体经济损失最小化。对于研修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而言,生活相对清贫,补偿其因研修造成的经济损失能提高他们主动参与研修的热情,当然这需要资金投入来保障。(2)关注并尽可能满足个体需求。这是人性化管理的一个重要落足点,个体需求各异,尽可能满足个体需求力求研修效用最大化。在组织研修之初,调查本次参与者的预期需求,归纳出大家的共性需求和突出的、合理的个人需求,纳入组织管理的考虑范围;在研修过程中,搭建学员与导师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管理者与学员之间的互动平台,让学员的个性化需求在互动中得以满足。(3)给予教师一定的参与权力,高校教师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出身,对自我意识的表达尤为关注,研修中给予教师参与的权力,可有效增强研修的效用。如:研修培训方式、考核评估方法征集教师们的意见;安排导师们与研修教师们互动,依据教师们的合理建议作出适当调整;研修结束后,征集教师们对本次研修的各种建议与意见等。

3.资金保障要有力度

许多高校教师研修原本有着很好的计划,但往往由于资金不足、不到位或者不重视而不能达到预定的效果。海南的各大高校也不例外,接受调查的高校人事部门管理人员表示,资金保障不到位,即使有想法也实现不了。加之部分高校教师因为研修而影响自身的经济收入,这让原本不宽裕的高校教师们更加不愿意参与研修。

资金支持是高校教师研修计划达到预计效果的最基本保障。提高资金支持的力度,需要各高校树立尊师重教以及将教师研修看做是一种投资而非成本的意识。设立一项基金或者资金制度,使其专门服务于教师研修并且有力地持续为之,将会大力促进高校教师研修工作的发展。当然,资金支持并不意味着资金的无序使用。研修作为高校的一项日常管理事务应该遵循预算――结算制度,如何使用较少的资金得到较好的满意度是高校研修组织部门需要认真思考的事情。

4.建立规范的研修制度

高校教师研修的问题之一是如何提高和保持教师们普遍而持久的积极性,建立规范和强有力的制度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完善研修制度、设计合理的方案,以制度引领高校教师研修工作的发展,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规划制定、绩效管理、绩效提升、晋升管理等工作的重要支撑。制度保障了公平与发展,必须指出,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无法切实执行的制度会沦为可寻之租,变成公平与发展的绊脚石。具备执行力的制度一定是规范而且切合实际的,可以与时俱进的。所以,各高校在建立教师研修制度之时,必须切合实际,同时具备与时俱进的灵活,而一旦建立以后,必须切实执行。

5.心态开放,博采众长

海南岛自古远离大陆,风俗文化独具一格,尽管如今信息无边界,但实际的地理距离还是让海南各大高校与内地高校之间,不管是在高校的管理经验上,还是在教师互通有无上都存在着一定的沟通不畅。海南高校教育发展的历史也比较短,但是这并不影响海南高校成为后起之秀,利用后发优势,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保持一份开放的心态,博采众长,面向广阔的祖国腹地学习经验、吸取教训,积极参与到其他高校的改革发展之中,是海南各高校的教师研修工作、以及其它各项工作快速发展的捷径。如今,海南的教师研修工作正在这样做,今后,需要更加开放的心态和行动,这是时势所需、创新所需,途径之一是在岛外广泛地建立海南高校教师的研修基地,向各个专业领域的强校、名校学习。

三、结语

海南高校教育起步晚、起点低,远离大陆的地理位置多少给高校发展带来一些不利。然而,这一切外在条件都不足以成为海南高校教师资源管理与发展事业裹足不前的理由。事实上,海南高校也没有为此停止前进的步伐。本次调查中,三个典型高校都表示正在思考并尝试教师研修方面的创新,并且愿意为此作出改革的努力。

抓住后发优势,敞开海纳百川的心怀,鼓起改革创新的勇气,相信海南高校教师研修方式创新可以进入全国前列,并以此助推海南各大高校的快速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中义,高珊.参与式培训:高校教师培训的新选择[j].当代经理人,2005(13):146-148.

[2]杨晓东,陈建成.当前国内高校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管理观察,2010(10):

132-133.

[3]孙冬梅,孙蕊林.构建高校教师三位一体化的培训体系[j].中国电力教育,2008(2):

109-110.

[4]黄军伟,吴先琳.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校本运行模式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0(27):48-50.

基金项目:海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课题《海南省高校教师研修方式创新及其对教师发展的影响调查研究》(项目编号:qji11538)。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