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苏轼范文五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2022-11-04 欧洲杯买球平台的版权声明
百家讲坛苏轼篇1
喜欢苏轼这位大文豪是主要原因,但更为重要的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康震的精彩讲解。北师大的教授个个令人敬佩,现在正在播出的《论语》就是北师大的教授于丹。以前只知道几首词和坡这个名字。在看完节目后,在我的脑海中已经出现了一个生动的苏轼:豪迈,开朗风趣,爱憎分明,爱国为民,做人达观不拘小节,人生起起浮浮但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坡追求的是儒、是道、是佛,但又非儒、非道、非佛,是仕进之人生,又是终生追求隐逸之人生。这些正是东坡人格魅力之所在。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集大成,是一次最好的中和。
面对如此伟大的人物,我所能理解的实在有限,写的水平也非常有限。
但求大家看后能对苏轼有进一步的了解,也喜欢上这位千古难得的奇才。
先说苏轼的父母,苏轼的母亲程夫人是一位很有政治见解的妇女,官府小姐出身,有非常良好的教养和学识。有一次她给苏轼讲《后汉书・范滂传》。东汉名士范滂反对宦官专权误国,汉灵帝大逮党人,范滂镇定自若地前去投案,其母和他诀别说:“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全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程母讲到这里,激动不已。苏轼问:“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程氏坚定地说:“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苏轼因此自幼立志以范滂为楷模,为官后清正廉洁,奉公爱民。他在任开封府推官期间,秉公执法,断案精敏;任徐州知府时,洪水将淹城,他“誓与城共存亡”,发动吏民抗洪保城,使百姓免遭洪灾之害;在任杭州知府时,他关心民瘼,兴修水利,为民造福,百姓感其德,家家挂其画像,饮食必祝,并建生祠以纪念。由此可见,母亲的早期教育,对苏轼后来的道德节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觉得很感动,有这样的母亲,才有了这样的苏轼!父亲苏洵也是唐宋家之一,苏洵对自己的两个儿子要求很严格,他一生没做什么大官,但却培养了北宋文学的两个奇葩,父子三人均位列唐宋家,这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苏轼少年成名,22岁考了相当于现在全国高考的第二名,实际是第一名,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以为是自己学生曾巩的考卷,写得太好了,但怕人说他,把这份考卷点了第二名,实际考卷是苏轼的。后来欧阳修对老友说:“捧读苏轼的信,我全身喜极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当今奇才,我应当回避,放他出人头地。请大家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没有人会再说起我来的!”当时欧阳修名满天下,天下士子进退之权全操在欧阳修一人之手,欧阳修这一句话,苏轼之名顷刻传遍全国,“出人头地”这一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苏轼25岁时在制科考试中被皇帝点为第一名。制科考试在宋朝只举行过22次而且不定期,录取的人员只有41人,苏轼是所有人中成绩最好的,百年第一。
唐宋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
苏轼一生在政治上起伏很大,他在北宋王安石变法上意见相反,属于保守派,官场上始终被卷入派系斗争。
苏轼的仕途开始于凤翔县,他的顶头上司陈公弼对他总是挑刺,不给他好脸色看。让苏轼很生气,其实陈公弼是用心良苦。苏轼后来非常后悔年轻时对陈公的不敬,这是在经历过许多人生波折后才体会到的,后专门为陈公作传。陈公弼的儿子就是陈季常,坡在一首诗里开朋友陈季常的玩笑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因为这首诗,在文言里用“河东狮吼”就表示惧内,而陈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因此这个名字也就千古流传了。
苏轼第一次官场落难是因为“乌台诗”案,差点送命,已经退休的王安石上书恳请宋神宗不要杀苏轼。最后苏轼被贬到黄州,在那里苏轼与民为乐,耕作为生,在黄州苏轼得到了坡这个称号。也是在黄州苏轼做出了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后来苏轼重新被启用,在赴任之前去见了一个人――王安石,这次会面两个人像多年的老朋友畅谈了一个多月,屏弃了政见上的不同。在苏轼离开后,60多岁的王安石说:“不知再过几百年后才能再出苏轼这样的人物。”苏轼之作更为出名,他表达了同这位政敌兼诗友彻底和解的诚意,体现了这位伟大诗人宽容和仁爱的情怀:
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
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他们都懂得,在历史的长河中,官场的那么点荣辱得失是一朵浪花都激不起的,而他们杰出的诗词文章会永放异彩。
苏轼再次回到中央,还是无法摆脱政治上的斗争,后请调到杭州,在这里苏轼对西湖进行了重修疏浚,修筑了著名的苏堤,和白居易的白堤相映生辉。恢复到苏轼年轻时所看到的西湖: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一生中经历的三位女性,第一位妻子王弗,第二位妻子王润之,两个人是表姐妹。另外就是侍妾朝云。《江城子・记梦》就是追忆王弗的。王弗和朝云都是很年轻就去世了。王弗敏静;王润之持家;朝云侠义。苏轼爱得最深的还是结发妻子王弗,也是与他共患难的,流传千古的悼亡词《江城子・记梦》就是写给王弗的: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侍妾朝云则是苏轼的知己,有个故事说,有一天苏轼抚摸着自己的肚子问家人:这里面是什么呢?有的说是满腹文章,有的说是满腹学问,惟朝云说是一肚皮不合时宜,苏轼感慨道:“知我者,朝云也。”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苏轼的弟弟苏辙比苏轼小3岁,兄弟间的情谊非常深,千古名篇《水调歌头・中秋》就是苏轼想念弟弟不得相见而写下的。至于《醒世恒言》中苏轼的妹妹苏小妹,历史上并没有这个人物,因为后人太喜欢苏轼了,想象他应该有个和他一样有才学的妹妹。至于她和苏轼学生秦观的爱情也就无从谈起。苏轼一共有四子,长子苏迈(王弗),苏迨、苏过(王润之),苏遁(朝云所生,早亡)。小儿子出生后他写道:“人皆养子望聪明,我为聪明累一生,惟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既是戏言也是期望儿女平安。 在经历了生死历劫后,他痛定思痛,文章中多了淡定平和,从容厚重。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四人文风虽异于东坡,但四人皆因得东坡垂青而并进文坛,开创新篇,故而称为“苏门四学士”。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百家讲坛苏轼篇2
关键字:苏轼 文学 思想 源流
《赤壁赋》是脍炙人口的奇文,其明朗的意境、晓畅的语言、通达的哲理均给人以美的享受,泽被后人,百世流芳。当苏轼这位绝世的酿酒师用他真纯的心灵酿好美酒,封坛发酵后,他却羽化登仙,乘风归去。悠悠醇香弥漫文坛,馨馨如缕缠绵不去,留给后人几多感慨,几多遥想……世人皆知酒味之美,却不解其以何为料,窖成天香?当我细细品味这杯醇酒的时候,不自觉地思考:其朗快、豪迈、道蕴 自然 之特点自何而来?
一、浩风激荡,适逢大机
中华宗教文化的精髓不外乎儒、释、道三家。自汉代起,几乎历代君王都把儒家奉为国教,儒家可谓根正苗红,茂盛茁壮。然而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土就起起落落,难成正统,为生存就必须与
三、禅意悠然,大智大境
苏轼对天地万象所蕴含的诗情画意颇为敏感,他总是以一个修道者的情怀与创作者的心境,来表达自己的妙悟与体验,时时处处发现生活中的情趣和至理。在参悟和创作中提升自己的心境,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在流离颠簸中彷徨失意时总能打破物我界限,以清澈纯粹的心境与浩渺 自然 相接,感受生命的律动。佛家讲“离四句,绝百非”,不执著于任何一边,不流于偏执,如圆转圜,不落两端,圆融无碍,才可以把握事物的实相真相。苏轼把这种理法用在诗文创作和感悟自然上,既运用文字,又不落于文字局限,言外生意,相外有境。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百家讲坛苏轼篇3
前半生,苏东坡对工作全力以赴、处世外圆内方、做事尽职敬业,我们学习他的“超脱”;而他的精彩在后半生,成就了其辉煌一生,生命清雅恬适、生活别有风趣、具有艺术情怀,我们则学习他的生活哲学,可得“清欢”和“趣味”。
关键词:苏东坡;勤政爱民;至性至情;旷世才华
一、浅谈苏轼的政治生涯
1.起起伏伏的为官之路
纵观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命运多舛,一度下狱,三度贬官。苏轼的政治生涯可以用“三起三落”来概括:
一起:步入仕途。l057年苏东坡22岁时参加科举考试,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一年录取进士388人,苏东坡名列第二,他的弟弟苏辙名列第五,兄弟二人从此开始了政治生涯。苏东坡步人仕途后,一步一个脚印。逐步被提拔重用。
一落:大难临头。l079年,因为“乌台诗案”,苏东坡被关在御史台审讯103天。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产生了新党与旧党之争。苏东坡反对变法,站在旧党一边,结果收到排挤,被贬到黄州。
二起:东山再起。l085年4月,宋神宗驾崩,年仅l0岁的哲宗继位,英宗皇后也就是皇太后摄政,尽废王安石变法,史称“元祜更化”。任用司马光为宰相,也使苏东坡青云直上。
二落:知难而退。太后和司马光全盘否定王安石的新法,苏东坡坚持原则,反对全盘否定。因与太后和司马光政见不合,苏东坡觉得不开心,一再主动请辞外放。l089年7月至l091年2月,出任杭州太守l年零7个月。
三起:再回朝廷。苏东坡1091年3月回朝,进官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这是他一生中多高的官职。
三落:贬再贬。l093年9月,太后驾崩,18岁的哲宗亲政,刚一亲政,就变本加厉地进行政治反扑,无情打击元祜党人。先把苏东坡降为定州太守,赶出京城:上任1个月又被贬到遥远的惠州,在那里住了2年零6个月;再贬,被贬到更远的儋州,就是今天的天涯海角。现在海南岛经济发达,古代却是极其落后、没有开化的蛮荒之地。贬谪至此,就再无处可贬了。
苏轼一生政途大起大落,被陷害是他遭到贬谪的重要原因,但是对方有机会陷害他的原因,脱离不了他的诗文作品,因为东坡总是固执的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出对当时政治的不满和反对。即使如此,他仍然不畏惧、不屈服,不停止为作,绝不趋炎附势,绝不同流合污。
2.为官勤政爱民
2.1杭州政绩
孟子曰“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苏东坡用自己的行动为这句话做了最好的诠释。苏轼为官关心百姓疾苦,坚持着自己对国家和民生无比的关注和关切,如果你是杭州人,对这一点的感受一定尤为深切。苏东坡第二次到杭州时,西湖淤泥、芜菁、杂草已占三分之二,西湖不像西湖了,倒像一个臭水塘。官府的多数官员主张废了西湖。此刻,苏轼坚决主张要保留西湖。他说:西湖,对于杭州来说如人之眉目,弃之难看,他还向朝廷奏章,要求保住并疏浚西湖,并陈述若干理由,请求朝廷拨款。苏轼到西湖实地考察,湖内的泥、芜菁往哪里堆放呢?西湖南北相距30里,绕湖来回需要一天。往湖外运输显然费时费工,苏轼想好了主意。他动员20万民工,大面积清除淤泥,没有汽车运输,全凭人工,东坡就决定把淤泥铸成一条近三公里的长堤,并建了“锁澜桥”、“望山桥”、“跨虹桥”等六座拱桥,拱桥下湖水相通,杭州人就称之为“苏堤”。苏东坡用多余的淤泥建造了一条苏堤,并且在苏堤上造了桥,种了杨树、桃树。每到春天,桃红柳绿,苏堤就像一条细细的绸带,系在西子湖的腰间。
苏东坡1089年任杭州知府,杭州先涝后旱,接着瘟疫流行,米价暴涨。苏东坡请求朝廷供米20万石赈灾,并平粜官米40万石,使当时杭州无一灾民饿死。
苏东坡捐献黄金50两,并广泛筹集捐款,创办了杭州第一家为贫苦百姓治病的“安乐坊”,三年医愈千人。这恐怕是中国最早的公立医院。他精通药理,还主持配制了一种名为“圣散子”的丸药,具有多种疗效,价廉物美,深受百姓欢迎。
苏东坡把杭州看作自己的第二故乡,他给西湖的山水赋予了那么多的灵性,流传下歌颂西湖山水的千古绝唱。苏轼不但疏浚了西湖,美化了西湖,他更用自己的杰出才能为宣传西湖,提高西湖知名度立下了汗马功劳。【1】
苏堤春晓“欲共水仙荐秋菊,长留学士住西湖”是杭州人民世世代代对苏轼的感谢与思念。望山桥南面的御碑亭里立有康熙爷题写的“苏堤春晓”碑刻,石碑背面有乾隆爷题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因此“苏堤春晓”碑是非常珍贵的康熙、乾隆的“爷孙碑”。有人说,康熙爷御笔亲题“苏堤春晓”四字中,“苏”字和“堤”字都是错字!传说苏东坡特别爱吃鱼,每次吃鱼的时候,如果侍者把鱼放在左边,他可以把整盘鱼都吃完,如果放到右边就要生气,因为苏东坡是“左撇子”,所以康熙帝故意把“魚”写在右边,以此纪念苏东坡。而“堤”字则把“土”旁写成“耳”旁,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耳”的字形与苏堤的地形相似,另一个则是取之意境,在苏堤上可以听到六种声音。注:这两个字均为当时正确写法
据颜真卿的《干禄字书》记载,“蘓”为“蘇”的俗体字。在古代,一些汉字的左右上下部件可以互换调用。“蘇”字这种“鱼”、“禾”对调的写法,在书法中即已出现。关于“隄”字,据颜真卿《干禄字书》记载,“隄”为正体,而我们现在使用的“堤”却为俗体。其实,两字古已有之,在最新《新华字典》中均可查证。【2】
2.2登州政绩
苏东坡在登州,也就是今天的蓬莱,只做了五天的知州,却上了两个奏章,《乞罢登莱榷盐状》结束了登州盐民因食盐官营购价太低、盐民难以糊口而十室九逃荒的历史。苏东坡走后,登州百姓设生祠纪念这位为民请命的好官,至今的蓬莱百姓中,还将“五日登州府,千载苏公祠”的故事,向所有热爱苏东坡的人热情相告。【1】
2.3徐州政绩
任徐州知州时,正赶上黄河的大洪水,徐州城被围,他亲上城墙护守,几十天不回家,劝阻想弃城逃亡的富人:“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终于保住了被围困了五十多天的徐州城。身为徐州市长他十分关心囚犯健康和福利,亲身视察监狱,指定医生给囚犯治病,因为犯人并非别人,也是一般老百姓!有些小事很容易做,只要人想到去做,但只有苏轼肯去做。他看到很多逃兵沦为盗匪,只因法令中说低级军士因公出差不发放差旅费,于是他每年自己省下几百钱,给大家发放差旅费。当他迁任湖州太守时,州城百姓满城空巷夹道相送。以至于千百年来徐州人都亲切地称呼苏东坡为“我们的老市长”。【1】
2.4勤政爱民
苏东坡从政四十年,历任八个州的太守,每到一地,关注民生,为民办实事。虽然,历史的长河已经流淌了近千年年,但是,当我们再次展开苏东坡波澜壮阔的人生画卷,他的仁政爱民,他的出众才华,依然是那么栩栩如生。
真是一任为官,造福万民,惠及千年。即使仕途屡次不顺,但东坡依然为官清廉,以一己之力为老百姓谋取最大福利,实乃真性情也。
二、浅谈苏轼的性情
1.为人至性至情
苏轼之所以千年以来具有长盛不衰的人气指数,除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才华外,还有他的刚柔并济、侠骨柔情。
1.1对兄弟手足情深
在历史上,兄弟齐名的故事很多,但像苏东坡与弟弟苏辙能够患难与共至死不渝的却不多见。苏轼几乎每到一个任所就给子由寄信赠诗,仅以“子由”为题的 诗词,诸如《示子由》、《别子由》、《和子由诗》等,就超过百首。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个中秋节到来的时候,苏轼在密州做知州,因为公务都很繁忙,一直没有机会和弟弟见面,万家团圆的时刻,他想起五年没有见面的弟弟,心中非常地感慨,这个中秋之夜喝了很多酒,写下了一首千古的名篇《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无眠的思念,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殷殷关切之祷告,无不流溢着手足深情。
每当人们思乡思亲的愁绪难以排遣时,总能从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找到安慰,人们把它谱成曲子久久传唱。
在苏轼因“乌台诗案”遭难之后,苏辙做了两件事。第一件冒险给远在湖州的哥哥报信,第二件马上给朝廷上了一道奏章,请求削掉自己所有的官职,用来赎兄长的罪过。苏轼和苏辙,就像两盏明灯,能够永远照亮我们未来的路途,也能够照亮我们每个人的人心。我想,这就是苏轼和苏辙手足之情给予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
1.2对亡妻念念深情
苏轼第一任妻子王弗与苏轼生活了十一年后病逝,苏轼在她埋骨的山头亲手栽下了三万株松苗。他是把自己那一缕思念化成了三万株万古常青的松树,经寒历暑,沐雨栉风,岁岁年年,生生世世,守侯在妻子身旁。又是十年后,苏轼为王弗写下了那首令所有读懂了的人摧心扼腕、痛断肝肠的《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中国文学史上,从《诗经》开始,就已经出现“悼亡诗”。从悼亡诗出现一直到北宋的苏轼这期间,悼亡诗写得最有名的有西晋的潘岳和中唐的元稹。晚唐的李商隐亦曾有悼亡之作。他们的作品悲切感人。或写爱侣去后,处孤室而凄怆,睹遗物而伤神;或写作者既富且贵,追忆往昔,慨叹世事乖舛、天命无常;或将自己深沉博大的思念和追忆之情,用恍惚迷离的文字和色彩抒发出来,读之令人心痛。而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苏轼的这首悼亡之作与前人相比,它的表现艺术却另具特色。这首词是“记梦”,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但虽说是“记梦”,其实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其他都是抒胸臆,诉悲怀的,写得真挚朴素,沉痛感人,苦心实可感天动地。【3】
1.3真挚友情
苏东坡对亲人情真意切,屡次贬谪,无论贬谪之地多么荒凉凄苦,亲人们不离不弃,相依相随,那么他对待朋友又是什么样的态度呢?
苏东坡对朋友坦率真诚,他说:“我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讨吃要饭的,眼见得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
苏东坡真正最好的朋友并非“苏门四学士”和显贵名流,而是名不见经传的陈慥。乌台诗案后,苏东坡被贬黄州。当时陈慥正在歧亭隐居,听说苏东坡到来,于是他在离黄州一百四十多里的歧亭设宴,为苏东坡接风洗尘。此时,陈家家境日贫,陈慥并不是很富有,可他为了朋友,尽家里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杀鸡宰鹅,盛情款待。苏东坡在陈慥家住了五天,受得了特别热情的接待。其时,苏东坡刚刚出狱,还背着“不忠”的罪名。不要说官场上的人不敢和他来往,就是亲戚朋友也是唯恐避之不及。苏东坡在黄州受到陈慥的如此热情接待,让他十分感动。后来,苏东坡从黄州调往汝州,陈慥一直将苏东坡送到九江。离别时,陈慥反复对苏东坡说,以后一定要小心,要闭门谢客,以免大祸临头。由此可见,陈慥对苏东坡情谊之深。
说起陈慥,大家可能大多不知其名。有一个成语“河东狮吼”让他和他的夫人在历史上声名显赫。这个故事还得从苏东坡说起:有一次,苏东坡到陈慥家作客。两人谈天说地,不知不觉就到了深夜。谈兴正浓,陈慥想留苏东坡在家住宿。殊不知陈慥惧内,在隔壁的陈慥之妻大吼一声:“这么晚了,还不睡觉!”陈慥一听,顿时吓得从不知所措。苏东坡见此,不觉好笑,马上回家,并且写了一首诗。诗云:“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柱杖落地两茫然。”自此之后,陈慥的老婆就名流青史,“河东狮吼”一词也流传开来。【4】
2.坚持真我
在政治上,苏东坡也是个坚持真我的异类,他一生的坎坷大体也源于此,朝云说,苏东坡一肚子的不合时宜,我们来看看苏轼因为它的不合时宜吃过什么苦头?
他既不依附权贵,阿谀奉承,作骑墙之态,也不为谋一己私利出卖良知。对他来说,唯一的行事标准就是“不欺天负心”,他一生不曾欺己,不曾欺人,不曾欺民,磊落坦荡。
京城在王安石变法中,苏轼以“求治太急,听言太宽,进人太锐”这样的犀利言辞,毫不留情地指出了“青苗法”等新法存在严重的损民弊端,得罪了雄心勃勃、急于求成的王安石,被逐出京城。
在改革的方式方法上,他反对骤变,主张渐变,反对鲁莽轻率,主张稳健改革,认为“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拟进士对御试策》)。在父亲苏洵病逝京师时他居家守丧时,写下了许多政论文;代表作有:《策略》五篇、《策别》十七篇、《策断》三篇以及《思治论》等。这些文章中,都表现出来他对当时国家形势的判断, 他认为“有治平之名而无治平之实” (《策略》第一),主张“补偏救弊”、“宣故纳新”。这一系列对国家时局的认识和判断,就是在今天都是很客观和具有积极进步的。【5】
王安石变法失败,旧党司马光于元丰八年执掌朝政,尽管苏轼与司马光私交甚厚,但当司马光要尽数废除新法时,苏轼却据理力争,极言新法亦有可取之处,不可尽废之,又开罪了十分器重他的司马光而无法在朝廷立足,只好自请外放。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无论是新党执政还是旧党当权,坚持“真我”的苏轼都是一个“异类”,不因新法而苟同,不以旧法而徇私,宦海沉浮,赤子之心始终如一。可惜得不到“当局”的赏识认可和重用,接连被贬,我觉得“坚持真我”是苏轼对他政治生涯最好的总结。
3.乐观豁达
巴蜀大川以母亲的胸怀哺育了一个苏轼,乐观豁达造就了一代天才,使他独具让所有的人们快乐的魅力,尤其在苏轼处于人生低谷时,他的乐观豁达更加令人敬仰。
当风烛残年的苏轼从海南岛儋州贬所北归途经润州时,在金山寺看到李公麟所画东坡像,回顾一生,心潮难平,感慨万千,写下了《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其实是东坡的自嘲之语,而这句话恰恰道出了东坡成就东坡完美人格和旷世诗文的真正原因,那就是乐观豁达的对待人生的磨难。
3.1黄州
苏轼遭受小人诬陷,就是所谓诬蔑皇帝的“乌台诗案”,被贬湖北黄州,做了地方武装副部长,没有的俸禄,无法养活家人,便在黄州城外的东坡上开荒种地,自号“东坡居士”,自此人们称其苏东坡。他在《初到黄州》一诗中写道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这哪里能看出谪贬的悲哀,分明是一副赏美景、尝美食的好心情。
黄州城东大约十亩田地,成为苏轼的躬耕之处。三间房子在坡顶上,向下看可见茅亭,亭下就是有名的雪堂。前有小桥,小沟常干,一株柳树,水井一口,中有冷泉,低处就是可耕之田,桑林菜圃,果园满枝,茶树低矮,可得香茗。黄州盛产柑桔,苏东坡竟然还尝试着用蜜桔酿酒,当然酒的质量是不过关的,朋友们饮过后纷纷腹泻,成为一时的笑谈。
黄州的磨难将一块璞石打磨成价值连城的美玉,使苏东坡的艺术才情获得升华。苏东坡的许多传世的名作,就诞生在这个期间。【6】
3.2惠州
苏东坡发配当时地处荒蛮之地岭南苏东坡只带着小儿子和夫人王朝云上路了,使即在路上连番又接到皇帝的再次贬官和不允许他乘船只能靠脚力去发配地的命令,年已六旬苏东坡也没有表现出一丝的哀号,一路上的诗作只是表现了艰辛却又透着乐观,苏东坡赋诗曰:“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所以岭南人说:“一自坡公谪南海, 天下不敢小州。”
据惠州地方志记载,自1100年到1910年的810年,东坡祠曾修葺过34次,平均不到25年就有一次。惠州的老人认为孤山到白鹤峰一线是当地人文精神的“命脉”,白鹤峰是惠州人文的眸子。
贬谪惠州,对苏轼本人乃至北宋文坛、政坛而言,是一个大不幸;但对惠州乃至整个岭南而言,苏轼寓惠与两百年前韩愈寓潮类似,直接引发当地文化的飞跃式发展,不啻为一件难得的幸事。
据惠州有关部门统计,苏轼在惠州寓居940天间,作诗词、杂文多达587篇,数量仅次于其在黄州的750多篇。这在苏轼文学生涯乃至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正如清代诗人江逢辰所言“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
寓居惠州期间,跟随苏轼求学的岭南子弟络绎不绝。北宋以前,岭南在政坛上几无存在感,唯张九龄一人而已。宋元以后,岭南名臣辈出,多赖韩愈、苏轼开拓之功。
苏轼不光自己笔耕不辍,弘扬文教,对多元文化也时常着意加以保护。他寓居惠州期间,与当地小寺庙——海会院住持海会禅师交好。海会禅师博学多才,但他栖身的寺庙规模尚小且房屋破败,香火不旺。苏轼在生活十分拮据的前提下,毅然“助三十缗足,令起寝堂”,建起了寺庙大堂海会殿。
但杯水车薪,远不足数。苏轼于是“盯上”了他的表哥程正辅和弟弟苏辙。程正辅当时提刑广东,与苏轼相距不远。苏轼连去书信“化缘”,最终化到了一万五千钱,买下一片陂田,建成放生池,成为惠州西湖之鳄湖的由来。
苏轼到达惠州后,见当地水稻种植方式落后,不但令农人身体痛苦不堪,而且小腿因长期浸泡水下多生“疮烂之疾”。于是他在百姓中推行新式农具“秧马”,不但解决了农人劳苦问题,而且提高了水稻种植效率。眼见当地军政混乱,官、军时有扰民、害民之举,苏轼建议建营房三百余间,以肃“军政”,使民安居。不仅如此,苏轼不顾自己贬谪之身,多方谋请,朝廷最终同意了他改革当地赋税制度的建议,“纳役奏改钱米各半”,“民受赐多矣”。【7】
3.3儋州
在“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的海南岛,苏轼精神不屈不挠、人生达观明豁的庆幸此地无瘴。在那里挨饿是常有的事,他在杂记中写到“食阳光止饥饿的办法。”他写信给朋友则说:“每念京师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为庆幸。”
我想讲一个“破天荒”的故事,儋州原建学堂,但无老师,所以黎家子弟读书较少。天下第一文豪来了,读书人人趋之若鹜。苏老师悉心指导,自编教科书,出了个关门弟子姜君弼。赴考前老师书扇曰:“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 结果姜君弼真的高中,成为海南第一个进士,“破天荒”就处于此处。 【8】
观其一生,其实他并没有过多少太平宁静的日子,然而他也并没有因了这些而整日里蓬头垢面哀哀切切,见人便“痛斥低劣小人”。困惑虽有过,烦恼也有过,但这些倒底也还是如同烟云从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穿行而从不停滞。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乐观着人生……”
三、浅谈苏轼的旷世才华
1.诗词方面的才华
苏轼的诗现存约两千七百余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叶燮(字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期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其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四库全书》提要云:“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亲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白居易;至苏轼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一派。寻源溯流,不能不谓之别格,然谓之不工则不可。故今日尚与花间一派并行,而不能偏废。”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开篇便豪情激越,气势宏伟。通过对赤壁雄奇瑰丽景色的描绘和对古代豪杰周瑜的缅怀,表达苏轼愿为国家效力建功立业的豪情及其壮志难酬的郁闷;还有《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中,上片首三句作者自我描绘出猎时的豪迈气概与威武姿态,下片首三句作者自我表白心高胆壮,抒发作者建功立业的爱国豪情,从这首词中可以反映出作者超脱自我慷慨激昂一心驰骋疆场的心理。
苏轼为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开豪放词派的先河,其词意境深远,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苏轼在词坛上的贡献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2.书画及其他方面的才华
苏东坡是一位诗、文、词、书、画五项全能的文豪,多栖的明星,散文上可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比肩;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为豪放派鼻祖,千百年来堪与伯仲的只有辛弃疾;书法是“苏、黄、米、蔡”的“宋四家”之一;绘画以墨竹开南画派文人画之先河;能监修工程——苏堤;能烹饪出“东坡肉”、“东坡汤”等一系列食品;能采药配药、给百姓治病……我甚至找不出作为那个时代的人的苏轼,还有什么是不能的。可以说在其中任何领域能做出这样一个成就的,就堪称大才子,苏轼却钟天地灵秀于一身,揽人间才华于掌股他是上帝塑造在人间的一个绝版! 【1】
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选人类有公元纪年以来的第二个千年的英雄人物,全世界列出了12人,绝大多数都是皇帝、总统,中国只有一个苏东坡,并用了两个整版的篇幅进行介绍,由此苏东坡也被外国人被誉为了“千年英雄”。
苏轼真是个有才华又热爱生活的达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四、总结
东坡是宋朝建国以来难得一遇的百年第一,他是天才又是全才,东坡不仅是一个得民心的好官,事事以天下苍生为己任,更在工作之余,潇洒自如地展开自己的文学情思,或惹人喜爱,或幽默,或豪放,或洒脱。
痛苦的历练往往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面对困难,我们要做的是用心灵的月光照亮黑夜的路,用乐观豁达的浩然之气点化人生旅途中“千里快哉风”!
他能在困难中卓然特立,能在逆境中奋臂独行,能从悲哀中排遣超脱,能从苦难中品尝人生,这是苏轼人品性格中最富有魅力的所在。
苏东坡就这样带着旷达乐观的潇洒风神,带着永远心系百姓的至纯良善,带着超凡脱俗的旷世才情,从宋代丰神秀逸地走到了今天,又将从今天走向遥远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林语堂.《苏东坡传》.群言出版社,2010
【2】杨立新.《错别字的尖叫:细数那些被误解的错字》.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
【3】琴棋书画诗酒花.《史上第一首悼亡词,也是千古第一情词》【4】汪廷讷.《狮吼记》戏曲选段.中华和谐文化网.2014年3月
【5】臧克家等.《苏轼诗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5【6】康震.《百家讲坛之苏轼》.2018年8月,潇洒东坡,第四集
【7】煮酒泼墨.《北归无望,痛失知己,失意的苏轼在惠州却被百代观法》.2018年8月
百家讲坛苏轼篇4
关键词:苏轼 李清照 词论 音律 创新
自南宋胡仔在其《苕溪渔隐丛话》中著录了李清照的一段论词之语之后,李清照词论中“别是一家”的观点和苏轼“以诗入词”“自是一家”的论述就一直是词坛上争论的焦点。虽然李清照词论中“词别是一家”的基本内容包括协音律、尚典雅、重铺叙等多个方面,但作者论述的重点还是词的音律问题。她在《词论》中批评苏轼的词是“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继而又提出“五音”、“五声”、“六律”、“清浊”等一系列的音律标准,对此做了极为详尽的论述分析,说明她的词论主要是从音律标准方面来论述“词别是一家”,而对苏轼词作的“不协音律”多有垢词。而从苏轼、李清照二人对词的音律的态度及具体创作实践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两人乃至宋代豪放、婉约两大词派不同的审美取向,更能深入感知苏轼在词作创新方面的巨大成就。
李清照的词论认为,词与诗、文最大的不同,就是词所具有的音乐性。词必须合乐可歌,其创作上的显著特点就是“以乐以定词”,即创作时用字用语必须符合曲调的要求,使字调的升降与音乐的高低密切结合,以使歌唱时行腔发调圆润动人,产生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感,否则,歌唱时就会走腔落调,拗口绕舌,唱不成调子。因此,她在批评了苏轼等人的词“不协音律”之后,对词的音律作了比较详尽的论述。她说:“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本应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而她自己作词时,就非常注意词的音律,并运用音乐性的语言来加强词作的艺术感染力。如《声声慢》一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其“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的音韵处理,使这七组叠词读起来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且十四个叠字中,除“觅觅”外,其余十二字的声母全属齿音;除“惨惨”外,其余十二字的韵母全属齐齿呼韵母,读来婉转凄楚,从而营造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加强了词作的音乐性。故万树《词律》云:“其用字奇横而不妨音律,故卓绝千古。”后来有不少词曲仿效李清照这种写法,但都不如她用得出奇制胜而又自然生动。
李清照对词的音律这样严格的要求,对于词在艺术上的日臻完美,对进一步提高词的表现功能起着积极的作用,音律之美也强化了宋代婉约词典重雅丽,婉转唯美的审美取向。但李清照严格地套用旧有的曲调的音律为标准来批评苏轼的所有词作“不协音律”,显然也是片面的。
苏轼其实也是十分注重词的音律研究和运用的,他并没有说过词可以不守音律规则。他曾经十分喜欢陶诗《归去来兮辞》,但对该诗不合音律就感到不满意,在《与朱康叔十三简》中说得特别明白:“旧好诵陶潜《归去来》,常患其不合音律,近微加增损,作《般涉调·哨遍》,虽微改其词,不改其志”。在《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序又中说“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以遗之云”。在《和致仕张郎中春昼》还自称“白琢歌词稳称声”。无论是“常患其不合音律”,所以要“微改其词”,还是“稍加隐括,使就声律”,这些都是他主观上追求音律,使词协律可歌的表现,说明苏轼在词的创作实践中并无故意不协音律规则。在他的《醉翁操》序中,亦有“琅琊幽谷,山川奇丽……而好奇之士沈遵闻之往游,以琴写其声,曰《醉翁操》,节奏疏宕,而音指华畅,知琴者以为绝伦。然其有声而无其辞,翁虽为作歌,而与琴声不合。又依《楚辞》作《醉翁引》,好事者亦倚其辞以制曲。虽粗合韵度,而琴声为词所绳约,非天成也。后三十馀年,翁既捐馆舍,遵亦没久矣。有庐山玉涧道人崔闲,特妙于琴。恨此曲之无词,乃谱其声。而请东坡居士以补之云。”(见《东坡乐府》卷二)可见,苏轼不但讲究音律,认为作品“与琴声不合”,“为词所绳约”需要改进,而且认为词与音律要达到“天成”的境界才行。
由上可知,对于词的音律问题,苏轼和李清照一样,实际上也是非常重视的,只不过苏轼作词更注重词作内容与音律的自然和谐,强调抒写性情而又不愿被禁锢,因此某些词作中才会出现不协音律的现象。而且苏轼的不协音律,还有改变时代风格的主观努力和他个人不羁个性的因素在内,从而促成了苏轼对宋代词坛大胆的改革与创新,成为宋代独振新风的词坛领袖。
宋初之词,其风格基本上是沿袭五代词的绮靡俗艳,柳永作为代表,创造并填制的大量词作,其内容亦多为艳情风月,深得市井喜爱,故有“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故而宋词就有了“聊佐清欢”的审美特色,这也影响到北宋中期以后词体创作的环境和状态,就像宋人李唐《品令》所绘:“唱歌须是,玉人檀口,皓齿冰肤。意传心事,语娇声颤,字如贯珠……”在这样的音乐环境中,文人填词自然必须首先满足女性演唱的需要,使词的主题、风格、语言,乃至声腔韵调都服从于她们的特殊需要。因此,当时流行的曲调都是轻柔婉丽的“靡靡之音”。这种词曲调、音律的限制,就使得词作内容上难以有所突破,只适于表现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的情感。而苏轼对宋代词坛这种沉迷与艳情的风气十分不满。他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使词摆脱音乐的附庸而变为一个独立特殊的诗体,由此才“以诗入词”,在词的创作内容和创作手法上力求创新,要求以更为丰富的生活内容入词,改变词作单一的表现风格,当然在词的音律上也就会有所突破。不过,这种突破并没有违背词合乐可歌这一基本的特性。所以,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能使“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他的《念奴娇·大江东去》“须关西大汉,执铁板”而唱,这说明他的豪放词也都是可以合乐可歌的,只不过所合的不是柔美的婉约之音,而是雄壮高亢的豪迈音乐罢了。这种音乐,才使得词作内容和音韵达到和谐统一的意境,使得词这种文学形式,不再单纯具有阴柔之美,而且具备阳刚之气。因此,苏轼在词作音律上的突破,是他扩大词的表现内容之后艺术上的必然反映,并最终使词的创作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苏轼词作的不协音律也和他坎坷的人生经历,豪迈不羁的个性有关。苏轼天性豪放,不拘行迹,他自己曾说自己的文章:“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词也是一样,是其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与表达。坎坷的人生经历又使得苏轼在思想上既以儒家为本,而又兼通佛老之说,他虽然有积极的入世精神,但一遇挫折又会以佛老跳出界外,凭任性自然来获得解脱,那么他在文学创作中也就不会表现出执着于某些形式的东西,如音律,而追求本质上(内容)的大彻大悟,融会贯通。同时,苏轼有着渊博的学识。这种博闻广识就注定苏轼作词时可旁征博引,并大量地使用典故,而不会削足适履俯就音律,因此,苏轼之作词就如同李白之吟诗,随情任性,如行云流水般自由地渲泄情感,不由自主地跨越了音律的藩篱,而其清新高旷,无人可仿。
因此,相对于李清照的严格于音律,执着于本色传统词风的封闭的词学观念,苏轼的词学观念就是开放的,如海纳百川般,汲取来自诗、文等多方面的有益创作素材和创作手法,扩大词作的表现范围,丰富词作的表现情感。就词作的音律而言,苏轼的成就主要表现为主张合于声律,但又不完全受声律的限制,从而把词的声律创作引向一个追求自然天成的新境界。正如晁补之所云:“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然横故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
文学史上历来有“词至苏轼,其体始尊”之说。苏轼之前,词的创作都是按谱填词,或倚声填词。词也就成为在声韵、句式、对仗、结构等方面都有着严格规范的音乐文学。词作家的构思创作,都严格地遵循着这一艺术要求。而苏轼的创作,打破了这一僵化的形式的束缚,在当时就是一场历史性革命。清人总结说:“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婉绮丽为宗,至柳永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苏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作为词学改革的前锋,苏轼的词学主张在北宋时代并未占到主体,但是在南宋却蔚然成风。因为南宋收复中原的努力一而再再而三的遭受挫折,那些像辛弃疾一样的爱国人士不能不扼腕浩叹,悲愤填膺,有泪如倾。而当他们把一腔热情倾注于诗篇的时候,自然选择了苏轼的“不为音律所限”的观点。由此,带来整个宋代词坛创作风格的多样化,丰富了词的表现内容,扩大了词的表现形式,使得词的创作最终能与诗、文双峰对峙,蔚为大观,影响深远,正如王灼《碧鸡漫志》卷二所云:“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参考文献:
[1][清]许昂霄.词综偶评[a].唐圭璋.词话丛编[c].北京:中华书局,1986.
[2][宋]叶梦得.避暑录话[a].施蛰存等.宋元词话[c].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
[3][清]刘熙载.词概[a].唐圭璋.词话丛编[c].北京:中华书局,1986.
[4]龙榆生.两宋词风转变论[a].龙榆生.词学论文集[c].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5][宋]彭乘.墨客挥犀[a].施蛰存等.宋元词话[c].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
[6]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7]刘石.试论尊词与轻词——兼评苏轼词学观[j].文学评论,1995,(1).
百家讲坛苏轼篇5
挖掘材料的前提是占有材料,否则“挖掘”便成了纸上谈兵、空中楼阁。要占有材料,就需要积累。可是,对于“早六晚十”的高中生来说,积累一词又显得如此沉重。那么该怎么办呢?于是有些同学不是拿着“智慧背囊”,就是捧着“哲理美文”,自以为找到了诀窍。我想这种短期行为对高考作文有多大提高实在很难说,倒不如把重心放在文本上,从文本中寻得灵感,求得突破。为了更好地挖掘材料,必须重视文本资源的积累。此为第一点。
阅读是我们积累写作素材的最重要的途径,“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诸子百家,诗词歌赋无不览阅。”(韩愈《进学解》)只有持之以恒,才能使自己的“资源宝库”着实可观。我们要学会把阅读与作文结合起来,而不是割裂开来,因为阅读是为作文积累服务的。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我们要有总结、概括、提炼、升华的意识,而不是到考场上再仓促应对。苏轼,是高中语文课本中一个重要的文本资源。下面以他为例,教教同学们如何积累材料。
生平: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出身于寒门地主家庭。幼年承家教,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母程氏也曾“亲授以书”,既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
文章:《石钟山记》《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核舟记》
并称:苏黄,即苏轼与黄庭坚,他们以诗歌见长;苏辛,即苏轼与辛弃疾,他们以词见长;欧苏,即苏轼与欧阳修,他们以散文见长;宋四家,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三人以书法著称;唐宋家,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
文集:《坡文集》。此文集以号得名。延伸开来,还有以字得名的《王子安集》,王勃字子安;以籍贯得名的《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北宋(江西)临川人;以官职得名的《杜工部集》,杜甫,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以书斋得名的《惜抱轩文集》,姚鼐,清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书斋名为惜抱轩。
评价:⑴他人评价苏轼:“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南宋刘辰翁);“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林语堂);“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王国维); “李白以后,古代大约没有人赶得上苏轼这种豪放”(钱锺书)。
⑵苏轼评价他人:“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评陶渊明);“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评王维)。
总结:苏轼闪耀着夺目光芒的睿智思想,具有超凡脱俗的旷代才华。不忘三人――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州。苏轼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断,几乎都与传奇相联系。被时代记录的品质将永远流芳百世,被世人崇敬的他将以豁达、宁静、淡泊的特有品质,永久地展示着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进一步“挖掘”材料的第二个方法是“反弹琵琶”。必须强调的是,反弹不是“恶搞”。自从2005年胡戈制作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后,“恶搞”一词迅速窜红。竟然有人“恶搞”红色经典《闪闪的红星》。原本一心想参加红军的小英雄潘冬子整日大做明星梦;他的红军父亲变成了“地产大鳄”潘石屹;烈士母亲一心想参加“非常6 1”,梦中情人是李咏;胡汉三则成了一个名叫“老贼”的评委。这样的“红色经典”竟然也遭到“恶搞”,真是可气又可悲!
“反弹琵琶”是指运用逆向思维进行写作。所谓逆向思维,就是为了达到某项目标,以背逆常规现象、常规方法为前提,通过反向思考来发现、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反弹”就是从某论点的对立角度去确立新观点,阐发新见解。科学地“反弹”可使我们的思维上升到较高的层次,给人一种创新的感受。那些违反科学道理、有悖于人们共识和伤害人感情的“反弹”,都是不可取的。正确地“反弹琵琶”,是作文创新的重要方法,它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尤其是按照惯常思维难以深入下去时,“反弹”的确给人以眼前一亮之感,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请看2007年湖南考生满分作文《诗意地生活》中的片断:
很多人对黛玉的不幸深表同情,认为本应与宝玉成为天造地设的一对,只因一宝钗的存在和封建家长的反对而在寂寞中回到太幻虚境,认为这一切对黛玉实在是太残忍了。其实不然,黛玉是十二钗中最幸运的一个。她在尘世走了一遭,了却自己还泪报恩的心愿,同时也结识了探春、惜春这样的好姐妹,在贾府的生活真实而不虚妄。黛玉虽未嫁与宝玉做贾家的媳妇,但宝玉最终出了家,宝钗嫁到贾家却独守空房。黛玉在“一朝看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时回到太虚幻境成为绛珠仙子,了无牵挂,而宝钗却要一辈子为贾家的荣辱兴亡而忙碌。
“挖掘”材料的第三个方法是多维解读。目前高考作文已处于“后话题时代”,多维解析(即多角度解读)就显得非常重要。近两年高考全国卷的四套作文题已完全放弃了话题作文,因此,我们要特别留意材料作文。而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明显加大了难度,孤零零的一则材料,少了“以……为话题”之类的话,让很多考生失去了方向感,不知该如何下手。当然,并不是说话题、命题作文不要多维解读,而是说按目前高考趋势,有必要加大多维解读的力度。
多维解读的前提是研究材料或话题,并着重研读语段中命题者的倾向,找出关键词。关键词往往是概括性的结论句或评论句。在选择角度时,应当选取适合自己写又能写得出彩的内容。不可一味求稳,也不可一味寻求另类,要把握一个度,在规定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尽情施展出自己的才华。如果想要创新,首先要考量自己的实力,不要钻牛角尖;另外,角度也不宜太大,小角度往往能写得深、写得透,像“论创新”“论发展”之类大而无当的题目是万万不可取的。
如2007年北京高考作文题就是一道令人叫好的文题,它让不少考前准备好范文的学生无“用武之地”。“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两句诗,加上命题人员的点拨的确不是很难,可是要想写出色,又确实很难。结合考场中出现的满分作文,我们来尝试一下多维解读:可以写“人就应当学会寂寞”(《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可以写“这种寂寞具有惊人的力量”(《此时无声胜有声》),可以指“恬淡的人生态度”(《无声的经典》),可以写发生在春季的或惆怅或哀怨的故事(《雨润万物,馨香满天》)。下文选自《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这篇高考优秀作文,或许对你有所启发:
他们的细雨不止于沾湿了衣裳,更落在了厚重的土地上,滋润了一方水土;他们的闲花也不止于铺满路面,更深嵌土地中,“化作春泥更护花”。他们的红线那端,是苍生百姓!他们将寂寞化为动力,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一个人的寂寞可以被印在书上,刻在碑上,这寂寞是美丽的,是供人欣赏的。但没有哪一座碑可以永恒过山水,韩愈的故事告诉我们,那些英雄的寂寞是奉献,我们应该恭敬地去仰望。
- 上一篇:
- 下一篇:
百家讲坛苏轼范文
2022-11-04 阅读:0
推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