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十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03-18 20:36:37
名著导读篇1
语文学习的核心在于大量的阅读。然而,随着电视、手机、电脑、网络的普及,学生的目光聚焦在五彩斑斓的电子世界里,而“非主流阅读”也有渐渐取代“主流阅读”的趋势。当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状况并不尽如人意,对名著阅读往往提不起兴趣,自然,阅读的数量少,阅读的质量不高,远未达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一、兴趣激发,牵着学生走进文学名著
名著导读,它最终的目的是诱导学生爱读名著。在这方面,语文教师的作为就在于学会激趣。这不禁让人想到央视一度热播的《百家讲坛》,一部《论语》,深奥、难懂,对于中学生来说可能谈不上有阅读兴趣,可是于丹成功开讲《(论语)心得》,再度为国人开启了阅读经典的大门。
精彩的导读能收到不一般的效果,笔者也深有同感。人教版八年级教材安排阅读《海底两万里》,起初,我布置学生阅读,半个月也不见动静,都反映看不进去,又是国外的,没兴趣等等。看来得换一招,我让八个学习小组分别阅读不同的章节,要求学生在初读中去发现小说的亮点。在导读课上。教师充满激情的导语开启了同学们“科学与幻想之旅”。在师生共同参与的交流、分享、展示、互动等环节中,学生表现活跃。欲罢不能,相互点燃了读整本书的欲望。课后花一两天时间读完全书的学生占大部分,许多同学阅读后都有同感,“这本书真值得一读!”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热情,是促使学生主动阅读的关键。
1.用激情感染学生。阅读体验告诉我们,读书给自己带来的感受是多方面的。或是美的一次领略,或是心灵的一次宣泄,或是思想的一次豁然开朗,或是生命的律动,或是人生的启示等等。教师要做一个激情者,把阅读的快乐和收获传递给学生,以引起共鸣。
2.用悬念吸引学生。有些作品,如小说,我们可以从某个角度切入。给学生预留空白。教师将所选章节,或是开端,或是高潮,或是情节转折处,点拨至恰到好处就收场,吊起学生阅读原著的胃口,使他们对作品有一种向往和期待。
3.用猜读导引学生。名家作品“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文质兼美,极富思想性、艺术性。有时教师要相机而动,让学生小试牛刀,去猜读作品,去与作家比试,如,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作品呈现的主题等等。教师适当启发诱导,让学生切身感受名著的魅力,从而让学生亲近这些大部头作品。
此外。教师还可通过精美片段、经典章节的赏读,以点带面,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作品的可读之处,使学生看到自身对作品认识的粗浅及理解的差距,从而产生拜读其他作品的冲动与愿望。
二、课堂导读,引领学生登上名著阅读的殿堂
“语文老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叶圣陶先生的话指出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切实发挥好指导作用。
1.以活动为载体推动阅读实践。借鉴“综合性学习”开展名著导读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语文课一般都会开展课前三分钟口语训练活动。不妨每周安排两次名著推荐活动。班级布置一般都设有“图书角”,语文老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阵地,让它成为读物的百花园,学生的乐园。读书会活动是可以经常开展的,放手让学生进行讨论、赏析、评论等,彼此碰撞与交流,打开个体的阅读空间。每个学期,班级可以开办一次读书成果展,形式可以是诗歌诵读、手抄报编写、情景剧表演、读后感交流、读书笔记评比等。每一学年,班级可举行一次阅读大比拼即竞赛活动,如,诗词名句接龙、文学常识竞答、作品人物竞猜、故事情节断想等,内容可涉及听说读写的方方面面。
2.以媒体辅助名著阅读教学。学生爱看电视、爱上网,语文教师有时就要投其所好,捕捉影视、网络等媒体的热点,把根据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有关读书的栏目搬进课堂。利用声响光影引领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走进他们原本感到可望不可即语文世界。有时我们也可以先让学生读原著,然后组织观看影视剧,待学生有了印象再引导他们重读原著,效果很好。现代传媒产生了许多可以利用的资讯,网络就是很好的学习辅助资源,我们要善用这一资源,让主流阅读占领学生阅读的空间。
3.以方法指导优化名著阅读。第一、要引导学生读整部书。名著就要原原本本的读,而非一些解读本可以替代。只有深入作品与作者和作品中人物进行对话,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所以,要让学生懂得享受阅读的“大餐”,而非“快餐”。第二、读书要讲究策略。默读、朗读、浏览、泛读、精读,讨论法、探究法,要根据阅读的实际而定,有时需要字斟句酌,有时也要不求甚解,有的书还需反复读、比较读。第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批注、摘录、做卡片是读书的好方法,勾画圈点做记号是阅读的好习惯。积累是课外阅读的首要任务,要引导学生背一背好文段,抄一抄好词句,写一写旁批,记一记感受。
4.与说、写结合,实现阅读目标。语文课的终极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阅读是手段,其目的是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为言语表现――说和写服务。教师要善于把阅读后的迁移活动引向课堂,进行说和写的训练,以说促读,以写促读,融读写抄评、听说论辩、评价鉴赏为一体,实现阅读的真正价值。有人说,读书的厚度就是作文的深度,这不无道理。
三、课外有效对接,让名著伴随学生成长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个学生课内知识学得再好,若没有课外阅读作基础,那么他的语文能力的形成最终也将是一句空话。教师要促成学生的课外阅读实践,实现课内外的有效对接。
1.要有一个阅读的整体规划。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制定阅读计划。共同确定阅读书目,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欲望。读物的选择既要有广度,又要有深度,还要考虑到不同层面的学生。阅读的步骤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阅读时间和进度要作统筹安排。总之,要让学生在享受阅读的氛围中慢慢喜欢读名著。
2.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是关键。第一、要鼓励个性化阅读。书常读常新,同样的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悟,同样的读者,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体会。个性化解读是学习语文的基础,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真实的见解,切不可以现成的“中心思想”、“写作特色”去规范学生的认识。第二、要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好的阅读习惯一旦成为一种自觉行为。那将受益无穷。我很赞赏以六个“我”为中心的阅读方式,即“我知道”――“我理解”――“我赏析”――“我想说”――“我积累”――“我会写”。
3.阅读后要进行跟踪指导。一本书读完了,有无效果,达到预期目标了吗?教师接下来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跟踪、检查、反馈。我们不妨借鉴新加坡的做法,用“学生阅读记录卡”来了解学生的阅读动态。当然,中学生阅读兴趣的持续不仅在于教师的检查评价,还在于不失时机的赏识激励,所以,评价激励机制不可少,它事关学生能否产生自觉的阅读行为。
名著导读篇2
关键词:名著阅读;媒体;兴趣;“悦”读;交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近日在网上搞了个“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在对近3000名读者的意见进行统计之后,得出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结论:《红楼梦》是读者们吐槽最多的“读不下去”的书。不仅如此,在这份榜单前10名中,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尽数在列。我也在课堂上做了个小调查:
从调查看到,学生极大部分都读不下去。这些书几百年都这么读了下来,想不到今天却被吐槽“读不下去”,可见问题不是出在书身上,而应该在今天的读者身上找找原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所以我们认清问题所在,要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才能把学生引领进阅读世界。学生“悦”读了,才能真正受益。
■
一、看清现状,从实际出发
在现在网络、多媒体的影响下,学生的业余时间被电脑、电视所占据,看漫画、看电视……“看比读更省事”的观念,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减少了感知读书乐趣的机会。所谓语文,就应当是“语言 文字”的学习,无论是语言表达的需要,还是文字的认知过程,都必须从读书开始,读书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不应该被多元化的媒体所取代。我在家长会上了解到大部分的家长平时往往只要求孩子多做书面作业,把孩子看课外书视为是在看闲书,“不务正业”。要么对孩子买书的要求置之不理,要么对孩子手中的书,不分良莠,一律加以斥责,予以没收,孩子的阅读兴趣也因此丧失。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让家长明白读书对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确保学生阅读的路上畅通无阻,没有后顾之忧。为此,我做了这样的尝试:开通班级博客,在那里把推荐给学生看的名著介绍给家长,让家长了解名著的大概内容,以引导学生阅读。
二、随文推荐,从兴趣出发
学生阅读得最多的就是课本,而课本的有些内容是从名著名篇中选出来的。这些节选就是一把把开启名著阅读的钥匙。我尝试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名著的阅读教学,来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教学《智取生辰纲》,我从杨志“押运生辰纲”前的主要遭遇开始,与林冲打斗讲到杨志不肯留在梁山,又从穷困卖刀时杀了泼皮牛二而被充军,讲到戴罪被梁中书重用。这样不仅帮助学生理解杨志一路上押送生辰纲的心理,更给学生留下了悬念:失了生辰纲的杨志命运将会怎样呢?梁中书会善罢甘休吗?抢了生辰纲的吴用等人的命运又该如何呢?学生产生了好奇心,便有了浓厚的阅读《水浒传》的兴趣。
教学《杨修之死》,我这样引导学生:有人把杨修的死因归罪于曹操,说是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有人说是杨修恃才放旷,终招致杀身之祸。你赞同哪种观点呢?就课文情节事实结合你课外找到的资料,有理有据,展开辩论,下节课我们举行辩论赛。一听说辩论赛,学生主动分工合作,查找资料,交流看法。辩论赛上,你来我往,唇枪舌剑,好不热闹。一节课下来,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了最多的有关《三国演义》的知识。
教学《范进中举》一文讲到科举制度对中国文人人格的影响,我引导学生阅读《儒林外史》,看作者是怎样进一步描写中举后的范进的?领略小说高超的讽刺艺术。
教学《香菱学诗》,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香菱如此的聪慧,她学诗为了什么?功名?利禄?或是荣华富贵?她的命运究竟如何?”这些问题就可以引起学生去接触《红楼梦》这部经典名著。
教学《列夫・托尔斯泰》,学习作者茨威格对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描写,引导学生去阅读另一作家罗曼・罗兰写的《名人传》里他笔下的托尔斯泰。也让学生明白不同作家笔下的同一个人也是不同的,让学生更清楚阅读之妙。
另外,课本后面的“名著导读”,也是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名著导读”中,首先是对每部著作的主要内容和写作背景的介绍,然后有“阅读建议”,最后是“精彩片段”和“点评”。读了“精彩片段”,再看主要内容的简介,许多学生都会产生一探究竟的想法,激发了学生完成从片段到整体的名著阅读兴趣。
三、共享阅读,从静心出发
选好了书,如何引导学生读书又是一大困惑。平心而论,阅读经典的确是要花费些时间和气力的,在一个生活如此快节奏的时代,让人们静心读本好书几乎成了件奢侈的事情。因此,我们教师有言传身教的责任。读书最重要的是能让孩子安静下来,我们需要给孩子提供读书的条件,还需要提供一个阅读氛围,可以和孩子一起看书。我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资源,外加每星期开设的两节文学名著阅读课,与学生一起在课堂上共同享受阅读。在共享读书时光的过程中,还需要引导孩子从阅读变为“悦”读――即有情感地读书。我不要求让学生记住什么,或具备某方面的能力而去急功近利地读书,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能静下心来养成读书的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那么在学生阅读之后,教师就要提供机会,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让他今后的阅读之火越烧越旺。所以交流是不能忽略的环节。老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读书交流也是十分重要的。师生可以用读书日记、“美言共享”以及好书推介等方式,表达自己的阅读心得。我的班级里还有一个小图书角,图书角的书都是班委成员和家长一起去购买的文学名著,学生每两个星期交换一次书籍,阅读不同的文学名著,交流不同的感受,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他们感兴趣的延伸话题,并鼓励学生把书中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然后找资料、找书将之研究透彻。通过师生共同阅读、共同讨论交流的活动方式,可以引导学生学会从书中找到乐趣,还可以进一步教学生选适合的书来阅读。
四、寻找捷径,从电视出发
目前有许多经典名著的电视剧相继热播,我们就要利用好电视这个资源,抓住中学生喜欢看电视的心理,引导他们看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从一定程度上讲,学生在屏幕上学到的东西并不亚于在学校中所学的,可以说电视是学生走进名著的“第二课堂”。当然也要注意,我们提倡读名著,要读的是文字的书,绝不能用影视作品来代替文字的书,我们切记让学生观赏影视作品,并非最终目的,仅仅是一种推动阅读名著的一种手段。一部有声有色的电视作品或者电影,比起一部厚厚的名著,来得更直观、更形象,也更快捷。更重要的是,许多学生本来不怎么喜欢读名著,但看了那些电视之后就很想读那些名著了。就连那些不喜欢读名著甚至读不懂名著的同学,看了一些名著电视剧以后,就轻轻松松地知道了很多名著人物和故事。最简单的就是《西游记》,大部分学生从小就在电视上接触过,不同版本的剧情会让学生更想了解原著。
有人会说,学生看电视的效果比不上看原著。这话固然不假。问题是,有些学生根本不会去看原著,如果再不看电视,那岂不是更糟糕吗?这些学生从电视中了解名著,不是也挺好吗?而对于那些喜欢读书的学生,看了电视剧后,就更能激发他们阅读名著的愿望。
五、文化快餐,从可取性出发
前面说了,精彩的语言可以到以后再慢慢去品,那么现在市面上一些所谓的被称为文化快餐的名著速读、名著梗概、名著浓缩版,这些“快餐”都属于“浅阅读”“快阅读”“碎片化阅读”。我认为都是可以快速了解名著的一种有效的途径,可以让基础层次较低的学生更好更快地了解名著的重要人物与内容。
名著导读篇3
沈杰
中学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就是使中学生掌握更广泛的知识,对于语文课程来说,除了学好书本知识,还应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国家教育部门为此也指定了不少中学生的必读书目。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在繁忙的学习之余挤出时间来有兴趣有效率地阅读呢?长期的教学实践,我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外阅读的方法。
一、 兴趣导入法:
兴趣是阅读的前提,学生没有兴趣的阅读只能是应付差事,收不到什么效果。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促使学生搞好课外阅读的关键。教师可利用课堂有意识地讲一讲名著的精彩之处,讲得越生动,越能把学生阅读原著的胃口吊起来,若是能和正在学的课文结合起来就更为有效。如讲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就可以向学生推荐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二、 典故联系法;
语文课文教学中会牵涉到大量的背景知识,不讲透就会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这其中涉及到的一些典故正是调动学生阅读的好机会。我在讲《驿路梨花》一课的背景时,讲到了课文标题的出处——陆游的《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原诗有一句“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我不但把有关寒食节的来历和介子推的故事渲染一番,还趁机把历史内容丰富的《东周列国志》推荐给了学生。
三、 巧设谜团法:
中学生正处在求知欲很强的年龄段,利用其喜欢探究问题的特点,在介绍课外书籍的时候可以故意不把精彩的内容讲透,留一些悬念让学生课下解决。在讲读《范进中举》一文时,我故作神秘地告诉学生:“范进中举以后还发生了一件好笑的事,你们可以下去找来读读……”结果很多学生不但很快找到了“范进不顾母丧去打秋风”的闹剧,还有兴趣地读起了全书。
四、 设题助读法:
近来各地的中招考试,频频出现涉及指定课外阅读名著的填空题,在平时的练习中,我也经常设计一些类似的题型,来帮助学生进行更为有效的课外阅读。如为帮助学生熟悉《水浒传》的人物,我就设计了题,让学生找出水浒108将中的三位女将,找出原来是军官后被逼造反的将领;为帮助学生熟悉《西游记》的情节,就让学生画出唐僧取经的过程图等等。学生在查找答案的同时,基本上也把原著速读了一遍。
五、 分段承包法:
名著导读篇4
(一)对于图书馆管理员的要求,首先应该具备作为图书馆管理员的觉悟,具有相应的职业道德操守。图书馆的管理工作是枯燥的、乏味的,但是既平凡又是高尚的一个职业。图书馆管理员对图书馆科学合理地管理,对于引导读者进行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合理的安排,使得更多的读者来到图书馆进行学习和阅读,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是会起到很大作用的。只有不断地提高我国民众民族的思想觉悟意识和自身素质,才能达到社会主义的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实现,是要求所有的人都达到一定程度的思想觉悟、素质等。图书馆管理员应具有事业心、责任感、求知欲和奉献精神,一切都要为读者服务,热爱图书馆的管理工作,热爱图书馆,把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作为工作的核心。不断地加强学习,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应该充分地利用空余时间,利用图书馆资源,把为读者服务的精神贯穿于图书馆的管理工作的全过程。
(二)图书馆管理员应该具有一定程度的文学素养,这是作为一个图书馆管理员应有的基本素养,同时还要有图书馆管理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良好的自身品德。从事图书馆的管理工作,要对专业、流通等在不断的管理实践中获取,了解如何在图书馆进行快速地查阅书籍的借还情况、文献资料的分类、排架、查询文学等熟练地操作。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地利用空余时间阅读经典名著等,然后合理地对读者进行引导。正确的引导可以使读者阅读优秀的文学名著经典等优秀的作品。为此,图书馆管理员要做好读者的引导工作,就要实现对图书馆的名著进行有效的阅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用自己的文学魅力来引导读者进行正确的阅读,使读者产生对文学名著的浓厚兴趣,在读者进行阅读的过程中积极地引导读者进行学习,不断地提高读者的阅读能力、进行高效的阅读。
(三)图书馆管理员要多参加讲座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多看文学节目。对文学的经典进行多次阅读,要有意识地加强文学名著的阅读,有效地利用各种机会,在耳濡目染之下,定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多学习,可以使得管理员对图书馆的典藏经典名著减少陌生感,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与博学的读者进行交流时,可以有更多的共同的语言,以达到快速地帮助读者进行阅读和指引。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学习,尤其是文学基础的理论知识。
二、文学名著与读者文学素养
(一)图书馆管理员的导读可以对读者进行正确的引导,引导读者阅读正确的书籍。图书馆作为社会大众进行阅读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之一,在进行社会学习的系统中是一个重要方式。图书馆的馆员对读者进行引导的主要目的和原则是,在提高读者自身素质的过程中,不断地加强读者的阅读能力进行有效的阅读。在普通的图书馆典藏之中,文学类的书籍典藏占图书馆的大部分,但是却很少有人阅读文学书籍。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读者的功利心过大,很难以平静的内心进行文学书籍的阅读,经典的文学名著人物、背景等带着特定时代的烙印,并涵盖许多人生哲理,失去图书馆管理员的引导,对于文学知识认识较浅的人,很难理解其中的意境。为此图书馆管理员可以通过对不同的读者对象进行观察,了解读者的心理需求,然后进行适当的专业判断,正确地对读者进行引导,选择适宜的书籍给读者阅读。
(二)图书馆的管理员要对读者进行正确的引导,在引导过程中,要不断地加强和读者之间的信息互动。通常情况,进行引导的工作,一般是在读者进行书籍阅读的实施的,是以书面的形式为主,很少与读者进行直接的引导。为此,在引导的过程中,是否对读者有所收获无法进行科学的精确计算。一般情况下,也会有直接对读者进行引导的,这种方式可以直接地反映出读者的思想,但是却很少使用,所以图书馆管理员的这种书面引导并没能提高读者的阅读能力。因此,图书馆管理员要对典藏的文学经典名著进行合理和科学的分类,以方便和提高读者进行阅读的效率。在图书馆的典藏之中,广泛涉及的领域很多,中外古今都要进行收集,进行典藏。图书馆的微机自动分类系统虽然进行了简单分类归纳,但是对于阅读的读者来说,却是比较陌生的,因为熟悉一个微机系统操作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这都让读者心里产生了不易查找的想法。所以就需要对读者进行正确的引导,加强同读者之间进行直接的交流,不断地从直接的对话中来帮助读者解决因为文化程度不同等各方面的问题,解决了不同读者的阅读困惑,以达到对读者的自身素质进行提高的目的,这也加强了读者学习能力的锻炼,使得读者在不断的学习之中进行思考,从相关的文学书籍之中获取知识,在文学之中收获书籍中的精神思想。不断地培养读者阅读的兴趣,使得读者在图书馆良好的学习氛围之中进行愉悦的学习,兴趣慢慢由此产生。为此应正确使读者进行阅读和对读者进行引导阅读文学名著,不断地减少不同的读者因为文化程度和领悟能力而产生困惑,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自我认知地选择相适宜的不同优秀文学作品进行学习。
(三)不断地加强和培养图书馆管理员的道德操守,使其成为一个可以真正的、全心全意的为读者服务的图书馆管理员。图书馆需要一个可以在管理工作上认真、负责地完成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同时具有图书馆管理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责任心的人。在对图书馆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一个图书馆管理员的品德修养不能够忽视。品德修养可以使得管理员在进行对读者的正确引导过程中,提高读者的文学素养,不断地提高读者的思维能力,改善读者的审美观;提高读者进行阅读的能力、写作创作、自身的口语交际等多方面的能力,不断地使得读者通过对文学书籍的阅读,不断地完善自己。文学名著的阅读使读者正确地认识人生观和世界观,认识自己的价值。如果图书管理员能一直正确地引导读者持续阅读文学名著,不仅能改善读者的外在气质,也使得读者在阅读的书籍之中发现乐趣,了解创作之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文化以及精神,不断地激发读者进行理性的思考问题,丰富读者的日常生活。这都将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核心价值。
三、结语
名著导读篇5
关键词:语文 阅读 名著
随着《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颁布实施,语文学科的教育地位也在不断上升,小学语文教育是奠定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基础阶段,对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名著是文学历史发展的精华,具有丰富的内涵,对小学生的成长和语文成绩的提高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小学语文教师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引导小学生开展名著阅读,为语文学习和自身素质的提高提供有利的文学支持。
一.介绍名著精彩片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培养小学生名著阅读时,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十分重要的一步。目前,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强,与枯燥的名著阅读相比,小学生显然对丰富、形象的动画片和儿童电视节目感兴趣,这也是目前教育面临的一个尴尬局面,加上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水平有限,对名著的很多深刻含义无法领会,认为名著阅读是十分高深、枯燥,对名著阅读完全提不起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采取措施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而介绍精彩片段是具有较高可行性的方式方法之一。介绍精彩片段的方式方法也有很多,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特点,在介绍精彩片段时,可以选用听赏法,听赏法是指教师运用声音、动画、朗读等结合方式将名著中的精彩片段朗读、诵读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名著片段的精彩,激发阅读兴趣。读赏法也是一种经常运用的方法,在合适的音乐声中,让学生通过高声朗读进入到名著的意境中,陶醉到名著的优美文字中。需要注意的是,小学语文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充当引领者、示范者、讲解员和点拨者的角色,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名著有着熟悉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
二.选择符合小学生实际的名著阅读方法,教会小学生阅读名著
良好的阅读方法是开展名著阅读的重要手段,而在引导小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时,要注意结合小学生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符合小学生实际的名著阅读方法,并教会这种方法。泛读、速读和精读是比较常用的三种阅读方式,这三种阅读方式适用的阅读对象和阅读要求是不同的,根据小学生的能力以及名著的特点,精读是小学生开展名著阅读的主要阅读方法,要引导学生静下心来,深入到名著营造的氛围中,要对文章的精彩段落和精彩句子有着深刻的理解。但是精读并不是小学生阅读名著的唯一方法,精读与泛读结合起来,先通过泛读了解名著作品的大体内容,然后在开展名著精读,这样才能够加深小学生对名著的印象。在培养小学生阅读方法时,要注意“读写结合”的方式,要引导小学生拿起笔来读书,对名著中的精彩内容进行圈点勾画,或者是将名著中的精彩内容进行抄录,一边阅读一边进行批注,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是标注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在读和写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名著阅读习惯,这样即使在教师缺席的情况下,小学生也可以顺利的开展名著阅读。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导小学生名著阅读方法时,也要对小学生的个性进行分析,要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
三.增加阅读活动,培养良好的名著阅读习惯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适当的增加课外阅读活动,可以结合教学安排,定期举办“名著阅读赏析”阅读活动,在活动中加入小组讨论、交流等内容,让小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提高对名著内涵的理解层次。阅读习惯是培养小学生名著阅读的高层次要求,它能够促使小学生将名著阅读内化为自己的学习过程,在平时自觉主动的开展名著阅读学习,因此要注重对小学生名著阅读习惯的培养,在习惯培养初期对小学生进行硬性要求,例如规定每一个月都要读一本名著,并且写读后感,将自己对名著的理解记录下来;或者是给学生发一个名著阅读本,让学生在上面抄录名著中的精彩语句和段落等等。阅读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需要教师的高度耐心和持久的关注,一旦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甚至是人生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名著导读篇6
【关键词】阅读误区;加大分值;纠正认识;培养兴趣;习惯
中学生阅读名著,不仅唤醒了学生的阅读意识,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能简单地把阅读任务布置给学生,自己不闻不问。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全面跟进,适时指导,真正使学生能有兴趣地读,并且能读得懂,能所读有所获,真正能提高语文素养。
新课程标准已经颁布十多年了,从社会、家长到老师、学生,大都都能认识到阅读名著的意义,可学生在名著阅读中还存在以下几个误区:1、读读而已,不做笔记不交流。2、认为读名著费时间,对提高成绩作用不大。3、认为看名著改编的影视剧可代替原著阅读。4、以为看缩印本、记常识,便捷有效可得分。5、非名著不阅读,严重制约了广泛地涉猎。其中原因,一线老师心里都明白,仍是那根“大棒”在影响,分数第一,素养第二嘛。这对一个担负传道受业解惑的语文教师提出了一个新挑战,怎样能两者兼顾,引领学生走出名著阅读的误区呢?笔者有一些想法和实践:
1.呼吁加大名著考查分值。
全国各地对名著的中考考查分值大都在2~5分,只停留在对名著常识和故事梗概的识记和了解的层面上。呼吁中考命题者能增加名著阅读考查的力度和难度,增加考查内容的量,加大分值。不应只强调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和阅读能力的培养,而应测试阅读后个人情感的独特体验和高尚思想情操的熏陶。
2.纠正认识,培养阅读兴趣。
有人做过调查,新课标要求学生必读的12部名著,大部分学生只完整读过三五本。大部分学生认为读名著费时间,对提高成绩作用不大,所以不认真读原著。还有部分学生认为看名著改编的影视剧可代替原著阅读,或者读名著精华简印本也可得分。这可严重背离了教育部安排名著阅读的初衷,这种错误认识必须纠正。
首先,要认识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名著如同与大师们携手共游,有益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和审美品位;其次,阅读名著能培养良好的语感;促进阅读技能和写作水平的提高。试想,阅读、写作技能的提高对应试的作用岂是三五分吗?最后,阅读名著要家长和老师共同配合,可利用电视、网络等利用多媒体现代化设备,先指导音像阅读,后文字复读来源,来提高学生读书的兴趣。我们既要求学生广泛涉猎各种优秀的文学作品,又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天长日久,兴趣就浓厚了,阅读也就成为一种享受了。
3.加强指导,培养良好习惯
3.1 精选优秀作品推荐给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课外阅读的要求:7~9年级的学生应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那么,帮助学生选择课外读物,避免阅读的盲目性就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选择名著要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和阅读水平,学生乐读,各有所得。选择的依据不应该仅仅是“为了高考(中考)”或者“有助于学习语文”,应该多从孩子自身实际情况出发,选择能激发他们阅读兴趣的书籍。
3.2 每月上好两节阅读指导课
方法指导课:向学生介绍阅读的一般方法:精读、略读和速读。 还要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作好批注,记好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及时评展读书笔记,指导学生在读了文章以后抒发自己独特的感受,发表自己对书中人物、事件的看法,表达自己的见解,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表达独特见解的能力及欣赏、分析、判断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的情感受到了感染,达到有效的思想教育,形成正确的情感意志、审美情趣及价值观。
读书汇报课、读写互动课、阅读欣赏课等课型也都等待大家去探索。
3.3 组织好读书兴趣小组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阅读时的讨论交流是拓展读书视野、弥补认识不足、加深对名著理解的良好方式。注重组织好读书兴趣小组,如文学社等社团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一个老师,七八个少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当留给风华正茂的学生多少美好的回忆啊……
3.4 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伴我成长”活动
每天课前5分钟读书汇报,每周开展系列的读书竞赛活动。我们以“品三国 看水浒 话西游 赏红楼”为活动主题,通过校园广播网经常播放相关小知识,定时播放相关影片,出主题黑板报等营造氛围。名著内容丰富,字数很多,有部分学生因为阅读能力、阅读兴趣等原因无法读完整部名著。我们可以采取课本剧表演、故事会、读后感等拓展活动,加深学生对名著的理解。这些活动或者因为学生亲身参与表演,或者写过心得体会,使得多数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
总之,我们教师要指导学生走出名著阅读的误区,与学生共同触摸名著最感人的神经,从而感受名著那贴心的呵护、细腻的抚摸、深沉的震撼和久远的回味,从而能够真正地“悦”读名著,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1年第12期 作者:许荣彪
[2]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课外名著阅读兴趣》 阳光教育网 2012年03月09日
[3] 《浅析中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作用》 互联网 作者:刘绪如 2012-11-26 13:32:21
[4] 《前农村初中生推荐名著阅读状况的调查研究》互联网 作者:韩国华 2007年7月1日
名著导读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 名著导读 教学策略
古今中外名著各具特色,内容丰富多彩,加上学生的兴趣爱好各异,基础也参差不齐,我们应思考多渠道去拓展名著导读的途径与方法。如何将初中“名著导读”教学真正落到实处?我认为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以平和宁静的心态去读书,让他们学会在阅读中拓宽文化视野,增加知识底蕴,提升理解鉴赏能力,发展思维能力。
一、创境激趣,生成阅读名著的动力
于漪说:“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会钻得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名著导读“导”的主角应该是老师,而“读”的实施者应重在学生。学生一旦对名著阅读发生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提高求知欲。
1.结合课内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课堂教学,带动课外阅读,做到课内、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是抓好课外阅读的重要一环,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拓展,或介绍作家及其作品的代表作,或某个方面知识或问题的悬念,或一段精彩的描述,吊起学生的胃口,激发学生阅读名著。如在教学《出师表》时,插入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让学生对诸葛亮雄才大略的贤臣形象和刘备礼贤下士的明君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适当设置问题,让学生意识到对诸葛亮、刘备的认识实在不够,从而主动阅读《三国演义》。
2.通过影视作品激发学生兴趣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播媒体产生了大量可以被名著教学所使用的新型资源,除了一些经典作品被拍成电视剧,如《西游记》《水浒传》《骆驼祥子》等影视作品,还有类似《百家讲坛》《品读》等综艺节目能够让我们直接聆听作家或一些专业学者的论述,从他们的谈话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使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鉴赏,并能通过比较,体会原著的魅力所在,真正做到让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一次震撼心灵的冲击。
3.图片展示激发阅读兴趣
由于时代背景差异或民族文化差异,距离现实生活比较远,导致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不浓,一时半会难以钻进去读。我们可以用图片展示的方法,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出示《香菱学诗》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进行图片的描述,并展开联想,引导学生感知人物,以点到面渗入《红楼梦》中。
4.成语俗语激发阅读兴趣
成语故事或是俗语一类的东西,学生比较爱听,我们也可用它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向学生讲“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徐庶进曹营――身在曹营心在汉”,然后问学生:徐庶是何许人也?这里是讲一个什么故事,才形成了这几个俗语。如果学生不知道此故事,也可以先把这个故事说给学生听。接着告诉学生,这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三国演义》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再给出几个有关的成语俗语,让学生在下个时间,把和这个成语俗语有关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二、授之以渔,提升阅读名著的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初中语文名著导读中,我们只有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才能真正引领学生走进名著的海洋,让学生在名著的海洋中自由的遨游。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指导学生阅读。
一是在读上下功夫。首先,教会学生略读和精读。学生由于阅读时间等原因,我们必须要在读上下功夫,教会学生略读和精读。精读就是对于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对名著作品重要环节等进行细读,并且慢慢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等。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构思的揣摩,进而把握名著的内容、艺术特点和作者的情感,从而获得知识,受到情感的熏陶。而略读法是通过对作品中的非重要情节,以快速阅读的方法浏览,随意获取一定的信息。指的就是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如初中生普遍不喜欢阅读外国名著,原因之一就是外国作品中常有大段大段的环境描写及心理分析,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可指导学生采用略读甚至是跳读的方式阅读。
二是教会学生做读书笔记。在初中语文名著导读中,如果学生不会做读书笔记,那对名著的阅读也只是走马观花,不能很好地领悟名著的内涵,更不能让名著对学生自己有所启迪和感悟。为了更好地使初中生对所读过的名著有更深的感悟和理解,我们在名著导读过程中必须要教会学生做读书笔记,除了要让学生摘记下名著中的经典名句及精彩片段外,更重要的是还要让学生写出自己对名著某些部分的感悟和心得。记录下某些语句或片段,对自己有什么样的启迪,记下对某一问题的思考和体会。因此,可以说做读书笔记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某一部伟大的作品,更好的提高阅读的效果。
三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对于初中名著的导读,我们仅利用课上的时间去引导是不够的。我们必须把阅读延伸到课外,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这样不仅可以落实新课标提出的名著阅读要求,而且还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爱好去自主阅读。当然对于课外阅读的指导,我们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并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将自己在课外阅读名著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老师并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以此来促进学生进行课外名著阅读。
三、讲究策略,激发主体阅读的活力
首先,阅读名著,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需要教师导航和督促。为了克服学生课外阅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可围绕文学名著的阅读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设立“阅读节”“读书月”“读书周”“读书日”,以校园读书文化节、读书沙龙、诗会、文学经典阅读协会等形式来推动校园文学名著阅读活动。教师可根据各个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制订一个具体可行的阅读计划,讨论后将阅读计划安排表格张贴在班级宣传栏。内容一般包括本学期要读哪几本书,如何读,要完成哪些任务,什么时候完成。
其次,建立班级每日读书汇报表,规定学生每一天的最低读书量,例如,每天的课外阅读的时间不得少于20分钟,阅读量不得少于3000字(大约6页),多多益善。学生每天要把读到第多少页的页码填写在班级公示栏的“名著读书进度表”。
名著导读篇8
一、提升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指导有效性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
按照我国《语文课程标准》附录中的“建议”:为了提升初中生的阅读效率,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给予科学的指导,帮助他们以更加科学、有效地进行阅读,从而在内心里真正“爱”上阅读。并能够从阅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切实地提升。
步入新世纪之后,我国各省的中考大都将考察的重点由知识点的掌握为主转移到实践能力为主,这种变化在语文试卷中变现的尤为明显。在过去的语文阅读之中,考题通常会以字词填空等形式出现。可是近年来,题型的变化之大令初三的“把关教师”们都无法猜透。考查的范围也超出了我国古典名著的范围,向世界名著的领域延伸。这就更加凸显了学生在自我阅读方面效率和领悟的重要性。从这个角度来讲,语文教师如何通过科学性的指导来帮助学生在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基础上对中外文学名著进行高效率的深层次阅读,就成为了既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又能够满足我国教育改革需求的重点工作。因此,切实提升初中语文阅读名著阅读指导有效性是非常必要的。
二、现阶段名著阅读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师的重视度不够
虽然素质教育改革已经逐渐深入,但社会仍旧以中考成绩来评定学校和教师的优劣。导致教师将精力过多地投入在大纲内容的教学之中。不少语文教师对名著阅读指导不够重视,认为课外阅读会分散学生本就不多的语文学习时间,影响自己的教学成绩。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教师会给学生布置大量的课后作业,导致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机会就变得更少,因为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学习和背诵教师所规定的课堂内容之上。而就算是有限的指导也大都偏重于中考常出的篇章,这样不仅使名著的整体感得到大大削弱,名著内含的人文价值也在无形中被忽视。名著课外阅读指导也染上了浓厚的功利色彩。
2.2 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现阶段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指导中,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就是教师没有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这首先是由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导致的。同其它学科的学习相比,语文学科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如它更加注重的是学生通过阅读和领悟来不断夯实基础,实现知识的积累和情感的共鸣,对于语文的学习更多的是依靠学生的自主性。这种特点导致它很难依靠“快餐式”的突击补习来提升语文的考试成绩。相对来讲,数学和英语等学科却往往可以通过对公式、例题的套用来掌握一定的解题思路和技巧,从而在考试中取得不错的成绩,满足自己的自尊心,家长和老师也感觉有面子。
其次,现阶段我国“4――2――1”这种倒金字塔形的家庭结构是孩子们成为了家里说一不二的“小皇帝”。长辈们不仅在物质方面尽力满足他们的需求,就是在精神方面也不忍心让孩子受到一点挫折,真正做到了“一切以孩子为转移”。这样的养育方式使孩子缺少正确的人文精神培养,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情感匮乏。而名著作为人类文化的精髓,其中包含了人类丰富的情感,这种情感使孩子感到陌生和无法理解,进而逐渐失去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此外学生只能去阅读教师规定的篇章,不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去进行选择,也就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
2.3 忽视学生的自主性
按照我国新课标的规定,初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形成自己的体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相应的看法与质疑,并能够同其它同学进行有效的协作,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但是现阶段相当多的语文教师在进行名著阅读指导时并没有将阅读的权利真正地教给学生,忽视学生在阅读方面的自主性,不重视学生对于名著的独特体验与感受,动辄斥之为“奇思怪想”、“幼稚想法”。这样做使自己由学生阅读的组织者、服务者变成了管理者、监督者,使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发散思维遭到遏制,阅读变为了单纯“量”的堆积。
三、提升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有效性的建议
3.1教师加强对阅读指导的重视
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尽力摆脱“应试教育”的思维,深刻认识到名著阅读对于学生语文学习乃至今后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积极实现教学观念、教学角色的转变,从阅读的管理者向阅读的指引者转换。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使他们养成“每天阅读一小时”的良好习惯。建立学校与家长的“联动机制”,为孩子在课后阅读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并使其成为常态化,以促进学生坚持名著阅读。同时,在阅读之前,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们谈谈自己对名著的感悟,并向学生提出一定的问题,然后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从而达到提高阅读效果的目的。
3.2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鲁迅先生的眼中,学生的阅读不应仅仅局限在文学领域,因为那样的阅读会使学生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的糊涂虫”,这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名著阅读时必须要重视的问题。比如有的同学喜好历史,老师却非要逼着他每天去读《红楼梦》,这无疑会诱发学生抵触情绪,严重的甚至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倦阅读的心理。对于初中生的阅读而言,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广泛地阅读文学、数学、理化、史地、生物等比较容易理解的书籍,改变“阅读是为中考打基础”这一功利性的心理,才能实现博览群书、厚积薄发的宗旨。
3.3 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
对学生个性化解读的指导首先可以依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策略。例如针对文学作品的多重内涵,可以试着改变学生的阅读环境和阅读氛围来使学生对文本产生不同的理解。因为就算是同一个人,使其在不同时间与心情状态下阅读同一作品,也可能产生较大的差异。或加深对原文的理解,或产生完全不同的解读结果。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设计类似“名作重读”等活动。其次可以将采取对名著的“续写改写”,如果学生对名著作品中的某个部分或者某个人物的结局感到不满,可以鼓励他们大胆编写,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编写出合情合理的改编情节或者人物的“后记”。第三是可以采取“课外延伸”这种形式,这是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具有了一定基础之后进行的理论升华。
名著导读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 名著导读 语文教学
名著是中国古典文化的宝贵遗产,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推动了历史文化的向前发展。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创新,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已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新教材中纳入名著阅读的内容,可见名著导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对于这一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已成为共识。其内容的涉及意在引导学生有一种健康理性的读书风气,丰富学生的语言和人文精神。但就目前而言,由于各地中考中相继出现了名著导读的考查题目,教师虽然认识到了要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但由于应试的需要,想在较少的时间里获得最大的效益,教师往往为学生推荐重点书目,编写复习提纲,把名著制成“压缩饼干”喂给学生,只要求学生熟记背诵,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应对考试。老师根本不从教学目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上教给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一味导考,学生一遇到陌生的题目就束手无策、两眼发呆。一届一届的恶性循环使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殆尽,产生了厌倦和畏惧的心理。同时在学生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阅读名著时只喜欢离奇惊险的情节,对文学作品的背景语言、人物形象根本不着边际,不善于从作者的写作目的出发,心态烦燥,急功近利,所以读了也白读,记了也白记,更不用说从名著阅读中教育自己、熏陶自己、成就自己了。
为了让学生能真正带着执著的追求走进名著,带着丰收的喜悦欣然而归,我想就如何进行名著导读谈谈自己肤浅的认识。
一、通过师生互动讲故事的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阅读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阅读的源动力。没有兴趣的阅读,只能是浅尝辄止、敷衍了事。只要把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起来了,学生就会成为瞎子吃蜜尝到了甜头,他就会利用一切机会寻找篇目一味苦读。为了达到此效果,我在教学中尝试了“师生互动讲故事,评比竞赛创读优”的活动。首先给学生提出要求,讲述自己最熟悉的名著中的故事情节。比如《西游记》的奇幻神话色彩、《水浒传》的反抗暴政的英雄传奇色彩、《鲁滨逊漂流记》的冒险探索色彩等等,这些都是熠熠闪光的精髓亮点,我们老师在讲解时可以借助这些亮点来诱导学生去阅读。其次,要求学生讲究语言的表达,借名家名言或精辟语言推介。许多名著都有名人名家或民间俗语做过评价,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名人名家的名言来给学生引荐,因为名人效应,这个方法应该见效很快。比如,我们可以借卢梭的话“每一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应该读它”来宣扬《鲁滨逊漂流记》,可以用中国古语“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来刺激学生阅读《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挖掘诱点刺激学生的好奇心,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就可以被激发起来。
二、通过消除心理障碍让学生走进名著
阅读名著,对一个初中生而言,由于他们现有的知识储备有限,或由于被考试困扰,对那些大家的作品的了解可以称之为零。让学生读名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消除学生的种种心理障碍。该怎么办呢?我认为学生的心理障碍必须解决在阅读之前,否则教师就会前功尽弃。
首先要求学生读国内外短小的篇目,如鲁迅的小说集中的篇目,选择四大名著中家喻户晓的章回等,这样就消除了黑云压城的恐惧心理。
其次,从了解作者入手。如在教学导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外国小说时,给学生较为详细地介绍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基本情况和他饱受磨难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并告诉学生这部小说可以说是作者的自传,有深刻的道理蕴涵在其中。这样一来,本来不大喜欢读外国作品的同学听老师一讲,慢慢沉浸到作品中,开始细心地阅读精彩选段。
再次,阅读名著别忘了0.8。日本知名的“作家医师”、内科医学博士志贺贡曾提出过一个关于健康与人生的关键数字——0.8。他认为,从健康方面而言,心脏每0.8秒跳动一下,也就是每分钟75下,是人体循环的最佳状态。烹饪时原本加一匙盐,改为0.8匙,不仅最能够引出生鲜食材的原味,对肾脏也不会形成太大的负担。
他进而指出,人生需要一些舒缓的空间与余地,而不是让身心一直处于紧绷状态。凡事尽力而为,但不要过度追求完美而让自己透支,赔上健康。因此,阅读名著也需要“0.8”,要拥有一份平常心。如果事事总求圆满,力争完美,总想在阅读中不留任何遗憾,这只能给学生莫大的压力,别无所获。对待名著要用欣赏的眼光、用期待的眼光等待奇迹的发生。拥有了成功,学生的障碍心理也就会消除了。
三、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阅读名著
在七年级教材名著导读中给我们介绍了一些阅读名著的方法,比如阅读以自读为主,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略读与精读相结合,做笔记等等,这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在导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阅读方法因人而异,每个读者有着个性的差异,都有自己的阅读方法,适合自己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要用自己能够理解和喜欢的方法阅读,不迷信任何模式,灵活变通,“找到自己与大师心灵的通道”。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和好动、易于寻求刺激、多变的特点,我们可以适当变化形式来追求名著阅读的效果。
1.精选片断阅读方法
读书有了方法,就像拿到了知识宝库的钥匙。可通过精彩片断的阅读,师生彼此分享阅读的感受,而且教师以一个相对成熟的阅读者随机指导阅读方法,没有繁琐的分析,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获得文学的滋养。这种方法主要是从人物性格的表现入手,比如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真假美猴王、高老庄娶亲,比如武松打虎、三打祝家庄、真假李逵、大闹野猪林、倒拔垂杨柳,比如赤壁之战、三顾茅庐、七擒孟获、空城计,比如黛玉葬花、三姐饮剑、晴雯之死、钗黛掉包、金钏投井等等。这些精彩片段人人耳熟能详,从它们入手,学生自然会寻找到它们的精彩之处,从而找到阅读的乐趣,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但这些作品由于远离现在的学生,有一些生僻字词不易理解。针对这种情况,学生可采用做笔记的方法,分类记下来,然后提出问题,教师可指导学生共同讨论解决。
2.知识问答法
要了解一本名著,首先要了解一些事实性的东西。在阅读前,我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点中提炼出一些知识编成竞赛题,引导学生到名著中去搜集其相关知识形成一个知识链,等到阅读欣赏课上进行必答、抢答。这样既能加深记忆,又有一定的娱乐性,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也越来越强了。
3.略读和精读的方法
精读就是对于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对于名著作品的重要环节等进行细读,并且慢慢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等。引导学生进行精读就要从部分到整体,由整体到部分,反复研读,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构思的揣摩,进而把握名著的内容、艺术特点和作者的情感,从而获得知识,受到情感的熏陶。精读重在质量,汲取知识的精髓。而略读法是通过对作品中的非重要情节,以快速阅读的方法浏览,随意获取一定的信息,指的就是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如初中生普遍不喜欢阅读外国名著,原因之一就是外国作品中常有大段大段的环境描写及心理分析,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可指导学生采用略读甚至是跳读的方式阅读。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介绍给学生。如,我在指导学生读《水浒》时,为了让学生理清故事情节,我将章节进行划分,分配到个人,让学生缩写故事,并采用故事会的形式进行汇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初中学生对原著的内涵不太容易弄懂,所以在指导阅读时,就应该运用泛读的方法。泛读是一种略观大意,知其梗概,不示源探微、究其深意的阅读方法。泛读可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泛读书的书名、作者、前言、出版社、出版期,了解书刊的内容和形式特征;然后是略读正文,了解章节名称、文章大大小小的标题和能反映其内容的字、句、段落;最后细读自己所需要或感兴趣的内容。还可以提供名著的缩写本或改写本给初中学生去阅读。缩写本或改写本比原著更通俗易懂,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内涵等更容易理解。
总之,我们的名著阅读能拓宽学生视野,开启智慧,高雅其修吾,放飞其心灵,锤炼其意志,所以应重视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名著导读。
参考文献
名著导读篇10
一、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必须在开展阅读名著活动之初向学生宣讲其重要意义,使学生明确阅读名著的重要性;同时将近年来文学名著阅读成为各地中考必考内容的信息告诉学生,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熟悉的才是最感兴趣的。学生对所学的课文大都比较熟悉,而许多课文就是节选自文学名著,教师可以抓住时机,及时推荐。例如:初一学了《社戏》以后就可以向学生推荐鲁迅的作品,学了《皇帝的新装》就可以向学生推荐《安徒生童话》等等。教师可以向学生阐述推荐的理由,以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还注重营造一种氛围。德国著名教育家蒂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的激励、引导会逐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有利于学生取得进步。与其强迫学生阅读,不如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机,调动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如在指导学生阅读《西游记》前,笔者就组织学生观看精彩的影视片段,同时设计一些相关的问题,学生在对神话世界的向往和求知欲望的感召下捧起文本,阅读的效果就毋庸置疑了。另外,笔者还在班级设立图书角,鼓励学生多捐书,多看书。坚持师生共读一本书,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心得体会。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所读的名著中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成功和喜悦。
为了使学生保持阅读的兴趣,我们还定期举行形式多样的阅读交流活动,对学生的阅读成果加以展示,如读书笔记展览,开故事会,读书心得交流会,文学名著知识竞赛等,同时评出优胜者,给予奖励,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一系列活动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
二、制订课外阅读计划
古语云:“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根据苏教版语文教材的安排,初中三年至少要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水浒传》《格列佛游记》《朝花夕拾》六部名著。虽说是三年,但由于初三要面临升学的压力,很难有时间来完成名著阅读的任务,因此初一时我就引导学生制订两年内读完这六本书的阅读计划,每年读三本,分解到上半学年、下半学年和暑假三个时段来完成。每读一本书,根据本书章节的多少,再进一步分解到每月、每周,并在班上贴出一张统计表,统计每个学生每周的阅读进度,便于教师的督促和调控。例如:在指导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时,全书共三十五章,建议学生用两个月的时间读完,平均每周读4~5章,并认真写好读书笔记。
三、教授课外阅读方法
阅读名著需要具备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有了好的方法,就好像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钥匙。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各种阅读名著的方法,并把它们灵活运用到名著阅读中去。
1.精读与略读相结合
培根指出:“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需知其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精读,即要求学生逐字逐句研读,掌握重点,汲取精华。这种方法适用于作品的重要细节、关键情节、话外之音、妙词佳句等。略读,即要求学生看序言、提要、目录、后记等,以了解全书的性质、内容和规模,最后浏览全文,综述大意。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熟悉的或者比较浅显易懂的作品。
2.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中密不可分的两个环节。学期初,笔者要求每个学生准备好读书笔记本,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好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的内容可以包括作者介绍、故事梗概、人物性格、精彩语段赏析、读后感等。要求学生读了名著后要敢于并善于发表自己的感想,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表达独到见解的能力。
3.自主阅读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 上一篇:名著阅读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四大名著指导策略 2022-12-14 10:02:52
电影对文学名著的改编 2022-10-30 09:05:55
文学名著阅读教学审美教育的渗透 2022-02-08 03:19:23
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策略分析 2022-04-27 03:25:31
文学名著阅读教学审美教育研究 2022-04-03 02:37:17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策略分析 2022-09-08 08:5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