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职称论文十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04-04 11:30:31
英语职称论文篇1
[摘 要]任何人在学习一门外语时, 总是会受到母语或是方言的影响。荆沙方言在语音系统上与英语有很多不同, 因此学习者在英语发音上或多或少受到方言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在元音及辅音两方面。元音主要表现在öiö,öuö,ö ö以及二合元音öaunö。辅音主要表现在ön ö和ögö,ölö和önö,övö和öwö,öfö与öh ö等音位上。当然, 在语音语调方面也有影响。
[关键词]荆沙方言 英语发音 影响
一、引言
语言是我们表达思想感情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而发音则是这个工具最根本的首要的组成部分。然而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 当然也会有不同的语音系统, 不同的发声动作。人们在学习一门外语时, 总是会受到已经形成的语言或是方言的影响。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 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中竭力避免母语中介作用或迁移作用是徒劳无益的, 即中国学生要学习英语, 不能不受来自汉语语言习得的影响, 因为汉语作为原有的经验, 是英语学习一种认知上的准备, 不可避免的参与其中。因此对于方言地区的学生来说, 他们在学习一种新的语言时, 也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方言的影响。这里以荆沙方言为例, 从英语的元音, 辅音两方面, 浅析荆沙方言对英语发音的影响。
二、荆沙方言对英语发音的影响及原因
荆沙方言属西南官话区, 在很多方面都与汉语普通话存在差异, 与英语的差异就更明显。首先在元音方面, 荆沙英语受方言影响最大的是öiö,öuö,ö ö以及二合元音öa unö。之所以这些音发音困难, 是因为在英语中元音分的较细, 在方言中找不到对应的音, 因而就用相似的音去替代, 这样就容易让人产生误解。1、元音:öiö这个音, 很多人都把它读成汉语中的“衣”音。因为在汉语普通话及荆沙方言中, 只有一个高前元音, 英语中却有两个,öi: ö和öiö。它们分属两个不同的音位, 有区别词义的功能, 因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音。由于在方言中没有这个发音, 更不会因为发音的长短而影响词义, 很多学习者就直接把它读成了“衣”或是öi: ö的短音。如it 读作eat, 还有些易混的例子如sick 和seek, bit和beat 等。öuö与öiö一样, 要么读成öu: ö的短音或者直接用方言中的“u”来代替。öu ö与öu: ö相比, 口形要大, 但没那么圆, 发音时舌位也稍前一点。方言中没有这样的发音, 因此英语发音时学习者就直接用方言中相似的音去代替。容易念混的例子如foo l 与full, poo l 与pull。ö ö的发音也比较难。荆沙地区的学习者总是把它发成“a”音, 因为汉语中没有像ö ö这样一个中元音, 而听起来又像“a”,所以就会用“a”替代。如bus 念成öb asö, dust 念成ödastö。二合元音öauö后加ön ö变为öa unö的发音也有问题。因为汉语及方言中只有单元音加“n”, 如an, 而没有这种组合, 因此对于如dow n, found 等词的音常被念错。2、辅音:在辅音方面, 荆沙英语受方言影响的主要是ön ö和ögö,ölö和önö,övö和öwö,öfö与öh öönö和ögö荆沙方言中前鼻音韵母较丰富, 舌根鼻韵母较少, 没有in,.g这两个鼻韵母, 沙市方言中没有ag韵母, 如糖读作tan, 厂读作chan. 这种发音习惯也被带到英语中, 如th ink 读作öhinkö, 还有些易读错的词如sing 常读为ösinö, k ing 读为ök inö。ölö和önö湖北地区的人分不清汉语中的“l”和“n”, 荆沙地区更是如此。要么“l”混入“n”, 如仙桃境内大体只出现“n”。要么“n”混入“l”, 主要出现“l”, 如江陵, 监利, 松滋, 公安等地, 但l 发音不稳,多少带点鼻音, 能发出单纯“l”声母的人很少。这种发音习惯带到英语中, 就导致英语发音不准确而影响词义。因为在英语中,这两个音位是能够区别词义的, 如ligh t 和nigh t, life 和knife等。övö和öw ö荆沙部分地区的方言中“v”,“w ”不分, 也是一种发音习惯。öw ö在英语中是作为半元音出现的, 但方言中是没有这种发音的, 因此就很容易用övö来代替öw ö。如wo rse 读作överseö, w ine 读作övineö等。öfö与öh ö在荆沙方言中, 有一个很特别的方言现象即f, h 互混. 在钟祥, 京山, 荆门, 天门, 潜江, 仙桃, 洪湖七县市中, f 混入h, 一般不出现f。在监利, 江陵的少数地域也有反映, 因此在英语中也容易互混。如发far 的音, 听起来好像在读"花"的音。另外, 荆沙地区的学习者在读öhöööö.ö等音时也不地道。
三、结语
英语职称论文篇2
【关键词】称谓语;汉英对比研究;文化差异;教学策略
一、称谓语界定及分类情况
关于称谓语的界定,长久以来一直有各种说法:称呼说,田惠刚(1998);名称说,马宏基、常庆丰(1998);称呼、名称说,姚亚萍(1995)。本文对称谓语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称谓语”一词的解释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如师父、师傅、支书。
田惠刚(1998),从语义的角度可以把称谓语从总体上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文章主要比较汉英称谓语使用的差异和反映的文化内涵。
二、汉英称谓语对比研究
(一)亲属称谓语
“亲属称谓是指互相有直接或间接的血缘、婚姻、法律等关系的亲戚和亲属的名称。”
汉语亲属称谓语系统可以称得上是世界最复杂的亲属称谓语系统之一,分类详细。而英语的亲属称谓语系统显得简单而笼统。汉英亲属称谓语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汉语亲属称谓系统分直系与旁系、血亲与姻亲、长辈与晚辈、近亲与远亲,因此语义功能细密。如,辈分(父辈:伯、叔、舅;同辈:兄、弟、姐、妹),父系或者母系(如,姑、姨),直系或者旁系(孙、侄孙),年龄的大小(如,姐、妹)及血亲或者姻亲(如,哥、嫂、妹、妹夫)。除此之外,可以在这些称谓前添加表顺序的数词,如大哥、二姐等。在英语中,亲属称谓词比汉语里明显少一些,且笼统又模糊,一词多义。比如brother/sister分别表示兄弟/姐妹,不分年龄。若实在需要区分长幼,只需要在brother、sister前加“elder/younger”;grandfather/grandmother既指爷爷/奶奶,也指外公/外婆。
2.汉语亲属称谓语受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影响,晚辈往往不允许直呼长辈的名字。英语中,同辈兄弟姐妹或者年龄相仿的亲属之间,可直接称呼名字,且可用昵称,例如“john-johnny,tom-tommy”等。
3.汉语中一种特殊的现象,即亲属称谓泛化。“亲属称谓语泛化指用亲属称谓词称呼非亲属或者陌生人的现象,即亲属称谓如“叔叔,哥、姐”等用于非亲属或陌生人的称呼。”这种称谓语在英语中不存在。
(二)社会称谓语
社会称谓语是指除亲属称谓语以外在社交场合应用的称谓语。根据社会称谓语的交际功能特点,可以把社会称谓语细分为:姓名称谓语、谦敬称谓语、衔职称谓语、社会通用称谓语。
1.姓名称谓
姓名称谓是指在称谓中含有姓名要素在内的称谓形式。
汉语中姓名是姓氏在前,名字在后,如:王晓平,姓是“王”,名是“晓平”。常有以下几种方式:(1)全名(姓氏 名字)主要出现在同辈身份地位相当的大人们之间,或者出现在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老师对学生等。(2)对于年长或地位高的人,则往往采用“姓名 敬语”,如宋文涛先生,张晓云女士等。(3)如果两人之间的关系比较亲密,可以直呼其名如“晓娟、玉秀”。
英语中,人姓名的排序与中国人的姓名恰恰相反,是名(first name)在前,姓(family name)在后,如tom green。西方文化中,不论地位、辈分、年龄,人们爱直呼其名,如tom、elisabeth等。如果彼此间关系亲密,还可以用特有的昵称形式,如tommy、betty等。
2.谦敬称谓
谦称是对自己以及和自己有关者的一种谦卑的称呼,敬称是对对方以及和对方有关者的一中表示尊敬的称呼。
中国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非常重视礼制,其特点是“自卑而尊人”,强调“长幼有序、内外有别”。敬称“你”为“您”,谦称自己为“鄙人、在下”等。敬称对方的亲属或有关的人“令尊、令堂”等,谦称自己辈分高的亲属“家父、家母、家兄”等。敬称与对方有关的人和事物“贵姓、贵校、贵府”等,谦称与自己有关的人和事物“敝人、犬子、小女、寒舍、愚见、拙见”等。
英语中有一定的敬称,但只针对特定的对象和场合,出现的那么频繁。表示敬称的称谓方式有:(1)通用头衔mr./mrs./miss/ms 姓氏,如:mr./mrs.green(格林先生/夫人)(2)mr./madam 官衔/军衔,如:mr./madam president(总统阁下,校长阁下)。(3)特殊敬称,主要有:sir,lady,your majesty 等。sir用作“先生”讲时是对男性的尊称,lady(女士)则是对女性的尊称,如口语中常用的lady first(女士优先)!
3.衔职称谓
衔职称谓,是指职务和职业、专业的称谓用语。汉英衔职称谓也存在着很大差异。中国人使用职务称谓称呼人的范围较广,“英语中也有用职务称呼人,但只限于:高级政府官员,如总统、总理、部长、省(州)长、法官、参议员(美)等;宗教首领,如神父、主教、修女等;军队长官(但是称军衔而不是军职)。”因此,绝大部分汉语职务称谓不能直接译成英语。例如,“李书记”、“刘经理”等。另外,英语中很多不能用作称谓语的职业在汉语中却是可以用的,例如,“师傅”、“老师”等。
4.社会通用称谓
汉语中的“同志”、“师傅”、“老师”等,英语中的mr. mrs. ,miss 姓和sir ,madam, miss等,都是社会常用的通用称谓。但是,在交际中,汉英中的通用称谓语有时是不能完全对等互译的。如,“同志”、“师傅”,在英语中很难找到一个与其意思对等的词。同样是“先生”“小姐”的社会通用称谓语,英语中mr(先生). miss(小姐)与汉语中的称谓含义也是不完全对应的。例如,英语国家对不知婚否的任何年龄的女士都可称“miss”。对体力、脑力男劳动者都可称“mr”。汉文化中30岁以上的女士却不能贸然称“小姐”,对体力劳动者只习惯语称呼“师傅”。
三、汉英称谓语反映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称谓语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存在于一定文化背景之下的。
(一)“血缘、亲疏、长幼”与“法律、独立、平等”
“中国文化中,语言称谓反映着人伦规范的两大伦理观念:长幼有序,尊卑不同和亲疏不同,内外有别”。汉语亲属称谓语,区分详细,而且系统而繁杂。探究其根源在于“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基础是宗法家族制度,以家族为本位,以血缘为纽带”。比如,汉语亲属称谓中有堂表亲之分,这与中国自古以来“内外有别”思想是分不开的。
在西方,倡导了个人进取精神因此,西方文化中人们很早就摆脱了家族血缘的束缚,更重视人们的平等和契约关系。英语亲属称谓语远远没有汉语中那么复杂、详细,不分亲疏、长幼,如,一个cousin囊括了堂亲、表亲,允许晚辈直呼长辈的名字。
(二)“人治”与“法治”
对衔职的理解汉英有所不同。汉语中经常出现“局长”、“主任”、“乡长”等官衔来称呼上司。汉语是受几千年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影响而造成的,产生了“官本位”的观念。汉民族文化中,官职与个人的身份地位、经济状况等都有直接关系,因而用官职来称呼他人是非常普遍的。
西方社会提出“法治”,认为人是受法律的统治而非人的统治,西方“法治”的核心就是理性、公平正义。比如,对于“法官”这一职位来说,坐这个位置的人可以随时变化,但是“法官”所代表的法律是不会改变的。所以在西方文化中没有官本位的思想,他们更崇尚平等。官职在他们看来代表着一个人的工作性质和责任,而非权力。
(三)“贬己尊人”与“个人价值”
中国是礼仪之邦,称谓是“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的“礼”包含着“自卑而尊人、长幼有序、内外有别”,因而汉民族文化中形成重血缘关系,强调等级差异。
英语称谓系统里没有与汉语称谓系统相对应的谦称制度。西方社会很早就告别了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进入了倡导个人奋斗的资本主义社会,西方的资本主义社会崇尚个人主义,滋生出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基督教认为“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四)“家族观念”与“个人主义”
社交称谓中亲属称谓泛化是在汉语有的语言现象,追溯根源这种语言现象与我们的传统文化观念不可分割。汉语称谓泛化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下一家”的社会心理,儒家的“治国、平天下”理论实际上是把齐家的理论推及国家与社会,即要达到“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同世界”。英美人没有那么强的家族观念,不会用亲属称谓去称呼家族以外的人,甚至连家族以内的人都很少用。在人际交往中,他们强调自我,注重个人主义,即不论辈分、年龄、资历作为标准,更不希望“归属”、“依附”、“群聚”。
(五)时代性与稳定性
汉语社会通用称谓语的使用受到特定时代的政治文化面貌等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呈现出时代性,新时代的称谓语又反映出新的文化内涵。“老师”、“同志”等这些社会通用称谓语的含义几经变化。如今,“美女”、“帅哥”这些词不仅在一些网络中频繁使用,同时进入我们的日常口语交际,是年轻人常用的通用称谓,既体现了年轻女美心里,又满足了年轻人的交际需要。除此之外,随着网络语言的发展,网络上出现了许多新的称谓,如,“网虫”、“美眉”、“菜鸟”“亲”等。相比之下,“英语中的通用称谓语具有稳定性,究其原因是因为较早的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们崇尚的是平等、自由、个性化的文化价值观念”。
结 语
语言与文化紧密联系,不同语言反映出不同的文化。汉英称谓语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成为我们社会中重要的交际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仅传达了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职业、职务等各方面信息,也反映了不同国家的礼仪规范、伦理道德观念等文化差异。因此,尤其是了解到它们隐含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我们在交际中减少语言文化冲突。
【参考文献】
[1] 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 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 马宏基、常庆丰.称谓语[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4] 田惠刚.中西人际称谓系统[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英语职称论文篇3
(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摘要】社交称谓语是任何语言都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恰当地使用社交称谓语是人们有效地进行社交行为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从语言、社会、文化的角度分析了英语社交称谓语的特点、适用语境、称谓方式及其使用的限制因素,意在说明在当今英美社会中如何恰当地使用社交称谓语并揭示其内在的指示信息
关键词 社交称谓;指示信息;社会;文化
0引言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变得越来越频繁。在交往中,人们总要以某种语言形式去称呼对方,这种称呼用语就是称谓语。曲彦斌对社交称谓语定义如下:社交称谓语是反映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称谓”“称谓语是人际关系中人们身份、地位及角色的称呼信息,要受特定的社交语境限制。称谓语形式与社会地位、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联系紧密。社交称谓语是社会成员之间职业、职务和身份的语言符号,反映了非亲属的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交称谓是一种很重要的社交礼仪。它的运用得当直接决定社交行为的效果。
1英语社交称谓语的几种主要形式
和中国相比,英语国家的社交称谓要简单一些,但却有它自己独特的地方。它的各种称谓方式适应了不同的社交要求。
1.1通称
和汉语一样,英语里边也有很多可通用于各种人士、各种职务和职业甚至各种年龄的称谓语。它们在社交活动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sir (先生、阁下) 、madam (女士、夫人、太太、小姐) 是一组对应的男女敬称语。人们通常用来称呼关系疏远的人。语气正式,表达的关系不密切。比如下级对上级、学生对老师、服务员对男性顾客,等等。sir 和 madam 一般不与姓氏连用。可单独使用。英语中的lady一词也是一个用于女性的尊称语。它的单复数可以单独使用。比如,“ good morning ,ladies!”(女士们,早上好。) “please have a seat, lady.”(小姐,请坐)。
mr.( 先生 ) 和 mrs. 是英语中的另一组敬称语。mr.一词是mister 一词的缩略形式。用于男子的姓名或职务之前,是通用词。mrs.是mistress的缩写,常用已婚女性的丈夫的姓名或姓之前。这两个称呼用语语气正式,表达不亲密的关系。
miss(小姐 )用于未婚女性的姓或姓名之前。但有趣的是,美国人现在喜欢用miss来称呼自己不了解的女性,包括年龄大的妇女,这反映了女性希望青春永驻而社会又投其所好的心理。
近年来,英语中又出现了ms.这一称谓。实际上,它是由mrs.和miss.合成而来的。用于称呼女性,根本不涉及婚姻状况。这反映了英美女性希望保守婚姻隐私不受侵犯的愿望,是妇女要求平等和社会进步的表现。现在这一称谓用语已经得到广泛地应用。
1.2职务称谓
用职务或职称来称呼他人既职务称谓。这种方法可用于称呼所敬重的人。一般方法是职称再加上姓名。但这种可被用于称呼的职务在英语里很少,常用的有dr.(医生、博士)和professor.(教授)等。英语中还有一种专用称谓,其使用场合极其正式,范围也比较狭窄。如对君主国家制中的国王、皇帝称your majesty(陛下);对王室成员称your highness( 殿下);对高级官员称your excellency (阁下);对法官称 your honor(法官大人)。
1.3职业称谓
英美人在公共场合对不知姓名的服务人员可以单独称呼其职业,如waiter (男服务员)、conductor(汽车售票员)、steward \ stewardess ( 飞机或船上的男女服务员)等等。这是不同的社会分工得到人们一致认同的反映,使用起来既方便又不失体统。
1.4姓名称谓
同辈、同事、熟人或朋友等之间一般互相直呼其名。在英语国家,姓名称谓在整个称谓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了称呼方便,人们往往采用呢称,也就是把名字缩短,如,把william称着willy,把robert称着bob.把john称着jonny,等等。另外,如果是特别熟悉的人,也可直呼其名,既使是年轻人对年长的。英语国家的这种习惯反映了人们不拘形式,期待关系密切的愿望。当然,其相互关系不一定就密切或平等。
2英语社交称谓语使用的一些限制因素
英语社交称谓语的使用有很多限制.既然是使用于社交场合中,那么首先英语社交称谓语的使用应该根据社交场合的变化而变化.人们为了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必须使用得体的称谓语.其次社会地位是影响称谓语使用的重要因素.在上级对下级、顾客对服务员、老师对学生、军官对士兵等关系中,称谓语的使用往往是不平等的。比如,一些美国白人会对黑人直呼其名,但是期待黑人称呼自己“sir”(先生),并且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在英语国家,职业也会影响人们的社交称谓。对于一些地位低下收入不高的职业,比如对于一位garbageman(清洁工),人们往往会委婉地称呼他sanitation engineer(清洁工程师),也会用utensil maintenance man(餐具维护者)来称呼dishwasher(洗盘子的),而不是直呼其职业。此外,地区、阶级、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都是影响英美社交称谓语使用的因素。至于个别人的称谓,只有把他们当作群体的代表是才有研究的意义。
3英语社交称谓语的基本特征
英语社交称谓方式虽多,但是却有如下的基本特征。
就其价值观念来看,英语社交称谓体现了尊重个人特征,追求平等,不以资历、年龄、性别等为标准。其使用起来既方便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究其原因,英美国家人们提倡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追求达到“every man was created equal”(人人生而平等)的理想。因而在社交称谓语的使用上人们不愿被习俗所束缚,讲求平等,不拘形式。
就其社会属性而言,英语的社交称谓不像汉语一样受宗亲等级影响,人们不希望“依附、归群”。所以没有将亲属称谓纳入社交场合。一位英美女性一定会对中国小孩称其为auntie(阿姨),granny(奶奶)而感到不可理解。
就其变化发展趋势而言,英语社交称谓语现正趋向简单化、国际化。究其原因,这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社会的发展的结果。
4结语
社交称谓语一旦形成,总的来说会比较稳定,变化不会太大。英语社交称谓体系体现了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生活习惯。对于某个特定的人应如何称呼,我们要考虑到他的职业、职务、年龄、相互关系、以及个人爱好等等因素。得体的称谓语是成功的社交行为的前提。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2]姜望琪.pragmatics: theory and application[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英语职称论文篇4
关键词: 中西方传统文化 称谓语 差异
“称谓”是“人们由于亲属和社交等方面的相互关系而得来的名称”。称谓是社会用语的要素,是社交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称谓能起确定、建立和改进人际关系的作用。不管是汉语还是英语,其称谓系统都有同样的交际功能,但由于两种语言文化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社会关系、价值观和人际关系等,这两种称谓体系必然有着相当大的差异。本文通过对比中英称谓语来进一步探究差异的根源。
1.中英称谓的对比
1.1姓名称谓
汉语有关姓名的称谓可谓灵活多样。可称呼“姓 名”、“名”、“姓/名/姓名 称谓词”,还可称呼“老 姓”或“姓 老”。如人们可称“李小明”为“李小明”、“小明”、“李先生”、“小明先生”、“李小明先生”、“小/老李”或“李老”。称谓的不同,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亲疏程度。英语姓名的称谓比较单一。英语对姓名的称谓形式是“名”和“称谓词 姓”。例如,人们可称“john brown”为“john”或“mr.brown”。英语中没有“称谓词 名”这种称呼形式,如“john brown”不能称为“mr.john”。英语中对长辈和上司都可直呼其名,汉语中则万万不可。
1.2职衔称谓
汉语中一般能够表示职业、职务、职称等社会地位的象征词都可用于称谓。职业称谓如老师、医生等;职务称谓如厂长、部长等;职称称谓如工程师、会计等;头衔称谓如将军、博士等,林林总总,几乎无所不包。除可单用外,还常与姓名连用(姓/名/姓名 职衔)以示认可或尊敬。社会中绝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相对的定位和特定的职衔称谓。英语中的职衔称谓局限性很强,一般不用作称呼。例如,如果某人是“老师”或是“建筑师”,人们不能称其为“×老师/建筑师”,而应称其为“×先生/女士”。社交活动中常用的职衔称谓有dr.等。这些职衔称谓既可单独使用,又可与姓氏、身份等结合使用,但要放在姓氏前(职衔 姓氏)。总之,汉语的职衔称谓要比英语广泛复杂得多。
1.3泛称称谓
汉语中的通称有:同志、先生、女士、朋友等。英语和汉语一样,都有三种人称,但是英语的人称称谓远比汉语简单。汉语中,作为称谓俗语中的人称,主要表现在具体语境的敬、谦、昵、贬、谑、讳等变化形式,如:阁下、鄙人等。而英语中除了古语词中存在一个尊称“thou”外,现代英语里已没有了尊称和谦称。英语和汉语都有零称呼语。如汉语的“喂,嗨,那个谁”等,英语的“hello./hi./excuse me”等。在中国,零称呼语需谨慎使用,这是因为在大多情况下零称呼被认为是不礼貌的。然而在英美国家,无论发话人和受话人之间是什么关系,零称呼语都是可以被接受的。
2.差异根源
中英称谓语的差异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了解这些差异,以及造成差异的原因,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做到有的放矢。以下主要阐述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
2.1家庭结构和血统观念
亲属称谓在汉英称谓系统中所占比率不同,充分表现出英汉语国家中家庭结构与血统观念各异。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达数千年,推崇封建大家庭的结构形式,并强调宗族血缘关系,我们至今仍能听到“天下一家亲”的说法。封建帝王公侯也是“家天下”或“世袭”,同时因婚姻而结成的裙带关系使人与人在亲缘关系上更为复杂。在复杂的亲缘关系的基础上形成家族内部严格等级制度,“男女有分,长幼有别”,位次不能乱坐,因而造成汉语亲属称谓名目繁多,年龄和辈分清晰,更严格地区分直系与旁系、父系与母系,显示出人们心目中因血统不同而形成的等级亲属制度和亲疏关系。同时汉语亲属称谓语使用的泛化现象也反映人们在交际活动中利用亲属称谓拉近彼此关系表现亲密的社会心理[1]。与上述情况相反,英国人血统亲缘观念较为淡薄,这与他们简单的家庭结构不无关系。绝大多数家庭是由两代人所组成的小家庭(nuclear family),儿女成人后也会离开父母组成新的核心家庭(这与中国的“父母在,不远游”,“家大业大”的观念不同)。对他们来说,亲属与普通生人区别不大,没有必要区别亲属称谓中的直系、旁系、父系、母系,也不必分清男女。亲属称谓表现男、女、父系、母系的亲属关系都是等距离的。这说明英语民族血统观念之淡薄,更谈不上将亲属称谓用在非亲属成员上去表达亲近感情。
2.2宗法观念与法制思想
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洗礼后,中华民族的宗法观念极强。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结构是宗法社会结构,整个社会基础是以家庭这个由血缘、婚姻纽带关系维系的宗法性结构的。同姓宗族大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同族内部成员十分重视血缘宗亲关系。在家族中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即“男女有分,长幼有别”,家庭中个人之间的关系相当明确,从而造成了汉语亲属称谓的名目众多,年龄辈分清晰,直系与旁系、宗族与非宗族的区分,表明了人们心目中因血统不同而形成的等级亲属制度和亲疏关系的不同[3]。汉语中亲属称谓语使用的泛化现象,也反映出人们在交际活动中利用亲属称谓拉近彼此关系、表现亲密的心理。西方社会虽然也经历过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存在过农奴制封建宗法关系,但文艺复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西方法制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深入人心。受这种法制思想的影响英语中对血亲、姻亲的称谓比汉语简单。例如,英语中对兄弟姐妹的称谓无排行、长幼之分。“哥哥”和“弟弟”在英文中对应的称谓都是“brother”。同样,夫妻双方对其同性别、同辈分姻亲的称谓也是一样的。丈夫或妻子称对方的父亲均为“father-in-law”。由此可见,由于中国推崇的宗法制度重视君臣父子的等级秩序和长幼亲疏、内外有别的纲常伦理,西方社会提倡平等博爱的法制思想,从而引起了英汉称谓用语的差异,即汉语的纷繁众多,英语的相对简单。
2.3等级制度与宗教影响
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宗法社会,不仅在家族内部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而且整个社会亦如此。严复在《论世变之亟》中说:“中国最重三纲。”“三纲”中的第一纲就是“君为臣纲”,君臣之间,臣与臣之间,臣民之间各有称谓。从历史的角度看,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官职体系,而也就有了不同的职衔称谓。因此中国的这种严格而又复杂的等级制度,使得汉语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的名目众多,形形。西方社会在其封建历史时期实施的是宗教政治,而非官僚政治,教皇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甚至超过了国王,他所统治的各级宗教组织的势力也远远超过了官僚政府机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官衔自然也就不像中国人那样看重。所以,英语国家的职衔称谓常以宗教为普遍,称谓中多用首名、教名,姓氏名字多源于《圣经》。
2.4社会制度和价值取向
中国是礼仪之邦,称谓是“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封建制度下的礼仪规范强调“自卑尊人”的礼貌准则。这种压抑的社会制度导致了人们在价值评判上对自身才能、作用的有意贬抑和不愿外露(即自谦);喜欢抬高对方(即“贬己扬人”)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这种社会行为准则反映到语言上,就是严格区分敬称和谦称,由此产生的诸如“卑、鄙、敝”等自谦词和“尊、令、贵”等敬他词,不胜枚举。直到今天,人们仍然受这种价值取向的影响,讲究谦虚恭敬的敬语和谦语仍大量存在。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资产阶级追求人人平等,人们在价值取向上注重个人主义,强调个人形象、自我表现和自我肯定。他们强调自我独立精神淡薄亲族观念,表现在言语交际上,谦语、敬语较汉语少。
除了上述几点,我们还注意到社会运动、妇女地位变化、政治背景对称谓语的影响,如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妇女地位卑微,丈夫在向外人介绍自己的妻子时称“贱内”、“拙荆”。随着的社会的不断进步,妇女的地位不断提高,以往的对妇女的贱称已经消失了,如今丈夫向外人提及自己的妻子时称“我的爱人”“我夫人”。这些都反映出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3.结语
综上所述,中英称谓语无论在亲属关系上还是在社会关系上都有很大的不同,这种差异表现出鲜明的民族性,是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意识的反映。在文学和影视作品中,称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了解中英称谓差异,可以更准确地实现英汉作品互译中的称谓互换,达到更好的信息传递效果。此外,称谓语作为交际的先导,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是社会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因此了解这些中英称谓语的差异,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中西方文化的认识,从而更好地达到中西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毕继万.汉英社交称谓的差异[j].语文建设,1997,(1).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黄国雄.谈汉英跨文化交际中的称谓衔接[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
[4]贾彦德.中西常用亲属词的语义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5]刘超先.中西称渭差异及其文化内涵[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4.
英语职称论文篇5
论文摘要:由于思维方式、自然环境、生活习俗的不同造成了中英文化的差异。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充分体现出两种不同文化的不同。在教学中,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将文化差异作为切入口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中英文化差异在英语教育中的体现
1.1思维方式与价值观的差异
传统文化影响了民族思维方式,中国人的顺向思维和西方人的逆向思维在语言上都有反映,汉语多用从大到小的词序而英语则惯于使用从小到大的词序。比如在描述地理位置时,汉语都是先省份、再城市,最后到具体地址,而在英语中则完全与此相反。人们常说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这些差异反映了英汉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表现在句子结构上英语注重运用各种具体的连接手段以达到语法形式的完整,而汉语则很少使用连接手段,句子看上去松散混乱,好像由大量动词堆砌而成,从表面无法看出句间关系,但句子的意思却将之联系起来。
1.2自然环境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
语言文化离不开人类的生活的环境。正是在人们的生活中,语言渐渐形成。因而各自的文化被赋予其独特的自然环境特色,有浓厚的地域风采。 由于英国是一个岛国,英语中常用和海水渔业生产有关的词句。而中国则身处内陆,长期以来都是以农业为主,汉语的很多习语俚语反映了农业生产的特点。如英语中形容力量强大时使用“as strong as a horse”,但在汉语则叫“气壮如牛”,虽然意思一样,但是从“牛”和“马”的不同使用,我们就明白了中国人向来用牛来耕田种地,早期的英国人却用马来耕作。
1.3称谓与敬语的差异
英语中,敬语谦词的使用体现出和中国人不同,英国人认为you就是指讲话对象,用不着像汉语那样用许多诸如 “您、某处长、某总经理”等敬语。汉语之所以重视敬语谦词是源于中国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西方人喜爱追求平等,尊重个人价值,乐于表现自己,所以英语中的称谓名称比汉语中的要少得多,除 dad, mum, grandpa, aunt, uncle?等几个称谓经常使用外,其它的几乎都不用。这体现了西方人追求人人平等的思想,在他们眼中,称谓本身就意味着不平等。
2 高职英语教育的特点
2.1相比本科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弱、基础较差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采用“宽进严出”的招生策略,部分学生在高中学习时学习兴趣低、主动性差,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和学习方法,无法提升英语学习成绩。进入高职阶段学习时,很多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就只是通过英语等级考试,目的一旦达到,他们就放松了对英语的学习,没有把专业英语的学习作为进一步培训英语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来对待,对专业英语的学习兴趣不高,甚至产生厌倦情绪,不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2.2英语学习工具性动机突出
高职人才的素质重点是工作中的实践操作能力,即能熟练地完成本职工作,并能主动、有效地解决工作中的问题,而高职英语教学就必须根据高职各专业的特点,突出实践性和实用性。因此,高职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是:以社会需要为基点,培养具有一定的英语理论知识和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的人才。
3 将文化差异与高职英语教育结合的尝试
3.1强调语言教学目的——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过分强调培养学生掌握语法和翻译的能力,即培养学生能造出并翻译一些意义正确、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的技能。实际上,从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来说,以往的教学目的已经失去了意义。学生们“不懂得语言的运用规则,语法规则将变得毫无用处”,学生在没有很好的理解语言运用规则前,往往会对教师所教授的知识生搬硬套。为使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能准确运用所学语言,必须语言知识与语用知识并举,才能真正了解西方文化,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而高职学生就是欠缺文化背景知识。所以,笔者认为,在讨论高职英语具体教学问题之前,有必要再次明确高职英语教学的目的,那就是使学生掌握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样才能避免在教学中如坠烟海,找不到头绪,抓不住要领。
3.2文化差异与英语电影教学方法的结合
使用英文电影教学的最大的好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对于高职学生更是如此。高职学生原本英语基础薄弱、对英语学习抱有排斥甚至恐惧心理,在教学中能够使用图文并茂,有情节有故事的电影无疑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而有效的学习环境。另外教师选择的影片应该是具有西方文化底蕴,影片的故事情节反映了西方社会的文化内容,在影片中所使用的语言取材于现实生活,更加生动和规范。影片中的语言不仅生动地表现出了语言的重音、连读、语调等等语言现象,还有许多英语成语、习语、俚语、地方口音等。当学生沉浸在影片的情节中时,影片就创造了一个极好的语言环境。众所周知,语境在英语学习中相当重要,学生能在相关语境中学习,不知不觉中就融入其中,取得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影片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提炼影片里的文化内涵以及语言习惯,将之与中国文化和汉语语法进行比较,在比较中达到学习的目的、巩固学习的效果。
3.3文化差异与行业英语教学的结合(创设交际语境,培养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
行业英语教学是目前针对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目的的延伸和发散。行业英语教学和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有很大的差异,高职英语“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面向基层、面向今后学生可能从事的工作一线、面向目前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岗位职业要求,根据行业发展,更新和调整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内容中必须承载文化教育,也就是文化背景教育。高职英语的教学内容应该做到“少而精”、“用得着”,与经营环境、业务环节和涉外交际活动密切相连,和职业岗位密切相关,应当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普遍的指导性和广泛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1]刘卫东.论在英语教学中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
英语职称论文篇6
关键词:个体意识;群体意识;文化;称谓语
中图分类号:h0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072-02
一、引言
称谓语是人们在交际中以某种言语形式称呼对方的用语。在《现代汉语词典》(2005)中指“人们由于亲属或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称谓语在社会交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文化的渊源不同,称谓语所承载的文化含义也有所不同。本文主要通过对比英日两种语言中称谓语,分析了东西方文化中所凸显的个体与群体意识。
二、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
个体意识是西方文化的核心思想,该意识的产生主要受到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平等主义思想的影响。在维基百科中,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个人的重要性。”自由主义则是一种意识形态、哲学,以自由作为主要政治价值的一系列思想流派的集合。被西方国家所强调的“人权”在根本上也是源自于自由主义的观点。平等主义除了包括民主平等、众生平等、人人平等思想之外还主张两性平等待遇的思想。三者相互依存,共同影响着西方国家人们的意识形态。群体意识则是东方文化的核心思想,该意识主要包括集体主义和等级制度。集体主义是主张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团、民族、阶级和国家利益的一种思想理论。等级制度则是把所有人或团体分成各个等级的制度。日本人的座右铭“各得其所、各安其分”,指的就是等级制度。
三、英日称谓语中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的具体体现
称谓语一般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亲属称谓主要是指对亲属成员的称呼;社交称谓主要指对非亲属成员的称呼。本文对英日两种称谓语的分析主要基于这两大方面,但又具体细分为亲属称谓、女性称谓、职务与职业称谓和敬语与谦语称谓,后三种将社交称谓具体化。下面就每一种称谓语的类型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挖掘出两种文化中所渗透出的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
1.独立思想与归属思想。就亲属称谓而言,英语亲属称谓词不区分长幼,且辈分高低不占重要位置。英美人喜欢互以名字或昵称相称。在英美家庭中,brother和sister这两个称谓语使用的频率是很低的,大多直接称呼名字以表亲昵并且表示他们在家庭中地位的等同性。子女(包括儿媳或女婿)虽然也称父母为father,mother,但也可以直呼其名,表明他们之间亲密无间,十分融洽。总之,从英语亲属称谓语中可以看出,以人的年龄长幼或家庭中的位置来称呼个人是以群体来抹煞个体,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具有独立的思想。而相对于英语亲属称谓所体现出的强烈的个体意识这点来讲,日语的亲属称谓要复杂很多。如,一对新婚夫妇在家庭中刚建立起一种婚姻契约关系,尚不构成血缘关系时,在家里妻子可称丈夫的名字、爱称或人称代词“あなた(老公)”;丈夫可称妻子的名字、爱称或人称代词“きみ(你)”等。而当他们的孩子降生后产生较为稳定的血缘关系时,夫妻间的称谓便以孩子为核心彼此称呼,即:丈夫会称呼妻子为“ママ、おかあさん(妈妈)”;妻子会称呼丈夫为“パパ、おとうさん(爸爸)”。不仅如此,家庭内的其他成员之间的称谓也会产生变化,比如,孩子的爸爸妈妈会和孩子一样称呼“おじいさん(爷爷)、おばあさん(奶奶)”,爷爷奶奶也不再对儿子、儿媳称呼名字或人称代词了,会随着孩子叫“パパ、おとうさん(爸爸)”、“ママ、おかあさん(妈妈)”。这便是日本家庭中以家族成员最年幼者为核心使用他对家庭成员的称谓在家庭中相互称呼的体现。之所以会有这种称谓习惯是与日本传统文化中“家”的观念不无联系的,它体现出日本人对“家”的归属思想,是相对于英语称谓中的个体独立思想存在的。
2.男女平等与男尊女卑。女性称谓语从构词的角度来看,多是通过加入词缀“-ess”构成,如waitress,actress,poetess等,而不是独立成词,常给人以附属、依附于男人的感觉。但随着女权运动的发展,女性称谓语发生了变化。在18世纪末女权运动的萌芽到19世纪后封建社会文化对人类精神的束缚逐渐松动的社会背景下,妇女要求在家庭中具有同男子相等地位的呼声越来越高,因此,英语中出现了如:chairperson,fire fighter,salesperson等中性词。总之,从英语女性称谓语中可以看出西方国家主张男女平等的强烈意识。而据荷兰学者geert hofstede调查过的40个主要国家的性别观念差异来看,日本排名第一,是性别观念差异最大的国家,这点从对女性的称谓语中可见一斑。日语中对女性的称谓更多地体现出了男尊女卑的思想。此外,日本女性结婚后一般会被冠夫姓,这点也可以反映出日本社会中女性不过是依赖于丈夫存在的“附属品”而已。
3.人人平等与权势突显。就职务与职业称谓来看,英语中除为数不多的doctor li,judge harley,queen elizabeth之外,很少出现与权势相关的称谓。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是使用mr.,ms.或单独使用sir和madam。在与英美人接触时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表达:“don't call me mrs. pullen,just call me sally.”从中可以看出人虽然是社会的产物,但在西方社会中每个人身份的定位并不因为职务或职位的高低来评判,强调的是人人平等的观念。日语的称谓语则往往会与职业、职务以及职位的高低相关联来凸显对方的身份地位。日本人对比自己年长、职位高的人不使用人称代词,一般使用对方的身份地位名称。从职务的角度看,高到国家元首,低到小组长均要称呼其身份地位名称,如小泉首相、本田社长等,这些称谓无论在何处使用,只要使用对象正确就无不显示出该人在其集团(国家、公司、部门等)内的核心地位,该人要对其所处集团负责,比其职务低的人则要绝对服从于他,服从于该集团的整体利益。这便是日本人的群体意识在社交称谓中的又一体现。
4.自我本位与他人本位。在敬语与谦称方面,英语称谓语中敬语表达极少,如your majesty,your excellency,your highness或第二人称单数thou(您),是人们祈祷时对上帝的敬称,现仅能在诗歌中找到。谦称更是少之又少,如在进行汉英翻译时经常会遇到这种词汇空缺。如汉语“鄙人”这个词是自谦的表达,即贬己扬人,以示对对方的尊敬,但译成英语却要译为“i”,不能译为“my humble self’,原因是西方人主张“自我本位”,崇尚和提倡自信,他们认为过分自谦是信心不足、懦弱的表现。但日语中的称谓恰恰相反,当对方的身份地位在自己之上时,涉及对方的称谓均要用敬称,涉及自己的则要用谦称,同时也会尽量避免使用“わたし(我)”或“わたしの(我的)”等表达。在商务往来中,谈及自己的公司时要说“弊社”(鄙公司)或“うちの会社(我们公司)”,称对方的公司要说“社(贵公司)”等。尽管会使用“うち(我们)”的说法,也是将“我”至于整体之中,并非独立出来。这与日本人的“他人本位”思想、“集团意识”有直接关系。
称谓语的使用不仅仅是语言自身的问题,更与人们对社会人际关系的认识和态度有关,处于社会交际网中的人在什么场合选择什么称谓语是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的外在反映。本文从亲属称谓、女性称谓、职务与职业称谓和敬语与谦称四个角度阐述了英日两种语言中称谓语所蕴含的独立思想与归属思想、男女平等与男尊女卑、人人平等与权势凸显,以及自我本位与他人本位的思想,即西方文化中蕴含的个体意识和东方文化中蕴含的群体意识。当然也正因为语言具备强大的交际功能,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发展,不论是英语称谓语中所蕴含的个体意识还是日语称谓语中承载的群体意识都不是绝对的。
参考文献:
[1]claire kramsch. language and culture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3.
[2]胡文仲.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3]黎昌抱.英汉亲属称谓词国俗差异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2):93-96.
[4]李星.中西社交称谓词映射的价值观差异对比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6,(6):161-164.
[5]毛代梁.日本传统文化中的“家”观念和结构形态[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1,(1).
[6]王秀文.日本人称谓的选择与民族心理[j].外国问题研究,1993,(4).
英语职称论文篇7
关键词: 商务英语 词汇 句式结构 特点
r> 中国已经进入wto的新世纪,向外部世界开放的大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广泛。在这股挡不住的国际经济一体化浪潮下,意味着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国际商务活动更加频繁。由于商务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集中于商业、贸易、金融和国际关系,等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谁要想在一体化时代取得成功,就必须具备相关的商务知识和商务语言能力,而商务英语作为国际商务交流的主要载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剑桥商务英语(bec)风靡我国,每年有数十万考生参考。中国也开始了自己的商务英语证书考试(cnbec)。可以说,离开了商务英语知识技能,国际合作简直寸步难行。商务英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那么,了解商务英语的特点至关重要。
一、商务英语的概念
商务英语成为了国际间经济合作和商务交流的重要工具,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自己在该领域内独特的风格。由于它的独特性,人们现在将它从普通英语中分离出来并称之为商务英语(business english),构成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商务英语的概念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对于商务英语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许多着名学者的兴趣和注意,他们在这方面做出了许多精辟的论述。“商务英语”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有:
1.英国商务英语专家nick brieger(1997)提出了“商务英语范畴”理论,即“商务英语(business english)应包括语言知识(language knowledge)、交际职能(communication skills)、专业知识(professional content)、管理职能(management skills)和文化背景(cultural awareness)等核心内容”。在技术引进、对外贸易、招商引资、涉外保险、国际金融、国际运输、对外劳务承包等商务活动中所使用的英语都可统称为商务英语。(向嫣红,2002)
2.所谓商务英语,是指以英语为载体,以适应各种职场生活的语言要求为主要目的,涉及商务活动的各个层面,以传授西方企业经营理念、工作方式、处世方法、生活习惯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种职[优论论文]业英语。(杨梅、岳秀红,2004)
3.商务英语是指人们在商务活动(business activity)中所使用的英语,在西方国家通常称business english。80年代,在我国,商务英语主要用于对外贸易,因而又称为外贸英语(foreign trade english)。(李大立,2002)
二、商务英语的特点
商务英语属于特殊用途英语(esp)的一种,是英语语言体系中的一个分支,以普通英语为基础,它不但具有普通英语的语言学特征,而且又是商务知识和普通英语的综合体。即它基于英语的基本语法、句法结构和词汇,但在专业词汇、句式结构等方面又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只有全面把握商务英语的特点,才能更为全面和深入地理解商务英语。本文以下内容拟对商务英语的词汇和句式结构的特点作初步分析。
(一)词汇特点
1.专门术语及缩略词的大量使用。
英语职称论文篇8
关键词:esp模式 "双师型"外语教师 队伍建设
专业英语(esp)是根据学习者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是高职英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双师型”专业英语教师队伍将对高职专业英语教学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笔者就此对esp模式下高职"双师型"外语教师队伍建设浅谈如下一些看法:
一、esp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英语教学的适切性
结合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和esp模式的特点,改革现有的高职英语教学体系,将esp教学模式引入高职英语教学,将有助于推动建立适合高职特色的实用英语教学模式。
1、 esp模式与高职英语在教学目标上的一致性
esp模式的方向是培养能够在特定的职业范围内使用英语的专门人才。教学中十分注重学习者的使用目的:学生不是为语言目的而学习语言,而是要通过语言去学习某个特定专业课程。而我国高职英语教学从总体培养目标来说就是培养学生在特定职业范围内运用专业语言的能力,其教学核心是“能力本位”,强调职业或行业所要求的能力的对应性,重在与职业能力相匹配的英语使用能力的培养。专门用途英语与高职英语教学在目标上是一致的。
2、esp模式适合高职英语教学的实际
高职英语教学的对象主要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的学生,其英语水平不能与普通本科高校的学生同日而语。高职学生生源水平差距巨大,尤其是应用能力,更是参差不齐,所以必须根据不同学生的基础,设计、调整好教学层次,突出职业岗位的重点能力,有所侧重,并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译各项语言技能协调发展。esp把“目标情景”分析或称“需要分析”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中心,其精髓在于分析和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不同需要。通过“用中学,学中用,学用结合”,能为高职英语学习者高效地获取职业或专业所要求的语言交流形式提供一种可行的方法,所以适合高职学生的客观实际。
3、esp模式指导开发高职英语课程的可行性
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实践离不开正确的理论指导。为了体现高职英语课程的职业方向,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采用都要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同时,高职英语教学要具有实用性,就得从目标岗位出发来设计课程。我国高职英语课程的开发一直缺少有高职特色的应用性课程开发理论的指导,沿用的是普通高校的课程开发方法,所以未能形成自己的英语课程特色。而esp另一最重要的方面正是它的课程开发理念。esp课程开发方法针对专业与英语相结合,提高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在英语课程的目标分析、课程设计、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形成了一套科学、易懂、实用性强的理论。因此,esp模式特别是eop可以成为我国高职英语课程重新构建的指导理论。
二、esp模式下高职"双师型"外语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1、拓宽“双师型”师资引进渠道
一是要加大对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力度,把具有2年以上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作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一个重要来源,优化专职教师队伍结构。二是要重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二元”师资管理模式,把兼职教师作为整个师资队伍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建设和管理,建立兼职教师师资库。有计划地聘请与本校专业相关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同时吸收一些知名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兼职教师的融入不仅可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还可以把生产、管理一线的成功经验引入课堂和实训环节,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达到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目的。
2、建立鼓励“双师型”教师成长的激励机制
高职院校一方面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建立外在的督促机制,使专业教师逐步达到双师素质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以政治待遇激励、心理情感激励和经济待遇激励等人文关怀,建立内化的能动机制,提高专业教师参与培训进修、提高技能的自觉性。如在选拔培养学科带头人、培训进修、申报高一级职称、安排科研开发项目时优先考虑“双师型”教师;制定向“双师型”教师倾斜的、符合职业院校特点的职称推荐办法,鼓励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技能的锻炼提高和课堂教学上来;对于取得了全国注册执业资格的教师或在全国技能大赛中获奖的教师,在经济上给予适当奖励等等。以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教师自我培训机制,发挥教师个体在“双师”化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促使教师自学自培不断提升完善。
英语职称论文篇9
一、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的学历现状
在高职学校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师中有硕士学位的教师只有百分之十左右,大部分教师只有本科学历,还有少部分教师是专科学历。可见,目前教师的学历状况难以满足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蓬勃发展。
二、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的年龄、职称现状
在高职学校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师中有教授职称的教师可谓凤毛麟角;有副教授职称的教师比例也不大;具有讲师和助教职称的年轻教师占很大比例。
三、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现状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更是令人难以乐观。绝大多数商务英语专业教师毕业于外语院校和英语师范教育院校,所学专业多为英语语言文学或英语教育。而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商务英语专业应属于应用语言学的研究范围,该观点认为商务英语是以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理论为指导,涉及多门类、跨学科的交叉性学科,是英语的一种重要社会功能变体,亦是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内容除语言、文学外,还涉及经济、贸易、财会、管理、法律和文化等诸多人文性较强的学科领域。这些“转嫁”的教师受命上阵,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掌握了英语语言的基本技能,但对于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迫切要求开设商务方面的课程和接受实用商务知识的指导,而大部分的教师因欠缺商务背景,缺少在社会生产实践工作岗位应用外语的经验,即“双师”素质差,因此很难胜任教学工作的需要。
四、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的教学方法现状
近几年来,由于我国企业制度的变化,市场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期望更趋于具有语言应用能力的实用型人才,而非研究型人才;由于市场经济变化之快,要求学生还要有足够的学习能力,以应对不同岗位、不同工作能力要求的需要。目前,大多数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单一,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远不能适应实际需要。教学模式仍是传统的理论教学,考试方法陈旧单一,基本无法从多方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关于提高商务英语专业师资素质的几点建议,期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加强对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的进修、培训和提高学历的工作
加强商务英语教师进修培训工作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力度,有目的的为教师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及从事实际翻译工作的锻炼机会, 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科研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一定要把加快培养中、青年学术骨干放到商务英语学科建设的中心位置,学校要为这些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供出国进修机会,使他们及时了解国外同类学科的最新发展;另外提供到企业参与实际工作的机会。 同时,鼓励教师学习与商务英语专业有关的非英语专业课程,提高其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弥补英语教师不懂商务知识的缺陷。另外,高校之间还应加强商务英语教学方面的学术交流与研究。
2.引进“双师型”教师
高职院校除了要加大力度培养本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外,还应该大量引进具有英语专业背景,又有从事对外经贸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从根本上改善教学一线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3.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商务英语教学中应考虑的重要因素。教师们应相互学习、探讨,结合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把研究出的优秀教学方法、教育理念、学术成果运用其中,使教学效果达到较高水平。在当今国际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商务英语的教学方法也应作相应的改革与创新,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例如,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方法。商务英语专业教师有义务对商务英语这一新兴学科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研究,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为教学提供较好的理论指导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从而改进教学方法,使商务英语教学不断得到创新和提高。
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而紧迫的任务,又是一个有着自身发展规律的系统工程。面对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要求的日益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还存在许多不足,我们必须认真分析现状,尽快把商务英语教师素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能真正地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需要。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探索,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商务英语教师队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毛嘉薇: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与探析.商场现代化,2007年第17期
[2]hutchinson and waters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英语职称论文篇10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 英语教学 高职院校
[作者简介]杨渊(1978- ),男,四川乐山人,乐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英语教学。(四川 乐山 614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网络文化研究中心资助科研项目“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培养研究――以大学英语教育为例”(项目编号:wlwh13-12)、2013年度四川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资助项目“基于形成性评价的西部高职英语教学实践研究”(项目编号:gzy13c3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9-0106-03
一、引言
我国高校的扩招,对于高等教育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使学生进入高校的门槛比以往有所降低,随之而来的则是高校生源质量较以往总体有所下滑,这在高职类学生生源中表现尤为突出。然而,当今社会对高校学生的要求却没有任何下降,反而较以往有很大提高,面临这样的严峻形势,高职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传统模式及评价机制亟待改革与调整,以更好地培养人才、促进就业,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也有利于通过英语语言文化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二、高职院校学生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问题
1.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高职类学生英语基础知识水平普遍偏低。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有教育相对发达的区域,也有教育相对滞后的内地或山区,受地方英语教育水平的影响(包括地方的英语教师师资水平、学校的重视程度、学生家庭因素、英语语境等),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其中还有些学生为了进入大学,临时调整报考方向,这类学生的文化课程成绩更为不佳。总之,高职类学生的英语水平层次高低不等,且普遍偏低,用传统的“一次性”期末测试来判定此类学生的成绩既不科学,也不合理。与此同时,英语水平还受到学生所在地方方言的语言习惯影响,发音不准,纠正难度大,往往阻碍学生的英语学习。
其次,高职类学生英语实践应用能力较差。由于长期接受传统的英语教学,且英语教育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只是注重教材、辅导资料等书面知识的学习,有的甚至就是简单的单词记忆、句型背诵,辅以一定的练习题或考试题型,缺乏对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同时,对于高职类学生学习英语的实践平台或基地也不足,或是根本没有。在一些一般的普通高职院校,其实践平台仅限于学校的语言实验室、多媒体教室、英语口语角,缺乏针对高职类学生英语实际应用的硬件、场所等,尤其是针对高职具体专业(如财会、护理、汽车、旅游管理等专业)的英语应用方面更是欠缺。学生花了精力和时间在课堂内外学习了英语知识,经常由于没有实践应用的机会,没有转化为内在的应用技能,久而久之,导致其英语实践应用能力无法提高,渐渐失去学习兴趣。
再次,高职类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不够积极。由于高职类学生在初中、普高、职高阶段,成绩都通常不理想,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扎实。通过调查成都及乐山某些高职学院了解到,这些学生在英语学科方面,其知识掌握程度相对其他科目显得更为薄弱。据统计,在高职类学生的高考成绩中,英语学科的得分往往都低于其他学科的得分,说明高职类学生忽视了英语的学习。加之英语知识的学习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掌握词汇、语法、句型及实际运用能力的训练,对于这类学生来说,是相当困难的。另外,现有英语教材的内容,很多与高职类学生的专业知识脱节,也造成了他们对英语学习缺乏热情,甚至抵触。
最后,高职类学生缺乏正确的英语学习策略。有效的学习策略对于学习者来说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反之,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注重学习方法、学习策略,不但会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同时也会导致学习者渐渐失去学习兴趣,最终做出不得不放弃学习这门科目的选择。在这一点上,高职类学生由于没有充足的时间、精力和耐性来学习、探索适合自己的有效英语学习策略,同时在学校里老师也不会专门针对某个专业的学生培养其英语学习策略,通常都是针对大多数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讲授一些方法或策略。
2.师资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教学及考核评价经验不足。由于扩招,学生数量增加,自然教师的补充也是必然趋势。新进教师中,绝大多数是刚刚从学校毕业的研究生、博士生,甚至也有优秀的本科生,他们有的是英语师范专业,有的只是英语类专业,还有的是在国外留学,会英语但非英语专业。由于刚刚进入高校工作,对教材教法都没有深入的研究,缺乏教学及考核评价经验,缺乏对学生真实心理的了解。这些因素都影响了英语教学的开展和效果。
其次,师资结构及学缘结构不合理。相对于专业英语教学,大学英语教学作为高职类英语教学,学校尽管重视,但一般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很难在实际中感受到其重视的程度。这一点在师资结构上体现得较为明显,如成都某高职院校共有英语专业教师22名,其中高级职称0人,副高职称6人,其余为中级或是初级职称,具有硕士学位17人,学士学位5人,没有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多数毕业于同一所高校,师资结构及学缘结构极不合理;其年龄结构也不合理,副高职称教师多集中在50岁左右,缺乏学科专业带头人、方向负责人、骨干教师;外籍教师也不足,仅仅是2人次/年,难以营造英语学习的氛围。
再次,教师知识结构单一,缺乏英语专业知识和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复合。就英语知识而言,现有的英语专业教师基本能够胜任教材的教学工作,但对所教学生所学学科专业的知识了解不够,或是不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尽管教师英语讲得流利,语法知识讲得清晰,教材讲得透彻,但未与学生学科专业知识相结合,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得不到提高。同时,教师工作量相对较大,其现代教育技术掌握水平和科研水平不高,教师的知识复合不够,直接影响了英语教学的效果。
3.学校教学管理体制也存在问题。其一,大班化教学情况普遍,少则40人左右一个班,多则上百人,同一专业不同方向的学生合班在一起进行教学,也有班级容量少的但是跨专业方向的学生合班教学。这样的大班化教学,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其二,分级教学模式考虑欠妥。许多学校通过一次入学英语测试,按分数高低把学生分为a,b,c三个等级。在一定程度上让英语水平相当的学生在一个班级,便于教师教学安排,但同时也挫伤了分在b,c班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不利于学生的英语学习。
三、形成性评价理论溯源及优势
1.形成性评价理论溯源。“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理论最早是1967年美国著名评价学专家michael scriven提出,以“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前者强调知识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注重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后者强调发挥学生的优势智能可激发其他智能同步发展。随后,在20世纪90年代,bachman和palmer从考试的角度探究了形成性评价,得出形成性评价有助于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及时帮助教师调整教法。几乎在同一时期,black和william进一步指出,形成性评价的核心内容包括:学习者根据自身实际所做的需求分析及学习者应怎样来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教学中,应用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及时了解学习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改进方式方法,修改或调整运行计划,提高教学效果。这也是教育部在2007年7月公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到的,即通过对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及评价改革,有效地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观察、评价和监督,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
2.形成性评价的优势。形成性评价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树立自信,促进学生不断自我完善,提升素质。主要有以下几个优势,即主体性优势:把学生纳入为评价主体;过程性优势:对教与学全过程进行评价;多元性优势:评价的方式多元化,如测试、观察、访谈、学习记录、课堂表现等;发展性优势:评价的目的不局限于评定学生成绩,旨在促进“教与学”的提高;开放性优势:轻松自然状态下公开对学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公开进行评价。重视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综合评价,有利于均衡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四、形成性评价机制下提高高职学生英语教学质量的建议
1.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结合高职院校实际,出台有利政策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鼓励教师积极提高学历、晋升职称。在思想意识上转变教学理念,即由注重学习结果转变为注重学习过程;由注重考高分转变为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由强化教师主导地位转变为强化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能主动学习。业务上,强调教师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加强专业技能锻炼,向“知识复合型”教师转变。建立相对完善的学习机制,坚持个人学习与团体学习相结合(可建立学科团队、学术梯队分组就教学科研等学习、交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呈良性发展趋势。此外,还可针对高职类学生大学英语教学,适当开展入职后的教育与培训,对青年教师开展校本培训,定期举办高质量的专家讲座等。
2.“优质师资”引进与培养并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学校职能部门及院系要在积极做好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引进的同时培养现有教师,既要在人才引进上出台优越的政策,吸引人才;同时又要针对本校培养的人才出台优越政策,鼓励回校工作,坚决防止人才培养一个流失一个的局面。众所周知,有经验的熟手有时并不亚于新进的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处理好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的关系对于稳定师资、优化队伍非常必要,是确保教学质量“生命线”的关键。
3.狠抓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培养多元文化观及民族文化认同观。站稳讲台,教师首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及英语应用技能,并且还要具备良好的课程组织协调能力,此外教师的语言艺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亲和力也很关键。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又不仅仅是一门语言,其内容包罗万象,凡是可以用语言描述的内容,从某种程度上都与使用英语相关。因此,英语具有多元文化的特点,教师只有结合英语的多元文化特点,在讲授过程中方能取得良好成效,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对西方多元文化、民族文化有深刻了解,有利于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形成。
4.鼓励教师在“教学与评价”方面积极“改革与创新”。高职类学生大学英语教学与常规的大学英语教学不尽相同,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学科专业特点及英语水平的实际情况,善于对教学模式或方法进行改革与创新。高职类学生英语基础、语言应用技能相对较弱,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辅以网络、多媒体,用图文、音频、视频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本专业学科最新信息的同时愉快地学习了英语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同时结合现有教材内容,把网络、音频、视频的有关知识综合起来用英语表述、表演(场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既能生动课堂、活跃气氛,又能实践培养英语技能,一举两得。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也便于教师对学生知识掌握进展和程度进行有效监控,利于教师随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方式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类学生英语的考核评价方面,因学生基础较差,应试能力也相对较差,只凭一期一次的期末考试做评价既不合理,也不恰当。对此采用“形成性”评价,即对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表现(语言的使用、课堂发言、自主学习、作业完成、学习态度等)进行综合评价,既有利于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有利于教师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5.充分利用好网络学习资源,教师要当好先行者和督促者。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网络资源相当丰富。教师要与时俱进,掌握现代的教育技术、多媒体应用技术,引导学生利用好网络学习资源,有效进行英语及相关学科文化知识的学习,了解西方多元文化的产生及发展趋势,了解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精髓,取其精华。在学习英语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修养,加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培养。当好学生自主利用网络知识学习英语的指导者和监督者,即根据不同学生的英语水平和知识点弱势,指导学生在业余时间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如推荐难易度适当的语法基础专题学习网站、听力训练专题网站、写作训练专题网站、英语趣味故事阅读网站、文化背景等基础知识或能力应用的网站,并通过e-mail、微信或qq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把这些自主学习过程纳入考核,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五、结束语
高职类学生大学英语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贯穿形成性评价,有助于教学双方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发扬“教与学”中的优势做法,实现教学质量的有效评估。面临当前多元文化发展与并存的社会就业环境,网络信息技术日趋先进的电子时代,高职大学生在精通所学专业的同时,掌握好英语知识,提高英语应用技能,对于就业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此同时,在英语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对西方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网络文化等多元文化有更加深入和透彻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文化认同感。
[参考文献]
[1]冯超.论扩招后地方外语院校师资队伍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2(3).
[2]姜波.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j].鸡西大学学报,2007(3).
[3]李晓荣.构建基于反思性理论的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2(3).
[4]谭光鼎,刘美慧,游美惠.多元文化教育[m].台北:高教出版社,2008.
[5]司耀龙.形成性评价在英语教学中的实施策略――以合作项目中的商务英语教学为例[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8(4).
[6]项金枝.扩招后地方院校外语师资队伍建设刍议[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 上一篇:
- 下一篇:外语毕业论文
相关文章
小学英语课堂减负提质策略 2023-02-16 08:34:02
初中英语教学改革模式探讨 2023-01-30 09:12:59
初中英语合作型同伴群组模式分析 2023-01-30 08:44:18
初中英语教学效果探讨 2023-01-30 08:41:44
英语翻转课堂模式下的课程教学改革 2022-11-22 17:06:25
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英语教学的应用 2022-10-27 10:3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