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范文10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2-11-06 15:01:26 欧洲杯买球平台的版权声明

地理科学

地理科学范文篇1

1地理科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钱学森在20世纪80-90年代逐步完成了总结全人类研究的科学体系。概括起来分11个门类、5大巨系统、4项建设(图1、图2、图3、表1),下面分别表述原著与解解的内容。

附图

图1钱学森论人类的知识体系

fig.1thestatementofhumanknowledgesystembyqianxuesen

钱学森将当今人类对科学知识的体系,分为数学科学、自然科学、地理科学、社会科学、建筑科学、军事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行为科学、系统科学与美学11个体系。对上述人类知识体系解读,可以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地理科学作为客体世界的主要研究对象;而人体科学、思维科学和行为科学作为人类主体的主要研究对象;建筑科学界于客体与主体科学之间;军事科学实际上是指谋略科学(包括经济、政治、军事等),是在掌握所有科学基础上的智慧较量;美学是纵贯于各个学科的;数学科学与系统科学是横贯于各个学科的。因此有以下的科学分类网络系统(图2)。

附图

图2科学分类的网络体系

fig.2thenetworksystemofscienceclassification

在五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中(图3),地理系统与星系系统、社会系统、人体系统、人脑系统并列,其中的物理、地理、事理、人理、脑理中的“理”都是指研究的“规律”。

钱学森提出的社会主义总体设计部(表1)中,除了政治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外,特别提出地理建设,笔者将其修改为地理系统工程,并增加了人口、科教、城镇、资源、灾害、产业。

表1社会主义建设的系统结构(略有修改)

tablelthesystemstructureofsocialismconstruction

附图

2地理信息科学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航天技术的迅猛发展,来自外层空间的遥感、遥测、定位、通讯信息海量地增加;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处理与解决这些海量数据的能力大幅度地提高。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专家系统、管理信息系统、辅助决策系统应运而生,使得地理信息科学首先获得发展的机会。正是地理信息科学这门用高新技术武装起来的技术科学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地理科学的建立与发展。

附图

图3五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fig.3fiveopencomplexgiantsystem

地理信息科学的主要内容就是天地信息一体化网络系统,包括航天信息网络系统(外层空间卫星之间的信息网络)、地面的网络系统、天地之间的网络系统三部分,是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连通的一体化网络系统。1998年笔者发表了“航天信息与地理信息一体化网络系统及其应用”的论文[5],2002年又发表了“论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6]一文。两篇论文基本上代表了地理信息科学的创始与发展,当前各行各业都在进行数字化或信息化的建设,实际上都是天地信息一体化网络中的部分子网络或子系统。地理信息科学中最重要的原创性的成果是遥感信息模型与地理信息编码模型。

随着遥感信息的大量获取,数学家以模式识别为工具对遥感信息进行图像处理与分类,使用的数学工具主要是数理统计的方法,把遥感信息看成是没有成因关系的随机变量;物理学家则把获取遥感的物理过程视为遥感信息的成因,因此采用反演的方法,使用辐射传输方程为主的数学工具,事实上不承认地理现象的不确定性;大多数地理学家将遥感信息当成系列成图的基础信息,快速、准确地制作系列地图。地图是符号系统,其信息量远不可与遥感信息量比较,地图学家把遥感信息转化成符号系统的系列图谱。遥感信息模型则是将地理复杂现象中的非遥感信息转变为归一化的影像信息,与遥感信息一起用方程、统计与相似准则结合,也即演绎逻辑、归纳逻辑与类比逻辑结合;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包括随机的不确定性、模糊的不确定性、灰色的不确定性、分形的不确定性)辩证统一;图像与方程(一个像元或一个图斑、一个方程)耦合;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互动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地理复杂信息模型[7-9]。这种信息模型只有在遥感技术的推动下才有可能产生。这种信息模型是遥感信息与地理信息连接的纽带。地理信息系统本来就是为了制作地图而创建的,因此地图学家将从遥感中提取的系列地图存入地理信息系统,是顺理成章的。但是这种地理信息系统无论空间分析功能多么强大,也不可能进行模型计算,外挂、内嵌种种方式都不可能解决直接进行模型计算问题。系列地图存入计算机的图形库时,信息又是冗余的,因此带来一系列与计算机技术发展格格不入的疑难,最为典型的是数据挖掘,数据挖掘说明存在数据库中的信息有冗余。遥感信息模型的运算要求地理信息系统可以直接进行模型计算,由此地理信息编码模型应运而生[10,11]。传统的地理信息系统以图形的叠合(overlay)为主;而能够进行遥感信息模型运算的地理信息系统则以像元或图斑中的多位编码的抽取(extract)为主。这又是完全相反的途径。地理信息编码模型还是地理定量信息与定性信息转化的纽带,也是地理信息系统中属性库与地理专家系统中知识库联系的桥梁。

总之,天地信息一体化网络系统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研究这个巨系统的地理信息科学的内容远远超过了3s(remotesensing,globalpositioningsystem,geographicalinformationsystem)的范围,而是以天地信息一体化网络系统为核心的天—地—人—机系统。地理信息科学虽然是从属于地理科学的技术科学,但是地理信息科学的诞生与发展是引领地理科学成长的核心力量,因此本刊更名时,将地理信息科学与地理科学相提并论,突出了地理信息科学的重要性。

3地理系统工程

地理系统工程当前尚未被广泛认识,已经认识到的也仅仅是系统工程在地理学中的应用。当地理信息科学中的模型在实践中应用时,必然会涉及地理系统工程的可操作性。地理遥感复杂信息模型的建立,可以进行定量预报和回溯,因此为地理系统工程打下了工程的基础。国民经济的主战场主要包括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灾害、城镇、基建、产业等8个方面,这8个方面是互动的。中国的人口问题、西部开发问题、21世纪水资源问题、能源问题、洪旱灾害问题、环境问题、生态农业问题、城镇体系问题、基建布局问题、产业结构动态调整问题以及相互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无不属于地理系统工程。

地理现象是复杂现象,地理系统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当研究西部开发时,如果国家各个部门各行其是,石油开发只考虑石油开采与输送管道;交通只考虑公路建设;铁路只考虑铁路建设;水利只考虑南水北调问题;城镇建设只考虑城市规划等,那么整体的西部地区有可能产生许多事倍功半的现象,例如修了公路没有物资运输;城市居民结构不尽合理;劳动力与产业结构不配套等。钱学森的社会主义总体设计部就是要把地理系统工程与政治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系统地结合起来,地理系统工程仅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而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灾害、城镇、基建、产业是地理系统工程中的子系统。人口中的数量、素质、结构、分布是人口系统中的要素;资源中的矿产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土资源、大气资源等又是资源系统中的子系统;大气环境、水环境、土环境、生物环境、地质环境是环境系统的子系统;交通、铁路、航运、航空、供排水、供电、供气、供暖、电讯、电视、计算机网络是基础建设系统的子系统等。系统嵌套系统,分层次子系统与交叉子系统,构成完整的、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

研究开放复杂巨系统的方法,首先是将系统分解为多层次的子系统,明确其中的交叉子系统;其次是从定性到定量地确定子系统中各个要素与指标体系;第三是根据指标(相似准则)建立模型进行预测预报;最后是检验该巨系统的效益与效率。当前大多数是分别研究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灾害、城镇、基建、产业等子系统,在一个地区全面研究区域地理系统工程的有效实例不多,区域经济地理的研究还远远够不上地理系统工程。笔者曾在2000年底提出中国水资源、水灾害、水环境、生产用水、生活用水统一解决的洪水充分利用,全国水系网络化与渤海淡化的地理系统工程,中国科技报曾进行报道,之后笔者在“21世纪黄河系统工程方略”一文中进行阐述,首先所能进行的研究是虚拟地理系统工程。全国水系网络化与渤海淡化是21世纪的世纪工程,尚需有识之士共识,广泛地深入研究,进一步的论证。如果没有以高新技术武装起来的地理信息科学的支撑,研究复杂的地理系统工程就是空想,然而所幸的是人们已经掌握了地理信息科学的许多关键技术,地理系统工程的实践指日可待。

4理论地理科学

地理信息科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为地理系统工程提供研究方法与手段;另一方面又为理论地理科学提供技术基础。从遥感信息模型发展到地理复杂信息模型再到地理数学[8],为理论地理科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理论地理科学中首要的是建立开放的复杂巨地理系统的理论;其次是地理类比的广义相似理论[13];第三是一般地理复杂模型理论与地理数学;第四是地理数学在部门地理—部门子地理系统工程与区域地理—区域地理系统工程中的应用。理论地理科学如果不能指导部门子地理系统工程的研究和区域地理系统工程的研究,那么就失去了理论意义。

如果没有以高新技术武装起来的地理信息科学的支撑,研究理论地理科学也是空想,然而所幸的是人们已经掌握了地理信息科学的许多关键技术,理论地理科学的建立指日可待。

5地理科学在可持续发展信息社会中的作用

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主义”,然后达到了地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阶段。地球上人类消耗的资源、能源是极其不平衡的,按照发达国家的水平,一个地球是满足不了全人类的需求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在信息社会中才能实现,人类一方面需要依靠科学技术开发资源,如太阳能的利用,靠基因工程使绿色植被更多地利用太阳辐射,靠纳米技术直接转化太阳能为电能;另一方面是靠信息技术节省资源、能源,如天地信息一体化网络系统就是信息社会的重要支柱之一,靠航天技术获取外层空间信息源,靠计算机技术建立信息网络。由此可见,地理信息科学在可持续发展信息社会中的作用[14]。随着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地理系统工程与理论地理科学的发展,将为国民经济的主战场做出重要的贡献。

由上分析,可见地理科学与地理信息科学已经被广泛共识,地理系统工程与理论地理科学的发展尚不够充分,因此本刊更名为“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是适时的,是既有继承性又有发展性的;是既有前瞻性又有现实性的。在这里我们希望地理科学界的同仁,切不要轻视技术,高新技术恰恰是新理论、新应用的强大推动力。

【参考文献】

[1]钱学森,等.论地理科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1-325.

[2]钱学森.发展地理科学的建议[j].大自然探索,1987,6(19):36-46

[3]钱学森.就“地理科学”答《地理知识》记者问[j].地理知识,1990,(1):90-93.

[4]马蔼乃.论地理科学的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32(1):120-129.

[5]马蔼乃.航天信息与地理信息一体化网络系统及其应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34(4):533-541.

[6]马蔼乃,等.论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18(1):1-8.

[7]马蔼乃.遥感信息模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165.

[8]马蔼乃.遥感信息模型与地理数学[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7(4):521-529.

[9]马蔼乃.遥感地理信息模型[j].地理学报,1996,51(3):266-271.

[10]马蔼乃.地理信息编码模型[a].地理科学与地理信息科学论[c].武汉,武汉出版社,2000.283-302.

[11]马蔼乃.地理知识的形式化[a].地理科学与地理信息科学论[c].武汉,武汉出版社,2000.261-274.

[12]马蔼乃.21世纪黄河系统工程方略(首届黄河论坛暨王化云治黄思想研讨会)[n].黄河报(转载),2002.

地理科学范文篇2

1地理科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钱学森在20世纪80-90年代逐步完成了总结全人类研究的科学体系。概括起来分11个门类、5大巨系统、4项建设(图1、图2、图3、表1),下面分别表述原著与解解的内容。

附图

图1钱学森论人类的知识体系

fig.1thestatementofhumanknowledgesystembyqianxuesen

钱学森将当今人类对科学知识的体系,分为数学科学、自然科学、地理科学、社会科学、建筑科学、军事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行为科学、系统科学与美学11个体系。对上述人类知识体系解读,可以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地理科学作为客体世界的主要研究对象;而人体科学、思维科学和行为科学作为人类主体的主要研究对象;建筑科学界于客体与主体科学之间;军事科学实际上是指谋略科学(包括经济、政治、军事等),是在掌握所有科学基础上的智慧较量;美学是纵贯于各个学科的;数学科学与系统科学是横贯于各个学科的。因此有以下的科学分类网络系统(图2)。

附图

图2科学分类的网络体系

fig.2thenetworksystemofscienceclassification

在五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中(图3),地理系统与星系系统、社会系统、人体系统、人脑系统并列,其中的物理、地理、事理、人理、脑理中的“理”都是指研究的“规律”。

钱学森提出的社会主义总体设计部(表1)中,除了政治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外,特别提出地理建设,笔者将其修改为地理系统工程,并增加了人口、科教、城镇、资源、灾害、产业。

表1社会主义建设的系统结构(略有修改)

tablelthesystemstructureofsocialismconstruction

附图

2地理信息科学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航天技术的迅猛发展,来自外层空间的遥感、遥测、定位、通讯信息海量地增加;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处理与解决这些海量数据的能力大幅度地提高。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专家系统、管理信息系统、辅助决策系统应运而生,使得地理信息科学首先获得发展的机会。正是地理信息科学这门用高新技术武装起来的技术科学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地理科学的建立与发展。

附图

图3五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fig.3fiveopencomplexgiantsystem

地理信息科学的主要内容就是天地信息一体化网络系统,包括航天信息网络系统(外层空间卫星之间的信息网络)、地面的网络系统、天地之间的网络系统三部分,是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连通的一体化网络系统。1998年笔者发表了“航天信息与地理信息一体化网络系统及其应用”的论文[5],2002年又发表了“论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6]一文。两篇论文基本上代表了地理信息科学的创始与发展,当前各行各业都在进行数字化或信息化的建设,实际上都是天地信息一体化网络中的部分子网络或子系统。地理信息科学中最重要的原创性的成果是遥感信息模型与地理信息编码模型。

随着遥感信息的大量获取,数学家以模式识别为工具对遥感信息进行图像处理与分类,使用的数学工具主要是数理统计的方法,把遥感信息看成是没有成因关系的随机变量;物理学家则把获取遥感的物理过程视为遥感信息的成因,因此采用反演的方法,使用辐射传输方程为主的数学工具,事实上不承认地理现象的不确定性;大多数地理学家将遥感信息当成系列成图的基础信息,快速、准确地制作系列地图。地图是符号系统,其信息量远不可与遥感信息量比较,地图学家把遥感信息转化成符号系统的系列图谱。遥感信息模型则是将地理复杂现象中的非遥感信息转变为归一化的影像信息,与遥感信息一起用方程、统计与相似准则结合,也即演绎逻辑、归纳逻辑与类比逻辑结合;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包括随机的不确定性、模糊的不确定性、灰色的不确定性、分形的不确定性)辩证统一;图像与方程(一个像元或一个图斑、一个方程)耦合;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互动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地理复杂信息模型[7-9]。这种信息模型只有在遥感技术的推动下才有可能产生。这种信息模型是遥感信息与地理信息连接的纽带。

地理信息系统本来就是为了制作地图而创建的,因此地图学家将从遥感中提取的系列地图存入地理信息系统,是顺理成章的。但是这种地理信息系统无论空间分析功能多么强大,也不可能进行模型计算,外挂、内嵌种种方式都不可能解决直接进行模型计算问题。系列地图存入计算机的图形库时,信息又是冗余的,因此带来一系列与计算机技术发展格格不入的疑难,最为典型的是数据挖掘,数据挖掘说明存在数据库中的信息有冗余。遥感信息模型的运算要求地理信息系统可以直接进行模型计算,由此地理信息编码模型应运而生[10,11]。传统的地理信息系统以图形的叠合(overlay)为主;而能够进行遥感信息模型运算的地理信息系统则以像元或图斑中的多位编码的抽取(extract)为主。这又是完全相反的途径。地理信息编码模型还是地理定量信息与定性信息转化的纽带,也是地理信息系统中属性库与地理专家系统中知识库联系的桥梁。

总之,天地信息一体化网络系统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研究这个巨系统的地理信息科学的内容远远超过了3s(remotesensing,globalpositioningsystem,geographicalinformationsystem)的范围,而是以天地信息一体化网络系统为核心的天—地—人—机系统。地理信息科学虽然是从属于地理科学的技术科学,但是地理信息科学的诞生与发展是引领地理科学成长的核心力量,因此本刊更名时,将地理信息科学与地理科学相提并论,突出了地理信息科学的重要性。

3地理系统工程

地理系统工程当前尚未被广泛认识,已经认识到的也仅仅是系统工程在地理学中的应用。当地理信息科学中的模型在实践中应用时,必然会涉及地理系统工程的可操作性。地理遥感复杂信息模型的建立,可以进行定量预报和回溯,因此为地理系统工程打下了工程的基础。国民经济的主战场主要包括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灾害、城镇、基建、产业等8个方面,这8个方面是互动的。中国的人口问题、西部开发问题、21世纪水资源问题、能源问题、洪旱灾害问题、环境问题、生态农业问题、城镇体系问题、基建布局问题、产业结构动态调整问题以及相互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无不属于地理系统工程。

地理现象是复杂现象,地理系统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当研究西部开发时,如果国家各个部门各行其是,石油开发只考虑石油开采与输送管道;交通只考虑公路建设;铁路只考虑铁路建设;水利只考虑南水北调问题;城镇建设只考虑城市规划等,那么整体的西部地区有可能产生许多事倍功半的现象,例如修了公路没有物资运输;城市居民结构不尽合理;劳动力与产业结构不配套等。钱学森的社会主义总体设计部就是要把地理系统工程与政治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系统地结合起来,地理系统工程仅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而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灾害、城镇、基建、产业是地理系统工程中的子系统。人口中的数量、素质、结构、分布是人口系统中的要素;资源中的矿产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土资源、大气资源等又是资源系统中的子系统;大气环境、水环境、土环境、生物环境、地质环境是环境系统的子系统;交通、铁路、航运、航空、供排水、供电、供气、供暖、电讯、电视、计算机网络是基础建设系统的子系统等。系统嵌套系统,分层次子系统与交叉子系统,构成完整的、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

研究开放复杂巨系统的方法,首先是将系统分解为多层次的子系统,明确其中的交叉子系统;其次是从定性到定量地确定子系统中各个要素与指标体系;第三是根据指标(相似准则)建立模型进行预测预报;最后是检验该巨系统的效益与效率。当前大多数是分别研究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灾害、城镇、基建、产业等子系统,在一个地区全面研究区域地理系统工程的有效实例不多,区域经济地理的研究还远远够不上地理系统工程。笔者曾在2000年底提出中国水资源、水灾害、水环境、生产用水、生活用水统一解决的洪水充分利用,全国水系网络化与渤海淡化的地理系统工程,中国科技报曾进行报道,之后笔者在“21世纪黄河系统工程方略”一文中进行阐述,首先所能进行的研究是虚拟地理系统工程。全国水系网络化与渤海淡化是21世纪的世纪工程,尚需有识之士共识,广泛地深入研究,进一步的论证。

如果没有以高新技术武装起来的地理信息科学的支撑,研究复杂的地理系统工程就是空想,然而所幸的是人们已经掌握了地理信息科学的许多关键技术,地理系统工程的实践指日可待。

4理论地理科学

地理信息科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为地理系统工程提供研究方法与手段;另一方面又为理论地理科学提供技术基础。从遥感信息模型发展到地理复杂信息模型再到地理数学[8],为理论地理科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理论地理科学中首要的是建立开放的复杂巨地理系统的理论;其次是地理类比的广义相似理论[13];第三是一般地理复杂模型理论与地理数学;第四是地理数学在部门地理—部门子地理系统工程与区域地理—区域地理系统工程中的应用。理论地理科学如果不能指导部门子地理系统工程的研究和区域地理系统工程的研究,那么就失去了理论意义。

如果没有以高新技术武装起来的地理信息科学的支撑,研究理论地理科学也是空想,然而所幸的是人们已经掌握了地理信息科学的许多关键技术,理论地理科学的建立指日可待。

5地理科学在可持续发展信息社会中的作用

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主义”,然后达到了地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阶段。地球上人类消耗的资源、能源是极其不平衡的,按照发达国家的水平,一个地球是满足不了全人类的需求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在信息社会中才能实现,人类一方面需要依靠科学技术开发资源,如太阳能的利用,靠基因工程使绿色植被更多地利用太阳辐射,靠纳米技术直接转化太阳能为电能;另一方面是靠信息技术节省资源、能源,如天地信息一体化网络系统就是信息社会的重要支柱之一,靠航天技术获取外层空间信息源,靠计算机技术建立信息网络。由此可见,地理信息科学在可持续发展信息社会中的作用[14]。随着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地理系统工程与理论地理科学的发展,将为国民经济的主战场做出重要的贡献。

由上分析,可见地理科学与地理信息科学已经被广泛共识,地理系统工程与理论地理科学的发展尚不够充分,因此本刊更名为“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是适时的,是既有继承性又有发展性的;是既有前瞻性又有现实性的。在这里我们希望地理科学界的同仁,切不要轻视技术,高新技术恰恰是新理论、新应用的强大推动力。

【参考文献】

[1]钱学森,等.论地理科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1-325.

[2]钱学森.发展地理科学的建议[j].大自然探索,1987,6(19):36-46

[3]钱学森.就“地理科学”答《地理知识》记者问[j].地理知识,1990,(1):90-93.

[4]马蔼乃.论地理科学的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32(1):120-129.

[5]马蔼乃.航天信息与地理信息一体化网络系统及其应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34(4):533-541.

[6]马蔼乃,等.论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18(1):1-8.

[7]马蔼乃.遥感信息模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165.

[8]马蔼乃.遥感信息模型与地理数学[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7(4):521-529.

[9]马蔼乃.遥感地理信息模型[j].地理学报,1996,51(3):266-271.

[10]马蔼乃.地理信息编码模型[a].地理科学与地理信息科学论[c].武汉,武汉出版社,2000.283-302.

[11]马蔼乃.地理知识的形式化[a].地理科学与地理信息科学论[c].武汉,武汉出版社,2000.261-274.

[12]马蔼乃.21世纪黄河系统工程方略(首届黄河论坛暨王化云治黄思想研讨会)[n].黄河报(转载),2002.

地理科学范文篇3

关键词:一带一路;地理科学;教学改革

2013年,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截至2017年底,已有8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了100多个共建合作备忘录,“一带一路”倡议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一带一路”包含了不同尺度空间系统的自然生态、人地关系区域系统及其间的相互作用,涉及地缘政治经济、区域生态环境、区域人文历史、社会经济等各方面[2].从地理学视角看,“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具有典型地理价值的科研命题,为地理学界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科学命题,包括且不限于全球化时代地缘政治经济关系核心要素演变及其驱动机制,沿线国家国别地理研究,以及“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对外直接投资、海陆运输的空间组织等众多方面[3],是地理科学专业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等专业课程教学研究的优秀载体.目前,“一带一路”倡议建设发展迅速,其实践工作超前于理论总结和学术研究,学术界相关研究尚未形成坚实的理论来有效支撑“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建设.因此,将“一带一路”引入高师地理科学专业的教学及研究,深入挖掘其潜在的地理学教学价值,为地理科学专业教学提供新的切入点及发展方向,将有效促进地理科学专业教学及相关研究的发展,促进复合型高素质地理学人才培养等.“一带一路”相关研究也是地理学紧跟时代步伐,紧密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集中体现.

1“一带一路”的地理科学专业教学价值分析

1.1地理空间分异及相互作用分析.“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网络,是一个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网络,具有多重空间性和跨尺度特性.“丝绸之路经济带”空间上贯穿亚非欧,西至大西洋,东至太平洋,南通地中海.“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涉及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及地中海等区域.“一带一路”沿线有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性湿润气候等不同气候区.有平原、沙漠、高原、山地等多种地形地貌,各类地形地貌自然生态环境存在明显地理空间分异,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具有显著地域空间差异的区域社会经济系统.“一带一路”在空间上跨越尺度大,各区域之间在基础地理条件、资源生态环境、自然灾害、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上形成了多尺度多层次的区域发展空间结构,以及多尺度多层次的城市、乡村、工农业经济活动等地理事物区位、布局、边界等空间结构,这都将成为地理科学专业研究区域空间组合类型及其发展过程的优秀案例.1.2地理区域研究分析.地理学区域研究要理解区域不同尺度内各地理要素的组合及其相互作用联系,不同区域人地关系系统异质性及联系等.“一带一路”沿线主要涉及65个国家和地区,各国家和地区在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西段主要为欧洲发达经济体,中、东段主要为发展中国家.不同的自然生态环境、历史文化背景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导致了在区域性质、地域特征、地域差异、地域历史、地域人地关系等方面的显著异质性.为培养学生从地理学区域视角认知区域差异提供了良好素材.区域系统尺度上主要是区域土地等资源开发利用,区域资源开发利用优缺点及效益,如何对区域资源开发利用进行优化等.这就需要充分研究区域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1.3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分析.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尤其是人文地理学中的理论人文地理学着重从整体视角对区域经济社会活动或人文现象进行系统综合研究,以阐明其历史形成、空间分布特征和发展演化规律[4].“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国家在自然地理环境、政治法律、文化宗教、人口、经济、社会结构以及国家治理结构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为地理学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提供了丰富研究载体.了解认识不同国家间地理环境空间格局与地缘政治、地缘经济的联系;基于地理学视角和思维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等各子系统、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及作用机制,引导塑造学生养成基于地理学人地关系思维分析人文系统、自然系统以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基本能力,为地理科学专业教学和研究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新要求.

2基于“一带一路”的地理科学专业教学改革

2.1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主线调整地理科学专业课程结构.“一带一路”发展将涉及到沿线各国的利益协调,同时也会深刻影响到国际格局,因此“一带一路”倡议也是一个地缘政治——经济格局变化过程[5].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其对区域、乃至全球地缘经济政治格局演变带来的影响,将是地理学界不可回避的研究课题.地缘经济政治、国别地理研究作为地理科学的传统研究领域,目前在地理科学相关本专科专业教学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以“一带一路”倡议为机遇,调整地理科学专业课程结构,在强化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经济地理专业课程教学的同时,增加政治地理学、地缘政治学、地缘经济学、文化地理学等专业课程,优化专业课程结构.2.2以“一带一路”为契机发展完善政治地理学等相关课程.当前,“一带一路”建设亟需地缘政治学、地缘经济学的理论支撑.地理学学者要在扎实的理论研究基础之上,面向国家需求,为国家战略提供具有前瞻性、全局性和思辨性的咨询报告及政策建议[6].目前,地理科学专业开设政治地理学专业课的较少,并且教学中地缘政治、地缘经济等内容往往被弱化,教学内容过于重视传统世界政治现象的分布、联系、差异,以及政治地区形成与地理环境的联系等内容,没有紧跟学科发展.应及时更新有关中国地缘政治、地缘经济等教学内容,以紧密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为目标,完善政治地理学等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尽快建立中国地缘政治学、地缘经济学等研究的话语权,支持“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建设工作,并进一步为“一带一路”培养具有全球地理空间视野和地理全局思辨性的新一代地理科学复合型创新人才.2.3强化基于知识逻辑实践的“一带一路”教学设计.逻辑实证主义认为,人们对客观世界现象的解释必须经过验证后才可以得出可靠的结论,从而建立相关理论规律(见图1[7]),即理论规律的建立必须通过客观过程来验证,单纯理论知识讲授易造成学生对学科价值的质疑.知识实践应用是掌握知识的最好途径,基于逻辑实证主义,专业教学中对学生认知思维过程进行引导,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8].结合案例,从理论的产生过程及其实践应用为切入点,遵循“问题——理论与规律——应用”的思路设计教学,使教学内容与实际问题关联,强调各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如在区位理论教学中将工农业等主要产业的产业特征及其空间布局的主导影响进行介绍,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空间尺度区位理论的差异,强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系统理解及其综合能力的培养.2.4强化基于科研实践的教学内容设置.地理科学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具有一定的通识教育特性[9].“一带一路”沿线各区域资源、生态、社会经济系统等是一个多尺度多层次的复杂人地关系系统,单纯理论的抽象教学难以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目前,国内地理科学专业对核心专业课程等不同类型课程都有明确学时设定,但没有设置基于科研实践的教学学时,教学没有紧跟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及方法.应增加科研实践内容及学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科研实践,让学生感受知识解决实践的成就感,激发学习能动性.可采用案例教学、探究式教学、研究小组等多种形式,着重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基于“一带一路”的地理科学专业教学改革保障措施

3.1给予教师自主设置教学内容的自主权.地理科学研究主题广泛,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单纯的理论知识讲授,缺乏联系实际的教学易导致学生专业认知迷茫,不利于其专业认知的培育,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应适当给予教师设置教学内容的自主权,教师根据自身科研成果或紧密追踪相关课程教学内容的前沿研究成果,结合课程最新实践研究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力求教学内容在夯实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反映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如“一带一路”倡议建设对区域乃至全球货物贸易的运输组织优化及重构,及其带来的对全球分工的影响等,都应及时纳入经济地理学专业课程的相关教学中,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科学在未来社会经济实践或自身未来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习自主性.3.2加强地理学国别地理研究,夯实学生知识储备.基于地理学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及“一带一路”的综合性全球影响,“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关键在于协调各国家利益,实现互利共赢.这就需要加深各国间的理解,而各国在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文化宗教、政治法律、社会结构和国家治理结构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这就需要加强国别地理研究.教学中“一带一路”国别地理教学需要学生对案例国家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历史文化、政治制度、区位、地缘环境等背景知识有一定了解.因此,应加强学生课外书籍的阅读,拓宽知识面,可在专业培养方案通识选修课程中增加相关课程,并设置最低选修学分,强化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一带一路”相关实践研究更好地融入课堂,并为培养“一带一路”建设人才提供基础.3.3强化研讨参与式等教学模式应用,多种教学模式并举.研讨参与式等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学习的参与性、积极性与自主性[10].“一带一路”教学可以多采用研讨参与式等教学模式,注重地理科学的通识教育特性,将相关政治法律、文化宗教等知识融入教学.研讨参与式教学要突出重点,紧扣教学内容,加强教师引导,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如重庆市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接点教学.战略支点:可从重庆区位为切入点,重庆地处中西地区结合部,与川、黔、湘等5省接壤,是东西互济、海陆统筹重要节点.联接点:可从重庆是长江经济带西部节点城市,是《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划定的西部5个节点城市之一,也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长江经济带重点城市等方面切入.3.4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课程网络学习,实施多种考核方式.“一带一路”有效融入地理科学专业课程教学,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包括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文化宗教、政治法律、社会结构等众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受学时限制等无法一一通过授课学习.目前,慕课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及学习模式,如国别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课程,在中国大学慕课中有北京大学邓辉教授主讲的《世界文化地理》、北京联合大学高华教授等主讲的《大学英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专题》、西安外国语大学余源教授等主讲的《白俄罗斯文化之旅》等,这些课程都由相关知名学者主讲,是学生课下学习的优质资源.学校教务管理部门可以通过选修学分的认定,采取多种考核方式并举,将与专业必修课程的相关网络慕课学习笔记或学分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鼓励学生网络学习.

4结语

“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是中国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深入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国际区域间经济合作、治理的新模式新平台,将深刻影响区域乃至全球地缘政治经济治理体系的发展格局、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及海陆运输组织模式等.亟需大量研究支持“一带一路”倡议决策,这为地理科学专业教学研究发展带来了重大需求机遇,对实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教学理念具有重要支持.“一带一路”所涉及范围的区域性、复杂性、综合性等特征,对地理科学专业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尤其是重塑了中国经济格局,乃至世界经济格局,将深刻影响地理科学专业相关学科教学内容.因此,以“一带一路”为载体,充分挖掘“一带一路”发展过程中的地理教学素材,对现有地理科学专业教学进行改革,紧跟时代需求,以实现地理科学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根本学科目标及任务.同时,也是培养具有人地协调观等地理科学核心素养,具有全球地理空间视野和地理全局性、思辨性新一代地理科学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卫东,宋周莺,刘志高,等.“一带一路”建设研究进展[j].地理学报,2018,73(4):620-636

[2]董瑞杰.基于“一带一路”的地理核心素养构成内容和培养途径[j].地理教学,2018(13):4-7

[3]刘卫东.“一带一路”战略的科学内涵与科学问题[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5):538-544

[4]陆林,凌善金,王莉.试论高校地理专业人文地理学的教学改革[j].人文地理,2003,18(5):65-69

[5]刘卫东.“一带一路”的地理学研究议题[j].地理教育,2017(8):1-4

[6]陆大道,杜德斌.关于加强地缘政治地缘经济研究的思考[j].地理学报,2013,68(6):723-727

[7]¦翰斯顿rj.地理学与地理学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8]张军以,苏维词,李孝坤.高等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加强科研实践教学的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4):40-42

[9]高翔,高超,王腊春.在自然地理实践教学中实施通识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4(1):81-83

地理科学范文篇4

新时期的地理科学,与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灾害监测、人口调控等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面对着日益严峻的的环境形势,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地理科学研究的重点内容。地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联系。在当前的环境形势下,人口增长、环境恶化以及资源面临枯竭,使新时期的地理科学面临着不小的挑战。生态可持续建发展已经成为地理科学的核心内容。地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对于世界环境、人口、资源等问题进一步的掌握和了解,才能有效的投身于环境建设当中去,以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目标。地理科学涉及到地球表层的各个领域和方面,自然环境的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绿化建设,防治自然灾害,与此同时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环境科学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环境、社会、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是促进其良好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地理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思路

可持续发展是新时期地理科学的核心内容,所探究的内容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地理环境。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立足于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根据地理学的区域性,分析地理区域的特征与差异,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地理科学所研究的内容,包括人口、资源以及环境多个内容,而可持续发展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难题。地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涉及到生态环境、能源、工业、农业以及社会生产活动,将人与环境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新的发展时期,地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思路也需要进一步的创新,以带动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地理科学的系统化发展

新时期地理科学的核心价值观念已经确定,全面围绕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进行研究。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研究的的主要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人们对于自然环境保护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更加着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除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之外,新时期的地理科学还涉及到人与社会、经济的密切联系。根据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地理科学的理论内容需要进行相应的完善,趋向于系统化的发展。无论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还是社会经济的建设,都将朝着可持续方向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地理科学形成了世界范围内的系统化发展,将综合性学科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对于全球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建设以及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都是立足于地理科学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统一是地理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宗旨。新时期地理科学的系统化发展,在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主题下进行有效的延伸与拓展,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价值理念,充分发挥发挥地理科学的重要价值。

(二)高新技术的应用

科技是时展的标志,而对于新时期的地理科学而言,科学技术的应用更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计算机应用技术以及遥感是地理科学应用最多的的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开始有更多的高新技术得以开发和应用。在地理方面,航空摄影是最常用的技术手段,利用卫星、遥感以及传感系统,能够获取更加全面真实的生态环境信息,以更好的掌握当前环境的实际情况。高新技术的应用,将地理科学的发展与研究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在技术的推动下,地理科学的逐渐呈现社会化发展的趋势。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将科学地理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能够有效解决社会环境当中的实际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地理科学的有效延伸。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一样,都属于生态系统当中重要的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生态环境建设迎来了新的曙光。高新技术的应用,将地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更好的落实到实践当中,而不是局限于理论。社会、经济、人文、科技都沿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行。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更加明确,环保意识有了显著的提升。在可持续发展趋势带动下啊,生态环境建设进入了崭新的阶段,同时也为社会经济未来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地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更好的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地理科学的重要价值能够真正的体现出来,为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而努力。

三、结论

地理科学范文篇5

关键词: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实践探究

地理学包含的范围及其广泛,就其在高中阶段就在自然方面考察地质学、地貌学、岩层学、矿物学、气象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冰川学、火山学、地震学等方面。高中考擦人文方面是必修二中的所有,比较简单,考察农业、工业、社会为主。学生在获取这些知识,教师都可以带领学生们进行一些实践探索。学生在生活中就可以掌握、了解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的一些自然现象,还可以在农村中去了解农业,城市中去感受工业。俗话说:实践出真知。通过实践,学生掌握知识更加准确、深刻。

一、教师带领深入实践

高中地理课程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我们所处地球或所属区域的地理环境,例如天气,水循环,气候等,还有我们的人文环境,包括农业的特点,要求;工业的地理位置选择等,地理跨越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这一特点要求老师必须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和书本,融入自然,融入社会。在高中阶段教学,任何时候都不能与课本脱离,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地理实践活动时,要结合教材,设计实践活动方案。例如:刚开始学习地理时,主要是学习简单的比例缩放,图标,方位等。这时候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观察校园,让学生绘制出学校的平面图。加强学生对方位空间的理解。再有学习水循环章节时,分别在晴天和雨天带学生外出,让学生观察地面上的水是怎样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最终如何形成水滴下落,流入地下的水会最终汇集在哪里,还可以带学生分别观察乡村和城市中水的汇集速度,和汇聚地。这样学生很快就会学会这一章节内容。比如,城市的水下渗难,乡村的水下渗容易,城市的水经常积聚在一起,形成水灾,而乡村则的雨水很快就流入地下。让学生进行一下对比和分析原因,学生很容易就得出城市硬化面积大,水不容易下渗,常引发洪涝灾害。而乡村绿化面积比较大,雨水容易下渗。学生在实践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然后设计欧洲杯买球平台的解决方案。

二、小组自由组织实践学习

高中相比较初中和小学而言,自主学习更加重要。早晚自习的设定就是为了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地理学习中,有些实践活动的开展,老师没有办法带领每个学生进行。这时候要求学生自主组队去生活中实践探索。学生之间可以根据需要分成若干小组,在课外约定时间一起去从事地理实践活动,比如在学习农业这一章节时,农村的孩子可以分别带领一些城市的孩子去农村观察,掌握农业生产的时间、条件。城市的学生可以带领学生去一些商场观察,掌握商业的地理位置条件、人群密集度等。如若家住黄土高原,学生分组去看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现状,并提出各自小组的欧洲杯买球平台的解决方案,老师可以进行评估,鼓励学生向这方面前进。秦岭、淮河一带的学生,可以在不同季节考察这条线的地理位置,冬天观察是否真的是在它南方的区域不结冰,而北方结冰。观察它一月的温度是否接近于0度,观察它南北的植被是否是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针叶林。观察它是否是旱地与水田地区分布分界线等等。每一个小组可以选择一项进行观察、研究。

三、实践评估

对学生实践评估对高中地理科学实践探究活动的考察与指导,教师在评估学生的实践探究活动时,可以了解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些学生掌握的速度更快及深度更广,可以让这些学生帮助一下那些掌握速度较慢,理解力较差的学生,让学生共同进步。其次,评估活动也有一定的准则,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必须符合新课标要求,设计科学具体细致且可操作性、实践性强,老师们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要掌握这一条评价标准。评估中要关注活动的选择与设计价值;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体验与收获;活动的成功及社会效益;活动过程中的创新性和实践性的体现情况;小组成员之间的配合。通过对地理科学实践活动的评估,让每个学生都了解自己不长处和不足,下一阶段的实践活动的改进。例如:在学生考察城市商业中心的地理位置选择的实践活动中,城市的孩子对这项实践活动比较有感觉,农村的孩子对这方面的理解少一点,这时候在评估时就不能一下定结论,而应该在下一次实践活动时城市学生带领乡村学生共同参与实践活动后再做评估。

四、结论

高中地理科学实践活动,是适应教学改革的内容新注入的生气,以往的地理只注重传授学生课本上的内容,让学生死记硬背,而实践活动则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地理书本上的内容。现阶段,老师在实践活动上要加强改进,培养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学以致用的能力。老师对实践设计得目标要明确。

作者:刘玮 单位:信丰县信丰中学

参考文献:

地理科学范文篇6

关键词:地理科学专业;基础课;案例教学

高校课程改革正在持续推进,地理学科专业的改革也在持续当中,要求将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作为教学重点。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占据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起到引导作用,通过列举地理案例,让学生在了解地理案例发生的整个过程,使学生从中学习到地理知识,达到教学目的。

1地理科学专业基础课中案例教学主要内容

根据地理教学的实际,选择的案例要和教学内容保持较大的关联,要能对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全面反映。教师要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了解,知晓各个概念、章节之间的联系。在课堂上使用的案例一般都是案例资料,可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也可以将资料印刷后交给学生。此类案例通常以视频、漫画、图表等方式。依据地理理论选择案例十分重要,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在教学中设置思考题,让学生根据事件的具体情况开展讨论。教师要认真安排问题。在课堂上,教师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较强的问题,让学生在分析案例后能得到问题的答案。每次教学完毕后,教师都要引导学生得出带有规律的结论[1]。

2地理科学专业基础课中案例教学中存在的偏差

2.1忽视理论结合实际的重要性

科研对教学活动意义重大,教学则能传递科研活动的成果。但是,教师在教学中仅将重点集中在理论之上,没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寻找的教学案例与理论知识的联系较小,虽然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无法达到教学目的[2]。

2.2应用的新技术较少

在科技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教学活动也要随之变化,适当引进高新技术,以便教学效果得到增强。但很多高校仅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没有注重引进新技术,这种情况在全国比较普遍。地理科学的基础课程教学更是得不到应有的欧洲杯买球平台的技术支持。教学方式和手段受到较大限制,很多教学方法都无法实现,案例的补充不也不充分。

2.3教师观念依旧受到束缚

很多教师依旧未注意到学生地位变化的事实。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教学成果的影响很大,要想让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就要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3]。但教师在案例教学当中给学生留下的讨论时间较短,也没有认真倾听学生们的讨论,导致案例讨论存在偏离教学目标的情况。

3改进地理科学专业基础课中案例教学效果的对策

3.1利用科研案例教学方法

科研活动是教学的基础,教学过程中会传播科研成果。教师要关注最新科研成果的发展,教学内容不断得到丰富。因此,要趁着教学改革的机会,对教学内容实施改进,尽快将科研成果体现到教学内容中。比如,将某市植被覆盖情况的动态研究成果、某市城市与乡村土地利用的演变等科研案例引入到教材当中。在讲解“红外线热感”时,教师将某市某城区的热红外影像展示给学生观看,在此影像的支持下,对“城市的热岛效应”的强弱与监测成果进行演示。让所学的地理科学理论实际研究成果结合在一起,教学内容具备更强先进性,能反映当前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学生在而接受此种教学后,对教材的理论知识会有深刻的认知,在进行科研活动的时也会热情高涨。

3.2将网络技术应用在案例教学中

在进行教学时,要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收集并整理教学的材料,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比如,可以在课堂上利用googleearth提供的免费服务对全世界各地的高清地理图像进行观看,从一些免费网站上收集tm、modis等方面的遥感影像,利用这些资源辅助案例教学。教师需要给学生安排课余的学习任务,要让各种教学案例集中在一起,形成案例资料库,依靠互联网的强大信息搜索能力,让资料库的内容不断得到丰富。也可以在网络上创建专门的课余交流平台,让学生能在有问题时在随时在网络上向教师提问。如果教师无法及时在网络上回答问题,可以安排学习较好的学生进行回答,增加学生们在课余时间的交流机会。利用网路技术增强了学生学习热情,教学方式突破以往的限制,从课堂之内延伸到课堂之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后互动越来越方便,让传统教学方法得到改进。

3.3教师要认清时展潮流

教师要适当放宽对学生的管制,让学生能以更高的自由度投入到学习中。比如,在学习“动物地理学”时,可以在课前设置与动物同源性、动物种群和分布规律等方面问题,寻找有关的教学案例,与动物地理学有关的记录片均可作为教学的题材。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完案例后,让学生以分组等形式讨论,共同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能主动思考问题,培养出学习的独立性。教师承担启示的任务,在学生进入思维误区时及时提醒,尽快找到正确的思考方向。

4结语

地理科学专业的改革活动正在进行,高校地理科学专业面临新的形势。在此方面的案例教学中,教师未对自己的地位有清晰认知,没有学生留下充足的讨论时间。当前网络技术十分发达,要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教学,让案例教学的内容得到拓展。还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教学活动有实际价值。

作者:邝敦闯 单位:邵阳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文福,梁欣,梅晓丹等.专业认证驱动下的自然地理教学案例开发[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8(3):54~57.

地理科学范文篇7

关键词:课堂教学改革地理教学教学脱节大学地理中学地理

地理课是大学地理科学及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在专业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尤其对于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生,地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会影响他们毕业后能否胜任教学工作[1]。但在中学,地理课与其他课,如语文、数学、甚至化学、物理相比,处于绝对“副科”地位[2],文科生不学地理,理科生也仅学习一个阶段[3],这种状况往往造成大学与中学地理教学的脱节。一方面使大学地理科学相关专业的学生难在短期适应大学地理学习,另一方面使得地理科学专业的师范毕业生很难胜任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工作,难以快速成长为合格的地理学专业教师[4]。所以,针对高师大学与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对接问题开展研究,查明该问题的原因并找出解决对策,对实现大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转换至关重要[5]。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查明大学与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脱节的原因,找出大学与中学地理教学对接的对策,研究结果有助于指导地理学专业培养合格的中学地理教师。

1问卷的设计及调查的实施

问卷的设计主要针对低年级大学生在中学阶段与大学阶段地理课堂教学进行对比,以分析造成大学地理与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脱节的原因。调查的对象是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大一和大二学生(因大一、大二的学生刚从中学生进入大学,对脱节问题的体会更明显),调查以班为单位展开。共发放136份问卷,收回130份,问卷有效率95.8%。

2结果与分析

2.1大学与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脱节的原因

2.1.1高考导向造成的脱节

根据问卷结果,在目前文理分科和高考科目不同的情况下,63.2%的学生觉得理科生不注重地理的学习,认为中学与大学地理课之间的脱节比较严重。面对因高考导向造成的脱节现象,地理专业的学生应课前预习,画出难点;课后复习巩固,加强所需学内容与已学内容的联系;积极查找资料,解决难点。

2.1.2学生课堂诉求不同造成的脱节

63%的学生认为中学地理课堂是“听懂,会做题”,26%的学生认为是“获取新知识”,其余11%的认为是掌握思维方法;但对大学课堂来说,51%的学生的课堂诉求是“掌握地理学思维方法”,34%的学生是“获得新知识”,其余15%的学生是“听懂,会做题”。这种差异说明,绝大部分中学生课堂学习的目的在于“听懂,会做题”和“获取新知识”。但在大学地理的课堂中,绝大部分学生的课堂要求是“掌握地理学思维方法”和“获得新知识”。

2.1.3学习目标不同造成的脱节

对中学生来说,有23%的学生认为中学阶段是由于自身对地理感兴趣而学习地理的,有66%的学生是为了“考个好大学”,有11%的学生是为了培养地理学的思想;对大学生来说,有10%的学生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地理的,有40%的学生是为了找工作而学习的地理,有50%的学生是为了“学到知识,培养地理学的思想”。这就说明,大学和中学学习地理的目标不同,中学学习地理的主要目标是“考试取得好成绩,考个好大学”,而大学生学习地理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找份好工作”和“学到知识,培养地理学的思想”。

2.1.4地理课堂教学形式不同造成的脱节

调查结果显示,中学地理老师更注重采用试卷练习的教学形式;大学地理老师则采用多种的教学形式。中学地理老师与大学地理老师教学形式的不同,导致地理专业的学生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时,难以适应新的地理老师的教学方式[6]。在地理课堂上,无论是中学地理老师还是大学地理老师都应努力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如师生互动、小组ppt展示、课堂讨论、游戏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1.5教师专业水平不同造成的脱节

根据调查的结果,有48%的中学地理老师是地理专业毕业的,有52%的不是地理专业毕业的老师。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中学地理老师专业程度比较低,大学地理老师专业程度相对较高。不是地理专业毕业的中学地理老师,没有接受专业技能的培训,并且中学地理老师自身具备的知识“专而精”,知识更新慢;而大学地理教师知识“广而深”,知识更新快[7]。

2.2大学与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对接

2.2.1大学地理老师有目的的阅读中学地理的教材

山西师范大学的地理科学学院既招收文科生又招收理科生,由于理科生高考不考地理这门学科,高三理科班不安排地理这门课,导致理科生在大学学习地理时出现知识的断层。因此,大学地理老师要有目的的阅读中学地理的教材,在此基础上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方法。这样使大学老师教学进行的更顺利,也助于学生在学习时更少出现知识的断层。

2.2.2中学地理老师注意培养学生地理学的思想

中学地理老师既要重视素质教育,又要面对应试教育。对文科生来说,中学地理老师不能只教给学生高考所需的知识,一味的追求高考成绩。而对理科生来说,中学老师也不能仅仅为了完成教学,而不顾学生学到了什么。为了中学与大学地理衔接更加紧密,在实际的教学中,中学地理老师应多启发、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培养学生地理学的思想[8]。

2.2.3大学和中学地理老师在教学方法上取长补短

在课堂上,无论是中学地理老师还是大学地理老师都应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注意分析教学对象,了解学生的心理,积极钻研教学方法,选择学生容易接受的授课方式。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多联系实际,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地理老师应指导学生学习方向,多与学生一起学习地理,讨论地理问题。还要激发学习地理的激情,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

作者:于亚军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邱洁.初中地理教学反思的几点体会[j].新课程:上,2011,(11).

[2]周佳艺.谈新课改下的中学地理教学目标[j].学校教育,2011:160-161.

[3]李巍.探索中学数学与大学数学的衔接[j].教育教学论坛,2014,(1):124-125.

[4]孙金鑫.北京广渠门中学尝试与高校课程对接[j].中小学管理,2011,(7):39.

[5]叶阑.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6]张超,段玉山.地理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苏红丽.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

地理科学范文篇8

目前高师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存在众多问题,突出表现为课程设置理念陈旧,课程结构失衡,还不能很好的贯彻“以人为本,培养全面素质与和谐人格”的新课程改革理念.

二、课程设置理念陈旧

一是注重理论知识,忽视动手能力.地理科学专业传统的人才培养比较注重专业需要并且偏重知识传授,课程设置理念趋向于前苏联模式,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有所忽视、存在不足[4].如表1中的高师院校实践课程学分比例均较低,没有达到教育部现行规定的理科专业实践学分占总学分25%的比例要求,这样的课程设置既没有体现出地理学科理、工、文兼备,实践性强的交叉学科的特点[5],也不符合新课改培养全面素质人才,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的理念.

二是专业方向单一,忽视学生多元发展.很多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设置往往只有教师教育板块,忽视了学生多元发展的需求,也没有很好地贯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的新课改理念.

三、课程结构失衡

一是必修课程多,选修课程少.传统的地理科学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培养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地理人才,因此重视基础课和必修课的开设,忽视选修课程的开设.以内江师院地理科学专业教学计划为例,其2012级教学计划总学分为175学分,必修课149学分,占85%,选修课26学分,占15%,必修课和选修课比例明显失衡.这样的课程结构缺乏应有灵活性与自由度,不能满足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新课改要求推行素质教育,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基础、重能力、重创新,淡化专业方向.相比之下,很多发达国家的高师院校非常注重选修课程的设置,如美国大学的课程设置中选修课占了全部课程的1/3,学生可以任意选修的课程往往达百门或数百门.日本、法国等国家师范教育的选修课量在课程中所占的比例也相当大.

二是专业课程多,教育类课程少.“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形成的学科专业化,对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的理想,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一直以来,高师教育类课程备受关注,除了因为学界都意识到这类课程对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师资的重要性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至今有关这类课程设置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师院校中的教育类课程明显偏低.我国大多数高师院校在课程设置中只开设了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三门课程,教育类课程学分比例仅占10%左右[10],而与中小学密切相关的课程,如教育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学等教育类课程却很少开设[.在教师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今天,增加教师教育类课程的门类和课时已是一种必然趋势.

地理科学范文篇9

一、转变教师观念,不断革新教法

文理分科后,地理教师往往心情比较复杂,同时带文理班地理课,学生反差巨大,时间久了会有痛苦心理,导致地理教师与理班学生距离疏远,学生更加懒散,地理课堂愈加无趣。针对上述问题,教师首先要改变观念,不能区别对待学生。在素质教育中,学生是主体,但教师的主导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了学生主体水平的发挥,所以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搞好理班地理教学的关键。理班地理课时较少,教师应该大胆创新,实现突破,根据教材的实际经常变换教法,不能每堂课都一样。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对学生多加引导,让学生积极地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学生的一些反馈信息及时汇编和总结。这样老师多数时间处于倾听状态,学生会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加深对自己的认知和认可,切实感受到学习地理的乐趣,逐渐学会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

二、转变学生观念,明确学习目的

在理班地理被称作“副科”,大部分理科学生在上地理课的时候比较懈怠和拖沓。例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看其他书籍,与同桌说话,不按时完成作业等。实际上这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个共性问题。在和其他学校的地理教师进行交流的时候,他们也遇到了同样的困惑与无奈。教师不仅要转变自己的观念,还要帮助学生转变观念,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例如,充分运用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实例,向学生讲清楚地理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地理也能培养学生的理科思维。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拥有知识就拥有了更加广阔的视野和平台,就能更加灵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去拼搏奋斗。地理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非常有帮助,让学生逐步地转变观念,明确学习地理的目的、学习地理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从而把学习地理当成自身的需要,以一种更为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地理学科的学习。

三、利用教学工具,增强课堂乐趣

地理涉及多门学科,时空跨度大,学生有时候靠教师单纯的说教很难理解教材内容,需要教师通过板图,或者把地球仪、视频影像、地理课件等直观地展示出来,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气候时,可借助“三国时诸葛亮困司马父子于葫芦谷却遭大雨功亏一篑”的故事情节及插图,激发学生探索其地理知识的兴趣;在讲季风水田农业时,可以通过放映bbc美丽中国篇中的南方农业部分,让北方学生了解水稻种植,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应用教学艺术,贯通地理知识

地理科学范文篇10

[关键词]高考制度改革;高考资格;高考科目;高考移民

为了解决当前的高考资格设置、高考科目设置和高考移民这三大难题,笔者在此提出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新思路,或许这种新思路对我国将来高考制度改革会起到抛砖引玉的启迪作用。

一、现行高考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高考制度暴露出许多弊病,因而很有必要对其进行重大改革。在此就解决高考资格设置、高考科目设置和高考移民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高考科目设置沿革

1977年高考恢复时沿用了“”前的文理分科的办法,即文科类专业考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外语,理工科类专业考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外语。这种科目设置办法当时在为高等学校选拔人才及促进中学教学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了克服中学教育中的“应试教育”倾向,原教育部于1983年提出试行高中毕业会考,在会考的基础上进行高考科目改革。1987年国家教委批准上海试行“3 l”方案;1991年又在湖南、海南、云南三省进行科目组改革试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于1995年在除上海以外的全国其他地方全部实行文科考语文、数学、外语加历史、政治,理科考语文、数学、外语加物理、化学的“3 2”方案。在此基础上,教育部门1998年下半年提出了“3 x”高考科目设置的改革方案,现已发展到了“3 小综合”和“3 大综合”这两种高考科目设置模式。“3 小综合”是指语文、数学、外语这三科再加理科综合(物理、化学、生物这三科的综合)或再加文科综合(政治、历史、地理这三科的综合)。“3 大综合”就是语文、数学、外语这三科再加上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这六科的综合。目前全国高考科目设置方式的主流是“3 小综合”这种模式。

(二)现行招生方式

现行的招生方式就是先将招生数量指标划分到各省、市、自治区(特别是全国重点高校的招生指标更加要按省级行政区严格划定),将招生指标划分到各省级行政区是为了保护地方考生,以体现教育的公平原则。然后再按提前批、第一批、第二批和第三批这四个步骤顺序进行计算机远程录取。提前批为军事院校、艺术院校和体育院校录取的本专科新生;第一批为全国重点高校录取的本科新生;第二批为普通高校录取的本科新生;第三批为普通高校录取的专科新生。

(三)现行高考制度的弊病

现行高考制度主要存在如下两点弊病:

一是高考科目设置不够完善。高考科目的设置应强调高校各类专业的特点,高考科目知识既要求全面又要求与自身专业特点相关。现行的“3 大综合”高考模式有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利之处,但也有考核学生“全面不专”的弱点。同时,高考要复习应考九门功课,学生负担过重。而现行的“3 小综合”高考模式却存在有使学生偏科思想的弊病(如文科考生不重视物理和化学课的学习,理科考生不重视政治和历史课的学习)。

二是现行高校招生制度必然产生高考移民现象。在现行高校招生制度下,全国重点高校招生指标是按省级行政区划分的,由于各省级行政区之间的教育水平差异较悬殊,各省市自治区划定的同一档的上线原始分数线最大相差可达100多分。按省级行政区划分招生指标的办法录取新生很可能会产生同一高校同一专业录取的新生,其原始分数之间相差100多分的现象。因而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在省际之间出现高考移民现象,并逐渐形成高考移民潮,至今还有愈演愈烈之势。虽然有些省级行政区教育部门采取了严厉的措施来制止,但还是不能完全杜绝这种高考移民趋势。

由于现行高考制度存在上述两大弊病,因而很有必要对其进行重大改革。

二、改革现行高考制度的设想

改革现行高考制度,一是要设置高考资格,只有通过全国成人高中毕业会考,并取得相应的成人高中毕业证书的考生才有资格参加全国高考。二是要合理设置高考科目,特别是理科专业方面的高考科目。三是要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录取制度,全国重点高校理科专业招生指标不宜再划分到各省、市、自治区。通过上述三方面的改革,就很可能建立起较为合理的全国高考招生制度。

(一)设置高考资格如何设置高考资格,在此可规定为只有参加全国成人高中毕业会考并取得全国成人高中毕业证书的考生才有资格参加全国高考。也就是说,只有取得全国成人高中毕业证书的考生才有资格参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成人高校入学考试以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参加全国成人高中毕业会考的考生必须参加语文、数学、外语和信息技术(即计算机应用基础,下同)这四科的全国统一考试,成绩合格者可发给其全国成人高中毕业证书。全国成人高中毕业会考为什么要选定语文、数学、外语和信息技术这四科作为考试科目?这是因为这四科是学习其他科目的最基本最有用的工具性学科的缘故。全国成人高中毕业会考应由国家教育部统一出题,全国统一进行考试。这样一来,全国成人高中毕业会考及其毕业证书就具有全国权威性。

由于是全国成人高中毕业会考,因而可作如下规定:语文科考试不必再考古代汉语。这是因为古代汉语在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已不能再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的缘故。数学科考试深度可略浅于现普通高中毕业会考的难度。外语科考试只考笔试而不必考听力。信息技术学科考试只考机试而不必考笔试。

全国成人高中毕业会考考试成绩可定为a、b、c三级。也就是说,可规定90至100分为a档成绩,75至89分为b档成绩,60至74分为c档成绩。每科成绩都是a档的可称其为a级成绩,每科成绩最低一档是b档成绩的可称其为b级成绩,每科成绩最低一档是c档成绩的可称其为c级成绩。为了使考生考试资格更好地对应考生报考高校的级别或批次,可规定只有持有a级成绩的全国成人高中毕业证书的考生才可报考全国重点高校本科专业(即第一批录取本科专业),持有b级成绩的全国成人高中毕业证书的考生可报考全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即第二批录取本科专业),持有c级成绩的全国成人高中毕业证书的考生可报考全国普通高校的独立学院本科专业(即第三批录取本科专业)或可报考全国普通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即第四批录取专科专业)。全国成人高中毕业会考可采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组织形式,即每三个月进行一次全国统一考试,利用星期六和星期日两天时间进行语文、数学、外语、信息技术这四科的考试。全国成人高中毕业会考与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时间安排上要相互错开。考生若觉得某一科成绩不理想(如只获得b级或c级成绩而不是a级成绩),还可以继续再考,直到本人获得满意成绩为止。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各科考试易难程度来确定先后选考科目,最快的考生只须经过两天的考试就可以拿到全国成人高中毕业证书。全国成人高中毕业会考不仅是为在校高中生而设置的,而且也是为非在校高中生而设置的。也就是说,全国成人高中毕业会考还可为中专生、技校生、职业高中生、社会青年、特殊考生等群体获取参加高考资格而设置的。

(二)高考科目设置

高考科目可分为理科高考科目和文科高考科目两种。高考科目设置改革主要是理科高考科目和文科高考科目设置改革。此外,对于报考艺术体育类专业的考生,只要其获得全国成人高中毕业证书,就可以不再参加文化课的考试。

1.理科高考科目设置

理科类专业可划分为理、工、医、农这四大类专业。凡报考理科专业的考生,必须参加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这六科的全国统一考试。虽然地理科在中学属于文科,但是地理专业在大学属于理科专业。这就是报考理科专业的考生为什么要考地理科的原因。对于理科专业来说,这六科知识既全面又与自身专业相关。因此,选定这六科作为理科专业考生的固定高考科目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这六科的分值可规定如下:外语、数学、物理这三科的分值都定为150分,化学、生物和地理这三科的分值都定为100分,上述六科的总分值为750分。同时.由于数理化生地这五科的内容相近,因而其单科试题内容都可与其余四科中的两科试题内容有一定比例的相互渗透。也就是说,数学科要与物理科、化学科相互渗透,数学科可占70%-80%的分数,物理科和化学科可各占10%-15%的分数;物理科要与数学科、化学科相互渗透,物理科可占70%-80%的分数,数学科和化学科可各占10%-15%的分数;化学科要与数学科、物理科相互渗透,化学科可占70%-80%的分数,数学科、物理科可各占10%-15%的分数;生物科要与化学科、物理科相互渗透,生物科可占70%-80%的分数,物理科、化学科可各占10%-15%的分数;地理科要与化学科、生物科相互渗透,地理科可占70%-80%的分数,化学科、生物科可各占10%-15%的分数。

对于报考理工类专业的考生来说,录取时可参考其数学科和物理科的成绩(或按一定比例提高其数学科和物理科的成绩)。对于报考医学类专业的考生来说,录取时可参考其化学科和生物科的成绩(或按一定比例提高其化学科和生物科的成绩)。对于报考农学类专业的考生来说,录取时可参考其生物科和地理科的成绩(或按一定比例提高其生物科和地理科的成绩)。

2.文科类专业高考科目设置文科类专业可划分为纯文科类专业(如哲学、历史、政治、文学等专业)、第一类应用文科专业(如外语、新闻、法学、财政、审计、金融、税务、会计、电子商务、贸易、物流管理等专业)和第二类应用文科专业(如酒店管理、物业管理、旅游等专业)这三大类文科专业。凡报考文科类专业的考生,必须参加语文(要加考古代汉语)、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这六科的全国统一考试。对于文科类专业来说,这六科知识既全面又与自身专业相关。因此,选定这六科作为文科专业考生的固定高考科目是比较理想的选择。这六科的分值可规定如下:语文、数学和外语这三科的分值都定为150分,政治、历史和地理这三科的分值都定为100分,上述六科的总分值为750分。由于政治、历史和地理这三科的内容相近,因而其试题可以相互渗透。其中,政治科要与历史科、地理科相互渗透,政治可占70%-80%的分数,历史科和地理科可各占10%-15%的分数;历史科要与政治科、地理科相互渗透,历史科可占70%-80%的分数,政治科和地理科可各占10%-15%的分数;地理科要与政治科、历史科相互渗透,地理科可占70%-80%的分数,政治科和历史科可各占10%-15%的分数。

对于报考纯文科类专业的考生来说,录取时可参考其语文科、政治科和历史科的成绩(或按一定比例提高其政治科和历史科的成绩)。对于报考第一类应用文科专业的考生来说,录取时可参考其数学科、地理科和历史科的成绩(或按一定比例提高其地理科和历史科的成绩);对于报考第二类应用文科专业的考生来说,录取时可参考其政治科、地理科和历史科的成绩(或按一定比例提高其政治科、地理科和历史科的成绩)。

对于报考跨越文理科类专业(如考古学专业)的考生来说,要求一律参加理科类专业考生的考试。同时,要加考语文科,免考外语科(其外语科高考考试成绩可用其全国成人高中毕业会考外语科成绩来替代)。录取时可参考其语文科、数学科和生物科的成绩(或按一定比例提高其语文科和生物科的成绩)。

3.艺术体育类专业高考科目设置艺术体育类专业主要包括音乐、绘画、影视、戏剧、体育等专业。艺术体育类专业考生可不必再参加全国统一的文化课考试,其文化课考试成绩可用其全国成人高中毕业会考成绩来替代。虽然艺术体育类专业考生不必再参加全国统一的文化课考试,但是艺术体育类专业考生要参加其专业课的考试,这可由考生报考的院校组织其专业课的考试,或者委托相关院校组织其专业课的考试。(三)招生录取工作

新生录取程序仍然可按现行的新生录取程序进行,即分为提前批、第一批、第二批和第三批这四个步骤进行计算机远程录取。但在录取第一批新生时,其录取原则要求应有所变更。

1.理科专业新生录取全国重点高校理科专业的招生指标可不再按省级行政区划定,而是在全国范围内按高考成绩由高分到低分(没有照顾分的原始分)的先后顺序进行录取新生。为什么全国重点高校理科专业的招生指标不再按省级行政区划分呢?主要理由有如下三点:

一是为了解决高考移民难题。由于全国重点高校理科专业的招生指标不再按省级行政区划定,而是在全国范围内按高考成绩由高分到低分的先后顺序录取理科专业新生。又由于全国重点高校理科专业的招生指标略多于全国重点高校文科专业的招生指标,因而各省报考全国重点高校理科专业的高中生就没有必要迁移到其他省区高中去就读,这样就可大大减少高考移民现象的产生,高考移民难题也将得以较好地解决。

二是全国重点高校可在全国范围内招收到最优秀的自然科学专业方面的新生。同时,还可根除按照省级行政区划分招生指标的办法录取新生可能会产生同一高校同一专业录取的新生,其录取成绩之间相差太悬殊(原始分可相差100多分)的弊病。新的录取新生办法不仅可保证在自然科学专业方面能录取到全国最优秀的考生,而且还能保证在同一高校同一专业录取的新生,其成绩之间的差异不会太大。

三是可操作性强。由于理科高考试题客观性较强,试题答案的正确与错误界限分明,能客观地反映出考生的真实能力水平,可真正体现出在分数面前人人相等。因此,录取理科新生时就可一视同仁。

2.文科专业新生录取全国重点高校文科专业的招生指标还是按省级行政区划定为好。为什么这样划分呢?其原因有如下三点:

一是体现教育公平原则。为了保证重点高校在全国范围内招收到最优秀的理科专业的新生,因而在全国范围内可按高考成绩由高分到低分的先后顺序录取理科专业新生,全国重点高校理科专业的招生指标就不再按省级行政区来划分。体现教育公平原则就主要落实到文科类专业和艺术体育类专业考生方面。为了保护地方考生,为了保证各省区招生数量的相对平衡,全国重点高校文科类专业和艺术体育类专业招生指标就应该按省级行政区来划分。

二是体现文理科不同的教育特点。这是因为全国重点高校理科专业的教学水平及其毕业生质量与普通高校理科专业的教学水平及其毕业生质量之间的差距,比全国重点高校文科专业的教学水平及其毕业生质量与普通高校文科专业的教学水平及其毕业生质量之间的差距要大得多。例如清华大学建筑工程系的教学水平及其毕业生质量与广西工学院建筑工程系的教学水平及其毕业生质量之间的差距就要比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教学水平及其毕业生质量与广西师范学院中文系的教学水平及其毕业生质量之间的差距大得多。也就是说,理科方面差距大而文科方面差距小。因此,全国重点高校理科专业招生指标不宜按省级行政区划分而全国重点高校文科类专业招生指标还是要按省级行政区划分就较为合理。

三是文科高考试题主观性较强。如给同一篇作文评分时,不同的改卷老师给出的评分结果就很可能不一样,文科高考试题评卷结果不如理科高考试题评卷结果那样精确,误差几分是很可能的事。若在全国范围内按高考成绩由高分到低分的先后顺序进行录取文科新生,则几分的差距就很可能使一位考生的命运迥然不同。这也就是全国重点高校文科专业的招生指标必须按省级行政区划分的理由之一。

从全国总的高校招生指标拿出一部分招生指标来让各省区进行竞争是公平合理的。虽然这样可能会使个别省区(主要是人口大省和教育发达的省区)获取这部分指标中的相当大部分,而又可能会使个别省区(主要是人口小省和教育落后的省区)获取这部分指标中的相当小部分(甚至为零)。也就是说,拿出一部分招生指标来让各省、市、区进行竞争,让一部分省、市、区争得多一点招生指标也不是什么坏事。若为了保护地方考生,体现教育的公平原则,则可在文科类专业和艺术体育类专业考生方面体现,而不应在理科类专业考生方面体现。否则,就特别不利于在全国范围内选拔最优秀的自然科学方面的人才。

三、改革现行高考制度的重要意义

改革现行高考制度在减轻学生负担、高考科目设置、高考移民、高中毕业统一会考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减轻学生负担

新高考制度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报考理科类专业的考生在参加全国高考时,可免考语文科;报考艺术体育类专业考生在参加全国高考时,可免考所有文化课科目(而只考专业课科目),即可用全国成人高中毕业会考成绩来替代全国高考文化课的考试成绩。

(二)高考理科科目设置更合理

在设置理科高考科目方面新高考科目方案比现高考科目方案更合理。现高考理科科目设置方案主流为“3 理科小综合”,也就是说,语文、数学、外语这三科加上理科综合(物理、化学、生物这三科的综合)。新高考科目设置方案对于报考理科专业的考生来说,少考了语文科而多考了地理科。作为工具性科目的语文科在全国成人高中毕业会考时已考过,因而在正式全国高考中可免考语文科。地理科在中学是文科,在大学是理科,因而地理科是文理兼容科。报考理科专业的考生要加考地理科,知识结构才全面合理。同时,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五个单科考试方式,都是采用每科与其余四科中的两科有一定比例地相互渗透的考试方式。新的高考科目设置方案,更加关注学生的学科优势和特长,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具有鲜明的学科特长的新生。显然,新的理科高考科目设置方案比现“3 理科小综合”设置方案更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