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十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4-05-22 17:28:24

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篇1

关键词:初中生 世界观 人生观 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360-01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们对自己生命意义的看法,是对自己要干什么而不干什么的一种判断标准,是决定人们的观察和行为的重要因素。譬如,人们比较容易倾向于那些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自己看重的事情、经验或人。所谓“古松三态”就是这个道理:在木匠看来,古松是一根梁;在画家看来,古松是美的,是风景的组成部分;在种地的农民看来,古松可以遮阳,是一方荫凉地。他们都从各自的角度看到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同样,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层次的人们所具有的价值观也就不尽相同。

现阶段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如下特点:

第一,直观性:即中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看法是直观的,往往就事论事,而很难对人生和社会的复杂问题按照社会发展的规律去理解。

第二,粗浅性:中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观察往往是粗浅的,只对客观事物进行和粗浅的理解,基本上还是以个人的经验和理解去评价,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也不能从纵横经纬方向进行深入透彻的判断。

第三,固执性: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社会经验,但由于其心理水平还比较低,所以他们在形成一定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后,往往会坚持很长时间,不会轻易改变。

当代的中学生是跨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关系到他们的本质是否能够得到全面提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大业的兴衰。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中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一个人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世界观建立于一个人对自然、人生、社会和精神的科学的、系统的、丰富的认识基础上,它不仅仅是认识问题,而且还包括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行动。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迄今为止最科学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我们党把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的结合,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即“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是科学、正确的世界观最具体、最生动、最集中的表现。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中学生一定要尊重客观,顺应潮流,与时俱进。客观就是世界,世界是个什么样子你只能去认识它,去适应它,进而去改造它。要使自己适应客观,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而顺应潮流,就是要把握时代的主题。现在是努力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时期,这就是个潮流,中学生如果不跟着这个潮流,那是根本的世界观出了问题。与时俱进,就是要永远不落后,永远跟上时代的步伐,走在时代的前沿,这样中学生才能看得更远。

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根本看法。主要内容是对人生目的、意义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态度,具体包括公私观、义利观、苦乐观、荣辱观、幸福观和生死观等。人生观是人们在人生实践和生活环境中逐步形成的。由于人们的社会实践、生活境遇、文化素养和所受教育的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人生观。

正确的人生观指引人走人生的正道,用自己的劳动去创造人生业绩,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高尚的人。错误的人生观将导致人背离人生的正道,走到邪路上去,甚至成为危害社会危害人民的罪人。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人生态度。中学生应当追求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品格,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包括对价值的实质、构成、标准的认识,这些认识的不同,形成了人们不同的价值观。每个人都是在各自的价值观的引导下,形成不同的价值取向,追求着各自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能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合理的价值取向,对一个人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中学生正面临着人生发展的最为关键的时期。时代要求他们要在学习生活各方面全方位面对和思考如何正确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他们要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奉献,这些都是他们将来面向社会和生活所必须具有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品质。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学会如何做人;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高尚情操,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国家的人。这就要求他们每个人必须从现在做起,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要以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正确的理论为指导,更要勇于实践,在具体的学习生活实践中培养、形成和提升自己崇高的人生价值观。中学生是作为未来社会建设者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影响中学生人生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必然是多方面的,不仅需要调动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做好工作,更需要我们每个中学生自觉实践,勇于探索,读书好学,多思好问,革新创造,锻炼敏锐的思维,形成良好的判断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会生存、善学习、勇于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将理想和现实、精神和物质统一起来,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把个人理想融入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当中,把个人的奋斗融入到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奋斗当中,这样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摆正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道德价值和功利价值关系,确实地肩负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使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一个人如果没有从世界观上解决唯物而辩证地、客观而全面地看待事物,就很难确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然,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会对世界观发生作用,或是巩固、完善、促进世界观的发展,或是动摇、破坏、扭曲世界观。

中学生一定要不断地学习,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高尚、进步的价值追求,实现自己完美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郑敬斌.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篇2

关键词:孟子思想 中学生 人生观 价值观

在高中历史思想史的学习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加强对中学生古代思想精华的教育。孟子的“仁政”“舍生取义”“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人生观,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直到现在,这一思想仍然闪耀着现实的光辉,对今天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学习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尚公精神境界,增加中学生社会责任感

在《孟子・梁惠王下》节中,孟子劝齐宣王“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就是“民亦乐其乐、民亦忧其忧”,这是孟子的与民同乐思想。末一句“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不仅是对宣王,而且是对一切统治者或更多的人说的,是与国家、民族、人民同欢乐、共命运。孟子提出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体现出孟子高尚的精神境界。孟子这种思想在当时的历史中虽然有维护封建制度的作用,但在另一方面,将国家、人民、乃至社会的利益置于第一位,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以及强调个人对国家、民族、人民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等,这些高尚思想都应加强中学生人生观教育时大力弘扬。

二、学习孟子“修已修身、反求诸已”的人生观,加强中学生自身修养

孟子在“性善说”中,认为人性中具有善端,提出“仁、义、理、智”四德,而重在人为。孟子还提出了扩充善端的修善途径,即“寡欲、养气”等。“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根据。孟子还提出了“反求诸己”(《孟子・离娄上》第四)“内视”等原则方法,“反求诸已”,包括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等。只有受教育者主动积极的参与,经常进行自我反省,才能实现内化,进而进行自我教育。这一点对当前加强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有着很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三、学习舍生取义、重义轻利的浩然之气,做一个一身正气的人

孟子十分重视人格的尊严,重视人的志气,反对出卖人格,出卖灵魂丧志以求荣。孟子提出“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无论是处于贫贱还是富贵,都应保持志的不变,这便是中国人应具备的正气、骨气,亦即浩然之气。在历史思想史的学习中,我们要教育学生生就要生得光明正大,顶天立地,死也要死得其所,为民族、为公义而死,义无反顾。“舍生而取义,杀身以成仁”,光照千秋,这样才能为世人所景仰,更值得在中学生中大力弘扬。

四、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生存与发展观,不断磨炼中学生的意志品质

孟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聪明才智,都是从艰苦和患难的锻炼中得来的。人之所以有道德、智慧、本领和才能,是由于他经常处于灾难逆境之中,他们时常提高警惕,考虑患害也深,所以他们往往通情达理。孟子说“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一个人只有终身处于思虑之中,才能避免随时可能发生的祸患。人常在困难忧患中生存成长,要发奋有为,时刻处于兢兢业业之中,勇于斗争,以此修已,则可以造就英雄,以此治国,则可以免患图强。这一认识在当今社会仍然很有借鉴意义,它反映了道德教育与修养中的一条规律,在实践中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与道德品质,乃是造就一个有所作为的人的必备条件。

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篇3

学校德育中的当前状态是按照社会的要求和教育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施加一定的社会影响力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形成和发展教育,并通过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活动,以使中职生养成教育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学校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中的主导核心地位的教育、道德、智力和身体发育。保证学校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在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指导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封闭的自然经济或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那种传统的学校德育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开放式、多元化的市场经济体制对学校道德教育的要求。

关于规范中职学生日常行为标准的关键创新,是发展教育创新。传统的规范往往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往往需要你做什么,怎么做,而不是从“我”出发。创新规范理念中的道德教育,不只是一个标准,而是在越来越多的人的探索、了解、认同中发展形成的;特定的行为准则中的表现:规范不仅是一种约束,是促进积极发展面向未来的一种保证。其次规格应着眼于现在,着眼于未来。不仅要关注生活在未来社会中的人的行为,也关注社会对未来生活的人。从理性的认识到具体的规范创新,是一个飞跃,是一种创新。

二、中职生养成教育对其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影响的途径

1.环境熏陶法。环境熏陶法是自觉地利用环境资源(如良好的家庭气氛、校风、社会风气及教育者自身的人格特征等),对学生进行积极影响的人格教育方法。环境熏陶法要求教育者重视教育环境建设,使学生在所处的良好的教育环境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如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培养孩子乐观、愉快的情绪,敢于创新的精神;学校中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想敢说,喜欢独立思考,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创造性等积极人格特征的形成。

2.制定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制定创新的规范并不是养成教育的目的,形成创新的意识,精神的创新行为,影响一个人的生命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行为准则,以发展基础教育。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注重创新标准的制定,更应引起重视的是行为形成过程。个体本身和外部力量的作用,创新的规范为标准,主动创新的过程为创新发展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它包含以下几层意思:第一,创新发展不可缺少的过渡的过程中,创新性的规范。第二,必须制定一个过程,以形成一个创造性的行为。

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篇4

关键词:人生价值观;价值目标;价值取向;教育途径

一、加强共产党员人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

端正人生价值观,是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内在要求和关键环节。共产党员必须端正人生价值观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共产党的目标和宗旨要求共产党员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就是要求每一个党员要以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为精神支柱,以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推动人类社会历史不断进步作为自己人生最崇高的追求和最大的价值。一个共产党员,只有真正具有这样的人生价值观,才能变得精神高尚、眼界开阔、胸怀坦荡;才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地观察事物、判断形势、分析问题,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不躁,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消沉不动摇,经受住各种风浪的考验也只有如此,才会彻底冲破一已私利的精神牢笼,在亿万人民创造历史的广阔天地进而找准自己的位置,为国家为社会集体的利益奋不顾身地工作,毫不保留地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毕生精力。无数革命先烈为中华民族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还有众多的诸如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共产党人的优秀代表,他们忘我工作、艰苦奋斗,在广大人民心中矗立了一座座丰碑,以实际行动倡导了社会主义新风,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共产党员更需要重视自己人生价值观的正确养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体制转轨时期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的影响也不容低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滋长蔓延,使一些人包括少数党员领导干部失去了正确的人生理想和信念,把党的事业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丢到了脑后,把个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了一已私利,他们不惜丧失党性原则,有的人甚至蜕变成腐败分子。当前,我们面对的情况更复杂,担负的任务更艰巨。完成新的历史使命,更需要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武装党员干部。这是中华民族实现跨世纪发展的要求,是新时期我们党完成新的历史使命的要求。

二、加强共产党员人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

其一,以马克思主义为进行人生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基础。任何价值观都有自己的理论基础。共产党人既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人生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在新时期,特别要注重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在此基础上建立党员人生价值观系统。在人生价值观问题上,共产党员即不能笼统地侈谈什么”全人类的共同的价值”,也不能完全站在个人立场上考虑和对待价值问题,而是要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在广阔的社会领域内,进行超出个人的以最广大劳动人民为主体的价值认识和评价,以更高的境界把自己融人人民群众这个价值主体之中。

其二,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价值目标。而理想是价值目标的集中体现。因此,人们追求价值目标,主要表现在追求一定的理想。其内容包括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社会理想是人类理想中的最高层次的内容,它是理想系统中的核心,对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这些介人理想起规定和制约作用。共产主义是人类最进步、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共产党人把共产主义理想作为自己的最高价值目标。共产党员只有始终不渝地坚持以实现共产义为最高价值目标,才能在社会实践中产生正确的价值追求,在人生道路上保持明确的方向和不竭的动力。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必经阶段。因此,对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坚定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就是坚持共产主义最高价值目标的具体体现。

其三,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价值取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党先进性的根本体现,也是共产党人党性觉悟的集中体现。党的性质决定了共产党人必须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价值取向上,理所当然地要选择和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尽管在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但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共产党员都必须坚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价值取向,以为社会做出最大贡献为崇高价值追求,把人生价值定位在为他人、为社会做贡献上。只有不断地追求真理和正义,才能不易被外界的诱惑所侵蚀。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

其四,共产党员的人生价值应当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人生价值包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简言之,就是人生对社会的贡献和人生向社会的索取。人生最根本的意义在于它的社会价值。但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是不可截然分开的,满足个人需要,要靠社会。靠他人,但一个人越少依赖他人和社会、越少向外索取,越是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追求,丰富和提高自己,才越有自我价值。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实现人生的社会价值,置身于阶级、民族、国家和人类的进步事业之中,在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高度统一中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加强共产党人生价值观教育的途径

共产党员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不会先天具有,也不会后天随着党龄的增加、职位的上升而自然获得,而必须经过一个长期不懈的自我修养的过程。

其一,把握人生的境界,领悟人生价值之所在。不同人生价值观的支配,会导致不同的人生境界。有的人是一切为我,关心和追求的只是眼前享受,甚至只是眼前饮食男女、感官之乐,这是最诋下层次的,为人所不齿的人生价值,实际上是一种负价值。因为人活着,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他人、为大家、为民族、为社会而活着,这样才能站得高、看得远,“以天下为己任”,努力为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卓越贡献。所以只有明确人生价值的境界,才能产生不断追求人生价值更高境界的愿望,并能真正领悟了人生的价值之所在。

其二,在人生价值升华的实践中要抓住几个环节。根据人生价值观形成的一般规律,共产党员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应该在人生价值实践中抓住以下基本环节.一要确立崇高的人生价值追求二要进行科学的人生价值判断;三要做出正确的人生价值选择四要注重人生价值实践。抓好这几个环节,并时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才能在人生价值方面实现行为动机和实际效果的统一,才能使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

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篇5

国防生 核心价值观 思想政治教育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新军事变革风起云涌。为了适应信息化条件下军队建设的需要,加速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中央军委做出了“军队生长干部要逐步走军队自己培养和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并举的路子,从更大的范围选拔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战略举措。国防生群体应运而生。

国防生是根据部队建设需要,依托地方普通高校为部队培养的后备军官。国防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大学生,又是军队后备干部,担负着未来军队建设的特殊使命;既要按照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培养计划,修完本专业全部课程,又要按照军队初级军官要求,培养自身过硬军政素质,具备承担新时期新使命的能力;既要服从学校管理,又要服从驻校后备军官选培办管理。

国防生生活在开放的大学校园环境中,要想培养自身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抵制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和诱惑,从一名大学生转向合格的军官,就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新时期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一、当前国防生思想政治素质现状分析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国防生身处包容、开放的大学校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形形的思潮对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的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甚至西方的敌对思潮等,都会对国防生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倾向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入伍动机不乏功利者,部分国防生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在一项2008年武汉某大学关于国防生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军人职业素养等方面的问卷调查显示,在为什么成为国防生的选项中,以积极主动心态入伍的人占83%。入伍动机受其他因素干扰而选择入伍的占17%。这项调查反映出绝大部分国防生对国防事业和军营充满了热爱之情,但同时也反应出部分国防生的入伍动机并不端正。有少数人加入国防生是为了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从2008年9月份入学的国防生,每年有10000元钱的国防奖学金。有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差,选择报考国防生是为了能减轻家里经济负担;有的是为了避开就业压力;有的则是因为其他一些原因而选择入伍。虽然这部分人占少数,但是仍然不能忽视其影响。要加强入伍动机教育,提高国防生献身国防的思想意识。

2.缺少就业压力,部分国防生学习动力不足。按照国防生的培养模式,国防生毕业后,通过所在大学和驻校选培办的考核,直接成为军队的干部。国防生属于定向培养,不用考虑就业问题。在各高校国防生中,大部分国防生没有地方普通大学生的紧迫感和危机意识,由于不用为未来找工作而担心,有的国防生拼搏向上的进取精神淡化或者逐渐消失,将4年的大学生活或者沉迷于网络游戏,或者陶醉在“忘我”的卿卿我我的花前月下,浪费了宝贵的光阴。

3.拈轻怕重,怕苦怕累,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当今阶段选择报考国防生的基本上是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而且以独生子女居多。这些国防生大部分都是在“一个小孩,6个大人”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个性比较张扬,个人为中心的思想和自我意识比较强烈。家长过分的溺爱导致部分国防生从小生活比较安逸,缺乏肯吃苦、能吃苦的毅力和意志,没有“当得起兵,就吃得起苦”的意识;而有的国防生认为,和平时期,军队作战任务不重,形势不严峻,不用再像以前那么辛苦地锻炼身体,条件好了,也要学会享受,缺乏危机感和忧患意识。

4.个人利益为重,缺乏服从命令的“天职”意识。在武汉某大学的一项调查中,119名受调查者在“毕业后如果被安排到偏远艰苦地区工作,自己是否愿意”的问题上,95人选择了愿意,并表示是为了献身国防,为国防事业做贡献,22选择了不愿意。不愿意的比例高达20%。这从一个侧面提醒我们,国防生在向合格军人转变中还需要特别注意加强集体意识和大局意识的培养。要使国防生认识到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当个人利益和国家与集体的利益相冲突时,要学会舍弃个人利益,以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重。

二、以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加强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

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国防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保证国防生政治合格的根本性基础性工作。同志于2008年12月提出的“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反映我军官兵与党、人民、国家、军队的关系以及我军官兵相互间关系的最基本、最核心的价值观念,体现了我军优良传统、时展要求和官兵价值追求的统一,在打牢国防生思想根基上起着指导和决定作用,是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

国防生作为未来部队干部的主力军,其素质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部队战斗力的强弱。改进和加强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提高国防生综合素质的客观要求,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根本保证。

1.以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充分发挥高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大力培养国防生的思想理论素养。

国防生既是大学生,又是军队后备干部,担负着未来军队建设的特殊使命。国防生要为未来军队建设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就必须在高校四年的基础学习阶段确立当代革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并自觉以之为灵魂和行动的导向,刻苦学习专业知识和相关科学文化。这就需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国防生学习生活训练相结合,与教学、管理、服务工作相衔接。一方面,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贯穿于国防生的整个学习阶段。一是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实际,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国防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国防生头脑,用科学理论武装国防生,用优秀文化培育国防生。二是要开设一系列相关选修课,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面向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国防生开设不同系列的选修课程,将心理学、管理学以及光荣军史、优良传统等相关学科、知识引入课堂,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国防生培养目标、素质要求和职业特点相匹配,与国防生思想道德基本要求相一致,与军人职业道德修养基本要求相符合,促进国防生的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针对国防生的特殊身份和思想特点,结合部队的实际情况,开展好军政素质教育。在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等普遍教育的基础上,要突出培养信息化条件下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特殊要求,积极充实完善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在素质教育中,充实条令法规、管理知识和军人心理学等内容,帮助国防生提高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处理各种突发问题的能力,促进国防生全面发展。

2.以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传承部队的优良传统,着力培养国防生艰苦奋斗精神。

“晓战随金鼓,霄眠抱玉鞍”,“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军旅生活无处不充满着劳苦和艰辛,国防生从穿上军装那天起,就应勇敢地面对艰难困苦的考验,自觉磨练吃苦耐劳的品格。国防生要想从一名大学学子转化成为合格的现代化军人,应做好“四个准备”: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准备;在艰苦环境中吃苦磨练的准备;在挫折和挑战面前战胜困难的准备;在紧要关头牺牲自我的准备。这就需要在思想和行动上加强培养。首先,要加强先进事迹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进行相关理论灌输。对国防生进行各种先进事迹教育,从为了新中国成立而浴血沙场的先烈到为了祖国建设而奋力拼搏的前辈,从军中英烈到平民豪杰,用英雄的事迹来陶冶国防生的情操,感染国防生的情怀,激发国防生的情感,使国防生产生强烈的精神认同和思想共振,自觉向革命先烈和前辈学习,甘愿为祖国建设牺牲自身的利益,奉献自己的力量,贡献自己的才华。其次,要在训练中磨练坚忍不拔的意志。“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只有一次又一次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磨练,才能更加有效地培养国防生不畏艰险,坚持不懈的意志和毅力。在加强思想理论教育的同时,要特别注意科学合理地安排好军事训练,使国防生在训练中培养吃苦精神,在摸爬滚打中学习坚忍不拔,在挫折和障碍中领会艰苦奋斗,使思想理论灌输和军事训练相得益彰,相互促进,不断培养和锤炼国防生坚强的意志品质,以便为部队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3.以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发挥地方国防教育基地作用,着力培养国防生爱国主义情操。

爱国主义,就是对自己祖国的忠诚,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一种高尚的情感,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一种以祖国利益为目标的人生价值取向。爱国主义的价值取向,客观上要求人们把祖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以民族和国家的整体利益和意志为转移。

加强国防生爱国主义教育,要深入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探索和建立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国防建设相结合、与全面发展相结合的国防生社会实践新机制,引导国防生在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要通过一系列综合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国防生对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理解更加透彻,政治立场更加坚定,有助于国防生形成、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价值认同感和历史责任感。

国防生作为未来的共和国军官,在未来的高科技战争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我们要充分发挥校园、部队和社会的合力,统筹利用资源,加强对国防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确立既能够反映我军本质特征又具有时代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并充分发挥其主导和引领作用,才能保证国防生在多元价值观中塑造主流精神,有效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确保政治上的坚定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确保我军在新时期信息化条件下部队建设的长远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篇6

关键词: 核心价值观 哲学与人生 中职生

一、在“哲学与人生”课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中,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哲学与人生”是中职二年级第二学期的德育课程,部分学生在中职学校学习两年后会选择走向社会,由“学校人”转变为“职业人”。学生如何才能成为一名高素质的劳动者,除了需要培养精湛的技艺以外,还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养成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职业道德品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新时期社会生活中的优秀精神成果,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将其渗透在“哲学与人生”的教学中,有助于学生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自己和发展自己。

二、在“哲学与人生”课程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实践

“哲学与人生”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与中职学生面临的人生基本问题密切结合,力求以哲学理论观点指导学生的人生成长。在五个单元中,含有许多可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隐性内容,只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细心挑选案例材料,就可以巧妙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文以“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人生发展”一课为例,谈谈具体的教学过程。

首先,确定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和辩证关系;能够正确处理自身努力和外部条件之间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视频欣赏和情景设置,让学生明白要成为像许振超一样优秀的技术工人,要正确处理自身努力和外部条件之间的关系,而自身的努力和具备的素养是关键。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正确处理自己人生中的问题,在解决人生矛盾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进步和发展。

(一)“走进许振超――猜猜他是谁”游戏导入,引入新课。

“青岛港桥吊司机”“发明油改电项目,获得全国科技进步一等奖”“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总工会副主席”,最后展示“穿着工作服的照片”,这些信息逐条给出,步步深入,直到说出本节课的中心人物――许振超,一位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人员,为接下来分析人物做铺垫。

(二)“观察许振超――剖析成功原因”深入分析,渗透价值观。

首先,学生观看视频《当代产业工人的楷模许振超》,思考下列问题:1.为什么称许振超为当代工人楷模?2.许振超为什么能创造振超效率?这些原因中哪些是内因,哪些是外因,哪个是关键?并将这些内容编制一份手抄报,小组合作完成“劳动模范人物展――许振超”。

其次,分享各小组的作品,让同学们知道许振超的成功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自身的努力是关键。如自学提升学历,钻研解决问题,刻苦训练技术都是他爱岗敬业真实客观的案例和合作探究的结果。以此融入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具说服力。

(三)“学习许振超――知行合一”,学习榜样,认同价值观。

通过“如果你成为许振超的徒弟,如何才能成为像师傅这样的高素质技工”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明确内外因方法论要求,同时落实敬业这一价值观的具体要求,让学生由“老师要我做”转变为“我要这样做”,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到知行合一。

三、在“哲学与人生”课程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反思与建议

(一)找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政治课教学,要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于知识教学实践活动中,把核心r值观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统一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认同核心价值观,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这节课,根据教学对象的专业、教学内容,选择了许振超这个人物,通过对他职业生涯的步步深入剖析观察,将整节课的内容串联起来,学生从榜样的身上能够感知到“敬业”这一价值观的内容。没有生搬硬套的机械灌输,却能够自然、有效地完成对核心价值观的渗透。例如,在教授“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一课时,可结合渗透个人层面的道德教育,在教授“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分析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时,可以结合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原因和意义。如果我们以灵活生动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呈现给学生,必然能够增强教学内容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二)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方式。

中职学生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大多满足于24字的识记,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我们容易忽略学生的需求和宣传的方式,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专业联系也并不紧密,导致其教育感化程度有限,反而给学生留下了理论宣教的感觉。

所以,本节课没有一味强调敬业什么、为什么敬业,而是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案例教学模式,结合视频欣赏、小组讨论,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克服单纯理论说教的弊端,用感性的事例消除学生的排斥态度,更好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并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三)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绝不是空洞的理论,它是有深刻实际意义的。但是以往的理论课,教师大多是宣讲的主体,忽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而不能将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真正落实到行动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公民层面的要求,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和今后的职业生涯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教授政治课时,必须把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要求转化为中职生肩负的责任及行动方向。

本节课力求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如何做到敬业提供行动指南。选择专业相同、文化程度接近的人物,能够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感受,增强感染力。学生通过对许振超的深入观察,发现作为文化学历比自己还要低的技术工人,却以他的坚持、踏实、刻苦、专注,生动诠释了什么叫作“敬业”。本节课在教师的引导下,随着课堂的不断推进,让学生在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中自我感悟,逐渐认同爱岗敬业的价值观。并且,在“如何成为许振超这样的优秀的技术工人”的问题中,学生的回答已经表明,已经将“敬业”的价值观要求细化为具体的行动。由此可见,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已经找到“敬业”的具体行动方向,帮助学生们达到知行一致。

参考文献:

[1]贺映红.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堂教学探究[j].文教资料,2016(03).

[2]高捍年.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于思品课堂教学中[j].中国校外教育,2016(28).

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篇7

成人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在职社会人员提升学历接受高等教育的职责,是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力量,这就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成人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价体系,才能确保成人教育办学的质量与效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关键词:

成人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构建

成人教育即是通过参加全国统一的成人高考录取,取得成人高等教育资格,修完高等教育相应专业层次的所有课程,经考试合格,颁发国家承认学历的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证书,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在职人员提升学历与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仅必要,而且意义重大。为进一步确保成人高等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质量与效果,需要成人高等学校明确培养的目标和合理的原则,构建起科学的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价体系,由教育主管部门对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质量进行评估和考核,以确保成人教育的办学质量与效果,为中国特色社会建设事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意义

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构建是我国终身教育的根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1.1有利于贯彻与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成人教育学生是贯彻与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力量。通过对成人教育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实践,引导成人教育学生更好地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的贯彻落实,确保成人教育正确的政治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1.2有利于促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有非常丰富的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容,通过对成人教育学生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培养,可以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成人教育学生中的影响,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与践行中去,不断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1.3有利于提高成人教育办学的质量

成人教育的办学目标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提高成人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第二方面是提高成人教育学生的专业素质。这两个方面的内容也是检测成人教育办学质量的标准,通过对成人教育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断提升成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与道德修养,引导成人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优秀人才,促进成人教育办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1.4有利于促进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

成人教育是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终身教育体系的实现关系到我国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升整体国民素质的关键环节,通过对成人教育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实践,让更多的人领会、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

1.5有利于培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需的优秀人才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需要大批政治立场坚定、思想素质过硬、专业知识丰富的优秀人才。通过对成人教育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断提升成人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理念贯穿于成人教育,让成人教育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的人生目标,从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确保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兴旺发达。

2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构建的目标

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构建关系到我国终身教育的质量与方向,评价体系构建的目标如下:

2.1确保成人教育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非常丰富的人生价值导向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能以正确的观点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正能量,为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作出更多的贡献。所以,成人教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保成人教育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

2.2引导成人教育学生领会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过对成人教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统教育,让更多的社会各界人士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与精神实质,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战略意义,以自觉的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

2.3确保成人教育办学正确的政治方向

成人教育是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教育的质量,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关系到成人教育的方向,关系到国家教育方针的落实,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成人教育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与实践学习,确保成人教育正确的政治方向,确保成人教育的办学质量,确保成人教育学生的正确人生价值导向,解决了成人高等教育为谁服务的问题。

2.4促进成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

成人教育办学受到市场竞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办学功利性强,对成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得不到重视。构建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价体系,有利于通过明确的考核评价机制提升对该项工作的重视度,真正推动成人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开展。

3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构建需遵循如下原则:

3.1政治性原则

构建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原则。成人教育承担着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是社会主义伟大建设事业的人才培养的摇篮。在构建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中就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原则,以更好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好地统一思想,让成人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构建评价体系的重要原则。

3.2价值性原则

构建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原则。价值导向是成人教育的核心内容,关系到成人教育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关系到培养的学生为谁服务的问题。在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构建中,应更加重视正确价值导向的原则,才能确保评价体系的构建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成人续教育中的贯彻与落实。

3.3实效性原则

构建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要坚持注重实效的原则。在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必须杜绝形式主义,避免走过场。评价体系的构建必须重视实际产生的效果,真正使成人教育学生能深刻领会、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检测的标准,即注重实效。

3.4科学性原则

构建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要坚持遵循教育规律的科学发展原则。无论是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还是评价体系的构建,都必须遵循教育规律,按教育规律办事,才能实现评价体系构建的目标,才能使评价体系落到实处并产生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只有与教育规律有效结合才能符合实际并为大众所接受。

3.5创新性原则

构建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要坚持务实创新的原则。评价体系既是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检测指标,又是成人教育办学改革与创新的依据和指挥棒,有关成人教育的执行部门必须以评价体系作为依据,对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与实践进行不断地创新与改革,以务实创新的态度推进评价体系的构建。

4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价体系构建

任何工作的有效开展都离不开科学的评价体系的构建,构建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价体系就是为了促进成人教育办学中落实开展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价体系应紧紧围绕教师的教学考核评价(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质量等)、学生的学习效果、社会反响和评价、工作开展的特色与亮点等方面来进行。

4.2评价建议

无论是哪一个等级的评价,评估组必须给出科学合理的建议,评价是为了促进成人教育办学整改与进步。所以,给出的建议必须科学合理,有利于办学单位整改与提高。

4.3评价周期

每一项评价体系都必须跟上时展要求,对于评价周期,建议五年评估一个周期,以更好地促进各单位在成人教育中更好地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优秀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4.4调查对象

为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调查对象的选择面要适度扩大,调查对象应包含老师、学生、办学管理者、社会人员、企业等用人单位等;同时,调查对象的抽选要科学化,要科学使用随机抽选等方式选择调查对象,提升调查的代表性。

4.5评价计算原理

评价结果的计算是依照观测点得分乘以该观测点的权重得出对应二级指标实际分值;二级指标分值之和得出对应一级指标实际分值;五个一级指标分值之和得出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总分。

4.6总体调查与深入调查

以上调在对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总体评价,因此评价的指标层级相对不多,评价的观测点主要重在反映总体情况。实践中,为了深入掌握和了解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情况,还可以进一步细化评价指标和评价的观测点,开展深入调查研究。

5小结

总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成人教育是重要的力量,在成人教育学生中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确保成人高等教育的正确的政治方向与办学质量。

作者:戴春平 单位: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许灵红.网络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j].继续教育,2015,(01).

[2]林志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成人高等教育的思考[j].科技文汇旬刊,2014,(11).

[3]吴云.关于成人高等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32).

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篇8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主体地位;教育路径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内在、最持久的精神要素,在国家和民族价值体系中发挥着最本质、最具决定性的作用,“它反映了整体价值体系的基本价值倾向和总体发展路向,支撑和影响着社会上所有价值判断”。党的十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二十四字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提出了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有责任、有义务在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这既是党和人民赋予高校的神圣使命,也是高校解决‘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重要内容。”在多元开放的社会,如何有效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复杂问题。

一、教育内容要找准大学生思想的共鸣点

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和人生教育。在北京大学与师生座谈时强调,“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的这一重要思想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而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选择与此一阶段相应的教育内容,是由人的接受能力决定的。即使在同一阶段,也应根据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指出,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这对教育内容的选择,同样具有指导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的,最终是要把价值观转化为日常的行为准则,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价值观如果仅停留于认知层面,实际上就不能称之为价值观。所谓价值观,不仅是对价值的看法,更是表现在具体行为中的价值倾向。王阳明所谓“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就表达了这一层意思,惟有真行方是真知,知而不行,不可谓之真知。因此,我们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要善于选择大学生深切关注的内容,使教育自然地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中。《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坚持联系实际,区分层次和对象,加强分类指导,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这一原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选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也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要找准与学生思想的共鸣点和利益的交汇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为大学生的现实需要,这样做就是“对象化”和“接地气”。比如,新生刚刚入学,要结合入学教育,开展课堂纪律教育、文明就餐教育、文明宿舍教育、文明交通教育等,而对大三、大四的学生,可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敬业守法教育、团结协作教育等,这些都是大三、大四学生即将面临的。根据学生实际需要选择学生所关心的、能够产生思想共鸣的教育内容,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最忌脱离实际,不着边际,好高骛远,使教育成了思想游戏。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某种意义说,就相当于儒家所谓的“修身”,其目的也在不断提升人生境界。当然,由于核心价值观不同,其所要达到的人生境界自然有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对包括儒家文化在内的一切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当代文明成果的吸收与凝练,其所开显之人生境界不是儒家所不能涵盖的,但就其提升人生境界而言,同样表现出了鲜明的人文关怀。

二、教育过程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价值观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知识传授。知识传授,是以学生掌握知识为目的。而知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原来的知识储备,是接受新知识的前提,只要这些知识是正确的,相互之间就不会形成冲突。价值观不同,每个人都可能有不同于别人的价值观,而这些不同的价值观不能简单地以对与错来加以区分,这就使价值观教育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情况。不要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存在着不同的价值观,即使是同一国家、同一民族,其内部也存在若干不尽一致的价值理念,如儒家价值观与道、佛的之别,汉族价值观与其他少数民族之别,但不同国家、民族的价值观并不总是冲突和对立的,相互之间在价值认同上也有一致性,这是国家、民族以及个人之间交流与融通的基础。

因为价值观的复杂性,使价值观教育也显得异常复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并不是要以之取代其他价值观,而是要在国家、民族基本价值理念上达成一致,以形成国家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与各民族、各阶层的价值理念是一致的,故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同和接受,这从其提出后得到社会各阶层、各民族的积极响可以看出。这就从内容上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基本保证。

大学生因民族、地域、家庭等因素的不同,在价值观方面可能会存在各种差异,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可能还存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冲突的不和谐现象,但这就是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基础,也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现实环境。在特殊情况下,思想是需要灌输的,但一个更为现实的情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总体上是不可能与大学生的当下价值观形成激烈冲突的,这就为选择新的教育方式提供了可能。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要用先进的价值理念影响、教育学生,使之化为指导日常行为的规则,成为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在这个过程中,“内化”最关键。所谓内化,就是把外在于自己的东西,转变成自己的东西。价值观教育,无论采取什么方法、手段,其成功与否,都取决于内化的程度。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教育多年,其基本价值理念应该与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一致的,他们可以通过自觉认知,达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进而内化为自己的价值理念,外化为自觉行为。因此,在教育方式上,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在教育过程中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当然,关于灌输在教育中的作用,并不能简单地予以否认,事实上在知识传授过程中,不管承认与否,灌输仍在大行其道。价值观教育,也会存在灌输现象,当教育内容与受教育者已形成的价值观相悖而难以被接受时,往往会采取这种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是洗脑,其目的不是为了控制学生,而是通过理想信念、社会规则、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教育,使之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的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中国人,这里所蕴含的期盼与关切,能够得到具有较高认知能力的大学生的理解与接受,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必须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大学生自觉奉行的价值理念。

三、方法上要重视营造良好教育氛围

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相信大学生有自我教育的能力,能够完成自我教育。学校是对大学生开展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但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并不完全是教师直接教育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是环境影响的结果。因此,价值观教育要注重良好氛围的营造。

一是各科教学要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育最好的方式就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而这种效果的取得莫过于环境的熏陶。在各科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有意识地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就是把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自然地融入到教学中,使其与教学内容浑然一体,这对任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渗透”的理想状态是,大学生在学习课程教学内容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受到了核心价值观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不是把一些不属于课堂教学内容的东西硬塞到课堂教学中来,而是寓教于学,教书与育人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有人担心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耽误课程教学内容的完成,实际上根本不存在这种情况,如果存在这种情况,那说明,教育与教学是脱离的,是不相融的。恰当地教育,不仅不会对课堂教学产生负面影响,反而能够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是思政课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思政课是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用好这个阵地。目前,在思政课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有三个渠道:一是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开设专章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课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安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三是通过实践环节开展教育。要在思政课教学中取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必须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以讲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深切体会学生感受,转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被动听讲的状态,积极转变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人。学校要对教学评价内容作出调整,把学生参与和教学效果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以推动教学模式转变。

三是要营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核心价值观教育事关学生的成长,高校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党委要制定详细的教育规划,并安排落实,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外,还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加强宣传。在校园报刊、宣传栏设置专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开展系列宣讲活动,宣染、营造氛围。第二,加强校园环境治理。要通过集中治理,清除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和谐的物事,净化校园环境,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条件。第三,结合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开展教育,如演讲、征文、歌咏等比赛,文明班级、文明宿舍等评比活动,节日主题教育活动,等等。

参考文献:

[1].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x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2]石芳.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核心价值观教育[m].人民出版社,2014.

[3]宋文生.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三个维度[j].中国高等教育,2014(19).

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篇9

论文摘要:全球化条件下的高职基础课职业价值观教育,是培养高职学生正确的职业定位、进取的职业态度、勇于创新的职业精神的需要,也是坚持就业导向、服务宗旨的办学方针,构建富有时代特征的、高职特色基础课程体系的客观要求。高职基础课职业价值观教育应该借鉴国际职业教育中价值观教育的经验,发掘我国价值观教育的精华,明确新要求,建立新架构,创建新机制。

教育部2006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职业价值观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对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定位、进取的职业态度和创新的职业精神,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高职基础课程承担着传授基础知识,提高基础能力,培养基础素质的任务。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职业价值观的多元化,对高职基础课职业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高职公共基础课职业价值观教育应该吸收国际职业教育中价值观教育的新经验,建立新架构,实施新机制。

1 高职基础课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新要求

基础课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新要求源于新问题。对比国际职业教育中价值观教育的经验,我国高职基础课职业价值观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目标单一.难以回应社会多元职业价值观取向的挑战;方法陈旧,缺少教育的感染力;内容偏重知识性,重理论轻实践,价值观教育止于课堂,止于理论,落实不到行动中去;教育的力量单薄,无法形成教育的合力,总体处于一种低投入低效率的状况。高职基础课职业价值观教育要正视问题,缩小差距。

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背景下,高校学生就业是国家统分统配。基础课职业价值观教育强调社会主导性的单一价值观体系,对个人价值观的多样性重视不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就业采取双向市场选择,单一社会本位职业价值观教育正面临多元职业价值观挑战,高职院校的学生中出现了把金钱作为评价职业优劣标准的拜金主义价值观。把当官作为奋斗目标的权力主义价值观等。高职院校必须应对多元职业价值观的挑战,帮助学生解决职业价值观的困扰.建立起以集体主体为主导的职业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也是教育力。现代科技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也改变着教育方式。信息的多源性、可选性和易得性,为高职课程职业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开放、自主的环境,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高职教育应该变课堂中心、教师中心和教材中心为实践中心、学生中心和能力中心的观念,教师应成为教育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高职教育要培养学生职业价值观.只靠技术性训练课程不够,必须加强基础课程中价值观教育。当前,高职职业价值观教育的任务主要由政治思想课一门课程担纲,还应该发挥外语、高等数学、体育、公共计算机、大学语文等基础课程的作用,充分挖掘所有公共基础课的职业价值观教育资源,做好分工与合作,形成教育的合力,共同完成高职教育的使命。

2 高职基础课程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新架构

高职公共基础课职业价值观教育涉及到课程的标准、内容、方法、环境和管理评价等各个方面.建立职业价值观教育的课程架构,必须从我国高职基础课程设置的现状出发,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的课程教育资源,构建出以思想政治课和就业指导课为主体,渗透数学课、外语课、体育课、信息技术等课程,重视知情意行结合的有特色、可行、高效的职业价值观教育课程体系。

高职基础课职业价值观教育架构必须从我国高职教育现实出发。八十年代初,我国高职教育开始起步,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培养了大批技术应用人才。但是,由于高职院校建设时间短,基础薄弱,教育资源比较紧张。高职院校的基础课程除少数课程外,几乎都是大班上课.职业价值观教育与训练难以做到采取完全讨论的方法进行。加之.我国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正处于改革之中,课程对市场需求的敏感度不高,新职业价值观教育必须超越小班形式,超越课堂和校园的空间,积极探索课外和校外教育空间的利用方式,重视大班课与小班课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结合,讲授法与活动法的结合,校内训练与校外训练的结合.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个体教育与集体教育的结合,成功教育与挫折教育的结合,单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结合,既突出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的一元化要求,又要考虑职业价值多元化的现实,将校园精神、校园物质环境、文化教育科技和体育活动等纳入课程价值观教育的范畴,将价值观教育落到各种教育活动中去,真正使高职基础课程职业价值观实施架构具有可行性和实践的意义。

高职基础课职业价值观教育架构必须整合课程资源,深化课程改革,使课程职业价值观教育能够面向生活、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发展。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职院校要“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建立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基础课程改革就必须调整基础课程结构.加强职业价值观教育,压缩部分基础课程的理论课时,适当增加基础课程的实践环节.重视基础能力训练。职业价值观教育要从学校定位出发,从实现学校培养目标出发,突出以集体主义为导向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在高职思想政治课和职业指导课中,安排进核心价值观的相关训练模块.以丰富原有课程的内涵,提高课程的思想性和教育的有效性。同时.还可以将有关训练模块渗透到相关的基础课程中去.列为相关课程的目标和考核要求,或者将多种价值观训练模块渗透到一门课程中。例如,健康与自然和谐的价值渗透进体育课程,全球精神的价值渗透进外语课程,真理与智慧价值渗透进高等数学课程等。在教育教学模式上,可以借鉴“四步教学法”的思想.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超越.提高高职基础课程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

高职基础课价值观教育架构必须吸取国际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经验。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亚太地区网络组织编写的《学会做事》一书,虽然是一本关于在全球化下共同学习和工作中的价值观教育教师参考书.但其所提出的尊重人和尊重劳动的基础价值和健康与自然和谐、真理与智慧、爱心与同情、创造、和平与公正、可持续发展、国家团结和全球稳定、全球精神等八个核心价值,覆盖人发展的不同维度。书中将做人与做事教育结合起来,“反映了21世纪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改革的新动向,而这种变革又是深深植根于21世纪的社会变革及其对人的素质要求变化基础之上的。”我国高职基础课程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框架必须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破除满足教学需要就是只满足教师需要而忽视学生学习需要的观念,破除提高教学效果就一定要增加教学时间的观念,破除重视基础课程教学就是重视理论教学的观念。从课程设置、课程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方面推动基础课程职业价值观教育,最终满足学生成长需要。

3 高职基础课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新机制

推进高职基础课程职业价值观教育,必须强化目标责任机制、教学资源配置机制和评价激励机制。

高职基础课职业价值观教育必须强化目标责任机制。职业价值观教育是高职教育的核心.决定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了提高职业价值观教育的质量,高职院校校长应该做价值观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学校教学委员会应该定期分析研究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情况。解决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高职基础课程职业价值观教育必须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写进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教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教学大纲制定的依据。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必须对基础课职业价值观教育教学标准和时间、教学人员和设备条件等,提出明确要求。各门课程既要统一要求,又应有所侧重。对职业指导课和思想政治课两门职业价值观教育主要课程,应该强调发挥主渠道作用,在教学内容、课程模式和教学方法上积极创新,做好示范;对外语、数学、计算机和体育等基础课程,要充分挖掘课程职业价值观教育资源,开展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模块训练,力求高职基础课职业价值观教育有目标要求.有责任主体和责任人,使工作能够落到实处。

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篇10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课;职业价值观;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1-0178-03

一、高职思想政治课中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目标

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长期以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一直非常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然而,单纯注重学生专业技能提升的培养模式所带来的教育效果却并非人们预期的那么美好。当学生求职时或进入职场后,许多用人单位对学生都有这样的共识:技能有余,职业素养不足。学生对工作意义认识偏差、缺乏责任感、职业规划意识淡漠、同事关系不融洽、创新观念薄弱等情况的出现降低了学生的整体职业素质,影响了学生就业的质量和职业生涯的发展。

出现这些情况源于我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过于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而忽略了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培养。职业价值观决定了人们的职业期望,影响着人们对职业方向的选择,决定着人们就业后的工作态度和劳动绩效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职业发展。基于职业价值观在职业生活中的重要功能,注重对学生正确职业价值观的塑造理应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但在实际的办学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不少高职院校在此方面都没有强烈的意识。许多高职院校没有专门开设关于职业价值观的课程,职业价值观教育只是零散地存在于思想品德课程、就业指导课程或选修课中。职业价值观教育缺位或弱化,其在学生整体职业素质中的短板效应便体现出来了。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或思想政治课)是高校思想理论教育的主要渠道和主要阵地,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该系列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目标是通过适当的教育方法促进学生正确职业价值观念的形成,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思想理论教育与职业价值观教育都是对学生观念的塑造和完善,在目标指向上具有同向性。而且职业价值观是价值观的基本组成部分,思想政治课在教学内容上也涵盖了职业价值观教育,思想理论教育与职业价值观教育在目标上的同向性和思想理论教育对职业价值观教育在内容上的包容性为在思想政治课中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天然的平台。

基于高职院校职业价值观教育缺位或弱化的现状以及思想理论教育与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密切联系,我们期望探索出一个在高职思想政治课中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新模式。我们建立的教育模式期望达到的目标是在遵循职业价值观教育规律及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合理的变革,通过体验式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提高学生对职业生活的适应能力。

2006年,由国际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亚太地区网络编著、卢德斯·r·奎苏姆宾和卓依·德·利澳主编、余祖光翻译的《学会做事——在全球化中共同学习与工作的价值观》(以下简称《学会做事》)出版。该书强调了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价值观教育的方法,并提供了操作性的教学模块。我们所主张的教育内容即是以此书所倡导的职业价值观为依据,我们所构建的教育方法也借鉴于此书。

二、高职思想政治课中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原则

1.自主性建构。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课关于价值观内容的教学中,我们往往采用讲授理论知识的传输式方法,这样的教育方式只注重内容,而忽略了学生基于自己的价值观与信仰进行抉择和行动的能力。实践证明学生也并不认同这种教育方式,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是未来职业活动的承担者,是职业价值观建构的主体,职业价值观的建构理应由学生自己去完成。《学会做事》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自主性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方法。在书中所提到的教学模块中,教师扮演的角色不是一个知识技术的传授者,而是协调者。教师所要做的不是要告知学生应该遵守哪些职业价值观,而是提供学习的机会和氛围,协助学生通过体验性学习寻求自己内心职业价值观与外部社会现实所提倡职业价值观之间的平衡。尊重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这正是我们构建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模式的首要原则。

2.民主平等。传统思想政治课堂中的师生关系是不对等的,学生是教师的遵从者。但在我们构建的教育模式里,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教师不是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习的指导者和协调者,是学习机会和氛围的提供者。教师创造一个真实坦诚、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氛围里,所有学生可以平等坦诚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对职业价值观问题进行探索和发现。民主平等原则是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原则,只有民主平等,学生的自才能得到尊重,职业价值观的自主性建构才能实现;也只有民主平等,学习的氛围才是自由和真实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得到提高。

3.知行统一。价值观总会在人的行动中体现,价值观教育也应以行为主体在实践中履行而展现教育的完整性。在职业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非常注重职业价值观的知行统一。而且,与学生对于职业价值观的认知相比,我们更注重学生对于职业价值观的践行。学生在情境式教学或活动中体现出的对责任的担当以及对同事的尊重与宽容远比学生熟练背诵这些词语的概念和列举一堆名言警句更重要,这与道德教育中为了避免知行脱节而更强调道德行为的理念不谋而合。道德教育强调活动、交往等实践环节对于道德品质建构的作用,职业价值观教育亦如此。在教育过程中,情境式教学、活动、短期实习等体验式学习方式是我们所构建的教育模式的重要教育方法。

三、高职思想政治课中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内容

《学会做事》把职业价值观分成中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和相关价值观三部分。其中核心价值观有2个,分别为人的尊严和劳动的尊严;核心价值观有8个,分别为健康、人与自然和谐,真理与智慧,爱心与同情,创造,和平与公正,可持续发展,国家统一和全球团结,全球精神;相关价值观有33个,由8个核心价值观延伸而出。我们所构建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模式即以此为教育内容。如前所述,思想理论教育在内容上可以包容职业价值观教育,这为思想政治课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学会做事》中所提出的35个教学模块的内容可以渗透于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内容中。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为例,《学会做事》中“工作的意义”、“服务的价值”模块的教学内容可以渗透于《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一章;“承担责任”、“宽容”、“以尊重待人”模块的教学内容可以渗透于“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一章;“维护公正的工作场所”、“工作场所中的人权”可以渗透于“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一章。此外,“国家统一,全球团结”、“全球精神”价值观的教育可以在《形势与政策》的教学中进行;“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教育可以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中进行。

四、高职思想政治课中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方法

根据价值观形成的规律,借鉴《学会做事》中“知晓-理解-评价-行动”四步循环教学法,我们认为高职思想政治课中职业价值观教育方法有以下几个步骤。

1.知晓。这一步骤是在事实和概念上认知职业价值观,主要寻找和考察一些具体的职业价值观。此步骤需要学生了解职业价值观的名称、含义、由来以及对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影响等内容。在此步骤中,教师不必把现成的材料呈现给学生,放手让学生通过文献查阅、直接和间接生活经验总结等方法来概括对职业价值观的初步认知。

2.理解。要深入认知职业价值观,仅停留在事实和概念层面上的认识是不够的,还必须进入到理解层面,深刻全面的理解才能对职业价值观有系统完整的认知。此步骤需要学生对职业价值观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这需要智慧的力量。正如布赖恩·霍尔在《价值观发展读物》中定义“智慧”时所指出的,我们需要智慧去“了解主观事物和客观现实的本质”,理解职业价值观的价值依据以及与此相关的事物本质是此阶段的教学目标。

3.评价。情感因素在价值观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奎苏姆宾指出:“我们并不是因为知道某件事情所以就去做的,而是因为我们喜欢做这件事情所以才去做它。”[1]因此,对职业价值观进行评价是教育模式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一过程是让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基于自身的主观体验对职业价值观进行自主评价和选择。

4.行动。职业价值观教育最终的落脚点在于行动。道德教育中知行脱节的顽疾告诉我们只有在实际工作中践行了价值观,职业价值观教育才是有效的。此环节的教育方法已经不能止步于理论教学,适当的情境教学和活动课程是需要的。此环节可以模拟工作场景,设立具体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践行职业价值观。

“职业教育和培训中,任何一个全面统一的人力资源开发项目,都应该以培养负责任的、自由的和成熟的个人作为目标,他们所需要掌握的,不仅是一定的技能和对最新技术的了解,同时还需要具备深厚的人类价值观和态度。”[2]重视职业价值观教育是每一位职业教育工作者应有的理念,在思想政治课中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可以积极尝试的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lourdes r.quisumbing,quoted from her orientations to apnieve values education workshops,1998-2004.

[2]卢德斯·r·奎苏姆宾,卓依·德·利澳主编.学会做事——在全球化中共同学习和工作的价值观[m].余祖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