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医学知识范文10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11-09 17:34:34

护理医学知识

护理医学知识范文篇1

关键词:医用化学;护理专业;实验能力培养;素质教育

医用化学也是学好后续医学课程如生化、药理、生理、临床检验等的基础。如何使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呢?

一、明确教学目标

护理专业的主要课程是护理学,医用化学是为专业课服务的。教师应重视护理专业岗位与相关化学知识、技能需求的联系,淡化化学学科意识,注重化学与医学的相关关系。从知识性、趣味性、关联性、渗透性、实用性出发,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与护理专业相关的化学知识,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薄弱,化学基础更弱,且层次不一。学生中有上过高中的,还有初中未上完的。最头疼的是,不少学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淡漠。很多学生对医用化学不够重视,认为不重要,觉得这门课的知识在以后护士工作中用不到,认为护士只要会发药、打针、输液就行了,没必要学化学。有些学生对化学还有厌学情绪。学生对医用化学认识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更谈不上认识到医学和化学的关系,对为什么学习医用化学缺乏足够的认识。第一课尤为重要。教师可列举一些日常及医疗上的实例,使学生意识到化学在医学中的重要性、在护理专业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在生活中化学无处不在,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例或与医学相关的话题或内容为切入点,逐渐将化学知识渗透进来,让学生了解到医学离不开化学,学护理不能不具备化学知识,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师备好每一节课

教师不仅备教材、备内容,更要备学生。教材内容繁多而教学课时少,化学知识的系统性强而与医学相关内容偏少,缺乏与医学的密切联系,实用性不强,导致学生未能体会到化学在医学、在护理专业中的实用价值,因而很难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教师可适当调整教材的内容,打破其完整性和系统性,降低难度,注重其与医学的关联性,突出化学在医学上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针对学生基础薄弱的现状,尽可能地把化学知识讲得浅显易懂,围绕化学与护理专业的相关性进行教学,努力使每一个知识点都与医学相关,让学生易于接受、产生兴趣。如讲碘的性质时,教师可以注重讲碘酊的成分与用途、人体缺碘的症状及生活中如何补碘。讲到分子的极性及相似相溶原理时,着重讲水分子的极性及维生素vc、vb的水溶性和va、ve的脂溶性。讲到配合物时,从nh3与h 可以配位形成nh4 ,讲到nh3也可以与cu2 配位形成比较复杂的离子,同时联系学生熟知的血红素、煤气中毒、vb等讲配合物的知识及应用。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领悟化学的魅力及化学与医学的关系。因为在生活中,化学与医学无处不在。如甲醛对人的危害人所共知,劣质的衣服中含有甲醛,装修材料中也含有甲醛等;饮食上要注意营养元素、微量元素的摄入,碳酸饮料不宜多喝等;又如家里的肥皂、洗涤剂、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等等。

四、教师及时充电,补充医学知识,提高医学素养

医用化学应以化学在医学中的实用性为重点,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化学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同时要了解护理专业的学科特点及护理工作的性质和内容。对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教师都应通过书籍、期刊、网络等搜寻相关医学知识,提高自身的医学知识水平。医学知识的积累和提高,有助于教师将医学知识更好地融入到教学中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习到医学知识。

五、教师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教育

对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要有认真、踏实、刻苦、勤奋的学习态度,更要有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护理医学知识范文篇2

关键词:医用化学;护理专业教学;学习兴趣; 医学素养

医用化学是护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学生学好后续医学课程,如生化、药理、生理、临床检验等学科的基础。

一、明确教学目标

护理专业的主要课程是护理学,医用化学是为专业课服务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护理专业岗位对相关化学知识、技能需求的联系,淡化化学学科意识,注重化学与医学的相关关系,从知识性、趣味性、关联性、渗透性、实用性出发,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与护理专业相关的化学知识,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中职护理专业的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薄弱,化学基础更弱,且层次不一,有上过高中的,也有初中未上完的。最头疼的是,不少学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不高。很多学生对医用化学不够重视,认为医用化学课不重要,觉得这门课的知识在以后护士工作中用不到,护士只要会发药、打针、输液就行了,没必要学化学,甚至有些学生对化学还有厌学情绪。由于学生对医用化学认识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更谈不上可以认识到医学和化学的关系,对为什么学习医用化学也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上好第一节医用化学课就尤为重要。教师可先列举一些日常及医疗上的实例,使学生意识到化学在医学中以及在护理专业中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生活和化学知识有紧密的联系,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之后讲授每一个知识点时,教师应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例或与医学相关的话题或内容作为切入点,再逐渐引入化学知识。让学生了解到医学离不开化学,学护理更不能不具备化学知识,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内容,更要备学生。教材内容繁多而教学课时少,化学知识的系统性强而与医学相关内容偏少,缺乏与医学的密切联系,这使学生不能体会到化学在医学在护理专业中的实用价值,因而很难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可适当调整教材的内容,打破其完整性和系统性,降低学习难度,注重化学与医学的关联性,突出化学在医学上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针对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的现状,尽可能地把化学知识讲得浅显易懂,围绕化学与护理专业的相关性进行教学,努力使每一个知识点都与医学相关,并能让学生易于接受而产生兴趣。如讲到碘的性质时,注重讲碘酊的成分与用途、人体缺碘的症状及生活中如何补碘。在讲到分子的极性及相似相溶原理时,着重讲水分子的极性及维生素c、维生素b的水溶性和维生素a、维生素e的脂溶性。讲到配合物时,从nh3与h 可以配位形成nh4 ,nh3也可以与cu2 配位形成比较复杂的离子,同时联系学生熟知的血红素、煤气中毒、vb等讲解配合物的知识及应用。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领悟化学的魅力及化学与医学的关系。生活中衣、食、住、行各方面,化学与医学无处不在。如甲醛对人的危害人所共知,劣质的衣服中会含有甲醛,装修材料中也含有甲醛;饮食上营养元素、微量元素的摄入,碳酸饮料不宜多喝;家里的肥皂、洗涤剂、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等等。

四、及时充电,补充医学知识,提高医学素养

医用化学应以化学在医学中的实用性为重点,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化学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同时还要了解护理专业的学科特点及护理工作的性质和内容。对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教师都应通过书籍、期刊、网络等搜寻相关医学知识,提高自身的医学知识水平。教师医学知识的积累和提高,有助于将医学知识更好地融入到教学中去,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习到医学知识。五、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教育对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要有认真、踏实、刻苦、勤奋的学习态度,更要有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护理医学知识范文篇3

1.1编写医学科普读物

针对问卷调查结果,根据中职生认知水平和医学知识本身难懂的特点,我们编制了《医学发展简史和趣闻》与《医学科普知识》两本科普读物。其中《医学科普知识》分为人体构造、人体系统、生命的历程、保健与护理4篇,是我校第一部医学普及类工具书。两本读物明显有别于枯燥的专业课本,极大地体现了趣味性和科普性。两本读物分别用于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通过实例,由浅入深地介绍医学知识并将医学知识巧妙地融入教学中,力求生动易懂,把深奥的医学专业知识变为通俗易懂的医学科普知识。两本读物不仅可以供学生自学,还可作为教师的教学参考资料,从而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2实施医学科普知识教育

1.2.1课程教学中实施医学科普知识教育

针对中职生临床教学和职业教育的需要,我们对学生加强医学科普知识教育。在内科护理学等课程的教学中,穿插两本科普读物所介绍的知识。同时,通过在学校网站上宣传医学小常识,开展医学科普知识讲座,组织医学常识竞赛来推广医学科普知识,培养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兴趣,加深其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实施医学科普知识教育后,及时对课堂教学效果和学习情况进行调查评估。将2010级护理双证书15、16班学生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医学科普知识的引入与讲解,对照组不进行医学科普知识教育。对比两组期末内科护理学考试成绩,发现实验组平均成绩85.50分,对照组则为79.60分,90分以上的学生大多在实验组。说明医学科普知识教育有助于提高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能力。

1.2.2临床教学中实施医学科普知识教育

我校全面整合研究资料,在临床教学中加强医学科普知识教育并制定实施计划和评价标准。对见习、实习学生开展20学时的医学科普能力训练,通过运用医学科普知识提高与患者沟通的能力。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医学科普能力,又能完成既定的临床教学任务。此外,临床教研室多次组织学生进行模拟训练和临床实训。模拟训练中学生扮演患者和护士,“患者”提出各种问题,“护士”给予解答。这种模拟训练促使学生对理论知识和临床知识进行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复习,有助于医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临床知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在医学科普能力模拟训练和临床实训结束后,组织患者及其家属对实习生进行评价。具体实施办法是:由患者及其家属提问,学生解答,然后再由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评价。评估对象为随机抽取的我校2009级护理专业160名实习生,其中实验组(在临床教学中实施医学科普知识教育)80名,对照组(在临床教学中未实施医学科普知识教育)80名。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的患者满意度较高。

2加强中职生医学科普知识教育的意义

2.1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对于刚接触医学知识的学生来说,专业技术知识与医学科普知识缺一不可。所以,医学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提升学生医学科普知识水平。中职生入学前接触的医学内容较少,医学科普知识匮乏,直接影响了专业课的学习和理解,学生学习兴趣大打折扣。而且医学理论知识枯燥、内容跨度大,使得学生对最基础的医学发展史等知识不能很好地了解和掌握。因此,中职卫校加强医学科普知识教育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2是护理专业发展的需要

护理专业作为一门学科,在发达国家得到了长足发展,已经从疾病护理扩展到心理健康、社会功能和预防保健等方面。在我国,护理事业虽处于快速发展状态,但发展极不平衡,尤其在西北等地区还处于萌芽状态,很多基层医院的护理工作者医学基础知识欠缺,远远不能满足护理工作发展的需求。因此,加强医学科普知识教育有助于培养护理专业人才,是护理专业发展的需要。

2.3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护理医学知识范文篇4

长期以来,中专护理教学沿用了学科型的教育模式,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基础理论掌握得较好,但不足的是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而只有将这种传统的教学跟实践教学有机衔接起来,学生的实际技能操作水平才能提高,上岗就能胜任,就业能力强,适合对现代中专护理教育发展的需要。所以,现阶段中专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知识全面、能力强、素质高并富有创新意识的优秀护理人才。由此带来的中专护理医用化学教学特点为重在培养学生对化学在医学中的地位的了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够有的放矢,才能将所学的大部分知识点在医学学习中找到用武之地。

二、从学生特点出发,寻找教学突破口

中专护理专业化学教学中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方面主要是中专护理专业的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初中毕业后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进入高中而分流出来的,成绩相对落后,学习的内在兴趣不足,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加上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对科学这门功课基础相对较弱,对化学学习的认知能力较低,往往由于听不懂课而不去听;更有部分学生在进入护校以前,面对每个人对医院的日常生活印象,总认为是跟化学没有关系的,一旦进入学校,开学的第一门课就是化学,在心理上不认同,甚至有害怕、恐惧心理。对化学学习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在我校的每一届新生入学后的第一个月的班主任会议上,班主任老师提得最多的是学生对化学听不懂的问题;在第一次学生的教学座谈会上,学生说得最多的还是化学的问题。但是,作为化学任课老师,当我深入学生中间,具体询问有哪些问题难以听懂的时候,学生往往会说一些什么公式记不住啊,分子式记不住啊等等问题。事实上在医用化学基础课上对计算公式和分子式的要求是极少的。第二方面原因,首先来自现行的医用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医学缺乏紧密联系,更加注重的是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导致医学生对化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说白了就是不明白学习的化学跟临床到底有什么关系,或者说在临床哪些知识中有化学的影子。教师唯有将临床知识中化学的内容加强提炼出来,让学生有个明确的思路,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学校的化学教师又往往大多毕业于综合性大学的化学专业,不具备系统的医学知识,授课常与医学基础、临床课脱节,这势必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任课老师要将收集到的化学在医学中的应用实例如何恰当地补充到课堂教学中显得非常迫切和重要。

三、用学科前瞻性的视角,引领学生学习思路

针对以上中专护理教学的特点和化学教学的困难,除了进行必要的解释以外,作为教师,我们没有能力在短时间内改变学生在初中阶段形成的定向思维,迅速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那么,在如何在教学中将医学知识天衣无缝地引入化学的教学便变得尤其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淡化学科意识,注意化学与医学的联系。例如,在“溶液”的教学中可以引入正常成人体内的血液中血浆蛋白的浓度,正常成人血浆中ca2 的浓度以及缺ca2 的话会带来怎么样的表现等等。同样的,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营养特质的运输和转化、代谢废物的排泄等都离不开溶液。让学生能从宏观的感观上觉得原来化学就在我们体内,跟原来学习过程中最害怕的分子式,化学反应方程式有些区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用量出为入的观点,实施无缝联结

虽然化学教学避免不了要讲解到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点,这些也是学生觉得困难的地方,但是作为教师,可以在讲解基本知识点时引入一些医学中较为简单的知识,比如,在溶液浓度的学习过程中引入酒精的相关知识。酒精的化学名叫乙醇,是饮用酒的主要成分。乙醇在医药卫生方面的用途很广。比如,体积分数φ≥0.995的主要用作化学试剂;而体积分数φ=0.95的在医药上主要用于配制碘酊,浸制药酒、配制消毒酒精和擦浴酒精等;又因为体积分数φ=0.75的乙醇溶液能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使蛋白质变性,干扰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抑制细菌繁殖,有杀菌消毒的作用。而临床也可利用酒精挥发时能吸收热量,用含量为φ=0.25~0.50的酒精溶液给高热病人擦浴,从而达到退热、降温的目的。这样在教学中能将比较生硬的纯理论知识渗透医学知识的教学,并且是日常学生接触到的医学知识往往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真正的教学为临床服务的理念。

护理医学知识范文篇5

当前,我国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明显地受到医学专业学科体系的影响。这种课程体系类比医学教育课程体系,按照医学基础、护理学基础、临床护理学等进行分类,分别被命名为病理学、生理学、药理学、微生物学,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五官科护理学、中医护理学等课程。对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分析,其优缺点叙述如下。

(一)优点

这种由医学基础、专业基础、专业主干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结构,在医学基础课程中,集中叙述了病理学、生理学、药理学以及微生物学等医学基础知识,知识归类明确。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中,由基础护理学到临床护理学,理论层次清晰,非常便于知识和技能的集中存放,比较易于理论传授。在专业课程的构建方面,把护理专业知识和技术分为基础护理学和临床护理学两大类。而临床护理学的课程,既采用了学科体系的优点,又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了临床实践过程,把他们分为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五官科护理学、中医护理学等等。

(二)不足之处

1.学科独立性的课程地位与课程思想表达不明确

护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缺乏自己应有的独立的学科思想。在当今的临床护理学课程中,依照医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内容和结构以疾病为主要线索,从每一个疾病的发生原因开始,在理论上对其发生发展规律、诊断检查的常用方法或手段,以及治疗方法、转归等,逐一展开叙述。这一内容和结构模式,几乎是完全照搬了医学学科体系的课程构建思路,使得护理专业课程中,医学知识体系较护理学知识体系反而更加突出,没有能够体现出护理学独立学科的课程地位和课程思想。

2.工作过程的整体性被零碎化

按照学科体系构建的临床护理课程,首先,为了便于对知识较好地进行分类与归纳,就将每一疾病过程整体中的病理、生理、治疗、药物等,强行分拆开来,形成了多个层面或者多个模块的零碎的知识与技能架构;然后再将这些零碎的知识与技能模块,以类似于“符号”“编码”的形式,分别陈列到每一门相对独立的病理学、生理学、药理学课程中,显得呆板而缺乏活力。此类课程构建模式,相对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现代职教课程体系构建理念,虽然具有系统性,但是却缺乏整体性,其结果是把护理学的知识和技能细分到了不同的板块(点)中,并最终将一个整体的工作过程零碎化掉了。

3.有重医轻护之嫌

从当前我国护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可以明显看出,无论中职还是高职,课程无一例外地都包含了医学生课程所涉及的全部课程内容;而且这部分内容,不仅在临床护理学的课程结构中处于独立的知识体系结构状态,而且其内容大约占到了临床护理学总内容的70%左右。显而易见,这种课程大有重医轻护之嫌。

4.医护知识体系之间缺乏连接性

查阅当前的临床护理学课程,我们不难发现,内容与结构基本遵循同样的规律:以具体的疾病为线索,前面介绍有关疾病的医学与医疗的知识,如疾病的原因、发生发展规律、辅助检查结果、治疗与转归等,后面阐述护理的要点或者护理措施等。这种课程模式,从课程内容结构来看,医疗与护理知识体系之间有大量的重置与重复,而从医学与护理学的学科之间关系来看,却缺乏紧密的联系,似乎两者之间可以相互独立。给人一种错觉就是:没有医学知识也可以当好护士。

(三)对教学的不良影响

1.不利于护理专业的向前发展

缺乏独立的学科思想以及重医轻护的课程现象,直接导致社会人群产生对护理学科与护士社会地位的认识偏差。传统的社会人群意识认为,护理学学科地位低下、护士地位不如医生地位。这种意识的形成,很难说与护理专业这种传统的课程构建模式没有直接的相关性。这种课程形成的社会人群意识对护理专业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这种社会人群意识将极大地影响了护理专业人员的职业热情和职业态度,不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二是影响了护理人员的个人价值、社会地位评判,不利于调动护理人员专业积极性,从而阻碍专业的发展。

2.增加了教学负担

纵观护理专业现有的课程现状,不难看出,护理专业课程内容的学习,对护理专业学生提出了比医学专业学生更高的学习要求:从课程内容结构来看,他们被要求学习既包含医学专业学生学习的医疗知识体系,又包含护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护理学知识体系;从课程知识面覆盖的范围来看,护理专业的课程内容,知识范围不仅覆盖了全部医学知识体系,而且必须覆盖全部护理知识体系。结合护理专业学生的年龄、心智水平以及护理专业的学制设置等综合考量,很显然,这种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种脱离了护理教学现实的课程体系,不仅增加了教学负担,而且还增加了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难度,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3.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人才培养的过程,应该是知识、技能、价值观的整体教育过程。护理教育的整体过程,是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价值观的自动构建过程,目前这种课程体系把整体的人才培养过程通过理论上的知识归类方法,将其分割成为一个一个零碎的知识类别。护理专业教学实践,又简单地将这些零碎的知识(能力系统的要素)呈献给学生,缺乏对这些要素进行系统的、规律的整装连接过程。用系统理论的观点分析这种课程体系,其特点就是完成了学生对知识和技能模块的认知功能,并没有完成其应用功能。实施上,这些知识或技能的模块,只是相当于系统要素的一部分,而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才是职业教育的整体功能。也就是说,当前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使得我们的护理教育实现的只是其“部分”功能,而并不是“整体”功能。根据系统理论的观点,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由此可见,这种课程体系实现的教学效果是事倍功半。

4.脱离实践,应用困难

由于护理实践的知识和技能被课程从理论上分解得支离破碎,其结果是学生学过之后,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不该用,以及如何应用这些模块式的知识和技能,以至于临床实践过程中,感觉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或者技能根本用不上,或者在学校根本没有学到任何知识和技能。因此,这样的教学是一种由局部求整体的教学方式,学习者实际上获得的能力较小,不能较快的适应临床实践过程,护理教学也没有实现为护理临床一线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预期目标。

5.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

目前,护理专业的课程构建脱离了护理临床工作过程,忽视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在“工作情境”中培养的教育过程,以至于护理专业学生因缺乏工作过程这一最有效的学习途径,而无法找到形成或者锻炼的机会,不利于护理专业学生知识体系与价值观的自动构建与形成,因而难以形成适应市场的“做事”或“做成事”的职业能力要求。

6.学生的参与性不强

由于当前护理课程体系结构受到医学学科体系结构的影响,大多数的知识技术被以类似于“符号”、“编码”等可以复制和拷贝的陈述性知识的形式写进课程中,因而,这样的课程决定了其教学过程基本处于半封闭状态,由于缺乏工作过程,教学只能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灌输”为主,学生参与度不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

7.中职、高职学生的学习任务区分不明

现有的护理专业教材,较少区分中职和高职的差别,内容大同小异,知识、技能层次深度差别不大,使中职学生和高职学生学习任务区分不明确。

二、专业课程改革思考

课程始终处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现代教育学认为,课程包含教学。由此,课程也是以一种教学系统的形式呈现的。

(一)预期目标

1.体现护理学的一级学科地位

护理学作为一级学科,中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不仅应当摆脱传统的医学学科体系的束缚,还应当以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构建属于护理学科自己独立的课程体系,充分表达护理学作为一级学科的独立性。在当今护理程序理论的支持下,这一思想完全可以实现。

2.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是对课程实施结果的一种预期,是课程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确定了什么样的课程目标,就决定了需要选择什么样的课程模式。护理职业教育中职与高职的层次差别。其区别在于:前者主要“培养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而后者的人才培养,则定位于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1-2]。总而言之,护理职业教育是要为社会培养临床第一线的应用性人才。因而中高职护理课程体系要突出培养护理临床应用性人才的目标特点。

3.兼顾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核心能力或者关键能力的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概念由德国提出,是指学生获得为完成今后不断发展变化的工作任务而应获取的跨专业、多功能及不受时间限制的能力和终身不断继续学习的能力,它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组成。由此可见,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考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积极开展学生团队活动,把职业技能的传授贯穿于学生团队完成的工作过程之中。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中,学生不仅逐渐掌握了从事职业活动所必须的专业能力,而且通过团体活动的社会实践,掌握了人际交往的语言沟通技巧;通过承担社会责任、调整与人合作的态度,获得与他人协作的机会,积累社会活动的经验,并最终提高社会能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还可促进针对某一项目任务,自寻学习资料、研究教材,掌握学会学习的方法,自主学习,从而具备从事这些活动所必须的学习方法和工作方法。

4.区别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层次差别

(1)课程构建体现就业岗位层级差别的要求

“国外护士的资历要求及分类”资料,对我国的中高职护理教育课程的构建具有启示意义。国外的护理职业教育体现出了护理人员的分层级管理的特征。以美国为例,护理人员分为两个水平:操作护士(tn)及注册护士(rn)。注册护士一般分为初级水平及高级水平。操作护士:一般需要经过一年左右的专业培训。注册护士:高中毕业后,可通过三种途径完成注册护士所需要的专业基础教育———证书教育(dp),一般为3年;专科教育(ad),一般在社区大学或护理院校,学制2-4年;本科教育(bd),一般学制4年。

(2)护理中职生岗位特点

当前我国医疗单位中,中职护理毕业生就业单位及其岗位职责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其技术要求与工作内容居于较低管理层级。二是其工作内容重点局限于基础护理技术及非专业性护理。只需“完成低技术性基础护理工作及非技术性护理工作”“不得从事创伤性或侵入性护理技术操作,不得独立承担危重病人的生活护理工作”等。三是这些护士在临床实践的早期阶段,都伴随有高层级护士的持续指导和培训教育。也就是说,中职护理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比较高职学生来说,在时间上相对较晚。

(3)护理高职生岗位特点

护理临床实践对高职护理学生的期望远比中职学生要高。一是高职学生就业单位的级别、专业技术水平普遍较高。二是临床实践中,给高职学生的工作岗位适应期比较短暂,高职学生毕业后往往很快被分配到独立岗位,承担相应职责。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当代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考虑护理临床实践的要求,必须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入手,以工作过程为教学实践途径,组织、构建护理专业的课程体系。

1.工作过程的内涵

根据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以rauner教授为首的职业教育学专家的研究,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的,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3]。工作过程的要素内涵:第一,工作过程是综合的;第二,工作过程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4]。

2.护理程序是工作过程

对于护理专业来说,什么是工作过程?如何确定构建护理专业课程的工作过程?这些都是课程构建的重点和难点。相较于其他专业来说,护理专业有一种特殊的工作过程———护理程序。什么是护理程序?护理程序是护理人员为服务对象提供护理照顾时所应用的工作程序,是一种系统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它是现代护理的核心,是一种科学的确认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综合的、动态的、具有决策和反馈功能的过程[5]。由此可见,无论从工作过程的概念出发还是从工作过程的理论本身出发,可以毫无疑问地判断护理程序是一种成熟的、系统的工作方法;是一个经过提炼了的、科学的护理工作过程。

3.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构建临床护理课程

程序是事物指向一定目标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护理程序包含了五个步骤: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理实施、护理评价。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构建临床护理课程的方法,是将医学基础知识,分别贯穿到护理程序的五个步骤当中,而不再如当前的课程一样,虽然也有护理程序的内容,却不知道医学知识与护理学知识体系应该如何“贯穿”,因而形成现存的护理临床课程这种“一门课程,两种知识体系并存”的现象。

4.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构建临床护理课程的意义

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构建临床护理课程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现了课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目标

护理程序的理论基础来源于与护理有关的各学科理论,如系统论、层次需要论、信息论和解决问题论等。系统论组成了护理程序的框架,层次需要论为估计病人健康状况、预见病人的需要提供了理论依据,信息论赋予护士与病人交流能力和技巧的知识,从而确保护理程序的最佳运行。解决问题论为确认病人健康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及评价效果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各种理论相互关联,互相支持。由此可见,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构建临床护理课程,实现了课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目标。

(2)贯通医护两种知识体系

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构建的护理临床课程,克服了当前课程体系中医护两种知识体系并存的弊病。它不仅没有忽略医学知识在课程中的内容选取,更重要的是,它根据护理实践的应用要求,通过工作过程的主线,将医学理论知识融入到护理临床实践的应用过程之中,使之成为护理知识体系的组成部分。这样既兼顾了护理学生对医学知识学习的要求,又不至于在心理上形成过多学习内容的心理负担,而且还在课程结构的形式上,极大地减少了重复重置医学知识的现象,使得课本变薄、学习轻松,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信心。

(3)体现中高职护理专业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差别

在护理程序的相关步骤中,依据中高职护理学生的就业岗位要求和可持续发展实践差别,可以将对应的医学知识体系中,相应基础知识进行增减和扩展,以此满足岗位就业需要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从而体现中高职护理课程人才层级培养中的作用与差别,真正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改革护理专业课程的总目标。

(4)推动护理学历史向前发展

护理医学知识范文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于妇产科治疗的妇女患者100例,并根据实施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其中观察组50例患者年龄为20~40岁,平均年龄为(31.23±3.4)岁,其中子宫肌瘤患者有10例,40例为孕产妇患者,孕龄为19~37周,根据患者选择的分娩方式有23例患者选择自然分娩,而17例患者则选择剖宫产;而对照组50例患者年龄为19~41岁,平均年龄为(32.20±3.7)岁,其中子宫肌瘤患者有9例,41例为孕产妇患者,孕龄为20~37周,根据患者选择的分娩方式有22例患者选择自然分娩,而19例患者则选择剖宫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妇产科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干预;而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患者护理的基础上再运用临床护理途径进行护理干预,其具体的护理方法如下:患者在入院接受治疗后,护士长应该根据患者具体的情况安排专门的护理人员陪同照顾;护士在对患者实施护理的过程中应该积极主动,态度诚恳,本着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对患者进行全面而精致的护理,与患者多沟通与交流,获取患者的信任,使患者可以主动配合临床治疗工作;护士必须详细地记录患者在治疗前后身体状况评估的结果,此外,还要对患者实施的整个护理过程的护理工作进行全面的评估并且记录其结果;在患者出院的前一天,护士向每一位患者发放护理满意度的调查表,其主要内容主要有患者对妇产科就诊常识和妇产科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1.3护理满意度的判定标准:在患者住院前一天向所有患者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表,并根据患者的回答来打分,满分为100分。其中80分以上的为非常满意,60~79分为满意;60分以下为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以上100例妇产科患者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本次研究中一共向患者发放了100份的调查问卷,回收100份。其中观察组患者对其实施的护理表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的分别有27、20、3例,护理满意度为94%;而对照组患者表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的分别有12、15、23例,其护理满意度为54%,对比之下可见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要远远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观察组患者表示对妇产科就诊常识了解的有47例,所占的比例为94%,而对照组患者了解的人数为41例,占总例数的82%。此外观察组50例患者中表示对妇产科相关的医学知识均有所掌握的有45例(占90%),而对照组50例患者中对妇产科相关的医学知识均有所掌握的有41例(占82%),差异显著。

3讨论

3.1临床护理路径在临床护理工作的体会:要在妇产科护理模式中加入并且做好临床护理路径,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对患者的病情和诊断结果进行充分了解和掌握后,向患者详细地解释每个相关检查的内容和作用,以及每个检查所需时间,让患者在检查前做好心理准备;第二,护士长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安排专门的护士陪同患者进行就诊检查,如患者出现突发情况或者特殊病情的患者,可以安排患者优先进行检查;第三,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和文化背景以及性格等情况,护士选取在患者可接受范围内的护理方式和言语行为告知患者妇产科相关的医学知识和进行简单的自我检查方法;第四,护士根据每个患者的家庭经济情况、文化背景等因素,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尤其是存在情况不稳定的患者或者已经表现出不良情绪的患者,此时护士应该和其家属商量尽快做出与患者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使其心理状态处于一个稳定平和的状态;第五,护士在陪伴患者就诊检查期间,可以向患者讲解妇产科的相关知识和妇产科就诊的常识,同时对患者了解和掌握这些相关知识进行调查评估并记录其结果;第六,可以开展患者与患者之间的交流活动,使之可以相互交流护理经验和生活常识的沟通与交流,丰富患者的医学知识。

护理医学知识范文篇7

1.1对象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护理系2010级,共计131名护理本科生。所有学生已在入学时随机分为4个班,各班级学生在数量、性别、年龄、入学成绩等方面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以抽签方式随机将四个班级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分组结果为1班和4班为对照组,n=65;2班和3班为试验组,n=66。

1.2材料

两组均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李乐之主编的第5版《外科护理学》作为主要教材。本研究所应用的外科学影像教学资料为卫生部十一五国家重点音像出版规划视听教材,界面简洁,声音、图像清晰,交互性好,教学内容丰富,教学目标明确,使用简单方便。

1.3方法

1.3.1授课内容及课时安排

选择《外科护理学》中“甲状腺疾病患者的护理,乳腺癌患者的护理,胃癌患者的护理”三个章节作为授课和测试内容,每章节均为2个学时(90分钟),授课的内容和时间安排为:基础医学知识25分钟,临床医疗知识25分钟,护理知识占40分钟。

1.3.2授课模式

授课教师具备丰富的普外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和多年的《外科护理学》教学经验,可完全掌控讲课内容与方法。同一名授课教师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于授课前分别准备两种授课方案。两种授课模式均通过课堂提问和逻辑推理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知识探索和课堂学习的过程。

1.3.2.1对照组以《外科护理学》教材为主,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辅以临床案例资料和图片等制作ppt课件,逐项讲解授课重点。

1.3.2.2试验组以《外科护理学》教材为主,在讲解与专科护理相关的解剖、病理生理、诊断、治疗方式和手术方式等专科知识时引用相关外科手术影像资料,并辅以临床典型案例制作授课ppt。授课时结合影像资料内容衍生讲解系统的护理知识,如:术前护理的主要内容、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临床表现、可采取的相应有效的护理措施以及措施应用后的效果评价等实用专科护理知识。

1.3.3测评方法

1.3.3.1试卷设计

采用闭卷理论测试的方式,试卷设计由4位临床外科护理专家经过三轮的制定、修改、完善和评价,符合《外科护理学》教学大纲对护理本科生知识掌握的要求。试卷共计90分,每个章节30分;包括三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基础医学知识(解剖学,病理学,生理学等),占30%;临床医学知识(诊断学,药理学,外科学等)占30%;临床护理学知识(护理诊断,护理措施,护理评价,健康教育等)占40%;测试题型为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

1.3.3.2测试方法分别对两组学生在当堂理论授课后和理论授课三个月后进行闭卷理论测试,两次测试内容相同,每次测试时间均为45分钟。在理论授课后三个月期间,131名学生还共同经历了《外科护理学》学期末理论考试。

1.3.4统计方法

对两次测试结果分别行组间对照和自身前后对照统计分析。测试成绩用均数±标准差(珔χ±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对照组与试验组理论授课后当堂测试成绩的比较

2.2对照组与试验组理论授课三个月后测试成绩

2.3对照组理论授课后与当堂授课三个月后测试

2.4试验组理论授课后与当堂授课三个月后测试

3结论

3.1将直观的外科手术影像资料运用于《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护理本科生更牢固地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长期记忆水平,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表1显示,试验组授课后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较对照组好。如表2显示,三个月后试验组的各项理论测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试验组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对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持久,试验组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教学方法。

3.2重复测试的方法对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具有促进作用。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为理论测试,测试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点的关注,可促进学生知识记忆强度的提高。表3和表4显示,经历当堂理论授课后的测试和学期末考试,学生在授课三个月后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均有所提高。在对照组中,甲状腺疾病章节的理论知识三个月后的测试成绩提高明显(p<0.05);在试验组中,乳腺癌和胃癌章节的理论知识三个月后的掌握程度提高明显,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重复测试,可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

4讨论

4.1护理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在护理本科生的理论教学中要将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作为教学目的。美国临床护理教育专家oermann博士提出,现代临床护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积极专业态度、高层次认知和技能的护理人才。[3]医院收住的外科患者,绝大多数都需要通过外科手术的方式达到治疗目的。作为专科护士,要对外科的专科手术治疗方式有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才能为外科住院患者提供全程、安全、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外科护理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学习习惯并将理论知识牢固掌握应用于解决临床问题。本研究中使用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结合相关临床医疗实践发展现状,通过引用生动、直观的外科学教学影像资料,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与广泛联系的思维能力。将人体解剖—病理生理—临床表现—手术路径—术前、术后护理等内容形成系统的记忆,将知识融会贯通,更有助于培养高层次实用型护理人才。

4.2《外科护理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学习习惯,积累扎实的理论基础。心理学家证实,同一件事物如果用单纯的符号或文字认识需要10s,用图画只需要约一半的时间,用逼真的图像只需要三分之一的时间。[4]借助外科手术影像资料,不仅使一些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内容,如:解剖、手术路径、术中可能会引起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手术步骤以及术中损伤等教学知识点,以直观的、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可增加书本上所缺乏的临床相关信息,使一些抽象的概念、操作等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立体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产生联想记忆,使所学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

4.3通过课堂提问、当堂测试和期末理论考试等测试方法,可促进知识点的重复强化记忆,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测试效应的研究表明,“学习”并非只发生在编码阶段,测试或提取练了可评估知识掌握程度之外,在某些情况下它比再次学习能更好地促进长时记忆保持。[5]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对三个章节的前、后两次理论测试成绩,试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在授课后三个月的测试成绩均高于当堂测试成绩。反复学习是生物体学习的根本特征,频繁使用的新知识会使记忆强度升高到较高的水平。[6]在反复、频繁的测试中可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强度,重复测试的方法值得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引用,以提高教学效果。

4.4将直观的外科手术影像资料运用于《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通过恰当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从“枯燥无味”的被动式接受知识和技能中解脱出来,才能调动学生求知的主观能动性。[7]要将直观的外科手术影像资料运用于《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教学方法,要求主讲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对所教授的内容有全面的理解和掌握,有重点地截取影像教学资料内容,还要有较强的分析、归纳总结及引领能力,培养护理本科生对临床学科的热爱,激励她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学习精神。因此,这一教学模式要求《外科护理学》的授课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更新和掌握日新月异的临床医学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注重联系临床护理实践。

护理医学知识范文篇8

1采取“联谊会形式”的健康教育

患儿住在医院这样一个陌生的环境,刚开始有些恐惧和不适应,虽然有家长的陪伴,也有玩具可以玩,可一看到医护人员接近就会哭闹,家长也很紧张患儿的病情。为此,我们儿科通过联谊会的形式来开展健康教育。在适当的时间将患相同疾病的患儿及其家长组织起来,给他们讲解相关的医疗知识,让这些患儿互相认识成为朋友并和医护人员熟悉减少恐惧,让患儿家长谈谈对自己的孩子所患疾病的一些认知和护理经验,对于错误的认知护士再纠正,讲解正确的医学知识,这样以更容易理解的方式获取知识,比被动的讲授更容易接受。

2采取多种方式的健康教育

2.1书面的方式采集印发健康资料,做到每人一份,并要求家长认真阅读,对患儿进行讲解,这样患儿容易接受。

2.2普及的方式我们医院的病房及电梯口诊室都安装了电视,这样采用多媒体的形式通过屏幕给患儿及其家长进行健康教育,以卡通或动画的人物来讲述,这样能吸引患儿的注意,并且印象深刻容易理解。

2.3覆盖连续的方式通过每个病房的责任护士将分管的病人逐个地根据病情需要进行健康教育,病人人院至出院连续开展健康教育。

2.4灵活实用的方式根据患儿所患疾病的轻重程度,患儿的身体情况,健康教育的内容应不同,不能千篇一律 应灵活掌握。根据患儿及其家长的经济条件和知识水平的不同,指导病人掌握与自己疾病有关的健康知识,使病人感到实用。

护理医学知识范文篇9

[关键词]职业能力;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程;实验教学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努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基础医学课程是所有医学生获取专业能力的基础,如何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进行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有效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医学知识与专业结合,是深化护理专业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

一、相关定义

(一)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中的核心概念。随着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人们将关注点投向基于工作岗位的“工作过程”,突出实践技能的地位,注重情境的创设,使原来的知识本位职业能力观向职业能力为本位观迁移。(二)工作过程。工作过程是综合体系,一般是指为了解决一个具体的工作任务,并同时可以得到工作结果的一系列完备的工作程序[1]。(三)基于工作过程获得综合职业能力。职业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设计程序是:职业岗位分析→岗位职责和任务→岗位综合能力,专项能力→达成培养目标,素质规格。在“去职业化”的大环境下,职业教育离不开动态的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只有在工作过程中才能真正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2]。

二、医学基础课程整合及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相关研究

目前国内外的医学院校按“器官系统为中心”为主线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针对基础医学课程的课程整合,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3]。而实验教学,有学者开展改进人体实验教学附件,有学者从实验内容设置、教学方式改革和考核方式创新等方而对传统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和探索,有学者依据护理技能培养的特点及临床护理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对护理学专业药理学教学内容和授课方法进行改进,帮助学生树立“药疗护理”的理念,还有学者尝试混合式的创新教学模式,将病原生物学与基础护理学的部分相关实训内容进行整合,实现知识点的对接。

三、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实践

(一)实验教学知识点选择。在前期开展医学基础课程理论整合的基础上,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梳理,以护理工作过程为导向,提炼和整理出适合护理专业的、与临床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实验教学内容,编写知识点,一方面作为护生学习医学基础课程的重点提示,另一方面作为实验课的重点内容。节选部分知识点见表1。(二)基于工作过程的案例设计—逆向设计法。以职业岗位的要求为起点,分析确定临床护理工作所应具有的关键职业技术、技能、职业素质,从临床护理岗位基本工作任务中寻找相衔接的学习领域及学习任务[4]。根据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学生所需掌握医学基础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具体实验学习内容,再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实施。案例见表2。(三)实验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教师实验课堂给学生案例,提出相关问题,学生从案例问题出发,根据所学知识分小组讨论,汇报,教师分析。2.工作任务教学法(结合pbl教学法):首先教师要查阅资料并到医院进行实地考察,与临床护理教师一起讨论,然后进行周密的案例情景设计。课前让学生以小组形式,通过期刊、网络、图书馆等途径获取资料。学生通过充分准备后,在模拟场景中,根据案例问题进行观察、分析、提出处理方案,通过团队合作完成工作任务。老师在此过程只起到提示、引导的作用。3.情景教学法:如正确取药;药物的换算;先天性聋哑、白化病调查、血型测定、寄生虫检测。在实践教学中创设临床情景,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融合护理基本工作要素,在教师引导、自己调整、主动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具备职业能力。(四)效果评价第一,通过创设仿真或真实的工作情境,让学生在完成某项完整性、真实性的工作任务过程中巩固医学知识,然后以学生自评、老师评议对学生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价。第二,采用小组及面对面访谈方式与教师、学生进行交流,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调整。第三,自编问卷对实验教学改革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师生应用情况和接受程度。

四、医学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改革解决的关键问题及意义

(一)课程实验内容整合,助力专业知识与职业能力结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首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在既保证医学基础课程知识体系完整又能突出临床护理需求的前提下,增删部分教学内容,减少学科、章节之间内容的交叉重复,尽可能取材于实际的工作过程,以“必需、够用”为准。从教育的认知规律来看,整合后的医学基础实验教学内容更有利于学生建立对机体整体性认识和对知识的深入学习及综合掌握。(二)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有效衔接。为保证实验教学任务明确,按岗位分析—工作任务—学习领域—学习任务的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程序进行护理专业医学基础实验教学设计,将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学生所需掌握医学基础相关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具体医学基础学习领域,把护理工作中所需要掌握的医学基础知识融人实验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教师有效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有效衔接,将更有效地达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职业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编辑部.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精细化模式初探—以南京城市职业学院为例[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2):20-24.

[2]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的有效工作任务分析[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1):1-12.

[3]梁英.高职护理专业“综合医学基础”课程整合及效果评价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8.

护理医学知识范文篇10

【关键词】社区自我管理;健康教育;糖尿病;影响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糖尿病的血糖水平如果控制不当,容易引起其他并发症。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采取社区自我管理健康教育模式干预护理,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综合治疗效果。本文就以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糖尿病患者,采取社区自我管理健康教育模式干预护理。以干预后,患者的血糖水平、对糖尿病防治知识的了解程度、生活质量作为研究依据,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2018年2月~2019年8月在本院进行就诊的糖尿病患者196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本次研究已经过196例患者或及其家属同意且签字确认,且患者的相关资料保密。按患者来院治疗的时间随机平均分成研究组和对比组,每组人数相等各为98人。在研究组中,患者的年龄45~65岁,平均(58.28±22.16),其中男79人,女19人,患病时间2.8~4.9年。在对比组中,患者的年龄46~67岁,平均(59.93±23.28),其中男82人,女14人,患病时间3~4.8年。两组患者的病情特征等一般资料差异没有统计学价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对比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方式,具体方法为:每月定期举行一次糖尿病防治的知识科普,对患者进行日常用药指导以及血糖监测。研究组患者在对比组基础上采取社区自我管理健康教育模式干预护理,具体的措施如下:①每个月进行两次糖尿病防治医学知识科普活动,对糖尿病的相关医学知识进行科普,提高患者对糖尿防治的认知水平。②饮食健康教育活动:每个月定期开展糖尿病饮食教育科普活动,对患者开展糖尿病饮食宣传教育,同时进行现场饮食烹饪指导等相关趣味活动。③药物使用科普教育:向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对于胰岛素、降糖类药物的使用,进行科普。1.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血糖水平、对糖尿病防治知识的了解程度、生活质量等指标进行记录并对比。1.4统计学方法。196例患者的血糖水平、对糖尿病防治知识的了解程度、生活质量等指标计量资料以(x±s)表示,t做检验,(%)作为计数资料,以x2检验,数据分析用spss20.0统计完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治疗后血糖对比。研究组:空腹血糖,护理前11.5±2.4、护理后5.1±1.6。餐后2h血糖,护理前12.6±2.7、护理后6.2±1.6。对比组:空腹血糖,护理前11.4±2.4、护理后7.9±2.6。餐后2h血糖,护理前12.7±3.6、护理后10.1±1.7。从结果来看,研究组患者的血糖指标要优于对比组患者。2.2两组患者对糖尿病防治知识的了解程度、生活质量评分。研究组患者对生活质量的评分94.84±69.21,对糖尿病防治知识的了解程度评分87.84±52.45。对比组患者对生活质量的评分64.12±43.81,对糖尿病防治知识的了解程度评分68.25±32.19。从两组患者对比情况来看,研究组患者明显优于对比组患者。

3讨论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其治疗时间比较长,病情的控制主要是对血糖的控制[1-2]。糖尿病在治疗过程中,护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护理不当,极易引起患者血糖水平的不稳定,影响治疗效果[3-4]。社区自我管理健康教育模式,对于糖尿病的治疗以及护理恰好能够从多个方面弥补了传统糖尿病护理中的不足。综上所述,对于糖尿病患者采取社区自我管理健康教育模式,不但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还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杏琼,胡凤琼,黄丽婵.自我管理小组健康教育模式对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20,27(03):369-370.

[2]孙建花,陈羽嫣,薄其凤.健康教育对促进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作用的影响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16):162 164.

[3]吴茹英,陈海英,鲁青.社区自我管理模式下的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的效果探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01):18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