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培训内容范文 -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03-29 17:28: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本培训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本培训内容

篇1

关键词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内容;校本培训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8-0032-02

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全国高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从2001年开始,组织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同时各学校也在通过校本培训积极地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师培训模式。校本培训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教师不能充分理解培训的意义,培训积极性不高;培训内容不系统,并过于重视信息技术的培训;培训模式过于单一,针对性差,评价体系不完善;培训的后续力度不够;等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培训的效果。

笔者通过对培训中出现的部分问题的分析,依据《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试用版)》(以下简称《指南》),同时结合廊坊卫生职业学院实际,提出教育技术能力校本培训内容框架,以期对本校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1 对教育技术能力内涵的理解

对于教育技术能力的内涵,有很多教师甚至培训部门的主管都认识不足,甚至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其中一个很典型的看法是,把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传统的信息技术培训等同起来,认为掌握了信息技术能力就是掌握了教育技术能力,其直接后果就是以信息技术培训取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实际上,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分属不同的学科。信息技术属于技术学科,教育技术则属于教育学科,信息技术培训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所要达到的目标完全不同。尽管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也会涉及大量信息技术的内容,但其目的是利用这类技术来优化教学过程以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率,这和信息技术培训中完全以掌握信息处理技术为目的有着本质的区别。

教育技术能力究竟是什么?何克抗老师在《正确理解“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意义及内涵》一文中指出,教育技术能力是任何学科的教师都必须具有的能力,是大、中、小学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具有的能力,也就是“如何进行教学的能力”[1]。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侧重点与中小学教师不同,《指南》中指出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包含教师有效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提升教学质量的能力和开展教学科研的能力。

2 高职教育技术能力校本培训内容体系构建

2.1 构建依据

1)《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试用版)》。《指南》是在广泛调研全国高校,确定我国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与需求,参考国内外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和框架基础上,经过多次修订、广泛征求意见提出的。适用于各个学科专业的全体高校教师,旨在为其专业化发展提供指导;也适用于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等,为高校的教师培训活动提供参考[2]。

2)高职学校教师特点。高校教师的基本工作不同于中小学教师的是科研的比重增加,与教学并重;高校教师学科知识体系更新非常快;高等学校学科门类繁多,不同专业之间在知识体系、信息技术工具使用上有很大的差异。

3)廊坊卫生职业学院已有的教育技术培训成果。从2000年开始,廊坊卫生职业学院开展过多次关于课件制作、office办公软件应用、办公平台的培训。绝大多数教师可以熟练使用办公软件,可以制作ppt课件,并可以熟练使用教学平台。从培训内容看,这些大都属于信息技术的培训,为教育信息化打下一定的基础。

2.2 构建原则

1)培训内容要为实现培训目标服务。培训目标是整个培训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校本培训的总体目标是树立教师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使教师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提高教育技术实践与应用能力,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为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服务。

2)培训内容贴近实际工作的需要。教师认为有价值的培训都是和教学实践密切相关、针对性强的培训,如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案例设计、文献检索等。

3)注重理论与技术的融合。既重视技术培训,又要重视教育技术理论的培训,还要重视把培训与教学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

4)培训内容要以教师的发展需求为本。培训目标设置和内容选择应接近教师的最近发展区,过难、过易都难以引起教师的参与兴趣。

2.3 教育技术能力校本培训内容体系的构建

根据《指南》三级绩效指标描述的内容,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进行相应取舍,设置如下内容模块。

1)教育技术的含义,包括教育技术对提升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的意义,教育技术对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该内容模块是面向管理人员、教辅人员以及全体教师的,目的是促进大家对教育技术意义的理解,充分体会教育技术能力对自身及工作的重要作用。

2)多媒体教学设计与实施。该内容模块包含学与教的理论、教学设计基本模式、教学设计过程、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3)office办公软件,包括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电子邮件、数据库。这部分内容为大多数教师所熟悉,并已被广泛使用。

4)网络教学资源获取及应用。网络浏览工具、搜索引擎、网络通讯工具(如qq、msn)、网络课程/精品课程、学科资源库/素材库/学科资源网。网络资源内容丰富,现在教师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高效地获取有用的网络教学资源,并进行管理。

5)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包括课件开发流程、素材制作软件(图片处理软件、视音频处理软件、网页设计工具、动画制作工具)的使用、课件开发工具(powerpoint、authorware、几何画板)的使用。

6)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包括多媒体教室(电脑 大屏幕投影)、网络教室、语音教室等。

7)数字校园与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务管理系统、数字化信息资源、网上社区/虚拟教研平台、基于网络资源的教学平台——moodle。

8)精品课程网站建设。

9)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通过不同学科的案例研究如何有效整合。

10)教育科学研究,包括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学术信息检索,利用网站、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工具进行学术交流,课题申报系统的使用,学术期刊库的使用,研究数据统计分析工具的使用等。

3 小结

教育技术能力校本培训内容体系并不是针对某一次培训,而是一个总体构想,目的是为培训内容的选择起到框架作用。在实际的培训过程中,各部分培训内容是不可割裂的,在后期的培训实施策略中要引起充分的重视。

该体系面向全体教师,但并不要求每一位教师对所有内容掌握程度相同。不同专业之间教师学科差异性较大,在实现培训总体目标的同时,不同专业的教师也可以根据各自学科的特点适当选择学习内容及学习程度,来适应各自专业的需求,这样就给了不同教师足够的自由的空间,更有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提升。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高职院校;校本培训;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738(2013)02-0010-05

校本培训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英、美等国兴起,经过20多年的实践与推广,已成为世界发达国家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的主流。我国“校本培训”的概念最早是在1999年教育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中提出的,“中小学是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各中小学都要制定本校教师培训计划,建立教师培训档案,组织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校本培训作为一种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形式,比较符合我国地域分布广、培训任务重、经费短缺、保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等实际情况,成为一种与离岗培训优势互补的运作方式,一经提出就受到广泛重视。高职院校完全可以借用这一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方式促进高职教师专业成长,推动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学界对高职院校校本培训的研究日益增多,对于推进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具有积极作用,本文试图对当前国内有关研究进展做出总结和梳理。

笔者在中国知网系统检索了国内有关高职院校校本培训的相关研究,共检索到2005年以来的文献20篇,经过梳理,目前对我国高职院校校本培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涵义与特点、作用与问题、目标与内容、培训模式与形式、组织管理与效果评价、基本程序与培训体系等方面。

一、高职院校校本培训的涵义与特点研究

高职院校校本培训的含义与特点研究较多,但总体来说出入和差别不大,看法比较一致。涵义的代表性说法包括:(1)以教师所在学校为阵地,依据院校教育教学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充分整合校内校外教育资源,由校长、教师、职工、学生协同活动,直接服务于本校及教师、学生和教学,促进教师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一种重要培训形式(陈靖,2006)[1];(2)由学校发起组织的,充分利用高等学校等社会培训机构的资源,“产、教、研”紧密结合,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全员互动培训、学习和研究的活动,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教师及所在学校的发展(软彩霞,2008)[2];(3)在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下,由高职院校发起与组织,以学校及校内外实训基地和合作企业为重要基地,以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发展和改革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为中心,以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的培训模式(金本能,2009)[3]。

特点的研究中,朱晓红(2004)[4]、万平(2007)[5]和张秀芳(2008)[6]概括得比较充分和准确,综合三者观点主要包括:(1)全员性或普及性,即全体教师参训;(2)长期性,即贯穿学校发展全程和教师整个教学生涯;(3)实践性,即培训在岗位上结合工作实践进行;(4)灵活性,即根据学院和教师实际情况灵活设计培训内容和形式等;(5)经济性,即节省外出的经费且不影响正常工作;(6)针对性或实效性,即培训针对学校发展和教师工作中的问题及其解决进行;(7)主体性,即依靠学校和教师自觉自主实施。

二、高职院校校本培训的作用与存在的问题研究

校本培训在高职教师培训体系中以及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很大,不少学者进行了论述。王玉苗、谢勇旗(2006)[7]认为,校本培训适应了职业教育师资复杂性的特点(来源渠道包括企业和高校、素质构成要求“双师型”),切合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取向的选择(把实践性知识看作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是实现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立足于教师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解决不断推进工作)。朱晓红(2004)[4]认为,校本培训能够克服脱产学习(高校脱产培训、培训基地培训、企业挂职锻炼)的多种问题,一是克服外派脱产教师数量有限问题,二是克服资金大量花费问题,三是克服培训缺乏针对性问题,四是克服挂职锻炼时企业不积极配合问题。万平(2007)[5]认为,校本培训能有效解决“工学矛盾”,实现学校与教师的和谐发展,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尽管高职院校校本培训作用很大,但在实施中问题不少。周月朗(2006)[8]认为,高校教师校本培训处于边缘化状态甚至正在走向缺失,表现为:一是对高校教师校本培训缺乏研究和认识,远不如中小学重视;二是校本培训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如教研室活动听评课等消极应付;三是新教师入职前的校本培训仅有教育教学理论的短期讲授,缺乏实践引领;四是校本培训随意性大,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如培训缺乏计划,时间和内容安排随意,管理不到位,效果评估没有科学的标准。石莉萍、钟意(2010)[9]认为,我国高职院校校本培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培训组织主体不明确,本应由学校统一规划安排的推给了教研室或教师个人;二是培训内容不合理,普通教育类知识太多;三是培训组织方式不当,课堂讲授为主的培训不利于教学具体问题的反思和分析;四是培训对象认识不统一,重理论轻实践怕吃苦以致不愿到行业企业实践。张秀芳(2008)[6]则认为,一是培训需求不明确,没有将学校发展目标与教师生涯设计相结合;二是培训师资不理想、课程设置不合理,比如外聘专家往往专注于学界知名人士而忽视有职业经验实践能力强者,培训内容多以学习和掌握既有知识技能为主而忽视开发教师的创新能力;三是培训效果评估机制不健全,如评估体系不完善、评估内容不全面、评估记录缺乏系统管理;四是成果转化环境缺乏,如时间紧迫、资金短缺、设备匮乏等。

三、高职院校校本培训的目标与内容研究

高职院校校本培训的目标和内容是决定培训成效的基础,一些学者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就高职院校校本培训所要达到的目标,徐丽玲(2012)[10]认为,一是解决学校和教师在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实际难题,二是促进教师形成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并学以致用改进教学,三是推动高职高专办学特色的形成与完善,四是促进教师开展教育研究从教书匠转为教育家。黄东昱(2006)[11]针对新办高职师资实际提出的培训目标包括:一是解决教师的思想困惑加强师德修养,二是立足教学实际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三是立足学院实际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四是立足教师自我发展的设计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屈冉佳(2010)[12]认为高校新教师校本培训的内容包括:一是校情、校史与学校战略发展规划,二是教育学、心理学、高教法规政策与教师职业道德,三是教学策略指导。徐丽玲(2012)[10]认为总体内容包括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理论与能力、专业理论与技能、科研水平、综合知识与能力;并强调培训内容要根据学校发展目标、教师特点、教育教学与环境来进行针对性设计。刘桂林、巢新冬等(2011)[13]认为高职教师反思型校本培训内容包括三大块内容:一是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及专业建设能力,二是学科专业实践操作技能及技术开发创新能力,三是教育教学知识、能力和情意培训。李保勤(2011)[14]从高职教师成功教学所需要的胜任力角度提出了四大培训内容:一是理解所授专业学科理论和教育科学理论的理论胜任力,二是具备所授学科专业技能和教育教学技能的技术胜任力,三是既能在实践环境中把专业理论与技能结合、又能在教学活动中将教育科学理论、教学技能与专业理论即专业技能传授有机结合的整合胜任力,四是包括敬业、创新、责任感、归属感、奉献、关爱、诚实、正直、合作、进取等品质的专业价值观。张秀芳(2008)[6]认为应当制定符合需要的培训内容,培训课程分为教师职前培训、基础性培训与发展性培训三种,职前培训内容包括新组织的要求和目标、工作准则和有效工作行为以及符合实际的期望和积极的态度,基础性培训内容包括有关教育理论、所教学科的知识与应用、学校与班级管理、校本课程开发、教学新技术的应用等,发展性培训内容则应根据学校发展战略考虑与此相关的管理理念与新技术领域的信息。

四、高职院校校本培训的模式与形式研究

高职院校校本培训的模式与形式研究是学界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对于高职院校校本培训的模式,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多种看法。阮彩霞(2008)[2]归纳了五种培训模式:实践反思式(对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总结,获得知识经验)、“s-e”校企对话式(邀请行业企业专家与专业教师进行教育对话,促进教师明确岗位要求即企业需求)、团队互助式(让教师围绕科研创新、教学研究、产学研融合等多种主题组成多个学习型团队共同提高)、课程开发式(通过开发新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更新)、专题研讨式(围绕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或者针对专家报告聚会研讨)。陈靖(2006)[1]根据实施培训的内容差异提出了三种模式:以理论学习为线索的模式(基于完整的理论著作)、以研究交流为主体的模式(基于研究成果和先进经验)、以案例分析为主体的模式(基于典型教学事例)。朱晓红(2004)[4]提出了四种校本培训模式:科研带动式(依托课题进行)、专家指导式(专家可来自校内外)、互学相长式(教师相互学习如优帮差、老带新或互补性学习)、网络教学式(利用网络自学)。周月朗(2006)[8]认为,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开发新的培训模式,如利用internet、校园网建立教师电子教学档案、专家教学系统、大学教学模式范例库、大学教学设计范例库、教学案例、教师聊天室、教学论坛、网上教学研讨会、在线教学等;他还提出要发展自我教育培训,如撰写教学后记、教师专业日记、生存忠告备忘录等。万平(2007)[5]则提出了“学校主体、教师为本、企业参与、研训一体”的校本培训模式。

对于高职院校校本培训的形式,付八军(2010)[15]认为,除了岗前培训、职务评聘培训、青年教师导师制、教师相互听课制度等几种常规性的校本培训之外,还提出了四种他认为相对较有实效的形式:高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教师年终总结性反思、个性化的教师培训、大学教师发展论坛(可在校园网上或者在全校、院系、教研室等不同范围内面对面进行)。徐丽玲(2012)[10]提出了5种培训形式:专家指导、科研驱动、团队互助、个体反思及竞赛(如说课、技能操作、课件制作等竞赛)。可以看出,学者在列举培训形式与培训模式时出现了交叉性,二者本质上也难以区别。

五、高职院校校本培训的组织管理与效果评价研究

多位学者对高职院校校本培训的组织管理和效果评价进行了研究。从组织管理来说,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管理过程、管理机构设置等方面。综观不同学者研究,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观念(陈靖,2006;万平,2007;张秀芳,2008)[1,5,6];(2)要设立校本培训机构(陈靖,2006;阮彩霞,2008;任永辉,2008)[1,2,16];(3)做好培训规划并如实实施(陈靖,2006;万平,2007;阮彩霞,2008;徐丽玲,2012)[1,5,2,10];(4)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校企合作(万平,2007;金本能,2009)[5,3];(5)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要丰富灵活有针对性(万平,2007;张秀芳,2008;徐丽玲,2012)[5,6,10];(6)制定切实可行的组织制度、激励制度和评价制度(万平,2007;阮彩霞,2008)[5,2];(7)重视培训效果的评估与反思(陈靖,2006;万平,2007)[1,5];(8)强化培训激励(周月朗,2006;徐丽玲,2012)[8,10];(9)构建起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校本培训网络(阮彩霞,2008)[2];(10)编制资金预算增加经费投入(陈靖,2006;阮彩霞,2008)[1,2];(11)建立校本培训档案(阮彩霞,2008)[2];(12)培育有利于校本培训及培训成果转化的环境(阮彩霞,2008;万平,2007;徐丽玲,2012)[5,2,10]。

董兆伟、梁艳清等(2008)[17]认为评估培训效果的方法很多,包括测试比较评估、受训者意见反馈评估、工作标准对照评估、工作态度考察评估和工作绩效考察评估等,并借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wisconsin university)的柯当纳(donald l.kirk patrick)的“柯氏模式”在对培训实施评估之时,经常采用的培训评估模式叫“柯氏培训评估模式”,这也是培训评估中最权威且有效评估培训效果的培训评估模式。它是由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一位名叫柯当纳的离休教授兼顾问提出来的,因此这种评估模式就被称为“柯氏模式”。柯当纳教授认为,评估培训效果有四种方式:一是观察学员的反应,二是检查学员的学习结果,三是衡量培训前后的工作表现,四是衡量公司经营业绩的变化。提出了四个层面的评估,从低到高依次为:评估参与者的反应、评估受训者所学的内容、评估受训教师工作行为的变化、评估培训对学校经营绩效的作用。张秀芳(2008)[8]也认为可参考“柯氏模式”“四标准”,但表述为:学员反映、知识标准、行为标准和培训成果,其涵义与董兆伟等表述一致。

六、高职院校校本培训的基本程序与培训体系研究

厘清高职院校校本培训的基本程序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校本培训的操作过程,对此也有学者进行了研究。董兆伟、梁艳清等(2008)[17]认为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培训需求分析,要从三个层面进行——从学校角度的组织分析、从任职者角度的人员分析、从教师岗位工作角度的任务分析,分析方法主要有工作现场观察法、调查问卷法、文献法、访问专门的项目专家或专家型教师四种,这些方法须综合运用以防止误差;第二阶段是校本培训计划与实施,首先是制定培训计划(包括确定校本培训目标、安排培训内容及进度、设计培训方式、培训经费预算、制定培训控制措施等五步),其次是实施培训计划;第三阶段是培训效果评估。

由于高职院校校本培训体系的建立基础标准不同,就出现了不同的体系类别。石莉萍、钟意(2010)[9]依据参与培训的教师类别构建了“高职立体型的多层次组合的教师校本培训体系”,包括:“专家工程”引领学科带头人校本培训的核心层次、“名企工程”形成骨干教师校本培训的高级层次、“校本基地工程”组建教师校本培训的普及层次、“自我提高工程”完善教师校本培训的基础层次。杜燕红、时明德等(2012)[18]依据培训实施主体类别构建了“基于校本培训的三级网络式培训体系”,该体系明确学校、院系、教师个体各自职责,着眼于教师专业成长阶段的不同需求,兼顾教师的终身学习和成长,综合把握培训对象、形式、目标、内容、方法及效果评估。具体见表1。

[参考文献]

[1] 陈靖.浅谈高职院校校本培训的实施策略[j].龙岩学院学报,2006(增刊2):101-102.

[2] 软彩霞.高职教师专业发展视阈中的“校本培训”再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32):49-50.

[3] 金本能.校本培训: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2-14.

[4] 朱晓红.引入校本培训模式 强化高职教师素质[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4(2):28-30.

[5] 万平.高职院校教师校本培训的现实意义和实施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应用版),2007(2):53-54.

[6] 张秀芳.高职院校教师校本培训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8(5):67-68.

[7] 王玉苗,谢勇旗.校本培训: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选择[j].职教通讯,2006(11):31-32.

[8] 周月朗.高校教师校本培训的缺失与重建[j].湖南社会科学,2006(3):163-165.

[9] 石莉萍,钟意.运用科学发展观,构建高职教师校本培训体系[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5):54-56.

[10] 徐丽玲.试论高职高专教师校本培训创新[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41-43.

[11] 黄东昱.新办高职院校教师校本培训的实践[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6(3):38-40.

[12] 屈冉佳.论高校新教师的校本培训[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2):9-10.

[13] 刘桂林,巢新冬,顾金孚等.高职教师反思型校本培训模式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1(13):59-62.

[14] 李保勤.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胜任力校本培训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4):109-111.

[15] 付八军,高校教师校本培训的四种有效形式[j].教育考试,2010(1):46-49.

篇3

【关键词】中职学校;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

一、校本培训的涵义及意义

校本培训是以学校为主体,以教师所任职学校为基地,以学校全体教师为对象,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促进学校发展为目标,利用校内外培训资源,服务于学校和教师,与学校和教师实际紧密结合的一种继续教育活动。校本培训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形式,对学校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校本培训注重解决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和教师教学中的经常性问题,根据学校和教师现实问题,自主确立校本培训的目标,选取适合需要的培训内容,选择适当的培训方式,使校本培训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校本培训是在教师任职学校进行培训,便于学校管理,使其具有在职性和在校性,避免了教师因外出培训而带来的不利影响,使教师在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进行了培训,节省了培训费用。再次,校本培训工作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培训成果直接应用到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能促进教师个性发展,可全面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校本培训内容

中等职业教育具有教育的普遍性,也具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其发展目标决定了从事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师应具有良好的政治、道德素养,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组织能力,具有较强专业的知识、实践能力和实际经验,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手段,具有一定的教育管理、教学开发和创新能力。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能力素质要求,校本培训内容主要由教学能力培训和教育管理能力两方面组成。其中,教学能力培训包含教学基本功、现代教学技术应用、新教育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设计、课堂组织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培训等内容;教育管理能力包含心理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班级管理能力和班主任工作方法等培训内容。

三、校本培训方式

校本培训既可以在学校的层面上进行,也可以在部门或教研组中进行,培训通常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报告讲座式

报告讲座式主要以专题报告、讲座的方式进行,它侧重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一些系统性、共同性和前瞻性问题,是校本培训最常见的形式。内容涉及教育学、心理学、职业技术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学校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在培训时间上根据培训内容可长可短,可以是一、二小时的专题报告或是延续一个月的心理培训专题讲座。在培训师资上,有来源于国内理论界的权威专家或学者,企业的资深管理者或技师,学校的领导或专业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

(二)研究讨论式

研究讨论式通常以学校教研活动的形式开展,以部门或专业教研组为单位,以平时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或教师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为中心,让参与者集中在一起对某个问题进行研讨,是校本培训中最常用、灵活、有效的培训方式。在研究讨论式培训中,学校要针对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和主要问题,提前确定研究讨论的主题,使参与者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就某个专题结合自身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情况展开研究和讨论,解决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改进教育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能力。

(三)资源共享式

资源共享式是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开展培训的方式,具有可操作性强、成本低、效果好和教师的参与积极性高的特点。在资源共享式培训中,主要通过三条途径开展:一是通过聘请企业专家、校内骨干教师利用校内的实训基地开展教学,起到传、帮、带作用;二是轮流选派专业教师到校外实训基地学习,使教师在校外实训基地能学习企业先进的管理方法、专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三是通过组织教师参加校内外的专业操作技能比赛,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四)课题研究式

课题研究式是利用教师参加课题研究进行培训的方式。学校组织教师根据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学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申报校级、市级、省级、国家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以项目为载体对校本问题开展研究,通过课题的立项申报、组织实施、应用推广,使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不断完善,将教学和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五)独立自学式

独立自学式是由教师个体根据学校要求开展自主学习的方式。在教师独立自学式培训中,学校要让教师明确学习的目标、内容和要求,要求教师制定出较为严密、完善的自学计划,积极为教师自学提供条件,采用学校统一定时与教师自定时两种形式结合,使教师可通过网络、电视、报刊等资源开展学习,在学习结束时对教师自学结果做科学、公正的评价,促使教师自觉、主动学习,提高教师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对校本培训的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校本培训保障机制,提高校本培训的实效

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校本培训的重要作用,树立全员培训的观念,组建校本培训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和教师发展的需求,以及学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全面切实可行的教师中长期培训计划,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制度和内部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将校本培训与教师的业务考核、职称评聘、年终评比等挂钩,依托网络平台为每个教师建立专业成长档案袋,记录教师个体校本培训档案以及各类获奖情况,以制度来保证培训顺利进行,促进教师的可持续性发展。

篇4

关键词:校本培训;教师;专业

一、目标的直接指向性。过去通常意义上的教师培训(包括学历教育、脱产进修、在职进修等)主要是走了局限性的专业教育道路、帮助教师把握学科前沿、了解学科发展方向,拓宽学科视野,加深学科知识修养,一句话,帮助教师提高学科知识素养。当然,现行的继续教育也强调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和教育教学、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但这些又往往带有普遍性、一般性、基础性和通用性,很少关注学校教师的具体要求。与此相对照,校本培训是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出发,通过培训解决学校和教师的具体实际难题,促进学校自身的发展,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组织的自我主体性。非校本培训的组织者多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培训机构也主要是各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高等师范院校的成人教育学院等。而校本培训都由学校自身组织、规划,不仅培训方案由学校自身研究设计,而且培训力量也多半来自学校内部。这里固然也要聘请校外专家指导,但他们都是与学校教师结为“共同体”,协同开展研究、培训。

三、内容的现实针对性。目前的许多培训都属于“学历教育”,其培训内容的针对性较差是显而易见的。就是现有的继续教育,其内容也往往是为了解决带普遍性的问题而选择的,且往往是培训机构预先设定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是外在于学校、外在于课堂的。不是吗?一个明显的事实是,每五年一轮的培训基本上是先设计一套课程,再编好一套教材,然后一门一门地讲授。像这样的内容,其针对性显然会大打折扣。而“校本培训”的内容,是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出发,有什么问题就培训什么,由此,其培训内容更体现了差异性、实用性、针对性。

四、方式的灵活多样性。非校本培训的方式单调,而校本培训在这方面却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方式极为灵活,主要有:(1)课题研究。即教师结合自己的工作和教学,选择教育科研课题,在课题设计、研究中接受指导;(2)教育专业人员作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报告;(3)优秀教师与新教师结成师徒,促使新教师向优秀教师学习;(4)学校或各教研组组织教师互相听课、评课,开教学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等;(5)通过校际间的交流、互往等,促进教师成长。

校本教师培训是以学校为培训基地,在上级培训机构的指导下,由校长、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充分利用校内外培训资源,直接服务于学校,服务于教师,服务于教学的培训活动。它以应用为目的,以教师素质提高为目标,培训内容适用于本校实际,并且以教师的实际工作状况来评价培训的效果。校本培训中教师起着重要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对校本培训所能收到的效果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五、教师是校本培训的主体

教师与学校的建设有“水涨船高”的关系,大多数学校都能有计划、有目标地培养年轻教师。首先,教师要有强化反馈教学信息的能力;实施教育教学策略的能力;了解和分析学生的能力;驾驭教材的能力;设计教学方案的能力。其次 ,处理偶发事件的能力;制定教学计划和活动方案的能力;超产奖励班干部、形成良好班风的能力;组织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训练的能力。制作和演示直观教具的能力;组织调控教学过程的能力;运用教学语言的能力;设计板书板图的能力。教师要不段地学习和完善自己,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教师要做一些有示范性的公开课。不同类型的教师可帮助教师进行不同的培训:

对教师技能型培训。所采用的具体培训方式有:教育教学基本功训练、“说课”训练、严格教学训练、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活动课技能培训、班主任工作培训等。这类培训的主要特点是让教师掌握操作要点,并进行熟练技能的自我训练。

评价型培训。适用于对本校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评价能力的培训。具体培训方式有:听课和评课、课堂教学评优、主题班会观摩等。开展这些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区分,而是为了将教师学习到的用理论和文字表述的抽象评价目标,置换为具体的评价目标,使教师自觉地对照评价目标改进自身的工作。

篇5

    一、指导思想

    校本培训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导思想,造就一支品德高尚、观念新颖、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为目标,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二、主要目标

    通过培训力争使本校教师具有以下素质: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使之符合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新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使之具有综合教育的能力和锐意创新的能力;进一步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使之具有鲜明的教育、教学个性,并创出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和特色;进一步拓宽科学文化视野,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进一步提高理论功底和科研能力,使之成为学科骨干,为教师的成长和成功铺设方便之路。培训以抓师德、抓教改、抓科研为主要途径,引导青年教师拔尖,促进青年教师成名。同时逐步构建校本培训模式,形成校本培训体系,建立校本培训机制,使校本培训逐步科学化、规范化、系列化。

    三、具体措施和实施计划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师德修养,更新教育观念。

    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培养教师的崇高师德,使教师敬业、勤业、精业,从而形成一支踏实工作、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是校本培训的重要内容。

    (二)立足校本,切实抓好岗位培训。

    1.进一步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现代社会的发展是信息更新的发展,教育的发展也需要我们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并能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结合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我校对在职教师进行了新一轮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并基本上拿到了计算机等级考试高级证。本学期我校将继续进行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其主要内容:(1)继续深入学习课件制作,逐步使我校教师人人都具备较高的课件制作水平;(2)熟悉网页制作,初步了解网络环境下的人机交互式教学,并推出五堂此类教研课。

    2.狠抓岗位培训,以“赛”育人。

    (1)开展师徒结对活动,为从教三年以内的教师聘请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师傅,并对师徒提出各自的具体要求,签订好师徒合同,制定好实施方案,学期结束由教研部门组织考核。培训内容:教学常规(如何备课,如何上课,如何说课,如何评课)、教材教法的学习及班级管理工作(如何做好班主任,如何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从而加快我校青年教师的成长,真正达到“一年适应,三年成熟,五年成为骨干”的总体目标,为学校培养一支年富力强的教师生力军,使教师队伍和我校的发展同步前进。

    (2)以“赛”育人:组织教师开展各类教育教学业务技能的竞赛活动,立足岗位,以赛促研,以赛“练”人,以“赛”育人。优秀课评比、优秀论文或经验总结评比、优秀个案分析评比等活动,以活动促进教师业务技能与水平的提高。

    (3)着力造就名师。精心打造通往名师之路是校本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学校有一批具有一定教育教学经验的中青年教师,学校将为这批教师搭建舞台,铺设通往名师之路,以造就一批名师,由名师带动一批青年教师,形成良性循环,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其主要途径:立足岗位,开展各类竞赛与评比活动;鼓励并倡导自学与进修;评选出我校第一批“学科带头人”。

    (4)开展对外交流。校际交流活动是校本培训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将积极开展校际交流活动,学习他校先进经验,充实丰富培训的内容和形式。

    (三)逐步构建校本培训机制。

    校本培训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要使这项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系列化就必须在实践中逐步探索,积累经验,不断调整,充实内容,逐步建立校本培训的体系,构建校本培训机制。为此,拟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成立培训领导小组,负责校本培训计划的制定与实施。(领导小组成员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教研主任以及四名教研组长组成。)

    (2)各项培训统筹安排,统一协调,列出培训对象、内容、时间、形式,及早公布,使培训明确有序,进展顺利。

篇6

[关键词]校本培训;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研

一、校本培训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1.校本培训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趋势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一些国家倡导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回到校园,形成了教师校本培训模式。“校本”就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旨在满足学校每个教师工作需要的校内培训活动[1]。上个世纪末以来,校本教师培训作为一个新兴的教师培训形式,以其灵活性、针对性、突出学校和教师的主体性等特点逐渐为我国教育者所认识和接受。校本培训特点决定了它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趋势。

2.校本培训是教师自主专业成长的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师在职培训主要是以高校模式为主。但是高等院校在倡导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轻视了农村教师的需求和已有的知识结构,忽略了农村教师的主体参与性。高校模式“把持”教学的主动权,学习者只能根据预设的课程结构进行学习,参与机会很少。对于教师来说,参不参加培训,参加什么样的培训,“一切都是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做出的选择,而非教师自主做出的判断”[2]。总的来说,高校培训模式依然是一种外控式模式,学习者只能被动接受,很难发挥自主性。而成人教育是“一种没有权威的合作探讨加非正规学习”[3]。教师是有自主能力的成人学习者,在校本培训中,教师是主体,结束了他们以往培训中的被动局面,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成长需要选择培训内容,有利于教师的自主发展。

3.校本培训有助于节约学习成本

院校集中式培训学习成本较高。首先,从时间上来看,农村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有的教师包班,有的教师跨年级兼任多门课,偏远学校教师甚至要从事复式班工作,任务更重,可以说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很难分身参加离职培训。其次,从经费上来看,农村教师的收入较低,一次培训下来培训费、交通费、食宿费等让他们不堪重负。很多农村教师不愿意参加这种培训的主要是经费问题。有调查显示,农村教师自己负担培训费用的为79.3[4]。农村学校教师培训经费紧张,教师工作任务繁重,无论是“请进来”还是“走出去”接受培训都有一定困难,而校本培训正好避免了这些问题,有助于节约学习成本。

二、农村教师校本培训存在的问题

自上个世纪末,校本培训在全国农村中小学校逐步展开,但目前的校本培训活动并没有得到农村教师的广泛认同,校本培训的实施陷入困境。

1.现代教育理论难以深入

适应教师需要是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特点。“需要”一词反映了校本的灵活适应性,但是到底什么样的需要适合呢?是不是所有的需要都可以拿来选题培训?有些学校在开展培训是注意到了教师的需要,于是就围绕着所谓的“需要”展开了:基本功差了,就组织教师读、写、画;理论不足了,就安排集体阅读教育书刊。当然,不能否认这些活动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现代教育理论依然无法深入其中,农村校本培训总是在这个层次徘徊,理论水平难以提高。

2.形式化校本培训难见成效

校本培训以实际应用为目的,以教师素质的提高为目标,培训内容适用于本校实际,并且以教师的实际工作状况来评价培训的效果[5]。然而,有些农村学校将校本培训当作上级下达的任务来抓,为了应付检查,学校将一些日常活动统统划在校本培训的名下。校本培训成了教师的“作业”,因为上级要来检查,学校就要求教师“交作业”,有些老师也就随便抄抄了事。笔者曾就校本培训的实施情况对某地农村中学进行了调查。其培训内容是教育局发放指定教材,每位教师85元;培训形式是教师自学;评价方式是开卷考试。学校有关负责人根据教师的读后感,撰写校本培训报告会记录等材料(有些活动实际上根本没有开展,负责人只能闭门造车),以备上级检查。这样的校本培训已经退化成一种形式,有其名而无其实,培训效果可想而知。

3.农村教育教学资源缺乏整合

农村优质的师资资源、教育资源有限,可是这些有限的资源也没有能够充分利用起来。同一区域内不能针对本地教师、学校的实际情况,整合优质教育资源灵活机动地开展培训。甚至有些学校认为校本培训就是在本学校,由本校教师组织学习,于是,关起门来读读报纸书刊也算组织了一次校本培训。

4.不同区域农村教师差异性难以关照

培训教材没有取舍,不考虑城乡教育的差别,不结合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培训内容,不管合不合适拿来就用。有的培训内容与农村学校的课堂实际距离太远,与教学工作脱节;有的培训内容没有充分考虑教师的具体需求,忽视了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之间的差异性,采取大一统的模式,缺乏针对性。

5.农村教师主体意识丧失

确立教师在学习、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自主发展型教师队伍。校本培训应该充分依赖教师群体的力量和智慧。然而,很多农村教师主动参加培训的热情不够,主体意识严重缺失。某学校为体现和巩固校本培训的成果,要求全体教师参加培训之后精心设计并上交一份优秀教案。一个多月过去了,竟没有几位教师主动上交。负责人督促了几次,效果甚微,结果学校按照相关规定对教师进行了扣分与批评后,很快全部交齐,但是内容雷同,相互抄袭的痕迹明显。

三、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发展与完善

1.加强校本培训研究,提高培训的理论性

首先,高等院校应深入教育一线,加强理论引领。无论是教师职前教育还是在职继续教育,高等院校都应该成为培养和造就教师的摇篮。校本培训减轻了高校在教师培训中的负担,但并不等于高等院校在校本培训中没有责任。这种责任不是单纯理论的演绎,而是要竭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联姻。高校教师应深入到教育第一线,关注教师的需求,真正走进教育的天地去研究教育。要把高深的教育理论以潜移默化、乐于接受的形式,展现在农村教师眼前,使其逐步理解、接受,进而实践先进的教育理念。

其次,教育管理部门要总结经验,推广优秀案例。对于学校(或者学区),如果能够鼓励教师对自己的实践知识不断进行反思、转化,通过共同体在学校组织机构传递,基于共同系统价值观的专业知能将得以建立起来[6]。在校本培训的引导、管理、评价的过程中,教育管理部门起着重要作用:一是不能将校本培训当成文件下发,当成任务下达;二是应及时发现优秀案例,总结经验;三是要宣传优秀成果、推广有效的校本培训模式。目前,一些地方已经积累起丰富的农村校本培训经验,值得借鉴。农村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所谓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是在乡镇教育管理部门的统筹规划下,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本乡镇中小学校本培训的资源,实现各种资源因素在校本培训中的整体优势[7]。

第三,教师即研究者,应提高自身理论素养。“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8]。由于自身的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农村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一般较差,对教育科研多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其实,教育科研不是教育专家的专利,每一个从事教育实践的教育工作者都有从事教育研究的可能,农村教师更应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践行教育理论,提高理论素养。

2.结合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教研,增强培训实效性

一是校本培训和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政策改革正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模式。但是,农村教师普遍缺乏课程开发的能力。中老年教师的本土知识较为丰富,但是教育科研能力不足;青年教师虽然很多出身于农村,可是本土知识缺乏。农村校本培训应有效地结合本地区特色,对教师进行本土化知识培训,这样才能够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二是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相结合。随着我国教育研究的不断发展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兴起,校本教研逐渐成为热门的教育研究核心理念[9]。对于很多农村教师来说,对教育研究很陌生,针对教师畏难情绪,校本培训可以结合校本教研选择培训内容,以逐步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知识,从而促进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3.整合区域教育资源,提高培训针对性

第一,要实现优质师资共享。农村优秀教师缺乏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农村骨干教师、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很小。我国农村小学教师中,中学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0.3%,小学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38.9%,城市的平均水平是0.9%和49.6%;我国农村中学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3.5%,城市的平均水平是15.6%。即使是这些有限的优秀师资也集中在乡镇中心学校,在偏远的村级学校和教学点,优秀师资严重缺乏。挖掘本地区的优秀教师资源,让骨干教师担当起培训重任,有利于培养和造就大批优秀教师。

第二,要推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随着现代农村远程教育日渐普及,网络也走进了农村教师的生活。外面的世界并不遥远,一根网线就可以将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展现在农村人的眼前。2004年9月,教育部《关于加快全国教师网联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全员培训的意见》出台,加快了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步伐[10]。如今,很多农村地区已经建立起了多媒体教室。“教师网联计划”要求中小学相互沟通,为校本培训提供快捷便利的平台和优质课程资源。如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为本省农村中小学教师搭建了集学习、研讨、交流、合作等功能为一体的平台——教师学习资源中心[11]。广大的农村教师亲切而形象地把中心比喻成自己专业成长的加油站、获取信息的资源库、交流合作的俱乐部。教师学习资源中心本着“合作学习,共享资源,交流经验,共同发展”的原则,在当地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值得推广。

第三,要实施区域联片培训。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学校较为分散,很多村级学校规模较小,只有几名到十名左右教师的学校为数不少,甚至在我国中西部农村尚有一人一校现象存在。由于学校规模小,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学校在教师学习资源上投入较少,教师学习条件较差,自然很难满足教师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实施区域联片培训,以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优质资源。

4.注重教师差异,办农村特色校本培训

一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农村校本培训应针对农村教师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不宜盲目设置培训内容。农村教师群体差异性较大,不同年龄段的教师有着不同的需求。在培养造就年轻教师的同时,不能忽视中老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乡镇为中心的学区在校本培训的管理和引导中,应从不同群体的特点出发,合理安排培训内容。

二要实施农村本土培训。农村校本培训要有农村特色,将农村教育资源纳入校本培训内容体系,是走农村特色校本培训之路的有效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在指导本校教师的成长与学生的活动时,总是充分利用农村教育的资源,不忘与农村社会的联系。他带领师生在荒芜的土地上开垦出一块葡萄园,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和一位失去老伴的乡村大叔交朋友,潜移默化地进行品德教育;在学校空地上选择一片贫瘠的土地进行小麦实验,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12]。农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教育教学资源,这一片广阔的天地等待师生共同认识、共同开发。鉴于中老年教师农村乡土知识丰富,青年教师科研能力较强的优势,可以鼓励中青年教师合作,开发优秀的本土课程融入到校本培训内容体系中去。

5.完善学校激励措施,激发教师主体性

首先,应满足教师需求,增强培训的活力。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需求导向的培训内容。但是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需求,一所学校有多少老师也可能就有多少不同的需求,在开展校本培训之前要充分调查教师的不同需求,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计划。保证每一次培训都能适应一部分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只有如此,才可以保证培训活动的活力。

其次,要在培训中培养教师,激发参训的动力。要使校本培训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摇篮,让每一位教师通过培训体会到教育事业的创造性,体会专业成长的快乐。在校本培训中应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塑造教坛新秀,让教师在主持培训、接受培训的同时看到专业发展的前景,以此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动力。

第三,应完善评价制度,提高培训吸引力。目前,很多校本培训活动的考察类似于考勤,只要参加就行,参加后只要上交规定的“作业”即可,不管培训是否取得了实效,教师是否有收获。这种做法挫伤了教师积极性,使校本培训失去了吸引力。应让教师参与到校本培训的计划、实施、总结、评价等各个环节,让教师真正成为校本培训活动的主人,并实施参与式管理和发展性教师评价机制,以充分培养教师校本培训的主体意识。

[参考文献]

[1]郑金洲.走向“校本”[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6):12.

[2]时伟.当代教师继续教育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84-194.

[3][美]stephend.brookfield.批判反思型教师abc[m].张伟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271.

[4]顾明远,檀传宝.2004:中国教育发展报告——变革中的教师与教师教育[r].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7.

[5]万福.校本教师培训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02,(1):25.

[6]顾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行动学习的实践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37.

[7]李水清.农村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的实施策略[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7,(5):8.

[8][前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15.

[9]曹一鸣.校本教研实施方略[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6.

[10]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加强和改革教师教育服务基础教育——教师教育文件、经验材料汇编[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53-257.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本培训;研究综述

1 高职院校教师校本培训与自身发展

校本教师培训作为一种教师教育的思潮和制度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的。此后校本教师培训逐渐成为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教师继续教育的主流。我们认为,高职院校教师校本培训可以界定为由学校发起组织的,充分利用高等学校等社会培训机构的资源,“产、教、研”紧密结合,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全员互动培训、学习和研究的活动,培训的目的是教师及所在学校的发展。对于该院的校本培训来说,是根据学院发展的需求在充分调研教职工培训需求的基础上确定培训内容,制定培训方案,充分利用该院的硬件、软件等各类资源,分层次、分类别对全院教职工组织并实施培训。

2 高职院校教师校本培训存在的问题

2.1 高职院校教师对校本培训不够重视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对校本培训普遍存在不够重视的现象,一是他们觉得培训讲师是自己学校的教师,从内心意识方面感觉培训效果不会好;二是他们认为校本培训对自身的能力提高不大,不如外出培训学习的内容先进;三是学校没有相关制度激励教师参加校本培训,保障校本培训的实施。

2.2 某些校本培训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内容

高职院校教师的校本培训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比较好的培训模式,如每周一次的教研室活动、集体备课、教师之间相互听课、评课,教案评比以及公开课、示范课、说课、说专业比赛等,这些活动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及其专业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活动过程中,往往没有制度以及相关激励政策,致使很多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内容。

2.3 培训形式不够灵活,不能满足教师个性化发展

高职院校教师校本培训形式不够灵活,培训方式基本上以集中式的讲座为主,缺乏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这种培训方式,虽具有较强的计划性,但缺少灵活性和针对性,受益面也很狭窄,不能满足广大教师发展的个性化需求,这跟职业院校教育规律不符。

2.4 培训管理制度存在缺陷,无法对培训形成有效管理

高职院校教师校本培训在管理制度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一是没有培训方面的激励机制,无法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二是缺乏考核评价机制,无法对教师的培训过程以及培训效果进行管理。

3 高职院校教师校本培训解决的方案

3.1 加强培训需求调研

培训需求调研应采取多种调研方式,如问卷法、资料分析法等,目前该院一般在年初进行一次问卷调研,然后制定全年的培训计划,这样做有一定的可行性,也能解决一些人员的培训需求。但是,存在很多问题,没有从学院整体发展需求考虑培训内容,没有考虑到不同岗位岗位教职工的需求。按照这样的需求设计培训计划,实施培训,结果往往与学院的期望存在着很大的偏差。那么,科学的培训调研应该如何开展?

①从学院的总体发展需求考虑,例如2013年该院主要的工作是“三风”建设,作为主管培训部门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围绕“三风”建设来整体考虑本年度的培训计划。

②加强岗位需求调研,在调研时要充分挖掘受训者的岗位技能内容以及实现岗位技能所需要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知识,找到这些需求就可以找到培训重点。

③分层次、分类别进行培训需求调研,在对培训需求分析中,我们要尊重每一个教师提出的培训需求,科学解决全体和个体之间的矛盾,分层次、分类别根据培训需求制定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

3.2 深入宣传校本培训内涵,提高教师对校本培训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充分利用各部门的例会时间,到各部门进行校本培训内涵讲解,让教师意识到参与校本培训对于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校本培训。

3.3 制定相关合理的考核制度,促进教师全面发展

校本培训想做好,就要有相应的制度保障,一是制定相关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的积极性;二是制定相关考评机制,对于参与校本培训在质量和数量上表现比较好的教师,在职称晋升、年度评优、出国考察等方面优先推荐。

3.4 建立校本培训人才库,充分发挥校内优秀资源的作用

校本培训中关键是挖掘内部潜力,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建立以骨干教师、专业主任、教授以及在某一方面有特长的专业人员为主的人才库,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导作用,通过培训,促进年轻教师不断成长。

综上所述,新的高职教育形势,对教师的发展和能力提升提出了新的要求,但职业院校对教师发展体系的研究与探索相对滞后。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代,

学校也越来越注重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在这种形势下,高等职业院校应加大校本培训的管理力度,充分调研教师在教学、科研、生产以及学生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需求,制定相关制度、激励政策以及可行的培训方案,分层次、分类别地组织并实施培训,只有这样才能系统推进校本培训,全面提升教师能力,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丽玲.试论高职高专教师校本培训创新[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2]肖争鸣.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校本培训管理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23).

篇8

一、实施校本培训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教育部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关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各项管理规定为指南,以学校的改革发展为目标,以教师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主发展为根本,以推进中小学课程改革为基点,通过校本培训,使我市教育事业得到新发展,步入新境界。

二、实施校本培训的目标任务

1、在教师个体上,通过校本培训提升人格、更新知识、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培养一大批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优秀教育管理干部和少数教育教学专家,从而在我市建立起一支具有现代意识、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小学校本培训方案。

2、在学校发展上,通过校本培训提高学校综合办学水平,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办出更多的示范学校、名校和在全省有一定影响的学校。

3、就校本培训本身而言,构建起全市校本培训网络,形成具有我市地方特色的、可操作性强的校本培训经验与成果。

三、实施校本培训的步骤

1、**年1--6月,各校拟订培训方案(其中培训内容分年度拟订,各有侧重,循序渐进)。6月15日前各校务必将本年度培训计划报市进校继教中心。

2、计划拟订之日起全面实施。

3、年底将对本年度培训进行全市范围的考核检查。(考核用表附后;考核检查以后将在每年年底进行)

四、实施校本培训的培训内容

实施校本培训,学历达标是基本前提。小学校本培训方案。凡学历未达标者,目前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历层次(但不能作为不搞校本培训的理由)。校本培训的课程资源极其广泛。各校在本着立足[本校、[本岗、[本职甚至[本人的基础上,根据教师和学校发展的需要,按照[大平台、多模块、小专题、菜单式的培训思路,自行设置培训课程。一般而言,培训内容可分公共课程、学科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三部分。①师德修养,②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③现代教学方法、名家教学风格(包括优秀教学研究、案例研究等),④新课程新理念,⑤信息技术,⑥学科最新理论与拓展,⑦教育科学研究,⑧教师和学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及解析。每校每年要有2个以上的专题培训。(培训参考内容附后)

五、实施校本培训的培训形式

校本培训讲求的是针对性、实效性和个性化。学校应根据教师和学校的具体情况,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如:专题讲座、主题研讨、案例研究、教学观摩、教学竞赛、行动研究、课题研究、学术交流等等。最好能采取分层推进以达到整体优化。即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水平、不同职级的教师,因人施教,展开培训,最终收到整体优化的效果。

六、实施校本培训的学时安排

七、实施校本培训的过程管理

1、由市继续教育领导小组统一领导。

2、进修学校负责实施过程指导和日常管理工作。

3、纳入学校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包括校长考核、教师考核)。

4、在学校,各校校长是第一直接责任人,负责本校校本培训的全面管理。在校长的直接领导下,教导室负责校本培训计划、方案和实施细则的制定;负责计划管理、课题管理、成果管理;负责读书笔记的检查登记、继教学分登记等其他档案管理;负责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和理论的研究,尤其是关于校本培训的研究;负责协助各级培训院校搞好校本以外的其他培训;负责教师、班主任的各种学习活动、各项技能训练及检查、考核等。(档案参考内容见附表5)

篇9

关键词: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体系

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在一定范围内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体系,是针对中小学校长在专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根据国家、社会对校长的岗位要求及专业标准,帮助校长更好地履行校长职责而设计的课程系统。它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培训教材、课程模式、课程策略、课程评价等要素,这些要素构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本文就此提出一个初步设想。

一、融合多种价值取向的校长培训课程观念

课程观作为一种理念、价值取向,是课程体系定位的根本指导思想。从课程发展的历史来看,离不开社会需求、学科体系和学生发展这三个课程的基点,而对这三者关系的不同处理则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课程价值取向,这三种课程价值观便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课程决策和设计。

以社会需要为中心的课程观是社会本位价值取向,主张以满足社会(主要是以国家、民族、社区发展)的需要作为课程价值的基本取向,围绕社会问题进行课程设计。这种价值取向的课程设计,着眼于使学习者掌握社会生活所必要的知识、技术、技能,强调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问题解决能力,学校应帮助学习者了解社会现实,帮助学习者适应社会并找到改善社会的途径。这种价值取向的课程理论与我国曾经长期将教育定位于上层建筑,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忽视教育的个人价值密切相关,认为校长是为了使学校满足社会需要而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因此,校长培训课程的重点内容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政策法规、国家教育发展形势等相关知识。

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观是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主张把教育建立在知识的本质及其重要性的基础上,并根据知识本身的状况和逻辑来组织课程。这种理论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人类在漫长发展进程中所积累的知识技能等学问传递给学习者。这种应用最普遍的课程理论,按照学科门类来组织课程内容,强调各学科领域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这种价值取向的课程理论对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的影响最大,他们多为教育学科和管理学科专家,主张通过系统的教育科学和管理科学的理论教学,帮助校长全面掌握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提高学校管理的理论水平,推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观是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主张为学习者提供有助于个性发展和成长的经验,强调将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使课程适应学习者。课程的目的在于让每个学习者都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更多地关注学习者能力和个性品质的培养。这种价值取向的课程理论是市场机制下的一种“消费者导向”的课程思想,主张校长培训课程应建立在校长选择的基础上,校长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课程设计要打破传统课程模式的束缚,把校长需要的教学内容纳入课程。“菜单式”培训课程模式就是按需施训的体现。

三种课程观念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课程决策,并由此形成了三种基本的课程设计思路。在传统的课程设计中,设计者往往根据一种或两种理论基础作为课程的来源,以形成课程组织内部较高的一致性。然而,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种课程价值取向越来越体现出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趋势。因此,在进行中小学校长培训的课程设计时要适应时代变革的要求,吸收各种不同课程观念的优点和长处,根据具体的环境、目标、对象等,统筹兼顾并加以整合。

二、确定多层次的校长培训课程目标

课程是教育和培训活动的核心与关键,校长培训课程目标是校长培训目标的分解和具体化,它是课程设计的重要基础,也是课程设计的基本依据。由于校长培训本身的多样性和层次性,使得校长培训的课程目标也是多种多样的。从培训的目的划分,中小学校长培训主要分为:以保证校长基本任职技能为目的的任职资格培训;以提高校长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目的的提高培训;以贯彻某种教育思想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专题培训;以培养高级教育管理专家为目的的高级研修培训等。

校长任职资格培训是“按照中小学校长岗位规范要求,对新任校长或拟任校长进行以掌握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其目标在于通过任职资格培训,实现从“教

师到校长”的角色转换,取得校长任职资格,成为一名合格校长。培训课程要帮助校长建立学校管理的基本规范,形成校长的基本素质。

校长提高培训是“面向在职校长进行的以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管理能力、研究和交流办学经验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其目标在于通过提高培训实现从“合格校长到成熟校长”的转化,成为一名优秀校长。培训课程要帮助校长规划与促进学校发展及校长职业生涯。

校长高级研修培训是“对富有办学经验并具有一定理论修养和研究能力的校长进行的旨在培养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专家的培训”。其目标在于通过培训实现从“区域性骨干校长向专家型校长”的转化,立志成为一名教育家。培训课程要帮助校长创建学校品牌和形成自己的办学思想。

专题培训是指各种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教育形势动态,科技、教育发展趋势及成果,国家教育方面的政策法规有关的以贯彻某种教育思想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适应性、普及型、拓展性培训。

校长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入的过程,不同发展阶段的校长有着不同的专业发展问题和需求,培训课程设置应体现出不同阶段校长的培训需求,引导校长朝着专业成熟持续发展,并能为下一阶段的专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组织模块化的校长培训课程内容

模块化课程就是将校长培训中的若干不同学科知识内容按基本理论层、法规政策层、操作技能层等三个层面和核心课程类、必修课程类、选修课程类等三个类别,进行不同的整合,构成一个个模块课程,由校长在培训时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实际需要进行自主选择和重新组合。

根据校长专业发展内涵,可考虑设置提高校长基本素质的基础性课程,提高校长管理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的本体性课程,促进师生和学校发展的发展型课程,开阔校长视野、拓展校长思维的拓展性课程五类学科领域课程。每一类学科领域课程下面又包括多门具体课程。每一个课程模块都是以某个特定的主题为中心来组织,模块中的所有课程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设置,这就能保证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内容的系统性。

模块的设计主要是为解决问题服务,每一模块具体又由理论性、实务性、研究性和特色性内容组成,以形成综合优势,多角度、多方位帮助解决问题。理论性内容着眼于校长履行岗位职责所必须的教育、管理等方面知识的获取。实务性内容是为了达成提升校长管理能力的课程。研究性内容是基于基础教育深刻变革所引发的教育思想、管理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等宏观、微观上的新情况、新问题而设定的内容。特色性内容是根据校长个人兴趣和关注点进行选择的个性化课程。

四、选择多样化的校长培训课程实施方式

课程实施方式就是课程内容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具体实施,即教学方式。多年来,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形式比较单一,经过十余年的实践与探索,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发展的方向已经逐渐明朗,那就是课程的小型化、专题化、系列化,以及向综合式、菜单式、自由选择式方向发展。

在工商企业界,现代培训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已经形成并逐步完善,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完整理论与技术方法体系,尤其是经理人培训,有很多方法是值得校长培训学习和借鉴的。中小学校长培训应大胆引进工商企业培训的一些课程形式,努力使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跟上现代培训课程发展的步伐。目前,中小学校长培训的课程实施方式主要有系统讲授、专题讲授、小组研讨、课题研究、社会实践、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自学读书、案例分析、总结反思、问题探究、经验共享、代岗见习实习等。所有的方式都不同程度地有利于某方面课程目标的实现,各有其优缺点。为了提高培训质量,达到培训目的,往往需要各种方式相互渗透,灵活运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在的中小学校长有非常强烈的学习提高的愿望,但现实中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时间紧张,难以脱产到培训机构接受现场课堂教学。加之集中现场课堂教学会耗费校长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使教学成本非常高。随着网络的逐步普及,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可以通过设计大量的网络课件和网络课程来实施网络教学,为中小学校长提供在线接受培训的机会和条件。例如,搭建网络平台,利用网络管理校长的学习,举办主题式“网上论坛”,为校长提供学习资料、案例、学习参考书目等,校长通过电子邮件提交论文或作业,教师在网上批改论文和作业,对热点问题展开讨论。这就为中小学校长的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也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

五、实施专业化的校长培训课程管理

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管理是校长培训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条件,作为培训者如何科学、民主地组织实施课程,直接影响到中小学校长参加培训课程的态度。所以校长培训课程管理是一项专业化的工作,应由具有专业化水平的培训管理者负责培训的课程计划、课程管理制度、课程实施方案等,从而保证培训课程质量的提高。

不断探索科学的校长培训课程制度,是保证校长培训课程实效性的重要条件。培训机构应开出更多的开出模块,建立起必修与选修的课程系列,并将选修课以菜单的形式提供给参加培训的校长,供他们自由、自主选择,以充分满足校长的个性化需求。同时,参加培训的校长自身也是重要的培训课程资源,他们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的实践经验。可以给他们提供一定的时间、师资、设备等支持,由自己组织论坛、沙龙等,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引导他们自主建构课程。

六、探索有效的校长培训课程评估

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评估的基本出发点是对课程目标与实施效果进行评判,用来确定校长在多大范围和程度上掌握了培训内容,在什么程度上达到了课程目标,判断课程在促进校长发展方面所蕴涵的价值。

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培训评估工具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柯克帕特里克教授于1959年提出的柯氏四级培训评估模型。该模型从四个层次对培训j课程效果进行评估: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和结果层。反应评估是指受训校长对培训的总体感受和印象,即对培训课程的满意程度。学习评估指的是学习效果,即对培训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行为评估是观察校长的行为变化,判断培训对实际工作行为产生的影响。结果评估就是校长的绩效变化,即培训后在实际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贡献。

篇10

一、讨论的出发点:当前校本培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急功近利,培训的本质被扭曲

校本培训是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非常重视,许多都是以红头文件形式布置到学校。但是,实施校本培训的学校往往缺乏总体规划,忽略了教师的长远发展。或者虽有方案计划,但实施过程中有随意性、随机性的倾向,难以使培训扎实推进,有序深入,无法真正为教师搭建专业发展的平台。有些学校甚至仅仅为满足部分教师的功利性需求而开展校本培训,教师参加校本培训不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而是为了获得晋级资格,这就扭曲了校本培训的本质。

2.纸上谈兵,培训内容与现实相脱离

校本培训兴起以来,人们更多地关注了对校本培训含义的阐释,但对基层学校校本培训制度的建立关注不够,这种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的培训要建立起长效机制,就需要与现行的教师管理、教学管理、各种制度协调一致。校本培训如何进行,还要靠校长的宏观指导。然而有的校长不深入到教学第一线,在不了解本校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教师基本情况的前提下,只凭个人意愿设定培训内容,闭门造车,根本不能发挥校本培训的功用。

3.简单狭隘,校本培训浅尝辄止

校本培训的方式多种多样,既要继承以往传统教研中有效的做法,也要针对新情况、新问题,采用新的培训方式。有的学校简单地把传统的教研活动,诸如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等同于校本培训的全部或主要形式,有的则狭隘地把邀请专家来校做报告看成是校本培训的主要形式。有的学校注重培训,但却没有相应的评价体系,只关注教师参加培训的人数、完成作业的情况,而缺乏对培训组织、培训者的评价,导致校本培训形式松散。

4.职业倦怠,教师参培的积极性不高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经受持久压力体验时情感、态度和行为的某种情绪衰竭状态,处于职业倦怠状态的教师通常就无意提高专业发展水平。有的学校舍得投入,聘请高层次的专家学者来校开讲座、听评课、指导教研活动。专家们认真准备、细致讲解,内容也有针对性。然而参训教师反应却并不积极,培训现场气氛沉闷,交流不畅,甚至对培训有心理上的排斥厌倦。因此,如何强化主体意识,为培训的主动与自主提供精神支撑,是校本培训中应该研究的一个课题。

二、有效培训的前提:对校本培训的准确定位

要想把校本培训工作长期有效地开展下去,使之真正成为教师自主专业成长的广阔平台,就必须对校本培训有个准确的定位。

校本培训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必须以学校发展为本”,要从学校面临的现实出发,围绕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为学校的生存发展服务。第二层含义是“必须以教师发展为本”,要把教师作为校本培训的主体,让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人,通过校本培训来提高教师素质,特别是提高青年教师的素质,为教师的自我发展、价值实现服务。第三层含义是“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校本培训要研究和解决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具体地说:

1.要充分认识到校本培训的既得利益和长远利益。在校本培训中,面对既得利益和长远利益,要更侧重后者,要认识到校本培训能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引领、导向和支撑作用。学校要成为“名”学校,就必须树“名”思想,塑“名”教师。只有站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规划校本培训,才能真正发挥其内在的作用。2.要提高对校本培训个性化的认识。校本培训如果没有了个性也就没有了“校本”。每个学校在长期的发展中,积累了各自不相同的教育经验和人文底蕴,学校要结合本校实际,创设富有特色的校本培训,以促进教师教育风格的形成,促进学校向名、优、特迈进。3.要明确认识校长、教师在校本培训中的责任。校长是校本培训的主要设计者,要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发展有明确的定位,并把两者结合起来统筹考虑,确保校本培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教师也要对自己的学习和发展负全责,教师的主动学习是校本培训的关键,教师要把个人发展和教师群体发展、学校发展联系起来,找准发展个人特色和学校办学特色的结合点,主动参与校本培训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加速自身专业发展进程。4.校本培训要和日常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学校工作千头万绪,如果把校本培训单列出来,势必增加学校工作的负担,而且,校本培训离开了学校的日常工作也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因此,要使培训走向工作,工作贯穿培训,把培训与学校学习、教学、教研以及其他各项主体活动结合起来,逐步使教师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以达到校本培训的最终目的。

三、有效培训的基础:建构起切合学校实际的培训内容序列

要使培训收到实效,就要有切实的培训内容。大致说来,校本培训可以构建这样几个内容序列:

1.开列书单,构建读书序列

吴非在他的《课改需要爱读书的教师》一文中写道:“中国不缺想做官的教师,缺的是爱读书的教师;中国不缺搞应试的教师,缺的是有思想的教师。”

读书是校本培训中最重要的内容。当一个教师掌握了一定的教学技巧,形成了一定的教学风格,他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书匠,但他不一定能身心幸福,不一定能让学生身心幸福,因为他的课堂教学可能缺失精神生命的涌动。所以,校本培训要引导教师有计划地读书,通过阅读,去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去提升自身感悟美、表达美的能力,去培养悲天悯人的情怀。通过阅读,教师自然由单一的现实中人,逐步地汲取了“理想中人”的气质涵养。再通过课堂这一中介,将这种现实与理想合二为一的气质、修养传输给学生。所以说,阅读能帮助教师完成自我教育,从而使他们的教学生命产生质的飞跃,教育的品位就是这样形成的。

要开展好读书活动,要对教师的读书进行指导,要做好书籍资料的推介工作。如,教育教学理论书籍―――《苏霍姆林斯基全集》《教育目的》《爱心与教育》等;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通识类教育书籍―――《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新课程与学生的发展》《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等,推荐学科教学类书籍,推荐教育期刊。

2.整理出学校的“问题序列”

校本培训是通过培训解决学校和教师的具体实际难题,促进学校自身的发展。学校要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在全体教师中开展教育教学问题的征集活动,并把这些问题归类整理。

关于学校教育的问题―――“教育智慧如何成就学生优秀人格”“教师素质与教育公平”“潜能生的关注与培养”“对学生评价的期望激励”“学习速度研究”等。

关于个人教学的问题―――“合作探究式学习的空间在哪里”“课堂教学中学生倦怠情绪分析”“学生迁移能力差的原因归类”等。

3.不同层次教师发展的“需求序列”

校长的使命就是搭台,让每位教师有发展自己的机会。为了实现全员培训的目标,学校可以制定“全员培训,分类要求,分层推进”的原则和策略,按照专业化的要求,采用“合格优秀名师专家”不同的培养模式,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拟定不同的培训内容。

只有在认清了教师成长的一般规律后,针对不同层次教师的具体状况,从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及培训途径等方面正确定位,精心设计,科学施培,才能加速不同层次的教师的成长。

四、有效培训的载体:建立起培训的活动序列

校本培训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的传播上,还要在实践的引领上下工夫。实践证明,案例研究就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一个典型案例包含了教育教学现象及规律的许多要素。为了激发教师案例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建立起了校本培训的活动序列。

集体备课的操作序列:个体初备―――集体研讨―――个体修正―――课堂实施―――课后反思。

个人初备:首先由教师个人根据自己的理解自行备课,设计和编写教案。集体研讨:在组内进行说课交流,教师们共同探讨,去伪存真,矫正补充,使教案内容更加合理、充实和完善。个人修正:再由教师个体结合所在班学生实际和自己的教学特点,进行个性化与创新处理,形成优质的个人教学方案。课堂实施:备课组成员进行跟踪听课,对课堂教学进行观摩验证。课后反思:课后再次进行反思与交流,对备课与课堂教学实施情况进行比较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进行改善,实现教师的备课和教学水平逐步提高。

建立起教学公开课序列:汇报课―――展示课―――示范课―――精品课。

汇报课:由初入门的年轻教师,在导师的指导下上课。展示课:根据确定的主题,由比较成熟的教师执教,为全体教师的教学研讨提供素材。示范课:由学校的名师执教,为全体教师作专业引领。精品课:由学校的特级教师、省级教坛新星、获得过省级以上优质课大赛的教师执教,重点在展示风格。

建立起教师听课序列:学习性听课―――指导性听课―――研讨性听课―――交流性听课―――检查性听课。

学习性听课:青年教师积极主动地向中老年教师学习,听取本学科或相近学科中老年教师的课。指导性听课:有高级教师职称的教师要主动听取年轻教师的课,以结对帮扶等形式给青年教师以切实的指导。研讨性听课:教研组或备课组进行集体备课,安排教师进行公开教学;同学科组教师集体听课,并进行研讨。交流性听课:同学科教师或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相互听课,取长补短,借鉴提高。检查性听课(推门听课):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适时了解教师教学情况,有重点地听取相关年级教师的课。

建立起灵活的培训形式序列:诊断反思式―――互动生成式―――课题引领式―――师徒结对式。

诊断反思式:基于“每一名教师既是培训者,又是被培训者”这一理念建构起来的,引导教师从以下几个过程进行反思:教学前反思,有效地提高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教学中反思,提高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教学后反思,提高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互动生成式:一般由教学骨干主讲一个案例,教师根据案例可以随时提问,随时发表见解,相互交流切磋,进行思维碰撞。课题引领式:以各课题组活动为主线进行专题业务培训,带动教学、教研与管理工作的开展。师徒结对式培训:学校要充分利用优质师资将“新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结成对子,可以让新教师从感知老教师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老教师的思维方法,从模仿老教师表层行为技能中领悟其深层理念,取法乎上,最终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