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范文10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2-05-07 10:22:41 欧洲杯买球平台的版权声明

地理课

地理课范文篇1

关键词:学前教育;地理;有效教学;途径

地理课作为幼专学校中专学生的公共基础必修课,肩负着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重任,它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积极作用。然而,由于学生对地理课缺乏兴趣,重专业课轻文化课,造成学生在地理课上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因此,近几年,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本人对幼师地理课有效教学的途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幼师地理教学应该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既能培养学生地理素养,又能服务学生就业的目标,本人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实现。

一、从学前教育角度出发,简化教学目标,培养兴趣,适应学前教育培养目标

幼专学校开设地理课不以升学为目的,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使其具备一定的地理科学素养,所以应降低课程的应试要求,并对使用的地理教材作一定的删减(因为很多学校延用的是高中地理教材,周课时1节),让学生认识了解一些基本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并能对一些常见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最基本的评价。例如,在《大气的运动》的教学中,教学目标可简化为:要求认识到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辐射,并能说明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对地面辐射和太阳辐射的不同作用,知道地面的冷热不均引起了大气热力环流即可,不要求学生对热力环流、地面水平风向形成过程作过深的掌握和灵活的运用分析。整节的教学目标以了解认识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客观存在为主,对原因和规律的探讨分析尽量压缩。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幼专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难度降低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相关的文化课程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起到的应是辅助功能,过高过多的教学要求一是会降低学习兴趣,二是会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

二、创新教学方法,广拓途径,贯穿学前教育教学理念

(一)情境趣味导入,激发兴趣。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师的学生由于学习基础薄弱,学习态度差,对地理这样的文化课更是缺乏兴趣,导致课堂教学成了老师的“独角戏”。那么,如何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呢?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可以在每节课的开始通过设定形象、趣味的课堂情境来引导学生紧随教师的步伐进行学习和探究。例如,在讲“地球的圈层结构”时,事先准备好三个分别装有面粉、大豆和大米的盒子,让学生想办法来区分;在讲“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时,设计“抢车位”的游戏导入;在讲“工业区位选择”时,从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中出现的“富二代”刘云超一夜成名导入;在讲城市的区位选择时可以让学生观看城市对抗节目,分析自己所在地区的城市区位主导因素等。通过实验操作、游戏和焦点问题导入,将抽象的问题以形象、生动的问题做牵引导入,最大可能地吸引同学们切入到探索相关知识过程中来,给地理课堂带来勃勃生机,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二)理论联系实际,形象认知。这是地理课教学中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讲课时尽量联系学生身边的实例,将抽象的理论通俗化,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理论,产生形象认知,然后反过来,让学生用理论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我在讲“地理运动的地理意义中自转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时,联系黄河流经宁夏段两岸的冲刷状况;在讲“全球气候变化”时,联系到电影《后天》;在讲“人口迁移”时,联系到宁夏西海固生态移民搬迁的原因和方向;在讲“地域文化”时,联系到宁夏的口弦、剪纸、回族文化;在讲雨的形成时,联系到实验剃须膏云雨实验。(三)与幼教专业相结合,服务于学生的就业。幼师的学生将来主要从事幼儿教育教学工作,因此如何将地理知识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站在学前教育角度来进行地理教学,是一个挑战,也是创新。在实际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发挥文化基础课的服务功能,地理教学要更好地把握地理课与专业课的结合点,积极创造条件,链接相关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更好地助力幼教专业。例如,我在讲“二十四节气”时,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二十四节气的特点了解,六人一组画一套二十四节气简笔画,充分发挥他们的美术特长;或者根据每个节气特点,涉及幼儿科学教育集体活动方案;在讲“行政区划”时,让学生准备一幅中国行政区划的拼图,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各省份地理位置的基础上,熟拼该图,这样既掌握了知识又可以在以后的幼儿教学中应用;在讲“季节更替”时,让学生以幼儿教师的身份设计教学案例“四季妈妈的四个娃娃”;在讲“太阳辐射”时,让学生设计教学案例“如何使手帕变干”;在讲“全球变暖”时,设计教学案例“地球生病了”;在讲“太阳光的颜色”时,让学生唱儿歌《七色光》。这样学生就明确如何将地理知识应用在以后实际工作岗位,认为地理对自己是有用的一门功课,才会转变态度,投入更多精力来关注这门课。(四)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增加乡土知识。由于目前采用的地理教材仍然延用的是高中教材,与中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培养目标不适应,与地方特点和时展不适应。为了让学校的地理课堂更加贴近地方,应该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降低难度,大胆补充相关内容。比如在学习工业区位选择的内容时,可以结合宁夏地区的枸杞加工业、葡萄酒工业分布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1)宁夏地区发展枸杞加工业、葡萄酒工业有何优势?(2)宁夏地区的枸杞加工业、葡萄酒工业多以中小型为主,这与本地区私营经济的发展环境有何关联?(3)宁夏区委区政府提出要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的思路在实际行动中是如何体现的?(可提供中宁枸杞园区、玉泉营农场两大开发区新建企业名单及其产品特点的相关资料。)作为宁夏本地的学生,他们对当地枸杞加工业、葡萄酒工业的劳动密集型特点有切身体会,很多同学的亲戚、邻居甚至学生本人都有在此类工厂打工的经历,解析此类企业的优劣特点,一是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二是能够帮助他们认清本地区工业经济发展遇到的瓶颈,并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向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这样也有利于他们将来的创业和就业。

三、客观评价学生,多措并举,发挥学前教育专业特长

对学生的成绩评定时,应多种方法相结合,将平时的课堂表现、社会调查、小论文、平时作业、情境模拟表演、期末考试以及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幼儿教学编写的教学案例都囊括进来,设定不同的比例,客观公正地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做出评定。这样既体现了知识的获取,活动的结果,更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在体验中获取知识和成功的自信,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总之,在幼师的地理课堂教学中,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生评价等方面,都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贯穿学前教育理念,使地理课在完成基础素质教育功能的基础上,使加贴近学生的专业特点,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史培军,宋长青,等.中国地理教育:继承与创新[j].地理学报,2003,58(1):9-16.

[3]段传忠.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j].科教文汇,2011,(5):66-67.

地理课范文篇2

关键词:课堂微课;课外微课;差异

微课主要是学习之用。传统意义上的学多是在两种情况下进行,一种是课堂内的学习,即在集体听讲情景下的学习;另一种是课堂外的学习,即学生在家的个人学习。笔者认为,针对不同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目的,课堂内的微课与课堂外的微课是有区别的。

一、课堂微课与课外微课差异之一:目的不同、功效不同

课堂内的微课是教学的辅助,是为了更好地教,其效果与有声有图的视频效果基本一样;课堂外的微课是学的辅助,是为了更好地学,其效果与静听老师讲课基本一样。1.课堂教学中插播几分钟的微课,功效大多等同于教学资源课堂内的微课主要是为教学服务,常常是以视频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教学主题,也有用于展示动态过程的,相当于动画或视频。因此,在一节45分钟的课堂中,插播几分钟的微课,其功效更多地等同于教学资源。其实,在微课一词出现之前,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常常会根据教学的需要插播一些视频。这在功效上并无多大的不同。例如,在地理课堂中讲授有关喀斯特地貌的内容时,有些教师事先准备了几分钟的微课,微课内容是ppt 声音解说式的,ppt上主要是以各种图片为主。以此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堂话题。笔者认为,与其这样,还不如直接截用中国中央电视台的《地理•中国》科考片的部分片段,其中有幽谷寻踪、水西风云等,是关于喀斯特地貌的,内容不错。可以说,课堂中的微课,能以其形象、直观、生动的特性来营造一个良好的听课氛围,但传统的视频插入也能达到这种效果。2.在课堂中不恰当地运用微课,不如教师直接讲解或者师生共同讨论例如,在地理课堂上学习了“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之后,有些教师喜欢使用微课来给学生进行一次结构性的总结。笔者认为,还不如让学生来归纳总结,教师给予指导与纠正。这也许更能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把握到知识体系。因此,在课堂上利用微课教学时,我们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合理选择,不能过于盲目和泛滥。有时候传统的教学方法的效果可能优于微课教学。3.课堂内的微课,常常“沦为”辅助教师讲课的多媒体课件严格意义上讲,目前流行的课堂中的微课,已经不是美国最初提出的“微课”了,有很多老师也仅仅把自己的微课做成了一个辅助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它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性教学的助手,帮助老师把讲课的内容呈现在屏幕上。其实,教学是在一定情境中发生的,教师使用微课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或辅助教学,本也无可厚非,营造一种氛围、突出重点和难点问题的解决,都是可以的,只要是高效的、是有质量的,就算“沦为”教学课件又何妨,好课件也是值得肯定的。但如果仅仅是枯燥乏味的视频讲座,或者脱离课堂主题,或者脱离课堂需求,这样的微课是得不到学生喜欢的。例如,一位教师在地理课堂中讲授“我国的海洋权益”一节内容时,插播了一段微课视频,形式也是ppt 声音解说,而ppt上基本是以文字为主,而且文字字体还不大,这就有点过于单调与枯燥了,效果也很不理想。从以往经验来看,由于微课要求时间的短少,要求切入课题必须要迅速,同时还要能吸引学生,所以制作者在微课的讲授中,要尽可能的只有一条线索。在这一条线索上突出重点内容,显露出来教学内容的主干。同时还要防止微课流于形式,不能只是罗列书上的知识,否则微课起不到“解惑”的作用。4.课堂外的微课是为了学习而生,它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假如课堂内的微课“沦为”了一种教学课件,那课堂外的微课则更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因为微课和课件是两码事情,微课是学生自主学习用的,是以学生为中心;课件是帮助老师讲课的,是以教师为中心;二者是完全不同的。也许,“翻转课堂”的名称,更能反映课堂外微课的目的和意义。例如,寒暑假学生在家时间长,学习任务相对较少,这时候就可以很好发挥微课的作用了,可以利用微课进行巩固和复习,也可以利用微课对假期作业进行讲评。一直以来,假期作业都是布置容易讲评难,因为一方面是由于假期长作业多,批阅和讲评要求时间长;另一方面是开学初没有那么多时间用于作业讲评,所以大多数老师对假期作业的处理比较马虎,基本上没有讲评。对此,不妨拿微课一试,是一个比较好的解决办法。即把每一份假期作业的答案和主要难题的讲解录制成微课,让学生自己观看,这样既可以避免在开学初由于没有时间讲评作业的尴尬,也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所做作业能即时纠正和理解,从而提高假期作业效率。简单地说,如果把课堂外的微课称作翻转课堂,就更能体现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解决问题和完成作业的这样一种教学形态。

二、课堂微课与课外微课区别之二:个性化的操作不同

1.课堂内的微课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统一操作,与传统的视频或课件操作基本一样许多教师在课堂中用多了微课后,不时感叹:微课就等于视频!如一位老师在教“地球的宇宙环境”一节内容时,一共放了三段视频:霍金的宇宙爆炸理论,作为引入课题,激发兴趣;卫星发射,用于启发学生对宇宙的探索热情;各种天体图片的微课视频,如马头星云、蝴蝶星云、猫眼星云等。其中天体图片的微课视频是老师自己录制的,其实就是ppt课件加老师的讲解,与上课并没有多大区别,而当学生在观看视频时,老师只能与学生一起观看,实际上也就失去了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互动交流的机会,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生成就少了,课堂教学也就少了些“灵动”之感。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总有部分学生能很快完成学习任务,为了照顾其他同学,保持一致的学习进度,老师通常不做另外安排,以致剩余时间不能被有效利用。那么,课堂内的微课能否解决这样的问题呢?事实上,由于课堂内微课在课堂教学运用中并没有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无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形式教学方式。况且事先录制好视频文件,如果在不同班级运用,就有一个与不同班级课堂教学的匹配问题,也许在这个班级上效果显著的微课视频,在另一个班级中效果就不一定好了,特别是学生知识基础相差悬殊的班级就更是如此。2.课堂外的微课是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操作,有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微课以其时间短、内容精要而显露优势,它常常把某堂课的知识点片段化、碎片化。学生可以通过看微课→作业→遇到问题→再看微课→再作业……这样一种流程来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按自己的需求来控制学习的进度。例如,学生在学习“水循环”微课时,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了解什么是水循环、有哪些类型、哪些环节等。考虑到水循环的诸多环节(如蒸发、降水、地表径流等),微课中以ppt的形式首先呈现一幅有山有水的图片,以唐代诗人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为切入点,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作为地表径流的黄河水到底能不能回来?学生反复看了微课,自然就明白了。微课也在一幅图片上先后动态展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地内循环的不同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从而掌握水循环的概念。一般来说,学生对带有明显辅导属性的新型资源,还是有较高的需求倾向,因为这些资源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实际的问题,提高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内化。可以说,课堂后的微课,能够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掌握这种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以后脱离课堂和老师的时候,也有这种自学的能力。对学生一生来讲,掌握方法比完成任务更重要。

三、结束语

地理课范文篇3

更新观念,重视德育教育

当今社会对于学生的道德素质要求越发重视。对此,学校要有危机意识,要不断革新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切实观察德育教育重的思想,跟上教育发展的节奏。而对农村中学来说,由于地域、经济、文化等条件限制,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仍然只关注具体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对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导致学生还是在接受知识和练习解题的环节中循环往复,毫无道德情感方面的体会。长此以往,必然使得农村中学的德育教育从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城市里的中学。因此,农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深刻反省,切实转变观念,注重德育教育,有意识地将德育教育渗透到专业知识中去。总之,只有革新观念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固有的教学行为,才能将德育教育在农村学校推行下去。

结合学科内容深入挖掘

地理学科与我们的生活环境之间有着许多结合点。比如空气、水资源、耕地、林地等都是我们平时能接触到的地理内容。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结合点开展德育工作,教育学生爱护自然环境和资源。首先,教师在讲中国的地理相关知识时,可以重点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民族自豪感。比如,中国的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北方有肥沃的黑土地和辽阔的大草原、南方有鱼米之乡和发达的经济、西部有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这些都是能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的信息,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重点强调我们国家的优势,正面积极地教育学生。其次,教师在讲“中国的自然资源”时,可以重点培养学生爱护自然资源的公德心。比如,中国的耕地面积非常有限,每一个学生都应当有保护耕地的责任;水资源非常珍贵,尤其是西部地区非常缺水,学生应当节约用水,讲功德避免污染河流、湖泊、地下水等水资源;石油、煤炭等化石类能源难以再生,学生应从点滴做起,节约能源。对于以上这些,教师要充分挖掘,增强学生的感悟,以提高他们节约和爱护资源的道德意识。第三,教师在讲“自然灾害”时,可以着重培养学生对他人同情与关怀的意识。比如,在涉及洪涝灾害、地震、台风等灾害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自然灾害的破坏力和对人民生命财产带来的损失,培养学生对受灾地区人民的同情心。

运用多媒体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是教育的重要项目,在德育教育方面,更需要情感体验来实现。因为德育教育本身就富含情感的教育,绝不能让德育教育流于口头和书本。而多媒体设备可以为学生提供更直观的内容,让他们在声音和光影中身临其境,并受到情感的教育。因此教师可以适当地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更直观地体会地理课中德育方面的内容。比如,笔者曾经在讲“自然灾害”的课程时,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了汶川大地震时的抢救现场视频。在视频中,学生们看到地震毁掉了汶川人民的家园,甚至夺取了许多人的生命,他们不住感慨大自然的破坏力,并对灾区人民深感同情。同时,他们也看到了抢险救灾的解放军战士。他们那不畏艰难、众志成城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在座的学生。相信在这样的视频中学生在情感上能够受到更深刻的影响,并能从中学习到解放军战士顽强拼搏、与大自然抗争的精神。所以说,教师在教学中有必要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从而实现德育教育的目的。

联系实际生活开展德育教育

地理课范文篇4

一、把握时机呈现问题

提问的方式不拘一格,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情绪波动状态,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位置,需求时机最佳时提问,从而激发学生的情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有些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时间选择不当,最后既浪费时间,又耗费精力,还不能完成教学目标。同时,不在恰当之处提问也可能使教学有效性大打折扣,导致教学重、难点不突出。比如:在讲述自然灾害时,播放一段地震灾害片段,当学生正被短片中的灾害震撼时,教师突然暂停影片,向学生发问“印度尼西亚为什么是多地震国家?”此时,时间的选择让学生反感,问题的设问之处也有悖教学内容,此次的教学重点在于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所以,教师应当在学生思维发生断裂或者感到迷惑时这样的关键点进行提问,以求“柳暗花明又一村”。

二、方式新颖准确切入

在问题设置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问题的构思源于教材、高于教材,问题的揭露要活跃气氛。要使得提问达到预期目的,教师必须在课前做好充足准备,全面、准确地把握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归纳、筛选,探究教学的重难点,设置问题,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提问的角度要力求新颖有趣,避免“旧瓶装新酒”。在问题既定的情况下,提问的方式越是新颖便越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后,才有可能使得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要做到提问的方式有新颖感、趣味感,最好是要找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切入点。例如在学习“农业区位因素”时,可以选取常熟的葡萄产业作为问题的背景资料,针对常熟近几年葡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评价葡萄产业发展的原因以及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再比如笔者在讲授“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课时,首先向学生介绍了“鸭子舰队历险记”,激起学生的兴趣。“玩具鸭是在太平洋北部海域落入海中,它们是怎样到达太平洋南部海域,甚至到达了大西洋的呢?”当教师把这个问题抛向学生时,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想探索新知识了。

三、结合实际激发趣味

只有将知识融入实际生活,使得知识学有所用,才能显示知识的价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问题要因人而异,将课堂学习与生活经验有效结合在一起。如讲解环境污染问题时,可以从身边某一条被污染的河流入手,从学生的生活为出发点设计问题,将纯理论知识变为有依据、可触摸的真实事件。同样,在提问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只关注对列举河流比较熟悉的学生产生关注,而忽视了其他学生,则会使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受挫。所以,教师也要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问题,让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针对“河流被污染的真实原因”、“河流以前与现在的区别”、“治理污染一般的步骤”等问题进行分类,针对现实问题可以让熟知河流情况的学生作答,针对一些治理类的纯理论问题,可以让其他学生回答,结合学习的实际情况,因人而问。让全体学生都感到被关注,针对具体问题,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自己是参与的一员。

地理课范文篇5

1.学习小组的安排不够精细

学习小组的安排是合作学习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环节,很多教师都清楚地知道在进行学习小组安排时必须十分认真、仔细,决不能敷衍了事。小组的建立应遵守一定原则,并保持各组之间的均衡,小组成员间应尽量靠近,以便进行交流与讨论,保证合作学习的正常开展。从上述教学案例看,教师只是简单地根据课本内容把学生分为两个小组,小组数目太少,每组成员又很多,而且组员之间的距离太远,不利于小组成员之间进行充分有效的讨论,不具备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

2.分工不够明确,组员间缺乏必要的依赖关系

讨论在合作学习中占据最关键的地位,其决定合作学习的效果。因此,明确小组分工、明确组员间的互助互动的依赖关系特别必要。我发现,有的组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出现了不合作、不参与、不分享的现象,没有和成员之间形成充分的讨论,这无疑会影响活动的顺利开展。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反应迅速,在没有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往往不能顾及其他学生的感受,就迫不及待地讲出自己的观点,结束了小组合作学习;而学困生由于基础差,在新知识的讨论中,往往缺乏参与意识,只是倾听或者干脆就不参与,这些现象的产生,往往是组员没有明确自己与同伴之间各自的学习责任,没有和组员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

3.活动内容缺乏设计和思考

活动内容缺乏设计和思考是在地理课程开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现象,也就是教师设计的讨论问题往往过于简单,基本在教材上都能迅速地找到答案。学生通过认真阅读教材,就能很快地解决问题,有的活动内容根本就没必要进行合作或深入讨论。过于简单的设问缺乏思维要求,课堂气氛貌似十分热闹,但仅仅流于形式,合作学习的真实目的无法达成。

4.教师对合作学习过程把控不力

在以上教学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平时教学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并没有真正进入小组并进行适当调控,而是根据经验,估计时间差不多了,就停止了讨论,没有顾及讨论的进程。最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没有及时对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合理评价。以上问题是教师在平时组织合作学习过程中应加以注意的方面。

二、合作学习问题的解决办法

1.科学安排小组,关注组员间差异互补

(1)合理确定组员的数量教学实践中,小组人数的确定主要取决于教学内容。若组员过多,教师虽然容易把控,但每个组员展示自己的机会就相对减少,讨论可能会很热烈,但极容易浮于表面;若组员太少,相互之间互补的可能性就会降低,合作学习的预期效果也难以凸显。通常情况下,合理的组员数量应在4~8人,这样既有利于达成合作学习的效果,又便于教学中的灵活调控。(2)利于组员间的差异互补在分组时,教师可以根据班主任的意见和平日所了解的学生情况进行分类,依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性格特点等标准进行打分,并选出组长。组长应有效地组织组员讨论、对组员进行合理分工,确保在讨论时人人有机会、个个能参与,让组员在讨论过程中均有收获。分组还应尽量确保小组之间的实力相当,尽量缩小小组之间的差距,以利于各学习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

2.合理分工,明确各组员的责任

合作学习绝不是一盘散沙,而是细致地分工与合作,只有明确每名组员在学习中的角色,明确各组员的具体责任,才能确保讨论活动的有序、高效。各学习小组在课堂学习中的角色可以有差异,但小组内必须有学、话题主持、记录员和纪律检查员。

3.问题设计应有层次且存在探究价值

教师设计的合作设问必须能在短时间内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引导小组尽快进入合作学习。问题有层次但不是难度过大,应依据学生已有的基础逐步提问,尽可能让每一名学生都有所收获。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在小组中通过相互帮助以使得有所进展,教师还应适当点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每一名参与者都能收获成功带来的欢乐。问题有探究价值主要是指,选择的问题应该是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互助、配合才能更好解决的问题。若缺少必要合作的问题可以安排学生自主完成。比如在学习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三“湿地的开发利用”这一知识点时,让学生合作讨论:我国东北平原为什么被称为“北大仓”?后来大家为何改称其为“北大荒”?如何使东北地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些有层次性、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既可以迅速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又可以拓宽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

4.教师正确定位自身角色

地理课范文篇6

关键词:多媒体;地理“三板”;整合

“三板”即传统地理板书,包括地理板书、板图、板画,是教师运用写在黑板利用文字、符号、线条和图画等形式,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和认知过程。这种教学手段有助于辅助教师的课堂口语表达,保留课堂教学所传输的信息,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增强记忆。多媒体地理教学是指以计算机为主要媒介,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作为主要辅助手段的地理课堂教学。这一地理教学手段可以将地理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快速的呈现出来,可以丰富地理教学内容,有助于展示地理事物的区域性和综合性,加强学生对个复杂地理事物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知。两种教学手段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各有优势和侧重点,将两者相互渗透、有机整合有助于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本文结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实践案例,探讨两种教学手段的有效整合策略。

一、明确关系,适度运用

科学合理的“三板”作为一种地理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地理课堂教学内容的要点和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在长期的地理教学实践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普及,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具备的优势,越来越多的教师忽视了传统的地理“三板”等教学手段的作用,过分依赖多媒体,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处理好“三板”与多媒体的关系。根据地理教学论的相关研究,“三板”和多媒体都是地理课堂教学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因此两者之间并不是对立的。两种教学手段的运用都是依据地理教师对地理教学内容的深度理解和加工处理,在一堂多媒体地理课堂教学中,“三板”可以作为多媒体课件内容的归纳和集成,以短小精炼的图文归纳展示多媒体课件中的教学内容,并突显地理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多媒体课件可以视为“三板”内容的演绎和扩展,以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文字、图片和动画等信息呈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发生发展过程,增强学生对地理事物的感性认识。因此,在课前教学设计阶段,要设计好“三板”写什么,怎么写。注重“三板”的简约性,避免“三板”内容与多媒体课件内容的重复[1]。例如在学习“锋面与天气”相关内容时,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冷暖气团的移动情况,形象直观的展示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的形成过程,同时在黑板上画出三种锋的平面简图示意图、雨区位置、表示符号等内容,做到动静结合,突破教学重点。

二、因课制宜,灵活运用

美国学者施拉姆曾表示“假如有两种媒体在实现某一传播目标时,功能是一样的,我一定选择价格较低的那种媒体。”这句话引用到地理课堂教学中也同样成立,当两种教学手段在达到某一教学目标时,功能是一样的,那就应该选择教学成本较低的那种手段。这就需要在课前准备时权衡教学成本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因课制宜根据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手段,没有必要在课前花大量的时间将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呈现在多媒体课件上,增加教学成本。例如讲解气旋和反气旋的气流运动状况时用简单的板图板画就能把原理表示清楚,虽然多媒体也能呈现其过程,但需要在课前耗费一定的时间去制作课件,相比而言用板图板画不但简单易行,适应性强、教学成本低,而且边讲边画教学效果比多媒体更好。除此之外,在对各大洲、国家或某一地区内地形区分布示意图的呈现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简单的区域轮廓图、重要的经纬线,并填充主要的地形区,地理事物的分布状况简单明了,且向学生展示了教师扎实的板图绘制的基本功,令学生折服。在道向两极,从沿海向内陆不同区域的自然植被带,学生能从视觉上直观的感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并引导学生在世界地图上从观察并思考其成因,不但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还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方面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三、创新形式,提升品质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传统“三板”(板书、板图、板画)再加上多媒体的屏幕板演(主要有ppt幻灯片、音频、视频等),就可以组成地理课堂教学的“四板”[2]。四板各有所长,屏幕板演课展示视频、动画、微课、网络、照片、表格、文字、动态、空间等,利于创设情境、分析过程和突破难点,多用于导入新课、推进探究和强化训练。板书提炼,凝固知识精华,板画示意,表现微观物象,板图支架,构建心理地图,传统“三板”利于理顺联系、系统重点、强化知识,多用于讲析、交流和总结。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四板”同呈,灵活切换,运用板书梳理知识,运用板图固化地图,运用板画表现物象,运用板演分析过程,将大大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区域地理》中“日本”一节内容时用板画示意“地形雨”的形成过程和原理;利用屏幕板演呈现日本的地形和冬、夏季降水量分布图;板图分析其冬、夏季降水存在区域差异的成因;板书总结日本经济发展的利弊条件,归纳其发展外向型加工贸易经济的原因。“四板”的结合,增大了课堂教学内容的容量,缩减了教师课前课件制作的时间。

参考文献:

[1]龅国达.多媒体地理课堂板书教学透析与优化[j].地理教学,2014,(2):49-51.

地理课范文篇7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中,本质是学生学习技能的提升,更加注重过程的发展,构成了学生发展的需要。在具体的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成为了探究者,对各种有意义的学习材料进行独立的调查获取,真正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发挥自己的潜能,逐渐形成了研究性的思维意识和习惯,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2.1自读课本

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最初阶段,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地理课本进行自读,并在此基础上对新课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知识点进行掌握,应当分三个步骤来进行:第一步,导入,即对所要学习的地理新课进行导入,启迪学生的思维。具体的实施中,可选用提出设问的方式,对本节的中心内容进行发问,也可利用地理图片创设情境的做法,让学生在轻松的辨认中接受新课,当然,也可以是教师根据新课的内容用幽默的语言进行导入等。第二步,进行导学提纲的展示。结合本节将要学习的地理课本内容,教师在学生读书前进行读书基本要求及主要内容的提示,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确保其不偏离教学目标和分散精力,并鼓励他们通过自读尝试解决问题,完善对地理内容的理解。第三步,理书,也就是对所在章节的内容进行结构和内容层次的归纳,对其先后的学习顺序进行理顺,又要考虑到从什么角度去进行这些问题的阐述等,并进行标记。通过此三步骤,为后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打下基础,完善前期的准备工作。

2.2引导探究

在实施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应当贯彻引导研究,这也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理论。在进行高中地理课程教学时,应当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在过程实施中注重学生的独立钻研,重在对学生主观能动性及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对地理未知领域的探讨研究,解决问题,完善整个学习过程。引导探究在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一般分为四步走:首先,针对本节地理课需要学习的内容,教师供给学生相关的材料,协助其研究。其次,针对地理课本要学习的内容及特点,进行启发性地理问题的设计,吸引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再次,激活思维机能,通过对地理课本内容的精妙设计,诱发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讨论思考,并概括课本及思考到的内容。最后,针对学生的研究,教师进行适当点拨,并让学生或讨论组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研究结论,完善对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获取新知识,得到新经验。这一过程集中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思想,即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起始于具体问题,然后地理教师设计研究活动的程序,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据此自主地进行对地理课程内容的研究,实现对知识的读取等。以“全球气候变化及对人类的影响”一课为例,具体的实施如下:首先,展示探究材料。近年来,受人类各种活动的影响,甲烷气体的浓度从1750到2013年上升了约1.5倍,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了约31%,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已上升0.4℃~0.8℃,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平均每年增加约0.5%,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1.4~5.8℃。其次,确定研究主题。这一过程由教师引导进行:①分析资料,对二氧化碳与全球变暖的联系进行探讨;②探讨全球变暖对河南地区及世界各地的影响;③分组探究全球变暖原因;④面对全球变暖,人类的发展出路在哪里?再次,讨论解决问题。在地理课程的进行过程中,学生单独思考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对涉及到的知识进行相互的完善补充,使得研究结果更具完整性,如对问题②,高中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后对思考的结果进行了汇总,得出了较为全面的答案:全球变暖后,促使世界范围内的干湿状况和降水发生了变化,并在此基础上严重影响到了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最后,拓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研究性学习结尾阶段,教师应当进行拓展学习,针对全球变暖的问题,鼓励学生为其缓解献计献策,并进行素质教育方面的拓展,倡导绿色消费,坚持低碳生活,从自身做起,缓解全球变暖问题。

2.3优化小结

在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尾声阶段,教师应当将本节所学过的地理知识结合以往学过的相关知识进行综合,用富有艺术性的方式将其进行归纳,进行研究性学习课堂的小结,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对地理课的学习热情,并让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锦上添花,余味无穷。另外,教师应当积极开展课题研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研究性学习机会,延伸了课堂研究性学习,因为地理课教学应重视实践的作用,这种延伸可促使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更进一步学习。

3结束语

地理课范文篇8

每一门学科的课堂教学,其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诸因素的具体表现各不相同,使之具有独自的特点。一节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相当完整,它从教学内容到教学形式的有机体现,即形成中学地理课堂教学风格。换句话说,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风格是根源于中学地理的教学内容而表现的教学形式,它作为完整的有机体总的特征,是在艺术上获得相当成就的一个标志。

并不是任何一节课堂教学都有明显风格的。平淡乏味的课堂教学,谈不上有什么独自的特点;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不能达到有机的统一,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没有风格的。

2.新时代中学地理课堂教学风格

课堂教学风格受课堂教学内容和时代要求的制约。素质教育替代应试教育,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新时代中学地理课堂教学风格,就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地理教学内容与地理教学形式有机统一的课堂教学风格。

课堂教学风格总是通过课堂教学形式的特点呈现出来的。人们对课堂教学风格的认识,首先是从课堂教学的形式、特点感受到的。新时代中学地理课堂教学风格,以素质教育为准绳,以多样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手段及适当的教学用具为依托,恰如其分地表现中学地理的教学内容,面向全体学生,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多方面素质和能力,使学生好学、会学、学会用地理知识和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建立正确的地理观,适应时代的要求。其教学形式的特点,大体上可以归纳为如下四点。

2.1有一个诱人的新课导言;中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受思想认识水平、课程时间安排、高考、中招考试导向等诸因素影响,通常情况下,不重视地理课,学习不积极,不主动。但是,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又往往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一方面他们要对问题追根问底,知道其所学知识的用途,另一方面,他们又急于要显示自己的才能,个个跃跃欲试。这就为设计好新课导言,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和思想基础。而经过挖掘加工后的生动、诱人、带有悬念的新课导言,一上课就将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对新知识的探究上来。兴趣和好奇,促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直到把悬念化解,问题解决,找到答案为止。至于兴趣点和好奇点的选择,可以放在与新课内容密切相关的地理热点问题、最新事件、乡土内容、奥秘探讨及新式教具等上面。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新课导言切忌哗众取宠,喧宾夺主,冗长肤浅。精练切题则是这一风格形成和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2.2浓郁突出的“地理味”;人地关系,空间概念和地图教学,是地理课堂教学体现“地理味”的三个突出表现。其中,地图教学是关键。建立正确的空间概念(包括区位概念和区域概念),使学生灵活自如地运用地图,正确分析和说明地理问题,是地理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而运用地图进行教学,则是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也是地理教学独特风格和特色所在。可以说,没有地图就无法进行地理课堂教学。

复杂、抽象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往往用一幅或几幅地图,包括地理示意图表、地理漫画及素描图、人地关系相关图、地理模型图等,便能生动直观、清晰明了地展示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并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恰当的地图教学,首先从识图开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的结构,然后再逐项逐条紧扣教学内容启发设问,让学生通过位置以及相关事象的分析,读出图中的地理内容和地理特点,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作地理成因分析和地理规律分析。对多种要素叠加的图,则采用分要素化繁为简,分解教学,最后再叠加恢复地图原貌的方式,进行综合分析。地图的展示,可通过挂图、板图、幻灯、投影、微机等多种手段进行。

通过识图、拼图、填图、绘图、联想分析图的反复训练,学生的手、口、脑并用,其观察力、记忆力、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诸多能力都可以得到培养、锻炼和提高。进而,把知识落实在图上,达到会学、学会、会用的目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参与,还可以锻炼他们的胆识和心理素质。

2.3感染力极强的教学语言;教师灵活并恰当地运用口头语言,体态语言和板书语言进行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师或绘声绘色,或幽默诙谐,或启发诱导,或慷慨陈词,或点头赞许,或热情鼓励……总之,适时适度使用语言修辞手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勇于提问,大胆发言,跃跃欲试,积极参与。同时,配以新颖、美观、快速、精练的板书、板图和板画,醒目易记,就能强烈地吸引住每个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投入,使其如醉如痴,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受到陶冶,得到锻炼,学会知识,掌握方法。

地理课范文篇9

关键词:地理课堂;教学现状;改革策略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地理知识要对学生有益,能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基于此,构建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打造开放式的课堂学习模式,对传统地理教学的方法和方式进行给予革新,确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些给地理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生机,同时对地理教学所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一、地理课堂教学现状

自从颁布新课标之后,广大地理教师对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同时对“标准”认真实施,这些做法对地理课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我们也可以看到,还有很多问题存在于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学内容单一

目前,地理教学还是将重点放在对地理名词的记忆上,很多教师照本宣科,甚至将地理课作为自习课,教学内容单一,根本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多地理课程设置的课时不够,无法与新课标要求相符合,使课堂教学质量不能得到有效提升。

2.教学方法不灵活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对于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地理课堂知识不便于记忆,有些杂乱无章,学生只能死记硬背,所以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究其原因,是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方式,不能真正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设计不合理

地理学习的基础是扎实的理论知识。而如果老师仅仅是在课堂上传授理论知识,就会使教学内容枯燥、乏味,使学生产生逆反情绪,无法真正感受。作为一项复杂的技术,教学设计需要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夯实的理论基础以及教师精心的指导。现在学生的特点是具有较差的自制力,但却有较强的接受能力,所以必须在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和教学目标的制定上,与之特点相适应,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科学设计教学环节。

二、新课标下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策略

1.合理选择教学模式

新课标下,地理教学以新的内容和形式,对传统的教学提出了挑战。它要求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而开放的、动态的课堂环境,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活动应强调的是一种创新和探索的精神,重视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对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进行培养。所以,在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模式上,应结合地理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师应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相结合,多采用思考和启发的教学方法。

2.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探究和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主动研究地理问题,而根据地理课堂现状,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最关键的是合适的教学方法的选择。首先,地理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讲授法,它对于传授基础的理论知识具有显著的效果。其次,应用案例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是以探究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针对地理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的特征,应用案例教学,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行培养。

3.合理设计课堂教学

设计地理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步骤进行构建,对教学目标进行确定,将教学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对课堂教学结果进行优化,将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真正地融会贯通。

地理教学中要真正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根据学生的特点,因势利导,合理设计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真正的提升。教师要大胆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地理课堂充满生气和趣味性,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掌握良好学习方法的同时,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作者:韩 晶 单位:吉林省松原职业技术学院

地理课范文篇10

每一门学科的课堂教学,其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诸因素的具体表现各不相同,使之具有独自的特点。一节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相当完整,它从教学内容到教学形式的有机体现,即形成中学地理课堂教学风格。换句话说,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风格是根源于中学地理的教学内容而表现的教学形式,它作为完整的有机体总的特征,是在艺术上获得相当成就的一个标志。

并不是任何一节课堂教学都有明显风格的。平淡乏味的课堂教学,谈不上有什么独自的特点;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不能达到有机的统一,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没有风格的。

2.新时代中学地理课堂教学风格

课堂教学风格受课堂教学内容和时代要求的制约。素质教育替代应试教育,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新时代中学地理课堂教学风格,就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地理教学内容与地理教学形式有机统一的课堂教学风格。

课堂教学风格总是通过课堂教学形式的特点呈现出来的。人们对课堂教学风格的认识,首先是从课堂教学的形式、特点感受到的。新时代中学地理课堂教学风格,以素质教育为准绳,以多样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手段及适当的教学用具为依托,恰如其分地表现中学地理的教学内容,面向全体学生,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多方面素质和能力,使学生好学、会学、学会用地理知识和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建立正确的地理观,适应时代的要求。其教学形式的特点,大体上可以归纳为如下四点。

2.1有一个诱人的新课导言;中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受思想认识水平、课程时间安排、高考、中招考试导向等诸因素影响,通常情况下,不重视地理课,学习不积极,不主动。但是,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又往往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一方面他们要对问题追根问底,知道其所学知识的用途,另一方面,他们又急于要显示自己的才能,个个跃跃欲试。这就为设计好新课导言,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和思想基础。而经过挖掘加工后的生动、诱人、带有悬念的新课导言,一上课就将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对新知识的探究上来。兴趣和好奇,促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直到把悬念化解,问题解决,找到答案为止。至于兴趣点和好奇点的选择,可以放在与新课内容密切相关的地理热点问题、最新事件、乡土内容、奥秘探讨及新式教具等上面。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新课导言切忌哗众取宠,喧宾夺主,冗长肤浅。精练切题则是这一风格形成和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2.2浓郁突出的“地理味”;人地关系,空间概念和地图教学,是地理课堂教学体现“地理味”的三个突出表现。其中,地图教学是关键。建立正确的空间概念(包括区位概念和区域概念),使学生灵活自如地运用地图,正确分析和说明地理问题,是地理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而运用地图进行教学,则是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也是地理教学独特风格和特色所在。可以说,没有地图就无法进行地理课堂教学。

复杂、抽象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往往用一幅或几幅地图,包括地理示意图表、地理漫画及素描图、人地关系相关图、地理模型图等,便能生动直观、清晰明了地展示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并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恰当的地图教学,首先从识图开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的结构,然后再逐项逐条紧扣教学内容启发设问,让学生通过位置以及相关事象的分析,读出图中的地理内容和地理特点,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作地理成因分析和地理规律分析。对多种要素叠加的图,则采用分要素化繁为简,分解教学,最后再叠加恢复地图原貌的方式,进行综合分析。地图的展示,可通过挂图、板图、幻灯、投影、微机等多种手段进行。

通过识图、拼图、填图、绘图、联想分析图的反复训练,学生的手、口、脑并用,其观察力、记忆力、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诸多能力都可以得到培养、锻炼和提高。进而,把知识落实在图上,达到会学、学会、会用的目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参与,还可以锻炼他们的胆识和心理素质。

2.3感染力极强的教学语言;教师灵活并恰当地运用口头语言,体态语言和板书语言进行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师或绘声绘色,或幽默诙谐,或启发诱导,或慷慨陈词,或点头赞许,或热情鼓励……总之,适时适度使用语言修辞手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勇于提问,大胆发言,跃跃欲试,积极参与。同时,配以新颖、美观、快速、精练的板书、板图和板画,醒目易记,就能强烈地吸引住每个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投入,使其如醉如痴,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受到陶冶,得到锻炼,学会知识,掌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