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电影赏析论文十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04-08 10:52:24

心理电影赏析论文

心理电影赏析论文篇1

一、前言

休闲娱乐中,许多人都喜好观赏电影。电影欣赏(赏析)也是许多学校会开设的课程之一。电影是人类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形式,透过视觉影像及故事,让我们在虚拟的情境中,一方面赞叹其技术及丰富细腻的艺术表现,同时经历及体验导演想传达的人生哲理与生命的价值观。在娱乐之余,也能带来一些省思,看完一部片子,就等于读完一本书,如又有人引导欣赏,真是一举数得。从教育的层面来看,电影赏析对这一代的学生情意发展与教学,也具有一定的功效与帮助。但一般电影赏析教学偏重于以符号学方式去赏析其蕴含的内在意义,学生会觉得太艰涩,难以理解。且许多学生也希望了解导演利用怎样的手法去拍摄、运镜、构图、剪接画面等。如何将原本应用于赏析精致艺术品的艺术鉴赏方法应用于电影赏析教学来分析影片的形式、内容等?学生借由此方法赏析电影的效果如何?教师教学上有哪些做法值得参考而哪些需注意?希望借此研究能为日后电影赏析教学提供另一发展模式,也可作为实务工作者进行相关教学的参考。

二、文献探讨

赏析电影可应用的理论有“作者论”“符号学”“结构主义”“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理论”以及“叙事学”等[1],皆可作为分析电影之理论依据。在本研究中则以转换艺术鉴赏理论来赏析电影。因此以下先探讨艺术鉴赏方法再思考电影的特色建构适合之教学模式。

(一)艺术鉴赏的方法

在艺术教育界,曾兴起艺术鉴赏教学之热潮,著名学者feldman之艺术鉴赏的四个层次———描述、分析、解释、判断成为艺术鉴赏教学之典范。[2]feldman认为艺术鉴赏包含描述(将作品中所有视觉特质逐一详列,并以解析或叙述的方式表达之)、分析(针对前阶段所列的细目,陈述各图像符号的关系,借以分析各元素、形式与事物间的关系,以探究图像概念和相关的术语)、解释(依据前两个阶段所汇整的信息,来发掘和创造作品的意义,并理解该意义所传达的意念、心境或感情)、判断(将作品与同层次的其他作品作比较,以决定其优越程度)。[3]但艺术鉴赏的四个层次主要是针对精致艺术作品所提出的建议,因此本研究在应用时会有一些调整与改变。

(二)电影赏析教学要点

分析电影与分析一幅精致艺术品的要点毕竟是不同的。因此,研究者先分析电影制作要素作为赏析电影的要点。一部电影的制作通常是耗费巨大的,包括时间、资金、人力、物力等,结合影人的巧智和创意,透过演员投入生命的真挚演出,最终才可完成其所欲传达的主题真意。[4]在内容方面,每部影片都有其故事宗旨即中心精神,有的或许只有一个简单的概念,有的可能是深奥复杂的逻辑体系。端视表现目的为何。一般而言,故事的四大基本要素包含:剧情、角色、环境背景、冲突。[5]电影依其风格和类型一般可分为三类,即写实主义、形式主义和古典主义。写实的电影企图尽量以不扭曲的方式再现现实的表象,大部分的影像总与日常生活的现实有着极紧密的关系。极端的写实电影会倾向纪录片,强调人与物的真实摄像。形式主义的电影通常强调技巧与形式的表现,这类电影属于导演的作品,作者个人风格通常非常明显。大部分剧情片都居于这两个极端之间,一般称之为古典电影。古典叙事电影画面的取舍通常是由它们与故事或人物之间的关系来定,但是银幕上呈现的并不是绝对的真实,而是导演个人主观视野所产生的美学现实。[6]制作电影的技法包括光影、色彩、角度、镜头、剪接、声音等。光影与色彩都是虚拟而非真实的物质,但它们也是主导影像视觉气氛最具影响力的因素。在光影方面,好莱坞大片时展三点灯光(three-pointlighting)技巧,至今仍在世界上通用。主光(keylight-ing)是光线主要来源,制造影像之主导性(dominant),会首先吸引我们的目光。补充光(filllights)没有主光那么强烈,显露一些次要细节不被黑暗吞噬。背光(backlights)则分别在前景和环境,赋予三度空间纵深幻象。创作者依影像主题与营造的气氛,用明调光(highkey)、低调光(lowkey)与逆光(backlighting)等光影类型来表现。[6]明调光可制造活泼气氛,低调灯增添神秘与悬疑。[7]在色彩方面,每个影像都应有整体的色彩基调来配合创作的主题。例如低彩度的色系适于怀旧的主题,高彩度的影像则适于活泼的影像风格。在色彩心理层次方面,色彩具有文化性、象征性与流行性的特质。在文化性方面主要是根据国家的民俗习惯,如中国用红色代表吉祥,日本则以白色表示。所以,主题如牵涉文化性的题材,选择适宜的颜色对主题的传达会有强化的效果。在象征性方面主要依照大众普遍对色彩的心理反应来决定,如蓝色象征和平,黑色象征黑暗与危险等。在色彩流行性方面观察时下的流行用色,不但会帮助主题意念的传达,也会提升观众的认同感。镜头的组合原则有赖远景(longshot)、中景(mediumshot)和近景(closeshot)之配合达成。一般用全景来确定整个环境的关系位置,中景用来描述主体的动作,而近景或特写则可表现主体的表情与对事物的反应。除此之外,水平镜头通常是用做叙事交代。俯角镜头会凸显环境,减少被摄物的重要性,使人物显得无害及卑微。高角度镜头会呈现画面中人物的困境、无力感以及被攻击拘禁的情况。仰角镜头会增加被摄物的高度,增加主体的重要性,使物体在观众前方展开,甚具威胁性,也使观众欠缺安全感并觉得被人控制,由仰角摄得的人物通常会引起恐怖、庄严及令人尊敬的感觉。[6]在剪接方面,常用“淡入/淡出”做影像开始与结束时的应用,也常用于交代时间、场景以及主题的改变。将两个镜头直接切换,适用于营造快速的影像节奏。“溶”通常用来表示影像上时间与空间的同时改变,或是在同一地点只做时间转换的运用;“划接”即是后一个画面水平移动而推走前一个影像的转换方式,常被用做具有趣味性或刻意建立个人风格的表现手法。声音主要作用在传达广告内容,使观众能了解意境和内涵,一般分为旁白、音效和音乐。旁白可辅助画面镜头的内容说明或代替画面人物的想法。音效为加强戏剧效果,增加观众对剧情内容的心理反应或暗示转场作用。音乐则有营造与烘托气氛、加强动作、交代场景时间地点的转移作用。[6]

(三)艺术鉴赏方法应用于电影教学之模式建构#p#分页标题#e#

应用艺术鉴赏在描述阶段主要是有关文本(影片内容)的概述,包括剧情大意、叙事结构、角色、环境背景等。因为影片是动态的,无法像平面作品能就感官给予简略的描述,必须要等整个影片观赏完毕后才能对影片内容进行概述。在形式分析部分,制作电影的技法如光影、色彩、角度、镜头、剪接、声音等会影响其呈现,列入分析的重点。解释阶段是有关影片内在意涵的解释,旨在探讨文本或对象所传达的内容、意义、目的。这部分的诠释相较于形式的分析,观者会想先了解这部分,因此这部分需先进行诠释后再进行形式的分析。最后判断阶段是在通过对文本的描述、诠释与形式分析之后,所提出的综合价值判断。综合上述,可将赏析电影影片方法与要点列表如下:

三、研究方法与流程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探讨、行动研究来搜集研究资料。运用行动研究是因它可以改进课程实务工作的情境,从实务经验当中建构课程理论,达成教师的专业成长。[8]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包括:发现课程问题、界定与分析课程问题、拟定课程计划、实施与修正课程计划、评鉴课程并提出报告等步骤[9],但资料搜集、观察、反省是融于整个过程中的持续动态形式。本研究根据此,改为问题酝酿期、课程发展期、课程实施期、课程评鉴期作为行动研究发展的流程。而此次的行动研究是以观察、访谈、文件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来进行资料之搜集与分析。

(二)研究流程

1.问题酝酿期电影是休闲娱乐中极为普遍的方式,一般都是利用符号学或社会学等方式分析,但对没有深厚理论知识的学生,很难使用这样的方式去进行了解,促使研究者萌发寻找适合之教学模式,后来发现并未有人将西方的艺术鉴赏理论带入电影赏析的相关研究,研究者尝试将此教学法应用在电影赏析教学上,及探讨此方法对学生电影鉴赏能力的作用,也可作为实务工作者进行相关教学之参考。

2.课程发展期研究者先阅读相关文献与搜集教学数据后,考虑研究对象无相关经验,没法马上进入电影赏析教学的范畴,需先进行一些基础教学,所以研究者先拟定电影赏析要点讲义(如文献探讨),让学生先有整体概念,才能进行电影教学赏析。为了课程内容的深度与多元性,研究者阅读了许多相关书籍,而为符合不同时代、风格、意义等,看了许多影片的数据,最后才选定需要的影片。为配合每次课程目标设计了许多辅助的学习单,以利于引导与讨论填写。

3.课程实施期研究者以自己任教的电影赏析班级作为行动研究的对象。课程实施前,发给学生“学前问卷”,了解学生的旧经验,以作为教学起点。每次上课填写学习单除了有记录学生学习过程功能之外,还有帮助学生思考的积极功能。每星期课程执行后就撰写“教师省思札记”,进行课程的检讨与下一次课程实施前的修正。且找几位学生做访谈,以了解课程的实施成效。最后再让学生进行“学后问卷与回馈表”填写,以弥补访谈学生人数不足之处,进一步了解课程与学生学习成效。在教学步骤上,教师首先让学生欣赏电影,之后让学生对电影剧情大意、叙事结构、角色、环境背景等加以描述。其次,教师可引导其探讨此影片作者、时代、制作背景、创作动机与解释影片内在意涵等,并说明影片所表现的生命特质之经验。再次,教师可带领学生更进一步针对电影的技法,如光影、色彩、角度、镜头、剪接、声音等加以分析,此阶段是学生感兴趣的专业知识阶段。最后教师则将影片与生活经验联结,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此影片的看法,即价值判断。如此学生将可从活动中亲自去知觉、体验、了解和欣赏作品,并能对作品提出自己的看法。此教学法不但可以让学生学习到电影评价的技巧,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学到鉴赏作品时所必需的知识,对于其后的鉴赏有很大的帮助。学生经历了综合知觉、情感、认知、判断四个层面的心智活动,其心智与美感也都能获得充分的开发和启迪,这不但是人类心智成长重要的经验,也有其重大的价值。

4.课程评鉴期研究者搜集教学行动研究成果资料及学生学习单、问卷、回馈表,并就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及进行检核,发现教学实施的结果以提供以后教学研究的参考。

四、结果的分析与省思

(一)学生观察与反省

1.艺术鉴赏方法的四步骤策略能增进学生赏析电影的能力,提升审美知觉能力从学生的课堂表现与学习单发现,在描述阶段学生能细腻描述剧情大意、叙事结构、角色与环境背景。分析阶段学生更能了解如何进行形式的分析,包括时空、色彩、光影、镜头、角度、剪接、音效、音乐等。在解释阶段学生能解释影片内容想表达的意义及了解背后的意涵或隐喻。在判断阶段学生能提出个人感受、见解或评价,更能形成自我的价值判断。学生认为鉴赏方法能提升其对电影的认知,从美学观念的探索建立感知的审美结构,了解艺术形式的丰富,经过有系统的教学,对电影语言的使用将会更敏锐而灵活。因以往学生欣赏电影会偏重于剧情内容的了解,艺术鉴赏方法可帮助学生从不同层面全方位去了解电影,最后并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2.电影赏析鉴赏过程运用多元化教学策略,有助于提升学生各项基本能力学生认为教师在整个课程过程,运用了多元的教学策略,包括观察法、对话法、讨论法、比较法、探究法,有助于提升其思考能力。事实上这些多元的教学策略也有助于去发展学生的感知、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判断等基本能力,这些基本能力对于其日后各方面的发展也相当有帮助。

3.电影赏析的鉴赏教学方法可以强化学生人文素养及对影片创作的兴趣和能力鉴赏与创作就好比太极图中的阴阳两极,呈现一种互生互补的密切关系。鉴赏就是再创作,创作是鉴赏后的表现活动。学生生长在充满光影声效的年代,对影片的兴趣也较高,经由电影思想情意的深刻激荡与形式技巧的分析后,他们了解更多电影影片隐喻性的涵义与拍片的技巧,除可强化他们的人文涵养,学生也会希望从鉴赏影片学得的技巧将来能应用于自己的拍片上。他们也认为通过此次教学可增长其拍片的创作能力。

(二)教师教学省思

1.尊重每位学生的看法,他们会发现其他人没注意到的部分每位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因此有许多的观念是建立于个人的“习惯”(habit)之中的,“习惯”会与生活产生紧密联结,甚至带来判断的准则,所注意的“艺术”角度也因而有所差异。feldman认为在艺术的鉴赏与评论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之间应该不断交流对话。教师应该接受学生提出的任何反映或意见,并鼓励学生提供多元的诠释看法,因为每位学生都会发现其他人没注意到的部分。[3]因此研究者在艺术鉴赏与评论过程中,鼓励学生踊跃提出自己的看法,从他们提出的意见中可发现每位学生都会发现其他人没注意到的部分。#p#分页标题#e#

2.设计良好的引导问题来教学与讨论,将能提升学生高层次的思考能力鉴赏方法虽分为四步骤进行,但每一步骤如以讲解方式进行,学生将感觉索然无味,因此,教师可用问题导引的方式教学生如何观察、比较、思考,经过此方法导引,学生较能有方向地去思考。以《饮食男女》电影为例,提问的问题如下:(1)片中三位女儿的个性有何不同?你喜不喜欢?为什么?你个人的婚姻观念如何?(2)如果你遇到与片中男女主角同样的困境,你的解决方法会与他们相同吗?或是你会采取什么方法去解决问题?引导问题的设计可采渐进式的结构性问题题组,即由易到难,由浅至深,由聚敛到扩散。一开始可以提问引导性较强的题目,一方面指引学生正确的思考方向,一方面也让学生学习思考的技巧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接着以较开放的题目拓展思考的层面,并渐次深入探讨问题的本质,才能提升高层次思考能力。

3.融入生活经验的问题讨论有助价值观的澄清和对事物多元、正面的看法实施电影教学的较深层的目的是希望能增进学生人格及美感素养,陶冶高尚情操,但这也是一般教师较不易做到的部分。针对此部分,研究者会在教学过程中针对电影的类型与内容,设计与生活经验相关问题让学生思考与讨论,例如女性主义电影中通过一些问题的讨论,以《大红灯笼高高挂》电影为例,提问的问题如下:(1)你觉得传统“一女不事二夫”,而男人却可以同时拥有“三妻四妾”的观念是否公平?为什么?(2)你如果是有钱人会如同片中男主角想花钱买妻?你会如同片中女主角为钱牺牲吗?或你会采取什么方法去解决钱的问题?(3)你会想娶或嫁有钱老婆或老公,减少二十年的奋斗吗?为什么?让学生思考女性的意念与形象,男性的权力与象征等。自我觉察是否有刻板印象、拜金主义等,这都有助于学生对价值观的澄清,对事物采较多元及正面的看法。

4.讨论过程应避免学生分工,才能达到学习成效在描述、解释、分析、判断的讨论学习过程中,组员间要尽力配合一起参与,才能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但在分组讨论中,研究者发现有些组别用分配工作的方式进行讨论活动,虽然这表面上是公平的,但这样分组讨论对学习成效没有很大的帮助,所以研究者会适时关切,或指导其如何参与讨论,而不是采责任分工方式,否则将不能达到讨论过程中意见交流的目的。

5.课程实施时间不宜太急、太短本课程受限于每周只有两节课的时间,每堂课的时间都要充分利用,而有时时间不够或太紧凑也会影响学习,如写学习单的时间不足会无法完全发挥团体讨论的效果等。这也常是我们老师的教学缺失,急于给学生太多信息,求好心切,忽略了学生是否能消化、吸收。学生所具备的“知识”,必须经过“适切的环境与足够的时间”双重的淬炼后,才能逐步转换为“能力”。学生在面对电影艺术时,需统合个人的感情、经验与知觉能力,才能转换为辨识、分析、解释与评价的能力,因此需要提供学生充裕的时间,学生才易转化应用。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艺术鉴赏方法的四步骤———描述、分析、解释、判断,应用于电影赏析教学能增进学生赏析电影的能力。在描述阶段,学生能细腻描述剧情大意、叙事结构、角色与环境背景;分析阶段,学生更能了解如何进行形式的分析,包括时空、色彩、光影、镜头、角度、剪接、音效、音乐等;在解释阶段,学生能解释影片内容想表达的意义及了解背后的意涵或隐喻;在判断阶段,学生能提出个人感受、见解或评价,更能形成自我的价值观,有助于学生审美知觉能力的提升。教学过程运用多元化教学策略,包括观察法、对话法、讨论法、比较法、探究法,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感知、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判断等基本能力。整体教学方式也可以强化学生对影片创作的兴趣和能力。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要尊重每位学生的看法,他们会发现其他人没注意到的部分。设计良好的引导问题可导引教学与讨论,将能提升学生高层次的思考能力。融入生活经验的问题讨论有助于学生澄清价值观。而在讨论过程中应避免学生分工,才能达到真正的学习成效。且课程实施时间不宜太急、太短。

(二)建议

1.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将有利于讨论与思考老师常求好心切,急于给学生太多信息,忽略了学生是否能消化、吸收。此次教学研究者也有相同问题,准备内容太多,使得讨论或思考时间不足,许多课程只能用“赶”来形容,学生也会感受到这股时间的压力,因此老师要留意是否提供学生充裕的时间,学生才易转化应用。

2.电影赏析可从“分析”、“批判”阶段,进入到“关怀”、“价值的重建”阶段,达到高层次美学观的统整当后现代的语言符号已经转变为影像,生活内容变成转瞬即逝不确定与不安定的影像空间,电影赏析教学则应重视视觉阅读,并培养学生社会批判力及重建价值关怀。电影中常充满导演想传达的人文关怀与生命的哲理、价值观,因此可从“分析”、“批判”,进入“人文关怀”,促使“价值的重建”,甚而培养其能有“建造理想的社会秩序”之抱负。培养学生具有此人文关怀的情操,这才是较高层次人类精神之哲学观与美学观的统整。

心理电影赏析论文篇2

关键词:中国电影 电影艺术 电影教学

一.引言

目前我国高校的电影教育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许多高等院校对电影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纷纷开设了电影欣赏必修、选修课程,把电影欣赏课程作为教学计划的一部分,作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超过600所高校开设了影视类的欣赏课程。相信今后还有更多的高等院校开设此类课程。可以说,我国高校影视教育正逐步推广和普及。笔者于2006年9月开始,至今一共5个学年,在自己供职的高职院校开设《中国电影欣赏》课程。它是一门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的公共选修课,一学期教学16周,一周2学时。课程一方面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中国电影发展的基本脉络,掌握中国电影的基本知识,掌握电影欣赏的一般方法;另一方面,通过观看、评析和研讨中国不同时代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影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欣赏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中国电影欣赏》课程每学期开设三个班,每班80人。5个学年来,学生选报课程的热情高涨,表现出极大的喜爱,先后有2400名学生选修了该门课程。而笔者在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有了一定的体会。

二.中国电影欣赏的教学策略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教师队伍的培养和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高职院校一般没有影视专业毕业的教师,电影欣赏课程大部分由中文、或音乐、或英语专业的老师担任。这些教师在专业背景、知识结构上存在着局限性,属于“半路出家”,开设电影欣赏课程,主要是出于“自己喜爱电影艺术”、“学生对电影很感兴趣、报名人数众多,开课没有问题”、“建设校园文化、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目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显而易见。一方面,教师要通过进修学习,提高自己的电影文化素质。第一是思想素质,要充分认识到开设中国电影欣赏课程的目的和意义,要把它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来建设。第二是业务素质,教师要积极、主动、深入地学习中国电影基础知识,钻石电影教育的基本理论,提高电影思维能力,研究电影文化课的教学规律,掌握电影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法,例如了解蒙太奇、长镜头、慢镜头、特定镜头等手法。这样才能更好地去指导学生欣赏电影,做好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学校领导及相关行政部门要重视中国电影欣赏课程的开设,就像重视其他专业课程建设一样,为了快速提高教师电影教育教学能力,应该投入财力,派遣教师外出参加研讨会,进行专业的学习和进修,鼓励年轻教师攻读影视方向的博士生,鼓励支持老师申报影视教育的教研课题,通过课程研究,提高教师电影艺术的教学和科研水平。甚至创造条件,有意识地引进具有电影专业背景的教师人才。

2.精心选择电影样片。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的主要载体和重要保证。开设公共选修课是否成功,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否受到学生的欢迎,课程的教学内容至关重要。根据中国电影欣赏课是一门公共选修课,是一门对非电影艺术专业的高职生进行电影艺术普及教育的课程,而且只有30多个学时的实际情况,我们摈弃面面俱到,因材施教,对教学内容采取了“精讲理论,精选影片”的做法,取得了优良的效果。

学习欣赏电影,与学习其他艺术学科一样,必须把理论知识与作品欣赏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从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两个方面,深刻地理解电影。因此,把中国的电影发展历史、电影理论思潮、电影艺术特征、电影欣赏方法等理论知识,作为课程第一、二次课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和熟悉中国电影的概貌,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为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打基础。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不需要给学生讲太多高深的电影专业和理论知识,而只需要让学生懂得今后对于自己喜欢的电影作品怎样欣赏、为什么欣赏就达到了目的。

有了基本的理论知识,选择哪些中国电影作为课堂的教学内容呢?这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中国电影一百多年的历史,先后诞生了无数上乘之作,由于课程的定位与学时的限制,这就要求我们精挑细选。在选择影片上,我们采取了“兼容并包”、“举一反三”的策略。考虑影片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中的地位,考虑其艺术性、商业性及国际影响,考虑学生“喜新厌旧”的心理特点,我们确定了包括在内的10多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影片作为教学内容。它们分别是吴永刚的《神女》、费穆的《小城之春》、谢晋的《红色娘子军》、张艺谋的《我的父亲母亲》、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冯小刚的《天下无贼》、陆川的《寻枪》、宁浩的《疯狂的石头》、李安的《卧虎藏龙》、成龙的《警察故事》、刘镇伟的《大话西游》、王家卫的《花样年华》,以及一两部新近上映的国产片。上述影片都是不同时期的经典之作,可观可感,类型多样,以点带面,有利于学生了解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脉络。如30年代的《神女》是中国无声片中的典范,其各方面的完美,使今天的学生看到了昔日中国电影的成就;40年代的《小城之春》,蕴含着温情与关怀,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让学生惊叹中国电影人对世界电影史的巨大贡献;90年代的《霸王别姬》,让学生领略到第五代导演的风采,《寻枪》让人感受到了中国电影新生代的崛起,而《卧虎藏龙》、《警察故事》等电影则让学生目睹了港台电影的绚丽……实践证明,通过对这十多部电影的观看和评析,学生对中国电影的发展线索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对当代中国电影的发展状况也有了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3.合理设计电影欣赏方案。

中国电影欣赏既然是一门欣赏课程,就必须有观摩和评析两个环节,二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绝对不能只有“观摩”,把“观看”作为教学的全过程,没有评析,师生不做任何的思想和观点上的交流、探讨。相反,一味地由教师滔滔不绝,也是不行的。因为电影欣赏课不同于一般的课程,电影是视听艺术,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其艺术魅力,光听教师讲,或者只有师生研讨是不够的,还必须观摩影片。鉴于上述原因,《中国电影欣赏》课堂教学一般分两个步骤,一是现场观看,二是师生研讨。时间分配是1:1,每次课完成一部电影的教学,时间为2学时。之所以只安排1学时的时间现场观摩影片,是因为高职生对电影相当喜爱,学习电影艺术知识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较高,课前布置学生自行观看,而如今学生寻找电影资源并不困难,非常方便,课余时间通过互联网、校园bbs平台、电子图书馆及老师的教学博客等,就能够完成课前的预习。课堂上集体观影的时间适当减少,用更多的时间进行研讨、切磋,教学效果更好。

学生在课堂现场观摩影片并不是盲目和随意的,需要带着问题进行。这些问题多数是教师在课前设计好的,有时候是学生心存疑惑主动提出来的。观摩也不是把影片从头到尾观看一遍,而是在课前已经要求学生预习观看的基础上,在有限的时间内有选择地播放经典、精彩、重要片断,能够充分展现导演电影艺术风格及影片主题思想、人物性格特征、细节等片断,或者由学生提出需要重放的片断。这样做,目的在于唤醒记忆,加深印象,为下面的研讨做好充分的准备。需要提出的是,学生在观摩电影的时候,教师不能无所事事,要做到“入乎其内”,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感知和投入程度,搜集学生的观影信息,作为研讨的切入点和基础,使到研讨更有针对性。

看完影片,开始相关分析和研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影片的故事人物,或者导演的风格、演员的表演,等等,结合电影热门话题,由浅入深地开展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从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方面入手,努力营造自由平等、轻松快乐的情境,让学生畅所欲言,鼓励学生把自己不同的见解说出来,并且适时地参与互动讨论,进行分析点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思想和意识,逐渐教会和提高学生自己欣赏电影的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在学生充分、热烈的讨论之后,教师最后做画龙点睛的归纳讲授,讲授不仅涉及审美层面,还要进入到文化层面。

上述所谈的,是先观摩影片,后师生研讨。其实教无定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地变换教学方法,例如,先由教师讲授一些影片的背景知识或者趣闻轶事,或者先由学生就电影的某一方面发言,然后分段播放,或者定格观看,边观摩影片边评析讨论,通过这样的方法,给师生创造互动的机会。

4.开设电影欣赏博客。

中国电影欣赏课程教学要更加有效,单靠课堂的时间是不够的。还要采取更多的方法,拓展教学空间,延长教学时间,搭建更多的学习平台。开设电影欣赏博客延伸教学,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

博客(blog)作为一种数字化、全球化、现代化的崭新网络交流工具,以其特有的即时性、开放性、平等性、交互性特点,以及其所具备的让使用者自由展现其思想、个性及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共享等功能,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青睐,成为教师知识管理、教学以及研究等方面的重要工具。在进行《中国电影欣赏》课程的教学时,我们从课内到课外,从现实到虚拟,通过博客打破一周只在课堂上见一面的局限,创造“天天教学电影”的机会,构建师生审美教学的交流平台,营造浓烈的学习气氛。我们有针对性地提供学习资源,放置学期欣赏的所有影片,供学生随时点击观看;学期的教学大纲、计划,每一课的教案、课件,都一一罗列其中,让学生随时查阅;张贴教学电影台前幕后的更多文字,让学生获得课堂内没有涉及的知识及信息,更全面、深入地理解电影;及时转载中国最新的电影消息和评论,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电影,引导其观影。在博客上,学生还可以自由、轻松、简易地公布自己对电影的思想和看法,提出问题,互相探讨。我们教师则经常上传电影随笔、教学心得、教学反思,让学生窥见教师的思想火花,更深层次、更大范围地分享教师的研究成果。此外,利用博客,我们还可以搜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开展学生对教学评价活动,通知,布置作业,等等。

三.结语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中国电影欣赏课在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中不可或缺,它适合高职生的文化心理特征,深受高职生的欢迎,在提高学生电影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和研讨,掌握了中国电影知识,熟悉了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对当代中国电影的现状、发展前景有了更多的关心和思考,对电影能够做恰如其分的评价,审美和欣赏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徐大珂.普通高校开设《影视鉴赏》课程的初探[j].电影文学,2011(4)

[2]余志平.地方高校影视教育教学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j].电影文学,2008(17)

心理电影赏析论文篇3

[关键词] 英美电影;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

一、引言

批判性思维能力(critical thinking)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到20世纪80年代成为美国教育改革的核心。

在我国批判性思维能力研究起步较晚,在近十年才有一些论文、论著问世。纵观我国外语教学,由于长期的“填鸭式”教学,“多年来(文秋芳,刘润清2006),我国英语专业教学一直存在着重语言能力训练、轻思维能力培养的倾向。”现行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指出:“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课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多角度分析问题等多种思维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创新能力。”

我国一些专家学者如朱新秤等认为:1,培养批判性思维是知识创新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2,批判性思维是帮助大学生适应“知识爆炸”时代、鉴别和抵制网络时代各种知识霸权的有力武器;3,批判性思维培养是学生心理与个性发展的需要。心理发展是一种内化过程,是个体自主建构与价值引导之间的对立统一,批判性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4,批判性思维对于社会经济及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hunt指出,批判性思维素质“将决定生活质量及美国甚至整个地球的未来。”因此,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必要的。

英美电影以其书本及其他视听材料所不具备的特点和独特的形式,为学生们打开t望西方国家语言与文化的窗口,因而备受学生们的喜爱。鉴于我国目前没有统一的批判性思维训练教材,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们在英美电影赏析中进行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尝试。

二、批判性思维能力与英美电影赏析

美国ct运动的倡导者恩尼斯(robert ennis)(1962)对ct的定义为“为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伯林(sharon bailin)则把ct定义为“对相信什么或如何行动的问题情景的透彻思考。思维者想要形成理由充分的判断并获得某种程度的成功,就是具体化为优质思维者的品质。”美国哲学学会的定义是“批判性思维是有目的的、自我校准的判断。这种判断表现为解释、分析、评估、推论,以及对判断赖以存在的证据、概念、方法、标准或语境的说明。批判性思维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探究工具。”保罗(richard w,paul)博士指出(1995):批判性思维就是通过一定的标准评价思维,进而改善思维。批判性思维是积极地、熟练地读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估支配信念和行为的那些信息的过程。这些信息通过观察、实验、反省、推理或交流收集或产生。在其典范的形式里,批判性思维以超越主题内容的普遍智力价值为基础,具有清晰性、准确性、精确性、一致性和相关性等特点。

德格勒珀(kees de glopper)(2002)认为ct包括解释能力(批判地阅读、倾听和观察)、交流能力(批判地写作和表达)、批判的知识(批判性思维的工具)及批判技能(语境的解释、意义的澄清、论证的分析及综合性地考虑全面评估结论)。

《现代汉语词典》对批判的解释是:批,即评论;判,即区分、评断、剖析。所以,批判是指对言论、行为进行分辨、评断、剖析,以见正理。因此,批判性思维的本质是怀疑的、分析的和批判的。

综合上述观点,我国专家学者罗清旭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个体对产生知识的过程、理论、方法、背景、证据和评价知识的标准等正确与否做出自我调节性判断的一种个性品质。它包括批判性思维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重要方面。批判性思维的个性倾向性反映个体的批判性精神,批判性思维的个性心理特征反映个体的批判性能力。理想的批判性思维者通常具有几个特质:勤学好问。信息灵通。理智思考,胸襟广阔,极强的适应力,为人公正,能理智地对待个人偏见,谨慎缜密,头脑清醒,在复杂的事物中能有条不紊、理性地选择判断标准,专注于探究,坚持不懈地寻求学科和探究所允许的精确结果。因此,培养好的批判性思维者就是朝这个方向努力,就是把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培养和其他品质的培养结合起来。

国外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教学途径主要有三种(罗清旭2000:83-84):1,设置专门的批判性思维课程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国外的不少学校和众多的批判性思维训练中心往往遵循这种方法发展人们的批判性思维。这种培养方式有助于增加批判性思维训练的系统性,但它需要有专门的教师来从事这方面的工作,需要得到额外教育资源的支持;在学生方面,因需要新增课程,则可能加大学生的负担。2,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是在学校环境下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最常见的方法。也是一种最理想的方法。它有助于批判性思维的长期开展。并克服单独设置批判性思维课程的方式所遇到的主要困难。采用此方式的前提是广大教师认识到批判性思维训练的重要性,对其理论与实践又比较深入地研究和学习。并且善于找出批判性思维与学科教学的结合点。本文的第五部分就是来探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批判性思维训练的策略。3,通过发展隐性课程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种隐性课程教育重点研究如何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形成一种有利于批判精神的成长的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使学生经过长期的耳濡目染,逐步形成批判性精神。因此,批判性思维培养与学科结合起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电影是一面镜子,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的最直观、最生动的反映。它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英美电影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电影人物的刻画、描写。人物之间的对白等等。成为学生了解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的一种影像解读的窗口。

英语电影赏析以其系统的教学阐述电影的分析和解读方法,在此基础上深度解读一些英文电影文本,之后运用研究方法对具体的电影进行文本分析等,从而提高学生对电影的赏析能力和批判能力。根据英语学习的特点。在教学中首先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在理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能力,提升鉴赏水平。在初级阶段我们具体运用了‰vey的跨文化意识提高的四个层次理论,即:第一层次是对异族文化难以理解;第二层次是通过文化冲突了解到与本民族不同的微妙而有意义的文化特征,但仍是不理解;第三层次是通过理性分析,从认知的角度认为可以理解那些微妙而有意义的文化特征;第四层次则是通过深入体验目的语文化,学会设身处地从对方立场出发来感受其文化,达到同感的理解。

由于学生多年的语言学习,加之其他的信息来源,他们 对西方文化已有了初步的理解,因此,我们重点从第三层次开始,就是在电影文本分析后,教师抓住课本中出现的西方文化现象,让学生展开讨论,进行比较分析、批判性地鉴赏。这样既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能提高学习效果,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培养、提高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一些品质如:独立性品质、广阔性品质、深刻性品质、敏捷性品质和创新性品质等。

同时由于组织学生进行东西方文化异同的比较。使学生理解了微妙的而有意义的文化特征,直至能以对方的角度感受文化,批判性地接受异邦文化。而小组讨论作为教学中的常见活动能有效提高学习者的责任心和自主性,利于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学生提供更多说英语的机会,为学生提供更轻松、更安全的语言交际环境。

三、如何在英美电影赏析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1,师资培养

由于我国在批判性思维能力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师资匮乏,因此,如果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能力首先要有一定的师资队伍,要系统化地培训师资。培训教师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可以从:(1)思维与ct理论概述;(2)语言论述以及形成批判性思维概念;(3)构思、报告、推论和判断能力的养成性训练;(4)进行论证训练和批判性地推理训练等几方面进行。同时开设逻辑课程,学习形式化逻辑、导论性逻辑和论证逻辑等。

2,合适影片的选择

并不是每一部英美电影都可以用来进行批判性思维能力训练的。可选择英美电影史中较有代表性的影片进行文化学习、鉴赏,在了解的基础上对一些文化现象等进行批判性的赏析,帮助学生形成客观的判断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3,在教学中运用“批判――提问”策略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可参照布朗和基利提出的14个批判性问题的技巧来训练批判性思维

具体步骤分为:(1)初步赏析、赏析讨论、赏析综合归纳:(2)批判性思维能力训练。初步赏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训练都可以从电影主题、电影情节、人物性格刻画、电影人物间的关系、电影音乐、叙述手法、电影拍摄技巧、灯光的运用等方面进行提问,同时探讨上述因素对影片主题的烘托、陪衬作用;在学生依照上述因素赏析英美电影的基础之上。促进学生进行多向思维,进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训练。

4,国内一些学者朱新秤、刘儒德等认为。可从元认知训练进行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精神的培养

元认知是关于知识的理论体系。元认知监控是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对其进行自觉的监察、控制和调节。它的实质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解悟和反思,是自我意识在人的活动中的体验,是认知主体对其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控。通过元认知训练,可以发挥促进学生培养自我意识、计划、组织和监控的作用。

心理电影赏析论文篇4

关键词: 认知学习理论 影视英语 语料 文化信息

引言

随着多媒体在教学中的普及应用,英语电影欣赏也被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本文试图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分析影视英语的可行性、影视赏析对英语学习的作用,以及影视赏析课的时间操作问题。

一、影视英语课程的认知学习理论基础

认知学习理论的主要理论架构是“信息处理模式”。这个模式任务中,人是信息处理的主动者。也就是说,学习者处在一定的情景下,在一定的语言信息刺激下大脑会对该语言的组织方式和意义产生下意识的感知记忆。一般说来,感觉刺激很少的信息很难被记忆,而能引起学习者很强感觉刺激的信息则能在大脑中留下记忆。认知学习理论研究如何能更好地提供、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使学习者对外界学习刺激做出主动、有选择的信息加工已达到学习的目的。与之相关的的研究者及其学说理论主要有克拉申(krashen)的习得-学习假说(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es)、舒曼(j.schumann)的文化适应假说(the acculturation theory)(张津海,2002),以及皮亚杰(piaget)的同化与顺应理论等。

克拉申(krashen)的习得-学习假说(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es)认为成人获得第二语言的方法是一种潜意识的习得,即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人的大脑主动将知觉到的东西进行组织构建而获得,学习是人们对环境主动积极的认知过程。

舒曼的文化适应假说(the acculturation theory)认为学习语言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学习文化,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其实也是对文化的适应过程,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适应程度决定该目的语掌握的程度。如果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有相应的认知系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了解该语言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和行为,则了解该语言的文化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内化习得的信息,激发同化动机,深入地学习并真正掌握该语言。

皮亚杰(piaget)的同化与顺应理论认为一切认知发展过程都是同化与顺应这两个对立统一过程的产物。要达到对相关信息的同化学要创设尽可能的意义学习。意义学习就是将新信息与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其实质性的联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信息与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其联系相互作用,在不断通过知识的分化、重新整合而发生意义的同化。

总之,根据认知学习理论,大学阶段教学应该能创设各种语言环境,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将当前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进行主动信息加工的主体。影视环境提供多通道的信息输入,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掌握和记忆影片所呈现的语料,这更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二、在认知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影视英语赏析

1.影视英语提供鲜活语料,创设语言知识的认知习得环境。

影视赏析课的设置目的同其他英语课程的目的一样,是为了学习者英语语言知识的获得。但与其他课程相比又有其独特的认知效果。它通过可视素材使学习者如同置身于英语的语言环境中,鲜活的语言材料为学生的语言知识的认知与习得提供最直接的渠道。通过电影,学生了解掌握英语国家人民在真实的英语交际中语词的运用。在“真实的交际”环境中“身临其境”习得词义、词的搭配义、领会词的感彩,习得得体的交际语言,进而领悟掌握交际用语。例如《阿甘正传》(forrest gump)中,阿甘在表达自己极爱吃巧克力时说,自己可以吃下“一百五十万块巧克力”,“i could eat a bout a million and a half of these.”“million”一词在本句中是“大量的”意思,而并非说阿甘有过人之处,通过对“million”用法的分析,学生对美国人的日常用语中用夸张的语气表示数量多的用法,有了一个更直观的了解。又比如在电影《老友记》(friends)中,monica讲的“well,you do realize the odds of that happening are a little slimmer if they never get to meet the guy.”。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了解到“odds”一词在这句话中相当于“chance”,也可以了解到“slim”一词的暗喻用法,通常“slim”形容女性身材苗条,而在这句话中修饰“odds”一词则表示“机会渺茫”的意思。另外,在与rachel的对话中,phoebe讲“give her a break,it’s hard being on your own for the first time.”,“give somebody a break”意思是“给某人一个机会、一次优待”。例如:i have to ask my boss to give me a break,or else i’ll certainly be kicked off.(我得求老板放我一马,不然我肯定得走人。)美国口语中常用的“give me a break!”意思是“得了吧!饶了我吧!”,电影中的“give her a break,it’s hard being on your own for the first time.”意思是“别逼她了,第一次独立生活是很难的”。(http:englishabc)

2.电影主体相关内容的挖掘与设计,创设语言文化认知的习得条件。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英语的过程就是不断增加对异域文化了解的过程。通过语言这个桥梁,学生可以更多地了解世界。电影作为一种媒介,在给我们带来视觉冲击的同时,也再现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包括地域风情、社会习俗、思维习惯等。比如电影《撞车》(crash)是一部充分体现不同种族的文化冲突的典型影片。通过该影片,学生可以了解到美国为什么被称为大熔炉(a melting pot),或者文化的大杂烩(a collage)。通过意大利影片《美丽人生》(beautiful life)学生可以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犹太人的遭遇有较直观的了解,能更好地理解圣经与人们生活地密切联系,以及圣经在西方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这有利于英语学习者深入学习英语这门语言。而电影《刮痧》则淋漓尽致地展示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对家庭关系、对子女的看护与教育的差别。《克莱默夫妇》(kramer vs kramer)生动形象地展示夫妻在家庭中的地位,以及孩子的抚养权问题,影片充满浓厚的文化意蕴。

三、影视英语赏析的操作问题

1.电影思想内容的把关

影片是电影赏析课的“课本”,所选内容应该符合思想内容。有些电影一味追求感官刺激,充满色情或惊恐镜头、过多的动作与暴力的影片可能对学生心理造成不良影响,成为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行为模范(poor models)。这些影片应该摈弃。影片的选材要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内容既要与教学目的相结合又要有一定的新鲜感。因此应该对影片进行筛选,不能信手拈来,应付了事。

2.影视赏析教学目的的落实

影视赏析决不是简单地看电影的娱乐课。如果该课程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口语,那么影片中应该有丰富的日常对话场景,影片内容可以涉及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电影的语言要接近生活的、自然的语言,语速适中发音清晰易模仿。如“the sound of music”、“gone with the wind”、“guide to hongkong”等。片中赏析课的环节需要有跟读模仿、对白转换,独白叙述、情景表演等部分。在“gone with the wind”口语练习课让学生模仿演员的声音,强调说话要做到惟妙惟肖,既可以有语音语调的训练又可以学到地道的口语表达。如果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及可能存在的文化差异,那么在选片的范围可以更为广泛,历史、政治、文化习俗、艺术和战争等题材都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目标语文化。当然,由于学生“掌握语言和文学知识有限,仅靠他们自己视听很难深刻领会原版电影的思想艺术内涵”(孔惠洁,邹惠铃,2000),一定的影片介绍导视应该与影片相结合使用。比如播放“friends”中关于monica的结婚仪式片断,对西方的结婚习俗中的“something old,something new,something borrowed,something blue”的介绍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影片所传达的文化内涵。

3.赏析课时安排的科学性

由于影视赏析课时较紧,在课时安排上要有计划性,可以采取课外观看,课内讲解、欣赏相结合的办法,电影赏析中的电影原片内容只能要求学生课前在网上教学平成观看任务。课上要完成一定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提前剪辑影片中相关的片断,因此要求英语教师要学习相应的现代教育技术。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能更好地保持记忆,赏析课也要与其他课程一样有持续性,学生课下不能完全没有学习任务。可以要求学生课下就某个主题在教学网络平台上讨论。开设qq让学生互相沟通。

四、结语

影视赏析是大学英语教学结合多媒体、网络教学及大众文化的教学模式之一。影视赏析应引导学生不仅满足于看懂情节,更要感受语言、文化和艺术的精髓。学生的学习热情一旦被激发出来,他们的学习潜力将是无穷的。

参考文献:

[1]krashen.s.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1987:143.

心理电影赏析论文篇5

英语影视赏析课 教学策略 原则

一、引言

为了符合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的需求以及和国际接轨,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结构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逐渐摆脱英语语法占主导地位,而是逐步侧重听力和口语能力的培养。因此,很多高校都设立了英语影视赏析课程,目的是通过这种有趣味性的和较贴近现实生活的教学,来提高学生们的听说能力。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了误解,很多学生抱着看电影娱乐的心态来选择这门课,这样,学校开设这门课程就失去了初衷的意义。所以,在英语影视赏析课的教学策略上,需要注意优化我们现有的教学策略,对教学环节有目的地进行改进,已达到英语影视作品提高英语听说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教师在课程前一定要做好课前准备,掌握一系列的教学策略,才能达到最终效果。

二、教学策略的设计

1.影片的选择

为了上好一堂英语影视赏析课程,影片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并非所有的英文电影都适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欣赏的,因此,教师在课前选取电影时必须要充分考虑电影的题材、语言以及背景文化等各方面的要素,确保所选择的影片适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欣赏。

(1)影片思想内容积极向上。由于本门课程所针对的是高校的学生,英语电影欣赏的最大受益者是学生,学生正处于人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认知和形成时期,那些倡导积极向上、内容健康、风趣幽默的影片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益处。

(2)影片语言要清晰易懂。学生学习英语影视赏析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英文电影来学习英语语言知识。考虑到学生的英语词汇量有限,语言能力及中西文化差异等因素影响,英文电影的选材要语言难度适中、人物对话发音纯正、标准规范、简单易懂。

(3)影片情节不要过于复杂。对于情节复杂的电影,学生单纯从语言方面要听懂看懂就很有难度,更何况去了解影片背后的意义。因此,为了避免学生对于看不懂的电影而失去了兴趣,对本门课程产生枯燥乏味的问题,教师在选择影片的时候一定不要选择过于复杂的影片。

(4)影片要与时俱进。这一点很重要。由于现在科技的发达等因素,电影界也在日益更新,同时,学生们的口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毫无疑问的说,很多经典的影片都拍摄于多年以前,例如,阿甘正传、音乐之声,等等。这些影片不仅演员演得好,而且影片背后都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对于学生们的人生观世界观都有着深刻的影响。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很多学生对这类影片并不感兴趣,觉得这类影片内容枯燥,色彩暗淡。反而,他们更专注于现在市场上所流行的科幻大片或者穿越影片。因此,教师在选择影片的时候也要相应的穿插一下影片的题材,尽量选择一些贴近近年来生活元素又充满教育意义的影片。

遵循以上几点,相信在影片内容的方面就可以避免学生对于本门课产生疲劳和厌倦情绪,反而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背景知识

当教师选片结束后,教师应根据本堂课所选择的影片进行背景知识的收集,并在课前对学生进行讲解。经典的影片不仅仅是讲述一个故事,同时也是对一个时期或者一个国家的某段特定历史的反映。因此,要想让学生深刻感受不同地区的背景文化的差异,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尽可能的做好影片背景知识收集的工作,包括与影片相关的文字或者图片,最好以课件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图文并茂,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影片的内容以及背后的意义。

3.小组讨论

在影片播放结束后,教师要留有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进行讨论。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于本部影片的观后感想各抒己见,之后,请部分学生用英文来谈谈自己的想法,以此来锻炼学生用英语表达个人想法的能力,必要时,可以以书面形式呈现。当然,这种讨论一定要在影片观看结束之后,趁着学生仍旧沉浸在英语语言环境之中,要鼓励学生用英文思考,趁热打铁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教师应注意的是,在学生表达想法的时候不论学生出现了什么错误,都不要打断她的陈述。当然,学生在用英语进行表达的时候肯定会受语言限制的影响,犯错误时在所难免的,如果教师在这个时候打断了学生而去纠错,肯定会打击学生的信心,会使学生丧失表达语言的愿望,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是非常不利的。教师应在学生表达结束后,先给予肯定和鼓励,然后再针对细节进行纠正,使学生及实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以达到自我完善。

当然,每一部英文影视作品都是把西方文化生活所展示在我们眼前,所以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培养,使学生正确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便学生在影片中所遇到中西方文化冲突的时候能够冷静对待。但并不是所有的文化差异都需要学生去完全接受的,因为中国是一个传统的文化大国,礼仪之邦,这是我们身为中国人所要掌握的底线,如若在影片中出现了一些西方文化的糟粕,教师要及时地引导学生,不可予以学生放任接受。

4.角色扮演

在讨论结束后,这堂课依旧没有结束。教师应要求学生对于所欣赏的影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进行分角色扮演。比如,音乐之声这部电影,玛利亚在阿尔卑斯山教孩子们唱do—re—mi歌曲的片段,就被很多人所模仿。通过这类表演,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能够获得明显的进步,不仅词汇量会有所积累,而且学生可以长时间的记住对白,提高记忆力。这样长此以往的练习下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一定会有显著的提高。另外,背诵是学习语言的有效手段,不论是中文还是英文。欣赏影片后,可以让学生将影片中的经典对白、黄金句型摘录后反复听、重复背。模仿、背诵片中的经典对白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发音和表达能力。如果学生能准确流畅地背诵一些英文电影中的经典对白,他们在英语交流中就会更加得心应手。

三、结语

总而言之,英文影视赏析课对于学生来说是提高口语和听力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但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设计详细的教学策略。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促使语言学习与应用的有机结合。然而,教师也需意识到,英文影视赏析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活动,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一定要承担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自己语言能力、文化积累的特点,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调动学生在课堂上下的语言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以期达到本门课程的教学初衷,推动学生各项技能的全面发展,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坚林.现代英语教学组织与管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心理电影赏析论文篇6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的特殊需求,高职院校从科学发展出发,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增强了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要的“匹配度”。在其人才培养方案中,“双高”模式、“双主体”模式,无不在重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同时,强化着对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要求。但毋庸置疑的是,公共艺术教育在育人方面有其特殊优势,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通过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可以让学生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3];推动学生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切实提高他们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培育出具有良好职业人文素养的优秀高职毕业生。

二、《影视欣赏》课程开设现状及作用发挥

影视欣赏作为一种审美实践活动,是以影视作品为媒介,在学生视听活动过程中的一种精神感悟和认知体验。由于视觉的冲击力,其情感共鸣作用较为强大,很容易引发学生各种情绪的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正是基于此,从调查结果看,绝多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影视欣赏》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影视欣赏》作为普及型艺术教育课程,其开设不仅契合了当前高职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缺失的培养要求,而且还可在高职院校分层、分类人才培养要求下,为爱好影视艺术的学生提供一个相互学习、交流的主阵地,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从调查结果看,约87%的学生表示通过课程的学习和交流有所收获:对于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有所帮助;对开发智力和培养创新精神、团队精神方面也有所启示。可以说《影视欣赏》课程的开设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对进一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也有着明显作用。但另一方面,《影视欣赏》课程亟待进一步强化和突出作用效果、存在的一些诸如上课时间调整等突出难题,也是众多高职院校开设课程面临的普遍性问题。主要原因有:

(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不强

影视欣赏可供选择的资源非常丰富而繁杂,如果教师没有精心备课,对教学目标不够明晰,容易产生随意性而选择赏析的影片。例如一些票房很高的商业片虽很受学生欢迎,但教师不能以“课堂学生主体地位”为由,而过多迎合学生的喜好。调查显示,有80%左右的教师在开设《影视欣赏》课程过程中,会应学生要求而对观赏的电影作品进行调整。

(二)互动环节中教师点评倾向性明显

如何实现《影视欣赏》课程对人文素养的熏陶作用,在课堂教学的互动环节中教师的引导固然必不可少,以此保证大方向和大原则的正确性。但从艺术赏析的角度看,艺术赏析容易受赏析者自身经历、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等影响,必须提倡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教师在课堂进行点评时“留白”艺术的驾驭非常重要。调查显示,近45%的学生反映,教师的点评深刻、透彻、到位,但说教痕迹较为明显,大多会上升到爱国、理想、励志的层面。

(三)课堂组织的有效性有所欠缺

《影视欣赏》课程受其课程特点的影响,整部电影观看时间绝大多数都要超过课程教学时间,这给教学带来很大不利因素。调查还显示,《影视欣赏》课程大多都被安排在晚上或者周末上课,上课逃课现象较为普遍;一部分学生还会在课堂上出现吃零食、玩手机等不良现象;喜剧电影的观看还常常会引发学生笑声、大声交谈喧哗等情绪的外宣,课堂秩序相对松散。经过问卷调查,约43.5%的学生表示教师为不影响赏析连贯性对逃课和课堂无序行为没有加以提醒和纠正。

三、《影视欣赏》对职业人文素养培育的策略思考

职业人文素养是职业素养和人文素质的有机结合,是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良好职业道德、人格品质以及人文涵养的综合体现。《影视欣赏》课程作为公共艺术课程中的一门,以其形式喜闻乐见,具有大众化审视广度而受到高职学生的普遍欢迎,这为职业人文素养的培育提供了较之其他课程更为优势的基础。在立足影视理论讲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感悟影视的艺术魅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高尚情操;在经典剧作的探讨和分析中,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争辩,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思维和团队精神。可以说《影视欣赏》对于职业人文素养的培育有着积极作用,笔者通过调查,发现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通过赏析经典名著改编的和已经成为电影史上经典的影片,例如《乱世佳人》《罗马假日》《林家铺子》等,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影视赏析的形式加深、固化对人文领域知识的掌握,而且可以更好地领略到其包涵的人类永恒的精神品质,诸如爱情的忠贞、人性的善良、民族的精神等。二是有助于加深对职场的认识和理解。影视作品中虽然对职场描述过于艺术化和戏剧化,但从中仍可窥探到职场对一些良好品德和职业素养的普遍性要求,例如《杜拉拉升职记》、《当幸福来敲门》、《墨斗先生》等,学生在赏析过程中可以直观而深刻感受到职场对团队合作、意志力、执行力等的要求。三是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思维培养。通过影视欣赏,在美轮美奂的场景中,不仅实现学生和影视作品的互动,也是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一个过程。例如在赏析《八月迷情》、《盗梦空间》、《阿凡达》等电影时,学生立足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人生经历,会对影视中各种关系的呈现进行自发性的自我思考,会对影视中的精巧构思和场面设计产生深刻触动,从而进一步强化他们的创新思维、科幻思维等。《影视欣赏》课程对职业人文素养的培育作用虽然十分明显,但对高职学生实施职业人文素养教育能否取得成功,首先取决于职业院校对职业技术教育本质的理解和对人文素质教育本质的理解。无论是一线教育者还是研究者,都需要首先实现观念上的转变,要改变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短视行为,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和质量观,要进一步强化对职业人文素养教育的过程化,切实解决好德育和职业人文素养培育的关系问题。正是基于此,《影视欣赏》课程要在职业人文素养培育中发挥其应有作用,必须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在建立大课程体系的框架中,科学设计《影视欣赏》课程的教学计划,精心策划好各个教学环节,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具体讲,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将《影视欣赏》纳入大美育的课程体系

《影视欣赏》课程作为一门艺术课程,如果单打独斗很难真正发挥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功效。只有在一个大的课程体系中,《影视欣赏》作为一门重要的艺术课程,不仅自身可以通过课堂实践直接发挥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强化实践能力,以及塑造健全人格等作用[4],而且还可以与其他艺术类课程进行触类旁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为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培育服务。这样,对于进一步强化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而言,不再是单单停留在某一门课程的实践走向分析上,而是一个整体性的策略研究。实践证明,我校以“美育”为主题,构建大美育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将《影视欣赏》等诸多艺术类通识课程都纳入其中,进一步强化公共艺术课程与职业人文素养培育之间的关联性,发挥了一门课程难以企及的功效和作用。

(二)加大对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

《影视欣赏》课程虽然是公共艺术课程,但对教师的理论修养要求较高,高职院校需要形成一支稳定的、专业能力突出的教师队伍,才能有效保证《影视欣赏》课程的新常态。要加大课程建设的资金投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服务于《影视欣赏》课程的数据库,为教师提供大量的影视资源和信息,便于教师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此外,对于《影视欣赏》教师而言,还要能够对前沿的影视信息及时了解和掌握,对于一些公映的电影和主流的影评要能够掌握第一手资讯,这样才能让自己的课堂信息量丰富,影视讯息才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才能保证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和对话。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高职院校还可选派教师到专业机构进行学习和培训,以期进一步强化《影视欣赏》课程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三)不断深化《影视欣赏》课程改革

心理电影赏析论文篇7

论文摘要:多模态话语是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在数字化时代,多模态性是现代社会各式各样语篇的一大特色。而电影是集多种符号资源为一体的多模态语篇,合理有效地利用影视作品有助于外语学习,使学习者立体式地感受英语、体验英语、模仿和使用英语,使学习者在愉快的环境下自觉学习,从而激励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学习者的听说读写和英语思维能力。同时也能帮助外语教学走出以文本和教师讲解为主的藩篱。

本文以多模态话语理论为基础,以英语电影为语篇语料,以大学英语听说和读写为着力点进行研究,以期大学英语教学走出单一教学模式的藩篱,为英语听说教学提供新的研究视野,为提高学生听说能力提供新的路径。

运用电影进行外语教学研究的文献甚多,而且研究视角各异、异彩纷呈,例如魏琦(2011)运用范例教学理论探讨了电影课教学中如何把语言教学和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李莉(2011)从文化视角探讨了英语原版电影进行教学的实用性;张晶(2010)研究了英文原声电影在英语视听说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等等。其实,电影语篇是典型的多模态语篇,因此本文运用多模态话语理论对电影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一、多模态话语理论

多模态话语(multimodal discourse)研究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是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在数字化时代,多模态性是现代社会各式各样语篇的一大特色。国外瑞斯和勒文(kress &van leeuwen)开创了这个领域,主要把系统功能语法理论运用到视觉艺术的分析,第一次系统解释了视觉语法。然后, kress (2001)、norris(2004)、baldry和thibauh(2006)、david和van leeuwen(2006)、o’halloran(2008)等成为目前多模态话语研究的领军人物,他们从交互社会学、认知视角、语体学和功能符号学等视角形成了不同的研究范式。

国内多模态话语研究异彩纷呈,路径各异,从微观到宏观,从理论探讨到实证研究都有所涉及,而且研究范式也呈多样化态势,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多模态话语研究体系。首先以胡状麟(2006)、张德禄(2009、2010)、朱永生(2007)、韦琴红(2009)、曾方本(2010)等为主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之探讨和研究。这些理论研究主要是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与符号语言学理论的观照下展开的。其次,诸多专家学者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视阈下对不同语篇进行的实证或个案研究,李妙晴(2008)、谢贤春(2009)等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对电影以及电影海报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给电影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把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运用于外语教学研究的主要有张德禄(2009、2010)、龙宇飞、赵璞(2009)等,总之,这些路径各异的研究对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在我国的发展功不可没,同时也为本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宝贵的经验。

二、电影的多模态性赏析

既然电影是典型的多模态语篇,那么我们在赏析的时候也就应该多维度、立体式地进行赏析。由于电影话语分析涉及到图像、音乐、语言、声音、文本等多种符号模态,以往人们常从文学评论、电影评论、心理学、美学等宏观角度出发对其进行探讨,而较少用以语言学为切入点的语篇分析方法探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为电影研究者提供了一套同时分析电影图像、音乐和文字相互兼容的方法。下面以《国王的演讲》为例进行简要说明。 转贴于

音乐在电影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国王的演讲》在音乐方面影片巧妙地选用莫扎特与贝多芬的作品作为配乐,与人物刻画、影片主题相得益彰。影片一开始就响起古典而优美的音乐,在配上一直古老麦克风的干净画面,使观众能够体验到一种在吵杂的现代社会中少见的古典美,这也给该片奠定了历史传记片的基本基调。

该影片在图像颜色色彩方面主要运用了黑白和灰色,灰蒙蒙的天空,幽暗的房间,微微闪着火光的壁炉,还有那雍容但并不华贵的宫廷,处处充满着二战大背景下的那份英伦色彩。电影中的图像选择也颇具特色,大多数图像表现了伦敦灰蒙的天、稠湿的雾、灰色的雕塑以及古建筑,还有绅士们的风衣、礼帽、雨伞,在雾都上空被云层遮掩的逆光中,但是极具魔力地呈现出赏心悦目的美感。色彩的变化在影片中也体现了叙事的进展和变化,刚开始的灰蒙蒙一直到最后国王成功演讲后出现的明亮的色彩也暗示了整个故事的发展轨迹。影片最后国王的那段的演讲将影片推向了高潮,期间的画面特写镜头也为演讲增色不少。

影片的语言也值得欣赏,从中不仅可以学到地道的英语,更重要的是在具体语境下如何理解地道英语的表达。更进一步从语言学角度进行分析,对影片的理解大有裨益。

三、以电影为语料的多模态外语教学设计

电影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已经得到了诸多学者的研究,实践表明,运用电影进行外语辅助教学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虽然具体教学设计不尽相同,但我们应该遵循运用电影进行外语教学的有效性、多样性、科学性和创新性。利用影片辅助外语教学绝非在课堂里播放电影让学生观看而已,而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活动。

在运用电影进行外语听说教学时,除了像模仿语音语调、角色扮演等教学设计之外,还应该让学生学会动手能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保持听说的兴趣和动机。

从目前文献看,现有的运用电影进行外语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外语听说方面的研究,其实应用电影于外语写作和翻译教学也很有必要和实用性。笔者认为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也可以充分利用电影语料。翻译能力的培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具体在运用电影进行翻译教学设计时,可以通过软件把电影里的字幕去掉,然后在观看电影时进行同步翻译,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和翻译实践能力。因为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多少翻译实践的机会,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具体语境下进行练习。

当然,在运用电影进行外语教学时应该注意一些问题。首先是如何选择影片,我们在选片原时应该选择经典影片、与学生生活相联系、有利于学生培养正确价值观、有利于情感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影片。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自觉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龙宇飞,赵璞.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元认知策略与多模态交互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9,(3): 58-62.

心理电影赏析论文篇8

一、将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进行参照比较,在认识中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影视是当今世界最富有魅力的综合艺术,它集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诸种艺术之精华,成为一门独立的“第七艺术”。它与文学是如此休戚相关,很多语文教师在抱怨影视作品脱离了著作者的原意时,却常常忽略了他们之间的相通和不同之处正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把握原著,从而进行理性的分析,并投入到审美鉴赏活动中去。比如学生在上曹禺的《雷雨》时,常常很难把握好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与心理,人物之间的爱恋、同情、愤恨、忏悔、悲哀令人难以捉摸,难以确定。阅历简单,人生经验缺乏的学生面对作者笔下的形象虽感到回味无穷,但在理解上感到困难重重。语文教师应在课堂上带领大家一起观看影视作品《雷雨》,在分析两者不同的基础上,着重进行人物性格与矛盾冲突的分析,这可以借助演员的台词、动作、面部表情等,最终实现对作品本身的理解。

二、对于电影作品的热情将有效调动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非智力因素

众所周知,当前的语文教学还有着不尽如人意之处,表现在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的情感投入上显得令人失望。由于语文教师习惯于采取讲读的方式进行知识的灌输,单一的教学方式必然使求知欲望强烈、性格活泼的学生感到枯燥和厌倦,语文教师要改变现状,思考是必需的,而实践更重要。在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方面,影视的功能是不可估量的。

教师应该选择学生乐意观看和值得观看的影视作品作为教材,因为优秀影视作品对于人心灵的净化功能将与语文教学实现相通,从而发挥情感交流。当学生在观看《红河谷》时,内心涌动的爱国情感并不是语文教师的说教可以达到的;当欣赏历届《华人辩论赛》的精彩实况时,学生渴望加强口语训练、来尽情展示自己的个人魅力又变得突出和强烈;当收看昆曲《牡丹亭》时,学生们对祖国的传统文化又寄予厚望;当研究电视广告的精彩纷呈时,学生们体验了广告语言的生动和夸张,又对母语的学习增强了自信心和自豪感。总而言之,影视作品种类繁多,教师要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挖掘,就能找到激起学生学好语文的愿望。

三、对影视作品的接受,避免了学生在封闭、独立的领域里学习语文,使他们采取开放、互补的态度研究语文

长期以来,我们的很多语文教师是在纯“语文”的领域里进行着艰苦的改革,我们的学生是在纯“语文”的范围内进行着不懈的学习,实际上,这样的语文活动无非就是上课、听讲,写作、批阅,考试、评讲等等,这样局限的范围势必使语文成了“小语文”,它与周围的其他学科没有联系,与我们的生活、工作进行了断然的隔绝,这已经走入了一个误区。而影视作品正好弥补了这一个缺陷,影视作品涉及的范围大至宇宙、世界,小到某一个细节,可以说它无所不包。语文教师应利用它的开放的特点来进行语文教学,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们经常会在班里发现知识面狭窄、生活三点一线的同学,那么不妨让他们看一下反映世界、国家、民族生活的电影(比如《辛德勒的名单》),使他们的视野变得开阔,写作时就能引经据典,体现思维的广度;而对于那些情感淡漠、对文学读本没有体悟的学生,不妨播放一下反映人与人真情的影视作品(比如电影《金色池塘》),使学生在充盈了丰富的感情后,再投入到学习文本中去;而对于那些为了学习语文而学习语文的同学,那就播放一些演讲、辩论比赛的录像或反映个人成长史的影视作品,使他们走出狭隘的自我,而唤起让自己全面提高语文能力的动力,从而进行居高望远的定位,使之能从原先的“封闭、独立”的学习范围中走向更广阔的领域。

心理电影赏析论文篇9

(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沈阳110032)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影视欣赏课程已成为各大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本文根据我国教育现状,阐明了开设本课程的必要性,并将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一一罗列,旨在探析影视欣赏课程教学的有效途径,解决客观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影视鉴赏能力,升华人格修养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 :影视欣赏课程;教学实践;有效途径;高职高专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7—0085—02

收稿日期:2014—03—21

作者简介:李春梅(1979— ),女,辽宁沈阳人。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当前,影视艺术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各类影视作品层出不穷,除了能够满足观众求新求变的视觉需求外,其形式及内容也是包罗万象、良莠不齐。影视欣赏课程主要讲授有关影视艺术的理论知识以及对影视艺术的鉴赏技巧和方法,结合对经典影视作品的观摩,让学生与影视艺术亲密接触,在感知其魅力的同时,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影视欣赏作为一门崭新的课程,能够使学生在学习影视理论的同时,赏析中外经典影视作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开设影视欣赏课程的必要性

国家教育部于1985年颁布了《关于高等院校开设电影课程的情况和意见》,要求“有条件的综合大学、师范院校中文系,应当把电影课作为重要的选修课,正式列入教学计划”。1996年,国家教委又颁发了《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的通知》,强调开设“大学影视鉴赏”等艺术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影犹如一部百科全书,包罗万象、魅力四射,是反映生活、了解历史的双面镜。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影经历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现在影视欣赏课程已成为素质教育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影视欣赏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影视欣赏课程主要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电影艺术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了解电影、电视的发展历史,主要的电影流派、类型、著名导演及其代表作品,使学生初步了解电影艺术的基础知识,通过欣赏中外优秀影视作品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和影视作品分析能力,从而养成健康的审美心理,进一步完善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对影视作品的积极健康的兴趣,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影视艺术审美观,了解电影、电视剧作为艺术所具有的独特品质及其发展、流变的历史,同时掌握影视评论的方法。本课程受选修课课时的限制,可根据具体情况将影视艺术类型化,亦可将“影”“视”分开讲解。如此一来,可使讲授内容相对集中,便于深入讲解,学生则可以以点带面、触类旁通。

三、影视欣赏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如何加强影视欣赏课程的教学建设,对学生的影视欣赏活动进行积极引导,充分发挥本课程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优势显得任重而道远。这门刚刚开设还处于起步阶段的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一)课程设置

由于相关教学理论的欠缺,教师在确定该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时往往缺乏正确的认识,在课堂内容的把握上千差万别,甚至具有放任性,加之学生自身学习目的不明确,导致课堂变成学生的休闲娱乐场所。影视欣赏课程的开设以一学期为单位,周学时两节,共计17周完成总学时。在这短短的34学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想使学生的影视欣赏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对课程内容的精心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不宜直接讲解大量的有关影视的高深理论,应将精心筛选的几部影片贯穿始终,力求使学生从影片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获得积极的人生启示。

(二)教学设备

一台电脑、一个投影、一套音响,从播放效果来看,通常会是身影不清、画面模糊,有时还会因播放器的不识别而耽误教学进程。要想使影视欣赏课程顺利开展,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除了配置基本的播放设施外,还应配有供教学使用的摄像机、编辑视频的专用设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影视制作也能有一个初步的认知。

(三)教师素养

教师自身缺乏相关电影理论知识,业务能力有待提高。当然,影视欣赏课程的开设还刚刚起步,想要获得更多的教学收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课程设计要尽量深入浅出,在努力贴近学生实际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影视欣赏水平,将其中的正能量传递给学生。

四、提升影视欣赏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精选教学内容,筛选相匹配的教学资料,便于课堂上使用。例如,在放映《美丽人生》前,让学生了解德国法西斯捕杀犹太人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挖掘影片的内涵和深意。对课堂所需的电影资料加以剪辑合成,可以按场景分类剪辑。在片段播放过程中,教师应掌握好暂停的时间点,尽可能不影响美感。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遵循以经典为主、国产电影为辅的原则,不忘弘扬中国民族电影文化,促使学生关注国产电影,在培养电影爱好者的同时,陶冶爱国情操。

(二)选取恰当的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独立的审美感受和鉴赏经验,通过师生互动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化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理论修养与鉴赏能力双重并进、相辅相成。利用多媒体技术,采用开放、启发式教学法,努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积极阐发个人独到的见解,尽量创造活跃、宽松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更多言说的机会。寓教于乐,是上好影视鉴赏课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学生在生活环境、文化素养、社会环境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很自然地会对同一部影视作品产生不同的看法,也会产生不同的欣赏情趣。

(三)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注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欣赏与评论影视作品的能力,同时掌握影视评论的方法。要善于利用影视类刊物,积极主动地了解影视知识,关注影视动态及影评信息,为课堂积蓄可用的教学资源。其次,教师应甄别影片,筛选适合课堂的资料。精心准备,灵活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影片的主题,为学生提供交流和发挥的良好平台。再次,教师应根据学情精选符合学生审美情趣的经典影片,传递正能量,使学生从影片中获得人生启迪,终身受益。

五、结语

电影不像一些文学作品和专著,只适合某些人群去看,它的大众性与生俱来,是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熟悉”于电影的视觉效果和故事情节的演绎,“陌生”于电影的人性思考与社会意义,常常忽略其感染力、影响力。对学生进行影视欣赏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各大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促使影视逐步走进校园,走近学生。影视欣赏课程的开设,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获取影视信息的平台,使学生能够甄别良莠不齐的影视作品,从中吸取精华,有效提高学生对影视作品的鉴赏水平。影视欣赏课程在高专教育中看似不起眼,却在潜移默化中起着不容忽视的“大作用”。身为新时期的一名教师,面对新课程更应该秉承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结合高专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改进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方法,为影视欣赏课程开辟出一条适合高专学生的新思路、新途径,从而使学生逐渐成长为优秀的、具有深厚人文素养的新时期人才。

参考文献]

[1]卞薇.影视欣赏教学在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中的应用[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

[2]陈霞.重视影视教育,培养电影思维——高校要建立正确的影视教学观[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3).

[3]峻冰.中国高等影视教育的现状及未来[j].电影文学,2006(12).

心理电影赏析论文篇10

[关键词] 建构主义;影视鉴赏;文化认知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观

建构主义理论是认知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理论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18世纪。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强调“个体从自身经验背景出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理解和意义建构,重视学习过程而反对现成知识的简单传授”。(williams,2000:1)建构主义学习观点认为语言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实现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主要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何克抗,1998)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在内的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由此可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学习者要想获得成功的话,必须自己去发现和转换复杂的信息。”(slavin,2003:188)即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包括教师提供的指导与帮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该理论带给教学的启示是:“教师不能只是给学生以知识,而应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来构建知识。”(slavin,2003:188)“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和促进这种建构过程,思维发展与语言和经验关系密切,主要依赖记忆的语言学习不可能产生深刻的思维。”(williams,2000:18)建构主义学习者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借助社会交往与周围环境交互来解决问题,获得技能。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文化教学具备了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具备的优势,也为英美电影鉴赏教学实践的探索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二、英美影视作品在学生文化认知建构中的重要作用(一)英美影视作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电影是向世界展现本国文化的一个窗口,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社会文化和生活最直观、生动的反映。观众通过对外国电影的鉴赏,能够多角度、多层面地了解英美国家在思维方式、生活习俗、历史传统等方面的背景知识,提高学生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认知,增强其语言使用的跨文化意识。如《了不起的盖茨比》使异国观众有机会看到“美国梦”的崛起、兴盛与衰落以及爵士乐年代的面貌,感受到美国人的生存意义和民族精神。在欣赏《阿甘正传》的过程中,观众从那个忠诚、执著、友善、坚忍不拔的典型美国平民英雄身上可以感受到当代美国人的奋斗精神和价值观念;同时,从他在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个人发展历程中,可以了解到当时美国历史时期的一系列发展和转变,即从反战运动到嬉皮士生活,从反对种族歧视到争取民权,从妇女解放运动到对妇权主义的批判。(肖琦姝,2010)而要了解非洲裔美国人,可以看《杀死那只知更鸟》这部影片;要了解美国印第安人就看影片《与狼共舞》;要了解美国那些流浪汉、城市的污浊和枪支的管制,可以欣赏《鱼王》这部影片。(胡冬青,李丽华,2010)

除此之外,通过欣赏英文电影还可以促进学生了解英语国家非语言活动在交际中的作用,如面部表情、手势、肢体动作、声音暗示和穿着服饰文化等。而这些因素教师在课堂上是无法单纯靠语言的讲解来充分展现的。

(二)英美影视作品在文化教学中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学习中提供必要的“情景”是非常重要的。传统的文化教学单纯依靠教师讲授书本中呈现的文化知识,难免干瘪且枯燥乏味。而影视作品提供了书本和传统课堂所无法提供的直观真实的文化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原汁原味的异域文化。在通过电影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能始终处在一个相对轻松的氛围中,从而产生求知的兴趣和动机,然后产生思维和记忆等一系列其他心智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大大提高。如果教师能同时科学合理地组织各类课内外的互动活动,学生就可以在真实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学会使用并巩固语言知识,加深其对所学语言及其国家文化的感性认识。

同时,有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风格通常分为三种:audio、visual和tactile型。电影集字幕、语音、图像等信息于一身,也可以满足不同风格学习者的需求。

三、建构英语文化认知的有效模式――英美影视鉴赏根据电影欣赏过程理论,电影的欣赏包括“准备”“进入”“共鸣”及“回味性延留”四个阶段。在利用英美影视作品进行文化教学的过程当中,这四个阶段也就对应为影片的选择及播放、影片内容的认识及讲解以及各种课内外活动的开展。

(一)情景创设:英美影片的选择及放映

对学生文化认知能力的培养渗透于听、说、读、写等各类外语课堂,因此英美影片的应用性也是相当广泛。面对丰富的英文电影资源,用于教学的影视素材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到材料的可教性、可学性及可视性,所选材料应考虑到语言、历史文化、审美情趣等因素,且影片应对拓展学生有关西方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有所帮助。如对已掌握一定语言基础和具备一定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高年级学生,可以选择思想性较强、意义深刻的影片,如《阿甘正传》《美丽心灵》等。而电影的放映则可遵循课前观赏全片与课内放映片段相结合的原则,以保证课内情景创设的有效性及针对性。

(二)协作与会话:课内外活动中的师生互动

在欣赏影视作品前,教师可以先简略讲解一下该片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人物关系,这样有助于加深对影片的理解,并从中吸取文化知识,增加文化素养,拓宽西方文化视野。

对影片背景知识的了解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查阅各类资料,然后进行归纳和整理,课堂上请学生进行讲解。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的信息也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电影营造的音画空间就像一幅幅的文化长卷,直观地反映了西方文化。在电影播放过程中,通过人物表演与场景转化,我们可以了解到说话人的背景条件、交际语的适用情景以及因文化差异产生的语言禁忌,更加形象生动地了解和学到许多与英语文化有关的非语言交际的方法和手段。(林红颖,2010)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语言活动丰富且文化内容深刻的片段,让学生进行配音、角色扮演等受学生喜爱的活动,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亲身体会西方文化的内涵。

课后,教师应趁热打铁,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可针对影片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文化现象、拍摄技巧以及和电影相关的任何方面。在此过程当中,教师应引导和指导学生进行全班或分组讨论。通过这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思想火花之间的相互碰撞,学生的文化感知及文化思辨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三)意义的建构:英美影片的解读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分析经典语句,帮助学生回忆电影的主要场景,理解电影内容,领悟影片内涵。如在欣赏《阿甘正传》这部影片时,学生会对影片中的一些经典对白如“life is a box of chocolate,youll never know what you are going to eat.”“jenny and i was like a peas and carrots.”等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可以对这些经典对白进行分析和讲解,让学生领悟影片的主题和内涵。

除了对某些语句的分析,教师还可以节选有代表性的片段,在重新播放片段之前,教师讲解其中的语句、短语、俚语以及习惯用法,提高学生理解和吸收语言知识的能力。之后,教师可通过设计一些与选段相关的练习,启发学生思考,组织课堂讨论,使学生对影片中的人物、情节、所涉及的社会、历史、文化内容充分理解、吸收和消化。

四、文化认知的构建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电影教学中,课堂教学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着组织者、协助者及评估者的角色。在课前,教师应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组织教学,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作相应的准备工作。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控制影片的播放,还要协助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鼓励和帮助学生去交际或寻找问题的答案。课后,教师应对学生的作业和表演作出点评,指出其语音上或语言上使用的不足之处,并对他们的观点进行评述。

另外,由于课堂时间毕竟有限,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在知识构建中的主观能动性。如教师可以将整部影片的脚本发给学生,让学生当作泛读材料进行阅读,鼓励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弄懂脚本中的词汇及语法难点,让学生通过上下文来猜测语句的含义,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成立英语戏剧社,让学生将每学期最感兴趣的电影排练成舞台剧,在全系或者全校中举行公演,以激发学生利用英文电影学习英语的热情。

五、结 语

建构主义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因此,在文化教学中,教师促进学生的文化认知的建构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充分发挥英美影视作品的作用,使他们对英语学习充满兴趣,积极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提高其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的能力以更有效地实现对文化认知的构建。

[参考文献]

[1] williams marion,burden l robert.语言教师心理学初探[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0.

[2] slavin r e.educational psychology-theory and practice[m].pearson education,inc.press,2003.

[3]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一)[j].学科教育,1998(03).

[4] 胡冬青,李丽华.英文电影应用于高校英语教学探索[j].电影文学,2010(24).

[5] 林红颖.影视欣赏中的英语文化教学[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