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形象范文10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04-04 05:57:01

城市形象

城市形象范文篇1

城市形象,就是城市给人的印象和感受,是城市给人的最感性认识,包括视觉、听觉、心理等方面,自从人类建立了城市便产生了形形色色的城市形象。城市形象随着城市的产生而产生,现代城市形象系统不仅包括有了城市景观、城市生态等物质要素,还包含有城市文化、居民素质、政府效率和廉政形象、管理制度、服务质量、社会安全感以及城市的开拓创新氛围等众多无形要素。除了城市的外在形象,例如建筑、景观、环境外,还应包括体现城市内在形象的行为形象和精神形象。城市形象是城市外观和内在气质的结合,是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准的有机统一体。对一个城市来说,美好的城市形象不仅要有令人赏心悦目的城市外表,还应有方便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有健全的城市功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城市是社会文明的集中体现,历史城市以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脉络,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保持和发展城市的文化底蕴,不仅是属于历史的、地域的、民间的、文化的自我救赎,也是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必须面对的严肃课题和重大挑战。对于那些遗留下来和正在消亡的历史文化城市而言,承载着的不仅仅是人类居住区域这一功能,而更多的是一种精神象征。历史文化城市形象,浓缩并凝聚了城市深厚的文化积淀,突出体现所在国家、地域和民族的个性与特色,是地域特色文化的代表。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下,世界各国、各地区越来越关注历史文化性城市形象的保护、延续和发扬,从各个不同方面加强历史文化城市形象,将建立良好的历史文化城市形象,上升到了树立和打造城市品牌的首要位置。

二、历史文化城市形象的重要性

(一)历史文化是城市形象的灵魂

在现代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城市形象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城市的外在形象是由建筑、街道等公共设施构成的,是城市的直观视觉识别系统;内在形象则包括历史文化、精神面貌、经济活力、文明程度、风土人情、治安状况等因素,这是城市的感性行为识别系统。城市形象,应该是外在形象与内在形象的完美结合。历史文化是城市内在形象的决定性因素,而城市的外在形象则是物化了的历史文化。历史文化是城市文化的母体和来源。因此,城市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在规划建设城市时,必须要注重历史文化,把作为意识形态领域内的历史文化用建筑语言符号表现出来,既充实了城市的内在形象,又丰富了城市的外在形象,从而也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品位。没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即使马路建得再宽,楼房建得再高,也只是一个钢筋水泥空壳,不可能有吸引人的地方。哈尔滨作为北方城市,历史文化城市形象表达的是一种粗犷、大气、豁达、朴实的城市风格。这种城市个性与特色,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历史文化的特质。因此,在打造和宣传城市形象时,应该深入研究和全民把握本地传统历史文化的精髓,充分挖掘、整合历史人文资源,并经过反复提炼,把它有机地、系统地融入到城市规划建设之中,这样才会形成一种惟我独有的个性化历史文化城市形象。

(二)历史文化城市形象是城市发展的原动力

历史文化城市形象是这座城市居民亲手创造的,它一旦形成就凝聚成一个城市的精神力量,就会反过来对城市的发展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激励作用。城市作为人口和生产力高度聚集的区域,既积淀了厚重的文化成果,同时又需要大量的文化养分。健康向上的城市文化形象就像一面旗帜,能够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激发广大市民爱祖国、爱家乡的情节,激励人们自觉自愿地为城市的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热血汗水,促进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2、教化作用。“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城市之间的竞争最终表现为市民素质和意识的竞争。当前有些城镇居民的整体素质还不是很高,特别是在城市快速发展的时期,有时往往只注重经济和城市硬件的发展建设,而忽视了对市民文化素质和涵养的提高。一座城市要发展,资金、技术都可以引进,市民素质是不可能引进的,只能靠长期的、多种形式的教育、熏陶来养成。城市作为全体市民共同生活的大家庭,理应为市民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学习氛围。城市文化形象,无论是作为意识形态的精神产品,还是物化了的文化工程、学习场所,都为广大市民所喜爱,乐于观赏和参与,这对于提高市民的综合素质有着极大的、不可替代的教化作用。因为这种教化是以一种精神享受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的,比一般的说教更行之有效。

三、哈尔滨历史文化城市形象塑造的建议

1、创建展示鲜明哈尔滨历史文化特色的文化场馆。第一,完善已有的历史博物馆。如针对现有的金上京历史博物馆、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罪证陈列馆、东北烈士纪念馆、哈尔滨关道衙门、黑龙江省博物馆等,进行文物充实、更新、或者共享、轮展等措施;第二,整合哈尔滨历史文化资源或者说是文物资源,统一规划和开发,尽快建立哈尔滨自己的历史博物馆,突出哈尔滨历史文化特色。第三,挖掘、整理哈尔滨古代历史文化遗迹和遗产,建立一批专题性博物馆。例如古代民俗博物馆、古城遗址博物馆等。也可因地制宜建成一些开放性的博物馆或景区,如将一些老街老屋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形成天然的博物馆和景区。政府还应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兴办各类历史博物馆。

2、复原或再造具有鲜明个性的城市历史文化景观。利用建筑手段,以艺术形式,在历史遗迹比较集中的街区或博物馆内,塑造一批历史景观和相关历史人物的事迹,补充现有遗迹、遗物的不足和展示方式的单一。通过具体而完整的历史形象,使人们可以感受或想象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从而建立起历史认识。例如,复原小型的金代城址,打造女真(满族)历史民俗展示平台和游览景区;修复“金兀术运粮河”的部分河段,展示先民的劳动智慧和开拓精神,并且能和“湿地游”有效的结合。

城市形象范文篇2

影视艺术与城市形象之间渊源深远。不仅影视艺术本身诞生于城市,并且它的发展亦步亦趋于城市化的进程,而且在许多影视作品中,人们还看到了时代的进步,看到了城市历史的变迁。近年来,一些电影更为城市形象的营销与推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进而使得城市的魅力在光影之中得以彰显。学者林志明在《电影城市》的《序言》指出:“电影,作为20世纪兴起的最复杂丰富的文化形式之一,以及城市,作为当前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和政治经济单位之一,两者之间的关系,自然是一个最吸引人的主题,也是一个最富挑战性的探讨起点。”的,考察电影艺术,城市无疑是一个十分独特而又有意味的视角,很难想象观看或是审视世界范围内的电影时,可以忽略好莱坞电影中的纽约、芝加哥、洛杉矶,日本电影中的东京,法国电影中的巴黎,以及中国电影中的上海、北京……与电影一样因故事结缘于观众的电视剧也在城市形象塑造上有着不俗的表现。

当人们将目光投射到剧中五光十色的城市生活时,将会发现城市作为一个空间概念在电视剧中不仅具有地理意义,更具有文化意义,在它身上附着了充满意识形态意义的文化内涵。城市的主体是人,影视作品的主体也是人,因此影视艺术作品中的城市总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加以表现的。有些人物的性格特征本身即是城市形象的表征。中国影视作品中最多的城市主角是上海与北京。而对于这两座不同风格大都市的影像表现常常是通过剧中人物的刻画来完成的,人物的性格特征常常透视出城市的品格。上海与电影有着不解之缘,它不仅是中国电影的诞生之地,更是中国电影取之不绝的重要题材。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就有多部电影息息相关于上海这座城市,新时期以来更有许多内地和香港导演将镜头聚焦于上海,或是表现旧上海的婉约味道,或是表现新上海的市民气质,这些作品都因表现了上海的城市魅力而被观众记住并喜欢。《长恨歌》《花样年华》《天堂口》《上海伦巴》《紫蝴蝶》《理发师》《倾城之恋》《股疯》等电影就在上海滩上演了一幕幕人间悲喜剧。在电视剧创作领域,以上海命名的电视剧就有多种,《上海滩》《上海王》《上海风云》《上海探戈》《上海往事》《上海,上海》等,以上海之名讲述上海故事,夺人眼球的不仅是其中动人的情节,更因上海城市气息的融人而吸引了观众。另外,以上海为背景的电视剧更是不胜枚举,在这些作品中挥之不去的是一种上海情结,剧中男女角色从生活起居、外在修饰、待人接物到内心情感无不表现出上海的城市风格。它既包容又排外,既传统又现代,既繁华又逼仄的城市特征在这些影像空间中得到很好的诠释。北京融古都与新城于一体的城市品格同样通过许多表现北京题材的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得以表现。《洗澡》《我们俩》《无穷动》《阳光灿烂的日子》《向日葵》等电影中老北京的开阔与祥和,新北京的繁华与躁动都通过其中的角色进行了很好的演绎。根据王朔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带着幽默的京味儿,把北京人大气、善良又有些贫的性格很好地进行了演绎。电视剧创作领域更有许多以北京为城市背景,表现北京本土百态人生的优秀作品。《四世同堂》《骆驼祥子》《大宅门》《皇城根》《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电视剧或通过北京胡同里小人物的悲欢,或通过高楼大厦中富豪间的巧取豪夺,反映了其中作为城市形象而存在的北京的坚韧与豁达。北京、上海之外,还有成都、杭州、南京等城市被影视创作者所关注,创作者通过对这些城市中的人生故事的表述表现了城市的独有风貌。

影视艺术对于城市形象的深情表现还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对城市进行成功营销。许多影视作品常常将城市景观纳入到镜头之中,从而表现该城市的自然风貌,有些影视作品还因此完成了关于城市形象的广告移植,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比如冯小刚导演的《非诚勿扰1》与乍诚勿扰2》就将日本北海道、杭州的西溪湿地、海南美景进行了成功的植入营销,从而使得上述城市成为旅游的热点,人们对其趋之若鹜。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对人的“城市感知”意象要素进行了颇为深入的研究。他说:“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区、标志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城市是时代进入工业文明以来的一个产物,而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工厂无疑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而且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意象。在许多艺术形式中,工业题材之所以成为重要的表现对象即在于工厂常常是一个现代化城市的重要表征。工业发展的历史就是城市发展的历史,城市因工业文明而诞生,随着小工业作坊日渐扩大规模至大型企业甚至跨国企业,城市在其中扮演着最为重要的角色。高耸的烟囱、轰鸣的机器声、标志性的蓝色工作服是工厂的表象特征,它更为深层的意义则在于,这个空间属于城市。可以说,在城市中处处表现出工业文明的印记。人们曾经在其中工作和生活,有些家庭甚至祖孙三代工作在这样的空间之中。也正因此,二十年前的人们对其向往,因为那是一种城市化的骄傲。工厂作为城市的空间意象成为许多艺术创作者竞相表现的对象。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影视作品都在光影间表达了对工厂的敬意。

许多工业题材创作者一致认同工业题材创作要和城市生活结合起来;城市形成于工业,城市的变迁与工业发展紧密相连。自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有许多工业题材的影视作品至今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根据蒋子龙短篇小说改编的《乔厂长上任记》描写的是电机公司经理乔光朴毛遂自荐,自愿下派到已经两年半没有完成生产任务、问题成堆的重型电机厂去当厂长,针对错综复杂的局面和难题,大刀阔斧,锐意改革,展示了一个新时期改革者的风采。剧中的工厂是乔厂长及工人们活动的重要场所,他们的身份因工厂而得到肯定与认同。电影《赤橙黄绿青蓝紫》以解净、刘思佳等几个性格各异的青年人为中心,围绕他们在工作生活中思想的发展变化,表现了青年人在经历了“”的磨难后,在新的建设时期的成长。影片中,工厂再次成为重要的形象元素,不仅成为人物活动的场景,而且支撑了情节的发展,尤其作为工业文明的代表,成为城市形象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尽管工业题材创作处于低迷状态,工人群体也从时代偶像退而为“弱势群体”,但是,仍然有许多艺术家将镜头聚焦在工厂和那些穿蓝色工装的工人师傅身上,从而支撑起电视剧创作的耀眼星空。而且,工厂在这类作品中无一例外成为标志性的城市空间意象。近年来,反映技工生活的电视剧《大工匠》、反映国企改革的电视剧《漂亮的事》、反映煤炭企业改革发展和煤矿工人生活的电视剧《燃烧的生命》和《黑金地的女人》、反映劳模生活的《父辈的光荣》、反映女工生活的《女工》,以及贾樟柯导演的电影《三峡好人》《24城》,尹力导演的《铁人》等都在作品中塑造了鲜活的工厂形象与劳动者形象。《黑金地的女人》中可亲可敬的矿嫂李春花,《大工匠》中表面传统、内心向往自由、向往爱情的技工杨老三,电影《铁人》中的主人公王进喜,不仅顽强、坚定,还豁达、风趣。这些工人角色的塑造真实、饱满、鲜活。上述角色的成功塑造离不开他们赖以生存的生命空间——工厂。所以这些角色的活动都离不开工厂大院、厂矿车间,那里才是主人公们挥洒技艺与才华的所在。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大型国有企业相继解体与转制,令人们对中国的工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困惑,文学艺术也同样尴尬于如此工业文化处境。如今的工厂越来越成为人们遥远的记忆,但也正因为如此工厂越发成为城市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少曾经的工业化大国在工业遗产保护方面颇费苦心。德国著名的鲁尔工业区经过改造,成为了一处著名旅游区,游人可以在钢铁车间里听摇滚乐,在生产线遗址边喝咖啡,甚至在炼钢池改建的游泳池里游泳。日本北海道的小樽运河沿岸、澳大利亚墨尔本商业区的中心,都有早期工厂和仓库遗址。而在加拿大尼亚加拉大瀑布边上,有一座当地最早的水电站遗址,电站遗址也成为了美国、加拿大这些早期工业大国文化遗产的主要组成部分。工业遗产在中国也成为城市变迁中的某种痕迹被留存,它们或是艺术家们朝圣的殿堂(北京798),或是人们休闲的生活艺术中心(无锡北仓门),人们追忆着它们,也享受着它们。影视艺术因表现城市形象而充满了空间场域的文化力量,而工厂则作为标志性的城市意象显示出城市现代性的衍进;无论工业如何转型,它作为城市标志的重要意义不会因此而改变。

城市形象范文篇3

关键词:城市形象;品牌营销;策略

良好的城市形象资源对城市宣传和营销有积极的影响,有利于人文情感和地域文化等城市特色更好的展现和融合。北京作为国际大都市,随着时代变化,其城市形象在不断变化。提起北京城市形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印象,比如首都、故宫、胡同文化,或者拥堵、雾霾等。然而,当前北京旅游品牌营销面临一个难题,即北京缺乏一个统一、重点突出的城市形象。北京城市形象亟需提升,因此如何树立与时俱进和鲜明的北京城市形象具有重大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般来说,每个城市都有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征,给人特殊印象和感受,构成了城市形象[1]。凯文•林奇从特性、结构和意蕴这三个方面对城市形象进行了解释,认为城市形象是指人们对城市的印象和感知[2]。张学荣和亓名杰认为城市形象是构成城市的各种因素的总和的外在表现[3]。于洪平认为城市形象是城市给予人们的综合印象和观感,是城市性质、功能和人们对其外在的表现的领悟[4]。城市营销学者们对城市形象的界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定义获得了目前学界的普遍认同。城市品牌是品牌的一种,凯文•凯勒认为城市品牌和其它产品一样,地理位置或某一空间区域也可以成为品牌[5]。城市品牌的力量就是让人们了解某一区域,并将某种形象和联想与这个城市的存在联系在一起。城市品牌营销的目的在于有针对性的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牌形象,进而吸引更多的资源,提升城市品牌的价值和竞争力、影响力。国内外关于城市形象、城市品牌和品牌营销的理论是的本文研究基础。国外学者从多角度对城市形象进行了研究,已经取得了比较丰硕的研究结果。在国内,城市形象引起了各界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并未形成公认的城市形象概念;城市品牌以及品牌营销领域的研究也日益增多,但是从总体上来讲尚处于发展期,相关研究主要散见于城市品牌化和城市营销的单独理论中,针对城市品牌营销的研究比较少。

二、北京城市营销方式现状分析

(一)职能部门

北京旅游委专门设立了城市形象与市场推介处,对北京城市形象宣传和品牌打造非常有益。在旅游委的带领下,开展了以挖掘胡同四合院文化为特色的“北京人家”活动,以及展现新北京新文化的《鸟巢•吸引》驻场演出等活动。这一系列的国内外推介活动为北京形象和品牌营销取得了积极成果和良好影响。

(二)媒体营销

传统媒体营销方式主要是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其影响力逐渐被新型营销方式所超越。电影营销包括商业大片、微电影等。2015年首届电影营销大典在北京圆满落幕,吸引了大量观众,体现电影对城市营销的作用。综艺节目营销也可以达到宣传效果,例如大热的“爸爸去哪儿”,在京拍摄过程中包含大量的北京城市风光和人文特色,正面展现了北京城市形象。

(三)重大节事活动

重大节事活动,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巨大的轰动效应。2014年apec峰会的召开,使北京再次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焦点。恢宏的会议现场、中国特色典雅的领导人服装、精彩纷呈的文艺表演都很好的展现了北京的现代气息和古典魅力。

三、北京城市形象与品牌营销认知情况分析

(一)问卷设计

问卷包含四部分内容:一是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二是对北京城市形象的组成要素的认知调查;三是对北京城市品牌营情况的认知及满意度调查,四是了解受访者对北京城市营销策略的建议和展望。问卷采取网上发放的形式进行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00份。本次问卷调查主要是针对在北京居住且对北京有一定了解的人群。

(二)北京城市形象分析

1.北京城市形象认知途径调查分析。北京城市形象认知途径调查结果表明,亲身游历的比例最高,其次是电影电视和网络。由此可见,北京在利用电影电视和网络途径上,城市形象宣传效果很好,即使不是亲身游历北京,也可通过电影电视或者网络等方式获取北京城市相关信息。

2.北京城市形象总体感知调查。北京城市形象满意度和认知状况从市民形象、整体印象、满意度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受访者对北京人的印象整体评价较高,给人的印象是“热情大方”(占68%)。受访者对“提到北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中,天安门高居榜首占60%,其次是故宫,表明旅游资源对北京城市形象定位起到重要作用。对北京最满意和最不满意的地方的调查结果中,最满意的前三项分别是生活便利、工作机遇和文化氛围,说明北京在城市基础实施方面做得比较完善。对北京最不满意的方面,“城市环境”独占鳌头,这正是北京需要不断改进的地方。

3.北京城市形象标识分析。在“作为北京的城市识别标志物,以下哪些内容您认为是应该设立的”一题中,市花是人们认为最应该设立的,比例达47%,其次是市徽占40%,再次是吉祥物占34%。可见北京的城市形象是具体而细微的,是通过许许多多的载体而体现出来的。

(三)城市品牌营销分析

1.城市品牌标识分析。北京有明确的城市品牌标识,即京剧的脸谱。但是受访者绝大部分居住在北京,却有33%的人表示不认同或不知道北京有统一鲜明的城市主题旅游形象口号和标识。由此可见,北京城市品牌标识的推广情况并不乐观,三分之一的人不知道北京城市品牌标识。

2.北京海内外城市形象及品牌宣传状况。在调查中,有48%的人表示“比较同意”北京有清晰明确的城市品牌标识。关于北京在海内外城市形象及品牌宣传状况认知的调查,平均分值为3.65。总体来看受访者对北京的海内外营销状况满意度较高。关于北京在海外进行城市形象宣传应选取的媒体,位于前三名分别是网络营销占60%,会展节事活动占55%,电视广播占53%。在“城市品牌形象传播者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个问题的回答中,“形象标识设计”和“城市主题形象口号”分别是受访者认为最应该改进的地方。

四、北京城市品牌营销提升策略

(一)整合城市形象识别资源,提升北京城市品牌识别度

北京的城市视觉形象、品牌名称、形象标识等需进行资源整合营销。北京已有明确的城市标识,但是其影响力和知名度不高。北京城市各类形象标识可以应用在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上,可以制作宣传品和宣传资料,与景区捆绑营销,可以在各区县的公务活动上统一使用,从而提升北京城市品牌标识度。

(二)改进城市品牌传播方式,加大新媒体营销力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网络媒体、微博微信和手机app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层出不穷,丰富了城市品牌营销的媒介类型。新媒体的营销影响范围广,时间短且效率高。为更好的对北京进行城市品牌营销,应加大新媒体营销力度,在微信、微博、社交媒体等新媒体上大范围推广。

(三)加强城市品牌内部营销,通过市民形象的改善提升城市形象

市民既是城市的服务度对象,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民的言谈举止精神风貌和文化素养,是一面镜子也是衡量城市形象的标准。因此应加强北京居民的文明行为规范,给国内外游客一个良好的形象。城市品牌营销的价值也在于使居民增加城市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凝聚力。

(四)创新营销方式,借影视营销提升

如今,城市宣传片已然成为了解城市历史文化过往和未来的最佳视觉载体。北京的宣传片《北京2008》,几乎囊括了北京大部分的名胜古迹、娱乐购物场所以及郊区风光,引起巨大反响。除此之外影视媒体作品的播放也对城市形象具有很大拖动作用。例如老舍的《四世同堂》、电视作品《北京青年》等,从不同侧面向观众展示了北京青年人形象以及古都北京的现代化进程。影视作品受众面广,具有北京地域风情特色,应该借助影视作品的影响,提升北京城市营销效果。

(五)积极利用海内外会展平台,扩大北京的品牌辐射力度

近年来,北京各区县经常举办一些活动,如艺术节、交易会或者体育赛事等。然而这些活动大都雷同,且影响力较小,还没有国际知名度较高且极具代表性的节事品牌。公关、节事活动被认为是一种低投入高产出的传播方式,北京应该积极利用海内外会展平台,尤其是对城市形象品牌影响深远的事件,以扩大北京的品牌辐射。

作者:丁于思 王恒 李美慧 牛天娇 单位: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1]郭岩.论城市形象及其构成要素[j].美术教育研究,2013(5).

[2]陈柳钦.城市形象的内涵、定位及其有效传播[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1(1).

[3]张学荣,亓名杰.论城市形象建设[j].城市问题,1996(2).

城市形象范文篇4

论文内容摘要:本文以服务广州2010年亚运会为目的,通过数据客观地分析了各种群体对广州服务项目的满意度,并根据分析结果得出建议,以期为广东省和广州市政府负责亚运会筹办工作的相关部门制定亚运会服务筹备、形象推广策略提供实证和理论的支持。

广州是一座拥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是广东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华南地区的交通枢纽,具有“千年名城,南国明珠”的美誉。改革开放30年,广州gdp增长45倍,成为全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之一;城市环境明显改善,成为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等。

2010年亚运会是推进广州城市形象建设和城市发展的绝佳机遇,也是把广州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推动力(陈建华,2004)。目前,国内不少学者对广州城市形象进行了研究,如徐君亮(2000)通过旅游产品的界定模式研究了广州城市旅游形象定位和建设;余国杨(1999)提出广州城市形象建设体系包括旅游形象定位、形象项目确定、形象项目建设三个组成部分;陈建华(2004)分析了2010年亚运会对广州城市规划的影响;彭高峰(2005)提出广州城市发展将借亚运契机,整合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构筑“亚运城市”的形象和空间格局。但大多数学者依赖于广州城市形象的定性分析,缺乏对市民、游客感知的城市形象调查研究。因此,本文通过实证调查广州市居民、国内游客、国外游客三个群体在重大体育赛事期间对城市服务项目的感知和预期,深入细致的研究城市形象认知主体的感知和需求。

基于市民、游客感知的城市形象研究方法

为了解广州市民和游客对广州城市形象感知情况,笔者在广州北京路、天河城、陈家祠、火车东站、地铁等人流量大的地方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580份,回收1490份,其中有效问卷1469份,有效回收率达92.97%,其中包括国外问卷144份。问卷包含八个部分(包括整体印象、服务项目、改善措施等),50道问题,本文针对服务项目15道问题的问卷结果进行分析。被访者对问卷15个服务项目的满意程度逐项评价,评价选项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1表示“非常不满意”,5表示“非常满意”,各项目cronbach'salpha值为0.92,各项信度较好,说明问卷设计科学。通过spss统计分析得出被访者对广州服务体系的一些感知情况,并就问卷反映出来的问题给予建议。

基于市民、游客感知的城市形象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样本结构

本次研究收回的1469份有效问卷中广州居民占23.5%,国内游客占61.5%,国外游客占15%。国内被访者从事的职业最多的是公司员工占37.2%,其次是学生占29.2%;除没有收入的学生外,被访者中月收入在2000元~5000元的占43%,月收入5000以上的占11.4%。被访者中年龄在18~25岁的占47.18%,25~45岁的占35.14%。受教育程度上看大专和本科学历的人最多,分别占30.8%和33.6%。

国外被访者主要从事的职业有:公司管理人员占56.9%、学生占20.8%、公司普通员工占13.2%。被访者月收入超过10000美元的占42.36%。被访者中年龄在18~25岁的占22.92%,25~45岁的占45.83%,45岁以上的占25%。大专以上学历的占87.5%。

(二)被调查者对广州服务项目的整体感知

通过描述性分析结果可知国内被访者与国外被访者的15个变量的均值都较高(界于3.35~4.56之间)。这表明国内外被访者对问卷考察的项目服务满意度都较高。表1分别列出国内、外游客对城市服务项目满意度均值排在前三名和后三名的变量。其中,国内游客对购物服务的满意度最高,国外游客满意度最高的是金融服务。国内、外游客满意度最低的都是治安服务,治安问题已成为广州多年整顿的首要问题,也在人们心中潜移默化的产生了负面影响。医疗服务、交通服务、环保服务是国内外被访者满意度较低的后三名中的几项服务,仍需不断提升,不断完善服务质量。

(三)国内外游客重点关注的服务项目

笔者分别对国内外问卷的15个项目进行正交旋转因子分析,以特征根大于1,因子负载值大于0.5作为确定因子的条件,结果见表2、表3所示。表2中剔除了因子负载值低于0.5的实况转播、网络服务、电子商务3个项目,共抽取出四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是61.752%,四个公因子分别命名为生活质量因素、教育培训因素、消费服务因素、文化广告因素。表3中剔除了因子负载值低于0.5的实况转播、购物服务、金融服务、治安服务4个项目,共抽取出四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是73.242%。四个公因子分别命名为综合服务因素、生活质量因素、广告因素、教育培训因素。

通过分析表2和表3,得出国内受访者与国外受访者关注的服务因素大致是相同的,稍有不同的是国内受访者关注的是消费服务这方面,而国外受访者关注的是综合服务。笔者认为国内的市民平时对服务业接触最多的就是消费服务,自然重视消费服务,而大部分国外游客到中国只是短暂停留,接触消费服务的机会不多,他们更关注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因素,如包括医疗、网络服务在内的综合服务,因此国内市民与国外游客关注的因素有不同的侧重点。

(四)被调查者对服务项目评价结果的差异性

1.国内被访者对服务项目评价结果的差异性。国内数据表明,国内不同收入人群中,没有收入的学生与年收入高于5万元的两组人群对因子生活质量因素的态度存在显著差异。而对其它的3个因子的态度不存在显著差异。学生属于没有收入的消费群体,消费承受力较低,生活方面以节俭为主,与高收入被访者的生活质量有较大差距。同时,省内游客与省外游客对因子生活质量因素的态度也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地区的消费指数不同,生活指数不同,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会有差异。

2.国外被访者对服务项目评价结果的差异性。国外数据得出,国外不同收入人群对4个因子的态度都不存在显著差异。比较国内外,广州居民与国外游客对生活质量因素、教育培训因素、消费服务因素的态度存在显著差异;国内游客与国外游客对教育培训因素、消费服务因素的态度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了国外游客与国内被访者对大部分的服务项目的需求不同,不同国家的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不同。

广州城市形象改进的建议

(一)广州生活质量提升策略

首先,治安服务需加大改进力度,提高这方面的整体水平,应全面推进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加强城中村社区治安管理,普及公民的法制教育等措施。其次,交通服务也是广州需要改进的一项重要服务。在大力加强广州市内道路与轨道交通建设的同时,应普及交通知识来倡导人们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并坚决执行各项交通法规,全面整治广州交通。再次,医疗服务近年来得到不断改进,包括医疗改革,杜绝高价医疗和医生收“红包”等现象。但是调研数据结果表明还需要继续改进这方面的服务,市民对医疗保险的认可度仍需提升,各社区居委会应深入了解居民的真实需求,广泛宣传医疗保险的重要性,让市民们对医疗保险有信心。

(二)广州消费服务改善策略

在人们收入不同消费不同的情况下,应提高这十五个服务项目的整体服务水平,不论是高消费还是大众消费的场所都提供优质服务,给游客们宾至如归的感受。在住宿服务方面,应重点提高中低档次宾馆和招待所的服务质量,适当降低高档酒店的入住价格,加强中低档住宅楼的社区建设,改善人们居住地的卫生条件,通过政府部门的支持,完善广州住宿整体服务质量。在购物服务方面,笔者认为应加大广州购物方面介绍的宣传力度,如发行广州购物指南、购物地图的手册,在地铁公交车上利用海报、画册、数码电视等工具向游客介绍购物小知识,杜绝旅行社限制游客购物区域或向游客强行推销的现象。在文化娱乐方面,广州做得较为出色,但仍需要加强宣传,特别是对境外的游客,制作一些英文的宣传栏、广告、广播等,同时导游们的介绍也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陈建华.2010年亚运会对广州城市规划的影响[j].规划师,2004(12)

城市形象范文篇5

一、工作目标

在前段实施城市形象提升工程的基础上,本着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围绕治脏和治乱,进一步细化工作目标任务,健全完善考核机制,集中解决影响我区市容市貌的突出问题,推动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努力塑造整洁、有序、文明的城市新形象,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整治任务

(一)道路保洁

1、主次干道保洁

城区“七横”、“六纵”保持路面整洁,绿化带内无枯叶垃圾。其中,新建路永安南路至建国社区铁路段、路路至新建西路段、东街路至路段,按5000平方米/人标准配齐保洁人员,实施两班制16小时保洁,其它剩余道路按7000平方米/人标准配齐保洁人员,中午和晚上保洁空隙段配备保洁捡拾人员,实行单班制8小时清扫保洁、4小时捡拾保洁。新建路、路、丝绸路每日洗扫3次,其它道路每日洗扫2次。

责任单位:区环卫局

2、小街巷保洁

城区街道辖区各村居按至少每3人/千人的标准配齐扫保作业人员,主要道路、楼域间、散居区一日两扫,全天巡回捡拾保洁,无白色污染、零星暴露垃圾,保持环境卫生整洁。

责任单位:各街道办事处

3、城区生活垃圾清理

规范垃圾收集作业标准,保持垃圾中转站正常运行,巩固提高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成果。对主干道果皮箱及时维护除新。加强城区街道各村居生活垃圾点整治,配齐垃圾收集设施,成立专业保洁队伍。

责任单位:区环卫局、各街道办事处

4、施工工地和建筑渣土管理

建筑施工场地出口设置清洗平台,对车辆进出道路进行硬化,严禁施工运输车辆带泥土上路行驶;在广场、临街施工现场周围设置硬质围挡,工程竣工后及时清理和平整场地。加强建筑、装修装潢垃圾管理和运输,严禁乱拉乱倒和超高、超载、无密闭运输行为。

责任单位:区住建局、区环卫局、区城管执法局、区交通运输局

5、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建设

(1)加快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年内南郊镇、北郊镇生活垃圾纳入一体化处理村庄达到70%,经济开发区达到100%,王村镇达到50%,有效解决镇驻地、辖区主干道路两侧和高速公路、铁路、河流沿线周边500米范围内生活垃圾污染问题。各镇和经济开发区配齐生活垃圾运输车辆,生活垃圾收运至垃圾中转站无害化处理。王村镇建成启用日处理60吨压缩式垃圾中转站。

责任单位:各镇政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2)加强环卫队伍建设。各镇和经济开发区按10000平方米/人标准配备扫保人员,对辖区主要道路、公共场所实行一日两扫、全日制清扫保洁及主要路段两侧垃圾点收集清运,做到路面净、人行道净、墙根及果皮箱净,无畜粪、无垃圾白色污染、无杂草树叶、无瓜果皮核标准。辖区村庄按至少2人/千人标准配备扫保人员,做好村内道路、村周边500米内、河道两侧清扫保洁和垃圾分拣,将生活垃圾集中到垃圾收集设施,做到道路、村内、村头、桥边、河边等无积存垃圾。

责任单位:各镇政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二)立面整治

1、对主次干道沿街破旧墙面进行整修、翻新和粉刷;

2、主次干道沿街门头招牌严格实行“一店一牌”,清除门窗贴字广告;

3、主次干道严禁悬挂广告条幅、横幅;

4、不得在建筑物顶部、阳台外、窗外擅自搭建鸽舍、棚屋,堆放、吊挂或者晾晒有碍城镇容貌的物品。

责任单位:各街道办事处、镇政府

(三)市场经营规范

1、加强城区农贸市场、劳务市场、停车场、洗车点和摩托车维修市场、物流配货市场的规划布点工作,严格沿街商业门店规划审批。

责任单位:规划分局

2、加强城区主次干道经营业户监管,对不具备经营条件的沿街商业门店不予审批,对违法经营秩序沿街商业门店依法取缔。

责任单位:工商分局

3、清理规范城区主次干道两侧小装修、小木工等自发占道劳务市场。

责任单位:区人社局、区城管执法局

4、制定城区便民市场建设标准和管理规定,督促指导各街道办事处完成便民市场建设任务。

责任单位:区贸易局

5、搞好便民市场建设,引摊入室,解决马路市场和占道经营问题。

责任单位:各街道办事处

(四)乱堆乱放整治

1、拆除城区主次干道两侧的乱搭乱建、瓜果架和菜园子,清理积存垃圾和白色污染。

2、在城区主次干道两侧和公共场地不得擅自堆放物料、堆晒物品、放置废品,搭建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

3、城区道路两侧的经营者不得超出门窗或着外墙摆买商品。

责任单位:各街道办事处

4、对现有园林绿地进行整理、修剪、补栽,清除枯树、残枝、余土和白色污染;对缺株断苗的绿地进行补植,见缝插绿,做到黄土不露天。

责任单位:区园林局

(五)交通有序

1、整治违章占道经营。禁止占用道路搭棚设亭、设置摊点、洗车及从事生产、加工、经营活动。严禁擅自占道开展各种街头咨询、宣传、促销、表演等活动。

责任单位:区城管执法局

2、规范车辆停放秩序。(1)禁止机动车辆乱停乱放,在城区主次干道划定机动车停车线、停车位,合理划定泊位线,车辆按线停放。

责任单位:交警大队

(2)在城区合理划定非机动车停车线,禁止非机动车在人行道乱停乱放。

责任单位:区城管执法局

(3)对148医院、市中医院、区医院、区二院、老航校对面及309国道物流市场周边等出租车、货车停车场所进行规范,实行划线管理,严禁车辆乱停乱放。严禁三轮车非法载客。加强出租车监管。

责任单位:区交通运输局、交警大队

3、规范车辆维修点

(1)加强机动车维修点的管理,严禁擅自占道修车,取缔不符合标准要求的修车点。

责任单位:区交通运输局

(2)加强非机动车(自行车、摩托车、三轮车)维修点管理,取缔占道非机动车维修点,合理设置便民修车点。

责任单位:区城管执法局

4、保持道路平整。加强道路养护、保洁,及时修复损坏路面,清理路面杂物,保持道路路面完好、整洁。搞好道路排水设施建设和维护,确保雨后路面无明显积水。

责任单位:区住建局

三、工作措施

(一)切实提高认识。城市形象提升工程是今年区委、区政府确定的一项中心任务,是建设“富而强、精而美”幸福的一项重要举措。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做到认识再提高,力度再加大,措施再加强,按照责任分工和工作职责,全力搞好整治,确保承担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力争在短期使我区市容环境面貌有一个大的改观。

(二)严格考核奖惩。一是成立区城市形象提升工程考核办公室,区委督查室、区政府督查室、区爱卫办、区文明办、区城管执法局、区环卫局、区住建局、区园林局、区交通运输局、交警大队、规划分局、工商分局、区人社局、区贸易局及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委会为成员单位。办公室设在区政府督查室,具体负责城市形象提升工程考核的组织协调工作。二是严格考核,将被考核单位分为街道、部门、镇(经济开发区)3个组,其中对街道和镇(经济开发区)采取百分制考核,对部门分“优、良、差”三个等级。每月月初下达当月整治任务(每月具体任务另发),月末现场考评打分,单位考核名次和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姓名在《今日》、电视台公布。三是落实奖惩,连续2次在本组排名末位且得分在90分以下的单位要向区政府写出检讨,连续3次在本组排名末位的单位取消本年度各类评先树优资格;每月对街道和镇(经济开发区)每组考核前两名且得分90分以上的各奖励2万元和1万元。

城市形象范文篇6

【关键词】城市微电影;地域意象;形象构建

城市微电影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城市宣传片的制作方式,不再用简单的镜头来展示城市风光,而是通过吸引人的故事内容以及跌宕起伏的情节发展,深入结合城市内涵展现城市独特魅力。受众在关注剧情发展的同时,不但可以详细了解城市的外在形象,也可以深刻体会到城市的人文风情。

一、城市微电影的城市形象展现

城市微电影通过唯美的镜头语言,丰富的城市风光画面,具有地域特色的人物对白,将城市形象详实立体地展示在受众面前。城市微电影的拍摄制作在场景选取上,首先要考虑镜头画面的视觉效果,在创作过程中选取精美的场景,拍摄和后期处理上尽量展现城市最美的一面,在视觉上给受众以美的享受。在拍摄时,场景布置以及拍摄角度的选择极为重要,在城市场景客观存在的基础上,适当地美化画面和角度处理必不可少,以期达到完美的视觉呈现。在城市微电影中,具有城市特色的场景是至关重要的。城市微电影故事展开离不开城市场景,城市中每一处具有代表性的场所都为剧情发展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在城市微电影《南京1314》中,场景的选取极具南京城市特色,明城墙、紫金山、玄武湖、鸡鸣寺、1912街区、石象路等将城市的自然风貌完美呈现,微电影中人物的出现以及故事发展都在这些极具南京城市风情的地方展开。场景的巧妙选取一方面推动情节的发展,另一方面对南京城市形象的展现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微电影的人物语言风格增强了城市形象的展现。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城市的语言有所差异,因此在城市微电影中,人物的语言基本采用地方方言,无论是发音还是语法运用,特别是带有地方特色的语句,成为城市微电影的一大亮点,并将城市形象的内在魅力以及人文风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在城市微电影《南京1314》中,主持人孟非与修车大爷的一段对话场景里,将南京方言“泰气”一词展现得十分到位,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更展现了南京市民的友善、热心,全方位展示了南京这座城市的人文内涵。除此之外,城市微电影在拍摄和后期制作上,大量使用远景和全景,在场景过渡中运用大量航拍镜头,既丰富了微电影镜头语言也全面展示城市客观形象,将城市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以及场景完整地呈现在受众面前,在展示自然风貌的同时,结合人文景观,运用影视语言独特的表现手法,展示城市特有风情。

二、城市微电影中的地域意象传播

城市微电影对城市地域意象传达有较强的优势,有利于城市形象的构建和传播。城市地域意象是城市视觉印象和心理感受的总和,是城市具象和抽象的融合,是将客观存在和主观感受融为一体的地域形象。城市地域意象既包含城市建筑、自然景观以及人文景观,同时也包含着城市文化、城市精神等。当我们认识一座城市时,首先了解的是这座城市的外在形象,在深入认知城市外在形象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城市文化内涵,进而对这座城市有全方位的了解。城市微电影在新媒体语境下可以更好地发挥其自身传播的特点。首先,城市微电影一般时长较短,可以在相对紧凑的时间内讲完关于这座城市的故事,在影视语言的运用上,创作者都会运用一些较为直接简单的画面语言,受众可以通过视听层面的感知了解这座城市,较为直接便捷地认识这座城市的文化和历史,在快节奏生活的今天,刚好符合受众的欣赏习惯。其次,城市微电影通过生动的故事内容、起伏的故事情节将城市内在的文化和人文特质展示出来。城市微电影运用影视语言独有魅力,从视听两个层面进行传播,增强了传播效果,受众欣赏作品的同时,在休闲娱乐中全面了解这座城市,较传统城市宣传片更加生动鲜活,受众在震撼的画面声音中感受这座城市的特有魅力,同时城市形象得到全方位强有力的传播。城市地域意象传播主要从城市空间存在和人文符号两个层面进行。不同城市的地域意象是人们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积淀和传承下来的。在城市微电影中,通过视听语言的再现,展示不同城市的地域风貌,同时将人文内涵融合到微电影作品里。在城市微电影《南京1314》中,通过明城墙、明故宫遗址、古城门等将城市古老的一面呈现在受众面前,在展示这座城市古老形象的同时,也表达了在这些建筑背后所蕴含的这座城市所经历的沧桑与悲情,与现今城市的发展与建设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加深受众对这座古老与现代融合,多文化包容的城市的全面认识。城市地域意象传播中人是载体,人物形象的刻画以及人物语言的风格可以恰当地展示城市地域风情。人物语言表现出来的是生活在这座城市人们的一种状态,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在城市微电影《南京1314》中,人物的语言极具南京特色,在人物对白中,处处体现南京人对待他人的热情与关怀,这也正是这座城市所具有的人文情怀。

三、城市微电影与城市形象构建

城市微电影极具地域特色的特点强有力地支撑了微电影传播过程中城市形象的构建。城市微电影在展示城市形象时,要选准城市文化内涵,从城市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入手,寻找最能代表城市文化以及城市形象的元素、最具本土特色的文化视角,彰显城市的本土气息。不同城市的文化有所不同,在城市微电影的拍摄制作过程中,城市微电影的内涵与城市文化内涵要有完美衔接,从而使得城市微电影在展现城市形象的同时传递城市内在的文化内涵,对城市形象进行有效传播并构建起新的城市形象。城市微电影《南京1314》讲述了在亚青会期间男主人公金宁帮助从台湾来做志愿者的女主人公徐可辰实现她和爷爷骑行环城南京梦想的故事。该作品精准呈现了南京美丽的城市景观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人情味浓重的城市人文景观贯穿整部作品,观众在观看时不但可以欣赏到独特的城市风光和温情的故事,还会被充满关怀的人情气息所感染。这正是城市形象构建以及城市形象传播的目的。城市外在形象与城市内涵的融合完成城市文化的展示。城市微电影对于城市形象的展示以及城市内涵的传播需要通过具体的城市文化主题。不同的城市文化主题彰显不同城市魅力以及城市形象差异,城市微电影的创作需要处理好城市外在形象与城市内在文化内涵的关系,运用影视语言的独特魅力展示城市形象,构建特有的城市形象。在新媒体语境下,城市微电影创作需要结合时代新特点,展示城市外在形象以及内在文化内涵,构建符合其气质的城市形象。首先,全方面挖掘和展示城市本土特色元素,城市微电影只有挖掘城市本土元素和特点才能创作出独树一帜的作品,吸引受众眼球,抓住观众收看心理。缺少本土特色,千篇一律毫无特色的城市微电影必将淹没在众多影视作品中。城市微电影在对城市形象的构建过程中必须对城市本土特色符号进行有效分析与重组,充分处理好城市形象符号与城市内在文化的关系。其次,城市微电影在传播宣传城市形象时需要有“大片”意识,虽然短小的城市微电影制作起来较大电影更为简便,但从传播效果来看,精良的制作可以带来较好的社会影响力和关注度,有利于城市形象的构建和传播。打造精良的制作团队,提高制作团队的专业素质,提升城市微电影的整体制作水平,有利于城市微电影的发展以及城市形象的构建传播。最后,城市微电影的传播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在宣传和推广方面注重新媒体平台的力量,广泛利用微信、微博等播放平台,推广城市微电影,对城市形象进行有力宣传,从而树立城市形象。

四、结语

城市微电影是城市形象传播与新媒体相结合的产物,在新媒体语境下,城市微电影的创作既离不开城市本土元素的挖掘和运用,同时城市微电影的本土化元素运用又促进城市地域意象传播,地域意象传播不仅将城市外在形象进行展示,还将城市内在文化进行传递,让受众对城市有立体的感知。城市微电影的“三微”特点更加贴近普通受众,非专业人士也可进行拍摄制作,可以向更多受众展示传播城市形象,促进城市文化传播以及城市形象构建。

【参考文献】

[1]李玮,薛彬.中国美食纪录片的地域意象传播[j].电影评介,2017年第7期,50-52;

[2]王坤.城市微电影中城市形象的意象传播[j].青年记者,2015年3月中,73-74;

城市形象范文篇7

几年前,许多城市先后展出了一种名为《大地走红》的环境艺术,就是用几万把红伞把公园装饰起来,形成一种供人欣赏的景观。但很快这一艺术就产生了一种事先谁也没有料到的效应:它在每个城市的展出几乎都变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公共话题。话题就集中在市民们观赏这些露天展放的红伞时的行为方面。在许多城市里,这种展出的后果可以说成是“惨不忍睹”:几万把红伞被前来参观的市民们偷的偷、抢的抢、糟蹋的糟蹋,最后一片狼藉。而在有的城市里展出的情况却出奇地好,参观的市民秩序井然,红伞无一丢失,也几乎无人为的损坏。这种反差的出现可能有几分偶然,但对于传媒来说就不是这么简单了。这件事被与此事有关的城市当地传媒视为一件表现本地市民素质的大事尽力渲染,在一些城市的市民当中的确引起了一些震动。这件事因此而成为影响一个城市声誉的事件,有的城市为本市市民的良好表现而自豪,有的城市则感到有几分尴尬,似乎自己出了丑。总而言之,这个事件使许多城市注意到了一个东西,就是城市的形象问题。

现代文化的发展从总的趋势来讲就是都市化,人们的生存乃至全部生活方式都以都市为中心辐凑、汇聚了起来。在这个辐凑、汇聚的过程中,都市不仅在物质上、空间上发展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而且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都市文化对居住在都市中的市民形成了一股凝聚力。当一个城市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把居民凝聚成一个文化上的统一体时,便构成了一个城市本身的形象。

城市形象不是当代文化特有的现象,历史上每一个伟大的城市可以说都有自己鲜明的形象:伯里克利的雅典[1]以辉煌的卫城建筑、民主的公众生活、完美的悲剧艺术以及伟大的苏格拉底构筑起了这个城市彪炳千古的形象;奥古斯都的罗马则是以宏大的竞技场和水道、高贵而又残忍的罗马公民、所向无敌的帝国军人构成了不可一世的罗马形象;维多利亚的伦敦形象是雾气沉沉的天空、泥泞的街道、一本正经的商人和衣冠楚楚的绅士;“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是盛唐时代的长安形象;“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北宋盛期的杭州;而“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则是曾为十朝故都的南京……城市形象显示着城市的个性,也成为凝聚市民精神的力量。古雅典黄金时代的执政伯里克利在追悼阵亡将士时所作的一篇演讲就是一个鼓吹城市精神的例子:

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而不是我们模仿任何其他的人的……当我们的工作完毕的时候,我们可以享受各种娱乐,以提高我们的精神。整个一年之中,有各种定期赛会和祭祀;在我们的家庭中,我们有华丽而风雅的设备,每天怡娱心目,使我们忘记了我们的忧虑。我们的城邦这样伟大,它使全世界各地一切好的东西都充分地带给我们……

……这就是这些人为它慷慨而战、慷慨而死的一个城邦,因为他们只要想到丧失了这个城邦,就不寒而栗。很自然地,我们生于他们之后的人,每个人都应当忍受一切痛苦,为它服务。[2]

这篇演讲是用城市形象来激发公民的自豪感,团结、凝聚公民精神的典范。伯里克利的雅典并不是唯一能够使公民感到自豪的城市,事实上,每一个伟大的城市都具有这种形象的凝聚力。正是靠着这种凝聚力,一个都市才有可能成为伟大的城市,才有可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发展起来。只是在当代这样一个比过去更加关注形象、更加依赖着形象而生存的文化环境中,城市形象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具有更加重要、也更加实际的意义。

1955年,澳大利亚的悉尼市通过一次国际建筑设计竞赛选中了一个奇形怪状的建筑设计方案,而后花了近二十年的时间和几乎相当于预算二十倍的费用才建成了这座建筑。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悉尼歌剧院。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和具体使用的效果来看,这座建筑的效果决不是无可挑剔的。然而这座建筑自有它不可替代的价值。近几十年来,悉尼的地位越来越高,使得堪培拉、墨尔本等城市都感到嫉妒。而悉尼地位的上升与这座歌剧院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有人说,悉尼歌剧院每年在无形中为悉尼作了上百亿美元的广告。无法断定这种说法是否有点夸大其词,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悉尼歌剧院大大提升了悉尼的城市形象,而这种提升了的城市形象的确为悉尼带来了巨大的文化和经济效益。

时至今日,人们要提到悉尼,首先会想到的就是那座歌剧院。悉尼的城市形象就是以这座歌剧院为标志。诸如此类的城市形象标志可以找到很多──巴黎的凯旋门和埃斐尔铁塔、纽约的自由女神塑像和世界贸易中心大厦双塔、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北京的天安门等等。这些实实在在的建筑物使得一个城市的形象变得鲜明具体,可以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但这只是城市形象的一部分,即静态的、物质的或者说是“硬件”的部分,还远远不是城市形象的全部,甚至往往还不能算是城市形象的主要部分。

城市形象的主要部分在于它的动态的、富于活力的“软件”部分。这就是一个城市中的人文氛围。有一位学者在讲到梅特涅时代的维也纳时这样写道:

在任何一个认真的旁观者看来,维也纳人似乎永远沉溺在狂欢闹饮之中。吃、喝和寻欢作乐是维也纳人的三种基本的德行和快乐。他们永远在过周末,永远在过狂欢节。到处是音乐。无数的酒馆里无论白天黑夜挤满了酩酊酒鬼。到处是成群的纨绔子弟和衣着入时的妙龄少女。无论何处,无论是日常生活、艺术还是文学中,流行的都是优雅机智的玩笑。对维也纳人来说,世界上一切事情中最要紧的事就是他们能够开个玩笑。[3]

这里所描述出来的维也纳,完全是一副颓废的形象,而这个形象的形成不是它的建筑或其他“硬件”条件的变化,而是人文氛围起了变化。维也纳城市建筑的风貌也许很多年都不会有根本性的变化,而这座城市的整体形象却会随着人文氛围的变化而变化。

再比如中国古代宋元时期的杭州,被当时人称为“销金锅儿”。这就是当时杭州的形象。而这个形象更是与人的活动密切相关的。马可·波罗对杭州的描写是:“行在(按指杭州)之大,举世无匹。一个人可以在那里寻到这么多的乐子,简直恍若步入天堂。”[4]这个在中国与苏州并称为“天堂”的城市,它的魅力决不仅仅在于自然的湖光山色,更重要的是南宋以来商业的繁荣所带给这个城市的消费文化形象,即所谓“销金锅儿”。马可·波罗所说的“可以在那里寻到这么多的乐子”的真实含义也就在这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只是杭州形象的不变的底色,而真正的城市形象却是在人文氛围的变迁中形成和发展变化的。所谓“淡妆浓抹总相宜”只有从人文环境的变化方面讲才能够显示出城市形象变化的意义。

维也纳也好,杭州也好,这些城市形象的人文氛围方面都明显地显示出娱乐文化的特点,这似乎应当算作那一类奢华、颓废的消费型城市的特点。确实,梅特涅时代的维也纳和“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南宋朝廷统治下的杭州有几分相似,都带点颓废气。但这并不意味着娱乐文化对于形成城市形象的作用只是发生在这些颓废的城市上。一个城市形象的“软件”部分,即那些生气勃勃的、最能够感染人影响人的部分,主要就是表现在城市的娱乐文化方面。从古雅典的半圆形剧场、古罗马的大竞技场直到现代城市争相攀比的标志性公共设施──大型体育馆、歌剧院、游乐场等等,都体现出娱乐活动在一个城市的形象中所具有的突出位置。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城市的活形象,就在于它的娱乐活动的方式。

二、市民与城市的关系

周密在《武林旧事》中曾讲到南宋时期杭州人所享受的种种好处:

若住屋则动蠲公私房赁,或终岁不偿一环。诸务税息,亦多蠲收,有连年不收一孔者,皆朝廷自行抱认。诸项窠名,恩赏则有黄榜钱,雪降则有雪寒钱,久雨久晴则又有赈恤钱米,大家富室则又随时有所资给,大官拜命则有所谓抢节钱,病者则有施药局,童幼不能自育者则有慈幼局,贫而无依者则有养济院,死而无殓者则有漏泽园。民生何其幸欤!

这里讲到当时杭州官府给民众的种种好处,而后感慨生在杭州的居民何其幸运。或许一个城市的市民所享受到的好处并不一定与其他城市相当,然而只要是一个繁荣、成功的城市,总归会使市民产生一种作为这个城市一员的自豪与幸运之感。这就是古代雅典、罗马等伟大的城市所培养的“公民”意识和今天的许多大都市市民的“都市人”意识。这种作为一个城市市民的自豪与幸运感,就是依附、凝聚于城市形象上的城市精神。

这样一种城市形象对于在城市中生活的市民个体有什么意义呢?那种使市民足以引为骄傲的城市形象实际上是在为市民个体提供着一种共享性质的生存体验。伯里克利在谈到雅典公民的特点时说:“一个不关心政治的人,我们不说他是一个注意自己事务的人,而说他根本没有事务。”[5]这就是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所提供给每一个城邦权利和义务,也是城市中“公民”意识的起源。这种“公民”用亚里斯多德的话来说叫做“政治动物”。不过伯里克利和亚里斯多德在这里所说的“政治”一词不能用后来的阶级统治观念来解释。这里的“政治”只能被理解为“城邦事务”。“政治动物”意味着公民在存在的本质上与城邦或城市的一体性。在血缘关系统治的社会中,个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是通过与血缘链的维系而实现的,祖宗和后代构成了他生存关怀的基本目的;在阶级关系统治的社会中,个人存在是服从于社会等级秩序的,因而不存在脱离阶级体系的个人化的意义关系。而在一个雅典式的城邦或城市社会中,个人的存在是通过与整个城市的一体性存在实现的。按照伯里克利的说法,雅典城邦中个人的价值是被城邦充分承认的,这个价值就是自由:“要自由才能有幸福,要勇敢才能有自由。”这就是说,雅典人的价值不是天赋的,也不是他人给定的,而是通过“勇敢”──即个人作为城邦公民的行动──而获得的。反过来说,城邦的存在其实也是通过个人的“勇敢”而实现的。当一个人在实现自己的时候也是在实现城邦,当他为城邦效力的时候也就是在实现自己。这就是个人与城邦或城市的意义共享关系。

古雅典的城邦民主制在政治制度史上只能算是一个个别的例子,但在这种城邦制度下培养出来的公民意识却是后代城市意识的源泉。一个城市的市民对自己所居住的城市感到自豪和自信的时候,他正是在表达一种把他个人与城市在情感和价值上结问一体的需要。可以说,一个城市是否有内在的活力,就是看它的市民是不是为它感到自豪和自信,是不是真正与这个城市的传统、与它的精神一体化了。小说《儒林外史》中有这样一个细节:两名挑着粪桶卖粪的挑夫互相商量道,今天的货卖完了后就喝口水,上雨花台看落照去。文人闻之后不禁感叹道,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这就是说,南京作为六朝故都的气象已渗透到包括菜佣酒保在内的普通市民精神深处,使市民从精神气质上与这座城市、与它的形象一体化了。

当代城市比起伯里克利时代的城邦当然远远不同了,即使与后来晚近得多的古典城市相比,也有了很大的差异。与过去相比一个重要的差别是城市居民的情况变得复杂多了。近年来在许多城市中发生过而且还在继续发生着马路上的窨井盖被盗的事情。偷盗窨井盖的行为除了作为一般盗窃犯罪的动机之外,还意味着偷盗者与城市关系的疏远。因为对于一般人来说,偷盗窨井盖比起其他盗窃行为来,风险和犯罪感的心理阈限要低得多,利益的诱惑也同样低;与此同时,窨井盖被盗对市民生活的影响却很明显。因此,一般说来偷盗窨井盖的诱惑力应该不是很大。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多的窨井盖被盗的事件呢?根据调查了解的结果得知,绝大多数偷盗窨井盖的事是城市里的流动人口所为。这部分人与城市的关系当然是比较疏远的。当“大地走红”展出在上海、天津之类的大都市遇到被哄抢、偷盗或故意损坏的尴尬局面时,人们也发现问题主要出在流动人口的身上。显然,当代都市中的流动人口是一个挺麻烦的问题。这些人与城市很少能产生共享性,因而发生那些尴尬局面似乎也是无可奈何之事。

然而在这种事件的发生中,往往也可以看出市民态度的冷漠。比如在南京,城市的管理机构为了方便市民、进一步亲和城市与市民的关系,曾在许多交通管理地点准备了大量“便民伞”,无偿提供给市民借用。但不出一年,这些“便民伞”中的绝大部分一去不返。据说造成这种尴尬的原因也与流动人口有关,然而那种带着显眼标志的“便民伞”被人随意携带离开南京或留作己物而无人过问,说明市民对这种事件抱着听之任之的冷漠态度。事实上,窨井盖和红伞被盗之类的事情发生或得不到制止,也不能说与一般市民的冷漠态度无关。在许多城市里要找到诸如“便民伞”散失之类的于社会公德有亏的问题实在容易。人们通常把这种现象归因于市民文化素质的问题。这当然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但还有更深远的原因。伯里克利时代的雅典是雅典人的骄傲,而在当代,许多人在提到自己所生活于其中的城市时,口气常常是批评的甚或自卑的。这好象是一种谦虚的美德,然而也可以看出当代城市中市民在感情上与城市的疏远。当代人在与他人交流时,通常注意表现的是自己的个人身份──职业、地位等等,而很少想到自己还是某个城市的市民,除非是某些具有特殊地位的城市可以使他获得别人的尊敬,比如在七十年代上海人之于其他小城市的人、八十年代广州人之于北方开放较晚的城市中人。如果没有这种特殊的等级意识,人们就很难意识到自己作为某城市市民的身份。市民对城市事务的冷漠从根本上说就在于市民与城市关系的游离。

三、主流文化圈与城市精神

在中国,本世纪发展起来的许许多多大城市中,上海应当说是比较有特色的一个。与中国其他许多城市比较,上海的生活方式中与众不同的特点之一就是喝咖啡。当然,如果说的是三四十年代,至迟五十年代,或者八九十年代,在中国的大多数大都市中,喝咖啡算不上是什么特别的生活习惯,尽管并不是人人都喜欢。但如果说的是六七十年代,尤其是七十年代,情况就不同了。对于六七十年代的一般中国人来说,喝咖啡、吃西餐、穿西装之类的生活方式,不消说都被当作“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而加以拒斥。然而上海却一直还保留着咖啡店,上海人还在喝咖啡。孤立地看,喝咖啡这件事的确很难看出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但如果设想一下,在全民投入“”,努力倡导思想革命化,狠批“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肃清一切“封、资、修”流毒的“火药味”很浓的时代,同时也是生活资料高度匮乏、娱乐活动单调乏味的时代,有的人却在悠闲地品啜带着“小资情调”的咖啡,岂不是很令人感到奇怪的事吗?

这就是上海文化的一个特点。对于上海人来说,喝咖啡、吃西餐并不象其他许多地方那样被看成是奇风异俗。这是从本世纪初以来西方人浸染到上海资产阶级的生活习惯,又通过上海的资产阶级把这种生活习惯“传染”给了一般上海市民。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各个大城市过去的资产阶级都可能有这种生活习惯。但却只有上海人把这种习惯顽强地保留了下来,甚至抵抗住了“”火药味的冲击。这个事实表明,喝咖啡虽然是件小事,但它标志着上海城市文化中一种根深蒂固的东西,这就是自本世纪初以来上海以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为主的文化圈所奉行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不仅作为行为方式影响到了上海市民的各个阶层,而且影响到了他们的习惯心理,成为上海人特有的风俗。

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娱乐方式能够如此根深蒂固地影响到一个城市的风俗,根据在于这个城市有一个有强大影响力的文化重心,也就是城市中的主流文化圈。一个城市要能够凝聚成一种精神、一个形象,首先要在市民中形成使大众有所归趋的主流文化圈。上海自本世纪二十年代前后中国资本主义兴起之日起便成为中国资产阶级的大本营。由资产阶级和早期商人、士绅等“社会名流”融合形成的上海社会的主流文化圈不仅影响着上海的经济、市政乃至政治生活,更重要的是在整个城市社会中人们的观念里,这个主流文化圈成为社会文化的代表,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趣味标准成为社会公认的标准。这样一个主流文化圈尽管在后来从政治和社会结构的意义上消失了,而他们作为上海文化、尤其是上海趣味的象征却一直潜藏在上海人观念的深处。所以即使是在火药味十足的“”年代,许多上海人仍然渴望着坐在幽暗静谧的咖啡店里悠悠地品啜。可以想见,人们心理深处所寻求的娱乐趣味仍然属于早已灰飞烟灭的那一群群出入于国际饭店、跑马场和音乐厅的社会名流们。

有一位外国学者在研究中国历史时发现了一个特点:“中华帝国有一个不可思议的地方,就是它能用一个很小的官员编制,来统治如此众多的人口。”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他发现:

一般的地方行政官职权的一个特点,就是他在表面上管辖着一个约有二十万到五十万居民的地区,地方长官是中央政府任命的该地唯一代表。这种表面地位造成的结果,就是地方长官只有在与当地绅士头面人物的密切合作下,才能做他的工作。[6]

就是说中国的行政管理传统上主要不是靠官吏直接操作,而是靠社会名流的协助进行。一般地区的行政管理是如此,城市管理同样如此,因而中国传统的城市中主流文化圈就由这些社会名流构成。从明清时期士人与商人结合形成的“绅商”阶层到后来上海的资产阶级,都具有这种社会名流的传统地位、实力和影响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城市的管理不再是传统的社会名流的事,而是各级行政机构和单位组织的事。在这种管理方式下,城市市民的价值观念和趣味标准受到各级单位组织、行政管理部门和政府传播媒介的舆论引导,形成了一种具有意识形态特征统一性的城市形象。这种类型的城市生活中没有什么特殊的社会名流阶层,因而也没有独立的主流文化圈,只有渗透在社会各个阶层中的管理结构与管理机制在起着引导或制约的作用。

这种管理方式从理论上讲一直是延续的,但对城市市民的精神、趣味的引导作用却随着城市社会的走向开放而逐渐消退着。当各级政府和单位组织不再对市民的趣味进行有意识和有效率的引导时,市民的生活方式开始走向了随机发展的趋势,由于这种发展的随机性,城市形象也随之变得破碎和模糊起来。在这种城市生活的环境中,没有稳定的、有物质力量和号召力的主流文化圈影响和引导市民精神与趣味的发展,市民的生活方式便走向自发地接受随机引导的方向。最典型的发展方式就是变得时尚化了:人们的趣味、爱好和评价标准都失去了稳定性和一贯性,一时兴起的时髦会改变整个城市的形象。由时尚制造出来的城市形象其实是一种畸象,它使得市民失去了对自己所生活于其中的这个城市的真正感觉,没有了一个完整、清晰的城市形象概念,只有不停地随波逐流变换着的社会风气。在一个没有了完整形象的城市里生活,人们当然无法产生对这个城市的爱,甚至无法产生对城市本身的起码关注。冷漠与游离便是在所难免的事了。

四、狂欢与城市形象的凝聚

市民与城市关系的游离应当说是城市文化发展中的一个根本性的危机。当代都市不可能再回到古典城市的模式中去,那么怎样才能使市民与城市重新结为一体呢?公众性的娱乐活动就是当代城市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大都市之所以都那么热心于争办大型娱乐活动,从城市文化建设的角度来讲,就在于这类活动对于维系城市与市民的精神联系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一个当代都市中可以有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人口,人们的兴趣爱好和精神境界的差异是无法弥合甚至几乎是无法沟通的。然而,一场大型运动会不仅可能给城市带来可观的商业利益,与此同时它将成为一种充满刺激的情绪场,把市民吸引或裹挟进来。这种情绪场对于大众来说,具有一种原始的图腾崇拜意味,通过近乎非理性的激情狂热使市民得到情绪上的沟通和认同。只有在这种全民性的大型娱乐活动中,城市才会暂时地消解掉它的多义性和多功能性,变成一个单一的活动群落。

公众性质的娱乐活动中,最典型的传统形式就是节日。从某种意义上讲,节日与当代城市中新的公众娱乐活动──大型运动会有相似之处,都是群体共享性质的狂欢活动。一般说来,传统意义上的节日是以民族或地域社区为一体形成特定的节日观念与节日形式的。以城市为单位,体现城市特色,作为城市形象展现方式的节日是一种较特殊的节日活动。

传统意义上的节日从本质上讲都是狂欢,也就是说是对日常生活状态的有序性的反叛。传统的节日所表达的、所寻求的是整个文化群落在自然意义上的共享和一体化状态。从这个意义上看,传统节日的实质是反城市的:它通过狂欢状态否定城市对人的内在与外在状态的双重限制,即否定了城市人的教养等级和权利分配差异,否定了文化层次,使市民重新回归为人群。这种传统节日形态的最极端、最标准的形式可以从世界上许多民族习俗中的狂欢节活动里发现。

与此同时,当代的城市还在发展着另一种节日活动。这不是传统的节日,而是正在不断被城市“制造”出来的体现城市自己的个性的新节日,如啤酒节、风筝节、服装节、火腿节之类以及标以各种特别名目的艺术节。这些节日产生的根据当然首先是商业需要。这是当代城市为自己做广告的一种手段,即通过标新立异的节日名目吸引人们注意,并通过举办相关的节日庆典活动来进一步扩大商业影响和联系。由于商业动机的驱动,举办这类节日如今在许多城市中已成为时髦,节日的名目也越来越离奇。这类节日中有一些办得比较成功,能够持续较长的时间;有的则举办不久就难以为继直至销声匿迹;有的甚至刚开始举办就失败了。总之,这些节日都是人为地制造出来的仿民俗,基本上是一种商业行为及其产物,决定它的生命力的因素不是传统,而是经营运作水平。

这些商业性的新节日当然不会具有什么反城市的意味,相反,它们倒是通过突出城市的特色来强调城市的存在。这些新节日的基本策划方式就是以各种手段突出、强化城市形象,也就是说,新节日不是反城市而是城市形象的表现方式。如果一个这样的新节日举办得很成功,那就是说它成功地塑造了这个城市的形象:在外人看来,这个节日显示出城市的形象特色;在市民看来,节日激发了市民对自己城市形象的自豪与自信。

但一个靠商业策划而制作出来的节日从什么意义上能够称作城市形象呢?无论广告语言怎样强调这样一个新节日与城市文化传统的关系,它是一个新制作出来的东西,这个事实本身就表明不是文化传统自然生成的产物。一个城市有某种特产或曾经有过某种风俗,这同城市形象并不总是一回事。城市形象应当是城市性格的显现,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凝聚力和辐射力的表征。而新节日所塑造的城市形象其实是一种商业形象或者说广告形象,这是一个城市刻意为自己制造出来的商业性外观,也可以说是这个城市为自己制造的“假面”。换句话说,一个商业性的新节日实际上是在为一个城市制造着假想的城市形象。然而如果经营成功的话,这个假想的城市形象本身也会成为城市市民的一种认同方式。人们通过这个假想的形象去重新认识和体验这个城市,从而形成新的城市凝聚力,这正是许多城市的管理、决策层所希望做到的事,只是这个希望往往不能实现。因为商业性的经营运作如果不能与市民们的激情融合起来,新节日不能产生传统节日那种狂欢节式的一体化体验,这种节日就只不过是一种比较大型的广告而已,随着广告画面的褪色它的魅力也将褪去。归根到底,城市形象是市民精神的表现而不是一个简单的视觉画面。

注释:

[1]严格地说,雅典城邦是一种国体而不是一个城市。但这个城邦作为一个小国家的实际存在形态主要是以城市为重心,所以在这里我们仍把它看作是一个城市。

[2]引自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130-133页,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3]译自f.willis《westerncivilization》vol.2,p.167,d.c.hedthandcompany1981.

[4]引自谢和耐《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29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城市形象范文篇8

关键词:城市形象公共环境环境艺术设计

城市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城市公共环境现代化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表现,它包括城市公共环境的空间、道路、广场、广告、台阶等这些人造景观,还包括天空、山脉、水面、河流、树木等自然景观。另外,那种在城市公共环境中起作用的,但不是固定有形的东西,如人们的行为心理需求、习惯模式、人口构成特点等,都是进行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城市是人类现代文明的巨大载体,是人类科技成果的聚集中心,城市公共环境设计将是今后环境设计的关键和重心。

一、环境艺术设计与城市形象的概念

许多现代设计家艺术家把环境艺术同西欧、北美城市的公共艺术或街道艺术有机联系起来。认为环境艺术是指与环境有关的环境雕塑、绘画等造型艺术,其实这样去理解人类的居住环境是达不到提升环境艺术质量的,环境艺术是广义的具有多种不同层次的。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新兴学科又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涵盖了城市及地区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园林、广场等公共空间设计、景观设计、雕塑、壁画等环境艺术作品设计以及室内设计、设施设计等。它是人类生存环境中从宏观到微观的整体设计,是人们生活方式的协调设计,又是社会和人类行为的设计和引导。根据城市公共环境艺术本身的性质,可以给它下一个广义的定义和狭义的定义。广义上讲,城市公共环境艺术是使其环境艺术化的工作;狭义上讲,城市公共环境艺术是使该环境中的每个对象进行环境化的设计。

二、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和城市形象的关系

探索城市的个性,塑造城市特色形象就必须突出城市的地方精神。应从社会、经济和自然等方面,以历史为轴线,探索和分析城市的地方精神,深入探索那些存在于城市空间背后的规律和实质。只有这样,城市特色的塑造才不会流于形式而得以持续发展。

1.城市公共环境设计来源于城市。城市公共环境设计的范围十分广泛。有人把环境艺术称为“无所不包的艺术”、“管闲事的艺术”,这是不无道理的。城市公共环境设计的行为对象是城市中的人,行为主体则是城市。

2.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作用于城市。从广义上看,城市视觉形象的塑造包含着整个城市生活,它涉及城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

(1)广场。广场类型多种多样,一般有休闲、文化、集会、纪念等功能,多数广场均是上述功能的复合。广场在城市中有特殊地位,而城市中心广场又被喻为城市的客厅,是一个城市对外展露的窗口,因而也是城市形象表达的关键。广场的形象意义已不在于广场本身,而是城市整体形象及面貌的客观反映。这正是城市公共环境设计的用武之地。

(2)步行街。这是另一个重要的城市形象表演舞台。步行街商业繁荣、人流密集,既是城市中的磁性点,也是行为主体和行为对象之间的一个极佳的交互场所,是城市标志性的空间,具有形象的传播意义,而这正是城市公共环境设计所涉及的内容及要达到的目标。

(3)滨江、滨湖、滨海地段。这些地段均为城市的重要展示界面。江河湖海为城市提供了一个全景的空间场所。城市音乐化的轮廓、万家灯火的气度、充满神秘幻想的空间在此得到充分的展现。

(4)城市软硬质景观。软质景观为城市植被。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历来好以植物作为颂咏的题材,久而久之使很多植物均具有人文色彩。而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则是一个城市静态的识别符号,是城市形象设计的外在硬件部分,也是城市形象设计最外露的最直观的表现,它来自城市又作用于城市。可以说,利用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来提升城市及人格化意义。所有这些均是城市环境设计的资源。

三、城市公共环境设计对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意义

就应用层面而言,狭义的城市公共环境设计最具有现实意义。狭义的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即城市视觉识别系统,主要处理城市的公共界面,如广场、街道、滨湖滨海地带、公园和绿地等城市景观。这种景观大可至城市或街区,小可至建筑或软硬质景观。广义的城市公共环境设计,除囊括上述所有狭义内涵外,还是对该地城市环境、城市活动、城市构成、城市规模等各类要素的总体概括。由广义的城市公共环境设计所形成的理念可以成为一个城市追求和奋斗的目标,是城市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的总体反映。因此广义的城市公共环境设计对城市总体形象的营造具有战略意义,狭义的城市公共环境设计对下列所述的城市内容在总体形象方面有实践指导意义。

四、个人思考与总结

既然公共环境艺术对城市形象的构建具有如此重大意义和作用,那么,目前公共环境艺术究竟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准呢?总的来讲,近年来虽然有大量环境艺术实践,参与这一实践的人也很多。但是,环境艺术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尚没有公认的科学的行业标准、行为规范,更没有进行相碰的学科理论建设,所以说公共环境环境艺术“有行无思、有行无业”,远远尚未成熟。形象地讲,它的水准处于正在上路阶段,处于混沌层次、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状态。由于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的主角是建筑和城市空间。所以我们更应该重视规划师和建筑师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作用。现在,有些重要的环境艺术项日,则因为对规划师、建筑师的作用重视不够,所以出现了一些遗憾。而且我也觉得现在的公共环境艺术在设计中还存在着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那就是设计缺乏个性化,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公式化、概念化,存在照搬、照抄的现象。现实常常令我们遗憾,以城市公交站牌为例,全国许多大城市都“千篇一律”。如何能体现个性,如何能传达城市形象这样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城市公共环境艺术与城市形象构建的地位和作用,也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塑造城市形象是城市发展的需要。通过公共环境艺术的作用使居住在城市的人与环境产生共鸣。城市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城市公共环境现代化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表现对城市的文明和发展起着推动作用,并在我们的生活中越发突出和重要,因此城市公共环境设计与城市形象的构建设将是今后环境设计的关键和重心。

参考文献:

[1]傅崇兰.中国城市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冯骥才.手下留情——现代都市文化的忧虑[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3]王志杰,闫广道.郑州“沟灾”[n].大河报,2004.

[4]杨瑛.城市形象与市民社会地空间权利[j].建筑学报,2000,(9).

城市形象范文篇9

关键词定位城市形象运用

城市形象是指城市内部诸要素(比如城市布局、城市资源等),经过长期综合发展后在人们心目中形成的印象和评价。。城市形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历史文化性、整体系统性、长期规划性和地方特色性等四个方面。从总体上来说,城市形象涵盖了城市空间形象、城市环境形象、城市功能形象、城市景观形象和城市产品特色形象(即产业结构)等内容。

一、现代城市进行形象塑造的作用

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城市文化与形象的竞争日益成为世界城市竞争的主要方面,因此,城市形象问题刻不容缓地提到了各地政府的战略规划高度。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的内在历史底蕴和外在特征的综合表现,是城市总体的特征和风格。拥有一个良好的城市形象,无疑是在为城市做着生动的活广告,它一方面展现出城市的巨大魅力,另一方面则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吸引力、辐射力,成为扩大对外交往、吸引投资与游客的“金字招牌”,并使有形资产进一步增值,把无形的精神财富转化为有形的物质财富。

第一、城市形象的塑造与改善,可以提高城市的知名度,扩大城市的影响力。良好的城市形象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而城市知名度的提高是吸引外资、引进人才的外部条件,也是集聚经济、信息、科学技术的基础,并能进一步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第二、城市形象的塑造,有利于树立新的城市风貌与城市精神,改善市民的行为、心态,是一种城市文明的投资。良好的城市形象可以给市民带来自豪感,并由此形成奋发向上、敢于争先的精神风貌,成为城市发展的一种生产力。从这个角度来看,塑造城市形象其实也是在发展生产力。

第三、城市形象塑造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旅游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良好的城市形象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旅游业的发展又可以带动相关旅游产品的开发。并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从长远观点来看,旅游项目已不完全局限于传统的山水园林和自然景观,城市特征形象和一些经济文化活动也将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

第四、良好的城市形象有助于提升城市竞争力,全面推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通过城市形象的塑造与经营,使城市的生活环境和投资环境得以改善,政府管理效率大大提高,城市文化得以发展,这不仅为城市现实竞争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城市发展的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这将有助于全面城市的整体竞争力。

总而言之,城市形象是“新经济”条件下极其重要的“注意力资源”,它不仅本身构成了一个独立的高层次的城市生产力要素,而且是“新经济”资源的整合器,在高层次上担负着整合城市其它生产力要素的重要功能。

二、定位策略运用于城市形象塑造的意义

定位策略的创始人艾·里斯和杰,特劳特于1969年6月在《广告行销杂志》发表了《定位:同质化市场突围之道》一文中首次使用了“定位”一词,用来指在产品模仿日盛的市场环境里新的市场竞争策略和手段。

1981年艾·里斯和杰·特劳特出版了《广告攻心战略——品牌定位》一书。对定位一词做了如下解释:定位是你对潜在顾客心智上所下的功夫。也就是把产品定位在你未来潜在的顾客心中。定位是一项内心中用以决定是否让其进行系统组织的门户,其观念是基于传播,只能在适当的时间及适当的环境之下,才能得到沟通。定位是“种逆转的思考方式”,不以你自己为出发点,而是以潜在顾客心智状态为起点。

由此可见:定位策略很注重产品与其目标顾客(即目标受众)之间的关系列接:即通过定位使产品在目标受众心目中占据一个特别的位置。这个位置在一定程度上应该是独特的、是其他竞争对手很难轻易取代的。而城市形象的建设就是为了使每个城市有其鲜明的、对手难以替代的特征或优势,以避免城市形象的雷同与接近。从这个角度来看,将定位策略恰当运用于城市形象的建设就有了现实的意义。

第一,定位策略在城市形象塑造上的成功运用,将有助于树立该城市鲜明而独特的形象,以和竞争对手有效区隔开来。这是定位策略在城市形象塑造中的一个直接作用。定位策略通过挖掘城市的特性,结合目标受众心智中的空白,将该城市的特性放置在目标受众心智中的空白处,这样就使得该城市在受众心智中占据了一个相对优势,其竞争对手要再挤占这个独特的心理位置是比较困难的,从而该城市独特的城市形象也就得以树立。

第二、有助于形成城市与其目标受众之间的心理对应关系。定位策略在城市形象塑造中的成功运用,将会使得目标受众在心理对该城市有一个明确的印象,从而形成一种心理对应关系。比如,现在社会大众一提到义乌,就会自然而然的首先联想到小商品,这得归功于义乌鲜明的定位:小商品的海洋。义乌在其独特的定位确立之前,只是浙江众多小城市当中默默无闻的一个,但是现在却已经成为闻名全国的小商品集中地。

第三、借助定位形成的鲜明城市形象将极大地推动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借助定位形成的鲜明城市形象一旦被受众认可,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能量,从而推动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这点从上海的发展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上海一直将自身的城市形象定位于“国际化大都市”,这一鲜明的城市形象定位使得上海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一直保持长三角地区的领头羊地位,其城市经济也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中。

第四、有助于城市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在新一轮的城市竞争中,竞争焦点开始聚集到城市形象上。这从央视逐年攀升的城市形象广告宣传上也可窥见端倪。各城市要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获得优势,占据竞争中的有力地位,那么一个很好的武器就是借助定位形成个性鲜明的、对手无法模仿的城市形象。

三、城市形象塑造中的具体定位策略

在城市形象塑造中不仅要运用定位策略,而且这些定位策略还需要结合城市自身的特色与优势,只有这样的定位才具有针对性,也才更加有效。此外,还需要挖掘城市形象众多要素当中最能代表该城市特征或者最能形成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的某一个方面加以突出,这样,鲜明的城市形象就呼之欲出了。

第一、文化定位策略。文化定位就是将文化内涵融入到城市形象建设之中,进而使城市形成文化上的识别,文化定位能大大提高城市的品味和附加价值,使城市形象更加独具特色。城市的功能与属性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而城市的文化内涵却是竞争对手所模仿不来的。如果能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一个精髓与城市形象的定位结合起来,是很容易实现城市与目标受众之间的心理对应的。运用文化定位的一个典范就是山东曲阜。曲阜将自身的形象定位于孔子故里,就是采用的文化定位。孔子及其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本,曲阜采用这种文化定位就使得自身的形象更加厚重,对于社会大众所产生的心理吸引也是非常大的。

第二、历史定位策略。所谓历史定位简而言之就是将城市沉淀的历史底蕴挖掘出来作为城市形象独特的要素来加以彰显。我国的西安、开封、北京、洛阳等都是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这些城市本身长久的历史就可以成为其城市形象塑造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比如洛阳的广告语就直接体现了其历史定位:“千年帝都”。这一广告语以很简省的方式将洛阳厚重的历史沉淀加以彰显。

第三、比附定位策略。所谓比附定位就是攀附社会大众已经耳熟能详的、知名的事物,从而达到提升自身知名度的目的。在城市形象塑造中,采用比附定位,就意味着该城市在竞争中要甘居第二,而非第一。这样比附定位才可能产生理想的效果。在比附定位中,城市可用于攀附的事物是很多的:它可以是知名的大山、河流,也可以是建筑,甚至是其他知名的城市……。当一座城市自身的知名度不是很高,而又期望能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知名度时,如果能找到一个很好的攀附对象就是一个不错的策略。比如泰安就可以采用比附策略进行城市形象的塑造。泰安因泰山而得名。从古语“泰山安则四海皆安”中来,寓意“国泰民安”。”泰安本身的知名度是相当有限的,但是它有一个很好的攀附对象,那就是全球都很有名的“五岳之首”——泰山。因此,其城市形象塑造就完全可以比附泰山,泰山是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改写了世界遗产的分类,其地位可想而知。因此,泰安比附泰山来进行城市形象的塑造是有很好的根基的。

第四、情调定位策略。情调定位是使受众在对城市的接触过程中能体会出一种良好的令人惬意的生活气氛、生活请调、生活滋味和生活感受,从而获得一种精神满足,该定位能使城市融入受众的生活中,成为受众的生活内容,使城市形象更加生活化。情调定位可以赋予城市以精神气质,使城市灵动鲜活,倍添情调魅力;同时情调鲜明的城市形象还可以拉近与受众的心理距离,富有感情色彩,有利于增强城市对人的精神引力。情调定位策略的运用在杭州城市形象建设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_这从其广告语“东方休闲之都,品质生活之城”可以明显看出来。

第五、功能定位。所谓功能定位就是将城市某一方面的功能加以特别提炼而直接在定位中彰显出来,这样,当目标受众一想到这个城市就首先想到它的某个独特功能。这一策略非常适合那些自身的经济发展在某一领域已经形成独特优势的城市。公务员之家

第六、旅游资源定位。城市的旅游资源是城市形象最显性的组成部分之一。运用旅游资源给城市进行定位,可以使城市特色突出,加强人们对城市的印象。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主要是因为旅游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不前转移性,它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城市独有的标记符号,因此一些城市开始以其独特的旅游资源来塑造并对外宣传其城市形象。运用旅游资源进行城市形象定位的成功典范不少,比如杭州曾经做过的“情系西湖,中国杭州”、海口的“椰风海韵,南海明珠”、桂林的“山清·水秀·城美”等都是以城市本身特有的旅游资源来塑造其自身的城市形象与城市特色。运用旅游资源进行城市形象的定位与宣传还有一个直接的效果就是可以在短期内引发城市旅游热潮,刺激旅游消费,增加旅游业收入。

第七、品质定位策略。品质定位简单来说就是彰显城市的品质与品位。在这方面,上海就是典范:国际化大都市。这个定位就直接彰显了上海这个城市的品质与品味:上海的经济、贸易、金融都与国际接轨,成为世界闻名的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公务员之家

四、城市形象塑造中运用定位策略应注意的问题

在城市形象塑造过程中运用定位策略要注意一些事项,否则,定位策略产生的实际效果将不会很理想。

第一、这个定位一旦确立,还需要借助一定的方式将城市的独特定位告知社会大众,这样,定位才真正发挥作用。传播城市定位的一个有效方式就是城市形象广告。城市形象广告如果紧扣城市定位,并用精练的语言将城市的定位加以彰显,那么对于城市形象的塑造又可进一步发挥推广作用,从而切实提高城市形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借助城市形象广告来宣传城市定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城市形象广告的表现要有新意、有个性。这样才能真正吸引受众的眼球,并在他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借助城市形象广告来宣传城市定位的时候,要做好目标受众群的细分,并在受众细分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传播媒介。如果目标受众和媒介的运用不能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就很可能导致城市形象广告传播了,但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

城市形象范文篇10

关键词:城市形象;城市视觉形象;城市公共艺术;公共艺术设计

从时间来看,我国1978年改革开放后,在现代化的推动下,社会发展和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中国在经济、教育、科技、政治、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均取得丰硕的成果。综合实力得到以稳步提升。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外来传统艺术形式与发扬自身艺术形式上变得更加理性,能够合理地解释与接受其艺术形式的发展,因此,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便有了施展的手脚。

一城市形象的定义

城市形象是指一个城市以其自身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程度、贸易水平、社会治安状况、社会形态、社会文明程度等要素作用于城市的使用者,并使其形成对某城市的印象。这一印象的总和形成了对城市形象的认知,同时城市形象还代表了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展现。不论是从自然、经济、社会、安全等角度,都应是一个平衡且和谐的状态。

二公共艺术设计的体现

从艺术设计的角度去考虑,公共空间环境是一个变化并和谐社会意识形态,具有开放、公开等特质。由公众自由参与和认同的公共性空间称为公共空间,而公共艺术所指的正是这种公共开放空间中的艺术创作与相应的环境设计。(如图1、2)

三针对城市形象塑造公共艺术设计的重要性

公共空间中几乎不可能存在只作为纯观赏性的公共艺术作品。几乎不可能只存在于公共空间作为纯公共艺术品的欣赏。公共艺术设计是前提,协助的形式完整的环境,实现和交付对象的位置和东西、人和事、对话的人、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城市空间是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的基本载体,从本质上说,城市公共环境艺术是一个城市的空间内,在严格意义上说通过一个共同所有的城市空间形态的基本元素在空间环境艺术的公共空间。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需要以人为本,公共艺术设计也要以“人”为核心,从人们的需求,具有文化、社会和自然因素的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可以让公众获取失去了归属感和身份感。城市空间中公共艺术的表达也是不可或缺的。它是城市生活环境的一部分,也是景观表达的主要形式。同时也是与公共艺术设计贴合的城市环境设计主要和方便的一个表达式,在某种程度上,它可以改善城市环境的艺术品位,具有营造居住环境与艺术环境的特点。(如图3)

1运用人机理论塑造城市形象

所谓人机理论,应用人体测量学、人体力学、劳动生理学、劳动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人体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提供人体各部分的尺寸、重量、面积、比重、重心,和人体各部分的关系活动和人体结构的特征参数,如范围;还提供了人体的每一部分的输出,和行动的习惯身体的功能等特征参数,分析视觉、听觉、触觉、感觉器官和功能特征如皮肤感觉;分析在使用各种生理变化时,能量消耗、疲劳机理和人民能够适应各种各样的劳动负荷;讨论了在工作中影响心理状态的因素以及心理因素对效率的影响等。在公共艺术设计中对人机理论的运用,直接影响到了产品或作品的用户体验感及舒适度,对于城市形象来说这一理论的运用实在细节上的升华,要做到不仅看着好看,还要用的舒适。例如图(4、5)

2运用设计心理学理论塑造城市形象

运用设计心理学理论来营造一种艺术表达方式,设计师运用色彩对比、空间对比等手法营造不同的视觉感受,心理学解决的是人心里的问题,是一种抽象的方式,将设计与心理学相结合,营造空间氛围,达到一种抽象与具象的统一。对于城市形象的塑造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城市形象塑造中设计师为了满足设计的需要,会根据心理学的有关理论结合实际的情况对被设计的物体进行改造,让其满足功能上的需求的同时更加符合使用者的视觉需求和心理需要。在现今的社会中,设计师们将设计心理学作为设计中的重要理论依据,城市形象设计同样要以设计心理学作为重要依据。设计心理学的作用体现在这个设计的内涵上,它不仅让这个设计看起来更舒服,同时也会让这个设计变得更加富有内在的东西,是一种内心的升华。运用好了设计心理学理论会让整个设计富有生机,让不同的使用者拥有不同的感受,同时在与周围环境的结合上更加富有韵味。

3在城市形象的塑造中设计心理学理论的应用

会起到以下几点作用:(1)让城市形象更加根深蒂固,形象更加突出,更加容易辨别。(2)在城市形象的表达上具有多样性。(3)对于城市整体形象塑造上设计心理学的运用会让城市形象更加富有感染力及内在含义。(4)会让城市形象的塑造更具体更有针对性。城市形象不能脱离艺术,同时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人,心理学的主要就是研究人心理的学科,所以设计心里学的应用会让城市形象中的艺术表达更接地气,更加符合实际,更有针对性。

4城市形象推动城市发展

良好的城市形象,成为了资源和环境,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形象既反映了城市的文明程度,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巨大作用。如人的形象和企业形象,良好的城市形象具有很强的感召力与凝聚力。国内外大型体育比赛场址的选择,与其环境状况、文化氛围分不开;而世界不少名城,仅旅游带来的直接效益也十分可观。构划城市未来形象,研究优化城市形象的途径与策略,对城市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灵魂所在,一个城市的城市形象是这个城市的嘴巴,城市依靠城市形象来向外界传达着信息,同时城市形象决定了这个城市的综合实力,综合竞争力,也体现了这个城市的城市地位。

5公共艺术设计有助于提升城市主题

城市主题文化与城市发展理念和价值观的特点为核心,组成的自然特征、文化特征和经济特征,目标和价值标准的重要性。每一个独特的城市,孕育一种特殊的文化基因,成为城市发展的灵魂。基因是由城市独特的自然特征、文化特征和经济特征,由独特的特征是城市文化的主题。城市主题文化最集中体现是一个城市,是城市特色文化,特色经济,特色建筑,景观特点,精神的特征的总和,它是一个城市的目标和价值标准,它决定城市发展的方向。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主题文化,它是这个城市的独特创造,和角色的塑造和城市的发展,监管框架和城市发展方向,更深刻地启发和引导城市独特的创造力,从内心的规则,促进城市文化发展方向对其形成一个独特的主题。(如图6)

6艺术设计美化城市形象

公共艺术是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最初是简单的,因为当初城市的建设主要为了民众的安全,为了温饱问题,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局势的稳定,开始出现各种文明程度较高的城市,随着文明的变化,最终城市变得更加高级,逐渐地形成了现代文明的城市。这时人们的需求不再是解决安全,温饱问题,而是更加追求精神上的东西,城市形象随之产生,并在这种追求上升的过程中,人们对城市形象的追求也随之增长。相对而言,曾经的城市中“美”的概念相对较弱,但也是存在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社会和经济需求也不断提高,发展到现在的公共艺术,是美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的形象和满足人类的审美需求。公共艺术审美影响公众审美取向,社会文明的进步会促进公共艺术的发展走向一个更高的水平。在现代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公共艺术在我们的生活环境,如公园、街道、广场等,这些公共艺术作品在满足基本的功能需求,同时也美化了城市环境,并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如图7)

四、结语

在当今快速的社会来看,人民大众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越来越高,接受非物质文化的能力越来越强,曾经的城市依靠硬件设施实力胜出,现在的城市的发展讲求的是城市的综合实力。覆盖范围广泛的公共艺术,参与艺术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现代城市高质量的精神生活重要内容,艺术城市公共可以使城市变得更加多样化,三维的、个性化的和综合的人体艺术形式。公共艺术渗透的路径与人民日常生活的场景,通过各类艺术手法和一个精神引导人们看看他们的城市,同时建立新的城市环境艺术,并创造新的文化的城市,城市风格形成的助推器。城市公共环境设计的城市。城市公共环境设计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一个叫法是环境艺术“(伟大)的艺术”,“干预”的艺术,这是不合理的。经过对以上论文的探讨与研究,对于塑造城市形象而言,公共艺术设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认为城市形象的塑造关系到的不仅是一个城市的好与坏,同时也体现了人们使用及欣赏的好与坏。

参考文献:

[1]丁颖.公共艺术与城市[j].新闻爱好者(理论版).2008(10)[2]毛溪.公共艺术和城市文化[j].艺术界.2008(05)

[3]高英杰.发展公共艺术应当坚持制度与文化并重[j].美与时代(上半月).2010(02)

[4]翁剑青.当代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建构—《艺术介入空间》的解读及启示[j].美术研究.2005(04)

[5]陈平.北京城市公共艺术研讨会在京召开[j].美术.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