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理论范文10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11-17 17:17:19

教学改革理论

教学改革理论范文篇1

一、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是强化化学教学改革的前提

为了适应高考及整个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迎接新的挑战,必须明确科学素质教育和学科素质教育主要目标,实现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转变。

1.从重传授知识转变为通过传授双基知识和技能,着重发展智能素质。把加强“双基”教育与发展培养智能素质统一起来。化学教学重点是培养“四种能力”(即观察、思维、自学和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观察能力是基础,实验能力是手段,思维能力是核心,自学能力是关键,创新是目的。

2.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教为主导,以学为主体的统一。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表现在:①教学程序的设计;②是否吃透“两头”,熟练地运用教法;③能否因材施教,分类推进;④能否体现化学学科教育教学规律;⑤能否适度把握化学与其他跨学科知识能力的切入联系和综合。

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表现在:①学习动机、目标是否明确;②求知欲是否强烈;③自学习惯品质是否优化;④学习任务是否完成;⑤综合能力和科学素质是否增强。

3.从以授课为己任转变到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在教育教学中,应善于应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学生去认识物质世界的存在、变化及规律,结合化学等学科的发展史和科学知识在生活、生产、自然和高科技中的广泛应用,进行科学思维和品质的教育。

4.从教学目的是“学会”转变为“会学”,使“学会”与“会学”统一起来。要引导学生遵循科学的认识论,以本学科为主干,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及探究的方法去认识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

总之,要适应时代对人才的需要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目标,我们必须彻底克服传统的“重授予,轻自学”、“重教法,轻学法”、“重智力,轻非智力”、“重应试,轻素质”、“重终端,轻过程”、“重单科,轻综合”等观念和做法。

二、在教育观念素质化的指导下,进一步强化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当前,我国的化学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发展很不平衡,现状并不完全适应时代和素质教育的要求。高考改革的实际仍然是在素质教育的大目标下,进一步强化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1.强化设疑,设问研究,抓好过程教学

要实现教学过程优质化,必须强化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目标的分解、设疑、设问和联系的研究。因为,依据现代教学论的观点,任何教学内容及过程都可用一个个恰当的问题呈现出来。教师在编拟自学思考题或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和练习讲评教学中的设疑、设问,可不断地促使学生存疑、质疑,激活学生思维,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导之于科学认识探究的方法,达到好的学习效果。

首先,要切实编拟设计好本学科、本课时教学内容的问题,包含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学科内的相关知识和能力的小综合。然后,立足本学科,跨入外学科(一门、两门或多门),以本课时知识的切入点、联系学生接触到的事物及现象编拟设计综合性适度的问题。如果本课时教学内容并不存在跨学科知识的切入点和关联性,或者从某一层面或角度切入难度过大,就应放弃或暂时放弃这种跨学科综合设问、设疑的编拟设置,以免影响本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2.在强化本学科知识结构研究的同时,抓好整体教学

所谓整体教育,就是反映学科素质形成的教学或相关学科综合素质形成的教学。伴随着高考对综合能力素质测试要求的逐步提高,整体教学的探讨也必须逐步深入。在学科增多、学时减少、学业减负、综合素质增强的情况下,必须抓好整体教学,实现教学过程素质化。

(1)要以素质、能力形成为出发点,加强教学常规的各个环节改革的研究。在备课、授课、作业、辅导等常规教学的过程中,强化本学科的双基和能力,力求每个环节做到少而精。搞好单元整体教学,把握学科本身独特性的知识结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内在联系,形成学科性知识网络化和学习、认识方法科学化。克服过去常规教学中重知识面、死记硬背,轻学能、搞题海和脱离实际的做法。

(2)强化各学科协同教学研究,抓好整体教学。由于现代科学技术正朝着既不断分化而又不断综合的方向发展,新知识的生长点往往是出现在学科的边缘和学科之间的交叉处。如出现的并且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是错综复杂的,是各种因素的综合,是一变化发展的过程。对这些相关因素的存在状况及其变化发展过程的揭示,必然要涉及到学科内容部分的关系,涉及到学科之间的联系,涉及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所以建议组建精干的“综合科目”教研小组,开展课题研究探讨活动。如物理、化学、生物学科是从不同角度来研究物质存在的不同形式、不同层面及其特征的。一方面可从知识结合点进行研究,另一方面可从综合能力试测题编制方面进行研究,还可组织一定的社会实践考察活动。

(3)组织部分尖子生参与教学研究活动,鼓励学生关注教学改革与社会的发展。这样不仅使学生形成跨学科知识的整体性网络联系,而且可强化学生关注不断涌现的新信息、新观点和新方法;不仅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心,还有利于在整体教学过程中起到带动全体学生的作用,让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

3.强化学科共性研究,抓好实验教学

各学科的结构、功能是不同的,单学科和跨学科问题有其特殊性,有不能互代的一面,但还有相互渗透、切入、存异求同的一面。我们在立足本学科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应强化学科共性的研究,以便逐步实现教学过程高效化,或不久的将来为“综合课程”的编辑工作起到铺路石子的作用。理、化、生理科综合,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强化研究。

(1)学科知识和表达形式的结合点的主要表现:

①物质的微粒结构。如分子运动论、原子及原子核结构等知识三科都有不同的形式的表达。

②概念与规律的结合。三科有许多相同或相通的概念,如质量、温度、密度、比热、功和能等;三科也有一些普遍适用,只不过不同的学科在不同的部分有不同表达形式的规律。如质量守恒定律、电荷守恒定律、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等。

③问题处理的结合。三科对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的观察、借助模型、图表等,对规律用语言描述、表格、公式和图示的表达等等。

(2)物、化、生三科综合考试命题的三维构架,也为学科素质化教学改革的整体教学模式。因教学过程和测试命题的改革方向是一致的,其目标是使学生把握各学科的整体知识网络,形成科学的方法和创新综合能力。

①可首先从相应学科知识或再次相关学科知识网络出发,设问、设疑展开教学过程或取材命题。一个问题立足某学科或多学科知识的“最近发展区”,从多层面、多角度、多方法去设问、设疑或取材作为自学思考和测试命题的知识背景。

②可以广泛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生产、健康、环保、高新科技和自然生态的材料为背景,从认识角度和探究解决方法的层面设问、设疑,展开教学过程或取材命题。

(3)理、化、生三科都是实验科学,立足实验探究方法的结合,抓好实验教学。

“科学起源于实验”。实验是科学实践的一部分,也是检验科学真理的唯一标准。揭示事物存在、变化及创造的规律,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及方法论,使学生“一通百通”,终身受益。

①开足教材全部实验,强化实验技能训练。应创造条件,克服困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仪器使用和实验操作技能练习机会。只有通过多次反复的严格训练,才能形成良好的实验技能。

②将教材中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索性实验,强化实验思维的力度。

探索性的实验要求学生根据问题确定实验的目的,根据实验目的进行实验的设计,恰当地选择仪器和器材,合理的设计实验步骤和正确的动手操作;在实验中进行正确的观察和记录;实验后对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综合,作出明确的解释、结论或评价。

③加强实验习题教学,培养学生实验思维的发散性和创新能力。

完成实验习题是高层次实验能力素质的展示。学生通过对已知和未知知识的分析,对比、综合等思维加工,设计出实验方案;再筛选出最佳实验方法来解决问题。因而,加强实验习题教学,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创新能力。

教学改革理论范文篇2

一、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是强化化学教学改革的前提

为了适应高考及整个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迎接新的挑战,必须明确科学素质教育和学科素质教育主要目标,实现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转变。

1.从重传授知识转变为通过传授双基知识和技能,着重发展智能素质。把加强“双基”教育与发展培养智能素质统一起来。化学教学重点是培养“四种能力”(即观察、思维、自学和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观察能力是基础,实验能力是手段,思维能力是核心,自学能力是关键,创新是目的。

2.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教为主导,以学为主体的统一。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表现在:①教学程序的设计;②是否吃透“两头”,熟练地运用教法;③能否因材施教,分类推进;④能否体现化学学科教育教学规律;⑤能否适度把握化学与其他跨学科知识能力的切入联系和综合。

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表现在:①学习动机、目标是否明确;②求知欲是否强烈;③自学习惯品质是否优化;④学习任务是否完成;⑤综合能力和科学素质是否增强。

3.从以授课为己任转变到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在教育教学中,应善于应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学生去认识物质世界的存在、变化及规律,结合化学等学科的发展史和科学知识在生活、生产、自然和高科技中的广泛应用,进行科学思维和品质的教育。

4.从教学目的是“学会”转变为“会学”,使“学会”与“会学”统一起来。要引导学生遵循科学的认识论,以本学科为主干,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及探究的方法去认识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

总之,要适应时代对人才的需要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目标,我们必须彻底克服传统的“重授予,轻自学”、“重教法,轻学法”、“重智力,轻非智力”、“重应试,轻素质”、“重终端,轻过程”、“重单科,轻综合”等观念和做法。

二、在教育观念素质化的指导下,进一步强化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当前,我国的化学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发展很不平衡,现状并不完全适应时代和素质教育的要求。高考改革的实际仍然是在素质教育的大目标下,进一步强化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1.强化设疑,设问研究,抓好过程教学

要实现教学过程优质化,必须强化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目标的分解、设疑、设问和联系的研究。因为,依据现代教学论的观点,任何教学内容及过程都可用一个个恰当的问题呈现出来。教师在编拟自学思考题或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和练习讲评教学中的设疑、设问,可不断地促使学生存疑、质疑,激活学生思维,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导之于科学认识探究的方法,达到好的学习效果。

首先,要切实编拟设计好本学科、本课时教学内容的问题,包含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学科内的相关知识和能力的小综合。然后,立足本学科,跨入外学科(一门、两门或多门),以本课时知识的切入点、联系学生接触到的事物及现象编拟设计综合性适度的问题。如果本课时教学内容并不存在跨学科知识的切入点和关联性,或者从某一层面或角度切入难度过大,就应放弃或暂时放弃这种跨学科综合设问、设疑的编拟设置,以免影响本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2.在强化本学科知识结构研究的同时,抓好整体教学

所谓整体教育,就是反映学科素质形成的教学或相关学科综合素质形成的教学。伴随着高考对综合能力素质测试要求的逐步提高,整体教学的探讨也必须逐步深入。在学科增多、学时减少、学业减负、综合素质增强的情况下,必须抓好整体教学,实现教学过程素质化。

(1)要以素质、能力形成为出发点,加强教学常规的各个环节改革的研究。在备课、授课、作业、辅导等常规教学的过程中,强化本学科的双基和能力,力求每个环节做到少而精。搞好单元整体教学,把握学科本身独特性的知识结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内在联系,形成学科性知识网络化和学习、认识方法科学化。克服过去常规教学中重知识面、死记硬背,轻学能、搞题海和脱离实际的做法。

(2)强化各学科协同教学研究,抓好整体教学。由于现代科学技术正朝着既不断分化而又不断综合的方向发展,新知识的生长点往往是出现在学科的边缘和学科之间的交叉处。如出现的并且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是错综复杂的,是各种因素的综合,是一变化发展的过程。对这些相关因素的存在状况及其变化发展过程的揭示,必然要涉及到学科内容部分的关系,涉及到学科之间的联系,涉及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所以建议组建精干的“综合科目”教研小组,开展课题研究探讨活动。如物理、化学、生物学科是从不同角度来研究物质存在的不同形式、不同层面及其特征的。一方面可从知识结合点进行研究,另一方面可从综合能力试测题编制方面进行研究,还可组织一定的社会实践考察活动。

(3)组织部分尖子生参与教学研究活动,鼓励学生关注教学改革与社会的发展。这样不仅使学生形成跨学科知识的整体性网络联系,而且可强化学生关注不断涌现的新信息、新观点和新方法;不仅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心,还有利于在整体教学过程中起到带动全体学生的作用,让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

3.强化学科共性研究,抓好实验教学

各学科的结构、功能是不同的,单学科和跨学科问题有其特殊性,有不能互代的一面,但还有相互渗透、切入、存异求同的一面。我们在立足本学科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应强化学科共性的研究,以便逐步实现教学过程高效化,或不久的将来为“综合课程”的编辑工作起到铺路石子的作用。理、化、生理科综合,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强化研究。

(1)学科知识和表达形式的结合点的主要表现:

①物质的微粒结构。如分子运动论、原子及原子核结构等知识三科都有不同的形式的表达。

②概念与规律的结合。三科有许多相同或相通的概念,如质量、温度、密度、比热、功和能等;三科也有一些普遍适用,只不过不同的学科在不同的部分有不同表达形式的规律。如质量守恒定律、电荷守恒定律、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等。

③问题处理的结合。三科对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的观察、借助模型、图表等,对规律用语言描述、表格、公式和图示的表达等等。

(2)物、化、生三科综合考试命题的三维构架,也为学科素质化教学改革的整体教学模式。因教学过程和测试命题的改革方向是一致的,其目标是使学生把握各学科的整体知识网络,形成科学的方法和创新综合能力。

①可首先从相应学科知识或再次相关学科知识网络出发,设问、设疑展开教学过程或取材命题。一个问题立足某学科或多学科知识的“最近发展区”,从多层面、多角度、多方法去设问、设疑或取材作为自学思考和测试命题的知识背景。

②可以广泛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生产、健康、环保、高新科技和自然生态的材料为背景,从认识角度和探究解决方法的层面设问、设疑,展开教学过程或取材命题。

(3)理、化、生三科都是实验科学,立足实验探究方法的结合,抓好实验教学。

“科学起源于实验”。实验是科学实践的一部分,也是检验科学真理的唯一标准。揭示事物存在、变化及创造的规律,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及方法论,使学生“一通百通”,终身受益。

①开足教材全部实验,强化实验技能训练。应创造条件,克服困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仪器使用和实验操作技能练习机会。只有通过多次反复的严格训练,才能形成良好的实验技能。

②将教材中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索性实验,强化实验思维的力度。

探索性的实验要求学生根据问题确定实验的目的,根据实验目的进行实验的设计,恰当地选择仪器和器材,合理的设计实验步骤和正确的动手操作;在实验中进行正确的观察和记录;实验后对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综合,作出明确的解释、结论或评价。

③加强实验习题教学,培养学生实验思维的发散性和创新能力。

完成实验习题是高层次实验能力素质的展示。学生通过对已知和未知知识的分析,对比、综合等思维加工,设计出实验方案;再筛选出最佳实验方法来解决问题。因而,加强实验习题教学,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创新能力。

教学改革理论范文篇3

关键词:蒙医学;基础理论;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蒙医学基础理论是蒙医学专业(包括蒙医本科、蒙药本科、蒙医护理本科)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是蒙医学入门课,在蒙医本科、硕士、博士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主干及基础地位,贯穿于蒙医学的各个学科领域,在蒙医药学专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蒙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蒙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五元学说)、蒙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三根七素学说、脏腑学说、体质学说、血管神经、五官等)、蒙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学习蒙医诊断学、蒙药学、方剂学、蒙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学科打好基础。根据目前蒙医学基础理论课程存在问题,将对教学方法改革措施的几点思考与设想论述如下。

1蒙医基础理论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对于刚刚步入大学的学生,第一次接触蒙医学基础理论的基本名词,如三根学说“赫依、希拉、巴达干”及五元学说“土、水、火、气、空”等概念的抽象性及模糊性与入学前的思维方式完全不同,很难理解和掌握。蒙医基础理论大部分难懂且又需要记忆,对初学者来说有一定的难度。1.2现行教学模式基本以上大课“应试”教育模式为主,主要以“课堂面授”(理论教学)为途径,有时难免枯燥呆板,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加之学习负担重,且未能掌握学习方法,只能被动学习以应付考试,导致蒙医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思维不活跃。

2蒙医基础理论教学改革措施

2.1教学团队的建设。2.1.1教学团队的建设。蒙医学的发展,需要热爱蒙医药事业的高素质人才,蒙医基础理论教研室更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较强的临床技能及科研创新能力的教师团队。因此,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读博与外出进修,以加深加强专业知识及基础专业领域的知识。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改进授课技巧,提高教学质量。2.1.2加强传承与创新。蒙医学基础理论教研室的教师应加强蒙医经典著作的学习,蒙医经典著作是蒙医学理论的渊源,也是蒙医思维模式的根源,因此,承担蒙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师必须熟读经典著作,加强修养,在传承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其次,教师必须参加临床工作,提高临床辨证水平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临床实践中加强理论知识运用,并引导学生熟记理论知识。2.2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2.2.1传统教学方法。此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目前蒙医学基础理论课程主要采用课堂理论讲授方法,以保证重要知识的传播,突出重点、难点及知识点集中掌握。蒙医学基础理论中阴阳学说、五元五行学说及三根学说“赫依、希拉、巴达干”及七素学说等抽象难懂,对刚刚接触蒙医学的新生来说是完全陌生的知识体系。以传统方法教学,需要老师细致入微讲解。目前蒙医学专业的蒙医学基础理论课程总学时为80学时,理论课为72学时。理论课要求教师必须按照教学大纲内容讲解,并以教师讲授为主,也就是72学时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难免出现学生学习被动、学习不积极等问题。学生往往对专业兴趣淡薄、对蒙医学心存疑虑。要求教师寻找一种更适合蒙医基础理论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渐培养蒙医特有的思维方法。目前采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在教师讲授的时间段可以穿插渗透式教学方法。2.2.2渗透式教学方法。渗透式教学方法是指在某一学科知识的教学中,渗透与之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在培养某种能力的教学中渗透与之相关的其他能力的培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1,2]。这有利于高校学生综合实力的培养。在蒙医学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对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讲解,可运用渗透式教学方法,根据蒙医学特点渗透式增加对蒙古族传统文化、蒙医药学科研成果、蒙医临床案例等的讲解,帮助学生构建、理解学科间知识的规律,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从而使学生自主探索式学习。2.2.2.1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渗透。蒙医学理论体系植根于蒙古族传统文化。在长期与艰苦自然环境和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积累了适合当时经济、文化和生活习俗、气候条件及地理环境的最早医疗保健方法。例如灸疗、刺血疗法、马奶疗法、正骨、药物知识等原始的医疗知识,这与当时的蒙古族文化密不可分。因此,有必要在蒙医基础理论的教学中注重蒙古族传统文化知识的渗透。2.2.2.2蒙医临床案例的渗透。蒙医学基础理论课程由哲学基础、生理学、病理学三大部分组成。在讲授病理学的过程中,适当加入名老蒙医治病医案,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蒙医临床案例的渗透教学,使学生在临床医案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比如“肝开窍于目,肺开窍于鼻……”及临床治疗经验等。2.2.2.3科学研究成果的渗透。从1958年内蒙古医学院招收蒙医专业以来,在60多年的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蒙医传统教学模式和现代化医学教育模式相结合,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时代特征的蒙医药学教学和科研基地。在教学过程中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嵌入蒙医基础理论科研成果,引导同学们增加对科学研究的热爱。2.2.3实验教学方法。在2014年蒙药班正式开设20学时的蒙医学基础理论实验课,即为“元气充沛与否对小白鼠耐氧时间的影响”和“寒症(巴达干)与热症(希拉)致病的实验观察”等内容。在2017年内蒙古医科大学教学大纲修订后蒙医学专业增设了8学时“寒症(巴达干)与热症(希拉)致病的实验观察”的实验课。但寒热症的实验仅局限于单一外源性致病因素刺激作用下巴达干与希拉病变的致病实验观察。因此,为符合蒙医致病四因素有必要优化实验课。2.2.3.1实验教学优化。运用现代实验方法将蒙医基础理论“三根”失衡导致疾病的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施加于实验动物,力求模拟出符合蒙医学特点的动物模型,以动物模型的方式将蒙医基础中核心理论“三根理论”病理变化展现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三根学说”。将原有“寒症(巴达干)与热症(希拉)致病的实验观察”实验的单一致病因素优化为致病四因素,能使寒热症致病后机体出现的症状及其特点便于观察。2.2.3.2蒙医理论喻树示教。蒙医基础理论曾上过喻树示教课,仅仅以本校博物馆展览喻树图,未能达到预期效果。2014年之后示教课内容以基础理论实验课为主,但在目前民族医药传承与创新的教学理念前提下,蒙医学学子们也应学习经典著作,尤其《四部医典》中的喻树内容。可将人体生理与病理喻树内容以多媒体示教,让学生以自己理解的方式将分支的内容制作成表格,加以理解和记忆。2.2.3.3观察人体体质特征实验。体质特征是人体与生俱来的生理特性,也可称为人的禀赋,这是由人体三根决定的。蒙医学以赫依、希拉、巴达干三根理论为基础,依据人体外观的形态结构、性格、生理机能,把人的体质特征分为单一型(赫依、希拉、巴达干)体质、混合型(赫依-希拉、赫依-巴达干、巴达干-希拉)体质和三者聚合型体质七种类型。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示教人体特征实验,参考人体体质特征文献研究及额式蒙医人体体质判定表[3-5],制定人体体质判定表对正常人群进行统计,从循证医学角度解释蒙医三根理论。2.2.4医德教育方法。医学院校作为医务人员的培养基地,对医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有必要加强医德教育[6],医德教育是医德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高等医学院校进行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7]。蒙医学高等院校也应在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加强医德教育。尤其大一刚刚接触医学专业时就应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医德教育,因为大一新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接触蒙医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解读经典著作,充分利用传统医德中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教育素材,加强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因传统医学的光辉与魅力不仅在于神奇的疗效和独特的理论体系,还在于历代名医身上高尚的医德和行医艺术。因此,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是专业知识教育的一部分。

3小结

蒙医学基础理论是蒙医学的基石,蒙医基础理论授课老师必须尝试各种有利于学习蒙医基础知识的教学方法,不断总结经验。在运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才能适应新时代学生,为培养蒙医药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弭乐,郭玉英,等.渗透式导向的两种科学论证教学模型述评[j].全球教育展望,2017(46)6:60-69.

[2]池霞,郭锡熔,童梅玲,等.渗透式教学在医学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4:640-641.

[3]额尔顿朝鲁,韩团晓,李立,等.人体特质与萨病(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6(22)3:3-5.

[4]吴斯琴毕力格,高敬贤,白长喜,等.蒙医不同体质对血常规、尿常规及身体质量指数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7:3086-3088.

[5]喜杰.《蒙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探究[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6(34)3:6885-6886.

[6]乌格敦其其格,玉华.蒙医基础理论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农村卫生,2015,(2):74.

教学改革理论范文篇4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综合体现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阵地。近年来,尤其是我县承担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以来,我们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然而,广大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没有完全从“应试教育”的惯性和影响中解脱出来,教学方式还没有得到彻底的变革,以接受式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育方式,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学习兴趣,致使我县的课程改革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为改变这一现状,实现教学方式的彻底变革,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动我县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经研究决定,2002年为我县“课堂教学改革年”,在全县中小学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为使改革工作能顺利进行,并取得实效,特制定本方案。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课程改革实验为契机,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积极、主动、持续、和谐、全面的发展。二、改革的任务和目标“课堂教学改革年”的主要任务是:以课改新理念为指导,解放思想,扎扎实实地抓好课堂教学改革,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推行课改,通过推进课改提高教学质量,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结合我县实际,2002年课堂教学改革年的改革目标是:1、转变观念,确立起新的知识观、学生观和生活回归观,走出课程目标的知识技能取向,使个性发展成为课程的根本目标,使新课程根植于生活的土壤。2、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探求适应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3、建立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三、实施要求(一)认真学习,更新观念,增强改革意识。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要认真学习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有关文件精神,尤其要学习《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王湛副部长的《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开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局面》等有关进行课程改革的文件和文章。通过学习,提高认识,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逐步确立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观念,确立张扬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的观念,确立关注学生学习状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观念,确立以学论教、先学后教的观念。通过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增强课堂改革意识,使课堂教学实现由重知识传授向重能力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重教学模式化向重教学个性化转变。(二)加强研究,勇于实践,努力变革教育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为了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实现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新型课堂教学,各校要加强研究,努力实践,努力变革教学方式。1、探究“自主学习”方式,张扬学生的个性。为了实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发展,各校要加强“自主学习”方式的研究,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尝试,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实现真正意义的“自主学习”,从而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己提出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入情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对认知活动进行自我监控,作出相应的调适。2、探究“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能使课堂教学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各校要加强研究,创设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课堂教学形成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实验的教学氛围,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信任的良好局面。同时,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通过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在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中,将认知、交往与审美融为一体,使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3、探究“探究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能力。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能力,各校要积极探索,认真研究,仔细琢磨“探究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尽快地以探究学习方式替代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使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能力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4、探究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优化课堂教学。各校要积极利用现有教学资源,进行多样化的电化教育和多媒体教学;组织开发一批适合学生特点并符合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质量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并应用现代教学媒体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废除以“教”为中心的“授─受”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提倡以“学”为中心的启发式、讨论式、自主探索合作式的教学方法和以“问题”以核心的创新教学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三)落实常规,优化环境,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各校要按照《大余县学校教学工作常规》,落实各校教学工作常规实施细则,抓好计划、备课、上课、作业、课外活动和课外辅导、教学评估与教学研究诸环节,推进课堂教学改革。1、利用备课活动,重抓教学设计。一要认真钻研大纲或课程标准,吃准教材,吃透学生,琢磨教法、学法,做到粗备全书、细备单元、精备课时,重点是精心设计每一份教案,虚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情境,重抓课题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知识的产生和形成,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状态,尊重学生差异。二要加强集体备课,优化教学设计。三要定时、定点、定中心发言人,进行集体备课。通过集体研究,设计出具有学校特色与最高质量的教学方案,各位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本班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这些教案。2、根据学情,指导学生预习。要促进和指导学生主动进行课前预习,养成自觉预习、善于预习的习惯;要注意研究,怎样最有效引导学生主动高效地自学,学生自学可能会遇到哪些疑难问题,如何帮助学生排疑解难,设计哪些合适的问题情境;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背景,增进感性经验,也要指导学生根据已有条件、时间可能和兴趣爱好,在课外通过多种渠道搜集和处理科学、人文和时事等方面的重要信息,参加必要的实践活动,与课前预习、课中自学相辅相成,从而为课堂教学上的“先学后教”高效学习奠定基础。3、突出主体,创设情境,优化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复习旧知,联系生活,结合当前教学重点,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激起学生的学习愿望,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诱发学生参与合作、自主探究。教学中,要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或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你谈我想、你说我听、你问我答、你说我演等互动形式的学习达到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在学生积极参与、畅所欲言、思维活跃、热烈有序的气氛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鼓励学生创新。在进行“开放式”教学时,要注意与“放羊式”教学划清界限,切忌片面追求突出学生主体,从而导致忽略了老师的作用,要时刻注意:教师是参与者、组织者、合作者。4、优化练习设计,及时反馈教学信息。为了及时获取教学信息,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堂练习,力求做到“优化”,即在内容上要“求实”、“求精”、“求活”、“求能”,在练习类型上要有基本练习,对比练习、变形练习和综合练习,在练习形式上要做到动脑、动口、动手相结合。5、改革考试形式和试题内容,注重考查学生的能力。考试形式除笔试外,还可采用口试,并且可采用平时测验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办法来考查学生;在试题内容的改革上,注意以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的智力、能力,尤其是综合应用知识的基本素质方面的考查,命题时不出难题、偏题、怪题,减少单一、机械、零散的记忆内容,重视加强试题的综合性、思考性和灵活性。为了规范我县中小学各类考试,县教委将制定各学科《考试纲要》,使我县的考试工作走上正规化、科学化的轨道。四、实施步骤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2年1月─3月)1、成立机构。①成立大余县“课堂教学改革年”领导小组。组长:刘铭光。副组长:刘存鸣、廖君侦、李薰学。成员:李青、张芳芳、李松、何国涛、谢开寿、曾献中、伍世冯、陈启荣、林发胜、赖弥生、高金山、陈尚文、曾凡开。②成立“大余县课堂教学改革年”指导小组。组长:刘存鸣。副组长:廖君侦、李薰学。成员:谢开寿、卢和智、王万辉、赖梅余、罗少铭、黄敏、、蔡良斌、谭传龙。③各乡镇教委、中学及县直学校成立“课堂教学改革年”工作小组。其组成人员名单应于三月十日前交县教委。2、制定方案。各乡镇教委、中学及县直学校制定出“课堂教学改革年”实施计划及方案。3、宣传发动。召开县、乡(镇)、校“课堂教学改革年”动员大会。4、学习理论。各乡镇、学校要认真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广泛开展课改理念的学讨论,切实转变教学观念。5、理论考试。县教委将根据提供的学习材料,拟定试题,进行一次全面的教改理论考试。6、课改论坛。各乡镇、学校要组织开展好新课改理论、理念论坛活动,开辟舞台,召开演讲会,要求全体参与,个个登台,人人过关。在此基础上选出优胜者参加县“课改理论论坛”大会。(具体方案另发)第二阶段:探索交流阶段(2002年4月─11月)1、小学以乡镇教委为单位,中学、县直学校以校为单位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活动,认真组织教师上好“三课”,即优秀教师上好示范课,骨干教师上观摩课,其它教师上好汇报课。2、县指导小组将确定改革试点校进行重点研究,同时深入各校听课,开展研讨活动。3、成果汇报。(1)课堂教学设计比赛(2)县、镇、校课堂教学观摩(3)撰写教改论文比赛。4、县、镇、校进行经验交流,推出典型,进行巡回教学,开展送教下乡活动。第三阶段:总结推广阶段(2002年12月)1、总结推广先进经验。2、评比先进学校和先进个人。3、召开“课堂教学改革年”总结表彰大会。五、具体措施1、加强领导。各乡镇教委常务副主任、各级各类学校校长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第一责任人,要把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为课堂教学改革创造条件,要认真落实《大余县中小学校长深入教学工作的十点要求》(余教字[1999]127号)的精神,为课堂教学改革做出贡献。2、提高认识。学校领导要带头学习课改新理念,并认真组织教师领悟新的教育思想,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不断转变课程观,师生观、教学观、学生观、学科观,使全体教师形成共识,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3、保证时间。各乡镇(学校)要确保教改时间,每月集中学习新课改理论两次以上,每周开设公开课、观摩课或示范课一节以上,每学期编印二期以上课改实验简报,各校每月要利用黑板报或宣传橱窗出一期课堂教学改革的专刊。县教委机关干部每周三深入学校听课调研。4、树立典型。一是各乡镇(校)要确定好样本校、样本班,以点带面,推进教学改革;二要积极推行池江中学“三分”办学模式和信丰大阿中心小学的“创新教学法”;三要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带动教师参加各种研讨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5、培养教师。一是实行跨乡镇、跨学校培养教师制度,即“异地培养教师制度”;二是组织教师“走出去”参观学习;三是“请进来”,聘请专家、名师亲临指导。6、注重评价。一是各乡镇教委、学校要以《大余县课堂教学评价量化标准》(附后)中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来评价课堂教学,并注重从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面进行分析,加强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二是各乡镇教委、学校都要根据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及新课改的理念来评价教师的工作,并与“三制”改革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教师参与教改工作的情况纳入教师业绩评价,作为评聘教师的重要依据之一。三是县教委将把“课改”工作纳入对乡镇教委及有关学校的综合评价中,并作为考评乡镇教委常务副主任及学校校长的一个重要方面。7、抓好落实。各乡镇教委(学校)要根据本方案,制定实施细则,认真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各项活动,做到有计划、有安排、有记录、有检查、有成效。县教委将在适当的时候进行专项检查,通过听、看、查、访、问等形式,了解各地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情况,同时组织理论考试,开展课改论坛活动,了解广大教师的学习情况,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8、表彰奖励。年底,县教委将对乡镇教委、学校及教师进行评比、奖励;使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的新课改工作能够稳步、扎实推进,并创设良好的环境,把素质教育工作推向纵深发展。大余县教育委员会二○○二年二月附一:大余县课堂教学评价量化标准评价项目评价项目项目满分基本分得分评价标准教学目标设置双基、能力、态度等行为性目标时,能从学生实际出发。86基本分为6分,评价项目做得较好的,加1-2分,做得较差的减1-3分。设置经历、体验、探索等过程性目标时,做到明确、具体。教学内容体现了科学性、人文性、社会性或实践性;1611基本分为11分,评价项目做得较好的,加1-5分,做得较差的减1-6分。选材典型,有一定的可开发性;处理新颖,有一定的挑战性;突出了重点,容量适中。学习活动学生参与面宽,活动形式多样,主体地位落实;2820基本分为20分,评价项目做得较好的,加1-8分,做得较差的减1-10分。主动参与、思维参与,体现了参与质量;活动有一定的开放性,探索性和自主选择性。独立学习的时间充分,交流讨论的空间充分;学习气氛活跃,活动表现得到尊重。施教过程营造了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并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合理安排座位或合理分组。2518基本分为18分,评价项目做得较好的,加1-7分,做得较差的减1-9分。引入自然、恰当,设置的问题或情景,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过程展示充分,在重视结果的同时,注重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反馈调整,能解决好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激励、赞扬学生,师生情感交融,张扬学生个性。教学技能体现了技能优势,灵活驾驭课堂教学;86基本分为6分,评价项目做得较好的,加1-2分,做得较差的减1-3分。使用了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或其它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效果认知目标:掌握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会评价,创造性思考,促进能力发展。1510基本分为10分,评价项目做得较好的,加1-5分,做得较差的减1-5分。过程目标: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交流合作,动手操作,搜集处理信息,问题意识强,有创新,会实践。情感目标:求知欲强,学习兴趣浓,有恒心,有毅力,克服困难,形成正确认识。★评价要点:课堂教学要切实做到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缺一不可,否则其得分不得高于60分。附二:学习材料目录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3、《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局面》(国家教育部副部长王湛同志的讲话)4、县教委主任刘铭光同志在全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中小学校长通识培训会上的讲话。5、《把握环节明确要求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县教委副主任刘存鸣同志在全县中小学校长通识培训会上的讲话)6、《学先进找差距寻良策解疑惑力争我县新课改真正出成效》(县教委副主任刘存鸣同志在送教下乡时所作的辅导报告)7、《论学习方式的转变》8、《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转变》9、《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观念》10、各学科《课程标准》及有关的解读文章11、《大余县课堂教学常规》12、《大余县中小学校长深入教学工作的十点要求》13、《大余县教育简讯》

教学改革理论范文篇5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较大规模的有四次。

1.始于1950年的第一次全国性改革,由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编辑出版了全国统一的语文教材。这套教材的特点是思想性强,内容新鲜,富有教育意义,强调听、说、读、写全面训练,不可偏轻偏重。

2.始于1956年的第二次全国性改革,实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主要成绩是结束了两科混教、互相干扰的状态,初步创造了比较完整的汉语学科体系和文学学科体系;结束了语文教学中的无政府状态,开始走上了有格有序有计划的道路;纠正了重道轻文的偏向,加强了语文知识教育。

3.始于1963年的第三次全国性改革,是在广泛地讨论了语文的目的任务和怎样教好语文课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成果是明确了中学语文科的性质和目的任务,根据教学大纲的精神,编写了一套比较切合实际的教材,选文强调文质兼美,编排以培养语文能力为主线,教材仍然是综合型的;十分强调语文基本训练,严格要求学生树立勤学苦练的风气。

4.始于1978年的第四次全国性改革,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草案)》,并陆续出版新编的语文课本,在全国通用。这次语文教学大纲着重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明确了中学语文教学如何适应新时期需要的问题;第二,解决了思想政治教育与语文训练的关系问题;第三,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基本上明确了在中学阶段,语文知识教些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第四,解决了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文风问题、作文训练多样式问题、作文指导和评改问题)。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全国性的也有四次。

1.第一次全国性教学改革在建国之初,普遍推行课堂的民主讨论,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老式教法。“2.第二次全国性教学改革始于1953年的“《红领中》教学法”。1953年5月,北京市女六中为北京师大实习生举行观摩课,课文是《红领中》,在课后评议会上,普希金专家对这节课提出了意见。次日,北京师大实习生在师大女附中进行试教,他们按照普希金专家的意见进行实验。实习生把原来的七课时改为四课时,课堂上注意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运用谈话法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反映这个教法好。同年七月在《人民教育》杂志发表了叶苍岑写的实结,并发表了短评,在全国掀起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浪潮。

3.第三次全国性的教学方法改革始于60年代初,串讲法一时盛行起来。这种逐字逐句串讲并在讲解的基础上加以分析的教法,对于文言诗文,对于落实字、词、句、篇教学,有一定作用,但把串讲法广泛地应用于语文教学,就成大同题了。

4.第四次全国性教学方法改革始于80年代,语文教学改革正沿着“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实行语文教学科学化”的正确方向前进。这次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变“授”为“学”,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学”,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第二,重视语文能力的培养,坚持听、说、读、写全面训练。第三,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注意发展学生智力。第四,贯彻了“百花齐放、百家争呜”的方针。

(三)回顾语文教学改革的历史。

特别是1978年以来的情况,我们高兴地看到,语文教学改革具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起步早,而且持续不断地进行改革;第二,规模大,遍及全国,影响很大;第三,教材改革与教法改革同步进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第四,思想活跃,百花齐放,百家争呜;第五,每个时期都有一批教学改革的带头人,尤其是1978年以来,涌现出以于漪、钱梦龙、陆继椿、魏书生、宁鸿彬、顾德希、吴昌顺、程汉杰、欧阳黛娜、张孝纯等优秀的语文教育专家。

回顾语文教改的历史,我们看到道路是曲折的,继续前进的路途上还有不少困难。

1.陈旧观念的破除是很困难的。积极改革者只是极少数,认真学习先进经验,以新的观念进行教学改革的也是少数。一些成功的教学改革经验之所以在大面积上推广困难,主要原因是大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更新,而是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不思改革。

2.穿新鞋,走老路,缺乏深入改革的紧迫感。在“满堂灌”、“填鸭式”受到批评之后,就兴起了“满堂问”的谈话法;在“谈话法”过时之后,又出现了以应试为目的、以练代讲的“满堂练”。虽然,教学方法表面上在不断变化,但实质上还没有从根本上处理好学生是学习主体与教师是教学主导的关系,没有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放在首位。公式化、概念化的教学,还有一定的市常有的方法表面上看来有创新,但实际上未摆脱“一言堂”、“满堂灌”的陈旧陋习。

3.教改实验难于推广的又一个原因是,进行教改实验的老师比教普通班的考师课业负担重,他们要学习理论、做调查研究、积累资料、统计数字、进行总结、撰写论文,教一个实验班的工作量比教两个普通班的工作量还大,而他们的工作量只按教一个班计算,得不到进行教改实验相应的报酬,而且和教普通班的教师之间的关系又不好处,所以许多教师不愿做教改实验,不愿自我麻烦。

教学改革理论范文篇6

1.1描述性的定义

“随机考试”制度是在学校安排的考试周内,根据实际情况,将与考试相关的时间、地点、考试科目、监考教师、试卷选用等因素全部由计算机进行随机分配。考试期间,学生只知道要考哪几门课程,具体何时考何种课程、哪些教师监考、采用何种方式等则无从知晓,期末考试安排表上也仅用“课程一”、“课程二”、“监考教师1”、“监考教师”等来代替。此举旨在引导学生加强平时学习和考前复习,以考风促学风,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

1.2随机考试的内容

通过两年的随机考试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实施随机考试要有相关的政策和技术系统支撑。在政策层面:为配合随机考试教学改革,笔者所在学院进行了精心布置和安排。一是在学生层面,通过主题班会、新媒体宣传等方式,向全体学生倡议“认真学习、诚信考试”,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在此基础上,制(修)订了《信息学院考试违纪处分办法》,切实提供相应的政策保障,营造良好的期末考试氛围。二是在教师层面,要求教师紧扣教学大纲,狠抓试卷质量,确保考试题型、知识点选择、试卷难易程度等方面更具科学性,符合正态分布规律,各班级考试成绩评比结果将作为教师评优、评职称的重要依据。三是抽调骨干教师组成若干“监考组”,并制订了《信息学院教师监考守则》、《信息学院考试巡考和督察制度》等规范性文件,加强考试领导和教学督察。在系统层面:为保证随机考试顺利进行,信息学院进一步加强了试题库建设,研发出以“随机分配”为核心算法的随机考试教学系统,一期已经实现“考试科目、监考教师随机分配”、“考场座次随机分配”功能等,如图1所示。目前正在进行二期的开发,主要实现“考试试卷的自组织功能”。通过考试科目、监考教师、考场座次随机分配及未来试卷的自组织功能,极大降低了学生考试作弊的可能性。

2随机考试的特性

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相对于传统考试来说,随机考试至少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2.1随机性

随机性是随机考试的最大特性,具备随机性事件的一些特点。1)事件可以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进行:随机考试同一门课程,如数据结构,都有多套试题,就算是某一班级(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经考完,其他班级(如网络工程专业)通过设定不重复的条件,仍可以在不同时间段进行数据结构的考试。2)在基本相同条件下某事件可能以多种方式表现出来,事先不能确定它以何种特定方式发生:随机考试仅限定考试周期,至于具体的考试形式可以多种方式来呈现,如理论考试、实践操作、作品展示等。3)事先可以预见该事件以各种方式出现的所有可能性,预见它以某种特定方式出现的概率: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每学期学生公共课加上专业课有3~5门考试或考查的课程,则每次考试科目出现的概率为20%~33.3%〔4〕。

2.2灵活性

随机考试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学院可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学校规定的时间段内,采取形式各样的考核策略。一是在时间上的灵活性。考试周内的每一天都可以根据需要安排是否考试和考哪门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考试的难度。二是在考核方式上的灵活性。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决定了课程不能简单采用理论考试的形式,而更应该侧重对学生“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将来完善后的随机考试系统支持采用多种考核形式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如以理论考试考查学生对重要基础理论的掌握、以上机操作考核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以网上作品展示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2.3过程性

传统考试主要用来考核学生发展的结果,忽略了其发展的过程,因此考试改革本身无法等同于新课程中的评价改革,而“随机考试”的试行是教学改革的新探索,表面上看只是促进了考风学风建设,实际上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课教师要发挥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要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把握知识点的讲授进度,要充分调研试卷的难易程度,提高命题的科学性;学生则需要发挥主体作用,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这使得学生更加重视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将知识打牢,一步一个脚印并认真复习备考,单纯靠考前突击等方式是无法顺利过关的。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知识积累的过程性也是随机考试的一个重要特性。

2.4科学性

科学的教学评价强调有效发挥评价的改进和促进功能,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教学评价时,需要从教与学相统一的角度出发,以教学目标体系为依据,确定合理的统一的评价标准,认真编制、预试、修订评价工具;在此基础上,使用先进的测量手段和统计方法,依据科学的评价程序和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数据进行严格的处理,而不是依靠经验和直觉进行主观判断〔5〕。笔者所在学院随机考试制度就是针对传统考试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不能很好的体现而提出的一种科学的考试改革制度,对命题的把握和试卷的开发都做了很大探索和改进。在命题方面,为配合随机考试教学改革,信息学院全面恢复了“期中考试”制度,目的就是为了让教师科学把握教学,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水平。在学期末,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学院也成立了命题专家组统一命题、预考试等手段提高考试的科学合理性;在试卷开发方面,完善后的随机考试系统将支持“自组卷功能”,即以若干题型、题库为基础,系统依据“项目反应理论(irt)”随机组织多套试卷供考试选用〔6〕,这更加保证了考试难度的平衡和考试的区分度,从而保证了考试的科学性。

3实施随机考试的效果调查

随机考试制度是笔者所在学院2014年11月份提出并开始实施,为了调查改革成效,一方面,我们通过专题座谈会和随机访谈的形式,了解实际情况。另一方面,我们也制定了《随机考试实践效果调查问卷》,向目前实施的2014级、2015级各专业学生调查实际效果。共发放调查问卷150份,回收143份,有效回收率为95.3%。实际座谈和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实施随机考试教学改革后,78.8%的学生认为学院学风相对于以前得到明显改善;90%以上的学生对随机考试教学改革是持肯定态度的。在随机考试的最突出功能—避免“考前突击,临时抱佛脚”现象调查上,85.9%的学生非常同意或是同意,如图2所示。大部分受访学生认为,相对于以前的传统考试形式,随机考试更感觉到压力,这也激发了自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图2随机考试主要功能调查图3随机考试加深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调查结果从实际效果来看,学生普遍反映,实施随机考试以来自己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对所学的专业知识掌握的更加扎实(如图3所示),对自己大学四年的职业生涯规划也更加清晰。长远来讲,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也是非常有帮助的。但由于随机考试制度改革运行时间较短,36.5%的学生认为在配套制度和支持系统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

4结语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随机考试是一个大的系统体系。它涉及到教学过程中的“双主体”—教师和学生,涉及到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涉及到更宏观的教学政策的制定、教学管理方式的改革、学生管理方式的创新,也有随机考试系统等技术参与的成份。只有合理地考虑与组织这些“子系统”,使他们保持协调、高效地运行,随机考试教学改革这个大的系统,才能发挥出最大的绩效。但毫无疑问的是,随着随机考试教学系统组成元素的进一步完善,随机考试教学改革必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6〕。

作者:马良 张志远 单位:滁州学院

参考文献

〔1〕姜乃文,孙永平.大学课程考试评价体系及模式改革研究〔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1,(13):56-58.

〔2〕鄢泰宁,张涛,胡郁乐.专业课考试模式改革的迫切性和可行性〔j〕.中国地质教育,2010,(2):14-17.

〔3〕张国昌.关于高校考试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99-103.

〔4〕百度百科,随机性〔db/ol〕.baike.baidu.com/view/606111.htm.

教学改革理论范文篇7

关键词:中职学校;实践分析;教学改革;篮球教学

现阶段,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中职学校的篮球教学,可是,通过对篮球教学的调查和研究能够了解到,中国目前的中职学校篮球教学仍然有待改进,教学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教学思想落后、教学评价不合理、教学内容单一等问题,这导致了学生上课积极性较差、学生难以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所以,对现阶段的篮球教学进行改革是十分有必要的。

1.中职学校篮球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缺乏更新。迄今为止,中职学校的篮球教学已经经历了多次的变革和创新,过去呆板的教学形式已经不能和它进行比较。可是,想要对教学进行创新,就要经历一个漫长的阶段,我们需要时刻围绕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进行创新。部分中职院校在进行教育改革时过于敷衍,常常治标不治本,好像对教学进行了改革,事实上却没有改变教学手段。一些教师擅于为学生传授篮球技巧,但是学生由于缺少实践而无法了解教师教授的内容,这种教学形式无法提高教学质量。1.2学生缺乏体育学习的热情。在教授中职体育课程时,篮球所占的课时较少,仅仅涉及了部分内容,这造成了教学形式的单一。学生在篮球课堂上只能练习一些基本的动作,如上篮、运球、接球和投篮等,没有办法掌握更加丰富的篮球知识,也不能全面地了解篮球这项体育活动,由于学生对篮球活动不够关心,这将阻碍学生提升其篮球综合素养。除此以外,一些中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在没有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前提下就开展了教学活动,并且将提升学生的篮球水平作为主要内容,这将严重阻碍学生强化自身的身体素质,不利于推动中职体育院校教育活动的开展。篮球教学在应试教育的作用之下,更加关注水平是否达到标准,过分注重学生的体育成绩,并将运动技能的达标与评分作为主要考核内容,忽视了学生在态度和情感上的表达,也忽视了学生的进步。评价结构上缺少学生自我评价的部分,而评价也仅仅为了追求评分结果,这样的评价不能使学生自发的进行学习,考核由此也失去了价值。因为每一名学生都具备不同的能力,所以基础较差的学生即使努力也很难获取高分,基础较好的学生不用很努力就可以获取高分。考核评价只是在表面对学生进行了评价,却难以了解学生真实的掌握状况,部分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并对学习感到十分厌倦。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原因有很多。第一就是学生沉重的学习负担,学生为了使自己得到放松,常常喜欢做一些运动。而体育课在这种情况下就被学生当作了一种游戏。不仅学生这样想,班主任和老师都会拥有同样的想法,体育老师也会受到他们的影响而改变自己上课的态度,如果大家都持有这样的观念,将缺少学习篮球的积极性。第二是因为教学方式过于呆板,缺少创新,体育课堂不够生动,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乐趣。部分学生因为缺少体育基础,在简单的学习之后难以获得成就感,因此放弃了学习。

2.中职学校篮球教学的改革对策

2.1明确教学目标,注重因材施教。篮球教师在制定课程教学目标时,需要对多个方面的因素进行考虑,如学校的实际状况、学生的技术水平和学习能力、运动器材、学校的篮球场地、教学课时等。教师要制定目标和条理都十分清晰的教学目标,这有利于学生把握基础的篮球技巧,以便学生在日后的比赛和教学中科学运用这些技巧,学生一旦把握了根本的篮球知识,如基础理论知识、裁判法和基本规则等,就能进一步的组织和欣赏篮球比赛。学生在篮球运动中可以培养团结协作、吃苦耐劳和勇于拼搏的精神。这可以使学生更加热爱篮球运动项目,并自发的参与到篮球运动中,最终养成篮球运动的习惯。2.2改变教学思想。在新形势下,要想使中职学校的篮球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就必须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思想。现在的教育以素质教育为主,素质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基本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并拓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其得到全面的发展。它逐渐演变为中国目前高等教育的核心。我们应当将“快乐”作为主题,进而开展中职院校篮球教学,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对相关的专业技能课程进行缩减,增强课程的娱乐性,不断扩大篮球运动的队伍,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身心协调。2.3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首先,在中职院校开展篮球教学课程时,必须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兴趣作为一个核心要素决定了学生的体育锻炼和运动,它作为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能够帮助学生投入到运动中去,有助于学生培养坚持不懈的精神。教师需要站在这个立场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实现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以当前最热门的篮球比赛为案例,为学生分析篮球的比赛规则与技巧,吸引学生的关注度,结合视频进行教学,为学生传授处置伤病的方法。从多个层次对篮球的知识进行讲解,并在课堂中渗透篮球文化,在一定的水平上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开拓学生的眼界,增加篮球对于学生的吸引力。其次,教师需要持续的革新教学方式,进而有效的改进教学质量。改变传统的授课形式,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引导,确保所有的学生都能够通过学习而在课堂中有所收获。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为学生划分小组,让每一组学生都将兴趣作为学习的核心,同时组织全部的同学参加对抗类竞赛。另外,还可以将街头篮球的元素融入到教学之中,通过以上方式帮助掌握更多的篮球知识。2.4制定完善的考核制度。篮球技能和身体素质会影响学生的考核成绩,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技工学校应当制定完善的考核制度,对于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科学的评价,用这样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自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考核评价过程中,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掌握的篮球技巧、合作能力以及出勤情况等,综合的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帮助学生树立体育锻炼的信心,以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

3.中职学校篮球教学的实践分析

篮球教学属于中职学校教育当中的主要形成部分,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很关键的影响。将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作为前提,经过开展篮球教育,可以使学生们的而身体素质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的意志和品质,使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团结精神得到提升,能够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加以提升,激励学生的身心健康能够获得整体的发展。因此,要重视篮球教学的作用,充分发挥篮球教学的优势,现已变为提升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的主要方法。素质教育作为当下教育改革的趋势和主要旋律,抛弃了以往“只看分数”的落后且片面的教学观念,提出了以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为宗旨的全新的教学理念。篮球学科作为素质教育中体育教学的基础与核心课程,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和人才全方位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篮球作为一项在全球都十分普及的体育运动,由于它自身拥有较强的对抗性强、技巧性强与可观赏性强等,它一直以来都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喜爱。虽然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发展,篮球运动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教学和训练体系,但在开展实际教学时却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如教师相关的实践性知识不够牢固、训练方法缺乏针对性、多元性和没有形成相对系统的训练理论等,这些对于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设置了重重障碍,对篮球运动项目训练的科学化程度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利于篮球运动人才的培育。为此,在开展实际的篮球课程时,教师需要以社会发展和学生实际需求作为根本条件,不断将新的教学理念、科学的训练方法与系统的理论体系融入到其中,以提升篮球运动的训练效果。教师在进行篮球教学时,需要将篮球教学研究作为主线,结合多门学科理论、多种教学方法对篮球教学体系和实际的教学过程进行梳理与总结,对国内与国外的训练体系和教材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提出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的新理念,这样一来,篮球教师需要注重自身的篮球理论知识并提升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将有计划、有组织地帮助学生开展篮球知识教学与帮助学生掌握篮球技能作为主要目的,并通过大量得教学实例,对多种教学方法应用与有效性进行论证,只有这样做,才能实现对篮球教学理论的扩充,与此同时提升课堂实践的效果,并且积极的发挥其指导价值。通过对实际的教学模式进行设计与对照实验,能够探究和论证如何运用篮球教学新理论新方法。例如在对归因训练的介绍中,以学生篮球技能水平的高低作为标准,划分两组进行实验对照,并且经过对于分析实验统计结果,获得与之相应的结论。即在考试成功和考试失败两种情况下,归因训练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波动的情绪,从一步提升他们抵抗消极情绪的能力,在提出归因训练时要根据学生的气质类型和个性特征有的放矢地进行,使理论与实践得到有效的结合。当前,篮球教学训练仍然有许多没有解决的困难,其中,如何开展科学有效的篮球教学与训练工作以及如何培养篮球才等问题显得尤为突出。需要在篮球教育当中运用到很多全新的教学理论,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进一步提升教学训练的效果。

4.结论

当前,在中职学校的篮球教学当中依旧保留着在一部分问题,有一些篮球老师建立的教学理念是错误的,在课程教学当中的关注理论或者是实践教学不够完善,导致学生降低了参与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对于这一点,应该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新时代中职学校篮球教育当中的问题在第一时间实施改革,如此才能够使现如今国家与体育事业对于篮球人才的标准有所达成。只有对于策划实施与事实相符并且有所成效的改革,并且将学生的主体性加以关注,对症下药,这样才能使中职学校篮球课程的教学质量获得真正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鞠鑫涛.新形势下高校篮球教学改革的思路[j].科技资讯,2019,17(16):136-137.

教学改革理论范文篇8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人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就是虽然从整体上来看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不能尽如人意,但每个学校、班级总有少数语文尖子生,问他们经验,大多回答得益于课外阅读。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一文中也谈到了这种情况:"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看书"。其实,只要我们稍加留心就会发现,无论是中学生中的语文学习尖子,还是一些知名的学者作家,大多在青少年时代有过大量自由阅读的经历,大量课外阅读是他们通向成功之门的必由之路。例如刘绍棠、丛维熙、叶文玲等一批作家就是通过大量阅读走上写作道路等。大量阅读还使曾一度被认为是低能儿的学生奇迹般地改变了命运,进入了优等生的行列,作家权延赤、特级教师钱梦龙等都谈到了自己少年时代的这种经历。显然,大量的课外阅读对学生阅读水平、语文能力乃至认知思维水平的提高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为什么课外阅读会有这种作用呢?这是因为它是一种真实的阅读。在课外阅读中,阅读者是为了了解内容而去阅读的,通过阅读,他获得了新的信息,而阅读者语言能力在这种大量的持续的阅读实践中自然得到了提高。换句话说,就是阅读者和阅读材料之间存?quot;信息落差",阅读者为了获取未知信息,启动自己的语言习得机制,与阅读材料进行了信息交流,从而自然习得了母语书面语能力。正如儿童习得自己的母语口语,并没有什么人给他系统的讲解词语涵义、句子结构,他通过和周围环境的语言交际,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自然习得了母语的口语能力。此外,课外阅读对学生往往有极大的吸引力。我们发现,虽然学生对语文课和语文学习不感兴趣,但对课外阅读却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在国外阅读学研究中有一?quot;杰克现象"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一个叫做杰克的学生在学校被老师们认为缺乏阅读兴趣,他常常到原课文太没有味道,不精彩,然而在家里父母却埋怨他过分迷恋阅读,以致于一份杂志、一张旧报纸,甚至一页广告他都百看不厌。看来这种现象的确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即使是同一作者的同一作品,放在课本以外,学生津津乐道,爱不释手,一旦入选课文,一到课堂上就精彩非昔了。一位叫做卡罗尔的阅读学家形象地把它概括为"课内海明威没有课外的海明威精彩"。其实,并不在于是课内还是课外,只要我们进行的?quot;真实的阅读","课内海明威"是可以和"课外海明威"一样"精彩"的。

与课内精读和语言学习相比,真实的阅读(包括课内和课外)有自己的鲜明特点,它近似于生活中的自然阅读,是一种大量、真实的阅读实践活动。真实的阅读既不需要像语言学习那样在阅读后对阅读材料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分析讲解,也不需要像一般阅读能力训练那样在读后完成各种阅读检测题。真实的阅读首先是真实的,阅读者为需要而阅读,为获取信息而阅读,为实用而阅读,为兴趣而阅读,它关注的是文章的内容而不是文章的形式,阅读者通过阅读获得了未知信息。因此,真实的阅读要求把说明文当说明文来读,把议论文当议论文来读,把文学作品当文学作品来读。读说明文能获得新知,读议论文能了解新的观点,读文学作品能受到感染熏陶,只要读懂了文章的内容,阅读的过程便是语言能力习得的过程。其次真实的阅读时实践的,语言习得论认为,学生的阅读能力主要是学生在阅读活动中自然习得的,而不是仅仅通过老师对阅读材料的分析讲解和对阅读方法的介绍提高的。而且这种阅读实践是真实的、负载信息量的,不同于阅读训练中针对阅读技能的阅读实践。第三,真实的阅读是大量的,只有大量、持续的真实的阅读,才能使学习者语文能力不断得到提高。由于真实的阅读减少了课文分析和阅读训练,也使大量阅读成为可能。事实证明,许多老一辈的专家学者,无论是文学工作者还是自然科学工作者,他们杰出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就主要是通过这种真实的阅读获得的。

从教学理论上看,真实的阅读很容易在现存的语言学习理论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个体母语水平发展系统中,它与儿童母语习得一起反映了从口语习得到书面语习得的母语水平发展到全过程;在语文教学系统中真实的阅读与语言学习和语言训练共同构成了科学的语文教学体系;在语言教学系统中,真实的阅读和真实的交际分别在语文教学和外语教学中发挥主要作用。目前,通过大量自由阅读来提高学生书面语能力的观点已经得到了国内外语言教学专家和广大于语言教师的普遍认同。美国著名语言教学理论家克拉申在谈到如何提高美国人母语识字读写能力时,特别推荐一种阅读方法--随意自愿阅读(freevoluntaryreading简称fvr)。"fvr是自愿进行的一种阅读。读自己爱读的书,不用写读书报告,要求在每章阅读后回答问题,也不要求查阅生词,碰到不爱读的书就放下,去另找一本",他认为,如果能坚持这样做,"阅读和写作水平就会得到提高"(《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一期)。显然,fvr就是一种真实的阅读,不过,真实的阅读包括的内容比fvr更广一些。

从教学实践上看,几乎所有成功的语文教学者和语文学习者都注重发挥了真实的阅读在提高语文能力方面的主导作用。一些大型的语文教改实验方案也是如此。上海市有一个"扩大阅读,课时分段式"教改实验方案,这个方案从高中的5课时,初中的6课时中分别划出2课时来让学生自由阅读各种书籍,学生们对这种自由阅读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通过大量阅读,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了全面、大幅度的提高。(详见《语文学习》1989年第七期)目前,湖北宜昌市正在实施的初中语文"课内外衔接"语文能力训练教改实验,也将大量课外阅读放到了语文教学中的突出地位,将它作为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手段。无独有偶,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有两个成功的语文教改方案也是以大量课外阅读为主要特征的,一个是由国家教委发文推广?quot;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改实验;一个是山东烟台市小学语文"大量读写,双轨运行"教改实验。前者突破了小学低年级不能进行阅读和作文的模式,在儿童入学不久,尚不认识汉字和识字不多的情况下,利用汉语拼音使识字和阅读、写作同时起步,交叉进行,寓识汉字于阅读之中,发挥了阅读对识字、说话和写作的促进作用。后者把小学阶段的阅读和写作总量分别提高了5倍和4倍,把语文教学时间一分为二,一部分用于课堂教学,一部分用于课外自由阅读。在三~五年级每周开设三节课外自由阅读课,建立了课内阅读教学和课外大量阅读相结合的阅读教学"双轨运行"新机制。这两个实验都取得了大面积大幅度提高学生语文读写能力的显著效果。不仅如此,实验对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发展学生的认知思维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等也起了积极的作用。(详见《人民教育》1992年第10期和《小学语文教师》1995年第10期)

那么如何将真实的阅读和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结合起来呢?首先,我们必须坚持"大大语文"的语文教改方向,坚持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结合,坚持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人文传播民族文化。因为从语言习得论的观点看,语言能力只有在联系信息和心理信息同时传递同时加工的真实的语言活动中形成,不负载信息量的语言活动不是真实的语言活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使真实的阅读占据主导地位,使阅读活动紧扣时代脉搏,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突出语言的民族文化特色,这些也是语文作为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的性质决定的。

其次,我们要坚持在大量真实的阅读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这一点和目前具有广泛影响的语感教学论是基本一致的。按照语言习得论的观点,学生的语言能力主要是习得的,而不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语文知识的学习,更应大幅度增加阅读实践在教学中的比重,减少对课文的讲析,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活动中提高语文能力。同时,我们还要注意这种阅读实践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现代文阅读能力训练,而是主要关注内容的真实的阅读,所以我们还要减少作业量,使学生从书山题海中解放出来,有充分的时间进行主动的生动活泼的真实的阅读。

教学改革理论范文篇9

组织教学,才能不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一、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观念是束缚人们行动的枷锁。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更新教育者头脑中的一些传统、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目前,素质教育改革正在蓬勃发展,素质教育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因而中学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的实施。只有具备了先进的教育观念(理念),才会有先进的教育实践。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教师定位在“传道、授业、解惑”,而素质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楷模,学习技巧的传授者,教育科研的专家。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此,我们应努力做到

首先,认真学习和研究创新教育理论。高中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的核心应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育。为此,教师首先应该认真学习马克思、邓小平和总书记关于培养创新人才的理论思想。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武装头脑,并把这一理论具体应用到教学实际之中,增强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自觉性。

其次,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教育观念的转变,必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政治教师不仅具有高尚的政治素质,更应该具有高深的业务素质。研究性课程是近年来中学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过程中的一种较为新颖的课程形式,开展研究性学习,需要具有研究素质的教师,即研究型教师。政治教师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形成多层次新型的知识结构,具有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进而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团结协作意识,促进他们德才素质的全面提高。

再次,创新教育方法。在信息化时代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是学生的指导者、辅导者、合作者。素质教育对高中政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课堂不仅要传授知识,教会技能,更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不仅要关注学生眼前发展,更要着眼于终身学习愿望与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注意学习方法培养,更要注重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的培养。课堂教学要开展师生互动的探究活动,教师不仅要注重教的艺术,更注重学的方法。教师要能够换位思考,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体验学生的处境和感受,引导学生采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

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中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但是,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形式单一,在不同程度上使政治课教学失去了吸引力。如果不进行教学改革实践,那么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目标的实现都无从谈起。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转变这一状况,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点,在教学中应始终把增强吸引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上。

首先,探索新型的教学方式。高中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阶段,对什么问题总喜欢刨根问底,他们不在满足于是什么,而要深究为什么了,因而高中教学需要巧妙“布惑”,设置障碍,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思考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故意布惑巧设学习障碍,干扰学生,使学生处于真假难辩,“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下,从而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点燃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完成创新过程。同时,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处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转变的阶段,因而政治教学如果过于理论化容易导致学生的在认知上产生障碍,需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才能实现认知水平上的更大跨越。所以,政治教学要求教师采用创设情景的方法来阐释相关的政治理论,让他们身临其境,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个学生进行有效或高效学习,使他按自己的性向尽可能发展自身潜力,从而尽可能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是站在真心实意地帮助学生学习成功的角度来考虑、选择教学方式,让教学方式成为学习的拐杖,而不是教师讲技和讲艺的展演。

其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关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课的建议有:社会调查研究、参观活动、课外讲座、参加生产劳动、军训活动、社会服务活动、撰写小论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创新的课程,是在教育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它提倡的是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学科学、重实践。而综合实践课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得到最大的活动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中成长,在参与和合作过程中溶入社会,在认识自我和重塑自我中发展并成才。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任务要贯穿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对学生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确定的指导、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总结和交流阶段的指导。在活动实施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针对学生的实际和相关的课程资源,在活动开始阶段,可以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基础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利用工具书(文摘、百科全书等)做笔记、进行访谈、对资料做整理和分类等方面的技能。在活动总结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形成结论,指导学生撰写活动报告,并进行不同方式的表达和交流。在总结时,要引导学生着重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高中政治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可以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在实践中发现、提出、解决问题能力,在实践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与体验等方面的目标得以实现。

再次,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如果应用于政治课堂教学,并与政治课堂教学融为一体,将可以提高政治课堂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德国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说:“真正感觉的观察比之单纯的描述更为可取。”可见,教师以影视显现、实物演示、图画再现等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一些可感可知、有声有色的具体对象,给学生以鲜明生动的形象感觉,就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活泼、积极、主动地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渠道,而且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阵地。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方法,这使政治课的德育功能不能很好地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从而也影响了学校的德育工作。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政治课教学,将使政治课的德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授高三政治常识有关一国两制的内容时,我截取了“中英政权交接仪式”和“中葡政权交接仪式”的片断,通过多媒体技术再现了当时香港、澳门回归时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又以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诗“乡愁”作为结束来教育学生:祖国的统一大业还未最终完成,每个学生现在都应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达到了很好的德育效果。多媒体辅助教学,在中学政治课堂教学领域有着极大的应用优势。这种崭新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必将大大优化政治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

中学阶段的研究性学习,应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的专题,通过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要求教师不要将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指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学习方式,对于传统教学而言,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

教学改革理论范文篇10

教学要改革,这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作为培养中学教师的师范学校,教学改革更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方面我们培养出来的教师,不只是要求能胜任中学语文教学,更重要的是能做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先锋;另一方面,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师范教育本身的教学也必须变革,否则,就根本无法适应中学教师人才市场的需要,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也无从谈起。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使高师教学改革与中学教学改革对接,我们先后组成四个调查小组,分赴广东、长沙、衡阳市区以及下属各县共20余所中学进行了专题性的调查,获得了极有价值的第一手材料。相当一部分中学教师认为,语文教学改革中存在一些带普遍性的误区,这些误区实际是传统陈旧的教学观念的续延,如不走出这些误区,中学语文的所谓“教学改革”,就只能是“换汤不换药”式的“改革”。针对目前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普遍存在的几个误区,大部分教师交流了自己的感受。现根据这些来自第一线的材料,围绕这几个问题,结合我们研究的心得,发表一些看法。

一、关于“打破满堂灌”和“开展双边活动”

一讲到教学改革,人们都要提到这两个问题。而且,有些人还片面地认为,只要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教学改革便成功了。事实上,教学改革包括的范围很广,非此二者所能概括。打破满堂灌和开展双边活动固然是教学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就某种意义上说,这两点还不是教学改革的重点症结所在。在一些人看来,课堂上让学生站起来读一读,讲一讲,做一道练习,这便不叫“满堂灌”了。其实不然,老师讲授便有灌输之意,属于“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讲授法仍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不能把“讲授法”和“满堂灌”这两个概念等同起来。关键在于,讲授法要求科学性、启发性、系统性相结合,并彻底摒弃那种死板的一味注入式的讲授。科学的讲授法是必不可少的,问题是必须抓住重点,突出难点,启发诱导,严防填鸭式的硬灌。

和“满堂灌”紧密相关的就是“双边活动”的问题。的确,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的过程。因此,教与学这二方面都不能忽视。但是二者之中,学生的一方尤为重要。要搞好教学,就必须很好地开展“双方面”尤其是学生一方面的活动。然而,正如和上面所说的“满堂灌”一样,一些人对于“双边活动”也理解不全面,总认为“双边活动”就是问答式。这是片面的。首先,“活动”的意义并非单指口说,手做,而主要是指大脑思维活动。诚然,学生回答要动脑,但是动脑并不一定要答,更何况有些问题是一些勿须动脑的答。其次,针对学生这一方面来说,“双边活动”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努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讲课中处处设疑,制造悬念,引起学生思考,这才是有效的双边活动。当然,课堂上的提问是必要的,但有一个原则,就是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有价值。确切的说,是为突出重点、解决难点而提出来的,是有目的、有启发性的。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而得出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的结论,这样的提问才有价值。有的人认为启发式就是问答式,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不动脑筋的答,不仅无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更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无目的的回答,只是形式上的热闹而已,收不到实效。比如讲授叶圣陶的小说《夜》,一般的总是设计一些诸如“小说写了几个人物”等一类显而易见的问题,一问即答,看起来效果很好,其实学生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反而浪费了时间。一位教师教这篇小说时,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课文描写阿弟回来时进门的神情动作:“门才开了一条缝,外面的人闪了进来,连忙,轻轻地,转身把门关上……”这本来是一句话,作者为什么要逗开作三句?作用何在?这样的问题,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能更深刻地理解人物性格和小说的思想内容。

再则,讲“双边活动”,必须要认识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我们知道,所谓的“双边活动”,就其外在表现形式而言,重点在学生这一方面。然而,若就其实质而言,重点应摆在教师一方面。如果就教的角度看,可以说,教的活动是教师一种主动性的活动,苏联现代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奇对此论述得相当深刻,他说,“学生的企求与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和教学方面的目的这两者绝不是完全一致的。……教师是根据关于未来前途的纸上谈兵的意图去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教学的,但是学生听命于自己的此时此刻的要求,想方设法地摆脱教师对他的影响,这就产生了师生冲突的情景:学生不想接受教师的教学和教育,而教师又不能把这一教学和教育的过程挪后去。这怎么办呢?决不能象过去一样采取纪律约束,甚至惩罚的强迫性教育了”[1],而应该“使学生在积极的动机作用基础上接受教育要求所必需的学习——认识任务。换句话说,要使学生自由选择的学习对象恰恰就是教育要求所必需的学习任务,是他在一定的教学阶段上必须掌握的一定的知识体系”[2]。可见,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教学的关键,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根本的办法是使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课堂的提问也同整个教育过程一样,既要求科学性,又要有趣味性。所以单纯追求形式上热闹的回答固不可取,就是不着眼于提高学生积极思维的问答对教学也是无所裨益的。因此,教师必须很好地研究教材,透切了解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动其心灵,触发其情思,开发其智力,使学生积极地配合教师的教,完成教学任务,这才是科学的“双边活动”。

二、关于课堂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首先应当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改革。我国语文教学五十年代受苏联凯洛夫教育理论的影响,一直到现在还是一上语文课,就一定是按“时代背景、结构层次、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等先后次序的一个模式的教学。经近几年教育界大声疾呼,有的稍有改观。但是,从文章的开头到结尾,逐段逐句,讲讲读读的课堂教学设计却丝毫未变,加上一个“问问答答”,还美其名曰“改革”,实乃语文教学法之大忌。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又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据一个调查资料表明:几乎有80%以上的语文课不受学生欢迎。原因何在?并不是语文教师都是学问不深,都是不负责任,问题的关键在于老模式的教学。讲授课文,时代背景、介绍作者,读一遍,再分段,再分层,中心思想,写作特点,无不依样画葫芦,教师费力气,学生不愿听。“事倍功半”,何用之有!无怪乎大部分教师总是叫苦,喊课时少了,这样怎么能达到现时代要求的“高难度高速度”的教学原则呢?事实上,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对于教材中的任何一篇课文,不但能看懂,而且还能把握住其中的某些精髓。一篇课文,学生阅读之后可以弄懂三分之一、二分之一甚至更多。因此学生能掌握的就不要讲了,只要讲那些学生无法弄懂的东西就行了。确切地说,教师的作用不在逐句地讲课文,而是去归纳总结课文,把学生通过阅读获得的零乱的知识信息整理成为有系统的东西,帮助他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况且中学语文教学决不同于小学语文教学着重于识字、释词,相反应将重点摆在把握文章的内在涵义和艺术表现手法上。可以说,中学语文课相当一部分带有赏析的成分。目前中学语文教材,大抵上是三类文章(文言文除外):一类议论性文章,一类说明性文章,一类便是诗歌、小说、散文等文艺性的文章,而且后一类占的比例最大。对于这三类文章,应该有完全不同的三种教法,议论性的文章重在剖析文章的逻辑性;说明性文章重在分析文章的条理性;至于文艺性文章,则重在知其言外之意,表外之象,而决不要纠缠那些字句(当然,为了说明某一问题,对关键词句的分析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对那一些写意性的文章,根本不要去字斟句酌,只要能悟其神理契机,就达到了目的。这种领悟如庖丁之解牛:“可神遇而不可目视。”又如中医之言切脉:“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如果过分地追求一字一句,那结果一定会适得其反。试问,如果拘泥于一字一词,怎样讲解“白发三千丈”,又怎样讲解“千里莺啼绿映红”?如果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只要紧紧抓住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让学生领会文章的意境就行了。李健吾的散文《雨中登泰山》,安排三个课时,一般来说都认为时间紧,什么原因?就是课文较长,按老模式逐段逐层地讲,老师不厌其烦,学生昏昏欲睡。因此,教学改革,首先要改掉这种陈旧的“课堂教学设计”。一篇课文,按其教学目的和重点难点设计一个甚至几个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去讲授,解决了这些问题,就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还能节约时间讲授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其它知识。再如《雨中登泰山》,便可围绕这个问题来讲,作者的游程(稍作提示以明文章的线索)、沿途几处重点写景及其特色,这样,便把整个课文串通起来,时间只需一个半小时左右,剩下的一个半小时,便可结合一些诗文(如学过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刘白羽的《长江三峡》和未学过的杜甫诗《春望》、王维诗《山居秋暝》)讲文学作品中感情的表达和立意的问题。又如讲曹禺的戏剧《雷雨》(只选一幕)安排三课时,同样也只要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重点讲一个问题——戏剧的人物语言(而且只以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对话为例,周朴园和鲁大海的对话让学生去举一反三,自己分析),在分析中结合解释戏剧冲突和人物动作,剩下的时间介绍戏剧的基本常识和中国戏剧发展概貌。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关于中学生知识结构的“精”与“博”

当今的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知识总量飞速增长。这个时代的教育目的“不仅要求一个人具有广博深刻的知识,而且要求发展他的智慧、意志、情感,发展他们的才能和天赋”[3]。怎样达到这个目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显然是不行的。由于高考、统考、会考的压力几乎各个学校都是围着“考”字转。为了追求录取率,大部分教师在学生知识结构的“精”字上下功夫,初中讲高中的内容,高中变成大学预科,老师虽竭尽心力,学生却不堪重负。因此,许多中学教师认为,要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目的,就必须让学生有牢固坚厚的基础知识,“博而后才能精”。作为中学生,对知识的要求是“博”而不是“精”。因此,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只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掌握更多的知识。而“纵横比较,以点成面”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

什么叫“纵横比较,以点成面”呢?简单地谈,就是在讲某一内容时,必须按需要联系和本内容相关的知识,讲某个作家的作品,纵向可以联系其他作品,横的可以联系与之某一点相似或相异的其他作家的作品,上下纵横,联系比较,使之系统化、整体化。这样,以课文内容的这一“点”而上下联系,纵横交错成了“面”。“纵横比较”是手段,“以点成面”是目的。这种联系比较的内容是极其广泛的:有不同类型的比较,有相同类型的比较,有思想内容上的比较,有艺术手法上的比较,例如讲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可以联系他的《祝福》、《药》、《孔乙己》来比较分析,还可以联系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来比较分析。这样一来,不仅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本文揭示的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思想意义的深刻性和普遍性,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对鲁迅作品所蕴含的社会生活内容和艺术手法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这一小说的知识的“点”也便成了“面”。又如讲黄宗羲的《原君》,在分析文章中所论述的“(君主)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的意义时,便可结合讲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以及杜甫的《石壕吏》和白居易的《卖炭翁》等等。这样,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知识掌握更牢固,更扎实。当然,采用这样的“纵横比较”教学方法,首先要解决好上面所讲的“课堂教学设计”问题,只有这样,才会有时间来进行比较和综合的分析,而且还要求教师必须付出更艰巨的劳动,努力丰富自己,认真备好课文,才能达到目的。

总之,教学要改革,但又不能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要一步步地逐一解决教学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以最大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最理想的教育和发展”[4]这一目的。而所有的这一切改革关键在教师。没有教师的主动性,便没有学生的积极性,那么,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徒劳的,还谈何改革呢?因此,教学改革对教师要求更高,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广博的相关专业的知识面,而且还要掌握切合中学生心理特点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不但要钻透教材,而且更重要的是研究了解学生,这样才能真正掌握教学改革的主动权。只要教师掌握了主动权,教学改革就一定会成功。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