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化范文10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03-25 21:41:31
平面化范文篇1
关键词:视频设计平面设计构成符号
视频设计是视觉传达设计在视频媒介上的扩展,囊括了电影片头、电视剧片头、电视频道和栏目片头等等。根据它的设计对象、设计目的以及传达效果,可以粗略地定义为是针对电影电视形象推广的动态视觉传达设计。
虽然视频设计不及平面设计发展的历史长远,但是它自诞生开始就与平面设计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愫。上世纪50年代美国平面设计师索尔·巴斯为电影《金臂人》设计的片头,被奉为平面设计与视频设计结合的经典之作。在《007》电影片头中,美国设计师罗伯特·布朗约翰将幻灯、电影剪辑、平面设计混合在一起,形成了形象鲜明、对比强烈的风格。全球音乐电视频道mtv更是从来不掩饰它对平面元素的偏爱,个性鲜明的图形、文字以及色彩无一不彰显着它与众不同的特殊定位。这些令人过目难忘的经典设计作品提示着我们,视频设计的平面化趋势并不是昙花一现,而是带着深厚的底蕴日益蔓延开来。
一、视频设计平面化的原因
视频设计的平面化为何能够形成一种风格趋势,这并不是一种机缘巧合,也不是某人的突发奇想,而是视觉传达设计发展壮大的必然结果。
从信息媒介发展的外在环境来看,在信息膨胀、图像逐渐取代文字的读图时代,人们对“图”有着多维化的需求,使得平面媒介与以电视电影为代表的视频媒介不可能再各行其是。信息在策划、执行、传达与实现的过程中,难免引起不同媒介在信息组织方式上的相互渗透,而这种渗透恰恰为视频设计的平面化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从视频设计与平面设计的内在联系上看,一方面视频设计与平面设计都属于视觉传达设计的范畴。视觉传达设计是对特定信息传达进行视觉化形式表达的设想、策划、处理、过程、实现。视频设计与平面设计都需要借助对视觉元素的调动与控制达到视觉的感知,从而引发心理的认同,最终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二者在信息传达方式上的一致性,是视频设计平面化的基本实现条件。
另一方面,虽然视频设计与平面设计各自实现于屏幕和平面介质,但二者同是二维界面上的展开和调度,在空间规划方式以及图像处理方式等方面的相似性,使视频设计平面化在表现形式上的对接具有了可行性。
此外,视频媒介对各种视听信息的包容性与集成性,平面元素在表达上的灵活性与易操作性,都为视频设计的平面化创造了不可缺少的条件。
二、视频设计平面化的形式表现
视频设计以视频媒介为载体,它的实现原理就是一切动态影像形成的基本原理——“视觉残留”:人的眼睛在观看运动形象时,每个形象在消失后,在视网膜上滞留0.1秒的时间,前一形象尚未消失,后一形象已经产生,并与前一形象重合在一起,从而在视网膜上形成运动的影像。可见动态影像其实是由多个静止的画面连续切换而形成的,抽取其中的任何一个画面都具备平面设计的性质,所以对于视频设计的画面结构、视觉元素与风格走向,平面设计都有许多可以借鉴的方式。但值得注意的是,视频设计的平面化并不是对平面设计形式的照搬照套,而是根据自身的形式特点对其进行有效的吸纳与再造。
1.平面构成方式的介入
平面构成方式在视频设计中的介入是比较隐晦的,虽然在视觉上不能立刻被感知,但它不仅可以调度元素之间的节奏比例关系,甚至可以控制镜头之间的切换关系。比较典型的有特异构成、发射构成等等。
特异是指在相同的大多数形体中出现的特殊状态,是个性与共性形成的对比。在视频设计中,特异构成方式能够使元素在形态质感与动态节奏等方面呈现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视觉关系,起到夸张与强调的作用。笔者曾经看过一个电视频道的形象推广片,综合运用了二维动画的人物与实拍人物。二维动画人物数量众多,排列有序,形态与动态一致,单独的实拍人物被插放在二维人物群中,在动态关系、造型特点上与之形成特异的构成关系,配合动感的音乐体现出很强的趣味性。
发射是指多个基本形围绕一个中心点,犹如从光源发出的光芒向外放射所呈现的视觉形象。在视频设计中,发射构成方式的运用不仅是画面元素的编排结构,而是常常作为元素运动的轨迹走向,形成扩张力极强的聚散视觉效果。在央视经济频道旧版的推广片中,运用红色小方块从各个方向向画面中的一个点聚集,并最终组成频道标志。这种发射的运动方式经过规范性重复使用,与小红方块一起成为了频道形象的识别符号。
由此,视频设计对平面构成方式的借鉴,是结合了视频设计作为声画动态影像的特性创造出的、区别于原有形式的新的构成方法。
2.平面元素的介入
平面元素在视频设计中其实一直都默默地扮演着无关紧要的角色,但在这场平面化的运动中它不仅作为装饰性的元素得到强化,更重要的是它的视觉识别作用开始受到广泛的重视和运用。可以看到在众多的电影电视片头,电视频道推广片中文字、符号、图等平面元素已经占有了很大的份额。
文字是平面设计中最为精髓的部分,它既作为表意的符号也作为表形的图像,在视频设计中文字不再是平面的、静止的,而是立体的、动态的。在央视国际中文频道的形象推广片中,就大胆运用汉字作为主要元素,将部首抽取出来,通过镜头的移动与实拍场景的结合表现文字的体积感与空间感,带来了阐释文字形象的新方式。
符号是将具体信息经过提炼归纳而形成的抽象视觉形象,其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标志——平面设计中最直观的视觉识别符号。在视频设计中标志一方面作为固定化的视觉形象,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形态的延伸、空间的变化成为推动整个作品发展的贯穿性元素。在国家地理频道(nationalgeographicchannle)的推广片中,著名的黄色长方框标志既是主要的视觉形象,又作为各个场景之间的切换道具,使整个推广片既整体统一又富于变化。(转第131页)(接第128页)此外,符号的另一个群体是那些没有特指象征性的抽象形象,比如方形、圆形、箭头等等。正是这种身份的模糊性使它们具有了更强的适应性,能够巧妙和谐地与其他元素相契合,常常作为视频设计中辅助性的识别符号。前面提到的央视经济频道旧版推广片中的红色小方块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
图是指直接反映现实的具象视觉形象,与文字、符号相比更加感性,因此在视频设计中的出现也更为灵活。它既可以作为重要的视觉主体,也可以作为辅助的装饰元素,凭借静态形象具有的稳定性,在纷繁的动态影像中显得格外独特,从而引人注目。cctv-5在2006都灵冬奥会期间的宣传片中,非常恰当地使用了大量的运动项目图片作为主要元素,配合冬奥会标志的空间变形,通过镜头的纵深运动,巧妙地表现出了冬季运动的轻盈感与速度感。
平面元素作为最直观的平面化表现,最容易被视频设计所吸取,但这并不意味着是纯粹的“拿来主义”。它与动态影像独有的声音、运动相互融合,制造出全新的视频设计形式。
3.平面风格的介入
平面设计从原始社会的萌芽状态到如今的百花齐放,经历了无数次的斗争与变革,产生了众多的风格流派:新艺术运动、立体主义、风格派、后现代设计等等。这些平面风格在潜移默化之间影响着视频设计的同时,也在新的媒介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新诠释。
荷兰“风格派”以蒙德里安的系列作品为代表,它完全拒绝使用任何的具象元素,主张用抽象的几何形与最单纯的色彩来获得人类共通的纯粹精神表现。在电影《蜘蛛侠ⅱ》的片头设计中就借鉴了这一经典手法与蜘蛛网的形状相融合,黑色的线条,红白蓝的色块,并且通过镜头运动制造线条之间的空间感,营造出一个抽象魔幻的视觉氛围。
拼贴手法是最能代表反对秩序化、崇尚多样性的后现代主义文化品格的一种设计表现形式,它力求打破时空关系与逻辑关系而得到一种看似随机偶然的视觉状态。3fmseriousradio的推广片中,通过实景拍摄的人物与二维动画环境进行拼贴重组,实现两种不同时空关系的视觉形象的对接,产生强烈的视觉对比,以此突出3fmseriousradio的活力个性。
平面风格对视频设计的介入是平面设计多种代表性面貌的入侵,它使视频设计的平面化不仅是对外在平面形式的吸取,更能对内在的平面精神进行领会。
三、视频设计平面化的意义
从视频设计自身发展的角度看,视频设计的平面化不仅发掘出了自由多元的表现语言,更是为视频设计开辟了新的创作走向。设计者能够不受约束地对影像进行解构重组,随心所欲地挪用置换,制造无限可能的创意空间。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视频设计的平面化同时也为平面设计的继续延伸与扩展提供了新的突破点。
今天,平面化的趋势已经深深地扎入了整个视频设计行业,分量之重,已经不能把它看作是单纯的视觉风格走向,而是在进一步地影响着创意构思的方式,成为视频设计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曹方主编.视觉传达设计原理,江西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引言第2页.
平面化范文篇2
关键词:视频设计平面设计构成符号
视频设计是视觉传达设计在视频媒介上的扩展,囊括了电影片头、电视剧片头、电视频道和栏目片头等等。根据它的设计对象、设计目的以及传达效果,可以粗略地定义为是针对电影电视形象推广的动态视觉传达设计。
虽然视频设计不及平面设计发展的历史长远,但是它自诞生开始就与平面设计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愫。上世纪50年代美国平面设计师索尔·巴斯为电影《金臂人》设计的片头,被奉为平面设计与视频设计结合的经典之作。在《007》电影片头中,美国设计师罗伯特·布朗约翰将幻灯、电影剪辑、平面设计混合在一起,形成了形象鲜明、对比强烈的风格。全球音乐电视频道mtv更是从来不掩饰它对平面元素的偏爱,个性鲜明的图形、文字以及色彩无一不彰显着它与众不同的特殊定位。这些令人过目难忘的经典设计作品提示着我们,视频设计的平面化趋势并不是昙花一现,而是带着深厚的底蕴日益蔓延开来。
一、视频设计平面化的原因
视频设计的平面化为何能够形成一种风格趋势,这并不是一种机缘巧合,也不是某人的突发奇想,而是视觉传达设计发展壮大的必然结果。
从信息媒介发展的外在环境来看,在信息膨胀、图像逐渐取代文字的读图时代,人们对“图”有着多维化的需求,使得平面媒介与以电视电影为代表的视频媒介不可能再各行其是。信息在策划、执行、传达与实现的过程中,难免引起不同媒介在信息组织方式上的相互渗透,而这种渗透恰恰为视频设计的平面化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从视频设计与平面设计的内在联系上看,一方面视频设计与平面设计都属于视觉传达设计的范畴。视觉传达设计是对特定信息传达进行视觉化形式表达的设想、策划、处理、过程、实现。视频设计与平面设计都需要借助对视觉元素的调动与控制达到视觉的感知,从而引发心理的认同,最终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二者在信息传达方式上的一致性,是视频设计平面化的基本实现条件。
另一方面,虽然视频设计与平面设计各自实现于屏幕和平面介质,但二者同是二维界面上的展开和调度,在空间规划方式以及图像处理方式等方面的相似性,使视频设计平面化在表现形式上的对接具有了可行性。
此外,视频媒介对各种视听信息的包容性与集成性,平面元素在表达上的灵活性与易操作性,都为视频设计的平面化创造了不可缺少的条件。
二、视频设计平面化的形式表现
视频设计以视频媒介为载体,它的实现原理就是一切动态影像形成的基本原理——“视觉残留”:人的眼睛在观看运动形象时,每个形象在消失后,在视网膜上滞留0.1秒的时间,前一形象尚未消失,后一形象已经产生,并与前一形象重合在一起,从而在视网膜上形成运动的影像。可见动态影像其实是由多个静止的画面连续切换而形成的,抽取其中的任何一个画面都具备平面设计的性质,所以对于视频设计的画面结构、视觉元素与风格走向,平面设计都有许多可以借鉴的方式。但值得注意的是,视频设计的平面化并不是对平面设计形式的照搬照套,而是根据自身的形式特点对其进行有效的吸纳与再造。
1.平面构成方式的介入
平面构成方式在视频设计中的介入是比较隐晦的,虽然在视觉上不能立刻被感知,但它不仅可以调度元素之间的节奏比例关系,甚至可以控制镜头之间的切换关系。比较典型的有特异构成、发射构成等等。
特异是指在相同的大多数形体中出现的特殊状态,是个性与共性形成的对比。在视频设计中,特异构成方式能够使元素在形态质感与动态节奏等方面呈现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视觉关系,起到夸张与强调的作用。笔者曾经看过一个电视频道的形象推广片,综合运用了二维动画的人物与实拍人物。二维动画人物数量众多,排列有序,形态与动态一致,单独的实拍人物被插放在二维人物群中,在动态关系、造型特点上与之形成特异的构成关系,配合动感的音乐体现出很强的趣味性。
发射是指多个基本形围绕一个中心点,犹如从光源发出的光芒向外放射所呈现的视觉形象。在视频设计中,发射构成方式的运用不仅是画面元素的编排结构,而是常常作为元素运动的轨迹走向,形成扩张力极强的聚散视觉效果。在央视经济频道旧版的推广片中,运用红色小方块从各个方向向画面中的一个点聚集,并最终组成频道标志。这种发射的运动方式经过规范性重复使用,与小红方块一起成为了频道形象的识别符号。
由此,视频设计对平面构成方式的借鉴,是结合了视频设计作为声画动态影像的特性创造出的、区别于原有形式的新的构成方法。
2.平面元素的介入
平面元素在视频设计中其实一直都默默地扮演着无关紧要的角色,但在这场平面化的运动中它不仅作为装饰性的元素得到强化,更重要的是它的视觉识别作用开始受到广泛的重视和运用。可以看到在众多的电影电视片头,电视频道推广片中文字、符号、图等平面元素已经占有了很大的份额。
文字是平面设计中最为精髓的部分,它既作为表意的符号也作为表形的图像,在视频设计中文字不再是平面的、静止的,而是立体的、动态的。在央视国际中文频道的形象推广片中,就大胆运用汉字作为主要元素,将部首抽取出来,通过镜头的移动与实拍场景的结合表现文字的体积感与空间感,带来了阐释文字形象的新方式。
符号是将具体信息经过提炼归纳而形成的抽象视觉形象,其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标志——平面设计中最直观的视觉识别符号。在视频设计中标志一方面作为固定化的视觉形象,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形态的延伸、空间的变化成为推动整个作品发展的贯穿性元素。在国家地理频道(nationalgeographicchannle)的推广片中,著名的黄色长方框标志既是主要的视觉形象,又作为各个场景之间的切换道具,使整个推广片既整体统一又富于变化。(转第131页)(接第128页)此外,符号的另一个群体是那些没有特指象征性的抽象形象,比如方形、圆形、箭头等等。正是这种身份的模糊性使它们具有了更强的适应性,能够巧妙和谐地与其他元素相契合,常常作为视频设计中辅助性的识别符号。前面提到的央视经济频道旧版推广片中的红色小方块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
图是指直接反映现实的具象视觉形象,与文字、符号相比更加感性,因此在视频设计中的出现也更为灵活。它既可以作为重要的视觉主体,也可以作为辅助的装饰元素,凭借静态形象具有的稳定性,在纷繁的动态影像中显得格外独特,从而引人注目。cctv-5在2006都灵冬奥会期间的宣传片中,非常恰当地使用了大量的运动项目图片作为主要元素,配合冬奥会标志的空间变形,通过镜头的纵深运动,巧妙地表现出了冬季运动的轻盈感与速度感。
平面元素作为最直观的平面化表现,最容易被视频设计所吸取,但这并不意味着是纯粹的“拿来主义”。它与动态影像独有的声音、运动相互融合,制造出全新的视频设计形式。
3.平面风格的介入
平面设计从原始社会的萌芽状态到如今的百花齐放,经历了无数次的斗争与变革,产生了众多的风格流派:新艺术运动、立体主义、风格派、后现代设计等等。这些平面风格在潜移默化之间影响着视频设计的同时,也在新的媒介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新诠释。
荷兰“风格派”以蒙德里安的系列作品为代表,它完全拒绝使用任何的具象元素,主张用抽象的几何形与最单纯的色彩来获得人类共通的纯粹精神表现。在电影《蜘蛛侠ⅱ》的片头设计中就借鉴了这一经典手法与蜘蛛网的形状相融合,黑色的线条,红白蓝的色块,并且通过镜头运动制造线条之间的空间感,营造出一个抽象魔幻的视觉氛围。
拼贴手法是最能代表反对秩序化、崇尚多样性的后现代主义文化品格的一种设计表现形式,它力求打破时空关系与逻辑关系而得到一种看似随机偶然的视觉状态。3fmseriousradio的推广片中,通过实景拍摄的人物与二维动画环境进行拼贴重组,实现两种不同时空关系的视觉形象的对接,产生强烈的视觉对比,以此突出3fmseriousradio的活力个性。
平面风格对视频设计的介入是平面设计多种代表性面貌的入侵,它使视频设计的平面化不仅是对外在平面形式的吸取,更能对内在的平面精神进行领会。
三、视频设计平面化的意义
平面化范文篇3
图形设计过程中将客观对象从三维立体形象转变为二维平面形象时,通常以线、面造型,并运用概括、夸张、提炼、变形等方法,在画面上展示对象富有装饰美的平面结构特点,由此转化生成的图形就是平面化图形。在平面设计渗入生活方方面面的今天,平面图形也变得随处可见,它出现在街道上,出现任何读物上,出现在衣着上,人们与设计常常是不期而遇。现代生活中平面设计无处不在,从功能上来讲平面设计是用视觉语言传递信息和表达观点。在平面设计中,需要用视觉元素来表达设计构想,通过色彩、图像和文字把信息传达给受众,使人们通过这些视觉元素了解设计理念。一件设计作品通常包含三个主要元素:色彩、图像和文字。这些都可以用平面化的手法进行设计,平面化图形脱胎于平面设计,是平面设计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二、“柒淼”润眼枕包装设计定位
柒淼润眼枕作为一款面向全年龄段的高端保健产品,针对工作用眼者以及易眼疲劳者,如学生,白领,眼睛不好的老人;在使用过程中有着七秒见效的即时性。柒淼开发团队结合国内人群使用习惯做了积极的优化和改良,作用短促,效果更佳,使用方便。但产品现有包装设计较为普通,包装主要展示面为一大眼睛的女性,这样就无形中排除了老人、学生、商务人士等消费群体,存在定位不明确,包装品质与售价不符等问题,无法有效引导消费者购买,缺乏市场竞争力。因此,以特劳特的定位理论为指导,以视觉传达形象识别理论为基础,通过对柒淼润眼枕产品的特色功能分析、机会与挑战、优势与劣势swot分析,以及对市场消费目标群进行研究,分析其视觉形象定位,提炼品牌核心价值,确定了平面化、图标化“视觉锤”及形象化的“语言钉”要素。最终,以一个抽象平面化眼睛图形作为“视觉锤”以取代原有包装主展示面上的具象的女性大眼睛图片,扩大消费群体。另外从徐志摩的诗《鱼的记忆》中汲取要素,进行提炼,确定了“七秒后又是新天地”的广告语作为“语言钉”。在明确定位的基础上,确定了设计形式风格,进一步从色彩、图形、字体三个方面进行产品包装设计。
三、平面化图形在“柒淼”润眼枕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一)合理的色彩搭配。在平面设计中,需要用视觉元素来表达设计构想,通过色彩、图像和文字使人们了解设计理念。一件作品包含三个主要元素:色彩、图像和文字。这三个元素中,色彩居于首位,因为人们第一眼看到设计作品时,最先刺激视觉的就是颜色,其次是图像,文字。“柒淼”润眼枕作为一款让人在工作学习之余解放双眼的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使人双眼清凉舒适焕然一新。因此,在包装的颜色上,选择能够让人联想到清凉,舒缓,天然草本等元素的天蓝和草绿色颜色构成主题色调,通过使用可以配合颜色留给人深刻的视觉记忆,让人们在以后的购买中,看到这个配色,就能联想起使用中清凉舒缓的感觉,契合产品的使用体验。最终,成品确定为天蓝色基调。(二)图形设计平面化。平面化的图形设计是抽象了原有素材的肌理、光线、空间感等多种信息之后提取出的简化符号化的图形,比起详实细致的现实图样具有个性更鲜明,更容易记忆的特点。在“柒淼”润眼枕的包装设计初期,通过定位研究,确定了眼睛这一视觉要素为产品的“视觉锤”。因此,对原包装上大幅的模特元素进行修改删减,并提取出眼睛的元素后几经简化,突出平面化、图标化风格,这样更加契合主题。符号化之后的眼睛不仅更契合包装整体风格,而且更醒目。包装正面的底色采用了大面积的空白,正中横穿过一条彩带样的装饰结构,更富有设计感,赏心悦目。(三)平面化的字体设计。字体设计在设计形式之外,更重要的是传达出足够的信息量,必须具备相当的辨识度,若是过度设计,不仅会干扰到消费者的正常辨认,过于突出的设计感也会打破包装整体的风格平衡,与之格格不入。“柒淼”润眼枕包装上的主体字在已有字形的基础上对字体的一部分进行变形设计,拼音部分选择了细长形的字形,使字体透露出轻快的感觉,并形成彩色,与简洁的底色进行对比,突出视线,在丰富了包装设计形式的同时传达出与商品潜在特质。另一方面,关于功效的具体介绍文字则是完全侧重于辨识度,采用与背面信息一致的黑体,做到让消费者一眼就能够读取全部信息。
四、结论
以设计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产品原有包装上的问题,再通过市场调研,综合分析,确定包装的设计方向需要与产品的市场定位相符,才能准确传达相关产品的独特优势,将具体外在视觉形象与内涵抽象理念相融合,同时也使得消费者更容易接受;而包装中的元素:色彩、图形、字体等都会形成产品独有的代表性视觉元素,形成“视觉锤”,利于品牌传播,提升了品牌溢价。
【参考文献】
[1]arttone视觉研究中心.平面设计配色全攻略[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
[2]帕特里克•弗兰克.视觉艺术原理[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3]孟刚.包装的平面设计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5(03):14-16.
平面化范文篇4
视频设计的平面化为何能够形成一种风格趋势,这并不是一种机缘巧合,也不是某人的突发奇想,而是视觉传达设计发展壮大的必然结果。
从信息媒介发展的外在环境来看,在信息膨胀、图像逐渐取代文字的读图时代,人们对“图”有着多维化的需求,使得平面媒介与以电视电影为代表的视频媒介不可能再各行其是。信息在策划、执行、传达与实现的过程中,难免引起不同媒介在信息组织方式上的相互渗透,而这种渗透恰恰为视频设计的平面化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从视频设计与平面设计的内在联系上看,一方面视频设计与平面设计都属于视觉传达设计的范畴。视觉传达设计是对特定信息传达进行视觉化形式表达的设想、策划、处理、过程、实现。视频设计与平面设计都需要借助对视觉元素的调动与控制达到视觉的感知,从而引发心理的认同,最终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二者在信息传达方式上的一致性,是视频设计平面化的基本实现条件。
另一方面,虽然视频设计与平面设计各自实现于屏幕和平面介质,但二者同是二维界面上的展开和调度,在空间规划方式以及图像处理方式等方面的相似性,使视频设计平面化在表现形式上的对接具有了可行性。
此外,视频媒介对各种视听信息的包容性与集成性,平面元素在表达上的灵活性与易操作性,都为视频设计的平面化创造了不可缺少的条件。
二、视频设计平面化的形式表现
视频设计以视频媒介为载体,它的实现原理就是一切动态影像形成的基本原理——“视觉残留”:人的眼睛在观看运动形象时,每个形象在消失后,在视网膜上滞留0.1秒的时间,前一形象尚未消失,后一形象已经产生,并与前一形象重合在一起,从而在视网膜上形成运动的影像。可见动态影像其实是由多个静止的画面连续切换而形成的,抽取其中的任何一个画面都具备平面设计的性质,所以对于视频设计的画面结构、视觉元素与风格走向,平面设计都有许多可以借鉴的方式。但值得注意的是,视频设计的平面化并不是对平面设计形式的照搬照套,而是根据自身的形式特点对其进行有效的吸纳与再造。
1.平面构成方式的介入
平面构成方式在视频设计中的介入是比较隐晦的,虽然在视觉上不能立刻被感知,但它不仅可以调度元素之间的节奏比例关系,甚至可以控制镜头之间的切换关系。比较典型的有特异构成、发射构成等等。
特异是指在相同的大多数形体中出现的特殊状态,是个性与共性形成的对比。在视频设计中,特异构成方式能够使元素在形态质感与动态节奏等方面呈现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视觉关系,起到夸张与强调的作用。笔者曾经看过一个电视频道的形象推广片,综合运用了二维动画的人物与实拍人物。二维动画人物数量众多,排列有序,形态与动态一致,单独的实拍人物被插放在二维人物群中,在动态关系、造型特点上与之形成特异的构成关系,配合动感的音乐体现出很强的趣味性。
发射是指多个基本形围绕一个中心点,犹如从光源发出的光芒向外放射所呈现的视觉形象。在视频设计中,发射构成方式的运用不仅是画面元素的编排结构,而是常常作为元素运动的轨迹走向,形成扩张力极强的聚散视觉效果。在央视经济频道旧版的推广片中,运用红色小方块从各个方向向画面中的一个点聚集,并最终组成频道标志。这种发射的运动方式经过规范性重复使用,与小红方块一起成为了频道形象的识别符号。
由此,视频设计对平面构成方式的借鉴,是结合了视频设计作为声画动态影像的特性创造出的、区别于原有形式的新的构成方法。
2.平面元素的介入
平面元素在视频设计中其实一直都默默地扮演着无关紧要的角色,但在这场平面化的运动中它不仅作为装饰性的元素得到强化,更重要的是它的视觉识别作用开始受到广泛的重视和运用。可以看到在众多的电影电视片头,电视频道推广片中文字、符号、图等平面元素已经占有了很大的份额。
文字是平面设计中最为精髓的部分,它既作为表意的符号也作为表形的图像,在视频设计中文字不再是平面的、静止的,而是立体的、动态的。在央视国际中文频道的形象推广片中,就大胆运用汉字作为主要元素,将部首抽取出来,通过镜头的移动与实拍场景的结合表现文字的体积感与空间感,带来了阐释文字形象的新方式。
符号是将具体信息经过提炼归纳而形成的抽象视觉形象,其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标志——平面设计中最直观的视觉识别符号。在视频设计中标志一方面作为固定化的视觉形象,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形态的延伸、空间的变化成为推动整个作品发展的贯穿性元素。在国家地理频道(nationalgeographicchannle)的推广片中,著名的黄色长方框标志既是主要的视觉形象,又作为各个场景之间的切换道具,使整个推广片既整体统一又富于变化。(转第131页)(接第128页)此外,符号的另一个群体是那些没有特指象征性的抽象形象,比如方形、圆形、箭头等等。正是这种身份的模糊性使它们具有了更强的适应性,能够巧妙和谐地与其他元素相契合,常常作为视频设计中辅助性的识别符号。前面提到的央视经济频道旧版推广片中的红色小方块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
图是指直接反映现实的具象视觉形象,与文字、符号相比更加感性,因此在视频设计中的出现也更为灵活。它既可以作为重要的视觉主体,也可以作为辅助的装饰元素,凭借静态形象具有的稳定性,在纷繁的动态影像中显得格外独特,从而引人注目。cctv-5在2006都灵冬奥会期间的宣传片中,非常恰当地使用了大量的运动项目图片作为主要元素,配合冬奥会标志的空间变形,通过镜头的纵深运动,巧妙地表现出了冬季运动的轻盈感与速度感。
平面元素作为最直观的平面化表现,最容易被视频设计所吸取,但这并不意味着是纯粹的“拿来主义”。它与动态影像独有的声音、运动相互融合,制造出全新的视频设计形式。
3.平面风格的介入
平面设计从原始社会的萌芽状态到如今的百花齐放,经历了无数次的斗争与变革,产生了众多的风格流派:新艺术运动、立体主义、风格派、后现代设计等等。这些平面风格在潜移默化之间影响着视频设计的同时,也在新的媒介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新诠释。
荷兰“风格派”以蒙德里安的系列作品为代表,它完全拒绝使用任何的具象元素,主张用抽象的几何形与最单纯的色彩来获得人类共通的纯粹精神表现。在电影《蜘蛛侠ⅱ》的片头设计中就借鉴了这一经典手法与蜘蛛网的形状相融合,黑色的线条,红白蓝的色块,并且通过镜头运动制造线条之间的空间感,营造出一个抽象魔幻的视觉氛围。
拼贴手法是最能代表反对秩序化、崇尚多样性的后现代主义文化品格的一种设计表现形式,它力求打破时空关系与逻辑关系而得到一种看似随机偶然的视觉状态。3fmseriousradio的推广片中,通过实景拍摄的人物与二维动画环境进行拼贴重组,实现两种不同时空关系的视觉形象的对接,产生强烈的视觉对比,以此突出3fmseriousradio的活力个性。
平面风格对视频设计的介入是平面设计多种代表性面貌的入侵,它使视频设计的平面化不仅是对外在平面形式的吸取,更能对内在的平面精神进行领会。
三、视频设计平面化的意义
从视频设计自身发展的角度看,视频设计的平面化不仅发掘出了自由多元的表现语言,更是为视频设计开辟了新的创作走向。设计者能够不受约束地对影像进行解构重组,随心所欲地挪用置换,制造无限可能的创意空间。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视频设计的平面化同时也为平面设计的继续延伸与扩展提供了新的突破点。
今天,平面化的趋势已经深深地扎入了整个视频设计行业,分量之重,已经不能把它看作是单纯的视觉风格走向,而是在进一步地影响着创意构思的方式,成为视频设计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内容摘要:视频设计的平面化趋势是视频设计与平面设计在发展过程中共鸣的产物,透过对其形成原因、表现形式以及发展意义的探求,可以看到视频设计的平面化趋势不仅为视频设计本身开辟了新的视觉语言,同时也使平面设计得到了延伸与扩展。
关键词:视频设计平面设计构成符号
参考文献:
[1]曹方主编.视觉传达设计原理,江西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引言第2页.
平面化范文篇5
关键词:视频设计平面设计构成符号
视频设计是视觉传达设计在视频媒介上的扩展,囊括了电影片头、电视剧片头、电视频道和栏目片头等等。根据它的设计对象、设计目的以及传达效果,可以粗略地定义为是针对电影电视形象推广的动态视觉传达设计。
虽然视频设计不及平面设计发展的历史长远,但是它自诞生开始就与平面设计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愫。上世纪50年代美国平面设计师索尔·巴斯为电影《金臂人》设计的片头,被奉为平面设计与视频设计结合的经典之作。在《007》电影片头中,美国设计师罗伯特·布朗约翰将幻灯、电影剪辑、平面设计混合在一起,形成了形象鲜明、对比强烈的风格。全球音乐电视频道mtv更是从来不掩饰它对平面元素的偏爱,个性鲜明的图形、文字以及色彩无一不彰显着它与众不同的特殊定位。这些令人过目难忘的经典设计作品提示着我们,视频设计的平面化趋势并不是昙花一现,而是带着深厚的底蕴日益蔓延开来。
一、视频设计平面化的原因
视频设计的平面化为何能够形成一种风格趋势,这并不是一种机缘巧合,也不是某人的突发奇想,而是视觉传达设计发展壮大的必然结果。
从信息媒介发展的外在环境来看,在信息膨胀、图像逐渐取代文字的读图时代,人们对“图”有着多维化的需求,使得平面媒介与以电视电影为代表的视频媒介不可能再各行其是。信息在策划、执行、传达与实现的过程中,难免引起不同媒介在信息组织方式上的相互渗透,而这种渗透恰恰为视频设计的平面化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从视频设计与平面设计的内在联系上看,一方面视频设计与平面设计都属于视觉传达设计的范畴。视觉传达设计是对特定信息传达进行视觉化形式表达的设想、策划、处理、过程、实现。视频设计与平面设计都需要借助对视觉元素的调动与控制达到视觉的感知,从而引发心理的认同,最终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二者在信息传达方式上的一致性,是视频设计平面化的基本实现条件。
另一方面,虽然视频设计与平面设计各自实现于屏幕和平面介质,但二者同是二维界面上的展开和调度,在空间规划方式以及图像处理方式等方面的相似性,使视频设计平面化在表现形式上的对接具有了可行性。
此外,视频媒介对各种视听信息的包容性与集成性,平面元素在表达上的灵活性与易操作性,都为视频设计的平面化创造了不可缺少的条件。
二、视频设计平面化的形式表现
视频设计以视频媒介为载体,它的实现原理就是一切动态影像形成的基本原理——“视觉残留”:人的眼睛在观看运动形象时,每个形象在消失后,在视网膜上滞留0.1秒的时间,前一形象尚未消失,后一形象已经产生,并与前一形象重合在一起,从而在视网膜上形成运动的影像。可见动态影像其实是由多个静止的画面连续切换而形成的,抽取其中的任何一个画面都具备平面设计的性质,所以对于视频设计的画面结构、视觉元素与风格走向,平面设计都有许多可以借鉴的方式。但值得注意的是,视频设计的平面化并不是对平面设计形式的照搬照套,而是根据自身的形式特点对其进行有效的吸纳与再造。
1.平面构成方式的介入
平面构成方式在视频设计中的介入是比较隐晦的,虽然在视觉上不能立刻被感知,但它不仅可以调度元素之间的节奏比例关系,甚至可以控制镜头之间的切换关系。比较典型的有特异构成、发射构成等等。
特异是指在相同的大多数形体中出现的特殊状态,是个性与共性形成的对比。在视频设计中,特异构成方式能够使元素在形态质感与动态节奏等方面呈现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视觉关系,起到夸张与强调的作用。笔者曾经看过一个电视频道的形象推广片,综合运用了二维动画的人物与实拍人物。二维动画人物数量众多,排列有序,形态与动态一致,单独的实拍人物被插放在二维人物群中,在动态关系、造型特点上与之形成特异的构成关系,配合动感的音乐体现出很强的趣味性。
发射是指多个基本形围绕一个中心点,犹如从光源发出的光芒向外放射所呈现的视觉形象。在视频设计中,发射构成方式的运用不仅是画面元素的编排结构,而是常常作为元素运动的轨迹走向,形成扩张力极强的聚散视觉效果。在央视经济频道旧版的推广片中,运用红色小方块从各个方向向画面中的一个点聚集,并最终组成频道标志。这种发射的运动方式经过规范性重复使用,与小红方块一起成为了频道形象的识别符号。
由此,视频设计对平面构成方式的借鉴,是结合了视频设计作为声画动态影像的特性创造出的、区别于原有形式的新的构成方法。
2.平面元素的介入
平面元素在视频设计中其实一直都默默地扮演着无关紧要的角色,但在这场平面化的运动中它不仅作为装饰性的元素得到强化,更重要的是它的视觉识别作用开始受到广泛的重视和运用。可以看到在众多的电影电视片头,电视频道推广片中文字、符号、图等平面元素已经占有了很大的份额。
文字是平面设计中最为精髓的部分,它既作为表意的符号也作为表形的图像,在视频设计中文字不再是平面的、静止的,而是立体的、动态的。在央视国际中文频道的形象推广片中,就大胆运用汉字作为主要元素,将部首抽取出来,通过镜头的移动与实拍场景的结合表现文字的体积感与空间感,带来了阐释文字形象的新方式。
符号是将具体信息经过提炼归纳而形成的抽象视觉形象,其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标志——平面设计中最直观的视觉识别符号。在视频设计中标志一方面作为固定化的视觉形象,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形态的延伸、空间的变化成为推动整个作品发展的贯穿性元素。在国家地理频道(nationalgeographicchannle)的推广片中,著名的黄色长方框标志既是主要的视觉形象,又作为各个场景之间的切换道具,使整个推广片既整体统一又富于变化。(转第131页)(接第128页)此外,符号的另一个群体是那些没有特指象征性的抽象形象,比如方形、圆形、箭头等等。正是这种身份的模糊性使它们具有了更强的适应性,能够巧妙和谐地与其他元素相契合,常常作为视频设计中辅助性的识别符号。前面提到的央视经济频道旧版推广片中的红色小方块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
图是指直接反映现实的具象视觉形象,与文字、符号相比更加感性,因此在视频设计中的出现也更为灵活。它既可以作为重要的视觉主体,也可以作为辅助的装饰元素,凭借静态形象具有的稳定性,在纷繁的动态影像中显得格外独特,从而引人注目。cctv-5在2006都灵冬奥会期间的宣传片中,非常恰当地使用了大量的运动项目图片作为主要元素,配合冬奥会标志的空间变形,通过镜头的纵深运动,巧妙地表现出了冬季运动的轻盈感与速度感。
平面元素作为最直观的平面化表现,最容易被视频设计所吸取,但这并不意味着是纯粹的“拿来主义”。它与动态影像独有的声音、运动相互融合,制造出全新的视频设计形式。
3.平面风格的介入
平面设计从原始社会的萌芽状态到如今的百花齐放,经历了无数次的斗争与变革,产生了众多的风格流派:新艺术运动、立体主义、风格派、后现代设计等等。这些平面风格在潜移默化之间影响着视频设计的同时,也在新的媒介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新诠释。
荷兰“风格派”以蒙德里安的系列作品为代表,它完全拒绝使用任何的具象元素,主张用抽象的几何形与最单纯的色彩来获得人类共通的纯粹精神表现。在电影《蜘蛛侠ⅱ》的片头设计中就借鉴了这一经典手法与蜘蛛网的形状相融合,黑色的线条,红白蓝的色块,并且通过镜头运动制造线条之间的空间感,营造出一个抽象魔幻的视觉氛围。
拼贴手法是最能代表反对秩序化、崇尚多样性的后现代主义文化品格的一种设计表现形式,它力求打破时空关系与逻辑关系而得到一种看似随机偶然的视觉状态。3fmseriousradio的推广片中,通过实景拍摄的人物与二维动画环境进行拼贴重组,实现两种不同时空关系的视觉形象的对接,产生强烈的视觉对比,以此突出3fmseriousradio的活力个性。
平面风格对视频设计的介入是平面设计多种代表性面貌的入侵,它使视频设计的平面化不仅是对外在平面形式的吸取,更能对内在的平面精神进行领会。
三、视频设计平面化的意义
从视频设计自身发展的角度看,视频设计的平面化不仅发掘出了自由多元的表现语言,更是为视频设计开辟了新的创作走向。设计者能够不受约束地对影像进行解构重组,随心所欲地挪用置换,制造无限可能的创意空间。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视频设计的平面化同时也为平面设计的继续延伸与扩展提供了新的突破点。
今天,平面化的趋势已经深深地扎入了整个视频设计行业,分量之重,已经不能把它看作是单纯的视觉风格走向,而是在进一步地影响着创意构思的方式,成为视频设计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曹方主编.视觉传达设计原理,江西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引言第2页.
平面化范文篇6
关键词:风景写生;平面化构成形式;色彩分解;色彩变调
风景写生课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其目的是通过风景写生,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和对色彩的归纳整理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美学修养,旨在通过风景写生,培养学生的设计观念和基础设计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风景写生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艺术设计专业兴起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后期逐渐形成了包括设计素描、设计色彩、三大构成和风景写生等课程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目前风景写生课程依然沿用的是绘画专业的课程内容,即要求学生面对自然风景现场写生,对景物进行构图取舍,利用素描或色彩的表现方法完成一幅风景写生作品。学生现场写生,教师巡回指导,并适时加以修改或示范。作业的评价标准也是沿用绘画作品的评价体系,画面要注重对光影的捕捉,对透视的正确表现,对体积和空间的塑造,对季节和气候特征的把握,对自然风景进行客观地再现。这一现状对于当前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的专业基础能力培养来说,存在两个方面的偏差。1.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单一,与后续专业课缺乏有效衔接由于绘画专业与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不同,必然造成教学效果的偏差,使得目前艺术设计专业的风景写生课程侧重于对自然物象的客观再现,忽略了绘画主体情感的主观表达,缺乏对学生设计意识和设计能力的系统训练,风景写生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缺乏有效衔接。2.设计思维训练不足设计思维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结合。设计思维的训练是一个实践过程,是学生通过不断的思考和练习,尝试去突破和重构已有的认知与经验,增强学生的审美直觉和判断力,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目前在风景写生的教学过程中,沿用的仍是绘画思维的训练,很少涉及设计思维的训练。以培养画家为目标的风景写生课程与设计素描、设计色彩、三大构成等课程缺乏理论上的系统衔接,脱离艺术设计的理论基础,在实践上削弱了风景写生的训练效果,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风景写生课程教学方法革新
基于以上问题,艺术设计类专业的风景写生类课程应当打破旧有的模式,根据设计人才专业基础能力培养的需求,从目标、内容、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其中,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是首要的,课程内容因此而得到有的放矢的调整。1.确立融设计思维与艺术表现为一体的教学目标艺术设计专业的风景写生课程,其教学目标应该是侧重于对学生设计思维和设计能力的培养,应采用开放性的、研讨性的教学模式,以符合认知规律和情感认同规律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师秉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引导学生运用设计思维去思考,把设计的科学逻辑和艺术表现相结合,采用探究式、互动式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多元的审美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设计基础。2.改革课程内容设置,采用课题式教学风景写生课程的内容设置,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为了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可以采用课题式教学。课题式教学就是将风景写生的教学内容分别置入相应的课题里,教师给学生讲解课题目标和课题内容,学生通过写生完成课题目标,期间教师巡回指导,并针对学生的画面给出合理化的建议。艺术设计专业的风景写生课程一般是50课时,外出时间是三周左右。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艺术设计的专业特点,可以将教学内容设置为平面化构成形式、色彩分解和色彩变调等三个课题,设计思维训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1)平面化构成形式平面化构成形式课题的教学目标是解决风景写生的画面构成问题,是指通过概括、简化、衍变、解构和重组等方法,按照构成的规律和法则,对写生对象进行重新设计,要求学生用设计的思维观察对象,用设计的手法表现对象,学会用自己的意识理解和表现客观世界,发现新形态的美。面对繁杂的自然景观,学生缺乏写生经验,习惯性的重复高考前的绘画思维,运用焦点透视的手法去表现眼前的景物,随着写生的深入,画风逐渐趋向于现实主义,学生将更多的精力付诸于空间、体积和质感的塑造,忽视了自我情感的表达和对画面视觉元素的探索,忽略了对审美对象与画面形式语言的本体性研究。通过平面化构成形式的课题训练,引导学生运用设计思维去思考风景写生的意义,摆脱绘画思维的束缚,突破固有的绘画习惯,重新构建具有一定设计意识的认知体系。平面化构成形式课题的先修课程是设计素描和平面构成,学生可以将之前学到的相关知识和技巧运用到风景写生的课题中去。平面化构成形式课题要求学生在写生的构图阶段,忽视眼前景物的实际属性,把山川树石理解成三角形、长方形、圆柱形等几何形体,通过并置、叠加、错位等手法将画面分割成若干个大小形状各异的图形。学生要尝试运用多点透视的观察方法,以视角转换的手法压缩画面中的景物空间,省略繁琐的细节描绘,将自然形态转换成艺术形态,使得画面趋于平面化和图案化,形成半抽象、浅空间的具有一定的装饰性的画面效果。教师在授课时要适时启发学生运用先修课程的相关知识,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尝试新的视觉语言。[1](2)色彩分解传统的风景写生要求学生客观的再现眼前的景物,用色彩表现景物的光源色、固有色和环境色,用色彩塑造景物的空间、体积和质感。要求学生通过对客观对象固有色彩的分析判断,根据当时的季节和气候条件,结合自身的绘画经验,对色彩做出合理的选择和运用。有别于传统的风景写生,艺术设计专业的风景写生应将设计思维引入写生的过程,强调对色彩的理性分析,强调色彩选择的实验性,摆脱以往绘画经验的束缚,尽量使最终的画面效果变得未知,这样写生的过程就更具有探索性,从而通过写生解决“如何观察,如何思考,如何表现”的问题。通过平面化构成形式课题的训练,学生在画面构成形式上有了初步的探索,在此基础上进入色彩分解的课题训练。此课题要求学生理性分析自然形态中的色彩关系,通过对色彩的采集、归纳、分解和重构,将自然形态中抽离出的色彩进行重新组合,使画面呈现出概括的色彩秩序,完成感性色彩到理性色彩的转变,画面的表现形式更趋于理性化、秩序化。鉴于学生艺术感觉和专业素养的个体差异,有些学生受到传统绘画思维的禁锢,对课题比较排斥,缺乏学习主动性,教师应适时给予思想疏导,明确课题的教学目标,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保障课题的顺利实施。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以点彩的技法画一张作业,通过点彩的训练,使学生理解色彩分解的基本原理,提高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体会画面风格的多样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对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在平面化处理的解构图式里,用概括的笔触平涂色彩,以色块的形式组织画面,利用色块的色相区分、大小差异和冷暖对比,对色彩进行平面归纳。在写生的过程中,学生面对未知的画面效果,会尝试多种欧洲杯买球平台的解决方案,通过不断的思考,反复的修改,学生逐渐积累了新的色彩感知经验。通过色彩分解课题的训练,使得学生树立了以设计思维为立足点的色彩表现观念,理解了色彩的运用不仅仅是感性的选择,也可以通过理性思考和设计规划后再去实施。(3)色彩变调色彩变调课题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在写生的过程中,将繁杂的自然景物归纳概括成单纯的形与色的关系,学生尝试用不同的色彩组合方式改变画面的色调,使画面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学生通过色彩变调课题的训练,研究色彩搭配的规律,尝试色彩的多种组合方式,感受不同的色彩组合所带来的视觉差异,提高学生的色彩直觉和判断力,增强学生的色彩组织能力和感悟能力,通过对色彩的合理规划设计,在写生的作业中表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和主观情感。色彩变调课题的先修课程是色彩构成,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写生作业时,应适时提醒学生运用色彩构成的相关知识,将两门课程的知识系统的串联起来。色彩变调课题的作业形式是组画,通常四张作业为一组。作业的研究主题分别是高明度对比、低明度对比、高纯度对比、低纯度对比、冷暖强对比、冷暖弱对比等,学生自由选择想要表现的主题。作业可以是相同构图的组画(如图1),也可以是不同构图的组画(如图2),不过相同构图的组画能使学生更明确的感受到不同色彩组合带来的视觉差异。色彩变调课题有一定的难度,在课题展开之前,教师要明确告知学生此课题的达成目标,即学生所完成的作业中的四幅画面色调要有明显区分,色调的形成依赖于色彩的选择和搭配,而色彩的选择和搭配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学可开发的多种课题在具体实施中各有侧重。首先是高明度对比变调课题,学生在作画时应尽量选择明度较高的色彩,在色彩的调配过程中适当的加入白色或者黄色系的颜色,从而提高调配色彩的明度,同时在绘制的过程中注意相邻色彩的色相变化和冷暖对比,完成的画面应呈现出照片曝光过度的色彩效果。此课题可以适当使用高明度的纯色,例如柠檬黄,草绿等,不过需要控制纯色在画面中的占比,过高的纯色占比会产生高纯度对比的效果,反而影响画面色调的达成效果。其次,关于高纯度对比变调课题,学生则应该多选择高纯度的色彩,尽量减少色彩的调配,利用色彩的纯度对比和冷暖对比去组织画面。教师应提醒学生,在这个课题中要善于利用色彩的素描关系。不同的色彩,彼此的明度是有差别的,高纯度对比变调课题中应多使用明度高的色彩,控制低明度的色彩的使用比例,要利用色彩之间的明度差别在画面中组合出一定的素描关系,再利用素描关系去控制画面的深浅变化的节奏。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利用手机拍摄完成的作品,然后去色变成一张黑白照片,通过观察黑白照片来研究并调整画面的素描关系,体会素描关系对画面色调的影响。此课题需要注意画面中低明度色彩的占比,过度使用低明度的纯色,会降低画面的整体明度,形成类似于低明度对比的画面效果。再次,关于冷暖强对比变调课题,学生应该尽量选择补色进行绘制,利用色彩的冷暖的对比关系去组织画面。此课题需要使用高纯度和高明度的色彩,因此要注意与高纯度对比和高明度对比这两个课题的区别。学生在色彩的选择上要时刻注意补色的使用,利用补色关系去进行冷暖的对比,要提高画面中的补色占比,强调色彩的冷暖变化。相较于高明度对比和高纯度对比课题,冷暖强对比课题的画面色彩更加艳丽明快,更加注重色彩冷暖关系的运用。色彩变调课题的开展是建立在平面化构成形式课题和色彩分解课题的基础上的,三个课题可以循序渐进的实施,也可以在色彩变调课题里集中开展。[2]
三、风景写生教学的评价机制改革
以往的风景写生课程侧重于知识的传授,以讲授为主。在教师的讲评指导下,学生边理解边作画,课后教师再对学生的作业进行集中点评。这种教学方法有利有弊,其弊端就是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对其作业的评价,盲从于教师的艺术观点,缺乏独立的思考和质疑精神,放弃了审美理想的自我选择。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必要对作业的评价机制进行改革。第一,教师要采取多元化的、开放性的审美尺度,以研讨式的教学模式增加师生之间多途径的交流互动,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艺术观点。旧有的评价机制是偏重艺术性的,主要注重对自然景观的客观再现,比如对自然再现对象的光影、空间、体积、质感等的表现,评价学生在技法上的表现能力。而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对设计思维能力、设计创造能力的培养是要从始至终贯穿到每一阶段的课程之中,包括风景写生课程。风景写生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敢于不受眼前景物的局限,对各个自然单元的景物、对象等进行创造性的重组、再构造。因此关于技法的表现虽然要保留到评价机制中,但是对设计思维、创造力的评价在权重上比技法评价更加重要。因此,教师要改变既定的教学评价理念,建立系统的多维的评价指标体系,将设计思维、创造力纳入其中。第二,在作业集中讲评环节,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学生对自己和同学的作业进行讲评,指出作业的优缺点,提出改进建议。教师作为指导者和帮助者,在旁听学生作业讲评的过程中,适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旧有的小组讨论在评价过程中也采用过,但是问题是流于形式,且缺少循序渐进的推进。小组之间的横向交流有利于学生在同龄人身上看到可取的设计创新思维,同时也能在横向的批评交流之中看到自我要提升的空间。尽管在终极评价上仍然要以教学团队的集体评判为主,但是可以将设计交流能力、团队互组能力的考评作为指标纳入进来,而其判断的依据就是学生在小组交流讨论中呈现出来的状态。
结语
风景写生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是艺术设计教学的根基。随着艺术设计教育的快速发展,对基础课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风景写生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要紧随时代的步伐,通过师生不断的探索和不懈努力,发现问题,总结经验,通过不断的改革,探索出比较完善的风景写生的教学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周至禹.设计思维是系统的,更是开放的[j].设计,2019,32(18):72-75.
平面化范文篇7
关键词:现代绘画;平面性艺术语言;克林姆特
一、国外现代绘画作品中的情感倾诉
现代绘画诞生于20世纪初,强调单纯化与平面化,更加注重画面的装饰效果,摆脱了传统绘画的视觉规律和空间概念的绘画发展方向。平面性艺术,从字面意思来看是具有平面化效果的艺术。在绘画上,平面性艺术的绘画方式与立体化的绘画方式存在一定的区别,是通过色彩、块面或者线条进行绘画的。画家在创作的时候也不会以实物为主,需要进行重新构思,加入自己的想象,使作品具有表现力,借助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而观者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会将自己放置于自身所在的文化背景和作品创作背景之中,然后结合自己的艺术素养进行欣赏。这样的欣赏或多或少带着一些主观情感和价值判断,这便是艺术的魅力。虽然当下的环境已经变得宽容了,人们不再过于关注艺术家创作时的思想理念多么荒谬了,但是人们在进行艺术欣赏的时候还是想要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以及艺术家是怎么构思的。现代绘画作品便通过其特殊的表现技巧,使观赏者只需看上一眼,便可感受到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从而与画家产生情感共鸣。
二、平面性在国外现代绘画作品中的具体表现
俄罗斯画家瓦西里·康定斯基曾这样评价现代绘画作品:“其如一阵闪烁性的疼痛,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唤醒。这幅画的美丽不同寻常,画面中有一束光在闪耀。”这是对绘画作品打破人们视觉认知的真实描绘。现代绘画采用平面性艺术语言,将视觉特性与作者的情感状态联系起来,虽然平面化表现将视觉深度降低了,却在无形之间使作品内容具有开放性,可以让观赏者进行深入思考。平面性艺术语言的绘画作品是画家通过思维整合以抽象形式创作出来的,蕴含了画家的情感。结合国外现代绘画作品来看,不管是其内涵还是画面表现,平面性艺术语言都与画家当下情感有关。
三、平面性艺术语言的价值
平面性艺术语言对于国外现代绘画有着一定的价值,其不断发展的过程被称为“一种朝着先人的回归”。纵观艺术史,平面性艺术语言始终存在。例如早期的西班牙洞穴、新石器时期的陶器纹样、古埃及壁画、日本的浮世绘、非洲木雕、拜占庭壁画等。而这些艺术作品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没有采用焦点透视进行创作,通过提炼平面空间的几何分割以及画中主体的几何形状进行画面记录。由此可以看出,平面性并不是由现代派画家独自创造的。20世纪绘画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画家通过探索形式语言使平面性发展成为艺术创作的潮流。简而言之,现代绘画中的平面性属于艺术复兴,是对古代艺术语言的继承与发展。通过对现代派画家的作品进行不断探究,可以发现平面性艺术语言改变的不再是事物的形状,而是人们的观看、思维方式。也就是说,现代绘画并不拘泥于题材、画面内容、焦点透视,而是采用平面性艺术语言改变人们艺术欣赏方式和思维。在进行绘画创作的时候,画家会把视觉形式创造当作重点,在绘画时自由表达,这为绘画语言变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平面性艺术语言的应用成为艺术创作的一把“钥匙”,各种风格、种类的绘画艺术涌现出来。观赏者在欣赏现代艺术绘画作品的时候也可以从平面性艺术语言入手,感受画家在作品中的情感倾诉。
四、平面性艺术语言在国外现代绘画艺术中的应用
(一)国外现代绘画作品与平面性艺术语言相契合
国外现代绘画作品有一个明显的特征———注重画家自身的感受,并且会基于画家的感受将事物形态夸张化。虽然事物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可以让观者直观地感受到画家的喜怒哀乐。这里平面性艺术语言成为画家情感表达的手段,使观者如同身临其境,与画家产生了情感共鸣。在国外现代绘画艺术创作中,画家会通过夸张、象征、隐喻等绘画手法进行创作,并将自己丰富的情感融入现代艺术绘画作品。例如古斯塔夫·克林姆特的《女人的三个阶段》,这一作品的背景颜色多为金色与黑色,因其肌理感较为厚重,所以背景看起来有些抽象。再加上前景为一个朱红色的竖向长方形,所以给观赏者带来了视觉刺激,并突出了画中的主体形象,表达出画家的情感(图1)。
(二)油画中的平面性艺术语言
油画是国外现代绘画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是以用快干性的植物油调和颜料,在画布、纸板或木板上进行制作的一个画种,凭借颜料的遮盖力和透明性能较充分地表现描绘对象,色彩丰富,立体质感强。画家通过表现技法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赋予了油画灵魂,运用平面性艺术语言进行油画创作。例如:伦勃朗在创作《达娜厄》时通过明暗法将环境、人物进行了暗处理,观赏者可感受到一丝戏剧性;而古斯塔夫·克林姆特在创作《达娜厄》时,更加注重平面性语言的利用,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达娜厄蜷缩于方形画面中,周围是各式各样的图案、线条。这种绘画方式来源于东方传统绘画表现方式,这些图案、线条以虚实、叠加等表现手法呈现,增强了画面空间感,突出了人物之间的前后关系。此外,克林姆特在绘制达娜厄的衣服时采用了大量的金色圆点,并利用黑色带花金纱将达娜厄包裹起来了。这些线条、图案对画面进行了分割,使画面看起来更加和谐,也在无形之间增强了视觉效果,营造出唯美的氛围。站在构图角度来看,这幅画美到了极致,接近于圆形的构图使整个画面变得柔和、饱满,且使达娜厄的形象更加突出,体现了处于睡梦中的达娜厄对自由的向往。在看到这幅画的时候,有观赏者认为,克林姆特将自己对生命的态度融入其中,表达了自己对于生命的认识;也有观赏者认为,克林姆特通过这幅画表达了自己潜意识中的欲望、追求。由此可见,将平面性语言应用于油画中,可以使绘画语言“站立”,给观者带来情感共鸣,使观者能够通过平面性艺术语言逐渐感受到现代绘画艺术的魅力所在。
(三)新具象主义绘画中的平面性艺术语言
新具象主义绘画与传统绘画最大的差异就是将画面根据需要进行加工、整合,融入主观分析,具有抽象因素。新具象主义画家在绘画时会尽可能减弱色彩的明度,会将物体的形与色相结合。简单来说,就是将物体的形状进行改变,将不同的色块进行排列,借助物体的形有效将画面的形式感、构成感增强。例如20世纪的具象派画家巴尔蒂斯,其画作多为灰色,但是可以做到色彩冷暖、明度、面积比例的高度协调。其最经典的画作名为《房间》,画作的主体为一个侧躺在床上睡觉的女人,有观赏者认为巴尔蒂斯所画的是梦魇的一幕,再加上黑暗中有一只猫,为这幅画作增添了神秘感。作品并没有采用过多的色块、色素,仅用几个灰色色块便构成了一幅画面。又如他的另一个作品《飞蛾》,少女似乎想要捕捉飞蛾,之所以说是似乎,是因为巴尔蒂斯将其动作停留于伸直手臂,让观赏者不禁猜想她的动作是有意识的,还是不经意的举动,画面静止于这一刻,在无意之中增加了神秘感。在这幅画作中,巴尔蒂斯将画面分成了几个抽象但大小不一的色块,这些色块的紧密结合使画面的形式感、构成感在无形之间得到了增强。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国外现代绘画艺术中应用平面性艺术语言可以促进现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可以让观者进行深层次思考,而且画家将自己的情感借助平面性艺术语言展现于大众眼前。在创作形式上,画家会采用自己惯用的描绘手法进行表达,将视觉的局限突破,将环境的限制突破,根据自己当下的想法进行创作,抒发情感。也就是说,平面性艺术语言使国外现代绘画艺术焕发光彩,使国外现代绘画创作有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使国外现代绘画作品蕴含了更加丰富的内容。而这拉近了艺术与人们之间的距离,使人们在看到这些作品的时候被其吸引,与画家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实现雅俗共赏。
参考文献:
[1]何雅婷.从绘画语言的平面性谈现当代油画的欣赏[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43-45.
[2]腾格尔.循迹现代艺术中绘画作品的“平面性”表现[j].美与时代(中),2018(11):130-131.
[3]杨琼.西方现代绘画艺术中的儿童绘画语言形式[j].大众文艺,2014(1):113-115.
平面化范文篇8
数字化技术显在的技术优势与潜在的哲学局限构成其同时并存的两极。这种哲学局限首先表现为数字标准化对事物个性意义体认的限制。数字化“比特”对信息的编码与解码、检测与传输是静态的、标准化的,它可能乃至必然抹煞事物背后的内在差异性,消弭视域内所有知识、技能、规则、标准、程度的个性特征。对本原性事物作技术化削足适履,有利于对象的量化处理和规范传输,甚至带来创造性转换和功能的提升,但同时也是对事物潜蕴意义的漠视和背离。例如,正如专家所言“比特不可能测试出组织的功效、文化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它揭示出的只是事件—关系—信息的一个新维度而已。[1](p8)例如,网络交友的方便快捷,让有情人“e网情深”,然而却难以获得对象个性和人品的真正体认,虚拟的网恋甚至可能使真正的有情人失去幸福。网上写作态情快意、发表自由,让无名者体验到“我也可以当作家”的快感,但降低“作家”的门槛、消除发表作品的限制后,创作成了电子符号的标准化生产,“作家”的速成与速朽、作品的速生与速亡却是互联网本身所无法逆料也无以评判的。网上阅读资源无限、应有尽有,可“读屏”时的图文链接干扰和快餐式填鸭,却让人再也难以悉心品味“读书”时细嚼慢咽的那种隽永的诗意和艺术内视的彼岸性。“比特”对“原子”的阻隔,很难让欣赏者获得文本个性的亲和力,去体察作品“有意味的形式”(克莱夫·贝尔)和“艺术里的精神”(康定斯基)。所以,在数字化风起云涌的时代,我们仍然需要警惕哈贝马斯曾经忠告的:“技术已经使一个不合理的社会得以合法化”,他说:“在科学技术发展的阶段上,生产力似乎进入了一种与生产关系的新的组合关系。现在,它们己不再为政治启蒙的利益而充当对流行合法性进行批判的基础,相反却成了合法性的基础。”[2](p84)
数字化的哲学局限还表现为数字的平面化对事物深度认知复杂性的限制。数字化信息处理是在失去时间深度的虚拟平面空间和思维外化的平面网络体中完成的,比特所模拟或虚拟的景象及其所简化的真理性,无论如何无法充分表征或完全替代本原事物,因为原初物本体的丰富性、自然性征的复杂性和动态的生长性与变异性,一定是超越比特仿真和数字模拟的。特别是诸如物理属性、真理认知、生命现象、心理活动、情感体验、神情变化等非表象因素,更是难以用数字化进行简单比量和仿拟的。即使是人类的基因图谱也只能是对生命的技术抽象和模型简化,真正的生命形态远比基因图谱复杂而多变;克隆的生命与自然生育之间不仅存在血缘人伦的矛盾,还存在生命孕育的自然性和生命过程社会性的双重落差。数字化生成机制在虚拟中实施循环逻辑,将对象的复杂个性转化为程序设定的类象(simulacrum)信息,原初事物的复杂意义和多样特征被规范化和标准化过滤得井井有条,不仅事物复杂性问题被简单化处理和技术性遗忘,程序本身的意义、价值与合理性也将被忽视。在这个过程中,数字化带来的是三重平面化:一是载体仿拟的平面化,即网络在线(online)没有时间的绵延只有空间聚合,把物理的时间转化为虚拟的空间,把历史的深度转换为此刻的“在场”,把立体的实存物转化为平面化机器仿拟品,用虚拟真实(vertualreality)替代客观实存,这种载体仿拟的平面化带来的不仅有信息处理时的形态改变,还有媒体过滤中的意义丢失和精神深度削平。二是思维的平面化,正如同普遍使用文字符号的指涉功能(能指与所指)使人们逐渐淡忘了直面事物的亲历感一样,普遍使用数字化“万维网”(www)会使人失去躬行生活时的反思性和思维的深度——当人们以网络的超常记忆体逐渐取代大脑记忆体时,人的思维就将逐渐趋于平面化,降低大脑记忆体在人类理解过程中的作用,就如同有了电话号码本就无需强制记忆一个个电话号码,电子媒介(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网络聊天、qq对话、手机短信)交往失去握手、拥抱时亲切的深度体验感一样。哈贝马斯曾说:“无论如何,技术可以这样来解释:人类掌握了原本就植根于人类有机体中的目的—合理的活动的行为系统的基本要素,并把它们一个一个地透射到技术手段的平台上,从而使他自身能够从相应的功能上解脱开来。”[2](p87)不过哈贝马斯也许没有看到,这种“解脱”同时也会造成技术与精神游离,或生命原点复杂性的平面性简化。三是超文本的平面化。网络文本的最大特色就是其超文本(hypertext)结构形态,整个互联网就是一个由“万维网”(www)构成的数字化超文本。这一超文本话语里的语词、陈述、判断,随着体系本身链接和互动的扩张而倾向于在该体系内部自足地协同与印证,并且从体系所包含的其他词语、陈述、判断那里获得最终注解。在这一过程中,复杂的表象被简单化为数码类象,同时又将简单元素的复杂链接突现为平面化仿像,正如同无数简单神经元的复杂连接突显出思维现象一样。结果,超文本机智地复制了平面化的物象表征,却挤出了漫浸于物象中的精神水分,以至于一些超文本小说流于智力游戏和技术时尚表演。
还有数字的知识化对意志自由的限制。“技术(包括‘网络技术’)导源于‘求知意志’(thewilltoknow),人文精神导源于‘意志’的自由。因此在技术的时代(即以技术进步为主导的时代),人容易沦为‘求知意志’的奴隶;而在信仰的时代,人的自由意志被‘无知’所蒙蔽。”[3](p177)人类求知意志发明的数字化技术提升了知识的价值,甚至诱发“网络为王”的知识崇拜,却又限制了支撑“求知”的意志自由。按照康德的观点,思想为知性提供“意义”,理解则为感性提供“知识”,而互联网的接入和运用主要是基于“知识”——技术知识,而不是“意义”,是出于求知知识,而不是求知意志;不仅不是意志对意义的探寻,还可能导致人们对于意义求知的束缚——因为意义是价值层面的东西,知识则是客观认知的对象,数字化是知识性的工具载体和技术手段,它的炫目与神奇吸引的是求知者的眼球,却遮蔽了知识背后意义的光彩和对价值的意志追求。在互联网上,我们获得的是“知识”,而我们的头脑总是试图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意义”。我们生活的意义之所以必须要从我们自己的头脑里得来,根本原因在于生活的意义必须经过亲身体验才可能被领悟。知识是外在的东西,而意义是内在价值的体认,“意义”的意义在于它从来就不是一种可以置体认主体为度外的“知识”,而在于它是一种情感的投入,一种理性的沉思,一种意志的洞见,一种入乎其内的价值关怀,这不是靠知识(如数字化知识)的占有所能决定的。计算机及其网络知识对意义体认主体来说是外在的、非中心化的、非价值主体的,它与意义之间还隔着一条数字化鸿沟,人的求知意志需要迈过这条鸿沟并且把“鸿沟”变作“桥梁”才能真正求知其真正的意义。
有时候,技术的霸权还可能导致“知识至上”,用工具理性解构人文的意义,最终走向价值理性和意志自由的反面。尼采就曾说,现代科技正在把世界变成一个机械的世界,“而本质上机械的世界是一个本质上无意义的世界”[4](p256)。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如霍克海默(m.horkheimer)、阿多诺(t.adorno)、马尔库塞(h.marcuse)、哈贝马斯(j.harbermas)等人,从社会批判的政治和人文立场对现代技术及其文化工业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他们认为,为什么笛卡尔新科学的“数学宇宙”的理想却在奥斯威辛集中营和广岛原子弹爆炸的噩梦中沦为泡影?为什么在培根、笛卡尔、伽利略所热烈呼唤的新时代里,人类并没有进人一种真正的人类状况,而是沉沦到一种新的野蛮之中?主要原因则在于“技术的解放力量转化为解放的桎梏”,科技构成统治合法性的基础,铸就了一种新型的以科学为偶像的技术统治论意识形态,造成“理性的黯然失色”(霍克海默)、“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和“爱欲与文明”(马尔库塞)的悖反,因而,应该以“交往旨趣”代替“技术旨趣”,才能使人类“走向一个合理的社会”(哈贝马斯)。伽达默尔说,瞩目于技术的知识使现代人成了“一个为了机器平稳运行而被安在某个位置上的东西”,这样,“自由不仅受到各种统治者的威胁,而且更多地受着一切我们认为我们所控制的东西的支配和对其依赖性的威胁”[5](p132)。弗洛姆(e.fromm)说得更尖锐:“人创造了种种新的、更好的方法征服自然,但却陷人这些方法的罗网之中,并最终失去了赋予这些方法以意义的人自己。人征服了自然,却成为自己所创造的机器的奴隶。”[6](p25)他提出,“是人,而不是技术,必须成为价值的最终根源;是人的最优发展,而不是生产的最大化,成为所有计划的标准。”[7](p96)技术的这些局限衍生出求知意志对求知意义的限制或技术知识对意志自由的束缚,这也许可以说是“科技与人文”的精神现象学在数字化时代所要面对的新的“斯诺命题”①[8]。
二、数字艺术的美学悖论
数字化信息传播技术是人类理性的伟大创造,但数字化的理论和实践,在技术性程序和人性化的编码之间从一开始就存在着需要调解的矛盾现象。这种矛盾在网络艺术活动中则体现为数字化艺术的美学悖论,对这些悖论的理性反思将使我们在培植科技与艺术共存共荣境界时,持有一份真诚而清醒的诗意关怀。这里拟涉及这样几种观念上的悖论及其对立与统一:
数字虚拟与艺术真实。在传统的艺术美学中,“真实性”是一个艺术价值论、审美意义论的范畴。无论是写实文学的生括真实、浪漫文学的情感真实、象征文学的心理真实,还是荒诞作品的本质真实,都需要一个实存的现实物(人)作为参照系,以便为艺术品确定一个能被主体的知、情、意所认同的评判尺度。然而对数字艺术、特别是网络作品的“真实性”评判却失去了这个主客分立的逻辑前提——数字化网络创作是基于“赛博空间”缔造的“虚拟真实”,它既非客体,也非主体;既是艺术真实的对象,又是艺术真实的本体——网络艺术在表现这一虚拟时,需要借助这一虚拟,同时又是在创造虚拟本身。华盛顿大学的布里肯(w.briken)对网络虚拟真实的表述是:
心理学是虚拟真实的依据,界面即我们的身体。
知识用经脸来表达,环境中存在着数据。
尺度和时间是探索的坐标,一次经验标价1兆。
要问虚拟真实的含义,就是实实在在已不必要。[9](p33)
这样的“真实”是虚拟的,但却是真实的,是可以感觉和把握的,它是数字艺术真实生成的背景,达成的是虚拟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融合;它并没有完全摆脱客观现实的认知和参照模式,却又独立于物理现实和心理现实而构成自主性艺术真实。创造“赛博空间”(cyberspace)这一概念的威廉·吉布森(w.gibson)在他的“赛博朋克”(cyberpunk)小说《神经漫游者》(neuromancer)中解释说:“赛博空间是成千上万接人网络的人产生的交感幻象,……这些幻象是来自计算机数据在人体中再现的结果。”[10](p67)它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有条理的信息构成了一个非物质的虚拟空间;二是身体虚拟化,达成人机合一。[11](p25-26)这样的赛博空间用虚拟构成真实,又用真实表达虚拟,数字艺术的美学建构就在于从二者的悖反中获得审美创造的张力。
文学在线与文学性消散。数字化互联网首先是作为一种新的载体出现在文学面前的。尽管文学走进网络或者网络接纳文学是数字化时代的必然选择,但文学“在线”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为了文学,而常常是源于游戏、休闲、表达、交流、“孤独的狂欢”等等。此时,文学性(literariness)不仅可能被遗忘或遮蔽,还将被“祛魅”(disenchantment)和消散。文学的审美原点和价值本体在于其文学性,即如雅可布逊(r.jakobson)所说的:“文学科学的对象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即那个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12](p104)网络文学恰恰是用符码游戏性替代了文学性,用机械复制性替代了文学的经典性。在这里,“文学”是在线的,甚至是簇拥登场、火爆抢滩的,而“文学性”却是飘散的,逃逸的,无以言说的。法国作家吉斯·黛布雷(r.debray)从媒体特征的角度解释过电子艺术的非文学性和非审美性问题:
关于媒体,可以用三个时期对人类社会进行说明:即书写(writing)时代、印刷(print)时代和视听(audio-visual)时代。与这三个时代相对应的,则是偶像(theidol)、艺术(theart)和视觉(thevisual)。根据这一理论,第一个时代是语言统治(logosphere)时代、第二个是书写统治(graphosphere)时代、第三个是视图统治(videosphere)时代。偶像是地方性的(起源于古希腊),艺术是西方的(起源于意大利),然而,视觉是全球性的(起源于美国);与这三个时期相对应的是神学(theology)、美学(aesthetics)和经济(economy)。[13](p7)
数字化艺术属于视觉读图(屏)艺术,它已远离了书写时代的“神学”和印刷时代的“美学”,而成为全球性的“经济”——以视觉图像(或图文并陈)作为文化消费符码,让数字艺术在线作为文化资本的生产和再生产,网络世界的文学漫游成为商品化的文化消费,文学的诗意正连同文字的修辞魅力一道消失。在由数字化编织的“类像时代”,计算机、信息处理、媒体、自动控制系统以及按照类像符码和模型而形成的社会组织,已经取代了生产的地位,成为社会的组织原则,数字化编码也取代了艺术的创作规范而成为新的美学规则。在线的文学空间里稀释了“文学性”的踪影,不再追求艺术的超越性和深度性,只有在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和传媒权力语境的双重夹击下,网民操作的单向涉人与游戏化的符号快感。“文学性”承载的消散终于使得“e媒”文学的网际繁华蜕变为一片片无根漂泊的风中玫瑰。
个体中心与主体边缘。数字化网络是分权的,非中心化的,它的蛛网搜盖与触角延伸,从总体上解构了传统“金字塔”式权力话语模式,而让每一个体都享受在线平权并自成中心,同时又使每一中心成为他者的边缘。个体中心犹如恒河之沙,主体边缘则如玉石之阶,即所谓“人人皆中心,处处是边缘”。其实,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个不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不断从自我中心跌落又不断走向新的发现而向中心迈进的过程。有学者曾指出过,人类历史上除了逻辑哲学对本体论形而上学的消解、科技理性造成人的普遍分裂和神性消退造成的价值空虚以外,人类自文艺复兴以来所确立的以人为宇宙中心的“元话语”,在近现代已经遭受到三次实质性打击:一是哥白尼的“日心说”发现人类并不处于宇宙的中心,而仅仅是茫茫宇宙中一颗星球上的微小生命;二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发现人原来属于动物界,而不是神的造物;三是弗洛伊德发现了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力量,使“人是理性的动物”的说法遭到毁灭性的打击。[14](p430-431)人类历经“宇宙中心”、“上帝子民”、“理性君主”的三级跌落后,寻找自我根基、重建生命自信,便成为许多近现代哲人思考的中心,也激发出艺术家们“补天”的使命。互联网的个体中心并没有拯救人类总体上朝向边缘跌落,因为在哲学主体性上,网络活动的主体只能是“间性主体”或主体的边缘化。一方面,网民的所有上网活动都需要其他网民的交互与认同,是一对一或一对多的“闪客”聚会;另一方面,网络文本往往是合作的、接龙的、他者介人和共享链接的,其主体性也必将是间性的、边缘的。个体中心与主体边缘的悖论是数字艺术的宿命,也是网络创作活动的审美常态。
最后是精神临场与身体缺席。数字网络上艺术游子的“英雄聚会”是一种心灵相约的精神临场,而非身体的肉身躬行。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肉身缺席就使得虚拟的网络丧失了实际意义;恰恰相反,在信息沟通、系统控制、技术仿真等方面,勿需身体躬行的数字化世界已经显示了强大的社会效能,如网络炒股、电子邮箱、网上购物、虚拟社区交友、视频会议、远程医疗等等,都是人在非“临场”的状态中实施的。作为一种精神现象的文学艺术表达,数字化网络中精神出场而身体缺席的特殊意义在于:它要以临场的精神来铭写缺席的身体,或者说用精神出场的方式实现身体欲望。网络是一个宣泄欲望的自由空间,加入其中的精神表演多半是身体叙事。木子美的《遗情书》、竹影青瞳的《美体书写》等,不仅用文字写作“身体”,还配有个人肖像和生活图片来展示身体。那些在互联网上火爆一时的小说如《第一次的亲密接触》、《风中玫瑰》、《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恋》、《天堂向左,深圳往右》等等,无不是以在场的精神演绎着缺席的身体,让肉身化叙事成为灵魂漫游与精神自赎的无底棋盘,从而使得“身体的大地行走”成为这些作品的文化命名。
网络写作的身体叙事并非没有积极意义。在工业文明和媒体霸权的消费社会,“身体”不仅是一个由骨骼、肌肉、内脏和五官组成的实体,它的反叛性登场作为对于异化现实的观念抵抗已经成为一个文化事实,并已经与阶级、党派、社会关系或者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理论范畴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马尔库塞在《爱欲与文明》中认为,文明对于身体快乐的剥夺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取缔身体和感性的享受是维持社会纲纪的需要,如果权力或者资本的运作还在加剧贫富悬殊,那么身体的快乐与异化的解除只有缩小到审美领域才能实现。伊格尔顿(terryeagleton)指出:“对肉体的重要性的重新发现已经成为新近的激进思想所取得的最可宝贵的成就之一。[15](p7-8)约翰·奥尼尔提出:“我们的身体就是社会的肉身。”[16}(p17)当我们从数字化媒体中发现精神在场而身体缺席的观念悖论时,既要充分认识身体是处于精神飞地之外又期待精神表达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领域,体察到数字化网络审美仍然源于哲学对于身体的控制,同时又要谨防将身体欲望与快感被游戏化叙事插人到文化消费主义的槽模。身体缺席虽然不会影响精神的解放,或身体会成为精神解放的终点,但身体却无法承担精神解放赖以修正的全部社会关系。这将是数字化精神现象学需要面对的一个人学原道性课题。
注释:
①所谓“斯诺命题”是有关科技与人文矛盾关系的理论命题。1959年,身为物理学家和小说家的英国人斯诺(c.p.snow),在剑桥大学作了一场著名的演讲,讲稿后来以《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为题正式出版。他在演讲中提出,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由于科学家与人文学者在教育背景、学科训练、研究对象,以及所使用的方法和工具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他们关于文化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判断经常处于相互对立的位里,而两个阵营中的人士又都彼此鄙视、甚至不屑于去尝试理解对方的立场。这一现象就被称为“斯诺命题”。
在互联网触角延伸、无远弗届的今天,对数字化技术进行价值阐释,需要的不再是单纯的媒介认知,也不限于技术功能的效益省察,还需要有人文价值理性的意义阐释。探询数字化的哲学局限与美学悖论,旨在破除数字化技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遮蔽,将电子媒介革命的现象学诠释作为体认和建设数字化时代人文精神的思维平台和实践前沿,让网络技术的文化命意不断创生与人的精神向度同构的意义隐喻,使其成为人类“澄明的精神在大地行走”的一种生命安顿方式,以求达成高技术与高人文的协调与统一。
参考文献:
[1]鲍宗豪.数字化与人文精神[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2]jurgenharbermas,towardarationalsociety[m]boston:beaconpress,1968.
[3]汪丁丁.网络技术与人文精神[a].陈卫星.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4][德]尼采.悲剧的诞生[m].周国平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
[5][德]伽达默尔.科学时代的理性[m].薛华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6][美]弗洛姆.为自己的人[m].孙依依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
[7]erichfromm,therevolutionofhope:towardahumanizedtechnology[m].newyork:harper&row,1968.
[8]刘纯,方在庆.“两种丈化”:“冷战”坚冰何时打破?——关于“斯诺命题”的对话〔n〕中华读书报.2002一02一06:24。
[9〕高利明.传播媒体和信息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0]williamgibson,neuromancer[m].newyork:basicbooks,1984.
[11]timjordan,cyberpower:thecultureandpolitycsofcyberspaceandtheinternet[m].london&newyork:routledge,1999.
[12]garvinpaull,apragueschoolreaderonaesthetics,literarystructureandstyle〔m].washingtondc:george-townuniversitypress,1964.
[13][斯]艾尔难维茨.图像时代[m].胡菊兰,张云鹤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14]王岳川.二十世纪西方哲性诗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平面化范文篇9
关键词:物理教学审题技巧解题能力
在中学物理学习中,学生有两大难题:一是须要掌握庞大浩繁的基础知识,并且掌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二是对众多的解题方法、技巧,用的不熟练,遇到难题束手无策。我从事物理教学十多年来,最大的感受是学生学习物理难,这确实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学生反响比较强烈,投入功夫和收获往往不成正比。每次物理考试结束后翻阅试卷会发现物理大题空白的情况多,说明学生求解物理问题的能力差,那么怎么提高学生求解物理问题的能力呢?我觉得物理问题的求解过程可以概括为两个步骤:第一步审题,第二步想方法。学生求解物理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应当从上面两方面来下手。第一步审题是求解物理问题的基础,没有正确的审题谈不上解题,说白了题目都没看懂怎么去解决问题呢?审题的好与坏直接决定了解题的成败。所以实际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那么怎么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呢?
一、重视物理概念教学
每一学科都有其特点,表述问题的语言也不相同。审题首先要认真解读题目中的文字、图表等信息,正确地展示题目所述的物理情景。要很好地做到这一点是以对物理概念的深刻理解为基础的。所以平时教学中要重视物理概念的学习,不但上新课时要把物理概念讲透彻,而且在后续的学习中不断地把物理概念应用于实际解题,从而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更为深刻和全面。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有意地做一些展示题目所述的物理情景的训练,让学生体会怎么从物理概念一步一步获取物理情景的。
二、培养学生寻找关键词、关键句的能力
每一个题目都给出了一个物理情景,题目本身好比如一篇小短文,这篇短文中有决定其中心思想的关键词和关键句。关键词、关键句往往决定着本题的解题方法、求解本题的出发点,关键词、关键句的正确解读和把握决定了解题的成败。平时的训练中,让学生首先学会定位关键词、关键句。关键词、关键句找到了,还要正确的解读其含义,要做到这一点就要靠学生的知识积累了,简单说就是见的有多少了。
在物理题目中经常出现的关键词比如“恰好”、“足够长”、“至少”、“至多”等等,这常常是题目的一个隐含条件。再比如“缓慢地”、“迅速地”、“突然”、“轻轻地”等,静力学中如物体被“缓慢地”拉到另一位置,往往表示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可以认为受力是平衡的;热学中“缓慢”常表示等温过程,而“迅速”常表示绝热过程;力学中“突然”可能弹簧表示来不及形变,“轻轻地”表示物体无初速度。平时训练中,学生对物理题目中经常出现的关键词、物理题目中特有的表述要多积累,通过训练看到关键词马上就能和相应的含义对应起来。
三、掌握物理情境的展示方法
一般来说,解题过程中只要正确认识物理情境,就知该用哪些量描述它,也知道这些量之间遵循的规律,自然就会处理这些问题了。因此,审题时正确地展示物理问题的情境,构建相应的物理模型是最关键的一步,是审题的核心。我们说“物理问题难”,一般也出现在物理情景上,所以,它也是较困难的一个环节。要正确地展示题目中的物理情景,平时的训练中就要培养学生展示物理情景的方法。展示物理情景的方法主要有一下几种:
(1)作过程或状态示意图,将物理情境模拟化。物理问题是由几个互相关联的物理状态和物理过程所构成的,而这些状态或过程均可以用相应的简图来形象表示。因此,画物理状态示意图或物理过程示意图是展示物理情境的一种最主要的手段。
(2)作平面侧视图,将物理情境平面化。物体的运动总是在一个三维的空间中进行,解决物理问题就不得不面对三维空间问题,如物体受三维力系作用、运动过程中物体的三维空间位置变化等问题,一些同学由于空间判别能力较差,解题过程中又不将题给的三维立体图通过“侧视”、“正视”或“俯视”的方式把图形平面化,致使将各个量的方向关系弄错。不仅在力学问题求解过程中会碰到这样的三维立体情境平面化问题,在电磁学求解“磁场中滑轨上的导体棒运动”也是如此。这种方法关键在于选择好侧视的角度,作出的平面视图要有利于物体的受力分析或运动过程分析。
(3)作数学函数图象,将物理情境形象化。作物理过程示意图或状态示意图是我们展示物理情境的常规方法,但在很多情况即使作了这样的图形,由物理模型向数学问题的转化仍旧难以建立,我们不妨作一作运动物体的位移——时间(s—t)和速度——时间(v—t)图象,也可以其它的一些物理量间的函数关系图象,通过另一个角度将物理情境形象化,从这些图象中寻找量与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式,建立方程求解。物理图像能够非常直观、形象地传达各种信息,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因此,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应当注意培养学生“审题画图”的良好习惯。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
1.关注对象的习惯。物理问题的分析,首要的任务便是“确定研究对象”,而在一些涉及运动物体数量较多、运动过程复杂的物理问题时,恰当地选择研究对象往往成为物理分析问题的关键。学生解题过程中在“选择研究对象”时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如缺乏“从选择研究对象开始”的意识、在处理稍微复杂的问题时对“研究对象”的概念不明确。所以,要让学生掌握从“确立研究对象的解题思路”,要注重“从研究对象开始”分析意识的逐渐形成和强化。平时训练中分析问题首先要明确对象,养成关注对象的习惯。
平面化范文篇10
关键词:视觉传达;平面设计;艺术审美
平面设计师对图形进行平面化文字、色彩、图像元素的设计。在二维设计空间内,完成视觉信息的传达。通过视觉信息的平面设计,完成视觉功能的宣传、确保视觉信息内容、文字的组合设计编制,从而达到视觉传达同步的目标。区分视觉传达的艺术图像和绘画标准,分析平面设计的基本构件,研究平面设计可能存在的艺术视觉传达倾向,更好的提升视觉信息的传达和表现,确保视觉平面设计的合理性,提高视觉传达的平面设计效果,加深平面设计在更多领域的发展,提升平面设计视觉表达的应用,完成平面设计的艺术审美表达。
一、平面设计的艺术特征标准
1、平面设计与绘画的区分
平面设计主要是对平面进行设计和创作,是审美角度特点的价值体现。通过平面设计发展,结合市场大众审美需求,达到宣传审美特点的作用,促进审美产品的销售发展,实现平面设计产品功能的性质特显。绘画图像设计更重视自然审美情感的表达,不存在商业功力性目的。从平面设计上看,具有更加简洁的艺术设计方式,重视简单的程序化设计美感,绘画设计更侧重于艺术信息的酝酿,讲究的是多层次的美感。从审美角度分析,平面设计作品具有更加多变的艺术设计冲击感,具有更多的艺术价值。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完成艺术平面的不断复制,传播艺术设计的价值水平,这是绘画不可比拟的。
2、平面设计与图像的区分
平面设计在构图中需要大量的图像数据信息,用于表达平面设计内容。图像是可以最大保存原有色彩基础的,通过自然人文风管的保存,利用光影结构的特点,提高平面设计结构设计标准。在审美中,需要区分平面设计与图像设计。摄像本身是一种对事物客观记录的过程,平面设计更加重视对产品的象征特点分析,依照设计座屏的技术标准,合理的构成视觉传达的表达方式。重视摄像内部的细节要件,分析图像静态或瞬间动态的精美细节变化美感,得到平面设计的视觉艺术传达。
二、平面设计的基本构建要素
平面设计主要由文字、图像、色彩等组成,图像由点、线、面共同结合构成艺术设计视觉效果。平面设计的文字可以不同,艺术表达方式可以不同。不同的艺术设计元素为平面设计提供了不同的视觉感受。运用带有设计视觉冲击效果的情感信息色彩,加强视觉感受感染力的渲染和发展,结合平面设计标志性特点,运用图形本身的含义,合理的进行平面设计构建分析。
1、图形平面的设计
图形平面的设计主要由简单的点、线、面构成。点是图像组成的基本单元。线是绘制图形的基本构建。通过动态图像的形式表达,直线曲线的绘制,随手表达线条的自然美感。在平面设计中,通过形态变化,对艺术设计装饰效果进行设计分析。面食利用规律化的元素,进行不规律的设计,实现不同平面的二维空间立体塑造。平面设计中蕴含丰富的艺术设计思想,图像由点、线、面构成,更具有丰富的多变设计审美特性。
2、文字的平面设计
不同文字在感受表达上不同,书法具有深层次的艺术特点。我国的书法文化历史悠久,是古老的文化符号。除了艺术传达外,带给人一种视觉悠远的艺术冲击效果。不同的字体表达的感受不同,行书潇洒明快,楷书端正智雅,草书豪放,文字利用书写的不同形式,实现视觉艺术效果的不同分析,充分感受平面设计的艺术效果。另外,表达方式的不同,可以产生不同的销售意义。直接方式的文字抒发表达具有冲击力,委婉的文字抒发更具有亲切感。通过不同表达方式的设计分析,确保不同情感的体现。
3、色彩的设计
平面设计中,不同的色彩表达的情绪不同。相同的色彩在不同的外在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含义。分析不同颜色的配比标准,分析设计含义的变化水平。在平面设计中,通过座屏的色彩情感抒发,确定平面设计作品的表达意境。
4、标志的设计表达
平面设计中不同的标志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区分表达特点、社会符号意义。根据区分的标志性符号,确定不同的特定意义。平面设计的审美具有优质的特点象征意义,标志表达具有丰富的平面设计理念。通过融合生活审美需求标准,合理的加强产品设计消费意义。提高平面设计的艺术特点分析,提高标志平面设计的价值表现。
三、平面设计的艺术审美倾向
实用性平面设计是平面视觉传达审美的主要特点。平面设计主要应用在商业活动中,通过平面设计带给人们最大限度的审美感受。不同的平面设计具有不同的视觉艺术体验,但是平面设计复制水平的增多,容易造成人们的审美疲劳。平面设计存在一定的虚拟表达性,通过宣传主题标准,提高平面设计的化解,防止出现不合理的平面审美。对比平面设计表达内容,分析平面设计艺术信息宣传过程,对平面设计的审美进行追求分析,提供啊平面设计的视觉传达生活理念。平面设计更具有市场发展特点,在大众化的平面设计审美中,建立适合自身的平面审美标准价值,分析虚拟性平面设计内涵,突显平面设计的标准元素。将平面设计的内容融入自身情感的表达和宣泄,提升平面设计审美的艺术体验效果,为平面设计的艺术审美带来良好的视觉传达过程。
四、结语
综上所述,平面设计的艺术与我国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平面艺术设计的宣传和发展离不开视觉传达。平面设计的市场化应用及其广泛,可以独立影响视觉审美标准,具有良好的视觉审美价值体现,在市场应用中具有较高的应用表达价值。在平面设计中,分析平面设计的艺术特点基础利用平面设计构建,对平面审美设计标准进行合理的倾向分析,对平面设计给予合理的审美标准表达,确定平面设计的艺术特点含义,给平面设计的视觉传达以更专业、更深层次的艺术特点分析,确保平面设计的视觉表现更加符合艺术审美特点。
参考文献
[1]牛海英.浅析平面设计中的视觉与触觉[j].品牌(理论月刊).2011(12).
[2]张静.浅谈平面设计中视觉审美元素的构建[j].美术教育研究.2011(07).
相关文章
高职平面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2023-01-10 09:33:00
色彩情感在平面设计的应用 2022-10-17 09:20:19
平面设计和印刷技术结合要点 2022-09-07 09:15:42
插画在平面设计的应用 2022-08-29 11:15:20
水文化元素在平面设计的应用 2022-08-28 09:32:34
工艺美术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应用 2022-08-23 11:34:53