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走势十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03-25 22:27:56

物价走势篇1

物价总水平呈现平稳态势

2002年年底开始的新一轮经济扩张是在我国生产能力过剩、大部分商品供过于求的背景下发生的。1998年开始连续7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在拉动投资增长、刺激内需的同时,也形成了庞大的生产能力。从经济增长核算的角度分析,目前我国潜在经济增长速度在9.5%左右,而2003~2004年我国实际经济增长率为9.3%,潜在经济增长速度与实际经济增长速度基本一致。因此,我国没有出现1988~1989年和1992~1993年那样的需求拉动型大幅度通货膨胀。

但由于我国的生产要素没有在各个部门得到有效均衡的配置,在总体经济供求基本平衡的情况下,一些部门产能过剩的同时伴随着另外一些部门需求过剩,突出表现为能源、原材料和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涨,而工业消费品价格下跌,总体上物价上涨比较温和,属于结构型通货膨胀。随着以抑制投资过快增长为目标的宏观调控政策效果的显现,2005年,我国实际经济增长8.5%左右,将在潜在增长水平之下运行,不会出现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但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价格总水平保持稳定,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上涨4%左右,和上年基本持平。

食品类产品价格基本稳定

随着粮食的减产和我国粮食库存大幅度减少,到2003年年中,国内粮食供不应求的矛盾开始显现。与此同时,2003年全球粮食库存处于199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国际粮食市场价格也大幅上涨。这种状况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粮食市场的预期,2003年8月拉开了近6年来粮食价格首次全面上扬的序幕,粮食价格的大幅上涨又带动了肉、禽、蛋、水产品等其他食品价格的上涨,更推动了食品价格上涨。

2005年粮食价格同比增幅仍将保持一定的水平,但不会出现2004年大幅上涨的局面。首先,保证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仍应是2005年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国家将继续落实农业税减免政策,完善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扩大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的资金规模和覆盖范围,巩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成果,构建国家扶持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我国粮食生产潜力较大,只要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明年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完全可以期待;其次,市场炒作因素减弱,国家整顿市场秩序,深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加大宏观调控,流通领域中放大粮食需求促进价格上涨的动力减弱;三是目前粮食库存较为充足,目前国家粮食库存维持在3000亿斤水平,国家粮食储备尚有较大的调节余地;四是粮食价格翘尾因素基本消失;五是2004年世界粮食丰收,世界粮食库存增加,世界粮食价格的出现下降趋势。

但我国粮食供需仍存在缺口,2005年中国粮食消费在4.8亿~4.9亿吨,粮食产需缺口1000万~2000万吨,只要粮食供求有缺口,仍有可能促使粮价走高。2005年粮食和其他食品价格会稳中略升,对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影响大大减小。

工业消费品价格指数由负转正

在我国各类价格的变化过程中,生产资料价格是先导指标,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通过成本推动,在半年左右的时间内又促使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再经过3个月左右的传导,带动零售环节工业消费品价格上升。我们利用国家信息中心开发的《中国多部门价格模型》测算,如果上游产品成本能顺利向下游产品传导,那么,2003年生产资料价格上涨8.1%,通过成本推动应促使工业消费品价格上升3.5%左右,拉动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上升1.5%;2004年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更高,拉动居民消费物价上涨理应更高。但实际上,2004年,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价格等工业消费品市场价格,不但没有因为能源、钢材等上游产品价格上涨成本增加而提高价格,反而出现不升反降现象。

上游产品涨价后不能及时向下游传导有两个原因,一是我国加工工业生产能力过大。我国工业消费品生产能力明显大于消费能力,制约了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向消费物价的传导,使得上游价格上涨传导到最终的消费领域的难度增加,程度减小,时滞延长;二是我国就业压力大,工资成本偏低,没有形成物价、工资轮番上涨的机制。面临供给过剩、消费需求平稳的格局,多数生产加工企业只能通过自身消化或降价促销的方式开展竞争,或通过加强管理、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等措施,实现最大程度的内部消化,来扩大市场份额。

但目前,下游企业消化成本上涨的能力减小,工业消费品生产企业利润增长出现减慢的趋势,企业破产兼并增加,过剩生产能力得到消化;工资偏低已经导致一些地区出现“民工荒”,工资上涨的压力开始显现。因此,一旦加工工业生产能力得到压缩,工资增加,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就会顺畅传导到下游产品,带来物价全面上涨。2005年,由于生产成本加大、工资会提高,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向下游工业消费品传导的趋势将比较明显,工业消费品价格水平会由负转正并成为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

公用事业和服务价格上升幅度大于2004年

2004年国家对各地的公共服务价格上调采取了严格控制的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2005年公用事业和服务价格的上升。2005年,政策性调价因素影响公用事业和服务价格上涨,将可能成为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因素。由于各地公用事业和服务价格上调受到政策制约,使各地上调价格措施出台的时间后移,因此后期价格上涨的潜在压力增大,对今后的价格总水平上涨将产生压力。同时,调整水、电、燃料等资源性价格也是通过价格杠杆解决我国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生产方式的根本举措,是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我国公用事业中水价、电价、学费等均存在较大的涨价压力,公交运输、有线电视费等也有涨价的动力。从发展趋势来看,许多城市已经将水价上调纳入了既定的调价方案,2005年水价上升是必然的趋势;在煤炭价格上涨、电煤价格放开之后,发电成本大幅度上升,而近年电力紧张的现状和趋势也为明年电价的上调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条件,2005年电价上调顺理成章。水、电作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其价格的上涨影响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加之各地学费、公交运输费用等上调,将影响到价格总水平的上升。投资的高增长以及重工业增长过快,铁路运输将继续紧张。成品油价格的上涨,使公路与水运运输成本增加,加之全国范围内的治理公路超限运输,运输价格会有所上升。

生产资料价格涨幅趋缓

2003年以来的投资高速增长,使得运输和能源原材料供给趋于紧张,导致能源、原材料价格迅速攀升。2005年投资增速有所放慢,生产资料价格上升的基数提高,2005年生产资料价格上升的幅度将明显小于2004年。从主要品种看,煤炭产能短缺,价格会继续上涨。我国的煤炭产能建设严重滞后,造成煤炭短缺。煤炭供应不足又是缺电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前我国60%以上的煤炭都用于发电,煤炭价格提高会给电价带来压力。

由于前期投资规模过大,2005年钢材和有色金属会形成较大产能,价格趋于稳定。石化产品的价格会因石油价格趋降而有所降低。初步判断,2005年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大约在8%左右,其中采掘工业和原料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将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加工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将出现小幅的补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继续回升。

房地产价格稳中趋升

2004年,全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1.7%。房价大幅上涨的主要原因,一是储蓄负利率导致贷款买房自住的人增多,买房后准备出租房屋“以房养房”的投资需求增大,买房后“倒卖”的投机需求也增大,购房需求短期内过快增大抬高了房价,房价上涨反过来又进一步刺激购房需求增加;二是宏观调控中对土地和信贷的控制使群众产生商品房供给将减少、房价将上升的预期,推升了房地产价格;三是土地价格的持续上涨直接推动了房价上涨,尤其是一些大中城市,地价上涨幅度更高;第四,钢材、水泥等主要建筑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使企业开发成本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房价的上调压力。

由于上述几个原因不会在短时间内消除,2005年房地产价格会继续上升。房地产需求过旺、价格上涨将使房地产业预期利润率上升,社会资金更多流入房地产开发,房地产投资过快将刺激钢材、水泥等建材价格坚挺,部分城市已经形成严重的房地产泡沫。如果不能有效控制房价上涨的势头,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将带来较大金融风险,并影响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国际市场价格持续上涨,对国内市场价格的影响加大

物价走势篇2

上述判断主要基于如下四个理由:

受季节因素影响食品价格以升为主,但涨幅有限 刚刚公布的9月物价指数之所以超出人们的预期,主要是食品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导致的。而其中鲜菜和鲜果价格上涨是主要推手,相比之下,虽然粮、肉、蛋、鱼价格均有所上涨,但涨幅较小,总体价格依然平稳。而鲜菜鲜果价格之所以每每波动较大,有其自身特殊性。一是不易储存,腐烂损失比例相对较高,致使经营成本较高推高了单价;二是9月正值中秋、国庆双节,鲜菜鲜果消费刚性增长,供求关系导致价格上涨;三是由于不易贮存,国家层面的调控手段有限;四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异地果蔬的需求量不断增大,长途运输而来的果蔬成本必然是较高的。在接下来的四季度,天气转凉并进入冬季,鲜菜鲜果的种植、储存和运输成本都会上升,价格上涨是必然也是规律,这些因素无疑会推动cpi走高,但由此拉动的物价涨幅将是有限的。这是因为粮食、猪肉这两大类食品价格预计将会保持稳定,因此物价总水平不会产生大幅波动。据国家统计局披露,前三季度,猪牛羊禽肉产量5803万吨,同比增长1.3%,其中猪肉产量3831万吨,增长2.1%。生猪存栏47541万头,同比增长1.5%;生猪出栏50259万头,增长1.9%。同时,今年粮食又是一个丰收年,库存充足,粮食供应没有问题,粮价将保持稳定,也会对其他农产品价格的稳定产生重要的支撑作用。在粮、肉这两大主要大宗食品供应无忧的情况下,有理由相信,居民消费价格即使受季节因素影响有所波动,总体也将保持平稳。

经济弱复苏格局制约工业品价格回升幅度 不仅仅是基于对食品价格走势的判断,从工业品看,价格下降的趋势将会扭转,但回升的势头也将是比较平缓的。这是因为,此番稳增长,不是单纯地追求增速回稳,而是在调结构中稳增长,在转型升级中稳增长,因此不会像2009年那样上演强劲的“v型反转”一幕,而是会不温不火地,扎扎实实地推动经济回升。这从中央不断推出新的改革举措而不是单纯使用大规模投资来驱动经济就可以看出。成功的改革所释放的经济推动力比大规模投资要来得更持久更有后劲,但却不会像大规模投资那样直接拉动工业品价格快速回升。

消费增速持续低迷制约物价上涨去年底以来,中央严厉整肃公款吃喝及各种公款消费,使得餐饮、娱乐、百货等服务行业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市场销售增速明显放缓。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8817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2.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3%),虽比上半年略有加快,但却是近10年来最低增速(历史数据:2004年为13.3%、2005年为14.9%、2006年为15.8%、2007年为18.2%、2008年为22.7%、2009年为15.5%、2010年为18.3%、2011年为17.1%、2012年为14.3%)。此外,今年以来,由于经济增速有所回落,企业景气状况较低,居民收入增长随之明显放缓。统计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9元,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实际增长6.8%,比上年回落3个百分点左右。收入增长的明显减速也是当前制约消费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遏制公款消费和居民收入减速两相叠加,消费低迷的状况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只有当经济稳步复苏已成定局,企业生产经营持续好转盈利进入上升通道,居民收入也才会有好的预期,消费也才能真正回暖。而在当前消费增速创近10年来最低的背景下,物价水平显然不大可能高企。

人民币升值呈现加速趋势将使进口产品价格下降 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是人民币升值的影响。近期,人民币升值有明显的加速趋势。继10月16日银行间询价市场美元兑人民币即期汇率跌破6.10重要价位后,18日央行公布的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也突破6.14关口,双双创汇改以来新高。这一方面会压低大宗商品进口价格,使得以往在国内通胀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输入性通胀”失去筹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通过增加进口来保证国内紧俏商品的供应,从而平抑部分紧俏商品价格。

物价走势篇3

国家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祁京梅

一季度物价上涨传导、扩散速度快于预期

居民消费物价涨幅基本在调控范围内。国家将2004年物价调控目标预定在3%。今年1、2、3月居民消费物价分别上涨32%、21%和3%,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8%,比去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总体来看,一季度居民消费物价涨幅低于预期,基本在调控范围内。这是因为从物价上涨的惯性因素看,一季度的惯性因素应该最大,但物价涨幅没有明显提高,前三个月物价涨幅均没有超过去年12月,反而有所降低。从物价上涨的翘尾因素看,去年一季度物价水平是全年最低水平,今年一季度的翘尾因素应该最为显著,物价涨幅较大,但是事实并非如此。一季度物价涨幅较低,为实现全年调控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

粮食价格上涨在意料之中。一季度粮食价格同比上涨207%,粮食上涨带动肉禽蛋和水产品价格分别上涨157%、134%和67%,导致食品价格上涨71%,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4个百分点。今年粮价进一步持续上涨的主要原因,一是连续四年产不足需,供给减少是粮价上涨的主因;二是春节后由于大量民工返城、各高校陆续开学等原因,导致粮食采购过于集中,价格再次提升;三是中央一号文件颁布,今年进一步放开粮食采购价格,并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格制度,以保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四是去年底粮价上涨以后,农民、商贩囤积居奇、惜售以及观望的心理普遍存在,从而加大粮价的上涨空间。

生产资料涨价向消费物价传导速度明显加快。今年一季度,工业品出厂价上涨37%,涨幅大大高于去年三、四季度,且呈现逐月加速的增长态势。其中,钢材、有色金属等主要生产资料出厂价格涨幅最大。一季度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出厂价格上涨217%,中型钢材和线材上涨34%以上;受国际市场价格和国内需求增加的影响,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出厂价格上涨149%。其中镍和锡上涨40%以上。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对生产资料需求旺盛,加上我国单位产出能源原材料消耗较高,使得原材料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这是拉动工业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上涨对国内相关产品价格也有助长作用。

今年前3个月商品零售物价分别上涨17%、09%和16%,一季度累计上涨14%,这是1998年以来我国零售物价上涨的最高水平。工业消费品价格也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居民消费价格由工业消费品价格和服务价格两部分构成,最近几年均是服务价格涨幅高于消费品价格,消费品一般在负增长或微弱正增长之间徘徊。但今年以来,消费品价格涨幅明显加大,前4个月消费品价格分别上涨32%、23%、34%和43%,比服务价格涨幅高约1-2个多百分点,是三项物价中涨幅最大的物价,成为拉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

上述分析表明,能源、原材料和农副产品等上游产品的涨价,已经和正在向消费品价格传导,而且传导速度比预期要快,传导范围也在不断扩大,长此以往,物价上涨的连锁反应将出现,对此应引起足够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

投资超快增长和投资品价格大幅上涨成为价格上涨的最大威胁。今年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3%,比上年同期加快152个百分点,一季度投资品价格指数为75%,扣除价格因素,投资实际增长33%,而我国投资增长最快的1993年投资实际增长是278%,也就是说目前的投资增速是我国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在投资如此高增速的背景下,投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十分突出。在城镇5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中,制造业投资增长758%,而第一产业仅增长04%。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钢铁、水泥等行业投资持续高速增长,二者在去年分别增长966%、1219%的基础上(500万元以上项目),今年一季度再度成倍增长,同比分别增长1072%和1014%;电解铝投资虽比去年的929%有所放缓,但仍达到393%。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特别是一些行业和地区的低水平扩张仍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这种状况持续发展,势必超出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带来重要原材料和煤电油运的全面紧张,加剧主要原材料、能源、运输等的瓶颈制约和物价上涨压力。投资快速增长直接推动了投资品价格的上涨,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一季度投资品价格上涨75%,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企业商品价格统计,3月份投资品价格同比上涨88%,环比上升14%。不论哪种口径的统计,都说明投资品价格达到1995年以来的最高涨幅,投资品价格持续上涨,企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下游产品和消费品价格上涨将不可避免。

由此可以说,目前农副产品涨价对此轮价格上涨的推动作用已退居次要地位,因为它具有季节性和局部性,而物价上涨最大的压力来自于投资品价格的快速增长,投资品价格上涨将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是最具杀伤力的导致物价全面上涨的因素。

下一阶段诸多因素将遏制物价上涨

农副产品价格将呈现先扬后抑的走势。农副产品是本次物价上涨的导火索,一季度粮食价格及食品等相关产品价格依然上涨很快。虽然国家出台了多项措施倾力解决“三农”问题,但粮价上涨的关键是供给不足,而粮食生产具有较长的周期性,在夏粮播种面积基本没有增加、夏粮减产不可避免的情况下,整个二季度粮食价格将进一步上涨。

可喜的是,今年秋粮播种面积增加了2700万亩,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今年气候条件比较适宜,因而秋粮丰收的可能性极大。此外,据国际粮农组织预测,今年全球谷物产量将可能比上年增加2亿多吨,贸易量可能增加近3000万吨。国内外粮食供给增加将成为平抑国内粮食价格的有利因素。所以,到秋粮上市时粮食价格将可能出现回落。因而,三季度粮食价格涨幅将低于一、二季度,四季度由于去年高基数,粮食价格涨幅将进一步下降。

各项控制物价上涨的行政手段将发挥一定作用。一是4月11日央行第二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防止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引发通货膨胀;二是4月19日国家发改委发出《关于加大价格监管力度努力降低农资零售价格的通知》,强调对磷酸二铵外的其他化肥品种出厂价格实行上限控制。企业生产的各品种化肥出厂价格,一律要以4月20日实际价格水平为准,只许下降、不得提高;三是5月9日国家发改委要求各级价格主管部门严控出台涨价项目。

严控投资过快增长的政策措施有助于投资品价格回落。一是自3月份以来,国家9个部委先后派出多个工作组,对重点地区和行业重复建设、盲目投资的情况进行查处;二是提高四大行业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国务院决定钢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由25%及以上提高到40%及以上,水泥、电解铝、房地产开发(不含经济适用房项目)均由20%及以上提高到35%及以上;三是国家发改委部署严厉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重点清理钢铁、电解铝、水泥、党政机关办公楼和培训中心、城市快速轨道交通、高尔夫球场、会展中心、物流园区、大型购物中心等项目,以及2004年以来所有新开工项目。项目进行清理后,要分类作出处理。

在国家政策作用下,预计二季度之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将有所减慢,投资品价格也将适度回落。3月中旬以来国内钢材特别是建筑钢材价格出现明显回落,表明国家宏观调控初见成效,并将进一步发挥作用。

投资热、消费不热的新特征,决定了不会出现严重通货膨胀。本次经济增长较之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投资热,消费并不热。今年一季度全社会投资实际增长创历史最高水平,高达33%,但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际增长仅为92%,两者相差238个百分点。如果说消费有所增长,仅仅是少数城市人口汽车、住房消费有所增加,由于消费量有限,并没有带动整体消费的较快增长。投资一头热,消费不旺盛,生产价格上涨的向消费物价传导就不具有持续性,因而不会出现物价大幅上涨。

我国经济买方市场特征鲜明,不会出现需求推动型的价格轮番上涨。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已告别短缺,进入买方市场阶段。目前我国有95%以上的商品供过于求或供求基本平衡,生产能力明显大于消费能力,特别是在纺织、家电等行业产品过剩较为严重,短期内这种格局不会改变。强大的生产供给能力以及一旦有需求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转产、投产新领域,从而增加有效供给,填补空缺,决定了我国目前不会出现商品短缺、人们争相抢购,进而引发物价大幅上涨的局面。

经济运行中亦存在不利于价格回落的因素

目前投资高增长主要是民间资本投资过快,政府宏观调控见效慢。从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可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今年1-3月,资金来源的大头是企业自筹资金,国内贷款次之,国家预算内资金所占比重最小。一季度自筹资金、国内贷款和国家预算内资金所占比重分别为526%、229%和3%,自筹资金所占比重比去年提高51个百分点,国内贷款和国家预算内资金所占比重则比去年降低06和25个百分点。从资金来源的新增量来看,自筹资金增长速度也远远快于其他资金。一季度企业自筹资金增长596%,国内贷款和国家预算内资金分别增长574%和108%。

民营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而且对自己的资金有自主支配权,投资目标一旦确定,投资的热情不是简单的行政命令短期可以压下去的。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给宏观调控增加了难度,因而投资增速或许不会像前几次那样很快降下来,投资品价格的上涨也将维持一段时间的高位,这是不利于控制物价水平上涨的主要因素,也是防止经济过热的难点所在。

受需求拉动影响电力、原油等主要资源价格仍将看涨。今年一季度发电量增长157%,但是全国用电同比增长164%,24个省级电网出现拉闸限电,比去年有所增加,专家预计2004年我国总体上电力缺口超过2000万千瓦。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出台电力调价措施不足为奇。

原油涨价主要受国际市场的影响。由于我国石油后备资源严重不足,石油产量很难大幅度增长,进口量较大,国际市场价格高企将直接推动国内油价的提高。

上述表明,短缺能源、原材料的涨价不可避免,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不排除还会有个别产品价格需要上调,这将一定程度增加抑制投资品价格过快上涨的难度。

全年价格走势的初步判断

今年二季度经济增长速度在一季度较高的基础上,还可能有所加快。但进入三季度以后,在各种调控政策的作用下,经济增长有望出现回落。物价走势也将基本保持这样一个运行轨迹。

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8%,在农产品供给没有增加、控制投资措施尚未见效、投资品价格依然高位运行和去年价格基数低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二季度价格涨幅应是全年的最高点。初步预计,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2%左右(4月份居民消费物价上涨38%),商品零售物价上涨18%,能源、原材料购进价格上涨8%,投资品价格上涨7%,粮食价格上涨20%。

物价走势篇4

[关键词]物价;影响因素;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7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11)01―0005―07

2010年1月份以来我国物价涨幅持续提高,从结构看是食品价格、居住价格和医疗保健价格持续上涨拉动的,但内在因素依然是成本上涨、水电燃料提价、投机性炒作和自然灾害严重。从推动物价上涨因素的变化趋势看,我国物价存在长期上涨的压力,但短期内即将见顶回落。

一、近年来我国cpi的上涨均为结构性上涨

2003年1月份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出现三次持续大幅度上涨,分别发生在2003年1月到2004年6月、2006年6月到2008年2月和2010年1月至今三个时期。从结构看,每次cpi出现持续大幅度上涨,均是由食品价格大幅度上涨拉动的。2010年1~10月份我国cpl月度同比涨幅从1.5%提高到4.4%,从食品、烟酒、衣着、家庭设备、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和居住等类消费支出物价涨幅看,食品价格上涨依然是主要拉动因素,但医疗保健和居住消费价格的上涨也起到了重要拉动作用。总体看,本次cpi的大幅度上涨与2004年和2008年的物价上涨一样,仍然属于结构性上涨。

从分类消费支出价格对cpi涨幅的贡献看(见表1和图1),食品价格上涨是历次cpi涨幅提高的主要因素,如2004年、2007年和2008年cpl分别上涨3.9个百分点、4.8个百分点和5.9个百分点,由食品价格上涨拉动的cpi涨幅分别为3.28个百分点、4.02个百分点和4.67个百分点,分别占当年cpi涨幅的84.1%、83.7%和79.1%。按2005年1月份以来食品价格占cpi的平均权重(32.65%)估算,2010年食品价格涨幅从1月份的3.7%提高到10月份的10.1%,对cpi涨幅的贡献从1月份的1.21个百分点提高到10月份的3.3个百分点;1~10月份cpi累计3个百分点的涨幅中,有2.12个百分点由食品价格上涨拉动,占今年前10个月cpi累计涨幅的70.9%。

居住价格上涨是推动我国cpi涨幅提高的第二大因素。2004~2008年期间,居住价格涨幅在4.5个百分点到5.5个百分点之间,居住价格的上涨每年拉动cpi涨幅提高0.72―0.87个百分点。2009年居住价格下降3.6个百分点,但2010年上半年我国居民居住价格涨幅再度提高,从1月份的2.5%提高到6月份的5%,6月份以后居住价格涨幅略有回落,但到10月份又提高到4.9%,前10个月累计上涨4.2%。按2005年1月份以来居住价格占cpi的平均权重(15.89%)估算,2010年前10个月居住价格上涨对cpi涨幅的贡献为0.67个百分点,占今年

2003~2009年期间医疗卫生价格波动幅度不大,对cpi涨幅影响较小,但2010年1月份以来医疗卫生支出价格明显上涨,成为推动2010年cpi涨幅提高的第三大因素。我国居民医疗卫生支出价格从2010年1月份的2.3%提高到10月份的3.7%,1~10月累计上涨3%,按2005年1月份以来医疗卫生支出价格占cpi的平均权重(7,36%)估算,前10个月医疗卫生支出价格上涨对cpi涨幅的贡献为0.22个百分点,占今年前10个月cpi累计涨幅的7.4%。

除居住和医疗卫生支出之外,2003年以来其他五类非食品消费支出价格涨幅变化较小(见图2),对cpi涨幅的影响也相对较小。2003~2009年期间烟酒价格波动幅度介于-0.2个百分点到2.9个百分点之间,对cpi涨幅的影响介于-0.01个百分点到0.33个百分点之间。2010年前10个月烟酒价格涨幅基本稳定在1.6%,对cpi涨幅的贡献平均为0.18个百分点。2003年1月份以来衣着和交通通讯价格一直处于下降状态,对cpi上涨起到了抑制作用。家庭设备用品价格在2003年到2005年处于小幅度下降状态,2006~2009年有小幅度上涨,但对cpi涨幅的影响较小。文化教育支出价格在2003~2005年有较大幅度上涨,但2005年以后趋于下降,2010年前10个月仅上涨0.6个百分点,对cpi涨幅的贡献只有0.09个百分点。

二、成本推动是我国食品价格周期性上涨的主要原因

2001年1月份以来我国粮食、肉类产品、水产品、鲜菜和鲜果等主要食品价格均呈周期性大幅度波动状态,且上涨幅度均大于回调幅度,使食品价格总体上呈周期性上升趋势。月度累计食品价格涨幅的趋势值从2001年1月的-0.93提升到2009年4月的8.07之后趋于回调,但周期性波动在2009年7月份以后进入复苏状态,在2010年10月份接近趋势值,即将进入周期性扩张阶段。鉴于周期性波动值的回升速度大于趋势值的回调幅度,未来一段时期食品价格仍会上升。

(一)我国食品价格上涨的结构性特点

从食品价格上涨的结构看,2003―2007年期间,由于各类食品价格上涨的时点、幅度不同,且各类食品价格在食品总价格中权重不同,导致各类食品价格上涨对食品价格上涨的拉升作用存在较大差别(见图3、图4和表2)。如2003年鲜菜价格大幅度上涨,但其他食品价格涨幅较小,鲜菜价格上涨成为2003年食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2004年鲜菜价格下跌,但粮食、肉类和水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拉动食品价格上涨10.56个百分点。2006年鲜菜和鲜果价格大幅度上涨,拉动食品价格上涨2.72个百分点,但占食品价格权重很高的粮食、肉类和水产品价格涨幅较小或出现下降,当年食品价格仅上涨2.6个百分点。2007年1月份以后鲜菜、鲜果价格下降,但粮食、肉类产品和水产品价格涨幅大幅度提高,导致2007年上半年食品价格上涨7.6个百分点。

2007年6月份以后各类食品价格出现同步上涨态势,食品价格因此出现加速上涨,特别是2007年12月份以后,粮食、肉类产品、水产品、鲜菜和鲜果价格均大幅度上涨,最后引致2008年食品价格暴涨,2008年2月份到6月份食品价格涨幅一直维持在21%左右,导致我国经济出现了cpi涨幅超过8%的严重通货膨胀现象。

2010年1月份以来,我国粮食、肉类产品、水产品、鲜菜和鲜果价格再度共同上涨,引致食品价格涨幅不断提高。特别是鲜菜和鲜果价格大幅度上涨,对食品价格涨幅的贡献显著提高:1~10月份,粮食、

肉类产品和水产品价格上涨共拉动食品价格上涨4.48个百分点,占食品价格涨幅的68.9%;鲜菜和鲜果价格累计上涨21.24个百分点和12.85个百分点,分别拉动食品价格上涨1.2个百分点和1.35个百分点,占食品价格涨幅的比重分别高达18.5%和20.8%。与2004年、2007年和2008年食品价格上涨的结构性因素相比,2010年前10个月食品价格上涨的主体因素仍然是粮食、肉类产品和水产品价格的上涨,但鲜菜和鲜果价格大幅度上涨对食品价格上涨的拉动作用明显提高。

(二)我国食品价格周期性上涨的内在因素

2003年以来我国食品价格的上涨具有明显的成本推动型特征。粮食价格上涨主要是由种粮成本提高推动的。粮食价格的上涨又会推动养殖成本的上升,引致肉类产品和水产品价格上涨(见表3)。

首先,近年来粮食价格的上涨基本上是由种粮成本上涨推动的。从直接因素看,近年来国内粮食收购价格的提高对粮食市场价格的上涨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国内市场粮食批发价的涨幅基本与粮食最低收购价提升幅度一致,如2010年2月份国家将早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提高3.33%和10.53%,籼米和粳米的市场批发价分别上涨3.87%和19.61%;2010年10月白小麦最低收购价比2009年10月最低收购价提高5.56%,同期白小麦市场批发价上涨6.98%。但粮食收购价与市场批发价的提高,是由种粮成本的上涨推动,如2004年、2007年和2008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分别上涨10.63%、7.69%和20.28%,加上用工成本的上涨,这三年粮价也出现大幅度上涨。总体看,近年来粮食价格的上涨基本上是成本推动型上涨。

其次,近年来肉类产品和水产品价格受供求关系变化影响较大,但在很大程度上也属于成本推动型上涨。粮食价格的上涨会推动饲料价格上涨,最终将传导到肉类产品和水产品价格上。鉴于猪肉价格和其他肉类产品价格及水产品价格具有很强的比价关系,我们仅以猪肉价格为例分析肉价变动的供求因素及其与粮食价格的关系:2000年以来,由于粮价上涨、肉类价格偏低,养殖户亏损,2006年生猪存栏数和猪肉产量均出现下降,供给减少导致2007年和2008年肉类产品价格暴涨。随着生猪存栏数量和肉类产量的增加,2009年肉类产品价格又出现较大幅度下跌,2010年2月份全国猪粮比价下降到5.87,再度下跌到养殖盈亏平衡点(猪粮比价为6)以下,2010年6月份猪粮比价一度下跌到4.76,使生猪养殖再度陷入亏损状态(见图5)。近期肉类产品价格上涨,猪粮比价恢复到2010年11月份的6.59,生猪养殖恢复微利状态。总体看,肉类产品价格与粮食价格高度相关,如果肉类产品价格偏离粮食价格过大、时间持续较长,会导致肉类产品价格出现大幅度波动。目前生猪存栏数和猪肉产量仍处于稳定增长状态,肉类产品价格的上涨仍处于粮价上涨推动下的恢复性上涨状态。

我国鲜菜和鲜果价格受季节性因素、气候因素、市场信息影响较大,但也具有明显的成本推动特征。2001年以来,鲜菜和鲜果价格波动基本表现为年初的供给淡季上涨、下半年供给旺季回调的周期性变化特点,反映了鲜菜和鲜果供求关系的季节性变化特点。但上涨幅度明显大于回调幅度,总体价格呈持续上升状态,反映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运输成本和用工成本提高等成本推动特点。2010年1月份以来,鲜菜和鲜果价格涨幅不断提高,是鲜菜、鲜果价格季节性回升的结果,但与往年下半年价格涨幅回调的走势不同,6月份以后鲜菜、鲜果价格涨幅仍居高不下,重要原因在于2010年年初的倒春寒和夏季自然灾害严重等气候因素对鲜菜、鲜果供给产生了较大冲击。同时,社会投机资金对大蒜、生姜等易于储存的农副产品进行炒作,也加大了鲜菜、鲜果等农副产品的涨价幅度(见图6)。

三、资源价格改革和房地产投资需求快速扩张是居住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

居民居住价格包括水电燃料、装修、租房等消费支出价格。从影响居住价格的结构性因素看,水电燃料和装修价格在居住价格中的权重大于95%,是决定居住价格走势的主要因素。2002年1月份以来居住价格的三次较大幅度上涨主要由水电燃料和住房装修价格上涨拉动。其中2002年4月到2004年10月期间居住价格当月涨幅从一0,2%提高到6.8%,水电燃料价格上涨是主要拉动因素;2007年2月到2008年6月期间居住价格涨幅从3.7%提高到7.7%,是由水电燃料和装修价格上涨共同拉动的;2010年1月以来居住价格的持续上涨,则是水电燃料、装修和租房价格均持续上涨的结果(见图7)。 br>

从内在因素看,水电燃料价格上涨与资源价格改革等政策性因素和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上涨等输入型因素关系密切。2000年以来,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国家加快了资源价格市场化改革,多次上调水电价格,煤炭、石油价格逐步转向市场化定价机制,水电燃料等资源类价格的上升推动了居住价格的上涨。同时,我国对石油、煤炭等资源的进口依赖度不断提高,国际市场初级产品大幅度上涨,在推动国内煤炭、石油等资源类产品价格上涨的同时,也直接推动了居住价格的上涨。2010年1月份以来居民用水电燃料价格的持续上涨,即直接由国家上调水电价格和煤炭石油价格等燃料价格大幅度上涨推动。

房价上涨引致的建材价格上涨,直接提高了居住装修价格,间接推动居住价格上涨。从2002年1月份以来住宅价格、房地产投资、建材价格与居住装修价格的波动情况看(见图8),住宅价格的上涨刺激了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的提高,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扩张又拉升了建材价格,最终导致居住装修价格上涨。从变动规律看,住宅价格超前于房地产投资1~5个月启动,房地产投资超前于建材价格2~4个月启动,居住装修价格与建材价格基本同步变化。据此判断,2010年6月份房地产投资增速开始回调,10月份应是建材价格和居住装修价格涨幅的峰值。

四、工资提高和初级产品价格上涨,推动服务类消费支出和以初级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产品消费支出价格上涨

在非食品消费支出中,2002年1月以来,家庭服务和旅游等服务类消费支出价格呈不断上涨趋势(见图9)。服务类消费支出价格上涨,是消费结构提升、居民的服务消费需求扩张的结果,也与近年来的工资上涨密切相关。

受初级产品价格大幅度波动的影响,近年来以初级产品为原料的中药材与中成药、车用燃料和酒类价格也出现较大幅度波动(见图10)。车用燃料价格的上涨是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大幅度上涨引致国内成品油价格上涨的结果。酒类产品价格的上涨与国内粮食价格上涨有关,粮价上涨会直接提高酒类生产成本、推动酒类价格上涨。中药价格上涨与中药资源稀缺和国内外对中药疗效认识提高、需求扩

大有关。

五、成本上涨提升工业消费品价格波动重心

受规模快速扩张、产能过剩、市场竞争加剧的影响,2002年1月到2005年12月期间我国工业消费品价格处于持续下降状态,但2006年1月份以后,耐用消费品、服装、西药、交通工具等工业消费品价格降幅大幅度缩小或出现小幅度上涨,价格波动区间从2005年6月份以前的一6个百分点到一1个百分点,提升到3个百分点到3个百分点(见图11)。

工业消费品价格波动重心上升,是近年来我国工业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的结果:一是受劳动力供求格局转变影响,工资上涨,劳动力成本提高。2006年以来,我国劳动力供求格局发生重大转变,从过去的供过于求转向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供给不足,部分行业劳动力供给不足引致工资上涨。二是原材料成本上涨。由于国内资源不足,我国初级产品进口不断增加,铁矿石、原油、有色金属矿产、煤炭等产品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受我国等新兴国家需求增加拉动,加上国际投机资本炒作,近年来国际市场初级产品持续大幅度上涨,我国初级产品进口价格也同步上涨。初级产品进口价格的上涨直接推动国内采掘业价格上涨,通过产业关联,间接推动原材料、加工工业产品、生活资料的价格上涨。从2002年1月以来各类工业品出厂价格的波动走势看(见图12),国内采掘业价格走势及波动幅度与初级产品进口价格一致,原材料、加工工业和生活资料价格走势也与采掘业价格走势完全一致,但波动幅度依次减小,即上游产品价格向下游产品价格的传导依次降低,重要原因是国内产能过剩、市场竞争激烈,上游产品的涨价因素大部分在加工生产的各个环节被消化吸收,初级产品进口价格和采掘业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只有部分涨价因素传导到工业消费品上。从2010年前10个月的情况看,受国内经济增速回调、国际经济复苏势头偏弱等因素影响,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在年初迅速回升后,从5月份开始下降,国内工业品出厂价格也从6月份开始回调,耐用消费品、服装、西药、交通工具等工业消费品价格降幅也趋于稳定。

六、我国物价的未来走势

总体看,近年来我国物价上涨均为结构性上涨,主要推动因素包括生产成本提高、资源类产品价格改革、投机性炒作和气候变化四个方面。生产成本提高包括工资或用工成本的提高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源于新兴国家需求增加和国际投机资本炒作引致的初级产品价格上涨。水电燃料等资源类产品价格改革直接推高了居住价格,也通过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间接推高了种粮成本和食品运输成本,对食品价格上涨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流动性过剩带来的投机性炒作使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也间接导致居住价格和cpi上涨;特别是投机资金对部分农副产品的炒作,直接推高了食品价格和cpi的涨幅。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直接影响到鲜菜和鲜果的供给能力,是今年食品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从推动物价上涨因素的变化趋势看,我国物价存在长期上涨的压力,但短期内将呈现见顶回落的发展态势。

(一)从长期看,我国物价将趋于上涨

从长期看,劳动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的上涨将推动我国物价持续上涨。我国劳动力供求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预计2015年以后劳动力供给数量将下降,而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有增无减,劳动力供求关系日渐紧张,将加快工资上涨幅度,提高劳动成本。从原材料价格走势看,近两年受美国金融危机冲击,对初级产品需求增速减缓,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压力减弱,但国际投机资本对初级产品价格的炒作依然盛行。一旦国际经济恢复较快增长,需求增加加上投机炒作,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还会出现持续大幅度上涨局面,我国依然面临长期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同时,经过多年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我国国内已积聚了大量富余资金,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未来较长时期国内流动性过剩的状况会日益严重。亚洲各国和地区的发展历史表明,大量过剩流动性流入房地产和股市,最终会导致经济严重泡沫化。如果对房地产市场和股市进行有效的严格管控,部分资金有可能流入实体经济流通领域,加大对初级产品和消费品的炒作力度,推动实体经济价格上涨。

(二)短期内物价将见顶回落

从短期看,服务价格趋于上涨,但食品价格即将见顶回落,居住价格趋降,成本推动型的工业消费品价格波动重心趋于稳定,我国物价即将见顶回落。

1.食品价格即将见顶回落。一是目前国内粮价仍高于国际市场,继续上涨的压力较小。近期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上涨幅度较大,2010年10月份国际市场小麦价格达到270.29美元/吨,已超过上次大幅度涨价前(2007年8月份、259.73美元/吨)的小麦价格,目前国内优质白小麦每吨2188元(327.9美元/吨),仍比国际市场价格高384元,接近2007年8月到2008年8月国际粮价大幅度上涨时期每吨357美元的平均价格。二是肉类产品供给稳定,猪粮比价已处于盈利水平,在粮价不大幅度上涨的情况下,肉类产品价格继续大幅度上涨的可能性较小。三是鲜菜、鲜果价格长期处于高位平稳状态,继续上涨的可能性不大。四是近期国家出台了平抑物价的16条措施,会有效降低农副产品的生产与运输成本,打击对部分农副产品的炒作,食品价格涨幅将因此下降。

物价走势篇5

近年来百姓对物价的变化比之过去敏感多了。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百姓对通胀的心理承受力下降,不可能再现cpi突破两位数百姓仍“处变不惊”的光景。信息社会的发展,也大大加剧了通胀心理预期的“传染性”和影响力。正因如此,去年,中国宏观调控词典上首次出现“通货膨胀预期管理”的新词汇。加强通胀预期管理之所以成为政府通胀治理的重要内容,从根本上来说,是因物价走势取决于供求关系变化,而不合理的通胀预期会造成供求关系的异常变化进而导致物价的异常波动,给经济运行带来严重影响。

当前,反通胀已经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中之重,加强通胀预期管理自然成为政府“反通胀组合拳”的重要构成。帮助公众形成正确的通胀预期,不仅是政府通胀预期管理的目标,也与百姓切身利益吻合。

从百姓视角看,形成正确的通胀预期,应注意三点:

一是要对控物价建立起必胜信心。当前虽然通胀压力加大,推动物价上涨的成因比较复杂,但也要看到,本轮物价上涨,是伴随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必然现象。尽管通胀治理难度增大,但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国宏观调控经验日益丰富,宏观调控灵活性、针对性、协调性和前瞻性不断提高,对宏观政策工具的配合运用日臻成熟,经济运行振幅减弱。事实表明我国政府完全有能力将物价涨幅控制在合理的水平。

二是要正确判读物价走势。受物价基数和调控效应滞后影响,今年物价涨势将呈前高后低走势。随着下半年翘尾因素影响减弱,加上调控效应发力,物价涨幅将减弱。需要指出的是,帮助百姓正确判读物价走势和宏观调控信号,以形成正确通胀预期,媒体责无旁贷。特别是当出现可能影响物价走势的突发因素时,媒体的正确引导,对百姓正确判读物价形势,避免信息误读和恐慌心理,至关重要。

物价走势篇6

国庆节和新年之间的这段时间,国内消费者对实物黄金及金条的需求大幅升温。虽然国际金价在美国大选之后连续回落,但国内实物黄金的价格仍处于相对高位,消费者对于黄金的热情一如既往地高涨。那么,现在是否适合投资黄金,未来金价又将何去何从?

黄金成投资市场“常青树”

古往今来,贝壳、黄金、白银及铜板等都曾作为一般等价物用于交换,但持续至今且最为常用的非黄金莫属。这也使黄金具有更强的保值和变现能力,比其他一般等价物更受青睐。虽然,布林顿森林体系之后,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但直到现在黄金仍是全球各大央行及国际组织、大型国际基金和投资机构的重要储备资产。美国次贷危机之后,在长达10年的负利率及货币政策持续宽松过程中,各国央行先后向金融市场投入了数以亿万级的流动性资金,一旦经济步入正轨,必然会面临过热甚至通胀飙升的压力,届时,对抗通胀的属性将使黄金再度获益。

除中国因传统的新年因素对黄金的需求增加之外,欧洲、瑞士、日本等国家的负利率政策、英国脱欧,以及意大利退欧公投等因素也对将黄金产生一定影响。由于日本安倍经济学不见起色,催生了日本的黄金需求,日本的“渡边太太”对于黄金投资的热情毫不逊色于“中国大妈”。美国经济逐步恢复正轨,通胀重返美联储2.0%的目标之上,美联储的升息预期虽然对黄金形成打压,但随着通胀的进一步上扬,对抗通胀的属性将对金价形成支撑。另外,英国脱欧、意大利公投之后,接下来的欧洲大选可能引发新一轮“退欧”危机,全球性恐怖主义泛滥及地缘性军事冲突持续等避险因素都将对国际金价形成支撑。

黄金近期走势综述

当然,上述因素都将对金价形成长期影响,市场并不看好短期的黄金走势,对于黄金的看多和做多不应急于一时。自2015年12月至今,国际黄金走势可谓一波三折。2016年年内,受英国退欧、美国大选及意大利公投这3个不确定性事件的影响,国际金价虽有过反弹,但昙花一现,很快便被美元上涨的洪流淹没。美国大选之后,金价迅速跌破1300美元/盎司和1200美元/盎司整倒乜冢当前仍处于不断创中期新低的过程中。近期,受到美元走强、黄金相对弱势的影响,未来黄金仍有向下压力。

从长期来看,金价最终反映的是黄金本身的价值。黄金的基本面分析主要是以黄金的内在价值为基础,着重对影响金价及其走势的各项因素进行分析,以此决定黄金的买卖方向。基本面分析是黄金交易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步,但是基本面可以分析市场的趋势方向,对于详细的入场点位及止损和目标的判断,则需要通过各种技术分析方法和手段来进行。如果基本面与技术走势配合,往往会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基本面和技术走势出现矛盾,则需要结合交易系统去伪存真,进行顺势交易或者选择性的规避。

利用国际间资本的流动交易黄金

目前全球金融流通领域大约有6万多吨黄金,其中3万多吨是为各国的官方金融战略储备,这部分是黄金战略储备的主体。这部分黄金头寸的数量基本固定,不会因为国际金价的变化而做出调整,另外2万多吨则由民间持有。2016年,在国际金价持续下跌的过程中,包括中国和俄罗斯在内的众多国家及其央行并没有减少黄金的储备,而是趁势在低位买进。在国际资本市场进行交易的黄金,进行实物交割的只占很少一部分,因此金价的波动更多的不是受黄金市场供求因素的影响,而是跟随投资者心理预期的变化而做出调整。

从中长期来看,如果全球主要国家的通胀压力升温,各国央行为了对抗通胀不得不采取不断加息的手段抵御通胀,投资者为了规避通胀压力会增加黄金投资的比重,此时国际金价就会不断走高。因此,在全球主要央行进入升息通道时也会伴随国际资本流向黄金,从而推高国际金价。

在经济形势不断好转的过程中,国际资本会投入到收益率更高的领域,减少黄金的需求,从而引发金价回落。2017年,受美国经济稳中有升、欧元区逐步摆脱通缩步入正轨的影响,金价有一定的下落压力。受美国及欧洲和日本等国存在着利率差异的影响,国际资本回流美元势必对金价形成打压,对于2017年黄金的走势并不看好。

交易三部曲

做交易的过程中,一段趋势从开始到加速是一个持续积蓄动能的过程,时间越长,调整得越充分,一旦行情爆发其幅度就会越可观。无论是进行黄金、股票、期货还是外汇交易,都可遵循以下这三部曲:第一,顺势,在趋势发生改变之前不要提前预测走势的反转;第二,等待时机;第三,该出手时就出手。

在黄金走势发生大的波动后,有些投资者想要了解引发走势出现变动的原因,接下来就会去找消息。然而,事前没规划、事后找原因对实际交易没有任何帮助,因为数据和重大事件对于走势的冲击不可复制。此外,也有一些投资者会选择按照启动的方向进行追单的操作。这两种做法中,前者对于交易基本没有帮助,只是为自己找了一个没有进场的理由;后者的方式顺应了局部动能的变化,在行情启动之后入场,提高了交易的成功率。但是,在行情启动之后入场,往往会导致盈亏比不合理。另外,突破之后马上回落的情况也经常发生,所以在趋势明朗的情况下,如果入场点把握得比较好,会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如果趋势不是特别明朗,入场点比较理想,也能降低亏损的幅度。其实,正确的做法是管住自己的手,对市场走势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分析。

趋势经过一段连续的上涨或下跌后,势必会出现调整,调整时间的长短取决于之前趋势运行的幅度和力度,单边趋势越凌厉、幅度越大,其回调的绝对幅度会大一些,但是在此阶段调整的时间不会太长。另外,趋势经过一段连续的单边上涨或下跌后,要想走得更远,就需要更长时间的调整。在趋势刚刚发生回调的过程中,一些投资者就提前预测走势已经见顶或见底,从而进行反向操作。这样做确实会有利润进账,但由于走势转瞬即逝,其盈利幅度偏低。所以,先要看清市场的运行趋势,在趋势明朗后再等适合自己的时机,待时机成熟时果断入场,才能获取更大的利润。

物价走势篇7

虽然欧元区经过一系列协商,在应对债务危机方面达成一定协议,但是欧债危机的解决仍困难重重。美国经济出现了复苏的积极信号,三季度gdp年化增长率上升2.5%,但经济前景仍存在不确定性。中国经济虽保持良好势头,但增速放缓态势仍在延续。

商品市场在经历了9月的大跌之后进入震荡盘整期,10月大多数商品期价呈现区间震荡整理走势,依赖国际宏观政策指引。

商品市场维持震荡

整体上看,10月cciee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出现微幅上涨,较上月的211.23点上升约0.29%。与此同时,rj/crb指数也出现小幅上涨,重新攀升至319.84点,全月收涨7.27%。

究其原因,中国钢铁业出现停工检修,粗钢产量增幅下滑,包括铁矿石在内的钢铁原料价格正在加速下跌。据巴西淡水河谷首席执行官卡洛斯-马丁透露,淡水河谷出口到中国市场上的铁矿石港口报价已经回落至120美元/吨,相比2010年初时的报价下跌了30%。

分品种看,工业品期货与宏观经济的联系最为紧密,当前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使得期价的波动幅度加剧,而国内紧缩的宏观调控一定程度上导致终端需求大幅放缓,各品种供求变化也对价格走势形成压力。

工业品价格指数稍微扭转上月的颓势,较上个月上涨0.03%。其中,原油、基本金属、贵金属等品种保持明显上涨走势。nymex轻质原油期价10月攀升至每桶93.19美元,全月收涨17.66%。伦敦金属期货市场铜、铅、镍期价上涨幅度较大,10月分别收涨14.43%、4.64%和11.08%,lme铝期价则有限下跌,环比跌幅仅为0.93%。comex黄金期价却呈现较大幅度上涨,全月收涨6.39%。而前期呈现上涨的铁矿石、稀土和煤炭价格开始呈现下降态势,其中铁矿石价格下降幅度较大。

与工业品涨跌互现不同,10月农产品期价震荡幅度相对较小,并未延续上月的跌势,而是表现出较强的抗跌性。除食糖小幅下挫外,多数品种出现一定幅度的反弹。其中玉米、小麦、大豆、棉花、豆油等品种期价均有所攀升,10月分别收涨6.20%、6.03%、2.42%和2.10%;棕榈油和天然橡胶等品种期价与上月基本持平。与上月走势比,10月多数农产品期价虽逆势小幅上扬,但总体尚在9月的底部震荡,并仍有震荡走低的可能。

进入10月,受欧洲债务危机将受到有效缓解预期的影响,欧元兑美元汇率开始走高,美元指数从10月4日79.11的高位震荡下行,10月27日下降至74.93的低点。这恰好与主要商品的期价走势相反。然而,目前市场对g20峰会寄予的厚望并未如期实现,市场在欧盟全面欧洲杯买球平台的解决方案细节出来之前仍存有长期担忧,尤其是全球曼氏金融控股公司申请破产引发市场恐慌情绪,对美元的避险需求又有所回升,11月1日美元指数再次攀升至77.5点,而关于欧债进展的消息成为影响市场的主要因素。

希腊公投出现变数并引致政府重组、欧洲央行意外降息等对大宗商品市场反复冲击,使其先抑后扬,其中纽约油价攀至8月以来高位,11月7日纽约市场收于95.52美元。预计11 月美元指数仍会因欧债危机的不确定性获得支撑。在经济减速加重与美元贬值制约两大因素博弈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将呈现宽幅震荡波动,这对世界经济复苏将是较为严重的冲击。这次g20峰会倡议,把稳定大宗商品价格同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结合起来,则显得尤为及时重要。

明年通胀别太乐观

前两个月国际大宗商品的大幅下挫,使得我国面临的输入型通胀压力暂缓,同时由于近期猪肉价格和蔬菜价格出现下降等因素,10月居民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继续回落至5.5%,工业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则下滑至5.0%。

据此,很多专家及分析师认为,中国经济已消除通胀之忧,拐点已现,货币政策需要转向。我们认为,由于经济增速放缓,带动物价继续上行的动力已明显不足,但物价水平并未回归至合理区间内,即使物价涨势总体有所趋缓也很难回落到较低的水平,温和通胀恐将成为一种中长期的常态。具体原因有四。

一是三季度物价指数有所回落主要得益于翘尾因素影响的下降,而物价环比却仍在上涨且呈现加速态势,明年一季度价格反弹的压力仍然不小。尤其是猪肉价格可能在四季度有所反弹,后期粮价也有小幅上涨的可能。

二是随着圣诞节和元旦、春节的到来,国内消费需求可能会较三季度出现较大幅度增加,短期内将对物价总水平保持高位形成支撑。特别是中国春节的临近,猪肉市场将会进入季节性消费旺季,在供求偏紧尚未改观的背景下,国内猪肉价格将会在短调后出现新的反弹,价格真正回落预计要到春节之后。

三是人口红利消失、环境问题受到重视以及经济发展能耗有内在降低要求等,将抬高物价涨幅的长期平均水平,尤其是由此形成的包括农村劳动力、农业原材料和流通服务等高成本因素,将会对物价总水平形成长期支撑,使得价格黏性问题越来越大,这并非简单紧缩货币政策所能奏效的。

四是物价上涨的货币基础依然存在,前期信贷高增长的滞后效应还将持续一段,“过多货币追逐有限商品” 在相当长时期内仍可能加重。如果货币环境在通胀尚未有效控制前重回宽松,货币因素对价格的推升动力将会重新增加。

再度面临两难选择

目前来看,中国经济已出现下行风险,10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再次下挫至荣枯线附近,四季度经济形势将更加严峻。相比2010年同期gdp增幅,有23个省份前三季度的gdp增幅出现大幅下滑,其中海南gdp增幅降至10.6%,降幅达到7%,其次是宁夏,降幅为4.1%。尤其是地方政府主导的基建投资增速的下滑,从而引发工业品需求进一步疲软,导致中国主要进口物资价格下调。这对于控制物价总水平是件好事,但对于保增长并非利好。

在此背景下,如何正确地理解和解读货币政策的“预调微调”呢?既要防止经济下滑,又要防止通胀再起,政策微调的度确实是很难把握的。从时下政府的决策看,财政政策方面的动作较大,批准上海、浙江、广东、深圳四地开展自行发债试点,同时也决定在上海深化增值税改革试点,结构性减税也在试行,以此弥补货币政策适度微调的不足。

尽管目前在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方面银行信贷已放开口子,但是这些举措与市场的期望仍有距离,对货币政策微调的期望不应太过乐观。

当下中央和地方政府面临着严峻考验,是继续复制大规模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式,还是艰难蹒跚地进行结构调整,是一个摆在“十二五”端口的现实抉择。

由于地方政府土地财政难以为继,包括保障房在内的基建资金尚未明确来源,未来随时面临失血停建的境地。

当前的铁路投融资模式已不能保证铁路建设,铁路基建领域资金短缺之痛仍在延续,但是如果不继续加强调控,那么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就会成为口号,各地方仍然不会改变“投资依赖症”的病态行为。

如果政府过分纠缠于短期内稳定物价的目标,一味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不真正在转变发展方式上下功夫,那么原本就已加重的经济失衡将愈发严重,从而陷入恶性投机的泡沫化怪圈,国有银行将不堪不良贷款之累,而使国家背负滥发货币的恶名,继续推高物价持续上涨。

物价走势篇8

通货膨胀压力的下降为央行放松货币政策打开了空间。近来央行先是下调了一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之后又下调了一次存贷款基准利率。

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来研判中国的通货膨胀走势呢?笔者认为,如果理解了关于中国通货膨胀的三个故事,我们就大致掌握了分析中国通胀走势的比较完整的分析框架。

“猪周期”

中国通货膨胀的第一个故事是“食品价格(猪肉价格)决定论”。其核心观点是,中国cpi走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食品价格走势决定的,而食品价格走势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猪肉价格走势。

在过去10年时间内,在cpi、食品价格与肉禽制品价格的同比增速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其次,肉禽制品价格波动幅度显著高于食品价格波动幅度,而食品价格波动幅度又远高于cpi波动幅度;再次,在大多数时间内,肉禽制品价格变动领先于食品价格变动,而食品价格变动又领先于cpi变动;最后,cpi、食品价格与肉禽制品价格同比增速的变动具有很强的周期性,一个完整的周期大致是3年左右时间。

如何理解“食品价格决定论”呢?在中国的cpi篮子中,食品所占权重大致为30%,而肉禽类制品在食品中所占权重大致为三分之一。通常而言,肉禽类制品价格波动幅度相对于其他食品价格波动幅度较大,而食品价格波动幅度相对于其他商品价格波动幅度较大。因此,猪肉价格波动拉动食品价格波动,而食品价格波动引领cpi波动就不难理解了。

此外,cpi、食品价格与肉禽类价格的波动周期通常被称为“猪周期”,该周期的频率与农户的养猪行为有关。当市场猪肉价格开始上升时,农户开始增加饲养仔猪数量,而农户从饲养仔猪到生猪上市的周期通常为一年半左右,这意味着猪肉的市场供给从供不应求到供求平衡甚至供过于求的时间长度大致为一年半左右。

“进口价格决定论”

中国通货膨胀的第二个故事是“进口价格决定论”。其核心观点是,进口价格波动决定了ppi的波动,而ppi的波动决定了cpi的波动。

自2007年以来,在进口价格、ppi与cpi同比增速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其次,进口价格波动幅度显著高于ppi波动幅度,而ppi波动幅度平均而言高于cpi波动幅度;再次,在大多数时间内,进口价格变动领先于ppi变动,而ppi变动又领先于cpi变动;最后,三者之间波动的周期性没有固定的规律。

如何理解“进口价格决定论”呢?目前中国制造业对进口能源与大宗商品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国际能源与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首先会导致中国进口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进而造成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上升。涨价的制造品进入市场流通之后,随即会造成cpi指数上升。随着中国制造对进口原材料与中间产品的依赖程度上升,进口价格决定论的重要程度也会水涨船高。

货币现象

中国通货膨胀的第三个故事是“货币数量决定论”。其核心观点是,中国的通货膨胀(cpi)归根到底是由中国央行的货币发行数量决定的。正如弗里德曼所言,通货膨胀在任何时间与任何地点都是一种货币现象。

过去10年内,在基础货币(m1)与cpi的同比增速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m1同比增速的变动领先于cpi同比增速的变动,但从m1拐点到cpi拐点之间的时间长度并不一致,大致在半年到一年半左右。

将上述三个故事综合起来,我们就能获得一个比较系统的分析通货膨胀走势的分析框架。目前肉禽类制品与食品价格同比增速均在回落;目前进口价格指数与ppi同比增速均在回落;迄今为止m1同比增速尚未走出上一轮下降周期,目前仍处于历史性低位。

这三方面因素都预示着,至少在2012年下半年,中国cpi同比增速均会保持在低位运行。2012年cpi同比增速可能位于3.0%左右,这将为中国央行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拓宽空间。一旦货币政策的前景明朗了,我们就会对2012年下半年中国经济的软着陆,以及中国资产价格的前景保持乐观。

内生与外生

最后一个有趣的问题是,中国的通货膨胀究竟是内生的,还是外生的?如果您认同食品价格决定论与货币数量决定论,似乎中国的通货膨胀主要是内生的,是国内宏观经济走势与货币政策决定了中国通货膨胀率的波动。如果您认同进口价格决定论,似乎中国的通货膨胀主要是外生的,是国际能源与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决定了中国通货膨胀率的波动。

物价走势篇9

1、关键在于很高的储蓄率。在宏观经济平衡中,储蓄反映的是国民经济的供应面,因此,高储蓄率说明的是供给总量的充足。据此,可判断宏观经济运行是否均衡和物价是否存在持续上涨压力。我们关注的重心,首先应放在我国储蓄率的动态变化上。

统计数据显示:1992年以来,我国的储蓄率一直呈上升势头,如今已近50%。正是因为储蓄率较高,我国经济才得以长期保持高投资和高出口;也正是由于高投资和高出口与高储蓄相互适应,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才得以顺利展开,并且在总体物价水平没有较大上涨的条件下,创造了连续多年高增长的奇迹。

2、高储蓄率的存在和延续,保证了我国不会出现长期、持续的通货膨胀。鉴于我国的高储蓄至今仍然存在并将延续,而我国的工业化正处于中后期,城镇化正在加速进行,因此,我们可以合理地判断:今后5~10年我国经济仍可望保持高增长的势头,并且物价上涨不会愈演愈烈,也不可能长期持续。

储蓄率对宏观经济运行和物价走势的影响是决定性的。美国、欧洲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地区)以及越南、印度、菲律宾、马来西亚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之所以出现较高水平的通货膨胀而且难以治理,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储蓄率低。这是与我国的最大区别。

3、总供求平衡条件下,局部的不平衡和结构性物价上涨也可能发生。供应与需求在总量上的平衡,并不必然保证两者在结构上能够严密对应。换言之,即便总供求是平衡的,甚至是总供应略大于总需求,但不能保证在局部领域、局部地区和一段时期内不出现需求大于供给的情况,因而,也不能保证在局部领域、局部地区和一段时期内不出现物价上涨的情形。

4、不应过度依赖需求管理政策来抑制物价上涨。基于高储蓄率之上的宏观经济平衡关系的存在,说明了我国不会出现长期、持续的物价上涨。同时,它也告诉我们:近年来我国间或出现的结构性物价上涨现象,其主要原因并不来自总需求方面。这一判断的政策含义是:以从紧的货币政策为主体的需求管理政策,并不能有效抑制当前我国物价水平的上涨要实现控制物价水平过快上涨的目标,我们需要采取多种手段。

二、当前我国物价上涨的成因及其对策

1、当前,导致我国物价上涨的四类成因:

一是来自国内的部分产品供给不足的供给面冲击。这主要是猪肉、食品以及服务价格因气候、经济周期和政策因素所产生的意外上涨。

二是国际粮食、石油、煤炭、化肥等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对我国物价造成的输入性冲击。

三是国内劳动力成本提高推动价格上涨。其因素有三:第一,自2007年以来,我国劳动力的成本便开始逐步有所上升。第二,经过30年的高增长,企业依靠加强管理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潜力开始下降。第三,2008年新《劳动法》实施后,劳动力成本又有所提高,且就业刚性有所增强。

四是资源、环境价格改革,产生推高价格上涨的效果。

2、四类因素的未来走势。上述四类导致物价上涨的因素,其走势存在着差异。前两类因素具有可逆性。

第一类因素具有较典型的经济周期性,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市场调整,其供求可望得到平衡,价格稳定可期。去年下半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各级政府抓紧农业生产,到今年,我国粮食、油菜籽产量已获增长,生猪生产逐步恢复,蔬菜供应逐步增加。可以预计:由国内少数农产品导致的物价上涨因素将逐步弱化,今年6月份的cpi下行已显示了这一趋势。

第二类因素来自国外,其决定因素比较复杂。但从运行机制分析,它们也具有可逆性。在诸多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因素中,石油价格堪称“龙头”。20世纪90年代至今,石油基准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受石油衍生市场引导,其中,金融投资者和投机者在合约制定中占主导地位,相应地国际上的金融强国(美国、欧洲和日本)在石油价格的制定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这意味着,如今的石油市场已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组成部分。

金融因素的全面进入,使得油价的走势开始脱离其实际供求的基本面,这会导致油价无来由地飙升,如今年我们所看到的那样,但也可能致使其恐慌性暴跌。因此,一旦投机因素消退,我们可望看到油价的下落。最新资料显示:在国际石油期货市场上,观望情绪日趋浓重,虽然市场上尚存在大量8月份的多头头寸,这预示着油价在未来几个月还有进一步上升的可能,但此后逆转的可能性也显然增大。一旦油价逆转,其他高涨的大宗农产品价格、原料价格等也会逆转,输入性通货膨胀因素将大大弱化。这种情况在今年末、明年初发生的可能性极大。

然而,第三和第四类因素则不大可能逆转。

就第三类因素来说,经过长达30年基于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增长,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态势已经显现,换言之,我们可能已经逐步接近了理论界所论的“刘易斯拐点”。

关于第四类因素,鉴于我国经济正在向“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增长方式转型,党中央、国务院对此下了很大的决心,而调高资源、环境的价格,构成这一转型的必要条件。因此,由此形成的物价上涨压力将长期存在。

3、温和的物价上涨可能成为常态。综合以上四类因素及其发展趋势,并考虑到前文关于总供求对比关系的讨论,不难看出当前决定物价走势的因素既多,且其影响方向也不尽一致。于是,平和的结论应该是:在今后一个不太短的时期中,我国经济将不大可能出现上世纪末、本世纪初那种通货紧缩的局面,也不大可能出现恶性和长期的通货膨胀局面,但温和的物价上涨可能成为常态。

4、需要采取不同的对策。针对上述四类原因,应当采取不同的对策。

针对第一类因素,应尽快放松管制(包括限价),让市场机制在这些领域发挥平衡供求的作用。

第二类因素虽然基本上不可控,但我们应设法通过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特别是金融投资走出去的途径,设法提高我国在国际油价和大宗资源类产品定价方面的影响力。

第三类因素比较值得警惕,我们应力求防止出现“工资一物价螺旋上升”局面。因此,在着力解决民生问题的过程中,切忌采取那些可能造成就业和工资刚性的政策和制度安排。因为一旦工资一物价的螺旋形成,真正的通货膨胀就会到来,治理起来也十分困难。

物价走势篇10

据有关部门透露,今后两个月物价涨幅将有所趋缓,11、12月居民消费物价涨幅在5.5%-6%之间,低于目前的水平,全年cpi约上涨4.6%。

今年以来,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各类物价水平也持续升高,特别是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居民消费物价(即cpi),涨幅逐月扩大,1-10月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4%,从目前走势看,全年涨幅将高于预期目标1.5―2个百分点。为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国家发改委、相关部委以及各级地方政府配合出台一系列物价调控政策,大多数机构预测,随着政策调控和粮食丰收农副产品供需紧张局面得以缓解,进入10月份物价涨幅将有所趋缓,但是物价走势出人意料,10月份的物价涨幅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有所反弹,上涨6.5%,与8月份最高涨幅持平。本文拟就10月物价反弹的原因及今后两个月物价走势作一简单分析。

从今年3月份以来,cpi涨幅连续8个月超过3%的警戒线,8月份cpi更是创下十年新高,达到6.5%。虽然9月份有所回落,但10月再次反弹,与8月份持平,是199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10月份物价涨幅加大主要受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食品价格涨幅扩大是主要推动因素

受粮食和猪肉供求紧张局面的影响,今年以来,食品价格一路攀升,由于食品价格占居民消费物价33%左右的权重,因而食品价格上涨直接推动了cpi的快速上涨。随着国家积极调配和动用储备粮肉,抑制乱涨价,更为重要的随着今年夏粮和秋粮获得较好收成,农副产品紧张局面有所缓解,9月份物价涨幅有所回落。但10月份由于猪肉消费量明显增加,价格连续几周上涨,10月份猪肉价格上涨54.9%,而且受季节变化因素的影响,蔬菜价格涨幅较大,本月上涨29.9%,此外,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油脂以及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也分别上涨了34.0%和38.3%。10月份食品价格上涨17.6%,比上月涨幅提高0.7个百分点,食品价格反弹成为推动10月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按照权重计算,仅食品价格就拉动10月价格上涨2个百分点。

成品油及燃料价格上涨推动了价格上涨

今年以来,在世界经济快速增长需求增大和供油国问题不断供求增幅有限等因素的影响下,国际油价连创新高,目前每桶已达95美元,直逼100美元的大关。为减轻国际油价持续上涨给国内供油企业造成的成本压力,国家发改委陆续上调了成品油和液化气、天然气价格,引起居民消费的进一步上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10月31日发出通知,决定自11月1日零时起将汽油、柴油和航空煤油价格每吨各提高500元,上浮8%后的全国平均零售价分别为每吨6460元和5960元,折合每升约分别提高0.4元和0.46元。11月16日国家发改委再次通知,将工业用天然气(不包括化肥和供热用气在内)的出厂价上调了约50%,每立方米由0.8元上调到1.2元,天然气的出厂基准价格上调了0.4元/立方米,加价幅度远高于政府先前为天然气设定的年度加价目标10%。由于各地天然气与成品油的比价关系不一,各地政府可以自主决定天然气零售价格的上调幅度。

根据统计,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中,水、电和燃料价格等价格上涨了2.9%,比9月份1.9%的涨幅提高了1个百分点,涨幅扩大幅度甚至高于食品价格的提高幅度(食品价格涨幅比上月扩大0.7个百分点)。水、电和燃料价格大幅上涨成为推动10月份居民消费物价再现高峰的重要因素。

消费品价格小幅持续上涨是cpi上涨不可忽视的因素

按照大类划分,我国居民消费物价有城市价格和农村价格之分,有食品价格和非食品价格之分,还有消费品价格和服务价格之分。最近几年,由于我国工业生产能力急剧增加,许多行业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工业品生产呈现严重供大于求的状态,因而,工业消费品价格也持续走低,前几年居民消费价格中的消费品价格长期处于低增长甚至负增长的状态,服务价格涨幅相对较大,成为价格低迷的主要原因。而今年以来,服务价格走势较为平稳,但是由于工业品出厂价格的回升带动消费品价格逐月升高,由1月份的2.3%提高为10月份的7.8%,参见图1。服务价格占居民消费价格的比重约为25%左右,消费品价格所占权重约为60%-70%,此类价格涨幅缓慢上升对cpi的上涨有较大推动作用,不容忽视。

工业品出厂价格升高是导致消费品价格由降转升的主要原因,今年上半年工业出厂价格较为平稳,与居民消费物价呈现背离走势,但是7月份以来工业品出厂价格连续升高,7-10月涨幅分别为2.4%、2.6%、2.8%和3.2%,特别是10月涨幅较大,引起多方关注,也间接推动了本月cpi的上涨水平。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加大受如下原因的影响:一是今年以来国民经济高速增长,1-3季度gdp增长11.4%,经济高速增长,生产需求增大,带动价格上涨。二是今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市场油价屡创新高、国内钢铁、煤炭等资源性产品随着需求量增大、价格稳步攀升,能源、原材料等上游基础价格上涨,导致下游生产企业材料成本提高,随之上调出厂价格。三是近两年,国家在收入分配上更多向居民倾斜,在国家按时发放和提高农民工工资、提高城市最低工资标准、增加企业现有职工和离退休职工工资标准等等收入调整措施的作用下,企业用工成本明显提高,是工业品出厂价上涨又一重要原因。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价格上涨将更多地表现为成本推动型,而不是需求拉动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