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读后有感范文10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03-20 01:54:14
名著读后有感范文篇1
中学生的成长离不开书籍,书籍是我们的精神食粮,没有它们的哺育滋养,我们的生活是不完美的;没有它们的意味深长,我们的人生是缺憾的;没有它们的充实诱导,我们的精神是虚无的.读书,特别是文学书籍,犹如春雨哺育着大地,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如夏风凉爽着世界,让我们享受着人生;如秋果挂满了枝头,叫我们精神饱满,文学名著的奥妙潜移默化的感染着我,塑造着我,成就着我,"雪中送炭",无疑是我们对文学名著的真实体验!!星酷网!
!星酷网!我国的四大名著,可谓是博大精深,我对四大名著也情有独钟.《西游记》,小时候的我读起它来总觉得既过瘾又有趣,那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令我留恋忘返,回味无穷.但今日今时,再次拜读《西游记》,我的领悟却变了.〈〈西游记》是我国古代文学百花园中一朵怒放的奇葩.自问世以来,不胫而走,风靡文坛,故事流传,广及民间,真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雅俗共赏.每当我翻开《西游记》时,总有不同的心情.此时此刻我又有了新的领悟,他那曲折的情节中暗藏着人们渴望而不可及的生活理想和人性追求,那就是——自由.在经历了长时间个性受约束的日子,新世纪的人们都格外向往自由,向往那个自由的化身:孙悟空.孙悟空破石而出,"不伏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所约束",闯龙宫,闹冥司,花果山上称王.可以说已经达到人性摆脱一切束缚,彻底自由的状态.孙悟空其实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质中最突出的就是向往自由,他始终在追求自由,它的一切斗争也是为了争取自由.这样一个鲜活的形象给予了读者一种追求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气.然而,每个人都明白,在现在,即使是将来,完全的自由终究是不可能的,人始终要受到这般那般的约束.尽管包围着我们的是个受约束的世界,但我们可以让内心尽量变得广阔而幽深,让它能够无边无际,包容天地.然而,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人被一些价值不大的东西所束缚,却自得其乐,还觉得很满足.经过几百年的探索和发展,人们对物质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对于精神自由的需求却无端被抹杀了.总之,我认为现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一种开拓进取,寻找最大自由的精神.在厉尽时间锤炼的《西游记》中,竟深深蕴含着新世纪人们最渴望的自由精神……这是我此次阅读《西游记》体会最深的,以前的热闹已烟消云散,我就是孙悟空,去寻找我的自由,我的精神带着意味未了的心情我又迈入《水浒传》中那忠义的世界,从中我有体悟到忠义背后的爱的精神.不必说晁盖和小旋风柴进的仗义疏财,也不必说戴宗的飞行腿,吴用的足智多谋.单说打抱不平的鲁智深,他颇有些野,一身鲁莽庄稼汉和无业游民的习气,动不动就发火,遇事不问青红皂白,总是一说二骂三打.结果不是吃亏就是后悔,但是却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最重要的是他身上有一种英雄气概,有一种愿意为兄弟两肋插刀的仗义,他这一点让我尤其感动.我试想,假如让他来到我的身边,相信没有多少人能有他这样的魅力.这不是因为他的相貌,也不是因为他有所么魁梧的身材,更不会是他有大把的财富,就一点,就是他那在别人眼中芝麻大的优点.请不要小看他那芝麻大的优点,在这世界上就要灭绝了.*为您提供范文我总觉得我们在生活中对于朋友甚至亲人少了一份亲情,少了一份哥们儿女情.我清楚的记得,以前在我们农村,吃百家饭,喝百家汤,最寻常不过,我经常毫无顾忌的到邻居家吃饭,没有礼节,没有拘束,只有欢乐.邻居家的哥哥现在和我还是和原来一样好.在我哭着闹着不上幼儿园时,我们和邻居经常一起聊天,但是我们开始装上了一扇木门.再看如今,我家的门也变成了三厘米厚的防盗门.这就像一条河,让我们和邻居的感情隔在天地两岸.关爱,我们的社会很自然的少了一份爱,一份及其重要的爱——一份关怀.对于关怀,也许只需要一句简单的问候,或者是一个会心的微笑,就能让人喜笑颜开,就让人感受母亲般的关怀.不要太吝啬,一句问候,一个微笑不会让你失去什么,只能让你的人格得到升华.
名著读后有感范文篇2
如果把25年来高考语文卷中的大小作文综合起来看,它们已涉及到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各种表达方式。若仅以大作文的命题形式而言,可分为单纯命题作文和提供材料作文两类。
单纯命题作文共有3次。它们分别是1982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议论文),1988年的《习惯》(文体不限),1994年的《尝试》(记叙文)。
提供材料作文多达22次。这其中又可分为以下6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提供文字材料,缩写和改写各一次。1978年要求考生将一篇《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的议论文,由1800字缩写成500~600字的短文。1979年要求考生把何为的短篇小说《第二次考试》改写为《陈伊玲的故事》。
第二种情况是,提供漫画自拟题目作文两次。1983年要求对一幅《这里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的漫画展开议论。1996年的作文题中出现了两幅漫画:一幅是《给六指做整形手术》,另一幅是《截错了》。要求考生以《我更喜欢漫画〈〉》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第三种情况是,提供文字材料写信两次。1985年提供一则环境污染方面的材料,要求考生以“澄溪中学学生会”的名义,给《光明日报》编辑部写一封信,反映情况,申述理由,呼吁尽快解决。1989年提供的材料是,一个重点中学高三年级里中上水平的学生对历史很感兴趣,他想报考某重点大学历史系,而班主任和父母对此则持有不同的看法,使得这位同学非常困惑和苦恼,给你写了一封信,想听听你的意见,请你给他写一封回信。
第四种情况是,提供文字材料再加命题或半命题作文6次。它们分别是1980年的《读〈画蛋〉有感》,1981年的《毁树容易种树难》,1986年的《树木·森林·气候》(副标题自定),1991年的《近墨者黑》和《近墨者未必黑》(二题任选其一),1998年的《坚韧——我追求的品格》和《战胜脆弱》(二题任选其一),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副标题自定)。
第五种情况是,提供文字材料,规定范围,由考生自拟题目作文9次。1984年提供的材料是中学生和中学语文老师对作文教学的不同反映。命题者要求考生联系自己和周围同学的现状,以对中学作文教学的看法为中心,写一篇议论文,1987年提供的材料是a县育民小学在征得家长同意后,举办了游泳训练班,经过科学训练,在全县小学生游泳比赛中获得了团体冠军。命题者要求考生就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这个问题写一篇文章。1990年提供的材料是一对孪生的小姑娘在玫瑰园中与母亲的对话。一个说这是个坏地方,因为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另一个说这是个好地方,因为这里的每丛刺上面都有花。命题者要求考生就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议论。1992年提供的文字材料较长,在“春雨潇潇,路灯朦胧”的候车亭旁,依次出现的人物除“我”以外,还有“运动鞋”“红雨衣”和“伞下一对男女”,他们在公共道德问题上前后有不同的表现。命题者要求根据所提供材料加以设想,写一篇短小的记叙文,记叙他们中的谁又怎样回来清理这个地方。同时再选择材料中的一个或几个人物的思想行为,进行分析,写一篇短小的议论文。1993年提供了这样一则材料:夏日的夜晚,院子里梧桐树的一块老皮剥落了,露出鲜嫩的新皮。女儿对老树皮发出一串赞叹……儿子对新树皮发出一串赞美……父亲听着,看着,深有感触地说:“我希望人世间的一切都能像你们所说的那样……”根据这个材料,让考生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对环境和气氛加以具体描写,并要写出女儿、儿子的具体话语和父亲未说完的话,写出人物的神态。1995年提供的材料是一首寓言诗《鸟的评说》,诗中的7种鸟相互攻击、讽刺和嘲笑。命题者要求考生根据这首短诗,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1997年提供了3则材料,第1、2则为正面材料,第3则为反面材料。命题者要求考生根据“材料2(乐于助人)”和“材料3(遇到别人碰上麻烦事时悄悄走开)”,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2001年提供了一则寓言,说一个年轻人在“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和“荣誉”这七项中必须丢弃一项时,把“诚信”抛掉了。命题者要求考生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2002年提供的材料,说的是一位登山者途中遇到了暴风雪,面临生命危险;正在这时,他发现雪地上有一个冻僵的人,是救人还是尽快找到避风处自救?经过心灵翻江倒海的思量,他选择了救人。命题者要求围绕“心灵的选择”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第六种情况是,提供几何图形命题作文1次。2000年提供了4个各不相同的几何图形,问哪一个与其他3个类型不同?要求考生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题,写一篇文章。
25年来的作文题,若以体裁进行分类,则有书信体两次,读后感两次,体裁不限的7次(从1998年到2002年已连续5年不限文体),规定写记叙文的3.5次(注:1992年要求写短小的记叙文、议论文各一篇,每篇不少于350字即可,各占25分),规定写议论文的10.5次。如果再以每次作文的篇数来划分,要求小作文、大作文各写一篇的9次,不大不小写两篇的1次,只写一篇大作文的15次。
二高考作文的粗略分析
纵观25年的高考语文卷,首先,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思想性一直是高考作文的主旋律。1982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题目取自千古绝唱《岳阳楼记》,要求论述的是人生的价值观问题,议论的中心是“苦乐观”,即对吃苦与享乐、逆境与顺境等的人生态度。题句作者范仲淹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坦荡胸襟和高风亮节,能引导考生积极思考个人与集体、局部与全局、眼前与长远、荣誉与困难、权利与责任等关系。又如1992年高考作文中的记叙文,要求“记叙他们中谁又怎样回来清理这个地方”,试题在所提供的材料中已明确点出:“‘运动鞋’‘红雨衣’和‘伞下一对’,他们都有可能回来。”这就是一种积极向上、向善的形式,引导广大青年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把爱护公共环境当作自己的自觉行动。1993年的试题要求在记叙文中赞叹老树皮,赞美新树皮,这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引导,不少考生从老皮剥落,露出新皮这种自然现象,联系到社会现象,赞叹革命前辈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赞美新生事物强大的生命力,等等,这样的立意就十分准确而切题。2001年和2002年分别要求围绕“诚信”和“心灵的选择”作文。在我国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让当代青年学生思考和表述诚信和舍己救人等话题,显然是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相关的。
其次,高考作文还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较为辩证的思维方法。每年的高考作文题都是命题者集体智慧的结晶,有其深广的寓意,考生可以从若干个不同的角度去提炼中心思想。如果能选准最佳角度切入,并能揭示出论题或所提供材料中的核心问题,那么文章就会有一定的深度和分量。1996年的《我更喜欢漫画〈〉》,若就“医”论“医”,势必不能写深写透,显然也不太符合命题者的初衷。倘能就“医”论“他”,把议论和批判的矛头对准社会上形形色色类似“庸医”的人,就能写出立意高远的好文章来。又如1991年的“近墨者黑”和“近墨者未必黑”,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命题,分属两个完全不同的认识范畴,要求阐述的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社会问题。“近墨者黑”是从整体的社会现象来观察问题的,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当然是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则是就个体的思想表现而言的,人们都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近墨者又未必黑。如若看不到这是两种不同的认识领域,揭示不出其内在的规律,仅仅是罗列一些现象材料,那是不能论清题旨的。再如1989年要求给处在困惑和苦恼中的好友写回信。毫无疑问,这封信的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发友看了你的信后能否减轻乃至消除困惑和苦恼。你必须首先在好友报考重点大学历史系和一般院校以及外经贸专业三者中确定其中一个,然后再说出一些能使他信服的道理来;与此同时,还要顾及好友、班主任及父母三方面的想法和可接受的程度。只有这样,才能把信写得入情入理,既观点鲜明,又不失之于偏颇。
再次,高考作文对考生知识面的广度和文章的布局谋篇及语言文字的运用等都有较高的要求。一位考生在1988年题为《习惯》的作文中写道:“如果爱迪生习惯于黑暗,那么今天我们也许还点着蜡烛;如果赵武灵王习惯于宽大的袍子和沉重的战车,也许赵国早就灭亡了;不客气地说,如果老祖宗类人猿习惯于爬着走路,那恐怕我们今天的境况就不可想象了。”这位考生的知识面就较为宽广和扎实,否则就不可能把科学发明、历史演变、生物进化等方面的知识如此信手写进文章里来。1986年的作文题是《树木·森林·气候》,要求考生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一个有意义的话题来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篇作文所提供的材料是带有比喻性的。对于用比喻性的材料作文,一般所采用的方法是先引用材料,稍加概括,然后转入自己确定的正题,这叫转折入题。有位考生是这样入题的:“‘一颗树不能改变气候,只有森林才能改变气候’,提起森林调节气候,我不禁想起了社会气候……。”类似这样的入题方法,就是掌握了斩折入题的个中要领的,它给后文的论述拓开了非常广阔的余地,让人读来备感亲切自然。文章的语言向来都有高低之分,文野之分,雅俗之分。不少高中毕业生由于长期的努力,语言的功底已较为厚实。我们高兴地看到,每年的高考作文中都有精品佳作。这些优秀作文不但思想内容健康充实,而且语言也非常精美流畅。有的考生还擅长于把一些好诗好句十分贴切地引入文章,如1993年的作文,有位考生引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来赞美新树皮,引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来赞颂老树皮,不但显得精要,也给文章平添了几许高雅。又如1995年在根据《鸟的评说》展开议论时,有的考生引用了“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以及“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等诗句,很形象地阐明了人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要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的道理。
三高考作文的几点启示
第一,要提高对思想性在写作中起统帅作用的认识。有的学生总认为写作与作者的思想境界关系不甚密切,只要提高写作技巧就能写出好文章。其实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鲁迅先生说得好:“我以为根本问题在作者可是一个‘革命人’,倘是的,则无论写的是什么事件,用的是什么材料,即都是‘革命文学’。从喷泉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注:《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44页)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论著中,更是反复强调思想修养的重要性,他说:“有些人认为只要学好了语文,思想内容的问题也会随之解决,因而就想专在字词语句方面下功夫。这个想法也不对。”(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39页)由此可见,我们在练习写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及辨别是非的能力。1989年高考作文的书信中,有位考生告诉好友:“你千万不要听父母的话,他们都是时代的落伍者,满脑子铜臭味;你也不要听班主任李老师的话,他让你考一般院校,是因为把握大,你考取了,他能名利双收,不但可以提高知名度,还可以多拿奖金。”这位考生在信中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倾向就是不够健康的,当然只能得到极低的分数,因为它既不符合当时的客观实际,也丝毫不能消解好友的困惑和苦恼。
第二,要通过课内外的结合,尽可能地扩大知识面,掌握更多有用的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高考是全国性的选拔考试,它的公正性、公平性是世人所公认的;所以,作为占分最多的作文题,且不说具体的题目,哪怕是题型和大的范围都是难以事先估计到的。尤其是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愈来愈具开放性,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封闭,有时引入几何图形,有时甚至引入某些科技前沿知识,等等。所以,与其说投机取巧找捷径猜题目,倒不如老老实实地经过长期训练打好基础。要学好课内的语文篇目,要多参加社会实践,多关心国内外大事,还要有计划地多读名家名著。除了学习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外,还要多了解自然科学方面的常识。只有这样,临到写作时,大脑仓库中才有足够可供选择取舍的好材料;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第三,要强调在看问题时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以及提高组材成篇的能力。高考的作文题或所提供的材料,往往故意给考生设置两种或多种不同的情况,让考生选取一种进行阐述或议论。所设置的不同情况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一正一反,互不相容。如1981年的“毁树”与“种树”,1990年的“这里是个坏地方”和“这里是个好地方”,1997年的“乐于助人”和“悄悄走开”等。其实,1988年的命题作文《习惯》中也包含着好坏两种习惯。另一类是能够相容、不是非此即彼的。如1996年的《我更喜欢漫画〈〉》,所提供的两幅漫画都很好,要你经过比较后选择其中一幅展开议论;1989年给好友写回信,报考重点大学历史系,报考一般院校及报考外经贸专业都不无道理,它们之间是优与更优的关系;2000年所提供的4种几何图形,任何一个都与其他3个不同,都可以作为正确答案。对此,考生必须予以辩证地把握和认真地分析,否则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偏误。
第四,要养成每次作文动笔前都认真审题的习惯。古人说得好:“袖手于前,始能疾书于后。”(注:清·李渔:《李笠翁曲话·闲情偶寄》)大量事实证明,有没有袖手思考的过程,是大不相同的。1991年的作文,有的考生由于对“近墨者未必黑”的含义未作深入考虑,结果所用的论据竟是“驯虎女郎的性格未必变得凶残,治血吸虫病的医生不一定就传染上血吸虫病,管监狱的工作人员更不会因接近歹徒而变成歹徒”,等等。其实,以这些材料作论据,根本不能证明“近墨者未必黑”。再如1993年的作文中,有位考生在文中赞美了新树皮,却贬抑了老树皮:“社会上的腐朽事物就像老树皮,他们倚老卖老,舍不得让位给新贤,当然,改革的大潮会冲击他们,新生事物会把他们抵下去的。”试卷所提供的材料中明明白白写着女儿和儿子分别对新老树皮发出的赞叹和赞美,二者应是对立的统一,但这位考生却还是把老树皮写成腐朽的事物,完全曲解了命题者的本意,出现了认识上的片面性。如果认真审题,这类问题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名著读后有感范文篇3
如果把25年来高考语文卷中的大小作文综合起来看,它们已涉及到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各种表达方式。若仅以大作文的命题形式而言,可分为单纯命题作文和提供材料作文两类。
单纯命题作文共有3次。它们分别是1982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议论文),1988年的《习惯》(文体不限),1994年的《尝试》(记叙文)。
提供材料作文多达22次。这其中又可分为以下6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提供文字材料,缩写和改写各一次。1978年要求考生将一篇《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的议论文,由1800字缩写成500~600字的短文。1979年要求考生把何为的短篇小说《第二次考试》改写为《陈伊玲的故事》。
第二种情况是,提供漫画自拟题目作文两次。1983年要求对一幅《这里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的漫画展开议论。1996年的作文题中出现了两幅漫画:一幅是《给六指做整形手术》,另一幅是《截错了》。要求考生以《我更喜欢漫画〈〉》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第三种情况是,提供文字材料写信两次。1985年提供一则环境污染方面的材料,要求考生以“澄溪中学学生会”的名义,给《光明日报》编辑部写一封信,反映情况,申述理由,呼吁尽快解决。1989年提供的材料是,一个重点中学高三年级里中上水平的学生对历史很感兴趣,他想报考某重点大学历史系,而班主任和父母对此则持有不同的看法,使得这位同学非常困惑和苦恼,给你写了一封信,想听听你的意见,请你给他写一封回信。
第四种情况是,提供文字材料再加命题或半命题作文6次。它们分别是1980年的《读〈画蛋〉有感》,1981年的《毁树容易种树难》,1986年的《树木·森林·气候》(副标题自定),1991年的《近墨者黑》和《近墨者未必黑》(二题任选其一),1998年的《坚韧——我追求的品格》和《战胜脆弱》(二题任选其一),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副标题自定)。
第五种情况是,提供文字材料,规定范围,由考生自拟题目作文9次。1984年提供的材料是中学生和中学语文老师对作文教学的不同反映。命题者要求考生联系自己和周围同学的现状,以对中学作文教学的看法为中心,写一篇议论文,1987年提供的材料是a县育民小学在征得家长同意后,举办了游泳训练班,经过科学训练,在全县小学生游泳比赛中获得了团体冠军。命题者要求考生就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这个问题写一篇文章。1990年提供的材料是一对孪生的小姑娘在玫瑰园中与母亲的对话。一个说这是个坏地方,因为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另一个说这是个好地方,因为这里的每丛刺上面都有花。命题者要求考生就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议论。1992年提供的文字材料较长,在“春雨潇潇,路灯朦胧”的候车亭旁,依次出现的人物除“我”以外,还有“运动鞋”“红雨衣”和“伞下一对男女”,他们在公共道德问题上前后有不同的表现。命题者要求根据所提供材料加以设想,写一篇短小的记叙文,记叙他们中的谁又怎样回来清理这个地方。同时再选择材料中的一个或几个人物的思想行为,进行分析,写一篇短小的议论文。1993年提供了这样一则材料:夏日的夜晚,院子里梧桐树的一块老皮剥落了,露出鲜嫩的新皮。女儿对老树皮发出一串赞叹……儿子对新树皮发出一串赞美……父亲听着,看着,深有感触地说:“我希望人世间的一切都能像你们所说的那样……”根据这个材料,让考生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对环境和气氛加以具体描写,并要写出女儿、儿子的具体话语和父亲未说完的话,写出人物的神态。1995年提供的材料是一首寓言诗《鸟的评说》,诗中的7种鸟相互攻击、讽刺和嘲笑。命题者要求考生根据这首短诗,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1997年提供了3则材料,第1、2则为正面材料,第3则为反面材料。命题者要求考生根据“材料2(乐于助人)”和“材料3(遇到别人碰上麻烦事时悄悄走开)”,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2001年提供了一则寓言,说一个年轻人在“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和“荣誉”这七项中必须丢弃一项时,把“诚信”抛掉了。命题者要求考生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2002年提供的材料,说的是一位登山者途中遇到了暴风雪,面临生命危险;正在这时,他发现雪地上有一个冻僵的人,是救人还是尽快找到避风处自救?经过心灵翻江倒海的思量,他选择了救人。命题者要求围绕“心灵的选择”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第六种情况是,提供几何图形命题作文1次。2000年提供了4个各不相同的几何图形,问哪一个与其他3个类型不同?要求考生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题,写一篇文章。
25年来的作文题,若以体裁进行分类,则有书信体两次,读后感两次,体裁不限的7次(从1998年到2002年已连续5年不限文体),规定写记叙文的3.5次(注:1992年要求写短小的记叙文、议论文各一篇,每篇不少于350字即可,各占25分),规定写议论文的10.5次。如果再以每次作文的篇数来划分,要求小作文、大作文各写一篇的9次,不大不小写两篇的1次,只写一篇大作文的15次。
二高考作文的粗略分析
纵观25年的高考语文卷,首先,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思想性一直是高考作文的主旋律。1982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题目取自千古绝唱《岳阳楼记》,要求论述的是人生的价值观问题,议论的中心是“苦乐观”,即对吃苦与享乐、逆境与顺境等的人生态度。题句作者范仲淹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坦荡胸襟和高风亮节,能引导考生积极思考个人与集体、局部与全局、眼前与长远、荣誉与困难、权利与责任等关系。又如1992年高考作文中的记叙文,要求“记叙他们中谁又怎样回来清理这个地方”,试题在所提供的材料中已明确点出:“‘运动鞋’‘红雨衣’和‘伞下一对’,他们都有可能回来。”这就是一种积极向上、向善的形式,引导广大青年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把爱护公共环境当作自己的自觉行动。1993年的试题要求在记叙文中赞叹老树皮,赞美新树皮,这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引导,不少考生从老皮剥落,露出新皮这种自然现象,联系到社会现象,赞叹革命前辈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赞美新生事物强大的生命力,等等,这样的立意就十分准确而切题。2001年和2002年分别要求围绕“诚信”和“心灵的选择”作文。在我国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让当代青年学生思考和表述诚信和舍己救人等话题,显然是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相关的。
其次,高考作文还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较为辩证的思维方法。每年的高考作文题都是命题者集体智慧的结晶,有其深广的寓意,考生可以从若干个不同的角度去提炼中心思想。如果能选准最佳角度切入,并能揭示出论题或所提供材料中的核心问题,那么文章就会有一定的深度和分量。1996年的《我更喜欢漫画〈〉》,若就“医”论“医”,势必不能写深写透,显然也不太符合命题者的初衷。倘能就“医”论“他”,把议论和批判的矛头对准社会上形形色色类似“庸医”的人,就能写出立意高远的好文章来。又如1991年的“近墨者黑”和“近墨者未必黑”,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命题,分属两个完全不同的认识范畴,要求阐述的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社会问题。“近墨者黑”是从整体的社会现象来观察问题的,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当然是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则是就个体的思想表现而言的,人们都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近墨者又未必黑。如若看不到这是两种不同的认识领域,揭示不出其内在的规律,仅仅是罗列一些现象材料,那是不能论清题旨的。再如1989年要求给处在困惑和苦恼中的好友写回信。毫无疑问,这封信的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发友看了你的信后能否减轻乃至消除困惑和苦恼。你必须首先在好友报考重点大学历史系和一般院校以及外经贸专业三者中确定其中一个,然后再说出一些能使他信服的道理来;与此同时,还要顾及好友、班主任及父母三方面的想法和可接受的程度。只有这样,才能把信写得入情入理,既观点鲜明,又不失之于偏颇。
再次,高考作文对考生知识面的广度和文章的布局谋篇及语言文字的运用等都有较高的要求。一位考生在1988年题为《习惯》的作文中写道:“如果爱迪生习惯于黑暗,那么今天我们也许还点着蜡烛;如果赵武灵王习惯于宽大的袍子和沉重的战车,也许赵国早就灭亡了;不客气地说,如果老祖宗类人猿习惯于爬着走路,那恐怕我们今天的境况就不可想象了。”这位考生的知识面就较为宽广和扎实,否则就不可能把科学发明、历史演变、生物进化等方面的知识如此信手写进文章里来。1986年的作文题是《树木·森林·气候》,要求考生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一个有意义的话题来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篇作文所提供的材料是带有比喻性的。对于用比喻性的材料作文,一般所采用的方法是先引用材料,稍加概括,然后转入自己确定的正题,这叫转折入题。有位考生是这样入题的:“‘一颗树不能改变气候,只有森林才能改变气候’,提起森林调节气候,我不禁想起了社会气候……。”类似这样的入题方法,就是掌握了斩折入题的个中要领的,它给后文的论述拓开了非常广阔的余地,让人读来备感亲切自然。文章的语言向来都有高低之分,文野之分,雅俗之分。不少高中毕业生由于长期的努力,语言的功底已较为厚实。我们高兴地看到,每年的高考作文中都有精品佳作。这些优秀作文不但思想内容健康充实,而且语言也非常精美流畅。有的考生还擅长于把一些好诗好句十分贴切地引入文章,如1993年的作文,有位考生引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来赞美新树皮,引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来赞颂老树皮,不但显得精要,也给文章平添了几许高雅。又如1995年在根据《鸟的评说》展开议论时,有的考生引用了“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以及“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等诗句,很形象地阐明了人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要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的道理。
三高考作文的几点启示
第一,要提高对思想性在写作中起统帅作用的认识。有的学生总认为写作与作者的思想境界关系不甚密切,只要提高写作技巧就能写出好文章。其实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鲁迅先生说得好:“我以为根本问题在作者可是一个‘革命人’,倘是的,则无论写的是什么事件,用的是什么材料,即都是‘革命文学’。从喷泉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注:《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44页)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论著中,更是反复强调思想修养的重要性,他说:“有些人认为只要学好了语文,思想内容的问题也会随之解决,因而就想专在字词语句方面下功夫。这个想法也不对。”(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39页)由此可见,我们在练习写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及辨别是非的能力。1989年高考作文的书信中,有位考生告诉好友:“你千万不要听父母的话,他们都是时代的落伍者,满脑子铜臭味;你也不要听班主任李老师的话,他让你考一般院校,是因为把握大,你考取了,他能名利双收,不但可以提高知名度,还可以多拿奖金。”这位考生在信中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倾向就是不够健康的,当然只能得到极低的分数,因为它既不符合当时的客观实际,也丝毫不能消解好友的困惑和苦恼。
第二,要通过课内外的结合,尽可能地扩大知识面,掌握更多有用的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高考是全国性的选拔考试,它的公正性、公平性是世人所公认的;所以,作为占分最多的作文题,且不说具体的题目,哪怕是题型和大的范围都是难以事先估计到的。尤其是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愈来愈具开放性,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封闭,有时引入几何图形,有时甚至引入某些科技前沿知识,等等。所以,与其说投机取巧找捷径猜题目,倒不如老老实实地经过长期训练打好基础。要学好课内的语文篇目,要多参加社会实践,多关心国内外大事,还要有计划地多读名家名著。除了学习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外,还要多了解自然科学方面的常识。只有这样,临到写作时,大脑仓库中才有足够可供选择取舍的好材料;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第三,要强调在看问题时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以及提高组材成篇的能力。高考的作文题或所提供的材料,往往故意给考生设置两种或多种不同的情况,让考生选取一种进行阐述或议论。所设置的不同情况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一正一反,互不相容。如1981年的“毁树”与“种树”,1990年的“这里是个坏地方”和“这里是个好地方”,1997年的“乐于助人”和“悄悄走开”等。其实,1988年的命题作文《习惯》中也包含着好坏两种习惯。另一类是能够相容、不是非此即彼的。如1996年的《我更喜欢漫画〈〉》,所提供的两幅漫画都很好,要你经过比较后选择其中一幅展开议论;1989年给好友写回信,报考重点大学历史系,报考一般院校及报考外经贸专业都不无道理,它们之间是优与更优的关系;2000年所提供的4种几何图形,任何一个都与其他3个不同,都可以作为正确答案。对此,考生必须予以辩证地把握和认真地分析,否则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偏误。
第四,要养成每次作文动笔前都认真审题的习惯。古人说得好:“袖手于前,始能疾书于后。”(注:清·李渔:《李笠翁曲话·闲情偶寄》)大量事实证明,有没有袖手思考的过程,是大不相同的。1991年的作文,有的考生由于对“近墨者未必黑”的含义未作深入考虑,结果所用的论据竟是“驯虎女郎的性格未必变得凶残,治血吸虫病的医生不一定就传染上血吸虫病,管监狱的工作人员更不会因接近歹徒而变成歹徒”,等等。其实,以这些材料作论据,根本不能证明“近墨者未必黑”。再如1993年的作文中,有位考生在文中赞美了新树皮,却贬抑了老树皮:“社会上的腐朽事物就像老树皮,他们倚老卖老,舍不得让位给新贤,当然,改革的大潮会冲击他们,新生事物会把他们抵下去的。”试卷所提供的材料中明明白白写着女儿和儿子分别对新老树皮发出的赞叹和赞美,二者应是对立的统一,但这位考生却还是把老树皮写成腐朽的事物,完全曲解了命题者的本意,出现了认识上的片面性。如果认真审题,这类问题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名著读后有感范文篇4
摘要:长期的县城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学生涯中,笔者觉得;语文这学科既难学又难教,不是靠死记硬背,一字不差地背下来即可了。因此,我们要让学生们肯学。
关键词:肯学;乐学;会学
长期的县城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学生涯中,笔者觉得;语文这学科既难学又难教,不是靠死记硬背,一字不差地背下来即可了。因此,我们要让学生们肯学。
1依托教材研读,培养乐学精神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是爱学心态的充分表现,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学习活动中,有乐学的精神才有探索的驱动力。众所周知,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就必须要积极引导学生挖掘文本的隐性知识和素材,用文本中体现的积极思想来培养和感染学生积极进取的乐学精神。可以说,教师在文本研读上沉下去了,学生在学习中才能真正乐起来。没有以教材深入研读为依托,学生的乐学只能是空中楼阁,无稽之谈。
1.1把握文本个性,促进学生乐学:教学思路的确定,既要考虑教师的“教路”,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学路”,还得符合课文的“文路”。研究课文的特点,把握“文路”是确定教学思路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通过深入地反复研读课文,才能把握文本个性,才会有科学合理的教学思路,才能真正落实“学为中心”理念。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的灵魂。从标题切入,往往就能抓住课文的头绪,理清课文的脉络,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2挖掘文本内涵,培养乐学精神:严华银老师指出:“研读教材是一个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只有研读透了,才能深入挖掘文本内涵,让本文美好的思想情感引领着学生向善、爱美,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比如,我发现许多学生对文言文比较头疼,厌学情绪比较普遍。于是,每次备课时,我总要反复研读,力争自己要先读透,读出文本的趣味,读出传统文化的魅力。因为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一书中早就指出:“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教师自己读出了文化的魅力,才能引导学生去感受这种魅力。于是,在教学《孙权劝学》时,我就让大家通过分角色表演和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古人的谆谆教诲,来培养积极乐学的心态。在我的指导下,大家边揣摩边表演:孙权以非常严肃坚决的语气对吕蒙说“不可不学”是厚望是亟须;再说“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是孙权驳斥吕蒙的借口,现身说法来说明读书对人大有裨益。最后,吕蒙通过学习,见识大有长进,非常自豪地对鲁肃说:“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而鲁肃对吕蒙说:“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对读书大有长进的肯定。这样引导,巧妙借助文本渗透的劝学思想,让学生从吕蒙的转变中受到启发和感染,培养了乐学的积极心态,提升了课堂效率。
2及时更新教法,培养会学技巧
教学实际中,我们只有根据学生认知规律,有针对性地适时更新教学理念,改进现有的教学方式,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就需要我在结合新课改要求和理念的前提下坚持生本原则,并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1溯清文理联系,调动主动学习:我们语文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知识结构和认知规律来调动学生主动认知学习,通过诱导提问来引导学生溯清文理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展开联想,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体验知识生成发展的过程,掌握会学技巧。要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引导学生追本溯源,捋顺了知识脉络,提升了语文素养。
2.2强化逻辑思辨,诱导正确认知:语文教师扎实的基本功首先凸显在较强的逻辑思辨能力上,即能引导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要有一定的分析预见能力能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吸收知识。教学过程中,体现在教师能及时纠正学生对问题片面和绝对的认识,能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并通过自主探索和认真分析作出预测性解答,这样才能强化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诱导正确认知。譬如,我在教学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时,为了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孔乙己的悲剧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时,组织学生研习孔乙己的关键语言、动作等。学生见仁见智,各抒己见,于是孔乙己这个可怜、可悲又有点可恨的形象逐渐在大家的讨论中完善和丰满起来。这样进行教学设计,指导学生由浅入深解读小说所塑造的经典人物形象,揣摩文章中心,强化了逻辑思辨能力,有效达到教学目的。
3抓住学生疑难之处,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古人云:“学贵有疑。”“疑”是驱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发条。一般来说,学生的思考动机都是从疑问激起的。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疑难,教师分析疑难,进行解答,是常见的一种方式。这样做,有时效果较好,但有时浮于就事论事,对活跃学生思维,加深学生理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大起作用。疑难,最好在教师点拨下,让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自己分析,寻求解答的途径和方法。这样,不仅印象深刻,经久不忘,而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组织学生讨论疑难,让学生发挥聪明才智,相互启发,大家受益。教学时,学生只要真正投入,就能学到知识,学到本领。否则,何谈“学为中心”!总之,我们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们要有责任尽自己的全力去培育去呵护这朵“娇嫩的花朵”。在“学为中心”的教改背景下,只有想方设法强教师之外因,促学生之内因,才能让它永远绽放“生命和美”,达到好的效果。
作者:张仁杰 单位:福建省南靖县城关中学
第二篇: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研究
摘要:中学作文一直是语文的得分重点,然而,很多学生的写作能力还有待加强,如何提高中学作文质量,是中学语文教师一直追求研究的课题之一。从积极引导学生对写作的兴趣爱好到培养他们从教材、生活、文学作品中积累素材等几方面入手,探讨了中学语文写作的一些方法技巧,希望学生敢写、爱写、会写、善写作文,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积极引导;写作素材;批改方式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半壁江山”。为了使这个“半壁江山”更加靓丽多姿,更加富有生机,广大中学语文教师都身体力行地参与到作文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之中,口授笔耕,努力探索,结果却往往收效甚微。从现实的情况来看,许多学生作文写作还是提笔忘字,或者胡编乱凑,形成了教师教作文艰辛,学生写作文头疼的尴尬局面。这个局面长期困扰着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严重地影响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面对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现有局面,切实有效地改革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实践,取得成功的经验,是每一位中学语文教师的企盼。接下来,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谈谈如何做好中学语文的作文教学工作。
一、积极引导,让学生喜爱写作
让学生喜爱写作,让写作变得轻松,一直是语文教师对写作教学的追求。可每次上作文课,部分学生脸上的为难之色和不悦之情显示,他们对于写作感到为难,不知道该写什么,怎样写,写作似乎让他们压抑、苦恼,因此,作文课堂少有欢声笑语,多是沉默寡言;少有奋笔疾书,多是踌躇难以下笔。但是平时我们会发现,日常生活中有的学生说起作文来侃侃而谈,流露着他们的真情实感,可真正下笔时却茫无头绪,无从写起。看着他们痛苦思考的模样,我常常会问自己:怎样才能让学生的言语充足起来,让作文课堂上的学生快乐起来呢?作为教师应当让作文教学的课堂面向生活,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尽可能扩展学生的生活空间,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力求把社会生活中积极美好的方面和动人的事件、内心的情感写出来,鼓励学生认真观察、体味生活,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在平淡中寻找新奇,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我们还应该以此为突破口引导他们确定正确学习作文的目标,给他们的心灵点燃一盏明灯,借助优秀学生作文或情真意切的美文佳篇培养学生感知汉语言文字的精美、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瑰丽,引发学生对作文写作的兴趣,增强学习作文的信念,提高作文写作积极性。
二、重视积累写作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学生写作文时头脑中无写作素材,就会满腹踌躇,无从下笔,很难在短时间内成文。即使成文,也是东拼西凑应付了事。写出来的文章读起来要么味同嚼蜡,毫无新意;要么艰涩难懂,不知所云;要么条理不清,思维混乱。因此,要想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成文,必须让其拥有大量的写作素材,只有这样,学生作文时才能文思泉涌,下笔千言,一挥而就,写出来的作文也就富有真情实感,耐人回味。在这一意义上,写作素材是否丰富,会直接影响学生作文的成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丰富学生的作文材料,牢固基础,变难为易。如,我们可以立足于教材,摘取教材中的实例,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着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熟练运用教材中的实例为写作服务。”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就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实例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我们可以有意把教材中的好例子摘出来,让学生从其他角度分析它说明了什么问题,还可以证明什么观点。通过这种途径既可以把教材学活学透,又使学生积累了写作素材,可谓一举两得。教师也要引导学生着眼于课外,博览群书,拓宽知识视野。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学习语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叶文玲在《我的长生果》中谈到第一次发表小说时的感受说:“假如不是读过几百部真正的小说,我决不可能写出那八百个字”,可见,阅读课外读物对积累写作素材,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但中学生课程多,课业负担重,且绝大多数学生只看重考试分数,认为看课外书浪费时间,种种原因制约了他们阅读课外读物的积极性。因此,我们教师就可以有目的地布置一些中外名著,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内拉到课外,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从而养成他们阅读课外读物的良好习惯。为了达到省时、高效的目的,教师还可以教给学生精读、略读、速读、比较阅读、整体阅读等多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作为教师也要做好榜样,深入生活,细心观察,搜集积累素材,捕捉写作灵感。从“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观点来看,写作素材的来源除了间接知识外,就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叶圣陶先生在《读书二首》中写道:“善读未写书,不守图书馆,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古今中外许多优秀作家都是从“社会大学”中脱颖而出的,著名文学家高尔基就是最好的一例。假如高尔基没有那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也就决不会写出《在人间》《我的大学》等不朽名篇。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让学生多参与社会生活,细心观察,增加体验,积累写作素材,捕捉写作灵感,写出富有生活气息的优秀作文。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时,一定要求学生分门别类地搜集,去芜存精地积累,不要只停留在纸上,而应牢记在头脑中,并渐渐地化为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三、注重创新作文批改方式
以往的作文批改大多是教师一个人的任务,学生只能等待和接受教师的评价结果,然后将作文放在一边,整个过程学生的能力并没有得到提升。因此,我们在作文批改的环节要加强学生的参与,创新多种作文批改形式。如师生共同批改、生生互相批改等,这样既提高了作文批改的效率,又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总之,我们都认识到,写作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头戏,更是一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能力。教师必须加强指导,使学生敢写、爱写、会写、善写,提高写作技巧,从而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及文学修养。
作者:陈杰 单位:河北乐亭新寨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杜康林.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模式研究[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07).
第三篇:情景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情景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对于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语文学习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的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情景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期对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果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情景教学;初中;语文教学;应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多数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者都在积极探讨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特别是新课标实施以来,多数语文教师探讨出了情景教学法,通过积极创设相似的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其中的意境,理解意义,使学生具备创新思维方法,切实提高语文学习效果。笔者通过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将情景教学方法运用到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具体策略,以切实提高初中语文学习效果。
一、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果。
1.存在着比较落后的教学观念。一直以来,初中语文教学都是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开展教学工作,注重抓基础知识的学习,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这远远落后于新课标改革下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一改传统的教学观念,切实将教学思路转变到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上来。
2.教学方式陈旧。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是最接近生活实际的,具有十分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实用性非常强。但是,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惯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角,教师讲,学生听,死记硬背,大多数初中生是被动地学习,即便会做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未能得到显著提升,与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不相匹配。
3.情景创设流于形式。情景教学是提高初中语文学习效果的重要方法之一,它通过情景的创设,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真实对体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和意蕴。但是,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在创设情景时流于形式,未能将情景应有的作用发挥到位。体现在,创设的情境与课本内容的关联性低;情景脱离生活实际;情景缺乏感染力,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二、将情景教学方法运用到语文教学实践中的策略分析
情景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如果能恰如其分地运用到语文教学中,会大大提高初中生语文学习效果。那么,该如何将情景教学方法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呢?笔者结合自己工作实际提出了如下策略。
1.塑树情景教学理念,加深对情景教学方法的理解。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语文情境应是从事语文习的环境,是一种优化了的语文教学环境。它以情感调解为手段,激发学生的某种情绪、丰富学生的情感;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包含有关语文知识和思想方法,同时也是学生知识产生的背景。对于初中语文教师而言,一定要尽快塑树情景化教学理念,并通过自我积累、充电,提高自己对情景教学方法的理解,从而切实将情景教学方法运用到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使自己的语文教学能力不断提高。
2.教师不断密切与学生的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确保语文学习效果的重要保证,是使教师拉近与学生关系的重要基础。特别是初中生处在特殊的生长发育时期,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关注学生情绪的变化,就会促使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开展《出师表》的教学过程中,这篇经典文章是需要背诵的,但是由于内容比较晦涩拗口,学生背诵起来难度较大,就会产生逆反心理。这时,语文教师就要做足工作,提前搜集作者写作此文时的社会背景,作者写作的用意,再通过为学生逐字逐句地翻译,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从而能够降低背诵这篇课文的难度,同时也加深对经典文章的领悟。
3.巧妙地进行情景创设,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科学地创设合理的情景是开展情景化教学的关键,也是对语文教师素质的较大考验。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多与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课本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兴趣点科学地创设情景。例如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中,以鲁达的行踪为线索,故事情节从安良、惩恶到除暴,学生会对鲁达这一英雄人物感兴趣,内心无比膜拜。这样,教师就要抓住这一兴趣点,让学生观赏电视片段,加深对清洁的记忆和理解,加深对主人公鲁达英雄人物的崇拜,从而引申到北宋末年、元末民族矛盾导致的“官逼民反”的现实,更加理解鲁达这样的英雄所产生的特殊时代背景。此外,教师在进行情景创设时,还要注意如何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在学习课文《故乡》时,教师可以根据每位学生出生地、成长地或祖籍的信息,搜集当地有意义的图片,让学生以自己的家乡为荣,从而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对于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和写作主旨有更深的理解,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理解力。
4.巧妙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情景化教学方法需要以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资源为媒介,为学生提供立体、有图、有声的资料,从而让学生产生仿佛置身其中的感觉。多媒体、电子白板等工具不仅能够展示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的信息,还能够与网络进行连接,及时搜索各种信息。由此可见,多媒体资源较之传统的黑板、粉笔具有更大的优势,也是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创设情景的必然需求。情景教学法是使学生视野不断开阔,语文素养不断提高,从而具备更强的创新力、理解力和应用能力的重要方法,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值得广大语文教师运用到教学实践之中。
作者:吴丽华 单位:唐山市路北区第十二中学
参考文献:
[1]孟祥桃.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4,(06):121‐122.
[3]刘彦玲.情景化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5,(101):31.
第四篇: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艺术技巧及作用
摘要:文章针对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艺术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艺术的应用技巧,旨在为中学语文教师以及相关教育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艺术;技巧;作用
一、前言
中学语文课堂提问既是一种技巧,也是一门艺术,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应该始终坚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个性特点,提出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和积极性的问题,以便于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显著的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水平和效率。因此,文章针对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堂问题艺术技巧和作用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艺术的作用分析
1.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出新颖、有趣的问题,能够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当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之后,能够为学生指明学习的目标,在探究心和好奇心的驱使下,所有的学生会集中精神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和思考,直至找到正确的答案。值得注意的是,优秀的课堂提问艺术能够有效的提高中学语文课堂的凝聚力,循序渐进的抛出一个又一个问题,能够实现学生语文知识的连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促进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当学生的思维处于停滞状态时,一个别致、新颖的问题,能够帮助学生重新开启思维之旅。因此,教师应该运用课堂提问艺术和技巧,在关键处设置问题,以此激发学生在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中进行自主探究。
3.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教师应该提出别致、有趣的问题,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加集中注意力开展互助讨论和自主探究,特别是开展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能够有效的促进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进师生、生生关系,营造一种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和相互探讨,能够有效的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水平。
三、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艺术的应用技巧分析
1.提问艺术的设计原则。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提问题时,应该对问题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合理的规划,不能出现随意性提问的现象。在提出问题时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文本特点,明确目标和方向,教师在进行提问时应该注意以下设计原则:其一,在关键处设疑,语文关键处主要包括:陷阱处,即在看似没有疑问实则存在疑问的地方,教师应该进行重点提问;焦点处,指的是学生容易产生疑问或者困惑的地方,即教学难点与重点;关键处,需要学生进行重点理解和记忆的地方;其二,简洁性,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够设置过于复杂的问题,在提问题时应该让学生即可了解,以便于学生能够将问题记忆在头脑中,并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如果问题过长或者过于复杂,将会导致学生不愿意听和不愿意思考;其三,问题的难易程度适中,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特征,设置难易程度适中的问题,这样能够有效的控制学生的动机激起程度;其四,问题角度的新颖性,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具有新鲜感的问题,以便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问题探究中。
2.抓住契机,巧妙提问。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中学语文教师在提问时应该把握最佳的提问时机,并采用适当的问法,以便于诱发学生的兴趣,具体表现为:其一,把握最佳的提问时机,当学生思维活跃、精神集中时提出问题,能够让学生更加集中精神对问题进行分析,即把握该提问时机能够让学生的思维进入“激发状态”,并对教师的提问入耳、入脑,犹如在学生的脑海中投入一块石头,激起学生思维海洋的涟漪;其二,采用恰当的问法,课堂提问时应该注重效果,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知识基础、学习程度以及个性特点等,采用适当的提问方式,以便于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其三,提问的技巧,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该掌握合适的技巧,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巧妙的切入,不断的提高提问的趣味性、形象性以及新颖性,以便于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还能够反应教师的教学智慧,因此,在课堂提问过程中应该采用“活问”、“曲问”等方式取代传统的“直问”模式,这种“曲径通幽”的提问方式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有意识的为学生提供各种冲突或者矛盾,这样能够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训练,特别是对课文难点与重点的提问,学生的自主探究和相互讨论,能够更加准确、深入的了解课文的重点与难点。
3.提高提问的互动性。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该提出一些难度相对较大的问题,让学生们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讨论,经过讨论之后有小组成员选出代表对问题进行解答,由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这样既能够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又能够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更好的促进学生综合、全面的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的认识到课堂提问艺术的重要性,并在课堂提问时应该掌握合适的提问技巧,严格按照提问艺术的设计原则,抓住契机,巧妙提问,并提高提问的互动性,以便于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有效的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水平,以便于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段系亨 单位: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民化中学
参考文献:
[1]李建芳.提问艺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生的研究[j].学周刊,2015,(03).
[2]邬靓婵.浅谈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化[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05).
[3]师恩强.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艺术[j].学周刊,2011,(06).
[4]赵清绵.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0,(25).
第五篇: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当前语文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相脱离的现象,并在深刻领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基础之上,探讨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内涵、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意义,继而提出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及其对策。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
教学生活化这一概念的提出由来已久,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开篇就明确指出:“教育是生活的需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指出:“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这些观点,都明确指出文字、书本只是生活的一种工具而非生活本身,教育来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土壤。我们应将生活置于教学过程之中,将教育溶于日常生活中去。
一、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现状分析
(一)阅读教学“随心所欲”
新课标提出: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感受能力要关注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为独立阅读打下基础。当前,部分教师扎进应试教学的大海,在阅读教学中刻意搜寻“知识点”,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训练“能力点”。阅读教材被肢解的“千搭百孔”,对其理解也是支离破碎,五花八门,教学内容琐杂不能指向阅读理解,教学思路细碎不能进行整体把握,教学目标偏狭不能结合写作。
(二)写作教学“杂乱无章”
写作教学一直都是语文教育者教学的重要部分,它不仅是教师知识与能力的一种体现,更是教师人文素养的“代名词”。目前很多语文教育者在进行写作教学时,忽视教学计划,致使教学杂乱无章。写作教学缺乏定向指导,系统训练;写作题目想当然,任意布置;写作老师经常倒换,写作题目重复乏味。教师写作教学的无序化必然会导致学生写作的无头绪,对他们的语言表达以及情感体验也会带来不好的负面影响。词汇表达的欠缺以及题材来源的单一化,使学生在写作时文思枯竭,强拼硬凑,以至文不成章,客观上也反映出语文课堂教学的唯理性,割断了与现实生活的有机联系。
(三)口语交际教学“墨守陈规”
口语交际是指在语言环境里分享信息、传递信息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基本手段。加强口语交际能力早已成为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一个人语言交际能力的好坏,已成为影响个人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既然口语交际的重要性得以认定,我们就应加强训练,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许多教师对口语重要性的认识出现了偏差,认为口语交际与生俱来,不需锻炼。更有甚者,许多教师在课堂授课时,缺乏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剥夺了学生表达意见与观点的权利。话语表达的压制与剥夺使学生渐渐养成了“逆来顺受”的被动接受意识,继而形成了不愿表达、不愿交际的“固守”状态。
二、关于加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几点建议
(一)阅读的理解应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要求阅读应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学生通过自身的阅读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发现文中的语言美与精神美。教师在此应引导、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列出生活中与之相关,包含各种观点的事件,将事件最终结论与意义的探讨留给学生。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多彩的,对阅读理解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教师如果在阅读过程中表露自己的观点看法,客观上将会阻碍学生见解的发挥,形成思维定势,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成长。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使用头脑风暴法,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我见解,联系生活实际,达到言之有理即可。
(二)学生写作教学应与生活相结合
写作是对生活的感悟,是对生命的理解。写作过程本应成为丰富多彩、意兴盎然的生命活动,应是对现实世界现实生活的一种反应与感想,但大多数教师反应作文课没法教,学生反应没法写。中学生的写作类型一般分为四大类:“人、事、景、物”。在引导学生掌握这几种写作要素的基础上,写作主题的布置应结合生活实际内容,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例如,在写事的时候,多鼓励学生回忆在生活中遇到的自身或者身边的事情,写物时把能带到学生眼前的日常的物品拿出来等等。教师要以各种各样的生活形式去引导,启发学生的创作理念以及内容表达,鼓励学生进行观点交流,发挥学生在语言文字方面的独特表现力,创造出属于自己风格的语言文字。
(三)培养学生敢于表达、与人交流的良好习惯
现代课堂教学追求的是多样化、多元化,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促进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应该利用生活情境,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交流。同时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敢于表达不同观点,培养善于与人交流、乐于与人交流的良好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把学生放到第一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此外,语文教师应注意学生在发言中出现的仪态、神情、语调、礼貌用语等方面的问题。中学生还处于学习和塑造日常行为习惯的时期,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带给他们的将是在未来生活中的自信与从容。
(四)重视学生综合性学习
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目标,体现了语文与生活密不可分这一重要特点。语文学习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本工具,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及理解的重要手段。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对于教师来说,一定要能够把握语文与生活,与各学科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在课下搜集与语文文章有关的各方面知识,同时探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所在,通过讨论,内化整合成学生自己的知识。
三、结语
语文是一门接近生活的学科,语文课程作为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也应该与生活相联系。语文是学习的基础,是生活的奠基石,生活过程中的语言交际、文字运用、都是由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而语文学习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种能力不仅仅表现在听、说、读、写等方面,更是对语言的理解,对价值观、人生观的理解。因此,语文与生活本身就是不可分离的整体,把生活从语文课堂中剥离,就如同鱼儿离开了水,最终会失去自己鲜活的生命力。
作者:赵津艺 单位:运城市平陆县教育科技局
参考文献:
[1][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本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
[2]杨春平.实践新课标:语文教学生活化途径探索[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9):15-17.
第六篇:中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分析
摘要:“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学习方式之一,具有以读促写、以写带读的效果。本文以语文教育心理学的内容知识、技能、策略性知识的学习与教学理论出发,总结了先读后仿、先读后补、先读后续、先读后改、先读后评五种“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力图提高中学生语文阅读与写作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育心理学;读写结合;阅读;写作
自古有云“劳于读书,逸于写作”,“读写结合”是中国古人读书学习的重要方法,如我国文选中的批眉批、旁批、题批、夹批等都是读书治学的传统方式。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叶圣陶、黎锦熙、夏丏尊都提过“读写结合”语文教育观,但未都停留在观念层面。在国外的母语教学中,“读写结合”已成为基本的课程理念。在今天,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研究逐步丰富成熟,我们更应当重新审视阅读与写作两者之间的关系。本文立足语文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探索读写不分家的传统读书观中究竟蕴藏着怎样的现代语文教学规律,如何才能实现读与写的双赢。“读写结合”教学是指语文教师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紧密联系,设计有效的结合点和训练方式,让学生从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实现学生读写能力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教学。“读写结合”教学模式让学生在阅读中与作者对话,与自己对话,与世界对话,变单纯的信息接受为图式建构。在写作的同时可以回忆文本的细节与精华之处,巩固阅读的成效。学生通过科学系统的读写结合训练,最终获得语文素养的提高。
一、先读后仿
俄罗斯母语课程中提出“写作,就是转述、移植、评论、创作”[1]86。阅读是信息的输入,写作是信息的输出,先有信息的录入才有信息加工和信息反馈与呈现,读是写的基础,此教学模式以写为主,以读为辅。尤其对低年级学生,或是在学习一种新的文体时,仿写是重要的学习途径。认知心理学的“图式理论”为先读后仿类的学习过程提供了精细的解释。心理学家杰克和霍利奥克认为图式学习主要包含三个过程:一是排除过程,从例子的表层描述中排除冗杂的细节,精简需要储存的信息量;二是概括过程,概括也会减少储存的信息,同时又会对信息进行改造;三是建构过程,建构不再是减少信息而是增加信息,包含对未直接表述的蕴涵的信息的推断。因此教师在利用先读后仿教学模式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应该明确学习目标,这有助于学生排除不重要信息,比如在初学议论文时,教师应该明确议论文的文体特征,因此把握议论文三要素是阅读范文的首要目的,提取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则是阅读例文的重要任务,至于作者运用了事实论证还是道理论证是下一阶段的学习内容,应该学会抓大放小。其次,教师应该精心挑选不同的范文,以便学生发现不同例子之间的相同和相似之处,并对这些相同和相似之处作出编码表征。比如在将高考作文题《品味时尚》的高分作文作为“读写结合”教学的阅读材料时,必须准备不同风格、不同文体的范文,以供学生进行信息比较和筛选。最后,一个图式中包含一些空位,教师应在帮助学生构建图式同时余留空位,这些空位就是学生的写作内容。构建图式是先读后仿教学模式的核心所在,但是任何事物过犹不及,过度构建图式也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根据写作素材,选择适合自己的例子进行模仿。比如写亲情类的文章,选择朱自清的《背影》就应该将文章的技法重心放在人物的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上;选择萧红的《祖父死了的时候》则应该着重于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学习胡适《我的母亲》时,应该以侧面烘托的手法为主要模仿对象。
二、先读后补
“先读后补”教学模式兼顾阅读与写作,“补”为补充的意思,该模式可以均衡发展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以阅读理解上下文为补写的基础,合理的推理和适当的想象为补写的训练对象。早期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知识的整体性,坚持认为“整体不是各部分的总和”,以格式塔学派为代表。后期的认知结构理论给了“先读后补”教学模式以理论支持,以布鲁纳和奥苏泊尔为代表。该理论强调认知的整体结构,而学习就是认知结构的形成和重组的过程,已有的认知结构作为内在的编码系统左右着个体对于信息的选择、理解、组织和推理。人具有的知识结构是人进行联想、推理和思维活动的基础。“先读后补”就是以阅读形成的认知为前提,运用已有认知对文本进行补充或扩充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在实施“先读后补”教学模式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注意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比如在阅读鲁迅小说《祝福》时,对文章中的省略号部分的解读。在祥林嫂被她婆婆绑走时,鲁四老爷讲了一句“可恶!然而……”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后进行补充,可恶什么,然而后面想说什么。学生的补写必然是基于这样的理解:“可恶”的是婆婆抢祥林嫂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然而”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抗拒族权,不合纲常,礼教不容;婆婆带回她理所当然。其次,注意联系作者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比如作业: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改为现代文。学生必然在理解了作者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这几个基本点的基础上,联系魏晋名士、魏晋风骨去补写,学生必然会查阅资料多了解作者,甚至可以引导学生联系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去了解更多关于作者“不以心形役”、“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传说。最后,坚持“大语文观”,注意文史哲知识的积累和综合能力培养。补写的想象和联想都是建立在原有经验以及大量的长时记忆基础上的。
三、先读后续
“先读后续”教学模式与“先读后补”相似但不相同,都是建立在对文本解读的基础上,但是续写对学生的创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同时也给予学生更广阔的自主创作空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维特洛克的“生成性学习”为代表,该理论对“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开发带来重要启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构建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人脑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对信息进行解释,主动地选择一些信息,忽视一些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推论。[2]158“先读后续”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想象、联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想象是把过去经验的记忆和先前形成的心中之象在某种新刺激下合成一个新结构的过程。[3]132想象分为再现想象、比拟想象以及虚构想象。除了第三种想象,其他的两种想象都是需要阅读以及生活阅历的积累,需要激活长时记忆,激活长时记忆的基础是你有记忆,因此阅读积累成为学生作文缺乏创造力的重要根源之一。因此教师在进行“先读后续”教学时,教师能做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发散型思维的训练,包括头脑风暴法、分合法、自由联想法等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方法。比如鲁迅先生的《娜拉出走以后》就是基于对《玩偶之家》的主人公命运的思考,联系了当时妇女解放这样的现实问题的思考。刘心武的《刘心武续〈红楼梦〉》就是在自己研究红学二十余年的基础上,综合古抄本中透露、遗漏的后28回的细节、回目,逐一加以兑现。续写之前,要求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进行拟定,可以联系现实,可以忠于原著,亦或是天马行空的创造,续写没有固定的版本,只要合情合理,有理有据都是好的续写,即便续写失败但是续写训练本身就是勇气和突破。类似的练习包括《边城》、《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的续写等等。其次,扩大学生对名著阅读的面。中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通过读书认识世界是最直接的途径。比如广泛阅读的过程是一个语言内化的过程也是情感、思想、文化积淀的过程,更是形成内隐记忆,获得内隐知识的过程。[4]208广泛的阅读能让学生吸收大量的艺术范式,包括集体范式、个体范式。所谓范式不同于范例,范式是抽象的共相,范式往往不是从一到一,而是从一到多。例如鲁迅小说《故乡》、《祝福》、《孔乙己》等叙述主体为知识分子形象,这是一类人,年轻知识分子流浪内心的写照成为一种范式———“离去———归来——再离去”。卡夫卡的《城堡》、《审判》、《变形记》等系列小说的主人公都是“k”这一人物范式演化而来的。因此广泛的阅读可以给予学生丰富的文学母题、多元的艺术范式的启发与滋养。
四、先读后改
“先读后改”的教学模式有两种,一是对文学作品进行改编。例如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后,让学生从“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和”三个故事中选择一个改编为课本剧,要求以原文为依据,通过语言和动作表现人物个性。再如将《长亭送别》四支曲子改写成现代诗;将《桃花源记》改编为现代文等文体转化练习,注意不能机械翻译,需要融入合理想象。二是对自己或者同学的习作进行修改,正所谓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安徽某中学进行“过程性写作”研究的教师坦言,集体修改练习有助于弥补学生写作过程中的指导缺失,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写作进行元认知监控。在此期间,学生通过集体修改同伴的作文也可以发现自身存在的写作问题。“先读后改”建立在阅读以及解析文章的基础上,并对其写作技巧进行修改。语文技能可以分为阅读技能、写作技能、口语交际技能。“先读后改”教学模式训练的是学生的写作技能,是写作策略性知识的学习,两者本质上都属于对概念和规则的运用,不同的是,一个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书面表达;一个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办事——调控记忆和思维,选择写作方法两者都要经过概念和规则的学习阶段。[6]因此可以用正例、反例进行概念学习,利用“例—规法”进行规则教学,但由于写作技能要达到自动化境地,所以在进行练习时强调反复多次,且要变化条件或情境。教师在进行“先读后改”教学时,首先应该注意阅读的自主性,修改的难度较仿写、补写、续写较低,因此需要根据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来完成。独立思考之后可以进行交流、意见交换。其次,作文练习应该进行二次作文,其实就是对自己写作过程的反思。对于遣词造句、逻辑思路、谋篇布局、前后衔接等各种细节的思考,就是在第一稿的基础上修改,重新写,实践证明对于写作技能的提高效果显著。
五、先读后评
“先读后评”是“读写结合”教学模式中难度较大的,对读者的要求较高,除了对文本要有精准的解读,还需要站在创作论和文学史的宏观层面去把握,同时还必须具备精炼、严谨的语言表达,因此“先读后评”教学模式可谓是语文综合素养的训练。任何一位读者面对文学作品,内心都不是一张白纸,从而任凭作者在他的白纸上肆意描绘,读者作为艺术接受主体,是文学作品的二度阐释者。而文学作品的接受奥秘源于读者在接受文本时已存在的一种独特、先在的接受图式。皮亚杰改造的发生认识论,对主体认识图式的研究对于“先读后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作者:范文锐 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朱建军.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5]丁帆,杨九俊.语文(必修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6]何更生.语文教学论[m].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7]童庆炳,程正民.文艺心理学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8]丁帆,杨九俊.语文(必修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第七篇:网络语言对中学语文作文的影响
摘要:随着网络应用的普及,网络语言正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中学生的语言,使中学生无意识的将网络语言应用在作文中。本文主要分析了网路语言对中学生语文作文的影响,探讨中学生要如何正确对待网络语言,提高语文作文能力。
关键词:网络语言;语文作文;对策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计算机的普及,互联网随之被广泛应用。网络语言也被创作出来,渐渐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中学生的自制能力较弱,会被网络语言影响,并将网络语言应用到生活和学习上。在语文作文中不自觉的使用网络流行语,造成传统语言表达混乱。影响了教师的正常教学,也阻碍了学生自身作文能力的提高。
二、网络语言的含义和特征
1.网络语言的含义。网络语言是一种应用于网络媒体中的对话形式。网络语言包括图片、文字、中英文字母等多种组合形式。[1]这样的组合在网络媒体中表达出不一样的含义。网络语言最初是为了提高网络聊天的效率,达到诙谐、幽默的效果而形成的语言方式。在21世纪,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网络语言迅速传播,甚至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语言逐渐变成日常口语,对中学生的写作产生影响。
2.网络语言的特征。(1)旧词新义。词汇是中文语言中最活跃的部分,在网络语言中,一样的词汇被赋予不一样的含义。旧词新义,使得网络语言被披上了一层绚丽的外衣。(2)生动形象。“网虫”是对泡网吧的人的特殊称号,网络语言可以生动形象的展现出人物特征,使人脑海中出现画面,诙谐幽默,富有人情味。(3)标新立异。网络语言善于标新立异,它的出现往往使人耳目一新,出人意料的表达情感。例如“恐龙”用来指相貌不好的女生,“菜鸟”表示技术不佳的新手。(4)精干简练。网络语言表现出直接性,言简意赅,利用大量缩写,简练的表达出词汇的含义。如“b2b”代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易。“mm”代表女生。(5)不规范性。网络语言中存在大量的错别字,语法上过于随意、简化,造成语法不规范。(6)工具化。网络语言形成了固定的格式,网民直接复制即可用于聊天,在一定程度上会使网民语言表达能力变差。
三、网络语言对中学语文作文的影响
网络语言符合现代城市的快餐式节奏,在虚拟世界人们可以卸下伪装,不被现实中的条条框框所压迫。[2]对中学生而言,我们的接受能力和创作能力很强,网络语言令我们身心愉悦,在考试和升学的压力下得到一丝放松。网络语言提供给中学生一种更简单、直观的交流方式,使大家有共同的交流话题。但更多时候,网络语言使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不成熟,越发变得浮躁,不能静心学习。网络语言对中学生语文作文产生的负面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破坏了文学语言的规范性。网络语言使得中学生的语文作文表达方式不规范,句式松散,结构简单。[3]作文中的网络大白话不分语境,对传统的规范语言造成巨大的冲击。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很强,中学期是一个规范语言的好时期,网络语言的出现,使得中学生的语言基础遭到破坏。如果在作文写作中不对网络语言加以控制,学生很容易失去对民族语言的传承。把错别字当幽默,把不规范的语言当作调侃。日后对传统语言文字难以理解不能充分运用。
2.网络语言使作文失去个性。网络语言表面看起来新颖,但实际其表达方式程序化、单一性。中学生长期使用句式单一,语法混乱的网络语言会造成其思维能力的下降。语言简单匮乏,思维僵硬呆板。中学生在语文作文中频繁使用网络语言,复制别人的话语,缺乏自己的真情实意。自然使作文失去个性,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思维定式。
3.影响学生的审美情操。汉语言表达最重视的是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运用规范的母语进行作文写作是一个感染熏陶民族精深文化的过程,这一过程能增加学生的审美情趣,使自身素养得到发展。作文教学是一门将生活和学习结合在一起的课程,它的存在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情感,健全人格。大量网络用语的出现使作文课程失去其最初的教育意义。网络语言混入到正规写作,影响了中学生的文化情趣,使审美修养遭到威胁。
四、应对网络语言负面影响的对策
网络语言对我们的语文写作造成一定的威胁和冲击,如何有效的遏制这一状况的发生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4]面对这一问题,我们中学生自身一定不能采取回避态度,对其视而不见,任其放任自流。我们要认识到它对我们语文写作产生的影响,积极主动找寻欧洲杯买球平台的解决方案。[5](1)要做到不盲从的原则。作为中学生,我们要做到自律,不盲目追随,自觉学习规范语言,在语文作文中使用规范语言。民族的语言体系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维护,慎重使用不规范的网络语言。在网络空间中,要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不盲目学习运用网络语言。(2)要做到摒弃的原则。网络语言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我们要学会积极面对,学会摒弃不健康语言。坚决制止低级趣味的语言,做到不使用,不传播。(3)积极从传统语言中吸取文化底蕴。在语文写作中,我们要学会运用有文采和灵气的语言,用丰富的汉语词汇表达我们作文的思想,要学会选取最能表达思想的词汇资料,使语言生动形象。在语文写作中表现出较好的传统语言素养。(4)自我认识到网络语言的局限。很多中学生在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只是为了满足好玩、好奇的思想,更多的同学是为了展现前卫。中学生要学会正确对待网络语言,认识到网络语言的局限和缺陷,不盲目使用。
五、总结
网络语言对中学生语文写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中学生而言,我们要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认识到网络语言在作文中的局限性,做到不盲从,扬长避短。网络语言冲击了传统语言的表达方式,影响了语文作文的正常表达,限制了中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现状,规范语文作文的表达方式,提高写作能力。
作者:颜煜 单位:湖南娄底三中
参考文献:
[1]于根元.中国网络语言辞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2]潘新和.言语天才成为真天才[j].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5).
[3]张金帅.网络语言的规范性探讨[j].文教资料,2009(6).
名著读后有感范文篇5
一、认识语文阅读教学
由于初中受中考影响,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会以传授知识、为考试结果为重心来进行教学,过分的追求“技能”训练,太过于知识导向。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大多数会采用从文章的结构来解析课文,为累计语文知识而进行教学,教师的关注点会过分集中在对文本教法的研究,主要强调的是“教”的作用,基本上以“讲授型”和“讲问型”为主,教师整体教学思路会根据文章思路而定,而学生的思路则是按照教师的思路来进行,教学只起到教的作用,没有起到学的作用。这样一来,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也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过分依赖老师,不愿意细读钻研,这样的结果往往会导致学生阅读能力差,知识面狭窄,思路狭隘。所以,有效地开展阅读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优化方法
第一,整体感知要做好思维训练工作。初中语文课本内容通过让学生通读的形式,先让学生有个大概的认知度,学生通读一遍后,虽然对文章有了初步概念,但是实际上还是茫然的,无法达到整体感知,这时候教师要带领大家进行整体感知,进行思维训练。比如,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的篇幅比较长,要想让学生一下子整体感知到全文内容是比较困难的,这时候要从思维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先把握文章的重点,怎么开头与结尾,中间怎么过渡,再详细深入,看情节怎么展开,通过这样的一个思路引导方式,让学生对整个文章有了整体的认知,这也就是鲁迅先生写这个文章的思路。所以,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让学生先了解作者写这个文章的思路,再逐渐深入分析。此外,教师可以多扩充课外优秀作品的听读实训,让学生一边欣赏优秀作品,一边思考和感受,了解及发现作者的思路,感知文中的情感,实现整体感知。第二,要重视导读方法的引导。当学生在整体感知的过程中势必会出现很多不解,如果没有有效的整体感知,学生无法对文章、作者有情感上的共鸣,当进行问题探究的时候,也不知道如何下手,这就需要训练学生的导读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比如,在《社戏》这堂课程教学的时候,文章的最后一句,从文本上看,作者是真的想表达那爷的戏很好看,那夜的豆很好吃吗,其实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不是表面意思,而是要表达自己的童年的美好,那学生怎么去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呢,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从人物角度进行导读,再逐步展开进行问题探究,通过导读方法的引导,让学生有了问题探究的思路,也能够让学生把握文章的重点,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情感。第三,要加强语言揣摩的定向训练。要加强定向阅读训练,提升语言揣摩能力。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要注意几个方面:一是要关注文采,让学生感悟到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这个训练可以通过让学生多阅读优秀作文,通过欣赏美文,从美文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二是要让学生体验到文章的美意,如在进行人教版语文朱自清《背影》这篇文章教学时,文章中所描写的父亲爬过铁道给朱自清买橘子的一幕,字里行间中能够表达出父爱的伟大以及朱自清对父亲的思念之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带入情感的去欣赏,去挖掘作者的内心情感,才能获得深刻的感悟。第四,要多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辅助阅读教学。多媒体可以播放视频、图片、文字、音乐,能够给学生感官上的刺激,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学习欲望。比如,在进行文章朗诵的时候,教师可以播放一些烘托气氛的背景音乐,让学生能够快速进入情感,有代入感的进行朗读,让阅读教学效果更好。也可以播放相关的图片,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展现出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了解。第五,要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传统教学中教师起着主导地位,教师在讲台上讲授为主,很少会在乎学生的想法,师生之间的互动比较少。因此,需要转变这种关系,要确保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改变教师权威至上的观念,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与阅读视野,让学生养成爱读书、喜欢读书的习惯,最终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奠定终身读书的基础。
三、结束语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心,是对我国优秀文化的继承与教育,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兴趣的培养,提升学习主动性,构建一个和谐愉悦的课堂,才能够达到阅读教学的目标。
作者:黄泽 单位: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武威第五中学
参考文献:
[1]杜莉.试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困惑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4,(09).
[2]张法平.从阅读教学的困惑试论教学思路的新突破[j].中学教学参考,2014,(04).
[3]聂珊.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谈略读课文教学的困惑、思考与对策[j].语文学刊,2014,(03).231
第二篇:初中语文叙事性散文阅读教学探讨
散文是重要的文学体裁,凭借其优美而简练的语言以及极富内涵的思想意境,在促进人性开化与提高审美意识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做好散文教学,尤其是初中语文叙事性散文阅读教学已然成为当前基础语文教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本文尝试通过教学案例分析的方法,来探讨初中语文叙事散文在今后的阅读教学过程当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以及今后的改进与提升策略。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
在探讨叙事性散文在教学实施过程所需要关注的方向与问题之前,有必要从宏观上来探讨初中语文在教学过程当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从而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首先,初中语文阅读材料的主旨特色明显。从当前的人教版的初中语文的课程设计标准来看,具有比较突出的主旨特色。无论是在阅读材料的选择方面,还是在阅读内容的编排方面都是牢牢把握主旋律这一重要的底色的。例如,在八年级上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其作品的主要关注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社会群体之间的友爱与和平等等。通过这种旗帜鲜明的主旨性阅读教学可以为初中语文学习者三观的科学建立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其次,阅读材料的广泛性。随着基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解放课堂,解放学生的想象力是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在这一环境与趋势的推动下,初中语文在阅读材料方面呈现出了更加丰富多彩的特点。例如,在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仅有中国古典的小说,诗词也有很多欧美大家的代表作品。在这种不断趋于丰富的阅读材料中,初中语文学习者在提升阅读能力,开拓阅读视野等方面获得了更加长足的发展。最后,阅读教学的基础与启蒙性。阅读是学习者与作者对话与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每一个作品的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加之,初中语文学习者在语文知识储备与语文阅读相关的素养积累方面还处在一个较为初级的阶段。在这种条件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则需要从学习者现有的语文能力与水平出发,在阅读的基础性以及阅读的启蒙性方面予以更大层面的关注。
二、叙事性散文的特点及阅读教学要求
在整个阅读教学中,阅读对象不同,其所实施的阅读策略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调整。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散文阅读教学,尤其是叙事散文阅读教学需要立足于其自身的体系与特点,才能达到预期的阅读教学效果。一方面,叙事散文的特点。从文学体裁的层面来看,叙事散文是散文这一体裁的主要分支。作为散文的一种变体,叙事散文兼具了散文与记叙文的双重特点。具体来讲,与抒情类的散文不同,叙事散文有着自己的故事情节及发展脉络。读者在进行叙事散文阅读的过程当中会比较清晰的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情绪与情感。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就是叙事散文的上乘之作。通过这篇文章的阅读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要表达的父子情。另外,因为是散文的一种分支,所以,叙事散文在语言方面比较简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大量的修辞手法的使用,也没有戏剧型的语言。朴实无华应该是叙事性散文在语言表达方面所呈现出来的主要特点。当然,叙事的目的是为了抒情,在看似一件简单的事情之后,作者会将其所要表达的思想进行传递。在这个过程中,形散而神不散使散文特点也得到了很好的彰显。应该说,无论是直接的抒情还是间接的叙事,散文所要表达的主旨思想是不会发生变化的。这一点也是在今后的散文阅读中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的落脚点。另一方面,叙事性散文的教学要求。在进行叙事性散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除了遵循一般意义上的教学规律之外,还需要从叙事性散文的自身特点出发,来进行针对性的适应与调整。从阅读教学的实践层面来看,需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首先,阅读教学的情感性。这一点在整个叙事性散文教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所谓的情感性是指在叙事散文故事或情节的背后,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与挖掘作者背后的精神世界。只有从源头上把握住作者的情感走向,在相关语篇的赏析与解读方面才会具有更大层面的可操作性。其次,阅读教学的开放性。从阅读的基本诉求来看,在叙事性散文的阅读中感知语言的美妙与生活的美好是一个基本的落脚点。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阅读教学的开放性是一个基本的也是一个必然的诉求。阅读教学的开放性意味着在整个教学的实施过程当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发散与想象空间。同时,允许学生基于自己的理解与领悟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做出不一样的解读。这一点在今天的创新型社会的发展以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当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最后,阅读教学的批判性。从文学审美的层面出发,任何形式的文学作品在进行创作的过程当中,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的主观意念及客观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会从正面与负面两个方向来进行表达。因此,在进行叙事散文的阅读教学过程当中,要引导学生在吸收作品所要表达的正向内容与思想的同时,也要摒弃那些与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不一致的内容。通过这种带有一定的批判性的阅读教学,有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从而在今后的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制或者减少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
三、初中语文叙事性散文教学案例分析
在上文中,简要从理论层面围绕初中语文的教学特点以及叙事性散文的主要属性特征与教学要求进行了分析。为了从具体的层面来探讨叙事性散文的具体教学实施策略。本文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斑羚飞渡》为例来探讨其具体的实施路径。首先,在教学之前,语文教师让学生观看了一小节纪录片。该记录片主要讲述了在非洲大草原上,羚羊的大规模迁徙。羊群浩浩荡荡,从荒漠走向草原。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位于食物链顶层的食肉动物的袭击,也会有恶劣的自然条件的肆虐。在队伍的行进过程中,有的斑羚倒下了,有的斑羚受伤了等等。但是,无论外在的挑战如何让他们止步,他们依然向前,向着他们的目的地前进。通过这种视频的先期导入,帮助学生对于斑羚这种动物有一个整体层面的认知。其次,在学生观看完关于斑羚的短片之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在阅读的过程当中,学生需要划出最为打动自己的文章段落。然后,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之间彼此分享对于这篇文章最大的感悟。在进行分享的过程当中,语文教师主要负责观察与引导。同时,小组在进行讨论的过程当中,要进行必要的记录,尤其是关于文中不理解的部分要进行记录,从而在后续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必要的解答与补充。再次,教师进行讲解。作为整个叙事散文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在进行课堂讲解的过程中,并不是传统上的一言堂与满堂灌,相反的,教师需要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一方面,从语言层面与学生一起欣赏这篇文章在语言的使用方面所具有的特点。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语言表达技巧。另一方面,也是散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的落脚点,引导学生去感知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最后,课后作业。阅读教学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短短的课上教学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课文讲解之后,语文教师还应该通过布置作业的方式来继续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围绕本节课,可以让学生通过写读后感的方式来强化与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另外,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让学生观看最新上映的电影《我们出生在这里》。通过这种课外作业的方式,可以更加全面的提升学生对于这篇文章作者情感的理解。需要指出的是,在进行课后作业布置的时候,要从学生的阅读兴趣出发,以不加重学生的阅读及学习负担为主要的前提。
四、初中语文叙事性散文的教学方法探讨
上文中,通过教学案例分析的方式来探讨了叙事性散文的具体实施路径。当然,围绕教学路径的探讨还有很多。本文在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初中语文叙事性散文教学方法的探讨。首先,多媒体教学。在进行叙事性散文的教学过程当中,通过多媒体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学过程的互动性与趣味性。例如,借助互联网丰富的视频或者音频资源,帮助学生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从视觉以及听觉等诸多方面也可以得到相应的刺激与影响。经过教学研究发现,在初中语文叙事性散文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参与阅读的积极性。因此,在今后的初中语文叙事性散文教学的过程当中,要重视这种多媒体教学媒介的使用。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在整个教学多媒体的使用过程当中,要避免媒介的滥用,要在科学的原则的基础上,为初中语文叙事性散文阅读教学效果的提升服务。其次,小组教学。在上文的案例分析中,简单地介绍了小组教学的应用。从实施效果上来看,这种教学方法所带来的裨益还是很大的,值得在今后的初中语文叙事性散文教学中进行借鉴与使用。在实施小组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做好课堂管理的工作,因为初中生的自律意识与水平还不是很高,需要借助一定的外在纪律约束。另一方面,要注重小组教学实施的环节。也就是说,在进行小组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发挥自己的引导者的角色。根据小组学习与互动的效果来进行选择性的互动。尤其是围绕学生在小组讨论等诸多环节中出现的问题与情况要在第一时间进行应对与处理,从而避免正常阅读教学秩序打断。最后,发现教学法。这里的发现教学法是从认知心理学的层面而衍生出来的一种教学方法。发现教学法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学习者学习的过程并不是一个被动吸收的过程,相反的,是一个主动的思维构建的过程中。所以,在进行初中语文叙事性散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抛出几个思考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在语篇阅读中去寻找答案。这种发现教学法在初中语文叙事性散文阅读教学的应用过程当中,要注意问题的选择以及良好的发现学习环境及氛围的营造。在这种主动的思维构建过程当中,学生在叙事性散文语篇理解能力,作者情感表达的感知等方面的能力都会得到一定的提升与飞跃。在这种方法的助力下,包括叙事性散文在内的诸多阅读教学将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叙事性散文作为散文的一种,具有自身的一些特色与魅力。通过必要的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进一步领略叙事性散文所具有的文学魅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探讨了初中语文的教学特点及要求,然后,通过教学案例分析的方法,探讨了初中语文叙事性散文阅读教学的实施路径。最后,在借鉴相关研究文献与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初中语文叙事性散文阅读教学今后的方法。随着阅读教学意义的不断凸显,围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将会更加完善与深入,希望本文能对该层面的研究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作者:魏关霖 单位:渤海大学
参考文献:
[1]夏红星.叙事学对于实现文学作品教学目标的意义[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6).
[2]王丽艳.充分利用中学图书馆资源促进语文教学[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3]田家.游戏教学法在泰国中小学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4]石英.新课程下的现代散文教学[j].新课程学习(中学),2009(1).
[5]郭慧霞.浅谈散文中美的欣赏[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8(6)
第三篇:初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探讨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阅读是一项最为基本的学习方法。在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不管学生是否有兴趣,教师只是在讲台一味地进行讲解,学生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的结果只会大大地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体验式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教学效率是非常高的。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对阅读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充分使用体验式阅读教学模式,并且最大程度发挥体验式阅读教学的作用。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教学中,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境,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初中学生经过了小学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和情感体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定的阅读教学情境,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将学生的内心情感积累充分地激发出来。这样,才能够带领学生更好地去感受和理解语文知识,进而进行掌握。在体验式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师生之间有效、平等地交流和互动,积极指导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为学生创造和谐的阅读氛围,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在创设情境的时候,可以通过播放多媒体资料,将文章的情境进行模拟,以熏陶学生的阅读情感,让学生的内心在多媒体的直观感受下受到触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建立起新知识。比如,在对《济南的冬天》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有关济南冬天的图片或者电影片段,学生通过直接的观看,感受到了真实的济南的冬天的场景。再截取几个其他地方冬天的图片或电影,让学生进行比较,比较之后,再对课文进行教学,这样,就会较好地加深学生的感受。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学生感受到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而且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对自己家乡的冬天的特点进行描绘,同时将自己对冬天的感受充分抒发出来。
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发学生共鸣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对文章中那些人物或者事件产生共鸣,从而从情感上对学生产生震撼,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阅读中去,充分理解文章中所蕴含的教育意义。只有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不断进行体验与思考,才会使阅读教学的效率有所提高。在运用体验式教学的时候,教师要特别注重想象力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文章中角色的设定,对于每一个角色在文中所代表的意义都要有不同的体现,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的体验感得到加强。特别是对那些描写人物、事件或有一定背景的文章进行教学时,要让学生对文章中的角色进行一个设定,通过他们自己的想象与演绎去理解和感受文中人物的特点,这样也可以让学生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比如,在对《皇帝的新装》进行教学的时候,让学生努力想象做皇帝的感觉,或者学生在扮演皇帝、小孩、大臣、市民等几个角色之后,通过对话形式来感受和想象“实话”的力量。同时,学生在扮演过程中也可以体验到文章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起到良好的阅读教学效果。
三、读写结合,促使学生个性化发展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得到各种情感体验,开阔思维,语言的应用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这些通过写作可以充分地表现出来。同时,体验式的阅读教学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可以进行,在生活中也同样可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给予学生体验,将文章的讲解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鼓励学生走出课堂,从生活中去体验语文知识,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增添学习的乐趣。教师要采用合适的方法,将学生带入到语文学习的情境中,引导学生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去进行写作,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在阅读中进行写作,在写作中提升阅读。此外,在体验式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相信学生,把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想办法去解决问题,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和思考时间。让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能够彼此加深对体验的理解,使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对于文章中很多优美而富有哲理的句子,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背诵的基础上进行仿写。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文中有很多优美的句子:“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作者引用南宋诗僧志南的名句,形象生动的写出春风的温暖细腻。又用母亲的手来比喻春风的温柔,让读者亲切地感受到了春风如母亲般的关怀。从触觉、嗅觉等多个方面写了春天的生机勃勃,让人陶醉。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此句式进行仿写,并且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写写其他季节。
四、结语
总而言之,体验式阅读教学方法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它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可以有效地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在阅读中实现不断进步与发展。
作者:鲁亚敏 单位:吉林省德惠市第十三中学
参考文献:
[1]王霞.初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探析[j].教师,2013(9).
[2]李佛秀.初中语文的体验式阅读教学分析[j].新课程(中学),2012(11).
第四篇:初中语文科目阅读教学优化策略
现阶段,语文阅读主要是由课堂和课文以及师生三者共同组合而言,主要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将课文作为交流介质,在课堂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课文知识,对学生感知能力和读写能力进行有效强化,进而提高学生自身阅读能力。对于学生来讲,阅读教学能将学生带入新的世界,从中发展自我,使学生掌握更多知识,所以,在语文教学里,阅读教学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一、利用问题的设定,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需要将问题融入其中,通过问题了解学生对于课文的掌握程度,通常来讲,教师都是利用问题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教师应按照学生自身情况,并结合文章特点和知识等,向学生设定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不仅能提高学生分析能力,而且对学生改善自身阅读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仔细阅读,并且向学生设定相关问题,如文章作者主要是通过哪些形容词,对百草园进行详细描述的,使其更加丰富多彩?或者作者是利用哪些手法,来对百草园中的事物进行描述?当这些问题设定后,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研读,找出正确答案。若是问题比较简单,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完成解答,而问题如果较难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来完成。这一方法除了可以加强学生阅读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更好掌握该文章内容,真正了解作者所想表达的思想,强化学生自身阅读素养。所以,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相关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更深入了解教师所讲内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二、重点加强学生文章的鉴赏能力
在初中语文科目教学中,对于阅读教学来讲,课文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学生只有真正融入其中,才能从中体验到文章的韵味。一个优秀的文章,是作者将生活情境、思想情感进行有机结合,属于作者情思与文思的结晶。初中语文课文中,包含许多优秀作品,所以学生在教师正确引导下,对文章进行自主鉴赏,与作者在思想上达到共鸣,是目前加强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关键所在。换言之,阅读教学中对课文进行鉴赏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初中学生来讲,多数学生并不能真正了解阅读教学的作用,学生普遍存在阅读兴趣较低的现状,这一现象是阻碍阅读教学的主要因素,对阅读教学的开展带来直接影响。因此,教师应对该问题进行有效解决,采取有效措施,对学生鉴赏情况进行具体改善,可以利用朗读和默读、分组读以及齐读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对于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鉴赏课文的乐趣,在对课文进行品读后,还能激发学生自身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陶冶情操。在对课文鉴赏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阅读感悟及时表述处理,每位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不同,得出的感悟也会存在差异,所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自身体验进行分享,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鉴赏能力,使学生阅读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三、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实现对生活实践的应用
阅读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正确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利用相关教学方法,激发学生阅读主动性、积极性,将学生作为教学重点,使学生尽快达到最佳阅读状态。而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只有真正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自身价值,并对相关作品进行讲解时,保持情感饱满的状态,才能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真正掌握课文中心内容,特别是动人情节,教师应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真正了解该作品的思想情感,从而认真完成阅读。在教师对文章《背影》进行讲解时,教师需要用正确的语调和情感,对作品背景进行详细讲解,同时介绍作者的相关资料,如朱自清生平事迹等,教师在充分调动自身情感的基础上,才能更好表述《背影》动人的内容,完成情感范读。而教师通过该方法的讲解和范读,使学生情感得到有效激发,希望通过自己的理解展现出课文不同的魅力,从而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实现对生活实践的应用,养成学生阅读的爱好,对阅读教学的开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从根本上提高初中语文整体教学质量,促进教学事业更好发展。
四、结语
总结上文,在初中语文中开展阅读教学,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主导地位,并选择正确手段,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的鉴赏和研读,真正了解课文知识内容。另外,教师也可以向学生设定相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强化学生问题解答能力,充分发挥自身思维,使学生成为综合性人才,从根本上提高语文整体教学质量。
作者:莫仁银 单位:江苏省高邮市城北中学
参考文献:
[1]刘莉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优化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4(8).
[2]罗菊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5(8).
[3]史雪梅.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探讨[j].新课程•上旬,2014(4).
第五篇:“主问题”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文化软实力成为主要的竞争元素,语文作为我国的母语学科,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整体素质的发展,语文教学成为教育界最重要的内容。语文课程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不只是阅读教学这一方面,还有写作、口语交际等五个方面,但现实中的语文教学课程表现出中小学语文教学绝大多数的课时都花在阅读教学上,也就是一篇篇课文的教学,阅读教学成为教师教学的中心点。所以,对于在一线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老师来说,简明的教学设计、高效的教学效果、实用的教学方法以及活跃的课堂氛围是一名语文教师所一生追求的,而更多的教育研究者更加注重语文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越来越追求细节问题的设计。现今更多语文教师期盼艺术地进行课堂教学细节设计,让学生在细节的设计引导下进行课堂活动,在活动中逐步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是语文教学设计的细节问题之一,设问是贯穿课堂教学的全程,对课堂教学成效有直接关联,“主问题”的设计能够对语文课堂教学设问的过程进行有机整合,对课堂整体教学形成串联的模式,让“主问题”对课文形成主导,牵动教学各个环节。
一、初中语文“主问题”概念界定
(一)“主问题”的内涵
余映潮认为:“在阅读教学中,用尽可能少的关键性的提问或问题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更集中更深入的阅读思考和讨论探究”。基于关键问题的重要作用,余映潮老师提出“主问题”这一概念,并且受到广大语文教育研究者的青睐,迅速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应用,在语文教学的改革中取得了成功,具体应用到语文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对于“主问题”的概念众说纷纭,综其根本主问题就是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提出的能够对课文有引导作用的关键问题,能够带动整个课堂教学,使得学生的思路跟随教师所提出的中心问题进行思考、讨论、理解以及创新,以解决课堂教学碎问、偏问、多问等问题,让课堂有序进行的重要问题。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只是一种教学的策略,还应该是一种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法。从阅读教学的角度讲,“主问题”是双边对话的一种新的学习样式。从实践角度来讲,主问题就是能够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融合进教学文本的中心内容的一种有效的对话方式。
(二)初中语文“主问题”设计的含义
要想科学准确地对初中语文“主问题”设计进行定义,首先,我们要对“主问题”设计进行定义,然后了解语文这一学科的特点,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内容的界定以及初中学生这一特定群体的特点进行融合设置“主问题”。“主问题”设计是语文教学设计的细微问题,隶属于语文教学设计问题设计中,属于细节的设计。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是语文教学前的准备,是教师利用一些比较系统的方法、理论以及教学经验对课堂教学中的目标、内容、过程等的系统规划,是语文教师遵照初中学生的特点以及初中语文的教学标准对教学过程进行的合理分配与策划,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更加高效率的完成学习目标。“主问题”的设计是语文教学设计的分支,目的是为了创设更好的提问环境,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主问题”设计是语文教师根据语文教学设计的知识对阅读课堂教学需要提出的“主问题”进行有计划的设计的过程。语文这一学科是我国的母语学科,是各级学科学习的基础,它体现我国的文化,表明语文的人文性。语文教学融合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共同服务于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任务。语文教学就是对学生的语言教学和书面教学,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初中学生的普遍特点是在身心都处在发展时期,是人格成型期,属于半成熟的状态,在初中的时期是他们人生的重要的转型期。语文教学既要考虑学生知识的接受程度还要考虑他们的人格塑造,他们心理变化,价值观的养成都需要语文教学的调节。初中语文“主问题”的设计也需要教师根据初中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主问题”来引领课堂,让每一名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二、初中语文“主问题”设计的意义
“主问题”的设计是教师准备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主问题”的提出能够对课堂有引导的作用,对整个课堂教学有牵引作用,是所谓的“挈领而顿,百毛皆顿”。“主问题”的设计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设计的一种创新,主问题的角度美好又切实可用,“主问题”的设计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表现出了问题的巧妙性、独特性、创新性,每一篇课文中提出的“主问题”都能够覆盖众多的细碎问题,它使得学生无法立刻得出结论,说出是否,对语文阅读教学有如下意义:
(一)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现今语文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固定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的学习达到最佳状态是衡量一名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标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主问题”能够节省更多不必要的问答时间,使课堂中无效的问题、细小的问题以及一些偏离教学目标的问题减少,节约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有更多思考重要问题的时间,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从而使课堂的教学质量提高。
(二)有利于文本整体解读
语文阅读教学中所提出的“主问题”是贯穿课文全篇的,所以,“主问题”就具有统领课文全篇的作用。由于主问题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在应用到课文解读中使课文避免了被杂乱的问题肢解,使得课文的重点和中心有效的被学生掌握,在阅读中形成整体阅读、快速阅读的好习惯,使得文本的解读更加整体化、有效化,学生的学习的过程中也掌握了在整体阅读中找到有效的信息的方法。
(三)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现今,语文教师对于语文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有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也有不适合学生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普遍教师习惯于传统教学方法,认知性阅读融合语文教参,使得教学的效率低下,教师的专业素养不够,对知识掌握能力不强。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主问题”使得教师要有厚实的专业技能基础,并对语文教材有深入的了解,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才能够设计出美妙的“主问题”,此外还需要教师有创新的精神,对传统教学设计的改进并创新才会有独到的“主问题”来引领课堂。设计有效的“主问题”的同时教师也能够综合地、立体地、多侧面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四)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性的教学,学生在对特定文章进行分析鉴赏时,首要的是要有一套良好的思维模式,在学习过程中起到支撑的作用。学生的思维能力对语文教学来说是很重要的,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一个有效的课堂提问过程是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主问题”的设置能够让学生学会更好的思维,主问题的层次性、梯度性以及深度能够开发学生的智力,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五)有利于把握文章要点
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设置的教学目标通常是课文的重点即需要学生掌握的要点,而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运用提问的形式来完成。“主问题”的设计是根据课堂教学目标而设置的,是与教学目标相符的,并且是直接联系文章的重点内容,教师利用主问题来牵动整个文章的理解,让学生根据主问题的内容找出文章中重点的部分,进行分析、理解,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对整个课文要点的把握,这是其他副问题所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
三、初中语文“主问题”设计的运用
语文阅读教学的“主问题”能够凝练语文教学的内容与教学的过程,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对话”教学,“主问题”通常能够包含一连串的教学内容,能够串起学生广泛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珠串,在简明深刻的教学模式下摇曳出更多精彩的教学浪花。在语文教学中“主问题”都应用在一下三个阶段:
(一)在文章分析的感知阶段
在刚刚进行课文教学的阶段运用“主问题”,能够迅速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学习的兴趣,对课文进行思考,认真地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够牵动对文章的整体理解,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课文的质量,集中学生阅读注意力,并且能够使学生思考的层次加深。
(二)在文章分析的品析阶段
课堂教学重要的是学会理解文章的内容并且品读鉴赏文章具体的语句。在课文的品析阶段运用“主问题”,能够使课堂的教学形成活动板块的模式,使得课堂教学的思路更加清晰,学生对课文的认识与理解更加深入,形成由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局面,使课堂表现得更加富有张力,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三)在文章分析的深化阶段
课堂教学进入到深化阶段时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且在课文中感受到与自身相符的人生感悟或者获取更深入的课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更深层次的情感,通过分析、理解课文内容,获取作者的情感体验,在此阶段设置“主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发学生的讨论,深化学生理解,强化学生的创造,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不再一平如水,课堂高潮不断推动,教学教果显著提升。
(四)在文章分析的收束阶段
课堂教学的结束标志着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但并不代表学生学习的结束。一节有成效的语文课堂,在课堂教学的收束时期会设置悬念,让学生深入思考,对全文进行反思。在文章分析的收束阶段教师引入“主问题”,形成一个生动活泼的教学细节,能够使课堂意犹未尽,让学生依然沉浸在文本中结而不尽,对课文流连忘返,四、总结语文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而教学内容与过程只是为了教会学生怎样进行学习而不是交给学生什么或是让学生懂得怎样做。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去接受教师知识的传授并有效的理解教授的内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够只是为学生设置“主问题”,还要教会学生为什么要选择设置的“主问题”作为教学中心,设置这样的主问题的作用等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顺利展开和完成课堂教学,需要有效地组织课堂,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努力地改进教学方法,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达到最好。在“主问题”的应用下,教师与学生学会更好的学习,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而教师学会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
作者:李爽 单位:渤海大学
参考文献:
[1]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的实践与探索[j]河南教育,2008(3).
[2]余映潮.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
[3]余映潮.“主问题”的教学魅力[j].语文教学通讯,2011(2).
[4]王玉辉,王雅萍.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第六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观念需要更新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初中语文阅读课上,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相对较少,而课堂中的大多数时间则被教师所占用,受这一教学观念的影响,语文教师没有充分把握好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初中语文阅读活动量不够是初中语文教学观念陈旧的主要体现,初中生的阅读量不够容易导致初中学生缺乏一定的语言积淀,进而会影响学生的语文功底,比如学生的语文阅读量少,就会影响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导致初中生难以正确锻炼自身语言能力。
(二)语文阅读内容选择不够合理
由于一些初中学校的阅读教学条件相对有限,导致许多教师在开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不能全面系统的进行语言阅读内容的选择,而只是简单将语文课本作为阅读资源,进而导致语文阅读就是将语文课文的重点放到语文阅读课堂进行讲解和分析,这样教学模式并没有将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效果发挥出来,只是全面控制学生的阅读行为,甚至对阅读内容进行不同程度的肢解,最终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有些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内容讲解的过程中,会对文章内容进行简单的分解,比如会将一篇文章分为多个课时,并且为了更好的进行教学,还会只是对课文的重点内容进行分析和讲解,而忽视其他内容,这就会直接影响到阅读内容的完整性,还会导致学生不能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掌握阅读内容的主旨,会导致得学生失去对语文阅读的积极性。
(三)阅读环节缺乏对生活实践的体验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与生活实际相互脱节,不能有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阅读安排。通常情况下,阅读理解是一种根植于客观实际的阅读,并且在阅读中可以体会到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和思想,这些深层次的内涵往往来源于生活和社会,故而只有具备一定的社会阅历,才能更好的体会阅读中的感情。另外,一些语文教师重视考点内容,利用阅读方式来让学生进行反复记忆,比如让学生背诵文章中的片断和名言,却忽略了对阅读内容中的情感的表达和理解,这种阅读教学模式不能有效促进学生阅读情感的培养和提高,也不能满足学生阅读学习的需要。
二、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建议措施
针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建议结合具体现状,采取以下几项措施来加强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式的创新,进一步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一)确保阅读教学的独立性
通过阅读可以让学生们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这就需要确保阅读教学的独立性,才能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突出语文阅读教学的独立性,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充分认识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尤其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培养学生情感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对学生阅读过程中的引导,为学生创造积极开放的阅读环境,才能让学生们在阅读过程中实现自我的提高。比如在阅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文章的题目对学生进行引导,并通过开放式的辩论,来提高学生对于文章内涵的体会。在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根据阅读文章的具体内容合理运用不同教学手段,才能提高阅读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创设阅读环境氛围
阅读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语文教师要注意语文阅读教学环境的营造,充分考虑学生阅读兴趣。注意掌握学生们所喜欢的书籍,注意在阅读教学中不要强迫学生对某些问题答案进行寻找,而要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素材。同时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宜的阅读环境,通过营造积极的阅读教学气氛,可以加强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在具体阅读过程中要为学生留出大量阅读时间,实施开放式的教学,才能让学生深入到阅读教学中,进而更好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另外,语文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充分保障学生的阅读自主权,让学生合理选择自己所喜欢的阅读方式和内容,辅以合理的引导,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更好的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个性化发展。
(三)创新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在阅读不同文章中获得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们能够在阅读中实现提高。所以为了有效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要不断创新语文阅读教学方法,进一步完善语文阅读教学手段,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才能更好的提升学生的思维和阅读能力,合理运用电视、网络、多媒体等手段来搜集阅读素材,进一步丰富阅读内容。同时语文教师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来合理开展主题性的阅读活动,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学越来越受到关注,其是在初中语文教学阶段的阅读教学是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汉语言能力有着重要影响,但是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果,为此要结合具体现状,不断创新阅读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作者:李杰 单位:西昌市兴胜初中
参考文献:
[1]谢华玲.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初探[j].新课程(教研版),2008(06)
[2]李保兰.初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探究[j].初中数学教与学,2011(12)
[3]樊学信.也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实困境与对策[j].高中古代论辩类散文阅读教学研究,2011(8)
[4]许敏敏.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构建[j].中国校外教育,2011(2)
第七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与对策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绊脚石。下面,我们将对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一)教师点拨过多,学生见解太少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一种普遍的现象就是教师点拨过多,学生见解太少。当学生答不出问题时,教师并没有进行适当的引导,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不愿思考问题,没有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常常是一味地陈述,或者直接把答案给学生,这会削弱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导致学生不会形成自己的见解,更不会提高阅读能力。有部分老师喜欢按照考试分类来对阅读教学进行分类,将文章“肢解”成几部分,然后逐步分析,这种阅读习惯会使学生缺乏对整体的把握。原本教师的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但是这种教师一味地讲述,会使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衰退。
(二)受到互联网的冲击,学生阅读经典较少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电视等大众传媒的普及,电子书、微阅读等阅读形式对初中生的课外阅读活动有很大冲击。学生们对经典书籍的兴趣减少,而很多网络出版物质量不高,对于鉴赏能力并不成熟的初中生来说,必然面临选择的困惑和阅读的盲从。而电子书以及各种微阅读形式,是一种快餐式的阅读,很多学生在阅读之后往往并没有吸收到有价值的信息,而且一些“鸡肋式”的文章会对初中生的阅读能力产生一些负面的作用,导致学生缺乏想象力,缺乏对文章深层次的理解。过去,书籍是大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人们常常从小开始阅读中外名著,学习四书五经。而现在,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方式多样化,多种方式相比之下,书籍阅读就显得枯燥乏味。那些以视听刺激为主的信息接受方式使我们的学生语言感受能力退化,从而削弱了他们对文学阅读的兴趣,并形成恶性循环。虽然这些“文化快餐”缺少文学阅读时的感受、想象、审美和创造,是无法替代文学阅读的,但是对阅读的冲击程度却是令人震惊的。
(三)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化现象比较普遍
很多老师在语文阅读教学时,常常会将课文进行肢解,这就会导致对课文的分析比较凌乱、琐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仅仅通过死记硬背记住了文章的若干部分,而忽略了对文章的理解,对情感的领悟,对语言的品读,使原本优美的课文变成了一个又一个机械的知识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会经常教给学生一些所谓的“答题技巧”,如,文章开头的一句或一段,在结构上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做铺垫,埋伏笔。文章中间某段,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最后一段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与题目相照应。这些方法,学生在答题时往往很实用,即使没有很好地读懂文章,也可以得到一个不错的分数,这就导致阅读教学更倾向模式化。阅读教学的模式化会让学生的阅读能力降低,对文章没有深刻的分析,缺乏自己的见解,学生很难在阅读时领悟文章中的情感和韵味。
二、加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对策
如何提高初中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而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根据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将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解决。
(一)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直接关系着整篇课文的重难点的确定,也决定着最终的教学效果。因此,语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将教学目标细分为课程目标、学生学习目标等,教学目标的制定,既不能过分保守,也不能过于激进,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比如把《祝福》的教学目标定为“祥林嫂是怎么死的”,这比定为“认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更具体、明确、直接,更容易把握文脉,理解主旨。还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仅仅以自己的教学计划为基础,没有体现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为了更好地达到阅读教学的效果,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成绩等因素,制定最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早读或者阅读课上,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学生阅读、易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文章或经典名著片段。在阅读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学生一旦对某一事物产生了兴趣,就会自己进行钻研,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兴趣,就会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想办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专注听课。当然,教师也可以通过课堂上的互动,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授《我的叔叔于勒》时,大多数教师一般是在划分文章段落之后,就对各部分的语句进行理解分析。我们也可以在传统教授方式的基础上尝试改变。譬如让学生仔细阅读文中人物的语言,认真揣摩人物的心理,进行分角色朗读,这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形象。
(三)重视课外延伸阅读
虽说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但是阅读能力的培养却不仅仅局限于语文课堂。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既要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时间,也要进行课外的拓展阅读,让课内与课外双管齐下,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虽然课本知识涉猎很广,但是仍然存在着局限性。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为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摘抄优美的句子,揣摩字句的内涵,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可以为学生的写作积累一些素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许多名著都是先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因此,让学生适当地阅读一些经典名著,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同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学生阅读过之后,可以让学生们相互交流讨论,把自己在阅读中的问题以及自己阅读后的感受,与同学们分享。
(四)积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具体来讲就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要想学好语文,知识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阅读也是一样。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语文教师应当在精心筛选的基础上,增加课文中要求学生必须会读、会写、会用的词语的数量,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摘抄并背诵优美句子,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长此以往,学生不仅阅读能力得到了提升,而且文学素养也逐步提升。
三、结语
人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阅读对学生是多么重要。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在小学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同时也为高中语文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适合学生的阅读教学策略。总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课堂阅读教学的基础上,进行课外延伸阅读,引导学生养成阅读积累的习惯,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作者:王娇娇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曾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8).
[2]史振泉,韩克思.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3.
[3]赵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4]廖述海.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5.
第八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成败,并且这也是落实德育、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和方法。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工作分析,总结出关于转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和手段。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重点讨论。
一、实现有效的师生阅读互动
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应当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的时候,必须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树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阅读自信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阅读之中。因此,教师需要抛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创设有利于互动与民主合作交流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和教师之间实现有效的互动与合作。例如,在进行阅读素材推荐的教学和交流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我为大家荐好书”的课堂活动。让学生通过大约一周的时间准备之后,在课堂上互相推荐学生认为对自己的文化积淀和素养提升有积极作用的书籍。介绍的内容可以包括书籍的主要内容和对自己的帮助,还可以通过介绍图书中的精彩选段内容让师生对该书籍产生兴趣和无尽的联想。诸如,笔者的学生在介绍《百年孤独》时,便通过文章选段和自我点评的阅读与介绍,激发学生对于马孔多居民奇特的风俗习惯和何去何从的兴趣,然后笔者和全班学生共同探讨该书的优劣,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推荐。诸如,该书具有奇幻新颖的优点,以及文章内容有些荒谬晦涩的不足。使得有的学生认为这是自己不可多得的阅读选择,而有的学生则认为可以适当放弃。在这样互动下,教师将优秀的图书潜移默化地推荐给学生,学生也在教师的互动和引导中对读书产生了兴趣,阅读的热情和积极性,课堂的效率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关注阅读提问的方式方法
教育学家认为:教学效率的高低与否,主要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中提出问题的性质和提问的方式。在阅读教学中也是如此。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提问不仅仅是课堂的教学步骤,更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利用课堂提问,可以充分地发挥师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的各自作用。并且恰当的提问可以使教师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点让学生准确地理解掌握,教师也可以通过这些提问控制课堂的进程,改变学生被动聆听的状况,拥有了自己的思想、自主的思考和品味。比如,在讲解九年级课文《我的叔叔于勒》时,学生在预习和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提问: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发生过哪些变化?学生会很快从文中找到答案,比如“好心的于勒”“那个要饭的”“这个东西”。教师不妨以此为问题的核心和课堂的基准,让学生深入研究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不断变化的原因,以及如何侧面反映于勒的地位和身份变化的客观事实。之后立刻追问:作者对于这些称呼的描写,其用意何在?进而揭示出文章的主旨,即讽刺阶级社会中人与人因为金钱而发生远近亲疏的自私和虚荣。所以说,教师掌握正确的阅读提问方法,可以有效提高阅读教学策略。通过上例就可看出,仅仅一个主线问题就能把整篇文章巧妙地贯穿起来,并且整个阅读过程也由此问题进行引导,实现“执一而驭万”的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有效的阅读教学。
三、设计合适的阅读难度级别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目标是理解。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对于文章的理解和阅读的方式也有着不同。这时,教师就需要进行合理、科学的引导和归纳,将学生在阅读中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归纳和综合,之后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和要求,并让学生进行解决和完成。这样可以让学生的阅读拥有一个整体的思路,实现从阅读到鉴赏,从评价到创新的全过程。进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够积极有效地发挥自己的能力,提高阅读水平,拥有真正的阅读收获。诸如,在学习七年级文章《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就可以按三个不同的难度级别进行阅读教学。在第一个级别,也就是最基础的级别,学生需要通过阅读掌握文中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并了解这些方法对于写作能够起到怎样的效果。第二个级别,即中等级别,教师应当引领学生感悟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情感所在,并通过自由朗读或配乐朗读等方式,让学生在朗读中领悟画面、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对家乡的热爱。第三个级别,即高等级别,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语言、感情色彩充分掌握的基础上进行仿写。内容可以涉及自己家乡的冬天,或者自己曾游览过的某个景点景色。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不仅提高了阅读能力,也提高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可谓一举两得。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设置不同的级别难度对于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级阅读的要求,进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阅读中拥有收获,提高阅读的自信心,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学习之中。总的来说,阅读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获取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对于健全人格、升华心灵也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通过科学、合理、有效的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进而为学生未来人生发展和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陈劲波 单位: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八中学
参考文献:
[1]陶龙粉.浅谈学生阅读品质的培养[j].新语文学习(教师版),2012(4).
[2]杨浩.关于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j].新语文学习(教师版),2012(3).
第九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思考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一)内容过于局限
初中语文阅读课程的教学,大多数的教师仍然是局限于课堂所学的知识。我们要理解阅读的真正内涵是拓宽学生的视野,教师在学生阅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没有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造成了语文阅读课程的效果不是十分理想。初中学校设置语文阅读课程成为形同虚设,甚至有的同学会重点看课堂的知识,这就偏离了语文阅读课程教学的初衷。
(二)游离知识之外
语文阅读课程应当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通过一星期的语文课程教学,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达到相应的效果。当前的语文阅读课程教学中,存在着游离于知识和能力之外的教学,并没有对语文阅读教学的情感和价值观充分的理解,学生对于阅读课程的理解也是一头雾水,造成学生对阅读应掌握的知识迷茫。(三)阅读过于形式很多教师都是为了阅读而阅读,自主阅读变成了盲目的阅读,没有任何的目的性。这就造成了阅读过于形式化,学生的阅读水平也很难得到有效提高。另外老师在作为引路人的角色上没有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也就进一步导致了阅读的氛围不好,阅读课程达不到相应的效果。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一)拓宽阅读内容渠道
初中学生的课堂知识本来就比较重,不能安排过于繁重的教学任务,而且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不是很高,但是学生的想象力是比较高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定要掌握学生的这一个特点,并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阅读情景的创造,不拘泥于学习课本,但是也要和课堂所学习的知识息息相关,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对于《西游记》的教学,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让学生先观察影片,将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得以展现。学生就会对其中的情节所吸引,然后学生通过对影片的观看和自己阅读作品,通过双方面的学习,对比两者之间的差距,这样阅读的氛围才能得到良好的呈现。另外,学校也应该丰富学生的阅读活动,可以开设一些“中外名著栏”,配一些学生们的必读名著,例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根据学生年级的不同,来制定不同的阅读计划,把这些读物有针对性地分类,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去阅读符合自己年龄特点的书籍,这样一来,不但保证了阅读内容的丰富,而且也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扩展。
(二)阅读与教学相结合
语文阅读课程的策略实施和实际阅读教学情况要紧密结合,首先要制定详细的教学目标,制定详细的语文阅读目标,并且符合当代学生的阅读情况和阅读兴趣。并且在阅读教学之前教师就一定要制定详尽的阅读计划和目标,这是有效提升阅读的重要途径。重要的是教师在制定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阅读教学的时间,课堂阅读的时间是有限制的,因此在课堂阅读的过程中,不能过快,否则学生就会因为阅读任务过重而潦草结束阅读任务,同样达不到阅读的效果,与其这样,不如布置的语文课程作业稍微少一点,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够完成任务。教师在安排阅读任务的时候也一定要精挑细选,符合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阅读兴趣得以提升。例如,在学习《真正的英雄》之前,教师可以先以“英雄”作为整堂课的引子,向学生发出提问“你觉得什么样的人物才可以称得上是英雄呢?”“你觉得英雄有什么特点?”“美国总统里根对英雄有什么看法呢?”之类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看法去进行阅读,把阅读和教学结合起来,拉近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关系,利用学生的兴趣促进了新知识的构建。
(三)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
在语文阅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自主阅读充分的重视,并且帮助学生提供多种阅读方法,让学生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阅读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要对学生的阅读进行观察,学生所选择的阅读方法是否适合他的学习。在学生阅读中遇到问题时,教师是否可以提出实质性的欧洲杯买球平台的解决方案,让学生掌握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自信心,让学生对于阅读课充满兴趣,产生对于阅读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苏州园林》的时候,有的学生可能很难理解“如在图画中”的美感,他们会借助多媒体或课外读物来把抽象的文字具体化,而另外一些同学,可以通过文字的优美描述,来体会出假山的堆叠,重峦叠嶂,高树与低树的俯仰生姿,他们沉浸在文字中,发挥自己的想象让画面更加美好,而不是拘泥于图片的描述,教师要发现两种学生的特点,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来指导教学。总之,阅读方法的培养可以通过很多途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以及掌握知识的多少寻找恰当的方法。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其中的乐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利用好语文阅读课程,帮助学生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只有从多方面培养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对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才有促进作用,才能培养学生语文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爱读书的习惯,让学生的课外知识得到进一步拓展。
作者:黄淑玲 单位:吉林省洮南市第七中学
第十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
新课标改革给我国的教育教学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对于藏区初中语文汉语阅读教学而言,藏族地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较以往得到明显的发展,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还是存在很多不足,严重阻碍了藏族地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不利于我国的教育教学发展,阻碍国家的发展。本文就现阶段藏区地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思维的培养的现状以及推进藏族地区初中语文汉语阅读教学发展的有效途径作分析,希望对于藏族地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发展具有一定积极作用,能够促进藏族地区教育教学的全面发展。
一、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藏族地区多数教师注重形式而忽视教学的本质。在藏族地区初中语文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还只是采用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记笔记的方式教学,且只是粗略的讲解,严重影响了学生思维的扩散。尤其是对于藏族地区语文教学中,汉语言并非是藏族地区的第一语言,而是作为第二语言被人们所熟知,因此,藏族地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难度更加大,要求更加高。此外,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的影响下,多数教师认为学生的问题思维模式的培养只要采用问题教学的教学模式就可以实现,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只是采用问答单一的模式教学,即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的教学大多只是流于形式,使得学生在教学中不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严重阻碍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全面发展。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思维的培养
1.激发藏族地区初中学生对汉语阅读的学习兴趣。对于藏族地区的初中学生而言,由于汉语是藏族的第二语言,以至于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存在一些不良的现象,例如,教师只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并没有关注。此外,由于初中生是刚刚从小学升上来的,尤其是藏族学生而言,在小学中接触最多的语言就是藏语,因此,在初中接触语文阅读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且具有挑战性,因此,教师需要从最基础的语文汉语阅读教起,主动走进学生,了解学生的汉语的功底,根据学生的不同的功底制定自己的授课计划,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此更加需要教师尊重藏族地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教会学生汉语阅读的基础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藏族地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思维的培养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的方式进行,例如,在汉语阅读中,学生由于对所阅读的课外感兴趣,会主动去阅读,遇到自己不会的汉字会主动询问,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对于藏族地区的学生学习汉语有所帮助,而且有利于地区之间的团结,符合我国各民族共同繁荣的要求,对我国的国家安稳以及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教学,增强师生之间的沟通。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教育教学的发展,也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藏族地区初中语文以往的教学中,由于受到经济发展的限制,课堂的结束就意味着授课的结束,学生有问题也只能是在下一节课再提出来,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在新兴技术的推广下,这种情况完全可以避免,例如,在藏族地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由于阅读教学具有较大的难度,教师可以通过提前布置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先进行自主学习,利用学校现有的电子白板,提出阅读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如在《珍珠鸟》这一课中,对学生进行提问:珍珠鸟是一种什么样的鸟?那些语句表现出它们的特征?为什么它不怕作者?学生通过通读全文,找到对应的语句和答案,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教师再就学生的回答引发思考,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过程当中,学生遇到问题时,可以向教师进行提问,或者和同学进行探讨,积极沟通和解决问题,能够有效增加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以及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综上所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我国的教育教学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当前我国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想要发展,教师必须要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全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要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技术产品,增加师生之间的沟通,全面促进我国初中教育教学的发展。此外,藏族地区初中学生汉语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思维的培养也有利于藏族地区汉语的发展以及教育教学的发展,对于国家文化的融合以及国家各民族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发展等都有及其重要的价值,有利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作者:潘自录 单位: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县冻列中学
参考文献:
[1]王恩娟.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01:2.
- 上一篇:名著读后感范文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四大名著指导策略 2022-12-14 10:02:52
电影对文学名著的改编 2022-10-30 09:05:55
文学名著阅读教学审美教育的渗透 2022-02-08 03:19:23
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策略分析 2022-04-27 03:25:31
文学名著阅读教学审美教育研究 2022-04-03 02:37:17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策略分析 2022-09-08 08:5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