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分析报告十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04-09 15:55:43 欧洲杯买球平台的版权声明
网络舆情分析报告篇1
摘 要:本研究通过网络与现实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网络媒体中的教育舆情现状作总体上的把握,探究其舆情分布、变化和功能发挥作用的规律,期望给现实的教育决策和网络教育舆情管理提供论据和帮助。
关键词:教育;舆情
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问题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持续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①。舆论反映着人心所向,对人们的行动、政府决策和社会局势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舆情与舆论密切相关,但有多了“情”的两重含义,一是指情绪,突出表现为个体对事件的主观态度,突出舆论所包含的情绪化特征;二是情况、情形,是对一个阶段、一定空间里的舆论情况的总体把握。对舆情的理解有三个层面:一是舆论主体具有情绪化、情感参与的特征;二是舆论本体常常体现出一定的感情色彩和倾向性;三是对舆论状况要做动态的总体性把握,体现出对舆情的总体概貌描述和整体关照。“教育舆情”则是对舆情内容的限定,是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公众针对教育话题、教育问题所表现出的情绪、意见和态度的总和。包含了静态的舆情描述、动态的舆情变化和总体上的对舆情的判定和把握。
截至201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4.85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6%②。互联网是当下公民参与的重要途径,作为当今社会反映民意的窗口和容纳舆情的空间,已成为舆情产生、形成和发展的最重要的策源地,是媒体中的“集大成者”和舆论最大的“集散地”,且具有强大的媒体整合功能。其反映的教育舆情的广度和深度使得它成为研究教育舆情问题不可或缺也不可逾越的媒介载体。网络舆情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当前教育的现状,同时也是解决当前教育问题、教育决策和进行网络舆情引导的重要依据。
为了更为全面地了解我国教育舆情的现状,研究者同时展开网上调查和网下调查并进行比较。于2010年11月1日—11月20日在郑州市区和新密市农村地区,采用便利抽样共发放200份调查问卷,其中郑州市区170份,新密市农村地区3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同时,2010年11月1日—11月7日在河南省比较有影响力的大河网发起网络问卷调查,共收到115份调查问卷,其中112份为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5.8%。运用社会学统计软件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从而获得本次调查数据。
一、我国教育舆情现状分析
此次调查主要从五个方面设计问卷,(一)教育舆情主体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如性别、年龄、居住地、学历、职业等。(二)教育舆情发源渠道,如获取教育信息和表达意见的渠道、网络使用时间、网站类别偏好。(三)教育舆情的客体,教育话题种类及分布情况等。(四)网络教育舆情的特征。从网络表达意见的频率、采取途径、表达意见的目的和对网络意见的可信度评价等四个方面来考察。(五)现代教育现状以及公众满意度。
梳理调查问卷所得的信息,总结归纳出一些结论:
1.网络教育舆情的主体分布并不合理。网络教育舆情的主体偏向城镇地区,文化程度较高,年龄阶段集中在20岁—29岁之间,主体分布不合理首先体现在青少年主体的缺失,特别是在读的中小学生;其次是农村成员的参与比例远远低于人口比例,处于话语弱势。
2.网络教育舆情的客体偏重于微观层面或涉及公平正义的话题。网络教育舆情关注的人群聚焦于学生,话题聚焦于“大学生素质与就业、学生生理和心理健康教育、校园安全、教育公平和教育资源分配、中小学课业负担/择校、教师素质及队伍建设、贫困或农民工子女教育、手机和网络对青少年影响、校园风气/校园丑闻、学前教育、高考状元/高考改革”等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微观层面的问题或者涉及公平正义的具体话题。公众并不太关注“教育产业化、民办教育、继续教育、国外先进地区教育经验、教育行政化和功利化、职业教育、教育政策”等比较宏观的话题。
3.网络教育舆情具有自己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一,公众主要通过学校知晓教育信息,但利用这一渠道表达意见的积极性并不高,而倾向于选择媒体和人际关系表达意见。其二,网民上网习惯“就近原则”,网络环境下更依赖于网络获得教育信息,且发表意见的积极性很高,有八成网民通过网络表达意见。其三,跟帖评论是网民表达意见的主要方式,有三成网民会主动发起话题。其四,教育舆情最为集中的地方并不是教育类网站和官方网站,而是主流搜索引擎、全国性商业门户网站、社区网站,论坛引发网络舆论的力量有所减弱,全国性主流网站对教育舆情具有主导地位和引导作用。
4.网民对我国教育现状的总体评价不高。网民发表意见大多主观上是为了反映问题、提出建议,期望教育问题得以解决,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但网络教育舆情也存在娱乐化倾向比较明显、具有非理性、情绪化因素等问题,网络教育舆情总体上对教育现状的满意度低于现实舆论,有不少批评性话语。
5.网络教育舆情具有较高可信性。虽然网络教育舆情整体满意度低于现实舆情,但从公众关心教育话题的种类、公众认为现行教育突出问题的种类、对网络意见的信任程度、对教育总体满意度和对焦点教育问题的态度等五方面来考量,网络教育舆情和现实公众舆论的趋势相一致,能反映出公众的真实意见,具有较强的可信性,可以作为教育决策的重要依据。
二、网络教育舆情具有较高的功用价值
网络教育舆情虽然有非理性、情绪化因素存在,但并不能因此否定网络舆情的合理性和价值。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主体具有绝对的多数优势、参与的广泛性和深入性,是真正的“舆人之论”和“民”意。并根据以上调查结论显示,网络教育舆情和现实公众舆论的趋势相一致,能反映出公众的真实意见,具有较强的可信性,对教育决策有一定功用价值。
首先,网络教育舆情的功用主要体现在决策参考上。教育决策是一项复杂工程,由于历史积淀、经济掣肘、影响深远、后果严重等原因,教育决策不得不表现得相当谨慎,科学准确的舆情分析十分必要。网络教育舆情在决策的不同阶段都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决策前的选题依据,可以反映教育问题所在,群众对教育问题的态度,以及一项教育问题所牵涉的各个方面;同时也可以反映决策执行和评估状况,以及群众的满意度,为决策后政策修订和调整的参考依据。
其次,网络教育舆情的功用还体现在,教育决策者可以通过网络收集群众对某一教育问题提出的建议和解决办法。
三、建议和对策
如上文所述,我们根据教育舆情对教育决策的功用价值此提出以下对策:
①全面客观看待网络教育舆情。不视网络教育舆情为“洪水猛兽”;群策群力,相信网民智慧。②注重现实教育问题的解决。③密切关注与公众自身利益密切相关、涉及公平正义的话题。制定微观教育政策时,重点监测和了解网络教育舆情,并对不满情绪和消极舆论进行及时疏导;制定宏观教育政策时,应该更多听取专家学者、社会阅历丰富的公众、见解独到的公众等的意见。④把握好传统媒体和主流网络舆论领地。⑤开展实地调查充分了解弱势群体中存在的教育问题。⑥提出一套重点分明的网络教育舆情监测系统。
四、结语
网络舆情与现实舆情之间必然存在差距,对两者要区别对待,合理使用。单一的网络教育舆情也因此不能作为教育决策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唯一依据。网络舆情需要与其它方式的调查结果相互配合和印证。但在公共决策的前期和后期,网络舆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决策议题发现和问题发现的重要途径,但决策过程中的方案设计制定却要避免情绪化、非理性的东西,更着眼于长远利益和前瞻性,需要注入更多的专业因素。
注释:
①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 [m].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9.
②《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cnnic于 2011年7月19日。
参考文献
[1] 程栋:《实用网络新闻学》,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2] 刘虹:《网络时代传统媒体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广西大学硕士论文。
[3] 赵梦芳:《新闻媒体的网络发展》,《网络时代》。
网络舆情分析报告篇2
网络舆情分析师的起源与定义
从2008年开始,国内网络舆情监测与研究机构开始大量出现。舆情业务领域的人才也成为稀缺资源。国内大量党政机关、大中型企业、研究机构和新闻媒体的舆情监测部门纷纷设立,“网络舆情分析师”成为新闻和互联网行业的朝阳职业。
网络舆情分析师专职从事互联网信息监测、舆情态势分析、舆论环境研究、网络危机处置等工作,为各级党政机构、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提供互联网信息监测、分析和咨询服务。他们每天浏览成百上千个网页,对突发公共事件和热门话题如数家珍,熟知网络流行语和热门段子,从海量的信息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准确及时地反映社情民意,预测舆情走势,迅速把握热点,帮助有关部门及时准确地把握民意脉搏,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发现基层社会矛盾,提示政府及早发现问题,有效化解危机。
网络舆情分析师的基本能力
网络舆情分析师可以说是“一专多能”的“杂家”。舆情分析遵循“三结合”工作模式,即定性与定量、软件与人工、分析师与专家会商结合,这个过程中往往要交叉使用到新闻传播学、社会学、统计学、公共管理学、法学、计算机等多方面的知识。从舆情分析业务出发,网络舆情分析师应掌握六大基本技能:网络信息挖掘能力、概括剖析能力、抽样统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舆情走势预测能力和舆情对策研究能力。
网络信息挖掘能力。网络舆情分析师的首要任务,是从海量杂乱无章的网络信息中挖掘出可能演变成网络舆情的话题和热点,并及时参与讨论和观察,注意保存各种有价值的信息动向和观点言论,为舆情抽样和分析工作积累重要的鲜活元素。一般情况下,网络舆情信息来源于四个渠道:一是互联网言论,众多知名新闻综合网站、舆情多发网站、草根网站,每天都在大量关于时事政治、经济生活、社会民生、反腐败、社会道德、教育与就业等方面的新闻信息,甚至有些网站提供新闻跟帖功能,可能某一个新闻热点就会引发公众的兴趣点,出现大量评论和热议的情况,成为舆情信息;二是传统媒体网络版,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纷纷建立网络版,方便公众阅读,同时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利用各自的信源引导舆论,在意见的互动中共同完成了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建构和传播;三是无线/即时通讯,移动电话短信群、手机移动网络、qq群和msn群,按照同学、同事、同乡或同好来组成一个个小的交流圈;四是新兴社交型媒体,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首先有发帖人发帖,继而引发热烈跟帖,受到广泛关注后形成舆情信息。
概括剖析能力。通过网络监测获得海量网络信息源后,需要对这些信息源进行分析和研判,从中提取出与事件相关的舆情信息,然后概括剖析舆情信息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情况、倾向性和发展态势等情况,以准确得到网络舆情选题的类型、标准、定位和途径。识别热点信息,可以根据新闻出处权威度、评论数量、发言时间密集度等参数,识别出给定时间段内的热门话题。或者根据信息的转载量、评论的回言信息时间密集度来判断。实际上,要准确概括剖析出网络热点,网络舆情分析师必须懂得中国网络舆情的复杂性,懂得转型社会中网络舆情的公共性,懂得舆情研究和分析对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他们对公众情绪要有敏锐的体悟,对网络文化要有贴切的观察,对刻板印象要有深度的理解,对社会心理要有深度的把握,对网络舆情要有理性的认识。
抽样统计能力。网络舆情师分析一方面通过经验人工处理舆情信息,另一方面需要熟练使用一种或多种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完成网络舆情的抽样、统计、分析和模型制作,已达到更加科学准确的分析结果。一般情况下,网络舆情检测系统包括三个子系统:一是舆情分析引擎子系统,它是系统的核心,主要包括热点识别能力、自动分类、聚类分析、倾向性分析与统计、主题跟踪、信息自动摘要功能、截取证据、趋势分析、突发事件分析、报警系统、统计报告等功能;二是互联网信息采集系统,该系统采用元搜索与信息雷达技术,智能信息抽取技术主要是针对特殊客户进行特定领域的信息采集;三是搜索引擎数据管理子系统,该系统完成对搜集到信息进行预处理,对搜索引擎数据集进行阶段性的数据维护,支持系统多用户分级管理系统,包括用户逐级进行审核功能。
语言表达能力。一方面是书面文字表达水平,主要表现在网络舆情报告编写过程中。常见的舆情报告有社会热点事件、社会热点话题、中央部委形象、地方政府形象、企业形象及公众人物形象舆情分析报告。网络舆情分析师根据不同的报告形式和舆情特点,选择不同的文案结构和侧重点,做到文风简洁和严谨,格式规范,信息含量高,舆情分析研判和指导意见观点深刻,态度明朗,同时掌握文字、图形、表格、音视频等多种信息形式的表现方式,使舆情报告编写做到“言简意赅,美观整洁,深度解读,精益求精”,实现舆情报告的科学化、标准化、高效化和形象化。另一方面是口语表达能力,如在沟通、辩论、说服和演讲等方面,能够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在舆情会商时,面对轻重缓急等各种局面均能灵活驾驭。
舆情走势预测能力。面对刚刚发生或正在发展中的各类舆情事件,网络舆情分析师需要对舆情事件的波及范围、时间性质和严重程度进行初步的总体性研判。网络舆情的宏观研判主要包括时空研判、民意研判和社会研判三个主要方向,三项指数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其中任何一个指数出现大幅度攀升迹象,都有可能带动整体舆情压力的迅速上升。时空研判是对舆情是否发生在敏感时间和重要地点进行初步分析判断,考察国内媒体尤其是国内网民对于舆情事件的关注度,以及在网络言论中的实际反应。民意研判是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舆情宏观基本面的全面浏览和初步分析,以坚持客观、公正和负责的态度,对同一主体作出媒体报道与评论的倾向性和网络言论倾向性的分析考察,对舆情价值作出经验判断。社会研判是对于近期发生的舆情事件、话题和现象更具社会深度和广度的最重要的研判环节,一方面强调事实证据的可靠性和可验证性,防止出现捕风捉影的主观臆断,同时需要有充足的历史和舆情案例支撑以及舆情事件本身具体和真实的细节佐证。一方面强调社会学、统计学、公共管理学和新闻传播学等研判理论的科学运用。
舆情对策研究能力。一般情况下,突发舆情事件一旦爆发,就应积极处置,并把握以人为本、高速高效、依法处理、慎用警力、党政相应五大原则。在处置过程中,具体采用几种基本方法:一是迅速控制事态,抢抓时效,争取事态逐渐减弱,防止其蔓延扩大;二是坚持灵活的动态反应,了解事态起因,参与人群情况,有针对性的作出应对策略;三是统一行动,统一口径,精心组织部署,明确责任分工,时间处置和吁请工作联合行动,才能全面解决问题;四是政府响应及时,主要党政领导直接出面表态和对话,消除群众和舆论的误解和对立情绪;五是主导舆论导向,利用主流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做好正面宣传报道,减少和消除不实谣言和传闻的负面影响;六是组织纪律约束,慎用警力,利用归属组织做教育工作,防止矛盾扩大化,尽量减少参与事件的人数和越轨言行;七是法律措施,利用执法机关依法处置,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取得舆论理解和充分认可,维护政府的公信力。
网络舆情分析师的社会责任
成为一名合格的网络舆情分析师,不仅仅要求其掌握全面的技术,还需要其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替谁看网、为谁说话的问题将直接决定网络舆情分析师的社会功效和存在的意义。如果网络舆情分析师能够摒弃个人主观意愿,完全站在第三方的立场,客观公正地表达舆情信息和公众诉求,那么对于捍卫网络秩序、规范网络舆论、维护社会和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如果他们受到某些因素干扰,或者受到某些利益诱惑,单纯以维护某些集体或个人的利益为重,掩盖真相、歪曲事实、诱导言论、主观臆断则会严重影响网络秩序,使舆情监管部门因未及时了解事件真相而错失最佳疏导时机,甚至有可能引发更大的社会矛盾。
保证网络舆情分析师这股力量不“变质”,关键是要培养其社会责任,使其树立稳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将维护网络正常秩序作为工作的唯一职责和目标。网络舆情分析师应坚守“七条底线”:一是法律法规底线;二是社会主义制度底线;三是国家利益底线;四是公民合法权益底线;五是社会公共秩序底线;六是道德风尚底线;七是信息真实性底线。“七条底线”如七个砝码衡量着网络天平上每个人的网络责任和个人诚信、品质。“七条底线”更像一条法律准绳将长期维系网络传递正能量。
链接
网络舆情分析报告篇3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研究综述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6.137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6-0-02
2016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网络的不断发展使信息传播向公众敞开了“参与之门”,让公众有了更多话语权,网络也成为各种社会事件、问题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场所,尤其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网民的行为在网络媒介功能作用下,往往引发新的网络风险或公共危机事件。《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建立社会舆情信息汇集机制和分析机制。
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公共舆论管理、危机传播理论、网络舆情技术模型与平台建设等方面。
1.1 公共舆论管理
norman r.luttbge指出公共舆论、媒体和决策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t.glasser.& c.salmon指出公共舆论客体的重点研究对象是社会问题。a.cvetkovich认为民意调查是公共舆论管理中重要的研究方法。
1.2 公共危机传播
endreny和singe通过对不同媒体在灾害事件中报道的传播内容进行分析,发现政府官员对危机信息传播具有重要影响。benoit指出政府在危机管理中要勇于负责,及时传播有效的危机事件信息。jonathan bernstein认为对公共危机的处理办法要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才有可能使危机传播趋于稳定、和谐。
1.3 网络舆情理论研究
patricia moy认为突发事件的应对和舆论引导不当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主要影响因素。noelle-neumann认为公众意见在网络舆情的形成中有重要作用,一方意见会因为另一方意见的沉默而成为某种一致性的舆论,进而演化为网络舆情。
1.4 网络舆情的技术与模型研究
hegselmalm 等人指出在网络舆论传播过程中,舆情观点是多种观点的共同交互结果。elgazza强调领导者的重要性,认为负有传播、解释各种观点责任的个体,可以轻易地、完全地改变其他个体的看法和观点。antioine naud 等人认为采用聚类算法等方法和技术,对网络上的舆情话语进行舆情简报处理、倾向性分析等操作。vadrevus、gelgif、davulcuh 等人认为对网络舆情可以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如fisher判别法、距离判别法等。
2 国内研究现状
2.1 网络舆情的内涵及特征
陶建杰指出公众借助网络来表达自己对社会发生的焦点事件、热点问题的言论与观点就是网络舆情。纪红 等人指出网络舆情就是公众通过网络对社会事件的发展变化中执政者及政治价值持有者的基本态度。徐晓日认为网络舆情具有来源广泛性、发生突然性、指向倾向性、传播极化性和匿名性五大特征。
2.2 网络舆情的演变过程与机制研究
曹劲松认为网络舆情发展包括“散播―集聚―热议―流行”四个阶段和“爆发、升华、延续”三个关口。顾明毅认为网络舆情的发展一般包括早期传播―社会性知情―社会性表达―社会行动等阶段。王国华以“药家鑫案”为例,重点从事件、公众和媒体三者关系分析了意见领袖的作用。唐超认为网络情绪在网络舆情演化过程有着重要作用,并提出网络舆情的情绪演化规律。
2.3 网络舆情的分析模型与技术研究
郑军设计了web舆情系统模块,并构建舆情热点发现和追踪模块。谢海光和陈中润 等人提出了舆情分析“十点”论,并对突发事件的传播、扩散以及影响进行实证研究。马海兵指出舆情分析引擎是网络舆情监控技术的核心。李晓黎认为舆情采集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信息检索技术等各类技术是政府监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支持保障。
2.4 网络舆情的对策研究
第一,加强舆情引导能力。秦健认为,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可以鼓励党政部门领导、部门新闻发言人、宣传部门工作者等开通微博,就发生的事件进行线上评论、解释或答疑。蔡晓平 等人认为,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要掌控主流舆论,对信息进行有选择性的分类与引导,满足公众需求。第二,加强舆情监控制度保障。白树亮认为要利用法律制度来对网络舆论进行规范控制。周文飞认为以法制化为核心,建立舆情监控体系是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关键。第三,推动监控技术防范保障。郑保章认为要注重从技术层面上对网络信息进行筛查,如使用具有信息分级以及筛查功能的浏览器;使用专门的信息筛查软件,有效阻止信息进入广域网。
3 结 语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学者都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但是在某些方面还存在值得加强的地方,如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跨学科分析尚存在不足;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规律还需要深入探讨;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还有待加强等,这也是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未来值得研究的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1]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6.
[2]高波.政府传播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3]刘杰.网络诱致突发事件:概念、特征和处置[j].中国行政管理,2010(2).
[4]许鑫,章成志,李雯靖.国内网络舆情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3).
[5]zhou y, moy p. parsing framing processes: the interplay between online public opinion and media coverage [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007(1):79-98.
[6]elisabeth noelle-neumann. the spiral of silence: public opinion -our social[m].endedition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press, 1993.
[7]rainer hegselmann,ulrich krause. opinion dynamics and bounded confidence models, analysis and simulation[j]. journal of artificial societies and social simulation,2002(3).
[8]stauffer d, oliveira p m c. persistence of opinion in the sznajd consensus model: computer simulation[j].the 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b -condensed matter,2002(4):587-592.
[9]antoine naud, shiro usui. exploration of a text coll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topics by clustering[j]. lecture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2007(12):115-124.
[10]陶建杰.完善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j].当代行政,2007(9):28-30.
[11]纪红,马小洁.论网络舆情的搜集、分析和引导[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7(6):104.
[12]徐晓日.网络舆情事件的应急处理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7(1):89-93.
[13]曹劲松.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j].新闻与写作,2010(5).
[14]顾明毅,周忍伟.网络舆情及社会性网络信息传播模式田[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5):67-73.
[15]王国华,张剑,毕帅辉.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中意见领袖研究――以药家鑫事件为例[j].情报杂志,2011(12):1-5.
[16]唐超.网络情绪演进的实证研究[j].情报杂志,2012(10):48-52.
[17]郑军.网络舆情监控的热点发现算法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
[18]谢海光,陈中润.互联网内容及舆情深度分析模式[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3):95-100.
[19]马海兵.网络舆情及其分析技术[n].光明日报,2007-01-30.
[20]李晓黎.web信息检索与分类中的数据采掘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2001.
[21]秦健.网络舆论的引导和控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4):151-152.
[22]蔡晓平,李海云.高校网络舆情诊断及引导研究――以广东省高校为例[j].高教探索,2011(6):27-30.
[23]北京大学青年研究中心.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引导模式研究初探[j].北京教育,2011(7):29-32.
[24]中共中央宣传部舆情信息局.舆情信息汇集分析机制研究[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
网络舆情分析报告篇4
一、明确监测范围
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以互联网表达和传播信息为主体,网络信息数量巨大、涉及面广,要准确、及时、高效地筛选出有价值的舆情信息,首先明确舆情监测的范围及重点,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信息检测范围应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有关使用农产品安全生产及消费的舆情;二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重要政策法规、重大活动以及日常监管行为的舆情。检测的重点主要有四个方面:监测的地域范围以国内为主;监测的农产品种类以居民日常大宗消费的粮、油、果、蔬菜、茶等为主;监测的对象以农药残留、污染物、添加剂、植物疫病为主;监测工作以标准、评估、监测、检测、认证、监督、执法等为主。
二、明确分工及职责
随着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多样化,临时性及应急性已不能满足日常工作的需要,所以应建立稳定的舆情监测工作体系。领导应该组织舆情监测、分析研判、舆情响应等方面明确负责机构、人员和职责,分兵把守、严密监测、科学研判、及时响应。成立领导小组,加强组织管理,统一领导负责舆情监测工作、工作部署和协调管理。指定专门机构和业务人员具体负责、对涉及全省范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进行综合检测、分析研判、汇总报送。重大舆情第一时间迅速上报上级部门。
三、合理利用采集信息方法和监测方式
舆情信息可通过人工搜索和专用软件搜索两种方式实现。在人工搜索条件下,为保证舆情监控全面、不遗漏,可输入关键词搜索和重点网站盯牢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监测。关键词搜索的重点在于关键词的合理设置,应根据舆情监测范围和重点,及时根据舆论热点和网络语言传播规律调整关键词设置。重点网站盯牢的关键在于正确选取监测网源,应以政府机构网站、权威媒体网络版、公众认知度较高的门户网站和论坛、影响力较大的博客和微博等为主要信息来源,通过浏览网站新闻排行、论坛热帖排行、博客和微博热点话题排行等,确保主流网络舆论热点监测到位。网络舆情发生时间不定时,利用专业舆情监测软件能够实现不间断连续采集,但在人工监测条件下,必须摸清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整体情况,对重点网站热点新闻、话题、论坛必须不间断浏览才能确保及时发现问题。对于监测到的舆情信息要确保信息内容收集全面、第一信息来源、报道时间、具体内容、网站转载和网民跟帖评论情况都要收集完整,做好记录。
四、做好分析研判和预警
要筛选、收集和利用有价值的舆情信息,才能发挥对舆情信息分析、研判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将舆情性质分为贬、褒两类,舆情内容的可信度及反应问题的严重程度等,分析同类主题舆情传播量、社会关注量、网民浏览量和跟帖评论量数据大小。结合数据,判定传播途径、影响范围、重要程度进行分析并汇编舆情分析报告。
五、及时做好舆情分类报送
舆情信息应实行分类报送,建立快报、周报、月报和专题报告,通过分析研判,达到分级要求的舆情信息应报送上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部门。如遇到重大舆情事件,可通过快报形式汇总后上报。日常工作以每周一收集汇总方式编写舆情周报,同时,月底将舆情发展趁势进行分析汇总,编辑月报并上报。对特别热点惹人关注的问题,还应编写专题报告研究,总结经验,形成典型案例,编制专题报告上报。舆情信息报送到有关管理部门后应尽快作出响应,对造成社会影响的舆情,需要调查核实,有关部门应迅速开展调查工作,查清事实真相,主动公布舆情情况,平息舆论发展态势。调查属实的,相关部门应依法处置、公布处理结果,平息社会矛盾。调查不实的,及时澄清事实,追究制造舆论者责任,正面引导舆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六、加强舆情检测条件和完善舆情机制
网络舆情分析报告篇5
这些网络舆情监测机构,利用网络舆情监测软件,动态监测网民对此事的帖子、评论转发等情况,从而绘制出一份每日该事件网民关注度的折线图。
折线图形象地反映出网民对官方回应的态度,亦为机构应对危机处理提供决策指引。当山西省疾控中心回应称此事并无不妥后,网络舆情达到高点,直至山西省纪委表态成立调查组进行调查,热点才被另一个新的话题替代。
通过对浩如烟海的互联网信息进行监测、分析,从而把握网络民意的走向,这项工作正在成长为一个庞大的产业。这有点类似于民意调查,只不过调查对象是躲在电脑背后的网民,官方称之为“网络舆情监测”。
这个产业的发展得益于愈来愈“猛烈”的网络民意。近年来,因为微博的崛起,网络舆情更加汹涌澎湃。民众通过互联网信息,发表意见,参与对公共事件的讨论,并逐渐形成一个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现象。
而在2012年初,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已率先了2011年度网络舆情报告,未来一两个月问,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亦将类似报告。显然,这种现象既对官员获知民意的渠道进行了重塑,改变了官民之间的互动,同时也催生壮大了一个专门从事网络舆情监测的产业。自2011年至今,从事这一行业的各类机构开始显性化,进入公众视线。
网络舆情新变化
对于网络舆情的新情况,几乎所有的舆情监测机构都注意到了微博的崛起。
微博――这种web2.0时代的产物,多中心、扁平化的信息传播方式,正在逐渐改变过去的传播规律。网络舆情的主导权,正在由过去以传统媒体或门户网站控制,转变为千万个公民意见的聚合来影响。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截至2011年底的数据,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5.13亿,其中48.7%的网民在使用微博,而2010年同期使用微博的人数仅有6311万。
微博用户的迅猛增长开始改变网络舆情生态。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等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归纳了2011年网络舆情出现的四点新变化:
第一,微博的大规模使用降低了网民发表意见的门槛,让各个阶层人士都可以利用微博,信息和发表观点。因此,参与网络表达的人群在迅速扩大,网络舆情的力度空前增强。
第二,移动互联网得到迅速发展,并与微博相结合。截至2011年底,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占整体网民比例为69.3%。在这一年,由学者于建嵘发起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活动,得到公安部打拐办的积极回应和各级公安部门的支持,在微博上引起警民合作的热潮。
同时,2011年的多起发生后,第一时间消息的不再是传统媒体的记者,而是网民,他们综合运用图片、视频、文字,通过微博等方式丰富多彩的内容。
第三,参与对公共事件发表意见的人士增多,过去很少发言的人群,也开始发言。
正源于此,言论的空间被迅速放大,并且呈现多元化特征。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沈阳还注意到,微博不仅仅吸纳了国内人士,来自海外的中文用户也开始积极使用微博,并且使更多事件具有了国际比较的视野。
第四,源于网络动员的“线下”行动逐渐增多,包括一些的联络,同时各种公益活动也通过微博获得更广阔的舞台,如随手送书下乡活动、免费午餐活动,等等,均在短短不到一年时间里,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对于网络动员,部分人认为这会激化社会矛盾;还有人则认为,网络动员不过是社会矛盾整合的一个表达渠道,其实减少了社会摩擦。
这种网络舆情新形势被祝华新称为“大众麦克风”时代――人人手中均握有“麦克风”。
微博崛起之后,部分传统媒体开始有意识地追随网络舆情热点进行新闻操作。据北京艾利艾网络口碑咨询有限公司(下称艾利艾)的中国网络舆情2011年上半年分析报告,同期以微博为源头的15个热点事件中,《人民日报》即对其中7起予以了回应。
因为诸多负面网络舆情针对各级政府部门或官员,政府部门亦开始积极应对,政务微博成为2011年的一大亮点。据2011年新浪政务微博分析报告统计,截至2011年10月31日,经过认证的党政机关和公务人员2011年网络热点事件――微博达到18132个,其中公安系统占据43%,北京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北京)因为拥有超过194万个粉丝,成为最活跃的政务微博。
不过,面对汹涌而来的网络舆情,政府的应对仍显不足。2011年,“7・23'’动车事故和“郭美美事件”在两家微博服务商――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上的主帖和转发之和各自达数百万条,给铁道部和中国红十字会带来巨大压力。
网民的批评不仅仅会使政府部门或企业的声誉受到损失,而且很可能带来直接的“线下”抵制或抗议行动。对于随时可能出现的突发网络舆情,潜在的可能被批评者――政府、央企或其他公司,需要第一时间了解舆情,把握其走向,以免情势进一步恶化。
由监测发展到分析、研判,并提出应对策略,网络舆情监测行业应运而生。
对接资本市场
2011年,网络舆情监测行业中的佼佼者开始登陆资本市场,小公司则遍布全国各地。目前,针对这个行业的规模,尚缺乏具体、权威的统计,通过一些公开数据可以窥知一二。
2011年中,以网络舆情监测服务为主要业务之一的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拓尔思)进入资本市场,登陆上交所创业板。拓尔思近年积极进入这个行业,提出要“像预报天气一样预报网络舆情”。
据其内刊《拓尔思》介绍,该公司互联网舆情管理系统“广泛应用在政府、公检法、电力、石化、军工、通信、媒体、医药等各个行业”,并为某电网公司打造了“国内最大的企业级舆情项目”――覆盖31个省市3000多用户,采集超过3000个站点,每年可以监测1亿条数据,3tb的数据量。
随后,另外一家以舆情监测为主业之一的公司也顺利通过发审会审核,即将登陆资本市场。于2009年2月注册成立的北京人民在线网络有限公司,隶属于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人民网)。人民网ipo招股说明书显示,该公司2011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已超过1300万元。
与人民网类似,新华网于2011年下半年推出“舆情在线”,并成立了网络舆情监测分析中心。 一些学术机构或独立创办、或与其他机构合作,也纷纷成立舆情研究机构,如艾利艾同时也是中国传媒大学的科研机构,其官方网站介绍为14个部委和地方政府部门、部级电视台和
通讯社、十余个电信、金融保险、房地产等央企与知名上市公司提供服务。
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和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合作成立舆情部门,客户包括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河北省委宣传部等。
其他一些更小的公司遍布国内各地。中国政府采购网的检索结果表明,来自江苏、甘肃、福建、广西、宁夏、天津、四川、浙江、河北等地的各级政府部门,为采购类似系统,耗费十几万元至数十万元不等。以今年1月13日的一则公告为例,江苏省监狱局花费22万余元采购了南京擎天科技有限公司的互联网舆情监测系统。
2011年,伴随着网络舆情高涨,这些从事网络舆情监测的机构开始进入资本市场,获得更快发展,但是这个新生的行业仍需要规范。
经营生存法则
这些以舆情监测、分析和应对为业的商业服务机构,各有其经营法则。
它们中一部分以技术服务为主,主要依靠销售相关监测软件或搭建监测系统获得收入;另一部分则以分析、研究和提供应对策略为主要特色,技术服务不是其强项。还有一类为公关公司,监测并不是它们的主要业务,应对已经出现的负面舆情,并帮忙化解为其主要业务。
但不少舆情服务机构是上述三者的“结合体”,既包括技术服务、分析和研究,而且还提供应对策略。
许多机构身兼不同的身份。如艾利艾作为一家公司,既自主研发舆情监测软件,又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子课题的研究工作,是中国传媒大学的科研机构。它们一方面承担公益性研究任务,另一方面则以商业机构面目出现,提供收费服务。
不少机构还会举办各类官员或企业人员培训班,推广其服务项目,比如书籍和刊物的出版、计算机软件的销售、为客户提供危机公关对策等。
由于政府部门是主要的客户来源之一,为赢得订单,不少机构会强调其政府背景。作为中央级媒体下属机构推出的舆情监测产品,人民网主办的《网络舆情》杂志定位为“帮领导干部读网”,新华网“舆情在线”栏目的定位则是成为领导干部和企业主的“秘书 顾问”,帮他们监测研判网络舆情,提出应对之策。检察日报社下属的正义网舆情监测系统,“专为政法机关、纪检监察机关而量身定制”。
在政府危机公关方面,一位不愿具名的舆情监测机构的负责人介绍,在一起越狱事件中,当地监狱管理部门起初在媒体批评声中非常被动。在向他们请教之后,得到的建议是:让“中央主流媒体”记者去现场,还要特别向记者强调监狱经费不足的困难。据此操作之后,“网络舆情热度马上下降了”。
政府客户之外,针对企业客户,各机构亦提供行业细分产品,如房地产行业、食品行业网络舆情报告,并在此基础上为客户提供一对一的服务。
相对而言,这个行业中的佼佼者往往能取得许多大客户的订单,如各大央企、中央部委、省级政府部门等等。还有一部分企业,则以本地业务为主。
全国各地以公安系统与宣传系统为主的各级党政机关,已经或正在建立网络舆情监钡4系统。如云南省公安厅有关人士称,他们内部的网络监测系统安排了六七十人,自2008年起即已启动,尽管如此,仍要外包一部分业务给专业机构。
由于上述系统的建设,需配备专门的设备和人员,而大量设备的采购催生出监测软件市场的兴起。此外,面对舆情还需要分析、研判和应对,中央媒体、传播学专家则有了发挥作用的平台,他们活跃在官员培训讲堂,顺带推销自己的产品。
不少大型网络舆情监测服务机构认识到,这一行业不等同于公关行业。一些从业者认为,公关行业重在协调关系与解决问题,而网络舆情监测更多为日常服务,提供预警及危机应对意见。在他们看来,网络舆情宜疏不宜堵,因此更多主张通过信息公开来积极回应网民的关注。
不过,不少公关企业也加入到网络舆情监测服务的行列中来,这些公关公司的主要服务项目是帮助客户删除网络负面舆论,并根据不同的客户及信息删除的难度,收取费用。这又形成了网络舆情监测服务业的灰色领域。
网络舆情分析报告篇6
(讯)4月18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2年央企网络声誉管理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从央企正面传播效果、央企负面网络舆情态势、央企舆情风险及央企舆情应对能力等四方面内容对2012年央企网络舆情状况进行梳理,以2012年央企23个正面热点事件为样本分析得出,在央企网络正面舆情传播方面,媒体较多关注央企科技研发、外企合作、工程建设、境外投资四类话题。同时,能源行业央企正面事件占比最大。在负面舆情方面共选取了151个热点事件为样本,分析了央企2012年的舆情变化态势、舆情风险类型的变化与负面舆情处置能力。负面舆情源头多元、微时代到来舆情演变快速化、舆情发展存在突变风险、负面舆情关联社会敏感话题等均成为2012年央企负面舆情的特点。
通过对应对时效、信息、应对技巧、态度、声誉修复等指标的评估,得出央企负面舆情应对能力特点:放弃话语权、反应速度慢、新闻发言人回应负面舆情几率偏低、普遍不重视第三方机构的声援。这些都使得央国企在官方微博发展与运用情况远远滞后于中央部委以及地方政府微博,央企是微博场域的沉默者与自媒体的落伍者。
另外《报告》对2013年央企可能面临的舆情压力做出预判,可能面临的舆情压力有:1.央企向非主业进军以及民企遭遇“玻璃门”问题,可能带来舆论对国进民退的批评;2.物价上涨的压力可能进一步强化舆论对央企社会责任的批评;3.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以及所出现的巨额亏损,可能引起舆论对央企竞争力的质疑;4.收入分配改革及社会贫富差距问题,可能加重舆论对央企薪酬福利及高消费问题的抵触情绪,加重普通网民群体与央企利益群体之间的情感断裂;5.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开展,在提振民众预期的同时,也可能将央企贪腐、高管作风及工程项目违规等问题置于更严厉的网络舆论监督之中。(来源:人民网 编选:)
《2012年央企网络声誉管理研究报告》下载
网络舆情分析报告篇7
[关键词]信号分析 突发事件 网络舆情 预警
[分类号]g201
1 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监控预警
1.1 国内外网络舆情研究
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人,较2008年增长28.9%,占总人口比重从22.6%提升到28.9%,互联网普及率在稳步上升;并且网民常以互联网作为信息的来源,81%的网民表示会看网上新闻,51%的网民会浏览他人的博客,82%会使用搜索引擎找资料,43%使用维基百科。可见网民数量急剧增长,网络已成为人们发表意见、传播信息的主要媒介。
国外网络舆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公共关系、市场营销、网络信息处理技术等领域,有研究public opinion进而对总统选举、国会选举进行选情预测:有研究网络口碑以把握用户对企业或产品态度观点;网络信息处理领域的研究也涉及很多应用技术,如话题检测与跟踪(tdt),其本身就起源于早期面向事件的检测与跟踪,相应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从传统对于事件的识别跨越到包含突发事件及其后续相关报道的话题检测与跟踪。相关研究还涉及网络社区信息传播、web挖掘等方面。
国内网络舆情方面的研究主要从管理机制探讨、舆情分析研判、信息技术应用等几个方面着眼,如秦州(2005年)以web页面数分析进行了舆情实证研究,谢海光等(2006年)从统计学的角度构建了互联网内容与舆情的深度分析的若干模式,毕宏音(2007年)从舆情视野对网民的上网行为进行深度分析,郑军(2007年)对网络舆情监控的热点发现算法进行研究,张珏等(2008年)利用神经网络预测bbs上帖子的回复数,余红(2008年)构建了网络论坛舆论领袖筛选模型,曾润喜(2009年)对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进行了研究。相关文献较多,不赘述。
突发事件是一个涵盖面较广的概念,一些重大突发事件会引起次生性灾害、不良社会连锁反应以及其他可能危及社会稳定的恶性危害,突发事件发生时需要政府各部门及社会各方面协同应对,更需要对突发事件做好监控预警工作。突发事件的预警管理多以系统非优理论和系统控制论为基础,而对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监控预警研究则是最近几年的事情。
1.2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监控预警研究
由于网络环境使得突发事件下的“羊群行为”影响得到放大,即网络上他人的言论行为对于其他个体行为的决策会产生较大影响,所以突发事件的监控预警就显得尤为重要。有关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监控预警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主要以国内文献为主,部分文献综述如表1所示:
上述研究或侧重于网络舆情监控思路、管理机制的探讨;或着眼于某一特定领域网络舆情监控预警研究;或是提出网络舆情监控预警指标体系,普遍缺少对预警方法和具体步骤的探讨,本文提出了基于信号分析方法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警模式,提炼出具体分析步骤并予以说明。
2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警模式
2.1 基于信号分析的网络舆情预警
在网络舆情分析研判中多采用统计方法、德尔菲法、内容分析法、文本挖掘法等方法,而对于网络舆情的预警,尤其是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预警,基于信号分析法的预警有可能做到更准预测和有效预控。如对与突发事件相关的信号内容缺少辨别和评价,没有恰当解读,则很难及时准确地做出预警。
信号分析是对事件出现的各种征兆或迹象进行解释、质疑、假设、数据补充、验证和评价的过程。此方法立足于不完全信息的条件下,通过关注信号的产生,连续监测、扫描,正确辨识、解读信号,可以对将要出现的威胁或危机及时做出预警。信号分析是情报学领域中一种重要的分析、预测方法。目前国内学者对信号分析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信号分析的综述、方法论的探讨和在企业竞争情报中的应用,还有学者专门对信号分析中弱信号的作用、获取和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笔者在借鉴以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信号分析方法应用在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预警中,以期降低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和减小突发事件产生的不良影响。
2.2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警模式
某些突发事件发生之前,事件策划者往往会通过网络有意或无意地留下一些关于事件即将发生的征兆。信号纵向挖掘可以对这些征兆进行纵向地、深入地挖掘,通过信号的搜集、辨识、解读和利用,分析出策划者的意图,预测策划者的行动。此过程在纵向上层层深入展开,力求挖掘出有深度、有价值的信息。这样相关部门就可以在事件发生前预警,及时采取行动,在萌芽状态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
而某些突发事件发生后,在网络上会引起网民大众的密切关注,经过网民们的迅速传播,使得突发事件无论在网上还是网下都被更多的人知晓,影响力越来越大,甚至会引发轩然大波。突发事件在横向上传播可以分为开始阶段、扩散阶段、爆发阶段和衰退阶段,在每个阶段信号显示出不同的特点。信号横向防控可以通过明确当前突发事件传播所处的阶段,以及时控制突发事件的进一步恶化,将不良影响降至最小。
可见,基于信号分析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警可分为两个维度,见表2。
2.3 基于信号纵向挖掘的预警
2.3.1 信号搜集预警工作的第一步是监测隐藏于大量网络信息中的初始信号,相关预警部门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求来确定重点监测区域和辅助监测区域,做到监测广度与监测深度的平衡,在明确监测区域基础上持续保持跟踪。搜集人员可以借助一系列引导性问题找到搜集的思路,引导性问题是建立在搜集人员以往经验基础上的,如有哪些重要的信号经常被忽略,而引起突发事件的发生?突发事件发生需要的社会环境有哪些?各种突发事件的影响者最近有哪些语言或行动?根据引导性问题,就可以在相应区域内主动扫描信号,而不是被动地等待信号出现在眼前。
2.3.2 信号辨识信号辨识过程是进一步解读信号的基础。通过对搜集到的信号进行辨识得到对信号的初步评价,信号的辨识包括分析信号是清楚的还是模糊的?信号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信号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网络舆情中信号真假尤其需要分析人员认真辨识,否则会导致认为信号虚假但突发事件却发生了,或者认为信号真实但突发事件却未发生的不良情况。分析人员在辨识时要充分考虑到发送者的意图,如果一个人想引起突发事件,并刻意留下信号,他的目的可能会是扰乱社会秩序、心理上试图引起大众的重视、吸引有关部门的注意来帮助其解决问题、报复社会或者
是、敌对势力想制造事端等。分析人员要怀着质疑与反思的态度,可以通过回应信号、试探性地反馈等手段,印证所接收信号的一致性、连续性,还可以通过信号的发送方式和渠道选择上来初步判断信号的可信度、攻击性。
2.3.3 信号解读 辨识过程对信号建立了初步的解释和评价,接下来的解读需要分析人员把搜集到的各个信号有机地联系起来,并科学地加以分析、预测,试图窥得信号发送者的真实意图,把隐藏在信号背后的真相挖掘出来。在实际工作中,分析人员要善于把握信号间存在的接近之处、相似之点、因果关系、伴生关系、形式和模式的相似性等,将新信息与已掌握的知识、经验、消息等对接起来。通过拼接某个主题的信息碎片,建立主题拼图,反映出此主题的部分面貌或全景,得到真正具有利用价值的相对完整的推论。通过信息拼图,还可以过滤掉虚假的信号,使杂乱无章的信号有序化。
2.3.4 采取行动经过解读过程,分析者对信号已形成了一定的认知与推论,或者因为信号太不清晰、信号容量太小等原因,对信号背后的真实意图认识还比较模糊。基于此,决策者可进一步选择应对方案:①积极行动,包括发送反击信号,制止突发事件的发生;②采取行动前,进一步观察事态发展;③不作为。采取哪种行动依赖于决策者对信号的判断,一般情况如果决策者认为信号的攻击性意图强,那么决策者反应的可能性和速度会加大。对于各类组织都应该提高网络中对突发事件信号的敏感性和判断力,相关职能部门也应落实责任、明确任务。
2.4 基于信号横向防控的预警
2.4.1 信号搜集此类信号搜集可以参照以下一些引导性问题:网民们对突发事件所持的态度、情绪的波动、反应是否剧烈;各个网站与论坛对此事件的发帖数与跟帖数,数量是否有巨变和拐点,单位时间内总贴数的变化情况;此事件能够引发的社会危害能有多大,网民发言中语气的强弱,言辞的激烈,事件是否有变质的可能;网民的情绪是否还可控制,影响的范围是否有扩大的趋势,是否有其他力量(如传统媒体和社会名人)介入此事件的传播等。
2.4.2 信号辨识
此处的信号辨识与前述辨识信号的模糊与否、间接与否和真实与否不同。因为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网络上对事件大量的评价是直观的,并不像前者需要运用很多抽象思维,所以这一过程主要是对搜集到的信号进行汇集与简单的整理,可以把信号分为4个指标:网民的反应强度、事件的传播速度、严重程度和影响广度,把每个信号归属到相应的指标中去。
2.4.3 信号解读解读过程中要遵循信号分析的方法,把搜集到的4个指标内的信号有机地联系起来,再通过拼接碎片,形成主题拼图。根据反映出的部分或全部信息全景,可以推理出突发事件所处的阶段。一般情况下,按时间顺序突发事件在网络中传播的一个完整周期包括开始阶段、扩散阶段、爆发阶段和衰退阶段。突发事件传播的时间越久,经历的阶段越多,事态演变会越严重,对社会造成的恶劣影响也会越大。所以有关部门通过信号解读,确定事件所处的阶段之后,应立即采取相应的行动,制止突发事件进一步蔓延。
2.4.4 采取行动 解读确定事件所处阶段后应立即采取相对应的行动:①开始阶段是处理事件最佳的阶段,但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阶段,虽然影响较小,有关部门也应该给予足够重视。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延长观察,争取多搜集些信号。②突发事件传播到扩散阶段已经意味着危险,相关部门发现后应该立即干预,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一方面弄清事件的原委,并告知网民,尊重网民的知情权;另一方面对网络上流传的谣言要给予澄清,制止以讹传讹的情况发生。③爆发阶段代表突发事件已经极为严重,对社会产生了恶劣影响。处理此阶段的突发事件一定要反应迅速,有关部门要在第一时间表明对事件的态度和应对措施,不断披露事件进展,争取公众的认可和进行答疑解惑。④在衰退阶段,有关部门要总结经验,编入案例库,完善对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
3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警实例
具体看一些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有关的信号实例。有些事件在发生之前会在网络上找到相关的征兆,如震惊中外的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之前分裂分子就在网络上放言“将要有一件大事件发生”。又比如河南祁县“钴60”事件,之前网上散播着钴60将爆炸的谣言,又有网民在论坛转载一个帖子,鼓吹科学家已经没有办法,老百姓只能坐以待毙,然而相关部门并没有在第一时间给予足够重视,最终导致了突发事件的爆发。此类事件的共同特点是事发之前都在网络上散发出信号,这些信号少数比较明确,然而大多数信号是比较模糊、零碎、不确定的,而且往往与大量的噪音混杂在一起,但是如果忽视了这些信号可能意味着一起事故、一轮危机甚至是一场灾难的发生。
另一方面,从近年来各大网络热点事件的形成可以看出,我国网民的社会参与意识持续高涨,进一步显示出了巨大的舆论能量,特别在遇到突发事件时,网民的这种舆论能量更得到激发。例如湖北石首事件,据不完全统计,在事发长达约80个小时内,体现政府立场的新闻只有3篇,而在百度贴吧石首吧里就出现了近500个主贴。政府的漠然态度最终导致约7万民众走上街头,与数千名武警对峙,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街头骚乱。相比之下,成都“6.5”公交车燃烧事件中,成都市政府处理得就比较得当。距事发仅两小时,成都市政府就召开了新闻会,不断公布现场情况。在第二天会中,主动回应了市民们的疑问,使质疑声减弱。第三天事件原因后,民众的情绪放缓,最终这一场恶性突发事件平稳落幕。这种情况下,相关部门应快速行动,一方面安抚舆论的情绪;另一方面避免突发事件进一步恶化,造成更大的社会损失。
4 结语
利用信号分析方法不仅可以防控突发事件在网络中的恶性扩散,还有可能阻止突发事件的发生,且信号分析方法立足于不完全信息条件下,更符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况,与其他分析方法相比更具有现实意义。现有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警研究多根据已制定的指标体系来判断预警,对事态发展中偶发、单独的信号不甚敏感,而忽视这些信号恰恰会引起突发事件的发生或恶化,希望本文基于信号分析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警模式的探索能引起相关研究者和实务部门的关注。
参考文献:
[1]腾讯科技,25次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lo-05-21]. tech, qq. eom/zt/2010/ennic25/.
[2]lavrenko v, allan j, deguzman e, et al. relevance models fortopic detection and traeking//proeeedings of the human languagetechnology corlferenee(hlt). san francisco:morgan kaufmannpublishers inc. , 2002:104-110
[3]刘毅,突发性中舆情信息的汇集与分析,学术交流,2005(10):131-135
[4]王来华,温淑春,论群体性突发事件与舆情问题研究,天津社会科学,2006(5):63-65
[5]彭知辉,论与网络舆情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46-50
[6]柯健,和谐社会视野下建立公安机关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初探,公安研究,2007(12):62-66
[7]沈国权,马海兵,张煜,建议构建军队网络舆情分析系统,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d7(3):105-106
[8]徐楠,戴媛,面向高校网络舆情安全的监管与预警研究,信息系统工程,2009(7):62-66
[9]吴绍忠,李淑华,互联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8(3):38-42
[10]李季梅,陈宁,陈安,等,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监测与恐慌度量系统,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09(2):62-67
[11]曾润喜,徐晓林,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系统、指标与机制,情报杂志,2009(11):52-55,
[12]沈固朝,情报预测和预警研究要关注信号分析,图书情报工作,2009,53(20):10
[13]沈固朝信号分析:竞争情报研究的又一重要课题图书情报工作,2009,53(20):11-14
[14]云南信息报,谣传钴60爆炸杞县群众忙逃离,[2010-05-20],news.省略/(39/0718/04/5efrrjhc0120gr html
网络舆情分析报告篇8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185-02
随着网络舆情在高校范围的发展和渗透,高校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进行积极探索,认真研究高校网络舆情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特点、新问题、新挑战,正确引导校园网络舆情,占领网络新阵地,强化网络综合管理,不断提高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一、在“建好网”上下功夫,着力扩大网络主流舆论阵地
(一)创新宣传内容和方式,不断壮大高校主流思想阵地
网站建设在形式上要注重思想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在内容上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又要突出服务功能,在宣传手段上应多样化,发挥网络“多媒体”优势。坚持理想信念与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相结合、道德基础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主流思想舆论与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引导管理相结合、文化传承创新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体现时代要求的大学文化相结合。利用传统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论坛等形式结合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广开言路,集思广益,针对高校网络舆情中大学生们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在网站上引领并设置热点专栏、舆情互动板块、留言板块,增强红色网络文化信息传播的方便性、快捷性、及时性,使主流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
(二)把握网络内容导向,不断加强舆论引领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的内容,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握好网络舆论导向,旗帜鲜明的与错误言论、思潮展开批评,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做到在网上有党、团组织的声音,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打造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红色网站”,唱响“主旋律”。
(三)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网络建设,开放学习网络资源
以生为本,鼓励学生社团组织在学校网站开设校报、校园网络bbs、校园广播站、校园电视台等板块。开展网上知识竞赛、问卷调查、网页设计、网上警示教育等活动,让学生成为网络空间主体,满足大学生求新、求异、求特的需求,锻炼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网络参与、网络批评、网络监督,进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在“管好网”上出实招,切实提高网络管理水平
不断完善和健全网络管理制度,加强高校校园网站联盟建设,对于高校bbs等信息交流平台,建立相关条件准入机制,严格实行用户实名注册制度,加强校内网站与网络用户的统一归口管理,建立ip地址使用信息数据库和ip地址分配使用逐级责任制。必要时,可与辖区公安局网络监察处合作,在校园网设置网络数据监控服务器,连接校园网核心交换机,方便公安局远程监控和查找学校用户网络信息访问和情况。同时,不断加强网络技术手段的研究和应用,建立和完善校园网络的安全防护、信息适时监测与跟踪系统,加强绿色信息屏障,对网络不良信息进行过滤,对部分信息进行分级处理,坚决抵制有害和低级庸俗等各类消极、灰色信息,通过信息技术层面更好的协助网络舆情的管理。
三、在“用好网”上建机制,有效开展网上舆论引导和思想疏导
(一)完善舆情信息的采集处理机制
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的监控、采集和研判是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一是要完善高校舆情监测系统。运用科学方法多维度从学习、生活等角度对网络中的舆情信息进行实时“t望”监测,自动挖掘采集、分析、汇总和监视,有效鉴别、合理筛选关键信息。同时,可利用网上搜索引擎,划定一些关键词缩小搜索范围,在大学生聚集较多的网站、论坛,划分搜索频段,有针对性的进行监测和信息采集。二是建立高校网络舆情信息上报机制。畅通班级――院级――学校三级校园信息收集舆情信息渠道,发展一批信息员,有的放矢,重点关注与大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舆情信息和传统媒体及网络媒体平台的舆情信息,特别在如“两会”、“”等敏感时期要切实24小时轮流值班跟进。
(二)舆情内容的分析研判报告机制
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监测内容主要关注涉及学校管理、维权、吐槽、泄愤类以及关于国家、政治、社会等复合性舆情信息,这是反映学生思想动态的一个重要窗口,因此高校要关注日常网络舆情动态。一是要加强分析归类。对舆情敏锐深入分析,判断舆情事件的真伪、所属类型、发展程度、舆论诉求等细节,将碎片讨论归纳为条理有序的观点论据,总结舆论对于讨论内容的主要态度,统计不同观点的动态比例倾向。二是要综合研判。一方面,对涉及的部门进行分析判断,及时协调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处理;另一方面,对根据舆情关注的焦点和发展情况提出预测性研判和动态性研判,及时预测事态发展趋势并加以跟进,做出相应的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的符合实际情况的决策判断。三是要报告反馈。在对网络舆情综合分析研判的基础上,及时“上传和下达”,将有关信息客观、全面、及时上报给相关领导和下达到相关部门,为舆情引导干预做铺垫。
(三)舆情过程的引导干预机制
在深入了解舆情的原因及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采取“网上疏导”和“网下引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干预。一是要主动设置议题。因势利导,精心设计,积极主动营造校园网上热点信息,形成舆论氛围,在加强监控、引导力度的前提下开放舆论通道,“求同存异”,让广大学生对事件发展有一个交流讨论的空间。必要时邀请校领导做客网络,围绕舆情,从官方角度回应学生提出的问题,以权威话语权争取更多学生信任。二是要适时预警。一方面设立高校的预防预警机制,第一时间发现舆情,积极主动捕捉一些苗头性、倾向性动态。有效了解网民诉求,捕捉讨论中的“敏感”话题,迅速查清舆情的根源和症结,第一时间溯源,与源作者取得联系,寻找问题所产生的原因,化管理为服务,尊重学生,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设立突发事件的应对反应机制。第一时间掌握态势,了解网民态度倾向,根据事件发展情况制定应对策略,引导舆情,部门联动,统一观点,步调一致,分工合作,避免事态扩大化。三是要及时信息。创建网络权威信息和沟通平台,及时反馈,做到信息准确及时、公开透明,进行跟踪报道、分享和转载,实时回答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及时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特别是对群体性和突发性事件,更是要有节奏地信息通报,占领网络舆论阵地,将舆情的范围和影响控制住,保证事态不升级扩大,避免谣言产生和散布。
(四)舆情结果的评估反思机制
网络舆情渐渐平息后,要做好后续总结工作。一是要撰写舆情报告总结。通过撰写舆情报告总结,层次鲜明突出事件的主要矛盾,不回避问题,尽量客观公正地去揭示舆情事件发生的起因、发展态势、网民诉求。二是要及时梳理经验教训。对整个舆情事件处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并进行梳理,反思学校各职能部门对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状况,加强沟通交流,共同探讨舆情应对中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提高舆情协调应对能力。同时,从完善制度顶层设计和舆情处理线路图层面提出应对此类网络舆情的切实可行的建议,供领导的下一步决策做参考。三是要跟踪反馈。对舆情事件的后续态势发展特别是舆论对问题解决情况的态度和可能衍生出来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跟进,及时将有关情况反馈给学校有关部门并及时回应网民对事件的关注和质疑,妥善处理好事件的后续工作。
四、结语
面向高校网络舆情和大学生思想实际,我们要善于借鉴多种学科的知识理论,拓展教育方式,创新高校网络舆情的技术手段,规范高校网络舆情平台,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建设,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力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余玉,叶战备.网络舆情管理路径创新初探[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3(5):127-128.
[2] 李娜.高校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其引导策略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62-63.
[3] 赵中源,王国栋.高校网络舆情发展趋势及其治理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11:58-59.
[4] 刘东.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14:27-32.
[5] 何勇娇.网络舆情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4:25-30.
[6] 刘东.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14:27-32.
[7] 张思奇.高校网络舆情调控的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20-22.
[8] 王伟林,丁乐成,程立平.论高校网络舆情有效监督管理[j].计算机安全,2012(5):78-79.
网络舆情分析报告篇9
关键词 网络舆情 治理 路径
一、引言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同时,《报告》显示,网民的上网设备正在向手机端集中,手机成为拉动网民规模增长的主要因素,截至2015年12月,我国有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移动互联网塑造了全新的社会生活形态,公众可以借助网络使其诉求被更多人知道。由于网民的普遍关注,媒体的扩散、放大、炒作,网络舆情热点迅速演变为境内外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现今,网络舆情治理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稍有不慎就会使政府公信力处于危机边缘。
二、我国网络舆情治理的现状
(一)政府舆情引导意识在逐步强化
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后,国家部委及地方政府主动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政府舆情引导意识显著提升。2014年2月27日,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同志强调:“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要从国际、国内大势出发,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
(二)政府上网工程取得一定成效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国各级政府的上网工程也得以快速推进。2010年后,我国各级政府通过欧洲杯投注官网、论坛、微博、微信等各种网络渠道,突破时空的限制,实现了官民的网络交流,使得社情民意能直达政府部门,推动政府公共政策议程的不断完善。
(三)政府对网络舆情治理的法制化正在进行积极探索
2015年,我国政府对网络舆论场的治理,从敏感词的字符管理转向网上行为的规则管理,从治理个体网民转向治理网络平台,特别是门户网站和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十二五”期间我国出台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76部,同比增加262%。其中,2014年,中央网信小组成立以来有47部,占62%。在依法治网的道路上,中国在不断探索“既推动发展,又确保安全,既保障网民自由,又维护网络秩序的治网之道。”
三、网络舆情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的网络舆情治理观念落后
政府对待网络舆情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不仅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还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在“天津8・12事故”中,天津相关方面在事故发生后召开的前六场新闻会效果不太理想,记者提问超过60个,而过半问题当场未得到答案,每次都导致4个以上次生舆情,导致有网民质疑事故存在瞒报行为,批评当地信息不透明。
(二)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息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建立
爆炸事故发生当晚,部分网民先于官方在网络上爆炸的相关视频,吸引了大量网民参与讨论事故原因、伤亡情况等多个焦点问题亟待相关部门回应。但截至13日上午,天津主流媒体仍未就爆炸事故进行过多报道,引发了网民的不满,网民指责相关部门回应不及时。这种现象,说明了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息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建立起来。
(三)政府在网络公共管理领域的制度缺失
爆炸事故发生后,天津政府在网络舆情爆发时没有及时搜集和注意易引发公众舆论,且较为具有前瞻性的问题。以至,在前六次会上答非所问,避重就轻,引发次生舆情问题,反映出政府的监督机制不完善。
(四)政府权威信息缺位导致谣言四起
谣言伴随事故是很多地方政府在进行突发事件舆情治理时面临的颇为棘手的问题。在天津爆炸事故中,有媒体就总结出多达27个网络谣言,如“700吨氰化钠泄漏毒死全中国人”“爆炸企业负责人是副市长之子”“爆炸物有毒气体飘到市区”“塘沽爆炸与有关”等。这些网络谣言给不明真相的公众和政府舆论引导带来很大危害,加大了治理难度。
四、政府网络舆情治理的路径选择
(一)改进政府网络舆情治理观念
首先,政府应加强网络执政能力,面对群众诉求,要有积极主动的态度,将网络舆情控制在正常态势,以避免不良后果。其次,政府要接地气,经常深入群众。最后,政府要理性的互动。例如,总理在天津火灾爆炸事故现场强调,要公开、透明及时向公众,不漏报、瞒报。
(二)增强信息沟通的渠道
政府应当意识到新媒体对舆论事件的重要影响力,主动适应全媒体舆论环境,在信息披露上注重“协作”。一方面,在进行传统信息披露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平台的作用,通过政务微博、微信和客户端,实现事故的及时,最大限度地消除信息不及时;另一方面,要注重各部门在工作上的协同,重大突发事件的处置往往涉及多个部门,是多个部门协同的结果,所以内部协调要有序。
(三)完善网络舆情政府治理的监督机制
首先,应适量地加大对舆情监管的投入,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可能会带来的危害,确保及时发现热点问题。其次,还应建立起网络舆情分析预警机制,做好分析和预警,保证一旦遭遇舆情危机,能够积极有效地疏导和引导,而不是采取将信息封锁的方法。
(四)加快推进网络舆情法治化建设
政府需加强互联网行业管理的法律法规建设,对于散布虚假信息的网站、论坛等要坚决取缔。例如,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发生后,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加大对网上各类谣言的打击力度,会同有关部门,视情节轻重,对车夫网、美行网、军事中国网等18家网站采取永久关闭、注销备案的处罚措施。随着国家网信办对造谣、传谣行为打击力度的加大,以及权威信息的持续释放,网民焦虑情绪得以缓解,整个网络救援舆论生态明显好转。
(五)提高政府网络公关能力
相关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会影响舆情治理的效果。“天津8・12事故”新闻会上,权威性行政主官缺席,使得同级部门在说明信息方面不敢发声、担责,总想减轻危害、淡化灾情,说明部分政府官员的媒介素养有待提高。政府需要积极主动地面对网络舆情,对媒体的询问积极回应,对大众的疑问做好解答,努力提高信息的透明程度。
五、结语
本文基于“天津8・12事故”网络舆情事件,浅析政府在网络舆情治理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其实现路径提出相关建议。天津爆炸事故之所以引发如此强烈的舆论关注,除事件本身造成的巨大损失外,还因为当地政府对网络舆情危机的处理也过于保守。在互联网信息时代背景下,网络舆论对于各种社会实践的影响正在不断扩大,政府危机管理也成为建设服务型政府所需完善和发展的领域。如何在公共事件中正确对待网络舆情,并且对其加以合理的引导是政府不得不认真考虑的重要课题。
网络舆情分析报告篇10
【关键词】微时代 舆情 引导
随着一系列以“微”为标志的文化传播媒体如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微公益的日渐兴起,现代生活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微时代”。微时代的新媒体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给高校网络舆情管控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舆情传播的特点
大学生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高校这个特定的地点范围内,大学内活动的人群就高校内或者社会上发生的某些事件在网络当中所抱有的态度和认识。大学生网络舆情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多元性与综合性。第二,群体性与放大性。第三,非理性与难控性。目前网络全面开放,但网络立法、网络教育管理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却相对滞后,社会公共道德往往缺乏对网民个体的道德约束,致使校园网络舆情较难控制。特别是由于大学生群体本身存在着非均衡性,极易诱发那些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出现非理。
二、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舆情应对的现状
据有关调查表明,当前高校对网络信息监控缺乏明确的规则及监督、干预机制,导致高校网络舆论混乱,大学生无所适从。高校网络舆情应对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第一,管理意识不到位。部分高校对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管控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没有将其纳入常规管理工作中,人、财、物投入不足。第二,管理机制不完善。对网络舆情的管控还缺乏完整有效的机制。对传播消极或者错误言论的责任人没有一以贯之的处罚措施。部分高校没有成立专门的网络舆情的管理队伍。第三,管理队伍不专业舆论舆情分析是一项非常复杂和系统的工作,要求从事舆情管控的人员具备相当的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而在很多高校,舆情管控工作一般由宣传部、网络中心、学工部、保卫处负责,这些部门的人员很多都是兼职的非专业人士,有时还会存在责任分工不明确、责任主体不明确等问题。第四,管理方法不科学有些高校重视“后发制人”式的被动管理,而忽视“先发制人”式的主动防控; 有些高校因噎废食,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强行关闭学生自由交流的平台; 有些学校则采用盯防战术,广泛发动学生干部,利用人盯人的方式来监管学生思想动态。
三、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舆情引导的方法
第一,主动了解学生言论
学生是受网络舆情冲击的主要对象,因此学生自然成为我们分析网络舆情的主要中心。在采集舆情时,要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维脉搏,掌控学生的思想动向,详细了解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的走向。在分析舆情时,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仔细剖析现象的背后,大学生在思想上存在着哪些误区或者先进处,揣摩他们心理上的敏感点,努力找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欧洲杯买球平台的解决方案。
第二,设置舆论“把关人”
互联网掀起了一场革命,那就是把受众者转变成传播者,任何受众都可以进行传播活动,“人人都是麦克风”、“个个都是新闻记者”。无人把关,成为网络文明的第一个重大挑战和问题,也使得网络成为色情、虚假信息和负面信息传播的渠道。因此,高校有必要强化网络把关制度,建立和培育权威的校方网络媒体,打造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红色网站”,建立多形式多层次、师生喜闻乐见的网络舆论平台,净化网络舆论环境,使网络信息特别是负面信息就地消化,牢牢掌握网上舆论主动权。网络把关一是技术把关,通过技术手段对内容进行筛选和过滤;二是设立网络把关人,发现有害的网络信息及时报告,立即删除,强化网络把关人在信息选择、引导舆论方面的作用。
第三,培养“意见领袖”
由于长期以来,大学生在传统媒体的宣传报道中很难找到负面信息,所以在遇到突发事件时,信息来源多样化的网络往往成为大学生了解事实真相的趋向性选择。群体舆情活动常常由有组织型转变为自发型,由传统的集中型变为分散型。面对网络上关于新闻事件的海量报道,缺乏社会经验的高校大学生往往会无所适从。这时候,他们更需要权威的“舆论领袖”的声音作为自身决策的重要依据。拉扎斯菲尔德“二级传播”理论告诉我们,“舆论领袖”在影响受众的态度方面作用明显。意见领袖往往是网络世界中的舆论主宰和引导者,在网络舆论表达中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感染力。
四、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舆情干预的机制
第一,建立监测预警机制
现代网络舆清各式各样的新闻都有,如何加强讨这些信息的把关,需要建立完善的适应本校网络舆情发展的制度。建立专门的校园网络舆清管理人员,让师生根据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本校网络舆情的特点研发适合本校的网络舆情监测制度。实行网络实名制,建立相关的网络舆情监控队伍,对于出现的问题,做至及时解决,同时能够预测发展的趋势,对于那些出现的负面消息新闻,可以利用校园欧洲杯投注官网来进行及时的澄清。作为高校的管理者来说,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奖惩机制,做到有理有据。
第二,建立疏通引导机制
在建立网络舆情的干预行为过程中,依靠监测预警还是远远不够的。这需要高校加强沟通机制,做好线上线下网络宣传,梳理各类工作。利用校园文化墙设置“校园舆情”专栏,对国内外重大新闻进行及时报道,利用国内专家评主论网站,利用专家的话语进行正面宣传。同时还可以利用本地知名专家学者到校进行专题讲座,引入权威的三方机构,增强处理问题的科学性,将那些校园网络负面舆情及时处理。通过校园心理健康中心,开设相关专栏和热线电话,从心理学角度开导学生,保持健康的心态面对校园网络舆情。对于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应制定相关方案,防患于未然。
第三,建立合作实践机制
“众人抬柴火焰高”,高校网络舆情除了在网上进行干预之外还需要更多的线下干预,否则很容易出现之时出于形式。作为师生自己要想更好的参与到高校网络舆情当中,需要师生自己融入社会,了解民生,体验不同行业之间的网络舆情动态,借鉴他人在处理网络舆情过程中的先进经验,处理共同的社会网络舆清。
【参考文献】
- 上一篇:幼儿园园务总结
- 下一篇:
网络舆情分析报告范文
时间:2023-04-09 15:55:43 阅读:0
推荐度:
热门标签
相关文章
神经网络在工程造价中的运用 2023-02-15 09:20:44
企业社会化网络招聘探讨 2023-01-29 09:10:47
网络时代对分课堂对学生的影响 2022-12-22 08:48:56
高校共青团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 2022-11-21 09:31:05
群智感知网络中高效数据收集策略 2022-11-11 09:38:31
网络主动安全防御系统研究 2022-11-17 09:4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