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管理知识范文10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10-07 17:46:26
护理管理知识范文篇1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1.1.1研究小组和预咨询专家
研究小组包括1名护理博士生导师,1名博士研究生和4名硕士研究生,负责本研究概念框架的制定,函询问卷的设计和函询结果的处理分析。预咨询专家包括5名具有5年以上护士长工作经验的护理管理专家,负责正式函询前,问卷内容的修订。
1.1.2函询专家
从全国17所三甲医院选取护理管理专家43人,从2所医学院校选择护理教育专家7人,共50人。专家的入选标准:①护理管理专家具有10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年限,以及5年以上护理管理经验;护理教育专家具有10年以上护理教育经验。②中级及以上职称。两轮函询后,有44名专家完成本研究,均为女性,年龄34~60(46.02±5.99)岁;护理工作年限14~40年,护理管理工作年限6~32年,护理教育工作年限14~34年;职务:护士长18人,科护士长6人,护理部副主任3人,护理部主任10人,教师4人,副院长2人,院长1人;职称:中级3人,副高级22人,高级19人;学历:大专1人,本科12人,硕士27人,博士4人。
1.2方法
1.2.1护理风险管理能力的操作性定义和概念框架的拟定
根据文献查阅法、小组讨论法和预咨询法拟定护理风险管理能力概念框架,列举护理风险管理能力的构成因素。本研究参考相关文献,将“管理能力”的含义[8-10],即知识、技能和态度引入护理风险管理中,并将护理风险管理能力定义为护理人员(包括护生、护士和护理管理者)为控制护理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减少护理风险发生时的损失,运用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对现有和潜在的护理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处理和评价的能力。根据小组讨论和专家预咨询的结果,护理风险管理知识主要包括护理风险基础知识和护理风险相关知识两部分。护理风险管理技能根据护理风险管理程序[11-13]划分为护理风险识别技能、护理风险评估技能、护理风险处理(预防和处置)技能和护理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技能。根据态度含义[14],护理风险管理态度划分为护理风险管理的心理认知、护理风险管理的情感倾向和护理风险管理的意向行为。
1.2.2问卷函询
函询问卷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向专家解释说明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形成概念框架的依据。第二部分列举概念框架的构成,包括3项一级因素和10项二级因素。专家运用likert5等级评分法选择“很不重要”、“不重要”、“一般”、“重要”、“很重要”5个等级对以上各级内容进行打分,并在相应位置填写修改意见。第三部分为专家基本情况调查表、判断依据评分表和熟悉程度评分表。问卷发放采用亲自发放、电子邮件和邮寄的形式进行。2013年12月至2014年3月进行第1轮函询,问卷回收后,研究小组讨论专家函询结果,形成第2轮函询问卷,于2014年4~6月进行第2轮函询。
1.2.3因素的筛选
各级因素的筛选标准为:重要性均数>3.50,满分比>0.20,变异系数<0.25,参考护理专家的函询意见,最终由研究小组讨论后进行筛选。
1.2.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9.0、excel2013软件统计分析函询结果的各项内容,包括各级构成因素的重要性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满分比、权重、专家函询的权威系数(cr)和协调系数(w)。一级因素的权重值由优序图法测得,二级因素的权重值由重要性均值法得出。
2结果
2.1专家参与情况
2.1.1专家积极性第1轮发放问卷50份,有效回收47份,有效回收率为94.00%;第2轮发放问卷47份,有效回收44份,有效回收率为93.62%。2.1.2专家权威程度专家的权威系数(cr)由专家的判断系数(ca)和熟悉程度系数(cs)的算术均数计算得出,大于0.7代表专家权威程度较高。本次专家ca=0.860,cs=0.796,cr=0.828。2.1.3专家意见协调程度协调系数(w)是指函询专家对各级因素的评判意见的协调程度,范围为0~1,数值越大表示专家对概念框架的认同程度越高,结果越可靠。两轮函询专家意见协调系数及其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1。
2.2专家意见及修改情况
第1轮函询中,2名专家表示,护理风险管理知识的划分较模糊,另有2名专家建议将护理风险管理知识划分为护理风险知识和护理风险相关理论知识。护理风险知识主要包括直接影响护理风险管理效果的相关知识,如风险概念、风险种类和风险理论。护理风险相关理论知识主要指具有间接影响作用的相关知识,如沟通理论、心理学知识和伦理学知识。研究小组同意采纳此建议。有3名专家建议将二级因素的各项护理风险管理“技能”改为“能力”。研究小组讨论认为,护理风险管理能力是本研究的主题概念,技能是能力的一部分,若将“技能”改为“能力”,将会存在含义重复,并且与二级因素的“知识”、“态度”不平衡。所以,此建议没有被采纳。有4名专家询问本研究概念框架的依据,研究小组进一步修改问卷内容,将文献查阅、小组讨论和专家预咨询的过程进行说明,并列举管理能力含义、态度含义、风险管理程序和风险知识范畴的来源。经过反馈,第2轮函询时,专家表示无异议。第2轮函询结束时,专家意见趋向一致,函询专家对于护理风险管理能力概念框架的二级划分结构给予支持,各项因素都达到保留标准。
2.3护理风险管理能力各级因素的函询结果
各级因素的重要性均值为4.091~4.932,变异系数为0.052~0.157,满分比为88.7%~100%,说明专家意见较集中。结果见表2。
3讨论
3.1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参与本研究的函询专家来自全国17所三甲医院及2所医学院校,管理及教学工作经验丰富,职称、学历都处于较高水平,能够代表国内护理理念的先进水平。两轮函询问卷的回收率分别为94.00%和93.62%,说明函询专家参与本研究的积极性高。专家权威程度0.828,大于临界值0.7,说明专家可靠程度较高。专家意见协调系数由第1轮的0.197增加至第2轮的0.320,说明经过两轮函询,专家意见逐步趋向一致。本研究结果可靠性较高。
3.2护理风险管理能力各级因素分析
本研究护理风险管理能力概念框架的一级因素包括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护理风险管理知识是掌握护理风险管理技能和转变护理风险管理态度的理论基础,护理风险管理技能是护理风险管理知识与态度的外在表现,护理风险管理态度是护理人员改进护理风险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内在动力。函询结果显示,护理专家对这一因素的合理性给予肯定。各构成因素的权重由大到小依次是护理风险管理态度(0.410)、护理风险管理技能(0.390)和护理风险管理知识(0.200)。函询专家的意见表明,护理风险管理态度与技能的重要性大于护理风险管理知识。参考这一结果得出,重视护理风险管理态度的能动作用,在这一作用下,运用护理风险管理知识完善护理风险管理技能,是有效培训护理风险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3.2.1护理风险管理态度
有研究表明,态度能够反映管理者的信念水平[15],决定主体是否“应该”处理风险,以及是否“能够”控制风险[16],最终影响到护理风险管理决策。另有研究证实:从改变护理人员护理风险管理态度入手,把改变传统的认知、情感、行为作为培训的重点,有效减少了护理风险,不良事件上报率降低[17-19]。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风险管理态度的重要性均值为4.886,满分比为100%,权重值为0.410,说明其是最重要的一级因素。这可能表示,提高护理风险管理能力的重点在于改变护理风险管理态度,态度是驱使护理人员掌握相应知识和技能的动力。在护理风险管理能力的培训中,可通过改变护理人员的风险认知,调节护理人员的行为倾向,达到提高风险意识、责任意识的目的。
3.2.2护理风险管理技能
护理风险管理技能的权重为0.390,处于较高水平。护理风险管理技能是能够显示工作目标的行为,也是护理风险管理态度和知识的外在体现,能够直接作用于系统环境,影响护理绩效。所以,护理风险管理能力的培养效果最终体现在护理风险管理技能是否提升。此外,在护理风险管理技能中,权重组合最高的是护理风险识别技能和护理风险预防技能,均为0.082。护理风险识别是护理风险管理程序的第一步,识别的风险越多,风险被消除或减轻的比例就越大;风险识别的越早,就越便于早期实施干预方案[20],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护理风险的数量。vincent[21]提出的风险和安全分析框架指出,护理风险能否发展成为不良事件的关键在于护理风险是否被成功预防;完善的护理风险预防技能能够从制度背景、组织管理、临床工作环境、团队、工作人员、任务、以及患者自身7个方面阻止护理风险转变为不良事件,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3.2.3护理风险管理知识
护理风险管理知识是提升护理风险管理能力的理论保障,理解护理风险管理知识是护理人员正确管理护理风险的首要步骤[22]。本研究中,护理风险管理知识的权重为0.200,满分比为100%,护理风险管理知识的权重虽然低于护理风险管理态度和技能,但却是概念框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构成因素。simonsen等[23]的研究表明,目前护理人员并没有充足的护理风险管理知识,以至于护理风险事件时有发生,并阐明了这一知识体系对于有效管理护理风险的重要性。所以,认识到护理风险管理知识的作用,并以护理风险管理知识作为理论基础,护理人员才能够正确转变护理风险管理态度,并掌握相应的护理风险管理技能,合理应对护理风险。
4小结
护理管理知识范文篇2
1.1对象
以护理单元为最小抽样单位,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新疆地区77家医院的952名外科护士。纳入标准: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的在岗外科护理人员。排除标准:抽样医院非本院的护理人员;未取得护士执业证书及病假、事假、产假者;外出进修学习的护理人员及实习生。
1.2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分析。以30名符合条件的护理人员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预调查,问卷有效率为100%,重测信度系数为r为0.824,表明信度较好。问卷内容包括:(1)护士的基本情况:包括医院等级、护士的族别、性别、担任职务、已获最高学历、工作年限等;(2)护士培训需求,对医院培训的满意度、外科护士期望参加的培训项目(有护理操作技能、优质护理服务、护理文书的书写等共10个项目)(3)期望采取的培训形式(1项或多项选择)。采用现场发放问卷调查法,由课题组统一培训的各病区护士长发放问卷,问卷使用统一的指导语,说明调查的目的和意义,调查对象以无记名方式独立自愿填写,均在半小时内填写完,由护士长当场收回交课题组,课题组对问卷的完整性进行初步检查,剔除不合格问卷。
1.3统计学处理
使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样本资料的统计描述分别采用率、构成比、t检验、方差分析等统计学方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外科护士对培训工作的满意状况
调查问卷调查了新疆地区77家医院,共发放问卷960份,回收问卷952份,问卷回收率为99.20%,有效问卷952份,问卷有效率100%。952名外科护士对医院目前所进行的护理培训工作满意者920名,占96.64%;不满意者32名,占3.36%,总体状况比较满意。
2.2外科护士对培训内容需求情况
10项培训内容中排在前8位的依次是规章制度与护理流程、护理操作技能、优质护理服务、护理文书的书写、护理质量、护士职业道德、护理基础知识、礼仪服务意识与沟通。
2.3外科护士对培训内容需求的比较
不同等级医院的外科护士除了在护理管理知识、护理质量方面的需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方面需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职务的外科护士,在规章制度与法规、护理管理知识方面的需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职称外科护士,在护理基础知识、护理管理知识方面的需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最高学历外科护士,在护理新业务新技术、护理质量、护理安全与防范的需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工作年限外科护士,在护理基础知识、护理管理知识方面的需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外科护士对培训方式的选择
外科护士认为综合效果好的培训方式排在前3位的是面授讲座+临床实践+远程讲座、护理查房、面授讲座。
3讨论
3.1外科护士对医院目前所进行的护理培训工作总体状况比较满意
本调查显示,新疆地区外科护士对医院目前所进行的培训工作满意者占96.64%,不满意者仅占3.36%,说明目前新疆地区各医院对外科护士的培训工作总体比较好,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医院等级不同,外科护士对医院培训工作的满意状况不同,其原因为二级医院的外科护士对目前医院的培训满意度相对较低。二级医院大部分为县级医院,对于一般的以及发病较急的外伤病人都会先送到县级医院,县级医院成了一级医院和三级医院的枢纽。近年来,国家援疆政策的实施,为县级医院配备了完善的医疗设备及环境,使得许多县级医院发展迅速。但是,县级医院的护理人员素质不高,很多护士的学历都为中专或大专,又因外科患者一般起病急,发展速度快,使得外科护士应对困难。李琼兰等认为护理职能的转变和护士角色多元化的发展,对在职护士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护士培训工作作为护士终身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已经成为优化护理队伍知识结构、提高综合技术技能的重要途径。3.2规章制度与护理流程成为新疆地区外科护士最想参加的培训项目本调查共10项培训内容,根据选择的频次进行排序,发现新疆地区外科护士最想参加的培训项目的是规章制度与护理流程,排在首位。入住于外科的病人常常病情急、病情变化较快,专科治疗中本身难度大,预后差,病人家属要求高,期望值大,一旦面对亲人死亡时,往往心理承受力不足而极易引发纠纷,因而有高风险的特点。近年来,《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人们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和医疗行为的审视程度越来越高,而护士的法律保护意识相对滞后。医护人员在工作中面临的责任和风险也随之增大,面对新的形势、新的规则,医护人员必须在重视医学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同时,强化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做好医患间的行为规范和关系协调,这样不但可以保证医疗服务质量,还可以有效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
3.3不同条件外科护士对培训内容的需求存在差异
本调查显示,医院等级不同,护士期望培训的项目有所不同;不同职务的外科护士,在规章制度与法规、护理管理知识方面的需求不同;不同职称的外科护士,在护理基础知识、护理管理知识方面的需求不同;不同最高学历的外科护士,护理新业务新技术、护理质量、护理安全与防范、护理管理知识方面的需求不同;不同工作年限的外科护士,护理基础知识、护理管理知识方面需求有所不同。提示医院管理者应根据学历、职称、工作年限等选择培训内容与形式,应多征求护士意见,减少培训的盲目性,根据护士的情况提供多渠道、多方位的培训内容,保证护士的培训需要。
3.4面授讲座+临床实践+远程讲座被认为是最好的培训方式
外科护士认为综合效果最好的培训方式是面授讲座+临床实践+远程讲座(85.40%),参观考察、远程讲座、自学所占培训方式的比例较低。外科护理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实际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训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提高护士的专业技术水平,增进临床实际工作能力。
4结语
护理管理知识范文篇3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措施,坚持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以人民群众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提升护理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
培养并建立一支具备科学管理知识及能力的护理管理队伍,提高护理管理人员的组织管理能力,持续改进护理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程、全面、规范的护理服务,和谐医患关系,保障医疗安全。
三、培训对象
(一)全市各县:卫生院、中心卫生院。各区:区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负责人(总护士长)、病区护士长。
(二)市管一级医疗机构护理管理人员包括护理部主任、护理负责人(总护士长)、病区护士长。
四、培训内容
医疗卫生政策法规、医院管理学概论、护士长能力建设、人力资源管理、质量持续改进、安全管理、护理程序运用、护理业务技术管理、绩效管理、沟通与交流、护理与人文关怀、护理文书书写要求、信息化与流程管理、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等。
五、培训方式
全脱产15天(理论 实习 结业考试 论文),教学形式采用理论授课、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临床实习相结合。考核合格颁发《护理管理人员岗位培训证书》。
六、培训地点
市第一医院,具体见培训通知。
七、培训要求
(一)护理管理人员的培训是护理队伍建设的组成部分,与护理质量的提高密切相关,全市各县、区市管医疗机构要高度重视,做好培训的组织管理,确保人人参训。
(二)培训实行分级负责制,市卫生局委托市护理学会负责对一级医院护理部主任、护理负责人(总护士长)、病区护士长的培训。
护理管理知识范文篇4
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月~2017年6月护理部工作护理人员14例成立常规组,选取2017年7月~2017年12月护理部工作护理人员14例成立实验组。实验组包括女12例、男2例;年龄范围19~43岁,平均(34.6±2.6)岁。常规组包括女13例、男1例;年龄范围20~45岁,平均(35.2±2.1)岁。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1.2方法。常规组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接受人性化护理管理,具体内容包括:(1)对人性化护理理念进行构建。具体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当时刻牢记人性化护理理念,并在具体护理工作中进行充分贯彻。同时在具体工作中,应当对患者切身利益进行充分考虑,而不是一切为了医院和自身的利益。护理人员应当亲切、热情的对待患者,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赢得患者的支持和认可。(2)实施以人为本管理方式。实际中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将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对于表现优异的护理人员应当积极进行鼓励和奖励,促使其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护理工作中去,取得良好工作成绩的同时提升护理质量。安排护理任务过程中应当对护理人员的需求和工作能力进行充分考虑,赋予护理人员一定权力,保证其能够在具体工作中有效应对各种情况。应合理进行排班,不仅要确保护理工作的有效完成,还应当让护理人员获得充分休息。(3)构建人性化护理体系。患者入院后建立患者档案,护理人员应当及时了解和掌握患者基本情况,并对合理护理计划进行制定。同时还应当和患者进行充分沟通,对于患者提出的合理需求应尽量满足,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照护。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当对疾病知识和治疗方法进行讲解,让患者对疾病形成全面认识,并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疾病和治疗。(4)创造人性化治疗环境。护理人员应当定期为病房通风换气,并将病房温度、湿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同时还应当对患者存在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开展针对性心理疏导和干预,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5)定期开展培训。具体护理工作中还应当对护理水平进行不断强化,我院护理部进行人性化护理管理过程中,还组织护理人员接受相关培训,使其护理技术和护理质量大幅提升,让患者能够获得更好、更优质的护理服务。1.3效果评价。统计并对比两组护理人员认知情况,包括护理管理态度、具体行为人性化、护理相关知识等方面,认知能力越强则分数越高。1.4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所得数据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护理态度、护理管理知识、护理管理环境、护理管理行为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1。
3讨论
护理部是医院的重要构成部分,对于医疗活动的高效、有序开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人性化管理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其有助于培养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护理工作中去[2]。在人性化护理管理中,护理人员更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和考核,保证自身操作技术和责任意识的提升,最终促进护理质量的有效提升。同时通过开展人性化护理管理,护理人员能够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并引导患者在具体治疗中积极配合,为护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了保证。本研究中,实验组护理态度、护理管理知识、护理管理环境、护理管理行为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可见,在护理部管理中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能够有效提升护理人员认知水平,并会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护理工作和患者,最终实现护理质量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华芬,沈晓如.人性化管理模式在护理单元管理中的尝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20(10):68-69.
护理管理知识范文篇5
关键词:老年患者;护理人员;跌倒临床管理知识;多维度培训
老年人跌倒后对其危害性很大,常导致骨折,甚至导致残疾,而绝大部分老年人骨折都是跌倒所致[1-2]。我国高于65岁老年人的跌倒后受伤率为52.60%,而死亡率高达58.03/10万[3-4]。为预防和减少老年人跌倒,降低跌倒后导致的危害,各国也及更新了多个针对老年人跌倒预防及干预的指南和共识[5-8]。指南和共识需要运用于临床才能产生效果,护理人员作为临床一线人员,在跌倒预防工作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如何让护理人员在临床实践中运用规范的管理流程和指南还有待探讨[9-11]。临床护理人员由于临床经验及行为欠缺,会存在难以避免的失误,容易影响护理工作质量,导致护患纠纷的发生[12]。为探索多维度培训运用于护理人员临床实践教学中,其对老年患者跌倒临床管理知识及行为的影响,本研究以四川省22家公立医院老年病房工作的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以期为后期住院老年患者跌倒临床管理及临床护理人员教育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19年7月,研究组对四川省设有老年科的二甲及以上层级医院发送参与多维度培训模式研究邀请函,自愿参加的医院共24家,实施时间为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以24家医院参与科室为单位,采用整群抽样法将其分为常规培训组和多维度培训组。纳入标准:(1)在老年病房工作的护理人员;(2)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排除标准:(1)工作时间小于6个月者;(2)培训期间病假超过15天者,本研究已征得伦理委员会同意。因中途多维度培训组两家医院退出该项目,最终为22家医院的864名护理人员参与该项目。
1.2方法
1.2.1培训方法常规培训组由管理人员每月放映一次理论讲课视频,在护士站放置《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手册,护理人员自行学习理论讲课视频及老年人跌倒综合干预相关资料。多维度培训组主要采用多维度培训模式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具体措施:(1)临床专家作跌倒预防管理相关讲座。理论讲座由副主任医师(护师)以上职称、临床工作20年以上、研究老年患者跌倒照护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课程内容以《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10]《预防老年人跌倒康复综合干预专家共识》[8]等干预指南为质量标准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老年综合评估、老年人跌倒风险评估量表、老年人平衡能力测试表等量表的运用,老年患者心理干预、多学科干预的技巧、与患者或其家人的有效沟通,合理用药、认知训练、环境安全等。每月举办两次讲座,每次讲座时间为30分钟,由各医院的老年科护士长负责组织本病房的护理人员完成培训,并且记录。(2)提供实施手册及工具。提供《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手册及内容详尽、生动易懂的老年患者防跌倒宣传资料,包括老年患者跌倒高危人群、潜在风险、预防措施等海报,防跌倒警示标示,护患沟通资料等;同时指导海报张贴位置,防跌倒警示标示要覆盖患者腕带及床档处的标识,护患沟通资料包括《住院患者跌倒安全风险告知书》、老年患者风险认知、保持健康行为习惯等内容,协助护理人员规划学习时间,跟进《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手册的学习进度。(3)角色互换体验。构建角色互换教学模式,通过面授及视频的方式进行老年患者角色互换体验。提前准备有跌倒史的老年患者案例,6~10人为一组,多维度培训组的护理人员至少扮演患者、患者家庭照顾者、其他医护人员等3次以上,深入了解老年患者视力、平衡能力下降及跌倒后体位固定带来的焦虑、抑郁情绪(心理层面)等,倾听患者的想法和苦恼。(4)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学科实践小组:组成临床多学科实践小组,每个季度开展护理人员临床会诊、跨专业合作的培训指导,运用跌倒综合干预培训内容对患者实施管理,实践小组开展患者综合评估、跌倒后处理技能运用、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的培训,并结合有效的培训进行临床模拟。建立学习微信群,实践小组成员有疑问均可以进行讨论、相互学习。1.2.2资料收集工具和方法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老年医学专家、老年护理学专家、康复学专家、管理学专家、教学专家咨询研制的护理人员跌倒培训效果问卷进行调查,内容包括:(1)护理人员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职称、工作年限、学历、医院等级。(2)护理人员老年患者跌倒临床管理相关知识掌握程度的调查,包括老年患者跌倒流行病学、评估对象、危险因素、上报流程、预防及管理5个条目,每个条目包括2道多选题。(3)护理人员老年患者跌倒临床管理行为改变情况的调查,通过护理人员自我评价来调查。运用问卷星制作调查问卷,充分说明调查目的及填表要求,在本研究开展后第12个月进行调查,以不记名方式由护理人员独立填写后提交。共回收问卷864份,回收有效问卷858份,有效回收率为99.3%。1.2.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描述采用百分率,护理人员老年患者跌倒临床管理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及护理人员老年患者跌倒临床管理行为改变情况差异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人员基本情况
护理人员年龄在19~55岁,以≤30岁、女性、初级职称、工作年限≥6年、三级医院工作的为主,两组护理人员在年龄、性别、职称、学历、工作年限、医院等级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护理人员老年患者跌倒临床管理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调查发现,两组护理人员接受培训后,在老年患者跌倒临床管理相关知识掌握程度的调查中,老年患者跌倒流行病学、评估对象、危险因素、上报流程、预防及管理条目掌握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护理人员老年患者跌倒临床管理行为改变情况
调查发现,两组护理人员接受培训后,在老年患者跌倒临床管理行为改变情况的调查中,主动协助跌倒风险老年患者起坐、行走、沐浴和如厕等;主动告知老年患者病房设备位置及教会如何寻求帮助;进行防跌倒健康宣教后,及时评估其掌握程度及执行情况;老年患者跌倒后主动参与多学科合作处理条目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主动与管床医生沟通老年患者跌倒危险评估状况及管理、主动教会老年患者使用警报器及呼叫器条目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3.1实行多种形式培训的意义
老年人预防跌倒的意识受周围氛围及环境影响[9-12],护理管理者在加强患者管理的同时可利用多种形式的培训,引导护理人员学习跌倒相关干预指南,提高护理质量和保障患者安全[13]。传统的护理管理临床教学模式通过护理查房、操作演示等将护理临床知识和技能灌输给护理人员,护理人员往往容易产生懈怠情绪。近些年,教学工作者一直在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课题式教学法、多维度教学法、干预法及角色互换教学法等,这些都得到较好的实践证明[14-17]。
3.2多维度培训可以提升老年患者跌倒认知水平
目前,国内对护理人员在老年患者跌倒临床管理相关知识及行为改变情况的研究较少,陶鑫等[18]认为护理人员需要具备预防住院患者跌倒的知识才能形成正确的态度,从而产生预防老年患者跌倒的正确行为。有研究指出,跌倒教育干预可有效提高临床护士预防跌倒知识水平,运用多维度培训结合临床实际,从不同角度进行跌倒预防管理教学,使护理人员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跌倒临床管理措施,不断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确保预防措施落实到位。
3.3护理人员预防跌倒及相关知识掌握对其行为改变有积极影响
护理管理知识范文篇6
[关键词]护理质量;督导;质量管理
护理质量指的是护理人员在对患者实施护理过程中,表现出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是否与其掌握的技能相符,且有助于患者生命质量的提高,是一种护理成效的反映[1-2]。护理管理是医院的日常运作中重要的一部分,而护理管理的重点内容就是护理质量的管理。护理工作质量的提升的关键是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使患者处在一个相对舒适的环境下接受治疗,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3]。护理工作质量的提升需要一定的手段,而护理质量督导作为一种非有效的方法,其可强化护理质量的管理[4]。为探讨出适合该院的护理质量管理方式,该文特此将2015年4月—2016年4月与2016年5月—2017年4月这两个不同时期的护理管理模式作为研究的重点,现将该次的研究所得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2015年4月—2016年4月期间该院未实施护理质量管理督导时期作为a组;2016年5月—2017年4月期间实施护理质量管理督导作为b组;探讨分析在实施护理质量管理督导前后该院的护理质量管理的质量,两个时期所涉及的所有人员的一般资料均可用于后续的研究(p>0.05)。1.2管理方案。2016年5月—2017年4月期间实施护理质量管理督导的具体措施如下。第一步:进行护理管理知识的系统学习与考核[5]。院方的管理层人员需定期组织全部护理工作人员以及负责管理护理人员的部门领导进行相关的护理管理知识的系统学习,聘请相关的专家以及学者每个月到医院开展讲座,并设立专门的检查检验小组专门负责护理人员知识与技能的考核。第二步:随机抽查该院基础护理质量。负责督导的相关人员需严格按照护理管理的标准,对基层护理工作进行随机的工作质量抽查,并将从其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下发整改意见,将层护理者做出的修改连同根本的问题以书面的形式向上级递交检查报告,负责督导的人员需对基层护理工作的整改再次进行检查。第三步:改进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每隔一段时间对频发或高危的护理漏洞进行排查,在实施检查的过程中如有发现任何的不妥之处均可提出改正。协助护士长完善交接班制度,对各个科室的管理制度进行重新修订实施,使得管理工作规范化。第四步:加强工作缺陷的防范。在护理质量检查工作中如有发现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以书面形式做好笔录,在召开护理工作会议时拿出几个课时护理相关人员展开讨论分析,探讨其出现的原因,将后续整改分配到相关责任人,制定有关的整改计划,由督导小组作最后的整改把关,除此以外,还需整改护理服务质量[6-7]。1.3指标的观察与评价。未实施护理质量管理督导时期(2015年4月—2016年4月)接待的病例数320例,实施护理质量管理督导后(2016年5月—2017年4月)接受问卷调查的患者360例;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评价分为十分满意、基本合格以及不满意3个等级。1.4统计方法该组研究所得的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相关的处理与分析,百分比(%)用来表示组内的计数材料,并实施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不同时期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b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95.5%,明显高于a组患者的7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对比实施护理质量督导前后的护理质量满意度。护理质量督导获得实施后,护理质量相关方面的工作满意度均获得了较为明显的提升(p<0.05)。(前4项的对比为科室内部人员参与评定共32个科室,护理服务则为患者负责评价),见表2。
3讨论
护理质量指的是护理人员在对患者实施护理过程中,表现出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是否与其掌握的技能相符,且有助于患者生命质量的提高,是一种护理成效的反映。护理管理是医院的日常运作中重要的一部分,而护理管理的重点内容就是护理质量的管理[8]。护理工作质量的提升的关键是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使患者处在一个相对舒适的环境下接受治疗,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督导作为一个在管理中常见的手段,可明显提高护理质量以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探究该院应用护理督导方案的效果,该文作了针对性的研究。该组的研究中,运用护理质量管理督导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有了明显的提升,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95.5%,明显高于实施督导前的满意度79.5%(p<0.05),另外在护理督导实施后,护理质量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提升,包括基础护理、文件书写、急救物品以及病房管理等4个方面,护理质量均在90.0%以上,与护理督导实施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将护理质量管理督导应用于护理质量管理的疗效确切不仅可使患者认可护理工作以及服务,而且可提升医院整体的护理质量,促进院方的发展。因此,该护理管理手段值得在临床上获得深度推广。
[参考文献]
[1]周玉兰,于翠香,杨小月,等.项目管理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实践与成效[j].当代医学,2017,24(28):46-48.
[2]徐宝兰,万淑琴,洪金花,等.专科护理管理模式在医院压疮护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6,15(27):2818-2822.
[3]胡雪珍,廖燕,李欢,等.新型夜间督导护理管理模式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7):616-620.
[4]周凤英.护理质量管理中护理质量管理督导的作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6(1):285-286.
[5]马香.护理质量管理督导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5(18):205.
[6]许静.护理质量督导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5,5(10):126-128.
[7]郜海霞,贺梅.护理质量管理督导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8):216-217.
护理管理知识范文篇7
关键词:医院护理管理;问题;对策
现代医院护理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基于知识和智慧而存在,是人类智慧结晶的行动者。随着现代医院护理管理的不断发展,促进管理者进行知识管理,提高素养和改善管理的方式。而对于医院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我们应该认识到医院现在所处的社会地位以及重要的使命,所以本文分析存在于现代医院护理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主要对策来解决这个问题,推动医院的现代化改进,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1]。
1现代医院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1)落后的观念和不合理的知识结构是重要因素。中国的高等护理专业教育相对其他国家起步较晚,只有少数医学院校设立了高等护理专业的人才培育专业,而且培育的人才的数量是进行的有限的年度培训。所以,在这个阶段,大部分护理专业课程都是基于临床护理技能培训。例如,教授的护理管理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相对有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护理管理知识的教育。(2)医疗护理的范围下,服务质量较低。在现阶段,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和护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临床护理目标从原来的单纯治疗疾病,转变为疾病的预防,治疗疾病,改善健康和长寿。然而,大多数的护理人员还没有认识到的上述变化。护理人员的部分人士认为,在日常工作中完成了传统的临床护理工作是做一个好工作职责,并不需要与患者沟通等花费的时间。这个古老的,落后的护理理念和现代临床护理发展的要求并不一致,护理人员在完成自己的工作,而且还与患者沟通,尽量帮助病人解决问题,如果有必要,还应提供健康教育和健康指导,从而提高患者的临床护理的满意度。护理模式的变化,从而使我国从传统的从属地位变为合作和补充医学的当前位置护理服务与医疗服务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3)医疗无团队意识,工作懒散无效率。目前,在我国大部分专业从事护理人员都是大中专毕业生,缺乏知识和实践能力,这使得他们的思维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护理人员在护理的实际工作的一部分是不能够有效科学的进行临床护理工作,如科学有效的管理的实施。在具有组织的工作中,一些护理人员缺乏精确的工作计划和安排,对危险事件的紧急处理经验不足,有问题时推卸责任,没有团队意识;在工作中主次不分,无论病情轻重都统一处理,并没有做到主次兼顾的平衡,使其工作效率低下[2]。(4)医疗护理改的不断变化,也给护理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随着中国的医疗改革的大潮中,医院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医院要站稳脚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提高自己的治疗,护理和管理水平。护理改革作为现代化医疗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此基础上,医院应该是在新的护理理念的基础上科学有效的进行管理护理工作,满足人们对临床护理服务的要求和期望。
2护理管理工的策略
(1)从意识上去转变,促进护理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培养其良好的职业道德。医疗保健是医治伤员和抢救垂危工作,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肩负的责任十分重大。而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所有医护人员应该具有的基本信念和行为,所有护理人员需要认同并能够服从职业道德。在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引导下,护理人员能够热爱护理这个职业,并乐于助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的意识,照顾和呵护病人。只有对病人真诚,并乐于奉献,才能与患者的建立和谐关系,并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2)加强对护理人员专业知识的教育,不断创新新的知识和观点。医院护理管理人员应不断学习新理论,新观念,新知识,充实自己的文化内涵,在新的思想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识并开展医院护理管理。此外,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这样才能做好的日常护理,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导,以便护理人员的护理能够从原来的,帮助,咨询和沟通,服务中转变意识,从而满足患者的临床护理[3]的需求。此外,医院应不断引进新技术,新设备,使护理工作不断创新,从而提高临床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不断发展。(3)理解,尊重护理人员,建立健全相应的考核和激励制度。虽然是平凡的护理工作,但几乎所有的医护人员有强烈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希望能得到社会和领导的认可和重视,以实现人生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医院护理管理工作者必须注重护理人员的需求,给它一个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从而激发工作的积极性,提高护理质量。此外,建立了完善的考核和激励制度,帮助护理人员进行科学评估,从而宣传不断向上,进取和发展。(4)加强和提高护理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护理人员,护理管理人员的建设是现阶段医院建设的首要任务。首先,按照严格的标准选择护理管理人员。医院应坚持公平原则,对人才选拔的公开性和防止任人唯亲和论资排辈等现象的发生。从最大限度上避免少数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业务不熟,或护理人员太多而影响护理管理工作的现象。其次,要加强护理人才的管理,继续教育和培训。护理管理工作者应注重引导,积极培育奉献精神和责任感的。让所有的医护人员都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责任,奉献意识强,在全国创建护理管理的新局面。此外,护理管理应更注重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的提高,并利用各种渠道和各种形式,提高专业知识和医院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使之具有一定的护理技术,并具有丰富的护理管理人员的管理知识。
3总结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临床护理管理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护理管理工作者应该更新观念,解放思想,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团结进取,促进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
作者:岳颖 单位:内蒙古武川县医院
参考文献
[1]姜玮.现代化医院护理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63):222.
护理管理知识范文篇8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18年3—7月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湖南省5所基层医院的儿科护理人员135名进行调查。纳入标准:(1)持有护士执业资格证;(2)在儿科工作时间≥1年;(3)自愿参加本研究。1.2方法。(1)一般资料调查表。由课题负责人自行设计,包括年龄、性别、工作年限、职称、最高学历、有无当护士长经历、有无疼痛知识培训经历等。(2)中文版卡尔森循证疼痛管理先决条件量表(c-cpcis)。该量表[4]共4个分量表(既往实践、疼痛需求问题、创新、工作规范),30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评分。既往实践和创新分量表中,1分代表“从不”,5分代表“总是”;疼痛需求问题和工作规范分量表中,1分代表“完全不同意”,5分代表“完全同意”。总量表得分越高,表示在工作中进行疼痛管理循证实践的可能性越大。中文版卡尔森循证疼痛管理先决条件量表(c-cpcis)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59,重测信度为0.844,4个分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92、0.843、0.874和0.858[4]。1.3质量控制。本研究采用现场发放问卷与电子问卷相结合的方式收集数据。(1)对调查对象进行统一培训;(2)统一发放问卷并指导填写,当场收回;(3)对电子问卷设置权限,保证一人只能填写一份,将每个条目均设为必答题,若有漏填则无法提交;(4)课题组成员筛查无效问卷。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t检验。计数资料以人数、百分比描述;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
2结果
2.1一般资料。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40份,回收135份,回收率为96.4%,所有回收的问卷均有效。本研究调查对象均为女性,年龄20~48岁,平均年龄(32.42±6.36)岁,工作年限平均为(11.07±7.43)年;学历:大专96人,中专11人,本科24人,硕士4人。其中,初级职称92人,中级职称38人,高级职称5人;曾担任过护士长的6人。不足一半(47.4%)的研究对象表示曾在学校学习过疼痛管理知识,44.4%的人通过学术期刊获取疼痛相关知识,29人(21.5%)工作后参加过疼痛知识培训。2.2c-cpcis得分情况。c-cpcis平均得分为(3.17±0.21)分,其中既往实践分量表得分最高,为(3.61±0.36)分;疼痛需求问题分量表得分最低,为(2.67±0.43)分,具体见表1。2.3c-cpcis得分单因素分析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对总量表得分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有6个,分别是年龄、工作年限、职称、最高学历、有无当护士长经历、有无疼痛知识培训经历,具体见表2。.4影响儿科护理人员ebpmp水平的多因素分析(见表3)将上述6个因素赋值,并作为自变量x,c-cpcis总分作为因变量y,按照α入=0.05,α出=0.10的水准,进行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见表3)。最终进入方程的因素分别是有无疼痛知识培训经历、最高学历(f=45.876,p=0.000),决定系数(r2)为0.401,即这些因素可解释疼痛管理循证实践行为得分40.1%的变异。
3讨论
护理管理知识范文篇9
关键词:骨科手术;急性疼痛;护理管理
疼痛是大部分骨科疾病的共同特点,也是骨科疾病的首发症状[1]。且骨科手术创伤较大,会对机体各系统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进而出现一些并发症,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及时、有效、正确地处理术后疼痛,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舒适度,促进患者康复,是骨科医务人员乃至整个医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查阅文献并梳理了术后的镇痛管理,以期对临床骨科疼痛管理工作提供参考建议。
1疼痛的概念
国际疼痛协会将疼痛定义为一种令人感到不愉快的感受,并且伴有一定程度的组织损伤[2]。按照疼痛持续时间与损伤组织愈合情况,可将疼痛分成慢性疼痛、急性疼痛。慢性疼痛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可在原发疾病与组织损伤愈合后持续存在;急性疼痛持续时间不足1个月,且和手术创伤、疾病状态及组织损伤相关。术后疼痛指的是手术之后立即出现的急性疼痛,是临床中最急需处理、最常见的疼痛类型,也是骨科患者术后共有的表现[3]。若未在术后疼痛初始状态进行控制,就可能发展成难治性慢性疼痛,给患者造成精神和躯体上的双重打击。及时、有效地处理术后疼痛,是骨科患者术后镇痛管理的关键。
2国内疼痛管理现状
在深入开展“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下,如何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提高患者舒适度,是广大医务人员共同关注的问题,这与2011年出台的《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中将“疼痛治疗管理与持续改进”列入评审标准的要求是一致的。疼痛控制的最终目标是疼痛的完全缓解,当前临床中疼痛控制手段虽有了不断地更新和改进,但术后疼痛管理不善仍存在。鄢建勤等[4]调查显示,有56.1%的患者术后疼痛未做任何处理;43.9%的术后患者镇痛不全。此外,有文献报道,术后疼痛超过中度的患者约为58.27%[5],以上各项数据均提示我国的术后疼痛管理质量尚不理想。
3术后疼痛的影响因素
3.1与手术创伤有关的因素
手术创伤是术后疼痛的主要原因,疼痛程度与手术类型、切口深度等有关[6-7]。一般而言,手术类型不同,对组织造成的损伤程度也不同,而脊柱、开胸、开腹、骨关节矫形等手术造成的术后疼痛最为严重[8]。这类手术切口往往深达深部组织及肌腱,甚至出现骨膜剥离等。xu等[9]在“pain”上发表的研究显示:在小鼠足底切口模型中,单纯皮肤切口组在术后第1天引起防御痛,与假手术组无显著差异,而皮肤加深部组织切口组与假手术组相比,防御痛更严重。这说明深部组织才是形成防御痛的主要部分。骨科手术患者综合具备了以上的因素,术后随着麻醉作用的消失,感觉切口即开始疼痛,超前镇痛是解决这类疼痛的最佳管理实践。
3.2与患者有关的因素淤
对术后疼痛观念及态度错误。疼痛属个体化的主观感受,患者的主诉是评估疼痛及其程度的金标准[10]。在临床实践中,因患者性格、年龄、文化水平、个人经历等存在个体差异,对疼痛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普遍认为术后疼痛不可避免,经常强忍,不主动说明;不相信疼痛是可通过各种干预手段而得到控制的;甚至害怕药物成瘾而拒绝镇痛治疗。患者对疼痛的认知和态度是影响术后疼痛管理的重要因素[11],如患者不能如实主动主诉疼痛,医生、护士便难以实施有效的镇痛。因此,普及疼痛知识、改变错误的疼痛观念尤为重要。向患者普及疼痛知识,增加患者对疼痛的理解,进而改变患者对疼痛控制的认知,纠正对止痛药物应用的错误认知,使其积极主动地配合疼痛管理。于对镇痛药物认知障碍。王峻等[12]研究指出:约25%的患者在感到疼痛时,经常会选择忍受,当忍受不了的时候,才会告知护士;约45%的患者担心服用止痛药物会上瘾或者损伤大脑;约20%的患者对疼痛存在恐惧;等等。宋仙英等[13]研究显示,术后失眠患者中约73.9%的原因是疼痛,不35.3%的患者拒绝或减少功能锻炼的原因为疼痛。这些都由于患者对镇痛药物缺乏认知、对镇痛技术不信任所致,担心药物有副作用,影响伤口愈合等,进而造成很多患者均选择强忍疼痛,不愿配合功能锻炼与肢体活动,导致便秘、深静脉血栓、关节僵硬等并发症频发[14]。事实上,当患者了解了镇痛药物发生成瘾性几率较小、不会影响伤口愈合、有助于术后早期康复时,多数患者均愿意接受镇痛治疗,并积极参与和主动配合术后的疼痛管理。因此,良好有效的疼痛教育是提高患者疼痛认知的关键。
3.3护士综合素质因素
在日常疼痛管理中,护士和患者的接触最为亲密。为此,护士的技术水平、疼痛知识对疼痛控制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有研究显示,国内81.3%的医务人员从未接受过疼痛管理培训或继续教育[15]。据叶赟等[16]研究显示,在外科护士中仅41.2%参加过疼痛知识培训,29.1%从未意识到要接受患者的疼痛主诉。此外,目前无规范的疼痛护理管理标准也是原因之一[17]。以上种种数据表明,目前我国护士的疼痛知识仍比较匮乏,疼痛管理理念未及时更新,导致疼痛护理实践无标准参考,部分护士在施行药物镇痛时,常夸大药物危害性,特别是成瘾性方面,评估疼痛时普遍认为患者高估了自己的疼痛等。护士疼痛护理知识匮乏的原因主要有:疼痛知识培训不不系统、不专业;缺乏有指导作用、最新的疼痛知识资源;大部分医院仍普遍缺乏疼痛专科专职护士[18]。由于条件限制,护士深造学习的机会相对较少,护士获取疼痛知识的途径主要为临床实践、查房、专业知识讲座、专业书籍等。同时也存在忽视自身知识学习的问题,难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流于表面,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中很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漏洞和不足,易造成医疗事故出现,影响患者术后手术成效[19-20]。
3.4医生疼痛知识掌握程度因素
医生对术后疼痛管理不够重视,疼痛管理知识不足[21],从某种程度而言,医生对疼痛知识的了解影响术后疼痛管理质量。随着镇痛治疗的普及和镇痛模式的更新,医生只有真正的重视患者疼痛,主动了解和掌握疼痛控制方法及措施,不断更新疼痛管理知识,才能满足临床需要,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往往更注重疾病治疗与康复,只在患者主诉疼痛或要求使用止痛药时,才会给予镇痛治疗。郑儒君等[15]对医务人员关于kasrp问卷的调查中,医生的疼痛管理知识答对率仅为54.8%。
3.5其他因素
护理人力、医疗服务体系、疼痛管理制度等均是实现有效疼痛管理的重要因素[21],同时也都有可能成为疼痛管理的影响因素。护理人力不足,工作任务繁重仍是当下一些医院的临床困境;部分镇痛药物不在政策报销范围内,且费用昂贵,患者难以承担;我国目前尚缺乏科学、规范的术后疼痛管理制度及评估体系。这些因素终将制约疼痛管理的发展,需要管理者们从源头抓起,从根本上解决。
4术后疼痛管理的内容及措施
4.1正确的疼痛评估
淤疼痛体验是个体性主观体验,护士在处理患者疼痛时,应将自己的评估和患者的疼痛体验相结合作出正确的评估。于术后疼痛评估不仅是对患者静息痛的评估,即休息疼痛,还包括患者咳嗽、功能活动、深呼吸时的疼痛,只有将患者功能活动疼痛控制在臆4分[5],患者才会配合术后功能锻炼,进而减少术后并发症。盂采用合理的评估工具评估患者疼痛。常用的疼痛评估工具有:文字描述评分法(vds)、数字评分法(nrs)、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面部表情疼痛量表评分法、mcgill疼痛调查问卷评分法(mpq)和术后疼痛评分法[22],这些方法适合于大手术术后或气管插管无法说话者,在使用时,应在术前对患者进行手势表达训练,以了解患者疼痛情况,目前尚未普及使用。此外,特殊患者可使用特殊疼痛量表,如患儿可使用“儿童疼痛评估工具”等。每种工具都有其特性及优劣,使用时应参考患者的主诉及个人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对疼痛的耐受性等,来选择适合的镇痛药物,制订个体化疼痛方案[23],从而提高患者术后的镇痛效果。
4.2疼痛评估的频率
相关疼痛指南[24]推荐的疼痛评估频率:淤对所有入院患者予以疼痛评估;于在住院期间,对患者疼痛情况予以动态评估;盂以下情况需要再评估:更改镇痛方案后、非消化道给镇痛药30min后、口服镇痛药1h后,倘若疼痛再次评估结果理想,可恢复常规评估,在患者可正常睡眠时,无需再疼痛评估,以免影响患者睡眠;榆在评估患者疼痛程度时,不仅要评估静息痛,还要评估活动时的疼痛程度。
4.3疼痛护理干预措施
根据《骨科常见疼痛专家处理意见》[25]总结出以下措施:淤疼痛宣教;于合理评估;盂超前镇痛;榆多模式镇痛;虞个体化镇痛。在患者入院时,评估其疼痛情况,了解患者疼痛认知,以给予疼痛知识教育;在术后的镇痛过程中,针对患者手术的性质及部位,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及时、准确地进行镇痛处理;患者术后疼痛剧烈,在药物镇痛作用未彻底消失之前,给予超前镇痛,对于使用镇痛泵(pca)自控疼痛的患者,要告知其提前有效按压泵;通常可将作用机制不同的镇痛药物联合使用,达到协同或相加镇痛效果,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根据患者个体差异,采用个体化用药方法,以最小镇痛药物剂量取得最佳镇痛效果。
5结语
综上,今后在骨科术后疼痛的护理管理实践中,需加强医、护、患的沟通及多科协作;加强疼痛知识宣教,提高患者对术后疼痛的认知;医护人员应加快对术后疼痛管理观念的转变,准确、及时地推行有效的镇痛模式;综合评价患者的疼痛程度,选择合适的镇痛方案,及时追踪和评价患者的镇痛效果,使术后疼痛管理持续有效改进;管理者应从高层面分析制约疼痛管理发展的诸多因素,培养疼痛专科护士,采取多形式教育提高床边护士疼痛护理知识与临床实践能力,逐步提高术后疼痛管理效果。
作者:韦美爱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金城江区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杜克,王守志.骨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7.
[3]徐建国,吴新民,罗爱伦,等.成人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0,26(3):190-196.
[4]鄢建勤,王英,唐岸柳,等.湖南三大省级医院术后疼痛现状调查[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21(11):1384-1387.
[5]童莺歌,刘敏君,刘冬华,等.5所三级医院术后疼痛管理质量评价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29(1):24-28.
[6]刘胜男,张春理,高小雁,等.骨折患者疼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13,13(4):250-251.
护理管理知识范文篇10
【关键词】日间手术;药品管理;规范化
临床科室作为药品管理、使用的主要场所,护理人员作为药品的主要操作者,临床科室及护理人员对药品的管理直接关系到药品的质量和患者用药的安全与治疗效果,直接影响医疗质量与安全。但由于缺乏药品专业知识的培训,临床科室常存在护理人员对药品管理知识缺乏、药品质量管理意识薄弱以及病房管理制度不规范等诸多问题,从而导致病房储备药品质量管理效果不佳,进而影响药品的质量,存在一定的用药安全隐患和风险[1]。2019年中国医院管理协会再次将“确保用药安全”列为患者十大安全目标之一[2],用药安全与患者安全息息相关,规范临床科室的药品管理刻不容缓。日间手术涉及病种较多,病房常用药品品种、规格相对较多,加之日间手术模式具有“短、频、快”的特点[3],存在一定的用药安全风险,如何提高日间手术病房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值得管理者深思。然而目前对日间手术的研究热点主要聚焦于对其定义的解析、模式的探讨、护理的探索、管理的研究以及医疗安全与质量的探索等[4],而如何保证日间手术病房药品的管理质量尚未见报道。自2019年1月开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日间手术中心通过药师参与临床科室药品规范管理和督导,在药品质量管理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日间手术中心共计55张病床、20名护理人员,涉及病种包括胆囊结石、肺结节、甲状腺瘤、结肠癌、耳鼻喉疾病等60余种。1.2药品管理措施。2019年1月前,该中心采用以临床护士为主导的药品管理模式,由病房总务护士负责药品管理质量,未形成标准化的科室药品管理制度,未成立药品管理小组,缺少药品相关知识的系统化培训,存在病房药品管理缺乏监督机制、药品质量检查流于形式、临床护理人员药品规范化管理知识欠缺的情况。针对以上问题,2019年1月起该中心改用药师参与的药品规范化管理模式,具体措施如下。1.2.1成立日间手术规范化药品管理小组。 日间手术病房成立药品管理小组,由药师、病房护士长、质量控制护士、总务护士组成;通过qq、微信、电话等欧洲杯买球平台的联系方式畅通沟通渠道,以便临床科室能及时与药师进行沟通交流,药师根据临床科室用药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指导、监督与反馈。管理小组主要职责是加强日间手术病房药品的规范化管理,加强对日间手术病房用药的指导与督查,以及根据日间手术的特点制定标准化的药品管理规范,并进行实施与效果评价。1.2.2加强病房药品的规范化管理 。由药师收集整理日间手术病房所有的药品说明书,制作《日间手术病房药品使用说明书手册》,管理小组成员在药师的指导下制订《日间手术病房常见药品说明书》,其内容包括药物的商品名、化学名、适应证、药理作用、常规剂量、用药途径、不良反应等,存放于病房文件柜,便于护理人员随时翻阅学习及参考。1.2.3加强标准化药品管理的培训。 药师定期到日间手术病房进行药品储存效果的检查及药物知识的培训。临床科室组织护理人员针对病房常用药物的管理制度、各类药品的保管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以使病房药品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1.2.4药师定期到病房进行督导。 总务护士做好药品的管理与登记,每天对病房药品进行检查。药师每月到病房进行检查与督导,主要针对科室药品的存放、标识的规范、近效期药品的监控、基数药品的合理性、药品的储存条件等进行督导,并针对病房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药品管理小组定期召开规范化管理小组沟通会,将存在的问题、药品最近的进展及时传达给病房。1.3评价方法。采用李凌等[5]报道的《药品管理质量评价表》对日间手术病房药品管理质量进行评价。该量表主要针对药品品规基数管理、药品标识管理、药品存储管理、药品效期管理和药品质量管理5个维度,各维度最高得分分别为20、10、30、20、20分,总分最高为100分,得分越高提示病房针对药品管理的质量越高。由药师于2018年10月(规范化管理前)和2019年10月(规范化管理后)对日间手术中心的药品管理分别进行评价。通过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与分析。
2结果
规范化管理后,日间手术病房在药品品规基数管理、药品标识管理、药品存储管理、药品效期管理及药品质量管理维度管理质量得分均得到提升,具体得分见表1。
3讨论
- 上一篇:安全危机管理范文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高职口腔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2022-12-21 08:46:14
喉癌术后居家护理管理策略 2022-12-21 08:17:15
基础护理学实训教学研究 2022-12-19 08:16:11
内科护理学智慧教学探索 2022-12-09 14:48:48
6s管理模式在护生基础护理学的应用 2022-10-14 14:39:12
职业院校健康护理课程融合策略 2022-10-13 14:4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