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试题范文五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2022-11-05 欧洲杯买球平台的版权声明
财政学试题篇1
关键词:房产税;公共政策;政府投融资平台
一、公共政策的制定缺乏公众参与的制度平台
纵观整个争论过程,房产税与房价的关系一直是广大媒体频繁提起的话题。但是实质上,房地产市场不等于房价,要让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走上健康稳定的发展道路,影响因素有很多,不仅仅是房价下调就可以完成的。而且,房产税与房价的关系其实不大。因为,房产税作为一个舶来品,在国外主要征收目的是让地方政府有一个稳定的主体税种来改善公共服务(主要是用于公共教育),同时调节贫富差距,而不是解决房价问题。所以,在掀开房产税争论的表象之后我们才发现,关于为什么要开征房产税的的争论是如此薄弱。
在这个问题背后,反映了我国长期以来在制定公共政策方面缺乏公众参与的现状。在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分清"谁是赢家,谁是输家"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因为公共政策制定的实质,就是多方利益体在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共同博弈,共同妥协,最终达成一致的过程。任何一方事前不知道博弈的结果如何,任何一方在达成共识之后也必须严格遵守承诺,输家下次还有机会,赢家不一定每次都赢。但是,此次的房产税开征,其必要的公众讨论却被有意无意的避开了。作为房产税的赢家--政府,在涉及利益博弈时习惯性的失语,其思维背后仍是政府万能论、政府决定一切的计划经济思维在作怪。市场经济较计划经济的最大区别之一即在于要求多方参与而不是政府决定一切,但是我们的政府一时还难以接受与老百姓平等谈判、讨价还价的事实。而输家--广大的业主却缺乏正常表达自己意愿的平台,导致网络成为表达民意的唯一途径,但是其言论不负责性又使理智的表达往往淹没于盲目的谩骂和指责之中,且很难汇集成有力声音被其他方所知。所以我们需要一种制度、一个平台,可以让多方利益体共同、平等、及时表达自己利益,让各种声音都能被各方听见,各种问题都能被广泛讨论、辩论。只有公众都能亲身参与公共政策的选择之中,产生对政府决策的理解和对某些政策共识,那么那些所谓的社会信任、公民社会、纳税意识才能将伴随而来,从"政府财政"到"公共财政"的转变才能有实质性的进展。
二、政府财政体制改革尚需深化,政府投融资渠道仍需拓宽
在房产税争论的过程中,还有一个现象引人注意,地方政府对开征房产税的浓厚兴趣尤为令人惊异。地方政府如此行为的最好注解非常简单--缺钱。而这一问题又需要从两方面加以分析。一方面,对于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地方政府的资金主要应该来源于正常的税收收入和转移支付,而这一资金来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不彻底,造成了目前我国大部分基层地方财政困难,欠发达地区尤为强烈。所以要解决在基本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地方政府投入不足的问题,就要继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重新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财权,完善地方税系,让"一级政权、一级预算"公共财政本质落到实处。另一方面,由于1994年分税制改革实权划分中对生产建设项目投资权未作明确规定,我国地方政府至今仍承担者巨大的地方经济投资重任,再加上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巨大需求,所以对于各地方政府而言,其投资性的资金压力巨大。本地税收的有限性和中央转移支付的地区差异性导致巨大的建设资金缺口只能靠地方政府在预算外筹措弥补。而目前体制内我国地方政府不允许公开发行债券,所以近年来各地愈演愈烈的“土地财政”和各类的投融资平台便成为地方政府财政资金的重要来源。
但是这两者又具有许多弊病。就土地财政而言,首先,失控的土地依赖违背了经济的发展规律。风险首先来自土地出让金的短视性和不可持续性。而且土地财政具有很强的不稳定性和不可持续性,受市场影响巨大,一旦地价出现波动,政府的收支平衡便面临巨大压力,甚至造成财政危机。其次,失衡的土地模式潜藏着社会的矛盾冲突。土地财政无形之间将政府与开发商绑架在了一起,使地方政府无意间也成为了高房价的推手。最后,失序的土地规则滋生了官员的寻租腐败。巨大的权利空间和监督的缺位极易造成寻租和腐败,由目前土地腐败大案接连不断便可见一斑。
另外,融资平台的弊病在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一些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存在着资本金不足或资本金不实以及抽逃资本金的现象,且目前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总体负债水平相当高,负债率普遍超过80%甚至更高。第二,地方政府平台在融资的过程中常常依赖地方财政的担保或者由当地人大出具的"安慰函",以便从银行获得贷款,担保行为不规范。且此类担保是建立在对土地价格上涨的预期基础之上的。如果土地价格下跌,风险和困难即显现。第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对所投的项目缺乏严格科学的项目论证投资效率不高,而且由于平台债务偿还的主体和投资失误的责任主体都不是十分的明确,一旦平台还款发生困难地方政府往往推卸责任或者愿意偿还也没有这个能力。第四,由于城市建设资金需求较大,地方政府从多处贷款,资金却往往在项目间互相抽调,使银行无法对贷款资金的使用进行有效监控,无法防范信贷资金被违规挪用的风险。
参考文献:
[1]李保春.我国土地财政现象若干思考[j].财政研究,2010,(7).
[2]陈浩然.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存在的风险及对策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8).
财政学试题篇2
关键词 中国财政史 学科地位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中国财政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1.1 中国财政史的学科地位不断下降
随着高校相关专业的不断调整,中国财政史的学科地位不断下降,在教学中日渐被冷落。最初,中国财政史是财政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后来,很多财经院校将中国财政史调整为专业必修课。目前,很多财经院校将中国财政史再次调整为专业选修课,甚至部分财经院校将其完全取消。
1.2 教材建设滞后
其一,虽然,多年来中国财政史教材几经改版,但从记叙历史的手法、框架结构上看,几乎没有明显变动,教材体例一直遵循编年体的章节体例。其二,由于中国财政史研究内容的客观性与研究手段的局限性,研究内容中的史料堆砌与铺叙过多,与社会现实密切关联的案例素材相对较少。这使学生割裂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影响了教学效果。
1.3 学生对中国财政史的重视程度不断下降
在中国长期的应试教育环境中,高校学生的学习功利性越来越明显。学生通常将主要精力放在对就业有明显益处的课程上,比如各种资格证书考试、与考研相关的课程。一些课程虽然对其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未来发展有所裨益,但是对就业所起作用不明显的课程往往予以轻视。中国财政史属于长线研究领域的课程,对就业的即时正向影响不大,于是成了“冷门”课程,学生逃课现象严重,有些学生即使走进课堂,也并未将心思用于该门课程。
1.4 “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有待改进
在中国财政史的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采取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单向的“填鸭式”、“满堂灌”的知识灌输方式。学生与老师在课堂上几乎没有交流,教师滔滔不绝地、机械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听得枯燥乏味。课堂变得毫无吸引力,学习变得十分乏味和冗繁。这既不利于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参与性、难以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辨别力。
1.5 教学手段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教学手段多种多样,除了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之外,还包括以直接感知为主的参观法、以引导探究为主的发现法。目前中国财政史课程的教学手段普遍单一。“一本书、一只粉笔”仍然是某些高校教师采用的主要教学手段。虽然,有些教师也使用了ppt辅助教学,但只是简单地把教材内容从书本上转移到了屏幕上,没有运用图像、声音、动画等方式把丰富的知识生动地再现,造成教学效率不高。
1.6 传统的考核方式无助于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
除了个别教师采用写作论文的方式外,目前很多财经院校的中国财政史考试还停留在应试阶段,期末考试仍然采用闭卷考试的考试方式,记忆性的书本知识仍然是试卷的主要内容。因此,学生往往仅仅关注书本上的记忆性知识、应付期末考试,不关注学习过程,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这种应试考核方式,基本上无益于学生扎实地掌握史学知识,更谈不上“古为今用”,“以史为鉴”。
2 中国财政史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改革建议
要解决中国财政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应该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具体包括教育理念、教材建设、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六方面。
2.1 更新教育理念
一般而言,会讲述知识并不是教师的真正本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否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创新”能力才是教师的真正本领。具体而言,“自主”是指让学生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合作”主要体现在通过分组讨论,分组辩论等形式体现出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共同进步。“探究”是指培养学生成为财经理论基础扎实、知识全面又具有历史科学观的复合型人才。“创新”主要体现在消化吸收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从历史中总结,警示现实。
2.2 加强教材建设
在中国财政史编写体例上,目前主要包括一般的编年体体例(大多数教材采用),以及专题性的编年体体例。但是,无论采用哪种体例,都应增加最新科研成果,增加史料真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历史事实,以提高中国财政史教学水平和质量为目的的精品、规划类教材,以满足教学的需要。
2.3 改革教学方式,增加讨论式,缩减教授式
增加讨论式教学、缩减讲授式教学,改革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中国财政史学习的积极性与愉悦性。因此,教师应转换角色,从一个教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历史趣味活动的建议者,专题讨论的引导者。讨论式教学前,教师所做的工作应该是讨论话题的选择与讨论切入点的把握。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所应做的工作应该是听取各方讨论的意见或观点,引导学生的讨论方向,综述各方观点,阐明自己的观点,起到“学生画龙、老师点睛”的作用。
2.4 运用历史案例充实教学内容
充分运用历史案例充实教学内容,把原本枯燥乏味的课程讲授得生动有色,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逐步改变厌学史类课程的习惯。比如,在讲授财政亏空时,可插入“曹操发丘”案例,介绍曹操发掘坟墓盗取财物以充军饷的典故。在讲授清代税收征管方式变革时,可插入“自封投柜”案例,介绍清代的透明纳税。
2.5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课堂
其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让枯燥乏味的史学内容变成图文并茂、声音、动画、影像资料的组合,对学生的视角、听觉等多种感官同时造成冲击,给其造成身临其境的情境和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给学生播放《中华文明五千年》、《解读皇粮国税》等电教片让学生了解财政史,以替代教师的口头讲授。其二,给学生布置课外读物,写读后感,讨论、评议,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其三,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观位于杭州市的财税博物馆、位于江苏省南通市的中国财政博物馆,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增加学生对中国财政史的学习兴趣。
2.6 转变考核方式,注重能力考查
转变中国财政史的期中、期末的考核方式,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评价体系应该由重结果轻过程向重视过程与关注结果相统一转变,重点放在检查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的能力上。比如,以写作论文的形式代替闭卷考试,以分组讨论、个人演讲的能力替代背诵书本上的条条框框,以就某一问题展开辩论后由老师、其他同学同时打分,再进行综合得分替代期末一次成绩确定最终成绩,更加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运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学习的实效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周春英.关于高校中国财政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7).
[2] 马金华.财政制度与社会经济发展——中国财政学会财政史专业委员会理论研讨会综述.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4).
财政学试题篇3
【关键词】财政支出效益评价 考评制度 效益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用科学的指标,合理的评价标准对财政资金使用产生的结果和效益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其核心是强调公共支出管理中的目标与结果及其结果有效性的关系,形成一种新的、面向结果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以提高政府管理效率、资金使用效益和公共服务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实力显著增强,收支规模扩大,有力地推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与此同时,党和政府十分关注如何进一步深化公共财政管理工作,十七大提出“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预算绩效考评体系”。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已成为构建我国公共财政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公共财政的三驾马车之一。通过绩效评价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强化资金监督管理,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财政资金分配和管理体系,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提供稳固的财力保障。
从财政部到我省市政府都非常重视这项工作,陆续出台了系列文件和实施办法并指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就是对政府工作的绩效评价,也是提高政府工作绩效一个重要抓手。近年来,杭州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杭州财政为此做出了很大贡献,发挥了重要的经济杠杆作用。1985~1989年四年财政收不抵支,四年赤字;94年摘掉赤字帽子;1998年,消化历年赤字,实现净节余,进入快速增长阶段;1999年,上百亿台阶;2005年,收入521亿,可用财力185.78亿,占收入35.67%;2004年1月,比全国提前两年停收农业税;1996年~2005年,7次调整最低保障标准,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2003年,对失土农转非人员实行社会保障补助;2003年,设立教育资助券专项1480万元,33000名低收入子女受助;2005年,专项260万元补助外来农民工子女入学困难等;以上数字不难看出杭州财政支出更多地倾向教育、农民、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等民生方面,把钱用到了老百姓最需要、最紧迫的地方。2007年12月,杭州市被评上“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是有充分依据和说服力的。
作为直接承担对杭州市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考核和追踪工作的财政部门一直来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上个世纪80年代对专项经费实行跟踪反馈;90年代对事业周转金和经费使用效益进行考核,开展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工作试点。成立评价办公室和专家咨询组,确定相关企业作为试点,探索绩效评价工作在企业效益评价、经营者业绩评价、企业管理诊断等方面的应用,对企业一定期间的经营效益和经营业绩做出综合评价;2003年在总结7年财源建设的经验上,提出了“绩效财政”新思路,在坚定政府引导、扶植、促进经济发展必要性的同时,明确了现阶段推进绩效财政着重需把握“扶植方向”与“规避风险”两大关键问题;2005年提出了对所有预算内外用于建设的资金坚持绩效考评的原则,对各专项资金都要建立资金管理办法和实施指南等制度。项目实施过程和结果要接受人大和审计、财政等部门审查监督,财政项目支出要逐步推行绩效考评制度。特别是杭州财政局财政监督局成立以来,开展了对部门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会计信息质量等内容的监督检查;对财政局内部19个财政处室的内部规章制度及执行情况进行了检查。针对内部控制制度、专项资金管理、行政收费收支管理、基础资料管理、预算外资金管理及财政性专项资金追踪绩效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2005年,财政监督局将监督视野从财政资金使用的合法合规性拓展到财政资金的有效性上来,探索开展财政资金的有效性监督试点,提升财政监督层次。选择了部分建设项目进行绩效监督试点,对项目的目标实现程度和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进行分析和报告,对项目实施必要性、设计的合理性、实施过程中的财务管理情况和实施后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评价。
同时,杭州财政部门也开始关注怎样从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工作进步向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深化问题。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2007年9月,市政府印发了《杭州市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行办法》通知,对开展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作了明确详尽规定并确定我市今后绩效评价工作重点是推进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全面试点工作,同时又开展了:
1.加强绩效评价体系研究: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研究课题小组,通过分析杭州财政支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借鉴国内外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方法和经验,完成了《杭州市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研究》和《杭州市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研究》,分别获2005省财政系统调研课题和2006年财政学会课题成果二等奖,为开展我市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
2.积极探索试点项目:2005年对市属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项目绩效评价试点;2003~2005年对5.1亿再就业资金实施评价;上塘高架延伸、西湖隧道工程、畜禽养殖污染整治等;2007年对工业企业技术改造财政资金绩效评价,涉及一百多个单位自评,在此基础上抽点评价,为建立全面系统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制度打好基础,摸索出一条以企业自评为主、财政和主管部门进行指导、监督和重点评价的绩效评价工作机制;7~8月对省环境自动检测网络建设项目涉及7个空气质量自动检测站、8个地表水质自动检测站项目;对我市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扶持的广电公交媒体等45个项目的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工作等等,开展了多项试点工作。
3.树立绩效监督理念:在进行资金安全性和合规性监督检查同时关注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6年对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和固定资产清查专题调查等工作中,查补沉淀财政资金1994万元,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整改意见和建议。同时,制订了绩效评价工作配套措施和五年规划,设置了专职机构、建立了专家库并制定了一系列工作制度等。
然而,要真正做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财政支出范围广,支出绩效呈多样性,有可用货币衡量的经济效益,还有无法用货币衡量的社会效益;有长短期效益;直间接效益等,很难用一种比较准确的办法对财政支出进行衡量。
应该说,做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需要有一套科学的评价指标和方法体系,需要有一套完整的评价工作制度体系,包括绩效评价的组织管理制度、实施办法、工作流程、结果应用等等。可以说这是项开创性、探索性的工作,是这个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相信我们财政部门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攻坚克难,开拓创新,把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杭州市志财税篇.2007,8.
财政学试题篇4
一年来,会计科在上级业务部门和局领导的指导帮助下,通过全科同志的共同努力,团结协作,积极做好全区的会计管理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将会计科一年来所做的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开展了农村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和乡村财务管理状况调研,探索农村会计管理工作新机制,更好地服务新农村建设。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6]32号)和《国务院关于做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4号)和昭财会[2008]20号文件有关精神,结合我区实际,为服务好“三农”,切实推进我区基层会计核算体制改革,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和谐健康稳步发展,于20098月14日起对辖区内20个乡镇办事处,152个行政村开展调查。对当前农村的财务管理状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剖析。根据调查结果,我区在2006年己实行村财乡管村用,把原来的农经管理站合并归财政所统一管理。各乡镇办事处把本辖区内所有村级财务集中到乡本级财政所统一管理,开设统一的村级专户。开展农村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工作。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全面推开,为实现“三个确保”,解决农村财务管理混乱的现状,根据市财政局的有关精神,现将全面推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
二、评比表彰先进会计集体和先进会计工作者,学先进、创业绩活动取得阶段性成果。
为加强全区会计队伍建设,促进会计事业健康发展,充分发挥财会工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作用,结合全区“先进表彰”工作安排,对全区财会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了严格评选,自下而上评选出了全区共表彰15个先进会计工作集体,56名先进会计工作者。学先进、创业绩活动取得阶段性成果,这项活动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表彰规格高,规模大。区级以区政府名义进行表彰。二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要求严。全区开展的“树榜样、学先进、促发展、创业绩”活动,自始至终得到了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在此基础上,严格把关,层层筛选,优中选优,各单位通过党组集体讨论通过,并经过纪检监察部门把关签章认可的。三是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性广、素质高,涵盖了各行各业。由于各级领导及财政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工作扎实,措施有力,表彰活动达到了“鼓舞人、激励人、教育人、促进工作”的良好效果,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会计工作者的一致好评。
三、积极参与组织全区财政法规知识竟赛工作。
通过自上而下的组织,宣传学习普及财政法规知识,全面提高了财政、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按照本次竟赛的安排和部署,采取各种措施开展财政法规知识竟赛活动。要求全区财政、财会人员进行上网答题,并将答题过程作为学习业务知识和提高业务水平的过程。在全区会计行业形成了人人参与财政法规知识竟赛,学习业务知识的良好氛围。为进一步提高我区财政干部、财会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通过开展“五五”普法法规知识竟赛活动,广泛开展财政法规宣传教育,促进财会人员学习财政法规知识,成绩合格,可作为会计从业人员2009年继续教育的考核内容,确保了全区网上答题成绩的良好性和答题率。
四、新办理2009考试合格的会计人员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办证工作。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改善服务工作,提高办事效率,我区根据市财政局昭财会[200912号文件精神,在申办《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中,本着方便会计人员、缩短办证时间和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坚持原则、依法行政,认真做好《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申请、办证、变更、调转等工作。今年共颁发新会计从业资格证书86本,补发证22本。
五、认真组织开展全区会计人员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注册登记工作。
进一步加强会计人员管理,对全区持证会计人员1420人,进行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注册登记,为加强和完善会计行业管理信息系统。到目前为止,全区注册登记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已近1100人,以财政会计行业管理信息系统为平台,完善系统使用功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云南省会计条例》、《云南省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实施办法》、《云南省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实施办法》及相关法律的规定,结合实际,对在辖区内办理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进行注册登记。这是实施新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后首次进行的注册登记,也是2002年换证结束后,时隔5年以来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清理工作。此举主要目的:一是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管理,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二是统计在岗和未在岗会计人员,确保全区会计从业人员数据信息库的真实完整;三是完成会计人员学历、职称职务等信息的变更工作,确保会计人员信息真实、准确;四是清理假证,打击制假、造假、做假行为,整顿会计工作秩序;五是清理无证上岗人员,严肃会计法律法规,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六是按属地管理原则,对异地工作的会计人员完成调转工作,规范管理。
六、全面完成了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报名工作。
通过宣传和组织,热情服务、精心准备,会计类报名考试取得圆满成功。
一是做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报名工作。2008年我区会计专业技术资格报名人数为80人,通过考试,合格人数11人(中级6人,初级5人),比上年的99人,减少19人,二是做好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报名工作。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报名人数为39人,比上年的32人,增加7人,增长21.18%。三是做好会计从业资格全省统一考试报名工作。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报名人数为261人,比上年的298人,减少37人。
会计考试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责任重大的工作。由于精心组织、周密安排、严格纪律,认真抓好每次考试报名工作,每次报名和考试组织工作都圆满地完成。这对于公平、公开、合理选拔会计人才,促进广大财会人员学习会计专业知识的积极性,提高财会队伍业务素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七、存在问题
1、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还有待提高。
2、仍然有部分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还较薄弱,还需要加强和规范。
3、还有少数单位认识不到位,还未配置计算机和财务软件,因而使单位会计核算落后,还没有脱离手工记账。
财政学试题篇5
【关键词】教育观念; 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002-02
财政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主要讲授财政概念、职能、财政收支、财政管理体制和财政政策等基本理论,是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的骨干课程之一。财政学属于专业基础课,一般经管类专业课程设置是在开设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等基础课程之后,开设财政学。目前,国内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多数都开设了财政学课程,但是整体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许多学者和一线教师进行了诸多有益的研究探索。早在1986年,中央财经大学就发起成立了“全国高校财政学教学研究会”,旨在为全国高校财政学教学研究提供交流探讨的平台,推动全国财政学教学改革与理论研究。目前,已经涵盖了全国60多所高校,有力推动了我国高校财政学教学改革和理论研究的蓬勃发展。但是,财政学整体教学效果依然不能令人满意。其影响因素很多也很复杂,本文从教育观念对教学效果影响的角度,研究探索提高教学效果的治本之策就是以素质教育观念统领财政学教学活动。
1教育观念的反思与发展
教育观念是在人们以往的经历中形成的,并且会潜在地、不自觉地对人的教育行为产生客观影响。所以,人不可能像换衣服一样简单,彻底改变自身观念,一定要经历一个非常艰难、曲折和漫长的斗争过程,将伴随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过程。[1]因此,社会各界都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扬弃落后的应试教育观念,树立现代素质教育观念。
所谓应试教育,是指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违背人的发展规律,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的教育观念和行为。这是一种不健康的教育观念,它不仅无助于实现教育的基本职能,甚至产生诸多负作用。主要表现在:它用层层考试选拔出极少数“优胜者”,而忽视了对绝大多数学生的教育;它紧紧围绕考试需要,形成“按需施教”的教学模式,即“考什么,教什么”和“考什么,学什么”片面知识教学的怪圈,而忽视了学生非应试能力的培养;它以考试成绩或升学率作为检验学校、教师及学生的教学质量和学业水平的标准,形成教师“填鸭式的死教”和学生“被动接受式的死学”的单向、被动的教学互动关系;其结果是多数学生因被忽视、被歧视或负担重等原因产生厌学情绪,而少数高分同学因片面知识教育而缺乏继续发展的潜力,也将教师陷于非常被动和尴尬的境地。可以说,教学效果不理想是应试教育观念扭曲正常教育行为所酿成的一大苦果,严重制约了教育的健康发展。
因此,我国许多学者一直致力于反思、总结、探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观念。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就提出了素质教育。经过20多年的探索与发展,2006年,素质教育写进新的《义务教育法》,上升为国家意志,成为社会各界必须践行的法定义务。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这是我国应对21世纪挑战的战略抉择,也是中国成为世界强国的制胜法宝。
所谓素质教育,在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有明确规定:“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可见,素质教育是着眼于提高人内在素养的品质、强调知识内化和身心发展的教育观念。它与应试教育观念有根本区别,其先进性可以有效解决应试教育的诸多弊端。素质教育重视施以全面教育,反对片面教育;重视面向全体学生,反对只面向少数学生;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反对不考虑个性特点的不合理要求,以有差异、有特色地发展求得所有学生的共同发展。所以,素质教育观念必将引起教育各方面发生深刻的变革。[2] 所以,素质教育观念是学校及教学活动的“指挥棒”,对学校工作及教学活动具有统领作用。而教学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观念的主要途径,把素质教育观念具体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因此,树立素质教学观念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治本之策。
2以素质教育观念为指导,探索改进财政学教学的思路和对策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双方互动的过程,教学效果的关键取决于教师和学生双方互动的默契程度。如果把教学活动比做电视剧制作,教师则要扮演编剧、导演、制片、监制、配角等,学生是主角。而两者最大的区别是,电视剧是由编剧、导演独立创作的,然后根据剧本需要筛选合适的演员。但教学活动的主角是事先确定的,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编导,即“带着镣铐跳舞”。因此,好的课堂教学也是“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功夫尽在课堂外。
大学生没有太多的社会经验和深厚的经济学基础,初学财政学,产生陌生、枯燥、空洞、没用等想法,都是可以理解的。就教学活动本身而言,主要有两大因素:财政学课程本身特点和教师的教学能力。在财政学课程特点一定条件下,教学效果主要将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2.1营造和谐的教学心理环境: 常言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用真情打动学生,用行动感召学生,建立起相互尊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财政学的兴趣。所以,教师应该从自身做起,潜心修炼。
要具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和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精神。
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教师深邃的思想、渊博的学识、独到的观点、严谨的逻辑、雄辩的口才、幽默风趣的谈吐等等,比较容易成为学生心中的偶像。
经常采用寓情于教,以情动人的教学方法。让师生处在关爱、平等、和谐氛围中,使学生轻松自觉地进入学习状态,与教师产生共鸣。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一是热情洋溢而又平易近人,给学生一种自然、明朗、积极向上的情感引导,形成学生积极、愉快的心情。二是善于运用表扬和批评的手段,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关注,表明老师是在用心与学生平等交流。三是加强与学生情感和思想交流。抑扬顿挫、绘声绘色的语言能够增加教师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运用眼神和表情与师生进行交流,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效果;恰当运用肢体语言也能实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四是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多为学生创造各种表现的机会等等。
2.2以学生为本,创新财政学教学方法: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瞬间激发学生对财政学的兴趣,而能够长久吸引学生眼球的法宝是“以理服人”。
所以,教师必须先了解学生对学习的需求情况,“缺什么?怎么补?”等,精心编排教学内容,讲究教学方式方法,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重点尝试几个方面:
(1)增加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直觉感性认识,有利于消除学生对财政学的陌生感。
在此,以“为什么要学习财政学”的讲授为例。这是既财政学教学中必须首先解答的问题,也是影响学生兴趣和重视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量做到“我的地盘,我做主”。具体从财政概念讲起,采用从现象——本质——现象的分析方法。首先,让学生自由发言,任意联想,寻找和列举身边的财政现象和问题。同时,教师要把学生列举的现象分类写在黑板上。此时,教师不要着急进行对错评价,应该首先对学生的积极、大胆的发言进行表扬,鼓励口无遮拦。其次,引导学生对他们所说的各种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和归类,筛选出与国家收支有关的现象归为一类,其他的归为一类。经过对比,学生很容易归纳出哪些是财政现象和问题,而哪些不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继续分析和体会财政和自身的关系,从而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税收、住房等财政问题与自己息息相关。那么“为什么要学习财政学”及财政学的重要性等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2)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消除学生对财政学的空洞感。
初学者往往认为财政学不像会计、审计等课程那样具体和容易掌握,感觉财政学太抽象、不易把握。在此,从观察分析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角度出发,谈“为什么要学习财政学”。主要抓住两个方面:
首先,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一般人都应该具备些财政经济方面的基本常识,才能看懂经济形势和政策。否则,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你就是一个“睁眼瞎”,难以成为“经济人”。何况是一个经管专业的大学生呢?掌握基本的财政学理论是其必备的素质。
其次,使用案例教学方法。筛选两个典型案例:2010年中国财政政策与欧盟国家财政政策的比较。具体分四步:第一步是搜集资料。先让学生自己广泛搜集资料,教师再提供补充参考资料。第二步是让学生撰写的案例分析报告,并提交电子版。第三步是教师仔细阅读学生案例报告,挑选最好的和问题最多的案例报告各几篇作为典型,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公开集体评阅,找出每个案例报告的优点和不足。第四步是教师对案例报告进行整体分析和评价。充分肯定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可取之处,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办法。此类案例分析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财政学的重要性和复杂性。而且从长远看,更有利于学生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3)尝试把宏观问题微观化讲解的教学方法,把财政问题“家政化”,有利于消除学生财政学“无用论”的误解。
长期的应试教育形成的急功近利教育观念,人们普遍认为:上学 = 大学 = 工作 = 金钱/地位,而很少去思考人生的价值,个性、兴趣、道德品质等等。大学生对财政学产生“无用论”的想法是正常的,也是教师无法改变的。但是我们可以因势利导,从学生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采用财政问题“家政化”的讲解方式,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财政学对其本人非常重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财政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在讲财政的概念时,最好不要单刀直入强调其强制性和无偿性,以免使学生感觉财政不讲道理,就是强权,没什么科学性的想法。所以,可以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从中挑选效果最好的方法。在此,介绍组织课堂讨论教学方法的使用情况。首先,教师在课堂设计中要找准突破口——选好讨论主题。在学生普遍对财政不了解,而对税收有一定体会的条件下,选择最能够代表财政的税收作为分析问题的切入点是可行的。组织课堂讨论教学方法具体可以分为五步:第一步是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正方同学代表国家,观点是应该缴税;反方同学代表纳税人,观点是不应该缴税。第二步是让正方和反方同学分组讨论,分别列出支持各自观点的理由。第三步是让正方和反方各选派代表进行现场辩论。第四步是教师对双方的辩论结果进行分析评价,指出应该肯定和改进的地方。第五步是教师讲明自己的观点,让学生进行分析评价。这种教学方法的效果非常好,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很好体现了教师对教学的主导作用。学生通过积极主动、激烈争论的课堂教学,不仅真正掌握了财政、税收本质等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受到了一次成功的国民素质教育,清楚作为一个公民在税收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学生也能深刻认识到财政学对自己的重要性。
通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改革探索,首先解决学生“为什么学习财政学?”的问题,学生就会对财政学学习更有兴趣和更加重视。在此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明白财政学学习目的和方法。
教师与学生教学目的相同,只是角度不同而已。如果教师只是熟读教材、按照考纲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填鸭式”的讲课,考试前复习串讲划重点,学生考前突击复习、死记硬背,考试通过率很高。这就是典型的应试教育教学模式,而且目前我们多数教师就是这种流水线生产的产品。在素质教育成为法律义务的今天,我们不能继续沿用这样的模式去培养我们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教师必须从一定的高度去把握教学目的,否则只能是误人子弟。就此问题,介绍两种方法:
(1)在分析财政学课程特征的基础上,阐明学习财政学的目的和方法。财政学研究对象包括财政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财政收支基本制度和政策等主要内容,其中财政政策是财政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也就是,检验财政学教学效果的主要标志就是看学生能否正确解读和评价国家财政经济政策以及能否根据社会经济情况的变化,大致预测财政政策的走向。所以,财政学教学目的不是记住了某些个知识点,引导学生在“学以致用、以用促学”方面下功夫,重点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维方式,使学生受用终身。
(2)把素质教育观念和方法融入教学的每个环节。这是落实素质教育观念的最关键和最困难之处。它不仅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目的,而且要具备实际落实正确教育理念和教学目的的实力和技巧,充当一个知识海洋中的领航人。教师要高屋建瓴、仔细推敲,努力做好每节课的教学构思和设计。通过教师正确引导、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师生良性互动、理论与实践结合、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积极主动、轻松愉快、不知不觉中汲取财政学的营养,形成其财政学的专业素养。
此外,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促进教师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多样化、人性化;改革评价考核指标体系等,从多方面尝试改进财政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当然,素质教育观念的形成和实践是个十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需要每个人变革观念并参与其中。教师更应该努力转变观念,以实际行动践行我国素质教育的观念,并指导我们的教学行为、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从根本上改进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人力资源强国。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 顾明远:《加快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推进素质教育》,2010-12-11,教育部网站 ;
[3]柳斌:《解读义务教育法:素质教育由政府倡导到国家意志》,2006年09月04日,中国经济网;
[4]孙伟 张国富:《财政学教学创新研究》,《中国电力教育》,2008年2期 ;
[5]宋学红:《对当前《财政学》教学困境的几点思考》,《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1期;
[6]余可:《基于科学发展观对财政学教学和研究的几点思考》,《学理论》,2010年第26期;
[7]刘彩丽:《培养学习兴趣 讲究教学方法》—谈《财政学》课堂教学体会,《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1999年第4期;
注释:
[1] 文喆,《关于转变教育观念的若干认识》,北京教育在线网,2009-05-27 。
- 上一篇:
- 下一篇:
财政学试题范文
2022-11-05 阅读:0
推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