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队伍范文10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03-13 15:59:40

辅导员队伍

辅导员队伍范文篇1

一、深刻认识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

1、建设学习型辅导员队伍,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辅导员队伍是高校党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全局出发,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战略任务。高校担负着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任务,辅导员是培养大学生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力量,建设学习型辅导员队伍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一环。各高校党委要把建设学习型辅导员队伍作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一项基础工程,深刻认识、周密部署、认真实施,积极探索和建立有利于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推动兴起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热潮。

2、建设学习型辅导员队伍,是推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辅导员在高校实现科学发展、完成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历史使命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各高校党委要不断适应实现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促进辅导员队伍的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

3、建设学习型辅导员队伍,是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是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重要保证;学习型组织建设,是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辅导员队伍的必由之路。目前,一些辅导员的学习状况和思想理论素养同中央对辅导员队伍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省高校辅导员必须更加自觉和勤奋地学习,不断深化对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的认识,不断深化对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对辅导员工作规律的认识,切实提高教育和管理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二、明确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实施原则

4、建设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建设教育强省的大局,紧密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工作实际,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以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为基本目标,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学习党的历史,学习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需的各方面知识,不断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取得新成效,大力营造和形成重视学习、崇尚学习、坚持学习的浓厚氛围,牢固确立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建立健全管用有效的学习制度,使辅导员的学习能力不断提升、知识素养不断提高、模范作用充分发挥,使辅导员队伍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为教育强省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根本保证。

5、建设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工作目标是:牢固确立辅导员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建立和完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创建工作体系和长效机制,创造和形成重视学习、崇尚学习、坚持学习的浓厚氛围和良好环境,实现进一步推动工作、加强党的建设和提高思想政治素养的工作目标。

6、建设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应遵循的原则:

——系统学习,把握精髓。坚持把学习放在首位,推进广大辅导员在全面系统学习上下功夫,在准确深入学习上下功夫,在学习成果转化上下功夫。

——联系实际,重在实效。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求真务实,把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与促进高校改革发展稳定结合起来,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以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按照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要求,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创新,积极拓展学习的内容、途径、渠道,不断创新组织学习的思路、方法和机制。

三、全面把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学习内容

7、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全面系统、完整准确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意义、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和历史地位,深刻领会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学习经典原著、总结党的历史经验。

8、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成功经验,引导广大辅导员准确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对学校工作特别是辅导员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不断推动学习实践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9、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到辅导员队伍建设全过程,融入到辅导员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中之重,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引导辅导员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重大问题上明辨是非、划清界限,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党的优良传统、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引导辅导员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保持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

10、学习掌握辅导员工作所需的各方面知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一些重大课题:如何更有效地引导大学生自觉划清“四个界限”;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广泛深入地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如何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切实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大学生心坎上,等等。要组织广大辅导员围绕这些重大课题,认真学习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深刻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提高教育和管理能力。

11、学结实践经验。要深入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实践,加强调查研究,不断总结广大辅导员创造的新做法新经验。要善于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和高校的好做法好经验,紧密联系自身实际,创造性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要围绕推进本校工作,围绕解决突出矛盾、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工作水平,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推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深化规律性认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积极创新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载体和途径

12、构建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创建体系。结合学校实际,积极开展争创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和争做学习型辅导员活动。要把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与学习型高校党组织创建活动结合起来,以领导干部的学习带动辅导员的学习,以创建学习型领导班子带动创建学习型辅导员队伍。要把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以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着力提高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意识、政治理论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

13、构建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制度体系。要建立健全辅导员集体学习制度,各高校要确定每周半天时间,作为辅导员集体学习时间,保证学习质量。建立健全辅导员自学制度,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强化日常学习,每名辅导员每学年要撰写一份读书体会。建立健全培训制度,积极鼓励、科学安排辅导员岗前培训、专题培训、在职研修和学位提升等,新任辅导员必须持证上岗。建立健全辅导员家访制度,要结合寒暑假,辅导员要深入学生家庭进行走访,全面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了解社情民意。建立健全辅导员谈心谈话制度,了解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解疑释惑。建立健全调查研究制度,辅导员要深入学生宿舍和课堂,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加强工作研究,每年要撰写1至2篇调研报告。建立健全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考评体系,定期开展考评,把考评情况作为考核评价辅导员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把理论素养、学习能力作为辅导员评先晋级的重要依据,形成注重学习的用人导向。

14、构建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培训体系。组织实施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辅导员工作方向)硕士研究生计划,组织实施在职优秀辅导员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辅导员工作方向)硕士、博士学位计划,建立健全辅导员专业化培养体系。继续开展面向新任辅导员的岗前培训、面向特定群体辅导员的专题培训、面向骨干辅导员的高级研修和面向全体辅导员的日常培训,建立健全辅导员职业化培训体系。组织辅导员开展广泛的学习考察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大实践培训力度,促进辅导员实践成才。积极推进辅导员跨校交流任职、到党政机关和企业挂职锻炼,拓展视野,增长才干。加强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建设,努力改进培训方法,提高培训质量。

15、构建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支撑体系。要着眼于建设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需要,充分发挥辽宁省高等学校辅导员协会联系群众、凝聚人心、交流经验、培训队伍的积极作用,开展经常性的群团活动,为建设学习型辅导员队伍搭建平台。要围绕辅导员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沙龙活动,进行经常性的工作研讨,促进经验共享。要面向辅导员设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组织辅导员进行专题研究,提升辅导员的科研能力和工作水平。要组织编写《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读本》,创办辅导员电子刊物,在辽宁大学生在线联盟网站开设专栏,指导全省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要面向辅导员开展主题征文活动、论文征集活动、知识竞赛和技能比赛等,举办专题报告会,为辅导员扩展视野、展示才能、提高水平创设舞台。开展辅导员优秀博客、博文征集活动,引导辅导员积极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手段,提升工作能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支持开展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树立辅导员先进人物,营造辅导员成长的良好舆论氛围,促进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

五、加强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组织领导

16、要高度重视建设学习型辅导员队伍。要把推进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列入高校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作出专门部署,精心组织,狠抓落实。要建立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责任制,各高校党委要立足本校实际,制订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学习重点,突出自身特色,确保建设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任务落到实处。党委组织、宣传、学生工作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密切配合,抓好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学生工作部门要切实履行工作职责,积极推进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要加大经费投入,确保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辅导员队伍范文篇2

第一条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切实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高等学校应当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应当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促进高等学校改革、发展和稳定,促进培养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第二章要求与职责

第四条辅导员工作的要求是:

(一)认真做好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及服务育人工作,加强学生班级建设和管理;

(二)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成才;

(三)主动学习和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理论与方法,不断提高工作技能和水平;

(四)定期开展相关工作调查和研究,分析工作对象和工作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

(五)注重运用各种新的工作载体,特别是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努力拓展工作途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五条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是:

(一)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积极引导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

(二)帮助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经常性地开展谈心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

(三)了解和掌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化解矛盾冲突,参与处理有关突发事件,维护好校园安全和稳定;

(四)落实好对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有关工作,组织好高校学生勤工助学,积极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五)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为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六)以班级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班集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组织力量;

(七)组织、协调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组织员等工作骨干共同做好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学生中间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八)指导学生党支部和班委会建设,做好学生骨干培养工作,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第三章配备与选聘

第六条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辅导员的配备应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应当设专职辅导员。每个班级都要配备一名兼职班主任。

第七条高等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按一定比例配备研究生辅导员,从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生专业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要担负相应职责。

第八条辅导员选聘应当坚持如下标准:

(一)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

(二)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德才兼备,乐于奉献,潜心教书育人,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

(三)具有相关的学科专业背景,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接受过系统的上岗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

第九条辅导员选聘工作要在高等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采取组织推荐和公开招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高等学校组织、人事、学生工作部门和院(系)等相关单位按辅导员任职条件及笔试、面试考核等相关程序具体负责选聘工作。

第十条新聘任的青年专业教师,原则上要从事一定时间的辅导员、班主任工作。

专职辅导员可兼任学生党支部书记、院(系)团委(团总支)书记等相关职务,并可承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

第四章培养与发展

第十一条高等学校应结合实际,按各校统一的教师职务岗位结构比例合理设置专职辅导员的相应教师职务岗位。专职辅导员可按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要求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职务。

第十二条高等学校应根据辅导员岗位基本职责、任职条件等要求,结合各校实际,制定辅导员评聘教师职务的具体条件,突出其从事学生工作的特点。辅导员评聘教师职务应坚持工作实绩、科学研究能力和研究成果相结合的原则,对于中级以下职务应侧重考察工作实绩。

第十三条高等学校应成立专职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委员会,具体负责本校专职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

高等学校专职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委员会一般应由有关校领导,学生工作、组织人事、教学科研部门负责人等相关人员组成。

第十四条高等学校可根据辅导员的任职年限及实际工作表现,确定相应级别的行政待遇,给予相应的倾斜政策。

第十五条辅导员的培养应纳入高等学校师资培训规划和人才培养计划,享受专任教师培养同等待遇。

第十六条高等学校应当鼓励、支持辅导员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践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开展研究。

第十七条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建立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承担所在区域内高等学校辅导员的岗前培训、日常培训和骨干培训,对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事政策、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以及就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化辅导与培训,开展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科学研究。

各高校负责对本校辅导员的系统培训。

第十八条高等学校要积极选拔优秀辅导员参加国内国际交流、考察和进修深造。支持辅导员在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上攻读相关专业学位,鼓励和支持专职辅导员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专门人才。

第十九条高等学校要积极为辅导员的工作和生活创造便利条件,应根据辅导员的工作特点,在岗位津贴、办公条件、通讯经费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为辅导员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必要保障。

第二十条高等学校应把辅导员队伍作为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来源,根据工作需要,向校内管理工作岗位选派或向地方组织部门推荐。

第五章管理与考核

第二十一条高等学校辅导员实行学校和院(系)双重领导。高等学校要把辅导员队伍建设放在与学校教学、科研队伍建设同等重要位置,统筹规划,统一领导。

学生工作部门是学校管理辅导员队伍的职能部门,要与院(系)共同做好辅导员管理工作。院(系)要对辅导员进行直接领导和管理。

辅导员队伍范文篇3

所谓师德,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一线工作者,要使大学生成长为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并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辅导员队伍必须具备高尚的师德,方能肩负此大任。

(一)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是实现高校育人基本目标的要求

在教育工作中,师德建设是源头性工程。辅导员自身道德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深远而广泛,时时处处都对学生产生着春雨润物的作用。辅导员的思政教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作,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同时,也在向高校反馈着学生最新动态与信息,能辅助高校更好地推进育人目标的实现。

(二)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是培养高素质辅导员队伍的第一要素

辅导员是人才的培养者,更是优良学风、校风的建设者和示范者。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德不仅是对辅导员个人行为的规范,而且也是教育学生、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手段。高尚的师德是一种无形强大的力量,对青年学生起着言传身教、以身立教的作用。高校辅导员大多是由青年干部、青年教师担任的,青年的健康成长需要不断地加强思想、专业以及道德修养。因此加强师德建设,是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育人质量、提供高水平的管理服务的需要。

(三)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是维护高校校园稳定的必要手段

高校稳定是国家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的“阴晴表”。高校的稳定与否取决于广大学生思想是否积极,是否稳定。辅导员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学生的整体素质。一支具有高政治素养、高师德水平的辅导员队伍,是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维护校园稳定的保障。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师德缺失的现象

近年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辅导员群体中成长起大批优秀教师,但是辅导员队伍也存在着师德缺失现象。师德缺失所带来的危害比人才短缺、资金短缺更为严重。因为这种危害往往是一种隐性危害,其后果无法估量。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师德的突出问题,可归纳为以下方面:

(一)理想信念动摇,价值观念混乱辅导员队伍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但有部分辅导员对共产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不坚定。面对社会上出现的负面事件,自身无法做到保持头脑清醒,不能进行客观判断与分析,由此产生了工作方面的消极心态,并进而传递给学生。当辅导员自身的理想信念出现危机时,就会很容易产生迷失与价值混乱。在这样的情况下,辅导员往往无法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物质实惠与精神追求的关系,也无法对学生价值观进行良好的塑造与培养,最终就会大大减弱辅导员队伍整体的战斗力。

(二)缺乏敬业精神,功利主义盛行当前高校辅导员的专业背景趋于多元化,在辅导员岗位上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使得很多人在学科专业上面临一个很大的转折和重新学习的迫切问题,但部分辅导员不愿沉潜下来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吸收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使得思政工作在实践中缺乏理论指导和有效方法,效果大打折扣。与此同时,部分辅导员将辅导员工作仅仅当作一个跳板,缺乏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期奋斗的决心,一旦有条件就会转为专职教师。如果任其发展,这种功利主义会对辅导员队伍造成极大的侵蚀与破坏。

(三)缺乏与学生交流,师生关系观念淡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进行的重要条件。如果一个辅导员缺乏与学生交流,缺乏对学生的关心与热情,那将失去从事思政教育的基础。部分辅导员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或忙于个人经济利益的追逐,或忙于人际关系的营建,忽视学校的思政工作,甚至出现了辅导员一年下来不认识自己学生的情况。缺乏与学生的沟通,无法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状况及日常表现,既不利于学生的培养与教育,也不利于学生自身安全的保障。(四)人际关系实用主义辅导员从事学生管理与思想教育工作,长期与人相处,自然要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同学生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工作得以开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及时获取学生各种信息的有利渠道。由于辅导员手中掌握着学生家庭背景等信息,部分辅导员对这些信息加以取舍,对有着良好背景关系的同学照顾有加,以期未来学生家长能或多或少地帮助自己。因此在具体的工作中无法做到“一碗水端平”,出现了厚此薄彼的现象。这些辅导员在高校内与同事交往也是有所选择,以是否对自己发展有利作为交往标准。这样的辅导员无论是在学生中还是在同事中都会造成“势力”的印象,影响辅导员队伍的整体形象和辅导员工作效果。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师德缺失原因分析

(一)政策落实不足,辅导员缺乏职业认同感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这实际上是从政策上规范了辅导员的职业身份。但目前全国各高校逐步实施定岗定编,使得辅导员“双肩挑”的身份无法得到切实落实。在高校现实的管理工作中,无论是学生还是任课教师,很多都不把辅导员当专业教师,更多地认为辅导员就是搞行政的。由于辅导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学生管理,在科研成果上根本无法直接同从事思政研究的专业老师相竞争,在职称评定上缺乏相应的政策照顾,大部分辅导员的职称停留在讲师层次。种种因素导致辅导员在工作中对自己的职业缺乏认同感。

(二)市场经济的冲击,价值取向多元化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使得各种价值观念充斥社会。高校处在思想文化发展的前沿,这些思潮对师生的影响更为深刻与激烈。辅导员队伍中也出现了“向钱看”的声音。一旦思政教育同经济意识糅合在一起时,本身纯粹的理想信念教育由于交易原则的泛滥,师生在处理各种关系时总是从个人利益出发,考虑是否有利可图,那么最终将出现道德的滑坡。这无疑是师德缺失的重要原因。

(三)高校辅导员“入口关”把握不严辅导员应具备良好政治素养与专业素质,在辅导员选拔过程中,应严格进行筛选。但现实中或是一些领导干部任人唯亲,或是一些单位饥不择食,使得不少不具备这样素质的人也混在了辅导员队伍中。这些辅导员自身素质不硬,无法抵制社会上各种思潮的冲击以及物质的诱惑,这种功利主义倾向在实际工作中对学生造成不好的印象,以致学生对辅导员队伍总体素质产生怀疑。

(四)高校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尽管辅导员有着自身明确的工作职责,但在具体的工作中却形成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局面。辅导员接受学校和学院双重领导,工作内容纷繁复杂,往往充当“救火队员”的角色,大量的个人休息与科研时间需要搭进去。但许多高校只注重学科建设、科研等,对辅导员关怀不足。一些辅导员会因个人发展受到限制,对工作产生抵触,进而失去了敬业精神和责任感。高校需要制定更为有效的分配政策以及职称评定政策,对辅导员给予倾斜。破解辅导员“讲师一辈子”的职称难题。

四、辅导员队伍师德建设的途径

(一)正视教师身份,强化职业认同感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辅导员工作性质要求,辅导员往往被强化服务角色,以管理服务者的形象示人,较少意识到辅导员作为专业教师的身份。高校辅导员应根据现实工作内容的安排,加强专业学习,树立教师形象。高校有关部门应以师德建设为手段,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努力推出高标准、高质量的辅导员工作考核指标。同时也要提供条件,确保辅导员的教师身份得以贯彻落实。

(二)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职业素质修养辅导员的育人工作包含了丰富的内涵,这中间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辅导员具有丰富的爱心与耐心,要有甘于奉献的崇高思想境界,这需要辅导员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质修养,在工作中事事为学生着想,处处以学生为重,才能以德育人。辅导员的一言一行都在学生的关注之下,学生会对辅导员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做出反应和评价。以较好的形象展现自己的道德风尚和精神风貌,能影响和引导学生。这对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着很大的作用,这能够优化辅导员的工作效果。

辅导员队伍范文篇4

【摘要】高职院校大部分是在2000年以后由中专,技校、成人高校合并升格而形成的,根据这几年的迅速发展,在校人数少则几千人,多则上万人,而生源主要来自高考和对口招生,生源的质量是高考中最低录取线。所以,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和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在管理难度上有着很大的差异,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难度更大。而辅导员是学生管理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对大学生的成长起着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做好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骨干队伍,是主阵地上的基层指挥员。如何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一个关键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1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现状

1.1队伍不完善;专职辅导员少: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这就要求有一支高质量、靠得住、冲得上、有激情、能战斗的专职辅导员队伍,确保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但高职院校的辅导员队伍大部分是兼职的。重点工作内容放在科研和教学上,而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只是一种辅助工作。更有个别高职学院还在采用班主任制度,没有专职辅导员。

1.2辅导员队伍专业性参差不齐,专业理论知识不足:辅导员工作是对学生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就要求他们对思想教育观念有深刻的和全面的把握。同时还应具备相应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知识。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具有以上要求和人员几乎没有,普遍的是靠自身探索的经验来办事,缺少专业化培训和学习的机会。

1.3辅导员的聘用要求低:高职院校自身的起点低级。师资力量在高校当中普遍存在缺乏的情况。对辅导员的录用一般是采用对社会聘用制和留校学生,起点要求低。对专业也没有做重点的要求。据调查,95%的辅导员是非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专业的人员。并且在学历上也比一般老师的要低。

1.4队伍不稳定、工作待遇低、工作考核体系不完善:辅导员队伍不稳定,工作待遇低是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一个大问题。根据湖南省十所高职院校的调查。绝大部分的高职院校辅导员是从社会招聘和留校到岗位上的。属于一种聘用合同制,工资待遇也比一般老师的要低。大部分是采用一个学生一个月几块钱的模式来计算待遇。并且辅导员没有进升职称和发展的可能。而对于辅导员的工作考核体系也不完善,只是要求学生在校不发生事故为原则。这就造成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性增大。

2解决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建议

教育部李卫红副部长在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会议上指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键是要切实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通过建立高起点、重质量的选配机制,高标准、重素质的培养机制。高要求、重实效的管理机制和高水平、重激励的发展机制。逐步构建起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推动辅导员队伍建设上新台阶。为些,本人对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要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作用:首先必须建立一支专职辅导员队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式下,辅导员工作面对的是国内外政治新形势的挑战;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挑战,以及科技高速发展和网络的挑战。建立一支专职的辅导员队伍让其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再者,明确辅导员的工作是处理学生的日常事务以及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2.2确保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走专业化道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辅导员、班主任工作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任务繁重,责任重大。为了确保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首先就要在待遇上给予适当的倾斜,提高辅导员待遇,再者让辅导员在工作上“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的体系。明确辅导员职责、待遇和发展空间。第三要加大力度对辅导员进行培训和进修。特别是做好岗前培训,要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特点学习好心理学、教育学、时事政治及演讲口才等。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业务水平。平时要按照工作职责方面不断提高自己,发展自己和完善自己。学校也要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他们,在政策、发展、待遇等方面要给予辅导员一定的发展空间。

辅导员队伍范文篇5

一、严格选拔,源头把关

多年的实践证明,只有高素质的队伍,才会有高质量的工作。因此,我们不断探索和改进、完善辅导员聘任制度,严把“入口关”,切实将那些热爱少年儿童、热爱少先队工作、作风正派、年富力强的优秀教师和优秀青年选拔到少先队辅导员岗位上来。对于各类辅导员坚持每学年聘任一次。新学年伊始,面向全体教师通报设岗情况、部署竞聘定员实施意见,原任或拟任辅导员根据要求撰写竞聘报告,确定时间召开辅导员(班主任)竞聘上岗现场会,竞聘会上个人宣读竞聘报告,由学校领导、管理人员及原任辅导员组成的评委会,对所有参聘人员的报告并结合该同志工作实绩,分定性和定量进行测评,根据测评结果,优胜劣汰,由学校和矿团委审议通过定员定岗,并联合下文、颁发聘书予以认定,从而调动了广大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增强了辅导员从事少先队工作的责任心,进而强化了队伍,为少先队工作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强化培训,提升素质

一个优秀辅导员,不仅需要较强的理论知识和组织活动能力,而且还需要相当广博的学识,甚至在某些活动项目上要有过硬的本领。基于这一认识,我们立足实际需要,面向未来需求,以加强辅导员自身修养,提高少先队素质教育能力和水平为重点,采取年级段递进培训和辅导员资格层面培训相结合,注重加强辅导员的培训工作,为更好地服务青少年成长成才打好坚实基础。

建立辅导员培训档案。学校始终重视少先队辅导员的培训工作,把其列入了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同时建立健全少先队辅导员的培训计划和个人培训档案,每学期或每学年对辅导员的培训次数、培训内容以及培训作业、取得成果均记录个人档案,作为推优树先的考核依据。这样做既能促使辅导员自觉学习、进步,又便于了解辅导员的成长情况,进一步完善培训体系,也是我校少先队工作档案化管理的重要环节。

丰富培训内容。近几年我们遵循少先队辅导员岗位规范要求,对新任辅导员或拟聘任辅导员进行以辅导员基本素质要求、少先队工作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少先队工作基本方法和新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培训;而对于在职中队辅导员进行以学习少先队工作新理论、掌握少先队工作新方法和新技能,提高少先队教育及管理能力,研究和交流少先队工作经验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对于富有少先队工作经验并具有一定理论修养和研究能力的资深辅导员,采取主题研讨进行工作创新,创造机会让他们参加上级组织开展的团队素质教育活动,并鼓励他们参加函授或刊授学习,开阔视野,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对于学校大队辅导员则支持其到名校、重点校参观、实地考查,以求用崭新的教育理念和创新活动来丰富和推进我校少先队工作。

拓宽培训渠道。在辅导员的培训渠道上,我们没有拘于形式。采取以会代训、开展活动、交流学习等方式,对辅导员进行培训。为提高辅导员信息报道水平,聘请矿宣传科编辑进行知识讲座;为提高中队辅导员队活动设计水平,组织开展少先队主题活动设计竞赛,并组织了优秀中队队活动观摩;为提高辅导员理论研究水平,组织开展“辅导员新世纪读书榜”、举办辅导员读书班、开展读书研讨会、举行读书竞赛评选以及少先队科研大比武等活动,来丰富辅导员的知识。为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组织举办了辅导员工作经验交流会;为提高辅导员个人素质和基本技能,每学年都要组织青年教师演讲比赛、书法绘画比赛和元旦书画展评等技术比武活动,切磋技艺。为开阔视野,提高辅导员的组织能力和组织水平,每年暑假都要组织优秀辅导员和优秀学生干部进行夏令营活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此文明坚持让大队辅导员每学年外出培训一次,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借鉴创新性少先队活动,力求引领和提升我校少先队工作新局面,近几年分别赴北京、威海、济南、泰安、肥城参加了各类少先队辅导员培训班。这些培训方式使辅导员学到各种技能,获得多种信息,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三、建章立制,严格管理。

制度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少先队辅导员能否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缺乏制度的约束和鞭策是不行的。少先队辅导员的业绩如何体现,也需要一个科学、公正的考评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广大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克服以往辅导员工作中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不良现象。

一是建立和完善目标管理体系,确保少先队工作落到实处。目标管理体系即岗位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首先我们制定明确了各级各类辅导员工作的职责和工作要求,然后按照少先大队工作思路各中队拟定学期中队工作计划,最后对各中队工作计划进行审定,再进一步完善充实少先大队整体工作措施,从而使各中队辅导员工作重点突出,工作目标明确。具体工作中,少先大队注重加强“布置检查和总结、使用和培养、数量和质量、考核与奖惩”四个环节的管理。这样做既有效地解决以往工作中出现的人员不到位、目标不明确、责任不到人、工作推诿扯皮的现象,又调动和激励了广大辅导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整体工作得以健康发展。

二是建立和完善制度管理体系,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只有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制度体系、有规可依、有章可循,才能更好地实现工作目标。首先我们通过培训学习让全体辅导员明确了从事辅导员工作应具备的政治理论条件,达到人人熟知辅导员工作的职责和日常工作要求是什么;其次将各项要求形成制度,做到人手一册,比如:《辅导员必备素质要求》、《辅导员工作实施细则》、《辅导员工作考核标准》、《文明中队考核细则》等,对照标准和细则,对每位辅导员的工作开展和落实情况实施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辅导员月度津贴相挂钩,辅导员月度津贴实施浮动,按月度个人得分情况,奖优罚劣。

三是建立和完善监督检查考核体系,充分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确保工作制度的落实。要使各项制度真正落到实处,把各项工作纳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必须加强有力的监督检查体系,抓好落实。我们主要采用了政教处检查督导、少先队大中队干部检查考核、学生群体评议反馈三大体系,增加辅导员工作的透明度,接收来自多渠道的督导促进。我们的做法是:学校少先大队抽调各中队优秀学生干部,成立了一日值日班长和红领巾值日值班队伍,每天分固定岗和流动岗检查督导各中队全方位工作;少先队大队辅导员不定期抽查各级部工作开展和落实情况;月度辅导员工作例会上中队辅导员要汇报工作的布置和落实情况。在动态管理上采取一天一检查一记录,一周一考核公布,一月一汇总一兑现辅导员月度津贴,并颁发月度竞赛流动红旗;在静态管理上采取每学期组织一次辅导员互评、少先队员评教活动,评教结果分定量、定性、满意率三项予以认定,并将评教结果反馈给辅导员教师本人。每学期工作业绩考核情况,少先大队都将记录备档,既要作为推优树先的条件,还要作为每学年辅导员竞聘上岗的重要依据。

四、落实待遇,提高地位

多年来,我们特别重视对少先队辅导员的培养教育,也十分关心他们的政治和经济待遇问题,因为我们知道这些问题是广大辅导员特别关心的问题,处理力度的大小,直接关系到辅导员工作积极性的调动和能力的正常发挥。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但理解、尊重、依靠、关心、信任广大辅导员,在政治上给予关心,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而且尽可能地创造一些有利条件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对辅导员的付出给予充分认可,体现劳而有为。

一是重视发现、大力宣传优秀辅导员的事迹。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栏、红领巾广播站等有效载体,宣传少先队辅导员的工作业绩,增加辅导员工作的透明度和优秀辅导员的知名度。多年来,凡是受到上级组织表彰奖励的各级各类辅导员,我们都要及时拍摄录像在矿闭路电视予以报道,拍摄照片在宣传栏予以张贴,撰写稿件在校红领巾广播站对其工作业绩予以宣传,力求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增强辅导员个人的知名度,提升辅导员工作的荣誉感,体验少先队工作的成功感,有力地调动了辅导员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二是抓好辅导员待遇的落实。

学校大队辅导员是按照副教导主任的条件进行配备、管理和使用的,享受相应的政治、经济待遇,定期参加校务会,每周兼自然课4节,目的是投入时间和精力开展少先队工作;中队辅导员由班主任兼任,除班主任费外,还享有一定的津贴费;在评选先进、评定职称、申请学科带头人时,辅导员从事少先队工作的能力、水平和实绩均纳入了测评依据;辅导员节假日组织开展少先队活动的,我们创造条件按照有关规定给予了适当的工作补贴;对于少先队辅导员撰写的少先队工作文章和理论研究成果在各级报刊、新闻单位发表或获奖,学校少先队辅导员负责或辅导的集体、个人获各级教育部门共同表彰奖励,均与同一级别的教学论文和成果同等对待,受到上级团组织表彰的优秀辅导员或先进个人,与同一级别的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享受同等的政治荣誉和经济待遇;

三是注重优秀辅导员的表彰奖励,关心优秀辅导员的成长。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特别注重选树工作典型,并定期进行表彰。对他们做到了既有有精神上的鼓励,又要有物质上的奖赏,让其有为就有名,有为就有利,力求有为还有位,为从事少先队工作的辅导员创设了良好的竞争氛围。当工作先进是件好事,所以人人都想当。多年来,我们搞这项工作时特别慎重,处理不好会起反作用,不但会打击辅导员个人积极性,还会带来不良影响从而导致工作的不健康发展。每每有机会选典树标,我们既发扬民主,又要结合工作实绩,还要高度集中,确实将推出的人选具有先进性、代表性。对推出的各类典型既要表彰,进行物质上的奖励,还要进行跟踪培养。迄今为止,我校小学部中层管理人员都有过中队辅导员工作的经历,且都受到过公司“优秀辅导员”的荣誉表彰,获公司级“优秀辅导员”荣誉表彰的中队辅导员,现在已经有六人分别担任年级组长、教研组长以及学科带头人,小学部现有党员10人,其中9人是在从事中队辅导员工作时光荣加入党组织的。综观他们的成长过程,关键是少先队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有一个良好的同等的发展空间。

五、加强联系优化环境

重视第二课堂、校外辅导员队伍建设。第二课堂辅导员、校外辅导员是少先队辅导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支队伍具有强大的潜力,是少先队组织新鲜血液的注入者,是少先队工作社化的生力军。因此,在巩固学校大中队辅导员队伍的基础上,一直在创造条件不断壮大这支辅导员队伍,调动家长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积极性成立了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网络,整合社会教育力量,共同参与青少年学生的教育培养。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我们已经拥有第二课堂辅导员20人,校外辅导员16人。同时正着手完善各中队、雏鹰假日小队的志愿辅导员配备工作,创设良好教育氛围,形成巨大合力,增强少先队工作的力度和活

力,推动学校少先队工作再上新台阶。

辅导员队伍范文篇6

一、深刻认识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

1、建设学习型辅导员队伍,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辅导员队伍是高校党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全局出发,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战略任务。高校担负着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任务,辅导员是培养大学生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力量,建设学习型辅导员队伍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一环。各高校党委要把建设学习型辅导员队伍作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一项基础工程,深刻认识、周密部署、认真实施,积极探索和建立有利于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推动兴起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热潮。

2、建设学习型辅导员队伍,是推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辅导员在高校实现科学发展、完成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历史使命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各高校党委要不断适应实现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促进辅导员队伍的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

3、建设学习型辅导员队伍,是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是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重要保证;学习型组织建设,是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辅导员队伍的必由之路。目前,一些辅导员的学习状况和思想理论素养同中央对辅导员队伍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省高校辅导员必须更加自觉和勤奋地学习,不断深化对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的认识,不断深化对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对辅导员工作规律的认识,切实提高教育和管理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二、明确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实施原则

4、建设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建设教育强省的大局,紧密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工作实际,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以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为基本目标,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学习党的历史,学习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需的各方面知识,不断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取得新成效,大力营造和形成重视学习、崇尚学习、坚持学习的浓厚氛围,牢固确立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建立健全管用有效的学习制度,使辅导员的学习能力不断提升、知识素养不断提高、模范作用充分发挥,使辅导员队伍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为教育强省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根本保证。

5、建设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工作目标是:牢固确立辅导员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建立和完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创建工作体系和长效机制,创造和形成重视学习、崇尚学习、坚持学习的浓厚氛围和良好环境,实现进一步推动工作、加强党的建设和提高思想政治素养的工作目标。

6、建设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应遵循的原则:

——系统学习,把握精髓。坚持把学习放在首位,推进广大辅导员在全面系统学习上下功夫,在准确深入学习上下功夫,在学习成果转化上下功夫。

——联系实际,重在实效。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求真务实,把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与促进高校改革发展稳定结合起来,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以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按照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要求,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创新,积极拓展学习的内容、途径、渠道,不断创新组织学习的思路、方法和机制。

三、全面把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学习内容

7、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全面系统、完整准确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意义、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和历史地位,深刻领会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学习经典原著、总结党的历史经验。

8、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成功经验,引导广大辅导员准确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对学校工作特别是辅导员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不断推动学习实践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9、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到辅导员队伍建设全过程,融入到辅导员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中之重,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引导辅导员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重大问题上明辨是非、划清界限,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党的优良传统、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引导辅导员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保持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

10、学习掌握辅导员工作所需的各方面知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一些重大课题:如何更有效地引导大学生自觉划清“四个界限”;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广泛深入地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如何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切实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大学生心坎上,等等。要组织广大辅导员围绕这些重大课题,认真学习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深刻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提高教育和管理能力。

11、学结实践经验。要深入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实践,加强调查研究,不断总结广大辅导员创造的新做法新经验。要善于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和高校的好做法好经验,紧密联系自身实际,创造性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要围绕推进本校工作,围绕解决突出矛盾、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工作水平,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推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深化规律性认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积极创新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载体和途径

12、构建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创建体系。结合学校实际,积极开展争创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和争做学习型辅导员活动。要把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与学习型高校党组织创建活动结合起来,以领导干部的学习带动辅导员的学习,以创建学习型领导班子带动创建学习型辅导员队伍。要把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以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着力提高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意识、政治理论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

13、构建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制度体系。要建立健全辅导员集体学习制度,各高校要确定每周半天时间,作为辅导员集体学习时间,保证学习质量。建立健全辅导员自学制度,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强化日常学习,每名辅导员每学年要撰写一份读书体会。建立健全培训制度,积极鼓励、科学安排辅导员岗前培训、专题培训、在职研修和学位提升等,新任辅导员必须持证上岗。建立健全辅导员家访制度,要结合寒暑假,辅导员要深入学生家庭进行走访,全面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了解社情民意。建立健全辅导员谈心谈话制度,了解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解疑释惑。建立健全调查研究制度,辅导员要深入学生宿舍和课堂,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加强工作研究,每年要撰写1至2篇调研报告。建立健全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考评体系,定期开展考评,把考评情况作为考核评价辅导员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把理论素养、学习能力作为辅导员评先晋级的重要依据,形成注重学习的用人导向。

14、构建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培训体系。组织实施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辅导员工作方向)硕士研究生计划,组织实施在职优秀辅导员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辅导员工作方向)硕士、博士学位计划,建立健全辅导员专业化培养体系。继续开展面向新任辅导员的岗前培训、面向特定群体辅导员的专题培训、面向骨干辅导员的高级研修和面向全体辅导员的日常培训,建立健全辅导员职业化培训体系。组织辅导员开展广泛的学习考察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大实践培训力度,促进辅导员实践成才。积极推进辅导员跨校交流任职、到党政机关和企业挂职锻炼,拓展视野,增长才干。加强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建设,努力改进培训方法,提高培训质量。

15、构建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支撑体系。要着眼于建设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需要,充分发挥辽宁省高等学校辅导员协会联系群众、凝聚人心、交流经验、培训队伍的积极作用,开展经常性的群团活动,为建设学习型辅导员队伍搭建平台。要围绕辅导员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沙龙活动,进行经常性的工作研讨,促进经验共享。要面向辅导员设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组织辅导员进行专题研究,提升辅导员的科研能力和工作水平。要组织编写《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读本》,创办辅导员电子刊物,在辽宁大学生在线联盟网站开设专栏,指导全省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要面向辅导员开展主题征文活动、论文征集活动、知识竞赛和技能比赛等,举办专题报告会,为辅导员扩展视野、展示才能、提高水平创设舞台。开展辅导员优秀博客、博文征集活动,引导辅导员积极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手段,提升工作能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支持开展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树立辅导员先进人物,营造辅导员成长的良好舆论氛围,促进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

五、加强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组织领导

16、要高度重视建设学习型辅导员队伍。要把推进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列入高校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作出专门部署,精心组织,狠抓落实。要建立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责任制,各高校党委要立足本校实际,制订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学习重点,突出自身特色,确保建设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任务落到实处。党委组织、宣传、学生工作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密切配合,抓好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学生工作部门要切实履行工作职责,积极推进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要加大经费投入,确保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辅导员队伍范文篇7

关键词:辅导员;基建队伍;发展模式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本文从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角度出发,探讨了队伍建设的发展模式,对高校人才的管理与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高校要认真做好辅导员选聘配备工作。专职辅导员总体上按1∶200的比例配备,保证每院(系)的每个年级都有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辅导员的工作是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学校的各项工作最终都是要由辅导员去落实,他们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任务繁重,责任重大。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决定高校要像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那样重视和扶持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辅导员的待遇和地位,吸引优秀青年教师;在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给予更多关爱,同时在各类评定适当倾斜;最后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把优秀人才留在辅导员工作岗位上,如此保证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也从另一方面凸显出辅导员队伍的重要性。

二、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建队目标不清晰

自我国高校设立辅导员制度,辅导员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正因为如此各高校也都采取多种措施加强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存在一定问题,如目前高校辅导员主要由专职与兼职两部分人员组成。据调查,部分专职辅导员是从本科毕业生中选拔一些成绩优秀、学生工作经验丰富的学生先做两年专职辅导员,再保送读研究生;兼职辅导员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由青年业务课教师兼职,另一种是由研究生党员或高年级本科生兼职,他们一边学习,一边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前大多数高校辅导员是以兼职为主,配备少量的专职人员。由此可见,在学习与管理学生并存的情况下,这些辅导员管理学生的目标发生了本质性的偏移,即整个队伍的目标不清晰。

(二)队伍数量没保障

据统计,目前按规定配备了专职辅导员的高校有50%,有34.8%的高校未按规定配备,辅导员与学生比例最高的达1∶760。据厦门大学关于高校专职辅导员配备情况的调查:配备比例在1∶150以下的高校占0.9%,比例在1∶l50-250的占29.5%,比例在1∶250-350的占26.4%,比例在1∶350-450的占12.6%,比例在1∶450以上的占22.5%,专科学校辅导员的配备比例基本上在1∶350以上。从中可以看出,辅导员队伍人员与学生比例失调,数量偏低,辅导员配备严重不足。

(三)队伍连续性不够

为了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深入学生群体,更好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辅导员多数为年轻人。但年轻辅导员的工作经验有限,处理事情难免欠妥当,导致思想上的浮动。大多数人把辅导员工作当成留在高校工作的过渡阶段,把能够成为专业课教师当成了发展目标。比如一些高校实行了短期的辅导员制度,专职辅导员一般的工作期限是三到四年,服务期满后有相当部分的人通过转岗从事教学、科研和其他工作,或报考研究生、学历进修而离开辅导员岗位,还有些高校的部分辅导员采用流动岗位,辅导员工作两到三年后转为攻读研究生。队伍的频繁调整和更替,造成了队伍的连续性不够,稳定性差。

(四)队伍整体待遇低,心理反差大

辅导员历来是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的主要力量,是具体负责学生日常管理和教育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力量,他们虽然肩负了更多的责任,工作繁杂,事无巨细,凡与学生有关的事情都必须过问,但其地位比较低下,不仅接受学校和院系两级管理,而且各个行政部门几乎都是辅导员的领导。由于工作性质和相关规定的要求,辅导员不但没有科研项目,而且不能从事第二职业,只能获得国家和单位的分配;另外政工人员的职称普遍较低,待遇也往往低于同期毕业的教师。党务、思想政治工作要求高,而政工人员待遇又偏低,这一高一低大反差,导致辅导员心理失衡,使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严重影响。

三、发展模式探析

(一)建立明确的辅导员管理体制

辅导员的工作性质不明确:其工作重心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在实际工作中,高校辅导员却需要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生助学贷款、学费、就业等事务性管理工作上,更多地扮演了“办事员、勤杂工、保姆或消防队”的角色,经常是“受命于学校任一部门、任一人员”。所以明确辅导员管理体制势在必行,应该从日常管理、辅导员队伍的编制问题和考核三个方面入手。在管理体制上,明确辅导员归口和管理,避免出现“多头使用,无人管理”的尴尬局面,增强辅导员的归属感,有效建立辅导员的工作阵地;在编制问题上,辅导员应由目前专兼职并重过渡到专职为主、兼职为辅的模式。这既有利于解决队伍建设中的“非职业化”问题,又能缓解学校编制紧张的现状,平衡两者之间的冲突;考核可分为学期考核和学年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辅导员评优、晋升提职的重要依据,实行奖惩分明,能上能下。

(二)强化辅导员基建队伍学习提高综合素质

辅导员培养的目标和职业角色定位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是基础,专业化、专家化的岗位载体是职业化。加强辅导员的培养培训工作是关键。辅导员工作职业化从根本上说有助于提高育人水平,改变辅导员工作的过渡性和临时性做法,专业化要求辅导员在专业上“守一而望多”。学校要采取切实措施,优化辅导员队伍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建立专职辅导员和辅导员助理相结合的辅导员队伍结构,积极探索高校学生辅导员队伍专门化、职业化的管理模式。高校辅导员能力提升和结构优化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作为担当培养高素质人才重任的辅导员,应该审时度势,把学习作为永恒的主题,作为一个终身任务。(三)引入竞争机制,严格考核制度,完善激励机制

首先,实行岗位聘任制,按需设岗、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促进辅导员的合理流动,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选拔高素质的辅导员。其次,科学管理,明确岗位目标和责任,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严格考核,改革现行的分配制度,分配的多少与岗位、能力、业绩与效益挂钩,真正体现多劳多得,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发挥才干的制度环境,促进辅导员素质的提高。

(四)优化辅导员待遇,提升辅导员地位

虽然一再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但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社会地位相对而言比较低。关心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教育辅导员勤奋工作、乐于奉献,并对其严格管理,严格要求,关心支持辅导员工作,提高辅导员待遇,根据合理的分配制度和辅导员的劳动特点,实事求是地确认其正当利益;提高辅导员的工资水平,使之与同期毕业的教师相当;增加辅导员岗位津贴,使他们的实际收入不低于同期毕业的教师的中上水平。创造良好工作环境,配备必要的工作设备,提供便利的工作条件,促使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另外,还要从职称评聘、科研立项、评优选先等方面对辅导员予以倾斜,确保其权益,为辅导员提供职业生涯规划,鼓励部分辅导员走职业化道路。

四、对策与建议

(一)创建相对稳定1 1>2的辅导员队伍

长期以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着思想不稳定、人员流动频繁的现状,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难以深层次地开展。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辅导员的评价与出路问题没有解决好,专职辅导员应定期进行工作研讨,常沟通、常协调,及时总结学生的管理工作,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优势互补,发挥1 1>2的效能,共同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营造良好氛围。

(二)明确目标、做好定位

辅导员工作是一项事业。历史是前进的,教育是发展的。为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使其目标明确,在实际工作中不辱使命,与时俱进,认真贯彻落实高校的培养目标,真正把辅导员工作作为一项事业。对每位辅导员进行分析、定位,帮助其确立自身在专业目标、岗位目标和职级目标等方面3-5年的发展轨迹,使其明确自己在学校发展不同阶段的个人定位与相应任务。学校要明确地指导辅导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去完成预期的职业目标,给予技术上的指导和培训,以不断提升辅导员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同时,又要优化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落实各项保障措施,消除辅导员发展的后顾之忧,从而使辅导员工作成为一种可以长期从事的职业。

(三)加大对辅导员个人的培养力度,提高综合素质

加强辅导员的培养培训工作是加强这支队伍建设的关键。高校要制订辅导员培养培训规划,逐步建立起自学、专题研讨、在职进修、学习考察、选拔优秀辅导员定向攻读学位等多层次、多形式相结合的培养培训体系。这与建设稳定的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密切相联。辅导员队伍是一支由青年人组成的朝气蓬勃的队伍,稳定是主要的。要把辅导员队伍作为高校青年后备干部、党政管理骨干、学科专业骨干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源头之一。创造条件让辅导员有序发展:鼓励有志于学生工作的辅导员走职业化道路,在政策上要解决好他们的技术职称和行政职级问题;对优秀的辅导员要列入青年后备干部培养计划,优先从具有专职或兼职从事学生工作经历的同志中产生,对社会需要的管理人才,也要优先从他们中选拔和推荐;高校应出台辅导员参加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考研、考博的相关政策与规定,为优秀辅导员创造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机会。

(四)明确岗位职责,健全管理机制

没有管理就没有质量,没有明确的职责,也就没有有效的管理。因此各高校应当加强“数量与质量、选拔与管理、使用与培养、考核与激励”四个环节的管理。进一步完善与队伍建设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标准;完善辅导员队伍的评优奖励制度和考核制度,实行定期考核。考核结果与职务聘任、奖惩、晋级等挂钩,使辅导员队伍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统筹规划专职辅导员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积极创造条件,为辅导员解决出路问题,把辅导员作为党政后备干部和教学科研的后备力量来培养,根据工作需要重点向校内其他党政管理岗位、教学科研岗位输送。将辅导员的岗位津贴等纳入学校内部分配体系统筹考虑。确保辅导员的实际收入与本校专任教师的平均收入水平相当;鼓励并支持辅导员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践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探索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和办法。有了政策制度方面的保障,必将会逐步建设一支适应新时期要求,政策水平高,敬业精神强,经验丰富,稳定而又精良的辅导员队伍。

参考文献:

1、袁伟菊.高校专职辅导员与兼职班主任队伍建设探析[j].怀化学院学报,2006(25).

辅导员队伍范文篇8

关键词:未来高校;辅导员;专业化

一、未来教育的特征

关于未来教育,专家、学者,政府、组织都一直在思考和研究,大家认为,未来教育是适应未来社会变化和发展的教育,是培养学生丰富的内心和定位知识及其质量评估、创新创造的技能,是公平的教育。(一)未来教育是公平的教育。“教育2030行动框架”指出未来教育就是公平教育,教育的使命应该扩大至全纳、公平和全民终身学习,提出给每个人公平的机会,都应当有机会接受全纳与平等的优质教育,并享有终身学习的机会。未来教育也关注学习及技能,强调学生在入学后获得相关的技能,确保所有人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发展创造性及批判性思维和协作能力,培养好奇心、勇气及毅力[1]。(二)未来教育应注重学生的四大素养。《oecd学习框架2030》认为未来学生最为核心的素养是“阅读素养、计算素养、健康素养与数字化素养。这四类素养蕴含着三类更深层的能力,包括创造新的价值、协调矛盾和困境、承担责任。这些能力的养成,需要学生树立期望与目标,真正采取行动,并进行不断的反思”。“pisa之父”、oecd教育与技能部部长安德烈亚斯•施莱克尔(andreasschleicher)认为未来教育重要的不是突出的记忆能力、对内容型知识的掌握,而是如何有效地在浩如烟海的文本中定位信息并对其质量进行评估[2]。

二、未来高等教育的特点

未来高等教育是开放的、人本的和可持续的教育,是国际化教育、数字化教育、公民职责教育和全纳教育。未来高等教育将加强高等教育及研究项目的国际合作,促进学分转换,提供优质的远程教育,鼓励学生尽早接触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领域,发展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及成人教育,为所有年龄段的人提供教育培训机会。[3]这就意味着未来高等学校将会改变传统教学的组织方式,突破时空界限的开放性、多样性、公平性的组织,人人时时、处处可以受教育。

三、未来高校辅导员身份和角色

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5],也说明高校辅导员角色是教育、管理和服务三维合一,未来高校辅导员工作仍然是教育、管理和服务三者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人生发展引导者、心理健康咨询者、学习生活领航者,也是学生管理研究者和自我持续学习者。从这个角度讲,未来高校辅导员应该是人格完善、社会交往和谐、思政水准高、专业知识和技能过硬的专业化人才。另一方面,未来高校教育更加国际化,更开放和人本性。未来高校辅导员也必须具有国际化视野,具备互联网思维及其教育管理服务的方式与手段,必须追踪新理论和前沿科技,熟练掌握学生成长发展新的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学生,“读懂”学生,对学生成长发展进行及时有效分析,提供个性化服务与指导。

四、未来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思考

(一)专业化培养,造就专业的辅导员队伍。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首先是辅导员的学科专业化,要以学科背景为基础,相对独立、完善的专业学科支撑,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前沿理论和实践经验,大数据、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的思维、观念以及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的学习。其次需要辅导员岗位的专业化培训。一是思想政治理论和素养的专业化,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二是专业技能职业化,坚强辅导员的教育教学技能、学生事务管理和学生成长发展服务等职业技能培训。三是个人成长发展化,要针对辅导员个体在具体专项工作中的需求以及个人自身发展情况定制化的培养,使其成为某一专项或几项成为专家级辅导员。(二)模块化管理,推进团队专业化服务。当下,辅导员岗位边界模糊,涉及学生方方面面,出现了职能多元性和责任多重性与错位、缺位、越位并存的现象。未来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需要科学化的方法、规范化的流程、专业化的服务,这需要辅导员工作实现两个转变。一是个人向团队转变,改变“万金油”的工作意识和方式,突破以个体为单位的工作形式,建立团队工作模式,将学生事务和成长服务模块化,团队合作,分工协作。第二是经验型向专业化转变,以现代信息为基础,以大数据为手段,采集和挖掘每一位学生数据,进行有效分析,从而进行个性化的咨询、服务、引导,为学生成长服务,成为学生成长导师和陪伴着。(三)职业化发展,推动辅导员向专家型发展。未来高校辅导员专职化建设需要提高职业认同度,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辅导员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他们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同时根据每个辅导员的学历背景和发展愿景,定制化其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建立包括校内校外、国内国外的辅导员交流平台,各成员之间共同学习、和谐竞争、协同成长,向专家级辅导员发展。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行的第38次教科文组织大会上“教育2030行动框架”.[2]中国教育报.2018,11,14(06版).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行的第38次教科文组织大会上“教育2030行动框架”.

辅导员队伍范文篇9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专业化

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给辅导员队伍增添了新的血液,同时也给辅导员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高校辅导员工作若想取得长足发展,必须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2017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第43号令)(以下简称《规定》)中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做了明确要求:“高等学校应当制定专门办法和激励保障机制,落实专职辅导员职务职级“双线”晋升要求,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而辅导员专业化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工作,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加深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才能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摆脱困境和阻碍,使辅导员工作走上一条专业化、职业化的道路,助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困境与阻碍

近些年,随着高校对辅导员工作的重视,辅导员队伍的规模和数量有了较大增长,辅导员的素质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辅导员待遇不断改善,但是辅导员工作的性质并没有取得长足的发展。在工作实践中,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困境和阻碍。(一)辅导员队伍稳定性差。高校辅导员队伍不稳定是高等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管理教育工作的难题,直接影响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的发展。大多数高等院校在辅导员岗位上工作三到四年的就已经是“老辅导员”,很多辅导员工作两到三年就通过岗位调整到学校行政机部门,转岗到教学岗位、通过考研、考博深造等方式离开了辅导员队伍。通过调查和调研发现一部分教师选择辅导员岗位只是当作过渡性职业或跳板对待。高校辅导员严重流失已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虽然说高校教师之间适度的流动帮助组织新陈代谢,解决趋于老化而无效率的问题。但是流动频换、过高的流动率会造成辅导员队伍士气低落,影响辅导员整体工作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有调查显示高校辅导员平均职业寿命不到4年,每年都有大批辅导员转岗,辅导员人才流失现象严重。高校辅导员流失已经成为高校可持续性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很多学校开始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相信高校也会在发展中深化人才流失这一概念,将人才的吸引和培养列为自己的重点工作事项。这便是高校辅导员员工管理的流失现状,也会成为应用型高校辅导员员工管理保留所深思的问题。(二)辅导员职责定位不明确。尽管辅导员的职业定位和岗位职责在制度层面已有明确规定,但是现实工作中辅导员工作领域泛化、工作任务琐碎、辅导员在工作中职责上除了接触和对接本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以外还要对接学校学生工作处、学校团委、宣传部、组织部、校园安全处、就业创业处、党政办、图书馆甚至学校收发室以及校医院工作。因此辅导员们经常调侃自己“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辅导员不仅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还做许多非本职工作,压得辅导员喘不过气来;辅导员人事关系在二级学院,所以二级学院党政领导把一些教学秩序管理和行政管理工作分配给辅导员来承担和完成。这种多头管理、多重管理和多种考核使辅导员埋没在繁琐的事务中,疲于应付。几乎可以说,除了课堂教学工作以外全部的工作都是辅导员的职责范畴。大量事务性工作耽误了辅导员本职工作,出现了工作本末倒置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辅导员工作的注意力和集中度,难以顾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辅导员职业素养不高。《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43号)中对新时代辅导员要求和职责明确规定必须具备能跟上新形势,适应新要求,能胜任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然而从现状来看,辅导员队伍的职业素养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一是职业素养不高。一部分辅导员没有很好地发挥对新时代大学生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工作缺乏激情,陷入事务性工作中,缺乏高瞻远瞩的视野;二是辅导员掌握的知识不够全面。他们缺乏必要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储备,运用这些理论开展学生管理和服务的能力较弱,缺乏相关专业背景和知识,在面对新情况、新要求和各种复杂局面时,辅导员不同程度存在着能力不足的恐惧心理;三是理论素养不高。辅导员队伍自身科研能力缺失,往往受困于学生日常事务管理,而无法参与科学研究,甚至没有时间静下心思考虑学术问题。辅导员一定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发展的理论研究才能在工作实践中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四是创新意识不足。当前辅导员自身应有的创新精神不够。面对新时展所带来的新挑战和新问题,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理念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完善工作方式方法。但现实情况是,面对大学生思想出现的各类新问题,辅导员被动求索于问题的解决,缺乏对管理方法的创新引导,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流于表面,难以触及学生内心。如面对问题,不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而是就事论事;对学生工作安于现状,按部就班,甚至面对学生的问题,不管不问。(四)辅导员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中完善的机制制度是关键。辅导员从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时效性强、变化快的特点,需要根据时代变化发展不断地进行调整,建立适应新形势的辅导员管理制度,发展激励机制。但是,目前的情况是,高校辅导员的管理和保障激励制度不健全,存在不少突出问题。首先是辅导员选聘和培训制度不健全。辅导员的选聘是培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前提和基础。选拔合适的人才对于后期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辅导员岗前培训与任职后的工作关联性不强及任职后的培养与考核与职务晋升脱钩等等问题制约着辅导员能力的提升。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困境的根源

找出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困境的根源,并分析困境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解决发展困境和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一)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重视度不够。很多高校由于主客观原因而不够重视辅导员专业化建设,或是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很多高校将工作的重心放在科研和教学上,而常常忽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工作被看作是简单的宿舍管理或是教学辅助性管理工作,对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认识不足以及在没有受到学校重视的情况下,辅导员对繁琐杂碎的学生事务倍感厌烦,久而久之对辅导员职业产生职业倦怠。这也是导致辅导员队伍不稳定的重要原因。(二)管理体制不够畅通,职责不明确。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实行的是校院两级管理体制,辅导员的日常工作管理由各二级学院负责,任用和选拔以及专门工作任务则有学生管理、组织部门、团委等部门安排,这种管理体制下,辅导员长期处于“多头使用、无人管理”的尴尬状况。这样的管理方式形成了多重管理的局面,最终导致辅导员职责不明确,整天陷入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之中。繁重的工作压力和成就感较低严重影响了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进程。(三)高校辅导员相关政策有待完善。辅导员的选拔聘任制度不够完善。大部分高校选拔和聘任辅导员时放宽了辅导员专业限制,使得相当一部分招进来的辅导员缺乏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背景。多年的实践证明,辅导员专业基础知识的缺失会影响日后辅导员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1.辅导员的培训体系不专业不断加强辅导员的培训工作,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目前各高校积极组织和参与到各种形式的辅导员培训中,每年选派辅导员参加教育部、省级教育厅举办的各批次骨干培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水平。但是,因为岗前培训与任职后的工作关联度差,缺乏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辅导员的进修、考察、深造的学习机会少等情况导致大部分辅导员不具备从事学生管理、教育、咨询、辅导、引导等相关的业务和专业能力,严重阻碍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2.考核制度不够科学虽然现在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建立起了辅导员考核机制,但是总体来说,考核制度不够科学,考核标准不明确。现实行的高校辅导员考核制度中“德、能、勤、绩、廉”只是原则性的规定,太抽象,绩效的考核标准过于笼统,缺乏细化和量化。实际工作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绝大多数考核结果是称职以上,使得考核丧失了意义和应该发挥的作用。(四)辅导员自身能力、专业素养有待提高。一些辅导员依赖以往的工作经验,对工作从来没有系统的学习和研究,跟不上时代环境的变化、学生素质的变化、学生需求的变化,这已成为辅导员工作及其专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他们只满足于忙于繁琐的琐碎事的工作中,工作陷入低水平的重复的境地,对自己要求不高。呈现出明显的职业倦怠现象,严重影响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除此之外,辅导员选择的工作与自身专业不对口,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以及心理教育水平不足,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也缺乏经验,因而,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的压力就非常大,长此以往如果辅导员自身工作能力与职业素养得不到提升就会影响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发展。辅导员自身思想上对自身工作缺乏认同感,也缺乏归属感,在这种思想的引导就会影响辅导员的工作态度。很多辅导员一开始就把辅导员工作认定为临时的、过渡职业,这种思想上的不稳定性直接导致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严重影响了我国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三、完善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机制

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要紧紧抓住制度建设这个根本性、稳定性、长期性的关键问题,完善辅导员队伍选聘机制、管理机制、培养培训机制和持续发展机制,不断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一)完善辅导员队伍选聘制度。坚持完善选聘标准和选聘程序,把乐于奉献、德才兼备、热爱学生管理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青年教师选聘到辅导员队伍中来,从源头上保证辅导员队伍的质量。辅导员职称评定的体系建设方面要充分考虑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专职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应更加注重考察工作业绩和育人实效,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严格、完善的选聘体系能够保障辅导员的权益,带动他们的积极性,也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强的问题,有助于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二)完善辅导员队伍培训培养机制。完善国家、省级、高校三级辅导员培训体系,科学规划辅导员培训和培养工作。辅导员的培训要以每年教育部举办的全国辅导员骨干示范培训为龙头,以辅导员培训基地和研修基地举办的培训为重点,以高校举办的系统培训为主体,逐步构建分层次的培训体系。大力实施学历学位提升计划,帮助更多辅导员提升学历水平,丰富专业背景。还要为辅导员开展工作课题研究提供更多机会,支持辅导员结合学生管理工作特点和工作实际开展课题研究。积极选拔优秀辅导员参加国内国际交流学习和研修深造,创造条件支持辅导员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农村牧区等挂职锻炼。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多种形式的辅导员轮训工作,以实现骨干队伍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不断提高辅导员队伍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三)完善辅导员队伍发展机制。搭建辅导员发展平台,让更多热爱辅导员工作的人,在本职岗位上有所作为,真正做到事业留人、政策留人、待遇留人。鼓励一部分优秀的辅导员在本岗位上潜心研究,逐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方面的专业人才、领军人才。要把辅导员队伍作为党政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来源,选拔和提拔党政领导干部要注重辅导员工作经历。(四)进行科学合理的辅导员分工。要实现专业化,首先要进行辅导员分类、分工。没有详细、科学的分工就不会有精致、专业的服务。实际上在国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人员分类非常详细,包括心理辅导员、学习辅导员、职业辅导员、社会化辅导员等,一个辅导员专门负责一个方面的工作。考虑到我国实际情况,目前可以采取矩阵式工作模式,即在坚持设立年级或班级辅导员的同时,对辅导员岗位科学分类,按工作职能配备党团建设、心理辅导、学生事务、学生资助、职业发展指导等专业化辅导员。其次,在辅导员分类的基础上,专业化辅导员还应进行合理的搭配。(五)提升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能力素质。提高辅导员综合素质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关键与基础,因此,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过程中要重点把握辅导员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以此来确保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高校辅导员应当系统掌握专业知识,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专业知识、与特定工作对象相关的知识以及当前各种社会热点问题解释等知识体系,并在运用中理解、深化进而创新理论认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其次,辅导员必须切实提升解决实际问题,处理复杂局面的工作技能,包括创业就业指导、学业帮扶、学生资助、心理健康、职业规划等多种实战技巧,尤其是运用先进教育技术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切实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业务工作中,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最后,辅导员必须提升科研素养,努力把辛苦工作总结转化为成果,把经验上升为理论。要增强科研意识,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热点研究的实践导向,聚焦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最前沿,结合实际工作思考总结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将经验转化为理论,将先进的做法转化为成果。通过这些措施和路径提升辅导员综合应用能力,以此来培养出符合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目标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在当前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了确保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高校需要重视辅导员专业化建设,提升辅导员职业素质,从完善管理体制、完善队伍培训培养机制、科学界定岗位职责、着力提升其工作能力,为学生健康成长助力,为提升高校办学水平与质量助力。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论要[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02(02):6-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43号)[z].2017-9-29.

〔3〕游敏慧.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的发展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6(12):12-16.

〔4〕覃吉春,王静萍.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结构与提升路径[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02):145-148.

〔5〕唐德斌.职业化背景下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3.

辅导员队伍范文篇10

一般来说,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括教学决策与指挥系统、教学运行与管理系统、教学落实与实施系统、信息收集与处理系统和信息反馈与调控系统等5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都有确定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例如,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毕业审核及学位授予工作管理、学生学业修读评价等,需要运用系统方法将单位和包括辅导员在内的教师的工作质量管理活动组织起来,通过制度、程序、规范等手段对教师教学过程、学生学习过程、学校教学管理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价,形成规范、科学的教学质量管理机制,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既是学生心理辅导教师,同时也是学生管理干部,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与学生接触较多,与普通任课教师和其他管理人员相比,更容易与学生及其家人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更容易成为社会、学校、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和交流平台。当社会对学校育人质量有要求时,当学生家人对学校管理活动有困惑时,当学生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时,最直接的途径是向辅导员说明情况,而辅导员要向学校、向任课教师反映这些诉求时,需要一个顺畅、便捷的沟通渠道,而这恰恰是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时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辅导员工作现状

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学生心理、学习和生活三方面。心理辅导员由接受过专门心理学教育的教师担任,通过开展心理咨询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探索学生内心发展规律,掌握学生心理状况,了解学生心理障碍,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学习辅导员一般由各学院资深教师兼任,帮助学生解决自身学习遇到的困惑,为其提供有效的指导;生活辅导员则深入学生生活区开展工作,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上遇到的问题。在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架里,包括教学、管理和学生工作在内的各个组织(个人)职责明确,隶属清晰,有效地提升了办事效率,但是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弊端。例如,在整个体系中辅导员与任课教师隶属关系不同,职能区分度较大,工作环节相对独立,存在相互交流较少、互动不足的问题,来自学生与家长的意见难以通过辅导员有效、及时地反馈到任课教师并促进任课教师教学水平的持续提升。

三、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

(一)增强责任意识,持续自我完善。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与学生密切相关,个人的能力、水平、学识和修养对学生个人成长影响显著。因此,辅导员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对学生、学校和社会负责。一方面,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积极开展心理指导,发挥新媒体育人功能,培育学生健康心态;丰富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积极组织广大学生开展精神文明、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化艺术、体育竞赛、安全教育等活动;以重要节庆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等为契机,开展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辅导员作为与学生联系最为密切的人,具有示范育人的特殊功效,为学生做出表率,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激发学生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的文明修养、进取精神、综合素质和能力。(二)坚持协同育人,畅通交流渠道。凝聚“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育人目标,树立大局意识、主动意识,增强协作意识,完善交流平台,建立由授课教师和辅导员共同参加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和教学工作会议机制,通过集体研讨、备课、开展心理案例分析等方式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推动信息共享,拓展两支队伍沟通交流渠道,打造协同配合工作平台。有效利用邮件、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沟通渠道,提高沟通效率;健全质量跟踪调查机制,鼓励和推动辅导员深入学生群体,广泛接触社会,配合教学院部开展常态化教学质量满意度调查,充分利用访谈、座谈、问卷调查、主题征文等方式以及网络等现代媒介,收集学生、家长、社会对学校教学、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意见,实现学生、教师、家长、学校之间的无障碍交流,缩短信息反馈时间,提高整改效果;加强对辅导员的专业教育培训,提升辅导员工作质量,为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提供保障。(三)建立精准激励机制,增强职业归属感。根据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对影响教师工作成效的激励因素、保健因素进行认定与分析并实行“精准激励”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发挥并保持辅导员对工作的积极性,必须给予适当而及时的激励。一方面,对辅导员工作内容进行系统分析,划定保健与激励因素两部分。根据辅导员的工龄、学历、职称或职务等确定的薪酬(奖金)属于基本保障范畴,是双因素理论中的保健因素,对辅导员进行创新性、拓展性开展工作的推动作用有限。激励因素则是考虑其管理能力强、学生进步与成长等给予的绩效奖励,通过这种激励给辅导员带来幸福感,以便激发其工作的激情和热情,提高工作效率,持续保持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评价与考核是对辅导员工作状况和学习能力的评估和定位,对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也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考评要以“学生为本”,增加学生评价权重,以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为出发点和目标,促进辅导员之间的良性竞争。考核内容包括工作态度、管理能力、思想教育水平、工作成效、学生对其工作的满意度等方面,考核结果与辅导员薪酬、职务晋升、参与岗位培训机会等挂钩。(四)优化高校辅导员管理机制,提供制度保障。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的主要组织者和具体实施者,为了发挥辅导员在促进教学质量方面的积极作用,需要不断改进对辅导员队伍的管理办法。一方面,规范选拔制度,不断探索辅导员招聘新模式,优化辅导员队伍的素质结构,给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对辅导员进行系统专业的培养管理,因地制宜地制定各种培养方案,逐步建立分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培养体系,例如岗前培训、专题培训、实践培训和理论研究等管理办法,有效改变辅导员队伍学历层次高,实践能力弱的不平衡状况。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的协同发展,高校辅导员作为连接学校、学生、家长的纽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是学生学习、生活、思想的指引者,在提高教学质量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充分重视辅导员在提高教学质量中协作育人的作用,是提升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效能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张明志.基于团队角色理论的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提升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论文,2016.

[2]申雪寒.高校辅导员管理机制论[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5.

[3]陈正芬.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论文,2013.

[4]李晓娟.高校辅导员工作学基本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论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